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精选16篇)
1.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一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 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2.1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
2.2.1隔离 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 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
[1]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52-954.[2]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12-3014.编辑/孙杰
2.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ICU 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9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 008例, 女900例;年龄5~90岁, 平均年龄 (57.8±15.5) 岁;疾病类型:神经系统700例, 呼吸系统500例, 心血管疾病350例, 严重创伤300例, 其他58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具体方法如下。 (1) 组建MDRO控制小组, 成员包括:ICU主任、护理长、责任护士、专职医务人员、微生物实验室人员、院感科人员及临床药学人员等, 通过探讨病例资料并结合临床制定出MDRO防控单; (2) 设计MDRO防控手册, 内容包括:MDRO报告机制、监测制度、流行病学调查、抗菌药使用、协和管理机制、培训制度、控制与预防方案、会诊制度、部门职责、隔离与控制方案、病例监测制度等; (3) 全面开展ICU室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包括组织医护人员进行MDRO相关知识培训, 定期进行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考核, 医护人员的考核成绩与绩效相结合, 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管医师对所管ICU患者行咽拭子检验, 以区分感染性质;当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出MDRO感染后, 全面上报给院感科;制定菜单式MDRO防控单, 内容包括:防控方法、时间、责任人、评价人、评价日期、隔离标志的使用情况、病原学检验时间与结果、抗菌药物应用、手卫生情况的评价等;责任护士将防控单放于患者护理病历中, 及时对防控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记录, 并做好跟踪管理干预;上级管理人员对下一组人员进行工作督导检查, 详细记录防控方案的完成情况, 以此保证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在临床中的实践效果;小组每3个月召开1次例会, 通报3个月内的MDRO感染情况, 并对特殊案例给予分析, 评价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 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坚持落实持续性质量改进制度。
2 结果
本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3.42% (256/1908) , ICU留置时间为 (6.25±1.55) d。256例MDRO经积极的治疗好转后转科, 未发生ICU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传播情况。
3 讨论
ICU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科室, 主要承担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然而, 由于ICU患者具有体质较弱、免疫力差等特点, 所以是院内感染较为突出的群体[2]。研究发现, 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与不合理应用是MDRO不断递增的主要原因, 而目前国内医院机构普遍缺乏完善的MDRO预防与解决措施[3]。因此, 制定出系统、全面、实用的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十分必要。
传统MDRO管理方案缺乏针对性的措施, 各项操作缺少监督机制, 且无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 医护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临床工作经验, 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较为淡薄, 所以易使ICU多重感染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 忽略了MDRO的管理, 这些因素均会提高MDRO的发生概率。我院ICU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主要采用集约化管理理念, MDRO控制小组对ICU患者给予重点防控, 尽最大能力为其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彻底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 继而控制感染概率。可见,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强化MDRO的防控效果, 缩短ICU留置时间, 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 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和预防感染的意识是预防MDRO的重要手段。
总之,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可以有效降低ICU室MDRO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MDRO) 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案。方法 以我院ICU收治的19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 即成立感染控制小组, 制定MDRO防控手册, 全面落实病原菌检验, 完善监督制度及评价制度等。结果 感染率为13.42% (256/1908) , ICU留置时间为 (6.25±1.55) d。256例MDRO经积极的治疗好转后转科, 未发生ICU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传播情况。结论 MDRO预防与解决方案可以有效降低ICU室MDRO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俞桂珍, 王惠姣, 叶旭琴, 等.ICU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的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13, 18 (1) :61-64.
[2]张菊珍, 张妙冉.PDCA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 2015, 32 (16) :58-59.
3.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三
作者简介:王海燕(1971- ),女,汉族,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科护士长。摘要: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和护理防控措施,为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提供参考经验。方法对2011—2012年住院患者中出现的2301例多重耐药菌(MRB)感染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搜集2年以来MRB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的种类、科室来源及标本种类;调查各科室多重耐药菌护理管理和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结果该院2011-2012年MRB感染患者所在科室集中在小儿内科、综合ICU、神经外科,分离标本主要为痰液、分泌物、尿液和血液,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皮肤科、康复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多重耐药菌菌株构成比有所下降。对策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规范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严格执行规范化护理操作规范,加强病人和病房的环境管理,加强MRB感染患者的监测、分析,并采取重点防控的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感染控制;护理干预Abstract: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MRB) infection, illustrate the nursing prevention Methods .The aim is to develope specialize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for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management.Methods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2301 patients who had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from 2011 to 2012 ,collecting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pathogenic bacteria species, department and specimen species and inquiry the nursing management and nursing care measures.Resultsthe study showed the MRB patients concentrated in pediatric medicine, ICU, neurosurgery, the separate specimen mainly for the sputum, secretion, urine and blood,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mainly consisted of escherichia coli, A.baumanii bacteria, klebsiella pneumoniae. Through effective nursing meatures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dermatology department, rehabilitation and nerv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declined.Conclusion s It is vital to establish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an reduce the MRB infection.In addition, obey the standardized nursing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strengthen patients and war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monitor and analysis patients of MRB, take ke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are also good to fall the occurrence rate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MRB infection.
Key words: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The Hospital Infection; Infection Control; Nursing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40-02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峻,医院感染已成为各级医院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发现,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MRB)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1,2]。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病人和工作人员安全,我院针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等各个环节制定了多种预防措施和病人护理管理规范,加以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了2011-2012年我院收治患者中发生MRB感染的230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调查MRB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的种类、科室来源分布及标本种类。调查各科室多重耐药菌护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进行专家咨询并对临床护士进行访谈。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MRB感染患者科室分布
MRB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居前3位的为小儿内科、综合ICU、神经外科。将2012年与2011年的MRB感染患者进行比较发现,皮肤科、康复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干部病房、胸外科的感染患者有所减少,综合ICU、呼吸内科、普外科、肾病内科、烧伤科、内分泌科有所增加(见表1)。
表1某院2011-2012年多重耐药菌株科室分布情况
科室2011年2012年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小儿内科22819.90 23120.00 综合ICU17315.10 20517.75 神经外科817.07 847.27 呼吸内科736.37 927.97 普外科645.58 847.27 胸外科595.15 353.03 肝胆外科564.89 524.50 骨科403.49 413.55 干部病房373.23 141.21 泌尿外科373.23 252.16 神经内科322.79 231.99 皮肤科302.62 60.52 血液科282.44 292.51 妇产科272.36 262.25 消化内科262.27 292.51 肾病内科232.01 353.03 烧伤科201.75 363.12 眼耳鼻喉科191.66 161.39 心血管内科181.57 191.65 儿外科161.40 191.65 风湿免疫科141.22 121.04 内分泌科100.87 151.30 肿瘤科100.87 70.61 脊柱外科100.87 90.78 中医科70.61 70.61 康复科70.61 00.00 乳腺外科10.09 40.35 合计1146100.00 1155100.00 2.2MRB感染标本分布
4.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篇四
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5.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五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MDR(PDR)-AB〕、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等,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有关预防控制制度如下:
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诊断与报告
1、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
2、微生物实验室 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所在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有关相应处置。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半年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6、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临床科室反馈。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如VRSA),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病员一览表有接触隔离标识;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3、减少人员出入,如VRSA 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包括护工和保洁工。
4、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摘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和/或卫生手消毒。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7、标本需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9、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10、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1、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2、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止收治病人,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与评估。
(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三、监督与考核
1、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临床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6.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六
ICU
郭静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感染患的护理与控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预防以及控制了MDRO感染的传播,有效保障了医疗护理及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个人防护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干预多重赖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问题;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一般资料
1〃1 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入住ICU后通过血液,痰液,小便,大便等的检验了解病人的感染情况。
2护理干预
2.1 科学落实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旦发现多重赖药菌感染患者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感染,都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将患者安臵在单间病房,若受条件允许,应实施床旁隔离,建立隔离标志。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通风,定期做好病房空气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定期和终末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探视者使用患者的日常用品和随意将患者用物带回家的现象。生活垃圾要放入指导的容器中,防止排泄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处理感染部位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部消毒剂擦拭消毒双手。探视人员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穿戴防护用品,离开病房时认真清洗双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社会传播。
2.2 落实手卫生 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接触病人 后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病人带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病房的保洁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对其进行培训,督促洗手,使他们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治交叉感染。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长期卧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定时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痰钱应先湿化气道,带无菌手套,吸痰动作时要轻柔,由下向上旋转提拉,严禁反复在气道内插吸,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尽量吸尽气囊处及口腔,咽部的分泌物。
对需要保留导尿的患者 在留臵尿管和更换尿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留臵的尿管要妥善固定,导尿管和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尿袋应低于尿管水平位臵。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尿管。每天应进行会阴护理至少Bid。倾倒尿液留取标本时,应防止尿液逆流。
对需要留取深静脉臵管的患者 臵管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臵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尽量避免股静脉臵管,覆盖深静脉臵管的敷贴应每天更换,更换时应无菌操作。
2.4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2〃5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2〃6 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2] 张润香,冯伟.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3]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7.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对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肿瘤科接收的口咽癌患者45例, 术后通过套管内痰液与口腔创面分泌物采样检查, 检测出含致病菌患者20例, 年龄42~74岁, 平均年龄 (54.2±2.6) 岁, 其中男性14例, 女性6例, 男性均有烟酒史, 女性患者术前有贫血3例, 白细胞低下1例, 接受化疗2例, 均与术前治疗恢复正常。检测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 铜绿假单胞菌4例, 肺炎克雷伯菌3例, 鲍曼不动杆菌2例, 其他非耐药致病菌5例。
1.2 治疗
通过进行治疗与护理后, 2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抗生素选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与氨基甙类抗生素为主。住院天数为20~41d, 平均住院 (28.2±2.5) d。
2 结果
通过对2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总结出感染原因为:抵抗力低、侵入性操作、营养不良、无菌操作不严格、药物使用、环境污染, 详见表1。
2.1 原因
2.1.1 抵抗力低
口咽癌患者以男性患者居多, 年龄较大, 且多有吸烟史, 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 纤毛清除功能降低, 加上术前多有化疗, 出现白细胞低下、贫血等情况, 导致抵抗力低下, 易引发感染。
2.1.2 侵入性操作
在手术时由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与吸痰等操作使呼吸道黏膜受损, 呼吸道与外界相同增加了感染概率, 同时由于术后患者通过鼻饲管进行营养供给, 在下管时容易导致刺激性恶心、呕吐, 口咽癌患者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形出血, 常使用H2受体阻滞剂, 使胃液碱性化, 降低了胃酸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呕吐时胃内细菌逆行, 引发感染[2]。
2.1.3 营养不良
患者术前因病痛出现进食困难, 术后只能依靠鼻饲管给予营养物质, 加上术后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消化功能下降, 机体抵抗力低下, 易合并感染。
2.1.4 无菌操作不严格
术后为患者使用的医疗材料、器械等未严格消毒, 换药时为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 吸痰器反复使用等, 均增加的患者感染概率。
2.1.5 药物使用
由于抗生素的大剂量、长时间、联合营养, 导致机体菌群紊乱, 加上麻醉药运用后, 影响体内气体交换, 肺功能下降, 呼吸道纤毛运动减慢, 清除率降低, 引发感染。
2.1.6 环境污染
由于同病室患者过多, 空气流通差, 交叉感染概率增加, 加上探视者多而杂, 环境污染严重, 更加提高了感染概率。
2.2 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术前以温和的态度与亲切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 告知患者手术是通向健康的必要途径, 同时出示以往治愈病例, 使患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手术, 对治愈充满希望, 从而间接的提高抵抗力[3]。
2.2.2 呼吸道管理
室内温度为19~23℃, 湿度要求80%左右, 保持气管切口处纱布干燥、卫生, 保持呼吸道通畅, 通过湿化液 (根据痰液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 进行呼吸道湿化, 促进纤毛清除功能, 稀释痰液, 使痰液有效排出。
2.2.3 切口管理
气管切口直接与外界相通, 气体直接未经过口腔湿化与过滤直接进入呼吸道, 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加强切口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切口出安置引流管, 并保持通畅, 严密观察切口处渗出液量, 及时更换敷料, 更换时观察是否有感染, 疑有感染积极通过换下的敷料进行采样送检, 进行细菌培养。加强口腔卫生管理, 定时进行口腔清洁。
2.2.4 痰液管理
吸痰是口咽癌术后必须进行的护理, 在吸痰时应根据听诊结果, 遵循由浅向深, 由多到少的吸痰原则, 即先吸位置较浅的痰液, 慢慢向深处下移。先吸痰多的部位, 再慢慢向痰少的部位移动, 若痰液较深, 以拍打后背, 变换体位等方式使痰液移至浅部再行吸出, 且吸痰器进入时避免边吸边进入, 轻轻插入至痰液处再以负压吸出。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指导患者有效排痰方法。并做好排痰时的止痛护理。
2.2.5 严格无菌操作
院方加强管理,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 保证医疗材料、器械等严格消毒, 保证一用一消毒。
2.2.6 加强营养
针对每一位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适宜的食谱,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为主, 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通过药物对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减轻胃肠道反应。
2.2.7 环境管理
保证一位患者一间病室, 病室环境要求清洁、明亮, 定期消毒, 严格限制探视时间, 避免交叉感染。
3 小结
通过对口咽癌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有效的减低口咽癌术后感染概率, 保证患者的健康, 缩短治疗时间, 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减轻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治平, 艾伟健, 赵建江.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口咽癌手术后组织缺损[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38 (1) :33-35.
[2]蔡永聪.口腔HPV感染与口咽癌发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1, 24 (5) :254-257.
8.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八
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
科室病室床号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标本报告时间年月日主管医生
该病人携带的多重耐药菌种类: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葡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氏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1、隔离医嘱: 有□无□
2、《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登记:有□无□
3、单间隔离:有□无□(二人间□ 三人间□四人间□ 五人间□六人间□ 走廊□)
4、在病人床尾挂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有□无□
5、病人床边备快速手消剂: 有□无□
6、病人床边黄色垃圾袋: 有□无□
7、病人床边备隔离衣: 有□无□暂时不需要□
8、可复用的医疗器械(体温表、血压计等)单独使用:有□无□部分有□
9、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清洁消毒: 有□无□
10、陪护人员是否了解手卫生:有□无□督查时陪人不在□
11、医务人员接触该病人或其环境前后进行手卫生:有□无□督查时未能看到□ 其它: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是□否□
科室签名
9.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九
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广泛耐药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RE,主要是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使临床治疗更困难。其中,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充分的抗菌药暴露。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PK/PD)理论指导XDR、PDR菌的感染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挥最大的抗菌作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一、抗菌药物PK/PD的基本概念
PK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PD是指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以往常常将抗感染药物的PK和PD分开来研究,对抗感染药物活性的评价根据药效学指标如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比较,或根据药代动力学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设计给药方案。这不能反映感染局部药物浓度动态变化与杀菌作用的关系。而将PK和PD结合起来,研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才能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尤为重要[1-3]。
1.时间依赖性抗感染药物:大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属于此类。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即抗菌作用主要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有关,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力不再增加,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的持续时间有关。应以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疗效。一般来说,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需要的目标T>MIC分别为40%、50%、30%。
2.浓度依赖性抗感染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等属于此类。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迅速越强,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因此,提高此类抗菌药物疗效的策略主要是提高血药峰浓度。评估此类药物的PK/PD参数主要为最大血药浓度/MIC(Cmax/MIC)比值或24h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MIC(AUC24/MIC)。一般氟喹诺酮类药物取得治疗效果的AUC24 /MIC 应该在125mg/L/h以上;氨基糖苷类取得治疗效果的Cmax/MIC比值应该在8-10,甚至12以上。当然,对于治疗窗较窄的药物需注意不能使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3.时间依赖性且有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的药物:阿奇霉素、四环素类、糖肽类和唑类抗真菌药等属于此类。该类药物虽然为时间依赖性,但由于PAE较长,可以抑制给药间隙细菌恢复生长。因此,给药间隔可以适当延长,同时也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增加疗效。AUC/MIC是评价疗效的主要PK/PD 指标。
二、负荷剂量
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时,为尽快达到或超过耐药菌的高MIC,许多抗菌药物应采用负荷剂量来及时达到抑制耐药菌所需的血药浓度,从而发挥最佳疗效。但我国医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通常忽视给予负荷剂量,这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1.治疗MRSA感染: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万古霉素在治疗重症MRSA感染时也需要给予负荷剂量。预测万古霉素疗效的重要参数是AUC/MIC≥400mg/L/h,当万古霉素MIC≤1mg/L时为达到这一参数,万古霉素谷浓度需要维持在15-20mg/L。因此,目前推荐肾功能正常成人患者万古霉素的常规剂量为每次15-20mg/kg,q8-12h给药,每日总量不超过2g,肾功能减退者需调整剂量。如果治疗MRSA感染的重症患者(如脓毒症,脑膜炎,肺炎或心内膜炎),当万古霉素的MIC>1mg/L(或MIC=2mg/L)时,要使AUC/MIC≥400mg/L/h甚至800mg/L/h,需给予万古霉素25-30mg/kg的负荷剂量,并使谷浓度维持在20-25mg/L,才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但此时有可能增加药物相关的毒性作用,需要仔细监测肾功能。当万古霉素MIC>2mg/L时应改用其他有效药物如利奈唑胺,此时即使加大万古霉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增加毒性[4]。
2.其他采用负荷剂量治疗耐药菌的药物还有:头孢他啶,首剂2g,然后6g,持续静脉滴注[5]。替加环素,首剂100-200mg,然后50-100mg,静脉滴注,q12h[6]。氟康唑,首剂800mg,然后400mg,静脉滴注,qd。
三、充分剂量
对于MDR菌,特别是XDR和PDR菌,常规给药剂量常常导致临床疗效不佳,需要加大给药剂量来获得最佳疗效。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低剂量亚胺培南(0.5g)的T>4×MIC时间<40%; 而大剂量亚胺培南(1g)的T>4×MIC时间仍>50%[11]。结果提示,对于MDR菌感染,低剂量亚胺培南给药可能疗效不佳。Watanabe A等[12]也证实,低剂量亚胺培南(0.5g,q8h)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获得40%T>MIC的目标达成率<90%,而大剂量亚胺培南(1g,q8h)则>90%。因此,对于耐药菌感染,应增加给药剂量。Zavascki AP等[6]推荐,在碳青霉烯类耐药的G-菌感染,作为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基本治疗药物应该给予充分的剂量。如碳青霉烯类的推荐剂量为:亚胺培南1g,q6h。替加环素的推荐剂量为首剂200mg,维持100mg,q12h。
作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代表的氨基糖苷类,实验室和临床证据都支持给予更高的初始剂量。如在ICU和癌症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阿米卡星的初始用量常用至20-25mg/kg,部分病人剂量甚至可以调整至30-35mg/kg,以获得更高的疗效。但高剂量应用时必须监测血药浓度和肾功能[5]。另一种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也推荐作为联合治疗药物之一采用大剂量治疗耐药菌感染,其中环丙沙星最大剂量可用至400mg,q8h;左氧氟沙星最大剂量可用至500mg,q12h。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剂量不是一般感染的推荐剂量,都超过了我国同类药物药品说明书和药典的推荐剂量。充分权衡利弊,考虑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的耐药性、代谢和器官功能状态、合并用药情况等,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作出决定;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不良反应的监测,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剂量,在提高治疗成果率的同时,预防纠纷的发生。
四、防突变浓度
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如果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仅仅超过致病菌的MIC,在治愈感染、清除致病菌的同时,有可能筛选出耐药菌(尤其在免疫受损的患者),导致耐药菌的播散;但如果血药浓度超过防突变浓度(MPC),就可能治愈感染,清除致病菌,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和播散。但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通常认为血药浓度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只要提高T>MIC这一指标就可增加临床疗效。这一点在敏感菌或非XDR菌可以达到,但对于XDR和PDR菌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仅仅使T>MIC,同样有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甚至诱导耐药菌的产生。
10.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烧伤科1 526例病人向微生物室送检的创面分泌物、血液、痰液等各种培养标本累计3 987份。共培养出病原体多重耐药菌株68株,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 0株, 占7 3.5 3%, 革兰阳性球菌1 8株, 占26.47%。
1.2 多重耐药菌的部位分析
68株多重耐药菌来源于烧伤病人的不同部位, 其中创面分泌物33株, 占48.53%, 痰液26株, 占38.24%, 血液7株, 占10.29%, 导管1株, 占1.47%, 其他1株, 占1.47%。
2 护理管理措施
2.1 执行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对多重耐药菌实施目标性监测,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每天对烧伤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监测, 特别是对新入院烧伤病人及时留取细菌培养标本, 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和定植病人, 预防多重耐药菌株引起医院交叉感染[2]。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 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3]。
2.2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请感染办专家为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培训, 加强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掌握相关的消毒、隔离、防护及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的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
2.3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2.3.1 隔离
(1) 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采取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体感染收治一室, 条件限制时实施床边隔离。不应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安置在同一房间。加强探视与陪护的控制和教育工作。 (2) 在病人一览表、病历夹内面、床头卡粘贴蓝色隔离标识, 至少一处。 (3) 烧伤病人的护理重点应放在皮肤软组织感染的预防和控制[2]。烧伤创面护理时, 避免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穿隔离衣, 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 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2]。 (4) 实施分组诊疗、护理, 一般诊疗物品固定专用;使用后的可重复用器械置于双层包装袋内, 贴好警示标识, 密闭容器放置, 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规范处置所有医疗废物。 (5) 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尽量减少外出, 确需外出检查, 应通知相关科室做好防护与消毒工作;转运时落实隔离与防护措施。 (6) 如病人需手术, 医生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 以防手术中病原菌传播。 (7)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应及时送检相应标本连续3次 (间隔时间大于24h) 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3.2 消毒
(1) 加强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环境、地面每班消毒。物品、使用的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 每日消毒1次。诊疗器械用后及时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2) 使用后的口罩、护目镜、帽子、隔离衣, 手套等, 弃置于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内, 有警示标识, 密闭封口后转运。循环使用的护目镜可用酒精擦拭消毒, 悬挂晾干, 如明确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 则用1 0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60min, 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晾干。 (3) 对于用过的被单、衣物, 放于黄色的专用袋内扎口, 袋外贴多重耐药菌蓝色标识, 送洗衣房先消毒再清洗。 (4) 如病人出院、转科等, 科室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3.3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导致多重耐药菌在病人-医护人员-病人之间流行的重要因素[4]。为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我科使用洗手液代替传统的肥皂洗手, 保护了医护人员手部皮肤, 也更好地防止了接触传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病床旁配备了手消毒剂, 每一辆治疗车上也配备了手消毒剂。洗手池旁张贴7步洗手法宣传画, 规范洗手方法。医护人员在直接接触病人前后、对病人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病人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都应当进行手部消毒。医护人员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5]。
2.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在还未取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 医生可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 并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 定时使用抗生素, 使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达到100%。在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来后, 根据药物敏感情况, 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药物, 避免盲目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菌群失调而造成多重耐药菌的感染[6]。
2.5 导管的管理
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感染主要来自导管 (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 [7]。定期对带导管病人进行评估, 减少带管时间。随着留置导管的时间延长, 医院感染发病率随之升高。泌尿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有直接关系, 且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 限制导管留置时间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8]。
2.6 病人营养的管理
烧伤后病人处于高代谢、高应激、高消耗状态, 正确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 要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能量要足够, 注意营养的供给。避免缺乏营养而引起的免疫能力下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 小结
烧伤病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烧伤病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在于改善、避免环境因素和防治操作过程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诸多环节[9]。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从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检验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才能有效控制烧伤病房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摘要:[目的]总结烧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烧伤病区发生的6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50株, 革兰阳性球菌18株;创面分泌物33株, 痰液26株, 血液7株, 导管1株, 其他1株;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结论]加强烧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烧伤病房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关键词:烧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
参考文献
[1]于波, 汤淼, 于欣, 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3, 27 (6C) :1831-1832.
[2]唐平.烧伤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7A) :1823-1824.
[3]张静涛, 高媛, 王立新, 等.重症烧伤层流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4) :315-316.
[4]王婧, 赵应兰, 杨爱芝.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9) :860-861.
[5]王晓青.住院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5B) :753-755.
[6]张素萍, 李雪梅, 赵志红, 等.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12C) :3412.
[7]赵红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7 (8A) :2023.
[8]戚少云, 马兴好, 闵建珍, 等.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0) :2476-2478.
11.多重耐药菌试题1 篇十一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和、等。
2、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 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3、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首选 隔离,没有条件的可选 隔离,但不宜与有、或 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
4、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或 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5、抗菌药物分为、、、、等几大类。
6、接受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接受特殊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得超过。
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气管插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8、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应,最后进行终末处理。
9、对床旁诊断仪器使用后应用 擦拭;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用 擦拭,每天。
10、多重耐药菌患者症状 或,方可解除隔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艰难梭菌患者必须连续 次标本间隔 未检出致病菌方可解除隔离。
二、多选题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外院转入者。
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
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
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正确的是?()
A、应对感染MODR病人采取单间或床单位隔离,床单位隔离患者在床边挂“MDRO感染标识牌”。
B、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
C、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 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
D、MODR肺炎或呼吸道定植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院。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
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 物质时应戴手套。
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A、医院内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先留取标本送培养.B、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C、当病区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检查其他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停用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D、治疗MODR感染病人首选高级抗菌药物。
三、简单题
12.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范文 篇十二
2012年1----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195例次,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72例次,占比为37%。医院感染为134例次,属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为21例次,占比为15.7 %。
医院病原菌情况
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分析 2012年1月-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95例次。其中多药耐药菌感染72例次。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或耐第三、第四代头孢类)肠杆菌科细菌38株,占比52.8%。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占比为36.1%。检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例,其中1例耐碳青酶烯类,检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4例。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泛耐药鲍曼、铜绿假单胞菌。1---6月共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21例次。分布在外科、内科、肿瘤科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科室:以五病区(外科)最高为33.3%,其次内科为22.2%。肿瘤内科15.3%,放疗科等科室。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高,这与我国医院感染构成主要部位一致。其次为手术部位,这些部位的标本主要来自引流液、伤口分泌物,这与外科近半年收治患者大多为晚期肿瘤病人,均曾经或正在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为其采取了姑息性手术方案,以延缓生命的方法有关。尚有数例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在手术过程中留取脓性分泌物培养等。鉴于此在平时工作中,这些病房的环境卫生、手卫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建立抗菌药物预警机制、对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等是我们必须多加关注。
13.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十三
关键词: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
NICU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简称, 新生儿重症监护主要包括高危新生儿的生命支持、新生儿窒息相关疾病的抢救、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新生儿术后监护、新生儿的呼吸管理等[1]。同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也是多重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2]。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 拟探讨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有效的护理措施,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NICU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普通对照组和针对性干预组。普通对照组15例, 男8例, 女7例, 原发病:呼吸系统疾病10例,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6例, 新生儿窒息5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2例, 先天性代谢疾病2例。针对性干预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原发病:呼吸系统疾病20例,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1例, 新生儿窒息8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 先天性代谢疾病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普通对照组主要是根据患儿病情按照新生儿重症监护护理常规进行治疗和护理。
1.2.2 针对性干预组
(1) 首先是分析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新生儿病情危重, 住院时间较长, 患儿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 侵入性的检查和操作繁多, 再加上医院环境的特殊性, 从而促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增高。由于新生儿呼吸道的纤毛发育不全, 在呼吸道的黏液不容易排出, 同时其机体免疫功能不全, 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和细菌会进入患儿的下呼吸道, 进而诱发肺炎。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患儿就诊过程中药物应用的不规范, 亦为感染发生重要因素。 (2) 针对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护理人员进行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控制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建立有效的隔离环境、加强病房的管理、规范仪器设备消毒灭菌处理、提高护理人员加强手卫生消毒的依从性、严把无菌操作关、避免医源性感染等控制一切可能诱发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 (3) 对于NICU区域的仪器进行统一的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走动, 减少尘埃,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进行监测,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固定区域放置, 固定护理人员护理, 建立缓冲区并设立明显的隔离标示和隔离屏障,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应用的器械和物品进行专门人员负责清洗、消毒, 并且做好记录和消毒管理追溯, 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4) 配合医生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 (5) 规范终末消毒:患儿出院后严格对病房及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并通知医院感染科进行监测, 待监测合格后方可入住新患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接触的物体表面、器械采样结果情况;观察两组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继发性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和家属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接触的物体表面、器械采样结果比较
针对性干预组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消毒效果优于普通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继发性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针对性干预组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继发性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均优于普通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广泛, 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也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 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也是目前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问题[3]。多重耐药菌感染目前已经遍布全球, 其具有散布发作、较差感染, 严重者可能造成暴发流行的趋势, 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4]。NICU作为临床重要的新生儿抢救科室, 其收治的多是病情危急、进展迅速的患儿, 因其生理年龄小, 机体对于侵入性的操作耐受性差, 免疫功能不完善, 给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提供了机会[5]。护理人员要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登记和标示, 从而提醒医护人员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规范性管理, 减少患儿检查和操作的频率, 定期对患儿隔离措施进行落实, 对NICU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整改[6]。护理人员要加强耐药菌感染预防知识和隔离知识的学习, 增强护理人员对于耐药菌隔离、预防保护、控制的思想意识, 熟练的进行手部卫生消毒, 隔离衣的应用, 仪器设备的清洁管理、消毒灭菌、物体表面消毒、终末消毒、标本的规范性运输、患儿生活物品的处理、医疗废物的清理。护理人员还要注意调整好NICU环境, 患儿有良好的NICU环境, 一方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尽快的完成了各项护理操作, 降低了感染可能性。加强对NICU各项器械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有效地降低细菌量, 从而保持空气清洁度, 并且对NICU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很好的控制。有研究表明, 清洗、消毒、运送是NICU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护理过程中预防感染的不同步骤, 以往都是每一个步骤由不同护理人员进行完成, 护理人员侧重点可能过于注重某一个步骤的处理, 忽略了整体消毒处理的连续性, 可能在某两个步骤衔接部分出现污染, 从而影响了器械的消毒质量[7,8,9]。本研究中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应用的医疗器械和废物进行回收、清洗、消毒、运输进行统一管理, 从而保持了无菌操作处理的完整性, 更好的提高了各项消毒物品和器械的合格率。另外本研究NICU的护理人员经过了统一的培训, 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 减少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有效地降低耐药菌的传播和扩散, 进而切实地做好感染控制工作。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儿由固定的护理人员及固定区域进行感染因素控制, 做好隔离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和接触, 加强感染患儿和未感染患儿的隔离。本研究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NICU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 依据护理措施不同分组, 普通对照组15例和针对性干预组30例。结果表明, 针对性干预组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接触的物体表面、器械采样结果优于普通对照组, 针对性干预组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继发性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和家属满意度均优于普通对照组, 提示有效地针对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的护理可以控制及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扩散及传播, 减低患儿继发性感染发生率、降低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 提高家属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江平, 董杰, 刘燕, 等, 呼吸内科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5) :3250-3251.
[2]周健, 孟军, 江淑芳.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9) :1743-1744.
[3]王晓青.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5) :753-755.
[4]潘红梅.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护理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30 (10) :975-976.
[5]屈丹, 梁进娟, 刘育新, 等,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2) :147-148.
[6]潘文彦.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在预防ICU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0) :2450-2452.
[7]马永峰.医院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1) :145-146.
[8]潘杰, 赵亚平.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2) :138-139.
14.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十四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
•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 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 胃肠道内有明显溢出污染
•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污秽)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二、围手术期长时间预防用药的危害:
1、增加CD(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性
2、增加耐药菌危险性
3、增加ADR(药物不良反应)
4、增加MRSA机会
5、感染/定植
6、增加费用
三、置导尿管的感染预防要点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
(6)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四、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管理感染源
(二)切断医院感染途径((三)保护易感宿主。
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
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隔离预防分为: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五、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根据国务院关于《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垃圾、病理性垃圾、损伤性垃圾、药物性垃圾、化学性垃圾。
(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可疑致癌性药物,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针对各地在医疗废物分类中存在的理解方面的差异,现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属于医疗废物。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不论是否剪除针头,是否被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均属于医疗废物,均应作为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2、使用后的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废物。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 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
(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四)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五)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六)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七)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八)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收集运送人员应检查包装袋完好和密封性,不得超过包装袋封装线或包装容量的3/4后进行封装。
六、多重耐药菌(MDRO)院感防控
1、各科应落实好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如对MRSA、VRE、ESBLS、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的监测应做到主动筛查、快速检测。
2、微生物实验室在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时应迅速通知院感科及相应的临床科室主任。
3、临床科室当班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获取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检测报告后应做好全科报告/交接班工作,并检查判断该病例有无院内感染,若为院感(/疑似)超过24小时报告作漏报处理。
4、各科应切实做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的传播工作: ①、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②、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
③、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④、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手卫生消毒。
⑤、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备表面,应每班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⑥、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⑦、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⑧、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七、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在30分钟内向科室负责人汇报,科室负责人在2小时内向院感科详细报告(下班时间或节假日报院总值)。
八、预防锐器伤的原则
1、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弃物处理;
2、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随意走动;
3、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
4、禁止将针头等锐利器具回套盖帽;
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直接投入专用锐器盒中。
九、手卫生、洗手指征(在什么情况下洗手):
①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测血压、脉搏、搬运患者、接触患者皮肤也会造成手部污染);
② ③ 接触不同病人或进行不同部位操作前后;
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后;穿脱工作服前后,戴摘手套、口罩前后;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 进入和离开病房前;接触伤口前后;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与任何病人长时间接触后;在病室中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之前。
2、洗手方法:洗手七步法 :具体见有关示意图(注意:1.正确 的洗手方法要持续15 秒!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
3、医务人员在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其步骤与清洁洗手相同。
十、医院感染概念:
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4、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属于医院感染。
5、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十一.抽出的药液、启开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必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无菌包、无菌槽有开启日期,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无菌棉签应注明开启日期,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十二.无菌干燥镊子筒4小时一更换,开启的安尔碘(小瓶)使用不超过7天,安尔碘(大瓶)使用不超过30天,必须注明开启时间。
十三、大小便器一用一消毒,使用后的大小便器予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凉干备用。
十四、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保护性隔离病房、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类别为Ⅱ类。
十五、医院必须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 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6学时。
十六、采用2%碱性戊二醛作内镜或器械灭菌时,必须浸泡10h。
十七、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经治医生必须在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十八、合理使用抗生素的5大原则
1、为了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敏试验严格选药,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十九、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清洁手术通常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非伴有以下情况:异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头颅、心脏、眼内),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远处有感染灶;全身情况差,高龄或免疫缺陷患者;估计手术时间长、分离组织广、局部组织血供不良;脾切除术等。
2.清洁一污染需要用抗生素: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术、开放性骨折。
3.污染手术需要术前使用抗生素:胃肠道、胆道、尿路体液大量溢出 4.污染一感染手术则属于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范畴
15.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十五
侯江涛 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药物治疗,为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中3例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讨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药物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多重耐药菌定义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病原菌,其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起到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等。笔者作为临床药师在医院骨科病房近半年的实践中,参与了几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现对其中比较典型的3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1、临床资料
案例1:患者,男,26岁,因“砸伤腰背部及双下肢出血,呼之不应2小时”入院,X线示: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入院诊断:
1、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
2、脊髓横断伤并截瘫;
3、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
4、右膝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断裂;
5、急性缺氧性脑病。入院后积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成功,术后应用夫西地酸0.5g ivdrip q8h+奥硝唑0.5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但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高热,最高达39.6℃,血培养示: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阿莫西林+棒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敏感;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三头孢及氨曲南耐药。临床药师推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ivdrip q8h+丁胺卡那霉素0.4g ivdrip qd抗感染治疗,应用4天后,患者仍持续高热,症状未有减轻,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8h,应用2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应用3天后,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12h,应用10天后,患者体温正常。
案例2:患者,男,61岁,因“车祸致伤左下肢疼痛,出血1小时”入院,X线示: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诊断: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后积极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手术成功。患者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在39℃左右,术前及术后应用氨曲南1.0 ivdrip bid+异帕米星0.2g ivdrip qd抗感染,后血培养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耐药,考虑患者综合情况,临床药师建议改用万古霉素1.0g ivdrip q12h+左氧氟沙星0.6g ivdrip qd 抗感染,患者应用4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但伤口处仍有渗液,伤口
[1]分泌物培养示:溶血性葡萄球菌(MRCNS),药敏结果同上次血培养,应用药物15天后,患者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阴性,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患者积极换药、保证患者伤口处引流通畅,同时换药时伤口处外敷莫匹罗星乳膏,坚持上法换药20天后,患者伤口渗液逐渐减少,一个月后伤口无渗液渗出,后拆线出院。
案例3:患者,女,65岁,因“摔伤左髋部肿痛半天入院”,既往糖尿病史16年,高血压病史8年,白内障病史6年,入院前自行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X线示:左股骨颈骨折。入院诊断:1.左股骨颈骨折;2.糖尿病;3.高血压;4.白内障。入院后患者在全麻下行左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前及术后应用头孢孟多1.5g ivdrip bid+克林霉素1.2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血糖波动大,最高达空腹血糖18.9mmol/l,伤口处出现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38.0℃,分泌物培养:屎肠球菌(HLAR),对氨苄西林、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耐药,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四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经讨论后停用头孢孟多、克林霉素,改用去甲万古霉素0.8g ivdrip q12h,应用12天后,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坚持换药,同时保持伤口渗液引流通畅,1个月后伤口敷料干燥无渗出,后拆线出院。
2、讨论
从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患者都是骨折术后出现感染,伴有发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药敏结果显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提示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在参与上述三个案例的抗菌药物选用及感染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于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为耐药,推荐药物为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于轻中度感染可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重者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或联合用药。夫西地酸主要针对阳性球菌的感染治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的感染,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差,而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第一例患者的感染治疗方案初始治疗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于轻中感染的患者是适合的,但此患者骨折严重,一般情况差,因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并未能很好的控制感染,最终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对于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按按此方案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逐渐得到控制。
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是目前严重的临床及公共卫生问题,MRSA常表现为多重耐药,耐药机制复杂,多重的耐药机制使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为耐药,临床最具有治疗价值的仅为糖肽类药物及利奈唑胺,有一定疗效的如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利福平、夫西地酸等,其中万古霉素是目前一直认为MRSA感染的标准治疗。案例2的患者在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
[2]
[2][2]伴有发热,骨折后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引起发热,血培养示MRSA,考虑为MRSA感染引起,应对患者进行全身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是合理的,临床实践也证明,患者应用后体温逐渐得到控制。
2.3 肠球菌是一种阳性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是造成严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球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引起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败血症及脑膜炎等。案例3的患者是一个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伴有多年的糖尿病及高血压,术后血糖没有很好的控制,出现发热及伤口的感染,药敏培养示屎肠球菌(HLAR),表示此屎肠球菌是一种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其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了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氨基糖苷类渗入细菌中的途径发生障碍,高耐菌株即可生产,导致所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联合用药时并不能起到协同杀菌作用,联合用药受到限制,根据药敏结果,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是合理的选择。
2.4 在上述三个案例中,除了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外,及时的换药,保持伤口液化区的引流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换药可以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换药的作用主要有:观察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洁创面、引流通畅、促进组织生长等。其中,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乳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为聚乙二醇亲水性软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作用。对与感染有关的各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用于MRSA所致脓疱病,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外敷,有助于伤口液化区感染的控制,促进组织生长。
在上述3个案例的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师在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三个案例,除了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患者伤口的处理,对于外科伤口感染的病人,伤口处换药、脓液引流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不低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要培养类似的临床思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实践。同时需要掌握更多药学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形成药师“ 熟悉药、略懂医” 的特点。这样才能使药学服务更加实际、更加专业,更容易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与支持,也就能更快的推进合理用药,发展临床药学工作。
参考文献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5 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07-214 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15-223.4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防治专家委员会.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2):224-231 5 张昊.肠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97
[6][5]
[4]6 张盛敏.临床药师在骨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14 作者简介
16.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十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58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62例,患者年龄1~89岁,平均为(30.08±22.85)岁。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监测方案,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取得微生物培养阳性结果,然后通过临床和主管医师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准确判断,最终确定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指导相关科室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消毒隔离的防护。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检出样本分布情况
所有158例患者中共检测出167株多重耐药细菌,其中痰液44株,占26.35%;分泌物38株,占22.75%;血液33株,占19.76%;脓液18株,占10.78%;尿液14株,占8.38%;其他7株,占4.19%,粪便7株,占4.19%,胸腹水4株,占2.40%,穿刺液2株,占1.20%。
2.2 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158例患者中,男患者占60.76%(96/158),女患者占39.24%(62/158)。1~19岁者有46例,占29.11%;20~40例者有49例,占31.01%;41~60岁者有36例,占22.78%;60岁以上者有27例,占17.09%。
2.3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
所有167株多重耐药细菌中,外四科比例最高,达到20.96%(35/167),其次为ICU,占17.96%(30/167),最低为内二科、中医康复科和妇产科,均占1.20%(2/167),见表1。
2.4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所有167株多重耐药细菌中,呼吸系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34%(49/167),其次为血液系统,达到19.16%(32/167),最低为手术部位,占6.59%(11/167),见表2。
3 讨论
多重耐药性指的是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为外排膜泵基因突变以及外膜渗透性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3,4]。最常见的病菌为革兰阳性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5]。导致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现象的发生主要与广谱药物的广泛运用有关,并且医院相关消毒设施和具体措施不完善、手卫生依从性较低,导致患者出现多重耐药性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其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主要因素,其主要有预防性用药、给予患者治疗时的过度用药以及经验性用药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细菌繁殖的速度逐渐增快,耐药菌的传播速度也会随之增快,而耐药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在年龄分布上,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而在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年龄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主要因为笔者所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造成了老年患者一般只在县医院就诊,而来本医院的都是急症和重症患者,以年轻人居多。
本研究中,对送检标本的检查中发现,病菌来源于痰液者比例最高,达到占26.35%;其次为分泌物,占22.75%。说明痰液容易受到多重耐药的感染。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多重耐药菌分布的科室中,外四科比例最高,其次为ICU和儿科。其可能原因为神经外科和ICU中的患者因为脑出血致长期昏迷卧床后抵抗力下降,因此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上升[6,7],而同时儿科的患者也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较高。所以医院需要针对神经外科、ICU和儿科等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研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所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占比例最高,达到29.34%(49/167),其次为血液系统,达到19.16%(32/167)。其与金英等[8]研究结果相类似。而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系统感染的多重耐药菌相对较高应该是因为出现血液系统感染的患者都是重症患者,抵抗力低下所致。可见需要针对呼吸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患者加强预防和监护措施。
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明显缩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提高,导致抗生素的效果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而研制新型的药物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研制资金巨大,技术要求较高,但是研制有效药物的成功率较低,这样会给患者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有效干预措施,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实施主动监测。医院需要做好积极监测工作,对于接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需要及时收集标本送检,然后将结果告知给相应感染管理部门,再通知每个医护人员,对所有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做好详细记录。(2)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的宣传。医护人员需要提高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医院还需要定期开展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宣讲会,并且组织医护人员培训。(3)加强手卫生管理。医院医护人员的手污染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源。因此需要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并且需要配备纸巾盒、洗手液、手消毒液篮筐等相关手卫生硬件设施。(4)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要做到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且还需要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医师使用前对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只有经过专业抗菌药物培训的医师才有资格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综上所述,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特别是神经外科、ICU以及儿科,并且采取有效针对性预防和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胡星星,孙爱宁,郑佳佳,等.替加环素治疗107例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5,36(7):583-586.
[2]赵德军,胡昭宇,曹雁,等.综合性ICU住院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2):242-244.
[3]邹雪峰,肖琴,钟云天,等.HACCP在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8):839-842.
[4]周大金,胡慧英.老年科患者发生多重耐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6):913-915.
[5]花静,王进,汤红芳,等.某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9):882-883,886.
[6]李儒,吴志彪,汪虹,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监测及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5):696-699.
[7]曾彦博,陈燕,董元航,等.CT引导下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失败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5,15(4):252-255.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推荐阅读: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10-22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12-06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02-04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考题及参考答案09-18
多重耐药菌试卷07-19
多重耐药菌试题12-21
我院首次召开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07-19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07-22
《有多重》教学设计01-24
其他教案-称一称,有多重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