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精选14篇)
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一
精准供给背景下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关乎高校转型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文章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整体转型为契机,结合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存在供给模式趋同、方式单
一、资源薄弱,保障措施匮乏等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精准供给、精准培养,为构建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精准供给;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76-02
为了服务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精准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总结现行本科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注重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有机融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改革和创新应用本科实践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立足中职本科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海洋情怀、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应用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就”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的系统工程。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引领、推进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方案启动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1)政府迷惑,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和普通本科实践教学概念认识不清,没有形成经典案例供政府参考,政府难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各方资源建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2)社会疑惑,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无法同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对需求侧调研不够,供给侧改革力度不强,实践教学模式趋同,“重说教、轻实践”、“重过程、轻实效”,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认同感不强。(3)学校困惑,现行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应用本科实践教学要求,“双师双能”标准尚存不足;实践教学体制依然沿用普通本科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监督不严,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因此,如何科学、准确界定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的内涵,构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供给途径,拓展供给平台,最终实现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的“精准供给”,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应用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为学校在转型中的试点学院,承接着学校分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学院以“坚持一个中心、三个注重、四个定位、五个体现”为指导思想,从解决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人手,运用跨界思维,改变原有模式,提高供给侧的精准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思想和行为任性化的特点,推动供给侧教育改革理念,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明确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定位,教学组织和制度建设定位,考核方式和成果定位;体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构建一个以新课程、新师资、新环境、可选择的供给结构,为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讨职业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应用本科学生实践技能较强,不能照搬照抄普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运行方案。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实行“分层培养、逐层递进、稳步提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即本科实践教学标准研讨一生源学校调研―行业企业调研岗位需求――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中职本毕业生及高职本毕业生的岗位定位及发展趋势一岗位及发展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一储备所需的培养体系框架―构建适合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育人体系级各个环节设计――行业、企业、学校、专家共同论证――实践教学体系方案成型――学校审批的路线运行――运行成果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体系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按专业将实践教学内容按目标要求划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集中实践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逐层深入。根据主干模块的要求确定子模块的设定,按照专业要求将实训内容划分成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具体操作项目。实训项目设计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年度技能大赛的标准,对子模块进行结构调整。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模块中,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训练项目有不同要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包括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项目,其中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至少考取对应职业的中级资格证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创业类项目中去;公共集中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突出培养学生的解决突发问题和组织协调能力。
3.创新考核标准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废止原有与现行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的教学文件。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有技能经验的师傅引导学生由感知到熟练掌握,最终能够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技能大?全面接轨,突出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例如金工实习,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提出以实物成品为最终考核结果,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4.筑梦精准供给、保障体系运行
(1)“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对“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的思想转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管理办法》,按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两个方面培养师资力量,一个方面是请进来,另外一个方面走出去。即请进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另外学院按专业需求整体规划教师的培养,做到“精准培养、精准帮扶”,让青年教师按计划去企业接受实践岗位的训练,让教学和实践充满弹性和能量,实现“精准供给”。
(2)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将实践教室、实训场所作为应用型本科实施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将创新创业基地和企业环境作为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的辅助场所。学院将现代工控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室、建筑材料实验室、ERP沙盘仿真实训室等38个实验实训室改造成“教学做”一体化室,让学生和教师利用空余时间练技能、拓思维、提素质,这一举措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还对校内的三个实习厂进行了功能上的调整,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围绕各专业核心技能筹建了创新创业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在提供场所的同时,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与20余个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仅让学生到企业去学习,而且长期派驻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新模式。
(3)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政策是保障。首先,完善、优化教学文件,使各种教学行为、教学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其次,将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引入到实践教学的检查和监控,打破学生管理部门只关心就业率和学生生活的传统思想。同时,加强教学信息中心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以现场座谈会、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最后,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细化、各种保障、激励和评价制度。学院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学生校外顶岗??习管理制度》、《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平稳有序的将每一步工作落实到位。促进青年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将青年教师取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做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青年教师岗位晋级与岗位锻炼挂钩。青年教师、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优异成绩给于资金奖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参与教师的各类项目,将成绩的取得作为优秀毕业生和奖学金评定的主要参考。
总之,在学院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院师生齐心共力,经过3年多努力,获省市级各类教学成果奖41项、教科研项目80余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学院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7项,其中一等奖2项。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二等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辽宁省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7项、全国第二届高校教师(本科)微课教学比赛辽宁省复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比赛获奖3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一处。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只要按照“精准供给”的改革,秉承以就业为导向,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强化线上线下的融合,就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2.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二
工程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育以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现场型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是一种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它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对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 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 但必须具有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创新能力, 具有运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1,2]。
我国大量以教学为主的高等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目前主要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特色不鲜明、教师缺乏工程经历、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等方面的问题, 进而造成了工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人才培养现状, 致使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增加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的矛盾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缓解矛盾, 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3]。本文针对机电大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实践。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面向现代制造业, 坚持“感性认知基础化, 基础训练技能化, 综合设计自主化, 开放实验创新化、社会实践多元化”的基本原则, 构建了“大平台、多层次、阶段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工程认知、基本技能、综合性与创新性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多层次纵向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平台就是树立大工程背景的概念, 对所有的实践教学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层面上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多层次指将实践教学体系总体分五个层次:工程认知实践, 工程技能基础实践, 工综合能力实践, 综合创新专题研究及社会适应能力实践。
2.1 工程认知实践
工程认知实践教学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对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认知性工程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奠定学生工程知识背景为目的。主要利用入学教育、认识实习和专业介绍的形式完成, 主要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制造技术:工业生产发展与现状 (观看录像) ;制造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参观实验室与实习过程。 (2) 典型机械装置的拆卸, 自行车机构的拆装练习。 (3) 电控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拆装练习;工业机器人认知练习;电机控制认识;简单气动与液压回路设计与调试;物流系统认知。
2.2 工程基础技能实践
第二层次工程基础技能训练, 使学生学习简单的制造基本技能和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工程素质。本层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制造工程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两个模块。制造工程技能训练工种主要包括:车削训练, 铣削训练、刨削训练、磨削训练、钳工训练、技术测量训练、电气控制训练、数控加工训练、特种加工训练、铸造训练、焊接训练、热处理训练等工种。验证性实验主要包括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机械基础实验、机电基础实验、控制基础实验等。
2.3 工程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
第三层次为工程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 结合学生的专业教学, 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的工程实践训练, 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层次训练主要以课内或课外实验、开放实验、和实验课程的形式, 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和学生兴趣组织实践教学, 在进行该类实践教学时, 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通常由多个实验题目供学生选择,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完成, 每个实践教学项目进行的时间相对较长, 实践表明, 对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显著。
2.4 综合创新专题研究实践
第四层次为综合创新专题研究训练, 提供创新工程训练平台, 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 进行综合设计创新性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内容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 主要包括学生创新教育、各类竞赛、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该层次实践教学旨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优秀学生为榜样, 利用其影响辐射大部分学生参与,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5 社会适应能力实践
第五层次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指各种社会实践训炼, 包括自主创业训练、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研、下乡服务、爱心帮扶等项目。该实践教学主要帮助学生深入基层, 了解社情民意, 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团结协作, 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使其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迅速成长, 该层次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学生在假期完成,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为有效实施该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整合原有的实验室与工程训练中心, 成立了实践教学与研发中心, 对实践教学的方式、手段、师资培养等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已经形成了实施该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有力保障系统。实践表明, 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下, 自应用以来, 成效显著, 已经培养出一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取得了以下应用与实践效果: (1) 学生能力强, 工程综合素质高, 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 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就业率超过96%以上, 就业层次高。 (2) 学生创新能力强, 成绩显著。在机械创新大赛、力学竞赛等多次大赛中获奖, 发表论文, 并申请批准了多项专利。 (3) 辐射面广, 其教改理念和教改实践带动了整个理论课程的改革进程, 使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社会评价优良, 受到多位同行专家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三
【摘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应用本科院校高数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用本科高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数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36-02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介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新型发展院校,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特色,决定了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需建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特色体系。高数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公共理论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加强对应用本科学生数学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须对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一、关于应用本科高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本论文的选题是在当前新升格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有的办学性质的背景下,结合笔者及其教学团队对多年从事的高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认识与思考,展开了对应用本科院校高数课程体系改革之路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数学课程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打好基础、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树立观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我们不能仅依照几十年来传统本科教学经验模式进行教学,也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和形式可以直接“拿来”,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思考与探求适合应用本科学生的高数课程改革之路。
二、应用本科高数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们通过对学生在高数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理念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本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高数课程理解不到位
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还停留在中学的学习模式中,学习态度是被动学习,学习目标是考试拿分。数学课程对于他们就是“公式—例题—练习—考试—再练习—再考试”反复循环的学习方式,他们只关心计算答案的对错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不会去思考知识本身的价值,更不能明白本门课程的开设在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2.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相应的专业相结合,也没有和现实经济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没有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缺乏与实际的相互渗透。
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在现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方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证明”与“黑板+粉笔”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使本来就理论要求较高且逻辑思维要求较强的学科显得更加枯燥与晦涩。
4.考核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评价与期末考核方面都采取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记录为辅的考核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就只会关注考核分数,只求顺利通过考试,失去了对数学理念与数学素养的自我形成动力。
综上所述,归根结底在于目前所实行高数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于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的需求,因此应用本科高数课程的教学正面临如何进行合理改革的问题。
三、基于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1.改变学生对高数课程的不当认识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要从思想上形成对高数课程是具有鲜活实际意义的课程理念,都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该广泛阅读与相关的书籍,扩展知识面;应该制定关于数学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学计划,并将数学文化穿插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帮助学生认清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课程学习的区别,改变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学习的质的跨越;应该为学生开展与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文化有关的学术讲座,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理解层次。
2.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数学充满生机与活力。首先,不能一贯地突出数学的抽象理论与严谨的逻辑证明,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理论知识所来源的背景意义,并提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就是说,应当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高数理论知识所应用在相关领域实际意义”,以及“实际现象背景下所涵盖的高数理论知识”。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谈谈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切实感受到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用学科。
3.采用板块式阶段性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这一突出问题,我们通过反复探索与思考,建立了“板块式阶段性教学模式”项目课题,并正付诸于实践。所谓板块式阶段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当课堂讲授一定阶段的几个章节理论知识体系后,便引入一类与该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数学模型作为教学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简单的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建立,以数学模型案例练习检验与巩固该阶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数学模型问题的驱动下,利用一切数学理论资源以及数学素养,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考核方式实行多阶段测试的考试方式
实行多阶段测试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数学实际案例与建模案例的测试(该测试方式以分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并将测试成绩纳入考核)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不断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探索适应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应用本科高数课程体系的探索研究与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贾学龙,杨华.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93-94.
[2] 王金华.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2010,02期:31-33.
4.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四
1.1 课程体系偏理论化。笔者梳理过笔者学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理论化,在西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明显些。即使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化依然存在,比如广告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上会偏向理论化些,学生的实践效果很难进行有效评价。
1.2 课程体系未更多考虑到专业实际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对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即操作应用。因此需要从学生从事营销工作的第一线需要的专业操作需求出发来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母体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忽视了母体高校的研究型特点及生源素质较高等特性,课程体系上对接专业一线操作上存在不足。
1.3 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课程比例不足。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和理论教学连贯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浙江省为例,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占到总教学量的30%~35%,但专业课程的实践总学时所占总教学量的比例仅为5%~10%,不能充分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与亮点。
5.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五
【摘要】为提高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讨论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做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面的探索,以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应用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对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企业管理课程具有连续性,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1.延续性。像大多数管理课程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可以被描述为‘旧常”。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应是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课程内容的设置就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延续。
2.综合性。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商业管理实际上是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中的跨学科学科。
3.实践性。这门学科实际上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
4.针对性。在商业管理实践中,必须为不同的产品和客户开发不同的生产,营销和物流计划。换句话说,没有通用的企业管理“模板”。
5.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企业管理是人、财、物的管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的补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艺术的运用是科学管理的补充和提高。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手段方面,相对比较陈旧,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而忽略反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2.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这是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建设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
3.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大部分高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企业的实际锻炼,因此在课程在实践性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双语教学更是难以实现。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性。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三、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加强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现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现代商业管理方法,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提高就业竞争力。教材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可以包括现代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商业决策,营销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将管理思想与管理
实践,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巩固理论和实践教材。
2.创新教学模式。企业管理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教学,引导讨论,安排任务,创造场景,通过颠倒课堂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分析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应对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习可操作性此外,还有角色扮演,模拟,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的商业管理课程教师普遍缺乏实用性。掌握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和行业发展前沿,为深化学科建设、夯实课程内容做好功课。另外,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也可以参加企业培训。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包括公司知识,对产品的理解,甚至是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因此,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营销策划,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产品的相关知识,使他的营销更加方便。考虑到每个学生都不可能有机会接近公司并理解企业,那些可以要求我们参加培训的学生也需要定期回到学校。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增加对公司实践的理解。最后,高校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到高校开展行业前沿和实践类型的讲座,从而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内容。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大胆改革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反映成绩组成,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尽量突出实践性的重要性,如:在评估这部分营销策略时,可要求同学将团队作为一个单位并以团队的形式出售。这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商业管理中的营销策略知识,还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学习团队合作和团队合作,从而拥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的组成可以是随机的,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在未来的实践中自己确定团队成员。考试应设置时间期限。从每学期中后期开始,实践能力评估将在3周左右进行。在早期阶段,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充分锻炼各种技能。经销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自己确定成本预算和销售价格,并在完成销售后评估绩效。最后,每个团队必须提交练习报告以完成业务总结会议。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评估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程度。
参考文献:
6.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六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李高申认为,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只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现实性的需求,还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综合性等。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2.1 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校内外结合原则。
2.1.1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2.1.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2.1.3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2 构建思路
7.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 已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进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成为应用型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覆盖范围广, 综合性强。目前广泛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 主要是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并毕业实习四个环节进行。
1.1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主要通过参观施工现场, 参看各种建筑物,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促进专业课学习并对后续课程学习重点有所了解。
1.2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主要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施工测量、施工技术现场操作、施工现场管理等实习, 加强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的培养。
1.3 生产实习
在这一环节中, 因各个教学单位培养方向不同, 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施工图预决算实习、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工程招投标全过程模拟实训、房地产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等, 主要起到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作用。
1.4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提升。学生通过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综合应用, 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工作做好衔接适应。方式可以灵活安排。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背景不同, 导致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指向等不尽相同。同时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践性教学环节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部分学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导致课程设置上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重过少。同时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时间安排不合理,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
2.2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
由于各个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 导致所设置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缺乏针对性, 无法与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结合。并且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 没有考虑到在工程全过程实践中彼此之间的关系, 缺乏系统性。
2.3 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经费不足
很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致使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安排欠缺。并且由于缺乏经费, 很多学校无法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导致实践教学存于形式。
3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本文按照项目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全寿命周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将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课外社会调研、模拟生产现场实验、生产现场实践四种方式,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展开。
3.1 课内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课内设计、课内实验和大作业的形式展开课内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1.1 决策阶段
在决策阶段需要市场调查和预测技术、经济方案分析与评价等知识, 可以通过布置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课内作业来锻炼学生能力与素质。
3.1.2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图纸设计及设计概算文件编制。可以在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估价、Auto CAD等课程, 通过建筑方案设计、设计概算和预算文件编制、施工现场测量等形式展开,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1.3 招投标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应该熟悉招投标活动过程、参与方工作职责、合同文本撰写及投标报价策略等, 可以通过设置编制招标和投标文件来熟悉相关内容。
3.1.4 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应该懂得施工技术与方法、成本或投资控制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可以编制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使学生掌握相关方法与工具。
3.1.5 竣工验收投入使用阶段
竣工验收投入使用阶段就是项目通过验收进入到正式运营阶段, 在此过程中应该懂得竣工验收的标准, 工程结算与决算、物业管理等, 所以可以让学生编制竣工验收文件、结算文件盒物业管理手册等来熟悉相关方面的知识。
3.2 课外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就是对有关事实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 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 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去参观、学习和调研来了解专业前沿、建筑材料及工艺、施工过程和企业环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3 模拟生产现场实验
模拟生产现场实验就是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情景模拟与仿真道具, 如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招投标模拟、工程资料管理实务模拟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并且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 使学生了解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 同时锻炼实践能力。
3.4 生产现场实习
生产现场实习就是学生亲自去施工现场观察、收集资料, 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学习, 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锻炼工程实践能力, 为参加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在四年本科教学过程中, 将上述四种形式的实践课程适时、分层次、系统有序展开, 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掌握全过程的专业知识以及各方实践能力。
4 完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
4.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
实践课程应该依据本校特色和方向设置, 根据理论课程教学进度适时的、分层次的采取不同实践教学形式, 使学生利用实践巩固所学专业知识。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该制定规章制度, 认真做好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与反馈, 强化实践教学质量。
4.2 整合实践教学各个环节
实践教学应从基础到前沿, 从认识到实践采用四种不同形式在四年不间断的进行。在实践过程中, 应该加强各个环节的系统性,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 合理安排实践中相互交叉部分, 防止实践重复与空缺, 构建一个有特色的、多层面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4.3 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实习基地和综合实验室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 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 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 配备各种相关软件及仿真系统和模型资源, 如计量与造价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招投标模拟软件、项目管理沙盘、Auto CAD、结构设计等的综合实验室, 来满足学生各种实践平台需求。
4.4 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师是指导实践的关键因素, 各个院校可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 进行脱产进修,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可以积极聘用“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 经常聘请校外实践丰富的专家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举行讲座, 从而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改善师资结构。
5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形式、系统的综合性体系, 可有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立新, 蒋圆圆, 黄大文.基于3p层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工程管理学报, 2010 (s1) :87-89.
[2]徐淑红.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系统化改革思路与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4) :133-136.
8.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适应工程建设领域与工程造价领域一线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从事工程造价、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本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给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议,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校工程管理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由上表的实践环节安排可以看出,实践安排基本覆盖了整个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从实践操作来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训的学时还是太少,有些实践仅仅是到施工现场参观,能够实际操作的实践课程严重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密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专业特点决定的,没有固定的施工现场可以实践,每年学校都要重新联系施工现场,这种情况给实践教学带来了不稳定性。同时,施工现场复杂、安全隐患多,学生长时间集中实践安全隐患大,顶岗实习对在校学生来说更困难。
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1.完善施工仿真实验室的建设
施工仿真实验室可以利用软件模拟施工现场并配备相应的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就完成相关的实践科目,避免由于实践基地的变动导致的实践教学的间断。除了加大对施工仿真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外,还应完善相关的实验经费使用制度,保障实践费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施工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性实践,课内实践主要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软件应用,如施工组织计划和造价文件的编制软件,集中性实践主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的系列实训,如建筑材料实训和工程测量实训。为培养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使之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应针对这两类实践环境进行梳理,以实践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使學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中接触并完成一个建设工程的全寿命项目周期,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完善教师队伍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针对教师多数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鼓励教师考取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证书,提供机会让教师到企业中长期实践,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新教师的引进方面,注重其实践能力,着重选择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尽快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多的不足。
4.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考核方式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引导,学生基于考核要求完成实践环节,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应基于实践过程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通过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的把握全面评价学生,如对实践各个环节的过程成果的考核,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吉超,赵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2]韩建军,程玉.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与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
[3]申彤.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2.
[4]文凤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3.
[5]曾晖,颜朝日,曾庆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6]王哲,季菊英.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议[J].咸宁学院学报,2006.
[7]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09.
9.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九
3月,中国教育部明确了全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方向:将现有 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技術型院校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的要求。《税法》课程是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该课程成绩的考核也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但是对实践教学部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一般学校只是在期末最后一周安排《税法》实训课程,在执行中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往往被压缩。
(二)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税法》课程实践要求
在开设《税法》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均没有配备适合《税法》实践教学标准的实验室,有很多院校甚至于都没有财税教学软件。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对各大重要税种如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整个办税流程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做全面展示,或者只讲解简单的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对于企业在实务中可能会出现的`涉税业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三)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应用型院校,很多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自身完全没有到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切合实际的实践应用操作,使得即使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财务软件或实验室,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也难以充分发挥财税软件的作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对策建议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练习的模式,变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先进行课下学习,在课堂中再进行答疑解惑和知识的巩固提高。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完全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把分散的各税种内容进行整合,合并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税法总论,介绍税法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流转税类,应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教学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财产行为税类,第四部分是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第五部分是税收征收管理法部分。其次,教师应对重点内容预先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比如,我国现行税法中最大的一个税种即增值税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关于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视频,学生在课下先进行视频预习,课上教师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专项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该知识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布置专项训练,让学生协作完成,不但使学生对非常抽象的销项税额计算和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项目教学法下,《税法》课程教师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税法》课程中的枯燥的税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过程中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申报任务工作流程。下面以税法课程中的“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第一,收集与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相关的信息。在各项目组中,可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家当地的企业作为案例企业,企业类型应涉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等不同类型,并利用各种途径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纳税相关的信息。第二,项目实施。首先进行学生角色的分配,学生根据业务需要和角色安排,进行相应的涉税业务处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并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进行解决。第三,教师要对项目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
(三)加强校企业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校企合作,是把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直接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种办学模式为在校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从学校通往企业实际的大门,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提前进入到岗位工作的状态,能使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实际查漏补缺,自学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一方面,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习中学习处理企业实际复杂涉税业务的操作技能,学校要指定专门的老师到企业中进行深入调查,取得企业办税业务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要避免短期行为,对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找到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切入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怡.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山西农经,,13.
[2]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6.[3]林晓卿.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日本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
10.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朱德贵 戴光泽 戈满寿 杨川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当今交叉学科领域最广、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面对这种快速的知识、技术进步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形势,如何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学实验资源,做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是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同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经历了由铁道部到教育部归属转变、金属材料工程二级学科专业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的转变、高校本科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剧增所带来的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精英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蜕变后,也同样面临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我们在经过反复思考和调研后,进行了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尝试。本文主要就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探讨和交流,以期共同做好新形势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
1.历史沿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迁
我校于1998年就进行了大类招生的改革,当时改革的目的是“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实现通用性人才的培养,以克服原有专门人才培养导致专业技能突出、口径窄的缺点。大类招生改革促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将原有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焊接、铸造、压力加工及部分非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都统一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高校由于原有专业背景的差别及学科资源构成不同,虽然合并后都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也将原有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焊接专业合并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发展了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材料成型与控制的教学内容,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迈进了一步。此次改革力度极大,专业课学时减少达到50%以上,基础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改革也暴露出较大的问题:一是强化了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及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却弱化了专业基础;二是由于学时的限制,使得原有的实践环节被消弱,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反映出实践动手能力的明显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2001年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强化基础必须包含专业基础,而且要求为宽专业口径的培养打好基础;对于材料大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保证材料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此次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材料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随着大规模扩招,造成学生规模迅速扩大,而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真正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004 年12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要求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贯彻这一要求,紧紧抓住教学改革这个核心,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在教学基本条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成果,以期达到素质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2.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
2.1 培养目标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相应的功能材料领域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材料制备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是结合目前学校的研究教学型定位和当前人才需求的特点而制定的。
2.2 培养方案的特点
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掌握材料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通过各种实际工程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材料加工工艺设计,提高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方面的基本能力。
2.3 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1)参加并获得全部16个实践教学学分。
(2)通过全部必修课程学习,获得125~134个学分。
(3)限选课程获得至少31个学分,包括经管类、文史类、专业外语类、自然科学类各2个以上学分,学科基础6学分,专业课程方向14个学分。
(4)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学分可计入限选学分,同时要求选修课2~11学分。
(5)总学分达到183个。
学生必须满足上述五条要求,才能毕业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4 教学定位
夯实基础,突出个性,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大类专业招生以后的第三次教学改革,主要是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在进一步细化落实第二次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探索、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初步建立起适合西南交通大学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其中,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
3.1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
(1)调动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一帮二严三带头”和“党员旗帜工程”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促进学风班风建设。
(2)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利用现有的“郫县爱心感化教育学校”、“安靖镇敬老院”和“两校区交通车站服务点”三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和三民公司、包钢等五个“学生实习基地”,教育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关爱群众、学好本领。
(3)学院党员干部带头,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献爱心,每年筹资16万多元学院专项奖学金,奖励本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4)定期举办“爱国爱校爱人民,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的教授专家成才之路系列报告会,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求职礼仪、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大学生社会学实用知识;名师深入学生群体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5)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23”工程实验室等众多大型实验设备和各类大型科研项目、各类成果所提供的科研平台,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等工作,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培训成效显著,学院本科生的就业率几年来平均保持在95%以上。
上述活动和措施就是让学生能紧贴社会,与社会共建人才培养教育基地,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锻炼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并能使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化、生动化,以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实践在育人功能上的独特功效。
3.2 初步建立创新性人才实践培养体系,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
(1)建立起了多层次、模块化、能力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科学研究,个性化培养等环节。环节彼此之间双向互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上述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实验和实习实训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必修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工程训练和个性化培养,则是在素质教育和通才培养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和突出人才的个性特点,并结合材料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而为学生增加开设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拓宽专业实践环节,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相关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不同材料研发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则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不但从实践角度提高能力,而且从科学研究的整个环节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毕业论文要求严格做到一人一题,并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密切结合教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进行,使学生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真枪实弹地进行科学研究。
(2)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自主开发先进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教学
实验室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手段和条件的改善与提高,及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自制的微机群控系统极大地改善了热处理与控制的教学条件。材料制备技术和粉末冶金技术实验教学的开展,主要引进了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如粉末的沉淀及共沉淀制备技术、等静压成型、热等静压烧结等。“十五”期间获得各类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3)大力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学校“323实验室建设”工程,投入近300万元更新基础教学设备;所有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工程实践、个性化实验室对全部学生开放。向本科生开放所有实验室,开展个性化实验、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工程实践项目、科学研究项目。
4.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1)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实验中心已建成为四川省首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基地,以各专业实验室和省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工程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丰富,形成了工程实践、SRTP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个性化实验多模块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受益面逐渐加大。在2006学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学生开出的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达到70个,其中工程实践45项,参与学生人数220人,约占当年可参与人数的70%。
“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获2005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毕业论文成绩突出,2003届优秀毕业论文(论文成绩85分以上,下同)校内教师评价平均分是86.5分,校外专家平均评分88.7分,校外专家普遍认为西南交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高。2007届优秀毕业论文校内教师评价平均分是88.1分,全国教指委专家平均评分89.6分,教指委专家普遍认为西南交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高,符合培养计划的要求。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已经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有效支撑,以毕业论文为主要内容,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达到20余篇,其中2006届尹明同学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材料化学》2007年第19期上,该刊物当年的影响因子达到4.818。
(3)素质教育成绩突出,毕业生就业率高
学院的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历年来在学校的评比中名列前茅,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率接近100%,材料02-4班获得2005年度全国先进班集体。
毕业生就业良好,连续四年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超过95%,有健全的毕业生质量跟踪检查体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反馈良好,一些单位专为我院本科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5.结论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制度的改革方向,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秀做法,西南交通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改革刚刚起步,关于创新人才体系的建立将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学院继续学习全国各高校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我们的改革:
加大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在教学人才引进与培养、基本教学条件提高与完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上积极工作,为创新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运行平台。
充分利用学院科研人才优势,加强科研成果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大力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1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前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徐海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是中国矿业大学以新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它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是非常明晰的。即坚持“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性、创新型、国际化高级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徐海学院成立之初,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移植了学院母体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以应用性为办学指导思想的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这种移植过来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能否体现“应用型”?是否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适应学院的学生实际呢?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上对大学物理教育有一种倾向,认为大学物理教学应向纵深方向发展,内容越深越好,越专越好。这对那些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是合适的,然而对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则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应用型大学面对新世纪不断扩招,一大批中学毕业的新生升入高一层次的大学,在招进的大量学生中,有许多是基础打得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够高的学生。再加上现在高考制度,高中面对高考的应试教育,中学物理教学不断弱化,结果使普通大学招进的新生中,许多学生物理基础显得不够扎实,甚至有的物理基础极其薄弱。
因此,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既不能照搬高水平母校的教学模式,更不能弱化大学物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地位,而应该通过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徐海学院制订的“应用性、创新型、国际化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状况,本着加强基础性、拓宽知识面的原则,在分析原有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原有教学体系。为了使大学物理课程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结合徐海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原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之符合应用型本科物理的教学要求。例如,在原来的物理教材中,力学这部分教学内容常按照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这样的顺序分三章来讲授。我们认为,可将相关内容合并集中到两个章节中去讲,如将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合并成作为力和运动一章来讲授。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三大守恒定律合并成一章。这样物理内容在结构体系上更加合理。再如,在原教材中,振动与波动两部分教学内容不包含在力学部分教学,而是放入到光学部分与光学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教学单元。这样的体系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做的结果割裂了振动与波动同力学的关系,使得力学体系构成不完整。此外,依照原来的顺序,电磁学部分的内容也被打乱,将其中有关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等内容归于振动与波动部分,这样的体系看似强调了物质运动的共性,但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使得教学内容散乱,不利于学生学习。我们认为,可将振动与波动两部分教学内容归到力学部分教学,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两部分教学内容仍归到电磁学部分,这样物理内容在结构体系上更加合理、更完整。另外,由于相关内容集中,也便于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顾及到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又要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概念阐释上,以清晰、准确、严谨为基本原则,注重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不要过多涉及理论来源及深度的细节问题。在解题方法的介绍上,应采用简单的公式及推导,少用繁琐的数学理论推导,多用图示分析,力求灵活多样,以实用高效为目标。
2.优化物理教学内容。近二十年来,近代物理知识急剧膨胀,边沿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要想把物理整体知识结构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状况,大胆创新、敢于取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可以删去理论性太强的内容,适当增加应用性内容。当然,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一定要基于原有教材,进行合理的优化,我们并不主张对原有教材进行大刀阔斧、面目全非式的改革,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学习,如果教学内容脱离教材,将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不便。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体现四个特点:浅、宽、新、用。浅:就是各物理学部分内容的知识深度、难度要浅,要求要降低;知识细节不要过多强调,练习题要求掌握基本题,难题不要求,偏题删除。如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一节,可以重点讲授分子速率分布函数的意义,习题中有关速率分布函数、分布百分率的计算可以不作要求。再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有关洛伦兹坐标变换、速度变换的推导可不作要求,重点讨论其意义以及它和相对论时空观的关系,而与之相关的难度较大的计算题可完全删除。宽:就是拓宽知识面,物理学内容的知识面要宽,不局限于原有的传统普通物理教学大纲的内容。讲授的知识面要“宽”,这不仅指本专业知识面(或说纵向知识)宽,而且还指横向学科之间的交叉的知识,物理做为工程技术的基础,在其发展的过程孕育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并和其他 的学科交叉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因此,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应有意识地将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和比较的知识教给学生。在联系、比较、综合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宽厚的基础。比如,线性物理和理想化条件下的经典物理学,知识面可以扩大到近代物理学以及非线性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范围超出原有大学物理的要求。新:就是引进新知识,在不打乱基本大学物理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物理学的发展规律更新知识,增加20世纪新发展的物理学知识。有一种观点认为教材中传统内容是千锤百炼的“精华”,不能做少许更动。实际上这是以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坚信科学必然是发展的,在实践上发现传统内容中的错误或陈旧部分,提出或补充正确的、新的内容,使讲授内容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的真实进程。有机地加入新内容是必需的。很难想象以17世纪和19世纪内容为主体的教材能将学生培养成“跨世纪人才”。对于新内容的加入,必须首先经历“寻根”的过程,即要找到前沿内容在基础层次上的“根”。这样在讲授有关基础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辐射出去。尽管基础课内容相对稳定,而覆盖面又大于专业课,要变更或挑战传统内容难度非常大,事实证明是可以做得到的。适当的时间作更新对适用教材而言是必要的。比如,可以增加对称与守恒、耗散结构理论、广义相对论等内容。用:就是突出物理学的应用性,即物理学理论在工程技术、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物理学思想在哲学、世界观等方面的应用。比如,在讲授力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力学模型和规律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分析中的应用;在讲授热力学理论后,可以指导学生探讨喷气发动机燃料的选择;在电磁学中,可以引入电磁炮的物理原理、磁透镜等;在光学中可加入激光干涉仪、全息干涉及应用、光纤传感器等;近代物理中加入超导与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及其医学成像原理、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等。诸如此类的物理学应用相当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念、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内容并举。过去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以教师“讲解式教学”和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习诵、模仿和做题,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只满足课本上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性地学习,又不利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经历,适当地介绍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如对称与守恒理论、纳米粉体、薄膜等材料的力学性能、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制成的纳米硬度计、非线性力学理论、介观与原子力学等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工作能力。
4.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当今科学技术正朝着广泛联系、横向交叉的大趋势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与渗透,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因此,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就成为造就高素质应用性与创造性人才、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物理学发展历史方面的内容(如从力学、热学到波动学,从经典物理到近代物理等),并简要地介绍与课程有关的中外科学家如玻耳兹曼、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洛伦兹、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薛定谔、波恩、德布罗意、钱学森、黄昆、李振道、杨振宁等的治学精神、成才道路、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这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思维方式。
其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在讲授光的双缝干涉理论时,先讲授光的干涉原理,然后让学生据此设计出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这些理论。与此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如在讲授光的偏振效应时,列举了某些溶液的旋转光的偏振面的例子,同时介绍了用细缝判断光的偏振面的简单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理论同实践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结束语
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改革既要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又要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还要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任务十分艰巨。重要的是教师要统一思想、转变教学观念,逐步贯彻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夏兆阳,张宁.应用型大学本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唐海燕,孙宝光,等.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
12.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二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 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实践教学工作的落实和实施质量, 关系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 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这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本文重点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作一简单阐述。
一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体现, 它是将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 (设计) 、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技能。
为了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课程性与综合性,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理论性与技能性, 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上体现有效性, 我们通过整合课程体系, 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由三大模块构成:通识教育实践模块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文献检索实践、工程训练、大学物理实验、大学数学实验等) ;专业教育实践训练模块 (包括企业文化认识与体验、专项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 ;综合教育模块 (包括资格认证、学科竞赛、科技学术活动等) 。形成了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认识实习 (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专业实习、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 (设计) 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实现实践教学课程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例如, 调整课时比例结构,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 减少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 增加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 逐步减少和取消课程实验。分层次开设实验, 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由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应用性实验转变, 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三改革实习、实训内容,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实习、实训内容进行了改革。例如, 在大学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课程 (即认识实习) , 通过进行企业观摩及企业工作人员介绍, 使学生了解企业工程文化、企业工程环境及管理体系;完成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及服务意识教育;了解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了解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专业规范、标准等。通过实践, 增加一线体验;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材料加工技术。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 为期五周, 它是根据专业方向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联合选择零部件或产品案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 到企业实施验证。学生通过案例实践, 初步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在产品设计、生产、质量评定等环节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使学生具备了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
专业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 为期四周, 它是学生深入企业, 接受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指导, 参加企业培训, 参与企业生产, 全面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中各个相关技术环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下学习产品设计、工艺制定、质量评定、生产组织、现场管理等内容。熟悉专业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 熟悉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流程, 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工程实践工作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实践技能。
毕业顶岗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 为期十周, 它是学生轮流到企业不同岗位进行实习, 深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具体工作。学生通过在企业指定岗位进行实习, 独立完成该岗位应能完成的工作。全面深入体验企业工程文化, 完成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及服务意识教育。熟悉生产过程, 熟悉生产过程中相关专业规范、标准等, 可能的话结合岗位实际, 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操作, 协助解决生产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主要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护知识, 进一步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升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一线实践, 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改革毕业论文 (设计) 内容, 满足行业需求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 (设计) 的有效性, 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要求毕业论文 (设计) 题目和内容尽量来源于企业或教师的科研项目, 并实行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 实现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 (设计) 一体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 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满足行业需求, 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选择课程内容实施企业人员授课,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依照现代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建设, 选择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内容, 聘请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了解社会行业实际需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让学生到指定企业, 由企业高级工程师进行理论授课和现场实践, 使学生结合现场工程环境及背景的认识, 加深对专业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 了解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生产原理、工艺及设备。企业授课的考核方式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合作命题, 以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
六积极组织学科专业技能竞赛, 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学科专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和争取机会, 在课外组织安排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 如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大赛、创新杯新材料大赛、金属材料技能大赛、熔盛杯焊接技能大赛等。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大力拓展学生第二课堂, 营造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 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等形式, 用生动有趣的竞赛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
七积极组织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 加强综合性工程素质培养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综合性工程素质的培养, 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产业环境中, 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我校根据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围绕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两部分内容开展。素质拓展主要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体现, 例如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认证和校园文化节活动等。科技创新则通过科技学术活动和参与科研项目来体现, 例如有计划的聘请校外知名学者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大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培养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又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补充。通过组织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 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石,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探索, 注重社会行业需求,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惟其如此,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为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聂其元, 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华章, 2011 (29) .
[2]刘洁, 等.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20) .
[3]张姿炎.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4]房学军, 马铁成, 谷秀梅, 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2) .
[5]顾晓波, 许玉生.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9) .
1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三
周玉 徐晓飞 齐晶瑶 王立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十二五”发展目标,阐述了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体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介绍了相应的制度与条件保障措施并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arge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IT)in their 12th Five-Year Plan first,and consequently demonstrates HIT’s main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atic cours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eparately, presents relative institu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such a reform,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s.关键词:本科教学;本科生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项目学习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chool, Talents culti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Project learning.作者简介: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徐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哈尔滨 150001;齐晶瑶,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王立欣,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哈尔滨 15000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我校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一、本科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
学校确定的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结合哈工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与改革途径,着力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创新型、精英式本科教育体系和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本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精英教育,改革创新,国际接轨,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确定了“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本科生院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
完成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项目。研究生阶段,再进行一年的企业管理和研发项目。经过上述培养过程,可望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有管理才能的工程领军人物。
3.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为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参加了“中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论坛”,组织了多次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借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结合我校的理工科特色与实际情况,梳理了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组建了由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媒体系等5个院系的教授构成的通识教育工作组。初步提出了包括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跨文化沟通与表达、工程领导力等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用“985”工程经费支持了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正在逐步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面向学生素质提升的通识教育体系。
4.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学习、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项目构思设计、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2011、2012年我校有14个学院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实施一年级创新项目、二/三年级专业设计项目课程、四年级毕业设计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项目等环节在各年级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大一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工科专业设置一定数量的项目学习学分,使这种学习模式常态化,惠及每一名学生。为此学校已在“985”建设经费中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实验室等相关条件建设。
5.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
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实施启发式教学、累加考试等,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课程论文等研究性内容,做到精讲、多练、重基础、强实践。2011年,在“985”工程中设立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组织安排了立项申报和评审工作,从69门课程中评审选拔出30门示范课程立项。在学校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彰了10门“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优秀课程”,为全校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典型榜样。结合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我们正在建立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累加式考试管理办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十二五”以来,我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前三年,仅985经费就已投入3500余万元,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有效改善。包括2010卓越计划启动经费16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投入300万元,建设10个学生科技创新基地;2011年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1000.76万元,对“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立项,购置了设备共计107种,1542台套;2012年又投入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400万元。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实践成效
1.国家本科教学工程
(1)视频公开课入选2门,谢礼立院士的“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已上网,梅洪元教授负责的“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入选。
(2)21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机电、电气、能源、土木)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建设经费600万元。获批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获得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得建设经费600万元。助200万元。
2.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人获省教学名师奖,3人获省教学新秀奖;3人在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7人获校教学名师奖,14人获校教学新秀奖。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组织开展了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院(系)初赛,参加青年教师共计240人。62人参加校级决赛第一轮分组比赛,16人参加第二轮统一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8名。
3.创新人才培养
(1)2011年,全校共计参加30类大学生创新竞赛,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机电学院08级学生李松信同学主持的《升阻复合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最优秀论文”称号。
(2)学生参赛获国际级奖项136、国家级奖项209、省级奖项127。地区联赛奖项41。累计获奖学生1042人。
(3)201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4项,参加学生数2000人。结题项目504项,其中134个项目获奖,一等奖47项,二等奖87项。
14.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四
戴传云,陈笈
重庆科技学院生物系,重庆 401331
摘要:生物技术专业中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野外实习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针对我校野外实习实践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野外实习;问题;改革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Exploration of Outdoor Practice of Biotechology Major
DAI Chuanyun, CHEN Ji
(Department of Bi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Abstract: Biology in biology technology major is a strong 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subject.Therefore, outdoor
practice of the subject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to raise teaching quality.This paper, some problem is brought forward in our college, at the same time, teaching reform will be carried out for these problems.Key words: Bio-Technology Major;Outdoor Practice;problem;Reform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技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践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生物技术专业中的植物学、动物学和微生物学是该专业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基础课程。而野外实习是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通过野外实习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动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生物学野外实习在原来动物学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更好地将动物学和植物学理论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环境结合起来。但多年来野外实习教学一直被固定的旧模式所束缚,学生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为适应社会各方面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行教学改革,提出新思路,应用新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2]。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作者简介:戴传云(1976-),男,江西人,重庆科技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科研与教学工作。Tel:023-65022212;E-mail: cydai@126.com。
目前,大多数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野外实习教学多采用定点、定时式的集中教学方法。一般只停留在生物分类学的水平上,仅对实习地的种类进行基本认识,“老师领、学生走,学生问、老师答”成了一个固定模式。但定点、定时式的集中教学实习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表现在:根据大自然环境条件选定的实习点,植被复杂、物种多样、景色迷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采集较多的生物标本,也有助于教师积累资料,针对实习点的具体情况,编写相应的实习指导等。我校自2002年开办生物技术专业以来,一直以集中实习为主,但根据的野外实习情况来看,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
1.1 实习经费困难
实习经费的逐年减少,直接影响野外实习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开放搞活,多数单位招待所、食堂等实行承包制,加之有接待能力的单位多数经营旅游业,在人均野外实习经费没有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联系合适的实习地点越来越困难,使得野外教学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以往采用学校出大头,学生再集资一点的方法,去环境较好,但路途相对较远的实习点(如永川野生动物园、四川九寨沟等地)实习。虽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采集本地没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标本,弥补了实验室标本空缺。但随着学校实习经费的压缩和学生经济负担的增加,实习经费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教学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
1.2 实习指导教师匮乏或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丰富分类学功底的老教师大多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受各种因素影响,年轻教师多数不从事分类和区系方面的科研工作,虽然能够掌握和使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手段,但由于认识物种(昆虫甚至不能到科)有限而使指导工作受到限制。同时,实习点远离城镇,交通食宿极为不利,指导教师还要安排管理100多学生的吃、住、行等活动。从而使教师精疲力竭,极大地影响了野外实习效果。
1.3 集中实习时间较短
高校学校动植物和微生物课程的野外实习一般分别只有两周(包括实习往返时间),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验证动植物和微生物教材内容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放暑假前,即每年的7月初,此时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分布、生活方式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学生仅一次野外学习是不可能把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1.4 实习地点不理想
多数高校没有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或多年固定在一个狭小地方,野外工作设备落后,没有野外工作站(室),实习内容单调,而且随着实习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指导任务加大,老一套的实习方式对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利于后续学生选题和完成实习报告。野外实习的改革和实践[3-5]
2.1 教学方式的改革
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如针对具体实验,要求学生在上该实验课之前的前一周,让他们亲自去观察、去采集,进而对动物进行培养,并按教师的要求做好记录,写出总结,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前提条件是必须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一个方便的工作环境,通过这两年的试行之后.教学效果非常好,既提高了学生对动物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将来从事生物教学和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避免学生为追求好成绩或完成实习报告而实习,造成片面发展,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方法,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遵守纪律情况、吃苦耐劳与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等。考核主要包括两方面:遵守纪律情况和实习过程中野外及室内工作表现;实习报告水平。平时成绩(60%)由全体带队教师分别给分取平均值,实习报告根据内容由至少两位相关教师给分取平均值(40%),争取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2.3 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经过总结,我们于2004和2005年进行了改革,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和单位,与地方合作建立相对稳定(对学生来讲仍为流动)的实习基地,结合以往积累的实习经验和协作关系,项目执行过程中,在重庆和四川境内选定了包括多种景观在内的实习地点,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更多类型的生态环境、掌握不同生境内动植物组成特点和代表性种类。实践证明,共建基地方式较为可行,既解决了建设专用实习基地经费困难问题,又避免了基地管理和维持方面的许多麻烦,同时也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力量配备、水平和能力对能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保证实习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坚持动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任课教师、实验员、动物学和植物学专业的班主任、主管教学的领导参与每年的野外教学实习工作。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机制既为任课教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而将理论课讲活、讲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利于培养年轻教师,达到传、帮、带的目的,使后备力量逐年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时也便于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们已拥有老中青相结合、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精诚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实习教师与学生比保持在1:10左右。
参考文献
[1] 张迎梅, 陈强.“流动式”生物学野外实习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3, 5: 50-54.[2] 赵连泽, 蔡元峰.野外实习与学生能力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 19(2): 140-141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推荐阅读:
发挥工商职能优势融入社会管理实践与创新09-09
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实践12-15
智能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践07-25
工商管理本科自我鉴定10-30
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方案12-12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11-26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