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

2024-07-0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精选4篇)

1.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 篇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人民版必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商朝()A.外患不断,以致商王多次迁都 B.实行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 C.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 D.实行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可见是由内乱导致宗法制和分封制破坏,从材料中只能看出内乱,看不出“外患不断”。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 C.促进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选C。

3.《全球通史》中载:“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下列属于秦汉时期实行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图①依据齐、鲁、宋、卫等分析可知其为西周时的分封制;图②依据长城和咸阳、九原郡等分析可知其为秦朝的郡县制;图③依据“济南郡”“高密国”等分析可知其为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图④依据“中书省”“大都”等分析可知其为元朝的行省制。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

4.《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村落相对稳定,为宗法制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C、D两项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而商品经济需要广阔的市场,不利于聚族而居。

6.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表明()A.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 B.汉代改王国为郡县

C.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

D.“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 答案:C 解析:依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中央控制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但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因此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D项与题意不符。

7.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董(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参对而议政事”“监察而董(督)是非”可知,宰相不仅要参与决策,而且要监督百官是否有效执行,故B项正确。A项夸大了宰相权力,C项忽视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D项“以备顾问”把宰相等同于秘书咨询官员。

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的。”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主要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是中央通过各种措施控制地方,这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和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9.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A.“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B.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C.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答案:B 解析: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

10.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措施之一是在中央设立了丞相,而明朝时期却废除了丞相。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制度日益发展和巩固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C.明朝统治者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日趋衰落 答案:B 解析: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差别。前者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组织管理模式的专制集权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丞相由设立到废除,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11.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这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A.家国同构的建国理念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封建君主专制深入人心,得到普遍拥护 C.封建剥削沉重,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 D.君民关系和谐融洽,统治稳固 答案:A 解析:由“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鲜明的家国一体的理念,所以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A.丞相权力被大大削弱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答案:C 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门下省负责宰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据此可知答案为A。宋朝的枢密院主管军事,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明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均无封驳权,排除。

14.近年来,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若电视剧中出现下列剧情,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有()①《汉武大帝》中汉武帝亲自指挥平定“七国之乱”

②《隋唐英雄传》中,一个读书人以科举成名,官至礼部侍郎 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辅佐朝政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①说法错误;内阁大学士出现于明朝,③错误;军机处由雍正帝设立,④错误,排除含有①③④的选项,本题选D。

1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传教士明恩溥的记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学子坚持不懈参与科举考试的情况,而“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表明,明恩溥认为学子的目的不是为追求名利,而是他们天生的忍耐性,这反映了学子的价值追求,A项错误,C项正确;该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学子对考取科举的价值追求,并未体现学子的愚昧无知和对科举制人才失去选拔的功能,B、D两项错误。

16.一个王朝几百年中绝大部分君主“非暴即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一方面需要最杰出和最有能力的君主,另一方面“产生”的却是大量的平庸无能之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君权至高无上

B.君权不可转移,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君主立贤不以长

D.君主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特点。在君主制下,君主实行“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故较少贤能。A项不是后世君主无能的原因,C项说法错误,D项并非普遍适用且从属于B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

17.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权力一步步集中到中央。故A项符合题意。秦汉至宋元,行政权始终掌握在君主手中,B项错误;元代后期宰相权力很大,C项错误;贵族政治在秦朝就已经被打破,D项错误。

18.“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答案:D 解析:“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显然不是指行省制度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而是指其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19.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下列关于开皇年间选官、用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①下诏举“贤良”等说明隋朝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 ②重视官员的品德和修养等 ③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等选拔方法 ④能促进尚学学风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知,①②正确;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由此可知③错误;由“志行修谨、清平干济”可知,④正确。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

20.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答案:C 解析:明代以前中国封建王朝存在相权与君权的斗争,当时并不是集体决策,最高统治权和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故C项说法错误。

21.据《历史大脉络》载:14世纪以后,中欧和西欧„„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列国体制。中国却丧失了走向改弦更张的方向„„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国在政治上不能“改弦更张”的主要表现为()A.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发展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央各机构分权制衡,体系稳固 答案:A 解析:14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表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与西方相比在政治上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和强化,A项正确。14世纪,中国处于元末明初,B项说法错误;C项体现的是统治者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政策;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22.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史大夫、通判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处 D.郡县、行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类及鉴别能力。C项中,太尉是秦朝负责军事的最高官员,而军机处是清朝中央的办事机构,二者在职能上不属于一组。

23.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一则清代档案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的“内阁”及拟文的语气可知,本题中的档案史料只能是接近皇帝的人以皇帝的名义撰拟的,军机大臣的职责与此相符。

24.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

D.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答案:A 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B项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

25.据白新良教授考证,乾隆四年至十三年(1739~1748年),军机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由军机处撰写的廷寄谕旨数量激增,二是军机处议政范围也进一步超出雍正旧轨,三 是军机处经办其他事务开始增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军机处的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B.军机大臣已参与中枢军国要务的决策 C.军机处的职责进一步扩大 D.军政大权集中到军机处 答案:C 解析: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D两项;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由军机处撰写的廷寄谕旨数量激增”“军机处议政范围也进一步超出雍正旧轨”“军机处经办其他事务开始增多”可知,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其中26题19分,27题13分,28题18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鉴于秦朝之亡在于天子之“孤立”,汉初乃广建王、侯,分封大批功臣、宗室子弟,小者为侯,大者为王,共计二次。最初分封有异姓王,后则非刘不王,与郡同时存在。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政府尽收诸侯支郡,王国只能领一郡,王国地位下降,相当于郡。国王惟衣食租税而已,不与政事。

材料三 藩镇割据或半割据所造成的内轻外重,显然是对隋及唐前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否定。两宋一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以路转运、提刑、常平、安抚四监司为工具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与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 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斯对秦始皇提出的建议。并分析其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唐、宋对地方管理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何弊端?元朝是如何处理这些弊端的?(7分)答案:(1)建议: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理由:随着诸侯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诸侯互相攻打,天子无力阻止;郡县制下的官员易于控制,有利于天下安定。

(2)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吸取秦朝天子因“孤立”而亡国的教训。影响:实施初期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的发展逐渐威胁了中央集权,最终引发“七国之乱”。

(3)唐代地方权力过重,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宋代地方权力过轻,压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创造力,削弱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第(1)问,可根据史料提取答案,答题时注意概括,切忌摘抄文言文。第(2)问,“制度”“原因”根据材料即可回答;“影响”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特点”及“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由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些弊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中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一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適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材料二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即以欧洲的史实为例,提出君主专制制度“必须依赖‘伟人’存在,这个伟人必须是大智大睿,无所失误,而且必须是全心全意协同于国家利益的”。然而具有这样品德和能力的人不仅“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找到”,“相反,专制制度的本质却总是把平庸之辈最终送到权力的顶峰,他们的无知与愚昧又总是以个人喜恶为标准,把国家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

(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认为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5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政府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汉代统治者是如何消除这种影响的?(4分)(3)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是什么?你认为对这对矛盾的解决最糟糕的历史阶段是什么时期?为什么?(4分)答案:(1)原因:西周实施分封制,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的侵扰。措施: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开拓疆域;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加强对全国思想、军事的控制。意义: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开拓了疆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原因:不实行分封制,在民众起义汹涌时没有支持辅助力量。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影响:封国得到发展,成长为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力量,危及中央集权。消除影响的措施:推行“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

(3)基本矛盾: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历史阶段:明清时期。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主将全国军政大权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

28.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魏晋以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

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

材料二 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廷弹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的监察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何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6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6分)答案:(1)监察机构由归属其他机构到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由设置固定的监察机关到中央不定期派遣官员进行监察,御史的职权不断加强。

(2)秦朝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以来,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宋代在地方设立通判,监察地方官。

(3)特点:比较重视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机构与监察机构 的相互制衡。

看法:有利于廉政肃贪,保证政治的清明;在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完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一是„„二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可知,秦朝时,御史大夫为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魏晋以后由中央不定期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宋代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第(3)问,“特点”结合“制衡机制”“同体监督”“异体监督”来回答;“看法”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回答。

2.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 篇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56分)

知识点一

市场调节

1.人类必须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组合的原因是()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 ②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人类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③配置的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④为了解决资源短缺和人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④分别从个人的需要、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原因,故应选由①②④组成的D项。③属于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不属于原因,应舍弃。

2.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有()①计划 ②市场 ③经济政策 ④远景规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基本手段只有两种,即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A.通过市场调节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 B.市场经济具有良好的市场秩序

C.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D.只有通过市场调节,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答案:C 解析: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由此可见,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只涉及供需,不能完全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因,不选;B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排除;D说法错误,排除。

4.“跑步热”的兴起,使一些城市的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赛事组织者常常面临报名者众多而参赛名额有限的困难。在解决参赛名额这一稀缺资源配置的难题时()①先到先得的排队法能缓解供求矛盾 ②随机分配的抽签法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价高者得的拍卖法违背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

④优先本地报名者的做法是采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参赛名额先到先得的排队法能及早实现供求平衡,缓解供求矛盾,体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故①符合题意;随机分配的抽签法无法体现参赛者素质,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故②不符合题意;价高者得的拍卖法并不违背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故③错误;优先本地报名者的做法是计划手段,体现通过宏观调控配置资源,故④符合题意。

5.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分享经济”,“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这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诞 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按照这一理解,下列事例中符合“分享经济”模式的有()①提供出行服务的滴滴快车和优步(Uber)②某超市以赊账销售的方式赊卖商品给消费者 ③以互联网众筹方式建立的营利性的茶楼或咖啡馆 ④某加盟连锁店统一经营同一品牌的商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而滴滴快车和优步属于将闲置的汽车用于营运,互联网众筹资金建立的营利性的茶楼或咖啡馆,属于将闲置的资金拿出来投资,符合分享经济的特点,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属于具体的经营方式,不符合分享经济特点。

知识点二

市场秩序

6.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这告诉我们()A.合理配置资源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良好的市场秩序要靠市场规则来维护 B.有了市场规则就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C.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D.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A 解析:B的说法是错误的,市场规则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C中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市场秩序。D的说法恰好相反,应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必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7.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①价格涨落和供求变化 ②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科学的经济政策 ③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故③④正确。①②不符合题意。

8.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指出,政策制定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对照市场准入和退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等4个方面共18条标准,进行公平竞争审查。进行公平审查旨在()①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②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运用价格机制调节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④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对照市场准入和退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等标准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各个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所以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而非价格机制、经济手段,故排除②③。

9.日前,江苏省物价局对奔驰汽车垄断案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对奔驰公司罚款3.5亿元,对部分经销商罚款786.9万元。奔驰汽车的垄断行为主要违背了()A.市场准入规则 B.市场竞争规则 C.市场交易规则 D.市场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垄断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故选B。A、C不符合题意。垄断行为正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故D不选。

10.本想买双“阿迪达斯”运动鞋,没想到收到之后竟是“阿迪斯”。小王趁着一家电商网站搞促销,“抢购”了一双运动鞋。商品介绍、商品图片都是国际品牌“阿迪达斯”,拿到东西时才发现是“山寨货”。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该电商网站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市场准入规则 B.规范市场秩序要不断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C.完善市场规则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秩序 D.我国要加快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电商诚信缺失,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诚信属于市场交易规则,故A不选。材料所说的问题本身就是由市场调节引起的,故单靠市场调节机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B不选。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故C说法错误。

11.2016年2月14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游客在哈尔滨吃鱼被宰上万元的消息,在节后上班第一天,刷爆了网络。一位自称来自江苏常州、名叫陈岩的网友发微博说,春节去哈尔滨过年,被导游带去一家叫“北岸野生渔村”的饭店,两桌吃了1万多块钱。2016年2月17日,天价鱼酒店被停业整顿,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中。这说明()①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必然结果 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调节中带来的不法行为进行查处 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作用,大肆宣传曝光此事件 ④全体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法律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出现天价鱼的情况,说明了市场调节有自身的缺陷,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调节中带来的不法行为进行查处,作为消费者而言,需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故②④入选。其他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知识点三

市场失灵

12.2016年8月19日,中了电信诈骗圈套的大学生徐玉玉不幸离世。因接连发生的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继而发生离世惨剧,让近年来已然泛滥的电信诈骗,被推至聚光灯下。矛头所向,靶心之一,是诈骗者常用的170/171号段,以及其背后的虚拟运营商。电信诈骗泛滥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①有关部门监管不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②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③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端 ④公众的隐私权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电信诈骗泛滥这种情况出现是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端的体现,也是因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公众的隐私权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是电信诈骗泛滥的原因,①不选;②是解决电信诈骗泛滥的措施,而不是其出现的原因,应排除。

13.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该模型 认为,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常常会导致实际的产能过剩或不足。这反映出()A.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B.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C.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效率通常不高

D.市场规律在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领域失灵 答案:A 解析:题中强调根据上一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说明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而不是自发性,自发性强调为获利而不择手段,故排除B,而A入选;C观点错误,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效率非常高,当然市场调节也有局限性,故排除;D观点错误,市场规律在所有商品领域都存在,故排除。

14.现在全球都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律,要注意克服技术瓶颈、市场瓶颈、产业链瓶颈和政府的短期行为。一哄而上、过度重复建设的行为()①说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弊端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会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一哄而上、过度重复建设,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反映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①②③正确。④干肢不符,应舍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满分44分)15.(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耕者有其田,这是所有农民的愿望。2016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农村土改迎来“三权分置”时代,这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铁打的承包权,流水的经营权”成了眼下农村土地改革现状。

某市近几年来一直在进行农村土改“三权分置”试点。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障了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

答案: ①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②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弊端,良好的市场秩序要靠市场规则来维护,因此,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照有偿原则转让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④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集中,有利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在分析说明时,首先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限定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一个是设问的指向有两个,即为什么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和流转时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因此可以从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说明为啥要引导;可以从市场调节弊端的角度和分配制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16.(20分)某校高三(4)班学生在政治课上就社会广泛关注的诚信问题开展讨论。小敏同学说,有条关于皮鞋的“前世今生”的短信:“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果冻,酿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皮鞋很忙„„”当诚信的血 液在利益的经营中断流,无异于企业的基本良知远去。

小花同学说,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而倒下、双汇因瘦肉精事件而陷入困局等事例表明,任何欺骗消费者,漠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都会遭到市场无情的惩罚。

政治教师牛老师总结说,真正的企业家和投机钻营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企业家身上流淌着诚信的血液。

假如你是该班一名同学并参与了上述讨论,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同学们的发言涉及市场调节的什么弊端?这会导致什么后果?

(2)诚信在企业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应对企业诚信缺失问题?

答案:(1)材料中同学们的观点涉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会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甚至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等后果。

(2)①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诚信是企业逐步壮大、长久发展的基石,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②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要切实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 篇三

(四)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40分钟 满分:59分)

一、基础巩固(25分)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解析:选B B项,“济”,渡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B.越国以鄙远以:把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 .解析:选B B项,以,目的连词,相当于“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壮也,犹不如人臣之.A.是寡人之过也.晋以其无礼于.B.郑伯曰佚之狐言于.以其无礼于晋.C.乱易整,不武以.无礼于晋以其.D.吾其还也.

解析:选B B项,均为介词,对。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D项,代词,郑国/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晋军函陵 .C.夜缒而出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解析:选B B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C 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B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古今同义。D项,古义,此句中代秦穆公;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分)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阅读鉴赏(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解析:选D “义”此处为动词,把„„当做正义。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解析:选B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解析:选B 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

⑦⑤

④③①②受赏赐。故B项叙述不正确。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5分)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5分)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2)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

三、表达交流(15分)11.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一段描写性的语句,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龙潭虎穴时,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气高声喝彩!

答案: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古稀的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12.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6分)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唐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丘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 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关于《左传》的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孔子与左丘明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13.下图是兰州市“绿箱子废旧手机回收平台”流程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废弃手机回收的整个流程,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要求:不超过90个字。(5分)

4.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 篇四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45分钟)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思: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体现了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点睛】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4月4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曹文轩的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感染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文学品位,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能够决定人的健康成长 【答案】D 1 【点睛】标志词快速判断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到”、“体验到”、“领略到”、“境界”等标志词。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常用到“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等标志词。

3.多藏一本书,就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多拥有一方自由天地;多看一本书,思想境界就高一层,人生视野就宽一度。这蕴含的道理有()

①书香飘溢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入的健康成长 ②优秀文化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有形的、自觉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多藏一本书,就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多拥有一方自由天地;多看一本书,思想境界就高一层,人生视野就宽一度,主要体现了书香飘溢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入的健康成长,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①③入选。选B。

4.2017年初,央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并由此催生了民间朗诵、学习、研究古诗词的热潮。这一现象表明()A.诵习诗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B.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活动 D.优秀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答案】C 【解析】A项与题意符合;B项错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并由此催生了民间朗诵、学习、研究古诗词的热潮。这一现象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活动,C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5.上海市通过持续举办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语言文字大赛等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群众性竞赛的方式,让市民在阅读、背诵、知晓、理解、运用、演绎和创作中,重拾对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的学习兴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进入每一个家庭,融入日常生活,在百姓心头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强制的、有形的 ③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文化传承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6.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①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有利于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文化有健康、向上与腐朽文化之分,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不能一味地说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7.湖北省教育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共青团制作了《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专题电视教育片,为全省中小学生打造了一堂充满青春活力、励志前行的思想教育课。用“雷锋告诉我”“雷锋在身边”“人人是雷锋”三个小主题和三位主讲“老师”贯穿全场,同时辅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励志歌舞和诗歌朗诵,让中学生课堂充满青春活力和满满的正能量。这说明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有丰富的形式 C.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答案】C 8.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行车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的原因在于,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同时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故入选。②③观点与题意不符,汽车文化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但并不会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汽车文化并不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故排除。

9.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这一主题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优秀文化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读书,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②③④三项表述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化属于思想意识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10.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 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

A.读书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 C.读书过程影响人们的实践和文艺创作 D.人们读书必须要有特定环境才能深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不同时空环境下选择不同的书去读,感受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这说明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的不同而变化,B说法正确;AB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夸大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11.《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风趣等特点,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唤起大家对山东这片热土的热爱,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优秀文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④不同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12.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

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了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题中观点没有揭示世界本质,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话语蕴含哲理,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而不是题中行为,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题,12分)

13.山东“十艺节”期间,各类艺术精品异彩纷呈,广大群众在尽情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自身文明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山东省旅游局开展“看精彩十艺,游好客山东”活动,以“喜迎十艺节”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十艺节”的成功举办,让山东人更有底气和责任寻求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裂变,凝聚起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力量。

上一篇:我家的观音竹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目录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