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2024-10-27

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8篇)

1.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一

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进一步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的建设也逐渐成熟。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互相支持的,这体现在以公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以服务为导向的内涵模式和以流程为突破的技术模式等三个方面。首先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以公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入手并结合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创新举措,以期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模式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政府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网上虚拟政府,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上信息发布来处理政务工作,以实现为市民、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一种过程。面对全球范围内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英国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比较早,是最重视电子政务工程的国家之一,并一直致力于推动“英国在线”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 ACCENTURE 咨询公司2002 年的报告,英国被列为世界范围内电子政务发展最快、最具发展前景的国家之一。

一.以公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

就“政府—公民”关系来看,服务型政府与传统政府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传统政府是以政府为中心,而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服务型政府建立于对政府与公民关系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需要一种全新的“政府—公民”关系模式作为支持。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公民都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用户、消费者,他们在“市场”中同政府发生“消费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政府活动的目标定位在为消费者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将更加依赖于“消费关系”来采集和解读公民的“消费偏好”,增强与作为“消费者”的公民的联系。实际上,只有将政府事务的中心定位在公民,将公民视为政府服务的客户,树立客户至上、公民中心的观念,服务型政府才会扎下自己的根基。因此,服务型政府涉及的一个根本转变是,重新定位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公民”关系模式。

服务型政府据以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政府—公民”关系模式也是电子政务关系模式的核心。在一些重要的电子政府建设纲领、理论文章中大量出现“客户”、“用户”、“消费者”等词,这种称呼上的变化更多地反映了“政府—公民”关系模式的变化。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的公民在现代政府管理的不同领域中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计算机领域,他们更多被称为“用户”;在公共事务领域,他们更多被称为“客户”;从政府公共服务生产的角度,他们更多被称为“消费者”。但是,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突出了政府服务的内涵。

在成功的电子政务实践中,这种以公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定位基本上得到落实。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英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一种“客户导向”,这种“客户导向”体现了电子政务以公民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其它国家也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强调了以公民为中心的定位,如挪威等国也提出了“用户导向”等。实际上,电子政务的技术环境就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的网络管理环境,这种环境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是契合的,直接影响到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公民”关系模式。

在对电子政务实践的观察中,人们发现,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应该被视为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世界著名的电子政务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公司在《电子政务领导———将规划变为现实》的报告中指出:“因为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提供者,其所提供的服务种类繁多,如能更好地了解客户,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效益。”这甚至被视为“信息时代政府特别关键的一个部分”,即:信息时代的治理依赖于“消费关系”。在《信息时代的治理》一书中,英国电子政务专家克里斯汀·贝拉米和约翰·泰勒认为,信息通讯技术“不但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成本,同时,它还有助于重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服务型政府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公民”关系,建立起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事务模式,而电子政务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确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不仅减轻了外部主体和个人的负担,同时优化了公共服务、顾客和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关系。电子政务能够使政府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每个公民的个人信息,这使政府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比如,英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官员通过电子虚拟记录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不但使服务的内容更加准确、丰富,而且更加个性化。

以公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不但会更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而且有利于公民有组织的政治参与,反过来加强了公民的中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型政府实际上是政治民主化进程在政府管理领域的一个体现,是民主行政的一种模式。在电子政务的框架下,公民更加方便、快捷地参与政府事务,能够有效地增强公民越来越匮乏的社会责任感。[公民的参与反过来又使以公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得到巩固。

二.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 1.统一规划, 注重协调

为保证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英国政府先后发布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战略框架》、《21 世纪政府电子服务》和《电子政务协同框架》等政策规划,提出到 2008 年要在英国全面实现政府电子政务的目标。2000 年 3 月 30 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信息时代特别内阁会议提出,把英国全面实现电子政务的时间从 2008 年提前到2005 年,届时,将做到所有公共服务实现全天候 24 小时在线提供,实现全民使用互联网。英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为了确保计划的推行,政府十分注重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协调领导。英国首相任命了电子大臣(e-Minister),全面领导和协调国家信息化工作,并由两名官员(内阁办公室大臣、电子商务和竞争力大臣)协助其分管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联邦政府各部门相应地设立了电子大臣一职,由联邦政府核心部门的电子大臣组成电子大臣委员会,为电子大臣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将原设在贸工部的电子专员(e-Envoy)职位调整到内阁办公室,内阁办公室下设电子专员办公室,专职负责国家信息化工作,电子专员办公室又下设若干工作组。电子专员与电子大臣一起,每月向首相汇报相关信息化的进展情况,并于年底递交信息化进展报告。由联邦政府各部门授权的行政机构和地方政府指定的高级官员组成国家信息化协调委员会(e-Champions),协助电子大臣和电子专员协调国家信息化工作。2.重点扶持, 稳步推进 英国政府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电子政府服务都必须通过单一的网站进行,政府可以优先发展一些关键的领域。根据《2002 年英国在线报告》,这些关键服务领域包括:对企业的服务;个人收入与税收、交通、票务预订服务、教育、健康、公民与司法系统的互动;土地与房地产;农业与电子民主等。为此,英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这样一些富有特色的便民服务2003 年 7 月,英国首相对外公布了其对 2002 年预算案执行情况的评估,此次评估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了有关电子政务投资的问题,并且确定了几个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英国政府计划在今后三年为电子服务项目注入 30 亿英镑资金,其中 10 亿英镑用于提高刑事系统的效率,5 亿英镑用于支持地方政开展电子服务,2 亿英镑用来开发海关与货物税务署的电子服务项目。

3.以公民为中心, 整合政府部门的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公民需求。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改进服务方式。“英国在线”网站于 2000 年 12 月开通,它不仅将上千个政府网站连接起来,而且把政府业务按照公民需求进行整合,使公民能够全天候地获得所有政府部门的在线信息与服务。该网站的内容分为五大块:生活频道、快速搜索、在线交易、市民交易、简易通道。“生活频道”能够让用户只须点击相关主题即可找到 11 个主题的服务,而不必考虑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其他的各大块也都包括众多主题的服务内容。此外,还有一个政府服务的门户网站“政府虚拟门户”,它是一个为公民和企业获得政府在线服务提供登记注册的专门网站,可以使公民和企业通过一个单一的入口同政府的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实现行政事务的在线办理。该网站是提供政府“以公民为中心”服务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英国在线”网站形成了“后台与客户前端”的关系。英国建设电子政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平民化”色彩较浓,既考虑到熟悉、了解信息技术的人,也考虑到不熟悉、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在英国大约有2000 个在线服务中心提供廉价的接入并培训和教育用户,充分体现了“以公民为中心”的人性关怀。4.保护个人隐私, 建立公民信任。

英国执行和创新小组(PIU)所公布的《保密性和数据共享》报告对如何加强公众个人数据保密问题提出了详细建议,其中包括,根据《公共服务信用章程》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公众对个人数据保密性的信任;为记录通用数据条目和标引数据集建立一套标准;在特定服务领域开发智能卡认证程序;启动一系列试验项目,评估政府参与开发认证技术的成本和收益。报告还提出了有关通过更好地利用个人数据提供服务方面的战略和建议。英国最近还通过一份题为《保密性和信息共享: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途径》的报告,力图通过不断提高公众信任度和市民信息的保密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该报告指出,要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有效的服务,必须首先处理好市民的个人信息,让市民相信他们的个人隐私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为此,报告确定了四项主要工作,即通过《公共服务信任宪章》,建立公众信任,改善数据质量,借助先进技术提供安全、一致的服务,制定相关法律。

5.听取公众意见, 监测建设进程

为听取公民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由 5000 人组成的公众代表会,其成员是在全国随机选择的,代表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性别的各方面人士,目的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政府电子化建设提供意见。英国政府还采取专项调查研究的方式,搜集公民意见,以保证电子政务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同时,为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英国政府十分善于对工作进行总结及评价。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确立正式程序监测信息化进程的国家,对进程进行总结的目的不仅是统计上网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确保所采取的方法是最佳的。自 1999 年 5 月起,英国政府的信息化进程由政府电子专员办公室每半年总结一次,并在网上公布,以接受群众的监督,不断鞭策自己。通过以上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动,英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3 年 2 月哈佛大学公布的题为《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2001———2002 准备进入网络世界》的研究报告称,英国在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前景方面的综合实力居世界第十位,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五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居世界第十一位。

三、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

与英国相比,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早在 1992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了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议案,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200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五年规划,对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提出了明确规定。然而据 2002 年公布的《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度仅为22.6%(新加坡、美国均超过 50%,英国接近50%)政府机关网站间缺少合理的互通互联通道、系统间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换、与公众间缺乏互动交流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致使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有所借鉴和启示。1.电子政府建设要以围绕公共服务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从英国推进电子政府的实践看,英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在电子政府建设中,注重加强跨部门的协作,以整合资源,更好地满足公民需求。特

别是在整合政府服务网站过程中,从统一政府门户网站表现形式、主题归类、简化栏目设置、增强政民互动等方面满足公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要应突出以人为本,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依托电子政务获取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特别是门户网站的建设,要加快从信息发布向网上办事转变,要从单项服务向业务协同、服务整合转变,切实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开展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时,应确定优先次序,选择既关系公众切身利益又适合电子手段实现的服务事项优先发展,大幅度提高电子政务促进改善民生的水平。

2.电子政府建设要注重统筹规划和绩效评价

从英国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的实践看,为保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英国注重对电子政府的统一规划,先后发布政府现代化白皮书、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框架等多项政策规划,明确当前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的重点,电子政务建设中优先发展的关键领域、互联互通要求等。此外,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电子政府建设情况的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等形式,促使电子政务建设满足规划政策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应加强统筹规划,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清晰明确的电子政府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电子政府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同时,建立服务导向的电子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扩大绩效管理范围,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社会化专业咨询服务,加强绩效评价的社会监督,建立全过程绩效跟踪制度,引导电子政务建设向集约化、低成本、见实效的方向发展。3.电子政府建设要加强资源整合和统一标准规范

英国政府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网络(PSN)和积极推进“政府云”应用,其要目标就是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整合,借助电子政府打破信息垄断、业务分割和部门分割,整合原本各自分散的业务和资源,实现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政府的综合公共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降低电子政务建设成本,保障电子商务安全。在此过程中,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等,以利于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各种应用程序的集成、系统的可规模化以及软件的升级维护,从而有效地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当前,我国已经开展了电子政府外网的建设,为进一步促进政府资源整合,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为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坚实的基础。4.智慧城市建设要以解决城市发展难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从英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看,英国不同城市开展智慧建设的重点、领域、建设方式等各不相同。但究其核心,英国智慧城市建设均旨在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向切实服务于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方向转移,围绕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新兴业态发展,建立城市核心竞争力新优势,提升城市承载环境新水平,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务实推进和讲求实效为根本原则

英国“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手段,实现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政府行政效能、公共服务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相比国内对“智慧城市”的追逐和热捧,英国对“智慧城市”的理性认识和务实推进,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应充分考虑城市当前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定位,以及城市管理理念、基础设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关键支撑要素,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务实推进,讲求实效。

6.要高度重视培育信息经济

英国政府已将建设蓬勃发展的英国信息经济作为目标,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将英国推销到全世界,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收入,从而使英国从信息时代获益。比如,英国高度重视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国际推广,专门成立了未来创新中心,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贸易投资署一道,促进本国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走出去。另一方面,英国政府通过开放数据等战略的实施,促进数据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掘政府公共数据的经济价值。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包括智慧城市、大数据等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要将发

展信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动力,从完善环境,加大投入、重视人才的培育、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入手,营造有利于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快培育新型业态,促进我国经济的创新发展。7.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从英国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践看,英国政府并不谋求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维护本国网络安全、加强本国网络安全产业竞争力、创造网络安全商业机遇等方面。英国政府通过促进与信息安全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等,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可实施可执行的网络信息安全战略,为保障信息安全提供组织和制度的保障。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应加快制定我国的网络安全战略,将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作为新时期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对我国网络安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职责,提高保障网络安全、应对网络犯罪、推动网络应用和宣传推广等工作的协调能力。同时,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加强各职能部门 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相互配合,确保我国网络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此外,应明确提出鼓励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措施,推动我国网络安全企业做大做强和安全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安全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10]佟德志.电子民主与面向信息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 [J].开放时代,2001(10).[ 3]黄继新.电子政务:电子民主的途径? [N].经济观察 报,2003-01-06.[ 1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信息化建设课题组.中国电子 政务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2(3).[ 13]徐鸿武.我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J].中 国行政管理,2002(6).

2.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二

1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韩国新村运动是一个政治口号, 更是一个发展理念, 其涵义既广泛又抽象。韩国新村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脱贫致富运动, 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与协作”;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新村运动教育全体国民自我革新, 培养、激发他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向上的精神, 提高整体素质, 发展经济, 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富裕;主要特征是以教育为先导, 全民总动员, 官民结合, 城乡互助的政府主导型民间事业。现有的研究还总结了新村运动社会背景、发展阶段和成就与经验。笔者认为, 以上研究的一个前提就是基于中韩两国涉农发展问题的时空相似性, 从而得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如任军利、朱晓锋、强百发等学者都强调了我国目前同韩国当年新村运动时期国情、农情、社会基本矛盾、主导力量、文化背景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似性。然而, 在强调相似性经验的同时, 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中韩两国“三农”问题的相异性和新村运动的局限性, 得出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

1.1 强人政治推动下的新村运动

新村运动的启动是在粮食不能自给, 乡村中普遍存在季节性饥荒、选举政治、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和高超政治手段推动的基础上的。一是政治强人带来的“政息民乱”。安东尼·唐斯已经证明:在“理性人”和“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基础上, “每一个政府寻求最大化政治支持”。韩国新村运动经济上合理, 道义上合法, 但受到最高领导者朴正熙总统的高度关注并很快转化为政策行动, 必须符合具体环境中现实政治的运行逻辑。朴正熙总统领导的民主正义党, 其基本支持票源是乡村中的农民, 而反对党的支持者则在城市。从这一点来看, 新村运动的政治性目的自不待言, 新村运动只是延长其专制统治, 改善其政权合法性的一种工具。新村运动是由朴正熙总统一手领导起来的, 当缺乏了核心人物的支持后, 这项运动就不能很好的发展, 充分说明政府在这场运动过程中的过分参与, 缺乏相应的发展运行机制。二是管理不善导致腐败现象。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的弟弟就利用其权力, 从新村运动的相关项目中提走大量的款项, 成为韩国著名的腐败案件之一, 损害了新村运动的形象。这说明新村运动还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与发展滞后于社会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导致新村运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严重的依赖政府指导。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 使得很多内容和发展方向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前瞻性。新村运动开展以来, 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严重, 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下, 而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呼声高涨, 而这一运动对这些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研究和有效对策。80年代很多大学学者参与新村运动, 深入地对政府过度干预进行反思, 恰恰说明了这一运动缺乏长期有效的前期理论研究, 导致在实行过程中对未来发展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韩国农业研究院也将缺乏理论指导作为新村运动的重要教训之一。

1.2 未能克服小农经济和农业继续衰弱的困局

韩国地少人多, 人均耕地资源匮乏, 新村运动只能在初期改变极其落后的农村面貌, 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的困局, 而且运动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负面影响。一是政府操控的农民增收并未阻止农民离乡赴城。政府为实现农民增收, 连年大幅提高稻米价格。但运动中农民增收幅度甚至反超城市居民时, 农民还在大规模流向城市, 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吸引力具有显著优势。二是改善住房的政策使农民负债累累。住房改造是新村运动的主要工作和“政绩工程”, 超越了农民的承受力, 导致农民开始负债经营和生活, 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拉大。随着农村人口的外迁, 不少村子成了所谓的“空壳村”, 只有很少的人居住或没有人居住。三是农业污染。在施用大量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时, 产生农业环境污染, 残留物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消除, 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 而这一问题在运动中未得到重视。实际上, 新村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建设转型后逐渐得以解决。赴韩考察团在韩国农村的见闻, 主要是农村建设转型后的建设成就。

1.3 运动的强制性具有了破坏性作用

由运动煽动起来的非理性和反理性, 以及随运动而来的是各种机会主义和急于求成、劳民伤财、弄虚作假。一是新村运动的推进机构是拥有强大的警察系统的内务部, 而不是负责农牧渔业发展的农林部。政府干预在运动初期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但从决定、施行到评价往往比较匆忙, 难免助长长官意志和决策失误, 行政强迫、虚报成绩和“一刀切”的现象屡见不鲜。外观上显眼的政绩多但对农民没有帮助的工程项目也不少, 浪费了人财物。强制动员农民, 显然抑制了农民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二是政府强迫农民种植不受欢迎的水稻品种, 建筑不合民俗的房屋等, 引起了农民的反感。三是“实绩主导”下的政府短期行为在现代化的名义下破坏了环境, 低估甚至破坏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 有很多不可逆的重大损失。

2 韩国新村运动教训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是有限的, 不能任意地扩大或美化, 我们在借鉴韩国经验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

2.1 以制度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以政治运动的方式进行农村建设, 可以缩短农村现代化所需的时间, 但具有强烈的阶段性和不确定性。一是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试行“资本下乡”, 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等方式, 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三是通过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等途径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同时,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2.2 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 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 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 牢牢把握以农民为本的根本原则, 把以人为本全面体现和落实到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各方面工作中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坚持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围绕农民需求谋划, 根据农民意愿推进, 依靠农民实施, 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现代文明、过上幸福生活。

2.3 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中解决“三农”问题

把农民固定在农村, 并不会真正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这是新村运动的重大教训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 是一个整体系统:工业化创造供给, 城镇化创造需求, 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 要跳出“三农”看“三农”, 统筹“四化”促“三农”, 要通过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综上所述, 韩国新村运动的积极成果远大于消极后果。但这并不等于说, 我们应该忽视这种随运动而来的消极作用, 而是要吸取其中的教训避免走弯路。同时, 新村运动的教训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性。必须以农为本, 构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中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韩国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实现由传统农业国向新兴工业国的快速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新村运动中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教训, 主要是强人政治的推动最终导致“政息民乱”并伴有一系列未能克服的小农经济和农业继续衰弱的困局。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为本, 构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中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为本,“四化同步”

参考文献

[1]高秉雄, 陈国申.韩国新村运动的“冷”思考[J].江汉论坛, 2009, (7) :140-143.

[2]华兴顺.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6, (3) :17-21.

[3]党国英.韩国新村运动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6, (8) :30-31.

[4][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姚洋, 等,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J].社会学研究, 2004, (4) :39-49.

[6]周民良, 赵敏鉴.韩国的新村运动与农村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70) :38-44.

[7]阚磊.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情况, 2007, (8) :1-5.

[8]董向荣.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局限性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1-2) :60-62.

[9]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环境亲和型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的借鉴[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6, (2) :8-13.

3.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三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于儒家思想文化在韩国的发展延续,并与我国儒家文化的现状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韩国的儒家思想对我国的高校教育的启发。并通过分析孔子的儒家文化在韩国被广泛应用并根深蒂固的原因及现状,发掘对中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借鉴好的教育经验,使大家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成长成才,同时增强我们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识。

关键词:韩国 儒家思想 高校教育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由我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所创立,经过不断发扬光大,在东亚和东南亚广为流传,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我们在平时韩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韩国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崇儒家文化,《洛杉矶时报》曾报道说:“韩国比中国更儒家”。在韩国,虽然有多种宗教存在,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韩国人日常生活中可以体现出的儒家传统文化,而且通过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韩国社会,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某些积极的影响。

但是现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我们对儒家思想的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科技发达了,人们更多愿意面对手机和电脑,甚至连几岁的孩子都心心念念着电子游戏,而对一些传统游戏完全不了解。很少有学校会为学习传统文化专门开设课程,这导致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当我们为圣诞节大肆庆祝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包粽子、做汤圆,一到端午元宵,都去超市里买粽子和汤圆。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重视。

二、儒家文化对于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中开展关于儒家文化的系统性的课程较为合适,一来,大学生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足,没有特别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高校中是学生学习多元化的知识的好时机,但我们不能忘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淡忘,学习传统文化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儒学这一在中国文明史上独领风骚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学校人才教育中,更显示出其非凡的现实意义。重视儒学经典教育,让每个学生终身受益。学习儒学经典著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握儒学经典精髓,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弘扬儒学经典文化,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把儒家经典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之中。

儒家思想本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精髓,流传到韩国后也相当受重视。韩国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设立有关儒家文化的课程,反观我国学校中开设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要学会根据韩国的儒家文化来反思自己,并且在高校中开始着手。大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要从专业知识技术的角度,更要是从人格素养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学生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现在,中韩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很多人去学习关于韩国的历史文化,其中也不难发现两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的相似点,当韩国把儒家思想十分推崇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毕竟这是我国的文化,大学生作为一代即将出世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三、儒家文化在韩国高校的发展

细心观察,在韩国语的部分词语的运用上有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在汉语中通常会使用“我妈妈”或“我爸爸”等词,而在韩国语中,却用“?? ??”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们妈妈”,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语言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本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早在1960?年,韩国就将儒家文化放入到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科目里面。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韩国始终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作为载体,通过传播儒家文化达到铸造韩国民族精神之目的。韩国初中道德课渗透儒家文化传统,要求学生要孝敬父母老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要和谐相处。大学开设的国民伦理课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且进行自立自主思想方面的教育,以达到强国之目的。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文化立国”国策,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例如,在高丽大学中设有“职业与道德、道德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和孟子著作导读、韩国的儒家等一些选修课程。而且韩国著名的成均馆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王室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韩国推行“文化立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应该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肯定其德育价值和弘扬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时,要正视其时代局限性。 由此看来,韩国相当注重儒家的发展,对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上课前,见到老师说:“老师好。”下课时说:“老师再见。”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比较忽略的东西,虽然说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学习氛围,但是尊敬老师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牢记,而且要用行动来表示。或者还可以举办有关儒家的文化节、知识竞赛等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寓教于乐更加可以让同学们接受,因为有不少同学表示由于儒家理论课程比较枯燥,没有很大的学习动力。

通过对韩国高校人文社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韩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性,要在承认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分析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认识到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转型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好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相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是两国共同的任务。通过借鉴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以期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挖掘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四、韩国德育现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教育、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也在加强,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等,但儒家文化传承方面尚有不足,特别是韩国适时地发展儒家道德思想,在学校教育方面也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这些对于提高和完善我国学校的德育水平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礼治教育。辽宁省沈阳市的西塔地区是继美国洛杉矶以外朝鲜族第二大海外生活区。随着1988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朝鲜族人以及朝鲜人来到沈阳西塔地区,许多韩国家庭也随之来到中国定居生活。在韩国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儿时就培养他们按照韩国传统礼仪来尊敬长辈以及爱护晚辈。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如长辈再给晚辈倒酒的时候,晚辈一定要双手持杯或者右手持杯,另外左手放在右肘部表示尊敬,同时不能面对长辈饮酒,要侧过头饮酒;这些简单的礼节虽然简单,但是却反映了儒家孝、仁、礼思想在韩国家庭教育中的影响。?这一点也无疑是可以为中国高校生所学习的。

而中国式家庭教育,让人联想到的更多是“棍棒”或是“溺爱”这样的词汇。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然而却往往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上一个极端。例如现在的小孩子常常上补习班,为此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机会,也很容易失去小孩子的意志、乐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体罚又是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不仅家长,甚至学校里都会出现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教育观深受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自古传承至今。今天的韩国人对教育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国人。在韩国人的观念中,教师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堪比家庭。即使再年轻的教师,享受的礼节也遵照家长的形式。同时,在韩国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社会的认同。

所谓“尊师重道”,这正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据我们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置有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但基本为选修课程,而大学生往往会因这样的课程枯燥而放弃学习。这就导致了除了在学校的基本教育以外,大学生很难在学校内接触到儒家相关课程的教育。对此,我们建议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儒家文化馆,并辅以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儒家文化的精髓。如观看纪录片,舞台剧表演,创新方式的导入也许会吸引一些高校生学习与了解。

儒家文化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更是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其人际关系的加强和集体意识的培养都是有极大的作用的。希望中国高校可以借鉴好的教育经验,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的氛围,研究和发扬儒家文化,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取长补短,使大家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成长成才,同时增强我们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上海市教委大学生创新计划 “韩国的儒家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启示”(项目编号: 20141026164)的研究成果。]

4.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四

陈生萍

(吉首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我国农业电子商务还处在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发展的初期。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电子商务

领域的成熟度比较高,应用发展比较快。当前,通过分析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和经验,从而得到一些对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国外应用发展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713.36;S 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薄弱环节。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电子商务领域的成熟度比较高,应用发展比较韩国等。

网民的27%,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也增至7%。目前,互联网技术如同拖拉机一样,已成为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美国互联网的普及刺激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多的人从疑虑观望转向大胆使用,并从中尝到了甜头。美国农业部、商务部还与美国小企业,以推动包局联合成立了“小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组”括小型农企在内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有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可以说,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业信息流动,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市场协调性,跨越了时空距离,提高了企业的客户战略定位,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农业从业人员可依据网上实时市场信息,锁定交易对象,捕捉最佳交易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3年以来,美国农业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而

快。在这方面排名前列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电子商务的运用给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竞争

1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现状

1.1美国:互联网的普及刺激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将互联网作为加速农业信息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致力于加速农村地区网络设施的建设。美国农业部相关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配有互联网接口的农场数量已从

2005年的51%上升到了55%;拥有电脑或租用电脑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5%上升到了59%。美国农

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其中使用拨号上网的比例从

2005年的69%下降到了目前的47%。DSL、光缆、同期全美零售额的增长速度仅为6.8%。2007年,美卫星和无线上网更加普及,DSL上网人数已占农村国从事在线交易的农场数量已经达到35%,比2005

收稿日期:2008-04-15

作者简介:陈生萍(1964-),女,高级实验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第09期陈生萍: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113

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远高于1997年的20%。加拿大联邦、省级政府农业部门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无偿向农场主、乡村居民、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等提供农业法规、政策、标准、灾害、经营管理及农产品供求趋势等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中心信息采集渠道:一是召开农场主、协会等有关方面参加的各种研讨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二是向政府统计部门、气象部门采集信息;三是向各类协会采集信息;四是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五是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六是从报刊上获取信息;七是建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有计划地安排这些专家到农场去提供服务,并在服务中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信息中心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发布信息;二是开设信息咨询免费电话,直接答复农民咨询的问题;三是通过网上电子邮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四是以传真或邮寄资料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五是派专家到农场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六是进行培训,教会农民如何咨询问题、如何上传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使用信息等。

1.2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大

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12月制订了关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战略,总的战略目标是缩小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差距,使农村充满活力。其特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日本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等。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如在日本网上市场中实力位居第一的“乐天市场”,可通过购买、出售、拍卖等方式交易水产品、肉类、蔬菜、面类、大米等众多商品;综合性网上超市数量在日本呈剧增之势;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各类农产品信息公开,价格透明,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即可实现实时交易,削减了中间流通费用;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通过和生产者之间直接签订合同,节约了成本,降低了价格,且从农户直接进货,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因此,这种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颇具竞争力。

通过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网站介绍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行情等是日本农协为农民服务的方式之一。该网站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日本各地农产品的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农业机械设备、市场行情信息、日本农协设在各地的事务所及服务项目等。通过网站提供的信息,生产方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借鉴先进方法,采用适宜技术以提高自身农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消费方可以从中挑选满意的产品一饱口福。方法很简单,打个电话,日本农协的相关人员就可以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如果你想了解前一段在北京和上牌大米的情况,该网站就有详细的介绍,甚至连种植期、出穗期、穗肥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有详细说明。

此外,日本政府为加强电子交易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了通用的农产品定货、发送、结算标准,并对批发市场的电子交易进行了改造。

1.4韩国: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和奖励农民

参与电子商务

进入新世纪,韩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负责具体实施的机构是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于2000年开发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到2004年,韩国已建立了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由于电子商务的多种益处,韩国政府积极提倡、鼓励和奖励农民参与电子商务。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训农民使用网络的方法和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目前,韩国有农户主页8000多个。农民在主页上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与需求方直接洽谈交易。过去因为有中间商,农民的产品不能卖到正常价格,而通过因特网,供需直接见面,解决了类似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益。据介绍,通过农业电子商务,韩国农民比利用传统销售渠道(如批发市场等)增加收益18%,韩国消费者减少支出18%。2006年,韩国依靠农业电子商务的成交额达20亿韩元。

海等地出售的每公斤近200元人民币的日本“越光”心免费帮助农民制作产品推介主页,提供软件,并培

1.3加拿大:农业信息体系健全,形成了多元化、多

层次的信息服务格局

加拿大农业信息体系健全,计算机网络、3S技术(即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政府、协会、公司、大学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多

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格局。

2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

2.1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普及

114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工作研究第20卷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是发达国家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这些国家,农村信息通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计算机网络也随之发达。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农业生产者能更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是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从政府投入、法律法规、保险、科技体制及成果转换等方面来促进其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市场的法制法规、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保护知识产权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加大对关键农业技术公关和成果转化上的投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挖掘多种网络和渠道资源,构建农村信息化保障机制。

2.2农业电子商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正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已有电子商务平台根据其市场和用户定位不同,可以分为信息咨询和电子交易两大主要类型。前者的目标是实现市场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以提供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生产咨询信息等内容为主;后者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商品交易的电子化,以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服务的网上交易等内容为主。农业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发展,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日益精细,操作方式也大大改进,促使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3.3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体系,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与效益,从而支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不仅有专业化的电子服务平台,而且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很高。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流通效率低,应逐步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2.3农业电子商务的全程化服务

随着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生产过程或单一的经营环节,而是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企业或农户对商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电子商务的全程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3.4完善农产品信息标准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信息标准化,我国农产品在信息标准化建设上相对滞后,制约了农产品网上流通的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引导我国农产品更好地走向世界,应加快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立法工作,政府或行业机构应联合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等部门,完善农产品质量等级、包装规格、交易结算等信息标准体系,以更好地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

3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3.5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

农村市场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多种多样,要求有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有

所侧重。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已迈向专业化,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并结合农业生产比较分散、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状,鼓励在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提倡由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专业化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明确用户群

3.1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业信息

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较缓慢,东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网络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应以农“三电合一”等项目建设,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与平台、信息技术等硬件环境的建设,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提高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为发展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保障。

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为切入点,通过“金农工程”、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

4结束语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

(下转第154页)

5.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五

提要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税务部门都专设了税收信息中心或计算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计算机税收信息网络。税务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几个税务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国家,对他们税务信息化发展经验作简单介绍,以期为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20世纪中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税务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国内收入局开始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税务工作的管理。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于六十年代先后开始发展本国的税务计算机系统。自此,税务信息化建设开始了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普及。

(一)美国的税务信息化。美国从1960年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计算机征管网络。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监控、纳税情况收集等方面的工作,都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美国国内收入局(IRS)通过2个全国性和10个地区性的数据中心,以及遍布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完成了美国联邦税收中约82%的收入征收。1997年联邦政府预算拨付3.36亿美元,用于税务局的技术更新,其中建造计算机信息系统就花费了2.06亿美元。现在,美国已利用互联网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构建起了快捷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国内收入局网站,既可以咨询到有关税收的各方面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处理纳税事宜,每年有几千万纳税人使用IRS电子信息系统来报税。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美国注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法规,不仅设立了直属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和负责协调全国安全、基础设施防护及反恐怖行动的国家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而且成立了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NIRT)。

(二)英国的税务信息化。英国国内收入局信息系统主要处理的税种为个人所得税。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建立了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网络系统的发展,开始建立了电子申报纳税系统。也就是个人自1996~1997年,公司自1999年7月开始,实行自行计征,即由纳税人自己计算应纳税额后,再由税务局开始使用地方数据采集系统自行计征数据。后来又使用了“事后检查程序”,根据纳税人申报的情况,选定申报纳税异常的纳税人作为重点稽查对象,进行纳税申报检查。

(三)日本的税务信息化。日本在国税厅、各个国税局以及524个税务署形成了全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统一性、完善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国税局及税务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信息中心接受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申报信息以及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统计、验收、核对后,再传送税务署。国税系统内不仅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而且各信息中心也形成了由若干系统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如此,国税局、税务署的大量日常管理工作都是通过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的,所以税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上述几个国家的税务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不仅为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从以上三个国家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节约了税收成本,也提高了税收征收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虽然我国近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对信息只是纯粹的录入,忽视了分析、整理和利用,造成了信息的严重堆积,共享性、开放性也不足,管理效率较低,偷、逃、骗税行为仍大量存在。这与税务信息化建设中目标不明确有关。所以,税务信息化建设至少应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是税务机关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二是税收信息能够被广泛地获取和高效地利用。

(二)我国需要有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为了适应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这套体系应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集约化。即税款集中征收、人员集中办公、硬件集中建设、信息集中处理、干部集中管理。二是扁平化。应随着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征收场所的逐步撤并,使上下级之间的中间层次逐渐减少,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三是专业化。就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在基层征管机构内部对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能实行专业化分工,使每个岗位都成为税收征管“流水线”上作业的一环,环环相扣,明晰责任,相互促进,加强制约。

(三)我国税务信息化需要建立开放的信息网络。国外税务信息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是建立了发达的信息网络。目前,我国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网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可简称为内网)。即,要突破县、市区域网的狭隘概念,建立“总局—省局—市局—县局”的纵向四级互联网络,实现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第二,在税务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建立适度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可简称为公网)。即,在加强内部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的形势,建立社会化的税收信息网络,通过与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的联网,更加有效地对税源进行监控,以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可简称为外网)。即,通过社会网络,以最低的成本将税务机关业已建立的信息公路延伸到纳税人和社会中去。

6.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六

摘 要:继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并列讨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这既深刻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又鲜明地显示了目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目前,在我国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学习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主要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与日俱增,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尤其是那些把自身迅猛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消耗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不但加剧了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各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市事件、米糠油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应运而生,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面临人类严峻的生态问题时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试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生态思想而提出的致力于解决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资本主义危机的形式发生改变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的综合危机,以本?阿格尔等为代表的学者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问题,认为生态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们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不断扩大商品生产为基础作为利润来源的,而这种过度生产必然会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能为解除生态危机找到根本出路。“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产也就是破坏,……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过度积累的危机被再生产危机加剧,再生产危机最终又根源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因此,菜斯、阿格尔等提出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中的经济危机。正是无产阶级对奢侈品的异化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被生态危机所代替。

(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社会主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经济理性的危害一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二是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使劳动者失去人性。这样必然会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最大化的消费与需求刺激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从而导致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和对生态的过度破坏。而生态理性是与生态保护相一致的,其社会生产目的不是以利润为动机,而是提倡一种适可而止的需求方式,尽量少用劳动、资本和能源,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适用价值的东西。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实施生态理性,必须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保护生态的、自我管理的和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3]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符合生态现代化,同时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模式,适度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主张在满足人类发展进步需求的基础之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以使用价值取代交换价值

学者倪瑞华曾这样说:“生态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创建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而是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因为,每种社会类型和文明形态都有相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生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使用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要使使用价值从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必须使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只有克服了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用价值才能够从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劳动才能够从资本的锁链中解脱出来,劳动力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潜能。要使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其使用价值,就必须消灭交换价值、推翻资本,从而使劳动得到解放,最终通过联合劳动实现其使用价值,在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建立全新的财产关系。因而,生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推翻资本的统治,克服劳动与劳动者的分离。

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与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只有废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才能真正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由此可见,生态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内在地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核心主题。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人,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5]生态文明建设既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存在物并且人的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也反对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生态至上”和物种绝对平等的思想,忽视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两个极端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和自然的长远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把绿色社会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类自身的发展取决于他们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自然本身的界限,自然界就要不堪重负甚至对人类进行报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它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限制这一准则基础上,所以能够提供一个以生态可接受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框架,生产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获利。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一致性。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追求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社会是一个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它倡导建立民主稳定的社会体系来保证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倡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反对生态殖民主义,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和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领域的价值追求方面具有一致性。

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转变伦理价值观,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曾明确指出: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千百年流传下来,厚厚地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正在于改变人们原有的控制自然的观念[6]。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必须积极转变伦理价值观,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就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的环保责任感,要形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不能无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肆意掠夺,可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无机身体”,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的。具体来讲,应该将生态保护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完善环保的相关法律政策,培养每一名公民的环保责任感,改变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理念,改变为求短期发展而破坏生态的做法,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深化环保意识。

(二)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 “异化消费”促进了人们狂热消费的欲望,大大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既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发展的需求,又要维护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需求,健康合理消费观的树立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它不反对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量消费中的挥霍和浪费。”[7]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当下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有极大提高,但人们仍然应该避免盲目追求物质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树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诸方面利害关系的适度合理消费观,形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消费,培养人们形成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生产生活理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短期迅速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资源的消耗。根据有关研究机构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既要合理生产物资资料,又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和保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适度经济发展的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过程之中,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原先的发展水平,又要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好地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甚至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的危害。只有做到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避免因利用科技而导致的道德伦理问题和环境资源问题,既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要使之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道路。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缺陷和不足,但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应该继续研究和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充分了解其理论思想和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更加有效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7.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七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Jiangxi Nanchang 330046)

0 引言

2010年一季度,联合国发布了《2010年全球电子政务调查结果》,这是联合国自2002年以来开展的第5次全球电子政务调查评估。报告从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和电子化参与两个方面对18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从国家排名看,韩国发展迅猛,一举超越2008年的前3名瑞典、丹麦和挪威,从第6名上升到第1名,令世人瞩目。

相较而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则显得滞后许多,无论在整体规划、法律建设还是技术标准上,都有明显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实现电子政务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其捷径就是了解和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经验,以较短的时间和更合理的成本实现其它国家在该阶段所完成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韩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动因。

1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业务模式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就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1.2 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式

电子政务的基本业务模式有4种:

(1)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政府部门间的电子政务。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及其他政府机关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培训系统等的应用。

(2)G2E(Government to Employment),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政府机关内部工作实现数字化,包括公文处理、文档管理、事务管理等应用。

(3)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政府机关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务以及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

(4)G2C(Government to Citizen),政府与公众间的电子政务。政府机关通过电子网络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电子社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公众信息服务、电子证件服务等。

2 韩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和成功经验

2.1 立足长远的发展规划

韩国在电子政务上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得益于韩国政府对电子政务发展目标的清晰规划。韩国政府从1996年即制定了到2010年的“促进信息化”计划。

此计划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0年,主要是建成“电子政府”,为推动信息化奠定基础。到2000年,通过Pc发放各种证明书,全部研究机构、70%的教育机关、60%的政府机关、50%的医疗机关、90%的产业组织加入信息高速公路。第二阶段,2001-2005年,重点促进个人生活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扩大信息应用范围。第三阶段,2006-2010年,社会所有领域的信息化和世界信息流通的基地化,建立一个“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用计算机化环境提供周到的服务,强化公民和政府之间信赖关系。

2.2 直接有力的政府保障

从1987年开始,韩国政府就开始进行公共业务计算机化的试点,同时大力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扶持IT产业。到1996年,已在行政、金融、不动产管理、国民信息管理等业务实现了电算化和自动化管理。此后,韩国政府开始制定标准化格式,着手统一全国的各项电子行政系统。2001年,韩国政府特别设立了电子政务特委会(SCEG),以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在各部门间的协作问题。SCEG作为公民和政府间的桥梁,在韩国政府改革中享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始终拥有韩国高层的决定性支持力量。SCEG直接向总统汇报工作,并直接获得具体指示。至今SCEG已经在诸多领域采取了具体的举措:

(1)建立了Government for Citizens(G4C)系统,连接了迄今为止一些部门中所有基于单一业务的数据,例如政府管理和家庭事务部门(MOGAHA)和其他一些管理居住登记、房地产和机动车等级的公共部门。

(2)家庭税务服务(HTS)使纳税人能够通过家里的因特网完成提交税务表格、接收账单、处理缴费过程的整个流程。

(3)随着政府电子采购服务(Ge PS)的建立,一整套采购流程(包括投标、合同签订及为商品和服务的付款)都能在网上实时完成。

(4)国家金融信息系统(NAFIS)为政府高层雇员提供实时的财经信息,它连接了各个不同公共部门中的独立金融系统。

(5)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工伤保险和事业保险是韩国四大社会保险,将这些社会保险的数据库都整合到一个单一的网络中去。

2.3 完备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韩国电子政务突飞猛进的另一大支撑就是完备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韩国政府一直把完善相关的立法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

1996年11月韩国颁布了《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同年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1999年1月颁布《对公众机构的公众档案管理条例》;2000年更是制定或修改了107项法律法规。其中,关于促进公共部门信息化的56项;关于指导原则和促进私人部门信息化的51项,如《电子商务基本法》、《电子签名法令》、《个人情报保护条例》、《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规》、《数字内容管理条例》、《建立与运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条例》等。2001年通过了《缩小数字鸿沟条例》、《保护主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关于推进行政部门的信息化以实现电子政府的条例》等法规,为信息化政务创建了完善的立法保障。

2.4 卓有成效的网络基础建设

韩国这个巨大的电子信息化帝国是建立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网络基础之上的。在2008年全球宽带网络建设状况调查中,韩国的宽带得分为15.92,雄踞世界之首。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惊人的93%,平均速率高达49.5Mbps。

早在1995年,韩国政府就制定了KII(Korea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计划,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韩国建立了资料交换网和622Mbps-2.5Gbps水平的传输,建立了12个网络拔号系统及68个接入点,能够提供45Mbps速率的服务。2001年,公共网站将计算机互相联成网,网络速率得到提升,代理服务速率达到155 Mbps。2005年,主干网升级,高速接入技术得到大力发展,有线通讯、无线通讯,有线电视和卫星传送的有效联接得以实现,代理速率超过155Mbps。2009年,韩国政府宣布,政府和业界计划在2012年前共投资34万亿韩元,通过持续提高的网络速度来构建比现在网络快10倍以上的有线、无线超高速宽带网。该网络建成后,有线网最高传输速率将达1Gbps无线网平均传输速率将达10Mbps。

2.5 覆盖面极广的全民培训

韩国政府把提升公务员和社会公众的电子应用技能培训作为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公务员培训方面,韩国政府认为合格的管理人员不仅要能管人、管业务,还要懂得如何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为此,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务员培训,强化IT综合管理能力。

在如何提升社会公众的电脑应用水平上,韩国政务可谓煞费苦心。从2001年开始,计算机作为必修课在小学一年级开设,每年在全国1万所学校中建立计算机实验室和局域网,公共图书馆和社区福利中心提供免费的个人电脑使用。同时为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5年的免费个人电脑与免费上网服务。除此之外,韩国政府对社会上的各类人员也有培训计划,如对家庭主妇进行电脑培训。政府每年向各地的“妇女之家”和“福祉馆”投资,帮助妇女和残疾人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在军营中安装大量PC机,让军人在退役前进行培训。互联网培训在农民和渔民中也先后开始进行。政府还向那些从事商业工作的50岁以上的人提供津贴,鼓励他们参加计算机培训。正是通过这些措施使韩国在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化进程逐步落实到了每个人身上。

2.6 来自企业界的参与和支持

在韩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史上,来自企业界的参与和支持的推动力量不可忽视。政府对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提供了相当大力度的支持。反之,企业也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发展与之相关的软件、浏览器等技术,解决了许多建设中的技术难题。韩国最大的几个电信公司,韩国电信(KT)和SK电讯(SK Telecom)等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同时,在政策的鼓励下,许多国外公司也带着先进的技术在韩投资网络事业。如法国阿尔卡特公司与系统集成商Sungmi电子公司,在2000年投资韩国,建设了韩国第一个商用宽带无线网。同年7月,马可尼通信公司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骨干交换机,将韩国最新型宽带ISP带入市场,作为在韩国市场上首家提供视频点播的ISP。马可尼通信公司在韩国的合资公司,生产了ASX-1000交换机,用来建设连接首都首尔和其他主要城市的国家主干网。

3 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启示

近十年,我国在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政府上网工程初具规模,全国绝大多数县以上政府都设有网站,并利用网站向社会发布信息,有的还开始提供在线服务,金桥、金卡、金税、金保等诸多“金”字号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比世界各国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速度仍相对较慢,还存在许多不足。镜鉴邻国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启示。

3.1 设立专职领导机构,系统规划部署

电子政务是一项涉及面广跨度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国家层面的系统规划和最高领导层的推动支持,需要由专职的领导组织机构来指挥部署、统一规划。韩国有电子政务特委会(SCEG)统筹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其他电子政务发达国家如美、加等国也设立了类似的领导机构,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职的电子政务建设领导机构。规划方面,韩国提出了从1996年到2010年跨度15年的“促进信息化”计划阶段性宏观规划,为电子政务发展奠定了成功根基。而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缺乏宏观规划,缺乏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缺乏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化中长期总体规划,尤其是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致使目前国内的电子政务发展形成各地区、各行业各成体系,发展参差不齐的格局。

3.2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整合信息资源

韩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优势为其电子政务的腾飞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基础建设的完备保障了政府内外网的互联互通,政府间、部门间、政府与社会间、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细分国家信息基础的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三大核心要素:硬件设备、软件技术和信息资源。从韩国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来看,软件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不逊色于硬件设备。反观我国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历程,对硬件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对软件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拓展的投入。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以需求和服务为建设目标的意识,导致电子政务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单位行政成本重复浪费。因此,我国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应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信息相对封闭的现状,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软件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并通过职责明确的各级信息管理机构来实施规划、整合、发布、服务等各项工作。

3.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统一建设标准

伴随着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韩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又形成助力,推动电子政务踏入更高速的发展阶段。而我国近十年来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与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为数不多。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立法,如信息公开法、电子文件法、数据保护法、数字签名法等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而电子政府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的何种信息应以何种方式上网公布?政府的何种信息属于机密不予公示?如何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亟需相关法规指导解决。同时,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上,还要通过进一步与其他发达国家合作,逐步形成面向实际需求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以避免出现各级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或重复建设等问题。

3.4 优化政府网站建设,突出服务主题

政府网站是实现电子政务的重要载体,高效率高水平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现在高质量的政府网站上。韩国政务网站在网站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方面设计的都相当合理。而我国的一些政府网站则显得质量不高,栏目的设计和内容不够规范,互动性较差,服务能力不强。政务网站代表政府的形象,也是对公众服务的平台。如果政务网站尤其是门户网站的建设落后,又如何能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公众服务?韩国将公民需求视为政府要务,一切以服务为中心,按照公众的需求设计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而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还未完全到位,其角色还没有从管理者转换到服务者,尤其是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还仅仅定位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监管、提供决策支撑上。因此,必须转变行政理念,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突出服务主题,从政务网站的框架设计、内容组织和使用流程上遵从公众的需求,实现政府和公众的“零距离”接触,满足公民和企业的根本要求,真正实现执政为民。

3.5 普及信息化教育,重视乡村区域

人是一切的根本,再优质发达的电子政务系统也离不开高素质公民的参与和使用。培育信息化人才是提升我国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必由之路。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网民年龄结构向成熟化发展,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比例攀升至41%;同时,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增速超过整体网民,我国的信息化普及已获得重大突破。但31.8%的普及率与世界一流国家高达90%以上的标准仍有巨大差距,网民的网络应用水平大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中国的基本国情还决定了我国网民素质和分布的一个突出特点——互联网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乡村网民是整体网民素质和数量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提升农民信息化素养,首先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向基层输入融合现代商务运作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复合人才。同时利用“村村通”工程和“家电下乡”等信息服务,为农村地区提供“信息高速路”。具体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以网络为载体,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市场供求等信息,使农民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互联网信息带来的价值,提高农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积极性。

3.6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完善评估体系

随着电子政务的逐步发展和政府网站的不断建设升级,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问题浮出水面。诸如机密文件曝光、网站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漏等隐患始终困扰着电子政务工作者。为了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技术,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我们必须从建设阶段就开始统筹考虑,把信息安全的要求综合进行分析、规划。针对信息内容,区分出安全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兼顾系统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作为建设流程的最后一环,完善的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体系也十分重要,客观地评价已有成果将会更好地规范和推动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发现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挖掘先进案例的成功经验,引导并指导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在汲取国外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的同时,我国还应当尽快制定科学的评估准则、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建构合理的指标体系,以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催化剂。

4 结束语

韩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取得的骄人成果令人侧目。但即使是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韩国,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仍不占多数,能对政府部门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案例也寥寥无几。因此,从全球水平来看,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同样,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有待挖掘。只有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才能实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

摘要:作为电子政务同样起步较晚的邻国——韩国,在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10年全球电子政务调查结果中,电子政务评估排名跃居全球第一,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韩国电子政务发展之快速、成就之显著令世人瞩目,学习和借鉴韩国的经验,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电子政务,韩国,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友奎.联合国发布2010年全球电子政务调查结果[Z].电子政务应用开发中心,2010.

[2]孙飞权.韩国公共部门电子技术应用的组织推动评估[Z].韩国公共信息管理部,2005.

[3]范军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策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

8.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 韩国;义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2-0026-05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广泛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韩国作为二战后独立的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其义务教育更是起步晚,水平低。但经过四五十年的努力,韩国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完全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到2004年又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韩国义务教育改革的动力

——对教育的重视

韩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学问、尊重知识的民族,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不仅有传统的“向学热”,而且还有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获得解放所迸发出来的民族自强精神。古代韩国人接受了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将教育上升到人性伦理的高度,视受教育与否来论人的高低。接受良好的儒学理学教育不仅成为官运亨通的条件,也成为民众一种自觉的人格追求。①

二战后,韩国又经历了为时不短的经济混乱、整顿、恢复建设时期。进入60年代,韩国开始了经济转轨变型,达到了经济起飞和持续发展的目标。② 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大规模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此,韩国坚持“教育先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更加重视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初等义务教育,保证了大规模经济开发,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时韩国政府提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强调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确立了“教育立国”的发展战略,为义务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必须指出的是,战后韩国的义务教育虽有发展,但存在着免费教育程度低、学生家长经济负担重、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严重缺乏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韩国政府并没有把义务教育放在与国防建设和经济开发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未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而把投资大、见效慢的义务教育当成了一项软任务。时至今日,韩国当政者越来越认识到,没有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义务教育发展,就没有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的昌盛、繁荣,为此,政府开始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各方面为义务教育改革开辟道路。

二、韩国义务教育改革的关键

——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

1.义务教育的孕育期(1948年7月-1952年4月)

韩国于1948年7月19日制定、颁布《大韩民国宪法》。该宪法第16条规定:“全体国民具有接受均等教育的权利。”该法还确定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初等义务教育至少是义务的、免费的。”1949年12月31日,韩国公布《教育法》,该法第8条规定:“全体国民具有接受六年初等教育的权利。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为实现前项规定的初等教育,应设立、经营所需要的学校,而学龄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具有使其所保护的儿童接受初等义务教育的义务。”此外,第97条规定:“事业经营者不得因雇佣义务教育就学学龄儿童而妨碍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违反这一条款者,同法第164条和第165条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在以上初等义务教育法律的基础上,韩国政府于1950年6月1日宣布初等免费义务教育从到达就学期的学龄儿童开始实施,并于1952年4月23日颁布教育法施行令,开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工作。

2.义务教育条件的改进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1952年6月,韩国开始实施教育自治制。以此为契机,义务教育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文教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六年计划(1954-1959年)》,主要目标是把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6.1%,新建教室以弥补不足,保证所需的财源。此计划的实施结果是到1959年就学率已达96.4%。③ 进入60年代,韩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2.88%,年平均出生人口达70万人以上,适龄就学儿童人数亦相应增加,师资和教室明显不足,实施二部制、三部制甚至四部制教学的小学为数不少,有的班级人数多达80人以上,被韩国人讽刺为“豆芽菜教室”。为了改善义务教育的条件,韩国政府结合两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制定了两个义务教育设施扩充五年计划。经过推行初等义务教育的六年计划(1954-1959年),及义务教育的两个五年计划(1962-1971年),基本解决了师资和教室明显不足的问题,除大城市的小学低年级还实行二部制外,韩国其他地方基本上已取缔了二部制。此外,韩国政府原定在第二个五年义务教育计划结束时向462万名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只解决了偏僻地区儿童51.3万名(100%)和一般地区儿童104万名(20%)的教科书免费供应问题。④

3.义务教育的充实期(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初,韩国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局面,为适应经济开发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需要,韩国政府制定了义务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72-1976年)。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充实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扩大免费教育的范围,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

在第三个义务教育发展五年计划期间,韩国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一共投资536.73亿韩元,新建教室7000间,改建教室1.36万间,“豆芽菜教室”明显减少,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为52.23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下降到1∶48.09。二部制或三部制教学的学校在1973年开始减少,而到了1979年又有所回升,究其原因不外是教育投资的规模在逐年缩小,1970年教育经费占文教预算76.5%,而1979年则下降到55%。此外,韩国政府为扩大免费教育的范围,在1972-1976年专门投入政府拨款86.73亿韩元,向562万名小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经过26年的努力,韩国文教部正式宣布韩国已于1976年全面普及小学六年制的义务教育。⑤

70年代,韩国还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继续努力推广教科书的免费供应,岛屿、偏僻地区的所有儿童和一般地区的一部分儿童享受免费待遇,到1975年有65.4%的儿童享受免费的教科书,1979年实现了全部免费的目标。⑥

4.义务教育的提高期(20世纪80年代)

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韩国的初等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开始提到日程上来。

1978年11月22日,韩国政府公布1978-1991年长期综合教育计划,决定自1983年起先从偏僻地区开始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然而,进入80年代初,由于韩国政治动荡、经济不景气和教育投资不足等原因,此项长期综合教育计划不得不向后推迟。1982年5月8日,韩国文教部在颁布“教育财政确保方案”时指出,1982-1986年首先为实施初中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在1987-1993年期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为此,韩国政府在“第5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82-1986年)期间制定了把普及义务教育推向初中教育阶段的方针,并为此奠定基础。1984年8月2日,在新修订的《教育法》中规定:“所有国民有接受六年的初等教育和三年的中等教育的权利”,⑦ 从而奠定了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法律基础。

韩国初中义务教育的实施,采取了按地区、分阶段扩大的方法,免费的范围逐渐扩大,进而达到完全普及。1985年,韩国公布了《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决定首先从经济困难的岛屿、偏僻地区居民的子女开始实施初中义务教育,再向镇、市地区推行。虽然到1987年韩国初中就学率已达到99.5%,然而,目前享受免费教育的对象只是偏僻地区的初中在校学生,而要全面实现免费的初中义务教育,既需要庞大的财政支出,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5.义务教育范围的扩大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到1995年末,韩国的小学入中学的升学率为99.8%,⑧ 可以说,韩国在90年代已经完全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但初中义务教育起步较晚,到1990年,包括特殊学校的学生,在岛屿、偏僻地区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学生约有19万人,只占全国初中学生的8.3%。2002年,韩国从初中1年级开始实施全国性的初中义务教育,两年后普及了初中义务教育。这样,韩国到2004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为了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与受教育水平,韩国国会2004年1月8日通过了《幼儿教育法》,决定将学龄前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满5岁的儿童均可免费到幼儿园或儿童娱乐室享受教育和娱乐。这样,就把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学前一年的义务教育,实行十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同时,根据《幼儿教育法》的规定,韩国将向低收入阶层家庭的3~4岁儿童提供幼儿教育补助金,以实现幼儿受教育机会均等和减轻幼儿家长的负担;积极增设全日制托儿所,以便双职工家长全身心地投身于社会与经济活动中去。与此同时,也制定了关于向私立托儿所、幼儿园提供教师工资支援的法规文件,以便切实加强全社会的幼儿教育事业。

此外,这项《幼儿教育法》还就幼儿教育研究,课程与教材开发,设立负责教师进修的幼儿教育振兴院等事项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都说明,免费义务教育制在韩国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义务教育制向幼儿教育与成人教育扩大与延伸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韩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⑨

三、韩国义务教育改革的特色

——义务教育的特别扶持制度

为了使所有的学龄儿童都能接受同样的教育,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推进落后地区、不利人群的教育,韩国采取了很多特殊的措施,其中比较重视的是对偏僻地区和身心有障碍儿童的特别扶持。

1.对偏僻地区义务教育的特别扶持

为了推广义务教育,韩国于1967年颁布了以振兴岛屿、偏僻地区的义务教育为目的的《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法律中所指的岛屿、偏僻地区是指在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山区、边远小岛、边境地区和矿山等地区。国家为了振兴岛屿、偏僻地区的义务教育,要优先于其他地区采取下列各项措施,同时优先支付所需的经费:(1)学校占地、教室、卫生保健室及其他教育事业所需要的设施的配置;(2)教材、教具的配备;(3)无偿供给教科书;(4)保证学生上下学交通的必要措施;(5)教师住宅的配置;(6)合适的教员的配置。

同时,法律中规定了地方自治团体要采取的以下各项措施:(1)要准备适合于岛屿、偏僻地区特殊情况的学习指导资料;(2)给教员优先研修的机会,并支付研修所需的经费。

此外,为了鼓励教师的积极性,还规定政府按照地区级别向在岛屿、偏僻地区学校工作的教员支付岛屿、偏僻地区津贴。⑩

由于韩国政府难以承受教育财政的压力,从1952年开始全面推行初等义务教育时,只免除了小学生的学费,但向岛屿和偏僻地区的部分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后来随着经济发展,逐渐缩小收取期成会{11} 费的范围,也是从岛屿和偏僻地区开始逐渐向城市推进的。

1983年,中等义务教育的实施首先从偏僻地区开始推行,并在1985-1987年期间由政府拨款425亿韩元首先对偏僻地区的初中在校生实施免费教育。此外,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韩国逐渐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午餐。在所需经费方面,根据1981年颁布的《学校给食法》,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学生家长所负担的比例也是不同的,落后地区的学生所享受的优惠待遇更多一些。

同样,按韩国《幼儿教育法》的规定,幼儿免费义务教育制从2005年起,首先在农村、渔村、偏僻地区开始实行,随后从2006、2007年分别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实施,逐渐扩大到全国。

2.对身心有障碍儿童义务教育的特别扶持

为了使身心障碍者都能接受教育,韩国在各道设立特殊学校,并从1971年开始在高中以下的各级学校中设立特殊班级。到1990年特殊班级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200个,其中小学中的特殊班级数为2502个,就读儿童数为24 202人,中学中的特殊班级为668个,就读儿童数为5654人。{12} 90年代以后,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已经从以特殊学校为中心转移到以特殊班级为中心。

为了使更多的身心障碍儿童接受正规的教育,韩国正不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现在在特殊学校就学的儿童享受全额免费教育,即使在私立学校,学费方面也可以得到援助,而且根据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教师的工资支出、设施的运营费用、教育资料所需的经费等全部由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支付。同时,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还可以在预算范围内向在特殊教育机关内学习的特殊教育对象提供奖学金。

四、韩国义务教育改革的保证

——义务教育经费与投入制度

战后初期,韩国面临着严峻的义务教育财源问题,为了保障非义务教育阶段及其他教育的投入,韩国确立了“收益者负担”的教育经费制度。所谓“收益者负担”教育经费,不仅仅包括受教育者本人或家长所承担的费用,而且包括后援会、企业财团等对教育的支援。“8·15”光复后,各级学校都成立了“后援会”,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能力对学校献工献料、捐款捐物,以使学校教育正常进行,到1952年又成立了“师亲会”{13}。1972年,韩国文教部发表了学校育成会运作方针和准则,原来以后援会、师亲会、期成会等形态存在的后援组织统一为育成会并制度化。所谓育成会是由学生家长为学校捐款办学的组织形式。由于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进,韩国征收育成会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截至2002年,只有汉城等少数几个城市征收,其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了。

同时,为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韩国政府重视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1996-2000年,韩国每年投入经费9000亿韩元,另外还有地方教育费特别会计每年3000亿韩元,总共投入5万亿韩元用以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14}

另一方面,韩国政府注重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并针对教育设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在1969年12月4日制定的《学校设施事业促进法》的基础上,1982年12月31日,韩国又制定了《关于学校教具设备的规则》和《学校教具中科学教具设备标准》等有关教育设备的细则。根据这些法规,韩国对学校各种设施,如教室、图书馆、实验仪器、电子计算机等都进行了较大改善。

1996年,韩国制定了“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为推进信息化教育,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相关设施的投入。1997年韩国政府又专门制定并于1999年修订后发布了“21世纪网络韩国”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在2005年完成超高速通信网的建设。为此,韩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如下的措施:首先,教育人力资源部大力推动各级中小学电脑机房设施的建设。其次,政府从1997年就开始实施“教学环境升级计划”,旨在使韩国中小学教学能够利用多媒体设施与国际互联网。再次,重视韩国网络系统的建立和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同时,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自2001 年 3月开始对地方教育当局提供教育补贴,大力开发相关教育软件、建设教育网站,以支持教育信息化设施的建设。

此外,韩国信息通信部还为中小学配备了30万台电脑,普遍建立电脑实习室和短距离通信网,并在全国100多个邮电局开设了“网络广场”,向民众提供免费电脑教育,使人人都能掌握使用电脑和因特网的技能。针对低收入家庭以及家庭主妇的特殊情况,政府决定向5万名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免费提供电脑,允许他们在一定期间免费上网,对50万名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实行免费电脑教育。

以上仅是笔者认为韩国义务教育改革中较为重要及较具特色的几个方面,遂予以较为详细地介绍。除此之外,韩国还非常重视义务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职进修,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扩充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在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推行“英才教育计划”以扩大精英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等等,这些措施对义务教育的推进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述及。

五、韩国义务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坚持教育立国,端正义务教育发展观

韩国义务教育的成就是韩国国民强烈的教育热情与韩国政府有效的教育政策相互结合的结果。这种基础教育的增长毋庸置疑地大大促进了韩国经济发展。但一段时期内韩国却热衷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实用人才的培养上,导致了韩国的义务教育落后于同时期的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与香港地区。鉴于此,我国在义务教育的认识方面要始终坚持教育立国,吸取韩国教训,要从长远来看义务教育对国家振兴的重要意义。教育不能成为经济的附庸,要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互相促进。

2.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目前我国涉及义务教育的法律有两部: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1995年制定的《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的《义务教育法》原制订于1986年,正是这部法律确立了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然而,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多新的成绩,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经费投入问题、各级政府的职责落实问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问题等。 为此,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修订案中特别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特别在经费保障机制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其中第四十四条提出“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分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且将“经费保障”专列一章,共14条,内容具体,责任明确,并实行问责制,这为确保义务教育投入的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性保证。

我国的义务教育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时变法亦变,我们需要适时修改《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相关条款。尤其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关键问题,可考虑制定《义务教育国家财政负担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及具体的投入比例,规范中央、省级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避免随意性;制定专门的《教育税法》和落实地区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优先投入的方向,推动义务教育平衡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相关法规的执法力度,对挪用、乱用教育资金者,义务教育乱收费者等制定出严厉的制裁措施,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我国义务教育才能得到贯彻和执行,国民整体素质才有望得到提高。

3.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针对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特点,韩国采取了不同的教育经费政策,确保了义务教育财源。对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状况而言,要改变目前大学大投入,高中高投入,中专中投入,初中、小学少投入的状况。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应学习韩国经验,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私人、团体办学的政策,把社会上的资金吸引到办学兴教上来,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这就为义务教育经费的充实提供了法律支持,对此,我们还需认真贯彻执行。

4.关注贫困地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是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则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水平普及之观念也贯穿于我国《义务教育法》修订的始终。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着地区、城乡、学校之间明显不均衡的状况。就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来说,当东部地区向普及12年义务教育迈进的时候,西部的少数地区甚至还在为普及6年的义务教育而努力奋斗,当然更不用说义务教育的质量差异了。也正因为如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修订《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原则和方向性的要求,并体现在法律的诸多条文上,如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这些规定从法律层面保证义务教育向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各地也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合理布局,均衡资源,努力缩小区域内中小学校差距。除此之外,针对偏远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特殊问题和特殊需要,我们还可考虑制定更多向此类地区倾斜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免费义务教育的力度,拓展免费范围,促进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避免贫困地区陷入“越落越后”的恶性循环。

注:本文系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①赵杰:《韩国教育繁荣的特点及其民族学透视》,《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②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9-20页

③⑨{12}{14}孙启林,安玉祥编著:《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88,191,200,321页

④⑤田以麟编著:《今日韩国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43-44页

⑥[韩]李惠英等:《韩国近代学校教育百年史研究(Ⅲ)——解放后的学校教育》,第33页。转引自孙启林,安玉祥编著:《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90页

⑦韩国教育法典编纂会编:《教育法典(1993年修订版)》,第11页

⑧韩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新闻处:《每周韩国》,1996年3月26日,第4页

⑩高如峰主编:《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11}50年代,由学生家长成立后援会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后来后援会改为期成会。

{13}师亲会成立于1952年,由教师和家长组成的组织体,除有对学校经费做后援的作用外,主要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条件。1953年,“师亲会”成为全国性的组织。在1952-1962年间,师亲会制度起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和战后再建时期,政府的财政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所起的作用更大。但是,这样的师亲会制度于“5·16”政变后的1962年被废止了。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上一篇:大学生如何摆正就业心态下一篇:一件事的启示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