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校发展献一计(精选15篇)
1.为学校发展献一计 篇一
师徒结对 重在反思 成在落实
— — 浅谈我校青年教师成长
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的素质就是未来教育的素质,更是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之根本,培养青年教师应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战略举措。而随着我校 “自主管理、高效建模”课堂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培养我校的青年教师,并使其成为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能手,成为我校课堂改革的中坚力量是我校当下急需探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师徒结对,重点帮扶。
根据学校的《三五规划》和《„„2014年工作报告》的精神,可以开展教师帮扶结对活动。由学科组推荐、被指导教师个人选择以及领导审核,确定师徒结对。
在结对之后强调师徒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规定每周两次;强调培养青年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分层辅导学生能力;强调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新课标、处理教材能力;强调共同探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能力;强调把推进我校“自主管理、合作学习、高效建模”课堂改革作为成长目标。
(二)重在反思,写、做并进
在开展师徒结对的过程中,实施教学反思写作工程。青年教师每天在老教师的帮扶指导下,至少写三百字的教育教学反思,每年写十万字左右的教育教学反思。三年一个教学轮回,青年教师至少写三十万字的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反思的写作过程中,每位青年教师整理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若干,与其他教师分享并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检验。
(三)德艺双馨,成在落实。
青年教师能否快速走向发展,关键在落实,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首先,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为人师表,忠于职守。让奉献精神成为青年教师成长、工作的持久动力。
其次,实施四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建模课、每月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每学期上一堂校级公开课,每年度完成一个校级研究课题。
再次,定期召开青年教师课堂建模教学比赛。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高我校青年教师专业素养、践行新课改的力度,每学期进行一次青年教师课堂建模教学比赛。从合作预习、教学新课、合作运用、当堂作业、合作指导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
最后,注重青年教师成长的评价与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听课记录、指导教案、每周指导的原始记录、指导教师评语、教育教学论文。对于综合表现较好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但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的我们,已经开始起航。
2.为学校发展献一计 篇二
在《体育运动词典》中是这样定义“体育文化”的: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可以这样来定义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本文所研究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大学校园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社会背景条件的依托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在校园内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形成的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在校园内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学生对此项运动有所了解,能够定期的以各种形式参与该项体育运动为范畴。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体育财富的总和。
1.1、学校体育物质文化
学校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层文化,主要是显形物质文化,表现为体育运动的形式、体育设施等可感觉到的形态,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景观。它是学校体育外在的社会形象,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也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是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保障,它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这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硬件。这些物质条件反映了一种文化氛围,凝结着极为丰富的体育精神财富,体育物质文化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目标的实现与否。
1.2、学校体育精神文化
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属于隐形的精神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即体育健康观、价值观。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体育文化的目标。精神文化体系包括价值观、审美观、娱乐观、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体育心理等,这是校园体育体育文化的软件。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它一旦形成,就能较长时间地渗透和控制校园体育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标和向心力。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影响规范着每个学生的体育思想和行为,并成为学生努力发奋向上的精神力量。
1.3、学校体育制度文化
学校体育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的综合形态。是联系精神和物质的中间层。制度与方法既是校园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体育意识的体现。它主要包括了体育教学、管理、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体育有关的组织管理的规章制度等,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在学生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体育活动对学生自觉的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进行终身体育运动及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遵守社会法律、服从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网球文化概述
网球文化是基于网球运动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既指指导从事网球运动的人本身改善行为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也对不从事网球运动的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至少,网球文化的流行推动了网球运动作为一项对人体有益的体育运动的推广,即便是那些不从事网球运动的人也对网球运动的积极作用表示认同。但是,正像体育文化的产生和研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一样,关于网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也需要经历一段过程。在我国,网球运动的齐及和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更有必要对网球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到推广网球运动普及球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的最终目的。由于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了解网球文化之前,还应当准确全面的了解文化的概念。只有在了解了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概念后,才能基于对这两种概念的理解总结出网球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才能找到准确的研究方向。
2.1、网球文化的内涵
网球文化,是在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球运动的爱好者逐渐发展起来的与推广网球运动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是与网球相关的物质以及参与网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而成,网球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网球文化可以分为网球物质文化、网球精神文化和网球制度文化。网球文化,属于体育文化的范畴,是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网球物质文化指的是与网球运动有关的实体物质。网球精神文化是核心部分,是网球文化最内层结构。主要包括人们对网球运动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网球制度文化指的是围绕网球运动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则、技战术以及礼仪等。总的来说,网球文化是通过从事网球活动而逐渐形成的体现在网球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的总称。
2.2、网球文化的特征
网球文化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球文化是一种物态文化。网球活动是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物质形式。网球场馆设施,业余网球俱乐部,网球技术培训机构和网球器材等都属于网球物质文化体系。通过这些网球设施锻炼了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步实现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二,网球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网球运动固有的特点在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网球精神文化理念是网球文化的核心,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健身观念和意识融入了网球精神文化体系,现代网球运动长期保持一种文明、礼貌、高雅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网球发展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在网球场上传承文明,它所弘扬的是网球文化,更是人类的文明、理念和价值的传承。第三,网球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网球运动本身的比赛制度和规则对参与者就是一种约束和规范。制度文化使得网球文化有序且平稳的得到发展。
3、网球文化价值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
3.1、网球文化的教育价值
网球是一种非常讲求合作和团结精神的团体运动项目。网球文化弘扬文明、礼貌、高雅的文化理念,球员之间以礼相待,观众文明观赛,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对这些正面的文化理念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2、网球文化的锻炼价值
网球运动的锻炼价值极高,相对于跑步等运动方式,网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深得学生的喜欢,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是一种娱乐消遣项目。网球可以培养人们动作迅速、判断准确、快速反应能力。弘扬网球文化,网球的影响力的扩大使网球文化的锻炼价值在学校体育中得以体现。
3.3、网球文化的社会价值
网球文化不仅仅是一项健身的运动项目,也是一种与外界接触的媒介。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球运动需要球友,需要交流,网球是隔网的运动项目,高雅,文明,为社交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学校体育添加了一项新的内容,为学生日后走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4、发展校园网球文化的路径
4.1、完善网球运动设施,为网球运动提供物质条件
网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运动,发展时间尚短,设施不齐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需要一定的场地和器材,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相对其他运动而言,网球运动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比较严格。近些年来,虽然网球场馆逐渐增加,但是人们在潜意识上仍然吧网球定义为一项贵族运动,网球场地的收费价格也仍然没有实现亲民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网球的热情。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打网球次数也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完善网球运动设施,为网球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多举办网球比赛,搭建网球文化平台
近些年来,网球运动的逐渐兴起,网球的各种大小必比赛也陆续在各地展开。但是这些比赛比较片面,很多学校还是没有真正参与进来。网球不像篮球那么普及,没有那么深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催生一些网球组织来推动网球的发展,组织更多的比赛,搭建弘扬网球文化的平台。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并未成立网球协会,活动也相对就少,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规模和效果都不理想,这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网球的积极性。网球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推动网球既网球文化的发展,网球协会可以通过拉赞助等方法获得资金支持,定期举办网球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的举办,既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网球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网球文化的发展。
4.3、充分挖掘校园网球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独特的育德功能
网球运动在高校校园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推动。高校网球文化的培养一定要充分挖掘网球文化的育德功能,网球运动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果断、团结协作,以及网球文化的诚信、尊重、谦虚、自信等内涵对大学生人格修养完善都能发挥积极作用。通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可以在校园中开展一些与网球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有关联的学生活动或者讲座等形式。校园网球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可以使大学生主动的了解网球文化,爱上网球文化,全身心的投入到网球运动中来。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未来的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网球设施的建设和场地场馆的建设都处于初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想使网球得到快速的发展,网球文化得到弘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5.1.2、网球文化是网球运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包括网球运动的知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礼仪、技能、制度和行为准则等。
高校网球运动及网球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1.3、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发展和带动网球文化,网球文化的建设和提升同时又能充实校园体育文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5.2、建议
5.2.1、高校是其一个地区的体育文化中心所在地,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体育设施相对完备,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也促进了网球运动的推广。所以高校是推广普及网球运动最理想的环境.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网球运动文化中心,优化校园网球场馆建设,完善网球运动设施,为网球运动提供物质条件。是推动网球发展和促进网球文化提升的最佳途径。
5.2.2、建立自己学校高水平的男女网球队,通过完善管理手段,提高队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普及校园网球文化并发展校园网球运动。并且举办校园网球赛事,以网球为突破点,以体育课外活动为平台,鼓励学生以球健身,介绍网球知识、规则、礼仪、故事等。促进网球运动和网球文化的共同发展。
5.2.3、加强校园网球文化宣传,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和目的,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最终目标。加强网球文化的宣传,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贯彻落实。
5.2.4、重视校园网球课程设置,增加网球课程学时数量,发挥网球运动较为独特的育人功能,并把网球文化中的文明、礼貌、高雅的思想价值观引入进来,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双赢的效果。
摘要:网球文化目前在世界上极为流行,并且成为一项影响深渊的一项运动。现代网球文化既保留了古代网球文化的传统又融入了新的内容,文明、礼貌、耐力集一身的网球文化又增添了竞技性、大众性和休闲性。由于网球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网球文化正悄悄走进生活,网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更能提升广大网球运动爱好者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大学生积极了解网球文化,参与网球运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理念,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本文以网球文化为例,来探究发展学校体育文化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学校体育文化,网球文化,探究
参考文献
[1]粱斌,官晓丽.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04
[2]杨芳,雷少华.对网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05
[3]刘元奎.论网球文化的内涵及创建意义[J].凉山大学学报,2003,(5).
[4]李品芳著.网球运动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屮的作用探析[J].科技风.2011(14)
3.我为教育发展献一计 篇三
成安县洛疃学校:李军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问题,更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优先发展教育。但是,在教育改革日渐完善的今天,现行的教育体制仍旧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教育要发展,改革就显得颇为重要。如何改革,成为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1、要提高教师待遇。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核心力量。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为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无怨无悔。他们的生存状态应该受到大力的关注,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师更加发自内心喜爱自己的工作,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特别是农村,要使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急需能力较强的教师,因在农村条件差、待遇低,所以很多教师选择离开。造成了农村教育水平低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一线教师的待遇,优化教师生活条件刻不容缓。
2,要对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在这我要说的是,最好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设备,这样,农村孩子的教育资源就会更广泛一些。同时,对那些老化的教学硬件应该给予及时的更换,保证教学秩序有效进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仍旧是一个薄弱环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可以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从而为九年义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教师队伍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时刻准备学习专业知识。可怎么才能较短时间内掌握教学技能呢?建立帮扶学校,由能力强的教师深入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定期指导。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很快得到提升,我认为这样效果一定非常好。
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该重视,不能停留在原地,要时刻准备着知识更新,做到终身学习。
培养教师素质,要有针对性。要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老师进行区别对待,并且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岗位成才,这样才能使学校在老教师退休后衔接得当,保证教学质量。继续做好大学生毕业支教、授教工作,要求所有刚毕业的教师在一两年内,必须到乡镇中小学任教。
三、认真改革班级人数,改善管理方法
现在,普通学校乃至名气大的学校,往往一个班七八十人。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育的收效不大。采用小班教学,可以平均分配老师的精力,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做到因材施教,一对一的教育,手把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踏实掌握知识。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理想教育
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劳逸结合,才能保障学生学习效率,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有理想才有动力,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让他们走出现有的世界,飞向更广阔的明天。特别是对毕业考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4.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的叙事作文 篇四
我们美丽的盐城,如今已面目全非。由于汽车已经普及,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车,甚至有些人家有两三台,汽车尾气排放量急剧上升,再加上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废气、有害气体排放量也明显增多,这些都令我们的生活质量变差!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效的行动,将为时已晚!
我们小学生,虽然不能做、改变太多,但至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呼吁身边的大人环保。比如说,在家里,我们可以节约用电、用水。在外面,要懂礼貌,讲文明,留给大家良好的`印象。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拥有了环保意识,懂得爱护环境,还展开了许多活动,如: “世界卫生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可见形势急迫!在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时,我一小时没碰任何电子产品,体验过我才知道这有多么艰难!
有一天,天干物燥,十分的热。爸爸妈妈和姐姐都要开空调,可我不同意,因为空调很耗电。但我孤军奋战,斗不过多人,只得被迫开了空调,但我还是要求把温度调高一点,少耗一点电。我还经常像爸爸妈妈呼吁环保,他们都听厌了,可我还是不厌其烦地说。
5.我为教育献一计 篇五
长沙县高桥县凤山小学:周英姿
集众木方成大厦,合众力方成伟业。我县教育正处于党政重视、社会关心、群众支持的健康发展时期,作为教师应该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以良好的教育成果回报政府,回报人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目前,全国教育系统都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我县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教育要发展,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就必须先查摆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症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
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症结主要有:
1、师资力量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师资力量悬殊;县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师资力量差距大。
2、生源配置不平衡。重点小学占据绝大多数生源,学生缺乏可竞争性,造成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3、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配备不足.以上问题都是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治重症需下猛药。只有强化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改革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解决的途径有:
一、针对师资力量不平衡问题,可采取一下四项措施解决。
1、在这些师资力量薄弱学校中,要搞好教育,我觉得还是先从 1
教师抓起,提高教师素质、学术的培养,政府可以多开些让教师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学了就能用,并且让教师学习后开展教学成果比赛,就是学了就能在实际中达到效果,同时也鼓励教师去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上的不足。
还有就是相互学习,中心学校可以联系各个县的学校,比如小学,大家都知道长沙市的沙子塘小学、师大附小、黄龙小学是名校,可以让老师去这些学校学习,学习别人好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可以穿插学习,结对学习,就是说固定学校结对,穿插,让这个学校的老师去那个学校学习,在那个学校学习一学期,然后在回自己的学校,当然各种关系并不随自己的结对学习而发生改变,这样既能学习,也能防止人员的流失。
2、取消评估考评制度,因为这个制度并不全面,各个学校都有好的、一般的老师,评估只能让好的老师得到一定的金钱奖励,而一般的老师却什么也没有,这样就只能让一般的老师没有什么发展的想法了,政府应该鼓励教师发展,就是让所有的老师参与考核中,不只是期末的考试成绩,还有平时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度来进行全面的考核,让有进步的老师也能得到奖励,而且好的也能越来越好,一般的老师也能不段的提高。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队伍结构令人堪忧。中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分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从学科结构看,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仍然短缺,为了保证课程开设,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临时进修、改行任
教和“跑教”的办法。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不求进取,满足于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在教育观念、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人才质量有待提高。如今,应试教育的倾向还较严重,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素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青少年学生缺乏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动手能力较差,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不容乐观。而这些瓶颈将制约我县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1)、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能够胜任社会赋予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学校就会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教学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所以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和评议机制,在教师晋职晋级、评先评优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积极宣传、重奖名优教师和师德典型,使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加大培养培训力度。要确保培训经费落到实处,并将落实情况作为“两项”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努力解决工学矛盾和培训模式问题,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训方式,可按政府、学校、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经费的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完善市县乡三级教师网络建设,大力推广校本培训。重视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师资的培养、培训,改变这些学科师资不足的状况。(3)、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补充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要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形成制度,及早部署;从源头上抓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师资。(4)、积极推进教师交流制度。逐步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过渡,改变教师固有观念,实行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定期轮换,解决好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5)、提高农村偏远学校教师津补贴制度。除将教师津补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教师津补贴与公务员一视同仁外,还由市财政增加适当补贴,逐步设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针对生源配制不平衡问题,可通过以下四项措施解决。
1、大力扶植在一定程度上与好学校抗争的普通学校,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从而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
2、要求每所普通小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如:在某所小学加大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力度,让这所学校在培养艺术特长生上具有绝对优势;可让某所学校在一两门学科上形成绝对优势,吸引偏科生源来该校就读。
3、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普通小学教师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狠抓教育质量,做好教育工作,4、对毕业考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在普通学校当拔尖生并不比在重点学校当普通生差。
三、针对基础教育薄弱问题,可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予以解决。
1、开设选修课。选修课老师由本校老师担任,发给一定补助;通过
学生自愿报名对学生进行音乐、体育、美术、传统文化、科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外教育,达到提高教师、学生素质与学校增收的三赢效果。实施这一措施一定要注意严格控制收费标准。
2、财政上应在硬件设施上对小学进行支持。政府也可通过号召本县实业家捐款的形式在资金上对教育进行支持。
3、教育系统应加大对小学教师评先评优的指标,完善奖励机制,激发起小学教师的教学热情。
6.为学校发展献一计 篇六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单位都以此为依据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 教师专业发展需立足于教师成长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是需求层次的最高形式。作为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是其成长的内在需求,学校要着力创设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情感投入。教师是人,需要关怀、理解和认同。没有情感的投入,教师的工作热情可能会一闪而过,教育工作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风吹浪打,更谈不上专业发展。因而,学校要把对教师的情感投入放到重要的位置,通过感情的纽带,塑造教师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激发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引导教师热爱工作,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搭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通过教学评比,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省、市、校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通过班主任技艺大赛,涌现更多的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带头人;通过全国、省、市、校四级专业技能大赛,使更多的教师成为技能高手和金牌教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和“卓越工程师”。
2 教师专业发展依靠制度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而教师队伍的成长,制度建设是保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职业学校应不断完善各年龄层次和不同成长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和政策,激发每一位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热情。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近些年不断完善了优秀教育教学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评选和考核、中青年教师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等制度,下发了教科研成果申报奖励、科技开发、科研课题管理等文件,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提高、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具体落实都做出了详尽的谋划,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使他们努力成为教育教学骨干、科研创新先锋,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在于校本全员培训
校本全员培训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全面分析教师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自身素质发展为目的,以能力开发和提高为培训项目,采用模块化、情景化、案例式等培训方式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开展教师校本全员培训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聚焦学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开展富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师培训工作,按照“整体设计,全员参与,重点突出,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将全员培训分3 个方面展开,即教师专业化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团队导师制培训、班主任全员培训与德育骨干培训。
教师专业化全员培训主要由专业理论拓展课程、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职教名师经验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模块课程、课题研究实践指导课程5 个模块构成。专业理论拓展课程模块重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和教师发展理论的学习,旨在拓宽教师教育理论新视野;专业能力提升课程模块重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实施能力、课堂教学创新与反思能力,整体提升参训教师的执教水平;职教名师经验课程模块和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课程模块重在通过与名师对话,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现场,分享、吸收长三角职教名师的成长经验,促进参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课题研究实践指导课程模块则以本校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为载体,专家进行开题引领、中期评估及成果鉴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骨干教师团队导师制培训主要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团队导师根据培训实施方案和学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本专业(学科)的年度培养方案;采用导师事先布置任务,学员分头自学,然后集中展示,并组织讨论的方式,尤其注重培养学员的学术视野、文化素养、执教能力和运用理论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实施指导,如自己系统教授、请他人一起座谈、旁听学术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学员自学、小组研讨、到学校听课、学员说课上课、相互评课、开展专题调查、个案分析、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多种方式。
班主任全员培训与德育骨干培训主要采用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作理论与实践报告,开展全国著名班主任与本校班主任骨干的师徒结对,举办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和组织班主任论坛等形式,让广大班主任及班级管理小组成员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获得有效提升,适应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成长的新情况与新特点,掌握班级教育的规律,高质量地做好班主任和德育工作。
4 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于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在对自身教育工作中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教育事业的特点,将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之设计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过程。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职业学校实施了绩效工资,教师收入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明显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因而,职业学校就更需要引导教师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向着更高目标和更大成就迈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使教师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得到这种精神上的激励,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质的飞跃。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一位教师有选择地在德育工作、教学技能、科研开发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确立自身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包括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采用自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设定必选规划、限选规划及任选规划3 种,已达到下一级规划的必需选择上一级规划。其中必选规划中包括高级职称规划、学术研究规划、教学业务规划3 项;限选规划中包括专业技能规划等;任选规划包括学历或学位进修、学校优秀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建设、教师下企业锻炼、技能鉴定、新开选修课等。教师制定好规划后,由系部审定,最后由学校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学校与系部共同建立教师职业生涯成长任务书档案,每年对教师年度规划完成情况和整体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与此同时,学校对各种校内外资源,包括教学场所、仪器设备、实训基地、生产企业以及科研经费等进行梳理整合,优化配置,科学管理,有效地保证教师职业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摘要:文章指出,职业学校要在全面了解教师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健全相关制度,积极采用校本全员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效手段,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张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专业发展,校本培训,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张亚.论新时期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1):51-52.
[2]陈元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19):9-10.
[3]刘跃华,龙伟.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1):3-4.
[4]神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4):22-23.
7.我为安全生产献一计 篇七
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以人为本的最大体现。如何实现煤矿安全工作的长治久安我想一定要在管理方面转变和人的思维意识深刻变化做起,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要想搞好安全必须走“科学兴安”,作为一个管理者我对“科学兴安”和安全技术管理提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必须的有先进而科学的技术管理来进一步解决安全生产的挡手问题,科学管理是关键环节。我认为首先要有先进装备,要有一条信息管理技术。通过信息在矿井开拓部署、井下运输、顶板支护、掘进、生产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遥测、遥控、遥讯自动化控制。
要想做到“科技兴安”培训是关键。要想搞好安全还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想提高员工的素质必须要做到在培训中不走过场,要真正做到强化培训,除了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的同时,应组织员工到国内先进的煤炭企业考察学习,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造和超越,进行自主创新。只有不断的培训充电才能适应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二、要想搞好安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思想行为做起,完善“岗位择人”以及个体“自主择岗”的双向选择机制,打破传统的“铁饭碗”,实行末尾淘汰,引入岗位竞争制,将每个岗位明码标价,把素质高责任性强的员工安排到那些岗
位价值大、薪酬高的关键岗位上,体现他的价值。同时定期对关键岗位进行评估考核,将竞聘上岗形成一种制度。通过竞聘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促使相关员工和管理人员在任期内干出成效,一切拿成绩说话,克服部分员工和管理人员“能上肯定不会下”的错误认识。有助于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为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提供一个竞争的平台。
三、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生产发展史的科学总结,是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是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煤矿各项工作的基础,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一大法宝。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对于煤炭工业彻底改变事故多发、管理粗放、工作标准低下、井上下环境脏乱差的现状,面向安全、优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安全质量标准化有许多基础性工作,如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责任制,制定工作规划,建立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完善井上下各项安全基础设施等。特别是要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把每项工作细化、量化到生产全过程,精细到每一部门、每一工种、每一岗位上,使每一条标准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达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有科学、严谨、规范的制度去约束,以精细化的制度规范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信用体系,将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与经济挂钩。既考核结果,又考核过程,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诚信度作为个人经济、职位升迁的重要依据。做到设备检修不达标不得开机,设备安全装备不可靠不得生产,不合格的巷道不得验收,不达标的工作面不能交工,未达标的准备工作面不得投入生产,通过抓生产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达到物的本质安全。
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制度是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制度保证。加大工作检查、考核和奖惩力度,实施标准化工作动态检查,检查结果真实反映日常工作水平。严格执行标准化检查标准,上尺上线,靠数据,严格打分,月考核月兑现。有力地保证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建设。
四、要做到提高效率减少人员,现代化程度越高,用人少且工人劳动强度低,工作起来精力充沛,防御事故能力相应增强。在就是有了一流的装备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驾驭,要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后备技术、领导人才,对以上的建议本人认为,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
1、首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安全生产流程的优化,从而提高运作效率;
2、其次,强化内部的岗位考核以及员工考核,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搞好安全生产。
8.我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一计 篇八
小学或者初中我们都曾朗朗的背诵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只是在社会的挤压下,谁还记得当初我们那些要为社会及绵薄之力的心情。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已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渐行渐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做探路石,为建设节约型校园而努力。
祖国的未来蓝图还需要我们描绘,民族的希望要靠我们来实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更应有我们的所为,而我们首要的实践场所便是我们的校园,愿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此,特提议如下:
一、增强责任感,树立节俭意识
有责任,才会有行动。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面对我国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我们就应从自身开始树立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牢固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积极投身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队伍。
二、节约资源,从校园规划开始
建设节约型校园必须强化节约、集约、合理安排校园土地的容积率与绿化率。校内绿地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鼓励使用雨水和符合水质要求的再生水,逐步减少使用城市自来
水,并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来水涌灌。而在日常生活中,应推动废水再利用设施的建设,同时避免、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三、加强节能宣传工作,转变粗放观念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大工程,但也要从细微之处入手,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挥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高校不仅应注重教书育人,而且要树人,把节约的观念注入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和引导,使其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高校在管理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也要转变。如有的高校学生公寓水电线路和管道陈旧老化、设施不配套、漏水多等。有的管理者认为,投入大量资金加以改造维修,效益不明显,所以勉强运行。这种短见行为不仅导致了很多安全隐患,而且浪费极大。还有一些高校漠视师生使用一次性物品,例如食堂的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塑料台布等。这些浪费往往是管理层的不重视而致,所以管理层应逐渐转变粗放观念,投入实践,建设节约型校园。
节约型生态校园重在实践,社会生活中的节约之风已经展现,建设节约型校园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我们的智慧和行动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一切。
9.为学校发展献一计 篇九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保证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院系的主要议事制度和领导体制, 需要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用制度确保其贯彻执行, 发挥作用。学校党委通过对学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任务的分析以及校内外的广泛调研,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与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相关的规章制度。
一是出台了《中原工学院关于加强院系管理职能的意见》。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院系规模不断扩大, 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重。为加强对院系的管理, 合理划分学校和院系的责、权、利,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现阶段奋斗目标为根本, 构建起“目标管理、过程调控, 责权清晰、分级负责, 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明确院系在人、财、物等11个方面的权利, 使院系真正成为有一定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的教学科研实体。要求职能部门转变作风, 重点做好服务、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实现了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 激发了院系的活力。初步建立起“管理有效、执行有力、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二是制定了《中原工学院二级学院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学校不断完善二级学院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和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建设, 大大提高了二级学院的管理水平。学院规定院系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重要事项的决策会议, 并明确了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议题收集、议事程序、参会人员、表决办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既保证了院系的重要事项由党政班子共同决定, 共同对院系的工作负责, 又保证了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以行政负责人为主, 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组织为主, 使党政工作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 工作上分、目标上合”, 用制度保证“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要求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得到落实。
三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建设。为不断完善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制度,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群众基础好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党委先后下发了《中原工学院处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中原工学院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中原工学院处级后备干部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 明确了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在干部工作中的任务、责任、程序和选任干部的基本条件, 为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 也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干部任用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 为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供组织保证
好的制度要靠人来落实。院系领导班子是院系工作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也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 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
一是选好、配强院系领导班子。学校党委坚持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和选配标准, 从有利于加强党政之间的团结协调、提高党总支参与决策的能力、提高党组织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及同院长个性相容、气质互补的角度, 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党性观念强、懂教育、会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书记;从既注重教学和科研能力, 又注重从个人品行、管理能力、奉献精神和合作共事的角度选拔院长。对班子的其他成员, 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选好、配强院系领导班子。
二是加强院系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学校党委制定了《中共中原工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院系领导班子成员的头脑。引导院系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履行职责, 按照学校的工作思路, 明确工作任务, 制定工作措施, 认真抓好落实, 确保学校确定的工作思路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求院系领导班子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提高办学兴校的能力。
三是做好院系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通过构筑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采取分类培训和集中辅导两种形式, 设置党的基本理论、形势与省情、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三个学习内容模块, 抓好自学、报告辅导、专题研讨、大会交流四个环节, 加强院系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学校先后举办了院系党总支书记培训班、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培训班、院系行政正职培训班、院系行政副职培训班, 不断提升院系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 确保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取得实效
充分调动院系党政班子的工作积极性是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是调动院系党政班子工作热情、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院系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加强对院系领导班子的考核。学校每年根据党政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任务, 向各院系进行分解。确立的目标既有各院系的共同目标也有个性目标, 既有党务目标也有行政目标;目标的考核既与集体利益关联, 又与干部的考核、奖惩、待遇挂钩。通过目标责任制的建立, 将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分解到各院系、党政班子和干部个人, 实行责、权、利的统一配置和管理, 激发了院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党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完善学校院系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认真开展院系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学校党委制定了《中原工学院党的建设三级量化考核暂行办法》, 对院系党总支、党支部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采取校级领导评价、干部互评、部门职工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 对干部个人进行测评, 并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 为党委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了解干部, 真正把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提供了可靠依据。2010年8月, 学校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经验在全省贯彻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座谈会暨专题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
三是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对院系党政工作的监督作用。各院系坚持党务、政务公开, 认真开好二级教代会。对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考核、先进推荐等关系院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经过教代会讨论后, 再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各院系在每年召开的教代会上由院长向全体教职工作工作报告, 发挥二级教代会对院系党政班子工作情况的监督作用。
四是加强党内监督, 确保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健康运行。学校建立了重点工作督察制度, 把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落实情况列为督察内容, 指导院系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推进事业发展。学校每年都与院系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及任务分解书, 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 推进责任落实。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保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贯彻执行。
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党的建设, 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改革创新, 务实重效,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工作, 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0.我为中心献一计主题党日活动方案 篇十
主题党日的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心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及主人翁意识,夯实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第二阶段成果,经中心党支部审议通过,特制定“我为中心发展献一计”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宗旨
本次党日活动的主题是“我为中心发展献一计”。活动应以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为宗旨,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刻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用前瞻的思维、科学的方式、务实的干劲、踏实的心态,立足本职岗位,放眼中心大局,为实现中心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活动形式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主要以中心党支部为主体,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围绕“我为中心发展献一计”这一主题,精心准备、深入思考、突出主题,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深刻剖析中心发展
现状,解放思想谋划中心美好未来。进一步增强中心全体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凝聚力、战斗力。
三、活动时间、地点、人员
(一)时间
另行通知。
(二)地点
西青区杨柳青庄园。
(三)人员
中心全体党员、干部
四、活动要求
(一)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办公室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安排以及前期的调研工作,中心各科室积极配合。
(二)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思考,积极准备发言。每人自由发言(脱稿)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充分体现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意识,积极参与到中心发展的谋划中来。
(三)中心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既要突出思想性、前瞻性,又要富有创造性、灵活性,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岗位。
办公室
11.我为学校发展献一策 篇十一
花开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了海石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欢笑中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个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地方,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还应该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作为海石学校的一名教师,为了使学校发展得更好,在此,我为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
教师的努力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只有师资力量强大,学校才能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成为学生们的表率和榜样。老师需要有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总结经验,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丰富自己的内涵。魏书生说过:“守住心灵的宁静。老师把对事业的爱守住、守住、再守住。老师把对学生的爱守住、守住、再守住。”老师只有用爱洒满教育之路,才能做得更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发展教育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建设一个良好的学风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建设好的学风需要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必须加强管理,例如对考试作弊的同学给予严厉的惩罚,平时加强教育,给学生们多灌输一些有关学风的思想。学校管理者应该时刻观察校内情况,深入课堂,了解学风建设上存在的不足与缺差。还可以开展一些会议,让任课老师报告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学生们要提高自觉性,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校内还可以开展一些让学生教学的活动课,让学生参与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倡导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打造一个奋斗拼搏的学习氛围。
我们如今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校园活动,活跃学习氛围。如果学生们整天都捧着课本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背着古诗,一遍又一遍地做几何题,这种学习是很无趣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应多举办一些科技比赛、知识竞赛,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每个同学都应该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果每次活动中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那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学校的活动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同学,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诚实守信,争做文明学生。学校也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监督学生,建设一个文明的校园。
12.为学校发展献一计 篇十二
一、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不断筹措资金, 想方设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大力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 平均班额30人, 学校总建筑面积7705.43平方米, 建有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语言学习室、多功能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图书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等, 房屋面积均符合要求, 并设有办公区、电教区、教学区、生活区, 做到了布局合理, 功能齐全, 环境幽雅。学校设有20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 有标准的水泥篮球场两个, 有单杠、双杠、木马、跳箱、跳高架、排球架、沙坑等体育活动场地。
此外, 作为林业局集中办学单位, 我校的生活用房面积为1183.7平方米, 其中学生宿舍791.7平方米, 食堂392平方米, 学生的饮水、食堂、宿舍的安全卫生设施符合有关部门的各项规定。
在林业局大力支持下, 我们启动了校园绿化、美化、香化工程, 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 努力使花、草、树、景和谐统一, 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读书、运动、休闲的场所, 精心营造阳光、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重视班子建设, 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学校班子紧紧围绕“团结、务实、求真、进取”这一目标积极创建“有为”的领导集体。学校领导班子由7人组成, 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三名副校长分管德育、教学和常务工作。下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机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均已取得本科或专科学历, 并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作为学校领导, 我们首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处处以身作则, 努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做到有主见, 增学识, 想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时刻牢记学校无小责, 职工无小事, 时时事事为职工, 时时处处为学校。我们恪守“关爱每一名学生, 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办学思想, 精心谋划, 周密部署, 明确了“学校管理规范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 科研兴校特色化, 教师队伍优质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五化”办学目标, 确定了“名师建议治校, 家长参与治校, 科研引导治校”的治校方略, 突出“倡导科研促发展, 坚持自主育新苗”的办学特色, 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人文化的管理制度, 形成了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教代会参与的民主与法制管理体制, 铸就了“整体优化, 严谨务实, 共讲奉献, 争创一流”的三小精神。
2.抓师德建设, 创一流的校风、教风。
学校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 形成了“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建立健全了教职工的晋级制度, 实行月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以后, 全校教师努力工作, 拼搏进取, 都能以“今天我以三小为荣, 明天三小以我为荣”的工作态度, 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先后制定并试行了《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师德建设规划》、《教师礼仪规范》、《第三小学课堂教学规范》等规章制度, 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组织开展了“争当家长满意教师, 争创家长满意学校”的师德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师德规范, 明确以“师德高、师道尊、师纪严、师业精、师心慈”的要求约束自己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
学校实行“走出去, 请进来”的培训计划和教研活动。几年来, 到全国各级先进学校培训教师38人。鼓励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技术, 在不断学习、自我“充电”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驾驭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学习型教师群体, 我们从组织形式、学习方法、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保证。同时充分发挥教研作用, 利用寒、暑假及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4.注重造就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为了建设一支自身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制定了《方林第三小学教师培训规划》, 出台了《第三小学骨干教师评选条例》, 鼓励教师争当“领头羊”。为了使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学校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充分利用我校教育的优势资源对青年教师实行“一二三”三步走培训计划。要求做到:一年“结成对子”, 以师带徒, 常规入门;二年“增压加担”, 大胆执教, 工作上路;三年“成熟发展”, 发展优势, 形成特色;此项工作已初见成效。
三、狠抓教育教学,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1.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 开齐、开全、开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上好音、体、美、科技等课程。依据《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教师教学常规》要求, 对教师备课、作业、检测、教研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评估,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深研教材, 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教学经验的积累, 依照《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和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 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家庭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 要求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 教导处定期检查、通报。
2.充分发挥教研作用, 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每学期定期组织调研课、汇报课、教师基本功大赛、教研活动, 同时, 学校与各学年签订了课题研究议定书, 以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内容, 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老师的教研能力, 推进学校的课改工作。
3.抓好教学常规。主要加强了教学工作的五个环节的管理, 即备课要备得“深”, 上课要上得“实”, 作业要布置得“精”, 课堂要教得“活”, 教学手段要“新”。几年来, 我校要求教师必须写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提倡集体备课, 定时间, 定内容, 定对象, 定场所, 定主讲人等。学校每学期开展定期检查, 期中调研, 期末考核等工作, 期中调研结合各班期中测试成绩, 通过查阅备课记录, 学生作业, 随堂听课, 学生问卷调查, 学生座谈会等形式, 了解教师是否开齐上足各门课程、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形成反馈意见在教师工作例会上公开反馈或个别反馈。并在工作中全程督查, 跟踪整改, 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
4.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我校始终执行推门听课制度, 由校长、业务校长、教导处、教研室组成听、评课领导小组, 采取随机听课与随机检查的方式, 既可以检查教学常规五个环节的落实情况, 提倡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及时记录教学中的闪光点, 问题分析, 理性反思以及改进措施等;又可以检查教师是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否运用电教手段, 是否贯彻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 是否处理好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精讲与精练的关系, 主导和主体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5.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大力开展“一人一课”、“每月一课”等校本教研的活动。以申报立项课题 (校级) 、撰写论文为主要形式。以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内容。 (以学年、学科组为单位) 学校与各学年组 (包括学科组) 签订了课题研究议定书。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研能力, 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 一学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过早出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二学年是《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践研究》, 三学年是《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乐写善写汉字的策略研究》, 四学年是《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五学年是《如何转化中年级学困生, 提高课堂实效》。
四、规范学校管理, 依法治校,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1.认真执行教育法规, 建章立制。
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依法治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端正办学方向。先后制订了《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学校章程》、《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教职工月考评方案》、《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班级考评办法》、《方正林业局第三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积极追求人性化管理, 坚持工作例会制度。
班子成员坚持民主平等的工作作风, 努力建构一个团结协作、心心相印、勇于开拓的领导集体。每学期开学初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新学期工作计划, 每月进行一次行政工作例会, 每周末下午放学后召开全体教师例会, 总结上周工作, 布置下周工作。
3.加强后勤管理, 责任落实到位。
精选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 充实到食堂育人服务中去, 从食物的选购、加工、摆放、直到成为成品摆放到学生的餐桌上, 都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对住宿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舍务教师耐心对待学生, 精心照顾患病学生。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和安全工作, 树立起了“学习妈妈、生活妈妈、管理妈妈”的三个妈妈的良好形象。
4.抓安全管理, 创平安校园。
安全工作是学校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我校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制定了防火、防震应急预案, 并进行了多次的演练, 配备了法制副校长, 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各种安全常识的培训和常规教育。夜间学校实行领导代班制度, 落实责任到人。此外, 我校还定期对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消防设备、食堂、宿舍、食品卫生、集体活动定期排查, 坚决杜绝各种隐患和群伤事件的发生。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品位。
为使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易默化教育, 我们精心地安排了教学楼文化建设。各班教师人人献才艺, 班班有特色。每个楼层体现一个主题。我们把一楼的主题定为“活”字, 意味着在新课程理念下,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 拥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每一个学生在第三小学这个乐园里, 活泼健康的成长, 为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上铺洒阳光。二楼是以“精、拓”为主题, “精”是我校办学理念的特色之一。所谓“精”即精彩、精通、精益求精, 也就是力求教师讲的精彩, 学生学的精彩, 让课堂成为学生精彩的舞台。拓是一种精神, 只有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师生才有进步, 学校才能发展。拓展、开拓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我们将以独特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管理模式, 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展示给大家。三楼的主题是“思”。“乐思、多思”是我校愉快教学的又一体现, 在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调整和拓展思维空间, 让学生勤于思索, 善于思考, 创造科学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真正做到“乐思求主动, 多思促发展”。四楼以“勤”为主题。诠释着三小的育人氛围, 勤之学, 勤之问, 勤之练, 勤之俭, 勤之劳。引领学生从完善养成教育到“君子自强不息”的涵养, 再创“业精于勤”的扎扎实实和鸿鹄之志的厚积薄发, 让孩子在“勤”中, 木秀于林, 超越自我。
13.为学校发展献一计 篇十三
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永胜林场党支部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老干部工作,在开展“献一计、做一事”立功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充分发挥了离退休干部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现将我场开展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宣传和动员
组织广大离退休人员,认真宣传当前林业政策、形势,号召和鼓励广大离退休干部踊跃参与舒兰的林业建设和发展之中,激发广大离退休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离退休干部热爱家乡,热爱林业,建设林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林业建设献计献策。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这次开展“献一计,做一事”立功竞赛活动,主要任务是从建设林业,发展林业,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实际出发,从本场实际出发,每一位离退休干部需要为林业发展献上一计,力所能及的做一件好实事、好事,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一些老同志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畅所欲言,纷纷发表意见和看法,如有的对林业资源的发展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建设,提供一条招商引资信息,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参与社会调研,参与民风、行风、党风廉政建设和监督,献计献策,参政议政,帮助贫困党员、帮助困难群众等。
三、方法得当,措施有效
这次开展活动按照场制定的方案有序进行,在宣传动员阶段,由场支部组织召开“献一计,做一事”活动的动员大会。在调研讨论阶段,认真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重点讨论“我为林业建设能做什么?”“我该做些什么?”,使老同志们调动积极性和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加强指导、督促、自检工作,并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活动舆论氛围。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建设林业中的作用。
14.我为张庄安全献一计 篇十四
安全是矿山生产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应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每位职工的主动性,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为安全生产献计献策。中煤三处张庄项目部在接到张庄矿关于开张“我为张庄安全献一计”活动通知以后,积极组织员工进行献计献策,从各方各面为安全集思广益,共同为张庄安全献上自己的建议和计策。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辛培宏
李增产
副组长:张洪磊
张玉
孙安峰
王安振
辛高峰
组
员:刘兴启
陈付建
李锦玉
睢传海
刘庆国
李正学
王
庆
陈淑朋
杨
永
刘胜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技术组,由刘兴启负责收集、整理上报安全活动开展情况。
二、责任到人、层层落实
项目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后,将本次活动分解成5部分:后勤、矿建、机电、安监以及技术。每一部分指定专人负责。后勤由后勤主管李锦玉负责,机电由机电经理张玉负责、矿建由生产经理王安振负责,技术由技术经理张洪磊负责,安监由安全经理孙安峰负责。每位责任人负责本部分的活动开展、收集和整理,最后将所有意见汇总至刘兴启处。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项目部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同时,加大在项目部的宣传力度,通过张贴开展活动通知,班前会讲解等手段,让职工充分认识到我参与张庄安全献一计活动的重要性,明白安全时刻与我相关。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活动得积极性,让职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张庄安全献计献策。
四、设立有奖评选活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项目部对于这次活动设立有奖评选活动,在收集完各部门的意见后进行,进行评比,对于那些有创意和实用的想法给予适当奖励。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职工参与性的工作,生产的安全离不开职工的努力,职工的安全工作构建了安全生产。安全工作不能只只局限于领导阶层的管理,要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每位职工参与安全管理工作中来。活动总结:
这次我为张庄安全献一计活动,通过落实活动方案,极大的提高了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了安全活动中来,为这次活动献计献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勤:
1、加强冬季用电管理 冬季时,加强宿舍管理,严禁员工私拉电线,私接取暖设施和在宿舍做饭,同时每日安排专人对生活区漏电开关进行试验。
2、加强职工教育培训 通过播放事故案例警示职工事故带来的影响,让职工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接受教育。
3、加强职工的关心 冬天做好职工取暖、饮食工作,特别是饮食,加强饭菜质量,让每位职工随时随刻都能吃到热菜,保证良好的体力去工作。
机电:
1、加强提升系统的检修 每天安排专人检查提升系统,检查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2、严格执行用电制度 加强用电管理制度,操作电气设备应由专业电工操作,并且做好监护工作。
3、加强提升司机的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提升司机日常培训,坚持每日给提升司机开进班会,组织提升司机下井实地体验体验提升系统。
矿建:
1、加强顶板检撬工作 安排专人每日加强顶板检撬,确保顶板无浮矸。
2、加强运输车辆管理 加强运输车辆司机的培训和车辆的检查,严格按照张庄铁矿1#副井井下运输车辆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3、加强信号工、把钩工的培训,组织信号工、把钩工系统学习岗标以及三大规程,明白自己岗位标准,干标准活,做标准事。技术:
1、做好安全管理考核工作 对班组及个人制定安全管理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2、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对于施工,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措施交底工作
安 监:
1、加大查岗力度 加强夜岗和要害场所的查岗次数
15.为学校发展献一计 篇十五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其中日月山以东的农业区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84%,而日月山以西、以南的广大牧区却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青海牧区是我国第四大牧区,主要集中在海西、海北、海南、黄南、玉树、果洛6州,并且辐射全省,境内地势高峻,地形复杂,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玉树、果洛两州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至5000之间,最高为6860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气压低,严重缺氧。地处偏远,牧区33个县与省府西宁市的距离近的100公里左右,远的达到1400多公里。境内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牧区海南、海北、海西、黄南、果洛、玉树6个自治州人口162.7万,占青海省总人口的30%,其中少数民族占60%以上。牧区六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67%,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足3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牧区六州除了极为有限的小块农业区外,绝大部分是纯牧业区。经济结构单一,基础产业脆弱,牧业靠天养畜,农业粗放经营。牧区六州通用藏语,海西州通用蒙语。
青海省牧区六州三十三个县、市、行委(海北州门源、祁连、海晏、刚察四县;海南州共和、同德、兴海、贵南、贵德五县;海西州德令哈、格尔木两市,乌兰、都兰、天峻三县,大柴旦、冷湖、芒崖三行委;黄南州同仁、泽库、尖扎、河南四县;玉树州杂多、玉树、称多、治多、囊谦、曲麻莱六县;果洛州玛多、达日、久治、甘德、玛沁、班玛六县)共计186所中学和1043所小学。截至2006年底,青海牧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为92675人,占全省普通中学在校人数的28.25%,牧区普通中学学校数为186所,教职工6249人,其中专任教师5434人,师生比为1:17.05。牧区小学在校人数221896人,占全省小学在校人数的42.51%。牧区小学学校数1043所,占全省小学数的36.71%,教职工12209人,其中专任教师11319人,师生比为1:19.60。体育师资方面,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牧区62.5%的中学和93.3%的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中学超过三分之二,几乎所有小学都需要补充体育教师。缺少体育教师的比例,中学达到了1:1.2;小学达到了1:1.9,也就是说,平均每一所牧区中学缺少1名体育教师,小学缺少2名体育教师。体育师资呈现严重不足之势。
2 制约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受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牧区教育受宗教教育的影响较大
寺院教育在一些边远牧区教育方面的影响依然存在,虽然学校体育在一些边远牧区是一片空白,但是藏传佛教寺院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牧区群众的体育健身行为在观念上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并对牧区现代学校体育也有着较深的影响。
青海牧区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大多数信仰藏传佛教,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牧区基础教育呈现出极端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牧区群众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育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和宗教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消除。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送子女入寺念经,捐款修寺庙等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包含了许多体育实践的成份,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侣和教众就是在佛教教义的束缚下,通过“转经轮”、“转古拉”、“叩头”等佛事活动,及香浪、踏青、藏戏、藏舞和各种节庆日的活动等寺院体育文化现象或宗教意义下的原生体育实践,替代了运动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藏传佛教寺院有许多体育文化的现象,如踢球、踢毽子、跳远、铁棒喇嘛(陀陀喇嘛)之间的比赛、跳神、旋鼓,以及诸如雪顿节、祈祷节、浴佛节、娘乃节、燃灯节等等节日的集体活动所进行的一些佛事活动,这些对身体活动所起到的健身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藏传佛教寺院所有的佛事活动包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现象。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寺院也容纳一些体育运动进入寺院,有的寺院还在不时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如每逢宗教节日期间开展篮球、登山、拔河、摔跤等比赛。因而,藏传佛教寺院不仅在边远牧区对现代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牧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2.2 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是制约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
因素,地域的封闭性导致其教育的封闭性,教育发展步履缓慢,学校体育更是举步维艰
青海牧区6州境内地势高峻,地形复杂,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长冬无夏,四季不明。空气稀薄,气压低,严重缺氧。牧区六州,特别是玉树、果洛两州,地处偏远,远离省内、国内经济发展中心,牧区29个县与省府西宁币的距离近的100公里左右,远的达到1400多公里;州府所在地至各县的距离一般都在200公里左右,各县城至乡政府所在地距离50至300公里不等。境内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交通和通讯设施较为落后。
由于牧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边远牧区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是边远牧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天然障碍。它不仅造成边远牧区经济文化较为保守、封闭,也加剧了边远牧区教育的封闭性,使得牧区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学校体育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2.3 牧区人口分布的分散性和居住的流动性决定了牧区教育的
高成本性,学校体育呈现出投入分散、面广线长点多的特点,寄宿制学校成为实现牧区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但是投入的高成本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分散性是牧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牧区教育与一般民族教育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牧区教育的特殊性所在。牧区由于牧业生产上的流动性,形成了牧民群众居住上的迁徒性。青海藏区的绝大多数牧民群众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生活,居住高度分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8人,比全国藏区每平方公里的平均数还少0.79人。目前全省3500多所中小学分布在72.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教育的面广、线长、办学难度大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尤其是牧区1200多所民族中小学分布在70.0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583.92平方公里才有一所学校。所谓“马背小学”、“帐房小学”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极为分散的办学模式,布点多、规模小、投人大、产出少、教学形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实施困难,体育教学过程难以实施,使偏远牧区学校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学校布点的分散性,加大了牧区教育的单位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牧区教育需要高投人的客观现实,也是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使学校在空间布局上处于两难境地。学校布局过密,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益;反之,造成学生的就学困难,影响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因而,寄宿制办学形式应运而生。寄宿制办学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寄宿制教育的高投人、高成本性又转化成为矛盾的物化形态,成为困扰牧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2.4 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包括城乡之间、各州之间、各县之间、各县内部、各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内部的不平衡
青海牧区教育有东部与西部、农区与牧区的差别,又有城镇、川谷和浅山、深山农村,半牧区、纯牧区等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的差别,还有语言环境、生产方式、宗教派别影响、交通邮政等相关因素的地区差别。从全省看,不仅各州、县、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就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内部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差别。
按照教育社会学社区理论,六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以及州县政府所在地的牧区教育属于城(镇)教育类型;既有农业区又有牧业区则属于半农半牧区教育,而18个牧业县则基本属于牧业区教育。一般说来、城镇好于半农半牧区,而半农半牧区又好于牧业区。在青海的6个民族自治州之间,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就目前来讲,海西、海北、海南三州的教育水平较之黄南、果洛、玉树三州要好些。其特点就是教育质量低,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的社会环境、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人们生活贫困。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牧区各少数民族内部的教育发展状况也有很大差异。同一民族聚居程度低的,要好于聚居程度高的;同一民族居住在城镇和农业区的,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要好于居住在其他地区的。
2.5 受青海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牧区学校教育的投
入低,发展缓慢,学校体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场地器材缺乏和体育经费短缺、师资严重缺乏已成为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牧区六州除了极为有限的小块农业区外,绝大部分是纯牧业区。经济结构单一,基础产业脆弱。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交通不够发达,社会发展缓慢,青海牧区教育面广、线长、办学难度大,牧区学校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学校体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牧区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条件的严重不足是制约牧区学校开展学校各类课内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体育师资缺乏严重,在一些基层纯牧业区,藏汉双语教师更是严重匮乏。近两年青海省实行的青海省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聘用制度,虽然在逐步改善农牧区基层学校教师严重缺乏的现状,但是基层农牧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任重而道远。
2.6 青海牧区教育教学用语的复杂性(双语教学等)决定了牧区
学校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双语体育师资的培养和补充是牧区学校体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青海藏族116.8万,蒙古族9.13万,95%以上的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牧区六州通用藏语,海西州通用蒙语。环青海湖居住的海东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海北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同操安多方言,为安多方言区,玉树州藏族操康巴方言,属康巴方言区[4]。牧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藏族、蒙古族中小学以本民族语文教学为主,如何从基础教育开始在重视本民族语文教学的同时实施加入汉语文的教学,是牧区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一个没有汉语言环境的藏族、蒙古族中小学生来说,在同等时间里,既要学习母语,又要学习汉语,到了初中还要学习外语,其任务是相当繁重的。由于教育教学方式复杂,双语教材、双语师资等成为牧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加之在玉树州还有安多语、康巴语之分,这就使得青海牧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比其他民族地区更艰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其他民族的学生更难,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相对其它地区更难,学校体育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2.7 青海牧区学校现实行的国家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并不能完
全适合青海的教育实际,教材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依据青海各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青海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计划,是牧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教材的使用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因势利导,拓展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将当地切实可行的跳绳、踢毽子、民族舞蹈、摔跤、爬山等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在民族地区易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活动当中,对于促进牧区学校体育教学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8 青海牧区学校课余体育开展状况不甚乐观,早操受高原海
拔、气候气温、走读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课外体育竞赛开展情况较差
青海省牧区学校有46.9%的中学和60%的小学开设早操,受高原海拔、气候气温、走读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能开展课间操,有60%以上的中小学有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上,篮球、足球、羽毛球、跳跳绳、踢毽子、爬山、骑马、打秋千等是牧区中小学生首选的项目,大多是牧区学校能够开展的简单易行的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不能正常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场地器材条件不足。
40%左右的牧区中小学没有开展课余训练,只有30.6%的中学和13.3%小学不开展学期课余体育竞赛。牧区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最常见的形式是篮球比赛。经费不足是学校不举办或不定期举办各类体育竞赛的主要原因。
2.9 体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女教师缺乏严重。工作环境较差,
场地器材设施匮乏,学习进修的机会太少,工作负担过重等诸多原因影响着牧区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
青海牧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缺额较大,现有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过大。女教师缺乏严重。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三分之二左右的教师没有学习和进修过。绝大多数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前景也充满信心,但是工作环境较差,场地器材设施匮乏,学习进修的机会太少,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成绩很难得到认可,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领导不够重视体育工作,职称得不到解决,收入和待遇相对较低,工作量过大,工作负担过重等等诸多原因综合影响着牧区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严重影响着牧区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导致牧区学校体育教师不够稳定的直接原因。而且体育教师大多数都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严重,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是造成现有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的主要原因。
3 青海省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对青海民族团结稳定的政治地位和“三江源”的生态地位的高度重视,落实各项国家对西部教育的优惠政策,促进青海牧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2)结合青海牧区教育实际,研究制定青海牧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充分挖掘青海牧区体育资源,编写青海地域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材,将当地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活动当中。
(3)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快落实牧区特聘教师岗位制度,加大牧区学校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逐步缓解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在政策和岗位设置上应进一步向牧区基层地区倾斜。
(4)在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行的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双语教学和“两主一公”(即寄宿制、助学金为主的公办中小学教育)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青海牧区高原牧业型特点的区域教育模式,实行弹性教学计划,增加地方性的民族特色课程的内容,建立督导评估体系。
(5)逐步落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相关政策,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增长率。立足牧区各类资源优势,采取多渠道筹集体育教育经费,开发“以牧补校,以校补学”等的教育经费筹措的特色途径。
(6)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民族资源,开发各类体育资源,利用牧区生产生活器具,自制体育器材。整合州县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利用各类文化体育和校外活动基地等设施,开源节能,做到资源共享。
(7)加大牧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和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对青海牧区六州三十三个县、市、行委的180所中学和1043所小学体育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对制约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相关探讨,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制约因素,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振岭.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卢兵.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3]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S].青发[2004]6,2004(2).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马建州,刘风霞.青海省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6]陈彦,王学明.青海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
[7]田生财,樊万龙,莫炜强.青海省农村中学体育管见[J].青海教育,2002(11).
[8]邓彩兰.关于青海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4).
[9]谷小丽,藏鸣放.甘南州藏族学校体育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2(11).
【为学校发展献一计】推荐阅读:
我为安全发展献一计07-23
我为学校献一计09-29
学校今后发展思路08-29
追求学校内涵发展09-07
学校个人发展意见建议08-03
学校发展共同体08-04
学校内涵式发展08-10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08-21
学校舞蹈社团发展规划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