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共11篇)
1.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一
基于LM优化算法的神经网络在航空发动机转子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针对传统BP算法存在的.收敛速度慢以及容易陷入局部最小点等问题,给出了两种改进BP算法:LM(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和SCG(Scaled Conjugate Gradient)算法,应用这两种算法对航空发动机转子故障进行诊断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研究结果,仿真和实验表明LM优化算法比SCG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较快的收敛速度,可行性更强.
作 者:冯今朝 王仲生 FENG Jin-Zhao WANG Zhong-Sheng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刊 名:宇航计测技术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 METROLOGY AND MEASUREMENT 年,卷(期):2007 27(2) 分类号:V328 关键词:+SCG算法 +LM优化算法 航空发动机 转子 故障诊断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二
1 复杂动力网络的意义分析
诸多的软件工程专家都表示, 复杂动力网络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例如, 复杂动力网络在解决如何提升大规模网络的传输效率, 不断增加网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以及避免恶意袭击和随机错误给人们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等方面,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据复杂网络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发展。
2 复杂动力网络的特征分析
2.1 复杂动力网络的同步效应
网络上的同步这是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线性现象。并且在现实生活中, 有着非常复杂网络在弱耦合情况喜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同步的倾向性, 而且, 在对于全连接的网络中, 无论是耦合强度大小, 只要是网络进行充分连接, 对于一个全局耦合的网络就一定要能够进行相应的同步, 对于最近的邻居耦合网络, 若一个局部耦合网络也不一定能够进行同步, 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看, 网络上的同步要分情况来看, 有时是有优势, 但是有的时候也会有害处。有益的网络同步可以更好地运用在软件工程中去, 例如, 可以更好地运用在保密通信和语言涌现和组织管理的协调上进行高效运行, 如果是有害的同步, 则很有可能会造成传输控制协议的增加, 或者是出现网络信息堵塞的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网络上的同步在核磁共振和激光设备中运用更加广泛和成熟。所以, 对于有益的网络同步, 我们一定要切实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保持网络系统上的同步性, 但是, 对于有害的网络同步, 就必须要加以制止。
2.2 复杂动力网络上的控制
复杂动力网络由于具备大量的节点, 以及相对复杂的拓扑结构, 使得传统的控制手段已经不能完全地适应当前软件工程的运用。人们相继提出了自适应控制和线性反馈控制、切换控制以及牵制控制等方面。
在当前复杂动力网络系统中, 我们就不仅仅可以通过控制网络上的所有节点来实现一个既定的目标, 而且,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就是希望能通过控制尽量少的节点来实现各种目标, 这就是牵制控制。
复杂网络的牵制控制方面, 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控制策略, 主要是可以分为, 随机控制策略和目的性选择策略。总的来说, 就是随机选择一些节点来进行牵制控制, 但是, 目的性的控制策略, 就是严格按照一定规则来选择有效地节点进行控制, 实际上, 牵制控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其中就包括网络结构和节点动力学, 以及相应的网络耦合强度等一些方面, 为此, 对于牵制控制来说, 如何来选择网络耦合强度和牵制控制器的数目就是当前牵制控制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 从具体上看, 就是可以给定复杂网络系统和牵制控制策略和网络耦合强度, 必须要对多个牵制控制器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络上的稳定性, 所以,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面临的问题。
3 复杂动力网络在软件工程中的有效运用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 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将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在软件工程中去, 例如, 可以有效地运用复杂网络的工具分析, 并进一步分析了软件网络各种统计特征和网络可视化的软件研究, 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在网络化的软件运用过程中, 网络软件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多结构和全方位的动态演化软件,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自组织性以及开放性。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 这是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软件来说, 网络式软件的组成单位显得更加主动, 并且耦合度也非常松散, 在规模上可以适当地进行收缩和拓展, 而且网络化的软件可以切实通过发现和挖掘网络资源, 从而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客户提供可持续性和安全上的交互与协调服务, 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同时, 软件系统的运用过程中, 这是一种人工上的比较复杂的系统, 从而可以导致了统计意义上出现规律上的附和, 这就必然会造成软件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汇总的某些原则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尤其是在200年以来, 复杂动力网络阐述了面向对象软件网络的结构与传播代价之间的内在关系, 可以说, 网络评价传播代价和软件网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可以随着网络中的边数结构的增加而减少, 这样就能够充分说明在节点一定的情况下, 随着边数的增加, 可以在网络中形成很大的中枢节点, 进而可能导致了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的减少, 同时, 平均传播代价也随着减少, 平均传播代价和出入度之间的范围都存在负相关,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网络环境上的异质化更高, 其中的平均传播代价就越低, 这就是为什么能够出现真实的软件网络, 而且网络传播代价显得相对较小, 而且, 规则网络却使得平均传播代价更大, 为此, 这就必须要对具体的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 才能更好地推动复杂动力网络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4 结语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中可以得知, 笔者认为, 只有深入分析复杂动力网络的结构特征, 并对软件工程的运用情况做出详细分析, 之后, 笔者还进一步阐述如何使得复杂动力网络运用在软件工程中去, 才能更好地发挥复杂动力网络在软件工程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勃姆.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则[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2 (03) :7-19.
[2]吴源俊.软件工程知识结构[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2 (05) :10-13.
[3]陈利平.“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福建电脑, 2013 (01) :79-83.
[4]熊节, 刘艺, 汪颖.三味书斋——软件工程篇[J].程序员, 2011 (12) :47-62.
3.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网络;数量;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从90年代互联网传入中国后,国内的人们开始学着使用网络,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电脑价格的降低以及网络费用的降低,国内的网民数在不断的增加,用户量已经远超过IP地址的数量,目前国内开始使用6V网络。随着网民的大量增加,对网络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的网络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在当前的需求下,要满足人们对网络运行速度和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要求,就需要对复杂网络理的网络拓扑进行调度和改进。对网络拓扑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优化,通过这样的调整就可以使整个网络在运行的时候不会出现拥堵,从而能够达到人们对网络使用的要求,还能大大的改进网络的现状。
一、复杂网络的概念
所谓的复杂网络从字面上看无非就是复杂的网络系统,但是它并不是这么的简单,它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不能具体的表述出来,它就像人体的组成一样,都是有一些最小的单元体构成的,每个单元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最小的单元体再组成大的单元体,大的单元体和小的单元体以及大单元体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它是一个有秩序、交互性的结构。在复杂网络的组成中,它是由小世界、集团、幂律的度值等一些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二、复杂网络的构成
在复杂网络的构成中最小的单元就是小世界。小世界的作用就是把在整个网络中的所有的节点进行串联,是一种对网络系统的抽象解释。数不清的小世界就构成了复杂网络的结构,各个小单元的节点连接起来构成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只是小世界的相互作用也是不行的,还需集团性的连接和作用。复杂网络是各种小单元和小系统的集合,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体现了网络的集团性。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网络系统变得更加的合理和流畅。
随着网络的发展,对于整个网络结构来说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这就促进了幂律的度的发展。度不仅仅指的是节点或者子系统的相互连接和作用,它还能表示节点相关联的其他单位的数量和信息。它能够保证信息能够找到最短的传输线路,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减少了信息传输线路的拥堵。同时也是整个复杂网络的结构变的更加的合理。
三、计算机拓扑的研究
在我们介绍拓扑之前,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存在着数不清的节点,同时还要假设在网络结构中还要有时钟模块,它可以作为各个节点之间进行连接的一个中间中介。每个节点都有到这个模块的时间是一定的,我们就可以在整个模块中看到各个节点的时间分布情况,分布是随机和离散的。
在上述的描述中,进入到网络中的节点都会工作的,它们就要接收和发送信息,还要与上下级进行信息的反馈。信息的量多的时候,就要有一个顺序进行发送和接收,各个节点发送和接收信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据信息的优先性就会合理的选择所要使用的节点。同时由于信息的传送范围也是不同的,要选择使用的传送信息的节点也是不同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节点都参与工作,减少了节点的使用,是传输速度加快。
计算机网络刚开始的时候,当时实用的人并不是很多,所要传输的信息也是不很多,这样就不会使用特别多的节点。随着网络的使用者的增多,以及各种领域和各种设备上都开始使用计算机网络,这样也就造成了信息量的增加,传输时也需要更多的节点。尤其是整个世界的网络共享后,信息的传输长度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就需要更多的节点进行相互的连接和作用,然后一个节点会在节点竞争中胜出,称为信息聚集的中心,成为小系统的中心,在整个系统中会出现几个比较庞大的中心。这些网络中心就构成了网络的拓扑模型。
四、在拓扑基础上的结构改进
仅仅是把拓扑技术应用到网络的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也不是就会完全的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还要在拓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所以也要求我们要马不停蹄的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而从当前主流的计算机拓扑网络架设格局现状来剖析,基于分布式计算原理的CORBA技术和B/S网络管理结构则是最契合最有效的网络应用架设方式。
五、结束语
在如今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了网络的复杂性,也引进了计算机的拓扑。我们先把复杂网络的概念进行了表述,又对复杂网路的一些构成及结构进行了描述,然后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进而引入了拓扑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拓扑不仅能够使整个网络系统的结构变的很合理,而且也会使网络的传输速度和效率大大的提高。这样的结果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给网络公司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王云琴.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軌道交通网络连通可靠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4.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四
1.1 复杂动力网络的基本概念。
复杂的动力网络系统包含很多的子系统。它们在整体系统内相互之间有较为复杂的关系, 在把这些子系统假设成一个个的节点, 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成的节点之间的边, 通过这种方法, 复杂系统就抽象成一个复杂动力网络。复杂动力网络的复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复杂网络的节点数量非常庞大, 包含着庞大的节点;其二, 不同复杂动力网络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连接关系, 一般十分复杂。
1.2 复杂网络的基本参数及其含义。
(1) 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在网络中, 所有节点对之间的总距离与节点的总数之商, 我们定义为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所描述的是所有节点之间的分离度。在复杂动力网络中, 通过对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的研究, 可以度量一个复杂网络的消息传递快慢, 系统响应能力。并且通过对其研究的深入, 还有一个重大的研究发现, 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大规模真实网络, 其平均路径长度比我们对他们的想象要小得多这就是所谓的“small-world”现象。
(2) 聚集系数。是用来表明网络紧密程度的参数, 可以用来描述网络中所存在的节点的聚集情况, 并且可以以此来度量不同粒度软件实体中的内聚程度。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规模较大且真实网络中的节点倾向于聚集在一起, 聚集系数与随机网络相比要大得多。较大的聚集系数成为了现代软件系统的重要标志之一。
(3) 度分布。先指定某一节点, 在该节点周围, 与之连接的相邻节点的数目被成为度。平常我们所说的网络的平均度指的是在该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平均值。相比于其他的参数, 大规模真实网络读的分布不是正态分布或者泊松分布, 而是幂律分布。近段时间的研究发现, 与大规模真实网络相同, 幂律分布也适用于软件网络中的节点的度的分布。对于软件系统来说, 度分布主要用于描述在该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连通特性, 节点的重用性和复杂度也可以通过度分布来体现, 入度是体现重用度的, 它越大, 则对应节点的重用度越高, 出度是表现复杂度的参数, 该参数越大, 对应节点的复杂度越高。
二、复杂网络理论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应用
现在的复杂网络理论在软件工程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2.1 软件网络建模。
网络拓扑结构的复杂特征是其本质的体现, 它表现了真实情况下的网络结构和优势。很多网络中的单个用户在不想干扰的情况下组成了不同的真实网络, 它们又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发展和进化, 最后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复杂网络结构。这种较为稳定的网络结构是经过长时间考察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证明。
2.2 软件设计。
软件系统的内部特征很复杂, 也是决定软件性能的主要部分之一。为了更好地进行软件的开发, 对内部特征的掌握是十分关键的部分, 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可以得到相对较为完善的软件系统结构, 指导其设计。在软件结构的分析优化方面, 可以根据稳定的建模来进行完善, 还可以分析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三、结束语
复杂的动力网络应用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关键是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和度量分析, 通过对复杂网络模型进行分析, 将软件系统中的多变交互关系理顺清楚, 更好地观察其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其中的规律。
摘要:本文对复杂动力网络的发展历程做了简单地介绍, 对复杂动力网络在软件工程中的运用做了概述, 希望对以后复杂动力网络和软件工程的交叉研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复杂动力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网络模型
参考文献
5.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五
关键词:VLAN 体系结构 校园网 网络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硬件的性能得到提高,成本也逐步降低。目前的校园网基本都采用了性能先进的千兆网技术,核心交换机采用三层交换机,它能很好地支持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这对校园网的高速可靠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校园网内计算机、交换机等设备的大量增加,网络数据流量骤然增大,特别是 “网络风暴”和IP的冲突导致校园网络瘫痪,极大地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校园网有访问方式多、用户群庞大、网络行为突发性高的特点。为了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本文针对校园网的特点和传统局域网的缺陷,重点剖析了基于VLAN技术构建安全校园网络的应用。
一、VLAN技术概述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也就是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建立在交换技术基础之上的,通过将局域网内的机器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不同的网段,以软件方式实现逻辑工作组的划分与管理的技术。VLAN的作用是使得同一VLAN中的成员间能够互相通信,而不同VLAN之间则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的VLAN如果要通信需要通过必要的路由设备。
二、VLAN的优点
1.增加了网络连接的灵活性
VLAN技术能将不同地点、不同网络、不同用户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就像使用本地网络一样方便、灵活和有效。采用基于MAC,用户的实际地址VLAN技术用户则可不做任何修改,在网上的任意位置都可上网,因为VLAN成员不是捆绑在某固定工作站上的;反过来,位置不发生改变却变更了部门,网络管理员也可以通过改变VLAN成员的方式让用户与VLAN的逻辑关系发生改变。
2.可以控制网络上的广播
VLAN可以提供建立防火墙的机制,防止交换网络的过量广播。使用VLAN,可以将某个交换端口或用户赋予某一个特定的VLAN,该VLAN中的多台计算机可以连接在一个交换机上,也可以是跨接在多个交换机上。一个VLAN中的广播不会被传送到另一个VLAN中,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广播风暴对校园网络的影响。
3.加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在局域网中应用VLAN技术可以把互相通信比较频繁的用户划分到同一个VLAN中,这样在同一个工作组中的信息传输只在同一个组内广播,从而减轻了因广播包被截获而引起的信息泄露带来的影响,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4.网络管理简单、直观
在应用VLAN技术后网络管理员就可以轻松地管理网络,例如学校的各个部门在物理上并不处在同一个位置,在不同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但是应用了VLAN技术网络管理员就可以在应用了几条指令的同时完成设备在不同物理位置上的相同工作组的配置。
利用VLAN技术,大大减轻了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的负担,降低了网络维护成本。在一个交换网络中,VLAN提供了很好的网段和机构的弹性组合机制。
三、VLAN的划分方法
根据VLAN在交换机上的实现方式,VLAN分为静态VLAN和动态VLAN两类,动态VLAN又可以分为三种
类型。
1.基于端口的静态VLAN
这是最早的VLAN类型,也是最简单的VLAN,大多数VLAN协议的交换机都提供这种VLAN配置方法。这种基于端口的划分方法的优点是定义VLAN成员非常简单,适合于任何大小的网络,它的缺点是VLAN的定义依赖于交换机的物理端口。
2.基于MAC地址的VLAN
这种方法是根据每个主机的MAC地址来划分VLAN。这种VLAN划分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当用户物理位置变动时,交换机会自动查出该端口,并正确指定端口所属的VLAN。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初始化时,所有的用户MAC地址都必须进行配置,如果有大量用户的话,定义和维护VLAN较繁琐。所以这种划分方法通常适用于小型局域网。
3.基于网络地址的VLAN
基于网络地址的VLAN是按照交换机连接的网络站点的网络层地址划分VLAN,从而确定交换机端口所属的广播域。其主要缺点在于效率要比基于第二层的VLAN差,因为查看三层IP地址比查看MAC地址所消耗的时间多。在校园网中,基于端口的VLAN比较适合于台式机等固定用户,而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用户(如教师),基于IP子网的VLAN则具备更好的应用灵活性和简便性。
4.基于用户的VLAN
按用户定义、非用户授权划分VLAN是为了适应特别的VLAN网络。这种划分方法是根据具体的网络用户的特别要求来定义和设计VLAN,而且可以让非VLAN群体用户访问VLAN,但是需要提供用户密码,在得到VLAN管理的认证后才可以加入一个VLAN。
四、VLA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1.笔者学校校园网概况
以笔者学校为例,在主校区,校园网以设在综合楼的校园网网络中心为核心,覆盖综合楼办公室在内的其他行政部门,如实习工厂等。采用CISCO 3560 24PS三层交换机作为核心交换机,在其他楼及需要配置网络的场所则配置上二级交换机,以能支持100MBPS、支持VLAN的交换机为主,再连接到各个工作站。核心交换机通过路由连接Internet。从而实现各局域网之间信息的互通,数据的共享,教学上的各种需要以及对外上网。
学校网络的整个范围限制分为内网和外网。从网络安全级别的角度考虑又可将内网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信息安全保护区,即校园网的重要应用服务器群和重要部门的网络设备和用户;第二部分为普通信息安全区,外网即为校园外部网络区域,也就是与校园网相连的各种专线信息网和Internet。
2.校园网系统规划
根据校园网的具体情况,考虑到网络资源的有限性,为了控制处理校园网的所有信息流量以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的每一份资源,以及提供良好的安全性,必然要对整个校园网络实现更加方便高效的管理。根据学校具体建筑物分布情况和各部门所处位置,在各栋楼之间都要各自设置最少一个VLAN,以当前情况来看,共需设置5个,VLAN10,……VLAN50,VLAN1为交换机出厂时设置,不可更改,不可删除,只需配置上适当的网络地址,就可以让其他的二级交换机围绕核心交换机来进行互通。如果以后需要继续扩大内部网的规模,在硬件能够拓展的范围内,只需要继续设置相应的VLAN即可。
3.VLAN在校园网中的规划和设置
在整个网络系统集成之前,分配IP地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将设备的管理IP地址分配为所在VLAN中的某个地址,为了便于管理,可将内部各子网的网关地址统一设为X.X.X.1,这样只要定义好所属的各网段,就能通过网关连接到核心交换机。
(1)创建VLAN。首先,必须先建立一个VTP管理域,以使它能管理网络上当前的VLAN。在同一管理域中的交换机共享它们的VLAN信息,并且,一个交换机只能参加到一个VTP管理域,不同域中的交换机不能共享VTP信息。
(2)添加VLAN的端口。在划分VLAN时,名称VLAN1为默认,端口也是默认的。所以在交换机划分VLAN端口时,剩余的端口均默认划分到VLAN1中。将端口1,8-24划分为VLAN1,其余端口分别划给VLAN10-VLAN50。
(3)添加VLAN IP地址。将各VLAN口与相对应的IP地址一一配置好。再在各接入VLAN的计算机上设置与所属VLAN的网络地址一致的IP地址,并且把默认网关设置为该VLAN的接口地址。这样,所有的VLAN也可以互访了。
五、小结
VLAN技术为局域网的建设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靠的网络安全管理手段,显示出独特的优点。随着VLAN技术和三层交换技术的发展,必将把局域网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校园网络的VLAN划分是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设计的,所以为了保持校园网络的高速、畅通、安全,应尽量选择同一个品牌或品牌不同但配合使用起来协调性较好的设备。VLAN技术在校园网内的应用,不但使得校园网络更加安全、快速,并且也减轻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负担,保证了各个部门不同的要求和信息的安全,因此,VLAN技术应用在学校局域网内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
[1]王玉慧.VLAN技术的应用[J].中国水运,2004(12).
[2]朱立科.校园网VLAN的划分与通信[N].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72-74.
[3]廖常武,汪刚.校园网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达.网管员必读——网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曾明,李建军.网络技术精要——建网管网500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
6.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六
关键词:口碑营销 传播模式 传播策略
绪论
口碑是指信息传递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通过面对面、或通过电话所进行的信息沟通行为(Amdt,1967)。以往研究表明,口碑影响消费者决策及行为转变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Katz,Lazarsfeld,1955;)。在半个世纪以前,营销人员和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口碑营销的存在,口碑营销是指通过消费者到消费者的渠道传播信息的模式(Westbroo-k RA,1987)。关于口碑营销的书籍近年来也不断的发表(eg Jaff 2007;Kelly 2007).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消费者的口碑传播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为企业进行口碑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会,网上口碑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多成果(Hanson,2000)。本文通过回顾口碑营销传播模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以互联网为背景下的网络协作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针对目前的状况提出了研究问题。
文献回顾
营销理论随着市场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口碑营销传播模式也在逐渐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传播模式。
第一阶段:消费者内部信息传递影响的模型
口碑营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能够影响早期的营销思想和活动。市场信息的传递是一种人际间的信息交流,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最一致的结论就是个人信息的获取能够有效地影响市场的选择(Ktona and Mueller 1955)、价格(Feick 1984)以及新产品信息的传播(Engel,Keger and Blackwell 1969)。研究证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交换是普遍存在的(King and Summer 1967),并且能够影响购买偏好和选择(Anrdt 1967),个人信息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个人信息资源要比非个人信息资源更能使消费者信任。Ryan和Gross(1943)验证了购买者之间的交流要比营销沟通的影响力更大。消费者的内部交流主要是关于产品服务以及与品牌相关的营销信息。在这一阶段的模型中,口碑营销是自然形成的,因为这种营销方式是在两个消费者之间传递而不直接受到营销人员的促销活动,以及其他的方式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口碑营销的观念是:当营销人员利用广告和促销活动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有效的传播出去,口碑会在消费者内部自然而然的产生(Bass 1969;Whyte 1954)。
第二个阶段:线型口碑营销模型
随着对口碑营销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在口碑营销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影响力量,如具有影响力的顾客(e.g. Feick and Price 1987;King and Summer 1976).这使得营销人员开始寻找并企图去影响那些具有影响力口碑营销传播者。较早的学者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口碑营销的影响者:意见领袖和早期的购买者(接受者)。营销学者假定通过研究意见领袖和早起接受者来了解个人信息交换的重要内容。Feick and Price ( 1987)从营销者的影响力方面做了研究,认为市场影响者的影响力不是基于对某类产品的了解或者是某类产品的专家,而是对这一特定市场的熟悉。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关于新产品,新观念,因此,初期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人成为了口碑营销传播的渠道。通过广告,促销等传统媒介手段对其产生影响。这个传播模式的形成,与二战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抵制购买的现象不可分割(Holt 2002)。实际上,真实有效的产品或服务信息在营销中才是最重要的,口碑营销需要意见领袖就是因为消费者认为他们传递的信息更可信,对于自己的购买更有价值。
第三个阶段:网络协作营销模式
近年来学术营销已经从交易转向以关系为基础方向的研究(Vargo and Lusch 2004),并且对消费者的网络、群体和社区日益重视(Cova and Bernard 2002)。消费者被视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积极的合作者,通过消费者营之间的消费信息沟通进行口碑营销传播,这一过程可以是特殊的、创新的,甚至是抵制的(Brown, Kozinets, and Sherry 2003),因此在某一消费者群体里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沟通是相互合作的。而今,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电脑媒介传播)人际传播方式,即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重新构建了一种借助互联网媒体的间接的人际传播方式(郭国庆 ,杨学成;2006)。Gelb和Johnson(1995)指出,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也是口碑传播的一种形式,即“网上口碑”,极大地扩展了口碑的程度与范围。网络口碑来自众多有着不同消费经历的消费者, 能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信息, 与传统口碑的单一信息源相比, 信息更全面, 因而克服了消费者在传统营销环境下的信息劣势, 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这大大改变了消费者在传统营销中的被动地位, 提升了消费者的主动权(柴海燕,2009),使消费者主动、实时地参与到产品或服务的营销活动之中,收集消费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往的营销信息只能从信息发送者向接受者传递,而网络信息可以是双向传递的,即具有交互性(郭国庆,杨学成,2006)。同时这些新的变化也给营销人员提供了新的机会,使他们可以采用更加专业的管理和测量方法,比以往更高效率的传播营销信息,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的传播 (C.Wojnicki, & Sarah J.S.Wilner,2010)。
提出研究问题
Robert V. Kozinets(2010)在互联网与消费者网络协作模型结合的基础上,针对博客的传播特点和影响力,根据博主的个人特征及其博客的内容分为:解释型( Explanation)、评述型(Evaluation)、崇拜型(Embracing)、接受型(Endorsement)四种类型,来研究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口碑传播的策略。快节奏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陷入碎片化状态,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一件与工作和现实生活关系并不密切的事情成为一种奢侈,但表达的欲望始终存在。微博的传播形态正迎合了这种快速、便捷、廣泛、不要求深入的交流需求,用极低的时间成本完成自我表达、人际交流和形象塑造的目的。那么Robert V. Kozinets(2010)提出的口碑营销传播策略(解释型、描述型、崇拜型、接受型)是否适用于微博中。微博传播的初始阶段是建立在以个人为中心的话语圈,随着微博传播力量的日益强大,企业、政府、学校、媒体等组织对其越来越关注并且开始逐步尝试以企业、政府等组织为中心进行形象、产品、服务、信息的传播。那么这种非个人性交流的组织怎样在微博中进行有效的口碑营销活动,具体的应用策略是什么?
作者简介:张克一(1987-)女,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口碑传播
刘雪娇(1988-)女,河北省唐山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网络传播
7.沉浸感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 篇七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 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 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 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沉浸感概述
沉浸感是指参与者通过各种器官的感知, 及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虚拟交互的过程中, 完全沉浸在本身所想像或设计者所设计的虚拟情境中的一种状态。“沉浸”是人们在工作或学习时的最佳状态。
1.1 沉浸感提出与完善
沉浸感于1975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Miha1y Csikszentmihalyi博士首次提出, 解释了这样一种状态: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 可以完全不受其它外界干扰的影响, 集中精神, 摒弃所有不相干的知觉, 完全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做这些事情, 并进入一种沉浸状态。早期沉浸理论认为挑战与技巧是影响沉浸感的主要因素:即如果挑战太高, 使用者对环境缺少控制能力, 会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 如果挑战太低, 使用者会觉得无聊, 甚至对活动失去兴趣。沉浸状态则主要发生在挑战与技能平衡的情况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机交互情境和虚拟交互环境大量涌现, 沉浸理论在后继学者的研究下, 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985年, 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 (Massimin) 和卡里 (Carli) 根据研究对“挑战”与“技能”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 最终得到8种组合关系: (1) 高挑战和中等技能:激发; (2) 高挑战和高技能:心流; (3) 中等挑战和高技能:掌控; (4) 低挑战和高技能:厌倦; (5) 低挑战和中等技能:轻松; (6) 低挑战和低技能:淡漠; (7) 中等挑战和低技能:担心; (8) 高挑战和低技能:焦虑。它们间的动态组合关系如图2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 只有当高挑战同时辅以高技能时, 人们才能进入并维持这一种沉浸状态, 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流 (Flow) ”, 见图2中2区灰色地带[1]。
1.2 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 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被大量研究。Csikszentmihalyi把“心流 (Flow) ”解释为“由于全神贯注投入而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一种心理状态”[2]。沉浸体验的发生伴随着9个因素: (1) 每一步有明确的目标; (2) 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 (3) 挑战和技巧之间的平衡; (4) 行动和意识相融合; (5) 摒除杂念; (6) 不必担心失败; (7) 自我意识消失; (8) 时间感扭曲; (9) 行动具有自身可控制性和目的性。
2 网络学习概述
2.1 网络学习概念
网络学习, 又名网络化学习, 是由英文E-Learning翻译而来。所谓网络学习, 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 凡是基于因特网及其数字化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学习;从狭义上讲, 网络学习是指利用网络及其数字化资源, 为学习某一特定课程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或者在网络教育机构注册选课后进行的学习活动[3]。
2.2 网络学习内涵
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不仅包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利用、改造和开发信息资源的过程。网络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网络本身, 还应把网络当作一种学习环境[4]。此外, 网络学习还代表一种更深刻的观念, 即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 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
网络学习主要强调在E-Learning中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 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优化教学效果。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 网络学习有以下3个特征: (1) 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 (2) 以个体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 (3) 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5]。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 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2.3 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学习资源, 依据网络而存在的网络学习势必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网络学习动力不足。网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并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 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有效进行网络学习的保证。而大多数学习者把网络当成娱乐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 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和过程控制显得被动。
(2) 网络资源杂乱、学习效率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其中资源杂乱无章、良莠不齐, 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获取有一定困难。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时间管理、资源管理能力也提高了要求, 繁冗的信息给学习者识别、提取、处理信息带来了挑战。
(3) 网络课程设计不合理。现在许多网络课程流行课堂实录视频内容或者全部是文字课件, 这种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好, 看的过程中学习者容易不自觉地走神, 且这些视频时长与课堂差不多, 学习者根本没有时间看。虽然国家专门进行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 但各个网络学习资源的站点群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存在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群体学习同一门网络课程的现象, 不利于学习者进行专业地学习与交流。
(4) 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缺乏交互。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缺乏教师与学习者的直接交流。在网络环境下, 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不是直接和同步的, 而是间接和异步的;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得学习者在遇到学习困难时, 无法继续进行学习活动, 形成学习障碍。
(5) 网络学习者技能不足。对于许多优秀的网络资源许多学习者不会利用, 校园网及其购买或租赁的数据库资源检索麻烦, 不易获取。而网络学习者的技能又影响着网络学习效果。
3 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3.1 沉浸感对网络学习任务设计者的启示
网络学习动机是网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网络学习具有驱动、导向以及维持与监督等作用。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驱使学生积极地采取一系列学习行为去获取学习信息, 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对于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自主学习, 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任务对于网络学习者的难易程度, 尽量避免学习者产生焦虑和厌烦情绪, 不断激发学习者的挑战欲, 使学习者不断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网络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不仅要提供与学习者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挑战”, 同时要明确学习目标, 及时提供合适的反馈, 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高挑战、高技能是游戏沉浸的最佳状态, 也是网络学习追求的最佳状态。
3.2 沉浸感对网络课程设计的启示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习者进行沉浸学习的外部条件。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注意到学习者并不是传统课堂的学生, 在教师录制网络课程时更应该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课程设计更应注重与学生的交互, 及时解疑, 适时鼓励。沉浸学习离不开大量的交互, 其中包括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协作, 教师的及时反馈, 对学习者学习的及时评价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网络课程设计者要注意收集在线学习者的知识程度, 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程度, 对学习者的学习要给以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建构主义告诉我们, 我们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现实的, 掌握学习者的知识程度并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方式, 才能提高网络学习的学习效率。
3.3 沉浸感对学习者的启示
网络知识存储与呈现的最大特点是扁平性, 而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则是层次性展开的。在大多数情况下, 不同的知识是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网络知识本身不会有轻重难易之分, 学习者要具备辨别轻重难易的能力。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习者进行沉浸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者的沉浸状态主要发生在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的“挑战”与自身的能力两者平衡的情况下。因此, 学习者在学习之前要做好知识储备、明确学习目标, 在自学时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不可好高骛远, 因过多的失败而使自己产生失落感甚至厌学情绪。学习者还应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网络资源的分享者, 也是网络资源的构建者, 是资源巨大的知识网络中的一员。学习者应积极融入其中, 不断扩大网络资源, 交流共享学习经验, 提高学习技能。
3.4 沉浸感对远程虚拟学习的启示
沉浸感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 支撑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教室、虚拟社区等虚拟学习环境建设中的运用, 沉浸感理论必将成为网络学习必不可少的支撑理论。沉浸理论还重视参与者的主题作用, 创设一种能激发学习者的情景, 学习者认为这种情景是重要的、有意义的, 不以焦虑为前提。在设计虚拟教学时, 要考虑到虚拟学习环境的建设,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室的还原, 而应该依据不同的课程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
4 结语
沉浸感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作用, 对网络课程的设计、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网络虚拟学习等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沉浸感只能解决网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还有许多问题不能通过沉浸感来解决, 如学生学习的硬件不足;许多优秀资源需要付费, 学习者不愿支付进行学习;教师无法对全面学习内容进行监控;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较困难;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充足的学习时间等。对网络学习进一步加以完善还要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论, 考虑各种因素, 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免费资源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 2009 (1) .
[2]闫振中.沉浸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
[3]张际平.网络字习之本质属性探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 (6) .
[4]周志毅.网络学习的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9) .
8.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校友网络研究 篇八
1 网络构建
复杂网络通常可抽象为节点集V和边集E构成的图G= (V, E) , 其中节点代表实体, 节点数记为, 边代表实体间的关联, 边数记为[7]。将校友网络中注册的校友看成网络中的节点, 校友之间的同学朋友联系看成网络中的边,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网络, 称为校友关系网络, 简称校友网络。
根据空间的网络定义, 借助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两种描述方法space P[1]和space L[1]方法构建校友网络。表1是校友的部分数据信息, 参照space P方法思想, 网络节点定义为在校友会网站上注册的每位校友, 如果两个人注册的专业信息相同或者职务相同, 则这两个人之间连接一条边, 得到的校友网络模型称为ANP (Alumni Network space P) 。参照space L方法思想, 网络节点仍定义为在网站上注册的每位校友, 如果两个人的注册学号相邻或者职务相同, 则这两个人之间连接一条边, 得到的校友网络模型称为ANL (Alumni Network space L) 。
按照以上两种方法的定义, 参照space P方法得到的网络图如图1所示, 参照space L方法建模得到的网络图如图2所示。
根据校友网络拓扑结构, 用邻接矩阵A表示校友网络。若节点i和节点j有边相连, 则ai, j=1;否则ai, j=0, 并且规定ai, i=1。那么表示图1和图2的邻接矩阵分别如AP和AL所示。
2 基本网络统计特性
无向非加权网络的基本统计量主要有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度分布等, 在校友网络的基础上, 对这些统计量进行分析。
2.1 平均路径长度
网络中的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di, j定义为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上的边数, 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定义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 如公式1所示[8]。
其中N为网络节点数。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也成为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 (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8]。
校友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描述了任意两个校友之间沟通联系要经过的最少校友个数。通过对校友网络真实数据和其邻接矩阵的分析, 分别得到ANP和ANL的平均最短路径, 如表2所示。
2.2 聚类系数
在校友网络中, 某位校友的两位朋友很可能彼此也是朋友, 这种属性称为网络的聚类特性。一般地, 假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有ki条边将它和其他节点相连, 这ki个节点就称为节点i的邻居。在这ki个节点之间最多可能有ki (ki-1) /2条边。而这ki个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Ei和总的可能的边数之比就称为节点i的聚类系数iC, 如公式2所示[8]。
对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聚类系数取平均值, 就是整个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C如公式3所示[8]。
其中, N为网络的节点数。
在校友网络中, 节点的聚类系数反映了该校友的邻接朋友间联系的疏密程度, 平均聚类系数反映了整个校友网络中所有校友间联系的疏密程度。分析构建的校友网络ANP和ANL, 可得出平均聚类系数, 如表3所示。
2.3 度分布
度 (degree) 是单独节点的属性中简单而又重要的概念。节点i的度ki定义为与该节点连接的其他节点的数目[8]。度分布 (degree-distribution) 是指网络中各节点具有的度的分布, 一般记作p (k) , p (k) 也等于在随机一致的原则下挑选出的节点其度数为k的概率。通过对构建网络的分析, 可分别得到80个节点和150个节点的ANP和ANL网络的度的分布图, 如图3所示。
其中, 横坐标k表示节点的度数, 纵坐标p (k) 表示节点度分布的概率。 (a) 中节点的最大度为8, 节点度分布的最大概率为0.25; (b) 中节点的最大度为4, 节点度分布的最大概率为0.4; (c) 中节点的最大度为15, 节点度分布的最大概率为0.18; (d) 中节点的最大度为8, 节点度分布的最大概率为0.22。
一个节点的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在某种意义上越重要, 这个节点的“声望值 (Prestige) ”就越高。在校友网络中, 如果某节点的度越大表明该节点联系越多, 在校友中起到的作用越大, 与校友相互联系的频率越高。本文分别分析了80个和150个节点,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度的累积分布近似呈现出一条直线, 相似的若干组实验也表明校友网络的节点度分布服从指数分布, 可推测出整个校友网络成千上万节点的度分布也将近似呈现出一条直线。由文献[9]可知, 如果网络增长时的连边原则是随机连接时, 节点的度分布是指数型的分布, 这意味着在校友网络中新注册的校友与已经注册的校友之间的连接可视为随机连接。
网络的大小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只有12人的班级, 班上的同学相互认识;而有100个同学的班级就存在着互相不认识的节点。因此网络规模的大小往往决定了网络的特性。通过对校友网络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度分布等基本网络统计特性分析, ANP具有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和较大的平均聚类系数, 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特性。而ANL不具备这样的特性, 参照space L方法发现, 校友网络与规则网络十分类似, 规则网络不具备小世界特性。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参照space L方法构建的校友网络ANL不具备明显的小世界特性, 度分布服从指数分布;参照space P方法构建的校友网络ANP是具有指数型度分布的小世界网络。
3 校友网络构建的验证方法
在校友会网站的开发建设中, 对数据库中校友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数据库中, 选取校友信息的专业班级、学号和职务属性, 根据构建校友网络的ANP方法和ANL方法, 利用pajek复杂网络分析软件, 构建校友网络图, 如图4所示。
在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中, 主席、副主席、班长、团支书等班委在班级日常事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校的精神能否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管理人员显得非常重要, 而主席、副主席、班长、团支书等班委作为班集体的负责人, 把辅导员老师下达的命令准确传递给每一位同学并且确保执行, 并把每位同学的需要和基本情况及时反映给辅导员老师, 是一个双向沟通的桥梁。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按概率的加权平均, 表征概率分布的中心位置, 也就是随机变量在加权意义下的重心。因此, 基于概率论数学期望的思想, 结合主席、副主席、班长、团支书等班委在班级中的重要性, 分别对ANP方法和ANL方法校友网络构建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
定义1根据ANP方法, 将每个班级定义为一个社团, D={Aij, Bij, Cij, .......}, i, j=1, 2, 3.......其中D表示所有社团的集合, Aij, Bij, Cij...表示不同的学院、专业和班级。例如, A11表示A学院第一专业一班;A12表示A学院第一专业二班;A21表示A学院第二专业一班。
定义2将所有与某节点连接的边数的和定义为该校友节点的权值, 即该校友的度为校友节点的权值, 主席、副主席、班长、团支书等班委节点看作是重要节点。
定义3将每个社团看作是一个离散型的随机变量X, 校友节点的权值看作是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取值, 校友节点的权值与该校友所在社团所有权值和的比值定义为校友概率P[10]。
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律为P{X=xk=}pkk=1, 2...若级数绝对收敛, 则称级数的值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 记为E (X) , 即
根据以上相关定义和公式, 计算各个社团的数学期望, 如图5所示。
通过表1和图5 (a) 分析可得出结论: (1) 社团人数相同时, 重要节点越多, 节点的职务越多, 社团的数学期望越高; (2) 重要节点数相同时, 社团人数越多, 社团数学期望越高, 也可看出班委对大社团集体的重要性。
通过表1和图5 (b) 分析得不出以上两点结论, 甚至在重要节点相同时, 社团人数越多, 社团的数学期望越小。其原因是我们将每个班级定义为一个社团, 而ANL方法构造的校友网络应该是将重要节点定义为一个社团更加合理。通过以上分析ANP方法构造的校友网络比ANL方法构造的校友网络更加的合理, 更能反映真实的校友关系。
4 结语
校友会网络是为了联络校友、展现校友、服务校友、激励学子, 是联结校友与母校的桥梁和纽带, 是广大校友打拼事业、寻求慰藉的驿站和港湾。通过对某高校校友会网站的认真调研, 借助公共交通网络的两种描述方法 (space L和space P) 对校友网络进行网络构建, 得到ANP和ANL网络模型。分析了网络模型的基本网络特性。结果表明ANP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特性 (即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和较大的平均聚类系数) , 具有指数型度分布, 不具有明显的社团特性。而ANL不具有小世界特性, 具有指数型度分布。校友网络是由一些关键节点 (主席、副主席、班长和团支书等) 连接起来的, ANP方法构造的校友网络比ANL方法构造的校友网络更加的合理, 更能反映真实的校友关系。本文的研究对更好的认识校友网络, 了解网络特性, 构建或改进校友网络都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进一步优化校友会网站, 探索校友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是下一步研究的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波.基于派系的复杂网络及其在公交网络上的应用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 2009.
[2]胡飞虎, 荆娟娟.一种基于特征环的复杂网络结构化简方法[J].计算机科学, 2013, 40 (6) :52-56.
[3]LOU X, SUYKENS JAK.Finding communities in weighted networks through synchronization[J].Chaos, 2011, 21 (4) :43116.
[4]E.Bakshy, J.M.Hofman, W.A.Mason, and D.J.Watts.Everyone's an inuencer:Quantifying inuence on twitter.In 3rd ACM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Hong Kong, 2011.ACM Press.
[5]HOLME P, SARAMAKI J.Temporal networks[J].Physics reports, 2012, 519 (3) :97-125.
[6]印桂生, 张建国.基于复杂网络的网构软件信任评估与搜索算法[J].计算机工程, 2013, 39 (6) :98-103.
[7]M Takaffoli, Farzad Sangi, Justin Fagnan, et al.Community Evolution Mining in Dynamic Social Network[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7 (55) :49-58.
[8]Giuliano Andrea Pagani.The Power Grid as a complex network:A survey[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3, 392 (11) :2688-2700.
[9]汪涛, 吴琳丽.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公交网络抗毁性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 (11) :4084-4086.
9.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九
关键词:网络技术;无盘技术;高校
中图分类号:TP31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2-0000-02
Study of Diskless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ivate Colleges Application
Chang Zhaoyang,Jiang Wei
(Zhe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Zhengzhou450064,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diskless network technologies are constantly developed.As early as the Dos era has been born,but the technology was not yet ripe. Until UPXE techn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Windows98 operating system disk technology began to mature,the diskless technology in order to save the cost of building a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computer configur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y far.The speed of the client has been a lot of restrictions,the stability of the network can not be guaranteed.Disk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very good application.The diskless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began to flourish.
Keywords:Network technology;Diskless technology;College
无盘网络就是在一个网络中除了服务器以外,工作站及其运行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文件都存储在服务器磁盘上的一种计算机网络结构类型。其工作站上不具备磁盘驱动器(包括软盘、硬盘、光盘)仅是表面现象,不具有实质存储介质,而全部通过网络服务器来启动,这样的网络就是无盘网络,这些工作站被称为无盘工作站。无盘网络的最主要优点:一是节约资金,二是管理和维护方便。
一、无盘网络技术的发展
无盘DOS网络。从1994年至1996年,早期的无盘网络多数属于Novell公司的Netware无盘网络。在1996年Windows NT 4.0 Server发布前,Netware是局域网络的工作标准,其无盘工作站也曾横行一时。无盘网络Netware3.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无盘工作站以IPX协议登录,主要应用于DOS环境下的各种处理。目前,我国很多证券营业部仍然采用Netware无盘网络作为股票交易网络。
无盘WIN95网络。从1996年至1999年,1996年Windows NT 4.0 Server发布后,Netware在局域网市场的份额开始受到强烈挤压。随着Windows NT 4.0 Server在局域网市场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Windows NT 4.0 Server支持的RPL无盘网络开始推广。由于Windows NT 4.0 Server与Windwos 9x产品结合的性能優于Netware,并且在无盘网络领域也是如此,因此除一些无盘DOS工作站仍然采用Neteare无盘形式外,无盘windows95网络基本上都采用Windows NT 4.0 Server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以RPL方式登录的无盘网络占绝大多数。之后的几年RPL几乎成为了无盘网络的代名词。
“假WIN98”无盘网络。2000年以后,微软公司没有看好无盘网络,微软从1997年推出的Windows95 OEM2(国内俗称1997)开始,不再提供无盘启动支持,微软己经将其重点转向了WINDOWS终端。很多无盘爱好者在此情况下将原来的无盘WIN95改头换面和添加了IE浏览器等功能后,推出了所谓的“假WIN98”无盘网络,无盘Windows网络前景一时黯淡。
无盘WIN98网络。但自2000年以来,世界众多著名99v公司重新将目光投向了无盘网络,也开发大量的无盘软件:例如
a、Intel公司开发了PXE无盘启动方式
b、Qualstem公司开发了可以安装无盘win98的Litenet工具软件
c、3Com公司不仅开发了能够支持服务器多网卡PXE启动的无盘软件DABS,还开发了能够在无盘工作站端实现虚拟硬盘的VLD软件等。
无盘XP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前10M网络步入100M、1000M的时代,更推动了无盘的发展,以前受限于网络的瓶颈得到解决。节约硬件成本和管理维护成本大大推动了无盘新的应用。
由于Inter、3COM和QUALSTEM等大公司的介入,无盘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启动技术PXE,并出现了以PXE为基础的系列无盘软件,借助以上公司的实力,现在的无盘网络也实现了性能的跨越,现在的无盘网络不仅早己能够运行WIN98,甚至能够运行WIN2000/Winxp;不仅能够无盘启动操作系统,而且几乎能够运行所有可以在有盘系统上运行的软件
二、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
由于无盘网络技术无可比拟的可靠性和先进性,被广泛地应用到很多领域,在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中的应用非常突出。无盘网络技术在民办高校中主要应用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
三、应用分析
无论是民办高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计算机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电脑的利用率都是非常高的,老师和学生用可移动的存储设备存取资料。容易感染病毒,这样文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造成机器运行缓慢蓝屏、死机,甚至整个局域网瘫痪,所有机器都要更新系统和软件。频繁的更新不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损坏机器的硬盘。如果用无盘网络来管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在这样一个小的局域网里,所有机器都不需要安装硬盘,只需配置好一两台服务器,做好一台客户端机器的系统并安装好所需软件再上传至服务器,所有客户机都通过服务器来运行系统和软件。一旦机器出现问题,只要更新服务就可以了。
近年来,国家对民办教育越来越重视,给予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民办高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随着生源的逐年增加,院校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国家教育部门在给民办高校有利于发展政策的同时,也对民办高校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要求。要对民办高校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使民办高校进一步规范化,办出一定的特色。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不断地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引进高层人才,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由于民办高校是自主招生滚动发展,在资金众投入方面一向精打细算。但在如此重要的发展阶段不能从这些方面节省资金。每个民办高校都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这些部门都有不少的计算机面临淘汰更新的情况,可以在这方面想办法节省一些资金。扩建一些无盘网络多媒体教室、无盘网络实验室,把要淘汰的旧机器也改造成无盘的网络机房。例如,我们郑州科技学院有两三千台的计算机设备,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都要面临更新淘汰。可以利用无盘技术将这些计算机改造成无盘网络实验室、无盘网络电子阅览室。这样既可以为学院节约一大笔资金,又可以减轻管理教师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做好服务工作。
四、如何应用
首先要安装好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网线,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配服务器。无盘系统对于服务器配置要求不高,目前主流的X86服务器一般都可以胜任,基本上都能满足,内存要求4G以上,硬盘2~4块分组成多Raid 0阵列。无盘系统对于网络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客户端只需百兆到桌面即可,服务器端需要千兆接入,在无须升级已有网络环境的情况下,每台服务器可支持100台以内的无盘电脑流畅稳定的运行。如果服务器配置多千兆网卡,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并增强磁盘增列到raid0+1,则可以大大提升无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度。再安装无盘网络系统服务器和软件,最后是客户端机器无盘网络系统,在应用部署前,为挂载硬盘的每种电脑机型安装好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安装并使用无盘客户端后,将本地硬盘系统上传到无盘服务器中成为一个镜像文件。各客户端电脑在移除硬盘并设置网络启动后,客户端电脑从网络启动后就会根据无盘服务器端的设置选择相应的镜像启动,并按预设参数获取IP地址、计算机名称等网络设置。日后在对无盘系统维护时,以超级管理员账户登录客户机,进行相关更新或升级操作并重启客户端后,即可完成客户端镜像的同步更新,同型号客户机再次启动后呈现为更新后的客户系统。
无盘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民办高校中的电脑批量维护与管理提供了一个捷径,使旧电脑延长了使用周期,还可以说是构建节约型校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杰.无盘网络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应用之我见[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10(12)
[2]白莉娜.浅谈图书馆构建无盘网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3]张涛.无盘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4]夏浩飞.再谈无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管理观察,2009(11)
10.网络课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十
1 网络课程的定义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 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是借助网络技术环境, 针对某一门科目开设的。从开始提出, 就被冠以“远程”的帽子, 笔者认为, 网络课程以其无可比拟的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以及丰富的资源, 势必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2 网络课程的特点
从本质上讲, 网络课程仍属于课程的范畴, 它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结构性的学习经验, 这种学习经验是通过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交互而获得的。但由于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这一特定环境来 传递教学信息并开展教学活动的, 因此, 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性。网络课程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网 络课程中学习内容 、 资源 形式发生变化
学习内容的非线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背景、知识结构等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因人而异地以最佳学习方式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 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将各类与课程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源集成到一起, 形成既有静态的各类相关知识资源, 又有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智慧等动态资源, 为学生提供充分选择的自由。
2.2 网 络课程的组织形式 、 教学 手段和教学模式呈现新的特征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可随时增加新的知识和内容, 从而保证学习内容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发展;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导者;教学的实施, 主要是以网络作为媒介; 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教学媒体呈现多媒体化, 使学生通过全方位的感官接受信息,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网络课程的交互方式灵活多样
网络课程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习者通过学生与教 材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完成学习。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网上教材及资源, 并使学生主动控制并追踪学习, 教师与学生通过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回答、贴吧讨 论、提交作业、课程辅导等方式互动, 学生与学生协作学习, 互相切磋。
3 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
3.1 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构建课 程体系
在教学知识呈现方式上, 网络课程以知识点为线索构建内容体系。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首先要明确学习 目标, 突出重点, 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体现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
3.2 以层次清晰的导航设计构建 课程结构
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 一定要有层次分明的导航设计, 用户界面要友好, 图标需生动形象, 学生可自主灵活选择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随时跳出章节内容, 转到练习或交流模块, 做到随心所欲地学习。
3.3 以丰富的知识链接扩展学生 的视野
网络课程为教学服务, 着眼于教材, 却不能拘泥于书本。在提供书本知识的同时, 要及时注意最新的发展动态。为此, 我们在开发网络课程时, 可提供相关课程链接和著名网站链接, 让学生自己从中吸取“营养”, 理解学习的内容, 同时活跃学习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 以 多层次 、 全方位的互动加 强沟通与交流
网络课程的开发, 在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的同时, 要开辟交流的园地, 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网络爱好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还可以和教师通过邮件等方式提交作业、沟 通交流, 提高学习质量。
4 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特点与开发原则, 网络课程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同样, 网络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据统计, 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32所网上虚拟学校, 开设了200多个专业, 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相信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会更齐全, 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各学校与教学相辅助的配套网络课程开发也日趋完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网络课程应用于教学, 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丰富教学信息资源, 加强各学科信息资源及教学成果的共享, 减轻教师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熟悉行业发展 , 快速跟上信 息时代的步伐
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信息传播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高级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以E- 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设计。大大地方便了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业界最新发展动态, 快速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摘要: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 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给人们提供了更加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因此, 利用目前高等学校普遍拥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环境, 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 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对促进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 2004, (6) .
11.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篇十一
网络语境下“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发挥
●邱素琴
“意见领袖”作为信息传递两级传播的重要角色,他们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宽阔的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党的理论传播中,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启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网络;“意见领袖”;理论传播
“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是网络时代加强党的理论传播题中应有之义。
一、“意见领袖”的特征
“意见领袖”作为引领观点的“布道者”,大都是一些学历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平等性。在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充当“意见领袖”,网络上没有等级差别,没有身份悬殊,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可以发表自己对现实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意见领袖”突破了传统的级别界限和职业界限,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评论的同时,赋予他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接纳度,在网络传播中更具有亲和力和向心力。
(二)草根性。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发表自己观点的公共空间,“意见领袖”产生的范围更广。据调研资料显示,担当“意见领袖”的大多是勤于笔耕、张贴文章多、点击率高、影响力较大的各网络的版主、学者、社会名流、大众明星以及网络写手等,而不是由组织任命或选举产生的,具有鲜明的草根性。传播学研究认为,社会接触越频繁者越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三)权威性。“意见领袖”作为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一般都颇具人格魅力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宽阔的视野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启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网络传播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四)广泛性。“意见领袖”广泛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这一群体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他们一方面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另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环节,广泛地获得信息,他们信源丰富,传播迅速,有广泛的网民基础。
二、“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的角色与定位
(一)“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见领袖”是非正式组织中的自然领袖,他往往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是一种非正式领导者,是在团体中构成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意见领袖”改变了传统的党的理论单向传播、直接灌输的方式,在党的理论传播中,他们担当了宣传员、评论员、督察员的角色。作为宣传员,他们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网民解读党的理论,把握核心内涵;作为评论员,每当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意见领袖”总是在第一时间迅速在网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网民展开讨论;作为督察员,他们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及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尤其在一些热点问题和反腐监督上更是如此,通过网站以自己的观点、意见、乃至情绪直接影响网民。网民的回应一般采取发帖方式,或者被转载,辐射到其他网络。
(二)“意见领袖”的定位。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在“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选民投票”的研究中发现,许多人在选举中的态度往往会通过一些“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而改变初衷。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首先通过影响“意见领袖”,然后由其来影响更多人的。因此,“意见领袖”被传播学者定位于“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调查,1.8%的网民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就关注事件表达观点,他们相信互联网能够使人们对政府工作有更多的发言权。79.2%的被访网民认为可以更好地了解政治,同时有73%的网民希望通过网络使政府官员更多地了解群众的看法。这一情况表明,大多数网民还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发表意见,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和“追随的大多数”。即使发言,也只是片言只语地附和一下,或者简单地表达赞成不赞成,很少系统地发表观点。只有“意见领袖”是最活跃的群体,在各种网站发表观点,聚焦热点,影响舆论的主题和倾向,左右网民的思想。
三、发挥“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作用的思考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成为最活跃的政治表达空间和政治参与空间,成为传播、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平台。发挥好“意见领袖”在党的理论传播中的作用,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网络媒体无论是信息量,还是观点数量,目前都已超过传统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为此,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一要改变思维方式,变传统的层级思维为平面思维,加强网络世界扁平化管理。二要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快速地把党的理论与网民关心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引发理性思维,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在传播中发挥主导作用。三要增强网络意识,提高信息化素质。改变语言方式和交流习惯,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简洁的网络语言与网民交流,以普通身份与网民平等互动,争取网民的支持。
(二)设置正确议题,占领舆论主导地位。理论传播决定舆论导向,坚持正确引导避免误导,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原则。为此,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设置正确的议题,抢占舆论制高点,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一要与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信息有机结合。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也是广大网民接受理论教育,付诸实践的过程。二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有机结合。网民“最耐读”、最关心的理论传播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发展面临的形势、需要破解的难题等。三要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信息有机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四要与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信息有机结合。新技术、新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科学理论。
(三)加强网站建设,搭建网络传播信息平台。网民在网络论坛中的真实面目和身份被各种符号所代替,具有隐匿性,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各种观念在网上集合、交汇、碰撞,夹杂着有害的、负面的杂音和噪音。“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与网民身份接近,更容易交流。为此,要积极构建各类与党的理论传播相匹配的网络体系,包括设置宣传教育网站、网上虚拟课堂等传播平台,通过发表言论、披露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帮助“意见领袖”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配置好网站和论坛版主,充分发挥其作为中介人的特殊力量,激励他们积极进言,增强网民的向心力。
(四)培养“意见领袖”,发挥传播主体的作用。广泛吸收各类虚拟社群“意见领袖”参与党的理论传播,把舆论引导渗透到各个网络节点之中。一是引导既有的“意见领袖”,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做好组织宣传的传声筒,解读、传达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二是鼓励各级领导、政府官员、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等有影响的人做“意见领袖”,使其成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更好地发挥传播主体的作用;三是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积极进言,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四是发挥主流传媒的导向作用,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主流传媒要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早在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网络语境下,发挥“意见领袖”在党的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党的理论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2]孙立平.传统与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D267.6
A
1009-928X(2010)05-0053-02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复杂网络分析08-31
复杂网络本科毕业论文11-03
项目管理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论文06-14
神经网络在空气污染预报中的应用研究07-16
计算机网络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06-11
网络视频教学技术及其应用论文10-08
一种在线神经网络在补偿飞机模型不确定性误差中的应用10-18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网络技术问题12-09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