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2024-08-05

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共13篇)(共13篇)

1.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一

专业合作社在中国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中的运作模式及其作用

王玉龙 关扎根* 魏红国(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 山西长治 047100)

摘要:随着中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产业化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综合条件的完善,其中中药材合作社是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分析中药材合作社的运作模式,讨论中药材合作社在中国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化;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

作者简介:王玉龙(1982-),男,山西长治人,从事药用植物研究。*为通讯作者,农艺师,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

在我国,由于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根本的确立。而相比之下,中药材种植经营户经济自身存在分散、弱小、自身经营条件有限等缺陷,势必出现生产经营的外部不经济性和农户经济利益的流失。所以,建立专业的中药材合作社,不仅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而且更是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但就目前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体制状看,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尚处在组织生产发展和技术指导的层面上,入社成员生产出来的产品各自为阵,自行销售,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更没有组织农产品深加工,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面对市场经济和外部社会其它力量,入社成员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主要问题就在于合作经济缺乏组织制度创新、合作主体角色异位及外部环境缺陷。1.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通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来推动中药材种植经营,从而推动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经济合作社组织,称之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1入会

由一位对当地比较熟悉并且有能力的人员组织,其他农户本着自愿的原则,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由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提供每个人的土地,那么每个人的土地就是他们加入合作社的股份,根据其土地多少及土地的地质决定其股份多少。1.2合作社运作

农民以土地入股后,土地的经营就交给合作社去种植管理,同时农民缴纳合作社会员年费。合作社招聘有种植管理经验的人员对土地进行管理。合作社成员土地的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工作均由合作社职工来操作。等到中药材采挖后,合作社财务把全年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除去合作社管理费用,余下的就是所有入股农户的红利。然后把这些红利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配,就是入会农民的股份收益。为了保证合作社财务的透明度,实行合作社财务公 开制度,并由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代表定期检查与监督。1.3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在制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时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求。合作社与政府是独立的关系,合作社的组织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在政府的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合作社的组建、人员安排以及经费的资助由合作社自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性质。在推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对自身角色正确定位,即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1.4合作社与企业的关系

为了保证专业合作社的顺利发展,企业在合作社发展初期会借予相应的资金以及免费技术支持,并且与合作社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制定最低保护价,以保证合作社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合作社与公司是相互合作的双方,合作社是卖方,公司是买方。合作社为了保证所有入股农户的最大利益,在收购价格、农机服务等方面与公司交涉。因此在专业合作社经营运作比较成熟以后,合作社所有的运作费用都将由合作社自行解决。1.5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1.5.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体现药材的道地性特点

在中药材的道地产区,通过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集中统一种植中药材,充分利用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中药材的道地性得到最大体现。1.5.2节省农村劳动力

原来每家每户种植的土地通过专业合作社少数职工的专业种植管理来完成,大量的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可以安心转移。1.5.3合作社的性质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既不向农户推广种子、地膜、化肥等农资以取得利润,也不通过帮助农民销售产品而索取报酬。它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为农民自己服务的组织。1.5.4 增加中药材产量,提高产品品质

合作社对土地的统一耕作管理,将会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有利于提高中药材单产。同时通过严格统一的播种、施肥、除草、摘花打顶、采收等田间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通过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将会大大提高企业中药材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开拓市场的步伐。

1.5.5效益的体现需要规模化的发展,规模化促进产业化

专业合作社的出发点是要规模化发展,体现出真正的经济效益。而非盈利型模式中药材 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将农村土地适度的集中,形成了规模化的运作,形成了区域内的中药材产业带,适应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加速了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

2.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及其特点

从实践角度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表现为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综合特征。从发育程度和联结看,目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有五种类型: 2.1农场化模式

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适度集中土地资源,通过规范化的生产操作,保证中药材的品质。此种类型的特点是合作社自行管理的规范化基地可以严格保证中药材质量,但随着中药材基地的扩大,合作社的人力资源及管理成本加大,不利于进一步增加中药材种植面积。

2.2合作社模式

专业合作社以部分成员做为骨干力量,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其他成员进行中药材专业化生产。这种类型有利于农民致富,但合作社自身的市场信息、加工条件和销售渠道有限,不利于形成专业的中药材品牌。例如:陕西省洛南市东方红专业合作社对中药材苦参的发展,采用由村委党员带动一至两名农户发展种植苦参,带领农户脱贫致富。2.3订单模式

专业合作社拥有一定面积的生产基地,并以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合同订单的形式带动周围农户进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过程指导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合作社交售优质中药材。在这种模式下,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自己在技术领域的专长,生产基地的区域示范性对周围农户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容易形成大面积的中药材种植区。2.4科技牵引模式

合作社通过引进优良的品种,创新种植技术,开展高产创建。应用电子、机械和信息化技术,实现精密播种、配方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完善和提升现代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中药材业生产、加工配套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长期、持续、稳定增长。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先期科技投入,适合高端精品中药材的发展。2.5“专业合作社—企业”联动模式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种植、生产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为社员和农户提供服务。企业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完善的营销网络、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与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对 接,从中药材源头到成品销售建立联动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各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对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3.推进中药材合作社必须抓好的几个环节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是推进中药材产业化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现中药材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举措,更与农业主管部门、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推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1确定充足的原料基地

生产基地是中药材产业化的基础,是制药企业的依托,是中药材合作社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利于资金投放和技术指导,亦有利于给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所以,要重视建设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要注意做到“一稳”、“六化”,即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做到种植规范化、布局区域化、加工精品化、服务体系化、产销合同化、经营法制化。3.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科研、信息、服务中心。所以,龙头企业必须具有科研开发、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能力,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在培育龙头企业中,要重视培育扶持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注重打造品牌。要狠抓规范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做好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的认证与认定,抓亮点,凸特色,创品牌,彰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3.3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好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组织各环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中药材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唯有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方能为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互助合作原则运作,实行“民办、民营、民受益”,在机制上解决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矛盾。企业只有与农户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具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3.4搞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搞好中药材产业化离不开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也是中药材合作社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是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3]。其次是科技服务,还有信息、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要坚持把实施产业化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服务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3.5排除体制障碍,转变发展观念

中药材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坚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应适当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推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合作社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协作配合,排除障碍。只有在各方面的大力配合与服务下,中药材合作社才能取得快速的发展。4.总结与建议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合作社体制创新、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的重要手段,是把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中药材合作社是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中的一个必需的环节。为了保证中药材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以及产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笔者建议:

1)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首先在中药材种植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展开,因地制宜地,充分体现中药材的道地性,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设立起中药材合作社。2)注重人力资源引进与培养。把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纳入培训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发展需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鼓励优秀的人才到合作社工作。要安排必要的资金,培养具有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3)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合作社管理,完善运营机制。按照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章程或合作社管理条例,提升管理水平,逐步走向规范化。通过规范促进发展,通过管理要效益。合理有效的法律是健全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保证其健康运行的基本准则。

4)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必须与企业等经济实体建立紧密的联结关系,形成“产前研发—专业种植—专业加工—专业销售”全程服务的一体化产业链。

5)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企业与合作社也希望能够通过政府的多项扶持政策,以便让中药材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信息.2010(23)

[2] 祁顺生.以价值为基础的要素与企业——关于价值均衡的理论探讨[J].经济研究.http:///book/main/index.php.2003(04)

[6] 何有缘,侯兰,任洪斌.信息沟通中经理人应遵循的“531”策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news/class/.2002(04)[7] 刘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2)

[8] 德国胜.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

[9] 王春美,闫彩英.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生产力研究.2001(06)

[10] 袁改莲,芦震.220kV小店变电站2号主变差动保护跳闸的事故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http:///xyfm/class/.2008(01)[14] 侯晓音.地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1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http:///xyfm/class/.2006(06)[16] 益瑞涵.美国大学的品牌管理及启示——以马里兰大学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7]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http:///.2006(09)[18] 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二

1 解放思想, 加强领导, 通力协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环卫行业改革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环卫管理工作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弊端。近几年来, 随着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 为环卫改革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作为环卫行业主管部门, 要解放思想, 提高对加快环卫行业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 消化吸收, 根据实际提出贯彻实施意见, 积极进行实践。并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进行宣传发动, 要求职工转变观念, 进行角色转换, 从直接组织环卫作业转变为从事宏观管理, 从而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 使大家都来关心支持环卫行业改革, 在全社会、全行业形成环卫行业改革的良好氛围。

有关领导要高度重视环卫行业改革工作, 把抓好环卫行业改革作为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建卫生城市的一项大事来抓;要落实责任, 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行调研, 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为改革出谋划策。并成立改革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将环卫改革工作任务、责任、质量、要求等层层分解, 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科室、人员, 做到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各部门要通力协作, 为环卫行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又要考虑环卫职工、市民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制定过程中, 要加强与政府办、财政、物价、体改、法制办等部门的联系, 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 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 使得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环卫内部管理机制, 巩固环卫改革成果

环境卫生作为城镇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已被社会公认为公共资源。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就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 而优质的环境卫生服务就必须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作保障。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进一步规范环卫招投标市场, 建立和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 保障环卫市场的良性运作, 需要对现有的环卫管理体制进行适度改革, 重点是强化环卫设施的行政管理职能, 加强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 逐步把环卫服务业向市场经济形式转变, 实施特许经营办法, 完善环卫资质审查制度和环卫专业服务公司运行模式。

2.1 建立环卫工作责任机制。

巩固完善市容环卫管理体制, 细化市、区责任分工, 坚持市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重心下移, 区负总责, 街 (镇) 主抓, 明确区和街 (镇) 主要行政负责人为辖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 并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 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 做到“点、线、面”责任明确。

2.2 建立环卫事件发现机制。

各区要把市容环卫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重要内容, 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和专业队伍, 实施环境卫生网络化管理, 对市容环卫工作进行不间断巡查。同时, 发挥市容环卫联动热线和公共服务热线、政务监督热线, 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监督作用, 努力实现对市容环卫事件的及时发现、及时督办、及时反馈。

2.3 建立环卫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市、区、街三级市容环卫应急处置机制, 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配备必要的人员、车辆设备和物资, 切实提高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做到发现问题或接到举报后, 能够按照责任区域和责任分工及时处置。

2.4 建立环卫监督机制。

要层层建立市容环卫监督机制, 在监管中既考核上岗人员数量, 又考核清扫质量。环卫作业单位要配备专职督查人员, 加强各作业环节的现场督查与管理, 并形成全方位、多部门的检查督查机制, 有效地保证卫生质量。

2.5 建立环卫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市容环卫经费投入, 逐步形成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为主, 环卫收费和社会融资为辅的环卫经费保障机制。道路保洁经费、环卫设施建设改造经费等由市区两级财政分担;设立市、区两级环卫应急处置专项经费, 用于处置环卫应急事件。

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环卫行业产业化发展

为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要加强督促指导各街道全面推广环卫体制改革, 实现环卫保洁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逐步把城市管理中涉及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路桥养护等非经营性作业服务和基础设施维护管养工作, 从政府管理领域中剥离出来, 推向市场, 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环卫作业, 逐步建立环卫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作业市场化的良性机制, 建立大型环卫工程设施建设和运行实施专业公司合约承包制, 鼓励大型环卫设施建设的BOT模式, 鼓励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逐步推进楼宇清洗、车辆清洗保洁、单位 (小区) 及城市广场 (绿地) 保洁等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全方位加强对作业市场的监管, 严格实行作业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 确保作业的整体质量和作业水平。

3.1 道路清扫保洁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选择作业队伍。

道路清扫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 认真做好招投标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道路清扫保洁招标书》, 委托具有招标代理资格的机构代理招标, 明确承包期限。作业内容包括道路清扫保洁、沿街垃圾收集清运及果皮箱清理。逐步增配清扫保洁专用车辆设备, 不断提高道路机械化保洁率。按标准配备保洁人员, 消除清扫保洁盲区。落实保洁责任区制度, 强化作业单位以及区、街、居和保洁责任单位属地管理责任, 巩固、提升重点道路、重点区域保洁质量, 大力提升街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与施工工地、城区河道、集贸市场等薄弱区域的保洁水平。道路承包实行市场化运作后, 环卫处作业服务功能减弱, 管理监督职能加强。

3.2 按BOT形式建设垃圾处理场, 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

垃圾处理场建成后, 政府要对垃圾处理的规范化实行监管。由投资方负责垃圾处理场的运营和日常管理, 市环卫处派人对垃圾处理进行日常监管, 同时市建设局可委托市公用事业收费服务所对垃圾处理场的运作进行监督, 确保垃圾按规范要求进行填埋, 妥善处理垃圾渗滤液、沼气和飘浮物, 逐步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置。

3.3 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

按照以人为本、配套完备、方便使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完善各类环卫设施配置, 提升环卫设施服务功能。积极推行通过社会融资方式建设环卫设施, 各类建设工程和新建改建小区, 城市道路以及机场、车站、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都要按规定规划和配套建设环卫设施。推行环卫设施的标准化养护, 提升环卫设施服务质量和水平。

总之, 在全面推进环卫事业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 要从优化环卫资源配置;重组环卫市场结构, 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加强环境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地方性环卫管理规章与健全标准化管理;加快环境卫生法规建设等各方面, 全面推进环境卫生的发展。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环卫管理体制要进行适度的改革, 按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将道路清扫保洁、垃圾运输、垃圾处理、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向社会, 实行市场化运作, 以达到既提高城市卫生质量管理水平, 又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卫生,产业化,市场化,机制,垃圾

参考文献

[1]黄舒慧.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 2008, 1.[1]黄舒慧.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 2008, 1.

[2]蒋建国.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程出版社.[2]蒋建国.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程出版社.

3.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三

摘要:PPP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我国以各种形式探索实施中不断完善。在目前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为了促进和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政府债务增量消化债务存量及加快政府职转变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PPP模式近两年来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關键词:PPP模式化;分类及运作方式;意义;发展前景

一、PPP的概念及模式在我国的引入

PPP是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称,这一模式及概念最初兴起于西方,根据西方(美国PPP国家委员会)的定义:PPP是介于外包和私有化之间并结合了两者的特点的一种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它充分利用私人的资源进行设计、建设、经营和维护公共基础设施,并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公共需求。根据财政部颁布的(财金2014[76]号)《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PPP被译作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PPP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PPP泛指政府与企业为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狭义的PPP可理解为一系列的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括BOT、TOT、BOO等,狭义的PPP更加强调合作过程的风险分担机制。单从它的概念看可包括三个要素: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合作。这种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最初是以BOT的形式在我国东南沿海公益事业设施项目的建设,经过20世纪初到现在不断的探索、试点和推广,经过各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到目前阶段这种模式渐趋向成熟。本文试图以PPP这种模式在实际中具体实施方式,发展前景来说明这种模式在目前我国基础建设中的意义。

二、PPP分类及运作方式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财金2014[113]号)《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中解释,PPP模式可按“收入来源”和“公共职责和项目转移程度”两种方式进行分类。按照收入来源,PPP模式可分为使用者付费模式、政府付费模式和混合模式;按照公共职责和项目转移程度,PPP运作方式可分为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和改建-运营-移交(ROT)等。

PPP模式的实施程序:政府部门通过政府招标形式与中标单位组成特殊目的公司,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筹资、建设及经营。这种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等可产生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运营,因此只有可产生收益的公益性事业项目才能采取这种模式。

三、大力推行PPP模式的背景、意义

2014年9月1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强调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经济增长质量高水平迈进。在中国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将成为强大引擎。加快城镇化建设从短期看,有利于拉动内需,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从中长期看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基础,优化居民扩大消费环境,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优化,以及相关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而根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截止2013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3.7%,而到2020年城镇化率的目标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而目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公共基础设施需要投资大量资金,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且政府投资效益不高。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的财政压力,同时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和效益PPP这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目前被国家大力推广。

目前大力推广PPP模式具有如下意义:

(1)调动了市场上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基础建设,既加快了城镇化中的配套基础建设又能防止目前的政府债务过度扩张缓解政府债务压力,既适应了新一届政府加大对地方债务治理,剥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加重政府债务的融资功能,又适应了新一届政府加大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2)在引进社会资本的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政府与具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合作,有利于提高政府规划选定采用PPP模式项目在建设过程的投资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可以使建成的公共设施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政府以合作方参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有利于分散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融资效率降低融资失败风险,从而有利于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4)政府以合作方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任务是代表公众对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企业方进行监管对其利润进行调节,以使公众能以合理的成本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5)采用这种模式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减少债务增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债务存量。

(6)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体制、机制。

四、PPP模式发展前景

PPP模式是国际上公认的市场参予公共资源配合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中国加速城镇化趋势下,在新一届政府强力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改革大环境下,这一模式将在我国基础建设投资建设及促进政府改革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中具有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中国路桥集团西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4.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四

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现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民政事业发展较快,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整体提升了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城镇低保标准238元,农村低保标准每月110元。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救助因病困难群众数量不断增加。避灾疏散场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

——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加强。争取投入补助资金, 修建希里沟敬老院,茶卡敬老院。大力推进敬老院向区域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型。五保供养保障标准明显提高。

——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了孤残儿童由家庭分散寄养到集中供养的转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进救助管理信息化,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累计救助各类乞讨人员数量扩大。发行各类福利彩票285万元。

——优抚安置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优抚对象优待政策有效落实,按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完善和支付医疗补助制 度。按时发放自谋职业和发放义务兵优待金,接收退伍士兵,有条件时协调有关单位分配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民军政关系,双拥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不断深化和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力推进难点村治理工作,在全州率先圆满完成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任务。

——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卫生、教育、劳动、文化、法律等服务普遍进社区。出台《乌兰县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城镇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大都达到350平方米以上要求,社区工作者待遇明显提高。

——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取得成效。在巩固城镇设标的基础上,积极向农村推进,4个乡镇设置新门牌、路牌,全县设标率100%,第一轮界线联检工作顺利完成,平安边界创优率100%。

——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08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婚姻、收养登记合格率100%,配合计生部门做好了“两免”工作,婚检率居全州前列。

——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坚持培育 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思路,指导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殡葬改革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以绿色殡葬为主题的生态葬法改革深入推进,殡仪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联合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推出丧葬补助便民举措。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全面建设“平安乌兰”、努力建设“法治乌兰”的总体部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坚持发展和改革,全面实施民政事业现代化战略,进一步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机制,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促进全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步伐。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健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民政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民政管理体制 改革,提高民政部门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要求,准确定位民政职能,推动民政部门成为实施社会政策的重要职能部门。

——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规范完善城乡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和谐社区步伐。优化社会组织总体结构,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水平。

——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责任明确、政策完善、运行顺畅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社会福利服务网络,探索形成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捐赠机制。倡导形成群众互助氛围,促进社会扶助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切实完善优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退役士兵安置办法。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社会自治管理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和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强化救助工作保障,发挥好民政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作用。

——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建立县乡两级低保信息管理联网,实现网上审批。全面建立村(居)低保救助(联络)员制度,形成县、乡(镇)、村(居)三级低保管理网络。

——完善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办法。把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简化救助手续。开展即时救助,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保险补偿和医院的优惠减免后,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个人自负部分费用给予全额救助。

——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深入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敬老院管理新体制,完成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推进全县敬老院全部向区域性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提升减灾救灾应急能力。健全完善救灾减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救灾应急队伍、避灾安置场所、减灾宣传阵地、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 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修订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县、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实现救灾工作信息化,积极推进救灾物质储备库建设。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坚持适度普惠原则,深化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的同时,全面启动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制订实施工作,加快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

——推动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化养老工作,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2015年,力争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员达到老年人口总数3-5%。积极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全县非营利性民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床位数占全部床位数的比重达到80%以上。

——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孤残儿童的家庭养育模式,深入探索研究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具体政策。

——大力发展慈善捐赠事业。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慈善组织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健全流浪救助人员管理机制。着力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不断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水平。加大救助站基建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力争在2012年完成。县级财政部门要确保救助经费。

——规范福利企业发展。通过加快福利企业的改革发展,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创造适合福利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出一批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市场竞争的福利企业,使我县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就业水平、残疾职工权益保障和经济总量有较大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市福利企业前列。

(三)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居)围绕“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自治管理,努力构筑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深化居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保障居委会的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工作经费。推进居委会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中心城区居委会办公及综合活动用房建筑面积逐步提高。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加强居民会议制度、居委会工作评议及居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和谐社区示范创建率达80%。

——完善城镇社区服务和保障。大力推进社区为民服务项目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 量,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委会选举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理顺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大力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创建活动,激发农村基层社会的活力。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建设一批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村容村貌环境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

(四)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维护优抚安置对象合法权益

要积极探索创新双拥共建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力度。

——进一步做好做实双拥工作。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深化“爱心献功臣”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大力推进法律拥军、智力拥军、行业拥军、社区双拥共建。

——建立城乡一体的优待和抚恤标准。落实好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改变二元结构,取消优抚对象优待和抚恤的城乡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标准发放办法。——完善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制订城乡退役士兵社会化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优惠办法,开展退役士兵就业服务和上岗前培训工作,巩固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科学确定补偿金比例,使发放标准与户籍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大病救助体系,全面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

(五)健全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文明服务,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政区域调整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的要求,努力打造核心城镇和特色区域经济中心镇。平安边界创优活动要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实现界碑一体化设置,按时完成第二轮县际界线联合检查任务,保证边界的稳定和繁荣。

——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殡仪服务场所建设,巩固和扩大全县丧事严管区范围,稳步推进丧事集中办理工作。

——大力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抓好婚姻登记规范化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婚姻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环境,保持婚姻登记率和合格率都达到100%。积极创 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示范单位”,争取于2014年实现目标。

5.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五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已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紧迫任务。从孝道敬老源远的思想文化根源入手,思考养老不仅事关文化的传承,而且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笔者就如何弘扬传统敬老文化,发展社会养老事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关于对敬老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敬老?敬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生在世,源于父母;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于父母,有一种知恩、感恩、回报养育之恩的情感。为了儿女,父母甘受干辛万苦,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公民都要跟敬老打交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与道德。

什么是敬老文化?敬老文化是关于敬老的观念、规范以及敬老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尤其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敬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永远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和弘扬的一种高尚美好的价值观。

二、关于敬老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敬老文化可以直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实现家庭和谐,而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现代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了;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细胞。而敬老文化也仍然是维系家庭正常运转、化解压力的重要元素。因为敬老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可以使家庭温馨幸福。亿万个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了,整个社会也就会变得稳定、和谐了。

其次,敬老文化可以直接调节代际关系,促进实现代际关系和谐,而代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老年人照顾好。在家庭中,照顾不好老年人,家庭就不会和谐;在社会上,照顾不好老年人,社会就不会和谐;在单位里,有很多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不把这些老同志照顾好,这个单位就不会和谐。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老年人口,尚有70%生活在农村,他们中大多数的生活保障能力还 比较低,还必须依靠子女的孝养而安度晚年。这些都将依赖于敬老文化的支持。所以,必须大力弘扬敬老文化,充分发挥敬老文化的作用,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养老环境,促进实现代际关系的和谐,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第三,敬老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它有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和谐等,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因素。大家知道,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敬老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当弘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原则,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敬老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加以发扬光大。

三、当前敬老养老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目前的养老现状。以老河口市为例,全市总人口53万元,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1.5%,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该市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一是居家养老。我市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约占95%,而依靠其他方式养老的不足5%。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 养老仍然是主流养老方式。二是集体养老,即由政府出资新建社会福利院、农村福利院,对城乡 “三无”老人实施集中供养,养老费由地方财政负担。三是贫困老人救助,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至家庭困难老人,子女无赡养能力或赡养能力不足,在符合低保政策的前提下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以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四是储蓄养老,即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养老之需。四是养老保险,即个人在年轻时交纳一定的养老保险金,集体或政府予以一定补助,等年老(60岁)后,从相关部门获取一定的养老金和社会服务的养老方式。

(二)部分老年人的几个思想误区。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其晚年生活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厚子女而薄自己。许多老人无论自己再苦再累,都要千方百计地为儿子创造好的条件,等把儿女成家后,便分家另过,住在简陋的房屋中度晚年。二是顾娱乐而忘健康。如今在城乡,打麻将、抓纸牌成为一些老年人的主要娱乐活动,有些老年人一玩就是大半天,忽视了健康锻炼。三是多积累而少消费。平日舍不得吃、穿、用,能省就省,即使有病也硬扛这,更不用说出门旅游了。

(三)当前部分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几种情况。结合对养老问题异常严重,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很突出:一是暴力夺财型。有些儿女图谋父母财产,想尽办法逼老人交出财 产,有的甚至为了夺产将老人赶出家门。二是精神虐待型。把老人视作累赘、包袱,公开指责、辱骂和殴打,或者给予无形精神摧残。三是经济歧视型。部分老人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生活一般靠的是儿女接济。但一些儿女不但不给老人养老费,使老人生活分外艰难。四是无人赡养型。有子女却被子女相互踢皮球,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五是有病难治型。老年时期是疾病多发期,但有病被子女多方躲避,造成“久病床前无孝子”。

(四)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和精神现状。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原来那种家庭成员大都同处一地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使一些老年人成为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处于孤单、寂寞、无奈的生活状态,“精神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一是“进城困养”,即随子女在城市养老,生活严重不适应,呆在高楼中非常无奈。二是“空巢孤养”,儿女不在身边,心情抑郁苦闷,生活索然无味。三是“拆开分养”,即儿女为了“公平”、“便利”,把老人当成了“物”来对待,硬是把老父母拆开,你养爹我养娘,让老人无端忍受精神折磨和分离之苦。“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加上“百事孝为先”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如何让老年人过上一个有尊严的、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确是每一个家庭都绕不过的难题。

四、弘扬敬老文化,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基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孝道、敬老养老文化严重缺失现象,解决敬老养老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敬老文化氛围。

大力弘扬敬老文化,要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俗,形成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现在年轻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溺爱的氛围中,学校、家长对他们的教育重点都在智力的发展上,忽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他们成长过程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他们开放、创新、独立意识,一方面由于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不可避免的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利益意识的强化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农村啃老现象较普遍,找个好的职业,要父母赞助,结婚建房要靠父母,养儿生女要父母照看,购置大件要父母添钱,家中只有黑白电视机,没有电冰箱、洗衣机的多数是我们的父辈,中国传统的家教实际上是个性弱化教育,它所产生的一种重要后果就是青年人对父母依赖。事实证明,若要改变年轻人啃老行为,卓然自立,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入手,要培养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勇敢而有毅力的品格,自立的精神。要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孝 道文化要从学校学生抓起。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文艺节目、慰问老人,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使青少年懂得老年人过日子的艰辛,感受到人到了老年的滋味,日常在家里能够主动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替他们排忧解难。

要大力弘扬敬老传统美德,响亮地提出“孝行天下,共建和谐”的口号,组织村、社区开展“敬老好儿女金榜奖”、“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五好敬老家庭”、“敬老文明村”等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逐级评比。用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榜样,激励全社会弘扬敬老献爱心,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在社会形成一个道德教育大课堂。大力开展“文明敬老”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老年人合法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浓墨重彩地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优良传统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在“九九”重阳节,“十一”国际老人节,大力宣传老年人是社会财富创造者,大力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大力宣传慰问老年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敬老文化氛围。

(二)、切实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切实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促使企业主动履行义务,动员劳动者主动维权参保。大力开展对企业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的专项清理,仲裁机 构、人民法院应对违法企业给予严肃的法律制裁。要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社保机构要加大养老保险征收力度,增添便民服务措施,方便企业、劳动者和公民办理养老保险。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人的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将城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参合的范围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家庭老年人群;对农村五保老人尽可能地实行集中供养。

三是逐步提高老年社会福利。推动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性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将高龄补贴的范围由原有的百岁以上、90至99岁两个阶梯型逐步扩大到80至89岁三个阶梯型,其补贴标准应随同经济增长逐步提高。四是提高老年医疗保障的政策优待。要适当扩大老年人大额门诊、特殊病种报销范围。

(三)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大国办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将国办养老机构建设成集生活、娱乐、健身、医疗于一体的高标准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其基础性、示范性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并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切实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充分吸引民间资本,引进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连锁,增强服务功能,提高 服务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采取引资新建、国有资产调剂、政府出资租用、社会资产共享等方式,加快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为社区养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以社会福利院为依托,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训基地。引导不同阶层的人员加入到为老服务行列,发动低龄健康老人在社区中开展各类养老服务,使志愿服务形成支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四)强化老年人文关怀

一是强力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将老年公共活动场所完全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对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场所、养老机构等进行无障碍标准建设和改造。二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推进老年大学的新(改、扩)建,改善办学条件。开办各种适宜老人的兴趣爱好班,寓教于乐,文化养老,回馈社会。三是丰富老年文体活动。加强老年文化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发展老年文体活动群体组织,使老年人在群体文化健身活动中提高幸福指数。文化体育部门、社区要共同为每个老年人参加文化健身群体活动创造便捷条件。四是保障老年合法权益。要充分保护老年人享受老年社会保障、家庭赡养、政策法律与社会优待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养老、医疗、文化、娱乐等老年优待政策。开辟老年维权绿色通道,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妥善处理老年人来信来访,及时化解涉老年矛盾纠纷,切实维护老年人人身财产权利。

(五)健全社会养老事业投入机制

6.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六

发言提纲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建设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为什么说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深层次上看,这项重要工作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从公共投资、项目安排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关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区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有必要也有条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众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当今时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就产品的制造能力而言,我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但就财富的创造能力而言,我们则逊色很多。未来要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必须具备一流的科技实力,包括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当前,西方各国都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我国也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适时布局,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当前,要重点推进3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二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志。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

三、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仅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他的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困境。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国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但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短缺比较严重,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摆上优先位置予以考虑,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也在逐步推进,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事业发展主体方面,社会力量兴办了大量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民办社会事业机构,初步形成了社会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社会事业发展机制方面,注意区分社会事业领域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并在相关产业发展中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确立了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机制。但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更与改革滞后有关。因此,需要通过推进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7.发展太极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篇七

1、太极拳“道法自然”人身为一“小太极”, 自然为“大太极”。

当你练完一套太极拳、到户外、旷野无拘无束地“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呼吸自然, 开阔心胸, “随天机动宕”也无意追求蹬腿有多高, 架势有多低姿势有多规范, 以顺乎自然, 天人相通的观念, 来行拳走势, 与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 将自己溶入大自然之中天人一体, 热爱人生之情油然而生, 忘却烦恼, 进入一种恬淡自然的境界, 一份紧张烦恼之外的宁静, 这对健康会没有益吗?

2、现代人工作竞争激烈, 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张。

而现代科技经给人创造了网上聊天的环境, 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少了。人们聚在一起练太极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 随着音乐舒拳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已从人”粘连黏随成为一种融洛情感, 乐此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动。做为一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 太极拳以其绵绵斯文的运动风格, 尤其容易增加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观念。

3、太极拳和其它武术拳种一样,

在练拳中追寻和谐, 上下, 身步, 手眼, 内外, 处处和谐, 可为“终身不尽之艺”。也就是人们说的“终身体育”, 对老年人十分有益。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是更重视内在的养气, “以虚灵之心, 养刚中之气”, “气”被中国人视为生命之源, 养生在于养气, 养气在于修心, 修心即要修德。人不为物所累, 不为利所谋, 才能恬淡自如养好精气。太极拳正可以宁静其心, 使精气自然和平。

二、太极文化促进社会环境和谐

学习太极拳理论, 以勤于太极拳实践。在实践上进一步,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融会贯通, 达到既推广和提高太极拳拳术又传播太极拳文化的效果。弘扬太极文化, 营造和谐环境, 应该从我们的每一个人做起, 从点滴做起。要让太极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让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为营造和谐的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三、太极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太极拳集养生与健身, 习武与竞技为一体, 老少皆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国河南省焦作市作为太极拳的发祥地, 随着近几年太极拳年会的成功举办。太极拳已不单纯是拳术和健身方法, 已成为焦作市历史, 文化, 体育, 旅游以及精神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从1992年到1998年温县共举办5届国际太极拳年会, 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1亿人民币。旅游业给当地农民带来实际经济利益。太极拳文化在效地促进该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四、太极拳文化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

全民健身是全国人民的事业, 是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主要途经之一。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与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具有一致性, 健身文化太极拳在教化中都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 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要发展太极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 要利用邓小平同志“太极拳好”题词31周年之际, 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记念活动。其次, 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太极拳传播速度, 让太极在互联网络遍运全球。三是, 加强图书、音像、光盘的编辑翻译出版工作, 拍出一批高质量的反映太极拳的影视作品, 掀起新的太极热。

2、提高太极拳师资队伍素质。要使太极拳良好的发展下去, 就必须选拔好人才, 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

想境界的精英。全面掌握太极拳技术, 发展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 要使徒手模式传授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 把一大批能适应国际太极拳发展顼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向国际舞台, 为太极拳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加强太极文化研究, 挖掘太极拳丰富文化内涵。

要实现太极拳由传统体育运动向高雅太极艺术的转变, 就必须要加强对太极拳文化性的研究, 成立太极文化研究机构, 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 来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并加强与知识界的合作, 吸引大量的知识分子参加太极拳的研究工作。将太极拳这一东方神秘文化中富含的“拆理”用现代语言来表达清楚, 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认识她、热爱她、使太极文化成为新世纪人们重新认识太极拳的全新观点。

总之,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不仅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而且也受到百姓的广泛认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各阶层还存在着很多不协调问题, 比如、老年人生活问题, 社会环境问题等一系列不平衡现象。但这些问题国家可以通过一些法制来调节,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通过太极文化推广, 使广大百姓精神上得到充实, 体会世界阴阳和谐现象, 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耀庭:《中国武术史》,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年。

[2]马虹:《陈氏太极拳拳照图谱》,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年。

8.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八

一、建立健全“五项机制”,深化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之途径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大预防机制。苏州检察预防工作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各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职能作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构建社会化大预防机制,逐步把预防工作触角融入到各单位生产经营及日常管理之中。苏州自2008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创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活动(以下简称“争创双先活动”),将其与廉洁文化建设、内控机制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促进行业、部门进一步完善内部预防机制;通过“国有(专营)企业职务犯罪预防论坛”、“检校共建”等,充分调动各预防主体主观能动性,构建社会化大预防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一方面实行以侦促防,通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分析查找社会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和缺陷,积极向党政机关、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推动社会管理、部门行业的整顿治理工作;另一方面实行以防促侦,充分发挥预防工作联系群众、涉及面广、警示社会、视野开阔等优势,加强职务犯罪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积极推动矛盾风险的预测和化解,为侦查部门明确办案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提供参考,推动办案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结合开展犯罪分析、预防调查、预防咨询等预防职能工作,加强与社会各界尤其是各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了解各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各单位自我管理、自我预防能力。目前,苏州已聘请了56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络员,基本覆盖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同时,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苏州市职务犯罪预防》杂志及《苏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简报》也成为各成员单位交流预防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四是建立健全联系协作机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不是检察机关一家的事情,既需要内部合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我们积极与公安、税务、银监局等20多个行业和系统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活动。如与市公安局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等五项协作制度、与地税局联合开展“八个一”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开设“国有(专营)企业职务犯罪预防论坛”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五是建立健全工作反馈机制。着眼社会管理的全局,通过年度报告制度,以向党委、人大、政府报告的形式,通过提出、落实和运用对策建议来启动创新社会管理。在工作中我们不是一报了事,一发事完,而是建立了跟踪回访机制,确保各项预防整改建议落到实处。张家港市院通过对查处的3起农保基金贪污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社会调查,催生了农工保基金管理发放办法的根本改革,由原来村干部代收代发,改为建设个人银行基本账户,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划拨,实现了管理方式上根本改变。

二、着力深化“六项内容”,拓展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之内容

一是着力检察预防专业化,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及法律法规完善。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内中之一就是要推动完善地方行业法规,健全规章制度,从而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变革。我们结合执法办案的成果,通过预防调查、检察建议等各项专业预防措施,查找地方法规、行政管理体制上漏洞,着力推动现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优化机关职能,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通过查办市物价局席某滥用职权案,我们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在仔细调研基础上,将物价部门原有54项制度,合理整合为23项工作流程,规范权力运行。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也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拆迁领域职务犯罪分析”,催生《苏州市房屋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在制定过程中多次征求检察机关意见。太仓市院通过查办枉法裁判案,提出检察建议,促使法院建立在执行判决过程中将审判、裁决、执行三权分离的管理机制。

二是着力检察预防社会化,提升检察预防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影响力。近年来,高检院多次强调要推动建立检察预防工作社会化格局,这是预防工作发展的总趋势。2011年7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第十三次全国检察长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共同参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格局”。我们充分认识到,检察预防工作不走社会化道路,就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2002年就建立了由主要行业和领域主管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的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为进一步提升检察预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我们首先是注重完善领导体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建立、调整和充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设在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具体事务协调机构,通过年度综合报告、专题报告等方式主动向地方党委领导汇报预防工作,争取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其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预防领导小组协调机构的权能,以组织联席会议、行业共建等形式,开展经常性活动,推动各个行业和领域主管部门加强预防制度建设、风险防范控制和预防网络建设。近年来,我们积极与公安、税务、银监局等20多个行业和系统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活动。如与市公安局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等五项协作制度、与地税局联合开展“八个一”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开设“国有(专营)企业职务犯罪预防论坛”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再次,以开展“争创双先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检察预防工作社会影响力。苏州自2010年8月启动该活动,市委办转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市开展争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苏办发〔2010〕80号),苏州市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制定下发《苏州市争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活动考核管理办法》,各、区市也分别制定“争创双先活动”考核实施办法,每年组织考核、评比、表彰。今年进入全市范围的申报和考评阶段,极大地调动了各单位开展预防工作的积极性,扩大了影响力。

nlc202309031400

三是着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提升检察预防助推诚信体系构建能力。行贿档案查询作为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充分体现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理念,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遏制职务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苏州在促进查询规范化的同时,深化应用,推进社会信用评级及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逐步实现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与社会信用管理平台的对接。苏州市院正在与住建局就查询系统与信用监管平台连接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太仓、吴江、园区分别与政府相关部门诚信监管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积极探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在人事任用领域的应用。如,张家港市检察院与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关于在干部提拔、使用的廉政考核中实行行贿档案查询的实施办法》。强化源头预防,将查询结果逐步纳入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吴江市院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纳入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建筑企业信用评分和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与市纪委等15个部门共同制定《全市中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四是着力重点行业和领域预防,强化检察预防服务和保障民生职能。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观,是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和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察预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高度关注涉及民生民利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将其与化解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联系起来。近年来,抓住重大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等热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预防工作,切实将“民生优先”的要求落实到检察预防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去年,我们开展专题调查并撰写的《环保领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苏州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预防调查报告》等专题报告,分获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及时任市长阎立批示,推动相关部门及时整改。太仓针对垃圾猪养殖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撰写《关于我市与上海、昆山交界地带违法养殖泔脚猪污染环境、危害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太仓市政府根据该报告,组织公检法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全市开展违法养殖集中整治的专治活动,取缔垃圾猪养殖,保证市民吃上放心肉。同时,在工程领域积极推行 “廉政保证金”、“7+1同督创优”、“一书五卡十大控制点”工程预防机制,确保重大项目资金安全。

五是着力培育特色亮点,积极拓展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广度与深度。一是深化私营企业职务犯罪预防。私营部门犯罪预防是苏州预防的特色之一。如园区院专门成立私营部门职务犯罪预防协会,成立防案顾问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制作一期“防案邮件”发放各成员单位,扩大企业受教人员的覆盖面。二是不断推进镇村基层廉政建设。充分利用“乡镇检察工作室”这一载体开展基层预防工作,张家港市院建立“涉农职务犯罪防控基地”,吴江市院筹备建立专门的乡镇干部警示教育基地。高检院的《预防职务犯罪学刊》专门报道了我市的做法。平江区、张家港市院通过促进基层街道加强对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建立涉农职务犯罪巡回预防制度等,延伸检察机关预防触角,深化乡镇基层廉政建设。三是深入开展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不断拓展涉农预防新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丰富涉农预防新途径,构成点、面结合的多方位立体预防格局。今年3月,省院商志宝副巡视员专程至园区院唯亭检察室进行调研,对该院依托乡镇检察室开展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张家港市院在原有涉农职务犯罪“三级联防”机制的框架结构基础上,制定《张家港市涉农职务犯罪巡回预防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张家港市涉农职务犯罪防控基地”,形成了一套涉农职务犯罪巡回预防制度,与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刑事法研究中心共同撰写《关于对我市11名村书记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推动涉农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开展。

六是着力检察预防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检察预防工作专业化水平。多年来,检察预防工作一直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少、素质还不高的问题。苏州非常重视预防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广泛开展继续教育、重点人员重点业务培训、以会代训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检察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法理精通、业务娴熟、技能过硬的专业要求,不断促进检察教育的正规化、科学化,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实现预防干警由知识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变,由单纯学历型人才向培合型、高层次人才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检察预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法律赋予的重任。

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之成效

近年来,苏州检察预防工作通过不断加强专业化及社会化建设,不断提升预防调查、犯罪分析、检察建议等专业化预防水平的同时,创新工作方法,拓展预防领域,不断推进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党委领导下的检察预防格局初步形成。随着检察预防工作影响力的提升,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预防工作,党委领导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以去年为例,撰写的调查报告、犯罪分析获得市、区主要领导批示44份,提出700多条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均被有关单位采纳,有效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

二是社会公众预防意识大幅度提升。近年来,苏州推出“检察长廉政讲坛”、《预防职务犯罪三字经》等特色预防形式,组建“正义之剑”、“阳光检察”等宣讲团,编发《筑盾》《清源》《立人》等电子杂志,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廉政公益广告竞赛等,通过对预防宣教工作的有益探索,较好地扩大了预防文化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反腐倡廉意识,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是初步形成检察预防业务规范化。通过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预防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操作程序不断规范,已初步实现由简单的个案预防向行业、系统预防转变,由单一部门预防向社会化预防转变。苏州市院党组提出今年是“案件质量优化年、基层建设推进年、服务质量提升年”的要求,为提高履职能力,预防条线也采取了“接对帮建、项目联建、责任包建、考评促建”四条措施,进一步突进检察预防业务规范化建设。

四是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影响力提升。检察预防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之一,其本身的影响力的提升必然促进创新社会管理影响力的提升。随着反腐倡廉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检察预防工作之前不受重视、检察建议等反馈率不高等问题正逐步改观,由原来的“送上门”到现在的主动“上门请”转变,各单位对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等越来越重视。随着预防途径的不断拓展,检察预防触角已逐步延伸至各行各业,其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加之专业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必将促进检察预防工作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9.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九

本研究根据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导向性六项基本原则,采用头脑风暴法理论遴选了48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和隶属度分析方法对理论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筛选,建立了包括评价目标(目标层)、3个评价维度(维度层)、10个评价领域(领域层)和40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层)的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数学软件Mathematica6.O为工具,采用AHP法研究确定了3个评价维度、10个评价领域和40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建立了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评价模型.

作 者:袁安府 陈大柔 范柏乃 YUAN An-fu CHEN Da-rou FAN Bai-nai 作者单位:袁安府,YUAN An-fu(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35)

陈大柔,范柏乃,CHEN Da-rou,FAN Bai-nai(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

10.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十

黄山头位于湘鄂两省公安、石首、安乡等三县市结合部,并与湖南省黄山头镇一街相连。2001年12月,公安县黄山头镇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50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国营林场,1个社区,总人口4.01万人。

景区内有座黄山,山的主峰和二岭上有兴建于宋时的忠济寺和云麓宫,分属佛、道两教,在这里形成了“一山兴两教”的独特景观。1000多年来,香火延续不断,香客络绎不绝,对黄山头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社会稳定。佛、道两教在这里兴教以来,周边信徒增至7万多人。人们在这里烧香拜佛,接受心灵的洗礼。都纷纷做好事,做善事,去恶行善。解放以来,黄山头周边从未发生过群殴、械斗。建镇以来,境内从未发生过杀人、抢劫等重大刑事案件。

二、经济发展。宗教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黄山头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4.8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95亿元,农民人民纯收入4036元,分别是建镇时的5倍、6.5倍、7倍。

三、环境美好。寺庙香火旺盛,带动了黄山头旅游业发展。2007年,游客总量增至20.6万人次,旅游收入1002万元。同时,山顶新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宗教场所,修建了上山的旅游公路,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4000多万元(不含湖南黄山头镇)。目前,黄山头风景区已从单一的宗教朝觐发展到集宗教朝觐、分洪文化、休闲度假、军事拓展于一体的光观旅游胜地,休闲度假乐园。

黄山头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11.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十一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

今后几年,是顺义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顺义的重要阶段。档案工作是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对全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事关传承人类文明。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人类文明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需要有档案来承载和服务。近年来,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发展历程和成就,不仅要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积累、城乡面貌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还必须依靠档案资料记录下来、体现出来、传承下去,让后代了解历史、继承文明成果。因此,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档案工作。

2.事关加快经济发展。牢固的经济基础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科学管理并有效使用档案,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具有积极影响。借助于档案,可以充分利用前人成果,实现知识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档案既是有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更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可以在发生纠纷时提供有效凭证,免受损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人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下,这种档案所特有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点,在全区企业改制、拆迁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职工再就业等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加快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3.事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档案是一个时期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在各项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要了解历史,分析现状,总结规律,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可以使瞬间变成永恒,为人们反复观察和研究历史现象、准确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可靠依据。科学管理并有效使用档案,可以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科学发展服务。

全区广大档案工作者和各级部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把记录历史、保存历史、传承历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档案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清形势,强化档案工作的服务作用

当前,全区经济步入跨越式、超高速、可持续发展轨道,既为档案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机场东扩、顺义新城、奥运场馆、国际会展、首钢冷轧等重大项目的启动实施,全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008年前,规划内34个村庄面临整体拆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档案利用需求也相应提高。这一切都需要档案的承载与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档案信息资源,对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也为档案事业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新空间。与此同时,我区档案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档案开放利用程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档案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一定要把档案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思考,明确发展方向,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不断适应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档案工作全面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强化五种意识

当前,各级各部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依法管理好档案,开发利用好档案,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强化档案工作意识。首先,档案是一种历史见证,回顾历史,研究历史离不开档案。其次,档案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企业所形成的各种门类档案,如科研、工程技术档案、基本建设方面的档案等,其本身就是生产力,把这些档案用好用活,就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这个工程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规划过,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写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几十年来,几代国家领导人和专家进行了大量勘测、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充分论证。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地质、水文等方面的档案,就很难实现这一伟大工程,越是长时间浩大的工程,越是要有丰富的档案作基础。不仅仅是档案工作者要增强档案意识,各级领导都应该增强档案意识,心里要想着档案,工作安排要考虑档案,特别是制订工作规划时,要把档案事业列入其中。每年要定期研究档案工作,帮助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改善工作条件,使档案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2.强化社会档案意识。发展档案事业是全社会的事情。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内涵外延都在扩大,它已不仅是我们过去认为的“红头”文件,而且还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声像、实物、电子、科技和其它专门档案,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因此,档案管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必须克服单纯狭隘的档案意识,树立社会档案意识。

3.强化依法治档意识。必须把档案的收集、整理、抢救、利用和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开支等一系列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法定职责,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切实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档案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4.强化科教兴档意识。过去从事档案工作,常备的是一个锥子,一把剪子,一盘线,一瓶浆糊,这种传统方式有的可以保留。但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今天,为确保新型档案资料永存后世,要逐步向档案电子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重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档案人员也应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对档案工作新要求。

5.强化档案服务意识。李瑞环同志指出:“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档案馆是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业务系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体,要真正把档案馆建成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教育基地和档案资料的利用中心,充分发挥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的收集、整理、抢救、保存这些基础工作都是必要的,但目的是用档案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把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区档案馆保存着大量信息资源,要尽可能把它们开发出来,贡献出来,利用起来,围绕全区中心工作搞好服务。

(二)实现三项突破

围绕全区工作大局,档案工作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1.在拓展服务领域上有新突破。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服务,必须做到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既要做好常规基础工作,又要紧跟新形势,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今年在抓好常规档案同时,要突出抓好“三大类”档案。一是经济领域档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加强空港、林河、金马工业区、三高农业示范区等档案以及技术改造、项目引进档案的检查、验收,确保档案完整、合理归属。并积极探索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档案工作制度。二是城建领域档案。以顺义新城、汽车基地、国际会展等重大项目在内的城市重点建设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各类地下管线工程为重点,依法做好城建档案以及因城建所涉及的拆迁安置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三是奥运档案。加强对奥运档案的前端控制,做好奥运全过程和各方面档案收集、管理和移交工作,确保归档齐全、完整和系统,并全面整合档案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为顺义乃至北京留下宝贵奥运文化遗产。

2.在扩大服务对象上有新突破。档案部门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劳动争议、劳动力市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培训等档案,在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之间搭起桥梁,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要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利用服务工作,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了解政策的需要,为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服务。加强社区档案工作,为实现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服务。同时,要在巩固农村档案工作现有成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配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村级建档力度,努力完成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3.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有新突破。档案部门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结合实际,找准档案工作切入点,为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档案服务。不仅要管理好档案,而且要利用好档案,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尽可能的提供档案信息、档案技术等服务,使档案工作服务效益更为显著。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推进档案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档案信息化服务。要加大档案资源开放力度,依法有序的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档案,满足社会大众需求。

三、加强领导,为档案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领导重视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各部门、各单位要贯彻落实《档案法》,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人员、经费、工作“三到位”,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分管责任制,切实帮助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档案事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要把档案事业列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信息化纳入信息化整体规划,特别是在考虑项目建设、资金分配时,要把档案工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考虑进去、认真安排好。要按照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加大对档案事业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部分档案库房面积不足、功能单一、设施缺乏和设备陈旧等问题,不断提高档案保护水平,完善档案服务功能。要大力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大档案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特别要适应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档案管理知识、掌握档案管理技能的人才,为全面提高顺义区档案管理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12.新农合商业化运作模式探讨 篇十二

2003年以来, 在全国农村试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由政府组织、引导,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截至2005年6月底, 全国已经有641个县 (市、区) 开展了新农合试点, 占全国县 (市、区) 总数的21.7%, 已有1.63亿农民参加了试点。我国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出的总体规划是, 到2006年试点覆盖面扩大到全国县 (市、区) 总数的40%, 2007年达到60%, 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 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属于“低保额、广覆盖”的社会医疗,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 仍然是低水平的合作医疗。新农合, 是相对我国之前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的, 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合作医疗之新, 在于县政府从原来的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接管了组织和管理的工作, 并且明确了政府补贴的规定, 即由国家主管并且资助下的自愿性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是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对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关键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设计、管理方式、运营模式、保费征收、效率和公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政府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责任主体, 土地医疗保障水平的削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多层次、差异性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路径和模式。随着农民保险意识的增强、社会各方面的日益重视以及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 这项制度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并在保障农民医疗,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现有基本模式

目前, 商业保险介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存在基金管理、保险合同、混合三种模式:

(一) 基金管理模式。

该种模式是政府委托保险公司, 由保险公司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提供经办服务, 保险公司不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 只按照政府要求, 提供报销、结算、审核等服务, 新型合作医疗的基金赤字和基金透支风险均由政府承担, 基金节余转入下一年度。

在这种模式下, 保险公司和政府签订委托管理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险公司按照合同提供方案测算、报销管理、结算支付等管理服务, 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 但不对基金盈亏承担责任。采用委托管理模式参与的经办保险公司应当严格履行委托管理合同, 不负责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投资运作, 不得以任何形式承担基金的运行风险, 不得以任何形式分享基金的运行收益。如果结算年度内基金出现节余, 节余部分滚存下一年度基金账户;如果基金出现赤字, 由当地政府予以弥补。在该模式下, 保险公司发挥的作用就是相当于会计和出纳的作用。

(二) 保险合同模式。

该种模式是政府用筹集到的新型合作医疗资金为农民投保团体医疗保险, 在就保险责任、赔付比例、赔付限额等方面协商一致后, 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保险合同, 按约定向参合农民提供医疗保险。相应的, 新型合作医疗的基金透支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其主要优点包括:

第一, 权责分明。

政府与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赔付比例等方面的协商一致, 有助于政府与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各自知道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不至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这一特点体现了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保险合同模式的权责分明的特点。

第二, 提高运行效率。

只有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协商一致, 才能使保险公司的运行工作更加快捷、有效地进行, 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 对新农合中的基金透支风险也承担着责任。这样提高了保险公司在新农合运行中的效率, 使得新农合的开展更加顺利。

(三) 混合性模式。

即介于基金管理型和保险合同型之间的一种模式。保险公司代政府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金收取适当的管理费, 基金赤字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摊, 基金节余转入下一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金的透支风险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分担。

三、实现商业保险加入新农合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为新农合的商业化运作提供法律支持。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极其重要。针对商业保险运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困难, 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由保监会、卫生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沟通协作, 联合制定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规范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营行为, 保证管理服务的稳定到位及医疗基金的安全, 为保险公司推进这项业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政策法规建设, 赋予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应有的法律支持, 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法律地位;通过政策法规建设使新农合制度的管理、监督有法可依, 规避新农合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通过政策法规建设确认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参合农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强调政府在其中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

(二) 保险公司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为新农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政府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支持外, 保险公司自身也应积极深入研究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工作, 从长远把握, 积极扩大参与面;参与的保险公司在人员、管理等方面需加大投入力度, 营造长期经营的物质基础。保险总公司应对参与试点的分支机构给予最广泛的支持;并与政府部门签订书面合同, 明确政府部门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的服务实现管理功能的社会化, 而保险公司则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三) 加强保险公司与政府之间的沟通, 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首先, 在实施商业化保险运作模式之前, 商业保险公司应提供详细的承保方案, 与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充分的沟通, 取得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 采取与政府签订保险服务协议的方式, 约定参保农民占农业人口的最低比例、保费最低规模、理赔控制原则等,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尽可能减少不确定因素, 消除隐患;第三, 广泛向农民宣传保险条款, 不仅使他们了解应保障的内容, 而且要让他们知道免责内容和赔付比例,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确保把政府的关怀送到农民的心坎里。在这其中政府的角色也需要转换, 以配合商业保险的参与, 作为一个纯粹的管理者, 能够更好地实现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有效的医疗保障。同时, 政府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四) 正确认识新农合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充分认识其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是一项社会保障领域制度的创新,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保障制度从建立到运行都是经过了长时期的规范操作, 才能在社会上树立巩固的信誉。因此, 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这项创新, 政府、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卫生部门都要在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另外, 国家部门与保险公司双方为实现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更应重视保险业在新农合工作中的优势, 明确保险的参与对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长期的现实意义。积极探讨合理长效的机制, 为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外部环境。保监会应积极宣传保险参与新农合的优势, 消除广大农民对商业保险的不信任态度, 同时协调各新农合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确立保险参与新农合的法律地位, 保证经办机构的费用来源。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从而实现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着手分析, 阐述商业保险参与到新农合的三种基本运作模式, 提出只有完善商业保险参与到新农合的相关政策, 才能使新农合发展更加持续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商业保险,新农合,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攀.商业保险试水新农合的思考[J].2008.9.

13.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 篇十三

(三)千方百计保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上学、就医、住房、饮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难,深入实施10项民生计划,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公开承诺为群众办30件实事。自治区人代会审议并通过了《民生计划报告》,自治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民生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大民生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市县财政由“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保民生,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建立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联动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今年共创造就业新岗位##万多个,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农

村转移就业##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进一步加大社保投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在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的基础上,补助水平分别提高15元和10元。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区养老金支付率、社会发放率均保持在100%。大力实施城乡安居计划,加快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山区危窑危房改造、煤矿塌陷区居民搬迁、资源枯竭矿区困难职工迁居和农垦职工安居等“民心工程”,开工建设廉租住房##万套、经济适用房##万平方米,发放租房补贴##万户,新建“塞上农民新居”村庄##个##户、整治旧村##个,改造危房危窑##万户。同时,新改建农村道路##公里,建设农村沼气##万户,推广太阳灶##万户,解决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万人。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从2008年起用3—5年时间对中部干旱带不具备生存条件的27.2万人实施整体搬迁,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目前已建成项目区##个,搬迁安置移民##万人,今年搬迁安置##万人。加强闽宁协作、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工作,举行了闽宁扶贫协作第十三次联席会议,启动了第三批##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

提高“两基”成果,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开工建设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市级职教中心建设等,完成六盘山高中、育才学校等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加大对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出了《月上贺兰》、《冯志远》、《中国回族》、《同心》等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了一批在区内外有影响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新建、维修和改造了一批市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示范文化室,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药品“三统一”,开展主要医用耗材统一招标采购,乡村、城市社区药品招标价格降幅48.76%,二级医疗机构降幅40.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报销最低标准由150元降低为75元,报销支付封顶线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实施以奖代罚的“少生快富”工程,这一做法在全国推广。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银川市、固原市农民到村卫生室治疗常见病,每次只需支付1元药事费。

上一篇:井冈山旅游概述下一篇:挥洒出生命的色彩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