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13篇)
1.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篇一
全面预算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论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实践 摘要:2001年2月,国务院通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拉开了现代国库管理改革的序幕,国库集中支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库管理改革就是集中支付改革,通过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借助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加强了财政预算执行和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在财政资金管理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国库职能更加符合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效率与公平,成为公共财政改革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集中支付本身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需要结合国库管理实践,协同预算部门和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已有的机制模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够推动集中支付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一账户;预算
目前,全国各省市推进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其核心是采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按收入支出设置分类账册。其中,收入按预算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支出按资金使用性质设置分账册,并要求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等。截至目前,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了将近8年,从财政部到部分省市,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该账户体系可以对财政资金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严守资金出口。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集中支付有两种拨付方式,即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在不断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上,每一条预算指标、用款计划能够直达基层预算单位,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每一笔支付发生时都要接受多个岗位严格的审核和监管,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因此,集中支付改革在公共财政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对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库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亦开始显现。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集中支付改革使得财力过度集中在财政部门,承担的责任较多,负担过重,各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打折扣。集中支付是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集权式管理。在资金范围上,包括预算内、预算外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由财政部门集权管理,由国库账户体系统一收支、记账核算;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资金指标的分配,执行审核,拨付,监督,银行清算等各个环节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执行。这种资金集权管理方式使得管理者承担较大责任与风险。随着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部门预算不断细化,预算单位基本经费、项目经费支出量逐年翻番,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量明显加大,现有的国库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及人员安排过多的受制于拨款审核、制单、记账等事务性工作,对于深入推进和完善集中支付改革有些力不从心。2.国库预算执行能力不高,软件系统有待完善。一方面,国库资金支付要求准确无误,需要借助集中支付软件系统进行额度控制和信息比对,涉及面广,支付量较为庞大,使得信息系统相对呆板不够灵活,预算执行时遇到指标调整和退款处理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要协同预算部门、信息部门、采购部门甚至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因此对于大多数项目由于预算不能做到完全准确,常常使拨款滞后,延误了预算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和拨款支付在时间上不均衡,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支付量非常小,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浪费,使得预算执行效益低下,年底追赶支出进度,突击拨款,项目支出管理不严格,这是预算执行历来的弊病。
3.集中支付监控到位,但督促不够,问责不痛不痒,绩效考评反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使改革规范程度降低。目前,集中支付的软件信息系统基本能够达到财政部门监控资金动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关的监督、绩效制度没有跟上,使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工作没有相应依据,对于资金违规操作的用款单位以及个人,没有相应的奖惩办法,使监督工作失去意义。4.集中支付改革力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多数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管理难以满足各项改革工作的要求。预算单位财务部门是落实财政改革的前沿,直接面对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收付三大改革,还有各项配套改革和措施,如非税收入收缴、收支分类科目、公务卡、资产清查、集中财务等,需要做大量的填报,制单和记账工作,会计核算任务较繁重,以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现有的组织配备和管理人员,很难按照要求落实各项改革,甚至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并且,根据集中支付的要求,在资金拨付审核的流程中对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设置了相应的岗位,但真正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人多岗”和“多人一岗”的现象,岗位设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财政资金使用存在一定风险。
二、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集中支付改革的制度建设与落实,做到制度先行,有法可依,依法理财,打造资金安全、高效、规范运转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的落实。一方面,对已成文的制度进行认真反思,查漏补缺。集中支付改革推行了8年,原有的规章、制度、办法不一定完全适应现实工作状况,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70认真听取基层单位提出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国库基础管理与各项改革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促进日常工作和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的承付阶段存在制度空白,对资金申请的审核依然沿用传统做法,应该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申请手续和审核内容,使每个岗位做到依法审核,另一方面,对于缺失的规章制度,如绩效、监督等制度建设,以及在业务中经常遇到的应急拨款,退款,账务调整等问题,应积极探索,加强学习调研,尽快拟定草案或试行办法,作为向制度的过渡。
2.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一体化机制。一体化机制并不违背集中支付关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离制约的监督要求,而是主要针对日常工作中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脱节的问题。预算与国库一头一尾,工作上经常首尾不能相接,由于预算不能做到绝对的准确,在执行过程中很多环节出现问题,加强集中支付预算执行和管理仅仅依靠国库一家远远不够,应该加强与预算部门的有机衔接和对话沟通,使得预算编制、执行人员能够统一认志,站在宏观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预算问题,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和执行分析水平,提高预算执行效率。2008年,国库司下发文件,强调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分配、轻管理”等问题,要求各级国库“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简单得说,国库也要管理预算。在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国库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收支信息,从而有利于对财政收支实施全面而有效的控制,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管理。国库不仅要承担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还应该在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3.精简业务流程,提高国库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灵活性,建立高效率的国库资金运行机制。进一步梳理集中支付业务流程,按照“确保资金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单位用款”的原则,统筹兼顾,加强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和公务卡改革之间以及与其它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的有机衔接,研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在部门之间,国库内部之间取消重复性工作,撤并多余岗位,简化预算单位资金申请手续,以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为依托,进一步完善集中支付系统,建立财政和银行两套电子账务,发生业务时进行账务数据比对,积极探索集中支付无纸化管理,为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减轻负担,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4.建立动态监控分析机制,强化国库实时监控职能,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双重监控体系,保障资金安全。国库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重心应该由事前审核监督转向实时监控,基层预算单位是预算执行主体,国库是资金的管理部门,宗旨是保障资金安全和效益。财政资金源头的严防死守势必造成效率低下,而实时动态监控更能清楚的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应该是较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一是加强制度和软件建设。研究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监控管理办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监控软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二是拓宽监控范围,消除资金监控盲区,加大监控力度。结合非税改革、公务卡制度改革情况,完善国库动态监控软件;加强对下拨资金和配套项目资金的监控管理,在确保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提高预算执行监控水平和信息分析水平。在受理单位和供应商投诉和报告重大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监控、核算处理、整改问效的运作机制。四是严格单位及个人的责任机制。明确规定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各部门所负有的权利和责任,并用立法形式制定规范的监管程序,以及一系列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审批、授权、记账、拨款等环节设立层层责任制。这是实现国库监控职能,规范资金管理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5.完善代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为加强代理银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转,加强监督和严格考核为手段,拟建立代理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代理银行积极性;并通过日常监控、文件调查和受理投诉等多种渠道,严格代理银行考核,与代理银行既得利益进行挂钩。参考文献:
[1]王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谢桂芳.改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的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1).[3]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预算会计优秀论文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北京财政学会.财政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范存会.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篇二
关键词:电力计量技术,现代管理,探讨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电力计量技术有也显著性的突破, 电力技术向着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电力计量技术为电力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电效率, 使电力系统步入自动化、智能化的时代。同时电力技术的应用, 使电力设备诊断技术更快捷、更可靠。但是, 永远没有最先进的技术, 电力产业继续向前发展, 越来越多的电力计量技术将不断涌现, 所以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研究是不可以停止的。
1 电力计量技术概述
电力计量是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提高用电效率的手段, 也是收取电费的重要依据。电费计量有多种形式, 其核心装置就是电能表。电力计量分为三相计量和单相计量, 单相计量多用于普通用户, 三相计量多用于企业用户, 这两种计量贯穿整个电力系统中, 可作为电力市场电能交易的依据, 也可被用于发电厂计量、电力公司电损测算中。随着用电户的增多, 电力计量业务日趋繁重, 传统的计量方式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 新的电力计量技术应运而生。电力技术的发展催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 用电效率提升, 用电智能化及自动化,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电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当然, 电力计量不仅靠技术的更新, 还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所以加强电力计量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电力产业的电子化、信息化发展十分迅猛。电力计量技术发展主要体现为:1) 电力计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电力技术实现诸多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了变电站计量数据功能、综合采集电力系统整体以及电力客户终端, 同时电力计量技术还具有处理、统计分析等功能。显而易见, 当前的电力计量技术正朝着一体化、高集成的方向发展, 在网络技术盛行的今天, 一体化电力计量技术正在普及并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一体化技术是利用电子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诸多功能, 彻底改变了原来人工操作的低效率、易出错的状况, 大大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 进而使整个电力环境更加优化, 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益。2) 电力系统体现出了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调度系统、控制系统、数字计算机监控等,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有助于电力系统管理目标的实现。
3 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有利于安全生产及提高计量效率
供电企业不断提高电力计量水平, 有利于电力计量的科学化、自动化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加快也电力计量业务的处理, 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力计量管理水平。特别是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大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 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电力计量管理效率。先进的电力计量技术也促进了电力产品结构的更新, 而且促进了电力计量管理过程的改革, 最终实现了电力产业的安全生产、高效生产。
3.2 电力计量设备发挥巨大作用
在电力计量管理中, 电力计量设备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 以应用到电力计量管理中的常见设备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管理系统、全数字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供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调度系统设备, 还有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图像监视监控系统、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备等二这些设备的使用促使电力系统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而且给电力企业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另外, 电力计量设备的使用使得电力产品销售实现信息化, 使得设备管理实现自动化, 也使得财务和人事管理实现了科学化, 电力计量设备在电力系统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 提高电力计量管理的方法
4.1 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电力计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建立健全电力计量组织机构, 才能进一步提高电力计量管理效率, 所以电力企业要尽可能地让所有人员参与到计量管理中去, 实现全员管理。全员管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实现成员间的相互监督, 起到协调与控制作用, 提高每一位员工的责任意识。实现全员管理的根本途径在于责任明确化, 让每个成员了解自己的责任, 这样可以把计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2 加强电力计量培训
电力计量部门的人员的素质不高, 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 并且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 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求电力计量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 同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 掌握最新的计量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计量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做好综合管理
在电力计量管理中,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不能忽略的, 如果有一项管理工作没有做好, 也许其它的工作的意义也得不到最大程度地体现。因此, 在电力计量管理中, 一定要做好电力计量综合管理。
总之, 电力计量对电力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安全性和高效性是提高用电效率的关键。不过, 电力计量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争取为电力产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静.试论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09:235.
3.浅谈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与反思 篇三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去反思自己的不足,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去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用以分析工作失误的原因和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
在班主任岗位上,我在实践——学习——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信心。
实践中的做法与经验
第一 建立并利用制度,民主管理班级
人是需要制度去管理的,好的制度应该是公正、公开并能够发扬民主的。在接班之初我发现班中并没有完善、系统的班级制度,对于一些班规的遵守也很不自觉,学习习惯比较差。我和班干部一起商定了一份“班规”,制定相应的奖罚政策。比如,每周我先送大家10分的基础分,如: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默写得满分,能做好个人卫生等,都将得到一张“奖励券”,三张“奖励券”就能换一分“行规奖励分”。在平时班级班规的检查与抽查中,只要同学表现突出,也可以加相应的分值。相反,如果出现上学迟到或破坏教室环境卫生的行为,则要求他为班级做一天值日生,甚至是扣分。惩罚学生时,我要让他明白:惩罚并非来自于教师,而是来自于班级制度。之所以要罚你,是因为你违反了制度;同样因为你做的好,也能得到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每周统计每位同学获得的“总分”,并在“红旗榜”中粘贴他们的战绩,每半学期进行一次“班级班规评比”的奖励活动)。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在制度制定后,为使其运行更有效,我让学生民主管理,而班主任则作为班集体的一员,起引导的作用。“值日班长制度”就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的一项管理模式。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后,如今我更是把“值日班长”的竞选制度推向全班。班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竞选这个岗位,而参加竞选的同学必须做一分钟的竞选演讲,并在工作中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每个月末他们还要接受大家的评选,选出大家心目中的“优秀值日班长”,评选结果中的最后一名则将被自动淘汰,由大家重新进行推选。如此的竞争和激励制度使得同学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为大家服务的思想。此外,“红旗飘飘、快乐成长”、“本月之星”的评选制度都是我在与全班同学商定的,而且也都是让同学们自己去管理。
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使大家学会珍惜自己的“班规分”,如今他们都很看重老师发的“奖励券”,为此更自觉地去遵守日常校规与班规。
第二 不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荣誉感,作为班主任应该设法去激发整个集体的荣誉感,想办法凝聚这个集体,而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都是增强凝聚力的好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什么是对错,怎样取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例如 “母亲节”的主题班会,我将它命名为“感恩的心”,同时邀请了班里几位学生的母亲来共同参与。活动中我安排了许多与“感恩”有关的节目:小品“孝敬”、诗朗诵“妈妈”、歌曲“母亲”,还有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子游戏等,让同学们在浓浓的班会氛围中领悟“感恩”的道理,并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碰撞与共鸣,当学生投入越深,体验就会越深,集体荣誉感也会越深,集体凝聚力也会越大。
现在,一次广播操比赛、一次节目表演,一次队会的展示活动都将成為同学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与自律,懂得了奉献与责任,也在活动中树立起了自信。
第三 做一个“公正”“人和”的班主任
当班主任,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每次接班之初,我都希望用我的言行来教育和感动我的学生。
首先我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德”的人。在平日的教育中我非常注重德育的渗透,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并在班中引入了《弟子规》的经典文化导读教育。如,在讲解《弟子规》时,我告诉学生,宋朝的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用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我要让学生知道在他成才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公正”,是学生所看重的一项教师品质,因此对于所有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当学生有进步时,我会及时做出表扬;当学生犯错时,我也会做出合理的批评与教育。不会因为他成绩好而心存袒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
其次,成为一名“人和”的班主任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当然“人和”的班主任也应该是有威信的,而威信并非凭空产生,要靠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身教”,良好的身教是树立威信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人和”的班主任应该是具有亲和力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的,如果威信能使学生对教师敬重,那亲和则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情感像一根纽带,把教师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平时找学生到办公室谈心时,我会拉一张椅子来让学生坐下。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会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速,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的尊重。同时,学会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多在家长面前夸奖孩子的优点,让家长们感觉到我对孩子的关注与爱戴,而这些也需要我平时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与反思
第一 要更加充分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件比较辛苦的事,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而且处于认知关键期,所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学概论》中所提到的:(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3)班主任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桥梁。
第二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用全身心的“爱”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著名教师毛蓓蕾,在她的《心之育》一书中写到:“爱孩子就是爱祖国。教师应该倾听、发现、关注孩子的心灵。” 毛蓓蕾老师抱着这样的思想,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把爱学生发挥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并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这个字,这是教育的关键。
例如有的时候教师看似不经意地摸摸其脑袋,表示鼓励或关心,也是一种“爱”,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鼓动。
4.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篇四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经验
论文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需要。作者从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分别就双语教学目标与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双语师资的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双语教学氛围的营造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阐述了体会与做法。
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体系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精神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双语课程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二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英语使用水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专业观点的能力。
我们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科目为该专业领域比较前沿且内容更新较快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通过使用与发达国家本科生相同的原版英文教材,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同步。
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双语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英语水平高。具备纯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口语发音标准。二是专业水平高。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三是教学水平高。双语师资必须是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应该熟悉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当前,双语师资在我国还比较稀缺,各大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网罗双语教师。获得双语教师的途径不外有三种,其一是把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海外进修,提高其英语水平。其二是鼓励外语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其三是聘请海外专家教授做双语教师。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只要是满足上述分析的三个条件的教师,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
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决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几个英文专业术语和概念,而是要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我们从多年的双语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包括查阅词典弄清涉及的专业术语及生僻词,以及通过查阅相关中英文资料预习授课内容。这样,上课时学生就能专注于英文表达的专业内容,专心听预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教师也不必花大量时间讲解专业术语。
2.课堂讲授。课堂上教师可先用少量时间,用中文简介本次课内容,简介的内容多少可视学生英文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要确保学生能听懂该堂课的授课内容,避免部分英语水平较差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听天书”。在授课技巧方面,作者的经验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例来展开并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这样可使得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高。关于授课语言,由于中英文思维及表达上的差别,如果教师频繁地在中英语言之间切换,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利于课堂高效进行。所以,主张采用先中文后英文的讲授方式。使用中文主要是帮助对英文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英文水平高些,则教师讲的中文可少些,如果学生英文水平足够高,则双语教学将过渡到纯英语教学。
3.课后环节。由于受到英语听力及专业知识等难题的制约,学生很难全部听懂课堂讲授的内容,因此,课后复习则成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课后,学生不但要查阅各种中英文参考资料帮助理解授课内容,还要查阅大量文献来完成作业,并用英文表达出来,这对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是极大的挑战,而往往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
我们对双语课程的考核确定为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往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更大的比重。这是由于平时作业完成时间较长,学生可以查阅很多专业资料,通过查阅词典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题目的难度较高,灵活性、主观性及综合性较强,能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由于受到考试时问及形式的影响,一般以考核基本概念、定理及简单应用为主,客观题相对较多,学生可定性定量作答。
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要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几倍的工作量。对教师来说,他们要撰写英文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计划、实验指导书、教案及讲稿等;要准备用双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用英文解释某个难点知识,还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他们要经常学习英语,最困难的是,他们要对英文原版教材中的难点知识作出正确的翻译,否则,他们理解上的错误将导致知识的误导。所以这需要他们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而双语教师通常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是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骨干力量,科研任务和各方面的担子比较重,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来激励中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从学生来讲,双语课需要付出比其他课更多的预习时间和课后复习时间,不但要学习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如何用英文学习、表达、甚至研究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课的学分并制定一些鼓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对于英语基础确实太差的个别学生,应允许其选修其他课程作为替代。
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开展双语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随着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学生对英语掌握的不同程度来安排双语教学。也要根据本单位开设双语教学的情况,逐渐增加开设科目,开设学期也可逐渐提前,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双语教学经验。讲课内容应由浅人深,讲课速度由慢到快,中文比例由多到少。总之,双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浅谈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经验 篇五
转载▼
标签:分类: 管理
杂谈
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切身经验中得知:要搞好农村小学的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情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前端化的道路。
一、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分析
我所在的这所农村小学的多数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也有不少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甚至学会了打架、喝酒、抽烟、赌博等。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大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老人们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学习成绩做严师、抓生活做慈母是远远不够的。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基于以上情况,面对现状,我认识到班级管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重边学习边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认识。
二、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激发学生动机,调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管理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讲,自主管理动机制约着自主管理的方向、态度,影响着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成果。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1、抓好外部诱因,引发自主管理动机。
来这所学校任教发现学校没有晨会也没有很好的利用少先队的宣传和鼓动作用于是我倡议并组建了晨会和少先队。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主动与部分学生家长联系,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运用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激励等手段,把自主管理渗透到各科教学、班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动机,使学生置身于自主管理的客观环境中,产生一种参与管理的需要。
2、整合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发自主管理动机。
每学期初,我都要求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把学校、班级的教育目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自主管理努力目标。由于目标经过学生整合后切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目标明,方向清,管得主动。因此,目标的设置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符合他们价值观,适合学生的经验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使学生踮踮脚就能摘到果子处在不断进步的状态。
3、创设民主氛围,巩固自主管理动机。
魏书生老师曾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强化。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
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集体创建活动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
1、十分钟晨会特色化
很多学校的晨会课是班主任的“一言堂”,而我的晨会课已经成为学生的一道“精美可口的早餐”。晨会由学生自主组织,对10分钟晨会进行承包制,专人负责,全员参与,形成特色。比如内容有:周一新闻综述,周二小小音乐会,周三综艺活动,周四人与人,周五本周要事等。
2、班队会自主化
主题班会活动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尽可能让多一些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准备和组织中来。班主任提前将活动的时间、主题、范围告诉大家,让同学们自己去收集材料,自己去设计方案,自己去分工准备,班主任则是同学们的顾问和教练。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主持等进行评议,促使下次活动搞得更好。
3、尝试实行学生自主评价
以往的评价体系,往往是教师一锤定音,而教师的评价,往往带有成人化的要求倾向,往往容易求全责备,当然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约束、自主评价、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目标管理的评价考核中,我尝试着以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学生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的帮助一些学生找出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整个评价过程教师充分放心,放手,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班级民主管理的气氛,也感受到了参与管理评价需要的责任心。
4、开拓自主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把自主管理的时间、空间进一步延伸,班级内还组织课余收藏小组、读书小组、环保小队等等,定期汇报交流。把班务管理提高到学校管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红领巾监督岗、小荷文学社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活动。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我尽量体现这样一个理念,在热热闹闹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更好地确立,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像低年级班级学生开展的“理理我的小书包”、“我的书包我自己背”等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中高年级开展的“我是班级小主人”、“我爱我班”、“我为班级献一计”等班队活动,则告诉了学生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合理示弱 激发责任感
对于当前独生子女的骄傲与蛮横,让很多教师束手无策,他们不怕权威,对老师的说教毫不感兴趣,大错小错一起犯,屡教不改,让人头疼。对于这样的学生,刚开始,我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我发现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在这类学生面前表现出你的无助与柔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不由得长大,成为你的依靠。尤其是对于那些讲义气的孩子更是非常奏效。
本学年我带六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兼班主任,繁重的工作面前,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我身体疲惫至极,有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一次下课,我坐在椅子上喘着气,假装不行了,对下面正在玩闹的孩子们说“谁能帮老师一个忙,借你的肩膀靠一会,我快不行了。”话音刚落,几个平时最淘气的男孩都纷纷跑到我跟前,伸着脖子,把肩膀凑到我的跟前,我也没客气,顺势把头靠在班级中一号淘气包的肩膀上,他则一动不动地站在我身边,乖极了。我看时机到了,假装有气无力地说:“孩子,你们长大了,老师以后全靠你们了,以后少给老
师惹祸,少让老师操心,老师没力气管你们了。行吗?这个孩子还真听话,连连点头。上课后,他一改常态,和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学习起来,后来,这个孩子仿佛真的长大了,什么事只要商量就能解决。其他孩子也都争着抢着为班级做事,我可以歇歇了。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四)充分了解,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受不同的环境影响,其体力、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存在不同的特点,从学生家庭成员的构成,家长的教育方法、要求入手,可了解学生个性、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学习、劳动态度;从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方面入手,可了解学生水平、活动技能,以及对同学、对集体的态度;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入手,可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学生特点了解清楚了,对进行个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如:六一班李德洋同学活泼好动,性格倔犟,他经常不是把这个打哭就是把那个打起个疱,让我既生气又不得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心想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头脑中怎么没有一点是非观念,要是施行高压,又怕他会产生逆反心理,表面上接受,而根本没有触及他的心灵深入。因此我就找他谈心,从正面引导他。利用他这个特点为班级服务,让他当班上的文明监督员,每天管理班上的清洁卫生、纪律,规范学生行为,在他的管理下我班焕然一新。经常不适时机表扬他,鼓励他,这样他得到老师的重用和信任,越干越起劲,大家都说他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们的“小老师”。
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寓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在为集体服务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有的喜文,可让其常为班级吹、拉、弹、唱;有的喜动,可让其在运动会上及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我班王雪文成绩极差又顽皮,是同学们瞧不起的双差生,但他身体强壮,身材高大,受好各项体育活动,在学校开展运动会时,我特意让他参加,发挥其特长,为班集体争了光,使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他自己也增强了自信心,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为班级增添光彩。
三、爱心育桃李,丰收满园香
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一生很重要。而一个农村小学生要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因为受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很大,那么学校班集体这个家庭的任务自然就很重。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班主任应努力当好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了解班风,学风,了解每个学生,无论知识上还是心灵上,班主任就是孩子心目中最信任的人。在各项活动中班主任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旁敲侧击的否定,在全班形成一种能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现象的集体舆论。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量化打分,把它作为年终评优的重要条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梅须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不断的努力和拼搏中,我的班级和学校已初见成效。在去年实施的教师专职化座谈会中,我班组织的升旗得到全乡领导的一致赞同,班级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出奇制新起到的相互鼓励和帮助的作用。更有成效的是现在的学生个个乐滋滋的忙于自己的计划和活动之中没有了打架,骂人,赌博的不良现象。
6.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篇六
我县从2009年启动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程。先后出台了“一个监控方案、一个质量评估办法、一个教学常规基本规范和五个评估评价细则。对过程管理实行了“县教体局、片区督导组和学校”三级联动的教师教学常规督导评估制度。要求各中小学每期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督导评估不低于四次。
问: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县现行教师教学常规督导检查与评估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建议?
答题内容: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元素:备课、上课、作业布臵与批改、辅导、考核、社会实践活动、教研等。
一、教学计划
要有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措施和方法教学进度等明确实用。
二、备课
准确确定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有主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课堂容量、密度、深广度适中,过程清楚。
三、上课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的常规要求有:
(1)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2)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学方法。
(3)上好一堂课要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①明确教学目的(目标明确)。
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内容正确)
③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和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方法得当)。
④按照课时计划的设计展开教学(组织有效)。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积极)。(4)上课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仪表端正,穿着整洁、美观大方,不准穿背心、拖鞋、超短裙进教室,不准画浓妆进教室,教师不允许戴变色镜、墨镜上课,不准带小孩进教室上课。
2.教态要严肃、热情、亲切、大方,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和讽刺挖苦学生,禁止侮辱学生人格。
3.教师要精神饱满,不带个人情绪,要站立讲课(特殊情况,应向教导处及学生说明),教师上课要全神贯注,精力集中,紧扣内容,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讲与教学无关的话。
4.保证上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教师不得中途随便离开教室,不得会客,教室上课一律关掉手机,严禁接打电话,不准提前下课。
5.严格按课表上课,不私自调课、或挪做他用。
四、布置批改作业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偿,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及手段。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形成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作业的设计、布臵与批改。学生的作业承载两条重要信息:一是体现着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二是体现着老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新颖、方法是否合适、手段是否科学有效等等。合理、科学的布臵和批改作业,不仅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对问题把握更正确,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更有利。
所以,作业的布臵要有一些策略和原则:
1、作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要针对你面前的学生;要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发展。
2、作业要有层次性:作业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而设计。要把握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布臵合适的目标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作业的数量与难度都应有区分。不应是千篇一律、程式化和模式化,而应是个性化和多样化;不应是僵化的和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和生成的。
3、作业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联系新旧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艰辛与喜悦;品尝成功;认识错误与正确。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与懂得体验,进而展开联想,学习创新,学会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我们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包括学生的课业负担。怎样给学生布臵作业,留什么样的作业,应该是老师在教学改革中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批改作业的方法更需要我们去深思。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我们的教师更需要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作业的批改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画对号或错号,要针对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批改手段: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的简要或答案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非常好。
4、作业的订正。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自己的作业认真订正。订正后,才能做下一次作业。教师下次布臵作业时,一定要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检查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有否进行订正,并要求写下错误的原因,同时也必须对订正的作业进行批改。
5. 作业中的评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错误写出不同的批语,可以是鼓励性的话语,也可以进行批评,视情况而定。
五、学习辅导
辅导是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分层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辅导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注重个别辅导,做到定时间、定对象、定内容,要注意采用集中上课、面批、谈话等多种形式。各教师应建立学生辅导档案和教师责任档案,落实配套措施,及时检查辅导效果。
1.制定辅导计划。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制订好辅导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辅导对象,增强辅导的针对性,注重实效。学生的辅导计划内容应包括各类学生名单、学生情况分析、辅导措施及时间安排。
2.明确辅导对象。在一个学期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至少1次以上的辅导。教师要抓两头促中间,即“提优补差、平衡发展”。
3.辅导方法。对“优秀生”要列出名单,选定组长,鉴于优秀生,学习有自觉性,又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能力,要加强培养,指导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组织指导一些实践活动或布臵一些难度大的习题,发展优秀生的特长;对后进生要热情关怀,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补差、补缺,鼓励激发,逐渐消除他们自卑、自弃的心理,提高信心。对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因素造成的特殊生,要采取学生、教师、家庭三结合的教育办法,统一要求,检查督促,使之提高。
4.辅导时间。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但不得占用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上课。
5.辅导方式。教师可以采取面授、书面、网络、电话等方式尽心辅导。
6.把辅导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发展特长兴趣。要创造条件,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用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7.每次辅导都要做好辅导记录。
六、考核
质量检测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综合检查、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改进、促进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
1.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单元进行1次目标达成性考核,每学期进行4次阶段性质量考核,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1次统一考试。
2.认真做好命题工作。命题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双基”和智能的发展情况。题目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编排从易到难,不出偏题、怪题、超标题。题型力求多种多样,从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
3.质量考核方式。教师应采取口试、笔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要建立补考制度,为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提供补考的机会。实行二次检测制度。期中、期末检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教师辅导一段时间后进行二次检测。
5.评卷及质量分析。
(1)考试结束后2天内应改完学生试卷。
(2)教师必须做好每次考试成绩的登记、统计、质量分析以及评讲工作。
(3)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习成绩登记表应保存备查。
七、教育教学研究
1.听课评课。按教体局规定的课时,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认真参加评课活动,积极发表意见和自己的教学设想。认真填写评课卡并在当天交到教导处。
2.上好研究课或公开课。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研究课或公开课。
3.课题研究。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任务,及时整理研究经验,学年结束要进行阶段性结题。
4.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5.教师学期结束前要撰写1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交到教导处。
八、教学总结
教师在期末要根据教学计划开展的各项工作,认真写好教学工作总结。
1.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应包括主要工作回顾、主要成绩、主要经验、问题与反思、努力方向与工作建议等内容。
2.教师在学校放假前把总结交到教导处。我县现行教师教学常规督导检查与评估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建议?
答:
一、存在问题:
1、教师对教学常规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教学常规工作不得力,敷衍应付成分较多,教学反思不能针对本堂课的得失进行、学生作业批改马虎、教研活动参加不积极发言不主动、听课记录不规范;
2、教学常规工作各环节没有关联,如教学进度与计划不一致;
3、教师备课抄袭现象严重或直接沿用他校教案或网上下载而未作任何删减,根本不切和实际;
4、教学计划、目标的制定时,未解读课标、分析学生,目标笼统,不符合学校、学生实际;
5、教学方法的选取、学法指导过于教条,教具选择严重脱离学校实际;
6、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书写普便较差,没有纠错习惯等;
7、学生作业不能分类要求、辅导不落实,单元测试未能结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
8、我校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两级分化严重,老教师偏多,教学观念更新迟缓,依然多采用老套教法或凭经验教学。
二、建议
1、规范学校管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教学常规工作的督导与检查应力求“常态化”;
3、学校要制定明确的教授常规工作要求和量化目标,指导督促落实;
7.浅谈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教学 篇七
会展专业的实践与社会将有一个全面的质量。高校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注重“学校”的教学。开展展览教育,向社会,为未来。实践教学是高校会展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是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深化认识的重要知识方式,是培养创新意识展示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如何建立和实现培训的目标,离不开切实可行的会展实践教学。因此,高校的会展教育应该着重强调实践。
教与学理论治理现状,具体表现:课程教学对主体理论教学、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能力。展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即使在一些高校,实践性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辅助教学法其结果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缺乏与应用能力弱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脱离对会展企业的要求。许多教师和学生注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的教学实践学习的形式是比较灵活的,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一些老师和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放松的好机会,而不是学习知识。例如,人们通常在“玩”的教学中练习教学。圈”。因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飞”,只是不注意了解展览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最后留下的唯一脚印,只拍照,会议活动的展览只能停止留在表面上。
2004,国内高校展览行业开始成立。会展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求扎实的专业理论,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现在情况不是这样的。近年来,高校对专业展览加快教师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整体水平更强调学历和职称,有人才的经验和实际经验需求不高,导致教师的“双师型”。会展专业教师在团队中,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很少,大部分都是实践教学工作是理论课教师的一部分,是教师一部分缺乏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不能真正对学生有效指导实践。虽然有些学校要求教师获得意志显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向会展企业进行测试锻炼,但通过在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的情况下,往往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负责设计、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等重要职责,直接影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高校展览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实践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脱离普通的教学教育模式的阴影。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福利水平仍然是以教师专业职称的标准为依据的。价格模型是一个单一的线,这种评价系统的非双师类型”教师失去了“双师型”教师的展示权力与压力,建立“双师型”会展师资队伍建设。障碍.在缺乏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背景下,会展教师队伍建设难以继续。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管理系统。但是,目前,高校展览行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展会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松散,自由,管理过程不清晰,显然,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教学计划,实践科学。教学大纲的实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的态度更随意,缺乏严格的管理。同时,会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够。由于展览专业实践的实践更多的在展会、场地、企业等外部领域的大学,虽然大学一般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和资料的监控更多,但实施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其他监控问题,结合传统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离不开严格要求的教学理论。这使得教师在实践活动只有专注于活动本身,而不是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践实际活动要达到目标太多的注意力,学生也很难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于学生,参加随着社会实践的进入“飞行”。不能让学生真的在社会实践中,教学实践已经失去意义。与传统理论课程不同的是,实践课程考试方法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容量。目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实践课程的考试方法相对单一,与理论课程的考试方式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以学术论文、论文为研究基础的课程,并在真实的论实践课程是提交实习报告。鉴于此,没有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实习,评价它仍然无法逃避考试模式,以及课程评价和评估学科专业教师,评价内容简单,在课程实践中产生要正确的意思,很难在学生的调查中发挥作用客观真实地反映会展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向,李正欢.会展管理:原理、案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慧丽.会展人才的培养实和探索[J].科学之友,2008(11).
8.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篇八
【关键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一、劳动制度的改革,为优胜劣汰创造了条件
学校实施全员合同制这是一种以法律形式规范聘用关系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首先我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的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教职工依照合同履行自己职责,学校依照合同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任何一方不得违反,避免和减少了劳动争议的发生,通过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优秀人才的成长,增强了我校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速了我校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二、人事制度的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设立岗位,精干高效
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我校在确保教学一线的前提下,实施了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模式,专任教师和学生的比达到1∶18,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岗位,明确职责,实施专业教师一个萝卜几个坑原则,实行满负荷工作制,我校共设立岗位65人,少于政府拨给我们的编制8人。对于每一个岗位我校都有详细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全校教职员工明确自己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任职条件,实行岗位管理。
(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
为保证学校各层面岗位的合理化、优质化,学校领导班子大胆研讨、探索、达成共识,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实施竞聘上岗,首先从中层以下岗位入手民主选取产生,具体做法:
(1)公布岗位,明确职责: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向教职员工公布全校所有的岗位,岗位职数,岗位责任和上岗条件,教职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岗位。
(2)本人申报,竞职演说:不论是竞聘原岗位还是新岗位,均必须提出申请,凡是学校远聘任的中层干部,本人还申请原岗位且无他人竞争者继续就任原岗位工作,竞聘教师在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岗位演说。
(3)民主选举,教职工会通过:对参加竞争言说的教师现场投票打分,信任票不过50%的竞聘教师失去竞聘资格。
通过竞聘上岗,干部队伍更加精干,许多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脱颖而出,教学队伍得到优化,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市区骨干教师,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教育教学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分配制度不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就缺乏应有的动力和保障,为此我校根据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实行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
(一)校内津贴的分配
为规范学校课时津贴和目标管理津贴分配,发挥校内津贴的激励导向作用,我校参照《甘井子区课时津贴和目标管理津贴分配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确立了五项津贴分配:课时津贴、行管工勤人员目标管理津贴、班主任补贴、出勤补贴、其它全兼职补贴。
1.任课教师课时津贴
(1)上课费:每位教师每节课2元,月授课时数按周授课时数乘以4执行,缺课、代课按同等标准执行。(评价标准按学校课堂教学规定执行)
(2)备课费:每节课3元,月备课量按周备课量乘以4执行,缺课、代课按同等标准执行。(评价标准按学校课堂教学规定执行)
(3)批改辅导费:语文35-45-55元;数学25-35-45元;日、英语50-70-80元;品社、科学20-30元
2.行管工勤人员目标管理津贴
主要依据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的实际效果等核定工作量,标准按照任课教师平均课时津贴乘以一定系数执行。主持教导处工作的主任系数为1.3,其他主任为1.2,兼课主任同时享受上课费、备课费。报帐员、人事系数为1。
3.班主任补贴
按每月150元计发。缺席每天按10元扣发。
副班主任费人均30元,缺席每天按2元扣发。
兼任两个班级副班主任人均40元。
4.出勤补贴
标准为每月200元。除满勤的教职员工格外嘉奖。
5.其它兼职补贴
组长岗位补贴:50-40-30元;值周岗位补贴:20-15元;特殊兼职岗位补贴:每人每月20-100元;大队辅导员、校医、图书馆理员、后勤、人事、网站管理员每人每月100元;专业队训练20-30元;安全站岗、电脑维修、复印材料每人每月20-40元;负责分担区安全站岗每人每月20-30元。
其中津贴均数是850元,最高1100元,最低689元 ,同时制订了实施标准和扣罚标准,对每一个岗位量化检查测评打分,根据测评结果确立岗位工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向教学一线倾向,对班主任以及在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实践结果,理顺学校近年来的分配关系,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体现按劳分配,与岗位教学因素有机联系的激励机制,实现了上什么岗,拿什么钱,岗变薪变的工资动态管理模式,由于岗位不同因而岗位工资也有所不同,津贴的调节激励作用明显增加。
(二)校内奖金的分配
为了充分发挥校内津贴的激励作用,用二、八月校内津贴设立教职工绩效奖。一次表奖在教育教学中成绩突出的教职工,同时根据学校制定的绩效奖分配方案,在每年的一、七月发放。
(三)强化岗位管理
我校为了完善教职工考勤制度,加强教职工劳动纪律管理,对无故旷工、迟到、早退及擅自离岗等违反劳动纪律的教职工,部分或全部扣发其校内津贴。工伤人员和婚、丧、产等公休假期,视为教职工出满勤,发給出勤补贴,不发给校内津贴的其它部分。重大疾病休息、提前离岗人员,不发给校内津贴。对教研组长、值周、安全站岗、特殊兼职的教师进行岗位补贴,以此达到多劳多得的目的,激励广大教师从严要求自己,从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我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践,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又有了 新的发展,学校的阳光教育特色在逐步提升,但是学校今后的发展和改革又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刚开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深化学校的阳光教育,增强学校在社会和家长的影响力,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我校阳光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9.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篇九
系统的划分是针对一套装置,按照其在工厂中的主要操作功能所进行的划分。划分后的每个系统应编上相应的系统号。装置的开工一般按照开工计划的要求执行,制定成功的开工计划方法是用“系统”管理预试车和试车工作。按照“系统”的思路,整个装置将被分成大小合理的主要工艺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及各个辅助系统等。按照“系统”的思路,最终的施工要按照一个最优化的顺序来进行,以确保装置尽早开工或进油。这里强调的是“按照最优化的顺序进行”。例如,反应系统虽然是装置最初操作的关键点,但是像火炬或氮气系统这样的公用工程系统不能及时地完工、准备和试车的话,也会直接延误装置的开工日程。一般来说,界区内的公用工程系统象氮气、仪表风、工业风、冷凝水、蒸和冷却水等会成为独立的系统,并应按照装置开工计划提前准备和试车。
1.2模块的划分
模块的划分应以装置的工艺特点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装置开车投产顺序合理的情况下,将装置分成几个或者若干个模块,并给每个模块编号或命名。这样可实现将一个复杂的工艺装置划分成多个功能上相对独立、工作量较小的模块来管理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模块划分强调的是按照装置工艺特点划分,是为装置的试车、开车服务的,不可理解成将装置简单的按照平面布置分区。
1.3系统和模块划分的关系
系统和模块的划分是以更有效的进行项目管理、确保装置尽早开工为最终目的,所以系统和模块的划分必须要以项目实际情况和工艺特点为基础。有的项目系统和模块划分差别不大,甚至一致,有的项目模块是系统的下一级划分,而有的项目系统是模块的下一级划分,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1.4子系统的划分
系统化和模块化管理是以子系统为基本元素的。子系统的划分是在系统划分完成之后,针对每个系统,按照特定的操作功能进行划分的,且每个子系统与其它的子系统有很少或者没有任何的冲突。此外,每个子系统的控制逻辑和机械特点要求每个子系统都能基本独立地进行试车,达到备用状态。子系统的划分需要结合PID一起进行,并为每个子系统编上子系统号,且每个子系统的编号必须也要体现出所在系统的编号。例如子系统编号93010中的93便是该子系统所在的系统编号。
2.系统化和模块化进行项目管理的原理及要点
2.1原理
装置的开车流程,一般都可根据工艺流程的特点分为若干个系统来进行,而且每个系统的开车工作又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对于现场管理,可以依据装置的开车计划,排出各个系统的开车计划,再根据各个系统中模块的划分,将计划细化到各个模块,从而编排出各模块的试车计划。通过模块计划就可以非常清楚的明确出各个单项的试车活动,然后针对这若干个单项的试车活动,将活动所涉及到的工作任务对应到子系统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有子系统被遗漏必将导致相应工作被遗漏,所以这个环节应当由专人负责审核确认。各模块任务的子系统对应工作完成后,便直接将这些子系统编号下发到各分包商手中,各分包商将接到的任务子系统号直接和自己之前已经有的用子系统定义的各专业数据库进行链接,很快得到各专业在该子系统下的施工及预试车工作完成状态,从而完全统计出不具备开车条件的各子系统的未完成工作量,结合相应的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和优先性的安排现场各专业的各项工作,以较高的效率促成各专业、各子系统具备试车条件。在相关子系统达到试车条件的情况下,落实各个单项试车条件从而完成单项试车。保证了各个模块、所有系统及装置的试车按计划完成。就这样通过子系统、模块及系统的合理结合,将装置的施工、预试车与试车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保证施工、预试车、试车、开车这几个环节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促使装置的机械完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整个装置具备开车投料的条件。
2.2要点
1)系统、模块的划分和子系统的定义应由懂装置工艺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负责。因为这项工作包含很强的专业性,合理的划分是后续项目计划顺利高效实施的关键和基础,所以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2)子系统的定义宜早不宜晚,且要科学、全面,避免遗漏。子系统的定义是系统、模块化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每个系统、每个模块、每个活动都最终要落实到各个子系统上,子系统定义不及时或者不合理,甚至有遗漏将会影响项目管理的效率。所以建议子系统的定义必须在工程项目前期就开始,而且要求是对整个装置的完整定义,可以避免子系统定义的遗漏。3)子系统的定义必须完整的体现到PID上,且涵盖各个专业,以便直接将每项目标所涉及的子系统编号提出来。4)根据子系统的定义提前建立好与子系统直接关联的各个专业的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此数据库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逐步的或分阶段的将系统、模块、施工、预试车、试车等信息添加和完善。5)子系统、系统、模块的划分和各专业的数据库需要进行动态管理。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设计变更、计划调整等情况,因此必须及时更新信息,以避免因错误或滞后的信息,导致现场执行安排上的偏差和计划的延迟。
3.系统化和模块化进行项目管理的应用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灵活应用,既可以整体应用,也可以根据工程运行所处阶段局部应用:
1)在工程全程中应用。从工程开始就利用系统化和模块化进行管理,并全程应用直到装置开车投产,这对整个工程的宏观进展指导意义重大,可大大提高各个层面的管理效率。首先,在工程前期就应当结合合同及装置的投产目标,根据装置的工艺特点排出装置开车计划,以及相关的系统、模块和单项的试车计划等。同时,结合装置的工艺特点定义子系统,并建立带有子系统定义的各专业基础数据库。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从工程前期,以装置的开车计划为依据,对整个工程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将各个专业、工序的各个阶段工作都与相应系统、模块计划紧密结合,其工作形成深度、合理交叉,有利于施工材料及其它资源的合理调配,从而实现高效的统筹管理,使装置在最短的时间内投产运行。
2)在个别系统中应用。也可以视项目的实际情况,在项目执行的任意阶段,对个别系统采用此方法,例如各装置的各个公用系统,核心工艺系统,或其它典型系统等。可以根据整个装置投产对该系统的具体时间要求,排出系统试车计划,然后再通过模块和单项试车计划将此系统试车计划的任务细化到各个子系统。对于像公用系统这种单一的系统,也可以不通过模块或单项试车计划,直接将系统试车计划细化到子系统,具体的操作需要因地制宜。
3)在个别模块中应用。在模块中应用的关键点就是要根据目标模块在整个装置中的位置和试车时间要求排出模块试车计划,然后将模块试车计划细化到各个子系统,然后来有效安排各专业在施工、预试车阶段的具体工作,从而实现该模块具备试车条件并完成试车工作的目的。
4)在单体试车活动中应用。在单体试车活动中的应用比较灵活。比如在进行烘炉、透平试车、压缩机试车、系统干燥等试车活动灵活应用。此方法的前提还是要先将整个装置的系统和相关子系统定义好,然后再结合具体试车活动的试车计划将工作任务细化到各个专业的未完项,从而通过合理的现场组织安排和实施,按计划完成该单体试车活动。
5)在跨模块、跨系统试车活动中应用。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需要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结合装置特点灵活应用。例如:渣油加氢装置中A,B两个系列的2台进料加热炉H-1421和H-1441是划分在2个不同模块中,但因两台炉子自身互相联系这一特点,所以考虑跨模块同时对这两台加热炉进行烘炉干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既缩短烘炉总周期,也避免了很多重复工作。
4.系统化和模块化管理的优点和缺点
4.1优点
1)对装置进行系统、模块的划分过程实际上也是将一个复杂的工艺装置进行简化的过程,使项目进度控制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执行更加便捷。2)通过系统化、模块化的管理方法,使得装置总体进度计划更具操作性,并在各个横向线路上并行发展,各个线路上纵向的专业在各个阶段中工作合理交叉。例如:烘炉、透平试车、压缩机试车、水联运等分模块开车活动可以按合理高效的顺序、交叉、并行进行。如果将项目的开车计划通过系统、模块、子系统向施工阶段进行适当的延伸,必然也会对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的管理和资源的调配等,起到优化和指导的作用。3)系统、模块化管理的灵活性强,可以从工程前期就全程使用,也可以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针对各种工程活动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既可以取得长期的管理效益,也可以很有效的促使短期目标实现。4)系统、模块化管理使得分包商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使得分包商对任务的执行力也明显增强。尤其针对海外当地分包商,这种管理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弥补其技术技能及沟通上的不足。
4.2缺点
10.浅谈高中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 篇十
1前言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高中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已经实施。现行高中体育教育内容和实践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全面人才的需要。对传统高中体育进行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革新体育教育理论方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高中体育教育实践创新也是刻不容缓。建立创新型高中体育教师队伍、明确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体育教育模式、建立创新的体育教学评级准则等措施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的理论创新
2.1传统体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理论认识不够,体育教育实践主要集中采用一些形式化的模式。体育课堂上,老师只在意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完成的程度,完全忽略了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完全没有达到体育教育的师生互动的目的。
体育教师只是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单纯的教育,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很少或者没有提出过任何改革和创新的意见,形成了体育教育的严重形式化。体育教师往往主导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体育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高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改革创新具有现实和理论的重要意义。
2.2体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
2.2.1体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2.2.2智育制约体育
虽然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细胞的活跃程度,提高神经系统协调身体能力和敏感性。但是,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或单纯的机械重复活动或无知觉的机械运动过程。是身体神经系统控制协调人体各部件的有效运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反映在神经系统的高级程度,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反过来会对体育运动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个人的智力状态对体育的发展具有制约的作用。要相互协调好体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不能使两者发展失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对改革创新高中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措施
当前,{中体育教育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对高中体育教育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指导体育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下几点进行体育教育理论方面的创新研究:一是教学内容的转变。进行必要的体育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体育教育不再是单单的体能的训练,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其他教育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有其独特性,处理好体育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明确体育与智育以及其他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二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是关注规定体育课程的完成程度,对体育教学内容认识较为肤浅。体育教师要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三是教学过程的转变。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3体育的实践创新
体育教育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实施,这其中体育教育实践是体育教育实施的关键过程,也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育的必要手段。体育教育实践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教学中的相互关系、体育教育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体育教育中评价体系等的内容。体育教育实践对体育的实施具体化以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进行体育教育实践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是一种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体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人的全部结构都能参与其中,促进人的大脑活跃程度,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带动身体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性。人在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控制人的各种活动,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敏感程度。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肺部的呼吸氧气量增加,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神经系统也是高度运作的,神经系统协调身体各部件的运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人,感觉器官都比较敏锐,大脑神经细胞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也较强。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身体的各部分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通过适当的体育训练,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细胞的活跃程度,提高神经系统协调身体的能力和敏感性。
3.1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在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观点以及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对体育教育结果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建设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具有高素质创新性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其次,改革创新体育教育的模式,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再者,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2创建创新型分类教育新模式
在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高中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应教育内容的改变、编排、删减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对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分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前提。二是针对不同类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制度保证。三是体育教师要引导和组织不同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终目标。
3.3建设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是体育教育的实践者。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设多级体育教育模式,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机制保证。第二,充分利用多种体育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设施保障。第三,改变体育教师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3.4创建创新型的体育评价体系
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就必须建立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制度,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分级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的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动态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是进行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建设的条件基础。
4结论
11.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一、加强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也是建筑业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试验和使用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正式施工前,是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准备的基本内容包括:施工技术准备;施工物质准备;施工组织准备;现场准备。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即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其具体措施是:质量控制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保证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设计变更有手续;钢筋代换在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二、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
1.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
2.现场质量检查。
①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开工前检查; 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成品保护检查。此外,还应经常深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跟班或追踪检查。
②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量法和试验法三种。观察法是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手感检查和运用工具进行音感检查。对于难以看到或光线较暗的部位,则可采用镜子反射或灯光照射的方法进行检查。测量法是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和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试验检查是指必须通过试验手段,才能对质量进行判断的检查方法。如对桩或地基的静载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对钢结构进行稳定性试验,确定是否产生失稳现象;对钢筋对焊接头进行拉力试验,检验焊接的质量等。
三、建设好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现场管理制度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
1.质量责任制度。
人是工程施工的操作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不合格产品、失误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资格做出规定。
2.技术复核制度。包括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做好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3.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不合格,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组织、指挥不当等责任过失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或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都是工程质量事故。
建立和执行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是指在质量事故发生后由有关人员进行质量事故的识别和评审,分析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并制定处理质量事故的措施,经相应责任部门审核批准后进行处理,并经相关部门复核验收。
四、房屋质量的鉴定必要性和鉴定时机
有为数不少的民用建筑,或因设计、施工、使用不当而需加固,或因用途变更而需改造,或因使用环境变化而需处理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必须对建筑物在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安全、合理、经济、可行的方案,而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所提供的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评价。
(1)、建筑物大修前的全面检查;
(2)、重要建筑的定期检查;
(3)、建筑物改变用途或使用条件的鉴定;
(4)、建筑物超过设计基准期继续使用的鉴定;
(5)、为制定建筑群维修改造规划而进行的普查。
五、鉴定过程及内容
1、初步调查
图纸资料;建筑物历史;考察现场;填写初步调查表;制定详细调查计划及检测、试验工作大纲并提出需由委托方完成的准备工作。
2、详细调查
(1)、结构基本情况勘察:结构布置及结构形式;圈梁、支撑布置;结构及其支承构造;构件及其连接构造;结构及其细部尺寸,其他有关的几何参数;
(2)、结构使用条件调查核实:结构上的作用;建筑物内外环境;使用史(含荷载史);
(3)、地基基础(包括桩基础)检查:场地类别和地基土(包括土层分布及下卧层情况);场地稳定性(斜坡);地基变形,或其在上部结构中的反应;评估地基承载力的原委测试或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基础和桩的工作状态(包括开裂、腐蚀和其他损坏的检查);其他因素(如地下水抽取、地基浸水、水质、土壤腐蚀等)的影响或作用;
(4)、材料性能检测分析:结构构件材料;连接材料;其他材料;
(5)、承重结构检查:构件及其连接工作情况;结构支承工作情况;建筑物的裂缝分布;结构整体性;建筑物侧向位移(包括基础扭转)和局部变形;结构动力特性;
(6)、围护系统使用功能检查;
(7)、易受结构位移影响的管道系统检查。
3、安全性鉴定评级
4、抗震性能评级
六、房屋结构检测
1、混凝土结构强度现场检测(超声回弹综合法、回弹法、钻芯法等);
2、现场砌体砂浆强度检测(贯入法、回弹法等);
3、现场砌体强度检测(原位轴压法);
4、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无损检测);
5、混凝土构件结构性能静荷载试验(挠度、抗裂、承载力、裂缝宽度);
6、混凝土后锚固抗拔承载力检测;
7、结构变形检测(沉降、傾斜、裂缝等);
8、混凝土外观质量与缺陷检测(超声波检测);
9、砌体结构变形与缺陷检测(裂缝、风化、剥落、垂直度);
10、钢结构内部缺陷(超声波检测);
11、钢结构网架变形。
结束语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属行政和技术的监督执法。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认证的专门部门,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监督队伍素质的高低,执法能力的强弱是搞好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要振兴建筑业,必须提高监督队伍的质量意识。
12.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篇十二
1 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2007年初, 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1号文件”, 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同时, 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被称为“2号文件”。随着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的下发, “质量工程”正式启动。“质量工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 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2) 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 (3)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4) 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5) 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6)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从上述六项建设内容的分析来看, 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属于“质量工程”中的重要建设内容, 这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 现阶段我国创新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从世界上看,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是最大的。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 我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高校创新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不够深入。高校还仅仅停留在对原有实验室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缺少适应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创新性改革。 (2) 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渴求高层次的领军人物, 即缺少懂技术、又熟知产业化运作的顶级人才。 (3) 政府部门正不断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投入, 但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还不够高。一些地区的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还十分有限。 (4) 信息流动不够活跃。大学与科研院所寻求合作的积极性比较高, 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意识不强, 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 (5)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有些企业不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留, 并经常指望政府拨款。
3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
创新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问题, 本文仅就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大主要方面开展探索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创新实践基地硬件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方法和手段创新、开放式管理模式改革、实践和创新氛围形成等研究内容。
3.1 创新实践基地硬件平台建设
我国创新教育主要集中在创新实践基地或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等环境中开展, 对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习基地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条件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但不适合大规模教学, 且不利于规范化管理。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是现阶段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开展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努力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 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富有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
3.3 完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创新,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振兴创新人才的根本保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富有特色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可分为理论培训和工程训练两大类。理论培训主要针对工程实践, 讲解基本电子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 分析和设计, 具有一定针对性。工程训练主要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活动、自主实践、工程开发、科研活动等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 在各类工程训练活动中, 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4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
创新教育必须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密切联系, 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非常重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 (1) 创新教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2) 创新教育和自主实践相结合。 (3) 创新教育和各类竞赛相结合。 (4) 创新教育和教研、科研、工程开发相结合。
3.5 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式管理模式
坚持基地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 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实验时间开放。 (2) 实验室计算机刷卡管理系统。 (3) 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 (4) 实验题目开放。 (5) 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开放。
3.6 逐步形成浓郁的实践和创新氛围
创新实践基地教师认识到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 而要将知识传授、工程训练、实践和创新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大范围地参与科技实践创新活动, 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实践和创新氛围。
4 结语
本文深刻分析了我国创新教育的背景和现状, 剖析了我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提出了加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六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探讨了未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的方向。相关研究内容对于现阶段我国“质量工程”建设大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9:4~6.
[2]李明元.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4 (26) :50~52.
[3]尹任, 杨泽富, 刘志强.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4) :37~40.
[4]王志林.三层次开放实验室,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4) :5~7.
13.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篇十三
摘要:本文在探讨CMM/CMMI、敏捷编程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开发实践,提出了平衡敏捷与纪律的软件管理思想,并探讨了融合敏捷与CMM/CMMI的最佳实践。
关键词:CMM/CMMI,敏捷 当CMM遭遇敏捷
本世纪初,在国务院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推动,以及鼎新、东软等先驱软件企业的带动下,国内掀起了一阵CMM风暴(CMM于2000年升级为CMMI,文中在不特别针对某个具体版本时,使用CMM泛指CMM/CMMI),软件企业的CMM/CMMI评估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潮流。据CSDN统计,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通过CMM/CMMI评估的企业已达到1300家,全球排名第二。一时之间,CMM似乎成为了衡量软件企业开发能力的唯一标准,成了发展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银弹。然而,自2005年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CMM的局限性,纷纷撰文提出质疑。目前,随着越来越多软件企业CMM神话的破灭,CMM已经完全走下神坛。现在打开百度,搜索CMM的相关内容,除去概念、介绍性的文章外,对其持否定态度占了绝大部分,继续力挺CMM的文章几乎绝迹。由此可见,中国的软件界已经从CMM的狂热阶段转入理性阶段。
在CMM由盛转衰的同时,以强调人本、效率为核心的敏捷思想开始悄然兴起。从Kent Beck的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ing,简称XP)和敏捷联盟的敏捷宣言中,中国程序员开始听到CMM外的声音。而随着Martin Fowler、Robert Martin等敏捷大师登陆中国,数届敏捷大会在北京召开,整个中国软件界掀起了一股以务实、高效、简约为特征的敏捷风。目前,软件行业的媒体、杂志上,充斥着介绍XP、Scrum等敏捷方法的专题文章,秉承敏捷思想进行管理的软件企业随处可见,敏捷成了过程改进的最热门话题。
面对CMM的盛极而衰和敏捷的方兴未艾,我们不禁要问:CMM到底怎么了?敏捷真的适合我们吗?我们该何去何从? CMM怎么了
我第一次接触CMM是2000年。在此之前,我一直试图寻找一套软件开发标准,曾经学习过GB 85-88和IEEE-830、IEEE-12207等软件工程标准,但一知半解,远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过程的概念。CMM的丰富、广博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好象打开了一面通向世界软件技术的窗户,看到了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但是,CMM那些繁复的规定和要求,又让我望而却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002年,在信产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奖励政策,稍具规模的软件公司,都在跃跃欲试地准备CMM评估,CMM才真正走到我们面前,虽然当时还不完全了解CMM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其后几年,CMM/CMMI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以说,CMM是中国软件行业规范化的启蒙者。CMMI-DEV 1.2的22个PA、48个特定目标、165个特殊实践,覆盖到了软件开发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什么是软件管理。每个职业软件人,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都有必要了解、掌握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指导软件企业过程改进的框架,CMMI提供了阶段型和连续型两种方法论,并通过5个通用目标、17个通用实践,清晰地描绘了一条软件企业走向成熟的路线。比如CMMI-DEV 1.2 Ⅱ级的目标,就是“管起来”,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把计划、度量、需求、配置、质量保证等内容管起来,就认为是达到了Ⅱ级。当Ⅱ级积累到一定程度,认为各项目间有必要共享各自的经验的时候,就可以向Ⅲ迈进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引进CMM的过程中,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囫囵吞枣,没有真正按照框架的精神踏踏实实地进行过程改进,导致了CMM的水土不服。究其原因,我觉得问题应该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CMM的移植问题。CMM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和国家宇航局,所针对的都是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失败的成本巨大,对软件质量要求非常之高,因此,对过程的精细程度要求非常之高。在制定模型时,为了做到方法的完备性,所制定的过程框架又涵盖了各种情形,使过程模型更加复杂化。在移植到中国后,由于评估时间等的压力,我们并没有充分地消化CMM的精髓,没有考虑我们企业所能承受的成本,没有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裁剪,而是僵化地全套照搬,建立了过于复杂的管理流程,形成了大量面面俱到却无人问津的过程制品,反倒失去了对项目核心的掌控,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产品质量下降。而过程改进人员又普遍脱离了开发实践,CMM成了教条,使开发人员产生了反感情绪。
2.CMM缺少工程方法。CMM是一个能力标准,只讲要做什么,却没讲怎么做。例如CMMI-DEV 1.2 Ⅱ级的7个PA,全部是项目管理的内容,基本未提及工程方法。CMMI-DEV 1.2 Ⅲ的11个PA,虽然涉及到RD、TS、PI等技术领域的内容,但只提了宏观要求,并未涉及细节。这种设计方式,是因为CMM的创建者假定软件企业已经具备了适合本企业的、完整有效的软件工程方法论。我国企业在引进CMM前,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软件过程和文档体系,而是寄希望于CMM来改善这种情况。在CMM实施中,又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技术的观点,忽视了企业资产的建立,通常是照办咨询公司提供的模板,没有进行有效的本地化,没有认真探索适合自身的工程方法,从而导致管理先进、技术落伍的不良状态,也从根本上违背了CMM“过程改进”的基本思想。
3.CMM不适合小型项目。CMM起点很高,对各个环节要求极严,是真正的重量级方法。对周期短、回报小、资源不足的小型项目来说,使用CMM的成本太高,可以说是得不偿失。这一点,在CMM刚刚进入中国时,SEI的专家们曾反复声明,CMM的创始人Watts Humphrey老先生也一再强调。在CMM之后,Humphrey先生又建立了用于小规模团队的TSP(Team Software Process)模型和用于个人的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模型,作为CMM的补充。在为波音公司的IT部门进行CMM咨询时,Humphrey先生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实施CMM Ⅲ、CMM Ⅱ、TSP、PSP的不同方案。由此可见,CMM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银弹,无论是公司还是项目,选择CMM,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的选择,而不应该生搬硬套,以命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反过来,如果选择了CMM,就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反倒降低效率,影响产品进度和质量。
4.CMM的知识更新问题。CMM初稿是在1986年提出的,87年正式发布1.0版。它的基本内容,都是基于瀑布模型设计的。按照《人件》和《最后期限》的作者Tom DeMarco的说法,“CMM 已经有超过 20 年的历史,它的成功经验都是在 1985 年前获得的。CMM 试图将一个固定的模型强加于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之上,它鼓励你效仿 IBM 在 1970 年代所采用的软件开发方式。僵化,不敢面对变化,这是如今的软件业最忌讳的。”2006年8月发布的CMMI-DEV 1.2版本,开始寻求对这一局限进行突破,但是进展甚微。例如,目前迭代式开发已经被公认是先进的开发组织模式,可以有效应对变化。而CMM在某些方面却限制了迭代的应用。比如里程碑式的需求评审、设计评审,就是典型的瀑布模型的影响,与迭代方法中随着开发的深入逐步获取需求的思路完全矛盾,造成了两者的冲突,客观上限制了基于迭代的新式工程模型的应用。
5.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国内的CMM实施,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合适的SEPG和QA人选。按照CMM的思想,SEPG和QA应该来自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技术人员,能在开发过程中得到软件人员的尊重,并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从而得到客观的洞察力。而我们的软件企业通常比较年轻,人才积累少,SEPG和QA的软件经验普遍不足,兼之过于追求理论上的完美,不注重跟踪过程执行情况,不注重收集反馈信息,导致我们的流程、制度脱离开发实际,引起开发人员反感。正如软件界泰斗Boehm博士所说的那样,“过程改进黑暗面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实施者们很容易受其诱惑而陷入只追求表面文章的黑暗面之中”。这样的过程改进只注重满足标准,片面追求过程与规范的符合度,脱离了软件开发实践,忽略了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反馈,违背了过程改进的初衷,偏离了提高效率、提高软件质量的根本目标。敏捷的特征
以CMM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软件方法学描述,通常“能够”处理任何大小的项目,而实际上真正的困难就来自于如何对这些方法加以裁剪以适合较小的项目。针对这种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敏捷方法应运而生。相对于CMM这样的重量级方法,敏捷方法常被认为是“轻量级”方法。敏捷的倡导者认为,软件产品开发无法一开始就能定义产品最终的规程,开发过程中需要研发、创意、尝试错误,所以没有一种固定的流程可以保证专案成功。开发团队应有明确的最高目标,熟悉开发流程中所需具备的最佳典范与技术,具有高度自主权,紧密地沟通合作,以高度弹性解决各种挑战,确保每天、每个阶段都朝向目标有明确的推进。
相对于传统方法,敏捷方法更重视“人”在软件研发中的作用,重视效率,重视对变化的积极响应,倡导迭代式开发,反对机械地盲从既有过程,反对面面俱到、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的文档。自1996年敏捷先驱Kent Beck提出极限编程思想后,敏捷方法得到了广泛响应,敏捷爱好者于2001年成立了敏捷联盟,并发表了敏捷宣言:
注重个人及互动 胜于 过程和工具 注重可用的软件 胜于 详尽的文档 注重客户协作 胜于 合同谈判 注重响应变化 胜于 恪守计划
2002年后,敏捷方法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影响至深、波及至广的当属极限编程(XP)和Scrum方法。
极限编程是敏捷理论的先驱,“极限”的含义是将在开发中总结的最佳实践发挥到极至。例如,如果你认为迭代是好的,那么就将迭代的周期压缩至最小,甚至几天、几小时一次迭代。严格来说,极限编程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是一组核心理念和一套最佳实践的组合。XP倡导沟通、反馈、简单、勇气四个核心价值观,主张项目的设计、结构要保持简单,要注重沟通和用户反馈,要有勇气接受变化、重构代码。XP提出了项目计划(The planning game)、小版本(Small releases)、隐喻(Metaphor)、简单的设计(Simple design)、重构(Refactoring)、测试驱动(Test-driven)、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代码共享(Collective ownership)、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不加班(40-hour week)、现场客户(On-site customer)、编码标准(Coding standards)等十二个核心实践,其中重构、测试驱动、小版本(迭代)、持续集成等实践已经成了敏捷思想的核心,被现代软件工程理论广泛接受。XP作为敏捷方法的先驱,最大贡献是为敏捷方法提供了大量基础实践。它的基本思想被各种敏捷方法广泛接受、继承,为敏捷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Scrum方法的名字取源于英式橄榄球争球队,其用意就是要把体育比赛中那种团结、拼搏的精神施加于软件团队。和XP相比,Scrum提供了更具体的工程管理机制,从而使Scrum的可操作性更强。这也是近年来Scrum方法盛行的原因。Scrum方法的核心,是将开发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小的迭代,每次迭代称为一个Sprint(冲刺)。每个Sprint通过计划会议明确任务,通过每日例会掌控进度、问题,通过评审会议总结成果。如此反复,经过一系列可控的“冲刺”,最终达成项目目标。其基本流程描述如下:
1.列举可以预知的所有任务,包括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任务,形成所谓Backlog。2.将整个产品的Backlog分解成一系列Sprint Backlog,这个Sprint Backlog是按照目前的人力物力条件可以完成的。3.召开Sprint计划会议,划分、确定这个Sprint内需要完成的任务,标注任务的优先级并分配给每个成员。Sprint的任务是以小时计算的,并不是按人天计算。
4.进入Sprint开发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每天需要召开15分钟的每日Scrum例会。5.整个Sprint周期结束,召开Sprint review meeting,将成果演示给Product Owner。该会议为外部会议,邀请干系人参加,一般不超过4小时。
6.团队成员最后召开Sprint retrospective meeting,总结问题和经验。该会议为内部会议,时间不超过3小时。
7.这样周而复始,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下一次Sprint。
无论是XP还是Scrum,其基本思想都是互通的。它们所倡导的最佳实践,看似一个个独立活动,实际上具有很高的耦合度,不能孤立地执行。例如,XP的共享代码权,如果没有编码标准、结对编程作为基础,是很难实现的;小版本没有重构作为保障,会导致结构的混乱;Scrum的每日例会,要以“站立会议”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效率;Scrum的Sprint要以持续集成、重构等实践作为保证,否则无法维护产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等等。
敏捷以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挑战了传统软件工程思想的沉闷,激起了全球软件人员的强烈反响。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不利的一面,敏捷也是如此。敏捷无法管理大型项目,即使对比较适合敏捷的中小项目来说,敏捷也有自身的弱点,例如:
1.敏捷过于依靠个人素质和Team leader的领导能力,因此在团队成员较新,缺乏足够的经验、技巧和敬业精神时,敏捷会失效;
2.敏捷经常会被误解成不写文档。事实上,敏捷反对的只是面面具到、求全责备的文档和过程,而不排斥必要的文档。例如XP的12个核心实践,就提到项目计划、隐喻和简单的设计三个涉及文档的活动。敏捷只是提倡用一种更直接、更轻量、更易于理解的方式编写文档,而不是一概否定文档。
由此可见,以CMM为代表的传统方法和敏捷思想实际是事务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传统方法强调过程、强调纪律,而敏捷方法强调个体、强调创造。如果将两种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达到平衡,就能找出更合适的过程改进之路。平衡敏捷与规范
在敏捷与传统为谁是谁非的问题争论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在考虑两者的融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是以创造了COCOMO模型、螺旋模型和经典名著《软件工程经济学》而闻名的Boehm博士。Boehm博士在2003年出版了《Balancing Agility an Discipline》一书,对平衡敏捷和规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的中文版《平衡敏捷与规范》也已经于200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见,平衡敏捷与规范,已经是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同的发展之路。敏捷与规范之争,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人与过程孰重孰轻之争,或者软件到底是“工程”还是 “艺术”之争; 2.质量尺度的把握,或者说,需要为质量付出多少成本。
人与过程之争,焦点是软件开发过程创造性的地位问题。CMM把软件开发过程看作一个工程过程,希望利用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中获得的经验来管理软件开发,对开发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持明确的否定态度,倍加推崇正确的过程、严格的工序和绝对的纪律。而敏捷方法的核心就是强调发挥个人或团队的创造性,主张按照项目特点选择过程。在敏捷专家看来,没有什么规范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过程都由人而定,都是为项目成功服务的。敏捷和规范各有所长,以CMM为代表的规范过程更适合需求明确的大型项目,而敏捷更适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
质量尺度的把握。CMM强调质量至上,不会因为效率牺牲质量。敏捷强调效率,一些敏捷方法提出了“满意质量”的概念。满意质量基于“任何事情都带来成本,而我们所想要的总是超过我们的支付能力;质量在本质上是有条件的和主观的;为了在软件方面达到完美,我们不得不解决许多困难问题、达成许多折衷和解决相互冲突的价值,完美不会很容易或机械性地实现”的基本前提,提出了满意质量的定义:(1)可带来足够的利益;(2)不存在致命性问题;(3)所带来的利益超过问题所造成的损失;(4)在当前条件下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后,进一步的改进所带来的损害大于其带来的帮助。满意质量否定了质量至上的观念,说明了敏捷思想更加务实的价值观。应该说,CMM的质量目标更适合作为一种文化或信念,而满意质量是对质量目标更理性的思考,更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
敏捷强调个体、强调效率,但同时对个体素质要求较高,局限性较大。而CMM强调过程,强调质量,更适合于简单、重复的生产活动,很难应付复杂多变的情况。事实上,敏捷与规范正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过分强调自由,开发过程就会失控,回到软件危机前的“混沌”状态;而过分强调规范,又会导致僵化,扼杀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软件管理的目标,就是平衡敏捷和规范的矛盾,使开发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对已经通过了CMM/CMMI评估,但仍希望持续改进的软件企业,我觉得最直接的平衡方法,是用敏捷的观点重新审视既有规范,用效率观点重新评价各种管理活动,逐步剔除其僵化、低效的部分,最终达到平衡。具体方法可概括如下。
1.对项目分类进一步精细化,提供更丰富的生命周期模型,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模板和规范要求,使之能够尽量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情况。通过CMM/CMMI评估的企业所采用的流程规范,大多是继承自咨询公司提供的模板。虽然在改进过程中有适当裁减,但并未真正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且普遍不能支持新的生命周期模型。要想让规范更好地支持开发过程,帮助企业提高开发效率、产品质量,就应该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建立新模型,使企业资产库不断得到扩充。另一方面,企业资产库对开发部门应该是开放的。开发人员是推动企业知识更新最积极的因素,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支持、帮助、配合项目组使用创新方法、过程,认真跟踪、观察新方法的执行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新方法及时合并到企业资产库。
2.提供更灵活的裁减条件,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给予项目经理更多的控制权限。任何过程都有其局限性,而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不可能通过机械地复制既有过程就达到复制成功的目的。这一点,SEI的专家也是认同的,CMM的Ⅱ级命名为“可重复级”,升级到CMMI时更名为“管理级”,就隐含了这个道理。软件不同于简单的生产加工活动,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工作,软件管理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企业管理的经验,而必须强调“人”,特别是项目经理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给予项目经理更多的控制权限,尤其是过程裁减的权限,更有利于发挥项目经理的聪明才智,引导项目走向成功。这是敏捷思想的精髓所在。对开发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要深入分析其对具体项目的作用,才能作出是否需要的合理判断。以专家评审为例。理论上,专家评审可以集中专家的智慧,对开发活动肯定是有益的。但某些企业由于环境、业务复杂度、技术复杂度、人际关系等等原因,专家可能不愿意或没能力提供有效意见,这样评审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评审成了走过场,就要引发深度思考,考虑评审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付出的成本,并决定是否裁减评审活动了。裁减的最终决策权应该交给项目经理,而不是SEPG人员。因为项目经理要对项目总体负责,只有他最了解、最关注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其它人员的意见都具有局限性、片面性。
3.管理体制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有针对软件开发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了让开发工作更有效、更可靠、更可控,都是为开发服务的。敏捷的最大魅力,就是所有最佳实践都是来自于开发活动的,所以才会得到开发人员的广泛拥戴。因此,管理制度的制定,尤其是过程、文档模板的制定,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坚持从开发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财富。要杜绝闭门造车式的过程改进,无论多么完美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后,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软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软件开发经验,并不断深入开发实践,体会规范的实际运用效果。管理规范要经过实践检验后才能形成制度,并且要考虑是否能为开发人员所接受,所增加的管理成本是否物有所值等因素。如果脱离了实际,制度就会僵化,变成阻碍开发工作的束缚,达到适得其反的目的。
4.发现问题,量体裁衣,逐步实现过程改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进步都要有一个普及、接受、适应的过程。CMMI 的组织过程焦点(OPF)明确地列举了组织过程改进的方法。在CMM实施阶段,由于时间的压力,企业可能没有真正按照CMM的精神来实施过程改进,急于求全、求大,或多或少地存在制度与实际两层皮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态,应该坚持持续改进的精神,改进要按照OPF的要求,评价组织过程,发现最薄弱环节,找出最紧迫的过程改进需要,制定改进计划,实施过程改进。按照这种方式,即使每次改进仅完成一个PA,只要真正落到实处,就会取得实际的进步。如此反复,企业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一味求大求全,浮于表面,过程改进可能永远是一句空话。5平衡管理与技术
在平衡敏捷与规范的讨论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平衡管理与技术的关系。软件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是一种纯脑力劳动,技术对于项目成功的重要性,是不庸质疑的。在CMM登陆之前,我们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CMM作为一个管理框架,重点在于强调管理,正是对片面强调技术的纠正。然而,随着CMM思想的不断深入,又难免产生矫枉过正的情况,反倒让软件企业忘记了立身之本,忽略了技术的地位,造成管理至上的错误。管理与技术孰轻孰重?如何摆正管理与技术的关系?要想平衡管理与规范,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1.软件开发活动中技术的地位问题。软件不同于传统企业,软件产品的形成过程,主要依靠人的思维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的思维活动按正确的方式发展,但是决不能替代人的思维。有人说,产生文档的根本原因,来自于项目经理的恐慌,因为项目经理无法感知、控制软件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只能依赖文档来进行监控。如果忽视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软件人员的素质建设,思维就失去了基础,仅仅依靠管理、纪律,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尤其在客户要求日益复杂、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一个良好的设计思路、技术决策,往往是觉得项目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正确认识技术在软件活动的地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让管理为技术服务。
2.客观分析企业的状态。管理和技术是保证项目成功的两个决定因素,不能偏废。作为企业领导,要实现过程改进,就要客观分析企业的状态,分析清楚企业现在的弱项是管理还是技术,然后再制定相关政策,而不能想当然地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加剧不平衡状态。我个人认为,在没有实施任何认证的企业,忽视管理的可能性较大;在通过了ISO9000、CMM的企业,则往往夸大了管理,忽视了技术。
3.客观分析管理和技术的分别。面对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判断是管理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再采取相应措施。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需求失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需求开发(ReqD)和管理(ReqM)的问题。但是,如果深入到问题本质,可能会发现,需求变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从架构设计和开发过程方面找问题。例如可以采用组件式开发,让软件易于适应变化;可以使用原型法,让用户尽早看到产品;或者使用迭代式开发,及时规避风险,让产品逐步接近用户目标。如果死钻牛角尖,一味在需求调研、文档、评审上下功夫,就会事倍功半,降低效率。
4.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盖成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两千年前的汉武帝,就已经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具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非凡气魄,汉武帝才能挖掘出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建立不世之功。在软件行业,也不乏盖茨、裘伯军、王江民这样以一己之力获得巨大成功的先例。因此,软件研发,尤其是开拓性软件的研发,必须要有大批具有专业知识、超凡能力的“非常之人”。软件企业要具备容纳百川的胸怀,重视技术人才的挖掘、培养,提供钻研技术的环境,打造尊重技术的企业环境,造就技术过硬的拔尖人才,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结束语
前文在剖析CMM的利弊的基础上,用敏捷观点重新审视了过程改进的方法,并阐述了软件企业中管理和技术的关系。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敏捷宣言,权作本文的结束语吧。
注重个人能力,注重创新,注重互动,反对僵化的过程和低效的工具 注重编写好用的软件,反对面面具到却无人问津的文档 注重客户协作,避免生硬的商务谈判
【浅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实践10-12
浅谈6S与安全管理09-21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与养护管理10-21
浅谈药品的管理与经营08-10
浅谈领导与管理案例11-29
管理模式实践与思考10-26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07-05
浅谈课题经费预算管理与支出控制08-03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11-08
浅谈加油站现场服务与管理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