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2024-10-17

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共13篇)(共13篇)

1.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一

低碳城市规划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低碳城市的认识

自低碳概念提出以来。各方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都较为热衷,而低碳城市相对还处于研究初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理念推广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控制碳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应该首先关注人口、产业大量聚集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城市,这里是近现代人类工业文明的“结晶”.也是人们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消耗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头所在。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建立发展低碳城市的模式,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低碳城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夏垄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刘志林、戴亦欣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应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

(一)低碳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系统,需要规划、建设以及政策、制度的推动:

(二)低碳城市是生产、消费的互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是重点:

(三)低碳城市是城市循环经济的一种形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率、高效益、高循环为主要特征。

可见低碳城市理念涵盖着能源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政策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革新。

二、低碳城市规划定位

低碳城市建设要求对城市建设和碳排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只有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规划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中。当前,低碳城市建设实践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低碳城市规划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城市进行空间和发展时序的制度性安排,通过相关可以有效发挥规划的综合引导作用,通过明确城市低碳发展目标,识别确定低碳发展任务,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三、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低碳城市规划编制框架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需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针对不同地区在功能、开发强度、建筑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提出各地区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面实施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规划设计对策。其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重点在于构建适合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揭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提出:

(1)在区域规划层面,应注重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巨型城市”;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的大都市空间结构;用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2)在总体规划层面,应综合考虑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及固碳措施。

(3)在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层面,应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对策。

(二)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如美洲发展银行FernandaMagalhaes 等认为城市形态影响了城市的能源消费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和街区结构、大小、密度,以及土地利用模式、交通模式等均影响了城市的碳足迹,并通过对巴西首都Brazilia和东南部的Curitiba 两个城市燃料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发的Brazilia 相较于适度密度开发的Curitiba,在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2)合理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日本学SachihikoHarashina 通过对比东京大都市区与纽约都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认为低碳的城市结构应是多核心的。潘海啸、汤锡等认为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应坚持5 个导向原则:步行导向发展>自行车导向发展>公共交通导向发展>形象导向发展>小汽车导向发展;低碳目标下的区域规划应采用“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且强调区域公交网络与区域空间布局模式相适应。德国的Reiss Schmidt 在研究“慕尼黑应对气候变化集成战略”时,针对城市结构方面强调:①紧凑、城市性和绿色聚落战略;②高密度化发展、宗地再利用的“内向积聚”;③住房、工作、休憩和购物多元功能构成的混合利用搭配;④建设近距离出行城市,如公共交通方式、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高可达性;⑤突出以“高密度、低高度”为特征的场所;⑥突出包括公园、袖珍公园体系在内的绿带。

(三)低(零)碳社区建设实践

关于低(零)碳社区建设理念,全球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英国政府及地方政府部门于2006 年颁布了“零碳住宅”政策(Zero Car-bonHome)。其政策目标是从2016 年开始,所有在国内建造的住宅都要达到“零碳”标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共同发起“一个地球生活”活动,旨在让可持续的居住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易行、有吸引力,并提出社区开发建造时需遵守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的交通体系等十项原则。

关于低(零)碳社区(城市)的实践,全球已经有部分成功案例,如1980年竣工的丹麦Beder 的太阳和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再如英国伦敦南郊的BeddingtonZero Energy Development(BZED),占地1.65hm2,将众多节能减排的措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我国天津的生态城和以低碳技术创新为特征的阿联酋的Masdar 城。

四、低碳城市规划的手段

建设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则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一)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二)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三)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五、结语

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实践与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法定编制体系 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是低碳城市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总体规划层面,要以“低碳城市 作为规划项目的发展目标之一,相关低碳构思主要体现在:城市布局的方法主要是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交通枢纽引导城市服务业发展,同时促进周边用地的混合发展,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和城市运行减碳;在能源利用方面,提出能源结构调整 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碳氧平衡分析 提出生态固碳措施等。在控规层面.要在相关低碳构思中体现并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产业减碳策略;以紧凑集中为导向的混合布局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系统,以扩大碳汇为导向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以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等。并通过低碳的目标体系和控制指标体系 来具体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寇有观.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科学发展[J].中国信息界,2010,(3):22-24.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1-6.

[3]罗巧灵,David Martineau.美国交通政策“绿色转型”、实践及启示[J].2010,(9):5-10.

[4]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1-7.

[5]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 [6]李丹.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城市规划政策与管理[D】.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来源:中研智业集团

更多信息请关注:@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中研智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二

达科亚洲公司首席执行官Bill Padfield先生表示:“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 与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趋势及塑造现代城市环境日益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积极响应这些新趋势, 达科一流的服务组合及完善的ICT解决方案能以可持续性的方式帮助任何一个城市实现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生活及开展商务活动的城市的目标。”

思科“智能+互联社区”计划旨在为城市和社区提供包括公用事业、安全保障、互联建筑、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学习、体育场馆和政府服务等各类智能+互联解决方案。达科的数字城市解决方案蓝图与思科馆的主题完美契合, 包括智能工作中心和智能交通管理解决方案, 可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建设智能社区打造一个能推动社会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

3.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三

从上海世博会看未来高科技电影的发展趋势

东南大学 王欣东 佟 迅

电影无疑是2010上海世博会上的一大亮点,很多场馆都用电影短片的方式介绍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最新的科技成就等。本届世博会上,观众已经不再是坐在一块长方形的银幕前观看传统意义上的二维电影,而是在多角度,多维度的空间里面观看3D甚至4D电影。我们可以从本届世博会上丰富多彩的电影展示技术中,窥见到未来高科技电影的发展趋势。

电影 电影技术 立体电影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1]。特别是在科技方面,历届世博会都有重要的发明展示,如: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展示的蒸汽机,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等。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展示的电动机。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等等。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也预示着人类社会的下一步走向,以至于有这么一句世博名言:“一切始于世博。”[2]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本届世博会上丰富多彩的电影展示技术中,窥见到未来高科技电影的发展趋势。

本届世博总共有超过240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参展,园区内约有154个独立展馆(不包含各大洲联合馆中的国家馆),这些展馆除了利用建筑、照片、展品、现场表演等手段展示丰富的展览内容以外,很多展馆还通过各种各样的电影来展示一个国家的历史风貌和科技发展,这些电影的巨大震撼效果吸引着人们纷纷排队前去参观,很多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的场馆,大都是因为观众被其展馆内的电影所吸引,如平均排队达5小时以上的沙特馆和石油馆等。拒不完全统计,本届世博会共有不少于71个展馆中有电影展示,其中除了20个展馆放映的是传统的二维平面电影外,其余51个展馆放映的全部是高科技电影,占到整个电影总数的72%。这些高科技电影从表现手段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不规则银幕电影、互动电影、真实舞台和虚幻银幕相结合的电影、全息投影电影、3D电影、4D电影等,下面我们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些世博会上高科技电影的神奇所在,以及它们对未来电影发展趋势的影响。

1、不规则银幕电影

不规则银幕电影即银幕不是传统的二维平面银幕,它主要包括弧形环绕银幕(包括360°环绕银幕,以及720°立方或球形全包围银幕)、立柱银幕(包括圆柱和立方柱银幕)、水幕(气幕)银幕等。本届世博共有31部不规则银幕电影,在这些电影中,最吸引人、最宏伟的当属沙特馆的IMAX(英文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影像最大化”)级别的珍宝影院中播放的电影,该影院属于弧形环绕银幕,观众置身于1600平方米的巨幕影院中,整个银幕有5层楼高,上下左右把人包裹在其中,人们站在位于4层楼高的电动传输廊桥上,边移动边观看,这种全环绕鸟瞰式的视角,创造了人类电影史上的一次奇迹,它仿佛带你亲自飞越沙特阿拉伯,尽赏沙特的辉煌之美。

在这31部不规则银幕电影中,有9部360°环绕银幕电影和一部720°全包围银幕电影也非常精彩,特别是在国家电网馆中的720°全包围银幕电影,观众站在距底部3米高的悬浮玻璃平台上,被由112块LED显示器组成的银幕所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魔盒之中,一场持续4分50秒的720度空间多媒体视听盛宴,将带领参观者感受自然能源转化成人类可用能源的过程。电影画面的转动,使得整个“魔盒”仿佛在旋转一般,参观者有一种如同在冲浪时进入卷起的浪花中的奇妙感受,似乎感觉自己也变成了整个宇宙能量中的一部分。

如果说,传统电影是人与银幕面对面的欣赏,是一种个人置身于画面之外,主客分立的欣赏模式。那么,弧形环绕银幕电影则完全为你打造了一种物我两忘,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特别是台北案例馆中的一部由著名导演侯孝贤执导的360°环绕银幕加3D的电影,几乎真实完美地再现了台北的风土人情。这些环绕和包围式银幕电影,把人完全浸泡在画面中,仿佛令人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堪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此外,在这些不规则屏幕中,除了我们常见的各种环绕银幕外,还有澳大利亚馆和万科馆中的圆柱形银幕、阿联酋馆中的立方柱银幕也非常有特色,观众看电影不是站在中间,往四周的墙上看,而是围坐在四周,往中间的银幕上看,有一种众人围观的剧场效果,而且在同一时刻,坐在左右不同角度位置上的人,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这也是非常惊奇有趣的。

目前的电影之所以能做到在不规则的银幕上放映,正是依赖于高科技电脑的分屏和投影技术。传统电影的影像是记录在一条胶片上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通过一台电影机来播放,在光学上也决定了它一般只能被投射到一个二维平面的银幕上(特殊鱼眼镜头拍摄的传统电影,可以用一台鱼眼镜头放映机投射到球形天穹银幕上播放),而目前的高科技电影,影像是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电脑磁盘中的,这就决定了它在播放时,电脑程序可以对这些以数字文件形式存在的画面进行再分割。首先,根据不规则银幕的形状,决定要划分出多少个接近于二维平面的画面,然后,通过某种电脑算法,在播放前把一个完整的画面分割成这些若干个小画面的视频信号,每个小画面的视频信号通过一台投影机来进行播放,最后,由多台投影机把这些小画面无缝拼接起来同时播放,就在不规则的银幕上重新把它还原成一幅完整的图像了。

2、互动电影

互动电影在本届世博会中不多,只有2部,分别在位于浦西的信息通信馆和上海企业联合馆内。信息通信馆中的无限梦想剧场,在世界上首创了“三位一体”的展演方式,它融多维屏幕组合、动感特效以及ICT手持互动终端于一体,展现了最新的通信方式。在上海企业联合馆的剧场中,则每人发一把带有蝴蝶印记的扇子,当观众一起扇动扇子的时候,该馆的外墙能够发出闪光,让人体验到合作的力量。这些互动电影主要是为了介绍某种产品的特殊功能,或者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理念而创作的,并且带有某种游戏的色彩。因此,互动电影可能不会成为未来电影的主流,但是在展示某种特定效果和剧情时,互动电影还是有一种特别作用的。

3、真实舞台和虚幻银幕相结合的电影

真实舞台和虚幻银幕相结合的电影也是本届世博会电影的一大特色,如澳大利亚馆的圆形剧场,剧场中央的圆柱形银幕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每隔几分钟就会升降一次,银幕降下后,就会露出中间的圆形舞台,而舞台上的陈设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每次银幕升降都会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声。韩国馆里的电影,在银幕中的跳舞小女孩最后会突然跳出银幕,出现在真实的舞台上并翩翩起舞。泰国馆的电影也是如此,银幕中一个神和舞台旁现实中的一个机器人模型不断地进行着诙谐的语言交流,令人捧腹。这些真实舞台和虚幻银幕相结合的电影,创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拉近了虚拟电影和真实世界的距离,无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全息投影电影

全息投影电影在本届世博会上的浦西震旦馆、台北案例馆、中国航空馆,和浦东的阿联酋馆等四个馆中有放映。全息投影类似于3D电影,但是它不需戴着立体眼镜观看,它是通过一个45°倾角的金字塔形玻璃,反射上面的液晶显示屏显示的画面,制造出一种图像悬浮于空中的三维立体光影效果,其强烈的空间和透视感是这种技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这种电影技术在世博会之前,在早几年前的芜湖方特欢乐谷中的《西部之旅》电影中就采用过,效果非常神奇。它对于产品展示等特殊场合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电影,由于放映屏幕不可能造的十分巨大,所以观众人数有限,因此可能难以成为未来电影的主流,而比较适合小剧场的电影展示。

5、3D电影

3D立体电影目前越来越成为观众所普遍喜爱的一种电影模式,本届世博会至少有7个场馆中有3D电影播放,它们分别位于浦西的台北案例馆、西安案例馆、震旦馆、太空家园馆(其中有两部3D电影)、日本产业联合馆,以及浦东的香港馆和泰国馆。其实,3D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世界上第一部戴着3D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早在1922年9月27日在美国洛杉矶大使宾馆剧场就出现了,片名叫做《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3]。之所以3D电影在前几年还不够普及,主要是因为其制作较为复杂,导致成本较高。人的视觉之所以有立体感,这是因为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立体感。照此原理,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特定的夹角来拍摄,形成带有相差(重影)的电影图像。传统的3D电影需要两台摄像机,两条胶片同时拍摄,制作成本大大增加,而目前用电脑制作的3D电影,则由软件自动根据所建物体模型在场景中的远近关系,自动算出相差,制作成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增加,所以逐渐受到制片方的青睐,这也是目前用电脑制作的3D电影越来越多的原因,如《阿凡达》、《怪物史莱克4》等。另外,3D电影的普及也有赖于3D家庭影院系统的普及和推广,本届世博会上韩国馆就有三部3D电视可供观看。因此,可以预见,随着3D电视的普及,3D电影必将成为未来影视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

6、4D电影

4D电影就是4维立体电影,它是在三维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增加除了三维视觉和听觉以外的喷水、刮风、座椅撞击晃动和花香等另外一维的感官刺激效果,不仅是你的眼睛在看,而且全身的感官都在“欺骗”你,让人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带有比3D电影更加强烈的环境体验效果。其实4D电影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由于采用4D技术拍摄的电影片源短缺,放映场馆建设费用太高,所以并没有被大规模普及。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共有约6个场馆通过精彩的4D影片介绍了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科技发展等,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前去参观,其中场面最为恢弘的当属中国航空馆,参观者通过坐在轨道观光车上,在弧形银幕前,带着立体眼镜,体会驾驶飞机凌空翱翔的感觉,不仅有声光气为参观者打造临场感,观光车还能为观众模拟出悬空状态。另外,石油馆里的4D电影《石油梦想》也非常震撼人心,它讲述的是关于石油前世今生的故事。美国馆的4D电影《花园》,讲述了一个女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改变所居住的城市的故事。世界气象馆的球幕4D电影则展示了世界气象科技创新的成果。世博会上的4D影像已经成为让参观者了解世界的最好工具。人们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通过真实的视觉和触感品味异国生活,了解历史文化,和畅想未来奇景。

结语

本届世博会上的高科技电影无疑囊括了当今世界上最新的各项电影技术,虽然这些电影的形式多样,但是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未来高科技电影总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三维、甚至四维以及包围式超大银幕(IMAX)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电影正在极力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剧情体验,这个总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们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欣赏需求的一个必然结果。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view/140394.htm

[2]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

[3]http://www.imdb.com/title/tt0013506/trivia

10.3969/j.issn.1002-6916.2010.16.028

4.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四

2011-09-19 08:39:44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网 浏览次数:160 网友评论 2 条

浏阳网9月19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贺亚玲)在昨日召开的城建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钟钢提出浏阳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为:一市两区三组团、三山一湖一河、六桥三环三路。一市即浏阳市,两区即生态宜居的城区、繁荣宜业的工业新城。三组团即浏阳城区、工业园区、大瑶新区。三山即道吾山、西湖山、天马山,一湖即长兴湖,一河指浏阳河。六桥即浏阳现有的四座桥、老铁路桥和即将修建的浏阳河六桥,三环即城市的外环线,将二环线建成后逐步规划三环,三路指长浏高速、开元大道东延线、浏永高等级公路。

5.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五

论坛简介

主办单位

上海市学位办

承办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举办地点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 论坛理念

学科综合 学术创新 论坛主题

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 论坛内容

1、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大会报告

2、研究生宣讲论文,专家点评

3、研究生沙龙——研究生介绍各自研究情况并相互讨论

4、评选本届论坛的“学术之星”

注:主题下设若干参考选题(附后),诚邀上海地区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踊跃参加。论坛参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研究内容撰文参会。

征文要求

1、论文应围绕主题,为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2、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3、论文字数在4000-6000字左右;

4、论文需要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

(1)纸质论文统一选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word文本格式打印,一式两份,并寄至: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文苑楼709 室 张虹老师收,邮编:200234。信封左下角处请注明“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征文投稿”字样。并请在论文末尾注明您论文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论文所属研究方向及您的EMAIL地址、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等,以便于我们联系。

(2)提交论文电子版请直接发送至邮件地址:shyjslt@shnu.edu.cn邮件主题为:“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征文投稿。(请随文附注所属高校、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征文请自留底稿,恕不退还)

5、征文格式规范(附后);

6、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14年9月10日 其他

1、所有提交论文由本论坛邀请论文评审专家组进行匿名评审;

2、论坛将编辑出版获奖论文集

3、本次论坛不收取任何费用。

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秘书处

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海师范大学)组委会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处(代章)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014年4月15日 “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征文参考选题

论坛主题: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 参考选题:

(1)城市发展与文化传统(2)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3)城市新人与教育(4)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5)城市文化与文学

“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征文格式规范

1、论文标题:

一般不超过20字。如题目过大,可加副标题。主标题:黑体,小3号,居中;副标题:黑体,小4号,居中。

2、学校、学院、专业、姓名:

仿宋,5号,居中。以上几项内容之间空一个字的间距,不能用标点符号隔开。如果姓名为两个字,在两字间空一个字的间距。

3、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中文关键词一般为3-6个。“摘要、关键词”五个字用黑体,小4号,左对齐;“摘要”二字中间空一个字的间距;“:”占一格。“摘要、关键词”具体内容:宋体,5号,1.5倍行距。关键词之间空一个字的间距,不能用标点符号隔开。

4、正文:

宋体,5号,1.5倍行距。标注页码,位置为页脚居中。正文中一级标题:黑体,4号,居中;二级标题:黑体,小4号,左空二字;三级标题:宋体,5号,左空二字。

5、题序:

一级标题:一、二、三„„

二级标题:

(一)、(二)、(三)„„ 三级标题:1、2、3„„

6、注释:

注释是对正文文字、观点的解释。注释采用Word脚注功能注加在页面底端。脚注编号格式:①、②、③„„

脚注内容格式:[国籍]作者:《书名》,出版社和出版年,页码。(中国国籍不用加注)例:

①[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②黄建华,邢光军:《电子政务与基于“服务链”式的政府流程再造》,《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5期,第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通常仅列出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正文所引用的文献的主要来源有:专著或书;连续出版物或期刊杂志;会议文献或会议记录、资料汇编;报告;专利等。列出的参考文献务必实事求是,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必须列出,未引用的文献不得出现。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左顶格。“参考文献”的序号以[1] [2] [3]„„ 标注。“参考文献”四个字用黑体,小4号;具体内容用宋体,5号,1.5倍行距。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

(1)学术著作、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 [1]刘国,陈绍业,王风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学位论文题名[D]、报告题名[R],此处不一一列举)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例: [3]成升魁,沈镭.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

[4]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报纸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 [5]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5)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例:

6.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六

指导语: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状

况,以备研究制定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思路和措施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我们编制了此调查问卷。请您仔细阅读填写要求,并如实做答。为了保证问卷的完整性,请不要漏答。对于您提供的信息我们仅做研究之用,不做任何评估。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二〇一〇年三月

1.本辖区概况

(1)()个街道、()个居委会。

(2)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3)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4)2009年城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元。

2.本辖区城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

(1)是否将城市学前教育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保障措施并认真落实:

(2)城市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及工作开展情况:

3.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是否独立设置(),编

制()人;若非独立设置,与()科(室)合并;其中专职学前行政管理干部()人,兼职()人;专职学前教科研人员()人,兼职()人。

4.同级财政设立城市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数额及用途:

5.本辖区民办幼儿园收费(元/月/生)最高为(),最低为(),平均收费()元。

6.城市公办幼儿园建设情况

(1)本地区共有城市公办幼儿园()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处,自筹自支事业单位()处;其中省级示范园()处,市示范幼儿园()处;公办幼儿园规模()班,在园幼儿()人;公办幼儿园中事业编制教职工()人,其中教师(含园长)()人,平均月工资()元。非事业编制教职工()人,其中教师(含园长)()人,平均月工资()元。

(2)有无公办幼儿园改制情况(),共有()处幼儿园改制,试举例说明公办园改制带来那些负面影响:

7.城市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情况

(1)月平均工资()元,月最高工资()元,月最低工资()元。

(2)工资来源渠道主要有()。

(3)参保人数(),保险费用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

()。

8.城市优质幼儿园班额情况

(1)省级十佳幼儿园()所,平均()班,在园幼儿()人

(2)省级示范幼儿园()所,平均()班,在园幼儿()人

(2)市级示范幼儿园()所,平均()班,在园幼儿()人

9.管理城市学前教育的典型做法和经验。

10.城市学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措施以及建议。

12.民办幼儿园基本情况及扶持政策。

13.如何促进公办学前教育与民办学前教育的和谐发展?

14.您认为当前制约城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哪些?请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管理体制问题及建议

(2)经费投入问题及建议

(3)师资队伍问题及建议

(4)教师待遇问题及建议

(5)教育教学问题及建议

(6)非法办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 篇七

关键词:智慧城市理念,未来城市发展,途径

引言

随着城市数量以及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较好地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 外来人口的融入也给城市治理和监管带来了众多困难。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大, 一方面将城市发展引入新的发展领域, 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提出了众多要求。因此, 如今的城市模式如何进行有效变革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给广大城市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发展福利, 当城市面临人口、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时,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无疑是给城市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 如何将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模式中至关重要。

1 智慧城市理念的内涵

智慧城市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 其主要原则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其中, 智慧城市理念专注于打造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生、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商业发展等方面。智慧城市的理念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困境, 随着该理念的广泛运用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成熟化, 智慧城市理念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以实施, 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智慧城市的理念就在于通过完善、新兴的发展模式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互联网沟通交流体系。智慧城市体系的建立为该理念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照, 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作为智慧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目的是通过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 将城市的管理和监督置于智能化管理体系之下。在智慧城市体系中, 政府、企业、社会成员作为三方参与者, 通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分析活动取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智慧城市理念在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同时, 也大大拓宽了互联网在该体系中的运用, 可以说, 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缩影。

2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2.1 有利于提升城市利用效率

智慧城市理念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 将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管理体系之中, 大大提升了城市利用的效率[1]。首先, 智慧城市理念借鉴了“数字城市”完备的实践经验, 将信息技术与成熟运营理念有机融合, 实现了政府城市管理的高效率和智能化。同时, 智慧城市理念通过探讨互联网下更加有效的交换方式, 与其他城市进行商业合作, 实现了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 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最后, 智慧城市在发展模式上充分发挥了政府监管的服务职能, 一切活动都在政府统筹下进行, 同时, 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大大激发了城市各个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协作能力。

2.2 有利于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对城市传统的产业机构产生了冲击, 大规模新兴产业开始出现:首先, 绿色能源制造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由于智慧城市将绿色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基调之一, 绿色能源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绿色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大大改善了城市能源浪费的现状。其次,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 因此, 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大大延伸了产业链的发展范围, 带动了物联网服务行业、物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制造行业的发展。同时, 通讯技术也获得较大规模的增长。

2.3 有利于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科技的力量加以辅助, 因此智慧城市理念的运用将大力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活动, 刺激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互联网技术革新, 同时, 信息技术也将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大类, 且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将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 运用一系列人工智能手段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声音、文字、数字、图像、影音、符号及其他相关信号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获取、分辨、加工、处理等活动。因此,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 城市产业将大规模进行集聚, 将人才要素、技术要素以及政策要素迅速集中, 从而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热潮。

2.4 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口生存环境、发展环境以及享受环境的改变和提升。首先, 对于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而言, 城市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 城市居民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 对于发展环境而言,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有益的发展条件,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享受环境而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念, 城市居民追求自由发展以及协同发展, 城市和谐程度将有效提升, 一个适宜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3 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 而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一样, 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理念的普及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科技创新日益发展的今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首先,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缺少国家统一标准, 在关键的技术领域一些先进技术仍旧由国外所操控。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十分匮乏, 因此,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推行的过程中, 遭受了许多质疑。其次, 国家的信息安全并没有相关技术的保障。政府、企业机构与社会成员在进行信息共享的过程中缺少技术性的保障和支撑。最后, 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难以为智慧城市发展进行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4 智慧城市理念引导下未来城市发展的途径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 未来城市的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第一,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无论城市如何发展, 科技如何创新, 以人为本都是其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将城市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企业也切实为广大社会成员谋求福利, 使得城市居民能够真实地理解智慧城市的理念。第二, 加强科技创新。未来的城市发展将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实力的对比, 经济实力的增强要以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因此, 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 要切实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 研发新的信息技术设备,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优势, 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力量, 承担着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责任。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利用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城市进行科技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同时对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转型升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阻碍了其理念的进一步运用, 因此, 我们要从加强城市规划以及推进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促进城市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培根.智慧城市与未来城市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 2015, 18:156-157.

[2]路艳君.智慧城市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态势解析[J].城市地理, 2015, 16:18.

8.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八

无需担忧城市化的大力推进

一旦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有所突破,城市化的进程必然大步推进。人们对此有颇多顾虑,其实这些顾虑大多是种习惯性的思维误区。反过来说,如果制度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必然限制住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当前在城乡发展中的很多问题皆与此有关。

限制劳动力充分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不充分的后果是多方面的,这集中反映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上。由于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劳动力以短期和非举家迁移为主,因此在农村形成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以及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

在生育方面,农村居民生育意愿高,政策又限制其生二胎或多胎,于是基层政府非常头疼的“超生游击队”禁而不止。还有土地利用效率问题,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得土地抛荒问题严重。最后是环境问题,在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要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就要招商引资,结果是,那些地理和自然条件欠佳的地方招来了污染企业。关于上述现象,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经验观察,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些问题不是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的结果,恰恰相反,这些问题主要是制度约束下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不充分的后果。如果土地和户籍制度约束放松,劳动力流动可以更多地举家长期迁移,土地使用权可以更充分地流转,那么,上述问题大多都可迎刃而解。

人们常认为,农民进城会失业,甚至挤压城市居民就业。事实上,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的大量职业是城市不可或缺、而城市居民已经干不了或不愿干的。统计数据说明,农民工的失业率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一直有人说农民进城加剧了犯罪,这一观点并不严肃。有学者的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本身并不加剧犯罪,而是外来人口比重的增加带来了犯罪率上升,这说明,由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分割才是犯罪率上升的真正原因。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越加快城市化进程越是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只要能够同步增加工作岗位,一旦农民有更好的就业而进到城市并且住下来,就可以把农村宅基地腾出来复耕。城市里的容积率越高,人口的人均占地越少。所以,要保护耕地,就要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创造就业岗位,把人从农村迁出来,这才是未来中国保护耕地的根本出路。总而言之,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经济带来的贡献大于问题。

平衡发展的关键不在补贴

人们总是凭直觉认为,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由经济资源向东部地区的集聚引起的。于是,在政策上,人们总是简单地希望通过财政转移来缩小地区间差距。甚至目前的土地制度也带上补贴的性质。中国对于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开发是有指标控制的,而建设用地的指标在全国是倾向于平均分配的,沿海用地指标的紧张程度要远远超过内地。这—做法的意图之一,是希望通过用地指标的分配来引导投资转向内地。当前,这种以扭曲资源配置来追求表面上的平衡的做法,还在继续。

如此做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首先是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的对比。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建成区土地面积的扩张速度要快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在土地意义上不断在摊大饼,但是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没有那么快。然后我们再把全国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结果发现,东部的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这两个指标都比中、西部快,而且两者的差距是最小的。在中部这两者的差距就扩大了,到西部两者居然能差到每年五个百分点。这说明,越往内地走,城市化进程越是在土地意义上的,而真正实现土地和人口同步城市化的实际上就是东部。

中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所以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有利于保护耕地的角度来讲,越是在东部加快城市化,越是可以做到土地和人口双重意义上的城市化。而在内地中小城镇搞城市化,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来与城市化进程同步推进,土地利用效率就降低了。事实上,在沿海地区,不是没地了,而是没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结果地价疯涨,也带动房价上涨。而在内地,普遍的现象是,大量工业用地圈好了却没厂子,要招商引资就只能压低地价,甚至白送。

再来看补贴的效果。世界银行做了一个研究,看看有哪些国家成功地缩小了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怎么做到的,总结下来的结果是,所有成功的国家都实现了劳动力跨地区自由流动。反过来问:有没有哪个国家劳动力没有自由流动,只靠财政转移就实现了地区间平衡?没有。笔者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陈钊教授在给世界银行写的报告中曾经发现,总体上说,一个省在中央财政转移中拿的份额越大,经济增长越慢。

所以,要区域间平衡发展,光靠补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人动起来。大量研究都证实,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城乡间平衡的。关键的思维误区是,人们往往在追求地区间在经济规模意义上的平衡的同时,牺牲了人均收入意义上的真正的平衡。

到底是通过让大家自主地去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机会,还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把很多劳动力限制在内地,再给大量的补贴,这是今天在公共政策上的重大抉择。从目前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导向来讲,是在走后面一条路,如果往下走的话,中国可能会走到效率与平衡兼失的方向上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允许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进行跨地区的“土地换户籍”,可能是—个趋势性的扭转!

未来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路径

前不久,在东南大学一次“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的学术会议上,笔者和陈钊教授提交了一个“未来区域和城市发展路径的共识”。

我们认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规模经济,而城市是规模经济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化和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区间布局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是,由于受到土地和户籍等制度的制约,中国城乡和区域间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流动不充分,造成的结果是,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内部“新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居民和外来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存在差别待遇,成为城市内部社会分割与不和谐的制度背景。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要素市场的培育,加强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城乡间和地区间再配置,充分发挥大城市的经济集聚效应,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以大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来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城市分工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为调整城乡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同时,应使民工真正成为城市人口,获得与城市户籍人口相同的市民待遇,消解城市日益严重的“新二元结构”,在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缩小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之间的差距,并进而实现城乡间和地区间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平衡。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以户籍与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应使农村宅基地所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成为可以^、市交易的资产,让跨省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将其拥有的建设用地指标带到其就业所在地,并借助集体议价或专业的金融平台,以合理的价格换取当地城镇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

9.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九

城市边缘区快速轨道交通节点发展的经济学解释-以上海阂行莘庄镇地区为例

本文以上海莘庄镇为例,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以及空同结构和开发强度几方面入手,分析该区域自轨道交通线开通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并对作了简要的经济学解释.

作 者:马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4)分类号:U22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轨道交通节点 经济学

10.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十

这场以“中国城市化的未来”为题的对话,由陆铭教授主持,发言者是三位来自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吴卓瑾(Chorching Goh),世界银行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首席经济学家哈南·雅各比(Hanan Jacoby),以及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徐立新。

陆铭:城市化的“四大鸿沟”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演讲之前,我将给大家总结四个关于城市化的特征事实,我把它们称为“四大鸿沟”。讨论城市化问题之前,需要知道几个最基本的事实。第一个鸿沟是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鸿沟。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90%,但以城市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之间存在高达40%的差距。这是大家需要知道的第一个鸿沟,也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鸿沟是“人的城市化”和“地的城市化”之间的鸿沟。地的城市化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速度。城市面积的扩张要比快于城市人口的扩张。第三个鸿沟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多。第四个鸿沟是城市内部的鸿沟。根据官方数据,没有城市户口的外出务工者人数已超过两亿一千六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意味着每六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移民”,然而他们却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医疗、退休金等公共服务。

当未来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怎么让移民融入城市,是未来我们必须面对的另一个挑战。”

吴卓瑾:经济有效率、社会包容与环境可持续

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金墉首次访问中国期间,他和李克强总理讨论了一个协议,即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合作研究城市化的作用。我们就土地、城市规划、粮食、安全、农民工等问题分别撰写7个报告。这里我重点谈一下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发现。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市场同时进行,这意味着中国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我们知道,城市化背景下的经济转型,首先是从农业部门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过去的时间里,中国大规模地减少了贫困,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中国在过去30年已经做得很好,人均GDP翻了好几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社会包容性方面,中国出现了两极分化,就像其他国家过去100年发展中所遇到的情况一样。但中国的发展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不是靠市场力量形成影响的,而是通过政策来形成的扭曲。

在我看来,中国未来30年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经济有效率、社会包容与环境可持续,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过去30年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结构转型,从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接下来中国将面临第二次结构转型,这次结构转型应把中国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形成一个创新型的社会。这就是中国经济有效的发展道路。

在社会包容目标上,过去30年中国大规模地减少了贫困,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社会包容性目标应该是创造更多的中产阶级。根据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12%的人群可以被定义为中产阶级。而韩国和日本,当经济发展到中国类似阶段的时候,已经有40%~50%的人群是中产阶级。这个问题和刚才陆铭教授所提出的“四大鸿沟”是有关联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存在扭曲,因为它缺少移民与城市的融合,城市中产阶级的数量还是很少。我们认为在未来30年社会包容性的目标就是多创造中产阶级。

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中国引进了许多污染性的工业来进行中国的工业化和全球化,而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而其他国家也可以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希望我们的报告既可以记录中国的问题,也可以提供中国的发展经验,让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互相学习。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一个挑战是地的城市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克服这些挑战:第一就是放慢城市土地的扩张速度;第二是加快移民融入城市的速度。这可以帮助中国接近它所确立的目标。我们认为中国应该给土地市场更多的自由,而不是过多的干预。

什么是优先措施?政府应从哪里开始转变?在未来30年,我们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怎么让农村居民自由流动;二是怎样的政策可以让移民和城市居民融合;最后是让大家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养老金等可以随着人的移动而流动。

这三点中最重要的还是土地,在给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我们给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就是给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

哈南·雅各比:农村转型和城市化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6年,想收集一些数据。当时,只有1/ 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现在50%的人口为城市人口。显然,农村转型和城市化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现代化、结构转型、农村转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现象。这意味着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移到现代产业。在美国只有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82%的人口是城市人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经济现象呢?

结构转型的分析有一个范式,主要集中于探讨两种力量之间的点相互作用:一种是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存在恩格尔法则,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花在食物上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相对于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对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农民们被迫离开了农业,农业已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农民。他们将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nlc202309011903

这就是我们简单的结构转型理论,至于如何转移到了现代经济之中,这依赖于农业的增长速度,也依赖于人们学到制造业所需技术的快慢。所以,人力资本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许多问题,比如人的问题。在这个模型中,城市都是相同的,每个城市没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我们找不到为什么人们转移到城市的原因。而城市化正发生在中国。传统理论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农民工转移到城市的原因。

城市是新居民学习现代工业所需新技术的地方。农民工转移到了城市,农民在离开农村的时候并不掌握城市所需的技术,但他们在城市里学会了如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随着技术的积累,他们学习速度也会加快。在现实中,也许农民需要花上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现代技术。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长期发展。这个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会更加吸引人,聚集越来越多的农民。

从这个意义上,政府在调整政策的时候,要允许这些过程发生,消除过渡阶段的阻碍,因为这个过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对中国而言,要让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以适应城市化的进程。

徐立新:政府应该做很多事情

当人们谈到为城市化融资的时候,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他们需要多少钱来进行城市化。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但我也想强调,政府的确应该去做很多事情。比如,使政府的财政行为更为透明,给各级地方政府适当的财权与事权,让国有企业提供更为透明的财务信息,保护投资者和公民的权利等。

就金融系统而言,中国是以银行为主的经济体。银行的覆盖率,资产规模等方面确实非常强大。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银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缺乏竞争。

与银行系统相比,中国在股市上面遇到更多的问题。虽然中国在股市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比如股市的快速增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参与都在增加。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股市有着非常大的波动。从2000到2005年,股市价值损失了一半;从2007到2008年,股市损失了3/ 4的价值;2009年到2010年,其价值再度下跌。

在公共财政方面,重点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逆转了税收收入/ GDP和中央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下降的趋势,并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推广了9年义务教育等。但另一方面,分税制改革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对非预算收入的依赖使地方政府的的软预算约束问题更加严重;其次,目前的分税制也带来了巨大的地区收入差距问题。 目前户籍制度的限制也使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服务的享受差距巨大,而这也不利于提高中国国内消费。

当前中国不可持续的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形也是分税制造成的后果之一。土地出让收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预算外财政收入来源,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收入占县级政府财政收入17%左右的比例。地方政府也用土地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以此来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导致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只看重短期后果,而经济增长也演变为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

当前的干部评价体制对宏观经济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这种管理体制鼓励经济增长却不注重环境保护。环境支出占GDP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占GDP的比例却不断增加。

根据2000年到2009年的数据,我们发现,虽然环境保护支出对环境有明显的正影响,但城市支出却严重向交通基础设施支出倾斜。这是因为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与GDP、土地价格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前者影响市级党政干部的晋升,后者影响政府的卖地收入。相比之下,致力于改善环境的环境支出与干部的晋升并不相关,对当地的GDP和土地价格影响也很小。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环境质量与干部的晋升概率相关,那城市在环境改善方面的公共投资就会增加。

11.城市绿化未来发展的IC模式探讨 篇十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化的形成, 园林绿化事业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革。其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 城市园林绿化要走产业化、特色化道路已成为城市园林建设工作者亟需探讨和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形势展开探讨, 提出如何创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机制, 使城市绿化事业走上产业化、特色化道路。

2 城市绿化要走产业化道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园林绿化是覆盖全社会的产业, 为其他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 渗透到各行各业;同时又具有复杂的综合的行业内部结构, 特殊的服务功能, 并产生特殊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在理论界尚未对园林经济作最后的界定, 但从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已清楚地看到, 园林绿化无疑是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 而且是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产业;同时, 园林经济又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三个效益同时并举, 它才能生存和发展。

2.1辽阳城市绿化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 辽阳绿化还处在一个以栽植行道树为主体的绿化模式, 绿化职能部门与企业自主投资建设各自为政, 公共绿地与企业占地界定不清, 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统一的建设理念, 想怎么绿就怎么绿, 整个城市绿化呈现一派混乱不清的状态。90年代辽阳成立了专门的绿化职能部门, 从而使全市绿化有了统一的绿化风格, 基本上划清了公共绿地与企业占地的界限, 90年代辽阳最典型的就属当时辽纺绿地的改造建设, 其代表风格就是以大面积草坪为主, 适当配置乔灌木。整体绿化风格被形容为草原似的空旷, 后经过实践和专业人员的科学测定后发现草坪的每年管护费用成本非常高 (5~12元/年·m2) , 而且一旦管理不善将迅速老化, 所以20世纪后至今开始转变为植物栽植为主的生态型绿化模式, 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层次美观的节约型绿化模式。但全国兴起的绿化热潮, 将绿化苗木的价格迅速推高, 绿化资金的严重不足凸显了绿化管理体制的生硬, 催生了绿化建设需要创新和变革的思维模式。

2.2 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辽阳市面临着绿化的挑战。比如: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绿化空间逐年减少, 老城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偏少, 增加绿地困难;公园游园数量较少, 分布不平衡;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指标偏低, 道路绿地与规定指标差距较大;城市绿化规划执行不严, 依法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园林绿化投资规模较小, 与城市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等一系列矛盾问题日益暴露, 所以城市园林绿化要走产业化、特色化的IC模式道路已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者亟需探讨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2.3 城市绿化产业化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化的形成, 园林绿化事业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革。其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 要壮大做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就要变革, 变革首先就要走产业化道路。目前, 辽阳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主次干道绿化为骨架, 以太子河风情线为主线, 以街头绿地绿化为基础, 以公园、广场、游园为景点, 植物丰富、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格局。辽阳的绿化管理职能部门虽然资金不足, 但在人才、技术、信息上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可通过人才资源整合优化, 走向市场, 利用人才与技术、信息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将利润用来发展壮大园林绿化产业,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培养若干个实力强、资质高的园林绿化产业集团, 从园林人才, 苗圃产业, 景观林产业, 新物种的引进、驯化与研究, 市场环境等多方面推进园林产业发展。打通园林绿化产业化投资、建设、管理产业链的系统想法, 以此改变目前园林绿化产业公益性为主的观念和运营状况, 实现园林绿化产业价值升值, 提高园林绿化运作水平的思路。

3 创新是城市绿化走产业化、特色化的基础

伴随城市的发展, 生态主题将成为未来的智慧选择。而作为生态城重要载体的园林绿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历史地理及气候原因, 辽阳园林绿化经历了从艰难摸索到科学绿化的发展历程。但针对老城区绿化空间逐年递减的严重趋势, 绿化面临着严峻的创新考验, 所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把产业化、特色化发展起来, 才能把辽阳建设成生态宜居的如家之城, 有了创新, 辽阳的城市绿化才能在跨越中不断创造历史。

3.1 开展庭院绿化工作, 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

要创新就不能老是停留在公共绿地, 应该让绿走进庭院, 让绿走进生活。城市庭院绿化、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目前辽阳市绿地总量计算, 这两类绿地占城市绿地总量的32%。因此, 进一步完善提高庭院和居住区绿化水平, 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 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庭院绿化改造力度, 每年在全市进行2~3处花园式庭院试点, 通过采用花园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评比活动进一步调动各单位绿化积极性。虽然辽阳市新建住宅区和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绿化基本达标, 但一些老小区由于多年未改造, 加上管理不完善, 已面目全非, 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因此, 必须在首先恢复绿地性质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造。居民住宅的改造要做到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的结合。既要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又要考虑居民日常健身、休闲、活动的需要, 适当增加服务功能, 真正体现绿化成果服务为民的宗旨。真正实现让城市环抱在森林中, 让人们生活在花园里。

3.2 城市绿化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城市绿化不能继续遵循以往依靠财政拨款生存的模式运行, 应该创新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 解决政府资金压力的同时为绿化产业化、特色化道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而游乐项目及部分景区建设及城市绿化建设可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 或利用外资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建立异地补偿制度, 对达不到绿地建设指标的单位、部门, 采用异地建设补偿办法, 减轻政府投资压力, 再以绿地冠名、绿地广告等形式招商, 鼓励社会投资绿化建设与绿地认养。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先进的园林管理经验与管理手段。大量多元资本的注入, 可化解政府投资园林绿化的资金压力, 为城市绿化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3 植物栽植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全国绿化大潮如火如荼地发展, 绿化苗木被推到了价格战的风口浪尖, 以前非常便宜的乡土树种, 例如:杨树、柳树、白蜡、国槐等都因为大量引用, 价格逐年上涨, 将绿化成本不断成倍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应随时调整设计思路, 将这些年不怎么应用的果树植入到绿化序列当中, 将前几年大量不合理密植的植物进行有序疏离、移植, 以补充绿化苗木的昂贵和短缺。在产业链条里将植物的引进与培育进行创新, 采用转基因、嫁接等技术手段培育乡土特色树种, 改变树种单一现状。加大城乡生态建设的融合, 生态村屯和生态林建设与城市氧仓建设的结合, 同时注意常绿和落叶并举, 慢生与速生兼顾, 美化与香化同步。

3.4 绿化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破过去吃皇粮的体制, 将绿化建设与管理推向市场化管理, 参与市场运营, 城市绿化必须积极投入竞争之列, 绿化单位要做大做强, 应对城市绿化的新发展与新挑战。要内练内功, 强化管理;外拓市场, 多做精品, 在城市绿化景区 (点) 的规划设计、招标投标、施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养护管理方面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规范操作行为, 不断提高施工养护管理水平, 努力追求绿化建设资质与所建绿地级、类的提升。现多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队伍良莠不齐, 形不成规模, 合力不强, 为社会提供的绿化产品质量档次低劣, 对这类绿化建设单位, 政府应纳入资产重组行列, 进行市场的优胜劣汰。具备条件的城市可成立跨行业、跨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集团, 组织集科技人才、机械力量、施工力量为一体的高精尖联合体, 以应对城市园林绿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促进城市绿化经济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城市绿化事业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4 吸收多元文化打造城市绿化特色精品

城市园林建设要走特色化道路, 有特色才会有生命力;有特色, 才能确保城市绿化的长效发展。上海历来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 在公园景区、绿地建设方面 (如华山绿地、古城公园等) , 广泛地吸取国外先进设计理念, 做到中西文化融合, 形式多样化, 有灵魂有特色, 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创新。大连因为是海滨城市, 仅一条独具魅力的特色滨海大道, 就让无数参观者为其倾倒。因此, 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城市实际和绿化定位, 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设计与建设理念, 创造城市绿化的新特色、新意境, 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创出富含个性的城市园林的“品牌效应”、“精品效益”。政府部门可依据对园林精品产出率的考评来指导和规范城市绿化的发展。

4.1 因地制宜打造科学的城市绿化特色

城市的绿化有特色, 城市就有特色。应尽可能用本地的树种、本地的花卉和苗木, 本地这些植物能够合理配置, 就可以呈现出这个城市绿化的特征。现在有些北方城市种着南方的树, 温带的城市种亚热带的树, 结果得不偿失。这些年社会上时兴植物密植, 结果很多绿化单位, 盲目跟风, 乔木种植间距甚至只有0.5m, 每平方米种植9~10株胸径6~8cm的乔木, 植物生长空间极度狭小。密植一定要讲究其科学合理性, 乔木根据其胸径大小, 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m才能保证最低生长空间, 而且要保证其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才能增强其抗性, 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和蔓延。不科学合理的密植方式, 不但保证不了植物成活率, 而且因为物种单一, 一旦病虫害发生, 迅速传染后将会发生植物全部覆灭的惨痛悲剧。所以植物密植要讲究科学性,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 尽量减少反季节绿化, 古树移植、南苗北用等违反科学种植规律, 用我们自己的乡土树种就是我们自己的品牌, 用我们自己的品牌绿化出的作品就是我们自己的特色, 只有在科学发展基础上的特色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4.2 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辽阳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城

辽阳的河东新城是辽阳市新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辽阳经济区重要节点, 是多种产业聚集的现代化新城。现有一条水脉和三条山脉将河东新城自然地分隔成五个主要组团, 将周边的山水风貌延伸至整个新城, 彰显出生态城市的天然之美。太子河从城市东部入境, 斜穿市区从北部出境, 是辽阳境内的第一大河, 更是围绕河东新城的一道靓丽城市风景, 依山傍水是河东新城发展建设的绝对自然生态优势。所以新城建设的选址也是由于在“显山露水”的特色魅力吸引下, 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设发展, 对此, 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本地实际,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地抓好城市绿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以IC模式为主导, 打造出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 新老城区统筹兼顾, 提高老城区绿化品质, 打造河东新城山、水、城相融, 花、草、树相宜的滨水城市绿化新特色。

5 结语

绿化是一个城市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变迁的载体和见证,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城市绿化IC模式是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品味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新玲, 黎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 :125~128.

12.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十二

自上世纪末开始,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营造的良好环境下, 上海商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在10年时间里完成了发达国家50年的演进过程, 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成为城市繁荣繁华的重要标志, 成为扩大消费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商业中心加快完善, 各级商圈快速形成, 不断夯实商业框架体系化。除了10个市级商业中心成熟化发展外, 以上海的区域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郊县商业逐步出现, 广泛分布, “多中心、超广域、网络状”商业布局体系已经形成框架并逐步完善。外资商业加快进入, 有效提升了城市商业国际化, 上海是全国范围内外资商业发展活跃度和集中度最高的城市。

今年恰逢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周年, 上海商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上海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在商业改革中得到了增强和升华。上海市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 围绕“商业,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隆重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主题, 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其中,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与有关单位联合发起了本次活动, 充分展示上海商业的发展规模、成就, 探索商圈和谐发展的模式。

本次论坛上,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董锡健、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陆锡明、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晁钢令、上海社科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就上海商圈的发展轨迹、发展生态、发展条件、管理运营模式、发展趋势等热门话题, 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研究, 为投资开发商、经营商、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管理机构提供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通过交流, 对商业地产的特性、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思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新生亲自到会并致辞。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主办的上海商业杂志将推出《上海商圈发展报告》, 展示上海城市商业规划, 发布成功商圈和商业项目运营案例和研究成果, 促进上海商业的发展。

13.上海市城市的未来发展 篇十三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源泉仍然是物质资本积累

《新沪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长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近年来您主持的好几个省部级项目均在做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研究,您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张学良:正如您所说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1978~200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平均真实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2009年苏浙沪三地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达71794亿元人民币,长三角GDP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若把长三角地区看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话,2009年长三角GDP总量已经排在全球第13位左右,与印度、俄罗斯相当,长三角城市群以不到全国2.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21.4%的GDP。

《新沪商》:在这样一个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是什么?其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已经由要素投入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

张学良:我们对此做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我们近期所做的一个实证研究,我们将1993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分解为人力资本、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积累等四个部分,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主导长三角地区实际经济增长的仍然是物质资本积累,其次是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如我们设想的那么重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还没有进入到技术密集型经济增长阶段。

物质资本积累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金石,吸引与聚集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无论是江苏的“苏南模式”还是浙江的“温州模式”,资本的力量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数据显示,自1993年开始,长三角地区物质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其中,浙江省物质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16.6%。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体现出某种“中国特色”,资本与劳动力的贡献过高,创新与技术进步不够,产品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产业聚集中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新沪商》:我们知道,经济增长理论需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经济为什么会增长;二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是有差异的。毋庸置疑,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地区差距也越拉越大,你认为这种地区差距是必然形成的吗?长三角地区内部是不是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张学良:经济增长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说过,“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你所说的区域差距问题,在中国目前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焦点问题。我认为有几点误解需要得到澄清。第一种误解是随着中国总量经济的快速增长,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能够被消除。应该说,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后天发展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想完全消除地区差距就是违反了经济规律,会事倍功半。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有巨大差距,在我们国家,不仅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明显,在长三角地区内部,地区差距也显而易见。

例如,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集中在沿江地带,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则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与江苏北部区域,其中昆山的人均GDP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4倍。即使是在大家都认为相对发达的沿海县市区中,也存在着不发达的地区,江苏省的南通、盐城与连云港长期落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更落后于全国沿海其他城市的平均水平。有学者总结,这是一种所谓的“沿海塌陷”现象。

第二种误解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之争。其实盲目追求区域经济发展所谓的“均衡”与“非均衡”都是无意义的,区域经济只能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发展并不是追求总量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而是追求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并不仅指经济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也包括人均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方面的平衡发展。可以说,总量上的地区间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只要不是城市国家,其经济和人口就一定是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都市圈的。

真正有意义的区域平衡在终极意义上就是生活质量的平衡。按照这个逻辑,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就是要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事实,促进产业的空间聚集以提高效率,同时努力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地区问的生活质量平衡,这样我们就可能实现所谓的“不平衡增长,和谐性发展”。

世界级城市群是长三角可期待的目标

《新沪商》:目前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包括英国以伦敦为核0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您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在不远的将来能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吗?

张学良: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令世界经济是“城市群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不再是区域竞争的主体,城市群在更广阔的开放空间参与全球竞争。因此,城市群的发展将决定世界经济的命运。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了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的潜质。前面我已经说过,若将长三角看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话,2009年其GDP总量已经排在全球第13位左右,按现在的发展趋势这一排名还会上升;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等级体系已经非常完善;政府合作同益加强,已经形成了包括主要领导定期磋商机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专题合作机制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在内的种种政府合作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也制订完成;在同城化的背景下,人几居住、通勤就业与产业布局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内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长三角经济结构也将实现由制造经济为中心向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双轮驱动”的转变。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2008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为6900美元,其中浙江省6700美元、江苏省5700美元、上海14408美元。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曾提出的划分经济发展阶段标准,长三角两省一市已经进入发达经济的初级阶

段。

上海自身发展更是进入向服务经济转变的新阶段。按照OECD标准,某个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则标志着这个经济体迈入服务经济时代。2008年上海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为57.5%,2010年预计达到60%左右,200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双双接近60%。因此,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上海已经处于经济形态向服务经济转变的新阶段,这将引领长三角地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长二三角城市群加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数据库是一项学术基础设施

《新沪商》:听说您正在做长三角地区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吗?您认为数据库建设与实证分析工作在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中有何重要作用?

张学良:您说得对,从2004年开始我就在做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库建设工作,我一直以来的设想是,这个数据库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层面统计数据。我们已建立起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的长三角数据信息库,数据来源为长三角25个城市统计年鉴、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官方公布数据,空间样本包括25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与153个县市区这两个层面;二是企业层面的数据。已建立起包括长三角城市群25个地市级以上城市30万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三是抽样调查数据。拟在长三角25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建立1万户家庭、500家企业的“抽样框”,定期进行电话抽样调查,对如居民消费信心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等民生和经济发展问题连续跟踪,形成研究和信息发布功能。

目前,宏观层面与企业层面的数据建设工作将近完成。上海财经大学对这一块的工作非常重视,2008年成立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数据中心。我们的建设目标是所有数据库的数据均以GIS方法与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储存,并结合ESRI公司开发的web GIS平台在互联网即时发布,这些工作在国外也属于前沿。通过一至三年的建设,努力将本数据中心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个长三角地区空间数据中心,为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研究及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提供数据支持。

上一篇:autocad学习笔记下一篇:生活美文-黑色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