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的第一本书作文

2024-09-06

写我的第一本书作文(共9篇)

1.写我的第一本书作文 篇一

这两天,我一直在做我的第一本书,就在星期三,我的书做好了,

书的名字叫《小雨滴》。做一本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我来给大家说说我是怎样做的吧!

我先做了封面,是用白卡纸做的。在上面写了

小学生作文大全

然后,做了前环衬。上面有许多伞,一个大雨滴就快落到伞上了。

接着,是扉页,跟封面差不多,只不过画了一个雨点,其他什么也没了。

到了正文,雨滴这儿跑那儿跑,一直很高兴。

又接着,是后环衬,画的是一副小雨滴散步的美丽景色。

最后,是封底。紫色的背景前有一个小雨滴,小草小花都很美。

做书真的好快乐,我最喜欢做书。

2.《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篇二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标题的双重含义,领悟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想一想,你们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吗?(请学生说说,并简单谈谈阅读感受)很显然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对自己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漫漫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这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难忘故事。

二、作者简介

同学根据预习和课外收集掌握的情况自主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原名史成汉,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七月诗派”重要成员。初一我们曾学过他的现代诗《华南虎》。)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城市里可以用“繁华”来形容,然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依然受到“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处处是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

四、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词(用你的“火眼金睛”瞅准看清):叫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10个词语以内);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酷似、红薯、晾晒、掺和、马鬃、磨磨蹭蹭、翻来覆去、泪水盈眶、塾师、规规矩矩、哄堂大笑、训斥、知书识礼、枉读

2.师生一起划出关键词语(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注意体会和借鉴。

五、朗读及复述训练

1.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朗读,师生评议,穿插朗读的基本知识(停顿、语气、进入情境)。教师范读部分段落。

教师鼓励:

只要你读响亮了,就是好!

只要你读得让老师感觉到你是喜欢这个句子的,就是很好!

只要读得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喜欢上这个句子了,那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好!

2.迅速默读三分钟,学生代表复述故事情节(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畏难心理,结合小时候回家给父母讲故事的体验,要求抓住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口齿清楚,声音洪亮,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着力抓住记叙的要素。

六、整体感知文章

1.作者围绕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哪些事情?

明确:我  父亲  弄不成  乔元贞  二黄毛

A.父亲考我背书;                       B.“我”找元贞要书;

C.父亲替“我”抄书、补书;  D.“我”带狗背书。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文中讲述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提示:从来历、意义、外观等方面结合1段、4段、11段回答)

这是一本                     的书。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顺势讲解标题含义:语义双关,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品一品: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首段)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能够在和小伙伴、小动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候忘却苦难,找到乐趣。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末段)

明确:

A.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B.人不能忘本,“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播放彭丽媛歌曲《父老乡亲》)

(这本书既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起点与知识的源泉。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三、合作探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前后左右桌相互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能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知识改变命运。结合现实渗透德育——珍惜好的环境条件,勤奋学习。)

四、表达与练笔

五分钟练笔: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发挥想象把它写成一段文字。之后选取代表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五、课堂小结

3.我的第一本书作文 篇三

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对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幼年的我,对书,竟充满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新鲜和喜爱。那时,便喜欢手捧爱书认真地“钻研”起来,对着书中的图画痴痴傻傻地看着、笑着,置身其中,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属于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彩色的绘本已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一次,父亲下班回家,为我带回来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三字经》,这便是我第一本带有文字的书了。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心里充满了满满的新奇感,迫不及待地打开,兴致勃勃地翻阅,那架式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囫囵吞枣。不一会儿便已翻到了末章,没多久就失去了最初的热度,扔下书,正准备出去玩耍。却见父亲笑盈盈地向我走来。孰不知,“厄运”正在向我招手。父亲微笑地看着我说:“书中的内容全部背过哦,下周我捡查”,拍拍我的肩,父亲转身又去忙他的工作了。

我怔在原地,思绪混乱……现在想来,那时的感受大约如同少年鲁迅要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留下背书的痛苦。唉!父亲的要求,只有遵从。接下来的一周,是我记忆中最为痛苦的一周,每天清晨,捧着那本《三字经》反复地读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嘴里不停念叨着,像小和尚念经一般。恐怖的周末悄然而至,父亲如约检查了我的背诵。我结结巴巴,磕磕绊绊的开始漫长的背诵,当最后一个字从嘴里嘣出的那一刻,我长舒一口气,感觉如释重负。还有完成任务,的一丝兴奋与喜悦的。父亲也流露出赞许的目光,夸赞我的记忆力好!

时间飞逝,我在幼儿园,一次幼儿园比赛中,凭借《三字经》的流利背诵,博得满堂喝彩并一举夺魁,成为了班级和年级的“小名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好不自豪。不得不说当年父亲的强迫背诵让我打了一些读书的底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而今对于书籍的涉猎范围亦渐渐变广,对于书的喜爱程度也更进一步。我如痴如醉的畅游于书中,任紫气东来,任太阳爬上云端,落叶飘然而下。我沉醉于书中,感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体悟“卧薪尝胆数十载,三个岳甲可吞吴”的坚韧毅力;惊叹“谈笑间,看樯橹灰飞烟灭”的绝代风华。我融入书中,听窗外西风如诗,看书中人生如戏。在书中看红楼,惜黛玉才思;观三国,喝诸葛谋略;阅西游,叹师徒磨励;读水浒,赞梁山仗义。在书中,我收获颇多,融入其中,受益匪浅。

现如今,细细回味为我开启阅读之门的《三字经》,感慨万千,是它奠定了我读书的底子,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自信;是它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礼仪,懂得了为人处事之这本经典之作,将永远伴随于我。

4.以我的第一本书为题的作文 篇四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那记忆的深处,曾流传着一句歌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外公的抽屉里,有一本书皮已经花黄,但却保养得很好的书,那是王羲之笔迹的小楷《乐毅论》。年幼的我不知这是外公的宝贝,拿起来用放大镜逐个字逐笔认真的研究起来。别人要是看见这些文字,肯定会看也不看就丢到别处去了,但我不同,我就喜欢在文字堆里乱转。我坐在书桌前拿起外公桌前那支最珍贵的毛笔在废纸上也有模有样的写起来。其实,那也只不过是照图画葫芦罢了,可那时,看到纸上像模像样的书法字,我乐呵呵的笑个不停。我会写字了,我会写字了,哈哈!外公出现在门口,我都不知道,只见外公走过来捉起我的小手同时握紧了毛笔,刚健而有力地在纸上写起了字,不到5分钟,一个刚健而朴素的字诞生了,面对外公这不可挑剔的毛笔字,再看看自己的毛笔字,我忽然间自卑起来,我的字要笔锋没笔锋,要特色没特色,就根本不是个字。

我本以为外公会责骂我动了他的宝贝,可外公却问我是否喜欢书法,年幼的.我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外公就教我练习书法,还时不时跟我讲几句《乐毅论》的解说。外公告诉我《乐毅论》是出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手,他被称为“书圣”。这本只是他小楷中的一部分,他还着有《圣教序》、《行书》等,其中《兰亭集序》最著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外公说他没有得到此书是一个遗憾。外公是个文人,可儿女们都没有遗传到他,只对理科感兴趣,致使他老人家无法把《乐毅论》传下来。经过外公的教导我的书法不再是照图画葫芦了,而是真的像书法字了。在我临走时的前一天晚上,外公把我叫到书房,拿出《乐毅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婷,外公看得出来你的书法以后一定有所造诣,这本书就留给你吧,它对外公也没什么用了。明天你就要去佛山了,你自己慢慢研究吧!”我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却始终没有流下来。外公把《乐毅论》交到我手中后离开了房间。外公走后,我想了许多,晚上我在书房睡着了,第二天我还是把它放回了原来的位置,我始终还是没有把它带走,没能完成外公的心愿。

5.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篇五

励志名言:虽然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可以。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知识链接】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勾画字词。

马鬃.()搀.和()调.教()

脊.()背 枉.

()读(2)课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与书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些人物与书

又有怎样的关系?

父亲、乔元贞、我 父亲改订书→我送书→乔之贞 学习任务二:问题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说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本”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那一本国语教材,也指同学的友情、父亲的深情、童年的乐趣,人性中的善良、淳朴。(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学习任务三:研读与赏析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诗句的意思。

(展示过程:首先,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时间是3分钟;然后班內质疑,请同学们帮帮你;最后请一位同学总结。)(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的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一和小

动物在一起、一回到大自然中、一玩起来,就会充满幻想,就会什么困苦都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我”的父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非常疼爱儿子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 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本”,双关,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1、学习任务四

6.3 我的第一本书 篇六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到崔家庄之后,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因为弄不到这两本书,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都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经把狗调教好了,当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当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书。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小西。

诗人蔡其矫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7.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七

一、默读文本,感受苦难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第一本书”的故事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下为发言摘要,复述略)

教师:牛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的这一段美好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但从牛汉的追忆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了他心情的沉重?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1:是,我也感受到了作者在说起往事时很压抑、很沉重。我想这压抑和沉重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贫穷吧。由于贫穷,同学乔元贞读书却没有书,“我”把书撕成两半,让同学有书读,父亲知道后,帮“我”把撕开的两个“半本书”加上他的手抄部分,最后装订成两本完成的书,“我”一本,乔元贞一本,这也让“我”的第一本书有了不同寻常的来历……

学生2:我认为这种沉重还因为作者有感于当时农村文化的落后。作者不是说,在当时的乡村,“书和红薯”都是“稀奇的东西”吗?他的老师“弄不成”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一个班级,三个学生;十几个人,四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学习……

……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啊,由于当时乡村经济文化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以及闭塞,人们的生活是艰难而沉重的,自家的窘迫,乔元贞家的苦楚,还有那些一样贫穷的“乔元贞”们的家庭也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为活着而活着。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让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追忆往事的心情自然沉重无比!……

教师:请学生畅谈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在今昔对比中教育学生感受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发?月裕?

教师:……同学们,对照今天的生活,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呀!要珍惜呀!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桥:盒闹心ú蝗某林丶且洌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教师: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学生发言摘要)

学生1:因为作者感动。乔元贞家里极穷,连读的书也买不起,作者把自己的书撕成两半,送一半给乔元贞,让同学有书读。作者的同情心和对同学的情谊让人感动。

学生2:父亲的慈爱、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也让人感动。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当父亲看到“我”那本凄惨的课本时,愣了半天,翻来覆去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指责,只是深深的叹着气。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这深深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又有对儿子同学生活贫困的深深同情。

学生3:当时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也让人感动。“我”和狗引得十几个学生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达理的父亲的面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尽管有失老师身份,但却表露了邻里间的友好。

学生4:还有那人与狗的故事也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被作者儿童时代的童趣深深感动。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乐趣,那是他童年生活艰辛沉重。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狗在一起,回到大自然,都是快乐的,而且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是在学习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如此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苦中求乐,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教师:……作者也怀着敬重和珍爱的感情在追忆这“第一本书”。因为除却苦难,这书里还有来自于“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就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深情、同学友情及童年上学的乐趣。这艰苦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也是弥足珍贵,让人感怀的。女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因为铭刻在心,因为感动。也因此,事过几十年,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作者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遭遇艰难困苦而能矢志不渝、努力追求的精神支柱,是作者人生发展成长之本。所以作者不会忘本,以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这“第一本书”。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一环节是前面阅读的延伸,通过“乔元贞”和我的命运对照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和人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教师:文中提到了作者的两个小伙伴,乔元贞和二黄毛。大家读一读文中关于乔元贞和二黄毛的故事,看看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摘要)

学生1:乔元贞没有课本却考了第一名,可见他是聪明好学的孩子。这“半本书”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文章最后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学生2:乔元贞这样聪明好学,却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与知识擦肩而过,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时文化经济的极度落后和贫困,他一辈子只能生存在社会的底层,一辈子都在为起码的生存而挣扎。乔元贞是不幸的,是落后、贫穷和封闭限制了他的发展,毁了他的一生。

教师:讲得非常好!乔元贞的结果是让人遗憾。而和他一样聪明好学的作者,如今成了著名作家、诗人。如果有读书的条件,也许乔元贞长大后也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所以说,知识能改变人生命运。乔元贞的故事是令人深思的。

……

教师小结: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是作者终身的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本色吗?……在感悟了第一本书承载的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之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生活的人生的感悟。

学生1:知识改变命运。

学生2?荷活是薄荷糖,含在嘴里品味时透着一股清凉;生活是加糖的咖啡,苦亦甜?

学生3:生活感动我们,我们感动生活。

8.《我的第一本书《听课后记 篇八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不是指他的第一本作品集,而是六七十年前刚入小学所用的第一本语文书。这本书可有特色了,与另一个买不起书的同学合用,一撕为二,每人半本。在另一所学校做教师的父亲得知这个情况后,替两个人把缺失的另一半补抄成书。

毫无疑问,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今日学生的生活相比有着巨大的距离,学生能够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吗?听课伊始,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而随着课堂的进展,疑问渐消,兴趣渐浓,终于,在学生最后的爆发中作为听者的我,也激动起来了。

这堂课有两个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第一本书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整体感知,主要是阅读、复述,其目的是为突破预设的第二个目标作铺垫。

进入第二个目标后,缪老师说: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围绕牛汉的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深埋心底的情愫。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下面请大家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的书的形式来概括自己对文中第一本书含义的理解。

于是,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这时,课堂气氛已开始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投入讨论。

教师从四个大组中各找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出本小组的理解,教师补充说明:不必写完整的句子,只要写出的书就可以了。

四个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

生一:裁成两半的书。

生二: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

生三:我的第一本国语书。

生四:与众不同的`书。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浅层意义上徘徊,远没有走进第一本书的意义深处。这并不奇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得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不能于此停顿。于是,缪老师再作启发引导:

刚刚黑板上写的这些都没有错,但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一辈子忘不了这本书,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

学生继续上黑板板书。

生五:难忘的书。

生六:独一无二、意义重大的书。

生七:一生中最珍贵的书。

生八:给了我教育的书。

生九:给人留下无尽思考的书。

生十:人生之书。

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们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没有真正把握第一本书对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义,但毕竟已有了进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会越发灿烂。缪老师第三次启发道:大家的理解已经深入一步,但是难忘、最珍贵、给了我教育这类说法太空洞了,我为何难忘这第一本书?它的珍贵表现在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些问题想透,相信你们就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所在了。

学生继续讨论,高潮渐起,出现争着上黑板的情况。

生十一:饱含对同学友情的书。

生十二:用父爱装订的书。

生十三: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

生十四:打开人生中国的书。

生十五:饱含我苦难生活的书。

生十六:培养我的道德品质的书。

生十七:让我知道读书乐趣的书。

显然,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深处,走进了作者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碰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其实已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于是,就着黑板上学生的板书,缪老师作了如下的小结:

这是一本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它饱含着父子之爱、同学之谊、乡邻之情,它写满人间真情;这是一本写着我的童年苦难的书,它让我在人生之初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贫困的价值,知道了读书的重要;这是一本打开人生中国的书,它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记住童年生活给我的种种教育,永远不忘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读至此,相信大家的情感也会被激动起来吧!

下课后,我对缪老师说:听了你的课,我形成了一个认识:一堂课,总得给学生一次爆发的机会!你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时有多人在座,似乎瞬息就有了同感。

给学生一次爆发的机会,就是说,一堂课总得有个高潮,它是全体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是学生的思维之花充分绽放的时候,是学生的情感潮流最为奔放的时候。一幕剧有高潮,一堂课也自该是这样,没有一个高潮,平平板板,甚或死气沉沉,处于入

睡状态的人愈来愈多,还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吗?

爆发自然不是平地惊雷,有一个逐步铺垫的过程,试看这一堂课,不也是经过一次次启发,才出现争着上黑板的情况的吗?从教师来说,心中先要悬着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向着目标步步进逼,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一般说来,平时的课总不太可能火一点就着,需要不断加温才能最终燃烧。有时候,教师一问什么,学生就有出色回答,往往让人感到是出于事前准备,甚至曾经反复彩排,的确是在演戏,不见课堂教学本身之效果,那显然是不可取的。

9.我的第一本书 篇九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默读文本,感受苦难

牛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的这一段美好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但从牛汉的追忆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了他心情的沉重?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1作者在说起往事时很压抑、很沉重。这压抑和沉重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贫穷。由于贫穷,同学乔元贞读书却没有书,“我”把书撕成两半,让同学有书读,父亲知道后,帮“我”把撕开的两个“半本书”加上他的手抄部分,最后装订成两本完成的书,“我”一本,乔元贞一本,这也让“我”的第一本书有了不同寻常的来历„„

2这种沉重还因为作者有感于当时农村文化的落后。作者说,在当时的乡村,“书.和红薯”都是“稀奇的东西”。他的老师“弄不成”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一个班级,三个学生;十几个人,四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学习„„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第一本书”的故事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啊,由于当时乡村经济文化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以及闭塞,人们的生活是艰难而沉重的,自家的窘迫,乔元贞家的苦楚,还有那些一样贫穷的“乔元贞”们的家庭也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为活着而活着。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让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追忆往事的心情自然沉重无比!„„

(请学生畅谈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在今昔对比中教育学生感受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发言)

三、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学生发言)

明确:1因为作者感动。乔元贞家里极穷,连读的书也买不起,作者把自己的书撕成两半,送一半给乔元贞,让同学有书读。作者的同情心和对同学的情谊让人感动。

2父亲的慈爱、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也让人感动。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当父亲看到“我”那本凄惨的课本时,愣了半天,翻来覆去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指责,只是深深的叹着气。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这深深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又有对儿子同学生活贫困的深深同情。

3当时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也让人感动。“我”和狗引得十几个学生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达理的父亲的面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尽管有失老师身份,但却表露了邻里间的友好。

4还有那人与狗的故事也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被作者儿童时代的童趣深深感动。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乐趣,那是他童年生活艰辛沉重。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狗在一起,回到大自然,都是快乐的,而且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是在学习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如此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苦中求乐,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四、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文中提到了作者的两个小伙伴,乔元贞和二黄毛。大家读一读文中关于乔元贞和二黄毛的故事,看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明确:1乔元贞没有课本却考了第一名,可见他是聪明好学的孩子。这“半本书”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文章最后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2乔元贞这样聪明好学,却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与知识擦肩而过,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时文化经济的极度落后和贫困,他一辈子只能生存在社会的底层,一辈子都在为起码的生存而挣扎。乔元贞是不幸的,是落后、贫穷和封闭限制了他的发展,毁了他的一生。

小结: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是作者终身的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本色吗?„„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一环节是前面阅读的延伸,通过“乔元贞”和我的命运对照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和人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在感悟了第一本书承载的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之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生活的人生的感悟。

例如:1知识改变命运。

2生活是薄荷糖,含在嘴里品味时透着一股清凉;生活是加糖的咖啡,苦亦甜。3生活感动我们,我们感动生活。„„

上一篇:为自己痛哭高中生作文下一篇:候选人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