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863计划项目清单(精选7篇)
1.国家863计划项目清单 篇一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由来
什么是“863”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5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攻关,863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八六三计划选择了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七个高技术领域。生物技术领域、航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激光技术领域、自动化技术领域能源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后来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863计划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历史使命。根据中共中央《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精神,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中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为此,国家每年都要为863计划投入千亿人民币以上的巨资。
863计划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的参与。其中国家级的科研机关和各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而企业要加入863计划必须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严格筛选,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只有极少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作为该计划的承担单位。
863计划的实施,不仅使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了进步提高,也使企业从中得到了发展。通过对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人才的吸引和培训,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多方形式的结合,在政府、企业、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形成了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发展的宗旨。亨通集团正是充分利用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抓住机遇,不断充实企业内部力量,加强科技含量,力争在优势领域有所突破,把阶段性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今后企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使自己在未来21世纪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进。
注:现在进行的S863,又叫“十五”863(shi wu –取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指的是在我国“十五计划”期间进行的“863”计划内的各个科研项目。
2.国家863计划项目清单 篇二
2007年, 天冠集团以地沟油等废油或野生油料果榨出的非食用油为原料, 利用自主研发技术生产生物柴油, 建成年产3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经测算, 每1.2吨地沟油或1.06吨非食用油, 可生产1吨生物柴油。
为验证生物柴油的功效, 宛运集团一方面向石化柴油中添加5%的生物柴油并在内部运输车队中试用, 另一方面由下属企业上海天之冠公司与同济大学和北京卡达克汽车技术开发公司联手, 攻关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生物柴油组分及汽车匹配技术。
经过3年的努力, 课题组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性能改善专用添加剂, 完成了生物柴油最佳配比优选和生物柴油燃料的整车适应性综合评价, 并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 各项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典型的绿色能源, 生物柴油不仅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而且经过汽车试用验证, 在石化柴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后, 可大幅降低尾气中二氧化碳及多环苯类致癌物等的排放。
“近年来, 欧盟和美国都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来发展生物柴油。”天冠集团生物发酵公司副总经理王学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果推广按5%的最低添加量计算, 目前我国石油的使用量为1.2亿吨, 生物柴油的需求量将达600万吨, 这项技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都非常可观, 可从根本上摆脱对石油制取燃油的依赖, 对增强国家石油安全意义重大。
3.863计划出笼记 篇三
2006年2月22日,是著名科学家王大珩91岁的生日,此时距863计划20周年也近在咫尺。就在20年前,王大珩与几位老科学家一道,策动了这项目前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家科学计划的产生。
全球高科技竞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
美国总统里根于1983年3月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表面上是为了对付前苏联的军备竞赛,为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而显示威慑力量,实质上是一种加强美国高科技发展的措施。里根于1985年拨款25亿美元执行星球大战计划。
由于美国的体制决定了政府财力主要用手社会公益事业,美国政府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以投资军事项目为借口,来达到加大发展高科技方面投入的目的。
随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相应的高科技发展计划:欧共体提出“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今后10年振兴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当时的经互会成员国提出“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都是着眼于21世纪的战略计划。前苏联也悄悄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是否发展高科技之争
此时,中国刚从十年文革中解脱出来,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而科技若跟不上步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势必越拉越大。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8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责成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准备起草新的科技发展规划。1983年11月,国务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组织了全国上千名专家,对如何发展新技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长达150万字的《中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挑战和机会对策的研究》。
但围绕着中国的高科技到底如何发展,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中国现在没钱,等今后富裕了再搞;另一种则认为世界各国都在全力发展高科技,中国要抓住这次机遇,否则在下世纪难有立足之地。
争论尚未结束,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和卫星测控专家陈芳允坐不住了,在1986年2月的一个晚上,来到了著名光学家、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王大珩的家里。
直接建议邓小平
两人聊了一个晚上,想法不谋而合,陈芳允提议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封信,王大珩则说干脆直接给邓小平写。最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由王大珩起草,形成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下称《建议》)。王、陈二人又将《建议》送到了王淦昌(核物理专家,两弹元勋)和杨嘉墀(航天专家)两位老科学家的手上。
王淦昌和杨嘉墀看完后,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在此基础上,四位科学家又对《建议》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定稿后依次签名: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王大珩又给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亲笔信。在《建议》中主要谈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科技问题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二、在关系到国力的高技术方面首先要争取“有”,有与没有不一样;三、鉴于我国的经济情况,高技术的规划必须“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四、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要在能进入所涉及领域的国际俱乐部里占一席之地五、发挥现有高技术骨干的作用,通过实践培养人才;六、要有紧迫感,抓晚了就难于再起。
当时考虑到通过正常途径向上呈交《建议》,过程会拖得很长,王大珩便通过其助手张宏(与邓小平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设法把《建议》和亲笔信及时送到了邓小平手上。1986年3月5日,邓小平看到这份《建议》马上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做出决断,不可拖延。”
政治局会议通过
在邓小平批示后的第三天(3月8日),国务院召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对《建议》进行讨论。会议决定,由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负责组织论证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具体事宜。接着,国务委员张劲夫还邀请了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专门作了一次交谈。
从1986年3月~8月,国务院先后召开7次会议,组织专家讨论制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下称《纲要》),最终形成定稿。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为此专门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纲要》,并决定拨款100亿元。由于《纲要》是在1986年3月提出建议,并经邓小平亲自批复的,故以“863计划”为代号。
863计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1.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3.通过伞型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推广应用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4.国家863计划项目清单 篇四
白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关山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凤县花椒技术推广站
陕西省布尔羊良种繁育中心
宝鸡市金果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宝鸡市金台区陵塬乡马家塬村果树专业协会宝鸡市爱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富平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渭南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渭南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大荔县技术开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迎沣绿色兔业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榆阳区“UNDP”信息扶贫项目办公室宝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5.国家863计划项目清单 篇五
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前言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大力开发节能和能源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和利用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攻克一批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一批新兴能源产业生长点,掌握新能源、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战略高技术,建立起能源科技持续创新平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高效能源技术的支撑。
按照以上总体考虑,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将在项目和专题两个层次进行部署,设置“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高效节能与分布式供能技术”、“洁净煤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四个专题。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专题重点是研究开发制氢、储氢和输氢、氢能安全及燃料电池技术,为氢能发展奠定技术基础。高效节能与分布式供能技术专题重点是研究开发工业和建筑等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分布式供能系统技术,提高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洁净煤技术专题重点是开发煤炭的燃烧、加工与转化、污染控制、发电等洁净煤技术,整体提升我国洁净煤技术水平。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题重点是研究开发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和地热等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重。专题将分公开发布专题课题申请指南。以下为本领域2006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专题
一、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专题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根据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现状和已有基础,将安排探索导向类和目标导向类研究课题。本专题主要围绕氢的制备、储存、输运、应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安排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制氢技术、储氢技术、输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安全技术以及技术规范标准等。通过专题的实施,提高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氢能及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为我国能源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6课题申请指南,经费预算为7500万元。拟支持的课题分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重点为制氢技术、储氢和输氢技术及燃料电池技术等,课题支持强度为1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重点为新型储氢技术、加氢站系统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及直接醇燃料电池技术等,课题支持强度为5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1.制氢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可再生能源制氢新技术;化石能源制氢(包括副产氢纯化利用)新技术;化学氢化物水解制氢技术;制、储氢一体化技术;其它新型制氢技术等。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1000万元。2.储氢和输氢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络合氢化物储氢技术;金属储氢技术;氮化物储氢技术;纳米储氢技术;炭储氢技术及其它储氢新技术。35MPa以上的无油氢气压缩技术;先进低能耗氢气液化及低逃逸率液氢输运技术;氢的移动及管道输运技术;其它输氢关键技术等。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1200万元。3.燃料电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燃料电池新结构与新系统;碱性离子膜燃料电池;微/小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效直接醇燃料电池及其它新型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技术规范与标准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研究等。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1200万元。4.氢安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制氢、储氢、输氢及应用中的氢的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氢能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研究等。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00万元。
(二)目标导向类课题
1.分布式小型天然气及液体燃料制氢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高效集成的小型分布式天然气和液体燃料制氢系统,为燃料电池发电和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提供高效集成的制氢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重整制氢催化剂的制备技术;紧凑型重整反应器优化设计技术;制氢总系统的能量优化利用技术;分布式小型制氢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指标:催化剂转化率≥98%;催化剂寿命≥1000hr;产氢规模:5-50Nm3H2/hr;产品气中CO≤30ppm;系统能量转换效率≥75%。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500万元。2.新型储氢技术(1)新型金属储氢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安全高效的金属储氢技术,应用于结构要求紧凑、安全性要求高的燃料电池便携式电源和备用电源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新型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设计及制备技术;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耐火耐冲击等安全技术;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与燃料电池集成技术。
主要指标:新型金属储氢材料的重量储氢率接近或达到3wt%;储氢系统体积储氢率接近或达到50kgH2/m3,放氢可控,循环寿命长。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500万元。(2)高压容器储氢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不同容积的车载和加氢站用高压储氢容器,解决高压储氢容器的结构设计、制备及安全等关键技术,为燃料电池汽车试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车载和加氢站用高压储氢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高压储氢容器耐火、耐冲击、防泄漏等安全性能测试技术;高压储氢容器产品规范与标准研究。
主要指标:车载高压储氢容器储氢压力≥35MPa;车载高压储氢容器的重量储氢率≥4.5%;车载高压储氢容器的体积储氢率≥25kg H2/m3;加氢站高压储氢容器储氢压力≥45MPa;高压储氢容器的安全性好、抗氢脆。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00万元。3.加氢站系统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掌握固定及移动式加氢站设计及建造技术,为国内后续固定及移动式加氢站设计及建造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固定及移动式加氢站设计及建造技术;氢气纯化、储存、压缩、加注等关键技术。
主要指标:充气压力≥35MPa;充气速率≥0.6kgH2/min;氢气纯度满足车用燃料电池要求;掌握固定及移动式加氢站设计、建造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850万元。4.电站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以天然气或液体燃料重整气为燃料的电站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抗燃料中有害气体中毒的新型催化剂;低成本双极板;电堆结构设计与制备;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氢源和燃料电池系统的集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及电源转换系统等。
主要指标:系统功率范围≥10kW;发电效率(LHV)≥50%;稳定运行时间≥2500h;可使用天然气或液体燃料重整气为燃料。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500万元。5.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1)平板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中、低温平板型SOFC模块化发电系统,为平板型SOFC用于移动式电源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中、低温平板型SOFC模块化发电系统设计、制备及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指标:工作温度≤700℃;系统功率>2kW;发电效率(LHV)≥60%;稳定运行时间≥2500h;电池组可耐热循环。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500万元。(2)管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管型SOFC发电系统,为管型SOFC用于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打下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管型SOFC发电系统的设计、制备与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指标:工作温度≤950℃;系统功率>2kW;发电效率(LHV)≥60%;稳定运行时间≥2500h;电池组可耐热循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50万元。
专题
二、高效节能与分布式供能技术专题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结合节能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将安排探索导向类和目标导向类研究课题。本专题主要研究内容为:工业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分布式供能单元与优化集成及电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通过专题的实施,提高我国在节能和分布式能源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节能和分布式技术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6课题申请指南,经费预算为7500万元。拟支持的课题分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重点为单项技术、设备与装置研发以及测试技术、标准规范研究等,课题支持强度1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重点为关键集成技术,课题支持强度为5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原则不超过3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1.高效节能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高效机电和电力电子节电新技术,高效流体机械节能新技术,新型高效燃烧技术,高效传热传质技术,高效能量转换与输配技术,新型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工业余能利用新技术,高耗能行业节能新技术,节能型热泵技术等。节能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术,建筑高效供能及终端利用技术,温湿度及空气品质等人工环境节能技术,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新型储能技术。其它节能新技术和新方法;节能技术标准与规范,节能监测及管理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1700万。2.分布式供能单元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应用于终端的微小型燃气轮机及燃气内燃机应用技术、新型热力循环技术、终端能源转换技术、储能技术、高效紧凑式传热传质技术、利用燃气潜热新技术、热电冷联供及其优化配置、运行控制技术等;分布式供能新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1800万元。3.分布式供能电力系统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分布式供能系统并网、控制、保护技术与装置,微型电网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350万元。
(二)目标导向类课题 1.电气驱动系统节能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高效节能型电机及电气驱动系统,提高驱动系统效率。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电气化轨道交通、大型工业装备的大功率电机及电气驱动系统,研究开发高效电机、谐波及无功补偿、电气驱动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技术与装备以及集成优化控制技术。
主要指标:驱动功率500kW以上,节电率大于30%。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800万元。2.通用流体机械节能技术
研究目标:攻克风机、流体泵、压缩机等通用流体机械及其系统设计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通用流体机械流动损失控制技术,通用流体机械节能技术集成,流体网络优化设计、运行控制等系统节能技术。
主要指标:风机节能20%以上,流体泵节能25%以上,压缩机节能15%以上;系统效率提高30%以上。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500万元。3.分布式供能系统
研究目标:形成2~3个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分布式天然气-热、冷、电综合供能系统,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供能系统。
主要指标:基于天然气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电热比达到0.4以上,一次能源综合利用效率(HHV)达到70%以上,节能率大于20%。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可再生能源提供用能的80%,用电的60%。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1200万元。4.余能高效利用新技术
研究目标:提高余能回收利用率,形成高效余能利用技术和设备。主要研究内容:余热转换、利用新技术,余气高效能源转换技术等。
主要指标:实现系统节能15%以上。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50万元。5.储能技术
研究目标:突破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储能核心技术,潜热输送技术和高效冰蓄冷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液流、钠流等电池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建筑区域供热(冷)的潜热输送技术,高效冰蓄冷技术,新型热管、相变储能。
主要指标: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储能量>100kWh;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储能量>100MJ;热管储能功率密度(kW/m3)提高一倍,单位体积传热面积700m2/m3。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700万元。
专题
三、洁净煤技术专题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在“十五”洁净煤技术主题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洁净煤技术需求及发展趋势,本专题将安排探索导向类和目标导向类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先进洁净煤发电技术、污染物控制新技术、先进煤炭加工及转化技术、CO2减排技术等方面。通过本专题的实施,提高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创新能力,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为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促进新技术、新装备的集成创新,为洁净煤技术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6课题申请指南,经费预算为4500万元。拟支持的课题分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重点为洁净燃烧、燃煤污染物控制、煤炭加工与转化、CO2减排等,课题支持强度为1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重点为先进煤洁净发电技术、燃煤污染物减排技术、煤液化技术等,课题支持强度为500万元以下,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1.高效洁净燃煤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高效低NOx燃煤新技术与装备研究;冶金、化工等主要耗煤工业行业的高效洁净燃煤新技术与装备研究。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00万元。2.燃煤污染物控制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燃煤过程中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及燃烧后烟气的联合脱硫脱硝技术研究,烟气脱硝技术及其催化剂研究,研究可对各种燃煤污染物(SOx、NOx、汞、砷、硒等)高效率一体化处理技术,研究燃煤电厂排放的超细粉尘和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控制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650万元。3.煤加工与转化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褐煤或低变质烟煤提质、改质新技术,煤深度脱硫及超低灰煤制备技术及装备,适合中国煤特点的先进煤气化新技术,缓和工艺条件的新型煤液化工艺技术,低、中变质煤快速热解提取煤焦油新技术,煤基合成油、合成醇醚类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其它煤转化及综合利用新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750万元。4.CO2的捕集与封存(CCS)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煤纯氧稀释燃烧、载体燃烧技术,燃煤过程CO2吸收剂/再循环技术,烟气CO2分离、CO2封存等新技术;近“零排放”洁净煤综合利用技术。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50万元。
(二)目标导向类课题 1.先进洁净煤发电相关技术
研究目标:攻克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设计及关键装备相关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的设计技术,燃煤锅炉炉膛结构、锅炉水冷壁结构和水动力特性等装备技术,燃烧器及燃烧系统技术、汽机轴系结构及末级长叶片以及旁路及启动系统等技术。
主要指标:形成设计工艺包、原型件,并可在机组中验证。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50万元。2.新型低NOx燃煤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可供大容量锅炉应用的新型低NOx燃煤技术,重点解决难燃煤种的低NOx燃烧技术,在解决电站锅炉洁净燃烧方面取得技术创新性突破。
主要研究内容:用于不同煤种的低NOx燃煤技术系统,新型低NOx燃烧器,燃烧组织规律和控制技术,低负荷高效稳燃技术,燃烧器结构及锅炉炉膛结构适应性的研究和设计。
主要指标:锅炉效率不小于90%,燃煤效率达到95%以上,烟气中NOx含量比现有同样煤质的排放量降低30%。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00万元。3.燃煤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自主开发的燃煤烟气脱硫及硫资源化利用新工艺及其关键技术、关键装备的定型设计,形成可供推广的工业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烟气脱硫和资源化利用新工艺在放大规模中的关键技术与关键装备,工业规模的反应器等内构件结构,硫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分离及其质量提高等关键技术,提高催化剂、脱硫剂等利用效率的技术,实现系统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通过运行试验,形成工业化成熟技术。
主要指标: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率不小于95%。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550万元。4.煤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技术
研究目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工业技术,实现万吨级/年催化剂的连续、稳定和高效运行。
主要研究内容:二甲醚合成催化剂进一步优化及其制备技术放大研究,二甲醚反应器工业放大研究、全流程工艺匹配性研究,配合万吨/年煤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示范工程,对各项关键技术、全工艺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运行考核,完成万吨级煤基固定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包开发。
主要指标:一氧化碳单程转化率达到65%以上,总转化率达到90%以上,二甲醚选择性达到95%以上,产品二甲醚的纯度达到99%以上。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00万元。5.煤加氢液化关键装备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煤加氢液化中高压煤浆输送泵、高压减压阀等关键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高压煤浆输送泵、高压减压阀等关键设备的磨损规律、漏蚀机理;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和运转特性,测定关键材质的性能衰减变化,可用于连续试验装置考核运转的煤浆泵和减压阀技术,为大型工业装备的设计、制造国产化提供工艺包。
主要指标:高压煤浆输送泵、高压减压阀设计(高侧)压力不小于20MPa,减压阀介质工作温度不小于450℃,试制装备的连续运转时间达到700小时以上,处理油煤浆能力不小于8-10kg/h。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50万元。
专题
4、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题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根据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和已有基础,将安排探索导向类和目标导向类研究课题。本专题主要研究内容为: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海洋能技术、地热能技术等。通过专题的实施,提高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奠定基础。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6课题申请指南,经费预算为2900万元。拟支持的课题分两类,一类是探索导向类课题,重点为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海洋能和地热能技术等,课题支持强度100万元及以下,课题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一类是目标导向类课题,重点为风电机组设计技术和聚光太阳电池及系统技术等,课题支持强度为500万元及以下,课题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1.风能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新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设计和制造技术,风电机组叶片翼型技术,风电机组低风速高效利用技术,极端气象条件下风电机组设计与运行技术;风电场系统优化设计技术;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动态、静态测试技术;其它风能利用新途径和新工艺。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500万元。2.太阳能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关键部件、单元及系统技术;太阳能储热技术;新型太阳能空调技术;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太阳能干燥技术;太阳池技术;新型低成本太阳能热电循环技术;新型太阳热水系统及其检测与评估技术;其它太阳能热利用新途径和新工艺。晶硅太阳电池新技术和新工艺;N型晶硅电池、非晶硅/晶硅异结电池、硅基薄膜电池及其它新型太阳电池;双面电池新技术等。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800万元。3.海洋能、地热能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海洋潮汐发电、潮流发电、波浪发电和温差发电的新技术、新装置研究;地热利用的蓄热技术、地热回灌等新技术、新装置研究。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规范与标准研究。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450万元。
(二)目标导向类课题 1.风电机组设计技术
研究目标:掌握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技术,为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提供方法和工具。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风力发电机组成套设计原理与方法,开发相关的设计工具软件并进行验证。
主要指标:开发一套以上相关软件工具,在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上得到验证,在2个以上的样机或产品设计中得到应用。
本方向2006年拟安排经费700万。2.聚光太阳电池及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聚光太阳电池,以及聚光光伏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新型聚光太阳电池制造技术;多倍聚光和高倍聚光太阳电池及系统技术。
主要指标:形成多倍聚光和高倍(大于100倍)聚光的新型太阳电池及系统技术。
6.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材料清单 篇六
一、学生需提交以下材料(即装订顺序):
1.《中国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附件2,此表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与其他材料一起装订,另一份单独提交);
2.《国家助学贷款借款人资料确认书》(附件4)一份; 3.《国家助学贷款培训问卷调查表》(附件5)一份; 4.学生本人身份证复印件(A4纸)一份; 5.学生父母身份证复印件(A4纸)一份; 6.学生家庭户口本复印件一份;
7.学生证(或录取通知书)复印件(A4纸)一份; 8.中国银行借记卡复印件(A4纸)一份;
9.《中山大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附件6)原件(正反)一份(如所在地方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在调查表上加盖公章的,本科新生可请原就读高中在表上盖章;其他年级的本科生可提供本人往年的调查表、受助情况证明;研究生可提供本科阶段或往年调查表、受助情况证明);
10.其他证明材料: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如下岗证、失业证、低保证、残疾证、父母离异证明、孤儿、受灾等(材料所盖章为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单位方为有效,A4纸);11.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A4纸)一份;
12.《中山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承诺书》(附件7)。
13.未满18周岁的学生除提供以上材料外,还须提供法定监护人同意申请贷款的书面证明。
二.培养单位需提交的材料
1.培养单位需填写《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息表汇总表》。(注:按校区排序填写明细表,只需提交电子版)
2.培养单位需填写《2018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审核信息表(明细表)》,需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
3.学生培养单位见证人签字印鉴样本。
7.国家863计划项目清单 篇七
据了解, “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是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的第1个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 是以联盟为主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项目实施期为2010年1月—2011年11月, 项目总经费预算5 776万元, 其中国拨经费2 776万元, 自筹经费3 000万元。项目从强化高技术实验研究能力、提升大型装备智能化水平填补粮棉生产技术装备空白和推进丘陵山区机械作业3个层面设置5个课题。开展智能化工况模拟与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开发全天候智能化工况模拟、乳品采集检测数字模拟、农产品组分与缺陷声光检测等系统;以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和服务组织化的粮棉作物生产装备换代升级为重点, 开展切纵流智能控制稻麦联合收获、边际土地能源植物甜高粱为代表的茎穗联合收获装备以及棉花打顶与采棉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制;整体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重点开发高通过性智能自动调控动力底盘及作业属具、丘陵山地谷物收割机、轻便型插秧机。
“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项目突破高性能先进装备共性和关键技术, 开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农业装备的效能, 降低成本, 优化农业装备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装备自我供给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多功能、智能化和经济型农业装备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该项目打破以往行业界限, 充分发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体作用, 同时吸收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盟外优势研究单位, 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团队, 实现项目、基地、人才和产业的统筹发展。
方宪法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 “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项目自规划、立项、申报, 到通过论证、批准、实施, 始终得到了科技部农村科技司、政策法规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这说明国家对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但是, 我们不能躺在国家政策的身上等、靠、要, 而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 走自主创新之路, 提升农业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进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联合体, 也是产业发展的联合体, 还是探索体制改革的联合体, 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和模式, 探索联盟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 积极探索联盟内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实现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丰收, 为联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王学勤处长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意义、组织形式和参加科研项目的重要性等问题做了发言。苏靖处长指出, 农业装备产业联盟不仅要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也要创新, 他还对联合方式、知识产权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希望。葛毅强处长希望各课题参加单位认真学习项目执行手册, 加强课题财务管理, 总结、梳理“十一五”重大技术产品, 为顺利完成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家863计划项目清单】推荐阅读:
国家4a景区申报计划08-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细则06-30
创建国家卫生城计划10-0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10-23
国家安全年度工作计划12-16
年度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计划11-30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申报的基本条件11-29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介10-08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资助项目范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