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2024-11-23

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10篇)

1.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篇一

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全球范围的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这为永州这样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永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湘南开发开放”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兴工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充分利用永州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强平台建设,挖掘各地优势,强力招商引资,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92个,比2008年增加112个,是全省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最多的市州之一,已开工建设或已投产项目34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35个。2006年至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25亿美元、2.16亿美元、2.91亿美元、3.32亿美元,总量达到10.6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3.1倍;实际到位内资分别为90亿元、100亿元、127亿元、207亿元,总量达到524亿元,是“十五”五年总和的4.4倍。2003年以来,永州已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一)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主要成效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四大明显特点:

1、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日益增多。2006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0万美元或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220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华能集团、全国水泥行业排名前两位的海螺集团和华新水泥、重庆啤酒集团、世界著名运动鞋品牌彪马生产商湘威公司、耐克鞋生产商广硕集团、PSA集团弘电电子、法国珂莎黛国际企业集团、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集团、江苏著名民营企业天地龙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先后落户永州。

2、产业链式引进日益增多。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三大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毛织加工、电子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二是建材、冶金等重化工业产业,如建材制造、金属冶炼、五金制造等行业;三是资源开发型产业,如竹木加工、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通过数年的发展,毛织、制鞋、电子、铜加工、锰加工等行业,都呈现出从生产车间到集团总部、由单个环节转移到整个链条转移的态势。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毛织业已形成从机织到拉伸、纺线、制衣、漂染整个产业链条,制鞋业已实现由制作鞋面、鞋底到制作成品,并在永州直接出口。仅蓝山县毛织企业达到480多家、用工6万多人,成为继东莞和浙江桐乡后的中国第三大外向型毛织基地。零陵区形成了电解金属锰加工、硅锰合金加工、富锰渣和生铁加工、四氧化三锰和硫酸锰加工等锰产业链条,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区锰产业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6亿元。

3、引进产业层次有所提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要求,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新型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一批光伏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而且发展来势很好。东安单晶硅项目今年4月已经投产,由西安交大、湖南格润新能源有限公司、东安县政府联办的光伏科技产业园已奠基开工,拟投资6亿元以上,建成一个以光伏发电为龙头,集硅提纯和太阳能利用终端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观光与人居于一体的示范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税收5000万元以上。冷水滩华源光伏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8所及挪威的再生能源利用公司扩大投资合作项目正在洽谈中。永州

时代阳光药业2008年实现与上海复星集团联营,成功转制为股份公司,目前正朝中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成药制造企业进军。

4、项目集聚化趋势显现。从空间布局看,主要集中在交通沿线和工业园区。沿永连公路和湘桂铁路的产业转移项目聚集效应显现,90%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市、县工业园区,园区规模迅速扩张。去年全市园区扩园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82万平方米。从产业类别看,长丰工业园的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凤凰园经济开发区的果蔬加工产业,蓝山的毛纺、制鞋产业,道县的电子、五金、制鞋产业,宁远的玩具加工产业等初具规模。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承接产业转移为推动永州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了长丰汽车制造等优势企业的产业链条,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与长丰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达到12家,2009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了冶炼、水泥、造纸等传统产业,通过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市集中布局了7条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10台2.5万千伏安硅锰合金电炉生产线、5条年产3万吨电解金属锰生产线、10个3万吨再生纸项目,这些项目今年内将全部建成,届时全市水泥年产能将达到900万吨,硅锰合金和电解金属锰年产能达到50万吨,造纸年产能达到60万吨,一大批规模小、能耗高和工艺落后企业将全部停产关闭,传统工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催生了加工贸易产业,“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五年总和的4.9倍,蓝山县跻身“全省加工贸易十强县”行列。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运动鞋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的生产商都已落户永州,永州正在成为世界著名运动鞋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产业承接企业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促进了工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9年,永州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40.04亿元、增长14.0%,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35%;全市规模工业完成135.57亿元、增长24.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超过60%;全市投资总额完成600.14亿元、增长67.5%,承接产业转移的贡献率达到26.2%;全市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增长16.6%,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贡献率超过30%,蓝山、宁远、道县、新田等县新增财政收入的80%来自沿海产业转移项目。2009年,永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为5870万美元,占永州市出口总额的88.9 %。目前“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拥有进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规模加工贸易企业82家。蓝山县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59万美元,同比增长25.6倍,该县的台湾承阳针织公司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企业之列。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产业转移企业共为全市提供了30万个就业岗位,占同期全市社会就业的80%以上,仅去年新增劳动用工10万个,不仅解决了全市因金融危机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还吸纳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部分转移企业已出现招工难的现象。2009年,“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工业园区从业人员4.59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41.1%,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吸纳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蓝山县加工贸易企业劳动用工需7万人,有近3万外县人前来打工。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永州形象的重要名片。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造就了“永州现象”,给国家商务部、省委省政府和各个市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永州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成为全省4个重点承接市之一,蓝山、宁远、道县、新田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试点县,占全省试点县

总数的1/5。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商报》、《大公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以及国内各大网站等2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称永州“由湖南贫困市变为投资绿洲”,“广东发达路在此重演”,2009年,永州还被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

二、机遇与挑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更加激烈,永州承接产业转移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压力前所未有: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承接产业转移是沿海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也是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现实选择。对产业转移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积极争取,力争上游不甘落后。广东出政策、筹巨资强力推进“双转移”,并提出承担双转移没有完成任务的市,党政一把手当年考评不称职;江西、广西、安徽、东南亚等地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宽、力度大、来势猛,国家还专门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我省各市州承接平台起点高,比如说,郴州有国家级加工贸易区,衡阳有深圳工业园,湘西有广州工业园。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区位优势受交通条件制约。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永州交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实现与广东的高速通道对接还尚需时日。永州正想方设法加快通往广东、广西的二广、道贺高速公路建设,但由于广东、广西路段建设的进度比较慢,什么时候能真正形成与广东高速公路的互连互通,还不确定;铁路方面,洛湛、湘桂两条铁路主要对接广西,通往广东需由湘桂线往北绕道衡阳,经京广线到郴州再进入广东境内,市内靠近郴州的宁远、蓝山、新田三县仍属于铁路运行的盲区。永州“高速”时代还没有到来,郴州、衡阳等地已经率先进入“高铁”时代、3+5地区即将进入“轻轨”时代,永州交通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先天不足。随着转移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现有工业园区大多存在规划滞后、功能不全、配套不足的问题,如园区内标准厂房少,相关的绿化、休闲、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缺乏;县域之间产业规划重叠、雷同,产业优势难以互补,产业链条难以形成;企业之间关联度小,产业优势难以互补,行业配套能力差;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没有一家大型物流配送企业,转移企业普遍反映物流成本过高。四是资源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日益削弱。首先用地成本高。按照我省上缴国土资源厅和给付农户的征地补偿金的标准,每征收1亩土地,水田的成本7.42万元,旱土6万元,林地5.5万元,荒山3.08万元,当地政府筹集园区建设用地资金难度较大。其次融资难度大。园区建设发展资金主要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而加工贸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少,商业银行出于资产抵押不足等方面的考虑,银行放贷的比例一直很低,信贷投入少。再次用工矛盾日渐突出。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只能招到所需员工总数的一半左右。五是政策环境尚有差距。据有的客商反映,投资成本高于预期,同类企业待遇不同,技术人才和熟练工难以留住,行政效率不及沿海等,这说明永州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还不够宽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产业转移这块蛋糕,都在纷纷打造政策洼地,竞争日趋激烈。永州周边的贺州、桂林等地千方百计建“园中园”,力图吸引产业转移。粤北山区的韶关、清远等市,依托广东省出台的“双转移”政策,对转移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移客观上构成了吸附式拦截。相比之下,我们的政策环境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不及。

机遇十分难得:一是产业转移加快。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复苏超过预期,国际产业转移重新开始活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3.1%,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增长3.5%、0.2%和1.2%,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1.9%,沿海地区企业订单趋多、出口趋旺,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指引下,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必

将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的出现。如果说去年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对转方式、调结构还有一些不同看法的话,那么现在对“坚决转、主动转、赶快转”已没有疑议。二是中央政策利好。去年出台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制定了进一步扶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把永州作为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规划,永州发展已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上,都特别强调要积极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明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而且国家正在制定《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以支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可以预期,国家支持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将会更为密集出台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省里更加重视。2008年,省里确定把永州建设成为全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南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湘南三市市委书记市长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34条“先行先试”政策,永州不是“比照执行”,而是“全面通行”。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永州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建设”,周强省长年初到永州视察时,又提出要充分发挥紧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将永州建成湖南对接东盟的桥头堡。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位和省领导的关心重视,是我们继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强大动力。四是比较优势明显。一个是资源优势,永州劳动力、土地、矿产、水能、农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并与沿海地区互补,资源是稀缺性要素,有资源就能吸引老板来开发。再一个是人缘优势,永州有百万人在沿海地区打工,其中有10万能人、2万老板,这些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些年永州大部分产业转移项目都是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引进来的。第三个是成本优势,永州劳动力、水、电、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相对珠三角、长三角优势要低20%左右。最后是生态优势,永州地处湘江上游,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很大潜力。

三、思考与建议

转方式、调结构,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当务之急。立足现有基础,抓住难得机遇,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加快永州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一)围绕转型升级引项目。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设置项目准入门槛,走生态环保之路。一是承接加工贸易项目,打造加工贸易产业品牌。受价值链内在规律的驱动,珠三角产业由零星转移向规模性转移、由分散转移向行业性转移、由单个环节转移到链条性转移趋势最强劲的是加工贸易产业,承接这些产业最有利的就是靠近珠三角的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加工贸易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技术密集性产业,加工贸易产业不等于低级产业,关键是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品牌。要理清思想认识,在守住节能减排底线的同时,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继续大力引进发展纺织服装、皮鞋制鞋、玩具制品、电子元件等产业,实现由加工初级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系列产品转变,实现加工贸易企业集团总部的聚集,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使加工贸易产业成为永州的名牌产业,使东莞崛起之路从这里在永州重演。二是承接精深加工项目,整合提升资源型产业。永州农、林、矿产品资源型加工企业布局乱、产业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要像整合建材、造纸等行业一样,开发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龙头企业,对资源型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粮油、果蔬、竹木、矿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对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必须坚持高起点,引进大企业、新技术来搞,不能再走小打小闹之路。三是承接配套产业项目,做大优势产业

集群。经过多年培育,永州已形成以长丰汽车、零陵卷烟、湘江纸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具备一定的吸引外来投资的产业配套能力。要围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列出产业配套清单,开发引进配套项目,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放大规模集群效应,促进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四是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动向,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选择我们有基础、有优势的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再生能源利用等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将永州打造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五是在突出承接工业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项目,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

(二)扩大承接视野拓空间。一是既要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也要面向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经济区,是目前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要始终作为承接转移的重点来抓。与此同时,闽三角地区客商在永州的投资日益增多,永州长丰的零部件企业、凤凰园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蓝山、宁远等地的制鞋业,大部分是台商、闽商投资。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即将签署,这必将给永州与台商的合作带来新的商机,我们要认真借鉴外地在台招商的成功经验,切实深化与闽三角地区经贸合作,开拓承接转移的新空间。二是既要注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也要积极抢占东盟产业转移市场。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永州处在中国通往东盟的重要节点上,为我们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盟国家主要分为三个梯次,新加坡、文莱为第一梯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为第二梯次,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为第三梯次。近年来东盟到永州投资投资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同时由于近年越南抬高了对外来投资的门槛,部分台商、港商准备把在越南投资兴办的企业迁移到中国内地,这是我们扩大对东盟招商引资的新趋势。我们要瞄准东盟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国家,主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吸引东盟发达国家优势企业投资永州。三是既要“南下”、“东进”抓承接,也要“北上”加强与央企、省企对接。央企、省企基本上是行业内龙头企业,是雄厚资本的拥有者、先进技术的掌握者、科学管理的运用者、优势产业的主导者。抓与央企、省企对接就是抓战略投资,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推进企业重组兼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我们要抓住央企、省企调整扩张的机遇,把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中之重来抓。

(三)突出能力建设强基础。除加快交通对接、优化承接环境、完善园区平台、改善通关条件外,要特别突出配套能力建设。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和配套能力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已经不是优惠政策的竞争,而主要是产业配套能力的竞争。一个地方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为产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节约的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讲远远超过了优惠政策所提供给投资者的好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把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作为夯实承接产业转移基础、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摸清永州现有产业的底子,按照产业链的要求,采取查漏补缺的方式,大力引进欠缺环节上的产业项目,使每个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增强产业的上、下游之间,整体与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依存、衔接,尽快形成“纵向延伸成链,横向积聚成群”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住永州交通条件改善的机遇,依托铁路站点、高速公路连接线、机场等交通节点,规划布局一批商贸物流中心,逐步将永州打造成湘粤桂边界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积极发展为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证券业和咨询、法律、会计、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着力降低企业 的营运成本。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对接步伐,加速与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机制等方面的接轨,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便利化服务。

(四)创新招商方式求实效。面对承接产业转移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必须认真总结借鉴、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推行以商招商模式,近年来永州道县引进珂沙黛鞋业、江华引进广东新鸿基公司、蓝山引进中山中盛公司、凤凰园引进深圳博时科技公司、冷水滩引进香港达福鑫、新田引进广东客商,实施工程代建、企业代招方式合作打造工业园,形成了一种以商招商的趋势,减轻了政府直接招商成本,应该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要加大对项目的扶持服务力度,促使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尽快落户、尽快投产见效、尽快发展壮大,通过优质的服务让客商满意,帮助我们宣传,使落户永州的企业成为永州承接产业转移最有吸引力的名片,吸引更多企业入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广泛联络客商,特别是要选择产业转移客商比较集中的沿海城市开展驻点招商,采取在当地聘请信息员、建立联络办事机构等办法,及时收集了解产业转移的信息,及时掌握产业转移的动向。要着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招商,充分发挥他们联系面宽、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与产业转出地区企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形成市场化招商模式。要注重发展乡情、亲情、友情等关系招商,充分发挥永州籍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老板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充分运用他们的人脉资源,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要研究更加灵活的创业政策,降低门槛,建立扶持创业的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在外各类人员回乡创业,推动产业向永州转移

(五)强化调控手段增合力。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尽管市里对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有一个大致的产业规划,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调控手段,由于各县区、各园区都想加快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统筹考虑的少,往往各自为战,区域内的自我恶性竞争、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要采取一些具体的调控手段和措施。一是加强行政沟通,市里建立日常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联动招商机制,争取招商引资的最佳效果。二是制订激励约束办法,与市里产业承接规划和对各工业园区产业承接重点的定位挂勾,引导各园区错位发展、有序发展。三是联合建设承接产业园区,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客商共引、利益共享。五是探索建设飞地工业园模式,采取GDP分计和税收分成等办法,促进市域内承接产业转移有序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六)立足职业教育解难题。永州承接的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回升向好,企业订单增多,很多企业找不到工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荒”。“用工难”的问题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关闭。当前,一方面是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新增劳动力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由此可见,“用工荒”并不完全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市场结构性不平衡,即技术工人数量偏少,高技能、复合技能的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一技难求”。因此,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关键在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能和技术保障。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县区职教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民办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积极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就读于中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享受“免学费”政策,加强校企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依托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用工量大的规模企业参加校企对接洽谈会,签订并落实校企合作协议。要促使企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逐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问题。

2.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篇二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一、引言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发展, 金融业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一般释意为资金的借贷与融通, 通常表现为一国或者一地区金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金融发展有助于资金和资本的集中和积累, 进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整合和发展。因此, 一直以来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屡见不鲜, 是现当代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 可谓多如牛毛。诸多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地区的经验数据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一致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增长互补关系。虽然金融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很多方面并未进行详尽考察。比如,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方面, 而忽视了社会其他方面的探讨, 比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就凤毛麟角。另一方面,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也更多地关注了国家和国际层面, 而忽视了国家内辖区的考究。尤其是对于诸如总过这样的。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 尤其应该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而不能只考察整体情况。为了弥补金融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不足, 本文研究了局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本文选取了山东省作为考察对象, 运用1996年到2013年的年度数据, 实证检验了山东省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系, 得出了相关结论。

区域或者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尚属于学科边缘, 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尤其如此。目前国内金融理论远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考究。本文从单一省份出发, 实证分析了金融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 是对我国金融理论的进步补充。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我们简单回顾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对本文所用数据和样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第四部分是计量回归及结果。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往往都放在了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而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发展是否相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相关的几篇文章也仅限于探讨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作用。Beck和Levin (2002) 认为, 技术上的创新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金融体系的不断的技术创新, 是引致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于此同时, 金融体系的发展, 本身就意味着制度上的创新, 产业结构会对此做出相应的反映。Marco Da Rin和Thomas Hllmann2002) 认为, 新兴市场的出现与成长离不开银行业的发展, 而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随着金融发展而进行的, 由此得出, 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并引致夕阳产业的消退, 进而优化产业结构。相对国外的研究,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伍海华, 张旭 (2001) 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系, 并剖析了其内部机理, 深入分析结构演化过程中相应的金融运行模式与金融制度创新问题。

顾海峰 (2010) 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最近时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描述、两者互动机理的阐述, 提出金融发展必须注重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度升级。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不仅仅局限于描述性和理论阐述上, 近年来出现了更多的经验性分析。李媛 (2011) 通过1990-2007年的宏观省级数据进行了计量回归, 考察了社会金融总资产对产业结构有和影响。结果发现, 金融资产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 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小。金融资产的扩张有利于第二三产业的升级。钱水土, 周永涛 (2011) 首次运用面板数据考察了两者的关系。他们利用了我国2000年到2008年的省级数据, 通过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考察, 并运用GMM克服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 金融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创新, 并引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王春丽, 宋连方 (2011) 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并得出了一直的结论。

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在金融理论当中尚属边缘, 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尤其如此。目前国内金融理论远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考究。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 相信对该领域的研究能对已有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或验证的作用。

三、数据及样本说明

1. 金融发展指标

金融发展的指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测度, 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金融的总量, 第二个是金融的结构, 第三个是金融的效率。结合以往的研究文献,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指标。首先对于金融总体的发展, 我们不在采用传统的MZ/GDP度量, 这忽视了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发展, 同时随着金融的高速发展, 金融总量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扩延, 本文选自金融相关率 (FIR) 来度量金融总量水平。

金融相关率是用全省金融资产价值占GDP的比值来衡量的。考虑到金融资产总值的内容, 我们将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与股票市值加总计算得出了山东省金融资产总值。金融相关率FIR=M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股票价值+保费收入) /GDP;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FSR= (A股首次发行筹资额+B股首次发行筹资额+配股筹资额+增发筹资额) /贷款增加额;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市场增长率, MGR=股票市价总值和保费收入总和的年增长率。

2. 产业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的表示一般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与经济总量的比值来表示。一般而言, 三大产业的总值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认为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越小,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 说明产业结构升级, 反之, 如果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越大,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小, 产业结构趋于劣化。产业结构用三个指标表示:ISR1=第一产业产值/GDP, ISR2=第二产业产值/GDP, ISR3=第三产业产值/GDP

3. 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了山东省1996年到2013的省级数据, 来描述和分析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的现实情况, 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相关性。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年鉴, 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国泰安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 并对数据进行了计算和整理。

四、山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们利用时间序列做协整分析。第一步需要检验样本数据的平稳性。一般认为, 如果数据不平稳, 回归结果很可能是伪回归。只有在平稳性检验通过之后, 才能进行协整分析。

1. 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一般而言都存在平稳性问题, 即时间序列可能是不平稳的, 如果是不平稳的情况下进行回归, 可能存在伪回归。因此, 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了一般的ADF方法, 检验了上述六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显示, 六个变量的水平值都为非平稳, 而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一差分平稳后, 我们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是否有长期关系。

2. 协整检验

检验协整方法很多。本文利用了最常用的Johansen协整检验, 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相互关系。一般我们是根据根据AIC和SC最小原则, 确定了滞后项的个数为2。对ISR1、ISR2、ISR3与FIR、FSR、MGR进行检验。协整结果显示ISR1和FIR、FSR、MGR三者有协整关系, ISR2和FIR、FSR、MGR三者有协整关系, ISR3和FIR、FSR、MGR三者之间也有存在协整关系。限于篇幅, 我们在此省略了计量结果的报告。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理论上分析, 我们认为是金融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 金融发展是原因, 而产业结构发展是结果。但是从数据上, 我们的协整分析结果是否成立呢?即金融发展是否导致了产业结构发展, 需要进步一的检验。为此, 我们进行了数据的格兰杰检验。格兰杰检验结果如下:在5%的置信水平下, FIR、FSR、MGR与第一产业比重ISR1和第二产业比重ISR2都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而与第三产业比重ISR3因果关系不显著。

4. 实证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和检验, 我们认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金融发展指标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即两者是有长期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地, 我们通过格兰杰检验, 认为金融发展指标是引起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而非结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 山东省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金融发展促进了第二产业的比重。相比而言, 金融业的发展却不利于农业产值。这一现象的解释可能是说明了金融业的发展, 对于工业行业的交易成本和信贷成本都起到了重要的削减作用, 这样资金和资本都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 尤其是收益较好的工业企业, 进而促进了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 提升了第二产业的产业比重, 相应减少了第一产业的比重。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金融业发展与第三产业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处于落后阶段, 并不受金融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

五、结论

山东省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事实, 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 引领山东经济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强省。于此同时, 第三产业却未同步前进。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 离不开金融业的告高速发展。金融业结构调整、金融制度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 对于山东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1996年到2013年的省级数据, 考察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得出了金融发展有利于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 而不利于第一产业比重的提升, 同时发现,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发展并没有显著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 金融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 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影响。山东省可以通过努力发展金融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完善金融市场来调整本地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更快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朋.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 2012.

[2]马智利, 周翔宇.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 2008, 02:18-21.

[3]阎勤, 童明荣.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必须互动创新[J].宁波经济 (财经视点) , 2009, 10:14-15.

[4]李田, 王然.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07:148-149.

[5]傅允生.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 2010, 05:208-214.

[6]严武, 丁俊峰.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广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3, 02:30-40.

[7]丁杰.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 2012.

[8]朱慧霞.石家庄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 2013, 12:23-24.

3.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浅析 篇三

关键词:结构转型 产业升级 日本经济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越来越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的战时生产体制彻底崩溃,国内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源贫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这些问题使得日本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日本面临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的重大压力。经过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研究日本如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进一步研究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及其特征

(一)日本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日本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是世界形势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经济要素之一劳动力要素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劳动力结构、劳动者的自我预期到劳动者工作技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倒逼经济进行调整,产业进行升级。其次是基于日本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战后的日本经济正如前言中所述,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与产业升级。第三是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成为当时大多数发达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一个主流选择。

(二)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特征

日本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是被称为三驾马车的投资、消费、出口数量上的此增彼减。其次是产业结构内部主导产业的变迁。主导产业由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升级为精密高科技产业。最后是循序渐进,不同时期均有所侧重点。分为五个时期:经济复兴、高速增长期、稳定增长期、结构调整期及全球化时期发展;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一个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过程。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经济恢复计划,使得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

三、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途径

(一)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日本在产业政策的制定方面首先是选取了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编制出一个总体的产业规划。其次是具体化到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每个时期所要发展的主导产业。最后在产业政策的内容方面,采取多样化策略。如对企业进行投资补贴,税费减免,出口退税,与银行合作提供贷款利率的优惠等。

(二)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产业的升级,离不开技术的引进与创新,离不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日本民族是一个特别善于学习与创新的民族,从刚开始的引进到合理吸收消化技术再到进行自主创新。引进创新的产业也是逐步升级,从低科技含量的轻工业到高科技产业,从而逐步建立起本国独特的产业体系。日本在进行技术的引进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总是选取最适合本国经济状况的,最有利于本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技术。毋庸置疑,正是这种独特的技术引进与创新促进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迅速调整与产业进一步的优化升级。

(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法律手段的应用,日本政府充分发挥法律手段的强制性、权威性,在经济调整的各个阶段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创新。如在20 世纪中期针对机械工业振兴制定的法律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80 年代中后期的《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化法》,以及后来修改的商法、银行法等等。这些法律都是根据战后不同时期经济状况应运而生的,促进了特定时期特定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注意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政府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不同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因此应将二者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进步。战后的日本经济体制虽属于政府主导型,却也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首先分析市场反馈的信息,其次充分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建议与意见,整合资源信息,从而实现政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这样的经济体制既弥补了市场的缺陷与不足,又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正确选择。

(五)帮助衰退企业进行转型

日本政府锁定援助对象的范围,制定了针对衰退企业特殊的援助政策和措施,并根据衰退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分类,先重点援助恢复比较快,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衰退等级较低的企业。然后采取企业之间互相帮助的形式,促进双赢。邀请专家对衰退企业进行资产负债分析,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必要的市场信息,并对失业工人进行技能培训,给予生活补助、就业补贴,妥善安置失业工人,从而促进衰退企业的迅速恢复。

(六)不断完善产业政策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得益于其逐步完善的产业政策。首先政府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次,政府依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本国实际情况来制定产业政策。通过确定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政府对资源进行选择性重点配置,并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来推动各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由于主导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关联效应,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产业政策的影响力减弱,政府角色也从直接介入逐步转为间接指导,主要是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当然,产业政策也给日本带来了负面影响。如长期处于政府支持下的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等。但是积极作用不可磨灭,产业政策尤其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增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付生,魏凤春.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0(02)

[2]薛敬孝,白雪洁.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122

[3]李赶顺.现代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经济政策[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155

4.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篇四

众所周知,造纸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世界造纸产业的技术源头,欧洲人在1000年后才通过阿拉伯人学习到造纸方法。但是,现代造纸技术发展是由西方主导的,中国的现代造纸技术则从1884年上海华章造纸厂的建立才形成。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造纸技术的发展迅猛,极大推动了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过去的造纸产业30年可大体分为二个技术发展阶段:

一、20世纪80-90年代,连续蒸煮、多段漂白、黑液提取、碱回收、中性施胶、涂布加工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纸和纸板的产量从1979年的493万吨增长至1999年的2900万吨,产品品种与质量逐步满足市场需求。

二、新世纪初始10年(2000-2009),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高效制浆生产线、宽幅高速纸机和涂布加工技术装备,结合清洁漂白、废水达标排放处理、热电联产、造纸化学品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整体产业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纸和纸板产量达到9270万吨(2010年),产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2000-2009的十年间在产量增长183%(即两倍)的基础上,COD排放总量减少62%。产业技术提升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约束,明显推动了行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改善。

十二五期间,中国造纸工业基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转型升级步入可持续发展路径,针对目前产业结构性局部过剩、资源和环境制约愈加严厉的现状,在节能减排降耗方面关键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仍将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政策引导下,再生产要素约束下,在市场竞争逼迫下,现代生物技术、生物质精炼技术、膜材料处理技术、能源管技术已开始成功地应用于造纸行业,并呈现加速普及的现象。制浆造纸过程将进一步清洁化,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将进一步降低,原料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纸和纸板产品将更加多种化和专用化。

未来,造纸产业将完美融合生物技术和生物质精炼技术,充分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组分,通过天然植物这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工业材料和生活必需品。

5.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篇五

5月16日,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在该市遂昌县举行,期间浙江浩洋娇子公司与中国自行车“八一”队签约成立中国玛拉克洲际自行车队。据了解,遂昌响应该市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目标,探索培育以自行车、竹炭等行业为代表的低碳环保产业体系,引入浙江浩洋娇子公司投资1.6亿元建成了省内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车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辆高端自行车的产出能力。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充分展示了遂昌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企业品牌形象,为自行车等低碳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该县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为下步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名城和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昨在丽水遂昌举行5月16日,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在该市遂昌县举行,对发展低碳环保和健康出行产业、行业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课题作深入研讨;浙江浩洋娇子公司与中国自行车“八一”队签约成立中国玛拉克洲际自行车队。据了解,遂昌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林业县,近年来致力打造以健康、快乐、休闲、养生为主题的“五行旅游”,吸引众多低碳产业纷纷莅遂投资,其中浙江浩洋娇子公司在遂昌投资1.6亿元建成了省内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车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辆高端自行车的产出能力,预计年产值将超过2亿元。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将有力促进遂昌县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其长三角旅游休闲名城的建设步

6.浅谈转型升级发展 篇六

(六郎镇强湾村 吴勇)

早在2009年底,中央就在经济会议上曾明确的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如今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发展方式转变急需提速。作为皖江明珠芜湖县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深入开展了“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此次讨论活动的进行,对于我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我们的第一次转型是着眼于体制的转轨,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财富积累,劳动力转移,使经济由弱变强,那么第二次转型的目标就要更高,要使我县成为经济强县,必须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更长期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

转型升级的发展,我想首先我们必须再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我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想做好我县经济的转型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人才是第一要素,是战略资源,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作为推进我县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要确立科学的人才观,我们党提出了人人都能成才的大人才观。人人立志成才,人人争相成为不同层次人才,则是推进我县加快转型的最强大动力,同时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吸引尖端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氛围。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创新发展模式。它不仅包括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也包括由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目前,这种以增长引擎、产业转型为基础的经济转型,必将引发我县区域经济的整体转型。

作为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第一产业不仅不能松懈,而且还要做优一产的发展。创新是关键,如何创新?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坚持“重特色、上规模、强品牌、抓转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主导产业的改造升级,引导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的重中之重,通过外引内联,扶优扶强等措施,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拉动作用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作为县域经济的工业转型发展,我们必须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壮大优势产业。结合我县优势产业,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全力打造工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目前,我县在工业上已形成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木器包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

大优势产业。安徽省重点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我们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积极的推进我县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逐步深入推进,我县的三产发展也将进入黄金时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第三产业提速升级,尽快形成与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相促进的服务业体系。

作为县域经济的三产转型发展,我县强化重点突破,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大力引进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知名连锁企业;启动开发建设荆龙步行街;加快推进四星、五星级宾馆和东湖公园、徽商农家福大市场、苏果超市等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业,整合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公园、六郎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做好深度开发文章。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繁荣城乡经济,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生活质量。巧妙借力推进三产发展,加大三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库,引进一批有特色、适合发展的第三产业项目,切实提高三产发展档次和配套水平。同时,把第三产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领域,充分挖掘民资潜力,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第三产业。可以说,我县做活了三产,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7.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篇七

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的, 可以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转型, 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升级, 就是企业通过创新和整合, 提升获利能力、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位置, 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

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最宏观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间的比例, 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的关系。而每个产业又划分为更细的产业划分与产业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常是指高生产率产业 (高附加价值产业) 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纵观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轨迹, 都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 工业化后信息化。进入工业化阶段后, 又从传统的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到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汽车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 再到更具核心竞争力、更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 其产业价值链已基本形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 , 通过承接国际分工的转移而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同时也为后起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指明了方向: (1) 按价值链微笑曲线,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附加值高的研发及售后生产性服务的两端延伸而不断升级; (2)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3)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信息与管理密集型产业转型 (见图1) 。

2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专业结构的互动

就业结构是不同产业间的劳动力就业比例关系。专业结构是不同产业间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专业构成比例关系。就业结构总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变化。就一个区域而言, 其产业结构总是处于不断地调整变化之中, 向着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发展, 由较低级的结构水平向较高级的结构水平演变,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 (如图1) 。在产业结构演变中又同时进行的是转入与转出的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扩散的产业布局、产业渗透交叉与重组的产业融合, 从产业结构演变到产业融合, 完成了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周期。伴随产业发展, 就业结构会随着其变化而改变, 而适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应随着其变化而改变, 体现相互互动的关系 (如图2) , 互动的结果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就业结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3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群建设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将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部分产业的转移、产业的重新布局及产业的融合, 如上分析, 将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专业结构, 同时也要求就业结构、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 怎么样的专业结构更能适应、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3.1“专业性”与“职业性”

专业结构由专业构成, 过去的几十年, 我国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定向过细。高校教学管理围绕专业分类展开, 作为实体组织形态的专业间存在壁垒、鸿沟, 跨专业交叉融合沟通不畅, 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的调整, 导致人才培养口径的“过窄”、“过细”。高职职业院校尽管也有关于高等性的一些呼声, 但如何体现职业性, 是这些年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导向与发展目标[1]。各高职院校强调高等性、职业性的同时, 特别注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区域性, 强调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但从对行业企业的调研来看, 行业企业在招录毕业生时, 更为看重学生的知识素养、综合能力、职业操守等, 并不十分强调过细的“专业性”及与岗位的对接的“职业性”。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 企业更强调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 体现“较宽”的“专业性”与“现实”的“职业性”需求。

3.2 专业建设之组织形态优化: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专业建设上的应用, 目的是通过集群发展, 实现聚集效应。概念内涵上, 它是以重点建设专业 (龙头专业) 为核心专业, 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的相关研究实践近几年逐渐成为热点。很多高职院校从深化内涵建设角度出发, 通过专业建设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路径上, 目前学界有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基础等构建专业群的几种思路。“学科基础”论者认为脱离学科联系的专业难以做到[2]。“职业岗位群”论者认为高职专业群应紧贴岗位群, 强调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联系”, 并指出“学科联系”不符合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特点[3]。再有论者不否认高职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存在, 并认为关键不在于所包含的是学科知识还是职业知识, 而主要看是参照“工作体系”还是“学科体系”的知识组织逻辑。并认为学科联系、职业联系无非是专业生成路径上的两种视角侧重而已, 实践中往往是相辅相成, 而非是“非此即彼”[5]。本文认为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更多应体现“职业性”需求, 专用群建设能较好地体现“较宽”的专业性。

3.3 高职教育专业群构建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企业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 制造型公司、研发型公司、营销型公司、混合型公司各自的生产加工、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维护核心竞争力不同, 对人才的要求高, “过细”、“过窄”的“专业性”及轻视高等性的“职业性”都满足不了需要, 企业更强调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 不论是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基础等构建专业群, 都能兼顾“专业性”, 特别是群中的核心专业的“专业性”, 又能兼顾高等性及强调应用的“职业性”。

本文针对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的专业群建设提出几点设想。

3.3.1“由外向内”借高职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专业群的专业结构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可结合产业链、岗位群、学科基础组合岗位群。例如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代工制造 (OEM) →研发设计 (ODM) →自主品牌生产 (OBM) →升级到产品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可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英语、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专业组成, 既体现了产业链发展的方向, 又紧贴行业背景, 且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专业等学科基础相同, 将对外贸易所需的产品、外贸、英语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 以避免高职原有单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做外贸不懂产品、商务英语水平又不够, 需较长时间才适应工作的不足。

3.3.2“由内向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符合产业链发展方向、按照产业岗位群、又以一定学科联系构建的专业群, 完善了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企业所需的复合型、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体现“由内向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服务业社会的功能。

3.3.3 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

企业转型升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生产加工、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维护等各子目标同时进行又侧重不同, 各子目标间相互沟通协调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总目标, 这一切都需建立一个平台来营运与管理。上述“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专业群建设, 必须建立在校企合作、互动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 都需一个相互协调、交叉融通的平台, 做到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的无缝对接, 使高职人才培养更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所需, 使高职专业群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势必产生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就业结构、专业结构相适应, 相应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的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就专业群构建提出“由外向内”, 借高职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由内向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及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专业群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教育高等性的内涵及其文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0) .

[2]彭世华.试论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结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1) .

[3]沈建根, 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1) .

[4]唐辉亮, 施永.企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05) .

[5]盛健, 张衡.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若干基本问题分析[J].职教论坛, 2012 (16) .

8.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篇八

中国要实现小康,首先西部要实现小康。5月30日,由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小康》杂志社、贵州省荔波县人民政府、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联合主办,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协办的“首届中国西部全面小康论坛”在贵州荔波隆重召开。

西部大概念下的各个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天然禀赋,注定了他们各自要采取不同的转型发展路径。在健康旅游产业与西部的转型升级方面,荔波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叶霖,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志刚以及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他们分别有话说。《小康》杂志社副总编张凡主持了这场精彩对话,亦参与了讨论。

大健康产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荔波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叶霖在演讲之初就给大家“播报”了一条新闻,山东青岛的黄海海域受到污染,青色的海苔覆盖在海面上,让人们再次对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忧心。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对此,叶霖强调,大健康产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健康的范畴相当广泛,涵盖了医药、种植、养殖、药品研制、保健食品、健康旅游等多个领域。大健康是大产业,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大健康产业年支出总额占到1/10,我国还达不到5%。如果我们达到美国的17%的水平,那么将创造出17.4万亿元的市场份额。”叶霖进一步说道,荔波恰好就具备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优势。

另外,叶霖还指出,荔波拥有古老的民族医药,药用植物350多种,动物250多种,境内的民族历来有种植中草药的习惯,野生的杜仲、天麻等名贵中药成为荔波的特产。

如果说,地处西南边陲的荔波拥有良好的生态是天生的禀赋,那么位于内蒙古的土默特右旗则为了打造生态之城付出了更多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志刚说,他们关停了一个著名的煤炭物流园区,为此财政税收一年损失20个亿。但是这场经济剧痛换来的是一条美丽的北方风景线,当地完成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16万亩,森林的覆盖率达到了29%。

“去年,我们取缔了不达标的煤场和沙石场共174家,特别对煤炭园区、煤炭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加大了大气和固废污染治理,取缔3家违规企业、129家环保不达标企业,投资2.2亿元进行环保治理。我们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山区道路改造和森林资源防护工程,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任志刚指出。

2014年,土默特右旗以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生态绿色长廊为主题,不断加强农业生产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力度,营造了整洁、优美、生机勃勃的城市环境。任志刚介绍道,土默特右旗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完成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16万亩,森林的覆盖率达到了29%。五年中累计投资将近10亿元,率先在包头市完成了G6高速公路、110国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呼包之间的景观走廊。

“循环经济本身如果完全靠科技,不跟大自然结合,就是科技的胜利,生态的失败。”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指出。

城乡如何华丽转身

荔波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旅游发展从单一的自然观光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多元化的方式转变,已经成为荔波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助力器,综合旅游收入从11亿增加到57亿,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荔波古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功不可没。

付崇兰指出,荔波汇聚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母系氏族社会特征、超过故宫面积的吊脚楼、染花布、对歌等都可以考虑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付崇兰说,他一路走来,发现大部分房子都变成了有玻璃窗的二层楼,建议应该深入考虑一下,如何为农村少数民族建筑申请非物质遗产。

叶霖将如何打造民族村寨的问题抛给付崇兰:荔波打造的原生态民族村寨中,从外观看保留了水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建筑原貌,但走进里面就会发现,已经结合了现代住宿水准。对此,付崇兰举例说,墙是古迹,但墙内的功能是可以改变的,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另外,在现代建筑上,也可以部分保留民族传统。

另外,在如何打造美丽乡镇,实现乡村和城市的美丽蜕变上,任志刚说,在土默特右旗,从2009年到2012年将所有积累都做了市政建设之用。任志刚说,他们建设美丽乡村和城镇化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乡村变城镇进而变城市,让城镇华丽转身。城市建筑要提档升级,人的素质和观念也要提档升级,留住人文的气息和人文的特质。2014年该县拿出财政收入的7.5亿元,今年拿出5.5亿元,打造高标准示范点,只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和城镇的品位才会提升,“我们搞人文、历史、民族文化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村民自治、让村民参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才会更美且越来越好”。

而在荔波则是围绕产城一体的思路,路网规划,加快修复老荔波的古街区,充分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逐步修复县城的文庙,修缮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世界花海等美丽乡村示范点。现在重新包装打造的新景区、景点达到十个以上,风情村寨,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对于保留下的古老村寨,在保护其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进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例如农家乐等。

对于荔波的经验,叶崇兰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样既保护了原来的东西又加入了时尚要素,既有发展又有创新。

大旅游推动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

来自敕勒川文化发祥地的土默特右旗也拥有一张响当当的生态名片和文化名片。任志刚介绍称,土默特右旗是二人台的故乡,有深厚的旅游和历史文化底蕴。土默特右旗撤旗设市(敕勒川市)已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复,今年八月到九月,力争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这将为土默特右旗更好更快地发展捕捉到难得的机遇。土默特右旗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3万公顷的原始次生林资源国家级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峰山景区以及近29万亩的黄河湿地等。

“虽然土默特右旗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讲,距离荔波县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任志刚指出,在转型发展中,将会学习和借鉴荔波县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加强与荔波县的交流。

9.发展海洋经济助推转型升级 篇九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海洋是沉睡的资产,海洋资源是沉睡的资源。开发海岛和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民企发展遭遇困境之时,在转型升级进入乏力之际,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其意义尤为重大而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产业结构虽经频繁的变动调整,但基本面貌的变化却不明显,经济发展日趋呈现结构不合理、块状经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民营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抵抗力较弱等问题。而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和海岛地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并且海洋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将转型的载体移到海洋。

其一、大力推进港航建设是必然选择。港口的功能不仅在于发挥货物集运输以及提供物流增值服务,还在于利用港口及腹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物质储运基地,以平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加快构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和金融服务信息支撑体系。加快港口开发建设,拓展航运通道,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培育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积极发展远洋运输,深化航运金融服务,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不断强化金融支撑和信息支撑。

其二、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主要脉络。要依托交通干线,推动轴线上城市、产业区、交通节点的整体化和协同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产业带。要以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为重点,形成海洋产业带。要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为重点,形成以内陆山区小城市、中心镇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带。努力形成一个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达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新格局。

其三、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是发展方向。浙商永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鼓励民资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出台政策增加民企参与的机会。要通过减免税率的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加快建设强有力的民企金融支撑体系,提高民企的融资保障水平。加强对民企的引导,促进民企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从而帮助企业步入一些需要特大资金、技术支撑的领域。

未来的浙江经济,必将以海洋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民营企业为重要力量,持续快速步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领跑。我们只有用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发展,用更开阔的思路来指导发展,用更富激情的活力促进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早日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0.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篇十

(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报指南

为加快推进上海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升级,加强本市自主品牌建设和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本市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的实施办法〙(沪府办发〔2016〕38号)、〘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规〔2015〕101号)和〘上海市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沪经信都〔2015〕543号)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一、支持范围

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相关项目:

(一)支持品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支持各类机构围绕品牌孵化、品牌标准、价值评估、交易运作、品牌数据库、品牌咨询、宣传推广、展览展示、人才培训、信息资讯、区域品牌、海外商标注册和维权、地理标志保护和推广等领域建设品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开展提升相关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级的工作。

(二)支持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品牌培育 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对采用与第三方咨询机构签订合约,开展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品牌战略定位的,试点品牌创新券;支持企业在品牌战略指导下开展商标注册维权、品牌宣传推广、国内外市场开拓、投融资创新、提质增效等工作。

支持老字号企业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加强传承创新,发掘和发展濒临失传的特色工艺,重点开展老字号文化和品牌的保护、盘活、形象提升等工作。

支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同时,积极制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培育管理相关各项工作。

(三)其他经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批准支持的项目。

二、支持方式

品牌专项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安排使用。一个项目只能获得一种支持方式。

(一)对品牌公共服务类项目,一般采用无偿资助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方式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金额的5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400万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支持额度在当年预算额度内按照项目合同金额确定,具体的采购方式由项目实际主管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对企业制定品牌战略、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类项目,一般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其中,企业制定品牌战略类项目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制定品牌战略相关费用的5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400万元。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类项目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金额的3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经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批准的重大项目,支持比例和金额可不受上述标准限制。

三、申报条件

依法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报企业应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权益,或具有商标独占许可权益。

(二)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无不良信用记录。

(三)财务状况良好,2016年和2017年均无亏损。

(四)申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品牌公共服务项目除外)。

(五)其他规定的条件。

项目开始时间不早于2017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不晚于2020年3月2日。

以下申报项目不予受理:

(一)原有资助项目未完成或者已完成但未通过验收的单位新申报的项目;

(二)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市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经查实重复申报的项目,将依法追回专项资金,并记入单位信用档案。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受此时间限制)

1、网络填报受理时间: 2018年1月15日9时—2月2日17时(以系统显示时间为准。临近截止时间系统拥堵,建议尽早提交),过时不予受理。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2月27日9时—3月1日17时,逾期未提交视为放弃申报。

(二)申报方式

采用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提交相结合的方式。登录网上申报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如第一次使用该系统,请先注册),填写〘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请书〙并上传其他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完成网上填报后,需在线打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签字盖章后连同其他相关纸质材料于指定时间内报送。纸质申报材料需现场提交,不接受快递、邮寄等方式。

填写中如有问题,可向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进行咨询。

(三)申报材料

1.〘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请书〙(在申请书封面和申报单位意见处加盖公章);

2.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

3.2016申报单位审计报告复印件及2017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需申报单位盖章);申报时已经完成的项目,需提供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4.与申请项目相关且在有效期内的商标注册证复印件(如商标所有权属于上级单位而非申报单位,须同时提供上级单位授权的商标独占许可证明;品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无需提供);

5.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 6.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或相关咨询服务合约(品牌公共服务类项目无需提供);

7.自筹资金出资证明(包括自有资金银行存款证明、银行贷款贷款协议等),证明企业有能力完成总投入;

8.相关资质认证的证明文件(如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中华老字号等相关证书);

9.2011—2017年曾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已经完成验收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

10.其他证明材料,如相关行业协会出具的推荐信等。申报单位将以上申报材料用A4纸打印,按上述顺序排列,并于左侧装订成册(请采用普通胶粘装订方式,不要采用任何有突出棱角的装订方式),一式两份,送交市经济信息化委。

五、项目要求

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财政局对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开展网上专家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单位应遵守如下要求:

(一)项目实施: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项目协议或委托服务协议明确的内容实施项目。对获得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擅自变更资金用途,不得擅自挤占、截留和挪用。对经检查发现虚报、瞒报有关情况骗取专项资金的,将追回全部已拨付的专项资金,取消该单位三年内申请专项资金的资格,并依法将其不良信用记录纳入本市联合征信系统;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项目变更:项目事项确需变更的,项目单位应当向市经济信息化委提出申请,说明变更事项和理由。经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商相关部门同意,予以变更或撤销。项目撤销后,项目单位应将已拨付的资金按原渠道上缴市财政局。

(三)项目监督:项目单位应积极配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做好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绩效评价和专项资金审计工作。

(四)项目验收:项目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向市经济信息化委提交项目完成情况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积极配合做好项目评估和验收工作。

六、联系方式

(一)网上申报系统账号、使用等问题咨询 周峰皓 60801111转2

(二)项目申报咨询

刘晶明 市经济信息化委 23112728 姚性岗 市商务委 23110636 江映虹 市工商局 64220000转1405 吴征宇 市质量技监局 54264076

(三)申报材料提交及咨询

受理部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联 系 人:周冰沁 倪晓杰

固定电话:54669777转7823或7820 手机号码:***(周)***(倪)电子邮件:zhoubinqin@sheitc.org

nixiaojie@sheitc.org 地 址:浦东新区雪野路1000号综合办事大厅市经济信息化委5号、6号窗口

七、重要申明

上一篇:初2015级1班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足球横幅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