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改写作文600字

2024-12-22

观刈麦改写作文600字(精选8篇)

1.观刈麦改写作文600字 篇一

“知了,知了……”伴随着一声声蝉鸣袭来的,是一阵阵的热浪。才破晓时分,太阳就已热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阳光下,一亩亩金黄的麦田像无数黄金铺满了大地,田间隐隐可见几个人影……这才是五月间,天地就已全是热辣的气息,连吹来的风,都格外炎热。然而,在一片片金黄的麦子中,还能见到田家格外忙碌的身影。在这之外,我就站在田边的阴凉处。田里的麦子,昨天这时还未完全呈现出金黄的颜色,而经过昨夜一阵南风,此时麦子已经完全熟透,金黄的麦穗覆盖住了田埂。

渐渐地,天气更加炎热,我抬头一看太阳已经当空直射,田里也热闹了起来,一位农妇和一个孩子经过我旁边,农妇肩上担着圆形的竹器,里面不时传出一阵阵饭菜味道,像是些小菜和米饭,并不曾闻到一点油腥味。而小孩则提着一个旧瓦罐。两个急匆匆地往前走,我叫住他们:“大姐,您这急匆匆的往哪去呀?”她回过头来,说:“家里男人在南丹,我们得给他送饭送水去呢!”哦!“如果你没事,我就先走了。”“嗯!”突然,我吓了一跳,脚下的泥土不知什么时候已变得烫脚,我站的地方也不再阴凉,再看看他们远去的背影,脚踏烫土,头顶烈日。

旁边,传来一个农妇的声音:“歇会吧!中午了,热!”又听见汉子喘着粗气说:“不热,现在官府征税重;这夏天天气又长,能不歇就不歇,多干点活,也好。”于是割麦子的嚓嚓声复又传了过来。

不知什么时候,麦田上又出现了一个衣衫褴禄的妇人,她右手拿着一束几乎光秃的麦穗杆,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旧得不成样的竹筐,怀里还抱着个孩子,那孩子正在小声地哽咽着。“你在做什么?”田的那头传来了田家的呼喝。那妇人吓得赶忙丢掉手中的麦穗,田家走了过来。那妇人带着几近恳求的神情说:“大爷,行行好,我家的田地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求求您,让我拾点遗穗充饥吧!”“唉,其实你我境遇也相差不远,大部分粮食都要交给官府,剩下的……唉!”田家说完走了开去。那妇人赶忙抓起地上的麦穗……

他们的话真叫人悲哀,我不由得走了开去,想想自己有何功何德,从来都不曾做过农活,每年却拿着俸禄三百石,到年底都还有剩余。唉!想起来就觉得惭愧,还是回去吧!

知了依然在叫着,太阳依然炙烤着大地。

2.观刈麦范文 篇二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16观刈麦 篇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中心思想: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名句默写

1、《观刈麦》诗中极言天气炎热,农家劳累辛苦,但不敢懈怠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观刈麦》诗中揭示赋税繁重使农民贫困不堪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观刈麦》诗中表现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观刈麦》诗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农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三、理解赏析

1、赏析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妙处

诗人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

2、作者在本诗中通过对两个场景的描述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场景说明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赋税的繁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朝廷官员的讽刺。.

3、作者是唐代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4、贫妇拾麦的目的是 拾此充饥肠。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E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和贫妇人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人最后的慨叹更引人深思。

4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艰辛的诗,请你再背默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4.《观刈麦》教学实录解析 篇四

宋君 2013年7月12日

不做公子王孙

——《观刈麦》教学实录

执教

王君

第一部分:导入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看大屏幕上的问题。能全部回答的请举手。

[投影展示]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请再看——

[投影展示]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生叽叽喳喳]

师:某某,你来,我知道你们家有大奔驰,你知道什么是麦子吗? 生:麦子——麦子,麦子就是大米饭。(众笑,有学生纠正麦子是馒头。)

师:不怪大家。看一则真实的历史故事——

[投影展示]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请生读。众笑。)

师(沉痛地):晋惠帝是个智力有问题的弱智皇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农业和民生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胜数啊!

[投影展示]

农家

颜仁郁 

半夜呼儿趁晓耕,

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请生读。教室气氛渐趋沉重。)

师:孩子们,农民苦,农民一年四季就盼着丰收啊——

[投影展示]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

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师:这就是丰收的场面,来,孩子来用情朗读。(生动情朗读。)

师:猜想一下,辛苦一年,终于丰收了,农民会怎么样呢? 生:会特别高兴,欢呼雀跃。

生:他们会聚在一起搞活动庆祝丰收。

生:他们会休息一段时间,享受生活享受丰收。??

师:说得真好。按照常理,确实是应该这样的啊!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师:来,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自由自读)

(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合作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略)师:现在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生:开心。

师:开心?丰收的开心吗?孩子,好好读好好听,看看最后感觉有没有改变。后面一个同学请继续。生:难过。生:愤怒。生;悲哀。生:心都揪紧了。师:用一个词!生:揪心!??

师:孩儿们,读诗一般有三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层次:努力读懂诗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师:让我们看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

生:第一句就很打动我,“田家少闲月”,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啊。“倍忙”是加倍地忙。农民真辛苦。

师:忙到了什么地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忙吗?

生:一家人都在忙,连女人和孩子都上阵了。小孩子也要帮着干活。

师;虽然忙,但这一家人毕竟互相扶持着,是完整的一家子。诗人还写到了另外的家庭吗?

生:还有一家人,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师:她为什么不也送饭到南岗呢? 生:她的孩子还小。

师: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生:他们家根本就没有田,因为要缴纳租税田都卖光了。师:他们家的男人呢?

生:可能没有男人。否则她不会自己带着孩子在别人的田旁边拣麦穗来充饥。师:你读书很仔细!太可怜了!没有田,没有丈夫,孩子幼小,这样的家庭,哪里有丰收,哪里有快乐啊!孩子,请你读出这位妇人心中的苦吧!(生动情朗读)

生:最打动我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师:孩子,先读好这个句子,把你的初步理解送进朗读中去。(生动情读)

师:我感觉你动情了。你想为大家传递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生:我想读出天的热,读出农民的苦。师:热到什么地步?

生:太阳太大了,脚底发烫,整个背都被灼伤了。师:你怎么理解诗句中的“蒸”字?

生:一切都热气腾腾的,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师:是!天地之间全是热浪啊,可是农民还要劳动。孩子,你在40度的高温下踢过足球吗?

(台下许多学生举手)

生:我才不在40度的高温下踢球呢,那简直是疯子!(众笑)

生:但我在30多度的时候踢过球,全身都要烧起来了,热得全身爆裂了一般的疼,整个人都好像要化了。

师:你还是在娱乐啊!可农民们是在麦收,是在和时间赛跑,和老天爷抢收成啊!

[投影展示]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指导多位学生动情读。读出痛苦,读出忧伤,读出挣扎,读出忍耐……)

师: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生:力尽的“尽”,力气都没有了,真苦!生:敝筐的“敝”,连拿的篮子都是破的,穷啊!

生:足蒸暑土气的“蒸”字,被蒸掉的不仅是农民的汗水,还有他们的血汗啊!师:这些都很棒,但都还没有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白居易有另外一首更著名的诗叫《卖炭翁》,描写的是一个伐薪烧炭的农民的命运——孩儿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烧炭吗?现在教师里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啊!(生叽叽喳喳,师简单讲解)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请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这句诗中有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卖炭翁极其扭曲痛苦的心理,这种心理不符合常理,这种心理让人揪心啊。是哪一句?

生: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自己都没有衣服穿,却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因为只有天气寒冷了,他烧出的炭才能卖出好价钱。师:这是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痛苦啊!变态的纠结的心理折射出的是农民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同样的道理,《观刈麦》中也是一样。孩子们,找一找,是哪一句?

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力气都用光了却还不知道热,这很矛盾!师:是啊,某某同学,刚才你说你曾经在高温下打过篮球,当你力尽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回家洗澡睡觉。

生:我会回家玩电脑。再也不干在高温下打球这样的傻事了。(众笑)

师:是啊,力尽就休息,力尽就回家是正常人的心理选择,非人的选择折射出来的是非人的生存状态。农民们为什么力尽而不知热呢? 生:但惜夏日长。

[投影展示]

师:文言中的“但”如何讲? 生:只!

(师板书。要求大家在书上旁批。)

师:“惜”有很多意思,请大家用“惜”组词。生:爱惜。生:怜惜。生:痛惜。生:珍惜。生:惋惜。生:吝惜。

师:这里是哪个“惜”?

生:我认为是“珍惜”。农民因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所以忘记了炎热和劳累。师:好一个“惜”,写出了农民的痛苦和无奈!

(师在黑板上的“惜”字旁画第一颗眼泪,内写:农民苦)

师:某某同学,初读时你觉得开心,现在呢?

生:我最开始没有读懂,现在懂了。我很难过——农民越丰收,刈麦的场景越悽惨。丰收带给他们的不是快乐,而是劳苦和惶恐。师:那让我们把那些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诵读出来吧。(生在配乐声中动情诵读)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师:请看下一个活动的要求。

[投影展示]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读注释。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生活动)

师:请大家还原诗人的形象吧!

生:一位满怀负疚之情的诗人在痛苦地看着农民们刈麦。师:“负疚”一词说明你读懂了诗人。生:诗人哪里是观刈麦,分明是在观民生啊!师:振聋发聩!你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

生:一位沉痛反思自己的诗人观刈麦,他认为自己也是造成农民苦难的罪魁祸首。他对自己太严格了。不是严格,是苛刻!师:白居易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引你为知己。

生:一位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观刈麦,他深深地思考着许多社会问题。师:“社会良知”,孩子,你睿智且清醒,你是王老师最佩服的那种学生。??

师:闻者尤悲伤,这就是白居易!念我何功德?这就是白居易。这位白居易,曾经这样为老百姓呼喊——

【投影展示】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节选)

师:这位白居易,还曾经这样呼吁——

【投影展示】

安得万里裘,

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

天下无寒人。

——新制布裘(节选)

师:还是这位白居易,曾经对一位可怜的歌女说——

[投影展示]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生读)

师:这就是白居易——

[投影展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

(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其他几首诗,发表留言: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生进入信息学习的平台,阅读《卖炭翁》和《缭绫》二首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发表留言。)

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网络平台上的留言,可以简单讨论。

(生读,自由评论)师: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社会的残酷,昂贵的税收,底层人民付出得最多,但是回报却最小。师:说得很深刻。但这好像是上政治课和历史课的发言,希望更多语文味儿啊!生:孤树荒塘野草堆,寒云淹没艳阳辉。?苍凉举樽山陪醉,落泪独身雨伴垂。这是苏致雅的作品。

师:写出了痛苦,很有文才。只是,看不出观刈麦的内容和主题了。

生:我很欣赏李愫的留言。她这样写到:每一件事物,你见或不见,在背后承载着多少的苦难,我们不知,连老百姓自己亦不知。

师:是!最残酷的是连老百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谁手中。深刻!生:君主等贵族上层社会的富贵生活是在榨取和浪费农民老百姓等下层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上层贵族和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反差特别大,一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边却是“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师:引经据典,入木三分!生:昂贵的税收,使得农民奋斗了一夏的成果,转眼间就灰飞烟灭!师:对比深刻,“灰飞烟灭”有图画感!精彩!

生: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身陷底层农民工,何故辛勤交田税。夕阳东斜残如血,诉说悲苦到如今。

师:才女!能够押韵就更好了。“述说悲苦到如今”很让人警醒。就是到今天,农民的问题还是社会之伤啊!

(师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师:《观刈麦》是一扇文学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民生、社会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选自《水浒传》

(组织生配乐动情朗读)

5.观刈麦赏析试题答案 篇五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鉴赏关键点】诗歌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完美结合。生动地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传神地对割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名句赏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心理,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自我检测】

(1)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篇六

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由哪些内容构成? 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

明确:麦子熟了。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 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令一种心酸的情景,“敝筐”:透露出穷困。从诗中,我们还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我们了解到,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

(4)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他心中是怎样想的呢?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全班自由朗读。

6、请同学朗读,全班齐读。

7、自由朗读,争取背下来。

7.白居易长《观刈麦》教学设计 篇七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所以我先播放梁衡《夏》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2、明确续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二)感悟新知

1、扫除文字障碍

2、用句式“我最欣赏( )(词),因为( )”或者“读了(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三)探究新知

1、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苦的根源是什么?

2、面对此情此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学生在理由练读,最后朗读比赛)

(四)归纳整理

(五)达标测评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 。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

5、《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布置作业

背诵《观刈麦》,并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要求采用第一人称,结合自己经验,合理想象。

★ 观刈麦教学设计

★ 白居易长《观刈麦》教学设计

★ 观刈麦翻译

★ 观刈麦 白居易

★ 《观刈麦》优秀说课稿

★ 改写观刈麦作文

★ 观刈麦的中文翻译

★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 观刈麦阅课文分析

8.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篇八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c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上一篇:2016咨询-继续教育-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卷.答案下一篇: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练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