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培训交流材料

2024-07-29

初中教师培训交流材料(精选11篇)

1.初中教师培训交流材料 篇一

初中物理教师暑期培训会交流发言材料

在暑假前区教研室的教学视察与课堂视导中,我不幸被领导抽到讲课,但又有幸被认可,真是又忧又喜---所以今天我坐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我们学校,其实具体说就是我们物理组七个人在以上一年来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与谅解。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设计的那节复习课:

复习机械与人这一章时,我们将它划分为两部分,分两课时复习:第一部分也是第一课时为杠杆与滑轮,第二部分即第二课时为功、功率、机械效率及机械能,一划分出来就感觉是不是第二部分内容不合适,太多了,一节课完不成复习任务,我们是非常的担心。但是令我们更意外的是区里的视导因为中考个别学科没阅完卷由原来的周二又拖到了周四,我们正好又复习到第九章的第二课时,哎真是倒霉-----抱着试试的态度进行了设计了这个讲学稿,然后又精心的备了课,尝试地上了一节课,感觉还不错,也顺利的完成了复习任务。我们主要是利用我们每个班级师生一起划分的学习小组,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能够按照先自主复习、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展示、交流,最后再进行组内或组间的合作共建与解疑。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在不停的思考、交流与讨论,不知不觉就把这一节课的内容掌握了,通过“体验成功”的检测效果还是不错的。在复习到有用功与额外功以及机械效率时我们又将前面复习过的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等器材移到课堂上来,进行了展示与拓展,使得枯燥无味的复习不再枯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思维,也让前后的知识联系到了一起,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物理组在平时的工作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这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既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真让今天做教师的我们汗颜。

教师如果没有爱,教学就会没有动力。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都要大”,陶公亲切地称学生为他的“爱人”。心中有学生,心中就会有爱,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地亲切、和谐;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的美,那样地能吸引老师和孩子。民主的爱,智慧的爱,公平的爱,会让教师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从小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他以后给予人家的也是爱。只有爱的教育,才会让孩子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成长;只有爱的教育,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与公正、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为创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努力,而和谐融洽的课堂又离不开教师的爱。我们组里做的最好的是青年教师李国立老师,他也是我们教研组唯一的班主任,他对学生倾注的爱,我们组内其他人,甚至是我们全校师生都是有目共睹的。

二、我们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组织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地训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文我从四个方面阐述我们平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方法:

1、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作用最好超前发挥,超前教给学习,在学习之前先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让学生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智力、情感全面发展的地方。研究表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

2、尤其是对于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一陌生学科,在初二的上学期一入物理学的大门他们大都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学校在09年暑假后就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实施了新的课程表,开全开齐了实践、校本、地方

(一)与地方(二)等课程,这样就使得初二物理课按新的课程标准一周只能开两节课,相对于前几年的每周三节课我们一开始的确不太适应,时间紧任务重,这确实有点难胜任-----对于我们初二教师来说,每周八节课,是相当的轻松了,但是一学期下来少了三分之一的课时,我们怎么才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况且还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但是学校要求我们可以适当的布置家庭作业,为此我们就利用作业这一块,尽量去设计学生能自主完成又能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作业。但是一开始学生们往往一节课下了却不知家庭作业是什么;该交作业了,浑然不知要做什么。我们日常的监督催促虽也使其有所变,但未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为此,我们经常利用教材与同步探究这两个载体在适当的时候跟他们沟通,适当的时候还出学案与试卷。就这样我们慢慢的交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课外的学习效果也不错。根据我们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设计,我们由于是老校,器材设备也不全,无法设计好,所以我们组内教师经常将课本中的实验探究进行改进,对于能够利用身边器材和完全能够放手让学生做的器材与实验我们一直都放手让学生去做。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只有当学生们掌握了终身受用的捕鱼技能,才可以不断地自主地获取所需要的新知识。

3、允许学生犯错,减少他们的焦虑情绪,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师一定要善于保护并鼓励学生哪怕很微小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影响初中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教师过分热心(其实说到底是我们对我们的学生不放心),过于认真地发现并纠正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我们会无意识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他们开始变得谨慎、小心,越来越少地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敢动手去做实验,不敢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免频频出错、频频被纠正,因而在全班面前丢脸。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心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让他们伴有焦虑情绪,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让他们坦然地犯错,又要使他们在错误中学到知识。如果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一些学生就会大胆地去创造。当得到老师的肯定时,那学生很有成就感。同学也会豁然开朗,觉

得物理知识的学习也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原来有许多规律可循。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大胆猜测,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强,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也就会直线上升。

4、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爱因斯坦说过: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是真理的最大敌人。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时,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我们教师应该要对学生说“不要一味地相信我们所说的一切”,我们要让学生既对我们所说的感兴趣又敢于怀疑,而且让他们学会推敲和应用我们所说的某些观点。

我们在习题课上比较民主:首先我们组内不管是初二教师还是初三教师只要是我们感觉到是比较好的题目也不管是我们看到的还是想到的比较贴近我们生活反映社会前沿或科研的题目我们几人从来都是毫不吝啬,共同分享。尤其是上学期我们学校组织没有笔记本电脑的老师又购买和添置了一大批电脑,我们组由原来都是每天下班回家自己“闭门造车”,改由每天我们教研组都有一台电脑,每个人随时随刻都可以将我们看到的想到的比较好的题目与比较新的信息记录下来,让大家共享与讨论。为了避免养成学生思想上的堕性,我们不主张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独自一人讲下来。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讲解练习时先把答案报一遍,同时说明标准答案经常会有差错,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这个时候学生比较放松,思想受的约束少,能对标准答案大胆地提出质疑,其实这样他们已学着推敲和应用我们所说的观点,他们有的讲得非常有道理,有时试卷出得不严密,所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并非是唯一的答案或甚至根本不是答案,这时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他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提出质疑时运用某些观点发生偏差,这时教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错误并跟他们沟通交流,他们就得到了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引导学生上好真正意义上的复习课。平时我们要求学生复习无非是要他们能重复我们所说的,其实这样他们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要培养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归纳,迁移等方法。平常到了每一章复习时,我们教师总是一丝不苟地将本章的知识结构或知识网络呈现给学生,每个知识点都罗列出来,甚至将所有的知识点归纳好印出来让学生去背,其实我们不妨可以变通一下,譬如说让学生个自去归纳整理,选择几个有代表性同学的作品与全班同学共享,然后看看老师的作品,让他们做对照比较,再集体对那些同学的作品作评价,大部分的同学在这样的活动中归纳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5、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改进学习方法。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经常自我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以便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计划,这样就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是一项有目的,有步骤的意向活动,不可心中无数,随心所欲地进行。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效方法,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

我们教师则应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学法有助于加快自主学习的进程,效果明显。

三、随时变通,改变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我们学习过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学习过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或“10+35”模式即:

1、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3、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还有08年临沂市的“三五X”教学策略: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彻始终、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等等。

现在我们最终形成了的一套不太娴熟的教学模式,那就是“自主探究、引导暴露、合作解疑”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我们的教学理念还不先进,教学水平与教学成绩还很一般,但是我们还会努力,我们会一直都努力,努力,更努力。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原谅。谢谢大家。

2.初中教师培训交流材料 篇二

一、展示情况

1.教学目标明确, 紧扣课标、教材、学生。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明确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展示的16节课, 目标陈述清晰, 目标达成基于学生的实际, 充分体现了区域特点。如, 四节同课异构课目标:都体现了由画具体反函数图像到一般反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目标。在共通目标下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目标:海南 (易小刚) 根据学生实际由y=6/x的图像得到一般反比例函数y=k/x图像与性质, 体现由特殊到一般, 较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广西 (韦莎莎) 在完成一般反比例函数y=k/x图像与性质结合学生实际更进一步完成较为综合的由双曲线当时x>0,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求m的取值范围问题;安徽 (王宗贵) 在完成一般反比例函数y=k/x图像与性质目标后, 重点放在了图像及性质的应用, 在完成上述类似的求取值范围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成了y= (m+1) xm2-5函数形式利用反函数性质求m的值, 同时完成了双曲线上横纵坐标矩形的面积为k的性质;吉林 (张冬梅)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不同层次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借用技术, 由特殊到一般地让学生深入理解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 强调深层次的数学理解与把握, 体现观察—猜想—验证—说数学的过程性。北京 (王硕) 从生活情景中引出绝对值概念后, 进一步深化概念, 让学生完成了绝对值的几何表示及代数刻画, 并提高到用符号表示绝对值的性质。这种在一节内完成感知、抽象、定义、性质、符号表示及应用, 体现了数学课的高层次数学思维教学。而这种教学得以实现是立足于该校学生有较好数学基础。各位选手在目标的理解与达成上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数学课堂教学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

2.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数学化。

数学学习要基于学生学习的已有经验与基础, 数学学习的难点在于其概念的抽象性与形式化。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出数学问题, 引领学生思考, 探究学习, 获得数学知识与方法。情境问题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创设体现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 参加展示的选手在教学情境的创设的共同点就是创用教材情境,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问题出发, 发现数学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如, 河北 (杨会卿) 轴对称现象从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到数学中的轴对称;新疆 (曲新影) 以古希腊数学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数学中的“最短路径问题”的综合实践探究;北京 (王硕) 通过阅兵式, 检阅部队通过天安门情境, 引入绝对值概念, 再用塔层问题引入相对点选择对绝对值数值的影响;浙江 (干海通) 就学生写的5个有理数2, -2/3℃, -1℃, 0℃, 1/2℃, 2℃进行比较进入新课“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问题提出后再通过类比学生熟悉的温度高低将5 个数化为不同的温度表示:℃, -1℃, 0℃, ℃, 2℃ (寻找生活原型) , 再行比较想象温度计引入用数轴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天津 (刘红红) 通过学生熟知的工程问题与森林面积增长率比较问题, 引入分式的加减问题, 再通过学生已掌握的数的分数相加减方法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分式的加减;广西 (黄宝瑛) 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历启发引导学生就日历中的数学规律进行观察、猜想、验证、解释,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能力;陕西 (张瑾) 通过故事及切西瓜学生已有经历入手引入常用几何体截面的问题探究;黑龙江 (姜明) 通过三个不透明的盒子摸球问题入手引出“事件”概念, 让学生在已有的体验中感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及大小;山东 (马明诗) 通过批发学生熟知的文具袋问题入手, 引出打折销售问题, 再使用直观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明晰进价、标价、售价之间的关系。另从数学新旧知识引入, 也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入方法, 如前所述反比例4节课都是从学生已学的一次或二次及反比例函数知识及研究方法引入反比例函数图像及性质探究, 这是据于学生已有的学习认识及经历引入, 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特点。

3.以学为中心, 聚焦课堂生成。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长的地方,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为中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加展示的课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思想, 授课教师聚焦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精心预设每一教学流程和细节。大多数课体现了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作用,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吉林 (张冬梅) 采用任务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4个任务的探究, 让学生学习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河北 (杨会卿) 通过活动形式学习小组, 通过活动一:剪一剪;活动二:折一折;活动三:扎一扎;活动四:比一比等,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 掌握轴对称图形;辽宁 (赵海英) 采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完成等腰三角形问题的学习:在探索并证明题目的隐含结论时, 提出问题:在不添加任何条件的前提下,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然后就深入引导学生探究用了4个追问步步深入, 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在拓展并推广题目的前提条件时, 教师用了4个追问并准备了2个预案;在图形条件改变探究结论时, 教师用了2个追问。这种问题———追问的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独立探究结论、条件, 问题意识及探究目标更加明确, 是“产婆术”思想方法的应用, 通过有预设的追问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江西 (黄宝瑛) 利用日历, 将探究问题分为横行、竖列、上阶梯、下阶梯、九宫图等隐含的数学规律进行探究,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日历中相关数字规律, 并用代数式表示, 让学生感受字母表示数学的有用性, 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体现了问题驱动生成的思想;陕西 (张瑾) 通过常用几何体截面的课件展示, 让学生直观观察生成截面截几何体的不同截面,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黑龙江 (姜萌) 通过摸球、投币、转盘游戏等活动, 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整节课体现了体验生成的思想, 同时也体现了在数学体验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甘肃 (李成栋) 通过有效动态激励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有效数学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在于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在于课堂教学生本的生成, 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多元、立体、多维的过程。生成的主线是思维导向, 能力为主,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善借技术, 提高质量。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使用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现代数学教育是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教育手段为支撑。这次展示D组各位选手充分注意使用各校的教学资源, 利用直观教具, 制作课件, 使用微课视频, 图形计算器, 统计软件, 投影仪, 教学白板, PPT等进行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关注细节,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各位选手的展示课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维目标的落实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这就要从教学细微处入手,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细节处考虑突破难点;在学生思考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在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给予鼓励等。这些教学细节上的处理在各位选手的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 细节决定成败, 关注细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细节育人,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6.教学基本功扎实, 确保课堂教学任务有效落实。

展示的各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清晰, 板书美观, 板书设计合理, 讲授清楚, 演示示范规范, 熟练使用多媒体, 注意教学小结环节, 方法多样 (如精讲精练、目标教学、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 有效地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也体现了展示课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几点思考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强化目标意识。

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 目标定位注意克服:一是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拔高, 超越学生可接受能力;二是目标偏低达不到教学要求;三是目标空泛, 缺乏数学内涵。

2.实践学习, 问题研究。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学习研究提高。要重视数学课程理论的学习, 要把握课标要求, 深入钻研和研究教材, 提高创用教材的能力;要提高开发教学资源能力,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要掌握简便适用的教学软件, 如几何画板等软件;提高开展自主、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能力;综合应用不同教学模式形成独自有效的教学风格,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反思成长, 提高专业化水平。

3.初中教师培训交流材料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地理衔接教师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14

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教学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做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的衔接工作,更能体现科学教育的整体性,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地理学习做好铺垫。

一、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7至11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11至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小学阶段学生大多依靠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认识、感知世界,进入初中后,学生逻辑、抽象思维逐渐加强。六、七年级处于认知发展过渡阶段,同时又处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科间的过渡出现脱节,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小学科学、初中地理等课程。中、小学在教学方法上会有很大不同,小学科学由于其教育对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原因,在课堂上通常会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科学实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初中地理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如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大部分的初中教师认为造成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脱节的原因为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例如五年级科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从表象上知道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图片上了解了林奈的花钟,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根本原因必须等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了初中地理才能明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衔接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

二、初中地理與小学科学教师交流的必要性及方法

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最佳方法就是教师交流,初中地理教师深入小学科学课堂,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掌握两者基本理念共通之处。

例如五年级科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本课主要内容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昼夜交替的影响,揭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一些资料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第二部分,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昼间活动的动物和夜间活动的动物;第三部分,选择典型的夜间活动动物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动物适应昼还是夜的活动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动物的身体构造、天敌活动的时间、食物来源等。学生们知道一些,可是有时他们并不明白生物的这些特点是由于昼夜交替而引起的。而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是初中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内容涉及的。初中地理教师交流至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带着学生探究昼夜更替的成因以及对动植物的影响,十分有利。

初中地理教师交流至小学科学课程,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中小学教师之间能产生新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学习外来的新知识与经验,初中地理交流教师也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展现自我,双方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交流会激发教师们的工作干劲和潜能,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交流可以让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各种不同风格的、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开阔,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思考问题能够更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渗透学科意识。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初中地理学科内容,在过渡期教学中开始向学生渗透地理学科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尽快适应学科的分化,了解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地理的学习。

其次,融合教学方法。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由于其教学对象年龄上的差距,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差异。这导致学生在中、小学过渡过程中不能适应,从而产生教学的脱节现象。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交流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中、小互补,让学生逐步适应两个学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同时两个学段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做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师的交流工作,能够使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更好地衔接,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小学科学向初中地理学科的过渡更自然、顺畅。

[参考文献]

吴松元.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8(7).

4.初中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教学模式应用经验交流材料

我们长子五中,从二零零九年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以来,走过了学模式、创模式、用模式三个阶段。我校根据本地区学生特点创立了“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教学模式简介

三环:自主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总结。(每环分两步)。

六步:自学教材、探究质疑;交流释疑、展示点评;当堂检测、总结补充。

模式中各步教学任务:

自主探究:1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预习题。

2通过做练习题,发现疑难加以标注。交流展示:3通过小组交流“兵教兵”解决疑难。4立体展示、生师点评、穿插巩固。反馈总结:5当堂检测,抽查批阅、掌握学情。6归纳内容,总结规律,补充不足。

二、已经取得的成效

通过运用并不断改进这一模式,解决了学生动嘴不动手,老师讲,学生看,老师忙,学生闲,老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睡,能力低,效果差的问题。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展示取代教师一言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

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成为学生的时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当前存在的困惑

新课改要求学生先要学会自学,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就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科学合理的分组,既考虑到性格的互补,又顾及优差搭配。可是我们通过调查,我们目前存在以下困惑:

一、课堂教学中预习环节落实难

新的课堂改革要求学生预习好新课,这就要把握好学生的预习关,但是学生的预习环节在实际运行阶段我发现很多班级课程排得满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时间,这样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堂教学中合作角色不均 课堂教学中要求小组合作,但是合作学习的伙伴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均等,那些优秀生往往仍主宰扮演主角的角色,而相对内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表现为消极的、被动的观众或听众。他们在伙伴合作学习中由以往的对教师的依赖转变为对伙伴的依赖。换句话说,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来的师生接受模式改成了生生接受模式,而不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中合作主题不清

小组组成之后,要安排组员各自的任务,然后进行学习。在很多时候,小组学习时教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深入小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没听清要求,毫无目标的活动,有时直到老师叫停,还未真正开始学习。而有的小组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

在课堂中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了呢?我想没有。反而是有些时候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追求有效、高效课堂是课改永恒的话题。

5.校本研修培训交流材料 篇五

依托校本研修,提升办学品味

黄麓镇中心学校本着“以规范求质量,以教研促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多年来立足学校自身特点,扎实推进校本研修,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规范工程”,提升师能,注重实效

1.编织校本教研网络,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组,统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明确学校、教研组、学科组、教师个人的工作要求,形成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四级组织网络,使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得以有组织上的保证。切实有效督促并指导校本研究工作的开展,推动教学研究重点前移到教学一线,融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一个学校、教研组、学科组、教师四级校本教研网。同时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了办学水平。

2.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研行为。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实验课题管理、研究、成果推广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校科研管理有章可循。

3.强化过程管理,创新教研方式。每学年开始,校长室、教导处制定学校校本培训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做总体部署,在教研组制定计划的基础上,汇编成学期学校教育活动安排表,学校确立“半日教研”制度,六个教研组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每周安排半日(不少于2课时)集中开展教研活动。为了保证有效集中,开学初教导处在安排课程时,想方设法为同一教研组的教师留出时间,开展教研活动。为了使得教研更具针对性,学校根据校本培训的主题及上一学年教研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自编教材,组织学习,以“定点爆破”的方式,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教研活动由教导处安排,教研组长负责召集,分工领导督查,保证教研活动按计划开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近年来学校利用网站,建立学科教师QQ群、开通个人空间,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教研。

4.完善评价体系,积累有形成果。根据学校校本教研考核方案,教导处在完善学校、教研组活动资料搜集整理的同时,建立教师校本教研个人档案,每人一盒。内容包括:个性化的自我设计;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公开课教案或经典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及分析;反思日记;个人优秀作品或指导学生优秀作品;竞赛获奖情况等。学校成立考核组,每学期分四次,通过“看、听、测、评”等手段,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作为聘任、评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重视过程管理,对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这个过程,既是教师积累资料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更是激发教师创造潜能的过程。通过整理归档,以有形促无形,引导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发展,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二)推行“青蓝工程”,同伴互助,齐头并进 1.开展“师徒结对”,实现相互帮扶。我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业务水平为目标的“青蓝工程”,有一般意义上的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更多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巢湖市2015年校本研修指导者培训交流材料 的是指教师间的相互帮扶、指导。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科课程强调综合,教师间强调合作,教师在某一领域可能有所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会有缺失,因此教师间需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是“师傅”,也可能是“徒弟”,我们倡导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2.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发挥集体优势。做到“四定”、“ 四统一”、“两步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落实每周的主备,教导处统筹安排各个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时间。“四统一”:授课进度、教学要求、校本作业、检测练习要统一。“两步走”: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两个步骤。主备人提前一周将备课内容(包括教案、学案、课件)电子稿发给组内成员讨论,同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班级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使教师在活动组织中既汲取了他人的艺术精华,有交流了自我的不同领悟,共同提高组织课堂的综合能力。

3.认真组织听评课,营造宽容民主氛围。开学初,教导处根据教师特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评课标准。评价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评课立足“怎样设计更合理,教学怎样组织更科学”展开,评价时教师多用“如果是我,我会---”,既肯定长处,又指出不足,在真诚的交流中有所收获。

4.开展教学观摩,发挥示范辐射功能。依托学区教研活动的中心优势开展教研活动,每年进行多次学区活动,经常进行教学切磋,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校每学期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由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引领课堂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指导。

(三)抓实“提高工程”,着眼未来,科研兴师

1.抓好继续教育,突出研训结合。关心和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完成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任务。参加集中培训的教师,要认真撰写培训笔记,将培训体会、收获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交流;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分教研组进行线下研讨,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共享,实现“研训结合,以训促研,共同提高”。

2.采取多种形式,实施“订单”培训。学校认真落实“定餐式”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个性化“菜单式”培训,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先后开展了课件制作技术培训、几何画板应用培训、电子白板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晒课微课等内容的培训,既有面对教师的集中培训,也有教师间的切磋、探讨,使培训真正做到供其需、补其缺、投其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研修层次。有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先后组织20多位教师远赴洋思、杜郎口参观、学习;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名校开放日教学活动、省市骨干教师送教活动,近观学者和行家的教学风采,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实践新课改的积极性。请进来:学校在承担市级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与合肥四十七中学开展结对活动,采取“相互参与”的方式,促进交流,加强合作,互动提高,共同发展。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巢湖市2015年校本研修指导者培训交流材料

4.活动提升,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学校在市教研室的支持下,每年组织开展全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成长。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珍惜每一次参赛机会,集群体智慧打造品牌,为教师壮胆鼓气,在级别不断上升的展示活动中,虚心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法学法,逐步实现“群策群力——独当一面——各具特色”的转变,使教师不拘泥于坐井观天,不沉迷于妄自菲薄,品尝到成长的快乐。

(四)实施课题带动,聚焦课堂,关注学生

1.依托课题研究,探索有效教学模式。2011年我校承担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工作,学校按照“课题带动、骨干示范、全员参与、评价调控”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思路,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起各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年的实践,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四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解疑、精读释疑)一定(以学定教)一训(当堂训练)”的“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以学定教,教学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及知识的生成,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和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全员跟进,开展小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在积极探索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同时,倡导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听评课活动为载体,以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本学校实际和学科教学实际,实施行动研究,解决教学问题。“问题即课题,反思及研究”,每学年每个教研组至少有一项校级课题立项研究。学校坚持把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3.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我校从校情出发,开发、编写了多种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的《古诗赏析》、数学组的《趣味数学》、英语组的《英语写作》、理化组的《科技制作》、政史组的《安徽地方史》等,图文并茂,文练结合,是学生自由耕种的新天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校本教研的独特优势和积极成果在我校已初步显现。教师校本教研之风进一步浓厚,教师教育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形成一批专业优秀、师德高尚,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2010年以来,学校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五名教师荣获“合肥市骨干教师”称号,一名教师荣获“合肥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称号,一名教师荣获“居巢区首届优秀骨干教师”称号;五名教师在安徽省课堂教学评优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三名教师在合肥市课堂教学评优中获奖,十名教师在巢湖市课堂教学评优中获奖; 教师论文获奖43篇,发表论文5篇。

学生特长得到发展。2010年、2012年、2013年学校分别获得“巢湖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三等奖。2010年以来,学校有11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比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巢湖市2015年校本研修指导者培训交流材料

赛中获奖;学生体育代表队队,多次获得巢湖市居巢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乡镇奖项。2014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合肥市校本教研特色校”的审批,2015年8月理化生教研组荣获合肥市先进教研组称号,这将更加激励我校坚定不移的走“依托校本研修,提升办学品味”的办学之路。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张文革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张文革

6.初中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篇六

1、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师德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党员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2、坚持制度管人。学校先后出台了初中部教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备课批改作业制度,确定校本研修时间,大力开展教学反思、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学习研讨等活动,及时解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研质量。

3、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推进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渠道,要求每个教研组每个备课组每学年都要主动申报课题,切实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已形成了“学校—一教研室一一教研组一一备课组一一教师”的研究网络。

4、组织公开教学。学校要求各个年段的备课组每学期至少必须举行 3-5 节公开课(含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并提前印发告知全体老师参加听课评课,要求开课的老师尽量在录播室上课,充分发挥网络平合的作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我校举行面向全市的一级达标校“教学公开周”活动和其他观摩课、示范课、讲座、道德讲坛等,组织教师进行录播室上课、“微课堂”录制的培训,并把录播课堂上传到莆田市教育信息网,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

5、促进“结队”活动。这包括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子,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结对子。加强“新老教师一共研对子”活动,为年轻教师成长牵线搭桥。各类对子通过相互听课、现场评课、专业指导、课后反思等形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收到了可喜的双赢效果。

6、推进教研教改。学校积极承办、参加各类教学教研和继续教育活动,如组织、协调初中片区的教学教研活动、承办全市、全县的初中各学科研讨会、教研活动 10 余次等。

二、狠抓教学常规,提升教学质量 1、强化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

我校进一步规范全体教职工上下班时间和考勤制度,期初学校就从细节抓起,加强对教师上课的考勤巡査,加强对教辅及后勤人员上下班,教师上课、晚督修考勤的督查,考勤情况每周及时公布,起到监督和自律任作用。我校以课堂教学常规检查为抓手,着重强调有关规范上课、备课、作业布置批改、教案撰写、听课记录等方面的规定。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2、做好阶段分析,加强跟踪监管。

初中部各年段举行了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动员大会对考试要求、学习纪律、复习方法进行指导,通过严肃考风促进学风的好转。举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的质量分析会、学生座谈会、家长会等,及时了解各阶段的教与学情况,反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每一阶段教学工作重点,突出了课堂教学和年段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设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学热情。

在原有的奖教基金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健全奖惩制度,激发教职工投身教育教学的热情。对教师教学教研进行量化评分,对获奖对象给予适当奖励,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树立教学典型,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整体素质 1、积极做好新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带动辐射作用,做好新老教师“教学共研对子”工作,形成“名师效应”,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2、进一步规范听课、评课要求和考勤制度,以确保集体备课的时间;加强新教师的“五个一”的考评工作,完善新教师教育教学常规、校本培训制度,落实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制度。

3、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和学习。开展帮扶初中薄弱校的活动积极参与市教学公开周活动,学习、交流、展示、提升并重,按年段分别开展听课周活动。

4、落实学校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实践研究,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和结题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研成果:做好第一教研片区的教研工作,起龙头作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系与交流,组织好听课、研讨等交流活动。共享教研资源,营造优质校引领、城乡互动、上下结合的教研氛围。

四、重视养成教育,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学校确立了“先学做人,再讲学习”的工作思路,把握义务教育规律和初中学生成长规律,探索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的义务教育德育模式,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养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

我们在七年级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抓好起始年段的习惯养成教育,以班风评比为抓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八年级在继续强化行为养成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号召学生树立起一种“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荣”的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九年级侧重于以“感恩和理想”为专题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初中毕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的道理,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明校园 我校提出了建设“美丽校园”“美丽班级”的建设目标,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突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以先进的文化占领每一块阵地,让先进的文化熏陶每一位学生。

首先,学校重视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使校园内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石,一墙一阁都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润物无声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其次,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我们依托金石山、金石书院、科学楼、校史展览馆、生物园、文化广场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走进一个用文化编织的世界,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强调初中各年段要以课堂

教学为主阵地,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定期举办科技周、推普周、文学节、艺术节活动,常年举行经典诵读活动,让书香溢满校园:每年的“云里风文学奖暨综合奖”如期举行,常年举办金石文学社、金石文学节优秀作品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初中教师培训交流材料 篇七

一、在选择“交流教师”上把好关

教师教学交流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交流的教师是否真正能够肩负起发挥好教育优势互补的重担。首先,“交流教师”的素质应领先,具体表现为:

1.师德要力求高尚。高尚的师德是基础。交流的教师相互打开了了望先前学校教师师魂的窗口。同时高尚的师德是一张特别通行证,它蕴含的育人魅力是“润物细无声”;昭示的育人功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2.师魂要力求可敬。可敬的师魂是关键。“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要辐射出“于领导,敬;于同事,友;于学生,爱”的内涵;都要显现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外延;达到“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的结局。

3.教艺要力求精湛。精湛的教艺是保障。精湛的教艺表现在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取得“减负、高效”的结果。

4.师风要力求优良。优良的师风是结晶。师风是一个教师的师德、师魂、师艺的积淀和显现。一个教师交流,一校教师受益,一种师风形成。

其次,“交流教师”的学科要兼顾。根据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主动和谐发展”,既要选派大学科教师交流,也要选派小学科教师交流;既要选派科任教师交流,也要选派班主任教师交流。

最后,“交流教师”的年龄与性别要搭配。“交流教师”应力争以中青年为主,青年教师占多;力争以男教师为主,女教师次之。

二、在确定“交流内容”上下工夫

交流内容决定着交流的教师去干什么,其作用非常重要。“交流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四个方面:

1.交流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反过来促进教育理念的发展。交流的教师不仅要通过座谈、讲座、开教研例会等形式传播或者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示范成为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实践者,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

2.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应用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交流的教师们应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听课教师感受到“只要是不以牺牲学生的人格、不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来提高质量的方法”便是好方法,进一步促进教师理解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3.交流教学手段。在交流中,教师应一边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让听课教师感觉到常规教学手段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运用多媒体上课,让他们感受到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冲击力。从中得出“手段毕竟是为目的服务的,过于追求手段定将得不偿失”。

4.交流校校感情。交流的教师不仅切实履行好“教师”的职责,还兼有“使者”的使命。在教育教学中应相互开发“智商”;在生活和交流中,应相互开发“情商”。在“任期”结束,双方情智相长,铺就了一条校校联系的情感长廊。

三、在开辟“交流途径”上创特色

交流途径的开辟方使交流显成效,显影响,显活力,显特色。在交流途径上可坚持四个结合:

1.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即根据交流学校的实际,可选派教师集中到一个薄弱学校,或一个边远城区,也可选派教师分赴各校。

2.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即可选派几名县直中、小学教师交流一学期,也可交流半月。另外还可选派几名教师交流半月后,又选派教师去顶替,直到一学期。

3.坚持常规与临时相结合。即在春、秋进行常规交流的同时,也可在秋季一开学,共同探讨初一的入门教育;在中考前夕,共同探讨备考的方式、方法。

4.坚持综合与单科相结合。即在选派各学科教师横向交流的同时,也可选派一个单科教研组纵向研究交流。

四、在进行“交流评价”上求发展

8.初中美术课堂交流和展示 篇八

关键词:激励;交流;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29-01

一、了解学生需要,巧设情景,构建交流和展示平台

需要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驱动力。笔者认为想让学生喜欢美术课,教师首先做到要让学生从心理上对美术产生一种需求,并且不断地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日常生活情况,掌握他们的需求。学生对于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大都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实践,来自于他们眼中的大自然。但美术不是等同于生活,需要艺术的提炼,浓缩生活之美,这样呈现在我们作品中的才是一种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后,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经典美术作品、照片、视频等手段进行巧设情景,链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给他们一种似曾相识,但又感觉更美一筹。巧置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不自觉地产生激情,激发自己个性化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欲望,从而促进个性的形成。采用“声音媒介展示”与“文字图像媒介展示”相结合是笔者常用的展示方法。例如:教材中的“春天的畅想”,春天对学生而言都很熟悉,都会表现,难就难在畅想,想象表现。为此,笔者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准备了有关春天一系列声音媒介和文字图像媒介。课上,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春之歌,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象,然后向他们展示春天的文字图像,唤醒对他们春天的联想,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对春天的畅想,把畅想的结果告诉大家,并用线条简单地画下来,来表达春天的畅想。从展示的学生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们对春天的畅想是如此丰富:从乘热气球旅游到天空中放风筝,从划船比赛到栽树劳动,从蝴蝶的飞舞到跳舞的小熊….。通过“同号不同组展示”与“小组展示”,让学生经历独立的探究、小组的合作学习,精神处于高度兴奋之中,他们或许有了独到的见解要与人分享,或许有了合作的成就要向其他小组炫耀,通过交流和展示,能够满足学生这样的表现欲望。作为导学者要善于从学生的交流展示中寻找闪光点,哪怕是偶尔取得的小小的成功,也要敏锐地捕捉到,让每一次交流都伴随着激励,伴随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才能的施展,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愉悦的情景,能使学生的感知变成一种心理需要,促使他们主动去感知生活和环境,从而让他们在交流和展示中激发想象力,张扬自我个性。所以,美术课堂上要把构建“交流和展示”平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用足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成功。

二、走进学生心灵,交流情感,激活课堂交流和展示

学生所表现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块色彩都是他们一种内心情感世界的外在表现。想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和悉心体验这种情感的表现,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通过交流情感,我们不难看到学生的表现欲望,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画是最美的。每当他们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向我们展示时,我们要明白,这是学生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渴望得到我们的肯定。这种内心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望是学生张扬个性的最好表现,是一种心灵的传递,我们要珍惜。例如:教材中的“人物肖像画”,除了要求学生认识人物脸部特征和五官比例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人物的脸型特征和表情特征。在教学设计时,笔者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学生还没有具备成熟的写生能力,他们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在技法上降低了要求,从人物特征中多作文章,于是笔者准备了许多明星的肖像资料,让学生在课上逐个寻找符合某一脸型特征的明星,使他们初步认识人 物脸型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再请四位同学上台分别做出喜、怒、哀、乐的表情,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物的表情特征,要求学生按照“不求比例,只求特征”的原则,仔细观察同桌的脸部特征,用他们自己所熟悉的表现方法自由地表现出来,并在画的下面写上该同学的性格和爱好,来认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在作品交流展示时,笔者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熟悉的人,让他们获得一个交流和展示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在第二节课上,笔者又让学生学画自己爸爸妈妈的脸型特征,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人物脸部基本特征和表情特征,学生的作品是他们生活的真实表现,是由他们自己的心理发展程度所决定的。交流和展示的顺利进行,让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久而久之,学生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进而达到一种自动化状态。实践表明,交流和展示能激活课堂,交流和展示不单单是完成了对知识的深层次学习和掌握,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

三、欣赏学生作品,不断激励,实现课堂交流和展示

要让学生没有心理压力,自由地陶醉在作画的乐趣之中,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和操作的条件,去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造交流和展示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一个人无法解决的,就拿到集体中来研究解决,如果学生群体已经无法解决,教师再去讲解也不晚。在评价学生作品的同时,也在评价教师自己的导学成果。鼓励学生与参加展示的学生争鸣,讨论,真理越辨越清,通过交流和展示,学生能够去给其他同学以启示,自己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实现“双赢”。在教学中笔者总是从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情感,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在课堂中多与他们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地用画笔表现自己的内心真实世界,使他们由交流展示的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9.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 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在省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人事处及各部门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全省县(市、区)局局长培训班。这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颇丰,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领导艺术、党性修养、政策水平、组织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下面,我将本次的学习情况向在座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对于我个人而言,此次培训班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必要。做为一名基层县局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多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地理论提升。这次能够坐回课堂里进行再次充电和提高,不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前瞻性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训以来,我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执行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培训班纪律,共听取了专题讲座和报告场(次),参加学员讨论次,并积极与各参训学员进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努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都是专家和领导多年的积淀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回气氛热烈的专题研讨、小组交流,都记载着学员们对所学理论以及实际工作深深地思考。各位授课专家、领导水平高超,信息量大,极大的开拓了我们学员的思路,课程安排内容充实,组织严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真学实练,成果丰富。达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的。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更加认真细致的研读了十八大报告精神,丰富了理论素养;二是增强了党性锻炼,提高了政治素质;三是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下一步工作开展的思路;四是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战略思维能力;五是进一步增进了兄弟县、市、区局的友谊,为今后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社会资源。

感谢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关心,感谢各位导师的认真付出和悉心授业,更要感谢省局能够为我们搭建这样的加强学习和增进友谊的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此次学到的新知识,秉承“真干事、干真事;大干事、干大事”的工作理念,促进工商建设的新发展,为推进工商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0.校本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篇十

2011上

我校以 “自主、合作、探究、支持”为指导思想,在以校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几年来,我们坚持每一学期向全体教师推荐一本必读书目,先后给每位教师下发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籍,要求全校教职工对课程改革应有全新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学习培训和实践反思。

2、积极有效地利用学科资源网、国培,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学校积极组织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们在教研活动时间收看学科资源网提供的课程内容。由于学科资源网教育内容很符合老师们的学习要求,老师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大家学习后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对教学课例反映很好,认为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贴近教学的学习很适合我们。

3、以科研课题为先导,走以研促训,研训一体的培训的路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我们搞科研课题时注意让教师感到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不是上级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是“我想研究”、“我要研究”,真正做到通过探究,实现学习和培训的目的。因此,在教师接收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后,我们引导教师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去探究解决的办法,而从事课题研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案。于是,学校鼓励教师们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探索。因为教师们是带着问题去研究,而这问题一旦解决了,可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这几年我校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热情很高。

4、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

即以典型课为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研讨。我们对课例的研究采用的是:“公开上课、公开说课、集体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小结”这一模式。通过对某一典型课例的剖析,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一学期至少要组织老师进行一次反思性教学,从今年起,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完成这样一节课,并纳入到评优选先的考核范围。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反思性教学研讨课中,我们提倡了“三个”倡导,即倡导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之间要广泛交流与互相帮助,倡导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5、通过师徒制培训,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

面对我校青年教师在学校占主体地位的现象,如何有效地尽快使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一直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师徒制”培训方法已在我校开展了很多年,已形成较好的管理模式,并显现出较好的培训效果。

学校精心挑选“师傅”,建立“师傅库”。“师傅”们必须是校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他们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还须具 1

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耐心、乐于助人等)和从事辅导的技能。学校一般将师徒二人安排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以便二人在日常工作中交往和学习。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多种辅导活动,加强对师徒制培训的管理。如:教学观摩——让新教师进入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观摩对象有老教师,也有新教师,并组织课后讨论;教学反馈——师傅进入新教师的课堂,进行观摩,并为新教师提供适当的反馈;小组讨论——每学期就某一主题或案例组织一次讨论,参加人员是备课组或年级组其他相关老师。另外,在每年的“教育教学活动月”,新教师须在全校上一节汇报课,这节课即是对新教师的考核,也是对师傅的考核。

6、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论坛”,营造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现在新的理念对教师思想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在接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困惑,但囿于工作烦忙,有些心结埋在心里得不到化解。为了给教师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机会,学校 “合作、成长、关怀、课改”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育教学论坛活动,分设了五个专题: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我看新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的成长和教师的生活。这种在教师之间开展的学术文化的交流与探讨,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了解,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浓厚了学校的研究氛围。

7、大力弘扬良好师德,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工作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大力提倡“师德比水平更重要,能力比学识更重要,热情比才华更重要”的观念。学校开展了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开展了“学陶师陶,敬业爱生”为主题的德育年会,表彰、宣传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职业之魂。

8、学校为了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学校利用双休日在春秋二季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马钢球团厂品格训练基地进行品格训练。

11.交流教师的法律关系分析 篇十一

一、交流教师的法律关系定位

教师交流有两种:其一,“人走关系动”式交流,如,2006~2008年,辽宁省沈阳市在五城区进行了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采取的是“人走关系动”式的交流和轮换。其二,“人走关系保留”式交流,这是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的教师交流模式,交流教师并不与派出学校脱离关系,而是在一定期限内在工作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服务。“人走关系动”式交流实质上是交流教师与原单位脱离法律关系,与新单位之间建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相对简单。但是“人走关系保留”式交流的法律关系就相对复杂,也最容易发生纠纷。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人走关系保留”式教师交流的法律关系。

要弄清交流教师的法律关系,首先必须从实行教师交流制度的初衷进行解析。教师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管是政府牵头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还是学校自愿结对的教师交流,教师所执行的均是派出学校的任务。从这点考虑,交流教师实际上是受派出学校委派、在工作学校完成本职工作,其在法律上应当构成委托关系。

教师与派出学校的关系。基于委托关系,交流教师执行的仍然是本职工作,其与派出学校的法律关系仍然存在,这种关系可能是人事关系,也可能是聘任关系。交流教师只要完成派出学校交付的任务——在工作学校按要求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即可视为已经完成本职工作,在派出学校的工资、福利待遇、年度考核、职称职务晋升均不应该受到影响。

教师与工作学校的关系。基于委托关系,交流教师在工作学校完成的是派出学校与工作学校约定的工作。但是交流教师所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交流教师应当服从工作学校的教学安排与管理。派出学校在考核交流教师的工作时应听取工作学校的意见,工作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工作评价应当是派出学校考核交流教师的重要依据。从工资、福利待遇来说,由于教师交流制度旨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工作学校并不需要向交流教师支付任何报酬(虽然大部分学校会象征性地给予补贴)。

交流教师、派出学校、工作学校三方权利、义务的保障。由于教师交流是新生事物,最初主要依靠教师的自觉来保障,但随着教师交流的频繁,交流教师、派出学校、工作学校的权利、义务经常出现得不到保障的现象。由于交流教师不受工作学校的人事管理和工资管理,也就会出现交流教师不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由于交流教师不在派出学校工作,有些派出学校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考虑交流教师;由于工作学校条件比较艰苦,为了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交流,许多派出学校会对交流教师作特别的承诺,但事后往往不能兑现这种承诺。因此,为了保障派出学校、交流教师、工作学校的合法权益,规范教师交流制度,促使教师交流制度健康发展,三方的权利、义务最好是用协议的方式加以明确。地方政府也可以用政策规定使这种权利安排制度化。

二、交流教师与劳务派遣

教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务派遣相似。劳务派遣关系,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存在学校使用劳务派遣教师的现象。如个别学校为规避与职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强制性规定,将原来使用的临时工通过劳务派遣加以解决。并且,随着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学校为解决临时岗位问题,利用劳务派遣的机会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交流教师与劳务派遣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教师交流与劳务派遣的本质不同。劳务派遣是为解决用工单位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欠缺而设置的劳动用工制度,其目的在于降低用工成本。教师交流制度则是为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教师水平、实现教育公平而设置的。

第二,教师交流与劳务派遣所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务派遣要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但交流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法律。交流教师与派出学校之间根据其法律关系分别适用行政法或民法,交流教师与工作学校之间主要依据派出学校、工作学校、交流教师三方的协议,派出学校与工作学校之间更多地需借助地方的政策规定。

第三,教师交流与劳务派遣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劳务派遣的主导性因素是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要遵循市场法则,政府主要负责对劳务派遣的监管,一般不参与具体的劳务派遣事务。交流教师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于派出学校来说更多的是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政府要多介入教师交流事务。从教师交流的可实现性来看,离开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甚至是政府的强制作用,教师交流制度很难落到实处。

第四,交流教师与劳务派遣的内容不同。交流教师完成的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主要由派出学校支付。而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要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

三、交流教师制度对教师法律地位的影响

自愿的教师交流对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定位影响不大,交流教师与工作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基本上可以靠派出学校与工作学校的约定来解决。但问题在于,这种自愿的交流对解决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只是杯水车薪。其一,薄弱学校(工作学校)的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待遇较差,许多教师并不愿到这些学校工作,采取自愿交流不能完全满足解决教育公平的需要。其二,优质学校基于各种顾虑,不愿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而薄弱学校的教师也担心到名校教学是否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采取了强制交流制度。如实施教师交流举措较早的沈阳市规定,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以上者,都要分批进行异校交流。凡晋升上一级专业职务的教师,必须具备异校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经历,评选特级教师以及市以上先进的,须具有异校交流经历。这种强制交流对教师法律定位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学校用人自主权受到冲击。从学校法律地位的发展趋势来看,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越来越明确。《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学校的法人地位,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学校的权利,其中就有“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依照这种规定,学校可以自由聘任教职工,但是在强制进行教师交流的背景下,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教师自主选择权受到冲击。与学校的法人地位相适应,教师的法律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将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定位为聘任关系。《教师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师法》第七条具体规定了教师应当享有的六项权利。从民法角度来看,既然是聘任合同,双方地位平等,教师应当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在教师强制交流的情况下,教师的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受到限制。

教师的身份定位受到挑战。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关系是复杂的,虽然人事关系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教师与学校的劳动合同关系。在强制交流背景下,这种身份定位受到一定的影响。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中小学教师为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属于公务员的人事流动范畴。同时又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教师流动的年限、流动的待遇等作出规定,各级政府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上保持一致。目前,我国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管理的呼声一直很高,教师流动的困难和部分地区对教师流动的强制,使得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管理的倡议又有了新的依据。

四、提醒与建议

交流教师是为解决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在政府的主导下出现的新现象。从法律定位来看,交流教师受聘于派出学校,与派出学校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或人事关系,为其他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其权利义务由派出学校与工作学校协商确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交流,在部分地区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对学校用人自主权、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并可能会引发纠纷。最好的方法是规范教师待遇问题,统一规定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利用经济杠杆、职称政策杠杆等引导教师合理流动。

(责 编 子 君)

上一篇:高中数学培优补差计划下一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