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的智慧--孔子、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探析

2025-01-03

源头的智慧--孔子、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探析

1.源头的智慧--孔子、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探析 篇一

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教育思想

一、简述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乐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万章》曰:“孔子集大成者也, 金声而玉振之也……”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 他创私学, 定礼乐, 修春秋, 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

(一) 孔子礼乐并重的音乐教育观

首先孔子将乐作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孔子以六艺为教学科目, 以乐德、乐语、乐舞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六艺”的教学活动, 多种艺术能力的训练和掌握, 达到其乐教的整体目标。

其次, 孔子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孔子认为乐是人成为完人的最后实现过程, 他以诗乐与礼仪两种行为为基础共同培养君子。

(二)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

“有教无类”是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 但在孔子具体乐教过程中, 他将礼乐制度中的等级制度作为道德的象征性内容来看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 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子曰:“相维辟公, 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这充分表明孔子重视音乐的等级制度。

(三) 孔子重视乐教中审美情感活动成就的人生境界

孔子赞赏颜回那种“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和崇高的道德审美情感;并向往曾点“吾与点也”那种“乐”的境界, 超然于任何繁复礼乐之上, 它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乐”的内在精神体验。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著作中, 他很看重音乐的功能, 但他认为“音乐绝不是一种必需品, 音乐的价值就只在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他又重视音乐教育的陶冶性格、培养理性的作用, 故主张在各个年龄阶段进行音乐教育。

三、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异同

(一)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乐教思想的相同点

1.主张音乐教育中的“中庸”标准

孔子一直提倡音乐“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规定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修有一定的节制, 适度而不过分, “和”而不“淫”。

亚里士多德的乐教思想强调“中庸”原则。他主张, “我们应该遵循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之道, 应该兼收那些于哲学和音乐教育都有研究的思想家所论述的其它乐调”并提出两项标准:可能、适当标准。他的儿童音乐教育追逐中庸、可能和适当标准, 这一点与孔子乐教提出的中庸之道可谓是不谋而和。

2.重视音乐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音乐对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人的发展是由学习诗礼开始, 乐是成为完人的最后阶段, 又突出音乐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重视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

无独有偶, 亚氏乐教思想也非常重视音乐在儿童发展各个阶段的作用。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七岁, 是身体训练, 开设体育课;第二阶段:7岁至14岁, 是情感的培养-美育与德育, 在这阶段音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阶段:14岁至21岁, 是理智的形成、智育的培养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音乐教育贯穿其中与体育、智育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共同促进儿童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3.音乐具有陶冶性格、培养心灵和谐的作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论语·阳货》认为诗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可以达到修身养心, 陶冶情性, 培养性格的效果。

诗人缪色奥说:“令人怡悦, 莫如歌咏”。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所追求的的不仅仅是对过去劳苦的一种安慰, 而且是必须的修养”,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愤怒与和顺的形象……”。可见亚氏非常重视音乐对性格的陶养。为了证明音乐具有形成性格的力量, 他主张把音乐列入儿童教育中, 并主张音乐对人灵魂调谐的作用。

四、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乐教思想的不同点

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音乐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各自的文化差异。

孔子的音乐教育过于重视音乐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 体现了礼本主义色彩, 故他的乐教目的也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亚里士多德重视音乐的认识功能, 体现了人本主义色彩。亚氏乐教目的在于心灵的培育。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消闲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它是我们心灵走向自由的必然之路。

五、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 音乐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在我国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课形同虚设, 尽管在教育方针中将音乐与德智体劳并列一起, 但没受到重视。在音乐课中儿童只是简单地学唱几首歌曲, 基本乐理和经典的民族音乐很少涉及, 音乐欣赏课更是寥寥无几。对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培养心灵和谐的作用, 就不能亲身体会到。在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加强音乐教育, 在教育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逐步积累音乐经验, 对陶冶性情具有重大意义。

(二) 当代音乐教育过于追求音乐功利性

亚里士多德强调“音乐课程不要教学生们学习在职业性竞赛中所演奏的那些曲目, 更不要教学生尝试近世竞赛中以怪异相炫耀的种种表演, 这类表演竟被引入现行的教育课程, 实属适当。[5]但是在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中, 一些家长和老师为了让孩子成为一名演奏家, 让他们学习各种高难度的乐曲, 过于追求音乐的技巧而不理解音乐要表达的感情, 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六、结语

本文简单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进行比较研究, 以期对二者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梳理, 以便对我国当代音乐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4.

[2]杨恩寰.西方美学思想史[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 4.

[3]吴琼.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2.

[4]张忻, 杜学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21卷) .

上一篇:关于描写父亲的文章下一篇:中共黄山市委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