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精选9篇)
1.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一
2012年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9)
一、填空
1、美既不是_________的属性,也不是人的_________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_________中产生的。
2、美的特征: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3、美的表现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形式。
4、美感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乐教育是让幼儿在既 又 的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此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发展。
6、美术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 是基本内容。
7、审美心理层次有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
8、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是_________就有的,而是由
_________的教育影响和_________的认识能力提高所决定的。
9、幼儿美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10、美育是对幼儿形成 的教育过程,它培养幼儿
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能力教育。幼儿美感的形成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影响。
11、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必须保护好幼儿的_________,通过_________来训练幼儿的_________,充分发展幼儿的_________。
12、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_________,观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情景,为幼儿_________的发展提供_________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艺术美:
2、美感:
3、美育:
4、表象: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美具有社会性?
2.什么是美感?请举例说明它的特性?
3.什么是美育?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什么是美?美的特征和表现形态有哪些?
5.简述幼儿应形成哪些基本美感?
试题答案
一、填空
1、天生自然 主观意识 社会实践
2、形象 感染 社会 创造
3、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4、个人直觉性 社会功利性 愉悦性 多样性
5、美好 有趣 创作 表达 欣赏 身体 精神 个性社会性
6、绘画 手工 美术欣赏 绘画
7、感知 情感 创造
8、先天 成人 幼儿本身
9、情绪 差导 多样 表面 行动 直率
10、美感 感受美 爱好美 表现美 感知觉 表象 思维 情感
11、各种感官 各种途径 感知觉 感知能力
12、日常生活 自然 社会 创造思维 丰富 创造力
2.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二
1. 教师资格考核的历史进程
1986年, 国家教委下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和《专业合格证书》, 标志着教师资格考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2001年4月1日, 国家首次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我国政府在学校教师任用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证”指教师资格证, 获得教师资格证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专门培养合格师资的院校的学生, 通过若干年的专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进行一定时限的教育教学实习和见习, 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条渠道是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并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社会青年, 通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 参加教师技能考核, 获得对应教师从业资格。
2. 传统的教师考核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现状
(1) 资格证书考核存在的缺陷。在传统的资格考核中, 培训时间短, 老师讲得简单, 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因此接受学习的人员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并没得到适当提高。
(2) 部分教师本身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不懂心理学, 更不懂灾害心理学。据调查显示:少数教师本身心理素质存在问题, 一部分教师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这类老师平时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遇到学生突发事件和重大的灾害事件, 更是束手无策。
(3)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不统一。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 内容的衔接上时有脱节, 心理学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造成了各地区教师心理学运用能力的层级差异, 更谈不上任何灾害心理学的内容, 当老师遇到这类问题时, 只能是依靠主观经验来解决。
二、灾害心理学融入教师资格考核制度的必要性
1. 面临灾害的严峻挑战, 必须大力开展灾害心理学研究
我国是个灾多灾重的国家, 人口众多, 地质构造复杂,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气候条件多变, 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们必须对灾害进行综合的、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 其中心理学是重要研究领域。灾害心理学知识的推广势在必行, 广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发挥其带头作用。
2. 灾害心理学应成为新时期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未成年人, 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类重大灾害中, 成为了直接受害者或是间接受害者。作为教育者, 帮助这些处于困境的孩子既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没有心理救灾的救灾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不完备的救灾。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灾害才匆忙培训心理辅导老师, 常常会使学生的心理救灾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3. 教师具备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救助的客观条件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是中小学上课时间。而充当学生在校期间保护者的教师有着优于其他任何人的条件在第一时间与受灾儿童并肩奋战, 共同应对灾害。教师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状况做出理性选择和判断, 事后再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 将灾害对学生的心理损害程度降低至最低。灾后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直接有效的干预, 引导他们认识地震灾害, 珍惜生命, 树立信心, 从而避免他们因为灾害患上创伤性心理疾病。
总之,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灾害心理学知识。究竟怎样推广灾害心理学的知识, 怎样将灾害心理学内容增加为教师资格考核的要点, 怎样加强教师的实际救灾能力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待相关政府、教育部门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但笔者相信,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提高, 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师资格考核已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在新的教师资格考核中应增加灾害心理学内容, 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本文对教师资格考核应增加灾害心理学内容的必要性进行了详尽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教师资格考核,灾害心理,受灾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272-300.
3.消除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 篇三
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对策
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幼儿园管理者必须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需要,设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幼儿园领导要设法满足幼儿教师积极上进的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提高她们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与此同时,领导一定要关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教师工作是最辛苦的工作,起早贪黑。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天天都在重复繁琐的看似低水平的教育工作,但是天天都面临新的考验,一方面,她们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着想;另一方面,又要为幼儿园的发展着想。同时,面对园长与家长的有形和无形的管理和考评,因此作为从事幼教事业的集体,既要严格要求教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幼儿园在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的同时,一定要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做好各方面补给工作,力求为幼儿园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各种硬件设施,从科学合理角度出发,把幼儿园教学辅导工作所需的器材,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结合起来,倾尽全力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完善考评机制,既要有近期任务,同时要为长远发展目标考虑,能够把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奋发向上精神有效激发起了,实现努力完善自我的自觉行为,达到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给青年教师提供便利的工作与学习条件,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的舞台,创设适合青年教师情趣的各种活动组织等等。要建立教师业务学习、进修的考核、评估机制。并把这种机制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范畴,督促教师加快提高的步伐。在青年教师中间形成广泛的科学合理的竞争与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意识,提高幼儿园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提高业务能力。青年教师是各幼儿园的生力军,她们有旺盛的精力,有潜在的力量,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是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二、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充分调动幼儿园教师参与配合各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多年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幼儿园加强实施人本管理已成定局,其关键核心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遴选的管理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大量事实表明,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职业道德建设,解除心理压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每一位中年幼儿教师的优势,让她们尽可能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把幼儿园中年教师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让中年教师成为推动幼儿园总体工作进展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无论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还是教育成果都是不堪设想的。作为教育机构的负责人,首先要从内心深处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处理好领导与一线教学工作者的关系,切记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尤其在中年骨干教师目前,千万不要因为唯我独尊而伤害了中年教师的自尊心。幼儿园园长在面对中年教师开展工作的同时,最好不以领导者的身份有意高高自居,在业务指导时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中年教师进行交流,尽可能和中年教师就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问题进行磋商,她们的自尊心才不至于受到伤害,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园中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园中年教师的优势作用。除此而外,在幼儿园工作的大多数中年教师,由于自身经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往往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的灵活自如,有时难免超出领导者的思维境界,甚至提意见表现的有点儿不恰当,对此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以大局为重,要以理解为先,要以宽阔的胸怀冷静对待,切记不要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有利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意见尽可能采纳,一定要做到在心理上支持和尊重幼儿园教师。提供教师展示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建立激励反馈系统。在科学合理实施激励反馈系统的同时,有效而及时得到来自幼儿园教师的信息反馈,为进一步合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供信息支持。
三、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
幼儿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人才健康发展的最基础工作,幼儿园的领导,更要虚怀若谷,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时时处处心里装着教师,尤其要关心学校年级较大而身体健康差的老年教师,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同时,可让中青年教师感到集体的温暖是来自于教育之家的,解除后顾之忧。假如把幼儿园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就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两种重要力量,他们在心理支配方面往往最容易产生茅盾的焦点,其实如果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力量必然凝结成促进事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他们之间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分工,但是并无相异的工作目标,都是在不同岗位上为幼教事业做贡献,都是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从而求的生存发展的权力与尊严。在幼儿园工作多年的教师,既有教育教学经验,又能代表教师的普遍性逆反心理和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可以看做是领导者的一面镜子。她们的所作所为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着一定的份额,对有效平衡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心理痼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夠促进幼儿园的有效管理,在诸多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个体化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所有,在此过程中,多与老年教师加强沟通,消除心理应激方面的诸多压力,让全体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强烈责任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她们爱岗如爱家的主人翁精神。幼儿园园长应该及时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与业务工作交流,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与工作疾苦,帮助每一个幼儿园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与不足,尽可能促进各种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轻看幼儿园领导关心普通教师的任务,这关系到教师的生活激情与工作积极性,幼儿园教师是极其平凡的人,她们大多同时伴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多重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作为园长,要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处处为青年教师着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排除他们的精神困扰,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为她们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
四、结束语
4.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四
1.在直观形象法中示范性最强的是()。
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2.()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A.直观形象法
B.语言法
C.角色扮演法
D.表扬鼓励法
3.最常见的语言法有两种,是()。
A.观察法和演示法B.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C.故事法和讨论法D.精神环境体验法和物质环境体验法
4.实施游戏化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活动的()。
A.游戏活动的自主化B.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C.游戏活动的虚构化D.游戏活动的教育化
5.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A.全国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C.近期目标D.活动目标
6.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且能充分地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教育方法是()。
A.讨论法
B.复述法
C.故事法
D.提问法
7.角色扮演训练中提供的行为范例变成幼儿自己的信念与准则,一般发生在角色扮演的()。
A.及时模仿阶段
B.简单再现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8.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
A.知识性
B.科学性
C.丰富性
D.专业性
9.幼儿教育过程中选择文化内容的依据是()。
A.国情
B.乡情
C.儿童水平
D.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
10.最益于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法
B.行动操练法
C.发泄法
D.表扬鼓励法
11.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是指()。
A.主题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B.分科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C.只有综合教学才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D.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12.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
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
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二、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
2.观察法
3.演示法
4.参观法
5.故事法
6.讨论法
7.角色扮演法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就是指幼儿园根据教育目的编写的教学材料与主题活动的总称。
2.课程评价不仅对幼儿园测量和评估教学、完善课程有用,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3.幼儿园课程具体体现在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4.幼儿园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属于课程的长远目标。
5.在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而不能只发展幼儿一个方面的能力。
6.课程的内容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不要对幼儿有太大的挑战性。
7.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更容易与同伴、老师交谈,更有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简答题
1.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
2.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实施观察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4.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5.简述讨论法的教育价值。
6.简述角色扮演法的特点。
7.简述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区别。
8.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9.简述幼儿园教学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10.简述幼儿园教学的四种基本途径。
11.课程评价对教育教学有何作用?
12.课程评价要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论实施行动操作法应注意些什么?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环境体验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3.试述行为操练法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的优势。
4.论述选择和确定幼儿园课程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5.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6.试论述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
六、案例分析
某幼儿园活动场地上,孩子们自由地选取各种材料,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构建游戏场地,器材的组合一变、使用的方法一变、活动的伙伴一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而改变,时而是孩子们的“滑雪场”,时而是“勇敢者之路”,时而是“地雷区”,时而又成了“大森林”,在不同的情境里孩子们主意越来越多,玩法各式各样,玩得也越来越自在尽兴。教师在旁边自如地进行指导。
请谈谈幼儿教师如何使教学游戏化,并在课程开展中恰当地使用语言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通过故事事例比较直观易懂。
2.B.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是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3.C.故事法和讨论法为常见的语言法。
4.D.幼儿教育活动中,教育被融人到游戏活动中。
5.D.具体的一个活动、一节课为具体教学活动目标。
6.A.讨论法中最容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促进多维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
7.D.内化就是儿童将外在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信念的过程。
8.C.内容丰富才能使得活动体现出多样性。
9.D.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需求。
10.B.行动操作法益于儿童亲身体验,内化行为规则。
11.D.综合性不仅要体现不同领域知识,也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
12.D.对幼儿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过程性评价。
二、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子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2.观察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是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3.演示法:是直观形象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一起使用。教学演示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4.参观法:是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其重点在于根据观察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有关生活经验,产生联想,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向往、自豪、尊重等积极的道德情感。
5.故事法:幼儿园教学方法之一。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被称为故事法。
6.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商议,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7.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三、判断题
1.×。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2.√。
3.×。幼儿园的课程体现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幼儿园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属于课程的中期目标。
5.√。
6.×。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能力和发展需要,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内容。
7.√。
四、简答题
1.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内涵包括: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它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所有发展领域不同需要的课程,从而全面和谐地促进儿童在生理、情绪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儿童的个别兴趣、个别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定期观察、记录、评估和总结,充分了解每名儿童的长处和弱点,据此为他们提供具备“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的环境和活动。发展适宜性课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两个方面信息的基础之上。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通过对环境的积极探索,通过与周围事物、成人及同伴的相互作用而学习。幼儿的学习实质就是与环境(人和事物)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幼儿通过这种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和广泛的参与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学前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如果在游戏中能够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打交道,这对幼儿以后学习数字和文字等抽象符号和概念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只有现实生活与幼儿的学习相支持,才能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限定的范围。教师要努力满足那些超常儿童或落后儿童的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发展适宜性不是指活动和材料的难度一旦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体特点确定后就一成不变了,而是要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的继续而增加难度、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促进儿童潜能的全面发挥。
教师也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不能使他们只局限于发展适宜性课程内,因为儿童发展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应该允许并支持儿童自身发展的偏好性。
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性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课程,杜绝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发展儿童正确的性别观念、性别角色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教师也应尊重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为之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活动。
3.运用观察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扩大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生活内容,提供各种生动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他们进行各种观察活动。
(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儿童可以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法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比较苹果和梨的异同。
(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观察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而不是让儿童胡乱观察。观察过程中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以语言和手势指导观察,启发儿童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观察后要有总结性谈话,巩固儿童观察印象,形成概念。幼儿园教育教学常用的观察方法有特征性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多种。
4.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1)内容的选择。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选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或重点对儿童进行直观形象化教育,使直观形象法的示范性作用更有针对性。
(2)实施要求。①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②直观形象法的形象也可以多样化。③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光有直观示范,还不能使其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讨论时应注意采用小组形式,为更多的儿童提供在观察基础上提高其认识的机会。④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练习相结合。要让儿童掌握所学的知识或行为,必须在行为练习中让儿童巩固,并在行为练习中将这些良好行为固化在儿童身上。
5.讨论法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有效提高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1)儿童在讨论法的教育活动中处在主体的地位,不是被动接受强行灌输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都比较高。
(2)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儿童亲自参与,他们观察、体验、感受、讨论、做结论,直到对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发挥主体的作用。
(3)儿童对通过具体事物的讨论,明白行为的对和错、好与坏,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在讨论中,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动接受教育还可避免因说教过多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和行为。
6.角色扮演法具有以下特点:
(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角色扮演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儿童在特设情景下的助人行为与日常行为中亲社会的行为,并且提高儿童的助人动机,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明显减少,从而证明角色扮演确为有效的训练手法。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直接取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儿童的行为特点。教师可以讲一些日常发生在小朋友身边的事,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这些内容对他们具有一种亲切感,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角色扮演训练的内容既取材于儿童生活,又是对生活事件的提炼。角色扮演训练以表演的形式出现,符合儿童活泼好模仿的特点。这一训练既有语言,也有面部表情,还有鲜明的动作性,符合儿童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调动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表演游戏是“少数几个人表演给大家看”的单向输出活动,而角色扮演训练是由全班儿童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每个儿童均担任角色,都可以体会在各种情景中不同角色的各种情感、思想与行为表现。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行为与认识的结合是角色扮演训练的重要特色。因此,它不仅提高了儿童亲社会行为,也同样提高了行为的动机水平。
7.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的保育中包含着教育,教育中蕴涵着保育。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又一特点。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幼儿只有通过感官确切地接触到事物,并操作它们,才会比较容易地真正达到理解。幼儿园课程应积极发挥幼儿感官的作用,让他们正确地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进行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点也是与中、小学生学习的区别之一,因为中、小学生是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
8.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而目标的达成又离不开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目标也无法实现。
(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和确定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反映了社会对幼儿发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规律、特点,因此,幼儿课程的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同时还要有利于他们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课程目标不仅规定内容的范围,而且还规定内容的深度。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确定的,它体现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幼儿园课程目标重视的是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幼儿身体、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体现目标的这些实质要求。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会偏离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全面发展等现象。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不能脱离目标的指引,只从结果考虑而采取短期行为,以免误导幼儿的发展方向。
课程目标的实现不能没有内容。内容是目标的依托,没有内容就谈不上教育,没有内容,目标便被架空,根本无从实现。
9.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应当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学习该内容的特点、水平、经验等来定,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适合用集体形式,也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不可用集体形式。
(2)小组活动。幼儿园的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和同伴、教师谈论或交流,并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在小组活动中,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责任更多是观察了解幼儿,并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引导及帮助。
(3)个别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自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个别幼儿互动,或是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
10.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途径主要有四种:
(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和安排的系统活动,并且主要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活动的过程。它需要在活动前做好比较周密的计划,目标明确、内容精选、步骤紧凑,属于高结构性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作业课就属于这一类。这类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运用于幼儿获取新的经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适宜其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2)日常活动与生活。除了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幼儿在园参加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日常活动与生活之中。有幼儿自发自悦的游戏活动,如积木建筑、娃娃家、音乐表演、户外自由玩耍等;有幼儿一日的常规生活,如人(离)园、进餐、盥洗、如厕、午睡、活动转换等。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很多是通过这一教育途径进行的,尤其是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一些社会性行为规范的养成。
(3)学习环境。在幼儿园里,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活动室里,可以说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都会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幼儿学习环境时,不能只想到活动室内环境,同时也必须考虑活动室以外的可供幼儿体能锻炼和户外自由活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幼儿园整体文化环境。所以,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不光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幼儿园每一个人的责任。
(4)家园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的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11.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对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意义。这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先要诊断出疾病,然后对症下药。
(3)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及时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
12.评价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及课程决策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这是课程评价的总原则。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幼儿园对教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教育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估,要侧重于诊断和改进课程与教学的作用,不适合把评价只作为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的鉴定手段。评价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为了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但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检查”,而是把评价作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需要和手段。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都是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得到落实。
(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评价要找出幼儿的优点,发现和发挥幼儿的潜能;评价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参与机会;评价要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评价的结果要清楚、有系统。
(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评价还应做到客观和真实,这是对课程评价应持的一种科学态度,也是达到课程评价目的的保证。把从各方面所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客观如实地加以描述,并以正确的教育观作出分析和判断。
五、论述题
1.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行动操练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练习的有效性,行动操练练习可以贯穿于各种活动中,但在一定时间内须有一个主要的目的。
(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在儿童进行行动操练时,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指出难点和易犯的错误,使儿童获得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恰当地伴以指示、提示、引导和示范,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适当地评价、鼓励,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其认识、情感与行为得到全面发展。
(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根据练习材料的性质和儿童年龄特点,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开始阶段,练习次数多些,每次时间少些,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单一练习到综合性练习,不断提出新的练习要求,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以引起儿童练习的要求和愿望。
(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可以多样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可以提高儿童练习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过程中的要求也要有所变化,刚开始时要求正确,然后再要求熟练,这样逐步提高要求,及时评价、指导,让儿童知道练习的结果。同时,也要鼓励儿童自我监督能力和创造精神,防止盲目模仿和机械重复。
(5)家园配合。家园配合是关系到行动操练结果能否保持和发扬的关键问题。常见的现象是,儿童在幼儿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行动操练而获得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技能,回家后则因父母的宠爱和娇惯而丢失或无法保持。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了解教育内容和目的,统一认识和要求,从而使儿童的行为保持一致。
2.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则往往很难理解或理解得很片面。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对他们进行讲解或说理的话,就很难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采用环境体验法,即首先对儿童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感受去获得体验,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儿童自身的活动或动作,去体验某种事物或行为,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经验,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教师运用环境体验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
(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发展需要调整环境布置。
(6)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3.养成儿童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较常采用言语教导的方法,但经常采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行为操练法就是一种改变重口头教育、轻行为训练倾向的有效的教育手段。这种方法强调通过一系列活动方式,让儿童在自然和生活环境中,在游戏中及有意创设的情境中,对某些要求、技能、准则和基本行为进行反复的练习。行动操练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巩固知识,形成简单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方法。从生理机制来说,通过练习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4.遵循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的原则,是为了保证内容符合课程目标的方向与要求,使幼儿能够有意义地、有效地进行学习,满足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从总体的范围来说,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定应能满足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创造诸方面,并使这几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同时,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对幼儿某方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其对诸方面发展的一般作用,这样才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才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幼儿所处的童年时期,有其特殊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对象,不能把未来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简单地压在幼儿身上,进行超前教育。也就是说,幼儿学习的内容,应当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期的生活,不要把适合在小学学习的东西拉到幼儿期来。如果时机未成熟而勉强幼儿学习,会使他们感受到过多的挫折与失败,导致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此外,幼儿学习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才是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只有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才可以达到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才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对幼儿来说,学习与生活有关的事物,他们更容易掌握,更能够引起联想和学习的兴趣。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幼儿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既要联系幼儿已有的经验,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其经验,应该是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努力去学会新的经验。
5.幼儿教师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参观、谈话和讨论、讲解和讲述、游戏操作等。
(1)观察。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方法,让幼儿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锻炼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大脑机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
(2)实验。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只有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
(3)游戏操作。游戏操作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愉悦感。教师也可以和儿童进行游戏活动。
(4)参观。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参观能使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究而获得较丰富的直接知识和经验。
(5)谈话、讨论。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
(6)讲解、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恰当地运用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幼儿吸收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
教育教学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是灵活而综合地加以运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有效学习的特点选用多种方法,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6.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有以F几种途径:
(1)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把语言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这是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语言教育是正规的,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要素(语音、语词、语句、语段等),儿童文学作品(儿歌、儿童诗、生活故事、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材料、伙伴及教师积极地相互作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的、小组的和个别的。
(2)日常言语交往中的指导。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对幼儿实际的言语交往能力给予指导,把语言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环境。
(3)其他教育领域的配合。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领域的事。幼儿在健康、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中,同样离不开语言工具。所以,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师的任务,其他领域的教师也应注意对幼儿语言的指导,配合语言领域教师,共同为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承担责任。
(4)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语言教师指导和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使家长了解自己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父母与孩子言语交际应注意什么。
六、案例分析
(1)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游戏过程中,融人教育目的,使游戏活动教育化,如角色游戏,它是儿童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结构游戏,如孩子们在幼儿园可以搭积木、串木珠,从中让他们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表演游戏,即教学中让孩子们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这些表演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则可发展儿童的动作、智力,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教育活动游戏化,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它依靠玩具开展游戏化活动,依靠想像开展游戏化活动。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全面采用游戏化方法,这也是最为科学的育儿教育方法。
5.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五
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
心理学考试提纲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
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
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分类;
1、计划性,2、间接性,3、高效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
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
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
级规则。
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抽象知识解决问题。
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
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
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
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
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对解决
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
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
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
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
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性解决的一种方法。
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
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
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
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
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
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
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
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2、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
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校管理。
1、优化学校环境;
2、端正领导作风;
3、健全激励机制;
4、密切人际关系;
5、开展健康休闲。
(三)注重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节情绪。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6.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9分)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A.1798
B.1879
C.1789
D.1897
2.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 )关系。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成准比例
5.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6.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 )、提取。
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
7.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个组块。
A.7±2
B. 5±2
C.8±2
D.9±2
8.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9.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10.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 )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3.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 )。
A.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B.情绪发生晚,情感产生早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
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14.某学生待人直率热情,但脾气急躁,易冲动,他的气质类型比较符合(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5.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他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A.10
B.12
C.16
D.24
16.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
A.服从
B.从众
C.信任
D.接受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17.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采用了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方法?( )
A.文饰
B.转移
C.投射
D.幻想
18.把失恋的挫折感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 )。
A.升华
B.转移
C.文饰
D.压抑
19.根据目前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一般标准,青少年期的年龄段为( )。
A.6~12岁
B.12~18岁
C.18~28岁
D.18~45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注意的功能有( )。
A.选择功能
B.维持功能
C.调节功能
D.启动功能
E.适应功能
2.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
3.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 )。
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E.易怒
4.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 )。
A.内容效度
B.直接效度
C.构想效度
D.间接效度
E.预测效度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5.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 )。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6.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
A.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
D. 计较个人得失
E.不打无把握之仗
7.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概括地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E.紧张感
8.现在用于人格测量的著名投射测验是( )。
A. 罗夏克墨渍测验
B.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C.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E.16PF
9.克服焦虑的原则有( )。
A.运用想象
B.放松自己
C.认清焦虑状况
D.不回避
E.正面迎战
10.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 )。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数运算阶段
E.形式运算阶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实验法
2.注意
3.信度
4.认知方式
5.挫折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5分)
1.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2.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3.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4.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七
一、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特点
1. 考试对象的改革: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
“国考”改革之前, 师范学校毕业生是可以先就业, 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后再向有关机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大多一经申请即可拿到教师资格证。
“试点工作启动后, 即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1]。”这个规定打破了延续11年之久的师范生的“特权”, 所有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说明, 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已经从原来的注重专业学习经历转变为强调专业发展潜质。淘汰部分不适合教师职业要求的师范生进入教师队伍, 吸收部分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 择优选拔乐教、适教者, 给予教师资格, 这对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大有好处。
“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专业发展潜质”。审定幼儿教师资格关键在于考查考生的专业发展潜质。潜质是指潜在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潜质, 是从业前不一定表现出来, 但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能够得以体现和发展的能力, 它不仅在于原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职业意向、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这在芬兰的师范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每3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中芬兰闻名世界, 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谈到了芬兰的师范教育:“她们认为整个芬兰所需要的教育系的学生, 足以被训练与教导成为芬兰未来三四十年的老师。她们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念书、考试, 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 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 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在目前, 芬兰教育体系认为最重要的, 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2]。”芬兰的师范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历或者学习成绩, 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未来“好老师”的专业发展潜质。“国考”在考试对象方面的改革也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章》 (以下简称《浙江2012简章》) 明确指出, “国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认知、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进而严把入口关, 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以及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和教师的学习经历有一定关系, 但和个体的素质及潜能相关度更大。相比于专业学习经历, 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更能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 更能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并坚持在教师岗位。
2. 教育内容改革: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国考”改革前, 浙江省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基础理论课程, 不关注申请者的整体知识结构。改革之后,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则统一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 兼顾了申请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两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 改革是将原来的“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个科目合并成了“保教知识与能力”一个科目, 同时增加了考查考生综合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能力的“综合素质”科目。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基本素养、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10个方面。其中基本素养方面要求:了解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 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 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3]。可见, 改革之后, 教师资格证考试既关注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又关注申请者基本素养的高低, 而其中最为关注的当属通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识性知识不仅是申请者自身的素养, 更是成为幼儿榜样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幼儿性格特征之一, 儿童的问题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且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人记录了一个4岁儿童一年中提的问题达4 000多个[4]。幼儿必然是好奇、好问的, 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虽然人们也希望通过一些“间接”的回答技巧促使幼儿自己去思考, 但无可否认的是, 幼儿对那些“无所不知”的成人会充满崇敬和佩服,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更加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 幼儿教师虽不一定要当“百科全书”, 但幼儿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实属必要。
3. 考试方式的改革: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笔试+面试”的方式。2011年下半年, 改革之后的首次考试则采用“‘综合素质’机考+‘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面试”的方式。2012年上半年起浙江省完全取消了笔试形式, “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采用机考。关于参考教材, 原省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指定参考教材, 且报名的考生必须参加由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考前培训。全国统考则没有指定的参考教材, 也不组织考前培训。
改革之前, “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以机械记忆的内容为主, 每道题目都要根据指定教材的思路去回答, 而且因为命题是题库组卷, 考生要对教材非常熟悉才可, 这样的试题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国考”不设指定教材, 在《浙江2012简章》中就明确指出, 不会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要“强化能力考核”, 这就意味着试题内容要么是纯开放式的, 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自圆其说;要么就是有绝对标准答案的, 不管哪本教材, 哪个学者都会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试题, 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国考”考查的应用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材料分析题等;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写作题、面试中的结构化问题和答辩等;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比如活动设计题、面试中的备课试讲;采用机考之后, 考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文字录入能力等。
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选拔师范生只重视专业基础, 忽视知识结构的弊端, 促使师范生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师范类学生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不扎实, 靠突击死记硬背“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来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可能性。这样两者结合, 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的转变, 从而更好地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对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启示
1. 强化专业精神
师范生享有教师资格证的“免考权”, 这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一种肯定。先不论在当前大环境下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完、考完、忘净”的情况, 又有多少师范生是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呢?如果一张资格证既不能反映持有者的从业能力, 又不能体现持有者的从业意愿, 那么, 这样的资格证还有多少含金量呢?“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 设立了统一的考试标准, 提高了考试成本 (考试难度增加、考试费用提高) , 每一个申请者都会事先考虑一个问题“我想当老师吗”,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答案之后, 他们才会选择去参加资格证考试, 这就保证了所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首先在心理上是“乐教”的。“乐业”才能“敬业”,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 重构课程体系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 改变过去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传统”, 转而关注申请者的综合素养,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应根据这个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模块:一是专业理论课程, 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卫生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二是技能培训课程, 包括唱、弹、画、跳等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实操训练课程, 包括见习、实习、活动方案设计、主题教学方案设计等;四是基本素养模块。尤其第四模块, 在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很少出现, 更需要引起重视。
3. 明确技能标准
在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历来有“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孰轻孰重之争, 其实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来说, 这两类课程都同样重要, 不可偏废。“理论课程”主要指上述课程体系第一模块的内容;根据“国考”的考试大纲, “技能课程”除了唱、弹、画、跳之外, 应该还包括说 (讲故事、说课、与人沟通等) 、写 (写作、写评语等) 、做 (做课件、做手工等) 等技能。“理论课程”的评价标准较容易掌握, 根据教学大纲或者考试大纲设计一些题目即可衡量。在当前社会各种技能考级热的大环境下, 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技能课程”的标准应该如何定呢?对大多数想成为“未来幼师”的学生来说, 并非能考到的级别证书越高越好, 而且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每一项技能方面都能精通。因此, 在职前培训中, 应该根据幼师岗位需求设定“技能课程”的最低考核标准, 然后再鼓励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精益求精, 即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应该是“够用+特长”。
4. 重视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能力对“准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国考”将原“省考”中只在面试中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也纳入了考试环节, 因此, 教师职前培训必须更重视实践教学。这可以从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案例教学, 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拉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二是见习和实习, 让学生在幼儿园的现实环境中感受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三是创建微型课堂, 提高“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给学生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 可以因地制宜, 让“准教师”主动为社区孩子或者职前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子女组织亲子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准教师”们可以卸下案例教学中“旁观者”的冷静, 改变见习和实习中的被动, 弥补虚拟微型课堂的不足, 在真实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从“省考”改为“国考”是发展趋势, “国考”相对“省考”的种种变革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新任务。分析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可以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z jedu.gov.cn/gb/articles/2011-10-16/news20111016111411.html, 2011-10-16.
[2]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6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 (试行)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6.
8.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八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因作出某种行为而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于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A.内在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负强化 D.无意强化
3.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苛勒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4.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略叫()。
A.比较性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先行组织者 D.固定点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7.某学生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善于交际,充满生气,但往往表现出轻率、不稳重和“冷热病”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叫()。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习惯
9.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称为()。
A.意志 B.动机
C.能力 D.气质
10.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布鲁纳
C.马斯洛 D.布卢姆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12、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13、()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派
14、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感,这种自我称为()。
A、投射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D.镜中自我
15、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看问题,用别人的心思考问题,这叫()。
A、同情 B.投射
C、怜悯 D.移情
16、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
A、凝聚性 B.从众
C、社会助长作用 D.士气
17、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相关 D.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18、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经过实验所得出的()效应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则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
A、皮格马利翁 B.“自己人”
C、威信 D.好感
19.将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布卢姆
C.桑代克 D.布鲁纳
20.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A.规范 B.舆论
C.群体气氛 D.凝聚性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 三个方面。
2.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4.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的感知、、保持、迁移和应用等几个阶段。
5.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的学习三大类。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 的必要性。
7.在识记一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这种做法被称为。
8.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9.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 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习者在练习中期往往会呈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高原期”。
11.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
12.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学家研制开发了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其中被广为运用的一种是“SQ3R’’法,其中的“Q”是指。
1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等心理成分。
14.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15.能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能力的 差异、水平差异和早晚差异等方面。
16.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
17.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因循式、策略式三种。
18.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等方面。
19.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
20.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 心理健康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3.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4.教师可通过哪些主要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任选1题,共10分)
1.请根据性格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理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9.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 篇九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 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 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九条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 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
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三)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
(四)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五)体罚学生的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六)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
(七)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
(八)组织或者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利益的;
(九)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
(十)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应当给予相应处分的。
十要:
一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二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执教。
三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四要从严执教,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
五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六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七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要为人师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九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十要崇尚科学,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二十不准:
一不准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不准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不准旷工、旷课、迟到、早退、擅自调课及无准备、无教案上课。四不准工作时间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
五不准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敷衍塞责。
六不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七不准讽刺、挖苦、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八不准违反规定为学生订教辅材料、向学生推销商品。
九不准私自办班、私自到各种办学机构兼职和从事有偿家教。
十不准浓妆艳抹、穿奇装异服进入学校。
十一不准工作期间饮酒。十二不准在教室吸烟、将手机带入教室。
十三不准使用不文明语言。十四不准参与赌博、封建迷信活
动。
十五不准歧视、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十六不准接受家长宴请、收受学生或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十七不准诋毁中伤同事。十八不准因个人情绪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十九不准在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二十不准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其他言行。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 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总目标 :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
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丰富、拓展课程资源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人力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
用课程资源。
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D.孔子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C.实践能力 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启发性原则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上课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B.谈话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研究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D.实践性课程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C.民主型
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三)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B.精神文化
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
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A.判断
1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D.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C.有领导的认识
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A.评价作用 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1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B.人身自由权 2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阶段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2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2.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个体身心发展 2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教师人格特征。
24.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行。
2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2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28.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道德两难。
29.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常规管理、平等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30.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__孔子__。
31.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_高中阶段。32.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苏格拉底。
33.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_艺术家。
34.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3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8.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9.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要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
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40.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1.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42.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01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2.青少年期一般指()岁。B.11~18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4.下列不属于意义学习的条件的一项是()。D.学习材料要高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5.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B.避免失败的倾向
6.()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B.同化性
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B.命题学习
8.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属于()。C.操作技能
9.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复杂方案10.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B.中等智力
1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行为参照
12.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13.()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C.评价目标
14.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B.促进和维持功能
15.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D.做出决策
16.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C.热心和同情心
17.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维果茨基
18.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19.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0.()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B.外部反馈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道德的健康。
2.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3.细目表的形式是两维表,一般用纵栏表示学习结果,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围。
4.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_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5.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6.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又称学习驱力。
8.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迁移。
9.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0.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简述技能的基本特征。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3.简述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5.简述教师的正确学生观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既要珍惜学生的向师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建立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2)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既不能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要好。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直观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言语的指导,明确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语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方式,采用何种方式应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而定。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2.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其作用表现在: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
(4)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3.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014新课标高考题:
38(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12分)
答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答案: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的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的质量,降低商品的价格,最终是消费者收益。39(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
答案: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答案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答案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3)结舌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2013新课标高考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12分)
通过党的决议和决定,加强党的领导,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地位和奋斗目标。确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14分)
改制后,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公司高效运转;科学的管理、高质量的演出节目和市场化的营销形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演出场次增加,多个节目获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9(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4分)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012新课标高考题:
38(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提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12分)
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39(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12分)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幼儿园)试题】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07-23
幼儿教师资格证笔试题07-27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试题2006--2010(中学部分)教育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11-07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八08-20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8-16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发展06-25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