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2024-09-11

对老舍的人物评价(精选9篇)

1.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篇一

内容摘要

《月 牙儿》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小说通过主人公母女两代被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残酷经历,展现所有贫苦人民为并不能温饱的嚼谷而拼命 地挣扎的故事。可以说,这是老舍最具本色的作品。它的根源深扎于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揭示了那无声吃人的黑暗社会。同时也展开一幅变态社会下母女 之间爱的消失、扭曲;对善良、美好的放弃;对自食其力生活的否定的心酸画卷。

黑暗沉没了月光

———简析月牙儿的悲剧形象

摘要:在 老舍的作品中,像《月牙儿》这样的风格独特的作品是不大见的。在这个短篇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善良,具有上进心的姑娘。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劳动挣的饭吃,反被黑 暗残酷的社会所逼迫。最终沦落为暗娼的故事。通过“我”的悲剧,否定整个旧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封建礼教中男尊 女卑思想的彻底控诉。

关键词:老舍

月牙儿 悲剧

人物形象

一“我”的悲剧

月牙儿性格形成,发展以及她悲剧的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 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老舍将一个积极进取,有上进心且天真单纯的,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一点点,慢慢的撕开。展示了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就 的,而是这个黑暗社会所造成的悲剧。月牙儿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最终被社会罪恶所吞没。可见在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奋斗是扭转不了罪恶的,只能酿成罪恶 的悲剧。

(一)残酷生活的逼迫:

现实主义一般能“真诚的,深入的大胆的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2】 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月牙儿》中我自小死了父亲,寡母孤女难以度日,生活戚戚惨惨。只好以当家什过活。当我 们“再也没有第二件东西了”时,我妈便替人洗衣洗牛皮样的袜子来挣钱糊口。可如此辛苦劳作仍没法来维持我们俩的生活。为了不能让我饿死,只好再次嫁人。在 新爸家“果然不再挨饿”,我还上了学。但是好景不长。新爸又离家不归了。我们娘俩又失去了依靠。我妈妈为生活所迫,便只好去做暗娼。我不想和妈妈一样,便 和她分开了。我得到一份抄写的工作,可仅供一人糊口而已。后来校长更换了,我依旧没了工作。我出去找工作却换来了一身的尘土和自己的眼泪。我怀着希望到饭 店应招,被老板相中。做了女招侍。因不愿卖笑,再次失业。我找不到工作,流浪街头了。但是我饿,于是我也步妈妈后尘做了暗娼。如果说,最初她的努力和挣扎 表现了她对现实曾有过希望和幻想的话,那么,当她经受了现实生活对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之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虽然很大,但于她却无立足之地。在 她所生活的地狱般的世界中“肚子饿是最大的理由”。“是的,我开始卖了,把我的所有东西都卖了,买了一身行头,我的确不难看,我上市了”就这样,我为了生 活,在这个病态的社会中毁灭了自己。在金钱交易成为普遍通行原则的社会中,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卖淫现象就是这种肮脏无情的交易的直接和必然的结果。虽然我会洗、会做、会烹调,还会编织,抄写等,但这个社会没有工作给妇女做。它使我们看到,在旧的社会制度下,金钱作为社会的主宰,怎样灭绝人性,毁灭人 一切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怎样把善良的生路堵死,把他们赶向死地【3】。为了挣饭吃,女人的承认自己是女人。“我妈找到我时我已是暗娼了”。她养我时,她做暗娼,现在轮到我了。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可是我想做暗娼而不得。我因为是个没有纳捐的不道德的暗娼而被政府巡警抓了。终因不愿被感化而蹲了狱。但我乐意待在狱中,它比社会这座大监狱好,因为这个黑暗的社会是女人的监狱,是女人走向死亡的坟墓。

(二)男权制度的蔑视和耍弄:

中 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男权社会,妇女的地位卑微,思想行为都受到极大压抑,被封建所束缚。女子不如男的思想及其根深蒂固。妇女只要进入男人的社会,必将成为 其附庸,难逃被侮辱与损害的厄运。《月牙儿》中我的的父亲的死亡,也就意味着我们母女失去了成为男权社会附庸的依靠。只能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我们也就失 去了生活的依靠和来源。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得饭吃。我妈妈辛苦的工作,但生活还是难以维持。无奈之余,只好走上了暗娼的路子。色衰之后,就伺候馒头 铺老板一人,又被甩了,“没留给她一个钱”。我小学毕业后,不愿让妈妈那样养活我,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但是在这个男权的社会中,没有什么职业给女 性做。我这才懂得妈妈的无奈了。在金钱万能的社会,钱“是看的见的神”,可以把一切人的特性和自然地特性变成他们的反面,把事物加以普遍的混淆和颠倒【4】 我也看出在这种制度下“妇女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我会洗、会做、会烹调编织抄写,这一却都是被这个男权社会所蔑视的。既然蔑视那也就罢 了,但是他们还要来耍弄你。当我无助的时候,被一个表面温厚的男人甜言蜜语利用我的无知和无助带到梦里。醒来后感觉是“我得到的是俩顿饭,几件衣服”。我 不想再这样挣饭吃,要实在的挣。好不容易又觅得一份女招侍的活。可实在这个制度下,妇女的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我要想长久的挣饭吃,我就得向男人们卖笑,忍 受客人的无理要求。我为了逃出这个枷锁,“我不干了,那了一块另五分钱,我回家了”我找不到事做。我也明白了这个制度下的男女关系。只要你把自己卖给男 人,你便会暂时有吃有穿。如果你挣不上饭吃,“女人就得承认自己是女人。”我开始卖了。我想要勾引文明人玩玩,但是男人不像我想的那么容易。他们不会上 当,见面就想得到便宜。你要是没有相当的好处贡献给他们,你会一无所获。“要买,得痛痛快快地。”我真正的卖了,以为可以顺利地长久地挣了,可这个社会是 不公平的。我没纳捐因而是不道德的,我被抓了。暗娼和妓女本来都是靠出卖肉体吃饭的。妓女因向政府纳捐是合法的,暗娼只能被投进感化院接受文明人的感化,或者走向死亡的监狱。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她所处的社会中,一方面是血淋淋的金钱关系,另一方面却是极端虚伪的假道学;一方面把压迫者变成任人宰割的奴隶,另一方面却又把种种罪名加在被迫者头上;一方面制造着普遍的,公开的卖淫,另一方面却又抬出“整饬风化”的招牌。统治阶级堂而皇之地设立所谓的“感化院”和鼓吹的“道德感化”只不过是其假道学的一块遮羞布【5】。它丝毫不会改变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所以我挣扎着,但我无法逃脱被社会蹂躏的悲苦命运,我还想跳出这个男权的藩篱。但是整个的社会制度将这个世界的权力给了男人,我还是不得不成为男人的践踏的商品。我只是一张带腿儿的有价证券【6】。不得不接受男人的零星施舍以维持生存。我不甘沉沦,却又不得不沦落。这便是我的悲剧。

二“我”的形象分析

(一)天真单纯且自尊的小姑娘:

《月牙儿》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姑娘。我爸爸死时,我没有悲伤,也没有痛哭。还怪大人们不理我。天真的我不知道没了爸对我们将意味着什么。“更觉得自己的悲伤。”当妈很的哭,大家很忙,嚷嚷声很高时,我却认为“也似乎不值得嚷。”不 知世事艰难,真小孩的天真。如果说这是我小,那也罢了。但我并没有在认清这个后而改变。当我妈妈做了暗娼之后,我不明白,她为何不落泪,反而好笑。可见我 的单纯。我不但没想过妈笑的后面的辛酸。还我开始疑心她,并开始省钱。一旦她叫我做那样的事时,我就可以逃跑。最终我离开了她。满以为会凭自己的双手养活 自己,可处处碰壁。想找份工作,才发现没有工作给妇女;想玩浪漫,才知道男人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甚至当我被骗失身后,小瓷人找上我时,我不但没闹,反而 瞧瞧搬走了。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不明白世事,头脑过于简单。导致这样的性格还有我的自尊。当我被同学耻笑。我认为因为她的职业让我丢脸,让我抬不起头来。我 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我就开始恨我的妈妈。当我得知在饭馆做女招待也得卖笑,也得应答客人的无理要求是,我因自尊心被伤害,我生气辞职不干了。我想踏出这 个险恶的社会漩涡,但是因我天真单纯,自尊自强,得到的只能是各种碰壁和屈辱。可见女性的生存只是吃饭前提下的交易买卖,而爱情,浪漫,尊严只是本能的伪 美的代名词,女性的自我实现及价值意义也就是通过性别特征换取生存权利。这不仅反映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也揭露了女性解放的艰难,不难体会“作 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实现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那么困难,比在法律上制度上社会保障上解放妇女问题困难的多”【7】。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自主意识的新女性,在于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道德发生冲突时,在捍卫自己的权力上仍旧是微弱的,无能的。她们没有自由,不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二)善良仁慈,追求个性的新女性形象:

月 牙中的我像中国广大的妇女一样是善良的。当我失去父亲后,我便开始帮助母亲。我可怜她,知道她喜欢花,就有机会折一俩朵给她戴。虽然她做了暗娼,使我抬不 起头来,但我爱妈妈,因为她得顾我们俩的嘴。在我被校长的侄儿骗以后,我遇到小瓷人———他的妻子,我可怜她,便答应离开了那个骗自己的男人。我心怀仁 慈,我可怜别人,可谁来可怜我。我只能依靠我自己了。我不想在这个黑暗社会中变成像我母亲那样的人,也不想像女一号那样挣饭吃,更不想变成像小瓷人那样没 有自由的人。我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我想像男人那样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想脱离男权的藩篱,想摆脱成为男人附庸的现状。我追求自由的生活,我想自食其 力,清清白白的活着,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站起来和这个黑暗罪恶的社会斗争。但还是被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陈旧习俗和传统观念所织构的天罗地网 紧紧包围。这张网虽然经冲击,但是市民意识中仍旧根深蒂固。“所有的好名目都是空的”【8】。

(三)有上进心却堕落的女性形象

月 牙儿中的我是一个具有上进心的女性。我没有像当时其他的女性那样想一辈子依附于男性。我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而不是靠男人的施舍。虽然在这个黑暗 的社会里,妇女无法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家糊口的。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我四处找工作做,因为我会做许多的活。我会洗、会做、会烹调,还会编织,抄写等,但是整个社会制度却不承认你的能力。我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我没办法了,只好做了暗娼,我堕落了,我开始卖了。我也看清楚了这个社会,并认识了 “钱”和“人”的关系。在宰割罪恶的社会中,钱比人更厉害。“人若是兽,钱便是兽的胆子。”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即我的一切 个人的本质力量所不能保障的,我凭借金钱都能做到。所以,金钱把这些本质力量中的每一种力量都变成不是他本来的面目,即变成它的对立面【9】” 我本来是一个満怀希望的女孩,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但是当我的这个愿望被一点点的湮没时,我就慢慢的失去了自我。在旧社会黑暗的压力下,我承 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重压。在旧社会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下,金钱所具那种“颠倒黑白的力量”以及“人在金钱统治下逐渐的异化”【10】。最终我被这个畸形的社会所扭曲。当我得病之后,我便尽力地把病传给别人,是扭曲了的我对这个畸形的社会的报复。

(四)极普通又典型的女性形象

月 牙儿描写了我的悲惨的一生,通过我迫于生计,不得不沦落,在麻木和无奈的夹缝中生存,描写出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百姓形象。有中国女性的隐忍负重,有着对 无奈现实的颓废消沉,有过少女的单纯和美好的善心。这个形象近似于一个没有个性的,随意生活的压迫,相信一切都是命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来自下层 家庭的女孩,没有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壮举。我只是千万妇女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位。我和下层的百姓一样的也在为了生存而奔波。但是我也 是典型的一个,在我的生活中可见我的性格。虽然我是一个极普通寻常的百姓形象,但是我又不同于寻常的百姓。我是一个读过书的,有上进心,能够追求个性的,敢于和旧的社会制度斗争的新女性。

结束语

月 牙儿通过我的这一悲剧形象,痛诉了旧的社会制度的黑暗,否定了这个吃人的不合理的旧制度。同时,是对封建礼教男尊女卑观念的控诉。以我的悲剧形象引发的道 德与金钱,羞耻与生存,独立与依附等问题,也是当是妇女阶层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的悲剧性是在要求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自由与传统文化规范 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在文学思潮渐进的过程中,老舍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以一名底层妇女悲惨经历将创作方向指向吃人的社会,痛斥黑暗社会,将底层妇女的生存 状态如实展现,是对社会底层妇女艰难生活状况的血泪控诉,又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

2.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篇二

关键词:老舍,小人物,生存姿态

老舍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一生中著有诸多优秀文学作品, 包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在内的作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短篇小说领域, 他有着许多极为出色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热包子》作为老舍先生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说, 其本人及评论家对其投注的关注度都偏低, 但是作为作者早期的实验之作, 这部小说抛开了文化批判、道德批判、国民批判等包袱, 真正做到了以尊重、平等、理解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 作品中塑造的小人物生存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下面结合《热包子》这部小说的内容分析下作者笔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一、对生活始终抱有希望的生存诉求

老舍先生在创作《热包子》小说的时候, 恰逢家道中落, 作为出身于正统旗人家庭的作者, 并未享受过祖上的荣光, 而是在出生开始就直接面对了社会底层的艰辛生活, 从书籍中、长辈口中知悉的曾经的家庭荣光与现下底层社会的艰辛生活, 让作者本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视野。老舍先生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怀着一种宽厚亲和的包容态度, 通过对底层小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描述展现出作品中深存的“平和精神”。老舍先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都不乏性格特异的底层小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或者表达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如面对侵略老派市民懦弱、苟且偷生的性格, 或者批判了新派人群过于崇洋媚外的嘴脸, 他笔下的人物都带有作者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 同强烈批判社会及民众的鲁迅先生不同, 老舍先生即使在批判社会乱象与负面人物时, 同样秉持着温和与宽容性, 这与作者本身更重视追求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不无关系, 正如同评论家所描述的“温情宽厚的人道主义立场”一样。

《热包子》这部小说的剧情与人物并不复杂, 作者在小说中就重点将眼光着眼于两个核心人物, 小邱嫂及其丈夫小邱, 前者通过作暗娼求生存, 后者作为经营暗娼营生的丈夫形象存在。两个在社会底层求生存的小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 艰辛的生活在自己的时空里。作者在创作小说时, 使用了以“我”的视角去描述着两个小人物的生活, 通过“我”的视角看到的两个人的日常生活带有典型的社会小人物特色, 可以说, 从开篇开始, 作者以回忆的笔触展开故事开始, 这两个人就以一种鲜明且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两个人在作者的记忆中不会老, 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带笑, 和气或者木讷种种姿态不一而足, “我”的视角下对两个人物的描述是丝毫不带贬斥、嘲讽、批判等情感的, “我”的眼中的这对夫妇更多的还是在踏实求生存, 小邱夫妇的来历不明正如同那个时代一样, 从许多地方聚集到北京求生存的外来者缩影, 无论是小邱嫂洁白的牙齿, 小邱木讷且憨厚的笑容, 还是这两人踏踏实实过生活的姿态, 在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中以小人物对生活的希望与坚持悄无声息的活着。

二、卑贱与朴实同在的生存姿态

老舍先生在创作《热包子》时使用了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 “我”眼中的小邱嫂虽然并未做过详细的正面描写, 但是儿童视角中这个亦良亦娼的年纪轻女性无疑有着完美的姿态。无论是永远收拾的干净且温暖的温馨小屋, 还是对邻里街坊热情好客的姿态, 这些都成为了这个社会底层女性身上的闪光点, 这些侧面描写无一不昭示着小邱嫂本身的勤劳能干与热情好客, 但是这种完美姿态的背后, 却是艰难求生的暗娼身份, 在儿童干净无垢的世界里, “我”并不知道她的这层身份, 以另一种天真的视角描述出的小邱嫂的生活姿态, 只会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残酷, 儿童的天真更彰显了事实的残酷。

在“我”看来, 小邱嫂和气又好看, 一口白牙笑起来特别好看, 表面上完全是一个贤良妻子的形象, 但是稳重透露出的“特别是中年男子, 愿意上小邱嫂那里去谈天呢, ”“小邱嫂的光脊梁不但是被我看见过, 有些中年人也说看见过。”这些描述细节, 则将她的暗娼身份点名, 鲜明立体的小人物形象让人开始觉得百味杂陈。对于以暗娼身份生活的小邱嫂, 作者并未瞧不起或者批判, 他更多的是用儿童的视角展现出生存的残酷, 利用儿童的天真弱化暗娼这个复杂可悲身份背后的残酷, 塑造了一个“我”眼中动人的美丽、勤劳、纯真的底层妇女形象。老舍先生笔下的妓女形象并不少, 无论是比如《骆驼祥子》里的小福子, 《月牙儿》里的“我”, 《微神》里的“她”, 都是美丽且可悲的, 这些女性原本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贤妻良母, 但是因为社会际遇或者生存的压迫, 被迫沦为了妓女, 但是妓女这个低贱的身份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尊严。纵观老舍先生笔下的妓女形象来看, 一部分女性成为妓女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个人的生存或者亲人的生存, 从道德角度来看, 老舍先生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意味着他褒扬了她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存在于底层小人物身上的高贵品德同样为他所认同, 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 穷人的生命权利同样值得尊重与维护。作者塑造了这些令人深受触动的女性人物形象, 同作品中其他霸道凶恶的妇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女性即使命运可悲, 但无疑仍旧是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 这同《热包子》中“我”所尊重与喜爱的小邱嫂的价值取向如出一辙。

三、卑微与反抗并存的生存态度

《热包子》中另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是小邱嫂的丈夫小邱, 这个年轻的后生并非老舍先生笔下的新派市民或者老派市民那种典型形象, 他只是一个丝毫没有手艺的年轻人, 似乎除了小邱嫂他就一户所有。来自于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小邱, 带着小邱嫂在大杂院里经营者暗娼的营生, 作为一个男人与丈夫, 他无疑是窝囊且不合格的, 他的妻子小邱嫂在家里迎来送往, 以暗娼的身份与姿态生存, 他作为暗娼的管理经营者, 需要欢天喜地的看着妻子被其他男人占有, 在街坊四邻的耻笑中被叫做“王八脖子”, 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 挣扎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后生。这样一个窝囊的男人, “我”不知道他的过去与来历, 但是这并不妨碍塑造出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出来, 他自身作为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生存姿态的一个具象化符号, 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许多人物形象, 对于处于当时那个时代与底层社会的人群来说, 活着就是他们的一切。

可就是这样一个窝囊的男人小邱, 他的身上也展现出了作者赋予他的独特特质, 他既不同于那些依靠着妻子作为暗娼生活的小混混, 如《浴奴》里的小陈和小孙, 也不同于挥霍妻子辛劳将妻子作为交易物品的底层渣滓, “我”的视角中对小邱的认知与态度是宽容温和甚至是亲切的。作者冷静平实的语言描述下, 小邱即使窝囊, 但是同样有着闪光点, 他是个不错的后生, 每天都欢天喜地, 没有生育能力他苦恼且伤心, 但是当小邱嫂宽慰似的让他去买洋火时, 他脸上的笑容是纯真憨厚的。会露出这样笑容的小邱, 似乎更像一个容易被满足的孩子, 即使在小邱嫂出走后, 他也并未放弃, 每天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屋, 丝毫没有年轻男人的邋遢, 这无疑也是等待小邱嫂重新回来的姿态。作为丈夫, 他并不喜欢妻子被人占有, 但是无可否认, 他对妻子的感情是真挚的, 他在小邱嫂出走后会发疯地跑到街上去寻找, 和大家吃饭时会心不在焉, 在其他人提起小邱嫂时, 会黯然神伤的独自离开, 在两人的小屋中独坐, 想着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小邱无疑是爱小邱嫂的, 在小邱嫂回来后, 他的热切与喜悦无法掩饰, 去给小邱嫂买包子时, 那个“热”字几乎道尽了他内心的感情。从小邱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依靠妻子做暗娼生存的男人, 他还老实、顾家, 爱着自己的妻子, 他即使卑怯, 却不龌龊, 即使为了生存要放弃一些东西, 但是他仍旧在生存的底线上, 怀着对生活与希望的憧憬, 艰辛地走下去。小人物的生存虽然卑微但却并不龌龊, 他们身上还有对生活对希望的执着与热爱, 这正是他们打动“我”的地方。

四、温馨不失心酸的生活现实

背井离乡的底层小人物在外求生的生活是艰辛的, 在小邱与小邱嫂身上, “我”看到的他们的生存现实是温馨与辛酸并存的, 他们并未因为生活的艰辛就向现实妥协, 反而在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即使困顿不堪, 却不失温暖。辛酸的生活中, 小邱不喜欢妻子被人占有, 却只能辛酸往肚子里咽, 他忍受着被别人瞧不起的现实, 只能在夜里通过和小邱嫂“打架”的方式发泄, 每次欢天喜地的接完客人后, 他们就要“打架”, 这无疑是一个卑微且爱着自己妻子的男人的抗争, 这是他白天隐藏在笑容背后的无奈宣泄, 是残酷生活在两人身上的烙印, 是妥协的无奈与辛酸。小邱嫂对辛酸生活的抗争是离家出走, 一个街坊、小贩及孩子都喜欢的看似快乐的女人为何要出走, 即使她有一个对自己不错的丈夫, 仍旧无法改变她暗娼身份这个事实, 通过出卖肉体维持家庭的生存, 对已一个女人而言是十分辛酸且痛苦的, 日常生活中的小邱嫂拥有着成为贤妻良母的能力, 可是却只能作为暗娼生活, 或许是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辛酸生活, 她采取了离家出走这样的反抗方式, 可是半年后, 她又回来了, 比之前更瘦, 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所能生活下去的手段或许只能是继续做妓女, 这种可悲的命运同之前一样毫无改变。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 同样不失温馨, 无论是温馨干净的小屋, 还是小邱嫂的故意嗔怒, 还是小邱的等待与买“热”包子的细节, 这都代表了两人携手面对风雨人生的姿态。

综上所述, 老舍先生用朴实质朴的比较描述了《热包子》中两个小人物辛酸与温馨并存的艰难生存姿态, 以温和宽容的姿态展现了小人物对生活与希望的憧憬和追求, 对底层人物人格的尊严与权利给予应有的尊重, 肯定了他们的生存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红.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关于老舍小说《热包子》的阐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 :32-34.

[2]陈晓云.老舍小说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特征[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111-113.

[3]孙延荣, 陈宁宁.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老舍《茶馆》再解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115-118.

[4]胡光璐.从《小人物自述》看老舍的追念论[J].职大学报, 1999 (3) :27-30.

[5]刘晓红.论老舍小说中的个人悲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52-55.

[6]旧雯君.为小人物画像的老舍[J].中文自修:中学版, 2005 (9) :14-16.

3.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篇三

关键词:老舍;理想型;过渡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864X(2015)01-0006-02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区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期间开始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小说正式步入文坛。他擅长写市民,被人们誉为写市民题材的圣手。据统计,他仅在小说中就塑造了五百多个市民形象,其市民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可以与之相匹敌。。文章重点论述的是其作品中的“理想人”与“过渡人”人物形象。

一、理想型人物

理想型的人是指继承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人。老舍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力量。近代中国人的性格缺陷,跟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讲阴、讲柔、讲静不无关系。中国文化精神长于主观内省,长于道德的自我完善,长于心理自我平衡。但缺乏一种“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果敢决绝,义无返顾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既可以造就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化动为静的博大精深的斗士,也容易培养出一味退却的懦夫。

《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优质因素造就的斗士。他抗战前是个闭门饮酒栽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旧式文人,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儿子壮烈牺牲后,他有了巨大的变化。邻居们担心他受儿子的牵连,劝他躲一躲,他拒绝了。他说:“我只能临危不苟,儿子死了,我怎么陪着………我会高声的告诉他们杀你们的是钱仲石,我的儿子!”在敌人的监狱里,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出狱后他向人民宣传杀敌救国的道理,以前他连蚂蚁都不肯伤害,现在主张杀人了。他由一个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了敢于流血的战士。老舍在文中说钱先生是地道的中国人,而地道的中国人,带着他的诗歌、礼仪、图画道德,是会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钱默吟曾对诱惑他投降的敌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的“节”是指从屈原、苏武、岳飞等具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那里传下来的,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操行节守。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己人格的心理模式。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老北京人的文化优质因素,那么墨家文化则成了理想型市民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墨家尚侠好义,刻苦俭朴,主张“非攻”、“兼爱”的思想对后代文人影响很深。经过历代文人的宣传,尤其在近代武侠公案小说里出现那么多杀富济贫,除恶惩暴型的侠客形象,更是墨家尚侠好义思想那一面的进一步强化和演化。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老舍,他又用这种市民社会的“侠”、“义”意识去教化民众,这种行为可称为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老张的哲学》中王德敢于和恶棍老张顶嘴甚至在老张打老婆时挺身而出,给老张一记耳光。当心上人李静被买给老张时,他敢于在婚宴上持刀行刺,颇有一股凛然正气。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民主”、“科学”的呼声很高,作为受封建文化影响不深的某些青年人,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关注自身,看中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也都执着于各自的人生追求——不管这追求是什么。李子荣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有自己的标准,不去追逐时代潮流。他宁愿要一个会做饭会洗衣,能互助互谅的老式的妻子,也不要一个念过一两本爱情小说便发疯似的自由恋爱的摩登女性。而且他一直就比较务实,在古玩店工作时,工钱和时间都向马老先生说清楚,以致于马老先生说他:“这份俗气,还会念书,瞧不透!中国念书的人不这样!”他也看透了中国人的官瘾,“老人家是个官迷,糟!糟!糟!中国人不把官迷打破永不会有出息!”马威虽然是年轻人,但他与李子荣相差太远,他自己也看到了这一点“ 李子荣是个豪杰,因为他能自己造出个世界来!……”

这种理想型的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他们也有缺点,最主要的一点是柔弱。就是那个敢爱敢恨的王德,当他家里人在他神智不清时,给他娶了一个根本不相识的陈姑娘来冲喜,他居然给冲醒了,“不由的心软起来,开始与她(陈姑娘)说话……于是,他死心踏地帮助父亲做地里的工作,不敢再冒险去城中找事。”

斗争实践的日益深入和思想的发展使老舍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开辟自己的艺术世界。以前老舍刻画的理想人物,只是一些像李景纯,李子荣、马威那样的“务实”、“埋头苦干”,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国民。而在抗战爆发后,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创造了瑞全这样一个有别于他以前作品的新人形象。瑞全从北平出发后,从一个幼稚浮躁的大学生转变为成熟的抗日工作者,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他对于“民众”的认识的变化。过去民众在他眼里不过是些无知的,肮脏的“愚民”。现在他认识到,“乡民,在许多事情上,不但不愚,而已配作他的先生。”瑞全对民众认识的变化,表明了老舍通过抗战现实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

二、过渡型人物

过渡人是指在老北京人的心理与理想型市民思想之间矛盾痛苦的人。他们多是青年人,青年人独有的朝气和活力使得他们不可能像老北京人一样完全因循守旧,愚昧落后。对接触过新思想的他们来说,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成了他们无形的枷锁,钥匙在自己手里却打不开,于是他们矛盾、痛苦、徘徊。再一个原因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文化造成人的异化,人的个体意识消亡,代之而起的是群体意识的增长。中国人如果没有这种群体意识就很难在这个文化氛围里生存下去,如果要去张扬个性,很快被群体吃掉。老舍没有描写个体意识被吃掉的那一面,而大量描写个体意识在服从群体意识的精神律动下的矛盾、痛苦、感伤和哀怨。

《离婚》中老李是在压抑诗意、压抑浪漫个性的情况下,与李太太组合家庭的。但他与妻子在情感、性格、举止、言谈诸方面,都呈现不协调状、不相容状。不管他对李太太的俗气怎么讨厌,他还是要在这个家庭中苟活着、敷衍着,而且进一步压抑他对马少奶奶的潜性爱的追求。

祁瑞宣是祁老太爷家族“四世同堂”中的长孙,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家大小的累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背上,使他抬不起头来。”但他青年时代曾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并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即使这样,他还是未摆脱祖父和父亲的命运。在“国”与“家”发生矛盾时,血缘家族制度使他只能为“家”而弃“国”。但他在“国难”面前矛盾痛苦:他要对国家“尽忠”就不能对上辈“尽孝”;他要对祖辈、父辈“尽孝”,就不能丢开他们走出北平。“在另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他曾对瑞全说:“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为此,他常常自责自谴。当战事紧张时,他终于抛弃这份沉重的文化遗产,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而一旦民族战争结束,他仍然会回到原来他所遵循的文化传统规范下的生活环境里去,去敷衍,去调和,去安分守己。

注释:

[1][3][4][9][10][11][12]老舍.老舍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p255,p107, p312, p256,p20,p35,p37.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49.

[5][6][7][8]老舍.老舍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p49, p39,p449,p613,p186.

作者简介:

成艳军(1984—),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4.对康熙的人物评价 篇四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汉族政权,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清廉的帝王、伟大的政治家。

2.历代评价

《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啸亭杂录》:“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

南怀仁:“(康熙)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为一睹圣容,他们不惜远涉跑来此地,因为,对他们来讲,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表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白晋:“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金昌业:“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莱布尼茨:“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法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某宗教在中国自由传播。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伏尔泰:“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某宗教义。”

马嘎尔尼:“时至今日,正如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所讲,康熙皇帝对科技有很浓厚的兴趣,但无论如何他的后世子孙并没有继承他的这一优点,甚至也没有继承他的其他优秀品质与聪明才智;因为现在他们的国家政策与王室的虚荣感正在共同抵触着我们所表现出的优秀杰出方面的一切事物,尽管他们毫不怀疑我们的卓越,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学习会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科技)。”

曾国藩:“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梁启超:“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风声所被,向慕尤众。”“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他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蔡东藩:”自古藩镇,鲜有不生变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断有为之主。洎乎仓卒告警,举朝震动,圣祖独从容遣将,镇定如恒,且不允索额图之请,自损主威,圣祖诚可谓大过人者。“

毛泽东:“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_喇嘛,护送六世_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阳:“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钱宗范:“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十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邵力子:“康熙本人尽管对西方科技感兴趣,但他却丝毫不打算将这种兴趣向官员和民众推广。对于西洋传来的学问,他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赏,而从不注意造就人才,更不注意改变风气。“

5.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篇五

关键词:老舍茶馆戏剧创作大众化民族化

“ 茶馆”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人们喜欢品茶,也喜欢在茶余饭后谈天说地。它是一个大众化的场所,也是各色人物的舞台,它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形象地演着一幕幕栩栩如生的人间活剧。老舍的《茶馆》就是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他的短文、散文《养花》、《猫》、《济南的冬天》、《茶馆》、《草原》、《想北平》和《我的母亲》相继被收录在中小学生课本里。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从中可以大致看出老舍的文学作品的两个特点:大众化和民族化。

一、“小茶馆大舞台”——取材的大众化

《茶馆》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

向,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虽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正面反映了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运动,而且通过社会一角的演变,自然的透露出社会变动的信息。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来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在剧中通过对旧北京一个茶馆的遭遇的描写,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把那些冷酷无情的血淋淋的社会相,一幅幅地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作者没有正面描写那些它所不熟悉的政治舞台的“大人物”,也没有把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搬上舞台,而是集中笔墨着力刻画了一大批“小人物”,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色色的茶客。

茶馆的人。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茶馆这个“小社会”正是那个“大社会”的缩影。因此作者取材茶馆来写剧作就显示了他取材的大众化特点。

二、“三场剧幕”、“几次变迁”——内容的大众化

《茶馆》中穿插了各色人物和各样琐细的事情,以展现旧中国社会的阴暗与朽坏,也描绘出寻常百姓的挣扎和他们哀怨、愤懑与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从话剧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大众化特点。

就拿第一场为例:戊戌变法失败的那年秋天,老北京裕泰茶馆里生意兴隆,掌柜王利发子承父业,迎、送着熙来攘往的各色茶客,他人精明,心眼也不坏。店堂里各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王掌柜白送茶给算命先生唐铁嘴喝,旗人

出身的松二爷和常四爷提着鸟笼子进来。贩人口的刘麻子要把贫寒人家的姑娘康顺子说给庞太监做老婆。东家秦仲义想要收回房子,开工厂实业救国,他觉得常四爷那种施舍的做法没有用。看到这些无常的世事,常四爷忍不住说出“大清国要完”,宋恩子、吴祥子过来,把他和松二爷抓走了。到了第三场:抗战胜利了,可裕泰茶馆的样子不像以前那么体面了。店堂里暗淡无光,“莫谈国事”的纸条上边上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四爷与秦二爷来了。几十年的光景,秦二爷“实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常四爷年老体衰,王掌柜想到自己变尽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可是竟也不能了。三个孤寂的老人,欲哭无泪,在茶馆中按出殡的规矩行事,为自己唱丧歌。不久,王掌柜就上吊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大众“众生图”,反映了三个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各色人物显神态——塑造人物形象的大众化

《茶馆》塑造了众多的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

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挣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

常四爷他性格耿直、刚强,富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地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最后他说的一句话充满了感慨:“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对他的性格作了生动的总结。

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尽管他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还是彻底破产。他在事业失败后自我嘲笑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总之众多的人物形象,活现出一个叫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尽管一次次的改朝换代,而茶馆里那张“莫谈国事”的纸贴却“保存下来”,这是富于象征意义的,就是说这些朝代的共同特点是由少数达官贵人统治和压迫人民大众,老百姓是不能说话的。在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背后,有个没有出场的主宰一切的魔鬼,那就是黑暗的旧中国社会。

四、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创作主旨的民族化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茶馆》中不同的人物反映出了不同的民族特性。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茶馆》就是通过反映北京裕泰茶馆在掌柜王利发的谨慎经营下,依然无法摆脱被查封的命运。揭露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统时期三个特定历史年代的黑暗现实,揭示了这三个必将被彻底消灭埋葬的历史时期中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分析了当年“实业救国”行不通的事实,是旧社会的一曲挽歌。通过大众化地描写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来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这分说明了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老舍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7)

《解读老舍经典——茶馆的人性变奏》(华山文艺出版社。2005)《老舍的艺术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老舍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6.对老舍的人物评价 篇六

(一)评价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一般模式

首先,概述历史人物生活的历史环境

概述时,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

其次,点明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即由什么阶级组成,代表着什么阶级的利益。

第三,简要评述历史人物重大活动中的具体史实

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 帝的事迹可概括成:

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 统一和政治统一。

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如林则徐事迹可分为禁烟、抗英、学习西方三大类。李鸿章活动也可分为三大类:

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 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 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 卖东北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人物也可用此法评述,如评析拿破仑可分为:

政治野心家:a.17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法国政权;b.18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略)。

资产阶级军事家:a、发动带有反封建性的战争,多次打败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b、对英、俄战争带有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的一面;c、对埃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战争是侵略性战争。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如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 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中:a、19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 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 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建立中华革 命党,19发动护国运动;c、19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 段祺瑞独裁统治;e、19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孙中 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屡次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1月召开国民 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5月建立黄埔军校。

再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大革命时期),?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阶段进行叙述。

第四,分析其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利于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以此其判断功过

历史发展潮流即历史发展趋势,即当时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顺应历史主流;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旳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一般分为功过两方面,判断功过应坚持看其活动(或思想)是否以上“三原则”,这三者应该是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符合其中一条,其他也就顺理成章了。

判断历史人物功过的一般模式是:

首先,分析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或者分析其活动是否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或分析其活动反对或支持的对象),或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旳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则该活动就是积极的(或进步的),是其功绩;“否”则该活动就是消极的(或反动的),是其过失(或过错)。对于过失,主要是看历史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时代局限性。

其次,看其气节、修养、品质等是否有值得我们肯定、学习的地方;或指出其个人品质或性格方面的不足。

第三,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此外,还要分析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第五,给历史人物以历史定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即历史人物在本国或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和阶级定位(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或点明其品质和精神风貌是否值得肯定、学习。

下面就如何评价秦始皇略述一二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秦始皇)当政的时代有几个基本特征;(1)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阶段;(2)民族联系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阶段;(3)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初步发展阶段;(4)人民群众渴望统一和安定。

据此,结合教科书陈述,可按历史活动的两个阶段(秦王嬴政的统一战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可按他历史活动的正负属性,边述边评,也可先述后评,最后给秦始皇以历史定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政治家,功大于过)和阶级定位(第一个封建皇帝、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具有剥削压迫人民的局限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思想(或主张或观点)的一般模式

首先,概述该思想产生的特定的历史环境

其次,简明概括其主要思想

第三,分析其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

第四,指出其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具体操作同(一)基本一样,不在赘述。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切记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不要以偏概全;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定阶段:即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范围,认清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我们都要将他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区域内去考察,即理清该人物与他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看阶级:一般来说,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深深地打上本阶级的烙印,受自己阶级利益的左右。

定标准:通常我们把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当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还有道德标准、价值观标准等等,但这些都应当从属于前面的两条根本性标准。

忌极端: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既不要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一棍子打死”,轻率地全盘否定;也不要做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狂热崇拜者,只看到他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丝毫缺点,甚至容不得任何人说他的缺点。)

重民众: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民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过分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据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是什么?不是名家观点,不是权威高见,而是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历史其实是他自己写的。人物评价类的试题和其他类型的历史试题一样,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而这里所说的“史”就是指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1、两分法:即一分为二,就是既讲功绩,也讲局限或过错,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再指出什么是其主流。(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2、阶段法: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分阶段进行评述,然后再适当进行总评。(比如,对毛泽东的评价就可以这样去进行:将其一身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功绩卓著,晚年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但纵观一生其功绩是主要的。)

3、侧面解剖法:把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分成不同的侧面,分角度进行剖析和评价。比如,对孔子评价就可以这样进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学者和政治家。

4、纵横坐标法:将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范围中去考察。比如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就可以这样去进行:从纵向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可以说无愧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但是从横向即同时代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康熙帝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缺少敏感的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重要的历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他对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挨打又负有一定的责任。

四、评价历史人物常见的误区

1、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2、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有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带来“好”得结果。如毛泽东发动“”,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4、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7.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作文 篇七

再说王熙凤吧,红楼梦在“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一回中一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的评价令我印象颇深。这句话实质上就是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吧。我觉得他在整个故事中就扮演着一个女强人的角色。他的才华的确值得人称赞,但是倘若她把心态放低一些,放平和一些,则么会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呢?归根结底还是心态问题。

还有妙玉,一个自视高洁而不被社会所容最终还是落了个落入泥潭的悲剧的人。文中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我想这已经很好地说明了他太过高傲的性格了,然而这一性格与心态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8.如何评价局限性的历史人物 篇八

[思路分析] 你好

只要你写出你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

我说《红楼梦》

我简单说一下我的个人看法。首先,小说并非都是在最后才交代故事结局的。

当然,中国传统小说大部分是在最后交代结局,而《红楼梦》的结局,特别是人物命运,已经在前几回中有所暗示,我想这正是它突破传统小说写法而具有现代色彩的一个方面。——其实,不少现代西方小说都不是严格按照开头—发展—结局的步骤写的,相反,欧洲的传统小说往往从中间写起。比如我们熟悉的弥尔顿的《失乐园》就是从中间开始写起的。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完全颠倒了小说原本的顺序,小说的结局反复多次地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文本中。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我认为,红楼梦整本书其实是主要宣扬了佛家的人生虚无思想,一切都是一场空。作者的语调,以及《好了歌》等都明显的表现了这一点。而作者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跟他的人生遭际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学者考证,《红楼梦》具有浓重的自传色彩,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红楼梦》写的就是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抄家、搬迁北京之后的生活。(当然不可能是实写,我这里说的自传性是有限的,小说和生活毕竟是有很大差距的。)

因此,《红楼梦》可以看成是一部人生的启示录。“树倒猢狲散”是其必然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红楼梦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其次,我认为,在前几回暗示人物的命运,为以后定下了一个悲剧的基调,为本书笼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挣扎是徒劳的,一切都已注定。——而这,也许正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红楼梦》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解题过程]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王熙凤形象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如何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或发生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考察他们的背景、过程、结果,最终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以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其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比较这种进步性和局限性谁占主流,让学生自己去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定位。当然,评价者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但作为中学生来说,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是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理解、思考、交流、探讨,并在教师引导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初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共2页)关键词:历史人物,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局限性,历史进步性,历史环境

蒋介石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先讲讲“西安事变”之前的剿共,他应该做得没错。我们可以试想,就算放在了今天,一个国家内部出现了一支实力足以影响政权的反政府武装,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不是应该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呢?也许那个特殊的形势使这个问题又复杂化了,对于蒋介石来说,抗日也好,剿共也好,都只是选择先后而已,两件事都是正确的,如果当时日本没有入侵,蒋介石的剿共就完全不值得批评了。事实上,我还是认为当时蒋介石说的“攘外必先安内”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西安事变”在当时没有发生,中共部队绝对会在几周内被完全歼灭,之后再进行抗日的话,中国只是损失了很小部分的兵力而已。而且,后来的事实又反映出,正是由于中共的存在,使战时美国对华援助不够坚决,新四军也与国民党军队发生过军事冲突。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已经预料到,在当时如果不马上歼灭共产党,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再来说说我们所谓的“解放战争”时期。抗日胜利后,一个国家,两个拥有大量军队的政党,只有两条路,和谈与内战。当时,国共双方都优先选择了和谈,于是就有了“重庆谈判”。根据本书中所写,重庆谈判时,中共提出了两大问题,为“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这两个问题“与蒋主席及政府之主张距离甚远”,导致和谈破裂,于是爆发内战。而如果我们今天再来看待这两个问题就会发现,“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在台湾已得到落实,而在大陆却迟迟没有做到,国共两党哪个更值得批判呢?另外,书中对于于1947年元旦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只字未提,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共和国民主宪法。目前在中国大陆,也许我们对于晚清之前的历史人物还能进行客观评价,因为那很难牵涉到当今政治,也没有言论管制的问题,但从李鸿章及梁启超那些时候起的人物,我们给予评价的时候就难免顾及“政治正确”。现在才发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有多么的痛苦!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过去一定时期下对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这些杰出人物是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我们今天学习这些英雄人物,如何客观来评价他们呢?下面本人谈几点看法:

第一、确定时代背景

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的,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比如,如何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质问题(历史上持此论者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本质。

在分析历史背景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确定阶级属性

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如评价商鞅,就需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进行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第三、确定历史作用

主要看历史人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侧重。

首先,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和巩固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

其次,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道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在他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

再次,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首先,“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本方法的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杀其功。如评价左宗棠、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其次,“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本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如对汉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六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要较好地掌握这两种方法,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分级分类整理。所谓分级就是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影响大小和教材详略,划分为重要人物、较重要人物和一般人物。对前两者重点掌握。所谓分类就是按照历史人物特性,把类似人物归到一起。既能形成系列化知识,又可避免相似人物的混淆,还可发现掌握同类人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第五、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这是由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的性质是由其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基本原理所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此点通过确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即可实现。如《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大学士,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实验农业,因此,不能把他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杰出的农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二是对政治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华盛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

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历史发展必然性中有无数偶然性的因素,因而历史具有多样性。正如刘宗绪教授所说的:“人们只能做历史所要求做和所允许做的事情,违反了规律必遭失败,至少一事无成。”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应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发展主观能动性,才能推动历史发展,才能名垂青史。

9.评价三国人物 篇九

在汉末三国那个**的年代,曹操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用“奸雄”二字概括是很不确切的,问题主要是他的个人品格存在严重缺陷,如屠徐州、坑降卒,残杀生灵无数,为人又诡谲多诈,崇尚独夫哲学,误杀吕伯奢全家而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在哪个时代都是站不住脚、会受到谴责的。孙权在个人品格上的毛病,主要是生性多疑,乱加猜忌,杀戳了不少无辜臣下,晚年更甚,使得朝臣人人自危。而刘备,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把握好处世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个人品格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闪失。这是刘备在品格上不同于曹操、孙权之处,也是他大半生颠沛流离最终能成就鼎峙之业的重要内因。

对曹操的评价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对刘备的评价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系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在汉武帝时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在宗庙祭祀中因献助祭金不合规格,触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世代就在涿县安家。刘备的祖父、父亲都在州郡做过官,但到刘备的时候已家业衰落,成为底层百姓。这很可能是刘备父亲早逝的缘故。

由于年少失去父亲,刘备跟母亲靠贩草鞋、织苇席为生。他家屋旁有棵大桑树,枝叶繁茂,远远望去犹如皇帝乘坐的华车之盖。刘备小时候跟族中小孩在树下玩耍,说他长大了要乘坐这个羽葆盖车,吓得他叔父急忙训斥他不要胡说,这可是灭门之罪。十五岁时,刘备奉母亲之命外出游学,师事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卢植是当时著名的大儒,但刘备对读书没有多大兴趣。先主传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回头能看到自己的耳轮。平时少语寡言,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之士,因而许多少年争相归附他,同族人称他“非常人也”。史书上所说的这个少年刘备,已使我们看到他性格上的一些基本特点。

历史上的刘备,也不是如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温文尔雅,形同儒生,而是很有勇力、血气刚强之人。他起事之初参与讨伐黄巾起义,作战十分勇敢,“数有战功”,曾受伤后佯装死状,逃过劫难,并因其“有武勇”、“有军功”而被任命为安喜县尉,怒鞭督邮的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上面来了个督邮,住在官舍,刘备上门求见,督邮推故不让进,刘备于是闯到里面把督邮捆起来,责打了两百杖,将印绶解下系在督邮脖子上,又将他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逃走。历史上的刘备,不仅敢于一怒鞭督邮,宁可不当官,而且曾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斩下曹将蔡阳之首。这些事都是先主传明确所载,到《三国演义》里,则分别加到了张飞和关羽头上,刘备勇烈的一面便被抹掉了。

当然,刘备给人的主要印象并不是在武勇方面,而是在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汉末由于国家大**,百姓受尽战乱之苦,田园荒芜,衣食无着。刘备当平原相时,将府中财物施舍给百姓,以度饥荒,自己在府里跟“士之以下者”即一般办事人员同席同食,无所挑扌柬,所以大家都归附他、爱戴他,起事之初就很得人心。当时有个叫刘平的富室一向看不起刘备,不甘心受刘备管治,买通了一个剌客去行刺,刘备不知内情,热情款待,剌客受到感动,不忍下手,于是将来意告诉刘备,作别而去。《三国志》作者陈寿为此赞叹:刘备就是这样深得人心。

刘备起事后,手下只有千余兵卒,后又得饥民数千,实力甚小,为官也只做到平原相,但他在当时的名声却很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徐州牧陶廉病重,对其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后麋竺率州人迎请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徐州所属官员陈登、孔融继续劝说,强调现在百姓拥戴贤能之主,徐州殷富,有人口百万,据此既可扶助朝廷,又可济世安民,刘备才同意接任。陈登等将此报告给当时最大的割据列强袁绍,袁绍回书表示赞成,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孚所望也。”不久,袁术、吕布相继前来攻夺徐州,刘备被吕布赶走,开始了颠沛流离生涯。

当时,刘备虽然一无兵力,二无地盘,但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被吕布打败后他走归曹操,曹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帮助刘备反击吕布。吕布势力被消灭后,曹操回到许都,表荐刘备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在一次酒席间闲谈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刘备闻听大为失惊,不觉将筷勺掉到地上。适值雷震,刘备随机以惊雷相掩饰,未让曹操发觉其失态。曹操是何等有识见之人,他如此敬重刘备、称赞刘备,主要在于刘备既有雄才又深得人心。这种称赞对刘备来说并非好事,他预感到曹操已对自己产生疑心。事实上,当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已向曹操建议除掉刘备。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因担心“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未即同意。后曹操派刘备去阻击袁术,程昱、郭嘉都说:“刘备不可纵。”曹操后悔,已追之不及。

刘备乘机从曹操处逃出,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屯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当时,正是袁曹官渡之战前夜,但曹操仍决定进击刘备。诸将都说:现在与主公争天下的是袁绍,如今袁绍业已引兵前来,却东征刘备,假若袁绍乘虚而入,那怎么办?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于是亲自引兵攻击刘备,刘备不得已又投奔袁绍。

袁绍听说刘备前来,一面遣将沿途迎奉,一面亲自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二百里,去跟刘备相见。袁绍是当时最煊赫的大氏族代表和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如此屈驾迎接刘备,主要也是刘备的德行、品格在起作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亲自向驻兵汝南一带的刘备发动进攻。刘备转而投奔荆州刘表,又受到这个南方最大豪强的出郊欢迎,待之以上宾之礼。

颠沛流离之中的刘备,转辗木妻息列强之间,虽是寄人篱下,但却不显半点寒冫仓,足见人格的力量是政治家的处世之道和立身之本。

紧急关头重信义

危难之际系百姓

刘备在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时所表现出的得人心、受尊敬的品格,在寄寓荆州期间进一步得到显示。

刘表与刘备,系汉室同宗。对于刘备的到来,刘表是真心欢迎的。刘备一到,他就增加其兵力,使之屯新野,在博望坡击败曹军进攻。但后来荆州豪杰归附刘备的日益增多,刘表起了疑心,暗中对刘备有所防备,不予重用。尽管如此,对刘备仍然十分敬重,待遇十分丰厚,而且一收留就是七年(从201年农历九月到208年农历八月),刘备对此是深为感激的。所以当曹操南下,刘琮背着刘备派人至新野(时刘备屯樊城)向曹操投降,刘备处境十分危急之时,他没有乘刘表刚亡故、刘琮刚继位即降曹这个机会,夺取荆州。当时刘备从樊城撤退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得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只是停下马来呼刘琮,刘琮吓得低着头连身子也站不起来。随后,又去刘表墓地,拜辞哭别。另据裴松之在先主传引《英雄记》、《魏书》、《汉魏春秋》载,刘表临终时曾将荆州托付刘备,刘备没有接受,其理由是:“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刘备强调“不忍”,主要是考虑一个信义问题。诚如刘备所说:“背信自济,吾所不为。”尽管荆州对刘备来说已由诸葛亮定为争霸图强的首要目标,但他决不在违背信义的情况下图取。这完全是由他的政治品格决定的。

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虽然无权无势,但他的人品却征服了荆州吏民。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走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今荆门市南郊),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左右劝刘备尽快前进,保有江陵,说现在相随的人众虽多,但能作战的士兵少,如若曹操兵马追来,怎么挡得住?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他坚决跟十余万民众一起走,尽管这样做有可能被曹操追上,也决不遗弃百姓。与民众休戚与共,紧要关头更见真情,充分显示出刘备的政治品格,这在古代政治家中是难能见到的。

由于跟随的民众太多,部队行进缓慢,终于被曹操率轻骑日夜兼程赶上,刘备遭受重大挫折,妻子死难,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也差点失去,只剩下数十骑斜趋汉津(今荆门市沙洋附近汉江边),正好遇到先朝派出的关羽船队,才幸免于难,得以由汉江至夏口(今汉口)。刘备为维护自己的政治品格付出了代价,但赢得了万世千秋的赞誉。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论道:“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正是由于刘备的政治品格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时被曹操打散的部队很快又集结到刘备身边,参加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已归顺曹操的很多刘表部下又纷纷投奔刘备,于是才有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排部下为理由,向孙权提出借荆州,从而打下了“济大业”的基础,开创了“济大业”的全新局面。

肝胆相照显真情

处事公正不偏心

作为一个政治家,在用人、处事上是否真诚、公正,是显示其品格的重要方面。

从角逐争雄的需要出发,刘备跟曹操、孙权一样十分注意礼贤敬士,广揽人才,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所不同的是,刘备在用人、待人上显得尤为心诚、情真,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始终不渝,有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真挚情谊。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是最典型的范例。一方面是寒冬时节三顾茅庐,屈驾延请,至诚至真;一方面是自始至终赤胆相辅,“鞠躬尽力,死而后己”。刘备与黄权的关系也很能说明他在用人、待人方面的品质。

黄权本是刘璋主薄,他反对刘璋迎请刘备入川,向刘璋进谏不听,被贬出成都去当广汉县长。后刘备与刘璋反目,攻取益州,各郡县望风归附,唯独黄权关闭城门,坚守城池,直到刘璋投降,才归顺刘备,刘备不计前嫌,加以重用,黄权进献了夺取汉中之计,对刘备集团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亲率大军东下伐吴,黄权认为吴人骠悍善战,水军进易退难,建议刘备在部队后面坐镇,自己愿作先驱试探对方虚实。刘备不予采纳,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率江北的军队防备魏国出兵。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打败后,黄权返蜀的道路被吴人切断,被迫降魏。蜀国有关官吏依法收捕了黄权的妻子儿女,并将此事报告给刘备。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命即释放,一如既往对待。此前,魏国方面传说黄权的家室已被斩首,黄权不信,说他深知刘备的为人,不会这样做。没多久,果然传来了被宽宥的消息。

刘备宽仁有度,以信诚待人,在君臣关系方面,要比曹操、孙权集团和谐得多。曹操、孙权都有猜忌多疑的毛病,连荀或、陆逊这样的功臣也都因曹、孙的猜忌而忧郁致病,不得善终,刘备方面则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不论对前期跟随他的人,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入川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不存偏见,不讲山头,处事公正。对关羽、张飞也同样,不因为他们之间“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而只重私情,不重才能,排斥他人。

老将黄忠,本是刘表长沙太守韩玄的部将,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州的江南诸郡时归顺,后随刘备入川,常冲锋临阵,勇冠三军。后又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于定军山,为刘备获取汉中立下大功。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同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认为黄忠的名望素来不能跟关羽、马超相比,马超、张飞在近前,他们都亲眼见到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向他们解释清楚,而关羽远在荆州,知道了一定会不高兴。他建议取消对黄忠的任命。刘备坚持不变,说他自会向关羽解释此事,特派费诗至荆州。其时关羽正北攻襄樊,费诗直接到襄樊前线见关羽,关羽得知黄忠为后将军,发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前将军的任命。经费诗一番劝说,关羽明白了道理,遂即受拜。

刘备提拔魏延镇守汉中,也说明他对关、张并非存有偏心,而是处事很公正的。魏延本是义阳的地方豪强,刘备入川时他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相随,很有勇略,屡立战功,升任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准备将王府迁往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一定是张飞,张飞心里也以为非自己莫属,结果刘备提拔了魏延,以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致使“一军尽惊”,即全军上下无不惊讶。

刘备重封黄忠、提拔魏延,既说明他处事公正,知人善任,又说明他在用人上不讲山头、不讲私情。在刘备集团内部,确实有一个刘、关、张“三人帮”,论跟刘备的私人交情,他人都不能与关、张相比,但他对关、张并没有特殊照顾,一样论功行赏,量才使用。他让关羽守荆州,也不是从私情出发,而因为关羽是蜀汉方面最著名的将领,包括曹魏方面都认为“蜀国名将惟关羽。”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决定伐吴,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并非单纯为义气。平时,他对“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片面性,也有过告诫,不是一味迁就。刘备在识人、用人上实际比诸葛亮高出一筹。提拔重用黄忠、魏延,诸葛亮就不可能做到。又如对马稷,刘备临终时嘱咐:“马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后来不听此言,结果吃了大亏。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年少时虽然不爱读书,但复杂的政治斗争实际使他深知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这种政治品格虽然深深打有儒家政治思想的烙印,但在今天仍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往人们常常把拥刘反曹视为一种封建正统思想,好象拥刘就是拥汉,恢复汉室统治,其实这是一种浅层次、简单化的思维定式。我们应从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政治品格来看待这个问题,否则的话,就会大大降低乃至失去刘备这个特定历史人物永恒的政治价值。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对周瑜的评价

上一篇:简报(第四期)下一篇:如何写好作文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