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12篇)
1.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一
中旭文化网 http:/// 专业的讲师培训网站
王若文讲师-经济新常态与企业转型变革创新-中旭文化网
主讲:王若文讲师
课程时间:1-2 天,6小时/天
授课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干部/经理 授课方式:讲解+工具+方法+训练+点评
课程背景
企业战略转型与系统变革,是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因为,现在是一个资讯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速度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企业都面临战略转型或系统变革,并在加紧转型与变革。
事实上,过去有无数优秀的企业,都是因为不及时升级战略、转型战略、变革管理,结果辉煌一时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
首先,变革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干部没有领悟变革的意义,没有掌握变革的科学方法,就无法实施个人的变革领导魅力,变革很可能因此失败。
其次,变革需要尊重经济新常态以及创新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当下互联网+的思维快速在影响着我们的经济与生活,制造业要发展,也必须清醒地认识互联网+的工业新常态。
讲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并成功主导若干企业的战略转型与系统变革,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三一重工的子公司三一通讯、中国500强的神州通集团、本土上市企业彩虹集团、中国消防职业化转型与变革等,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惊人效果。
讲师将带给学员一套完整的、常用的、国际通行的企业问题诊断的方法、工具、流程、操作,以理论讲解结合实际操作的形式,直接传授给企业的管理者,帮助企业“自行诊断、自查自省”(给整套工具体系),从而达到节省(50万)费用、贴近企业实际、发现真正问题、有效落地的目的,便于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与系统变革、安排培训、改进管理系统,从而帮助企业提升发展的速度与效率。
同时,讲师作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NASDAQ上市的互联网公司(China.com)的中国区高管,对互联网了解渗透,课程将特别针对中高层管理干部在变革中的创新思维、创新管理、领导艺术以及互联网+的思维进行系统讲解,确保管理者实施变革领导的成功。
课程目标
1.帮助中高层管理者找到标竿,清晰企业战略转型与系统变革的标准和要求,以明确其努力中旭文化网 http:/// 专业的讲师培训网站 的方向;
2.帮助中高层管理者成为标竿,全面提升其在企业转型与变革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带领团队协同作战,高效达成企业目标;
3.帮助中高层管理者超越标竿,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提升,以提供组织变革与突破的领导力保障。
课程大纲
第一讲:经济新常态与创新思维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1.经济的觉醒:七上八下换档 2.新常态的要义:减速治理 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4.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二、新时代的创新观念与速度
1.旧时代创新与新时代创新的巨大差异 2.新时代创新的环境变化 1)从OICQ到QQ 2)UBER到滴滴打车再到UBER 3)阿里巴巴的创新意义与寿命 3.创新:痛并快乐着
第二讲:企业变革的觉醒与依据
一、曾经辉煌的企业都去哪里了?
二、企业变革的紧迫性 1.资讯丰富、爆炸 2.速度的时代 3.个性化时代
4.互联网+ 呼唤紧急变革 5.战略的十字路口
6.业务发展的BOSTON矩阵
三、企业变革的思考 视频:《鹰之重生》 1.企业现状与追求 2.企业的变革与困难
3.企业变革的意识与环境
四、企业成功变革的依据 1.企业自行诊断分析 1)企业诊断四个步骤 2)员工满意度ESS调查
3)企业管理错误树ETA调查 中旭文化网 http:/// 专业的讲师培训网站
4)形成综合报告的方法 2.企业战略规划纲要
1)比较竞争优势是什么? 2)独特的客户价值是什么? 3)实现战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4)现实商业模式的三层业务链是什么? 5)公司核心价值观、使命与远景 6)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7)年度战略分解后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第三讲:变革管理,势在必行
一、感受变革,思变未来 1.ASD的变革之路 案例:《ASD公司将近2年半的战略转型与系统变革》,《业绩连续2年翻番》,《3年走向上市》
1)战略定位 2)文化牵引 3)头羊先行 4)审计手段 5)薪酬变革 6)人员变革 7)绩效变革
2.裁员减薪,仍受欢迎 案例:《美国安捷伦公司的变革》 1)如何改变 2)变革成效
二、战略转型——基业长青的基础 1.行业生命周期与S跳跃 2.转型的时机 3.战略转型点
4.企业转型的理想路径 5.战略转型方案选择
三、系统变革——发展永恒的主题 1.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2.转型与变革成功的要素
3.转型与变革的三个避免和两融合
四、风险管控——转型升级的关键 1.风险管控是转型与变革的关键 2.管理提升的风险
3.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之间关系 4.正确处理风险管理在三道防线中的定位 中旭文化网 http:/// 专业的讲师培训网站
第四讲:企业变革,有章可循
一、变革的概念要点
二、变革的动力模式
三、变革管理的基本框架 1.变革的基本模型 2.变革的基本框架
四、变革管理的程序与方法 1.变革设计
2.变革团队的组建 3.确立变革愿景 4.有效沟通愿景 5.变革行动 6.创造短期成效 7.坚持到底
五、中层经理在变革中角色 1.变革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者 2.员工思想的正确引导者 3.变革环境的文化营造者 4.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者
六、变革推动者应具备的知识
1.了解变革管理的原理、程序与方法 2.了解企业业务环境及变革的最终目标 3.熟悉组织行为学原理
4.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与制度
七、变革推动者应具备的技能 1.建造共同愿景的能力 2.营销与客户服务能力 3.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 4.良好的沟通能力 5.系统整合与创新能力 6.团队协作能力
八、解决变革管理中人的问题
1.员工抵制变革的原因及其心理机制 2.消除员工抵制变革的方法 3.变革中不同角色的责任 中旭文化网 http:/// 专业的讲师培训网站
4.支持变革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5.变革中如何进行裁员
九、解决变革中的文化问题 案例:《重新认识文化:一个老人与一群孩子的故事》 1.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容 2.企业文化变革的途径 3.企业文化变革的方法
十、危机管理
1.第一阶段——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2.第二阶段——企业危机处理 3.第三阶段——企业危机沟通 4.十大人力资源管理危机 5.人力资源管理危机解决方案
第五讲:“互联网+”下的创新思维
一、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1.中国互联网的历史 2.互联网的三大规律 1)用户体验 2)社交红利 3)尖刺现象
3.什么是互联网+?
1)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2)什么是互联网+的本质 3)互联网+技术/行业/环境 4)互联网+的落地
二、互联网+下的制造提升 1.互联网+原材料供应 2.互联网+仓储管理 3.互联网+生产流程 4.互联网+设备管理 5.互联网+信息管理 6.互联网+财务管控 7.互联网+市场营销 8.互联网+物流配送
三、工业新常态
1.互联网+制造业步骤 中旭文化网 http:/// 专业的讲师培训网站
2.各环节的互联网率 3.工业新常态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二
面对当前形势, 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都在寻求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几个误区需要注意。
第一个误区, 是有些企业过分悲观和茫然, 对当前的形势缺乏清晰的认识。建筑企业的发展的确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 但绝非无路可走。
首先, 就宏观经济来说,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并不意味着经济不发展了, 而是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长期的观点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将保持长期稳定的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其次, 就行业来讲。住房也好、基础设施建设也好, 都是刚性需求, 只不过从原来的绝对的短缺变成了目前的结构性的短缺。倘若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仍然保持6.5%的增长速度, 那我们的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PPP模式”、“地下综合管廊”, “海绵城市”, “一带一路”, 意味着我们还有更多的建设任务, 有更大的市场等待我们去开拓。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是我们建筑业的一个巨大的市场, 必须引起关注。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结束, 建筑业的高速增长已经过去, 进入一个理性发展的时代, 由一个不成熟的产业, 逐步向成熟产业过度。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认清形势, 顺势而为, 很多企业是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的。我们对中国的发展要有信心, 对行业的发展要有信心,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 建筑行业会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个误区, 是盲目追求转型、升级, 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即战略规划。
为什么要重视战略规划?建筑施工企业过去10多年, 依靠外部投资拉动高速发展, 很少停下来思考未来的发展, 探讨战略规划问题。而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 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 项目越来越难拿到, 生存越来越艰难。有一些发展不错的企业, 它们都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 在战略规划中高度融入国家战略, 融入国家新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向着高端化、国际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以前, 建筑企业发展是粗放型的, 讲究规模大, 发展快。未来“十三五”期间, 中国经济的发展基调将不再是快速扩张, 而是健康和可持续的。作为建筑企业, 面对新的外部环境, 要着力差异化发展, 构建核心竞争力, 这是发展战略的关键。
第三个误区, 是企业管理粗放, 不重视自身经营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到了寒冬, 日子越来越难过, 这是事实, 这一方面跟大环境有关, 另一方面也跟企业自身有关。过去10年, 建筑行业的发展靠外部投资拉动,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企业选择的是开放性发展, 就是联名挂靠的方式, 以开设分公司的方式来发展。对内是承包为主流。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 对于下属单位的管理力度是比较低的。未来,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战略与管理的协同, 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 强化战略规划的落地;通过项目管理机制的建设, 来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强化项目经营与成本管理, 来提升盈利能力。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运营管理体系的构建, 来促进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构建了从战略到运营的完整的体系, 完善企业顶层架构及项目的管理机制, 通过几个方面的努力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横向多元化和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以前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是单一行业竞争, 或单一环节竞争, 有些比较有前瞻性的企业, 开始延伸产业链。从横向来分析, 企业可以从单一的房建, 向市政、公路等新型业务延伸。这种探索对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从纵向分析, 企业可以从施工行业, 向综合性的工程承包模式转型。比如从2014年开始, 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全面参与PPP模式, 就是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延伸的极致。
其模型图如左图所示:
3.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三
尽管公司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只要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我就会有危机四伏的感觉。很多人说,一家快递公司,需要那么多的创新吗?
我曾多次在公司的内部发言中强调,具有冒险精神、敢于创新、敢于承担,这才是顺丰文化和顺丰精神所推崇的。从1993年成立到现在已经21年了,顺丰年年都有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比如,我们敢于打破加盟制的模式,力推直营;再比如,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筹建自有货运航空公司,并在2009年成为首家用自己的飞机运包裹的快递公司。
2013年,不管是对于我个人还是顺丰公司来说,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我们做了好几件过去二十年顺丰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动战略转型。
2013年8月19日,顺丰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签署协议,后三者总体投资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总额80亿元。这是顺丰20年来第一次引进外部股东,也让顺丰在购置土地扩张中转场和航空枢纽,以及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设备方面有了更丰厚的资金支持。
顺丰发展到今天,员工规模已经超过了20万人,如果没有这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单靠我个人,是没有办法驾驭整个公司的局面的,而要想推动转型,最关键的就是员工思维和整个公司文化层面的改变。
最近两年,我在公司内部谈“转型”的次数比以往多了不少,而与过去安安心心做快递相比,在顺丰的版图中,的确多了许多新业务。
2012年6月,主打中高端食品的顺丰优选上线了,这标志着顺丰大举向电商领域进军;2013年,顺丰又开始在全国各地布局网购服务社区店“嘿客”,而在公司内部,也推出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等好几个事业部,并推出快递物流、电商物流、汽配物流、食品医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国际电商服务等更多综合服务,为客户打造一站式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
其实,顺丰做合同物流并没有什么经验,但我认为这是现在必须做的业务,因为现在一些大的集团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把自己所有的物流服务都外包给一家物流公司,打通整个供应链。国际四大快递巨头今天的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就可以作为顺丰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参考。国内目前那种分散招商,大宗物流给一个供应商,快递给一个供应商,仓储、电商配送等又给一个供应商的操作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有所调整,因此,现在就必须投入资源去做好。
我们设想的目标是,5年以后,客户提起顺丰时,要用新的服务概念让其感受到顺丰不完全是做快递的,改口叫我们“顺丰服务”而不是“顺丰速运”。
接下来,顺丰要打造出一个“物流百貨公司”的概念,客户有任何物流需求都可以过来找顺丰,这里能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客户带着需求进来,顺丰要让客户满载而归”,这是我们远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4.创新举措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篇四
4月26日至27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贵阳市、黔南州重点磷化工企业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磷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参加调研。
如何加快推进磷化工产品创新、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孙志刚此行调研的重点。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水溶肥、硝基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远销东北、两广等地,孙志刚勉励企业负责人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并要求地方加强新型肥料推广应用,提高全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到瓮福集团、开磷集团,在听取企业发展历史、矿产开采、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情况汇报后,孙志刚要求企业坚持做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做强做优磷复肥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走精细化工发展之路,加快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等产品研发生产,尽快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在瓮福集团生产总控制室和开磷矿山远程控制中心,孙志刚强调,要结合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依托“工业云”推进生产管理方式创新,找准生产、流通中的关键环节,切实降低成本。要加强大数据在企业新产品研发、目标市场分析等方面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孙志刚深入开磷集团马路坪矿井,实地考察磷矿开采工艺,详细了解装备运行、充填采矿技术等情况,对企业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全自动化开采给予充分肯定,叮嘱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安全。来到贵州天福化工有限公司,孙志刚对企业自主创新“煤焦掺烧”技术,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15万吨二甲醚装置,促进磷煤化工结合表示赞赏,他希望企业主动研究行业国际最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实际加快推广。
孙志刚十分关心磷化工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问题。近年来,开磷集团、贵州泰福石膏有限公司积极创新利用磷石膏废渣生产建筑装饰材料,取得明显成效。孙志刚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详细询问产品性能、市场销售等情况,鼓励企业负责人瞄准市场需求,丰富产品门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磷石膏“变废为宝”。来到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得知企业不但生产中实现了全程无废渣排放,还将硝酸磷肥、硝酸铵钙、硝铵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孙志刚非常高兴,要求加快推进磷化工产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吃干榨尽”。
每到一地,孙志刚都详细了解企业股权结构、经营管理等情况。他希望企业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每一类产品都单独成立公司,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充分调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对外合作、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的积极性,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把产品做专、做精、做强,推动整个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
孙志刚在调研中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每家企业都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具体方案,省直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裂变发展。
5.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五
江苏省政协助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本报讯(记者 江迪)近日,江苏省政协举行十届五十次主席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案》。
为了这件建议案的诞生,从今年2月起,江苏省政协从多个层面,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一议题做了大量工作。
4月下旬,江苏省政协在扬州市举行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座谈会。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自主创新主体的活力、提高人的素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话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江苏如何与全国其他省区共同发展?全国其他省区的发展道路可以给江苏提供什么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江苏省政协组成了三个调研组分赴山西、宁夏、福建、黑龙江、湖北等地学习考察。在山西、宁夏,考察组着重考察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以此为依托,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福建、黑龙江,考察组对海西经济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格外关注。江苏产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转化率
低等问题。在湖北,考察组将目光更多投向建设产业园区标志性品牌、加大科技项目资金对企业投入力度及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
经过对比,结合自身实际,江苏省政协提出了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和优化产业投资;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建设高水平的成果转化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为载体,构筑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为保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建议。
为了更好建言,江苏省政协向各位常委,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各专门委员会,各市政协发出‚英雄帖‛,提供了66个参考选题,为召开专题议政会积累素材。‚参考选题中给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题,这与民进江苏省委的优势十分契合。我们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夯实创新人才队伍基础’为主题开展了调研。‛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徐菊英说。江苏省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都纷纷围绕参考选题,结合自身专长进行了调研。
旨在更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江苏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围绕主题先后举办了省政协委员和有关单位座谈会,16位省政协委员从产学研各个角度、环节建言献策。5月22日至23日,江苏省政协十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展开专题议政。会议共收到大会发言材料52份,有17名常委、委员先后作了大会发言。为了拓宽委员们知情明政的渠道,常委会议上,江苏省副省长许津荣代表省政府就江苏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情况做了通报。江苏省发改委等8个厅局也就各自职能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向会议提供了书面材料。
6.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六
2015年07月16日 08:04 生意社
18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生意社07月16日讯
2015年7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五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广宁在报告中全面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上半年运行情况及下半年行业面临的形势及重点工作,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粗钢产量近20年以来首次下降,产量消费量进入峰值平台区。1-5月份,全国粗钢产量3.4亿吨,同比下降1.6%,这是近20年来首次下降。目前,我国人均粗钢产量超过600千克,按照发达国家粗钢产量变化趋势的一般规律推测,我国粗钢产量在2014年很可能已进入峰值区,之后将在峰值附近波动,一定时期以后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1%,2014年同比下降3.29%,2015年1-5月份同比下降5.1%。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进入峰值区的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历史。
钢材(1891,-17.00,-0.89%)价格持续创出新低。2014年以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而且2015年以来,下跌趋势更加剧烈,钢材价格指数持续突破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降幅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6月末平均价格与上年末相比,冷轧薄板每吨下降853元,镀锌板每吨下降851元,热轧卷每吨下降704元,螺纹钢每吨下降595元,高线每吨下降564元。
铁矿石价格与钢材价格背离。4月份以后,铁矿石价格快速反弹,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已经由4月10日的每吨46.84美元,上涨到6月末的每吨59.19美元,涨幅高达26.37%,而同期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下跌10.21%,矿价与钢价趋势背离。通过研究部分会员企业铁矿石库存与矿价的相关性,发现矿价下跌,企业库存下降,矿价上涨,企业库存上涨,反映了买涨不买跌的采购心理。钢铁企业的集中补库、集中采购对矿价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
会员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加剧。1-5月份,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万亿元,同比下降16.9%;实现利税322.21亿元,同比增长1.1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为5.28亿元,而主营业务亏损164.81亿元,增亏103.61亿元;亏损企业40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39.6%,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35.99%;亏损企业亏损额149.59亿元,同比增长40.45%。
企业间效益分化加剧。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沿江企业的效益好于内陆及西部地区企业,在当前进口铁矿石价格处于低位的情况下,东部沿海沿江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企业间效益分化加剧,一部分企业在当前最困难的时期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有一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出现严重困难,少数企业生存难以为继,面临出局的危险。1-5月份,盈利前10名企业合计盈利123亿元,同比增长130%;亏损前10名企业合计亏损116亿元,同比增长71%,企业间的差距正迅速拉大。效益越好的企业提质增效力度越大,效益越差的企业提质增效力度越小。仅炼钢生铁制造成本一项,企业间的差距每吨就高达500-900元;效益好的企业吨钢盈利超过200元,效益差的企业吨钢亏损超过1000元;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部分企业年人均产钢量在1000吨左右,年人均钢材销售收入高达三四百万元,而有些企业年人均产钢量不足200吨,年人均钢材销售收入只有四五十万元,5-10倍的差距反映出很多问题。纵观效益好的企业,有的是品牌及质量优势明显,单品售价可以高于其他企业2000多元,有的是经过长期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进入行业困难时期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是持续降本增效,取得了全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
钢材出口面临巨大的贸易摩擦压力。1-5月份,全国出口钢材4352万吨,同比增长28.2%;进口钢材549万吨,同比下降10.3%。1-5月份累计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3961万吨,同比增加1063万吨,增长36.68%。保持这样的出口量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供需矛盾,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在贸易摩擦方面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下半年形势分析及重点工作
总书记最近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成共识,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以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经济增速触底即投资增速触底,可通俗地描述为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三只“靴子”落地。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两只“靴子”已相继落地,当房地产投资回落到位,加上新增长点的成长,以及严重过剩行业的退出和重组大体完成,中国经济增速有望成功触底。但从钢铁产品PPI连续43个月下降来看,钢铁行业触底回升仍需时日。钢铁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产品价格跌跌不止、企业大面积亏损等问题。
另一方面,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中游经济带建设的有序推进,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转型机遇。5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结构优化、强化战略支撑和保障等五大战略举措,推动实施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五项重大工程。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品种质量持续改善。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钢铁行业要加快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争取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走在前列,这既是制造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钢铁行业脱困图强的关键。
钢铁行业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就要积极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要主动调、主动转,早调早转早受益。钢铁企业领导不要过多纠结于短期的困难与得失,要认识到结构调整必将伴随着痛苦的探索和挣扎过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棒接一棒的持续推进,直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为此,钢铁行业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努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行业要把防风险、控产量、稳市场、增效益作为首要任务。
当前,全行业处于盈亏边缘,企业经济效益分化明显,部分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特别是资金风险更加突出,多数企业还面临着银行压贷、抽贷、限贷等困难,资金链异常紧张,因此,防风险首要的就是要保证资金链不断裂。
在加强行业自律方面,现在企业要渡过难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产量,认真遵守“不给钱不发货,没有合同不生产,低于成本不生产”的行业自律要求。控产量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有效益的生产,不要再搞“失血性”生产。只有通过行业、企业自律把控产量工作做好,稳市场、增效益的目标才能实现。另外,协会也会积极呼吁政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维护守法企业利益,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行业自律不仅是在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要严格自律。目前,行业面临很大的贸易摩擦压力。加强行业、企业自律,有序出口,是维护行业、企业利益的唯一有效措施。呼吁企业领导在这方面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自觉实现自律和自律协调的要求。
第二,要深入推进扩大钢结构应用等重点产业联盟工作。
目前我国钢结构推广应用进展还较慢,虽然在超高层、大跨度空间结构、工业厂房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是在住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钢铁行业要依托已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合作与协同,继续推进钢铁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着重扩大高端产品的应用范围,提高钢材产品的应用效率,推进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减量化与绿色化。可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解决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模式与方法,通过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协调,从源头破解恶性竞争的难题,通过产品的评价规范,引导产品的应用。
第三,积极促进相关财税政策落地实施。
上半年部分政策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仍有部分政策调整正待研究,协会将继续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促使相关政策尽快调整到位。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政策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对相关税费调整等提出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对已经出台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遇到了哪些问题也请及时向协会反映。
第四,加快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要求,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一批具有一流产品、一流技术、一流环境和一流管理的世界一流企业。协会将积极配合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加快钢铁企业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
企业要绷紧环保这根弦,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抓紧落实环保责任,完善环保设施,严格做到达标排放。另外,我国钢铁企业的能源消耗与国外先进钢企还有差距,协会也将积极组织行业力量研究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技术和措施,推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与城市共融发展。
第五,要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规划6大经济走廊,投资规模可能高达6万亿美元,钢铁行业要高度关注、做足功课、积极参与。在国际化经营合作方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深入研究沿线国家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经常遇到对当地市场规则不熟悉,法律法规不了解等问题,从而产生法律纠纷或贸易纠纷,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方面的风险。二是要深入研究沿线国家的需求状况,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要系统梳理能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企业及参与方式,研究参与其中最适合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够提供相关产品,还要能够在技术、资金、人才、设计方案、工程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合作。
7.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七
蒋应红:刘院长是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道路、交通工程学科带头人, 是首批上海市市政公路领军人才。2011年5月, 工作室成为市总工会首批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工作室成员40人, 其中教授级高工3人、高级工程师7人, 博士研究生4人, 硕士研究生13人, 注册城市规划师7人, 其他注册资格5人。工作室整合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以下简称“总院”) 的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专业, 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综合交通规划和城乡规划, 以及现代有轨电车、城市地下空间、智能交通等专项领域的规划设计、方案研究、工程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等, 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的编制。如完成了《天津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规定》等规划导则;“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经过数年努力, 工作室已成为人才梯队培养的孵化器, 形成了劳模领衔、工作室成员为主体、各分院技术人员为基础的学术梯队。以科研和项目为载体, 通过职业生涯导航、师徒带教等机制, 培养了上海市领军人物、建设功臣3人, 上海市青年咨询精英3名,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1名, 总院和分院总工10余名, 上海市建委评标专家、咨询专家20余名。同时, 工作室还成为技术持续创新的发动机、企业科学发展的催化剂。对总院而言, 遇到难题, 有工作室作为“智囊团”;对团队而言, 有目标、有勇气、有信心进行创新, 因为有领军人物主导发展方向;对劳模而言, 感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创新的天地更广阔了。
采访人:这几年工作室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伟杰:现有近6 000门学科, 其中2/3是交叉学科。工作室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如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交叉学科现代有轨电车系统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研究;城市交通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智能交通研究;城市交通与地下建筑交叉学科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内现代有轨电车已建成和在研究的项目中, 总院直接承接的项目达到60%, 是国内少数具备规划设计经验的单位之一, 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轨电车整体道床结构力学行为及设计优化》项目, 首次建立了有轨电车双层叠合梁弹性解析解理论模型, 居国际领先地位。规划设计的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已投入运营;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空港经济区、天津滨海旅游区有轨电车和上海临港新城有轨电车1号线已完成方案研究;江苏泰州、徐州, 福建泉州, 广东珠海等都在进行线网规划和示范线路研究。“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线网规划”获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上海市优秀咨询成果奖。在智能交通方面, 工作室正在开展20余项科研和规划设计任务, 编制1项国家规范, 智能交通研究已从最初的道路交通层面扩展到水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安全、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等领域。“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基于预测和仿真技术的世博园区人流控制系统研究”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争取到“交通运输行业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国家级课题。在地下空间规划领域, 工作室所承担的项目建设规模和技术含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上海世博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上海市咨询一等奖、上海市建筑创作佳作奖;天津解放南路地区、天津西站、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地下空间规划, 武汉梨园广场和泉州中心城地下空间规划等项目, 规划深度已从总体规划延伸到详细规划。在绿色交通方面, 工作室承担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交通规划, 提出了国内首例绿色交通量化标准, 构建了以先进仿真软件为平台的绿色交通模型。该项目作为国内首例绿色交通案例得到业内广泛认可, 获得国家优秀咨询成果奖。而且, 成功申请到“迪士尼绿色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项目, 总经费700万元。以工作室为主体申请的《崇明东滩生态城绿色基础设施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 已列入上海市科委2012年度社发领域崇明专项项目征集指南。在大数据方面, 工作室承担了《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辅助决策支持平台 (CJ-TIMS) 建设项目》, 主要内容“1+3+3”:1个平台+3个智慧型专项管理系统+3类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维修技术体系, 搭建智慧型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决策支持平台, 构建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检测与数据采集系统。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 开展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 正在申请专利13项;获得科技进步奖、决策咨询奖、设计奖、咨询奖、城乡规划奖等近20项。工作室编著了《智能交通在身边》科普读物和《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学术专著。
采访人:刘院长, 工作室下阶段有哪些新的计划?
刘伟杰: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我们计划筹建绿色交通研发中心, 开展交通生态足迹与碳排放的量化等首创性研究, 提出新能源汽车实施路线图, 着手编制南京、镇江、杭州湾等生态城交通规划, 努力抢占国内高地。开展《城市现代有轨电车标准体系》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现代有轨电车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运营管理全过程的规范体系及其编制形式, 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完成国家5项标准《匝道调节控制技术标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规范》、《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3项地方规范《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编制标准》、《现代有轨电车工程技术标准》、《城市公共汽电车专用道系统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通过主编或参编标准规范, 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形成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 提高行业影响力。
我们还要挖掘总院传统专业领域的外延和内涵, 如开展《城市道路生态设计体系研究》, 将生态化体系运用于城市道路设计领域, 使传统专业领域的研发和设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引领该领域最新潮流, 占领科技制高点。
采访人:工作室在运作中形成了哪些好的机制?
蒋应红:工作室不仅是技术创新平台, 也是总院机制创新和思想创新的实验田。在工作室与总院的关系上, 我们探索一种全新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机制, 即构建“一个领军者带动一个团队创新、一个团队引领整个企业创新”的机制, 将“创新驱动”的效能逐级放大, 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增强总院“巧实力”。工作室注重把创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我们努力使自己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前瞻意识, 精心选题, 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技术研讨、头脑风暴等活动, 挖掘技术难点和创新点;然后列为总院内部课题进行预研和储备, 配备相应的资金和人员, 依次开展开题论证、事先指导、中间评审、成果验收等;预研项目成熟以后申请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 最后进行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室的创新工作形成了三段式工作模式:第一段以劳模为主导, 结合现有工程项目中的难题, 提炼研究要点, 形成研究目标、总体思路、技术路线, 确定创新点;第二段以创新团队为主体, 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方案;第三段以生产一线的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为辅助, 保证创新技术的顺利实施和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三段式的运行体制, 使创新工作需求明确, 目标清晰, 成果有效, 应用落地。工作室导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实践:选题策划、制定目标、对策实施、效果检查、巩固提高, 劳模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支持、监督检查和制度保证, 使创新活动持久、健康发展。
三年多来, 我们体会到, 总院和工作室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 而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8.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八
海安创新型乡镇特色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创新海安”的核心任务,坚持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成为县域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增长极,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1.出台政策。一是着力推进特色产业规划,全县10个区镇根据各自产业发展制定了“一镇一策”特色产业生态与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电工电气、电梯装备、建材机械、丝绸纺织等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二是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培育创新要素,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三是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标准质量强省战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影响力,通过打造、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四是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重点产业与园区建设,制定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政策,积极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建立人才需求与提升输送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三旧”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2.企业主体。一是引导企业主动寻找行业空白点和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求突破,争上游,积极促进产品推陈出新、升级换代,调整产品结构,抢占市场先机;二是引导企业主动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求发展,苦练内功,拓宽研发领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产品研发力度,以国际化企业管理标准及高端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强企业技术与管理实力,抢占行业制高点,增加利润增长点;三是引导企业主动走开放创新、合作创新道路,突破单打独斗,抱团发展,以产学研合作、全球资源配置的视野,在市场开拓、产品应用、交叉领域研究等方面不懈探索。
3.聚集要素。一是注重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咨询平台等创新服务机构,提供以技术创新、商贸会展、检验检测、企业孵化、信息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服务,形成纵横相连、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注重 “一镇一校”“一镇一院”合作。以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针对产业发展瓶颈和技术瓶颈的联合攻关、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注重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作用。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拔优秀科技人才扎根企业与创新平台,以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以高校及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技术成果、研发平台等为支撑,用新理念、新思维方式、新技术武装企业科技团队,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科研骨干培养的双赢。
4.树立品牌。一是强化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创立驰(著)名商标、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鼓励行业协会等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二是强化行业标准研究制定。采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运作模式研究制定产品标准、地方标准,并加以推广,进一步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在行业中积极促进标准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标准意识与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知识产权行动。加强规划研究,建设专利专题数据库,完善专利信息检索查询与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开展各类知识产权保护活动,引导企业确立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学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规、国际专利制度、保护商业秘密等手段,大力加强对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品牌商标的保护。
9.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九
作为胜利油田最重要的原油储运、天然气开发、民用气经营管理及轻烃生产基地,贯彻落实油田“两会”精神,油气集输总厂就是要紧紧围绕“安全智能的一流储运公司”的愿景目标,积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以规范精细管理为前提,不断创新调整管理方式,推进改革转型取得新突破。
一是转变观念引领新常态,激发转型升级发展动力
面对油田深化改革的新任务、依法治企的新要求、从严管理的新常态、质量效益的新考验,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建设“安全智能的一流储运公司”这一愿景目标凝聚干部员工力量,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思想凝心提升凝聚力。要扎实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员工群众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传递责任、凝聚共识,坚定完成任务目标的信心。要以向总厂成立30周年献礼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教育,引导员工自觉树立“集输发展我受益、我为集输做贡献”的共建共享理念,进一步凝聚形成“想集输好、为集输好”、“想职工群众好、为职工群众好”的主流价值。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选树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让踏实肯干、做出贡献的同志,受到尊重,更有尊严,形成比学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素质提升激发创造力。要以培养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要充分发挥优秀技能人才的作用,扎实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最大限度激发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为总厂建设一流储运公司做出积极贡献。
创新实践释放新活力。围绕深化精细管理,突出质量效益导向,调整内部经营承包指标和标准,探索切实可行的考核运行机制。积极盘活优化人力资源,在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岗位整合方案,推广岗位集中值守,探索流动值守、无人值守等管理新模式。贴近发展需求,抓好重点技术的研究、攻关、推广,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加强党建把握新常态,完善转型升级发展保障
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更需要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支撑。我们要从严从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组织建设要更“实”。要进一步抓好集团公司党组“两个规则”的学习,对照要求完善相关制度,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要切实担负起抓党建的责任,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直接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委民主决策制度,落实《党委常委会议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目标化管理,严格党支部选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水平。各级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讲政治、顾大局,执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态度坚决、落实有力。
作风建设要更“严”。要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提高执行力,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带动员工群众。要进一步培养勇于创新的作风,不断加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措施推动生产优化、管理升级。坚持以“旗、牌、星”工程为载体,推行工作写实、行为评价,积极开展优秀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努力营造“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
制度落实要更“硬”。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严格自律。要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懂规矩、守规矩,规范做事、依法用权。要严格正风肃纪,保持对“四风”问题的高度警觉,对违规行为、不良现象要坚决抵制。要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坚决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要进一步推动“两个责任”的落实,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要强化“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做到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确保管理到位。
三是从严管理适应新常态,筑牢转型升级发展根基
面对持续低迷的油价,胜利油田全面进入“寒冬”期。面对低油价带来的危机局面,我们要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使全面从严管理固化为制度常态和基本要求,为转型升级发展筑牢根基。
强化HSE管理,着力提升安全本质化水平。要对照新规定、新标准、新要求,不断健全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工作标准,严抓执行落实。要从严抓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承包责任书,量化考核指标,严格执行“四不两直”检查制度,落实“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确保责任到人。要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生产施工现场、承包商管理等重点环节的严格控制,强化监督检查,狠抓治理整改,努力避免重大安全问题的发生。要从严抓安全隐患的整治,加快油气管道和要害站库的隐患治理工作,全面落实责任,细化工作方案,分类分批实施,扎实推进总厂油气管道、民用气管线和要害站库的隐患治理工作。加快智能化管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管道泄漏监控系统和站库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本质化安全水平。
强化规范管理,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加强质量体系的推广应用,以制度的“刚性”约束管理行为。要从严抓目标化管理,不断完善工作目标、标准和要求。要从严抓精细管理,围绕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细化措施,创新办法,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要突出把好油气外输质量关,进一步细化量化管理指标,加强对原油含水、含氯、天然气含硫、含氧量等指标的监测,确保油气外输的高质量。要狠抓成本控制,严细成本预算,注重项目、资金、执行、监管的一体化运作,对重大项目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跟踪管理,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0.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十
一、产业升级转型对高职应用化工技能人才的需求
为摸清当前化工产业升级转型后对高职应用化工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是成立以校企单位人员的专业委员会;二是以走访、问卷、查阅、座谈等方式对区域内化工类企业进行了调查 (见表) 。调查内容: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对员工岗位的知识结构、个人素养、职业技能等要求;企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企业需要学校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员工职业成长过程。调查单位:泸州8家、自贡6家、达州5家、宜宾9家, 涉及氯碱化工、盐卤化工、天然气化工、磷化工、化学纤维、石油化工等方面。
(一) 专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对化工类企业的调查情况, 以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 得出应用化工专业有生产操作与工艺管理、产品分析检测及质量管理两个岗位群, 具有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对应工种 (见图1) 。
(二) 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竞争力,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 面向化工行业及其衍生产品, 培养掌握化工生产操作及管理与化工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 具备化工生产操作、控制、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分析、检测能力, 能够从事化工、轻工、医药、环保行业的工艺生产操作及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及监测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 人才培养规格
1. 知识结构
掌握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工制图及计算机制图的知识;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特点、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知识;掌握化工生产装置相关设备、仪表的运行原理、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等基本知识;掌握原料的分析检测、产品的质量控制的知识;掌握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
具备化工单元设备、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具备集中控制系统操作、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具备典型生产工艺过程管理能力;具备各类化工产品的中控分析、原料与产品分析检测能力;具备化工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能力;具备综合运用化工企业质量管理知识。
3. 职业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应用化工专业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需要, 从服务行业出发, 以化工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 将专业深度融入化工产业和化工企业岗位, 构建“校企共育, 工学交融”特色鲜明的“五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2) 。
五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三递进:根据企业员工成长规律, 化工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分:见习员、操作员、技术员、工艺工程师或分析化验工程师。根据课程教学任务, 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递进层次, 确定《化工工艺学》、《化工原理》、《化工生产仿真操作及现场实习》、《实用分析技术》4门核心课程, 分别以生产过程、典型设备设计、分析技术为载体, 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内容系统中, 实现课证融通,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技术进展紧密联系 (见图3) 。
三、应用化工专业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 构建特色课程教学体系
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 按照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以化工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的任务入手,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结合化工行业标准、企业岗位需求、企业操作规程,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实训—仿真—实习”的教学体系 (见图4) 。
(二)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实践
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溶于专业课程学习之中, 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 以企业认知→专业教育→校内实训→生产岗位实习→顶岗实习为引导。按照能力层级递进的规律, 整个人才培养运行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见图5) 。
第一阶段:校内专业基础操作技能训练, 校外岗位认知性见习——打牢职业技能基础, 感知岗位情景。这阶段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初步涉足化工的理论和实践, 是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化工职业基本素养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段时期, 主要是采取校内以课程学习为主, 课外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见习、企业的见习等形式进行技能培养。
第二阶段:校内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 校外专项适应性生产实习——强化专业岗位技能,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这阶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主要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进行专项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校内职业能力综合训练, 校外综合顶岗实习, 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个阶段是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
(三) 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第三方等方式构建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过程监控, 严把教学质量关, 实现“五个跟进”:实习岗位跟进、课程任务跟进、指导教师跟进、教学管理跟进、过程评价跟进。
1. 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校内课程: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 主要采取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加强教学督导与听课、学生评教和信息反馈制度等措施。
校外实训 (实习) :校企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由企业对学生的上岗情况、实训 (实习) 操作情况进行实时指导和监督, 学院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担任专职指导教师, 及时了解学生的岗位工作情况, 以保证学生校外实训 (实习) 的顺利完成。
2.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校内成绩考核:引导学生按照专业、课程要求, 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对专业必修课程通过题库建设等方式实施考教分离制度。
校企共建课程考核: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结合起来, 由校企共同进行评价, 其中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技能、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 占总成绩的60%, 学院专任教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占总成绩的40%, 通过二者的评价结合最终给定成绩。
3. 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在专业评价体系建设中, 引入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 定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真实性、权威性, 并以此帮助科学诊断专业存在的问题, 改进教学培养, 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前化工类企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时期, 顺应改革发展, 我们必须摸清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岗位人才需求, 把握好岗位群所需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个人素养状况, 定位更高的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构建了“校企共育、工学交替”的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教学教育质量, 才能培育出行业所需的创新型高职化工人才, 服务好区域性地方经济, 促进应用化工专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勇, 许宁.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 .
[2]徐琼霞.高职创业型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8) .
[3]戴涵莘, 高小惠.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技能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23) .
[4]吴雨龙, 洪亮, 张桃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
[5]伍丽丽.培养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3) .
11.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十一
转型和业务升级(摘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陈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陈重在2011全国勘察设计管理创新大会上作题为《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的讲话,他从体制创新、管理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几个方面内容阐述了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以下是陈重司长在2011全国工程设计管理创新大会的讲话摘要。
同志们: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勘察设计单位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业务模式的转型和提升,创新企业内部运行体系及机制,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勘察设计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创新的业务模式和领域,实现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勘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从2001年的71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9547亿元,增长超过了12.3倍,年均增长达到了33.3%;勘察设计行业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人均产值从2001年的10万元/人增长至2010年的68万元/人,增长了近6倍,年均增长23.7%。
改革开放以来,勘察设计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不断探索,企业内部管理主要经历了企业化管理阶段、事业改企业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产权制度阶段三个发展阶段。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尤其是国务院101号文发布以后的十多年的全方位改革,勘察设计企业在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体制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立足自身发展,扎实推进产权和体制改革,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部分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积极向工程公司转型发展,引进具有互补关系的战略投资者推进体制改革;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体制改革,积极筹备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一些勘察设计企业则进行了并购重组尝试,有效整合资源,壮大了企业规模和实力;部分中小勘察设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民营化改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勘察设计企业从原先的几乎全部国有转变为现在国有份额约占28.6%,改企转制工作得到了大幅推进。此外,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已进入“深化改制”时期,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完善股权安排、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已初步建立了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机制。
二管理体系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根据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保证了企业有序、规范、高效运行,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近几年来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相继建立了“三大标准体系、QHSE管理体系、三级技术体系、项目管理体系、计划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信息技术体系、企业文化体系”等八大管理体系,1205实现了企业的系统化运行,规范化发展。
三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进行了专业化、特色化以及综合化等方式的探索和选择。2003年建设部30号文发布以后,勘察设计企业逐渐向工程全过程服务或专业化服务转变,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勘察和设计业务的格局,业务模式的创新拓展了勘察设计的市场空间,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据统计,2009年勘察设计行业工程承包收入、技术管理服务收入等收入总和已经是勘察和设计收入总和的2.3倍。
四在人力资源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过渡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战略的落实。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从2001年的73.7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42.3万人,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7.6万人,从业人员的迅速增长,在对勘察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客观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和创新。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等企业按照ISO10015标准的要求,建立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培训管理体系、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畅通了人才及每个员工成长通道,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得到了提升。
另外,在经营管理、战略管理、激励分配管理、项目管理、科技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成绩,探索了创新,推动了企业发展。可以说,勘察设计单位30年来的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性质的被动执行性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性质的自主决策性管理的转变。勘察设计行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成效是显著的。
12.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 篇十二
日前,市政协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建言献策,形成了《市政协关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南阳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切实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市、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市政协确定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刘朝瑞牵头,柳克珍副主席具体组织实施。调研组通过深入市内企业实地调查,赴外地考察学习,召开市直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大专院校负责同志座谈会,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至去年底,我市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已建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了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国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各类企业已建成技术研发中心333家。我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66项,申请专利1.5万件,年均增速达到59.5%,全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超高效电机、大颗粒金刚石、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机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66.7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6.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激增至56%。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领导重视不够、产业层次较低、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不力、创新人才极为短缺、政策支持不力、部门协同联动不够。
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南阳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竞争加剧使南阳面临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发展局面,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和南阳现阶段发展所需,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南阳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推动南阳发展的新动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切实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提到核心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动自上而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牢牢夯实转型跨越的思想根基。
(二)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实现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突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以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为目标,科学制定南阳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突出我市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防爆消防车及防爆电器、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行业,明确产业“路线图”和时间表,排出10大引领企业,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融合创新,率先实施“机器换工”“数控一代”计划,建设一批省级智能化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引领带动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食品纺织产业。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形成绿色食品千亿产业集群,将南阳打造成中原地区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发挥优质棉花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成河南省重要的棉纺、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品牌服装加工基地。三是发展壮大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光电信息产业,以光学组件、光电信息核心部件、智能终端等为重点,培育核心产品产业链,促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兴承接地。物医药产业,以中药大品种、化学原料药、生物化工等为重点,促进中药材深加工、现代中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同步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南阳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健康养生基地。四是大力提升安全高效现代农业。用好南阳农业资源优势,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重点在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品牌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做文章。加快健全完善推广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规范认证,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新技术带动涉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实施品牌带动,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南阳黄牛、名贵中药材研发,加强小麦、玉米、花生等育种创新基地和全国牧原猪、食用菌、有机瓜果蔬菜、南阳月季等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南阳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加快科技长入,延伸产业链,打通一二三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产业。六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大数据产业新业态。七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实施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转化推广军民两用技术,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促进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八是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筛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配套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扶持,示范带动,培育一批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带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三)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变南阳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高端人才可以开发一个项目,救活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观,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的联系对接,聘请专家作为经济或科技顾问等形式,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为我所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及教授专家对接,实现高端人才的引进、应用。二要挖掘潜力、培养用好本土人才。大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推进人才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实行“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倡导“把工厂办到课堂上、把学校办进车间里”。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要开设适应南阳产业所需的专业,培养南阳区域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切实把我市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建立南阳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由市人才办加强联系对接,推动项目和宛籍技术人才的对接,实现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为南阳发展所用。对我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带头人、行业拔尖人才,加大培育力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动联合研发、协同攻关。三是健全机制、重奖激励。建立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功臣和优秀企业家,拿出1000万元用于大张旗鼓表彰。鼓励企业推行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帮扶政策,建设南阳人才公寓,努力营造人才创业、居住和生活所需的良好环境及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政金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以高新区、保税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主阵地,力争建成国家协同创新基地,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当好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二是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高校建立各种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我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向内挖掘,充分用好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优势。四是用好京宛合作平台,突出与中关村的科技合作,引导我市企业积极承接中关村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好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努力把我市建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五是采取引进合作、企业领办、盘活资源等模式,引导、支持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保障体系。科技创新风险大、周期长,强化政策保障是关键。财政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着眼财政涉企资金趋向基金化管理,建议运用政府投资担保,设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探索健全“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模式,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二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财政资金,对企业自建或联建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以及承担我市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予以资助、扶持和奖励。三是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强科技型创新企业。四是研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建议我市研究健全优先采购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通过政府手段推广使用像防爆消防车这样类似的产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运用。税收方面,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扣、技术转化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金融保险,围绕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引进、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开展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争取南阳设立“科技保”“科技贷”“专利贷”,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股权众筹、风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科技保险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二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政府要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把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作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战略来抓,组建专门领导机构,编制企业上市计划,加强精准辅导,力求突破。当前尤其要借力国家为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的“绿色通道”,抢抓贫困县企业“上市免排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优惠机遇,力推一批企业上市挂牌。四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保险、风险投资、担保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同时,要把各种要素捆绑起来扶持创新型产业、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普及推广现代品牌观,广泛开展企业品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知名品牌创建指导工作,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示范带动“品牌南阳”建设。强化产品认证,加快普及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严格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保障品牌;加快建立完善市综合性质检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县级综合性检测站,以质检体系完善带动质量升级,加强质量建设。
【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11-02
企业变革创新能力课件01-08
企业创新转型升级06-23
试论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09-09
变革管理与文化06-20
企业文化生存与变革11-30
华为的文化与人事变革06-14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07-26
18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10-24
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