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2024-10-08

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11篇)

1.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篇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

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可以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家长的成长,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2、家校互动,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面积转化差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些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并形成理论利于家庭教育大发展。

(4)让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为建立和谐校园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通过课题研究,探究总结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科学的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传递给家长,从主观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向前发展。从行动上有章可循,利于操作。

三、研究课题的目标和基本理论

1、研究目标:

(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

(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4)探究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利于以后教育。

2、理论基础:

(1)现代教育理论。

(2)家庭教育理论。

(3)心理教育理论。

(4)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篇二

作为国防军工产品制造单位对技能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都较高, 每年为保证技能人员的引进质量, 企业单位招聘采取直接面向指定院校 (均为全国百强职业技术学院) 、择优录取的办法进行。为了弥补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经验不足及短时间人员甄选方面的局限, 企业拟录取人员要全部先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一、企业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意义

职业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知识水平的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其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 着重进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 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毕业生实习是职业教育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最有效最好的实习是到正规企业中去实习, 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后, 按照所学的专业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学习方面, 顶岗实习一般采取“教中学、学中练”的模式, 企业给每个实习的学生指定配备一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傅, 要求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 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不断提高自己技能水平的愿望。在工作方面, 学生在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从事与正式员工基本相同的工作, 只是一开始更多时间限于产品的粗加工和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的产品加工。随后在师傅的指导下慢慢进行复杂有难度的产品加工。

通过在企业半年的顶岗实习, 企业更容易发现与自身文化相适应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可以使企业较为深入地了解学生,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从而使企业更容易选择到适合自身企业文化的人才, 大大降低了校园招聘现场选拔的局限性。另外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使他们一进入企业实习就有一种零距离感受企业管理文化和企业管理思想精神的机会, 接触企业文化, 熟悉企业工作流程, 为他们从学校学习生活到社会工作实践平稳过渡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

二、顶岗实习在企业招聘工作中的基本思路

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安排学生的教学内容中, 由于受到师资、场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普遍在实际操作环节上投入的较少, 而企业引进技能人才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技能水平。企业具体招聘人员在招聘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甄选时间短促, 往往只通过一次简单理论考试来确定选拔对象, 很难保证人才选拔的准确性, 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而采取顶岗实习制可以通过对毕业生半年顶岗实习期的培养考察, 对签约的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对其能力素质做出更为中肯的评价, 不仅弥补了校园招聘在人员甄选方面的不足, 也为今后实习生分配到具体岗位也有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将顶岗实习制与校园招聘紧密结合, 可以使企业具体招聘人员的招聘工作更为扎实有效。

为加强甄选的准确度, 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制能更深入了解实习生能力素质的作用, 将实习制度纳入企业技能人员招聘的具体思路为:按照企业在校园招聘的程序, 将顶岗实习制作为招聘的重要环节。具体讲, 企业的招聘程序为在学校完成简历集中甄选——面试——理论考试, 按照理论成绩从高到低选拔出的学生再到企业参加实际操作考试;然后按照理论和操作的综合成绩排序——按计划录取——到企业顶岗;最后结合在企业实习车间考核情况, 考核合格者被企业正式录用。这样确保了每个最终录用的技能工人都有在自己企业实习的经历, 并接受所在企业车间的考核合格者最后才能录用, 实现了企业招聘工作实用有效的作用。

顶岗实习期间的企业车间对顶岗实习学生工作考核很关键很重要, 具体由实习学生所在车间来完成,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把实习生分层次、多方位的由车间和师傅全程具体指导培训, 甚至手把手地教;二是实习结束的综合考核工作。顶岗实习考核结果是通过对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在工作过程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操作成绩等等进行综合考核而得出的结果, 能更有效地反映出实习生与企业的匹配程度, 最后以此为依据决定录用决策, 大大提高录用的有效性。

三、不断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为企业输入优秀的技能人才

1. 切实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的养成教育和培养。

从学校课堂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 实习生要经历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过程。企业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有策划的入厂教育, 尤其是养成教育。让实习生短时间里实现角色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双转变”。

首先是对这些进厂实习学生要进行入厂教育。通过老领导老职工讲厂史, 座谈交流;观看宣传片、企业展室等方式, 形成一个宣传教育的氛围, 为养成爱岗敬业作风和精神打好情感基础。其次是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企业文化、产品质量与控制、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一方面可以使顶岗实习生慢慢了解理解企业的科研生产情况、规章制度及管理文化、企业品质精神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 从而规避企业因顶岗实习的学生行为、素质不当不高而引发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 安排好实习生到车间的相关岗位工作, 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次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到生产车间又是一次更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更有专业技能的使用性培训, 让他们要进一步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应从最基础的工具刃磨开始练起, 逐步到产品加工方法、材料性能的了解、加工工序的掌握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培训学习。通过给实习生提供这些针对性很强实用性很强的培训, 可以说是有效帮助了他们短时间里得到较大较快成长, 也增强了他们对今后自己到企业所从事工作的认知感和自信心。

2. 认真做好“师徒结对”的传帮带工作。

在实习期间, 每个实习生都要配备一名“实习师傅”, 其目的:一是让实习师傅将专业技能技巧传授给实习生, 减少他们摸索求解的过程, 尽快把工作拿起;二是让实习师傅用自己工作作风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熏陶影响教育实习生, 使他们能够在思想精神上做人做事方面逐步成长起来。

首先, 企业要指导车间选配好实习师傅, 要选配那些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而且自己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表达的职工来担当实习指导师傅。一方面在具体生产加工工序要求上指导顶岗实习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方法, 帮助解决加工产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让他们尽快熟悉岗位。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人际关系、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在企业车间有生活安全感和企业归属感, 能够使他们逐步热爱岗位和工作。

其次, 还要有效调动实习师傅的带徒积极性。作为顶岗实习学生应尊重指导师傅, 遇到生产加工中的问题一定虚心真诚向实习师傅求教, 多主动与实习师傅沟通、交流、探讨、学习。要有上进心, 要不断提高自己技能水平的愿望要求。顶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产生的工时全部由实习师傅妥善处理。企业也要对指导师傅进行考核奖励。

实习车间在企业统一指导下每月应对实习师傅的传帮带工作情况和顶岗实习生的情况进行考察考核, 对于不能胜任工作要求的指导师傅要及时更换;顶岗实习生在车间生产加工期间出现的重大工作失误要追究实习师傅的相关责任, 同样对考核优秀的带徒师傅要适当奖励。

3. 积极实施对顶岗实习生的有效考核。

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时, 由所在的实习车间单位负责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考核评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企业车间顶岗实习时的工作表现;二是在企业车间顶岗实习时的工作能力, 三是在企业车间顶岗实习时的工作综合素质, 四是在企业车间顶岗实习时的工作成绩。采取由企业统一指导要求有顶岗实习生的车间主任和实习指导师傅协商综合考核打分方式进行。

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估得出的结果既是检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车间实习的综合表现和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可以作为企业最后校园招聘录用的科学依据。依此方式录用技能工人, 不仅大大降低了用人不当的风险, 也为顶岗实习计划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促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实习制度得以有效落实。

3.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篇三

一段时间以来,数字出版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热闹非凡。大家都在探讨到底什么是数字出版,如何开展数字出版,它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丛书就是一套尝试整饬现有数字出版研究的丛书,它首次对数字出版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该丛书共包括9本著作,分别是徐丽芳等编著的《数字出版概论》、方卿等编著的《数字出版产业管理》、刘锦宏等主编的《数字出版案例研究》、高昂等编著的《DITA数字出版技术》、唐俊开等编著的《HTML5技术与移动出版》、孙广芝等编著的《数字出版元数据基础》、张立等编著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王晓光编著的《数字资产管理》、黄肖俊等编著的《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丛书从理论、技术和实践视角宏观上系统地追溯和探讨了数字出版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微观上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品开发、可用技术、标准统一、商业模式、数字权利管理、业务流程、产业链畅通、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同时尝试向业界和学界提出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

作为由电子工业出版社策划并获得“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国内首套数字出版系列丛书,它拥有鲜明的特征。首先,丛书作者都是来自学界、业界和出版管理领域的专家,他们深刻洞悉数字出版,这使得该书对理论、技术和实践的论述更加充实、权威;其次,由于国内外文献层面的系统总结和介绍极度匮乏,前期研究基础薄弱、统计数据缺失、统计口径不一致,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数字出版系统研究的空白,在我国数字出版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再次,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来看,它在理论、技术和实践层面分别还有如下特征。

1.系统总结并创新了数字出版理论,全面梳理数字出版产业内部关系

首先,丛书是对数字出版理论的一次系统总结及创新,它详细深入地阐述了数字出版概念、产业发展模式等基本问题,有力地回答了学术界的争论。如徐丽芳教授在《数字出版概论》一书中针对数字出版研究产生以来,业界对于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界定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现状,采用属加种差定义法对数字出版作了更加全面、科学和系统的定义。同时,该书还对数字出版界使用范围最广而且内涵和外延最接近、也最易混淆的“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三者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另外,作者还结合国内外业界动态阐述了数字出版产品开发理论、定价理论、分销理论、人才培养理论等内容,为整套丛书提供理论基础和叙述框架。王晓光教授则在《数字资产管理》一书中沿循马费成教授对信息资源管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思想,创造性地论述了数字资产管理理论。这也是学界首次较为系统地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该书以数字资产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数字资产价值评估为依托,构建了数字资产管理的理论框架,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次,丛书对数字出版内部关系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方卿教授在《数字出版产业管理》一书中对数字出版产业分类、数字出版产业链以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他不仅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分类的历程和现状,还论述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结构和功能定位,并创造性地将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分为内容资源主导模式、互动服务主导模式、技术创新主导模式和开放理念共享模式。这也是学界首次从产业管理视角对数字内部关系进行系统梳理,科学有效地厘清了基于特定产业要素形成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理念与价值实现路径。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出版最大团体用户,为推动数字出版实践的发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业界来说非常重要。丛书中《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总结和研究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中如何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同时帮助出版人了解图书馆界如何使用数字资源。

2.根据清晰的读者定位和一定的规范、标准阐述数字出版关键技术

迄今为止,技术一直是支撑数字出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数字出版研究的难点。这套丛书在选题上尤其注重对数字技术的研究。首先,丛书深入介绍了数字出版关键技术。丛书对数字出版技术的论述不仅涉及内容生产加工、信息发布、在线交易、版权保护等数字出版全流程,而且真正以数字出版思维展开深度、透彻、合理的论述。如《DITA数字出版技术》一书中,作者介绍了针对结构化数字出版内容拆分与重组需求而设计的DITA(达尔文信息分类体系架构)技术,这种技术能为内容深度加工和多渠道发布提供崭新模式。《HTML5技术与移动出版》一书针对移动终端和WEB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国内移动出版技术中文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讨论利用HTML5新技术开发移动出版应用。《数字出版元数据基础》则介绍和分析了用于出版物及其内容资源标识的ISBN、ISSN和DOI等标准,以及用于出版物及其内容资源描述的DC元数据、机读目录格式、图书ONIX等标准以及不同元数据的转换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线条,介绍了包括数字内容信息加密及隐藏技术、数字标识与认证技术、数字版权交易与保护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等。

其次,丛书规范并使用了统一的数字出版技术标准。作者在写作时,一些关键数字出版技术不仅结合了国家标准规范、词典辞书,而且丛书在发稿前,编委会召开多次会议,讨论各分册术语的统一、内容协调和形式规范。另外,部分技术著作作者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他们对数字出版技术标准更加熟悉,这也使得丛书技术标准更加规范统一。

再次,这些与技术相关的著作读者定位清晰,并配以案例说明,具有较强的应用性。《DITA数字出版技术》读者对象定位于准备了解并使用DITA的用户。作者在写作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学习需求,在阐述DITA设计思想和使用原理时,涵盖了运用DITA进行编辑出版过程中最为常用的环节,而不拘泥于面面俱到地介绍DITA各要素定义中的细枝末节。此外,该书通过实例帮助读者触类旁通地掌握今后深入使用DITA时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HTML5技术与移动出版》的亮点在于介绍了比较流行的两套JavaScript移动开发框架jQuery Mobile和Sencha Touch,以及PhoneGap应用,并配备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讲述HTML5技术在移动出版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数字出版元数据基础》通过对数字出版涉及的各项元数据标准及相关技术的分析对比和应用介绍,结合元数据标准的应用示例,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数字出版元数据全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一书介绍了数据加密和隐藏技术、数字标识和认证等技术在内容产业的具体应用。丛书清晰的读者定位,极大地方便了相关读者选书;而辅以案例的论述方式,非常利于读者快速学习、掌握相关的数字出版技术,并将它运用在数字出版实践中。

3.以丰富的案例全方位、立体式剖析数字出版实践

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产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学习和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尤为重要。丛书中《数字出版案例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国内外数字出版实践个案进行深入剖析的著作。它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启发业界的数字化转型思路,推动数字出版实践创新。该书案例研究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案例选取覆盖国内外大型优秀出版单位。国外出版单位包括兰登书屋(Random House,Inc.)、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约翰·威利国际出版公司(John-Wiley)、生物医学中心(BioMedCentral,BMC)、Overdrive等;国内出版单位包括盛大文学、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知网等,这些单位数字出版工作都比较成功,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次,案例选取涉及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及专业出版的内容提供商、集成商/技术商以及渠道商,覆盖了数字出版全产业链。再次,案例包括了电子书出版、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游戏和数字音乐等数字出版产业的各个分类。最后,此前,业界和学界以案例形式对数字出版实践进行的探索并不太多而且较为零散,有的仅分析现状;有的仅限于国内案例;有的论述层次较浅;还有的时效性不强。《数字出版案例研究》如此全方位、立体式地对国内外数字出版案例进行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不仅有利于读者的了解学习和对比分析,而且有较强的教学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

当然,除了上述鲜明特征,这套丛书也有一些稍显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技术介绍上。丛书主要阐述的是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如DITA技术、HTML5语言、元数据基础以及版权保护与应用技术等,但它对专门的数字出版物(如SWF电子杂志、iPad电子杂志、EPUB电子书)生产和制作技术阐述的不多。由于数字出版产品是未来数字出版企业竞争的关键,丛书若能对数字出版产品制作技术阐述清楚,那无疑将对读者有更大的借鉴作用。

毋庸置疑,这套丛书是我们全面、系统、深入认知数字出版的一把利器!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传播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4.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和实践 篇四

中学要坚持特色办学理念、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的现实生存的迫切需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所谓特色学校,我们首先强调的就是,它要有一般学校所共有的特征。同时,还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特征。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没有特色的教育,就没有特色的学校。

一、特色学校创建,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纲,是指针,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

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农村小学除设备、师资、生源等比不上城市学校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吸收现代教育理念,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转变思维方式,以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进行新的谋划,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办学目标。

二、特色学校创建,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确定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1)师资因素。特色学校需要有优质的教师,优质教师是实施特色教育的重要条件。

(3)狠抓德育工作,彰显人文关怀。

我校把德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强化渗透,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以德为先,办服务型教育,以人为本,育服务型人才。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不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而且还配套组建了德育科研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等多个工作小组。把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党团负责人、教研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等力量整合于领导小组中,并明确内部成员分工,使他们人人有事、有权、有责。讨论制定了《党原中学德育工作实施纲要》,《中学生礼仪常规》等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及规范共180多条。现在,我校德育工作在网络构建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两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两轨并行”指的是“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和“党支部--工会----团支部--社会德育基地”的教育链的有机配合;“三方参与”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齐抓共管。学校每年还根据新的情况适度调整领导小组的成员并予以公示,使他们在接受工作考验时又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从而使整个小组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2.一是坚持办好每年一届的学校读书节。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图书交易、美文诵读、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评比等活动。由于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的老师、学生、家长较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制定年级课外阅读活动计划,分类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制定学科活动计划,其中课外阅读活动内容丰富,有读书小报的制作活动,有课外阅读知识的竞答,有讲故事比赛,有美文诵读,有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平台,达到促进学生阅读,锻炼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三是做好班级学期阅读计划,保障阅读活动有序进行。我校在做好学

校整体阅读活动规划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各个班级制定切合班级实际的活动规划。学期初,学校下发班级课外阅读活动计划表,由各班自行设计,作为全学期班级活动指南。学校根据班级活动计划,参与活动,并将活动情况作为考核书香班级的条件。四是建好班级图书角,开展班级阅读互助活动。建设班级图书角是我校各个班级的常规工作,各个班级都能围绕本班的实际,发动学生带来自己的书籍,和同学进行交流,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围绕班级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五是组织专题竞赛活动。学校通过诗歌朗诵、手抄报、征文比赛等专题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参与读书的热情。

3..、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立足班子队伍的锻造,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力。

在鲁校长的总体要求和言传身教下,每个班子成员都以“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率先垂范的精神,严于律己的态度,跻身群众的作风不断审视自己。我校深入实施领导班子成员的德育“六大工程”,要求每位班子成员树立一种意识,实施“两名”工程,彰显“三新”特色,确立“四实”态度,发扬“五要”精神,提倡“六多”作风。做到“四个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心中有数,对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心中有数,对学校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工作心中有数,对学科组建设和教师的真实教学状况心中有数。自觉摆正位置,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心一意谋事业。加强了协调配合,经常交换意见和建议,形成有提醒无提防,有主见无成见,有共识无埋怨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分工不分家,分职不分责,不断提高了班子整体的理

性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了班子成员的领导力。

(四、推进教研教改,提升办学质量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育者提出了严峻挑战。鲁校长于2008年4月1日至10日在县教育局统一组织下参加了赴江苏东庐中学、后六中学、洋思中学、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进行的学习考察。通过学习,鲁校长深刻认识到,洋思精神将成为我校今后发展汲取不尽的精神源泉,要使教育这支奇葩永远飘香,必须经历一番寒彻苦,即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批敬业奉献、勇于吃苦、开拓创新的教师群体。为此,结合洋思经验和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从该变评课方式入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进,确立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即抓住教师专业成长这个点,带动学校教育质量持续发展这个面,使我校的学校管理尽快走入新课改的轨道。

1.。

如何“长其善而救其失”,关键就是要实施赏识教育。我们要求教师从生活、思想、学习上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坚持“锈铁练成钢”的精神,着眼于“变”,立足于“争”,着手于“拉”,像在沙里淘金一样寻找他们心灵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使之发扬光大。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把“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我校坚持“让优等生拔尖,让中等生优秀,让困难生合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展”的办学理念,是学洋思经验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我们因该借鉴“洋思经验”,注重校本开发,从改革评课方式入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通识培训,给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以强烈的震撼与洗礼。以“互动式”培训,引导教师在活动中交流、反思、实现自我提高;用分组参与式的学科培训,让教师互相探讨教材及教学中的问题,令观念在参与中转变,认识在讨论中升华,教学策略在交流中产生,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体验。

3、设立开放课堂,加强定期督导。

为了进一步深入教师课堂,了解教学实际,加强教学管理,积累教学资料,也为了科任教师有机会、有重点、有效果地、深入他人课堂,学习他人之长,剖析自己不足,开展教学研究。鲁校长率全体班子成员每周督导一个教研组的教学工作,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工作,检查教案、作业及新课改研讨手册等教学资料。

5.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篇五

一、实习时间

2012年上学期6月18日-6月22日

二、实习地点

邵阳学院1栋110教室

三、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且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并结合各种文体和各类题材的特点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汉英双语运用能力、汉英互译能力,以及翻译水平。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实习过程及内容概述

虽然我们的此次实习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拥有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实习。这次经历让我充分认识到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翻译技巧的机会。以下是我对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的回顾: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握英译汉的技巧,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篇英译汉译文。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来注意翻译技巧的使用。首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英译汉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是应该要掌握的技巧,我们通过一些例题,习题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然后,做一篇文章的翻译。通过使用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完成一篇英译汉译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文章语篇的连贯及衔接,以确保整篇文章的通顺。而后,老师为我们做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指出英译汉时需要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以后的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老师也为我们指出了英译汉是我们常犯的一些错误,并一一为我们改正。1

第二天,今天要训练的依然是英译汉的一些技巧。首先,对于昨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复习,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技巧。之后,老师在昨天所学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之上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新的英译汉的技巧,并通过例题、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才叫我们做文章的翻译。在同学们都做好翻译之后,老师进行统一的检查,与此同时,同学们则在讨论,以此找出翻译时自己所犯的一些错误。老师在检查完同学们的译文后,挑出一些比较典型的译文,先由学生互相点评,然后由老师来详细讲解。在老师点评时,他指出了译文中比较出彩的地方,并给与了鼓励。同时还指出了我们的典型性错误,并多次重复告诫我们以后不可再犯。最后,老师对英译汉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一次总结,以此来加深我们的印象,更好的掌握这些技巧。

第三天,经过了两天的实训以及题海战术之后,我们的翻译技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们的实习内容则是汉译英技巧的训练。同样的老师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常用的汉译英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还是做一篇汉译英的翻译。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并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译文的语篇连贯,衔接。而后,老师针对这篇译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指出汉译英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并强调汉译英是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第四天,由于昨天我们已经开始了汉译英技巧的训练,因此,在今天的实习内容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昨天所学的技巧进行了复习,这使得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方法技巧。然后,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例题分析,我们又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新的汉译英技巧。之后还是做练习。在同学们基本完成译文之后,有老师统一检查和点评。在老师点评之前,学生指尖先进行一个讨论,还有互相的点评。之后有老师来进行详细的点评和分析。在点评时,老师指出了我们的同学在翻译时比较出彩的地方,也指出了我们的常见错误,并帮助我们改正了。最后,为了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汉译英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对这两天的所学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

第五天,这已经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了。而今天,我们的主要实习内容则是总结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我们在以后的翻译中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老师在为我们总结错误时说:我们的翻译错误总是出现在有中西方差异的表达上,对于一些特殊句式、句型,以及一些惯用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同时,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的表达习惯,以至于我们在翻译时,对译文的语篇连贯以及衔接都不能很好的把握,这样译文就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在总结完我们的错误之后,老师还为我们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很有

效很实用的建议,如:广泛的阅读,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多做练习,是我们更好更熟练的掌握各种翻译技巧等。同时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翻译学习的参考书目,如:散文佳作108篇。总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好的完成了这一次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习。

五、实习心得

6.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篇六

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

冯长富

内容摘要:我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识到学校教育必须走出以知识为本的怪圈,并将其定位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教育必须走出少数精英教育、多数陪读教育的误区,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成果,“分层次教学”的启示等方面阐述“分层次教学”教学法的概况。

关 键 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和实践

个别化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鉴于上述原因,本着普通高中“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职能,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

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例如,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 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 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 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 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 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 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A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C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说出二次函数f(x)=2x+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 f(1),f(a),f(x+1)。

⑤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1)y=x12 2)y=

11x 3)y=

x111x 4)y2=x2

⑥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1)y=x与z=u 2)y=x与y=2

2x2x 3)y=

x2与y=(x)2

先让C层学生解决①②题后,请B层学生解决③④题,再由A层学生解决⑤⑥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

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第一层:解下列不等式:

1)4x2-4x>15,2)14-4x2≥x 3)x(x+2)<x(3-x)+1,4)-x2-2x+8≥0 第二层: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l)y=x42 2)y=

1xx122 3)y=

x2x12

第三层:已知不等式 kx2-2x+6k<0(k≠0)

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求k的值;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的,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6)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五、“分层次教学”的启示

分层次教学的目标,预习、课堂、作业、考核、辅导等层次化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些表面上看不见的因素影响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②层次分得过死,加重两极分化;③只重视部分优生,忽视全体学生;④学生层次分明,教师教法单一;⑤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⑥教学分层与考查不配套。对这些不利因素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克服。此外,课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的协调,教师的责任心,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分层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中值得注意。

六、结束语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而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冯跃峰;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10付海峰;

7.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篇七

1.1 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当前我们的学生, 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不知道学了这门学科的知识后, 对自己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联结学习方式的整合, 通过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应用的环境, 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 解决自己身边的事, 彻底改变了原先信息技术课只学不用的现状。

1.2 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与传统学习完全不同的学习, 基于资源学习是它的重要特点。如果没有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各类学习工具支持, 或学生缺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有可能就像戴着锁链的舞蹈, 难以尽显其潜在的优势, 实现学习的革命。我们通过建立学校网络型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 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资源获取、信息数据处理、成果交流等过程, 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融为一体, 让学生带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任务与问题去学习信息技术, 较好地解决了很多在校住宿学生难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兴趣。

1.3 有利于提高学科课程整合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工具, 需要教师、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在以往学科教学整合中, 往往是学生缺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人表演用信息技术, 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满堂灌”的工具, 很难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新的突破。联结学习方式的整合, 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及探究问题的思想方法, 使得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 借助网络中Net Meeting、BBS等功能, 开展协商讨论, 合作交流、团队精神、师生互动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也成为可能。

1.4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换言之,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任务。而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学生通过浏览不同的网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同一问题, 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各个网页的内容不会只局限于书本所涉及的内容, 大量的、多元化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 同时, 学生可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圈里进行讨论和交流, 自由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样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自主性思维, 进而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2 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实践模式

2.1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中心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任务驱动”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 适合于学生自主与探索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就是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中, 学生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 在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的帮助下, 自主疑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如在“IE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内容的教学中, 让学生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课题去网站搜寻资料, 再由保存资料的需要出发, 自然引进“下载”的知识点, 由多次访问某网页的需要, 顺理成章引入“IE”中的收藏功能, 由学生有交流学习信息愿望上, 教会E—mail收发、BBS使用等等。这种为学科研究性e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带动本学科教学的联结学习方式, 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有“玩”不完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真有意义, 不是高考科目也爱学。

2.2 结合研究性学习设置信息技术选修课

信息技术课程中一部分内容是开设选修课的, 学校安排《网页设计》为选修学习内容, 更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在教师指导协助下, 学生合理选择研究课题, 科学规划课题网站, 有目标搜索课题资料, 及时记录课题阶段成果, 合理评价课题研究成果作品。学生既完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任务, 又完成了《网页设计》的学习任务, 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教得潇洒、灵活, 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师生和谐, 学习在这里成了一种乐趣。

3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形成新型教学方式

3.1 专题研究性模式:师生共建专题研究性学习网站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学习中, 形成了很多学科教师与学生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专题网站, 学科的学习方式自然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语文学科教学中, 形成三个有明显特征的整合形式:一是以对话为中心;二是以实践为中心;三是以创新为中心。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 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民主、多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环境中, 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语文疑惑的能力, 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语文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语文学习,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上, 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3.2 创新思维教学模式:软件协助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整合学习的过程中, 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 学生掌握了多种辅助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 为其他学科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如数学学科中的专题研究活动, 需要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图型函数类等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课题的教学, 教师放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完成, 师生共同用Excel、《几何画板》软件探究学习, 效果就非常明显。

3.3 探究性模式:跨学科的任务型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式原先只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 课程联结学习中, 这种教学方式受学生喜欢, 学生自身也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随着整合学习研究深入, 任务型教学方式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展, 如英语学科教学中, 教师把英语任务作为教学切入点, 通过Goal (任务目标) 、Input (输入) 、activity (活动) 、Teacher’s Role (教师角色) 等环节任务型教学实践, 形成了一个由网络一单机一网络, 由课内一课外, 个体一小组一班级一校园一校际一国内一国际的活动与实践贯穿始终的新型教学模式。

4 结语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提高都在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 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形势下, 在未来的整合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立足于网站, 多向拓展;立足于细节, 精益求精;立足于疑问, 解疑答惑;立足于兴趣, 深入探究,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拓展研究性学习范畴, 继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课程形态, 以其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之中, 并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鉴于此, 关于“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话题。本文在对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整合的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二者的整合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参考文献

[1]白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学习网站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 (08) .

8.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

197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的肺活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很多学生的体重超标,学生的耐力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统计表明了我国的学生体质正在逐渐下降,在2010年之后这一现象又有了一些好转,这是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我国的体育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给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进行体育锻炼。虽然形式有所好转,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等。以下我们就对其进行具体研究。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顺势而生。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加的现代化,更加的心理化并且也能够以人为本,教学过程能个性化做到因人而异。虽然近五年内我国的体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这一些问题。

1.体育教学理论中的问题

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在户外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是人们并没有重视体育教学理论的内容。由于人们对体育理论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于体育课程并不重视,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同时学校也缩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对理论的学习不足,使得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体育课没有课本导致老师不知道该教到哪种程度,同时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没有达到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朋友关系,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2.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刚刚提到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足,这样就间接导致学生的体育实践等方面存在问题。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体育器材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不足。老师的授课也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以及心理特征,很多时候学生都是不情愿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教学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的作用。由于体育课程设置简单,这就导致了很多有特殊爱好的学生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因而可能会产生对体育课程的厌恶感。老师和学生实际交流也比较少,不能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创新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改进

1.创新教学在理论部分的应用

一般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就是训练基本技能,由于缺乏理论的教学,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系统的观念因而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理念下要求老师的体育教学要现代化,在理论教学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挂图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其次要求在教学上要有个性化,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增强其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变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常常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同时还要设定相应的情景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实际中产生兴趣。

2.创新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创新教学理念下,学校首先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购买更多的体育器材营造更舒适的锻炼环境。其次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活动的多样性,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能够享受锻炼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在体育课上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学生由于文化课程成绩的差异使得他们可能会有一些距离,但是通过体育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点,使得学生之间能够有更深的交流。最后体育课一定要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并且要在其中体现娱乐性,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是为了评比设置的,非常强调整齐性,这样就没法使学生活动开来,失去了体育课程设置的意义,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体育课应有的目的。

四、总结

在前面我们深刻的探讨了创新教育理念以及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改善措施。这个理念的实施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也要建立一整套的评价机制来评价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效果,这样才能明确教师教学的效果,并使他们不断地改进。

创新教学理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这一新的观念。但是其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充分的重视体育教学,教师能够循序善诱,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经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要重视体育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经过这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洪.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探析_刘洪[J]. 科技风,2014,(11):224.

[2] 田洪.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 教学实践研究,2014,223-224

[3] 霍军.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_[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78-82

[4] 依布拉衣木,艾海提.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_ [J].

[5] 李春华.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2):43-44.

[6] 霍军,苏朋.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14,(2):78-82.

9.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 篇九

The third translation practiceNovember 20, 2012

Henry Kissinger arrived in Washington at a ripe moment internationally.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he recognized, were in a fluid, transitional period.For the first time, the nuclear superpowers were beginning to appreciate the limits of their own power and the need to find some way of reducing tensions.And the rival’s increasingly bigger bomb wasn’t the only convincing reason;wherever Kissinger looked, he saw significant changes taking place within countries and among countries.To Kissinger, these changing facts of international life added up to a unique moment in history.He regarded timing as critical.“Opportunities can not be hoarded;once past, they are usually irretrievable,” he once wrote.When to act, not only what to do, became a cardinal feature of his diplomatic style.He shuttled to and from everywhere, tenaciously trying to exploit the moment of opportunity.And, he helped promote policies that would be widely regarded as an effort to create a more relaxed, if still well-armed, world.(163 words)

10.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的理论和实践 篇十

业型城市,主要任务是率先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就业创业工作历来为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关切。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四大目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通货膨胀与社会失业有反向相关性,他们之间变化关系大家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去分析和认识。就业与创业相应而生,相互促进。就业对创业起到技能、经验的训练和积累作用;创业创造新需求新岗位从而带动就业,对就业具有倍增效应。因此,有必要把就业创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认识。

第ⅰ部分:就业和失业

1.1 关于就业

1.1.1 基本概念

按照新的界定标准,“就业人员”是指在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就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如再培训、妇女哺乳等)。

非正规就业(全称是“非正规部门就业”):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提出的概念。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及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1.1.2 理论演变

①古典经济学派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叶)

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发起于亚当·斯密(1723-1790年),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们主张自由的市场竞争,在乐观看待市场的同时,也看到市场背后灾难性的危机,预期将会出现普遍的贫困和增长的终结。并提出政府干预只能使情况变得更坏,因为政府不能改变土地的稀缺,也不能控制人口的增长趋势。惟一的途径是通过瘟疫、战争和饥荒使人口减少,获得人类生存的自然平衡,从而实现就业自动平衡。

②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马歇尔(1842-1924年)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和边际效用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形成了一个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边际成本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体系。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割裂、信息不对称等)的问题。

③凯恩斯的就业理论(20世纪30年代)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西方各国带来空前规模的失业。凯恩斯把经济危机归咎于自由市场制度,主张通过国家纠正市场的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解释危机,认为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原因是在总收入和总消费之间存在差额,要依靠国家干预,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来刺激需求,达到社会充分就业水平。

④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20世纪50年代)

在20世纪50年代,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刘易斯、拉尼斯等讨论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就业问题。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是以农村和城市相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为特征,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必然的,直至刘易斯拐点出现。其政策主张有:(1)尽量减少城乡不均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2)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工业。适度发展教育事业,避免人力资本闲置,提高资本增长对就业的扩散效应,增加就业机会。

⑤人力资本的就业理论(20世纪60年代)

11.论财会理论和实践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 财会理论 基本特点 思考

引言:

现代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形势。推动了现代企业管理新理念的升华,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实践者,我们有责任正确面对现实形势.坚持与时俱进,深化企业财会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创新,使我国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在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科学系统、高效快捷的实现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根据现代经济发展对知识资源的日益依赖.我们可以对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做出如下认识

1.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它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2.知识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是无稀缺性的,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

3.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信息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的开发传播是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信息已不仅是媒介,而成为商品,为买而卖以求获得利润。

4.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而创造财富的主要力量是从事科技劳动的人员。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人力资源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5.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以及其它方面创新的互相结合,创造性劳动才是人类进步的真正动力。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知识经济到来,使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1)是使企业目标多元化。当工业经济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时,企业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应以服务于“社会本位”的最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济目标。而管理会计恰恰能更有效的为较高层次的经营目标,为实现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服务。

(2)是“决策支持系统”转变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服务。三是管理会计将从“财务会计”的“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转变。即研究过去也研究未来。四是更适合“知识经济资源”的研究。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1.对会计目标、确认、计量及控制体系的挑战。这是由知识经济的无形化所引起的,知识经济的无形化即表现为投入资产的无形化,也表现为知识产品和企业资产的无形化。在控制主体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控制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变革。

2.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①对传统会计成本分类和分配方法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经济形态中,强调产品的个性化。这种生产品种的多样化与传统工业经济中的产品单一化和批量化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品成本的分配也必然要做相应的改革,也就是说传统的成本分配的分批法、分步法已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额要求。

②对收益处理方法的调整。

③使企业风险处理陷于困境。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收益与风险都呈极大化特征,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新技术开发成功就意味着能够获得巨大市场收益,开发失败就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管理会计如何处理科学研究开发所造成的损失,既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又影响企业的利益。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创新的构想

1.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现有的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会计理论界必须研究新的会计模式。新型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求按照知识经济的客观规律,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含义。

2.研究和引入新的会计计量手段。由于知识经济的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产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在会计系统中采取多种计量手段,是科学而现实的正确选择。

3.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管理会计系统。人力资源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由于涉及到经济理论、会计理论以及计量等一些“禁区”问题,它依然未纳入财务会计大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

4.变革财务报告。现行财务模式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模式,即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可确认。并从传统财务报告的墨守成规中“解套”,较好的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

五、知识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

1.终生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第一个层次是有效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即基本的阅读与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完成,这是终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自学能力,即对一些基本的、简单的、职业的新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达到更新的目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高效地查阅、提炼、组织有用的信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认清、解决问题,依据某些不确定的事实做出判断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第四层次:组织与协调、沟通的能力。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专业化分工将越来越细,同时对协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与其他人的协作中完成团队的目标。

2.职业判断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我国会计人员的职能也会越来越广,包括对企业生产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的策划、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这些都要求财务人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3.综合控制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融人国际市场这个大环境,管理会计也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会计人员的职能将会极大地拓展,从单位记、算、报帐发展到成本的控制、资本预算、营运资本管理、风险控制、业绩考核与评价等,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有较强的综合控制能力。随着管理会计处理的计算机化,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能将会集中在报表的分析与预测、会计的控制与决策上来。

六、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现代企业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企业财会作为现代企业资金财务信息的服务性机构,是企业经济运行的职能调控渠道。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是界定会计管理组织形式、划分会计管理职权、实施会计人员管理的组织制度。财会管理取决于经济管理体制,属于经济管理体制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同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阻滞了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代企业财会财会管理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会计工作实践经验,阐述了新形式下财会管理改革的探究,针对现代企业财会的发展提了探索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冯淑萍.深化会计制度改革促进会计行业发展.2009.

[2]张清远.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2005.

上一篇:大客户开发案例下一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