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语文教学设计

2024-09-22

散步语文教学设计(12篇)

1.散步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散步》教案设计

学校

XX中学

班级

初一X班

学科

语文

课题

《散步》

教时

45分钟

日期

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展开的,学习要求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课文和圈点勾划重点词汇。《散步》内容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它通过寻常的散步小事,引出了一个家庭的“分歧”;但随着问题的解决,展现的却是三代人的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反映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准则。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他们仍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由于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可能出现叛逆期的问题,缺乏与家人的信赖与沟通,不自觉地疏远父母。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字典和词典,独立认识字词,让学生积累“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文段,提出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看法。

②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并感受课文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找出文中 对“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特点;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正确把握作者所要传达尊老爱幼的主旨。

五、教学媒体或资源: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课堂导入

老师播放《Family》公益短片视频,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课文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温馨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准备

5分钟

检查预习

教师介绍课文作者、疏通生字词(PPT出示练习题)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用练习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当场解决遗留问题,利于课文的顺利学习

5分钟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并填写学习表格

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感知全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对文章的进一步认识,并自主梳理文章内容。

15分钟

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主人公的形象

重新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并概括文中人物形象(填写图表)

由文及我,通过再次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一家老小不同的角色;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细节的熟悉和关注。

12分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承接上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优美句段进行初步理解,品味语言美。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优美句段并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揣摩优美句段,进一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3分钟

课堂小结与延伸

小结(课堂内容及初步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并布置课后思考题(主要是对重点句段进行深入把握和探讨)。

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问题。

循序渐进,承上启下,从上一环节探讨人物语言过渡至把握人物立场,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理解重点句段,转向对人物情感以及课文主旨与内涵的思考,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教学七、教学反思

《散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很平常的生活小事,但是这件事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却不一般,要引导学生从表层升华到主旨内涵是难点。因此采取了先理解课字词再通过朗读与分析感受文章的方法,循序渐进, 从整体把握课文到分析细节、于关键人物入手。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环节在实施的时候宜有所侧重,需要做出适时调整;同时,学生的自身体验还不够丰富,教师的方向指引和总结很重要,要避免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2.散步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创意设计A]走进文本

说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只是近十几年来,人们忙于事业,忙于生活,忽略了身边融融的亲情,呼唤、发现亲情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动因,所以,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切入文本,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开启了学生心灵的律动。

精彩回放:

师:“十·一”黄金周刚过,你们又回到了校园。看到你们一张张写满了灿烂和幸福的笑脸,老师也想分享一下你们的快乐,能不能说出来听听?

生:爸、妈带我去登山,我第一个冲到了山顶……

师:胜利的感觉真好!

生:爸爸和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还拣了好多好多的贝壳呢!

师:就像生活那样,五颜六色?

生:(继续七嘴八舌地讲述)

师:(叫停)黄金周精美的大餐,现在咀嚼起来仍口有余香。你们五十多个家庭,就有五十多个快乐的“十一”。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步》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内心世界,共同分享他们一家人的快乐和幸福,感受他们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吧!

[创意设计B]阅读文本

说明:阅读文本的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一)概括文本的内容,揣摩情感的基调。(二)欣赏明媚的春景,享受复杂的心情。(三)倾听喃喃的诉说,引发深沉的思考。通过三个环节———初读感悟、景物赏析、情景再现,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精彩回放(一):初读感悟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简约式的初读,从整体上感知人物、事件及情感基调。)

(围绕“写谁?”、“什么事?”等问题,快速阅读并获取、提炼信息。)

师:多么感人的故事!如果你们能用简洁而恰当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学生深思……)

生:三代人初春散步,亲情化解分歧。

师:有时间、有人物、有事件、有结果,还有诗词的味道呢!

生:夫妻俩承上启下勇挑重担,三代人割舍不断亲情无限!

师:(竖起了大拇指)咱们班要出大诗人喽!

生:妻背儿、儿背母,母慈儿孝,亲情永驻。

师:文字不多,却主题鲜明!

生:……

师:(叫停)太精彩了!你们用最精当的语言勾画了一幅幅合家散步亲情图,若让你们来朗读这篇散文,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或是怎样的语气?

生:欢愉的、轻松的。

师:春日散步,当然轻松、欢愉,可它带给人的思考却是———

生:深沉的。

生:凝重的(其他学生看书后点头认可)。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感受这种欢愉而凝重的心情!(学生在深沉的伴音中轻读课文)

自我点评:初读课文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雕刻语言,养成先读书、后概括的良好习惯;学生的精彩语言是教师没法预设的,但只要教师善于察“言”观色,有意识的引导、点拨,学生精彩的语言便会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同时,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初步感受,形成了欢愉而凝重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储备。

精彩回放(二):景物赏析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对明媚景物的欣赏中享受欢愉和深沉的心情,并领悟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师:你们肯定不会忽略课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老师与你共赏!(学生找了出来)

师:谁来读?(一学生读出了欢快的感情,一学生读得却很凝重、深沉)

师: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从第2、3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很沉重,脚步也很沉重。

师:多么经典的回答!眼前是美妙的景物,身边却是衰老的母亲,心情怎不沉重?那么咱们就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学生齐读)

师:这些景物确实令人眼花缭乱,赏不够啊!谁能帮帮我梳理、清点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新绿、嫩芽、冬水;菜花、桑树、鱼塘。

师:这些景物尚且充满了渴望与成长,何况人呢?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它深刻的蕴含?

生:是“生命”!

师:原来,景物也能暗示一种生命!

师:谁来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烘托欢愉、凝重的心情。

生:表达“我”对母亲生命的祈愿。

自我评点:这里通过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对话,由欣赏景物引发对生命深沉的思考,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一触即发!

精彩回放(三):情景再现

(当代的青少年对身边的亲情常常视而不见,若将文本中情感化的语言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戏剧的冲突中再现,定能震颤学生的心灵;然后通过评戏的形式,既达到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为下一步书写生活作情感积淀。)

师:生命如此可爱,却也如此地脆弱!就像嫩绿终将枯黄一样。而莫怀戚却在努力地延续着母亲这衰老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再现散步的情景……

生:(激动地样子)我们表演一下!(学生顿时躁动起来)

(四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再现了“散步”的全程,尤其是学生喃喃的诉说及形体语言,博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师:老师看出来了,还有很多同学都在跃跃欲试。不要急,我们还有“评戏”的环节呢!你可以和这四位同学展开即兴的对话,共同探讨,共同发现……

(学生们立刻情绪高涨)

生:莫先生,你的母亲老了,身体不好,你却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不是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强人所难吗?

“莫怀戚”: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对母亲生命的关爱啊!仔细阅读第2、3节,你就能理解我了。(学生读2、3节)

生:莫先生,你能把“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句话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演一下吗?

“莫怀戚”:……(略带叹息的独白,打动了全班)

生:从你的再次表演中,我终于听到了沉重而又庆幸的感叹!

“莫怀戚”:你也来试试?(学生读书时强调并重读了“总算”、“又”。)

生:莫先生,你的母亲和你的儿子并不重,你为什么要“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地走?

“莫怀戚”:“背”上的责任大啊!你还真以为我们背的是祖孙俩?我们背的是一种责任呀!(学生对“莫怀戚”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赞许地)你是优秀的儿子,更是优秀的父亲!

师:(即兴插入)老师也想请教莫先生,假如你的儿子不愿委屈奶奶,又坚持走大路了,你能设想出以后的情形吗?

“莫怀戚”:还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全班同学吧!

师:那就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为这四口之家再添几份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婆媳情……

(学生放开思维,充分地想,充分地说,亲情化的语言充盈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自我评点:

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不自觉地深入了文本,如身临其境;通过“评戏”,立足文本的语言,又放飞了想像,学生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独特的感受。创造性的语言、个性化的表演、成了本节课特有的亮点,此时,书写生活的时机已经成熟。

[创意设计C]走进生活

说明:这里将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生成他们提炼生活、书写生活的能力。

精彩回放:

师:走出莫怀戚的《散步》,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生活。家庭是一本书,写满了酸甜苦辣的故事;家庭是一只船,装满了风雨同舟的心情。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的?你的位置在哪里?

生:我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母亲每当遇到什么难事,总是跟我商量。

师:你已经长大了,男子汉就应该勇挑重担!

生:我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双休日回家,总能看到她坐在门前的青石板上张望……

师:你能理解那种祈盼的心情吗?你是她生命的延续啊。

生:老师,我的父母常常为赡养我奶奶的事而争吵,我该怎么办?

师:把《散步》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生:……

师:(击掌叫停),听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你也许已经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请大家拿起笔来,尽情地书写你家庭中的亲情,让内心的感动释放出来吧!

综合评点:

总的来说,这篇教学实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这里有恰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层次。它共分三个环节:走进文本———阅读文本———走进生活,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课堂运行,使教学层次井然有序。尤其是“阅读文本”这一环节,分为“初读感知———景物赏析———情景再现”三个教学环节,梯度自然而顺畅,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2.这里的对话立足于文本。实现本课教学有效运行的主要手段是以文本为介质的师生对话,教者在解读文本时发现,课文中没有深奥的语句,却蕴藏着浓浓的“情”字,应该围绕“情”字有目的的设计对话。特别是模拟散步情景的课本剧表演,其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超乎文本之上的文本再创啊!

3.这里的生成层出不穷。从“精彩回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生成出乎意料,但它的确是课前从未谋面的、彼此很生疏的师生间对话的产物,它或许来自教师那春风般的语言诱导,或许来自学生那敞开心扉的情感游历,或许来自那充满生活印记的文本信息,或许来自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情感对撞?

4.这里彰显了生活化的语文课程。从整个实录来看,这简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课”,而是师生间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语言“散步”,那么轻松、自如、顺畅。而且,教学的第三个环节“走进生活”,会使我们感受到“生活化作文”的独特魅力。

3.《散步》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含义丰富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深长意味;

(2)借鉴“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文中蕴含的亲人之间深沉的爱和纯真的情;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通过品读关键词,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情境:播放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

一、导语(3分钟)

同学们,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工作之余陪家人逛逛街,或者陪母亲去菜场买菜;你们和家人在一起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呢?能跟老师说说吗?

如果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到田野里去散散步。那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情感世界,去看看他们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5分钟)

1、嫩芽 (nèn) 霎时(shà)拆散(chāi)熬过(áo)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分歧:思想、意见不一致,有差别。

水波粼粼:形容水十分明净。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2、文章一共写了几个人?写了件什么事?

过渡:他们的散步是一帆风顺的吗?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三、再读课文,感悟中心。(10分钟)

1、指名朗读。

2、正当大家有说有笑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是什么分歧?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为何会这样解决?这说明了什么?(生生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四、精读品味,赏析词句。(10分钟)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有好主题,还需要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或是生动的描写、精妙的用词,或是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或是细腻的传情、含义深刻的语句……(学生在文中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文章中很多的词句老师认为他们用的特别好;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熬 写出了我对母亲健康的焦虑。

又如文章的最后一句:写出了我和妻子肩负的重任,和对生活的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你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为我们作简单的赏析吗?

五、四读课文,开展朗读比赛。(8分钟)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2分钟,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开展朗读比赛。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六、情景再现(5分钟)

请同学上台扮演散步中的一家四口。请他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散步结束时他们各自的感受。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溫馨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细节往往渗透着深情的关爱。学习了《散步》这篇精美的散文,回家后你打算通过一件什么样的小事,来表达对你爸妈、爷奶的爱呢?

八、在歌声《让爱住我家》中结束全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

4.《散步》教学设计 篇四

泰宁三中

谢桂华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刚才播放的歌曲是《让爱住我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散步》这篇文章,该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的主题。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默读),大家边读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他们一家人遇到了什么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3、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接下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刚才三个问题。(第一、二题请大家动笔写写)注意:老师提醒大家,概括文章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为“散步”,“谁”

明确: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请几个同学来回答第二题。

(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说走大路,母亲又说走小路。最终走小路。)请几个同学来讲讲第三题。

(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有:和睦、和谐共处、互相谦让、温馨美好、幸福等)

教师总结,对同学们的答案给予肯定。从文中的字里行间老师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和美的家庭。(和谐美好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合作讨论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本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提问学生并板书)明确:四个人:“我”、妻子、母亲、儿子。

提问: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你将把他献给文中的谁?请用“我要把鲜花献给,因为 ”的句式来回答。

(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回答)(四人小组讨论,鲜花只能献给其中一个人)①提问学生:你要把鲜花献给谁?(学生回答: 我要把鲜花献给“我”, 因为他很孝顺老人,有家庭责任感)(教师板书:孝顺)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第六段)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隐含的意义是什么?(即:言外之意)

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

把第六段齐读一遍,这段刻画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心理、语言)②提问学生:有没有要把鲜花献给“母亲”?

(学生回答: 我要把鲜花献给“母亲”,因为她很疼爱孙子。)请你把体现母亲疼爱孙子的地方读一遍。(第7段)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母亲为什么变了主意?(她很疼爱孙子,满足孙子的需求,是个善解人意的老人。)母亲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提示:“还是”应该读快些,还是读出拖音?)

(请学生来读读)(明确:读出拖音,还—是—走小路吧。)(教师板书: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③提问学生:想把鲜花献给“儿子”的举手。请你说说理由。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此时,儿子没有坚持非要走小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孩子。)

教师问:文中有一处儿子的语言描写,谁来读一下?读出怎样的语气?(欣喜)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他细致的观察得出的,可见他怎样?(聪明)

④现在只剩下妻子一个了,想献给她的举手。

写妻子的地方不多。请你找出写妻子的地方。

(学生回答: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只有这一句。可见她是一个贤淑的妻子)

教师给予肯定,她是一位默默奉献的贤妻良母。

同学们,刚才大家对文中人物分析得很好。文中有没有哪些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提出来。(同桌讨论,如有疑问四人小组解决。)

(学生提出: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是这样,一个国家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四人之间演绎的浓浓的亲情故事,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用一个字表示)。本文的主题是表达了要发扬什么美德?(尊老爱幼)

五、拓展延伸,拥抱亲情

更多小学、初中和高中教案和课件请联系我:huchen21 这样的亲情不仅在文中有体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感人的亲情画面,下面请看图片,展示着爱幼与尊老的可贵美德。(展示几张图片)(学生描述画面中的内容)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请几位同学来讲讲发生在自己家中感人的亲情故事。教师给予点评。饶杨杨讲了一个真挚、感人的亲情故事,看出母爱的伟大,母亲就是我们的保护伞,宁可淋湿自己,也要保护儿子。汤

浓浓的爱。)

六、课堂练习:

感人的亲情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不是生活中缺少亲情,而是缺少发现的双眼,接下来我们来动笔写写,抒发我们的感情。(凝神细想 独抒性灵)

请你以“亲情”开头仿写句子。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大家动笔写,请几位同学上板书写。教师给予修改、点评。学生例子:亲情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尘封已久的心灵。亲情是一枚指南针,为你指明前进的道路。

七、教师心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教师朗读毕淑敏《孝心无价》片段。

八、课后作业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 书 设 计

《散 步》

(尊 老)母亲

【 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我 妻子

【 孝顺 】 爱 【贤 淑 】

儿子

【懂事、聪明、可爱】(爱 幼)

5.《散步》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理解深刻的文意 美读精妙的词句 品味诗意的语言 体会浓浓的亲情

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齐读课题)

二、学习指导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出示字幕:学习目标 理解深刻的文意 美读精妙的词句 品味诗意的语言 体会浓浓的亲情)

2、按照以下学习指导,开始自学吧!

(出示字幕:学习指导 ★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明理由。★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展示交流

1、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说理由。(几生说)

3、这些标题都是可以的。不过,老师认为还是“散步”好。谁来帮老师说说理由?

4、这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两对母子。多么可爱!(板书知识树:孩子 妻子 母亲 作者)

喜欢这个小孩的请举手。

5、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什么呢?(生说师板书:聪明 可爱 机灵)6、6、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生:“前面也是„,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7、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对孩子最大的赏识就是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遍。(谁来读读孩子说的话)(生读:“前面也是„”)

8、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来(聪明、活泼、童真童趣、猛然发现规律的喜悦)

9、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这句话,读出孩子的个性来。(生齐读:“前面也是„ ”)★

10、你认为“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说师板书:贤妻良母)

11、表现在哪里呢?(“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12、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生:不一定听我的。)

13、妻子为什么在外总是听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面子。

14、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有别!

15、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生:“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16、喜欢母亲的举手?

17、你为什么喜欢母亲?(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18、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很听她的话一样。”

19、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

20、还有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找找看。(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

21、“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怎么改变了主意?(满足孙子的要求。)

22、这就是对孙子的——(疼爱)

23、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应该读出什么来?(爱抚)

24、用心“摸摸”,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摸摸”,从心里读出来……(生读:母亲摸摸„)

25、把“摸摸”读到自己的手上来„„(再读)

26、把“摸摸”从自己的手上,转移到孙子的“小脑瓜”上来(生读语段)

27、母亲开始眺望远方,这远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可见,小路的景色很美。(多媒体出示:“她的眼随小路望去„„波光粼粼的鱼塘。”)

28、谁来读一读?(一生读)

29、来,同学们,读出母亲的眺望——齐:“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30、通过读,把眺望的视线由近处推向远方——齐:“她的眼随小路„鱼塘。”

31、母亲看得远啊!既看到了美景,也预料到了路障,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32、母亲是早有预料的,不用惊慌,再读。(生再读)

33、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师范读“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34、你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慈祥、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师板书:慈善、疼爱孙子)

35、喜欢作者的举手。

36、为什么喜欢作者?(注意与母亲交流、很孝敬母亲)

37、哪里看得出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38、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

39、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很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0、“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说明了什么?(可见母亲挺过严冬不容易,每活过一天,十分艰难,很不容易。体现出生命的坚韧!)

41、说得好!总算盼来了春天。(多媒体演示句子:“这南方初春的……生命。”)

42、大家看看,多美的春天!多美的语句!谁来读一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

43、想象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诞生和希望。齐读—“这南方„

44、感受新绿,最是一年春好时,浓妆淡抹总相宜。再读——“这南方

45、二月里看见刚刚抽出的嫩芽,是什么心情?(惊喜)一-读出来: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46、听到与看到“咕咕地起着水泡”时的是什么心情?(自在和愉快)再读:“田里的冬水也„着水泡。”

47、这段话写得真美!生命真美啊!再次齐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润泽我们的心。(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48、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不能熬过去?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决定——生:“走大路”。

49、作者说这话时语气怎么样?(干脆、利落)50、读出这种当机立断。(生读语段:“走大路”)

51、读出这种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生读语段:“走大路”)

52、读出这种委屈儿子,孝敬母亲的当机立断!(生读:“走大路”)(板书:孝敬母亲)

53、“我”孝敬母亲,断然决定“走大路”;妻子夫唱妇随;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54、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多媒体演示段落)生自由朗读

这句话。

55、你读懂了什么?(生说师板书:责任 使命)“整个世界”指的是:在我和妻子心中的地位。

56、是啊,“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的,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57、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母亲)

58、“她背上的”是——(儿子)

59、“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母亲加儿子)60、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61、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62、尊老爱幼,就是——(整个世界)

63、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64、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65、(课件展示)“我们在阳光下……就是整个世界。”指导朗读这一节。67、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生齐读)68、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齐读)“我们在阳光下……

69、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再瞧这“尊老爱幼”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家子——读: “我们在阳光下……就是整个世界。”

四、升华主题

1、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什么句子比较多?(对称句)

2、这种对称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大家找找看,找一找对称句。

3、让学生读自己找的对称句。

4、(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对称句,让学生齐读)

5、听同学们那么有节奏地朗读,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这种句式多美呀!大家模仿着这样的对称句,说一句话。(师出示多媒体)

6、说得太美了!诗一般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除了具有对称美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几生说)

五、拓展延伸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用心观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六、结束语

6.《散步》教学设计 篇六

1、借助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情节,理解标志的含义,并能较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根据已知的故事情节大胆想象,续编不同的故事结局。

3、感受故事的趣味性,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标志。

活动准备

1、草地背景图一幅、房子、兔子、猫医生图片、标志图。

2、幼儿认识并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草地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小兔子的家,引出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1、绿草地上有一所小房子,猜猜会是谁的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它是兔子先生呢还是兔子小姐?你怎么知道?

3、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兔子先生你好!

二、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各种标志的意思

1、这一天,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咦?这标志好奇怪啊?兔子先生从来没看到过,这是什么标志?代表什么意思?

2、兔子先生往前走又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标志,这是什么标志呢?

3、这是楼梯标志,那前面会是什么地方呢?

4、兔子先生上了楼梯,走到了桥上,咦,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1)什么声音?哎呀,兔子先生怎么样啦?

(2)哦,原来兔子先生没有看懂标志就继续往前走,结果摔倒了,这个标志告诉我们,前面有斜坡,我们要“小心斜坡”。

5、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什么标志?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兔子先生哭了,眼泪汪汪的,怎么办呢?

6、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怎么会有两个标志呢?这两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兔子先生,你会怎么选?

7、兔子先生又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标志?

8、兔子先生没注意“小心坑洞”的标志,结果掉到了洞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想一想,并和同伴说一说。(幼儿自由编故事结局)

9、请个别幼儿讲述。

三、师幼共同看图片完整讲述,提升幼儿讲述经验

重点提示幼儿讲清楚标志的含义。

四、认识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标志,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标志,请你说一说。

7.散步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英国女画家佩特·哈群斯 (有译作“佩特·哈金丝”) 创作的一部经典图画书, 其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 而图画则讲述了狐狸追逐母鸡却屡屡受挫的故事。这是一本绝对会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书。喜剧效果来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永远保持着一个姿态、半闭着眼睛、不紧不慢的母鸡萝丝;一个是紧跟其后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的贪婪狐狸。

阅读目标:

1.在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中, 获得乐趣, 能开心地笑, 能大胆地想。

2.掌握故事情节,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一个场景。

3.感受画面的美。

阅读重点:

能大胆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 充分享受想象与阅读的乐趣。

阅读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一个场景, 用准动词“走、绕、越、穿、钻”等。

阅读准备:幼儿人手一本书、多媒体课件。

阅读过程:

为了引导幼儿在笑声中理解, 重点想象与讲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 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观察扉页, 引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 这是一个农场, 哇, 好大好美呀!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课件)

“有房子、池塘、草堆、磨坊、篱笆、蜂房、手推车……”

“有母鸡, 有山羊。”

“这只母鸡还有一个名字呢, 叫萝丝。我们就叫它母鸡萝丝。”

【反思】巧设情景, 导入活动,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幼儿年龄小,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引导他们学习语言是比较困难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 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靠简单的挂图和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 显然是很不够的。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更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巧妙地引出新的活动。教师轻点鼠标, 大屏幕呈现给幼儿农场的全貌, 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点击画面的同时, 也点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情不自禁地说着农场里的一切。橘黄、橄榄绿以及朱红等颜色都被完美和谐地统一在偏黄的夕阳光的暖色调中, 画面色彩更加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 幼儿的主动参与促进了语言的学习。

●倾听故事, 享受乐趣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想知道母鸡萝丝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看一看。”

播放课件, 把幼儿带进既紧张又搞笑的故事情节之中。

“这天,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它没发现, 一只狐狸在后面悄悄跟了上来。

萝丝走过院子, 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可狐狸一脚踩到了钉耙, 钉耙一个反弹, 狠很地打到了它的脸上。

萝丝绕过池塘, 狐狸扑了上来, 可它扑了个空, 栽倒在池塘里。

萝丝越过干草堆, 狐狸扑了上来, 可它一头扎进了干草堆。

萝丝经过磨坊时脚钩住了一根线, 狐狸扑了上来, 一袋面粉正好浇了下来, 浇在狐狸的身上。

萝丝穿过篱笆, 狐狸扑了上来, 可跌倒在栅栏这边的手推车里。

萝丝钻过蜜蜂房, 可那辆手推车载着狐狸撞翻了蜂箱, 狐狸被蜜蜂追得抱头鼠窜。

母鸡萝丝按时回到家, 吃晚饭。”

幼儿听得不时发出笑声。

“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一想, 母鸡萝丝都去过哪些地方?它是怎么去的?”

幼儿回答。每说出一个地方, 课件就出示这个地方, 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体态语言展示一下去的方式及动作。

【反思】化静为动, 突破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天性好动, 对动画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轻点鼠标, 画面出现了狐狸追逐母鸡却屡屡受挫的故事:一个是永远保持着一个姿态、半闭着眼睛、不紧不慢的母鸡萝丝;一个是紧跟其后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的贪婪狐狸。喜剧效果来自鲜明的对比, 幼儿笑得前仰后合, 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幼儿年龄特点等决定了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每说出一个地方教师就轻点鼠标, 带领幼儿回到情节中, 幼儿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谈话活动中, 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理解动词, 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其教学效果绝非几张图片可以比拟的。多媒体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 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言活动中, 使幼儿群体的语言水平向着强势发展, 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阅读, 沉醉有趣

“这本书, 真有趣, 请你们自己一页一页地轻轻翻, 细细看。想笑就笑, 放松心情。”

教师请幼儿拿起事先放在每组桌上的绘本。幼儿各自翻页阅读。教师到幼儿身边倾听、引导幼儿阅读。

“哇!”“哦!”“哈哈!”“好险呀!”幼儿的喜悦与陶醉一阵漫过一阵, 漫出书页, 涌进教室。

“有趣、开心的画面在哪儿, 谁来说说。”

指名个别幼儿讲述他们心中有趣的、开心的画面, 讲到哪里, 教师把课件画面展示到哪里, 并且校正幼儿的语言, 特别注意个别动词表述的准确性。

(幼儿回答略)

“母鸡萝丝和狐狸之间发生的事情真有趣。下面再把这个有趣的故事两人一组说一说, 你说给我听, 我说给你听。”

幼儿互相讲述、交流。

【反思】阅读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轻轻翻, 细细看, 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 所以我倡导“想笑就笑, 放松心情”。播放课件, 让幼儿一起欣赏有趣的画面, 充分理解故事, 展开想象。个别讲述及指导是为各自讲述作示范, 两个人一组互相讲述、倾听是为落实一个理念:阅读是个人的行为, 人人都要有“被动的能动性”。

●再读扉页, 培养情趣

“这本书的扉页就是母鸡萝丝的一张散步地图。对照地图, 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狐狸在哪里踩到了钉耙, 在哪里栽进了池塘……你能来找找看吗?”

(幼儿回答略)

“这本书太有趣了。不仅故事有趣, 而且画面的色彩是偏黄的暖色调的, 很亮很温馨。我们再从头至尾欣赏一遍。”

慢慢地播放课件, 幼儿边看边听边欣赏。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女画家佩特·哈群斯 (课件出示作者的头像及名字) , 她还创作了《蒂奇》、《金老爷买钟》等作品, 我们还可以去阅读她的其他绘本。”

【反思】互动活动,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通过与多媒体互动, 再次展示的农场是母鸡萝丝散步的场所, 让幼儿找出狐狸受挫的地点, 实际上就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为此, 在教学的结尾部分播放课件并进行整体欣赏。推荐了作者的其他作品, 拓展了幼儿阅读的空间。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 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 儿童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 幼儿期又是形象思维、直接兴趣等心理现象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 幼儿教育要突出准确、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 即运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等形式将教育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 这与幼儿的认知需要非常吻合。

8.《散步》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八

我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5班的学生较内向,6班学生较为活跃,我准备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我先在五班试讲了一节课,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存在问题,经过思考和调整,第二天在六班的课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实录一

一、教学设想

《散步》是莫怀威的一篇精美散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文章用爱和责任凝结起浓浓的亲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这个单元是个讲述亲情的单元,文章不足六百字,我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真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理解并体会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品析鉴赏语言,并从中得到体会;

能进行拓展延伸,接受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难点

对文段末关键语句、即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乐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课文的标题是散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家人散过步?家人可曾背起过你呢?那时你是什么感受?

生答:没有,很少

师:我们没有或是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孩子却能被父亲背起,而且文中的“我”还觉得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情涟漪……

板书:散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件上打出的字词读两遍,然后根据解释说词语。

生读。

师:不错,现在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的这些问题。

散布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发生了矛盾、分歧;结果选择走大路。

师: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所以产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大路平坦好走。

师: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例: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我”的孝顺和责任心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妻子”的温柔贤惠,“儿子”的乖巧懂事。在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指导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生:幸福、融洽、互敬互爱……

课件展示

“我”“我”的母亲

孝顺责任心强慈爱亲切善解人意

尊老爱幼爱幼

“我”的妻子儿子

温柔贤惠懂事乖巧

板书:人物的性格品质,构成一个家的图形。

课件展示

品味鉴赏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美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四个人的次序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分歧”“责任”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美1.平实质朴;2.大词小用;3.巧用对称;二、 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拓展延伸

师:外国人对中国家庭和睦非常欣赏。作者的一位美国友人,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后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友人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师:如今,我们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没有丢掉呢?(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小结:遗弃女婴,殴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待老人,不赡养父母在有些家庭越演越烈;夫妻争吵不休,以致反目为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说得多么好!

师: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在五班上完《散步》之后,我感到很沮丧。课堂很零散,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目标,每一个都想去完成,而每一个都是草草了事。其次,我的预设导入没有把学生带进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全面考虑,忽视了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步伐,使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们在感受亲情这块是较为缺失的,全班42位同学中,和家人一起散过步的不足5位,所以我课堂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没能顺利展开。再次,课堂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都在带学生一起分析人物性格,完全偏离了我教学的预设目标,尽管学生多方位的努力配合我,但是教学思路的混乱,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简单的说,他们不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整堂课结束后,我发现学生没有完整的朗读课文,而我对于最后一句话的讲解也由于时间仓促而简单带过。

课后,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上课环节做了调整,我舍弃了掌握生字词和分析人物性格的环节,把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感情和朗读结合在一起。第二天在六班上《散步》,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一种散文朗读的方法,始终贯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尽管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和上堂课比较,确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散步》教学实录二

课件展示一首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小孩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起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过去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亲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情感,他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唱响了每个清晨和傍晚,渲染了我们生命的四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温暖的情思走进课文,和老师一起在这淡然惬意的秋风中缓缓地迈开步伐。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翻开书,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老师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师:很好,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能不能更简简洁一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很好,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概括。

生:分歧。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找到发生分歧的这个自然段。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是以第几人称记叙的?

生:第一人称。

师: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一边面对年迈的母亲的选择,一边面对年幼的孩子的选择,两者只能满足其一,我会怎么想,回有怎么样的内心感受?

生:会矛盾。

师:会有怎么样的矛盾,说具体一点。

生:又想听母亲的,又想听儿子的。

师:内心会不会有挣扎?

生:会,肯定会。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这种矛盾和挣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经过讨论明确“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委屈”一词等。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刚刚了解了散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我们来看看,母亲为什么要选择走大路?

生:因为大路平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师:我们找到课文中写母亲身体不适的自然段。

生:第二、三自然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再次转换角色,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母亲年迈多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很担心。

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的担心。

生:“熬”字,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在这句话中,除了担心还也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面对严冬,很多老人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的母亲挺过来了,我感到……

生:开心,会很欣喜,会觉的幸运。

师:说得真好。会庆幸,会欣喜。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情感来。我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生命让人珍爱,让人欣喜。那么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生找到第四、七自然段,请学生单独朗读。

师:孝顺的儿子,懂事的孩子,温顺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家庭?

生:温馨、和谐、快乐……

师: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一家人朝着小路走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怎么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文中的“我”和家人一起散步,一个小家庭为什么却说是整个世界?大家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等会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综合在一起,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我”来说,母亲、妻子、儿子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二个方面,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已经成熟的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而社会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如此,社会如此;第三,刚刚一位同学提到细胞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形象,家庭是小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家庭,每个家庭就如同社会的细胞一样,只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健康和谐的大的世界。

师: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如此丰厚的内涵,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肯定,坚定,应该要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家人对我这么重要,我和妻子在背起母亲和孩子是是怎么样的动作?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是急促还是缓慢?

生:应该慢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来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去担当。大家都是从小长大的,也都是要衰老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师:我们已经在理解中初步朗读了课文,现在就让老师把课文整体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再次去感受这份亲情与责任。

老师配乐朗读,音乐我选的是班得瑞的梦花园中的曲子。(约3分钟)

师:在这轻柔温馨的音乐中,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课文从头至尾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9.散步教学设计 篇九

1. 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 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 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 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 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10.《散步》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导学设想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导学目标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2、欣赏品读文本,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冲淡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学习

1、结合大屏幕图片显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屏幕显示并伴随轻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夏夜里,凉风习习,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情景。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请2——3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要求:轻声地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2、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没感觉,不喜欢也可以,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

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过渡到这一点,喜欢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的原因。)

三、再读文本,领悟主旨。

请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下列任务。

1、读一读,再次熟悉散步途中解决矛盾的过程。

2、想一想,仔细揣摩各人(“我”、儿子、母亲、妻子)的心理活动。

3、劝一劝,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

(由朗读全文过渡到朗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即解决矛盾的部分,通过学生的读,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和发挥想象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亲情,感受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步骤是前一步的深入。)

四、品读语言,领悟深意。

1、学生自主学习: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2、小组内合作交流: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他有没有读出感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

3、班级交流,共享成果。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当学生找到这句话时,就要让学生多读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

(分享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的真正达成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4、归纳本文语言特点:通过以上词语与句子的品味与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5、请学生读课文,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

五、与作者交流,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屏幕显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评价删改的效果。

①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括号内为删去的话)

(请学生同桌探讨。这一环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说得痛即可。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作者的精神,也是让学生再次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感知生活,真情告白。

口语表达训练,屏幕显示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七、课外延伸

1、比较:验证发现

阅读《三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7页),感悟两篇文章语言的不同特点。

(比较阅读是探究学习常用的方法。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是很好的学习角度。作为依次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适当讲评即可)

2、写作:体验发现

假设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从“儿子”的角度写一写这件事。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与写有机结合,事半功倍)

教学设计点评:这个教学设计从语言的角度学课文,突破口放在文本的语言特点上,以语言带文本,是语文教学侧重对语言的学习,文本的探讨,避免了大而空(大而空的教学目标 往往是漫无目标)。同时设计者还非常注重朗读,朗读贯穿了整个设计。

其次是注意了探究性梯度,从小问题的发现到特点的梳理到规律的归纳;学习材料由课内到课外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词语的推敲到全文把握,形成研究序列,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11.散文《散步》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文;美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热爱文学。从小到大,语文伴随我成长。语文的美,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美的传承者,让我的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可更多的语文教学却是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的文学教育:教参、资料中的所谓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写作特色等,都要塞给学生、灌给学生,学生自己的理解空间极小,哪里还有什么感悟和美感可言?试想:我们要把本来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一篇篇文章禁锢在一个固定模式里,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语文教育模式,从文学的特点出发,树立审美观念,在这种观念下进行语文教育,使美回归语文教学的课堂。

然而,说起容易做起难。因为语文教学毕竟要面对考试,如果只从美的角度入手,能行吗?怎样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下面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散步》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美文进行美的教育。

一、分析课文,设计审美亮点

《散步》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情词真切的优美散文。文章选取的只是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意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表现的是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谊。虽然只写了几个细节,但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互关怀体贴的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表现。本文教学应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优美的画面,分析动人的细节,感受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这篇短小的文章至少有如下之美:语言美、画面美、细节美、意境美、情感美(主题美)等。

二、营造氛围,激发审美欲望

审美需要有审美的心境,需要有审美欲望。教师在课前要帮助学生营造审美心境,以强化其审美欲望,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现代多媒体教学的音、文、图、像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教师应灵活运用,营造美的氛围。

设计一:播放歌曲《母亲》,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激情导入。

设计二:投影《散步》插图,学生根据图片自由表达感受,教师顺势导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设计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与课文主题、意境相扣。教学中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应与课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相结合,如果只是为了开个好头,就需要运用与课文关联不大的资料导入,恐怕会适得其反。

三、朗读课文,感受审美意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获得较多的审美感受。因此,朗读课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但不能省却,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语调、重音,进而理解品味课文,感受审美意境。

《散步》可要求学生先自己朗读;再挑选其中的某些段落让学生试读,教师做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配乐(秋日的私语)范读,学生可低声跟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四、自主合作,找寻鉴赏美点

一般来说,教师最好不要提前告诉学生课文的“美”在哪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品。大体来说,文章的欣赏不外乎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特别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只要是美的,都可以拿出来欣赏。学生自己发现的果实,往往比教师摘给的更香甜,更让学生珍惜。如果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课堂教学,学生逐渐就会形成一种自己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并不断提高鉴赏美文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创造美文

教师利用美文来进行美育,除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拓展延伸,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除引导学生感受美 、鉴赏美之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创造美,而创造美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来说,每篇课文学习结束后都应根据本课的美点亮点进行拓展延伸。如链接阅读、热点问题讨论、课文续写改写等。如《散步》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说说自己的亲情故事来加以拓展。另外,许多课文都是典范作品,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模仿创新,模仿美文创造美,写出更为优秀的文章。如《散步》的语言、构思、立意等都是值得学习的,所以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模仿写作,鼓励创造美文。

这样看来,只要教师肯动脑筋、肯下功夫,就可以让美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把美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使语文课真正成为一门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学科,引领学生去热爱美、热爱生活。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语文的“美”处处皆是,等待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鉴赏,步入“美”的文学殿堂,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2.散步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二

读中悟情

导入激情。教学一开始, 笔者满怀深情地导入:“‘5·12地震’发生一年后, 有一位记者问一位失去父母的孩子:‘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个孩子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和爸爸妈妈吃顿饭。’听到这样的回答, 在场的人都热泪盈眶。是啊, 这么平常的要求, 为什么会成为这个孩子的奢求呢?这是因为, 这个孩子没有了家, 没有了家, 就不可能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散步》这篇文章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说的就是家庭给我们的力量。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用心品读这篇文章, 感受家的温暖吧。”

初读入情。笔者要求学生围绕几个问题, 融入自己的情感细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哪些地方对你有所触动?同学们喜欢这个家庭吗?为什么?围绕这几个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后, 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件事, 一家四口去散步;触动的地方真是说不完;对这个家庭有了初步印象。学生真切地感受了在散步的过程中一家四口人和谐浓厚的亲情。

品读悟情。笔者提出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大家悟到了浓浓的亲情?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 她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这是真诚的理解和信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是愉快和幸福。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是和谐。

学生在一遍遍深情的朗读中深深地感悟了课文中浓浓的亲情, 情感受到了熏陶。

议中悟理

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之后,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大家认为在散步中谁做得最好?在这个家庭中谁的责任最大?这是为了让学生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部分学生认为母亲做得最好。因为母亲本不想出去散步, 她身体不好。可是她为了不扫儿子的兴, 就去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为难, 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 决然依从孙子, 选择走小路。这就是一位融宽阔胸怀、善良慈爱、博大无私为一体的中国母亲。

一部分学生认为“儿子”和“妻子”做得最好。现在很多家庭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孩子高兴了, 媳妇就会满意,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能和谐。但是在这一家人中, 当“儿子”的意见和“母亲”的意见发生冲突, 儿子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时, “儿子”也很听话, 他也没有哭闹, 妻子也支持丈夫。这说明孩子和妻子为了家庭的和睦, 为了年迈体弱的“母亲”, 决定顺从老人的心愿。说明年纪小小的“儿子”在这样的家庭文化的熏陶下是多么懂事。

思中悟美

这篇文章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语, 行文清新淡雅, 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也悟出了两点耐人寻味的美。

一是意境美。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 却充满了诗情画意, 渲染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

上一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试点工作方案下一篇:测绘法律法规习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