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24-08-06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17篇)

1.《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一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风光美。

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风光不仅让作者陶醉,也让我们读者陶醉了,同学们还想重温这美丽的风光吗?

2、欣赏草原风光旖旎的视频。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的“辽阔”美、“寂静”美。

1、引语: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远远不止我们在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些,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美。*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辽阔。)②指导学生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从那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4、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寂静”美。*PPT出示:“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寂静。)②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寂静美。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三)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2、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①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热情好客)②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热情好客”

3、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根据学生汇报,老师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同学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些词语,是不是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

①PPT出示: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②这些词语应该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③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5、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深读悟情。请学生朗诵相关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6、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②蒙古族语言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这阻碍了我们的交流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8、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②除了吃和喝的,还有什么?(唱歌,以歌助兴)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④有感情地朗读。

9、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10、“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②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③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④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⑤轻声播放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引导学生谈话: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设计意图: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我们蒙汉兄弟情深;我们难舍难分是因我们蒙汉兄弟意长!我们团结是源于我们共同对祖国妈妈的爱!

2、集体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全文,回归课文主旨,并让学生伴着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在音乐的渲染下集体朗诵结尾诗句结束教学,升华感悟。)

(五)板书设计。

天(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蒙 天

风光美

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汉 涯 草原(美)

羊(大白花)

情 碧

热情迎接

深 草

激情相见

何 话

人情美

盛情款待

忍 斜

(热情好客)尽情联欢

别 阳

深情话别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景美、体会草原人民的人情美。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人民人情美时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2.《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二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3.《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59-01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图,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夜色》这篇课文,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夜空。瞧!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在云彩中穿行,多美的夜晚哪!快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地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师:瞧,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复习生字,学习新词

出示生字、新词(点击课件)

师:原来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师:月亮姐姐还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些词语。(点击词语)月亮姐姐给大家带来了多么宝贵礼物啊!看来小朋友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咱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三)朗读和感悟

1.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读课文,(课件出示)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

2.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是什么样的?

①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穿行”意思,如小鹿在树木里穿行。

②演一演: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

③课件演示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课件出示句子)

a、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b、为什么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④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图)

①师:小朋友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在说什么?

②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张大勇和李小文说话的句子,再分角色读。

③师:大家一开始相信小文说的话吗?小文会有怎么样的表情呢?会说些什么?

④师:当别人不相信你的话时,你会怎么办?

⑤师(过渡):到底谁说得对,他又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画李小文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

(课件出示句子:李小文说得对,云彩确实比月亮跑得快)

①理解“确实”:的确,和事实相符。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②师:你喜欢李小文吗?你觉得李小文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

1.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希望大家像李小文那样,留心观察生活,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多动脑筋来解决。

三、教学反思

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出示、视频演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如“穿行”一词,通过“演一演”的形式,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穿行”的意思,笔者再说出词义,加深了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此外,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对话、男女生赛读等形式,领悟了“是云彩走得快,而不是月亮走得快”,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李小文是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实真相,在看问题和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采取一定办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指导上不够到位与深入,有些关键词句如“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是……不是……”等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笔者没有及时引导读好,今后可以通过范读等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

4.《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四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5.《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五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三、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一、通过创情景朗读,感受西蒙悲惨命运以及她关爱孩子的善良品质。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说明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

在一个季度干旱的季节,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为缺水而困扰着。小熊猫为了给大病缠身的叔叔找水喝,已经走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清晨,当大睁开眼时,他发现一只乌龟正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它,说:“熊猫弟弟,求求你急救我的儿子吧!它的病需要你头上的几根毛发做药引子才能治好。”小熊猫想起了母亲对他说过的话:“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这是善良。”于是它毫不犹豫地拔下了自己头上的几根毛发交给乌龟。这时候,乌龟不见了,它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大碗,万里装满了清澈的泉水。小熊猫高兴的捧起水,这时它才感觉原来自己也渴得快不行了,它多想痛痛快快喝下这碗水,可它又想起了母亲对他说过的另一句话:“在自己也迫切需要帮助时,主动帮助别人,更是善良。”于是它打消了喝水的念头,小心的端着水王叔叔家走去,刚跨进门口,突然,这碗水不见了,它的面前出现了一口井,经历喷出甘甜的清泉……

提问:谁记得小熊猫的妈妈对它说过的话?

出示: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善良。

在自己也迫切需要帮助时,主动帮助别人——善良。

学生齐读

(设计理念:故事导入,既减少公开课中孩子们的紧张,又能很快拉近师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为课文的学习穿针引线。)

二、快速阅读读课文,找最能体现善良的句段,由重点句段切入课文。

1、找出最能体现穷人善良的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引导理解:“这样做”指什么?分别是哪些段落写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为什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提示学法:联系上下文。

(设计理念:由重点句段入手,把长文读成短文,引领全文内容的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受穷人的贫穷与善良。

(一)学习第三到七小节,感受西蒙的贫穷、善良以及桑拿的善良。

1、默读第三到七小节,思考: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说说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她头往后仰着……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1)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中,哪句话最打动你的心呢?

(2)围绕“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多形式朗读因果句,体会西蒙的困难。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逐一找出体现“困难”的语句,加因果关联词反复朗读:生1:因为“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2:因为“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3:“如今又加上病。”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4:因为“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3)围绕“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谈感受,体会西蒙关爱孩子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她头往后仰着……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加深体会。

4、回到概括性问题: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体会桑娜的善良。

说话练习:如果不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导问:此时西蒙丢下的两个孤儿,最需要什么?(帮助)假如你就在当场,你会怎么做?桑娜又是怎么做的,齐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由此看出,桑拿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

5、再次出示故事中的句子: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善良。

学生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感受桑拿的穷与善良。

1、轻声朗读第一二小节,思考:为什么桑拿的心跳得很厉害?

2、突出关键词“勉强”“填饱”,通过“理解——朗读——谈感受”的学习步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桑娜一家的艰难穷苦。

3、启发思考:桑拿的心跳得厉害,除了因为家庭的困难,还有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的“心惊肉跳”,为丈夫担忧的心情。

4、引导用“因为……更因为……所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进行说话练习。

5、导问:此时的桑拿需要别人的帮助吗?不但需要,而且……?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仍主动帮助别人,可见桑拿是个怎样的人?(善良)

导读:

师:当她想到,自己的五个孩子今后将会更苦,碗里的黑面包将会更小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师:当她想到,自己的丈夫今后将会更加艰难,起得更早,回得更晚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师:当她想到,万一今晚丈夫再也回不来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师:当她想到,如果丈夫今晚再也回不来,她的命运将会像西蒙一样时……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

6、让学生观察两个“善良”的大小,说说为什么第二个更大些?从而体会此时更深层次的善良。

7、出示句子: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主动帮助别人——善良。

(设计理念:这两个环节的学习,都按照“善良——更加善良”的层递式设计,逐层推进,培养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题思想的阅读习惯。同时,通过师生配合朗读,重复重点语句,更有利于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加深体会。)

(三)学习第九小节,感受桑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导读:“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床上多了两个脑袋,当想到孩子们饭碗里的黑面包将会更小,想到自己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的丈夫,想到自己的丈夫万一今晚再也回不来时……桑娜脸色苍白——齐读此段”

2、师追问:“桑那为什么会如此忐忑不安,难道她做错了吗?”

“难道桑娜该挨揍吗?她是活该吗?是自作自受吗?”

“既然不该挨揍,桑那为什么说“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体现出桑娜的什么品质?(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3、学生补充句子:“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善良”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这种善良与前两个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从而体会其更加高尚。

4、学法指导,朗读指导,加深体会。

提示:桑拿这种逐层加深的善良我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心理活动描写)请找找文中还有那些心理活动描写,并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

分角色朗读:每一个省略号换一个角色,最后一句“嗯,揍我一顿也好!”全班齐读,通过朗读表现出此时桑娜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重温善良。

1、齐读三句善良短语。

2、再读板书的三个“善良”,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强。

3、回归课题:这样的穷人穷吗,为什么?

(五)写话练习:同学们,面对如此忐忑不安的桑娜,假如你就在她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笔,将你想说的话写出来。(音乐)

(设计理念:前三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把短文读细读透的过程,是文章主题不断升华的过程,三个善良的逐层递进,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更加突出,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并细致感受、品味作家语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同时渗透学法指导以及说话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回归主题,深化主题。第五个环节,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对善良的同情、呵护。)

四、 总结:同学们,这样善良的桑拿,到底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9 穷人

善良

善良

善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26日上午我借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六(7)班上的`。这堂课下来,我感觉设计上比第一回考虑得更细腻些,增加了故事导入和学法的指导。学生与教师情感比较同步,课堂的推进也不太困难,自我感觉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课后,黄慧娟老师还是投来甜美的笑,少不了一阵夸赞。之后,黄老师再次给我提建议:你是不是考虑我原来的那个设计,前面省下些时间,继续将善良体会到渔夫身上,只需要抓一句话:“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然后增加这训练:桑拿宁可……也……,渔夫宁可……也……;最后再反复读三遍题目……

我觉得黄老师提得很对,唯一担心的就是时间。不过,为了这完整性,我愿意尝试。

回去后我总结:

优点:1、有了开头的故事穿针引线,这堂课感觉推进起来容易多了,学生也容易进入状态。2、增加了写法指导,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不足:1、学生表现机会相对偏少,而教师占用时间相对偏多。2、结束前的确应该回到课题,再次深化主题,并熏陶情感。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反思2

《穷人》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入境、放飞思维、合作研究、个性创作。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写出来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憎恨黑暗社会的品质;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长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一千五百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续写穷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荐,得到一致好评!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具体体现于以下四种教学观:

一、对话的教学观。

教师把学生看作大作家,并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与尊重,共同参与学习的交流,体现了教学的对话观。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在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没有问答仪式,只有思与思的撞击,心与心的接纳,没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学观。

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合作的教学观。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中探究。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培养。

四、开放的教学观。

预习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讨论时,放飞学生思维,任凭学生自由想象;习作时,不规定完成时间等。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摒弃了课堂的种种“禁令”,教学没有指令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识,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反思3

课后的收获,还有景山苏冬梅主任、毛静老师、王海舰老师等的欣赏鼓励,以及文昌“学友们”的称赞,我记得下课十分钟后,黄慧娟老师就给我发短信:林校长,课上得很出彩!!!温馨,精致,细腻,感人。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课堂清晰流畅!

其实我知道大家都是呵护我,鼓励我,课堂一定还有不少应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最后一个环节就超时并没有完成预定设计。

中午吃饭时我找到了毛立业助理,请他指点。毛助理也是不住的点头称好,后来我的诚恳还是感动了他,他说出了对这节课的改进意见:朗读的指导显得较少;品词赏句可以做得更到位些;教师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下午,邢校长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我们集中研讨的会议室,对我这节课提出整改意见:师生对话显得偏多,朗读的指导还可以更充分些;最后一个环节的写话送卡,孩子们表现得有些高兴,这与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肃穆、悲凉有些不协调……

我感觉这第四回的修改比第一、二、三回考虑得都更细腻些,尤其是最后点连线、线铺面的整理,将课堂学习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主题得到较好的升华,语言训练也相对充分,自我感觉进步了很多,十分感谢邢校长、黄老师等景山师生还有文昌“学友们”的帮助支持。不过,毛助理和邢校长的建议十分合理,这也是我以前所没有考虑到的,我希望第五次在文昌的公开课上能让他们看到他们所提的建议落实到我的课堂上。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26日上午我借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六(7)班上的。这堂课下来,我感觉设计上比第一回考虑得更细腻些,增加了故事导入和学法的指导。学生与教师情感比较同步,课堂的推进也不太困难,自我感觉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课后,黄慧娟老师还是投来甜美的笑,少不了一阵夸赞。之后,黄老师再次给我提建议:你是不是考虑我原来的那个设计,前面省下些时间,继续将善良体会到渔夫身上,只需要抓一句话:“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然后增加这训练:桑拿宁可……也……,渔夫宁可……也……;最后再反复读三遍题目……

我觉得黄老师提得很对,唯一担心的就是时间。不过,为了这完整性,我愿意尝试。

回去后我总结:

优点:

1、有了开头的故事穿针引线,这堂课感觉推进起来容易多了,学生也容易进入状态。

2、增加了写法指导,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不足:

1、学生表现机会相对偏少,而教师占用时间相对偏多。

6.《白鹅》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六

在课堂上,我安排孩子们分组自学,自学前让孩子们讨论该如何自学,该解决哪些问题。经过数次的训练,孩子分组的时候能够协作自主地学习,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要和孩子们共同努力想办法解决。

7.《荔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和方法:学习课文, 围绕重点写母亲对儿孙的爱的四件事, 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母爱, 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以创设情境

二、歌词导入, 复习回顾

由《母亲》歌词导入, 复习回顾表现母爱的四件事。

三、深入研读, 品文悟情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沙果和荔枝提出了几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是哪几个?

生: (1) 课文以荔枝为题, 为什么还要写沙果?

(2) 母亲那么爱吃荔枝, 可临终前却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一) 研读第一板块:沙果寄深情

引导探究第一个问题。

1.出示导学提示: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描写沙果的语句, 读一读, 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后引导交流文中第一次写沙果的语句, 抓重点词谈体会后指导朗读。

3.补充肖复兴去北大荒后, 母亲独自一人生活的资料。

4.学生再谈感受, 读中入情。

5.师:就是这样一盘承载了母亲一片爱心的沙果, 当客人来了, 这盘沙果让儿子感到尴尬时, 母亲又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相机出示:“母亲端上茶来……那般自然、妥帖。”

7.师:真的是“顺手”、“不经意”吗? (生自由读后交流体会)

8.师小结:只有母亲, 只有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才能这样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读了这些写沙果的文字, 明白为什么要写沙果了吗?

(二) 品读第二板块:荔枝渗厚爱

师:儿子也懂得回报母爱, 因此买了昂贵的荔枝孝顺母亲。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情景令作者终生难忘。

1.相机出示:“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孩子一样高兴。”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写上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指导朗读, 评读。

3.引导回读课文开头儿子咬牙给母亲买昂贵的荔枝句段, 体会儿子的孝心, 进而体会母亲实际是带着无比的喜爱与欣慰在欣赏荔枝。

4.指导再次朗读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这段话, 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5.教师范读, 指导背诵。

6.母亲那么喜欢吃荔枝, 却为什么舍不得吃荔枝呢?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 第三板块:深情与挚爱交融:“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1.师激情过渡, 引导体会儿子得知母亲去世前一颗荔枝也没舍得吃的心情。

2.生交流:痛楚、遗憾、怀念、内疚、悔恨……

3.小结引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

5.互文阅读:肖复兴《母亲》中小姐姐出嫁的文字。

6.再次引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7.荔枝鲜红依旧, 母亲却长眠地下, 此时此刻作者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8.生交流后师总结:去年今日此门中, 母慈儿孝乐融融。慈母已随清风去, 荔枝依旧年年红。千言万语都浓缩为这一句———生: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9.学生结合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谈感受。

四、总结全文

这荔枝代表了母亲那永不消逝的爱, 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其实, 我们每个人的母亲也都在深深地爱着我们, 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了。“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同学们,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亲人的爱, 用爱去回报他们吧!让我们一起祝愿 (出示:天下母亲永远幸福安康!阎维文的《母亲》歌声再次响起) 。

五、自主作业

学了本课, 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提示:可以把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背下来;可以为妈妈做件事;也可以搜集肖复兴其他的纪念母亲的文章阅读。

评析

【教学点评析】

议题一:三个板块的设置是否合理

安徽徐杨清:这三个板块的设计很好, 但是容量是不是太大了?我觉得每个部分不能平均用力, 整体感知四件事后, 直接进入描写荔枝的片段进行品味, 关注细节, 体悟写法, 片段仿写, 将这一部分上实。再学习沙果这一部分, 但此处一笔带过, 主要体会写作技巧。最后回归“荔枝依旧年年红”, 情感升华。

议题二:是否上出了语文味

设计者认为《荔枝》一课是进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教学的范例, 在教学第三板块时教师拓展文本, 顺势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感恩父母, 帮助学生体会、说出作者未尽之言, 以期令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您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得当?

江苏卢谦:荔枝依旧年年红, 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追忆, 情真意切, 可以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此处安排说话即可。同时, 文本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 设计者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突破口, 让学生在品读细节中体悟情感, 这都做得不错。只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上体现不够, 其实“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那段细节描写是个读写结合的范例, 可惜没有很好利用。

议题三:设计的修改建议

本设计最大的不足在哪里?应做哪些调整?

1.目标设置问题

江苏周信东:此设计刻意把教学目标分三块表述, 这是将三维一体的多元目标人为割裂的表现。

2.入课方式问题

四川夏祥川:我以为, 课前以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导入, 放在第一课时的开头最好。

3.互文阅读的时间安排

安徽徐杨清:不是所有的互文阅读都要放在课堂上, 譬如第二处的互文阅读可放在课前, 教师课堂上点一下, 就能节省不少时间。

【整体评析】

江苏魏星 (特级教师) :

这个教学设计, 教师注意整体把握教材, 有效生成对话。学生依据第一课时的质疑独立钻研文本, 在交流和对话中,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情。最值得称道的是, 此教学设计不仅指向文本的内容、思想、感情, 而且聚焦文本“怎么说”, 从中领悟出带有规律性的语言规则。如对“母亲端上茶来, 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 那般不经意, 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的敲打, 从“顺手”“不经意”这两个词中敲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设计中有多个这样的“语用分析”, 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师还相机引导学生进行“互文阅读”, 也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智慧。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建议不要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层面描述。应站在学生应达到的语用层面, 用具体的、可以测量到的语言描述目标。把情感等目标渗透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实现。此外, 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提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就要求要寻求到阅读和表达的“耦合点”, 而这个设计还是偏重于文本意义的“接受性阅读”。

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第二课时从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切入, 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教学中的情是从哪里来的?是外部的渲染?还是从语言实践中获得的?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建议把第一、二环节去掉, 直接从学生的质疑入手, 建构阅读实践活动。另外, 整个教学设计太“满”了, 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

吉林孙世梅:

这个设计, 上课伊始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在细读文本时运用读、画、悟、议, 以及资料的补充等多种方式,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生活的困苦与母亲的勤劳, 进而感动于母亲的那份爱子深情。同时, 在感悟课文内容时, 教师还在表达特点上加以关注,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达情感所发挥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以“读”为核心, 以交流为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淤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两次播放《母亲》, 虽然可以营造氛围, 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使用太多多媒体手段而冲淡了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于核心问题下的小问题的处理要灵活, 不要因为各种原因随意增加“追问”, 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变得琐碎;盂对于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与课文描写方法、表达特点的感悟要防止过多过深, 而把语文的学习, 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单纯的“思想教育”。

《荔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修改稿)

教学目标:1.

1.通过学习课文围绕母亲对儿孙的爱重点写的几件事, 能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爱, 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初步领悟此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导入目标

1.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 知道课文围绕母亲对儿孙的爱重点写了四件事, 是哪四件事呢?

生:包蕴母爱的沙果;第一次吃荔枝;巧端沙果, 除儿尴尬;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荔枝。

2.四件事, 四幅动人的画面。这节课就让我一起跟随作者肖复兴回到那年那月, 一起重温感动作者一生的那段情。在学文中解决我们第一课时的质疑:课文以“荔枝”为题却主要写了什么, 是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品文入境, 沿波讨源

板块一:品味荔枝, 披文入情

问题的解决来自对文本的深入研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温情画面。

(一) 一品荔枝, 体会母爱

1.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令作者终身难忘, 读读第3自然段的相关文字, 在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旁写上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母亲扑哧一声笑了……像孩子一样高兴。”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4.引导学生抓“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爱怜地望、不住地说”体会人物内心。

5援指导朗读, 评读。

(二) 二品荔枝, 感受孝心

1.母亲那么喜欢吃荔枝, 在母亲眼中, 她手中捧着的仅仅是一颗荔枝吗?

(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可见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 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 仔仔细细地欣赏, 像个孩子一样高兴, 其实更主要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孝心感到欣慰。)

2.从哪儿读出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3.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儿子咬牙给母亲买昂贵荔枝的有关文字。

4.荔枝虽贵终有价, 孝心无价情义深!母亲是带着无比的喜爱与欣慰在欣赏荔枝呀!再来读读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这段话, 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5.生练读, 指导背诵。

(三) 三品荔枝, 关注语用

1.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永远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 却也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请以某一物件为依托, 回忆父母疼爱自己的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片段仿写。

2.指导仿写、交流。

板块二:聚焦“沙果”, 涵泳体会

自读自悟

1.课文以“荔枝”为线, 却花费了不少笔墨写“沙果”, 作者用意何在?从文本中找依据。

2.学生自读思考。

交流感受, 聚焦两个画面

交流预案

1.画面一:“包蕴母爱的沙果”

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相关文字:“这是一种……这般模样。”

(1) 读了这段文字,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 指导学生结合“长着疤、烂、一一剜去、干干净净、晶光透亮、格外清晰”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勤俭和生活的困苦。

(3) 互文阅读:肖复兴去北大荒后, 他的母亲就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北京, 没有工作, 没有经济来源, 靠给人看孩子、弹棉花勉强维持生活。肖复兴回京后, 一时没找到工作, 母子俩就靠母亲赚的这点钱艰难度日。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 母亲还想着要给儿子买水果。虽然她所能给儿子的仅仅是这样一盘伤痕累累的沙果。知道了这些, 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 学生再次交流感受后, 指导朗读。

2.画面二:“巧端沙果, 除儿尴尬”

相机出示第4自然段相关文字:“母亲端上茶来……自然、妥帖。”

(1) 真的是“顺手”、“不经意”吗?生自由读后交流体会。

(2) 多么细心的母亲啊, 只有母亲, 只有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才能够这样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变化。

体会作者描写沙果是为了写荔枝, 写母爱, 体会这种写法的精妙

板块三:真情挚爱两交融, 情到深处意浓浓

1.母亲去了, 临终前儿子给买的荔枝她一颗也没舍得吃, 全部留给了小孙子。母亲心中只有儿孙, 却唯独没有她自己。想一想, 当儿子知道这一切时心情会怎样?

2.生交流:痛楚、遗憾、怀念、内疚、悔恨……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4.课前我们已经阅读了肖复兴的《母亲》, 知道文中的母亲并不是“我”的亲娘。此时此刻, 你的心中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再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5.荔枝鲜红依旧, 母亲却长眠地下, 回想起母亲生前种种, 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6.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7.生交流后师总结:去年今日此门中, 母慈儿孝乐融融。慈母已随清风去, 荔枝依旧年年红。其实此时什么语言都是苍白的, 千言万语都浓缩为这一句———生读: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8.课文学到这里, 你是否还有疑问?

三、总结全文 (“阎维文《母亲》歌声再次响起”中“再”字去掉, 其余文字与原设计同。略)

四、自主作业 (与原设计同。略)

后记

静下心来认真拜读了老师们对《荔枝》一课的设计评析还有几位名师点评, 获益匪浅。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讨, 思维得到碰撞, 智慧得以启迪, 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与提升。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给我们创设了这样宽松有效的研讨氛围, 更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的精彩点评。我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与编辑沟通, 向当地名师请教, 结合大家的评析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原设计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入课的方式、互文阅读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在修改设计时, 我吸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重新设定目标;舍弃了前两个教学环节, 歌曲创设情境和歌词导入部分;将第二次互文阅读移到课前等, 这样就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落实每一环节的教学。

8.《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八

1.学习和父母沟通的方法和基本技巧,体会与父母良好沟通后的美好感觉。

2.愿意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使家庭变得更温馨,更富有亲情。

教学重点

学习和父母沟通的基本技巧,体会与父母良好沟通后的美好感觉。

教学难点

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家庭的矛盾和烦恼,初步学会运用沟通技巧去解决和父母相处中的问题,并感受到真诚沟通后的美好。

课前准备

调查班级学生和家长的沟通状况,了解典型案例,并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我的家庭真可爱》)

一、揭题,导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父母不仅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特别的朋友(板书课题)。这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才能和父母相处得更融洽,并学习一些“珍爱家庭”的好方法。(板书:珍爱家庭)

二、观看录像,引出问题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两段录像。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在你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过类似的矛盾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录像场景片段一:

家里,妈妈对女儿说:“融融,明天就要参加数学选拔比赛了,你别紧张,放松些,努力了就行。”

第二天,女儿从容考试后回家,妈妈却阴沉着脸说:“我已经在网上查过了,你没有取得复试资格,肯定是考试的时候不够认真……”

女儿:“妈妈,我是认真的,可是……你不是说过我努力了就可以了吗?”

妈妈:“努力努力,可是没有录取就说明你不够努力!”

……

录像场景片段二:

放学后,孩子飞快地往公交车站跑去,可是一辆公交车刚刚驶出。天气很热,孩子一边擦汗,一边快步往家走,心里抱怨着:“哎……爸爸总是不来接我!”

场景移到一个杂货店,一个中年男人正在挥汗如雨地搬运东西,孩子打了声招呼,男人抬头说:“赶快做作业!哎,我一个人真是忙不过来啊!”

男孩满脸惆怅地坐在破旧的书桌前发呆:“哎……别人的爸爸妈妈都那么好,而我……”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相似的矛盾吗?

……

师:是呀,其实每个家庭都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怎么解决好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个录像片段来分析分析吧。大家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大多数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状态)

[课后反思]录像内容来自课前调查,都是真实案例。孩子看了录像后能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实现基于学生真实思想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考及行事方式。

三、小组交流,家长参与互动,尝试解决问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跟大家分享你们的观点?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第一个片段中的妈妈不讲信用。女儿已经很努力了,如果没考好,下次还可以继续争取,妈妈不能这么骂她。

小组2:我们也认为录像中的小姑娘太委屈了。妈妈应该将心比心,体谅女儿。当然,女儿也可以找妈妈交流想法。妈妈如果不相信,可以找老师去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

小组3:妈妈认为女儿没有被录取就是没有努力,我认为不一定。妈妈对女儿不够了解,女儿受委屈了。

师:前面的同学讲得很好,我想问问有没有哪个小组分析了第二个录像片段?

小组4:这个爸爸眼睛里只有钱,不关心儿子的学习,不是一个好爸爸。我看到男孩子回家就开始做作业,可是他爸爸看都没有看他一眼。

小组5:我们小组不这么认为。这个男孩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他爸爸开小店这么辛苦,赚钱也不容易,他应该多帮帮爸爸。

师:这个小组站在爸爸的立场上说话了。有没有同学也能理解刚才那位妈妈的?

生:妈妈其实心里是对女儿好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妈妈正是因为心里有期望才批评自己的女儿,女儿应该理解。

师:我不知道面对同样的场景,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看待的。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两位妈妈,我看到她们刚才也在讨论。现在能请你们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家长1:我是单亲妈妈,也经常会骂女儿。但这真的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每次说完她,我心里就特别后悔。我想,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一些不理智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以后,我会尽可能地对孩子的情感伤害做些弥补,让女儿生活得更快乐一些。

家长2:看到第二段录像,我想,小朋友应该更关注父母的辛苦。很多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当然,这个家庭中只有爸爸,孩子生活得很不容易。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多关心他。同时,同学们也要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大都在关注自己的委屈、压力,而妈妈们却大都在检讨自己,想着孩子生活得很不容易。所以,在和爸爸妈妈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做到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地):互相理解、多沟通、互相信任……(教师板书:理解 沟通 信任)

师:是呀,刚才听了两位妈妈的话,我们对处理家庭矛盾的想法又发生了一些改变,对吗?(学生纷纷点头)的确是这样,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信任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多沟通,我们一定能和爸爸妈妈成为特别好的朋友。老师以前也有过不理解爸爸妈妈的时候,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随着自己也做了妈妈,才发现爸爸妈妈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伟大。比如,有些爸爸妈妈,他们是这样做的——

(展示课件中的画面,配合讲解)

这是一位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的妈妈。她没有读过书,没有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于是就每天在这个码头乞讨。有时,她不小心把手上的钱币掉在了地上,就只能用嘴把它捡起来!她说:“我一定要赚钱供儿子读大学!”

这是一位在雪中卖菜的父亲。父亲的推车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孩子用给菜保温的被子围着,父亲在风雪中用力叫卖,手却没有停止过给孩子掖被子。

这是一位已经渐渐老去的母亲。她不愿拖累在外打工的儿子,每天收卖纸板,她说要把赚来的钱给自己的孙子用!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像图片上这样,但他们(点击课件,出现部分学生家长的工作照)可能一天八小时站在街头指挥交通;可能为了抚养我们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可能看起来穿着光鲜,脸带微笑,但心里却埋藏着工作的烦恼……当我们抱怨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想到过爸爸妈妈心里的烦恼吗?

(学生表情茫然,老师再次采访家长)

师:能请你们说说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和孩子相处的快乐吗?

家长:养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而我怀他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在床上躺了整整七个月才保住他。每天看着白白的天花板,精神上都有点受不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他,我还辞掉了幼儿教师的工作,改做家具营销。不过,孩子给我带来的快乐更多。有一次检查他的家校联系册,看到他在心情日记上说他最喜欢我,我真的很感动。

师:这就是我们的妈妈,尽管生儿育女这么艰难,但是儿子的一句话就能让她感动。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像这位妈妈一样,他们是怎么看待我们心中的烦恼的呢?请大家打开小组长发给你们的信封,里面有父母对你们说的心里话。

(播放歌曲《老爸老妈》,学生阅读来信,许多孩子开始轻轻啜泣)

[教学反思]我试图引导学生基于案例,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寻找和父母沟通的好方法。家长的介入,为孩子的换位思考提供了真实的教育场景。家长的参与是随机的,因此他们说的话显得特别真诚、动情,能打动学生。遗憾的是,正因为没有事先准备,家长的话也显得不够简洁,影响了教学的节奏把握。因此,家长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还需进一步的思考。

四、和父母以书信交流,再次寻找沟通途径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哭了。能告诉大家你现在的感受吗?

生1:我想我现在理解爸爸妈妈了,以后我不会再特意为难他们了。

生2:我终于知道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大很不容易。我会更理解他们。

(很多孩子沉浸在和父母书信的精神对话中不能自拔,教师沉默了一会,开始课后小结)

师:是呀,同学们说得很好。要和爸爸妈妈做好特别的朋友,我们就要经常想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父母的生日

父母的身体状况

父母近来的心情

父母遇到的烦恼

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父母的经济状况

……

师:把“我想……他们应该”的想法变成“他(她)想……我应该……”,那我们就会理解并和爸爸妈妈相处得更好。

[教学反思]课后有听课教师认为这个教学环节有些冷场。但我以为这时的孩子虽然没有说话,但他们内心正在经受着巨大的情感涌动。从寻找沟通的良好途径来说,孩子在阅读中应该能够感受得到。这种阅读,正是不在场的父母用文字和孩子进行的对话。品德教育应该珍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场景。

五、送漫画,说祝福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组漫画(内容见下面的诗歌),希望当我们长大,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开始老去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想起它;希望我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辈子都好好沟通,永远是特别的好朋友!

9.《假如》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九

在教学第七册的第 14 课《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一课时,我没有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而是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在探究和想象中发散思维,创作出一幅幅新颖、独特的作品来。

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制作有创意的汽车,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意识,使学生完成有创意的作品,从而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美术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语言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既巩固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10.《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3)初入草原,环

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 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11.《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篇十一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急中生智, 命令儿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 (故事情节) 和暗线 (情绪变化) 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 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走进课文情境, 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 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 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 海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 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 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 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 自然段, 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 品词析句,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把帽子摘下来, 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 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 孩子心里想写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 也太丢面子了) (……)

2.“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 走上横木。” (气愤到了极点, 失去了理智, 走上横木, 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 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 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 以读促思, 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 他就会跌到甲板上, 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 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从图片上体会) 。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 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 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请学生再读, 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 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 以说促思, 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 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 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 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 那么在这危急时刻, 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 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 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 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 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 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 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 引读,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 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 自然段, 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12.《18.称赞》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二

《18.称赞》教学反

(二)《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自然揭题,营造气氛

在课伊始,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坐得真端正、你回答得很准确)。这样,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到轻松,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

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也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阅读教学中关注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是那么枯燥无味。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中,要么就让学生从字词典等工具书中找到答案公布于众;要么就是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知半解,效果甚微。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词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可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词语教学方法:换词理解法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认真)生活体验法所谓生活体验法,是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

13.《两件宝》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两件宝》是北大版一年级上册第13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通过猜字谜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在编字谜时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同时猜字谜的学生的大脑也得到了锻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字义的记忆都很深刻,因为有的学生是从字形上来编字谜的,有的学生是从字义上来编字谜的。在书写上,学生认真按照田字格中的范字进行书写,书写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这节课学生的手和脑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锻炼,更加深刻的让学生理解了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

14.《雪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雪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一年级第一篇没有给文字注音的课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 小白兔和妈妈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 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 可是, 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 雪孩子化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飞到了空中。课文文质兼美, 富有意境和童趣。由于一年级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观察插图, 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然后通过阅读课文, 把阅读与看图、想象、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爱读、愿读、乐读, 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 感知课文

1. 读一读, 说一说。 (学习第1自然段。)

(1) 初读感知。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理解词语。 (1)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雪下得非常大!”) (2) 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到雪下得很大?” (预设:从“一天一夜”说明雪下的时间长, 雪很大。从“一片白”说明雪下得很厚。从“房子上、树上、地上”说明到处都有雪, 雪下得很大很厚。)

(3) 指导朗读。“一天一夜”要重读, 稍微拖长一些。读“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时语气要逐渐加强, 要重读。

(4) 再读感悟。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 让学生在读一读, 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 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 看一看, 想一想。 (学习第2、3自然段。)

(1) 指导看图。 (1) 说一说:下这么大的雪, 小白兔家的食物也吃完了, 兔妈妈决定怎么做呢? (2) 指导学生看第二幅图, 说一说兔妈妈和小白兔堆的雪人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雪孩子的样子, 体会雪孩子的可爱。)

(2) 发挥想象。你堆过雪人吗?如果让你堆雪人, 你会堆一个什么样子的雪人呢?

(3) 图文结合。指导看第三幅图, 并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形容小白兔高兴的词语, (把“开心”换个词语, 体会词语的意思;学生做动作感受“又唱又跳”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一起玩”, 体会兔妈妈对孩子的关心, 感受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 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快乐玩耍的情景。)

(4) 指导朗读。“漂亮”要重读, 读出雪人的漂亮和可爱。“开心、又唱又跳”要读得轻快, 活泼, 读出小白兔的开心, 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看着”的“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 在渲染与词句相对应的氛围中让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词语描写的事物, 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3. 议一议, 练一练。 (小组合作学习第4~7自然段。)

(1) 看图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议一议图中表达的主要意思, 再结合画面的内容, 体会小白兔往火里加柴的原因。 (因为屋子里很冷, 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2) 练习说话。 (1) 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情况危险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就”字体会小白兔玩累了, 比较困, 加了柴, 没有仔细检查, 才使“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 从“睡得正香”和“一点也不知道”体会情况危险。 (2) 用“……就……”说话, 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清楚。)

(3) 想象体会。 (小白兔正在危险之中, 兔妈妈提着找来的食物正在雪地里往家赶……可是, 雪太厚了, 她拎着篮子, 一步一滑, 走得很艰难。她怎么也没想到小白兔正面临危险。火越烧越大, 小白兔仍然睡得很香……)

(4) 指导朗读。 (1) 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里着火了, 心里会怎样呢? (很着急。) (2) 他是怎么做的? (飞快地去救小白兔。) (3) 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语速稍快, 带着急的语气读。) (4) 雪孩子没有了, 小白兔心里怎么样? (悲伤、难过。) (5) 朗读第7自然段。 (带着悲伤的语气读, 语速稍慢。)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创设情境, 通过谈话体验, 让学生愿读、乐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感情朗读, 激发情感

1. 交流互动。

同桌学生根据课文互相说一说:⑴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 自己变成了什么?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 变成水。) ⑵雪孩子去哪里了呢? (他飞到了空中, 变成了一朵白云, 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2. 个性朗读。

自由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 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预设:⑴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 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 雪孩子觉得很高兴, 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要站在雪孩子的角度来思考,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多么高兴呀!所以要读出雪孩子高兴的心情, 要从“美”这个词, 读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⑵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 自己却化了, 小白兔觉得很伤心, 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要站在小白兔的角度来思考, 小白兔太喜欢雪孩子了, 雪孩子化了, 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多么悲伤呀!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读“很美很美”时, 要读得比较慢, 语调比较低, 读出小白兔伤心的语气, 因为她舍不得雪孩子的离开。)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 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达到朗读的个性化、多元化。

4. 想象理解。

(出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他还会回来吗?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议一议。)

5. 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音乐, 美丽的意境, 把雪孩子崇高的品质, 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读出来。

设计意图:“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学生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通过课件演示“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并通过课件演示“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深化情感, 拓展延伸

1. 说一说。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预设: (1)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很可爱。 (2)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乐于助人。 (3)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舍己救人。 (4)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很善良。……)

2. 讲一讲。回家后读一读课文, 再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家里的人听。

15.《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五

在本节课上,我让孩子们又一次体验了怎样画两种不同类型的线段图,一种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一种是非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单位1的概念。我从单位1的产生起,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个物体讲起,再到四年级分数意义的扩展,平均分一堆物体,也就是一个整体,把这些看作单位1,单位1是伴随着分数应运而生的,而分数的存在也是因为单位1的存在而存在的,让学生认清了这一点,也就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找单位1时,应该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让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才能牢牢地记住,为什么找单位1的量要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对于很多问题,我们都是因为没能让孩子们知道他的前因后果,才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如坠五里云中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教师的一种硬性规定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合情合理的选择,而理解了才能去做,就如同我们理解了别人才能与别人更好的沟通一样的道理,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应该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让别人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为什么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时要画一条线段,因为部分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一种让孩子理解,让孩子明白,更让孩子们主动地思维和思考的理念,我们的学习才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实际的需要,而不是一种教师和家长所需要的东西,当我们感受到,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时,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主体是孩子们,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只是一个服务者,激发起孩子们的内心,唤起孩子们的内在的动力,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与主题。

16.《假如》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六

本课教学我从“移植”的话题导入,学生谈到了心脏移植、肾脏移植、骨髓移植等,我顺势引出了“记忆移植”这一新奇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交流时由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我相机指点,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把质疑解疑的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语言优美规范,节奏感强,特别适合学生朗读,所以我安排了自由读、与同伴合作读并到前面来读等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评价指导朗读。在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部分这一环节中,我对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所以学生读得不精彩。最后我设计了练笔环节,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让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很是遗憾。

17.《爱之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七

《爱之链》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用极其细腻笔触描写了发生在严寒冬夜里的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 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 也受到了爱的感染, 留下一些钱, 悄悄地走了。阅读文章, 我们不难发现人间的友爱互助, 值得称颂——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课文层次清晰, 共12个自然段, 分三大段:第一段 (1~8) 写乔依回家图中帮助老妇人修车;第二段 (9~11) :写老妇人得到女店主热情招待后, 帮助辛劳的女店主;第三段 (12) :写女店主理解和关爱有困难的丈夫, 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 但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依然“微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把内心的苦吞咽, 把满心的爱洒向别人。乔依的手冻僵了, 蹭破了, 可面对老夫人的付款要求, 他却“愣”住了。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了上了生动的一课。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 脸上却带着“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 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 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 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 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 “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 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作者匠心独具, 构思巧妙, 故事从乔依说起, 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 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 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 “人有时大方一点, 厚爱一点, 生活也不会亏待你”。另外, 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 有很丰富的涵义, 让我们体会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字里行间透着爱的光芒, 每一个用心串起的爱的链条, 就是打动心灵的真情表白。作者构思巧妙, 匠心独运, 课文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用心谱写的。这样的文章, 不用过多的讲解, 只要引导, 学生就能感悟, 就能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主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让他们全方位感受课文, 用音乐、图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营造一种氛围, 让学生进入一种状态, 感受一种气氛, 体会一种心情, 让他们与文本、与作者, 进行心灵对话, 更主要的是让他们与文中人物来一次情感共鸣。因此, 教学中, 以学生自读体验为主, 教师只做引导、服务工作, 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同时让他们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收获,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文章有一条主线: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深受感动帮助了女店主, 而女店主恰恰是乔依的妻子。这条主线上有两个爱的故事, 教学中我就抓住这条主线, 紧扣两个故事, 让学生读书, 谈感悟, 交流, 总结, 内化对爱的理解。整个过程以“爱”引入, 感受“爱”, 理解“爱”, 分享“爱”, 升华“爱”的体验, 最后以一段“爱”的诗句作结, 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不论是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还是对文章思想情感的体验, 都可以较准确地把握, 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生活体验的欠缺, 对问题的认识还不能达到较深入的程度, 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 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 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感受爱的博大。例如, “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 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至爱无声, 那是地震时, 救援人员伟岸的身影”……

通读课文, 体验爱的温暖。依据课文提供的链条, 学习课文。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 但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依然“微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把内心的苦吞咽, 把满心的爱洒向别人!乔依的手冻僵了, 蹭破了, 可面对老夫人的付款要求, 他却“愣”住了。

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这里, 作者借助丰富的表情、真诚的动作, 微妙的心情, 向我们诉说这什么是爱, 要怎样去爱。我们首先思考乔依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了解乔依是在天气恶劣、因失业而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这里环境描写作用不可小视。其次是思考从哪里看出老妇人也身陷困境、急需帮助?“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她又冷又怕, 几乎完全绝望了”, 体会到老妇人的紧张、害怕、绝望。然后考虑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重点品读第四自然段, 从描写乔依动作的词语, 想象乔依修车的情景, 修车活的脏、累, 而乔依修车的认真、卖力。最后想一想乔依为什么不要老妇人的钱, 他对老妇人说了什么?展开想像, 走进当时的场景中, 了解乔依高尚的内心世界。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 脸上却带着“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 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为什么要帮助女店主?有几个原因?”进入文本, 我们发现了三个原因:女店主热情招待老妇人;看到女店主很需要帮助;老妇人想起了乔依, 想起了乔依的话。同时我们发现了女店主和丈夫乔依都是自己处境困难, 却依然能热情帮助别人, 都有做事认真的态度。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 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 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 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 “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 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作者匠心独具, 构思巧妙, 故事从乔依说起, 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 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 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回报。另外, 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 有很丰富的涵义, 让我们体会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

总结交流, 内化爱的理解, 如“老师请你再读读课题——爱之链, 现在你如何理解这根爱之链”, 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小组合作。最后进行交流。

拓展延伸, 升华爱的体验。如“是啊,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 也正是因为同学们心中有爱, 才会激情勃发, 创作出这么多有创意、有思想的好作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上一篇:投诉回复函格式及范文下一篇:四年级美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