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2024-08-19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15篇)

1.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一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了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经济有“华人钱库”之称,主要原因是战后这一地区崛起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华人金融集团。

计有:

泰国的以盘谷银行的陈弼臣、泰华农民银行的伍班超、大城银行的李木川、京华银行的郑午楼等四大金融集团为中心的11家华资银行,其分支机构超过了1000家,是实力最强的海外华人金融集团。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和李文正的力宝集团所合办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拥有资本4130亿盾;李文明、李文光的泛印集团,拥有资本3279亿盾。新加坡以郭芳枫、郭令灿的丰隆集团和李成义集团为代表的13家华人银行,其国外分行达84个,其中李成义集团的华侨银行资产额达28.4亿美元。菲律宾的13家华资银行,其分行超过300家,资产总额为49238百万比索。以及马来西亚的李光前、李成伟的南益集团,黄庆昌的大华银行集团等等。

据估计,目前仅东盟五国(不包括文莱)中华人银行及其他金融公司的资产数约为500亿美元,其中陈弼臣、林绍良、李成义、郭芳枫,郭令灿等金融集团的资产数都超过10亿美元。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实力由此可见。

一、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形成大都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东南亚地区的原住民普遍轻视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从事这类经济活动的角色一般都是华侨。他们活动于东南亚地区的城乡之间,在长期的商业经济活动中积累了资本,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金融资本,以为华商提供融通资金,适应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的需要。

二战后,殖民主义经济在东南亚崩溃,刚获得独立的东南亚各国由于资本贫乏,不得不借助已经成长起来的华人金融资本来发展民族经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金融资本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形成和发展(1)过程中,有些华人金融集团通过与当地民族金融资本或外国金融资本相结合、与当地上层人物相结合的方式,使资本得到稳定的增长和积聚,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金融集团。如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就是因与印尼政府首脑苏哈托家族结合而发展的`。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也因与马来人的国家资本及政治家有密切联系方形成今天局面。在泰国,华人金融集团与王室、政界关系密切,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集团的要员出任政界,从政界引退后,又重返金融任要职,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东南亚各国华人金融集团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情况不尽一致,但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

(一)东南亚华人金融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正常积累主要来自当地,而且主要用于当地进行扩大再投资。因此无论就其长期历史形成过程或就其内容实质来分析,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都是东南亚民族金融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甚至是主体组成部分。

(二)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在政治上普遍依存于当地的军人、王室及政府,凭借与各国国家资本的结合,在服从并服务于该地区民族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该地区连续不断的排华反华浪潮中,这些华人金融集团不但依旧能生存,而且发展得相当迅速。

(三)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多数与欧美日等外资有密切关系,得到外国资本扶持,与外国银行合资设立跨国金融公司,结成资金网络,经营国际金融业务。并收买海外金融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扩及欧亚美,在世界金融巨子之列中享有一定的国际地位。

(四)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大多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家族、宗族、帮派色彩,但经营方式有所改进。金融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开,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组织起股份有限公司,请专家管理,自动化程度较高,活力很强。

三、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资金雄厚,业务广泛,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为世人所注目,是东南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这么说,战后东南亚各国经济建设的每一个成就几乎都同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相对原住民的私营民族金融资本而言,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要强大一些,或者说强大得多。如泰国以盘谷银行为首的6家华资商业银行1982年总资产额为2092亿铢,约占当年泰国商业银行总资产额(3280亿铢)的63%。印尼80年代时华人资本与原住民私营民族资本之比为2.5:l。

可见在东南亚的金融领域中,华人金融集团占有一定优势,而且是明显的优势。但是从整个东南亚金融经济来看,华人金融集团并没有取得支配地位。

也就是说。作为东南亚民族金融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人金融集团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该地区金融的主宰者和支配者。以印度尼西亚为例,根据1981年对全国最主要的70家银行的统计,总资产为12万亿盾,其中国营银行占85%,外国银行占6.5%,私营银行占8.5%。华人银行只占私营银行的一部分。

说明在印度尼西亚,国家金融命脉仍为国家资本所控制。在东南亚其它各国,华人金融资本在整个金融经济中所占比重尽管高低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国家金融资本才是控制东南亚各国金融的主要力量。

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出于血浓于水的民族亲缘关系,在捐助中国家乡建设和投资大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贸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良好的作用。

有些金融集团还在上海、厦门、汕头、广州、海口等设立了金融机构。有“金融魔术师”之称的泛印集团总裁李文正还提出了全球华资大联合的设想,以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同美、日、欧金融资本相竞争。他说;“如果抛开国籍观念,来个华人资本大联手的话,绝不会输给日本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参与角逐中国大陆金融企业,在内地开设了更多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这对于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本身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

2.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二

关键词:经济,负面效应,策略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各国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快, 这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来说, 带来了许多的负面的效应, 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等都提出了挑战, 稍不留神, 也许就会付出沉重代价。

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负面效应

除了东亚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外,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 1997年泰国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下面, 从几个方面谈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消极影响:

1. 竞争不利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张, 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产生了负面效应——使其处于全球竞争的不利地位。首要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较强的经济依附性, 其二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相对而言是掌握着主动权的, 从现存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中就可以看出, 其中大部分的贸易规则是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 例如:某些劳工标准和信息技术产品协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发达国家因掌控着国际经济体系, 再加上拥有资金和技术等几方面的优势, 自然会形成当前的局前——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发展中国家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可小视, 如:资本匮乏, 技术较落后, 高级人才严重流失等,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本就不稳固, 市场发育也不尽完备, 因此, 经受不住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极易产生国内经济动荡, 严重的会产生经济危机。

2. 金融风险与经济冲击

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电子化交易使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 为市场交易提供便利, 也为金融界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因其依托国际互联网而存在, 大额资金可以在几秒中的时间里转向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地方。而且, 稳定金融秩序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却普遍忽略。不少的发展中国家为一时资本流入本国所带来的利益所诱惑或者为外压力所推动, 纷纷不顾国情开放金融市场, 由于他们的金融体制不完善以及金融监管能力不强, 盲目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国内政府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又相对较弱, 国际上又无相应的协调、管理与监督机制, 就会使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逐一显现, 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例如: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是在盲目开放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典型案例。

3. 局面尴尬

发展中国家旨在大力发展经济和提高本国民生活水平, 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 可是一再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事实上, 发达国家更应对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 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长远来看, 还会将这种影响扩大到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大发展。

4. 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 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目前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 直接的后果就是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将会更加贫穷经济落后。据统计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已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2000年的60倍。目前, 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差距悬殊, 已经由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最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获利极微, 甚至是没有任何好处。

5. 主权冲击

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这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到的的最大问题。首先, 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家都要一定程度的让渡和共享经济主权。由于经济实力的差别, 发展中国家会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就形成了让渡与共享的不对称局面。其次, 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不断加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 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 进而威胁国内市场安全, 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进一步减弱。最后,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成立了一系列的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 这些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无疑形成一定的约束。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1. 开展“南南合作”

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 居多的国际经济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持制定。所以, 发展中国家没有分享那些好处……在贸易谈判中, 发达国家利用本国经济实力, 强行拟定符合本国利益的协议。所以, 发展中国家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 尽快熟悉全球化国际规则, 对“扶强抑弱”的倾向要有深刻的认识, 以应对发达国家对本国的经济冲击, 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将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集中, 团结合作, 与现存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进行斗争, 依靠集体的力量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3.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三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脚步也一直稳步、快速的向前推进,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区域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主导趋势。根据WTO的相关数据统计,自1948年起,WTO所包含的成员国数量就在不断增加,由最初的123个逐年增加到546个,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化发展已经被接受并且成为了比较普遍的贸易合作形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中国顺应时势,在区域经济的扩展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经济贸易进行整合,在此状态下,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发达国家强强联手的现象。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的凸显。美欧、美日之间,都有了实质性的贸易区协定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很多发达国家更加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从而不断的出现各国之间的谈判和联合。在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发达国家积极谋求制定新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五)适应发展趋势加强教学深度。中国投注在经济贸易的精力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但是随着激烈竞争的逐渐升级,中国对于贸易自由化和投资最大化的思想认知是不够深刻的,中国在经济教学的实践与思想认知上非常匮乏,应当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认知度不断强化,注重实践与操作。思想深度的加强,对于中国区域经济贸易的自由化、投资化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实践和操作则会将中国的经济利益保障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余翔.朱琨.美欧自贸区谈判前景及其影响[J].国际研究参考,2013(5).

[2]全毅.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J].亚太经济,2012,(5).

[3]盛斌.迎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2014,(2).

4.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四

摘要:环境问题,环保产业,对策。

环保产业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1]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对环保产业有着不同侧重点的理解,在我国环保产业被定义为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和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我国现已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和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现在有[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_XYEArSQAhq1FAWikqujKshqj_9Fkdcfdq9kGlNQjH27hMaAkN-TZW4xmL0bf1z#1 1

环保企业3.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污染治理能力,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条件;而且环保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具有产业链长、设计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其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机构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

雾霾作为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国的雾霾有多严重我想每个今年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深有体会,对于上海近两个月出现的雾霾天气,有同学甚至惊呼“伸手不见五指”。我国大气污染程度越发严重,而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因此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部分市场也较为薄弱。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性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二,水污染。

对于水污染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今年上海的“黄浦江死猪漂”事件,作为上海市主要城市水源的黄浦江上今年竟然出现了成千上百的死猪漂浮在江边,这让我们怎能部位我们水质情况而担心?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而就是这世界人均水量四分之一的水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在我国所有的水体污染源中,工业排污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所以,治理工业污染迫在眉睫。

三,生活垃圾。

光上海市2010年的工业固体废物全年产生量就达到了2448.4万吨(其中包括51.2

5万吨工业危险废物)。[1]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工作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也就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非常薄弱,因此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的适用性成为解决生活垃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垃圾技术选择的处理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四,生态环境恶化。

在我国的当前所存在的十大环境问题中关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就有四个,它们分别是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是对农业巨大的损失。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内蒙古黄土高原等地区的人民不得不移居他乡。

在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1.改变产业模式。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改变当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2,提倡科技创新。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因此,中国也应当建立促进环境保护市场化、产业化的扶植政策,并利用市场机制,激励环境技术创新。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国这个山寨货堆积的大市场,要提倡环保产品的研发,就要切实保护科研创新者的利益。识产权保护在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中国的知识产权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因而在知

识产权保护方面显得有些薄弱,在法律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文虽然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事实上,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因而很多时候法律也只能以儆效尤,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全民意识提高,每个公民都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样法律实施起来才能够顺利。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任务,我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4.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切实展开系统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校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使受教育者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和科技知识。要利用在职培训,大众媒体和组织工作组、宣传队下乡等手段进行社会环保教育。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5.完善和加强环境法制制度建设。

我国的有些法律法规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显得滞后,实施起来也就带来诸多弊端。所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在法律的配合或强制约束下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城市居民对生活废水和垃圾处理的责任,通过经济责任形式来实现,所收的水费、垃圾费中应该含有处理费用,才能体现其承担的责任。明确分工才能搞好环境保护建设。

6.打造龙头企业。

在环保产业方面打造像海尔这样的龙头企业,确立一批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对环保产业具有带动作用、高技术水准的规模化环保企业。对于这些龙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使之逐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以改变我国产业集中度低,并处于国际环保产业链下游的格局。积极扶持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结网,使广大中小企业能够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

7.政府搞好市场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环保产业。

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工业特点、不同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和建设环保产业链。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关系和能量梯级利用关系.构建环保产业生态链,使产业链上能够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的企业聚集发展。同时,注意建立公共资源、能源以及基础设施的高效共享体系。

8.合理发挥政府的市场调控作用。

环保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市场支持。避免过度竞争或垄断,在确保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得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适度竞争,以实现资源在产业、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与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

9.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的环保产业政策和制度已相对完善,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强化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的企业合作,吸引外商投资,加强在环保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等方面的国际战略合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与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促进国内企业在节能环保技术研发、集成服务、项目管理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要解决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是必走的一步棋,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法制建设,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为环保产业提供充分的市场和环境。要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兴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政府,公民,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席寅军,胡红梅.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7期,21-23.[3] 李宁宁 经济生态理论视角下的环保产业[J].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11期.56-59

5.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五

科技和利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中国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于12月加入了WTO,机会与风险并存.中国面临的挑战从本质上说是农业经济、半工业经济对抗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中国只有深化改革,迎接挑战,别无选择.

作 者:刘会贵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重庆,400067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2(2) 分类号:F125.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WTO   知识经济  

6.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六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重要。从中国国内来看,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文化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汹涌而至的全球化浪潮中,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也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全球化己成为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和内在因素。如何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将以往“传统与现代”的看问题方式置换为“全球性与现代性”的视角,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全球化开阔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必要基础。另一方面,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猛烈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文化发展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求同存异,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中国文化既要保持自身的特质,又要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财富和资源。

【关键字】 综合国力 双刃剑 流行文化 经济全球化 精神力量

内在因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问题

1.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在关于全球化问题上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政抬和文化是多元化。全球化仅仅被限于纯粹的经济领域,而多元化则被限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全球化和多元化只是作为外在的对立两极而存在,按照这一思路,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将在逻辑上被分为两种模式:在经济上要融入全球化;在政治和文化上要坚持多元化、拒斥全球化。而实际情况是不仅经济领域有多元化,而且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之所以构成全球化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全球化的基本主体是民族和国家。[1]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一方面,跨国界和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普遍形式,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所关注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价值取向和追求的利益等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各种摩擦和冲突也在更深的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展开。简言

之,日趋紧密的全球化联系使各个民族和国家原有的“静态差异”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转化”为摩擦和冲突,从而利益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自我认同”也就成为全球人的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当然,“一体化和多元化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体化’标识的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2] [3]

2.东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一问题上,国内不少学者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文明关系的理论,以寻求思想资源。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文明关系,用“三个从属于”作了最直接、准确的阐述。“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②“三个从属于’,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历史条件下文明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有着继续强化的趋势。今天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各种文明之间不平等发展的格局和秩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

3.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就文化而言,文

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世界性的文化共性,只能存在于文化的民族个性之中。正如我们只能找到一个红的、青的或是大的、小的苹果,而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的”、“一般的”苹果一样,就是说这里仍有一个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是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不同的形态。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1.有利于吸收先进的思想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会促进各种文化的繁荣,赋予各种文化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打破人们禁锢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我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互补,在相互交流中补益和发展自己.由于日益广泛的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各民族、国家的文化纷纷进入中国,加速了文化融合,赋予了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机遇.这就使得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对于打破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理性地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探求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

行提供文化上的支撑,对增强人们的现代化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现代文明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积极的影响。[6]

2.有利干我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至沓来、不断渗透的情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应对无策,竞争乏力,甚至影响削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主流文化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也无庸讳言,由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长期“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以及长期相对静止、封闭、孤立的环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上属于封闭性的文化,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为主调,严厉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输入;强调思想文化之间的对立斗争,排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导致主流文化理论储备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唯上唯权的意识、本本主义的观念,不仅严重禁锢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愈识形态也因为思想僵化和缺少新的思想材料而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缺乏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问题魄力,空话、套话盛行,思想和表达显得苍白无力和枯燥乏味,而且容易导致人们的逆反心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打破了改革开放前很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相对静止、封闭和孤立的状态,提供了一个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交流并论争的舞台,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侄桔中解放出来,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在参与全球性的多元对话中丰富和提高自己,并在和外来文化的比较中发现自身价值,加强其对外辐射。[7]

3.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的灵魂,它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8]

当前,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和突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推。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西方国家的 强势经济和科技,“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五千多年历史的累积,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磨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仁民爱物、忧乐天下、自强不息、与时偕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参考文献

7.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迎来了经济全球化, 同时跨国公司的能力和发展的速度日益增强,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90年代得到认可, 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 “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其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概括起来说, 经济全球化只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文化交流和信息网络, 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即在世界各国经济的成长中, 通过正在增长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地传播, 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提出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 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就没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 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目前, 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 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传播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甚至政治的结构和性质。作为社会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 经济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有限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促进了新知识和高科技的迅速传播与广泛应用, 促进了各国经济的提高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是与近几百年来日渐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相联系的, 因而, 它对全球各个民族国家的“威胁”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某种新殖民主义的烙印。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有着显著差异。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安全困境, 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造成两极分化。国际市场竞争远比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富可敌国, 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而且在管理经验、技术工艺、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在一国国内, 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反垄断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 但在国际市场上,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超国家机构来规范市场, “丛林法则”居主导地位, 竞争态势有利于跨国公司, 其结果必然是强胜弱汰, 加剧两极分化, 使得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扩大开放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市场开放使发展中国家更广泛、更深入地进入国际经济体系,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并轨加快。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 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生变量越来越多, 这将考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在“外生变量内在化”现象中, 最值得关注的要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输入。在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情形下, 国际原料与中间产品价格的涨落、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产品需求的起伏以及本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升降, 都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 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实现各国资源最优配置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冲击和风险。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

在国际金融无体系状态下, 金融市场动荡, 丑闻不断, 投机猖獗, 风暴四起, 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同时, 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督, 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 发达国家的投资资本便乘虚而入, 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这几年, 国际市场的金融状况、商品流动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 都会波及到我国。

2. 对我国经济主权的负面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 为获得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好处, 有时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做出某些让步, 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3. 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如接受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 就会形成与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 因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纯属性,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 任何不安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国的发展过程。国家的经济安全涉及到我国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关系到我国经济主权的独立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荣辱及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因而,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 我们要正确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 更好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清醒认识,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方针, 抓住历史机遇, 扩大开放,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

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处于弱势, 又普遍缺乏完整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有力的防范措施, 往往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牺牲品。中国面临的经济不安全隐患很多, 主要在金融、工业、贸易、信息等部门里, 这些不安全因素都可能引发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因此, 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 从全局上构建经济安全体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极为紧迫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有助于防范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 应建立一个负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构组织体系, 由该组织体系负责对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工作进行监测、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适时研究提出防范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研究提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 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制定和健全国家经济安全法规。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形成高效率的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 相互依存的加深, 对国际经济合作的要求日益增大。

这种合作既反对自由放任主义, 又反对极端经济民族主义。国际合作尽管困难重重, 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在过去10年里国际性的经济关系对世界稳定与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超过了对外关系的任何一个领域”。但是经济全球化中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 国际合作中一些规定无疑也打着西方的印记。这要求我国在“独立自主、扩大开放”的方针指导下, 正确处理它们的辩证关系, 任何时候,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 以积极合作的态度, 尽量扩大其中的合理内容, 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创造更有利的国际条件和环境。在全球化浪潮澎湃汹涌的今天, 这些措施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本身便是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回应, 也是“独立自主、扩大开放”方针的新发展。这既是民族国家经济自主、安全发展的需要, 又是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秩序的需要。

在扩大开放中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时, 要以平等互利、惜守信用、互不损害民族利益为原则, 而不以牺牲它国利益为代价。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认识, 机制的建置, 还是立足国内, 增强综合国力的种种具体措施, 或是面向国际, 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努力, 这些都是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参与并加深国际合作的同时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免受破坏或威胁而作的努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努力越来越显得紧迫、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各国家各民族的推动, 发展国民经济,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种种努力, 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拓展。

8.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篇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在受国际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9.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九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在理性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对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城市化;城市竞争力;城市系统

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的必然结果,它具体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不断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过程既是一种合作,更多地包含着竞争。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实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灵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使本国的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从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化进程较为稳定,城市发展基本有序,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部门对经济全球化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更多的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力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总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探讨,以引导我国城市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1经济全球化现象与中国城市发展

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期,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节点,尤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取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其对我国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低层次化,房地产泡沫迭起,接受“污染转移”危害,城市两极分化,城市自我管理权益削弱等[2],这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化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与重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融合的根本表现[3]。从概念本身而言,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一种世界各国经济的整合过程,是全球经济发展向高层次化演进的结果。然而,从各国经济及城市发展实践来看,为什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像发达国家城市那样的效果,而反而承受人口拥挤、贫富悬殊、环境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的危机呢?从根本上说,这里存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地位”问 题[2],可归结为两点:(1)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的不均等性。如在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上,跨国公司常处于控制地位,尽管许多地方企业被拉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之内,但它们很难成为合作关系的核心成员,多处于次要地位;(2)由于在生产和交换中不同产品

和服务的经济利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发达国家(地区)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获取巨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则成为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对象[4]。基于这种认识,把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归结为一种后殖民主义现象也不为过。发达国家通常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将目光瞄准发展中国家,适度转移生产基地,极力开拓产品市场,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与传统殖民主义时代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因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渗透抱有积极的态度,而往往忽视了其负面效应。

我国的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使我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也泱然一新。然而,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冷静客观地思考一下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以利于中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1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匮乏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存在“左”和“右”两种思路,代表着两种发展倾向,前者过于激进,后者偏向保守,其中“左”的发展思路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转变,“引进来”成为一种时尚。吸收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发展思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刻板的效仿、机械的引进,使我国城市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大规模拆除重建、高层建筑叠起、开发区遍地开花、街道等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心。对此做一冷静的思考,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问题不在于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在于对城市建设的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而且这种物质环境建设往往缺乏从整个城市及区域背景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忽视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致使城市从形态到功能出现趋同现象,城市建设缺乏个性,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

人文精神是把人作为人类活动与行为的发展与归宿,它关心人、关怀人类命运,它是城市建设文化的灵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社会精英阶层要有人文关怀的胸襟、素质与责任感,可惜现在缺陷太多。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归根结底是文化、是历史,而不是工厂所引进的生产流水线,任何技术都可以引进,唯独作为本城市的文化特征不能引进[5]。考虑到城市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立足于城市资源(包含物质的、文化的资源等)的综合经营,建设有现代化的功能设施,又富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

注:王宁.生活世界:充满活力的城市本源资源.“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2.2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

城市化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实现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就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这看起来很矛盾,但事实上却蕴含着两个实质性的问题。所谓城市化的“过度”是指以人口或用地等单一指标衡量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机械提高的现象,这是当前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通过增加建制镇数量,扩大县、市行政区范围等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通过城镇建成区“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来实现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并以此来机械地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举措。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6]。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事实上却是相对不足,具体表现在:(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积极有效地向城镇转移,形成一大批无序流动人口;(2)城市经济结构转换速度较慢、效率低,就业压力大,很难吸纳大量的城乡剩余劳动力;(3)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带有一定盲目性;(4)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提高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去甚远。面对现实,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3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然而就其结果来看,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城镇系统的无序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城镇系统无序状态更有膨胀之势:(1)各级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搞开发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同时也形成恶性竞争;(2)城镇系统内许多城镇出现产业同构现象,且造成基础设施大规模的重复性建设;(3)建制镇数量一增再增,然而建制镇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4)城镇密集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且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目标,城镇规划管理与实施不力等,但其根本上在于缺乏区内、区际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具体包括城镇系统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交通、城建、环保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城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缺乏协调能力是市场经济的一大弱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城镇系统因缺乏区内、区际协调而陷入无序发展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必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城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

2.4城镇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因具备区位优越、国家政策倾斜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及国外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城市,受区位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城市建设步伐较慢,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沿海与内陆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

扩大的趋势。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内陆地区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也同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内陆地区城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实践为内陆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借鉴,也有警示。毫无疑问,内陆城市发展不应该走东部城市发展的老路,然而事实上就当前内陆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来看,却有这种倾向,这个问题应该值得关注。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城市体系当中,是实现我国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归根结蒂,因地制宜地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根本上在于明确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3.1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领域,理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绝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经营城市资源观念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大胆创新,随着我国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树立经营城市资源观念,发挥城市资源经营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必将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经营城市资源就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及人文资源等进行市场化运营,以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从当前各地“十五”计划制定情况来看,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已成为“十五计划”纲要的核心。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宁越敏等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他们在综合分析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竞争力模型: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开放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和环境因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7项指标(分别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对内开放度、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产业结构)26个因子在内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为城市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3.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注: 王永昌.合理经营城市资源不断提高杭州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②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7]。然而,鉴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着重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7]。

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得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得于充分发挥各自能动性,必将积极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即城市现代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代替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变单纯注重城市经济增长及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稳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

3.3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

构筑合理有序的区域城镇系统,其关键在于编制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并强化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规划应当贯彻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改变观念,调整内容、突出重点,尤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开放竞争的观点,打破以“区”论“区”,局限于行政区划内的传统方式;(2)树立网络系统观,重视新技术革命(快速交通、信息技术)对城镇发展和体系结构的影响;(3)树立空间观,从区域整体空间角度,研究城镇空间的发展。合理划分区域的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4)树立现代城市等级职能观,对中心城市的定位应当从现代城市功能由生产型转向经营服务型的态势出发,从城市本质是服务或组织区域生产生活的要求出发,而不是强调某些产业或行业;(5)树立生态观,改环境保护规划为生态环境规划[9]。以这几方面为重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可促成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协调,最终实现区域城镇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关键要做好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因而其有效的编制途径是在组织方式上应“自上而下”,在规划编制研究操作上应“自下而上”,上级部门在组织编制各地、市、县的城镇体系规划时,负责统筹安排,抽取相应地、市、县经验丰富的规划人员(代表地方利益),吸取他们的建议要求,与上一层次的规划工作者(代表整体利益)一起,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各方利益,在得到多方认可的前提下,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来[10]。同时要重视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使规划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区域城镇系统的有序发展。

3.4 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发展条件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各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全球化对该地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合理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当中,实现东部地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强化几个特大城市的国际性职能(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有条件地建设几个国际性城市,带动该区城市尽快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2)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向高层次转化,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3)综合经营城市多种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4)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区域市场,强化城镇群及城镇连绵区的网络组织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国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给该区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鉴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及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该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主要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重点加强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2)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发展城市特色经济,实现区内城市职能分工,以及区内城市与区外城市职能的互补;(3)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施西部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11];(4)在完善现有大型城市功能和设施,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大型城市的基础上,考虑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该区应该把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城市化的主攻方向;(5)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推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乡村聚落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城镇化。

4、结语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城市化的“过度”与不是,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以及城市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等。中国的城市已从对外开放中获得良益,不应该也不可能退回到封闭状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我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坚持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徐巨洲.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若干困惑[J].城市规划,1999(11):8-11

[3] 王鹤.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J].世界经济(京).1999(3):21-24 [4] 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0(3):225-233 [5] 张在元.“茧居”-城市特征之思考[J].城市规划,1995(1):60-61 [6] 陈为邦.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1(1):7-10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00 [8]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470-477 [9] 崔功豪.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新趋势[J].规划师,1999(3):32 [10] 牛慧思.城镇体系规划要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J].规划师,1999(3):34 [11]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规划,2000(4):34-37

The Rethink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n China

Abstract: being confronted with the macro-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t makes great development for citie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existed.Based on the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se basic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esents several basic way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Economy globalization

Market economy

Urbanization Urban competitiveness

10.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篇十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金融全球化作为人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对发展中国经济具有二重效应。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必须谨慎应对,解决潜在的金融问题,打造新的金融体制,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的积极因素,限制其消极因素,确保自身的金融安全,实现利益最大化。

作 者:杨励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马列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年,卷(期):28(6)分类号:F831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二元效应 金融体制 对策

11.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 全球化 世界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一体化 多元化

一、前言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和居住地区在中国西部,以及中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对这些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计划,为了加入到全球经济中去,这些地区在加速经济重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以赶上发达地区的同时,其文化意识、思维模式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伴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迅速地传到这些区域,外来发达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迅速覆盖了落后地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在体育领域里,作为当代体育主流的世界体育的传播速度超过了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速度,使民族地区本来发展就不平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渐失去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教育中的地位,以至出现生存危机。笔者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于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的考虑,强化地域性、民族性特征,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是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战略优势

(一)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按照“每周至少参加两次活动,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这一体育人口的划分标准进行调查,2003年公布的结果: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次数每周3次以上者,占36.87%;周1-2次者占15.16%,合计为52.03%;而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在30-59分的区间,合计为89.89%,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习惯和大量的体育人群将为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生产、军事、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功能已经不再明显,但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功能更加突出。在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仍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我国现代体育的组成部分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同时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财富之一。

(三)民族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来充分利用同国内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贸易优势,其中重要的便是旅游业,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是旅游开发的内容之一。

(四)信息技术的全球一体化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信息流动更加直接迅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向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扩大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传播和社会影响。

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

在世界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的过程中,兴奋剂、赌博、运动伤害、暴力事件等弊端也随着国际体育竞争而突出,引起人们对现代体育的目的、任务、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重新认识,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回过头来,利用本国的传统体育来促进大众体育的开展,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世界体育共存互补的局面是能够得以加强的: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首先是文化学价值和体育价值会被进一步揭示和肯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造,主要是价值的转变,重新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并利用现代科技理论对各种机制进行研究。

(二)民族地区将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发展自己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将沿着固有的发展方向逐步完善和规范,规模和精细程度会更大更丰富。

(三)规模越来越大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会刺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和项目建设,提高其竞技水平。

(四)民族地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使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人群得以巩固和增加,同一种活动在民族内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会逐步缩小,那些已经列入竞赛项目或者正处在竞技化过程的活动,是对现代体育的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补充。

(五)在地区性和全球性的交流范围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音乐,服饰等一道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先导和媒介,成为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结合,直接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并承担起招商引资的任务。

四、结束语

按照社会历史学的规律,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就越是世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它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自然也包括在这条规律中。保持、强化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主权”,抵制自外而来的全球一统的力量,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本能。从根本上说,全球体育一体化和多元化的潮流是两种并行、互斥又互补的过程,多元化是对一体化的刺激和弥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善于利用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种种有利因素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迈向2020年的中国"第三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报告草案[Z].2001.7.

[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12.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十二

早在150年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 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因为当年的“世界性”, 现在已“全球化”了。事实上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 “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议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 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 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 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 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 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 市场经济一统天下,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 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 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 借自由化之名, 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 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 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不仅冲破了国界, 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间的距离, 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 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 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 增多了国际投机, 增加了国际风险, 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由于实力不同, 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 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 越来越被“边缘化”, 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笔者认同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得出的结果。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借助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四个载体, 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国企业、经济和人民“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是不同的, 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 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则“理所当然”的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 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 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 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功过是非, 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的争议可谓是泾渭分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全球化是件好事, 我们可更加富有, 可以过上更美好的日子, 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 “如果全球化真的那么好, 那国际经济为什么如此混乱?” 1998年3月, 江泽民同志已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谁也回避不了, 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趋势, 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 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这是主流观点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我国而言, 全球化为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带来机遇, 但同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 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 甚至已经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第一, 外商直接投资的控股与技术垄断, 对我国产业安全、升级甚至国家总体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使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二是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 如日化中的洗涤用品、手机、饮料等;三是合资合作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 尽管外债规模总体上尚未达到警戒水平, 但其增长速度及结构问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头对外举债招致规模失控;二是外债使用效益不理想造成偿债风险;三是债务消费化倾向;四是“三资”企业外债缺乏有效监测, 特别是“隐性外债”问题严重。

第三, 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 外贸结构和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防御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不强。这次的金融海啸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企业倒闭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3 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为中国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 并争取更平等的地位设置了障碍, 甚至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 有些问题会成为深不可测的陷阱。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抵制全球化来消除这些问题呢?事实证明这种消极的抵抗是没有用的。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家封锁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 这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 认真研究战略对策, 趋利避害, 降低、化解风险, 迎接挑战。

第一, 继续巩固和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适应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日益让位于国际投资的潮流, 协调好对政策以及国内有关经济管理政策, 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利用外资服务。实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元化, 即除继续保持发展与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外, 再普遍发展与各大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第二, 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大力度搞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等一系列改革, 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法规体制和政策体系, 真正让市场来发挥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 使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有序、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 大力持久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努力实现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增长, 加强人口质量投资和科技投资, 努力改善基础性产业的薄弱性。更有深远意义的是, 要痛下工夫培育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精神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这就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民主制度建设, 使广大民众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 争取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 以保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动权, 最大限度地维护经济利益和安全。加快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力争在APEC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培植可能的地区性经济组织, 特别是以海峡两岸和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

第五, 尽快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即“超国民待遇”, 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同时尽快造就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企业、大集团。对外开放总体程度应当与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相适应, 充分考虑民族工业对国际竞争压力的承受能力, 绝不能危及民族工业的生存, 不能损害民族工业自主发展能力。

全球化是趋势, 全球化是潮流, 面对它不能胆怯。邓小平早就指出:“世界发生大转折, 这就是机遇。”江总书记也说:“大转折就是大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如何规避风险关键在于客观、全面地剖析全球化本身。既要看到它的利, 也要看到它的弊,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好的一面, 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摘要: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必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 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简要地予以评价, 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芸, 吴冲锋.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产力研究, 2000 (5) .

[3]王朝才, 傅志华, 隆武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G].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03.

13.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十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种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成了多层次与多形式的交织与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国各地区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作 者:周洁如  作者单位: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副教授 刊 名:上海管理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NGHAI MANAGEMENT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F1 关键词: 

1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篇十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挑战 趋利避害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成为从决策者、企业家到学者的共同话题。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1、贸易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2、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当代世界金融发展呈现的三大趋势:(1)金

融国际合作的趋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全球性金融组织;(2)融资证券化的趋势: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方式转向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行长短期债券的方式;(3)金融合作利益增强的趋势: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场为各国融资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筹资成本。

4、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表现: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体网络。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但是,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

应当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它给各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还难以预料,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在促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作为一个客观的发展进程,积极参与、沉着应对是上策,而游离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外、拒绝经济全球化,只会带来固步自封,无益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便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1、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广阔地了解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市场经济各种不同模式的利与弊,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5、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另一方面是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力图主导这一进程 :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之中。

3、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可能性增大,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4、我国面临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考验。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将永远落后。因此,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当不断寻求有效的对策、紧紧抓住机遇、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自己、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争取做到“利大于弊”。首先,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

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其次,有序推动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目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再次,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的消极保护变为对全球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再次,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我国来讲,应注重地缘战略建设,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15.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十五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1. 与体育产业国际化趋势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1995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体育设施用地、规划、建设和保护等保障条件, 以及体育经营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体育经济工作由此进入了依法推进的新阶段。

2. 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体育产业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基本的应对策略;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质量有待提高;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亟待提高;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是空白。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1. 有利于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

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 使经济运行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运行规则还必须与国际惯例一致。这样就促使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发展, 为体育产业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供更好的条件。

2. 有利于加快体育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市场的开放, 使各国产品都有机会进入国内, 如高档体育用品, 名牌体育产品, 国际体育赛事, 体育咨询业和中介业, 无形中对国内企业造成压力, 使其不得不放开价格, 提高产品质量。这样又调动了人们消费的积极性, 从而促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向合理、优化方向发展。这无疑会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向有优势的高质量体育产业发展。

2.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从外部获得短缺生产要素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产品、服务, 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我国的体育产业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 必须不断地引进外部资金, 不断地引进效率更高的机械设备, 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 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以赢得市场的最大份额。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传统体育观念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主, 强调竞争的作用。一切按国际惯例办事, 用法律说话, 用法律来管理市场, 对经济法律意识薄弱的观念将受到冲击。与世界的接轨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 需要人们提高法律认识, 依法办事, 依法治体。谁调整得快, 谁适应得快, 谁就能发展下去。其次是对体育产业制度的挑战。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 制度的不健全对体育市场的良性运动、产业资产和投资回报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从而影响了其他行业甚至国际资本向我国体育产业的进入。最后是对体育产品和体育市场的挑战。国际上服务贸易领域中行业垄断的趋势会给我国发育不成熟的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四、结论与对策

1. 打造自己的品牌,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耐克、阿迪、锐步这些大品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与创新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我国的体育用品也要大力搞研发, 把产品的质量提高上去, 形成自己特色的高质量产品, 这才有与名牌竞争的本钱。

2.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整体优化

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有限资源。因此要增强企业的优化意识, 对现有的体育产业进行优化组合, 打破所有制区域行业等方面的限制, 鼓励强强联合, 增加国际竞争力。

3.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健全市场法律法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已经渗透到我国的经济体系中, 我国也有大型公司走到国外, 在国内外公司的接触中因为体制的不同对市场的认识不同必然产生磨擦, 这就要求政府调整并完善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法律法规, 并与国际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及原则框架相接轨, 出台新形势下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管理法规,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军李金良:加入WTO对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7)

[2]韩忠培:加入WTO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与科学, 2005 (1)

[3]卢元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0 (, 5) :8-12

上一篇:大四共青团员下一篇:宣布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任职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