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2024-09-27

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精选9篇)

1.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一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历史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就此做出探析。

【?P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065-02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一些地区把历史科目列入中考范畴,可是由于所占分值不高,学校习惯于把历史课程列入“次重点”科目,比起语文、数学、英语一类重点科目,历史课程还是显得受重视程度较低,这集中体现在课程的编排数量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在初中学校必然保证每天一节,有时甚至是两节,而历史课程通常维持在每周两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历史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在中考时的历史学科成绩,压力可想而知。

(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三观建设”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产生纵深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务实风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善于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呈现出闭合的单向模式,即历史知识与规律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却未能形成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信息并没有输送给教师,教师并没有客观地掌握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能用问号来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学习完全不同于小学,节奏快、压力大是初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中考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事实,为此学生的内心是疲倦的。他们很难主动提起学习兴趣,只是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学生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而对于分值在中考所占比例并不高的历史教学并没有形成与“语数外”级别相等的重视程度,再加上教师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原本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初中生更没多大兴趣。

(三)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基本内容。只有较为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才会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贴近历史学科的根本属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元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的认识仅停留在“初步印象”之上,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体现出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元素,很难让学生受到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

二、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准确设定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就可以让课堂教学拥有明确的方向,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通常由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组成。教师在目标设置时不能厚此薄彼,要系统设置。比如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其进行分层,运用几种方式开展教学,思考在教学时如何提问、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怎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问题。

(二)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文提到,历史的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元素构成。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整合这五个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以要求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为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PPT呈现的内容就是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唐朝城市布局图,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登上讲台,向其他同学介绍图中展示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学生展示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体现出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展示的图片就是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解释的核心素养,对讲解城市进行全方面总结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体现出了个人对于历史现状的价值观。

(三)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提高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关系着历史教学的实际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是否可以学到“纯粹”的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让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可以真正地习得历史核心素养,掌握核心素养的五个基本组成因素的丰富内涵,以此来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1]。每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真正吃透教材,这是提高学科素养的根本。还要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把握学科规律,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关注学科名师的研究动态,阅读学科相关的书籍报刊。

(四)将历史核心素养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历史核心素养不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还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比起理论研究,它的更大作用就在于实践运用中可以全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埋在心中的悬念集中在即将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之内。在课堂教学开展时,要紧紧的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运用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进行谈论和学习。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评价,罗列出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使得学生讨论的结果都是教师本来要教的历史知识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课程评价环节,教师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来对课程和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提高学习成绩。

2015年以来,教育部曾多次对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意见征求,之后比较正式地提出: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2]。“多次修订”体现出教育部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它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通过依次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要紧紧地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积极研究教学策略,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增学.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23).[2]李小芬.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7(11).

2.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二

“沉浸教学”起初只是一种外语教学模式,是加拿大法语区首先开创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它是指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语言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将学生“沉浸”在目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使用目的语言教授目的语言课程,而且用目的语言教授其他课程。事实证明“沉浸教学”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上具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沉浸教学”方兴未艾之际,心理学界涌现出了“沉浸”理论(下文会具体阐述)。在“沉浸”理论的启发下,“沉浸教学”由一种单纯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一种广泛适用的教学模式,具体是指“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沉浸”体验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成效。”[1]

无论是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沉浸教学”,还是借鉴了心理学“沉浸”理论的“沉浸教学”,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都对教学观念与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有利影响。然而,我们认为“沉浸”这一核心概念仅仅用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而且也是可以将“沉浸”与整个教育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构建起“沉浸教育”的理念。

二、“沉浸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沉浸”一词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之后他又提出了“沉浸体验”的概念,认为“沉浸状态是最佳的本能运动状态。在那里,人完全沉浸在他所做的事情上。这是每一个人都会不时有的感觉,其特征就是最大限度的专注、参与、直至完成,展示出最好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时间、食物、自我意识等全部被忽视了”。[2]琳达·K.特维诺和简·韦伯斯特继承并发展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沉浸”观点,提出了“沉浸理论”,认为“沉浸的状态———人参与一个好玩和探险的体验———是自我激励的,因为它是一个让人感到高兴的和被鼓励的重复过程。”[3]

目前,“沉浸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工作生活、体育活动、人际沟通、网络生活等方面。“追求沉浸体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2],“沉浸体验”关乎每一个生命的生活质量。因此,“沉浸理论”与同样为着每个生命质量的提升的教育是天然地联结在一起的。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同时处在一种“沉浸”状态,教育将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幸福生活。

三、“沉浸教育”的传播学基础:“沉浸传播”

“沉浸传播”是李沁创造性地提出的新概念,是她认为的即将到来的“第三媒介时代”的主导传播范式。“沉浸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的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是一个使人完全专注的、也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传播过程。它所实现的理想传播效果是让人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的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2]“沉浸传播”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全新传播方式,对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突破性的质变。

“沉浸传播”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传播实现的,教育本身也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在传播人性化与“泛在化”趋势下,教育传播活动将呈现出个性化、沉浸化的特点。教育传播个性化是指教育传播将以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具体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师生之间同时进行多对多、一对一的教育传播。教育传播的“沉浸化”是指教育与受教育者沉浸在教育传播活动中,没有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等时空界限,把教育传播活动变成一种随时随地的泛在性快乐体验。

四、“沉浸教育”:泛在化、快乐、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沉浸教育”是教育学中“沉浸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活动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沉浸教育”是心理学中“沉浸理论”与教育学的自然结合,“沉浸理论”呈现出了“沉浸教育”理念构建的必要性;“沉浸教育”是“沉浸传播”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沉浸传播”为“沉浸教育”提供了理念启发。“沉浸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过动态地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快乐地提升自我的泛在化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涵包括三个部分:

(1)教育的“泛在化”:与生活融为一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我认为把二者的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揭示教育与生活的本真关系。教育与生活实现时空双向的相互“沉浸”,教育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里,教育的进行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实现像“沉浸传播”那样的“泛在”。

(2)教育使人幸福快乐地持续提升自我

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本应是幸福快乐的。朱永新认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6]教育生活幸福的实现离不开“沉浸体验”,教育本身作为人提升自我的过程也应是一种“沉浸体验”。

(3)教育是动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沉浸传播”使得每个人在未来社会能够随时随地得到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与服务,这使得教育传播也将发生相同的变革,从而使教育成为了一种动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也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并且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调整。

参考文献

[1]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2][4][5]李沁.沉浸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7,43.

[3]景娟娟.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

3.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生物学科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8-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不同于传统教育观的现代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习观等。本文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对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对生物教师素养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一、现代教学观

(一)基于生物学科上的现代教学观

生物学(Biology)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与现实生活极大的联系性,教师自身应该形成独特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1.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保持对生物、对生活、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以一双善于发现生物美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生物,在生活中探索生物资源及生物问题,在课堂上传达生命的顽强不息及奇特,在话语中渗透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只有这样的生物课才会因其内涵丰富而深受学生喜爱。

2.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要求我们秉持着精专、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生命科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物实验中,也许仅仅因为某个实验器材的清洁处理做不到位,便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鉴于生命科学的学科属性,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细心踏实,不固执,不极端,更不能以自己过往的经验作为衡量对错的标准,真正做到虚心求教,教学相长。

3.终身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里所指的终身学习不单单指教师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而迫切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专业素养,而是强调教师应该形成关注前沿生物科学信息,主动探索,主动进行自我更新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形成“学无止境”的学习意识。

4.关注生活,关注养生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关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到食物品质、养生、慢性病的预防等健康问题上。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向学生渗透注重养生、注重提高生活品质的思想(如真菌黏多糖的降血脂、抗肿瘤作用便是很好的养生例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体魄。

(二)基于教学策略上的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对话”而非“独白’。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1]这个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新的教学策略。

1.将课堂类型转变成生本课堂,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更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但是,传统课堂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然而,与此不同的生本课堂则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生本课堂中,鼓励教师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如制定导学案、翻转课堂等。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到达现有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详细的讲解。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轻松自然。

2.有效选取和使用教学案例,把握其本质。

教学案例主要指的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所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2]目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案例大多表述格式化;多数教师为迎合自己的教学需求而生编硬造案例,缺乏真实性;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住案例教学的实质,仅“蜻蜓点水”般得使用,无法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筛选真实的案例。与此同时,生物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把握其本质,努力做到案例的使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这里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自主设计案例时要注重与地方特色、社会热点相联系,设计的教学案例问题要层层推进,即教学案例的问题难度是呈递升趋势,每个问题对学生的培养层面不同,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案例的效果。[3]

二、现代学生观

基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学生观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毫无疑问,在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成为了主体,素养远高于知识。但是,教育工作者在看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针对学生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追求幸福。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师素养,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薄弱部分。广大生物教师应该针对自身教学特点,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师素养,不断成长,与时俱进,从而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趙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J].教育探索,2006(2).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许杰胶.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4.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四

民族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化现代性追求

探讨了如何在民族性视域下正确对待现代性的理想价值,同时展望了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认为迷失自性,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文化现代性追求是应摒弃的.

作 者:吉献忠 JI Xian-zhong 作者单位:江苏省行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04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8(3)分类号:G03关键词:民族性 中国文化 现代性追求

5.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五

1 大众文化概述

与精英文化相比, 大众文化涵盖整个文化领域, 是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它发展迅速并逐渐渗透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时代精神和个体享乐的过程中也开始涉及到大众式的文化传媒消费方面。大众传媒就好像一个空间, 包含着不同的利益集团, 在媒介之间的斗争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电视属于一种传播载体, 以声音为基础, 并结合画面, 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文化是多元文化形态的一种, 其本质是大众文化, 在我国文化建构的过程中,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2 电视导播的素养

影视传媒体系是图像传播的途径之一, 在大众文化的需求中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近些年, 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 而电视节目团队的核心就是导播, 电视媒体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杜绝低俗文化, 服务于大众文化的需求, 使电视的大众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导播属于特殊的岗位, 因此对其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 素质潜力和人格魅力才可以使节目高品质地展现出来。电视导播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是艺术、技术以及电视意识的结合。电视导播创作思维的最终的呈现需要借助电子设备, 通过电视荧光屏, 使电视观众接收到自己的思维意志和行为意志。导播和导演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都是利用镜头语言, 使观众接收定向思维。但导播具有一定的自由和潜在意识;导播在可控范围当中, 需要对节目的内容和方向进行把关。大众文化自身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集众性, 因此导播要具备很强的政治敏感和嗅觉, 节目在编辑的过程中, 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导向。大众文化属于一种商品和消费品, 既要满足观众的审美文化需求, 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此外, 导播要对大众起到娱乐和教育的作用。在可控范围当中, 如果导播在整个事件中没有突出局部细节和亮点, 这样的电视节目就会变得平淡无奇, 无法吸引观众。

3 分析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电视导播及其素养提高的措施

当前, 电视节目分类不断细化, 节目之间具有分支化和独立化的趋势, 导播队伍也开始向单元化和专业化方向方面转变。导播不仅要熟悉电视制作技术,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还要熟悉某一类节目的专业知识和表现特点, 从而将这种类型的节目准确地诠释出来。技术素养包括摄像、剪辑、调度等。除了技术素养外, 还要具备视听语言素养。导播需要对视听语言元素的构成和语法规则进行全面了解, 并能充分利用视听语言, 可以准确地利用声画设计表达。节目直播现场并不是完全在导播的掌握当中, 面对各种突发的情况, 导播需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 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及时做出应对, 保障节目的顺利进行。此外, 导播需要了解工作对象的性质和目的以及人物特点, 这样才能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4 结语

本文在大众文化视域下对电视导播及其素养进行了全面论述,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可对导播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论电视导播在节目录制和转播中的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4) .

[2]于晶, 杨晨.政媒关系生态:政府与媒体在导播间中幕后角力过程:以“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为例[J].电子政务, 2016 (5) .

[3]骆中成, 徐晓昀.认识·甄别·应用:基于高中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6) .

6.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六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素养 CDIO EIP-CDIO TOPCARES-CDIO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即指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这一思想已被人们普遍地讨论和研究,并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识”二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论衡》中讲:“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怀百家之言”。而在西方,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正是主张要博学多才并保持行为优雅。

对于工程类院校来说,所谓通识教育应当是在保证工程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兼顾人文素养的教育。然而,现今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与通识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较早的文理分科致使大部分理科学生不重视人文知识,部分工科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存在道德缺失、忠诚度低、创造能力弱、难以融入企业文化等问题。对此,国内部分高校率先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并把人文学科的教育列为该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随后,汕头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根据中国工科学生的特点,将这一理论本土化,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理念。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即指Conceive(构思)、Design (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作)四个方面组成的工程教育理念。它是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学院等四所大学发起,全球23所大学参与,历时4年所创立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该工程教育理念强调要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并提出了CDIO培养大纲。

1.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

CDIO培养大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将工程学基本原理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它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工程类毕业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基础知识方面,要实现从基础科学到核心工程知识再到高级工程知识的过渡。个人能力方面,要求工程类毕业生具备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与态度、职业技能与态度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包括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工程系统能力的要求最高也最为复杂,要求学生掌握外部与社会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能构思工程化系统,并掌控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整个过程。

从大纲的整个脉络可以看出,大纲的要求是逐级提升的,从知识基础到实践操作,从单纯知识构架到综合运用各项技能。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CDIO团体,他们采用CDIO教育理念,遵循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工程毕业生也普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2.CDIO教育理念及其本土化模式

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于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更偏重于理论,这与西方教育理念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实训解决问题的教育模式差别较大。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将CDIO理念引入其工学院教学中。2007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和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召开。2008年5月,“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在汕头大学召开。中国各高校也在努力结合自身特点将CDIO本土化,其中取得较为突出成果的是汕头大学提出的EIP-CDIO教育理念以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教育理念。

(1)EIP-CDIO。2005年,汕头大学引进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现状后提出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EIP-CDIO培养模式。

EIP指Ethics(职业道德)、Integrity(诚信)、Professionalism(职业素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将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下图是EIP-CDIO的培养框架。

EIP-CDIO培养框架图

EIP-CDIO将工程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必修课,在专业培养上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集成多种教学因素,以期培养工程类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该教育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和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TOPCARES-CDIO。在将CDIO引入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本土化模式应当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该校将CDIO能力培养大纲进行了中国化、校本化的创新,构建了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八大能力”指标体系,即T(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个人职业能力、C(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A(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Responsibility)责任感、E(Ethical Values)价值观、S(Social Value Created by Application Practice)应用创造社会价值。该教育理念在CDIO的基础上强调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改变以往需要培养什么能力就增加什么课程的模式,采取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统一贯穿CDIO教学模式的方式,每门课程都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项目实践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中掌握TOPCARES的八大核心能力。

三、CDIO视域下的人文素质培养

CDIO是工程教育理念,但其中有很多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领域,这也是其教育理念的先进之处。现代社会的任何工程问题已经不再是某个纯粹独立的学科或领域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和岗位的结合才能保障产品研究和开发成功。而培养工程人才也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专业技术的过程,而是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点在从CDIO到EIP-CDIO再到TOPCARES-CDIO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CDIO与人文素养培养

CDIO大纲处处体现了工程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如大纲2.3部分强调思维的重要性,注重整体缜密的思维养成,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这些都离不开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大纲2.4个人技能与态度部分中强调责任感,职业道德、个人品德都属于这一范畴。大纲第三部分人际能力中,包括团队协作、沟通和外语运用能力。根据CDIO大纲的描述,合格的工科毕业生应当具备组织和形成高效的团队,并保证团队合理运作、成长和进步的能力。这要求基础学科应向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倾斜,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这部分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书面、电子、图形和口头沟通能力和运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这要求文史类和外语类教师不再是单纯输入知识的角色,而是要结合工程实践将知识的运用放在第一位。大纲4.2中企业与商业环境部分强调企业文化,一个产品从设计到运行的整个过程应当处处蕴含企业的文化精神,而作为负责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工程师,对企业文化就更应当重视。

2.EIP-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EIP-CDIO教育理念在CDIO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E代表道德,I代表诚信。从EIP-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框架中可看到,职业道德、精神和责任感是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的首要条件,其地位位于工程理论知识和个人能力之上。而包含道德、诚信、奉献、人格等方面的职业道德又位于整个框架的核心位置,工程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分布在两边。这说明只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这根顶梁柱树起来,才谈得上树立起一个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形象。要实现这一点,院校可通过设置人文基础、选修和专业三个层次的课程,分梯度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对于社会和艺术类学科,可通过通识选修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EIP-CDIO强调只有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更有发展前景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

3.TOPCARES-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在TOPCARES-CDIO教育理念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得到了更多强调。该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工程科学生的八大能力,其中有六大能力是与人文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的,包括开放式思维与创新、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和应用创造社会价值。这要求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并贯穿工程教育的全过程。而人文教育中也要凸显CDIO模式,实现在“做中学”,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将知识内化,进而转化成一种优秀的习惯和态度。

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这正是一个卓越的工程师需要具备的品质。从CDIO到EIP-CDIO再到TOPCARES-CDIO的教育理念中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正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应当贯穿于工科教育的始终。

四、小结

本文对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两种模式——EIP-CDIO和TOPCARES-CDIO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这三种教育理念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整体要求,阐述了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从CDIO的视域下论证了工科院系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在目前工程院校改革的大势中,本文仅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期待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关注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等. 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

[2]陶勇芳,商存慧. 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颜玲,肖小聪.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1(2).

[4]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9).

[5]汕头大学工学院. EIP-CDIO是什么?[OL]. [2012-4-25]. http://www.eng.stu.edu.cn/chinese/eipIntro.aspx

[6]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什么是TOPCARES-CDIO[OL]. [2012-4-25]. http://topics.neusoft.edu.cn/CDIO/

7.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 政党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人本性;自觉性;法治性;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一、新探索和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偶然提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逐步现代化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党面临各种挑战和风险,为了更好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从战略布局高度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随着“三严三实”、“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教育实践活动理论总结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方略的提炼,逐步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思想。政党现代化是政党在全球化及现代化语境下对自身不断调整,改进党的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政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党现代化具体指:“政党适应客观环境极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2]“全面从严治党”是在现代化、全球化、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提出治党管党的新举措,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迈向现代化政党的新探索和实践。

二、政党现代化视域下的“全面从严治党”

在政党现代化视域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和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人本性

人本性即以人为本,其内在精神是对人的权利尊重、灵魂关怀与理性。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啦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

首先,“全面从严治党”的人本性首先体现在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上。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只有真正“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全面从严治党”人本性的应有之意和体现。

其次,“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对党员个体的灵魂关怀。政党是一群有着共同政治信仰信念为了共同理想而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而形成的组织。如果共产党员丢掉了信仰、失去了党性,在党不言党,在党不爱党,在党不护党,不仅会损害组织,而且自己也异常痛苦。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全面从严治党”,帮少数缺乏政治灵魂的党员、干部“补钙”,如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说到底是帮助党员找回信仰,重拾党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学习、工作实践中彰显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强调党员干部个体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学习党章党规活动中,党员通过重温党的历史,重读入党誓词、党的宗旨,反思自己为什么加入党组织,如何做合格党员等活动,能够唤醒党员入党初心和党性,思想上重新入党,回归党组织,加强对组织的认同,在实际工作中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从这个角度讲,“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党员个体的灵魂关怀。

第三、理性主义。习近平2016年4月26日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代表座谈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他们提出批评。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这里的“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是理性主义的彰显,更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自觉性

在多党制轮流执政的竞争性政体国家中,执政党的自觉性往往来自竞争对手和选民的压力。中国共产党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危机感。

“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自我革新的高度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体现为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切实有效地作出改变和革新。十八大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党自身存在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也多次提到我们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七个有之”。除此之外,还有客观存在的腐败问题,公布的查处力度和数量都超过以往。“腐败问题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但是,中国的泛滥成灾,却没有完全失控”[4]无论如何,党在不同的场合能正视和公开谈论存在的问题,说明了一种自觉性和开放性的态度,执政党对自身问题的清醒认识体现的是现代政党的高度自我革新的自觉性和敏感性。

(三)法治性

“全面从严治党”中提出要依党章、党规、制度治党管党,体现了法治性。

在党建设和发展历程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首先,在这些经验教训中,我们看到相比较人而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依党章、党规、制度治党管党,体现了法治性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性。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完善党内法规,时代在不断发展,治党管党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这就客观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所依据的党章、党内法规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党内的法治性。

(四)合法性

合法性是现代政党的特征之一,也是政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合法性指的是民众对政治秩序、政治统治的认同、支持与拥护,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和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普遍认可。”[5]

党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目标,任务艰巨而光荣,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整肃党内不正之风,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这些措施首先是得到了党内广大党员干部一直赞同和认可,加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其次,通过网上一些数据可以看到老百姓对高压强力反腐,“全面从严治党”也是支持拥护和赞许的。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党的合法性。

“一个政党,在执政之前,它追求的是努力获得民众对它的支持以取得政权;而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它要追求的目标是不断增强和扩大自己执政的合法性。换句话说,政党获得公共权力的来源只能是公民的授权。”体现政党与人民的关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

三、小结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本性、自觉性、法治性和合法性的现代政党特性,是党逐步迈向现代化政党的重要举措。当然,现代化政党特性不仅仅是上述列举的几个,一个现代化的政党除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外,还要把握好一些具体的实施细节,如扩大党内民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人民监督,防止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正确处理好政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科学制定“全面从严治党”过程和结果定性、定量检测、评估和反馈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2)

[2]王长江.政党论[M].人民出版社,2009(28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1)

[4]方绍伟.持续执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3(404)

8.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教学,酒店英语,高职院校

一、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本质与意义

( 一) 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本质

跨学科教学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选择出一个主题项目,围绕这个项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开展对这个主题项目加工设计的教学。跨学科教学的特点是对知识的复合性要求较明显。 合作教学,又称团队教学和协同教学, 指两位或多位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教学,就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联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 跨学科合作教学对于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对于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 二)“ 校企合作”下合作教学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创新发展服务的各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需要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 的目的是通过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带动了专业的调整与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促进了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酒店专业英语引入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 一) 对于高职教育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利用企业和学校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两种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企业同高职院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学校同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院校而言,走校企合作之路,争取并依靠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主动服务企业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2]。

( 二) 对于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意义

酒店专业英语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按照酒店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在酒店行业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交流并熟悉酒店各项流程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专业都采用“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专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如果学院缺乏同企业的合作,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够适应企业与社会需求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同样是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改革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酒店专业英语实施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策略

( 一) 创设酒店专业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环境

1.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酒店专业英语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该课程是针对酒店典型工作岗位中涉外服务工作而设置的。酒店专业英语是当今酒店业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这门知识与能力对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课程内容包括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厅酒吧、商务中心服务、康体娱乐服务等环节。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酒店专业英语秉着一切以实用、 会用为原则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酒店管理的专业词汇句型,灵活运用行业英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能够熟悉酒店对客服务的各个环节,能够达到在工作中熟练运用酒店行业英语进行交流。 酒店专业英语强调实用性,强调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在酒店运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语言的应用,感受服务接受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密切关系。

2.加强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团队建设

所谓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3]。 酒店专业英语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大多数的高职外语教师很难透彻地讲解与扩充酒店专业知识, 而酒店专业教师又存在英语功底有限, 无法恰当地应用英语讲解语言知识的困惑。 另一方面,长期的学院式教学使得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标。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团队就应运而生。

高职酒店专业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的成功开展取决于多方因素。 首先,参与合作教学的各领域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主旨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团队的各位教师要有通过合作教学这一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自我素质的意愿。 其次,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支撑有力的外部环境,只有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多方合作、相互协调与配合才能保障该教学团队的正常合作。

( 二) 酒店专业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初步实施

1.课前准备

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涉及前厅服务、 客房服务、用餐服务、投诉服务等多个模块。 每个模块的授课都是采用校内英语教师主讲和企业兼职教师主讲相结合的模式,企业兼职教师分别由酒店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 在授课前,英语教师将同专业教师以及酒店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备课。为了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将来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酒店兼职教师首先向校内教师介绍酒店各主要职能部门的岗位分工及岗位具体职责内容,继而让校内英语教师明确酒店行业目前在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对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式教学, 充分弥补了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也弥补了教材滞后性的问题,在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授课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学到最新、最实用的专业英语知识。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以“ 前厅服务”模块中的“ 登记入住酒店”为例。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将首先向学生介绍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全部教授结束后,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将向学生展示两到三个该服务环节典型的工作场景英文对话。 通过熟练朗读对话,学生可以巩固刚刚学过的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法,体会服务流程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使用。 在该阶段, 酒店专业英语教师负责学生酒店专业英语基础语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掌握。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酒店兼职教师结合酒店业当前的行业规范和具体操作要求,对课堂教学环节中介绍的“ 登记入住酒店” 这一个工作场景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补充说明和介绍。进而在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工作场景服务“ 提问、回答”环节中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到的酒店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最后,酒店兼职教师结合真实工作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为学生提供情景案例,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逐一分析并完成“ 登记入住酒店”服务中典型的工作场景对话,酒店兼职教师先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在学生评价后,教师将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各小组的展示给以详细的评价,使学生在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上得到全面的提高。

3.课程考核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酒店专业英语课程,新的考核方案是按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计划实施的,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除了要关注对语言掌握的考查外,更要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考查。在以“ 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同企业专业人士一同制定灵活的考核方案,强化实践考核,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为了实现考核成绩的客观公正性,对于过程及成果评价将采用360 度全方位考核法。 具体分值比例为:过程考核占主导地位( 占60%) ,期末笔试为辅( 占40%) 。 其中过程考核分为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考核( 20 分) ,内容包括课堂出勤、课堂纪律以及课堂训练参与度、小组组织与协作;情景案例分析作文和对话编写考核( 10 分) ;口语能力考核( 30 分) ,内容包括服务质量及效率、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表达的流畅性、表情和肢体语言及精神面貌、服装仪表。 专业英语教师同企业教师将共同参与给予评价意见。

基于“ 校企合作”的跨学科合作教学使酒店专业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专业知识同时得到培养,使高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和利用。酒店专业英语基于“ 校企合作” 的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研究将对高职专门用途外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牟宜武,柏桦.合作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

[2]刘翠兰,张金福.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4]李群.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及启示[J].现代教育,2012,(23).

9.培养现代教育视域下的卓越教师 篇九

一、背景和语境描述: 现代教育视域

现代教育的基本语境是和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征相适应的, 是现代社会生活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在教育理念、制度、机制方面的集中反映。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的 《十二句实话》中说: “方向比更努力重要”。要把握现代教育的方向和语境, 应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教育的最大个性就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因此, 教师要因材施教。

真的有效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阶段, 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差异, 有选择性地因材施教, 做好最适合的教育。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式教育, 是一种可复制性强、操作性强, 适应了中国人口众多、生源丰富、教育资源有限的国情, 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社会的某些需要但不是根本需要和全部需要, 因为这种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来就是有局限的, 人才培养和教学效果自然也是片面的, 经常以学习成绩一好代替三好。这就是教育工业化的最大困局。

第二, 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过程周期长, 因此, 教师要细工出慢活。

真的有效教育需要由表及里的渗透。在这育人事业的长周期过程中, 要抓住根本: 价值引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只有实现了知情意信行的内化与外化的完美融合, 培养了学生阳光般的思想心态, 文明雅致的行为作风, 自主探究的学习生活能力, 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为孩子终身学习与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想。

第三, 教育的灵魂是恒久的爱, 教育的本质是素养与灵魂培养与发展的事业, 因此教师的根本方法在于导引, 在于启发。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 通过教师的主体性发挥, 唤醒、点燃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能做的不是建设流水线, 不是高高举起狼牙棒; 我们需要付出人本的爱, 我们需要陪伴成长的情怀; 如果我们的领导能唤醒我们的校长倾心教育、静心思考; 我们的校长能激发我们的老师醉心课堂、精心做事; 我们的老师能点燃我们的孩子痴心校园, 用心体验, 那该是一部多么令人神往的教育童话!

二、角色和行动研究: 培养有魅力的卓越教师

教师最大的成功不是被学生崇拜, 而是创造出自己值得崇拜的学生。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却希望 “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 上不太像上课的课”。这对现代教师角色和行为, 有了新的思考视角。

( 一) 现代教育呼唤师生角色与关系的变化。

现代教育主张师生主题间性的发挥, 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构成了教育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不要一天到晚去埋怨学生。面对新世纪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必须引起新的思考, 尤其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 1) 尊师爱生; ( 2) 民主平等; ( 3) 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 二) 现代教育呼唤师生行为的变化。

现代教育视野下,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学改革回归师生的主体性, 坚持现代教育资源观, 努力实现教材、教师、学生、教法各要素的综合平衡, 逐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课堂行为会发生三个转变: 即课型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师生活动由主导型向互动型转变, 教学方法由听说式向探究讨论式转变。

( 三) 教师最大的魅力来自修为、人格与个性。

教师的底蕴深厚, 对学生就有自然吸引力。演员, 靠演技征服观众; 球员, 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 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教师的方法与学生对路, 才能接地气, 理想之花才会结果。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 后者是授人以渔。

老师要靠学科魅力抓住学生; 所有的上课活动都是资源, 不是所有事情靠我们教他才会理解, 教育需要释放孩子们的潜能; 一个孩子画的每一幅画都是她心里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的教育是为要金蛋而杀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 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的人格魅力, 是学生最大的幸运和一辈子的珍贵回忆。教师是 “介绍人”, 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 教师是 “打火机”,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 教师是 “领头羊”,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 “味精”, 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三、结语

站上讲台的教师, 是合格教师; 站稳讲台的教师, 是骨干教师; 站好讲台的教师, 是专家型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视野、具有教育胸怀和情怀的、整体素质高的卓越教师。

摘要: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品质。立足现代教育视野, 遵循教育之道, 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文章从现代教育的语境和背景描述着手, 探讨教育的个性、特质和规律要求, 寻求做有魅力的卓越教师角色和行为方面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特质,角色行为,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李素洁等.为“世界公民”的人生奠基——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育创新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2]曾晓东.对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过程的梳理[J].教师教育研究, 2004年01期.

上一篇:农村需要这样的村干部下一篇:2022学年度学校关工委工作总结 - 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