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2025-01-28

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8篇)

1.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篇一

六一学校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八年级历史摸底考试题

命题人:艾怀伟 审题人:李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中国人民100多年的反侵略斗争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刻教育着我们“勿忘国耻,以史为戒”。下列哪块浮雕不适合这个主题()A.抗日战争 B.五四运动 C.虎门硝烟 D.渡江战役 2.帝国主义的炮卢惊醍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开始了。你知道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清咸丰十一年(1861)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为安庆机械工业之始。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起。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兴起,在何时中华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清朝末年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4.2007 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5.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15年,他这一生可能经历哪些事情?()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⑤戊戌变法 ⑥义和团运动 ⑦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

6.“人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林则徐虎门销烟 C、关天培抗英 D、左宗棠收复新疆 7.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B、三民主义 C、马列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2005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到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会谈,并发布了新闻公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9.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A、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B、开展土地革命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1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报复中国的虎门销烟 B.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C.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D.保护鸦片正常贸易

11.下列有关右图所反映的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事件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

B.该事件是在全国掀起抗日浪潮下发生的C.此事件的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事件发动者之一,为国家的统一作出贡献

12.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刘伯承的大规模攻袭皖、鄂东和豫南,是一件令人大感忧虑之事。”他们所指的是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平津战役 13.下列观点,出自严复的《天演论》的是()

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④“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4.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影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 B.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C.轮船只出现于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 D.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15.“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法国大作家雨果讲的事情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16.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汉阳铁厂 17.“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指的是哪一年?()

A.1893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6年 18.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最能体现作者描述状况的是某不平等条约中的哪项规定()A.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D.割占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9.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中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相对应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0.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活跃荧屏。下列历史影片中,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走向共和》 ④《火烧圆明园》 ⑤《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③④⑤①②

21.能够到北京大学就读是很多青年学子的理想,它创办创办之初的名字是()A.太学 B.京师大学堂 C.同文馆 D.国子监

22.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下列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中提出“实业救国”的是()A.康有为 B.荣宗敬 C.陈独秀 D.张謇

23.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下列人物中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

A B C D 24.长征中“四渡赤水”的历史作用是()

A.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B.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C.结束了长征 D.使红军损失过半 25.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6.“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曾提出类似的思想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形容的是那一场战役()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台儿庄战役

28.“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你认为把皇帝拉下马的是下面哪一个人()

A B C D

29.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这些歌曲所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抗日救亡 30.下列事件中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长征 D.北伐战争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

31.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图二:公车上书

图三:《民报》 图四:《新青年》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的共同影响是什么?(6分)

(2)上述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过程的什么特点?(2分)

(3)请你说说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3分)

32.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在哪一事件中提出来的?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4分)

(2)从材料二中看,6月以后,该事件的形势和前一阶段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4分)33.材料一:

材料二: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了辉煌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歼灭(毙伤俘及受降)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国民党军队毙伤敌军228.2万人。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八年中,中国军民伤亡达21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亿美元。

(1)材料一是小华同学去南京某纪念馆参观时拍下的一张照片,请根据这张照片看出该馆是为纪念什么事件而修建的?这个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4分)

(2)根据材料二,请你说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两则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34.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42年移居台湾、1895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出东交民巷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 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请你想一想: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几个不平等条约中哪项规定有关?(6分)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3分)

(3)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30:DABBC DBDCB CCABC DBBAC BDAAB DCCDB 31.(1)事件: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填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

共同影响: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2分)

(2)近代化探索特点: 先学技术,再学政治,最后学思想文化(或者军事,再学政治,最后学思想)(2分)

(3)对中国的影响: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1句给1分)(3分): 32.(1)事件: 五四运动(或填 五四爱国运动)(2分)

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2分)

(2)变化: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军转变为工人,斗争主要以罢工为主(2分)

(3)影响: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答对一句只给两分)(4分)

33.(1)事件: 南京大屠杀(2分)战争 抗日战争(2分)

(2)原因:国共合作的浴血奋战(只要答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两者的作用即可)(2分)

(3)启示: 珍爱和平;只有民族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开放式题,只要从反战争或者和平两方面点到即可,但价值观要正确)(2分)

34.(1)《南京条约》(1分):割香港岛给英国;(1分)

《马关条约》(1分):割台湾给日本;(1分)《辛丑条约》(1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 人居住;(1分)(6分)

(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分)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3分)

(3)落后就要挨打(2分)

2.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篇二

一、回到历史现场, 追溯概念原点

历史学科的概念、原理和理论, 需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历史现场”是指“当时的历史现场”, 即发生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概念性知识的突破需要追溯概念的原点, 即史实要素, 搜集、整理恰当的资料加以分析运用。

概念性知识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虽然逝者如斯, 但“故垒仍在”, 研究概念性知识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的定位。

新修订的八年级 (下) 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课题是《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在“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一目中, 教材写道:“1689年,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种制度被称为君主立宪制。”学生在学习时, 对于君主立宪制这一抽象概念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些教师也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解读这一概念。笔者认为, 不妨带领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

1215年6月15日清晨 , 几十个英国贵族身带佩剑 , 骑马来到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地上。他们聚集于此的目的, 是向一贯专横粗暴且不断开征新税和加税的国王约翰递交一份请愿书, 要求国王保证:从今以后, 遵守具有法律效力的习俗, 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他们为国王准备了一个小帐篷、宝座及一卷写在羊皮纸上的请愿书。上午9时左右, 约翰王、教皇使节、大主教和一小队卫士走出了温莎宫, 约翰王展开那卷羊皮纸, 浏览了一下, 看到最后一条, 约翰王眉头皱得更紧了, 因为上面写着:“国王如违背之, 贵族会议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这些条款表明, 国王的特权受到了限制, 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 不是国王恩赐的, 所以国王也不能剥夺它。出乎意料的是国王竟点了点头, 表示同意, 并将这卷羊皮纸转给了大法官。四天后, 以这张羊皮纸为蓝本、经大法官们修饰敲定的《大宪章》诞生了。《大宪章》一共有63款, 虽然只有短短几千字, 但它是国王向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它的原则是:英国国王的权力并非是至高无上的, 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权力, 即法律至上, 王权有限, 王在法下。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为什么要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因为查理一世违背了英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政治传统, 他践踏了法律和议会, 侵犯了民众的利益, 所以民众依靠法律, 支持议会, 奋起反抗, 并最终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钱乘旦在《英国通史》里写道:“归根结底, 17世纪的英王违背了英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自由传统……”

为什么国王被推上断头台的11年后, 已经倒下的王朝又被请了回来? 这是理解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性知识的核心所在。英国各阶层的人士, 对议会和国王存在一种心理:一方面, 王在法下, 王在议会, 议会可以利用法律制约王权。另一方面, 人们对国王怀有敬重心理, 认为他是人民自由和财产的保护者, 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英国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 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 更和平。”虽然当国王侵犯到民众利益时, 民众会依靠法律, 支持议会, 进行反抗。但在大家的心目中, 他还是国王。温斯顿·丘吉尔的《英语国家史略》中是这样描述处死查理一世时的场景的:“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 ‘数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 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后来, 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返回伦敦时, 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所以, 国王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英国人敬重统而不治的国王、受议会制约的国王、守法的国王。克伦威尔及共和国的出现, 只不过是英国革命的插曲。英国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了社会进步, 此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历史的必然。从1688年起, 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 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到这里, 学生对于《权利法案》中的条款内容就有了较为精准的理解。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 17世纪的英国革命就是与历史传统交织在一起的。

二、打破章节单元, 理解概念外延

概念性知识的外就是外部联系, 它包括与之相关事件 (事物) 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新授课, 如果重点关注概念性知识的内涵, 那么中考复习就必须高度关注概念性知识的外延, 建构知识体系。其作用是整合教材, 使知识融会贯通;挖掘隐性知识, 弥补知识缺漏, 形成完整、缜密的知识;学会结合, 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 古代与近代结合, 中外结合, 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初三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时, 八年级 (下) 册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第一课课题是《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其中有一目的标题是“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如果仅仅认为新阶段表现在科技成果上面, 复习时让学生掌握新阶段的具体成果, 就难免对这个“新”字理解产生偏颇。要全面理解新阶段“新”在哪里, 就必须打破章节单元, 建构知识体系。

从特定的时间来看, 工业革命新阶段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从阶段特征来看, 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除了这些显性的新之外, 还有哪些隐形的新呢? 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就是新的外延之一。伴随着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出现, 世界变小了, 在经济、交通、人口流 动、文化、体 育等领域 , 教材都有 列举具体 表现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 使原先较为封闭孤立的世界开始走向整体。随着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推进, 20世纪初, 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工业革命新阶段, 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探索。1853年, 美国强迫日本“开国”1868年幕府还政天皇 ,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镇压农民起义,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这一近代化的先河, 创办了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标志着工业近代化的起步。从生产力角度看, 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兴办新式学堂, 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 标志着教育近代化的起步从政治制度看, 中国近代化是从君主专制走向资产阶级民主1898年 ,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1911年 ,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1915年,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喊出“打倒孔家店”。维新变法, 康有为借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 二者的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因此,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有三: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资本输出和掠夺原料,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是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

工业革命新阶段, 直接引发了欧洲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王斯德主编的《工业文明的兴盛》写道:当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 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 也产生了诸多新的社会现象, 如不平等的加剧, 劳动者依附性的加强, 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 资本主义投机性的盛行, 社会问题的增多……出现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批判与超越的社会主义理论。

工业革命新阶段, 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进而爆发了全球的震荡———一战。八 (下) 社会教科书这样写道: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 率先发展起来的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到19世纪末, 整个世界基本被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 它们控制奴役着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所以, 人们称其为帝国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美、德超过英国, 不难理解德国宰相皮洛夫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 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工业革命新阶段, 加剧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然而, 西式工业化虽然能医治某些社会弊病, 但也制造出一些新的社会弊病———工业化的西方发起者们既没有预料到, 又没有提出任何解救方案。”历史问题需要现实反思, 在21世纪的中国, PM2.5不断攀高, 城市道路拥挤, 政府不得不采取单双号限行, 车辆限购……

综上所述, 关于工业革命新阶段这一概念性知识, 可以采用下面的概念图加以阐述。

3.八年级下册中考历史高频考点评述 篇三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主要知识点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

例1(2009年湖北省恩施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右图),审议通过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q,Yc~E程,听取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张榕明副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材料二右图。

材料三据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朝鲜于2009年5月25日宣布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提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说一说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举行的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完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从材料三中看出,朝鲜核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历史上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他们为今天留下了哪些宝贵精神财富?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请问“三大改造”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点评]2009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这一专题知识是2009年中考历史考查的重点。对于这部分知识,可以放入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题中考查,也可以将抗美援朝与中美关系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3)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例2(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试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根据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放了西藏?为冲分尊重和保障藏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在西藏实行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2009年3月12日西藏文化网

(2)材料一中的两枚徽章表明,50年前在西藏發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之后,西藏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

材料二1959年,克松村70户人家,433人,全年粮食总产量仅16万斤。到2008年,克松居委会拥有居民210户,838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多万斤。克松居委会还大力发展副业,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019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6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600元。

——2009年3月27日北方网《走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

(3)读完材料二,你认为克松村居民当年的经济状况与50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2000年以来,西藏加快了发展步伐,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中央提出并实施的哪一重大战略决策?

[点评]在民族关系这部分知识中,有关藏族的知识点是中考历史试卷中的高频考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与国家发展、统一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1)和平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改革或百万农奴解放。当家作主。(3)人口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收入增加,生活富裕。(4)西部大开发战略。

考点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主要知识点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宪法、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改革开放、建设中

例3(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2009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2009年中央“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稳定、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自《一年时事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该运动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4)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建国后有关“三农”的知识点主要有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学习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出现,是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参考答案](1)1950年的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机构。(4)党和政府在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农村政策。

例4(200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右图是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创作的宣传画,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该宣传画创作的时间应该是1958年一1960年②该画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③通过该画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④该画内容充分说明“人有多大胆,地有爹大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点评]中考历史试卷中常出现结合漫画或诗歌考查“大跃进”运动这一知识点的题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在中考试卷中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习时,我们可将其与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建设社会主义

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A

例5(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试题)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请回答: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简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表达精炼)

(3)列举一个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点评]对于改革开放这部分知识,可以将其和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和其他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考查,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发展,并识读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的示意图等。

[参考答案](1)1978年底,北京。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地省会城市(或答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开放)。(3)要求:举例真实、具体,观点正确,情感真挚。

例6、(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试题)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B.上海C.厦门D.汕头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是中考历史中常见的考点。学习时,我们要把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区分开来。

[参考答案]B

例7(2008年山西省中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时,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非法监禁,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材料三

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请回答:

(1)材料-,说明了什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3)材料三记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哪一方面的事实?

(4)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点评]自从国家诞生以来,人类就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尤其是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潮流。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参考答案](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之一。(2)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动乱和灾难。(3)我国不断加强和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4)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考点三:祖国统一。主要知识点有“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往等。

例8(2009年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考试题)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材料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2)下半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書《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皇”是指谁?为了巩固统一,他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2)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政府于哪一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点评]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几年中考历史中的常见考点。对这部分知识可以从古今祖国统一的专题角度来考查,也可以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秦始皇。创建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郑成功。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4)一国两制。1997年。1999年。

考点四: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要知识点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

例9(2009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试题)和谐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之一,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事件有利于推进世界和谐。

(1)写出事件的名称:图一u;图二u :图三u;图四u。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u

(2)图二、四所反映的事件共同涉及了哪一问题?今天,我国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材料二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两国政府都承认的平等边界条约,此后中俄东段边境保持了张期的和平。从1964年开始谈判之后,中国就提出了要恢复对黑瞎子岛的主权要求。2008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标志着两国边界线全部确定,黑瞎子岛终于回到中国,这是双方本着和平对话、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精神,历经多年谈判的结果。

(3)指出材料中“第一个边界条约”的名称。黑瞎子岛主权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体现了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各是什么?

(4)当今和谐世界的构建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其中的一点。

[点评]对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从专题角度来考查,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等知识点进行考查,还可以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知识点相联系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1)万隆会议召开(或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或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或两关系缓和)图→图二→图面→图三(2)台湾向题。

4.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篇四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请将答案填入下表)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A、抗日战争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3、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是()

A、南京解放B、开国大典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正确的一项是()①黄继光②刘胡兰③董存瑞④邱少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④

5、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有功于革命,分土地是按功行赏D、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6、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7、下列哪一项成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A、南京长江大桥B、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D、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8、当前我国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形成的。A、解放战争期间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9、毛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指()

A、南京长江大桥B、钱塘江大桥C、武汉长江大桥D、上海浦东大桥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B、三大改造完成C、土地改革完成D、人民公社成立

11、通过公私合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时间是在()A、1949年B、1951年C、1953年D、1956年底

1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针对()提出来的。

A、经济体制改革B、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 C、对外开放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3、1954年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A、制定了《共同纲领》B、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C、召开全国人大颁布了第一部宪法D、进行了三大改造

1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中的一次失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过程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C、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过程D、三大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15、1958年,“左”的错误开始泛滥的原因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清③中苏关系恶化④急于求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6、某同学拿出一些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给同学们观赏,从这些旧物可断定是()

A、建国初期的B、抗美援朝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D、改革开放以后的

17、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江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内地—沿江沿边开放

18、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中与他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A、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B、出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出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D、出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

19、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20、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举措不包括()A、建立经济特区B、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D、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2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城市B、农村C、沿海地区D、国有企业

22、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指的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23、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2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一个中心”是指以()为中心

A、改革开放B、经济建设C、四项基本原则D、艰苦创业

25、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构想D、香港的顺利回归

二、材料分析题(25分)

1、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外交史

(1)1955年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1953年中印谈判时他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5分)

(2)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上升,这与中国外交的哪次重大胜利密切相关?(2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试列举中国加入的世界性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各一个。(4分)

(4)用一句话概括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2分)

2、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同学们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1)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4分)

(2)“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吗?(2分)他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三点)(6分)

201

4一、单项选择题

年(下)初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1、(1)①“求同存异”方针。

②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世界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区域性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4)新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

2、(1)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5.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新中国成立初期,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独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事件是( )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抗美援朝

C 、x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3、以下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有( )

①开国大典 ②x藏和平解放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期间 B、三大改造期间

C、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我国实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变革

B、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服务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条件

D、对生产资料私有制 进行变革

6、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A、开展土地改革 B、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方针

C、发动“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7、一些历史名词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整风运动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时期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

10、明明暑假到南方去旅游,想看看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他不该去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上海 D、厦门

11、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贡献是( )

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提高了国际地位

C、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道路

12、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主要得益于( )

A、民主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 D、西部大开发

13、“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维护( )

A、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大陆的根本利益

C、台湾的根本利益 D、香港、澳门的根本利益

14、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近年来,我国海军多次完成亚丁湾护航任务。这充分表明( )

A、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扩大 B、中国政府重视外交活动

C、中国海军的武装力量强大 D、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6、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 )

A、邓稼 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D、雷锋

17、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制定计划。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是( )

A、“星球大战”计划 B、“863”计划

C、“尤里卡”计划 D、“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_______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863计划 B、星火计划 C、科教兴国 D、科技兴国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C、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

D、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20、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就业制度的改革而引发的新生事物包括( )

①持证上岗 ②就业培训 ③公开招聘 ④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 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 1956—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56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建交国家数 25 49 54 69 87 88 95

(1)材料一中“唯一合法政府”“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内容,与旧中国外交相比,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有哪些体现?(2分)

(3)结合材料三,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重要因素有哪些?(1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在坚持原有外交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又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举一例说明。(1分)

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材料二 ……作为美国军事视察团的成员,我在原子弹轰炸后的第三周登上了一列开往广岛的火车,这一刻成了我一生当中最可怕的时刻。尽管我经历过可怕的战争,可对我即将看到的一切仍然没有思想准备。这里空空如野:没有鸟儿,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水泥墙壁上留下来的一个个人体的轮廊,就像照片底片被烙在了墙上一样。广岛就像一股烟儿似的眨眼间就消失了。

材料三 1968年6月12日,联合国大会核准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草案,此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教、推动 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1970年3月5日条约生效。

(1)201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多少周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谁?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什么?原子弹不仅能够将广岛夷为平地,也可能毁灭人类和地球,为什么中国还要研制并拥有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什么意义?(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举一项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所取得的成果。(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夏季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数。

材料二 1993年第一次申奥,与成功擦肩而过;2001年第二次申奥获得成功,十年奥运梦圆,那一夜何振梁喜极而泣。何振梁最深的就是“弱国无外交”, “1979年以前,我们实在太难了。从我个人感受上讲,两次申奥的变化更反映了国家的进步。2001年的北京底气更足”。

(1)结合材料一何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奥运会的金牌数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2)从中国申奥的曲折里程中,何振梁得出了什么结论?用近代的史实证明这一结论。(2分)

(3)材料二说“2001年的北京底气更足”。200 1年发生的哪些史实可以证明这一观点?(1分)

6.八年级历史六月月考卷 篇六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A.制订了《中华民同临时约法》B.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通过了《临时约法》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幅农家春联中的第一

个 “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合作化道路

3.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

情况。据以下四个人物的名字判断他们年龄从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

①马文革②刘援朝③张跃进④季开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5.确定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为刘少奇平反

C、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D、十二大的召开

7.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这是一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下举行的一次重大外事活动。因此,它的主题也体现出这

一时代特色。这一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促进共同繁荣”。横线中内容

分别是()

A、参与合作B、和平发展C、平等互利D、开放公平

9.“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两段《凤阳

花鼓》词中安徽凤阳农民生活变迁与下列哪一政策息息相关()

A 大跃进B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革C 开辟经济特区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92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它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推动作用,这两件事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建立经济特区 党的十四大的召开

C.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党的十四大的召开D.党的十三的召开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11.香港煤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是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国两制构思C.改革开放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2.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得;③调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3.我国导弹部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A.核反击B.海上巡逻C.空中侦察D.两栖作战

14.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一边倒”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③④

15.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由中印双方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提出

B.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该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D.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6.以下是某班以 “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

()

A.鸿门赴宴——重庆谈判B.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C.摒弃前嫌——中日建交D.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17.2002年,中华大地掀起了“唐装”热,色彩靓丽的唐装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你知道这一景象与下面哪次会议有关()

A.世界贸易组织B.上海亚太组织会议

C.海南博鳌亚洲论坛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

18.下列关于中美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后,中美双方敌对长达20多年B.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双方签署《建交公报》

C.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秘密访华D.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并

表示不支持“台独”

19.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波折,但双方不懈努力,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根本利益冲突D.社会在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逐渐消失

20.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2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低B.中国人口众多C.防止囤积居奇D.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22.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

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

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

是风流。()

A.焦裕禄B.王进喜C.钱学森D.袁隆平

23.关于“863计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B、主要针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而提出

C、江泽民在1986年3月作出同意实施的批示D、计划中列出了十个领域高科技发展项目

24.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客观因素是()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B.上网的人多数语言、行为不文明

C.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25.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是()

A.长城1号B.长征1号C.神舟1号D.东方红1号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声音” 是谁发出的?(4分)

(2)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的事件是什么?(2分)

(3)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4分)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

由于台湾分裂势力坚持“两国论”,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湾海峡局势存在着严峻的危机,对此,中国政府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强调指出:“中国政府仍然是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势力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1)为解决台湾问题,谁提出了具体的构想?这个伟大构想是什么?(4分)

(2)运用这一构想,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4分)能够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这两个地区的回归有什么意义?(2分)

(3)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4)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2分)

(5)结合材料和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4分)

2013—2014第二学期三校6月份联考八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B 2.A 3.B 4.B 5.D 6.A 7.D 8.A 9.D 10.C 11.B 12.A 13.A 14.B

15.B 16.A 17.B 18.A 19.A 20.D 21.A 22.D 23.A 24.C 25.D

二.材料题

26.(1)第一个五年计划(2分);就:P18

(2)改革开放(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

(3)十四大(2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4分)

27.(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2分);周恩来(2分)

(2)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3)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4)维护国家根本利益。28.(1)邓小平;一国两制(4分)

(2)香港,澳门(4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分);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4)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分)

7.八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篇七

一、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

(1) 注重可接受性。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学习目标, 进入学习状态。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①让学生感知鸦片及其危害;②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③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学习目标无论是从感观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 都利于学生接受。

(2) 重视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学习目标中, 从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知, 到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再到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构建新知的层次性。

(3) 强调引导性。

每一项学习目标都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原动力, 设计时应考虑其激趣性、启发性、引导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完成学习构建。

二、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 生活化。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具有生活经验的问题, 首先出示“大烟花”标本, 然后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能说一说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对人体有什么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激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先前经验, 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2) 挑战性。

学生构建新知需要他们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有的学生说因为虎门销烟, 有的学生说英国想侵略中国……教师马上追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教师接着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学生答:“牟取暴利”。教师又问:“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吗?”学生答:“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接着补充说明:“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 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请说明理由。”于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性认识在极富挑战性的追问中, 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生成。

(3) 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本课教学中, 对于虎门销烟, 教师提出:“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 会不会破坏环境?”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海水会污染;在那个时候, 连国家都保不住了, 还谈什么环保;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概念, 林则徐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方法很科学等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 没有任何包办代替, 让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构建。

三、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 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一出, 从学生的表情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教师给予及时关注, 调整教学策略, 组织学生联系《南京条约》每一点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通过小组合作, 互相启发, 拓展了思路。最后通过全班交流, 进一步归纳出领土、经济主权等的丧失是导致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南京条约》危害的理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形成, 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四、引导学生快乐感受学习活动成果

8.新目标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篇八

1. ——____ do you go skateboarding?

——Twice a week.

A. How soonB. How farC. How oftenD. How long

2. ——Where is your father ____ for vacation?

——Hong Kong.

A. goingB. goC. goesD. to going

3. ——When are you going to Hainan?

——I am going there ____ June 8, 2007.

A. withB. onC. atD. in

4. ——How often does Gina take the bus to school?

——She ____ takes the bus because she likes walking there.

A. hardly everB. alwaysC. oftenD. usually

5. ——____?

——I have a sore throat.

A. What are you doingB. What’s the matter

C. What do you doD. What’s your job

6. ____ worry. I can help you.

A. Can’tB. Don’tC. Aren’t D. Not

7. You must look ____ yourself and keep ____.

A. for, healthB. after, healthC. after, healthyD. for, healthy

8.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____ to my birthday party.

A. comeB. comingC. to comeD. came

9.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hank you. ____, but I’m busy.

A. I likeB. I would likeC. I wantD. I’d love to

10. My mother stopped ____ to me because there was a call for her.

A. talkingB. to talk C. sayingD. to say

11. Dad will give me ____ to eat ____ my fourteenth birthday.

A. different something, onB. something different, on

C. something different, inD. different something, in

12. ——Where are you going ____ your next vacation?

——We decided ____ go to Europe.

A. on, forB. for, toC. on, toD. for, on

13. Students in China go to school ____ bikes

A. rideB. inC. onD. by

14. Workers in our city take buses ____ ride bikes to work.

A. andB. orC. soD. although

15. My brother gets up early and ____ breakfast.

A. have quickB. has a quickC. have a quickD. has quick a

16. ____ it take you to walk from your home to your office?

A. How many hours areB. How long does

C. How many time doesD. How long is

17. I went ____ my grandpa the whole day.

A. fishing withB. fishingC. to fish withD. fish with

18. Can you come to my house ____ the science report?

A. discussB. to talkC. to discussD. discuss about

19. When will you finish ____ the schoolwork?

A. writeB to writeC. writingD. wrote

20. Wang Ling thinks chicken is ____ nicer than beef.

A. moreB. veryC. soD. a little

21. Sometimes the bus is ____ crowded than the subway.

A. a lotB. a littleC. muchD. much more

22. Mrs. Kong planned ____ her vacation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A. spentB. spendingC. to spendD. spends

23. Mary decided to go to work on time (按时), ____ she was ill.

A. thoughB. soC. or D. because

24. ——How often do you eat at KFC(肯德基)?

——____.

A. TwiceB. MostC. NeverD. Three times

25. ——How about ____ to see the Subway Station this afternoon?

——That’s a good idea.

A. to go B. goC. goesD. going

Ⅱ.完形填空

Once a rich woman invited Martin Brown, a famous singer, to sing for her friends. But she __1__ him to have dinner with them. She told him to eat __2__ the servants.

After the meal Martin stood up and said to the servants, “Now, my good friends, I __3__ for you.” He sang several songs and the servants were quite __4__.

Then the rich woman asked __5__ to come to the sitting-room. “We are waiting for your songs. __6__ you ready?” the woman asked.

“I am sorry,” Martin said. “I have sung __7__. I usually __8__ once in one evening, and I can’t sing __9__.

And with a polite “__10__”, he left the rich woman’s house.

1. A. doesn’t inviteB. don’t invite

C. didn’t inviteD. haven’t invite

2. A. withB. forC. atD. in

3. A. sangB. will singC. singD. was singing

4. A. sadB. boredC. excitingD. happy

5. A. the servantB. the friendC. the womanD. the singer

6. A. WereB. IsC. AreD. Be

7. A. everB. alreadyC. neverD. yet

8. A. singsB. will singC. singD. sang

9. A. oneB. twoC. onceD. twice

10. A. Good nightB. Good morning

C. Good afternoonD. Good day

Ⅲ.阅读理解

(A)

Is the Servant Clever or Foolish?

This is an old story. It was first told long ago. A rich man wanted to make a journey to another town. He was a businessman. He wanted to take things to sell. He also wanted to take some gold to buy some things. He decided to take ten servants with him. They would carry the things to sell and the food to eat on the journey.

He was a kind man. He said to one of his servants, “You are the smallest, the thinnest and the weakest of all my servants. You can not carry a heavy load. You may choose the lightest load to carry.”

The servant thanked his master. He pointed to the biggest load. This was bread for them to eat on the journey.

“You are foolish,” said his master. “That is the biggest and heaviest load.” But the servant lifted up the load cheerfully and the journey began. They walked for four hours. Then they stopped for a rest. They all ate some of the bread. Then there was less bread for the servant to carry. The servant’s load grew smaller and lighter every day. At the end of the journey, the smallest servant had nothing to carry.

1. The rich man wanted to sell things and ____.

A. buy some goldB. buy some gold with the money

C. buy some things with the goldD. sell some gold

2. Before the journey began, the rich man said something to ____.

A. a businessmanB. one of his servants

C. the servantsD. some servants

3. The weakest servant ____.

A. asked for his master’s advice

B. followed the master’s advice

C. refused to accept the master’s advice

D. took the advice another servant gave him

4. It took them ____.

A. less than four hours to finish the journey

B. some days to finish the journey

C. no more than four hours to finish the journey

D. only four hours to finish the journey

5. The smallest servant was very ____.

A. cleverB. foolishC. honestD. kind

(B)

Now TV program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daily life. We can get a lot of knowledge and a lot of fun from it. Today is Saturday. The following are some TV programs and different channels today. Now read these TV programs and try to find some information for you and your family members.

上一篇:【DOC】一年级看图说话教案下一篇:遇到困难鼓励人不放弃的励志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