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2025-01-07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5篇)

1.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环境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在我国,农村是至关重要的。八亿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决定了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伴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涌现,为此,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力将解决三农问题,为发展农村,活跃农村提供有力跳板。我们环境学院利用这个暑假,开展了水滴工程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农村环境现状”的调研,希望通过这次的调研能展现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成果,促进我们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进一步了解,从而号召我们大家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环境而努力。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方法:问卷调查,访谈

调研对象:贵州省西江苗寨的村民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4日

问卷的发放:在西江苗寨的街道上随机发放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得到数据。

调查情况:共发出问卷20份,回收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100%。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1、新农村建设的普及程度

新农村建设近来吹响号角,本着惠众利民的精神,这项政策着眼于改善民生、促进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这一政策的宣传普及上做得尽善尽美。

数据表明,农村人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并不尽如人意。有一半的人对此毫不知情,仅仅只有10%的人很了解。这体现出当地政府部门对于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而且在整个发放问卷及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当地村民获取信息渠道较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保守,对政府政策制度缺乏关心。从而导致“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2、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程度

宣传作为一种沟通政府与老百姓的桥梁,在政府政策的施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显而易见。可以说,政府政策是否顺利开展与是否做好宣传密切相关,因为,有效的宣传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下是当地的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情况:

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人选择了“不清楚”这一选项;有四分之一的人承认,政府是有组织过,但是参与不认真;还有35%的人认为没有组织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名不愿意参与进来这样的活动是关键。但是,在对选填“组织过但不认真”的群众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针对村名不愿参与政策宣传活动,政府也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动员。而在数据中最显眼的是:“认真组织过”选项没一个人选填,这充分看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重视不够。

现今农村环境情况

1、对于环境状况的满意度

农村是村名的主要生活生产场所,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关系到村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农村本身在建设的过程中又难免会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力防范治理。下表是关于当地村民对于现今生活所在地的环境状况满意度的有关情况。

上图表现出来现在的环境状况还是基本符合标准的。选择满意类别的人占据了90%,仅有10%的人认为环境状况有待改善。从图标上确能看出当地人有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但在走访的过程中,从村民口中我们得知,在政府大力开发“西江苗寨”之后,消毒过后的自来水代替了原先的西江溪水成为了饮用水,街道弄成水泥的平板路。一切设施都好像比之前的要好,但发展的同时也带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苗寨开发成了旅游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街道两旁开起了更多的旅游用品商店,而为了更好的推销商品,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很多商家时常会把商品摆出街道路面,这便经常发生街道拥堵的情况,由于人流的增加,白色垃圾也随之增加,同时,在群众的口中我们得知:西江水没了以前清澈,没了以前干净。

由于西江苗寨地处山区,开发较晚,先如今没有造成过多的污染,这也是选项中90%的群众对生活环境持有满意度的根本原因。然而“非常满意”只有10%,“满意”35%,基本满意45%,曾递增趋势,满意度有曾不好方向发展的态势,这也说明了西江苗寨地区的环境正在逐步地不受群众认可。希望这能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

农村水资源的情况

水,做为生命之源,对于人类至关重要。所以,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调查的情况知:西江地区农村使用水资源已经主要是自来水了,应该再没有人用外面挑的水和雨水等这类没有质量保障的水资源了。但是自家井水还是有很少部分的人使用。由于依着河畔,河水也仍然作为小部分家庭的家庭用水。但是主要还是自来水。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西江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江的经济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

下表是关于民众对自来水质量的认可度情况。

可以看到,全部人都选择了满意类,其中,“满意”这一选项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一数据说明了现在自来水的情况是符合标准的。

农村能源的使用情况

能源的燃烧使用固然要产生各种废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不仅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污染气体的排放也总是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下表是西江苗寨地区家用燃烧能源的使用情况:

可以看到,在依山傍水的西江苗寨里面,大多数人还是使用柴草,煤气这类产生较多温室气体的燃料。由于地处山区,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较强,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并没有很明显的由于燃烧物产生的污染情况,但调查显示已有不少人

选择了电器和沼气等较为清洁的能源。共占16%,这也看出了苗寨人正不段得朝环境洁净的方向迈进。

2、农村的绿化情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居住地的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搞好农村绿化美化,是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美好家园,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要途径。调查显示,该村的绿化情况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有5%的村民,50%的村民满意居住地的绿化情况,35%的村民基本满意,余下的10%村民则对绿化情况不满意。由此看出该村的绿化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村民较为满意。但是当地的干部应当发动村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因地制宜搞好绿化,美化街道更要栽植适宜树种和花草,增强观赏性和实用性。为新农村建设撑起“绿色”蓝天。

3、农村垃圾处理情况

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就可以维系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害物质还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土壤、河流环境污染,并成为农民健康的“隐性杀手”。随意焚烧垃圾使得空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的垃圾堆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因此农村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否得当,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村民的身体健康。数据显示,该村的有80.95%的村民采取政府部门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另外4.63%和9.52%的村民选择集中焚烧和自家处理垃圾的方式,4.63%的村民则用其他的方式处理垃圾。该村的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较为正规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还有少数村民垃圾处理方式不得当。

4、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的好坏决定了该村的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更直接影响到村民的身体健康。从图中可以看出,5%和 50%的村民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该村的公共卫生管理情况,有25%的村民基本满意,另外 20%的村民则不满意公共卫生管理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该村应对乡村医疗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增加对卫生院的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卫生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承担,鼓励其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二)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不仅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一年前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人消费的食物、花卉、甚至宠物等都是在农村环境下生产的。农是立国之本,农村生态环

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农民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污染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物,最终威胁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治理乡村污染和生态退化刻不容缓。

从总体上来看,村民认为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其中居最高的三项分别为:基础设施不足(31.43%)、公共卫生(20.00%)以及垃圾处理(17.14%)。另外,认为大气质量,饮用水的村民也不占少数,分别为14.29%和11.43%。还有5.71%的村民认为噪声问题同样急需处理。

西江苗寨地处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苗寨建于大山之间,开发较晚,确有基础设施不足等的情况,但在开发未旅游景区之后,建设的步伐不快,发展很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西江人的努力之下,定能将西江的环境治理好,经济发展好,人民生活好。

四、建议

对当地人民群众:

1.抓住一切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积极投身于文化素质的学习当中,确实加强自身文化水平;

2.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当中,努力配合好,协调好。3.发扬主人公精神,提高意识,杜绝污染环境行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对当地政府部门: 1.首先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力向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坚决兑现政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执法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民众学习正确的环境方法,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

2.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1 环境概况

大石桥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 营口市的东北部, 辽河下游左岸, 总面积1640.61km2。大石桥市西临老边区, 西北与大洼县隔河相望, 南与盖州市相接壤, 东与海城市、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相毗邻。土地总面积239.5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78.3万亩, 林、牧地面积83.5万亩, 荒山荒地面积20万亩;有自然水域23万亩, 天然和人工河流30条左右, 较大的河流有辽河、大清河、劳动河。有大小型水库14座, 总容水量为5, 004×104m3;大石桥市已探明的矿藏有27种, 其中非金属矿石有菱镁石、滑石、硼石、石灰石、硅石等21种;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钴、铀、铁6种。

2 监测和评价

2.1 环境质量监测情况

按照监测技术规范我们分别对黄丫口村、前汤池村和平村的环境空气、地下水饮用水源、土壤环境质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地表水和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环境质量监测。

2.1.1 监测结果

三个村庄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所属级别均为二级, 空气质量所属类别为良, 达标率为100%,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所监测的23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质量级别为良好。采集的15个土壤样品所监测的5项无机污染指标镉、汞、砷、铅和铬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二级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为Ⅰ级, 无污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二级标准。地表水监测结果表明:大清河板长峪断面的24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Ⅱ类水质标准, 虎头山断面的24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两个断面水质均达标, 达标率为100%。

2.1.2 评价结果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日平均值评价得出空气质量级别。三个村庄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所属级别均为二级, 环境空气指数为80;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环境指数为60;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为80;地表水水质指数为80。

综上按照农村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评价, 大石桥地区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指数为76。

3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出, 营口市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65.39。级别为一般 (50≤RQI<70) ,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为轻度污染, 生态环境一般。较适合生活和生产。

4 污染状况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 大石桥地区的林地面积为541.03km2, 草地面积为8.28km2, 植被覆盖率为33.4%, 生物丰度指数偏低。大石桥地区为内陆地区, 水资源量为3.2×108m3, 河流长度564.57 km, 湖库面积49.82 km2, 水网密度指数偏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类干扰指数偏高, 因此大石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5 问题和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垃圾污染问题。

一是生产垃圾污染。田间地头存在堆放白色垃圾 (地膜) 、丢弃的农药瓶等现象。二是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无序和露天堆放, 占用了农村土地资源。三是垃圾处理造成再污染。很多村组偏僻街边散堆小垃圾场, 有的村口因修路导致垃圾暂时无法运出, 路人纷纷绕行, 甚至将垃圾集中露天焚烧, 污染了环境。

5.1.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一是畜禽粪便污染。分散的农户养殖禽畜粪便污染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不少村在种植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时使用地膜, 不少废弃地膜半埋在泥土里。施用农药不科学, 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 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 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6 建议

6.1 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严格控制基本农田的污水灌溉。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基本农田的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监测。

6.2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 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 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 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营口市大石桥地区2013年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和监测, 评价该地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 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也为今后该地区农村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参考文献

[1]2014年辽宁省农村环境质量实施方案.

3.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方向

目前广西南宁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脏、乱、差现象更为明显。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农药、薄膜产品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禽畜粪便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 这一切不但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容小觑,政府和社会均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村名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农村生态问题;(2)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农村生态主要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所引起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灭绝等问题;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治理农村污染的对策与措施,对以上两点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图所示。

2.广西南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取得的初步成绩

南宁市目前重点推进辖区生态村镇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各县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并取得好成绩。目前已有将近20个行政村获自治区级生态村命名,江南区吴圩镇坛白村、马山县乔利乡乐圩村和白山镇合作村等行政村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环保厅的初步验收。

(1)实施水源、田园、家园清洁工程,重点对河流、道路、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环境监管体系的建设。

(2)加快六县六城区公益林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改造工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土地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示范工程。

(3)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3%。建设水土保持林、护坡、拦沙坝等生态工程,重点建设八尺江、凤凰江、马巢河、沙江河、心圩江支流(黄泥沟)、亭子冲、水塘江、那平江综合治理等项目。

(4)开发和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十二五”期间,广西南宁市共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425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225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达9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

(5)开展农村饮水水源区森林保护小区区划,并界定实施保护,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

2.2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较低,欠缺科学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知识、基本环保知识和环保措施。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水一般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或池塘,导致水体受污染,另外农村地区的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还很低,容易造成“脏乱差”等现象。

(3)农村环境保护还存在立法空白,加上个别政府部门及其领导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普遍不严。

(4)农村地区发展理念错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砍伐森林资源、破坏植被、过分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生活,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新农村、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5)乡村企业与农药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6)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南宁市周边农村地区的野生动植物锐减。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方向

3.1逐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筹资模式

要想把生态环境治理好,首先应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南宁市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要确保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优先安排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向生态农业投资。

3.2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南宁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的管理主体、管护人员、资金来源和规章制度进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并发挥效益。但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可事半功倍,要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让村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3.3实施规模农业生态建设,减少污染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村环境大面积的污染,这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大量无机物质的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因此南宁市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指导农民科学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大力倡导机械化耕作,推广成熟的农业可以,以此减轻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的污染。地方政府要引导农民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使老百姓从中获益。

3.4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农村工业增长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村和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需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循环性的生产工艺,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新技术清除农村工业污染物,恢复农村建设新面貌。利用以上途径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广西南宁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项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并将其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对一些不适用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进行修改,通过以上措施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以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下一代抓起,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添加农村生(下转第418页)(上接第319页)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如果能够让农民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实惠,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结束语

综上所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为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局面。目前,南宁市正通过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法制建设等)和技术措施(依靠科学技术、建立示范基地等)逐步改善南宁市的形象和投资环境,相信在这样氛围下,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有所改善,山清水秀的局面将永久保留,南宁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陈锦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7,03:125-131.

[2]张雅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1:77-80.

[3]卓吉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新重庆,2007,05:44-46.

[4]唐萍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

高,国家对国民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英语教学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环境现状;兴趣;

1.调查的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成为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为此,国家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积极推进小学,尤其椒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随着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在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但由于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尚处于实验阶段,师资、生源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性较大,有关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均缺少一定胡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教学目标与要求的确定、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以及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实施等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师资及其他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农村小学中进行英语教学实验的较少,经验更为缺乏,存在问题尤其突出,而要同时开设英语课程的困难更大。为此我于2012年1月8号进行了“夏河县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环境现状的调查”。

通过本次调查以期得出农村小学学生英语的社会、家庭、学校的语言环境现状、这一环境对小学开展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如何创设、利用语言环促进英语教学的措施与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

学的效率。

2.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

1.1.调查范围:夏河县麻当中心小学三—五年级全体学生、老师及部

分家长。

1.2调查内容:夏河县农村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学习环境现状和这一环境对小学开展英语教学的影

响,以及学生现有英语知识水平及学习来源。

1.3调查方法:本次采用面试调查的形式进行。

(1)、对于小学生的家听情况及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对英语的接

触、了解学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2)、对于小学生现有英语知识水平及学习来源等情况进行面试调

查。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3.1.1学生父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3.1.2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

3.1.3学生父母英语掌握水平情况

从上述调查数据来看,本校三年级学生的父母年龄大部分在31~40

之间,很少有受过初等教育的,极大部分只有一二年级程度,而且由于当时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受教育的质量普遍不高。接

受过英语教育的就更少之有少。从而造成他们的职业普遍为职

工、农民、手工业及家庭主妇。从事智力劳动的相对较少。

3.2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及学习来源分析:

3.2.1学生现有英语水平情况:

从上述调查数据分析,在学生已知英语知识中,英文字母仅

掌握了几个常用的(如NO、YES等),而且发音也有不准确,英

语语句也是如此。

3.2.2学生现有英语知识学习来源情况分析:

据调查,学生现有英语知识主要来源说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由于父母亲掌握英语的很少,学生现有英语知识中

来源于家庭的比重少,只有极少数学生的部分知识来源于父母或

其他家庭成员,诸如兄弟姐妹等。而且学习的内容也知识一些简

单的字母或单词,学得也很不规范。

(2)、社会。相对家庭来说,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学到的英语知识要多得多。据调查,学生现已掌握的一些简单的日常用

语极大部分来自社会环境,如来自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来自

社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等。

(3)、学校。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英语比较正规,语音、语调等

想对来说比较准确。据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6%的学生参

加过学校组织的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活动;80%的学生的英语知识是

在学校里通过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或同学间相互得来的,如英文

字母的书写,主要是有语文学科中拼音字母的书写迁移而来。

综上所述,学生现有知识无论是自发学习的,还是有意学习的,都学得不规范,但对学生的英语启蒙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对策及建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正规、系统的学习渠道,而又要有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学习、联系及应用的场所。以便学

生提高、巩固所学的知识。如何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有效

地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英语

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及趣味性。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学生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及英文

字母书写的规范化教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要尽量应用英语组织教

学,并多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环境。

(1)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多讲英语,英语教师要起好示范带

头作用。

(2)

课外交给学生一些简单有趣的英文歌谣,让学生在游

戏中经常运用,积累英语知识,培养兴趣。

(3)充分利用校、班的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开设英语

专栏,增添学习英语的气氛与场所。

(二)创造条件,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在家里,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英语,但教师可以积极

创造条件,指导家长督促和鼓励子女学习英语。如可以在家

里贴些英文单词图片,创设学习英语的气氛等。这样既可以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开拓学习渠道,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社会上学习外语的气氛越来越浓,许多电视台、电台都开设了

英语专题节目,让学生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及英语的作用。

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进一步学习英语也有很大的帮

助。也可以适当动员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参加此类培训。这

样即可提高该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 考 文 献

[1] 卞书琴.师生互动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J].魅力中

国,2009(11).[2]郭晓英.基于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方法的探究[J].天水师范学

院学报,2007(4).[3]胡澄宜.加强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

5.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摘要:农村环境污粢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作 者:张伟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东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广东,阳江,529931期 刊:现代企业文化 Journal:MORDEN ENTERPRISE CULTURE年,卷(期):,(6)分类号:X22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管理

6.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以北流市石窝镇蒙冲村为例

思想政治教育2011110225杨逢辉

摘 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和提升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改善全区乡村 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决定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2月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我们这次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旨在通过观察、访问、查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农民生活状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进行深入的调查。感受社会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广大农民的意愿向有关部门反应,尽己所能解决一些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和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带给 他们一些新的有关科技、医疗、环保方面的知识,帮助解决正在面临的科技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清洁乡村·美丽广西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建议

一、实践地的基本情况

北流市石窝镇蒙冲村地处北流市南部与陆川县沙坡镇相邻,与六麻镇交界,距离北流市区80公里,与陆川县县城相距30多公里。现居住有4000多农民,绝大多数农民以务农为生。是一个传统的农村。

为响应“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农村。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为契机,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综合多方面优势技能,走进广西北流市,走入农村,深入到基层中去,认真了解当前北流市石窝镇蒙冲村环境状况,送科技下乡,送知识下乡,宣传普及“三农”知识,乡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村民环保意 识,改善村容村貌,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现状分析

(一)蒙冲村的环境现状

蒙冲村是北流市石窝镇的一个小村庄,全村不是很大,有几百户村民,交通不是很方便。蒙冲村虽然仅仅是一个小村,但是也有农村普遍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 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是蒙冲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 且易传染疾病, 影响蒙冲村居民健康。

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 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 且数量较多, 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 现已成为蒙冲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 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 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 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 流失量大。

化 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 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 重金属超标, 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 现象。化肥利用率低, 流失率高,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3.村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 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 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 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 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二)蒙冲村的清洁乡村工程实施

2013 年4月19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方案〉的通知》(桂办发[2013]6号)正式下发,从 2013年4月到2014年12月,用两年的时间在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蒙冲村村委干部在上级工作的指导下,逐渐开展“美丽广西•清洁蒙冲”的工作,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把蒙冲村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一个大的清洁,蒙冲村换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

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各级干部每周三对村里主干道进行大清扫,在各个小分队修建垃圾池,每周对垃圾池进行垃圾处理。

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整治村里各排污水道,畜禽污水不准随处排 放,清洁各个水塘和小河流,并在各个水塘、小河流等设立禁止丢垃圾牌。

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与当地相关负责人接触,和当地人进行交流以及感受当地状况之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当地干部的大力宣传和带头作用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是取得小有成就的,但是,从我们这些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依旧还是存在着些许问题的。

(一)存在的问题

1.当地的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 我们走进蒙冲村的那一天,我们也参与了当地的清洁乡村行列中,但是在走进村子里时,村子两旁的街道上,仍可看到五颜六色的包装袋,据当地人告诉我们,因为这是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这些垃圾基本上都是孩子们扔的。而且,据我们和当地人的交流,他们也告诉我们,虽然他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了,但是毕竟这 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有些东西还是很难改变的,而且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和明白。

2.当地的相关环境保护工程设施没有跟上

在村里,一路走过去,我们都没有看到一个垃圾筒及相关标识,而且当地处理垃圾的方式依旧是采取焚烧式的,并且还是隔一处焚烧一处。当然,当地的村长告诉我们垃圾处理站已经在规划建设了,但目前还是选址的阶段,这个进度有待提高。

3.当地村民的响应程度不太高

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村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工作,他们,他们所需要的是在村干部的带头下,配合工作就好。

4.当地的宣传方式单一

通过了解,当地基本上都是通过开大会进行宣传的,但是这样的活动毕竟次数少,而且可能有些村民们在活动后就忘得差不多了,还没有排除村民不到场的情况。

(二)相关的建议

1.定好规划是基础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首先要做好规划工作。要因地制宜,对乡村建设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农房、农村基础公共服务卫生等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垃圾污水 治理、沟塘水系疏浚、绿化等环境整治项目,努力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规划合理了,建设科学了,公共卫生配套设施齐备了,垃圾有 “家”可归、污水有处可去,乡村才能真正做到既干净又美丽,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更开心。

2.搞好宣传教育是前提

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是这次活动的主体,所以宣传教育要着重于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这也是一次革命,思想不通无法沟通。宣传教育要以提高全民生态 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资本、是优势、是竞争力的价值观念。通过抓好政策法规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大力倡导和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进一步加强意识教育,培养群众自觉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道德及良好的行为意识。着力抓好生态科学知识、环保知识普及教育,让群众对生态环境及资源问题更关注。应注重抓好自主管理宣传,让群众真正成为开展活动的参与者,让他们感受到开展此项活动事关自己利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真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在宣传方式方面,除了常有的方式,可以在村里做些标识牌,村里的干部也可以平时以人对人的方式和村民进行交流,在学校里,也可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知识传输,并让他们把知识带回家。

3.建好硬件设施是关键

在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有必要建立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和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只有硬件设施建设趋于完善,才能长期保持农村的清洁卫生生活。在村中应尽快做到隔段路上配有垃圾桶,建好垃圾池以及污水池等。同

时,配套建设村屯道路、排水沟、垃圾池、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4.立好长效机制是保障

在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首先要建立清洁乡村活动方案以及相关制度规章,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居住环境,制定好村规民约、群众自律,通过民 间组织、行政执法结合,将清洁卫生工作实行承包制,成立专职保洁队伍和各村民小组自发组建的清扫保洁志愿者队伍,开展由专职清洁队伍全权负责清扫,志愿者队伍负责清洁卫生督查等工作。

第二是通过制定一些评比、表彰等机制,激发群众人人参与的有声有色的美化乡村大活动。同时要做好舆论监督机制,应以群众参与活动的为重要抓手。如设置生态环保信箱、成立村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组织、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等。

第三是通过设立公示牌,对村里的环境问题整治做到及时接通报、及时处置、保持常态;村民通过成立 “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领导小组”及“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监督小组”等领导机构,做好区域清洁环境长期监督制。

第四是与村民签订“三包”责任书,把清洁责任层层落实分解。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对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有效整治家园、水源、田园等清洁整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把干净清洁卫生的农村环境长期保持下去。

四、对蒙冲村未来的展望

开 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广西行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深刻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三分天生,七分打扮”。自然赋予是得天独厚的天生优势,但更重要的是人工“打扮”,这就需要各地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实现。

7.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七

农村金融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现阶段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如何, 如何改善其生态环境使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首先, 我们要正确认识现阶段我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 农村生产力较城市相对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人均生产力低下, 而亩均生产力很高。这种劳动替代资本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背后隐含的是我国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低, 农业投入产出比低, 利润率低下。

(1) 就浙江省而言, 农业生产力水平相较于其他省市来说, 应该是相对发展比较快的。可是相较于城市来说, 农村的生产力弱, 农民太穷, 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 对农民发放贷款的风险大。

(2) 农民贷款需求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运行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双重属性。贷款额度小而分散、时效性强, 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提高了金融生态运行成本。

(3) 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加大金融生态运行的信用风险。农民的弱小性与农业的高风险性不对称使农民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脆弱, 农民自身势力难以壮大。

(二) 农村市场化水平较低。

一方面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较弱, 经营规模小;经营管理素质差,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 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够灵敏。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市场行为不规范, 制度建设不足, 存在严重的压价现象;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

(三)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 仅承担农村粮食保护价收购贷款业务, 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缺陷明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农村基层机构只存限贷, 农村业务门槛高, 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上存, 大量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工商企业无法得到资金需求, 大大限制其支持农业生产的能力。

(四) 农村金融稳定性相对较差。

目前, 农村金融稳定性整体较差, 正规金融由于其固有的制度安排缺陷, 导致非正规金融组织日益活跃, 部分金融风险也相伴而生。然而现实中, 除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外, 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与正规性金融相比, 组织制度不规范, 内部经营管理较为混乱, 人员素质也不高。

(五) 农村的其他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法制建设不完善金融债权保护不力。有接近于40%的农民认为地方性金融法规体系是不完善的。认为完善的农民只占调查总人数的13%。

目前, 农村法制建设相比城市也较为滞后,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依然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由于缺乏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借款者的有效法律规制, 形成了巨额不良资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成本过高降低了违约成本, 逆向激励了违约行为, 人为提高金融生态运行成本。

二是信用管理滞后, 征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不健全。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 由于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 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

三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低, 行政介入普遍。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剧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脆弱性。信用是金融生态的基石, 农民个人信用缺失加大贷款风险、降低了贷款的可获得性。

二、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对策

(一) 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

一是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此, 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按照自愿的原则, 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及各种合作组织, 发展成为上规模、上档次的流通服务组织。三是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市场内部管理, 保证市场的公开、公正和有序。通过对农村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的建设, 并配合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协调。

(二) 协调发展正规金融机构。

一是加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地位, 提高农信社的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改进贷款管理方式, 提高支农水平。二是采取措施促使商业银行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要将对城市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 并以此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有效落实国家政策, 弥补商业金融机构服务缺陷的功能。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保险、担保公司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避险渠道。

(三)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一是建设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基层人民银行会同银监办、经贸、审计、中小企业等部门, 组织各金融机构, 定期对农村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调查和预测, 努力保持金融稳定, 维护社会安定。二是提升对农村金融监管宽度和深度。

(四) 加强农村金融软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法制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农村法制环境。进一步强化执法部门司法公正, 防止以各种形式逃废金融债务。二是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征信立法, 加快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三是加强金融服务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全力研究、营造和培育农村金融文化氛围。四是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农村行政环境。

摘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 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如何规范我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使其能在全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大背景下茁壮成长, 本文从现阶段我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通过对浙江省枫桥、溪口、瓜沥、塘下、柳市五个中心镇的问卷调查, 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 对如何推进农村金融有序发展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8.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篇八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环境的污染。

现代化农业一方面带来了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效益,同时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甚至是大气和地下水污染。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着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另外由于农村循环经济没有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目前,农业废弃物的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养殖畜禽粪便)。每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农作物秸秆数量40%左右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养殖业由于养殖方法落后,环保意识不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能力不足,大量畜禽粪便未经有效处理处置,随意直接排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空气质量。

(二)生活污染加剧。

农村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各种用水器及洗涤剂逐渐增加,但农村地区缺乏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和设施,生活污染物仍然沿袭旧的方式随意丢弃,直接排放,对周围环境尤其是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直接影响农村环境及生活。

(三)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近年国家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乡镇企业明显增多,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技术水平落后的工业企业也逐渐转移到城镇和农村,轻视对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及组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环境效益,加速了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无法自觉地保护环境,更意识不到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的不良影响。部分企业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污染防范和治理上消极对待,农民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会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二)体制落后,机制不畅。

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一直实施块块管理,无法有效杜绝地方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削弱了环境监管力度。某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侧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够,错误的执政理念,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

(三)新型技术薄弱。

目前,我国环保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较少,并在农村环境保护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时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坚持环保投入优先的原则,对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从总体上对“面的污染”配套建设基础性设施,使区域環境得到有效控制;

2.结合农村生活污染分散的特点,对“点的污染”采取集中、就地、分散的方式建设投入少、运行管理方便的配套处理设施,使相对独立的小环境问题得以解决。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二)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肥等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1.推广节约型技术,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要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全面推广实施化肥测土配量、机械化深耕使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鼓励农家肥、无害化处置后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低容量喷雾器械,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2.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例如农膜回收再利用,实施秸秆还田和沼气发电,发展生物能源。

3.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新建企业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引导乡镇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行集约化经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完善体制,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的农村环境保护体质也不完善。为有效落实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应迅速建立完善一个上下统一、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刘雪艳,孟祥德.论生态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选择[J].前沿,2011,1.

[2]施问超,周国良,韩香云.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态势[J].污染防治技术,2010,(3).

[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4.(编辑郑云东)

9.农村环境垃圾的现状和治理 篇九

农村环境垃圾的现状和治理

章承成(2010010742)

皖西学院机电学院电信专业1001班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难处理。现在大部分方式是随意填埋和焚烧,或者大部分就是随处倾倒堆积。给农村的人民生活环境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生存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科学治理是:集中堆积,建设小型环保焚烧,村委会应该加强农村垃圾的管理。

关键词: 农村 垃圾 成因 治理

Rural junk the origin cause of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rural junk is more and more, and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Now most of the way is optional landfill and burning, or most everywhere is dumping accumulation.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friendly scientific management is: focus on accumul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cinerator.Enterpris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garbage.Key words:

village

garbage

causes

management

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给农村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目前农村垃圾现状

1.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垃圾由原来的瓜皮纸屑,落叶残渣等易分解的生活垃圾发展到现在的塑料袋、快餐盒、酒瓶、尿不湿、废旧电池、玻璃碎片等不易分解的垃圾转变,垃圾的种类也有原来比较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塑料垃圾等多个品种转变。

1.2农村人口较少,分布不集中,没有像大城市里有垃圾转运站和填埋场,农村垃圾不容易收集。一些村民每天从家里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堆放在路边活村口,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个“小山包”,有时刮大风在池塘、洼地和沟渠都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 1 页

皖西学院环境科学概论论文

1.3垃圾数量的猛增,村民环保意识的薄弱以及村干部的见怪不怪;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国家目前尚无标准又缺乏处理措施,致使农村垃圾问题走向恶化的边缘。2.农村垃圾对村民的影响 2.1 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固体废弃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者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更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者直接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2.2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固体废弃物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而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2.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细小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2.4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的影响

一些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这类废弃物进入水体或渗入土壤中,将会严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长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残留毒害物质在动植物体内积蓄,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当人食用含有有毒物质积累的动植物时,又使毒害物质积存在人体内,对人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诱发癌症和导致胎儿畸形等。3.农村垃圾增长的成因 3.1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量化学品、工业品进入农村家庭成为生活必需品。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产生大量废弃物,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复杂性,加大了处理难度,成为破坏农村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

3.2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居住分散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超过了农村环境的承载能力。从经济学分

第 2 页

皖西学院环境科学概论论文

析看,正是地理上分散的人口、企业、居住点等形式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重的破坏。

3.3环境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环境意识。农民将可分解与不可分解、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与无害生活垃圾混为一体随意丢弃。3.4农村工作缺乏支持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财政和管理支持,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严重不足。致使环境卫生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3.5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部门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处于一种近乎真空的状态。缺少专门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和区域的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4.农村垃圾的处理方法 4.1传统的处理方式

(1)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开始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但事实上,这种处理方法是不彻底的,会造成巨大的二次环境污染。

(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是当前村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严重,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观因素。4.2正确的处理方式

 首先,要改变的是目前农村对垃圾散乱堆放和任意倾倒的习惯,做好垃圾的收集工作。建立村委负责人员;

 然后,建立一个或多个垃圾投放点及至少一个垃圾填埋场(埋场地的选择要有当地环保部门的认可,同时做好底部预填和封底工作,防止污染地下水),每个农户自觉减少垃圾排放;其次将剩余固体废弃物送至垃圾投放点;建立可回收利用垃圾(以塑料、橡胶、纸张、金属、家用电器为主)由村委负责人变卖,得到的资金用于垃圾站的建设和维护;  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堆积后由专们负责人员将废弃物进行集中焚烧。其燃烧物可直接进行填埋或堆肥处理。5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几点建议:

第 3 页

皖西学院环境科学概论论文

 5.1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农村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消费观念。让群众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促使村民将家庭垃圾进行分类,通过变卖和堆肥的方式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促进村民全面认识垃圾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危害。

 5.2建立农村监督管理部门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农村环境的恶化,村委会必须建立环境保护责任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从而保护人民的身心和生活的健康发展。 5.3全民参与

村级经费从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按村民每户收取年费3—5元,村内企业、个体工商户按规定收取保洁服务费。建立村级管理网络,设立保洁收集队伍,每家每户每月派一名垃圾收集员进行垃圾变卖,每周清运整理一次(指定处理处)。

6结束语

客观的讲,在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乡镇村也很少有垃圾处理的设施和办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迫在眉睫,为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引导和资金的调配发放,实行以村委为单位带动村民进行生活垃圾的处理建设,同时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法,减少农村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解决好这一问题题需要政府、村委和农民的全面参与和支持,从源 头和末端全方位加以控制,最终使农村有一个清洁的 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从.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途径的新探索 [J].环境保护, 2009(23);32-3 【2】姚水洪.李昂.浅谈实现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代化[J].全国商情,浙江农林学院报,2008,25(5)【3】马香娟.陈郁.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环境工程.2002.(3):25—27 【4】张艳红,改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J],河北日报,2007,8

【5】李国建.赵爱华. 张益.城市垃圾址理二程[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l一8

10.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以及结构模式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了,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伴随着的是幸福感的增加。随着城市的飞速扩张和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飞速提高从十年前的日薪20元增加到120元。子女孝敬父母。加粮食,蔬菜,养猪以及补贴等等综合起来户均收入应不下于20000元。应付开支下来略结余。别的不说,单从表象,十几年前的新鲜事物--楼房,到现在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了。最能体现农民幸福感的不是猪肉的价格上涨,也不是农民工工资的增加,而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上缴和农业税取消了。几千年的噩梦不再,打下的粮食三分之一以上要送交国库的日子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的是户均每年大约还有500至600的补贴,村上卖地收入的利息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农民收入的最显著的区别却不是劳动力的强弱,也不是祖辈的积蓄,而是以年轻人收入的多寡来定英雄,子女出得不强的日子就略显紧吧,子女强,孝顺的一年拿回来一两万则可以以红红火火。一般家中大的经济决策都会参考子女的意见,甚至由子女做主。很明显年轻人对经济话语权在农村的要远远高于城市的年轻人。这一点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教育的投资。村上上翠外黄岗的学生很多。房地产热在农村的兴起:城市房价的上涨,土地拆迁的补助两方面的刺激,农村的房地产热悄然兴起。一家有两三栋楼房的人家开始出现了,有捞拆迁款的,有避免货币贬值的,有投机将来农村的限制建房政策的,有仅仅表示产权的所有的。拆迁补偿:拆迁补偿对于农民来说算得上是一夜暴富了,一般建房成本每平方1000不多,补偿起码2000多,这一点利润就是100%,如果是专门应对的抢建成本估计也就400-500,所以在农村你可以听到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调查报告《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发帖际遇:乱云飞渡074从广西进了点槟榔芋来卖,赚了5个小米椒。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网吧与手机上网: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我认识很多农村的相对富裕的家庭的人花钱比城里人大方比城里人懂生活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你这报告很假。很多数字经不起推敲。至少,你的调查是片面的,代表不了广大农村也代表不了宜宾的农村你就是五毛发帖际遇:飞驰从成都市坐成南高速回南充,花了8个小米椒。尽是看这里看这里究竟看哪里?我一直就没有看懂。楼猪写地这个情况绝对属实,死娃子说半句假话哈哈楼猪地贴子太逗了建议版主加精只代表条件好的地方的农村,很多地方主城建得像纽约,农村的一些地方像欧洲但是更广袤的农村地区很多地方像非洲。极个别,极个别!

11.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育与环境;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对外语的广泛重视,英语目前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在对家乡所在地一所小学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之后,就师资配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了横向比较及成因分析,发现该校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二、调查内容设计

1.调查目的与内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落后面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所以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实现稳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其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是乐至县石湍镇朝阳小学五六年级共93名学生以及2名教师。调查主要采取了实际走访、访谈的方式,对英语教师、学校主管英语教学的领导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了学校的具体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会遭人耻笑。所以,发言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2.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接触到英语,但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两到三次,每次仅四十分钟。而且,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农村,英语教师的能力也比较有限,专业知识和口语能力都不如城镇教师,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3.农村小学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在农村小学中普遍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而这种满堂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以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而且农村都没有多媒体设备,仅靠在黑板上写,缺乏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四、建议

1.营造英语氛围。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没有英语环境,教师就要刻意创造英语环境。如对五年级学生施教,课堂上可以尝试使用英语。例如:It’s time to start now.Open your books at page2.教师说这些话时,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可用明显的体态语言,必要时用中文翻译,使学生明白。其次,要淡化课堂意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等内容,让教师和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使严肃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这样,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掌握英语。

2.进行游戏教学。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学生是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拓宽课外学习。对外语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英语课,而应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比如将教室的课桌,窗户,黑板都贴上英语卡片,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英语环境。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单词卡片,把每天所学的单词制作成卡片,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比谁做的好,单词认的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比平时更认真也更容易记住。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我们只有认清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才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次调查旨在摸清情况、摆出问题,使有关教育部门及学校更清楚、更全面地了解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尽早解决问题,为今后农村小学英语的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朝彦.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3)

[2]杨雪萍.小学英语教学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3]李瑞青.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及重要原则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1)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许林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2.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二

1.1 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 丹麻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加大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使全镇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改灶改路、能源建设等方面;天保、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 使丹麻镇的森林覆盖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来, 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 综合整治农村村容村貌, 推行无公害农业种养方式, 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 在全镇铺开使其得到了普及。

1.2 存在的问题

丹麻镇农业及农村环境状况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 丹麻镇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扩大, 污染程度加剧, 污染危害加重, 突出表现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 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 生态功能衰退, 水土流失加剧;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 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不合理使用, 导致土质降低,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1];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倾倒, 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制约丹麻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丹麻镇农业及农村污染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 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以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 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 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增加收入, 包括出售化肥和农药等。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 而是追求销售农药、化肥的经济效益, 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2.2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 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 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在运行调度。因目前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 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 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的生产方式。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公共事业, 责任主体难以判别, 或责任主体杂乱、公益性很强、无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 因而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 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

2.3 扶持力度小, 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丹麻镇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的治理一直缺乏政策的指导与规范。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匮乏, 建立收费机制困难, 又缺少扶持政策, 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2,3]。

2.4 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 丹麻镇环境保护缺乏有利保障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立法滞后, 法律体系不健全;二是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够;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 因而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 致使权责不明, 权力过于分散。一味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甚至有领导完全将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 对环保置之不理, 造成农村环境工作滞后的现状;三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丹麻镇大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意识浓厚, 法律意识较淡薄, 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予以政策化, 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 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镇经济利益而置法不顾, 采取“杀鸡取卵, 竭泽而渔”的策略发展经济。同时, 一些农民缺乏对法律特别是对环保法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滥伐林木, 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 过度放牧, 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3 丹麻镇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3.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 推广使用水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结合生态镇创建, 大力推进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村建设, 使全镇农村的大气、水、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提高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使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0%, 促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对严重缺水、无路、少田等居住条件恶劣的村镇及生态环境敏感村的居民实施搬迁, 向集镇或农村居民点集中,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2 防治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开展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全镇推广农林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 开展农业有机废物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的综合利用, 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大力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4]。

3.3 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切实加强水、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管理, 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标准,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对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 要求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建立生态功能保护镇, 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河 (库) 源头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典型地区, 抓紧新建、扩建一批生态功能保护村和自然保护村, 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 丹麻镇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4.1 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镇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制、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实到位。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保证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 维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 共同推进全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 计划部、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局、国土资源和建设部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 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4.2 调整财政投入, 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 建立政府引导资金, 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制度,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 努力争取国家、省、县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 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镇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4.3 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扭转“人治”, 加强法治化, 推动丹麻镇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法治治理是丹麻镇农村由以人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需要, 是丹麻镇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因此, 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的作风方式, 提高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发展的思想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5]。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规范丹麻镇农村环保管理体制, 促使环保法律体系的高效实施。为了在丹麻镇有效实施环保法规, 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和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

健全执法机构, 强化执法队伍,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丹麻镇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 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 严格依法办事, 作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6]。在全镇范围内,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 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布局、工程立项、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与法律的扶持。

4.4 加大宣传力度, 重视科技创新

充分利用媒介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 提高农民对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7]。要重视基础教育和科普教育, 开展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 为丹麻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摘要:阐述丹麻镇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丹麻镇农业及农村污染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提出发展目标和解决对策, 以为当地的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对策,青海互助,丹麻镇

参考文献

[1]姚良云.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J].科技资讯, 2010 (9) ;128.

[2]王瑞萌, 崔盛军.浅析农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0) :189.

[3]张伟文.浅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 2010 (6) :127-128.

[4]梁贤, 林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创新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12) :5-7.

[5]陈壹恣.对完善中国农村环境法制的建议[J].世界环境, 2008 (5) :49-51.

[6]蔡安宁, 张春梅.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 (6) :53-55.

13.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建议 篇十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20xx年全市生猪出栏数达195.73万头、牛出栏数41.65万头、羊出栏数30.14万只、禽出栏数8733.71万只。而这些畜禽粪便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20xx年我市畜禽污水产生量约为4841万吨。畜禽粪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只能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养猪场未经规划建在乡村水源的上游。畜禽粪便要经自然晾晒15天,臭气熏天,蚊蝇滋生,遇有雨水天气,在村庄内四处横流,以致河流、沟渠及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不仅造成当地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已造成政府不投入巨资就无法治理的被动局面。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xx年,我市化肥使用量22万吨,农药使用量为4130吨。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环境生物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农药残留的化学物质。

(三)农村生活污染现状

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我市农村每天将有425吨的垃圾产生。据统计,20xx年全市污水排放量约为25184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128万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城区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

二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据了解,在乡镇级还没有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乡镇的环境治理经费主要从县级环保治理基金和乡镇财政中支出。由于目前经费紧张,因此,用于乡镇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落实,乡镇环境治理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乡村环境的治理了。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大农民甚至城市居民都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三、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环保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后在区外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予以拆除,规划前已建的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于20xx年底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迁或关闭。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或废水达标排放。

(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染。一是对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扶持建设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畜禽—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二是建设农村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堆放到指定场所,并及时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及时填埋。三是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的环保评估结果和已建成企业的排放标准和实际排放情况要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未达标的要限期整改达标,决不姑息迁就。

(五)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

14.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篇十四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农村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农民经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但在人们感受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喜悦的时候,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应运而生,由于长期受到忽视,农村环境问题越发明显,令人堪忧。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已经危及到农民的生存问题,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种种有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据我的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所在的城市周边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二分之一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很多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农村的环境问题。为了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了解农村环境现状,发现农村环境问题,更好的改善农村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个人,针对我村环保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村进行走访式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口头叙述和观察方式展开。随机访问40人,获得较客观真实的`原始材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村的环境问题

1、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我家在xxxxxx的一个村庄,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尤其是村头的养殖场。在这个养殖场中有两千多只家畜,畜禽粪便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许多小型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畜禽粪便经自然晾晒,臭气熏天,蚊蝇滋生。若有下雨天,水就沟内四处横流,以致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这不仅造成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已造成政府不投入巨资就无法治理的被动局面。

2、农药、化肥污染问题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4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农药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全球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态氮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而逸入大气,对大气造成污染。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在使用杀虫剂时,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坏生态平衡。近几年由于农药的使用在我村每年玉米上都有大量的蜗牛横行,这种现象又迫使农民使用更强的农药来提高产量。

3、秸秆焚烧污染问题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好的,大部分人家不再用秸秆当柴火改用天然气,在田地中的秸秆就没有了作用,又碍于下季庄稼的生长,村民们就果断的将其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4、生活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据我粗略计算村上每家两天产一袋垃圾,一共有200家左右30天就能把一个3米深10米宽15米长的坑填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村头的小河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经过雨水的洗礼以及太阳的照射发酵产生刺鼻的难闻气味。

(二)对我村环境问题的分析

1、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从走访中可以发现,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有1/10的人非常了解,有1/5的人表示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知识,,2/5的人表示不太了解,3/10的人没有概念;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在看新闻是,如果遇到有关环保方面的报到时,有极少的人会很认真的看、听,大部分人充耳不闻;对保护环境的认识程度:1/5的人认为是每一个人的事,自己也有一份责任,1/2的人表示是政府的事,1/5认为是环保人员,还有1/10的人不知道。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非常薄弱。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温饱即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2、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经济发展轻环保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

3、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

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4、环保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履行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专攻整治、环境投诉调处、环境宣传等工作中,乡镇环保机构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设立乡镇环保机构,是健全环保监管组织体系,是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下移、向农村延伸的有效途径。二是设立乡镇环保机构,将强化乡镇环境保护监控和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施了面对面监管,增加了监管频次,弥补了监管空白,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设立乡镇环保机构,能有效地提升对基

层环境事故和环保纠纷的调处能力。一些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了及时调解,群众环境信访处理满意率增高,同时避免由于情况不掌握,与群众沟通不及时而使矛盾激化,引起群体性事件。四是设立乡镇环保机构,会大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环保部门为民服务的形象。很多基础性工作由乡镇环保机构完成,为广大群众和企业提供了工作方便,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服务和公众形象。五是设立乡镇环保机构,在扩大环保宣传面,切实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有积极作用。

5、治理模式不适

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着技术、经济上的障碍。

三、建议

(一) 垃圾处理应列入村镇规划,在农村设立垃圾中转站 ,定时定点定人治理村头垃圾。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实行“户集、村收、镇(村)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在远离交通要道地点,设立临时垃圾箱、垃圾桶,配备专职的保洁员和专用垃圾车,定时、定点、集中清理。其次,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处理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第三,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第四,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发展经济。大力推行农村沼气建设,既可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民增收。第五,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对各类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安全处理;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

(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应该多派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乡村去,给村民推广普及畜牧方面的知识,大力推广科学合理的畜禽养殖和处理技术,对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

(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严格落实目标责任管理。 把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纳入乡镇(街道、开发区)政府责任目标,实行明确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确保全村“不烧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毁一棵树,不被国家卫星监控到一个火点”。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确保全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四、结束语

15.潍坊市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篇十五

1本市农村建设的总体卫生状况

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与农村居民健康息息相关, 不安全的饮用水可能导致居民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2]。据初步统计, 本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55 m2以上, 从总体来看, 95%的农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缺水和水质不合格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部分农户厕所已改为三格式无害化厕所, 取暖也安装了简易暖气炉;部分村庄生活垃圾已经做到集体收集处理, 环境卫生状况总体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卫生习惯及卫生知识普及率大大提高。

2本市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卫生问题

2.1 村镇规划及整体搬迁住楼问题

目前, 本市已有少部分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实现了集中居住, 统一搬进了楼房。在整体搬迁过程中, 选址、平面布局、供排水、采光、通风及取暖等卫生学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使得这部分农民虽然搬进了干净卫生的楼房, 但并非十分满意, 一是住楼后要增加相应的物业管理费用;二是大部分农具没有合适的地方储存;三是楼层高的住户与原来平房相比生活不太习惯。

2.2 饮用水排水工程及水质污染问题

农村现阶段大部分农民喝上了集中式供水, 但生活污水排放并未解决。有的农民随意排放, 也有的明沟排放, 或者排入厕所, 这些污水既含有化学洗涤剂成分, 也含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对村内土壤污染较重。从长远看必须进行统一收集处理, 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由于生活垃圾堆放和污水的乱排, 个别地方小工厂污水乱排, 加重了地下水的污染, 使大多数农村地下水水质不合格, 有的已无法饮用。上述情况都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2.3 厕所改造问题

在卫生部和全国爱卫会的支持倡导下, 本市农村改厕工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全市每年都在新建三格式粪便无害化厕所。但这些厕所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有的长度、深度不够, 有的三格变成两格或一格, 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资料显示, 农村厕所的清洁程度不高, 普遍存在臭味、蝇蛆和粪便暴露的现象[3];也有的建筑材料质量差, 达不到防渗无害化效果。在水冲式方面, 由于供水不足, 加上冬天容易结冰, 根本无法冲洗。

2.4 种植、养殖业及小工厂污染问题

现在农村种植养殖已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大棚种植在村周围十分普遍, 大棚的增加, 使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各种养殖业正在逐渐增加, 这些养殖户污水随地乱排, 生活垃圾四处乱堆;有的小工厂只注重经济效益,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工业“三废”污染较重。这些都加重了地下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2.5 供暖及一氧化碳中毒问题

农村供暖问题比较突出。从本次调查看, 集中供暖的比例很少, 仅达10%左右。大部分农民使用燃煤炉取暖, 少部分农民采用简易集中供暖 (土暖气) 。由于这些取暖设施没有烟尘净化措施, 大多数取暖炉直接放置于室内, 有的没有烟道, 每年都有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发生, 是造成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从近5年本市的网络直报结果看, 发生中毒的起数和中毒人数逐年增加, 多数是生活相对贫穷的地区。

2.6 农民卫生知识及卫生习惯问题

农民的各种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本次调查选择了常见的卫生知识问卷调查, 知晓率在56%左右, 不良卫生习惯存在率70%以上, 暴露出农民卫生知识较低。普及卫生知识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卫生宣传力度, 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基本卫生知识, 逐步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减少疾病的发生。

2.7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问题

现阶段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较多, 如小工厂、小作坊的工业垃圾;如养殖场的废水、粪便、废物垃圾;农民日常生活垃圾;大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垃圾。这些垃圾存在乱堆乱放, 没有集中收集处理, 造成环境污染较重, 是影响村容村貌、水质及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3建议

3.1 要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从本市近几年的水质监测结果看, 农村地下水饮用水源污染较重, 总合格率为45%, 大多数为微生物污染和化肥农药等硝酸盐氮污染。据有关资料报道, 农村污水均以明沟排放和随意排放为主[4], 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极为重要, 要鼓励农民尽量不用或少使用农药和其他有毒有害的化学肥料, 尽量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最大限度保护地下水源, 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 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本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该项工作, 目前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各地发展不平衡, 标准要求不高。主要原因为一是厕所改造普及率较低;二是已改厕所合格率不高, 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农村饮水工程合格率虽然逐年增高, 但与城市比较差距较大。今后仍需要加大力度, 逐步提高农村自来水合格率。

3.3 加强农村小型厂矿企业、养殖业卫生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 本市农村小型工厂逐年增多, 养殖业增加较快。从本次调查看, 小型工厂主要是翻砂厂、染线厂、屠宰场、食品加工厂、饲料厂等;养殖业主要有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养貂场、养狐狸场等, 这些小厂有的生产条件较差, 或根本不具备生产条件, 工业三废不处理, 垃圾乱堆乱放, 污水横流, 臭气熏天, 工人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危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对周围环境污染较重, 各部门应联合严加管理, 使其达到标准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3.4 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监管, 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规范村镇管理, 设置村镇环境卫生管理员, 逐步形成与城市相一致的生活模式, 缩小城乡差别。要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现阶段农民卫生意识虽然有了较大提高, 但与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本次调查的基本卫生问题, 知晓率在76%左右。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 提高卫生防病知识。

参考文献

(1) 陶勇.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 26 (1) :1-2.

(2) 夏全, 唐义林.海安县生活饮用水与上消化道性肿瘤关心研究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1, 18 (3) :166-167.

(3) 倪亚杰, 何英华.2011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 (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2, 11 (2) :137-138.

上一篇:农民工管理领导讲话稿下一篇: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