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2024-09-20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精选15篇)

1.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一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班会背景】: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艾滋病,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速度让人震惊,据统计目前艾滋病感染者在青少年中的比例也逐年增多,为让同学了解并远离艾滋病,并让他们有一份爱心来帮助关爱、不歧视艾滋病患者,高一(8)班以班会的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普及活动。

【班会目的】:开展艾滋病教育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体现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相互渗透,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由来、传播途径、艾滋病的危害,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艾滋病病毒传播的相关行为,呼吁社会宣传与关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会重点】了解艾滋病并不可怕,主要是正确良好的行为规范就可远离艾滋病。

【班会难点】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认识良好行为规范是什么,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和主要预防措施。

【班会重点】了解艾滋病并不可怕,主要是正确良好的行为规范就可远离艾滋病。【班会准备】:

1告知同学班会主题及主要框架步骤

2发动同学在课下上网收集相关艾滋病的资料,图片等

3为让同学们更真实的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组织同学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短片,来警告提醒同学们艾滋病的影响和危害。4最后让同学把资料整理再给出建议并让同学串稿。【班会过程】:

一.强调班会主题:预防艾滋,平等关爱,携手共奏人生美好乐章 二.同学讲解

(一)介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图片1表格形式 有关亚洲及非洲艾滋病的趋势,非洲是最严重的国家,和经济,当地卫生状况,人口等原因有关;亚洲是感染率上升最快的国家,以中国为例

图片2在1985年中国仅是沿海及河北少数出现艾滋病感染者,1995年除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外其余都有感染者,之后仅三年的时间1998年全国各地都出现感染者.提问:同学们你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能做些什麽?回答...讲解:在全世界一分钟里就有6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强调速度快,分布广,危害大。

(二)介绍艾滋病及艾滋病病毒

1、了解艾滋病英文缩写AIDS的全称和中文名称;

2、分别介绍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死亡期发病时间;图片1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图,分析内核外核构造了解病毒;图片2是艾滋病病毒吞食宿主细胞在生成新的艾滋病病毒的全过程;(三)介绍艾滋病的临床症状

图片:早期没有症状,之后会逐渐出现像感冒咳嗽的表现,后严重出现卡波西式肉瘤,分别介绍艾滋病在呼吸道,消化道等各器官的表现症状。(四)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提问:刚才同学们看的短片是哪个传播途径呀?回答..._输血 引出传播途径的话题,除了输血还有其他方法: 图片:艾滋病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染人群的循环图

游戏:大家每人手里有一张纸条有的是职业人群,有的是行为方法,你觉的他们有没有被感染的危险?属于高危感染人群还是低危感染人群,请你把它帖到相应的位置。

游戏目的:通过这个游戏,让大家了解无论是什麽职业只要是有良好的行为方法,行为规范就可远离艾滋病,艾滋病并不可怕。(五)宣传与关爱

1、介绍国内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大使:他们是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志愿者,与病人亲密接触不歧视他们。

2、游戏名称:解扣8人围一圈双手随便拉别人的手,然后像解扣一样解开,中间不能松手,最后完成一个大圈。

游戏目的:预防艾滋病要大家携手一起抵抗,一起努力.(六)结束:同一世界,同一梦想,一起抵抗,共奏人生美好乐章 【班主任小结】

班会结束了,班会主要是以六大步进行的,通过同学有步骤地讲解,一目了然的让同学们了解关注到艾滋病,中间播放同学自演的短片和游戏环节先是带动了气氛再是通过这些形式让同学更真实的了解艾滋病。

提问:刚才同学们看的短片是哪个传播途径呀?回答..._输血 引出传播途径的话题,除了输血还有其他方法: 图片:艾滋病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染人群的循环图

游戏:大家每人手里有一张纸条有的是职业人群,有的是行为方法,你觉的他们有没有被感染的危险?属于高危感染人群还是低危感染人群,请你把它帖到相应的位置。

游戏目的:通过这个游戏,让大家了解无论是什麽职业只要是有良好的行为方法,行为规范就可远离艾滋病,艾滋病并不可怕。(五)宣传与关爱

1、介绍国内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大使:他们是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志愿者,与病人亲密接触不歧视他们。

2、游戏名称:解扣8人围一圈双手随便拉别人的手,然后像解扣一样解开,中间不能松手,最后完成一个大圈。

游戏目的:预防艾滋病要大家携手一起抵抗,一起努力.(六)结束:同一世界,同一梦想,一起抵抗,共奏人生美好乐章 【班主任小结】

班会结束了,班会主要是以六大步进行的,通过同学有步骤地讲解,一目了然的让同学们了解关注到艾滋病,中间播放同学自演的短片和游戏环节先是带动了气氛再是通过这些形式让同学更真实的了解艾滋病。

2.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二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

迄今为止, 世界上无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 也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 健康教育是目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唯一有效措施, 预防艾滋病参与式教学法可有效提高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性。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受云南省重点地区预防艾滋病项目资助, 于2012年开展题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探索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研究”项目活动, 旨在以参与式教学法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志愿者TOT (Training of trainers) 培训, 由同伴教育志愿者以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 实现提高广大同学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 并逐步养成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一、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必要性

1.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 好奇心强, 世界观尚不成熟, 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及行为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持认同的态度, 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发生性行为或边缘性行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探索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研究”项目,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 抽取1000名在校学生, 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基线”调查, 调查显示, 有部分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支持及无所谓的态度。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性”的问题, 在课堂中谈及“性”时会感到害羞或拘谨, 调查显示, 67%的学生觉得开口说“性”是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参与式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取多种“脱敏游戏”, 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谈论“性健康”问题。并以互动学习的方式, 教会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 增强学生的预防艾滋病的生活技能。

2. 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方法主要有:纳入生命教育课程、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12.1世界艾滋病日”系列宣传活动等。课堂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不利于学生良好态度和行为的培养;发放AIDS健康教育处方及开展“12.1世界艾滋病日”系列宣传活动, 仅停留在知识传播的层面, 不利于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教育部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中提出:教学目标是集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为一体的综合性目标, 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的临场体验, 或头脑风暴、集体讨论、上台演示和表述等形式多样的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AIDS相关知识, 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探索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研究”项目, 于2013年5月至6月对来自全校8个教学系、32个专业的200名同伴教育志愿者, 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志愿者TOT参与式培训, 培训前、后对200名同伴教育志愿者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使用同一内容的问卷进行调查, 同伴教育志愿者匿名填写、独立完成、现场回收问卷,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其中女生126名, 男生74名, 有效回收率100%, 结合问卷, 进行如下分析。

1. 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AIDS知识知晓率。

参与式教学法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形式的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相关艾滋病的知识,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如图表1) , 教学前学生对AIDS的传播途径、AIDS破坏的对象及HIV病毒的名称掌握较好, 但对于AIDS的全称、HIV感染后的分期不甚了解, 参与式教学法采用“人类免疫系统”、“头脑风暴”等游戏让学生了解AIDS的具体知识, 并以“小组讨论”及“分组发言”的方式, 让学生复述所学内容, 充分提高学生AIDS的知晓率, 对于AIDS的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实现100%的目标。

2. 参与式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参与式教学法采用“现场演示”、“签名游戏”、“危险行为游戏”、“分组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如临其境的去体验和感受, 帮助学生了解HIV的传播方式, 提高学生对AIDS相关行为的知晓率,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及正确的生活方式。如图表2, 教学前学生对蚊虫叮咬、咳嗽、吐痰、共同用餐是否传播AIDS的相关知识了解率相对较低。教学后, 学生对相关行为是否传播AIDS的知晓率有所提高, 知道自己如果有过高危行为可以通过抗体检测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上了HIV。懂得一个感染了HIV的人在潜伏期从外表是不能看出来的, 提高了广大同学预防艾滋病的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3. 参与式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

参与式教学法,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 提高学生对HIV携带者的理解, 通过教会学生“拒绝的技巧”, 提高学生面对各种情景说“不”的能力, 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如图表3) , 教学法前有65.5%的同学认为应该将HIV携带者隔离;10%的同学认为, 艾滋孤儿政府关心就好, 与我没有关系。教学后, 持这种观点的同学有所降低, 改变了志愿者对HIV携带者的歧视态度, 学会尊重、关爱受艾滋病影响的群体。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效果, 是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提高参与式教学法的质量并使之能够持续、广泛运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教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参与教学的过程, 如:谁参与、参与范围、参与时间都是事先要充分思考的内容。在授课中应根据学生实际, 及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用准确、丰富、生动的知识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心悦诚服。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 及时掌握参与式教学效果。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以坦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 相互交流思想感情, 随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 根据反馈情况对内容、进度或策略进行调整。

3. 将参与式教学法与同伴教育相结合。

参与式教学法的受众有限, 每次教学人数在25至30人最佳,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效果。开展同伴教育志愿者TOT培训, 再由同伴教育志愿者以参与式教学的方式, 将预防艾滋病教育推而广之是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有效补充。与此同时, 同伴教育志愿者的选拔、培训、考核至关重要, 教师在进行同伴教育志愿者TOT培训时, 须对志愿者进行反复训练, 甄选各方面较为优异的志愿者开展同伴教育。

预防艾滋病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沉重的任务, 需要树立长期性和持久性的理念。需要广大预防艾滋病教育者积极参与, 使广大同学了解艾滋病可防可控, 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正确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 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不歧视他们, 努力形成人人关注艾滋病, 广泛参与艾滋病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卫司.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教材[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现状;国内研究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好的一面,往往还有很多诱惑,俗话说:“打开窗户飞进来的是麻雀,但更多的是苍蝇。”那由于中小学生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阶段,且好奇心和模仿性很强,自制力和分辨力较差,加上在禁毒防艾这一方面的教育仍严重缺失,所以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研究也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并初步梳理关于我国中小学禁毒防艾教育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李延莉,张若谷对贵州省六所中小学校进行了禁毒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有一定认识,但认识不足,如有24.19%的学生不知道注射毒品易导致艾滋病感染,有4.4%的学生认为毒瘾很容易戒掉,可见青少年对毒品的防范意识还待于加强。而贵州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发挥不够好,学生拒毒的思想基础不够牢,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不够强。第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差距,起点不一致,发展不平衡。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两专”难于保障。“两专”是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专门教师和专项经费,它是开展禁毒预防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第三,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难于形成。

云南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始于1990年,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云南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提到云南省禁吸工作中存在着的新生吸毒人员尚未能控制,25岁以下青少年是新生吸毒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文中将问题和原因各归纳为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做法上流于“形式”;缺乏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不够;实效性不高。产生问题的原因,即对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门人员和专项经费;受毒品和社会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我国虽加大了宣传力度,但并没有得到很好遏制青少年减少吸毒人数的作用。侯远高教授将毒品与艾滋病在民族地区泛滥的成因分为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体制原因、主要原因和社会根源等,在对凉山地区毒品与艾滋病传播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他指出凉山禁毒防艾工作的核心在于乡村治理和民族文化建设,把扶贫创新、禁毒防艾、社会公益与民族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吸纳知识精英和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民族自强意识,凝聚社会和人心,培育新的发展主体,构建凉山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从人类学的语境上分析凉山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收集的文献资料,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视角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众多研究者对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结论大体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小学生对毒品预防意识不够,能够自觉抵制毒品能力不足以及对毒品、艾滋病知晓率偏低。

二、对中小学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有做到,但大多以講座和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缺乏统一的规划、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明确的教学目的,导致不能足够的得到中小学学生们的重视。

三、关于中小学禁毒防艾教育宣传的反作用力。并没有使得青少年吸毒人数减少。

四、我国有许多草根防艾组织,但大多数是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和扶植。还有部分民族地区的禁毒工作没有针对主体和对象的特殊性,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对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师的禁毒防艾培训工作是薄弱的、缺失的。

五、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不足也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最后,在已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小学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大多是提出建议或意见,真正实施到中小学的并不多。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初、最根本的问题上:说的多,做的少;计划多,落实少;任务多,实施少。缺乏对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延莉,张若谷.中小学生禁毒知识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2.1,第36期:30-31.

[2]赵翔.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的困惑与出路---以贵州为个案进行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2007.01:70-71.

[3]云南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2:25-28.

[4]侯远高.西部民族地区艾滋病疫情及防治策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

[5]夏国美.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问题调查[J].社会科学.2003.10.

4.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2009) 篇四

[班级]:三年级班 [课时]:1课时

[课题]:禁毒防艾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2、正确认识什么是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

3、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

4、教育和引导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教学措施]:有关艾滋病禁毒的影像资料。[教学方法]:启发式、活动、游戏、DVD碟片 [上课教师]:孔茂辉 [授课过程]:

艾滋病(AIDS)是“获得(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种由艾滋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严重传染病。我们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充满各种细菌、致病微生物的。在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的保护下,我们才不至于受到它们的侵入、滋生各种疾病。而艾滋病病毒的致命之处就是侵入、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使得人类丧失了对外界细菌、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染上了艾滋病后,人体就变成了不设防的城市,即使是微小的感染也可成为致命的病灶。它已经成为人类的可怕杀手,最终导致艾滋病人死亡。

一、艾滋病带来的危害:

(1)人口平均寿命缩短:29---45岁死亡(2)死亡人数增加,劳动力减少(3)社会经济负担沉重(4)影响社会的安定(5)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艾滋病传播的途径(1)性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说明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同学们对它要有深入的了解后还会预防,并且还要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你们的家人是我们目前每一个同学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艾滋病、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吗?(6月26日)

三、毒品及毒品的种类。

(1)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毒品吗?毒品都有哪些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毒品的品种很多,一般我们知道的有吗啡、杜冷丁、海洛因、大麻、可因、冰毒、摇头丸;它的来源也很广,既有天然生长的植物,又有从天然植物中加工提炼的化学药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5.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五

《预防艾滋病教育》

盐池三中 2017年.秋 《预防艾滋病教育》(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免疫能力的破坏性;

2、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的性质和传播途径。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艾滋病病毒性质的基本了解,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三、教学难点:

结合艾滋病病毒性质,初步判断存在危险的生活事件。

四、教学用具:

挂图、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次调查,我发现在座同学对艾滋病的了解不是很多,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听说艾滋病,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不管怎样,我想首先听听同学们对艾滋病的看法,大家踊跃举手发言,好吗?

学生1:艾滋病是没有办法治好的,是非常可怕的

学生2:得艾滋病的人会很快死去,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真是骨瘦如柴啊 学生3:艾滋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要保护环境 学生4:那个……那个……男人和女人…… 分析:

1、学生4还是没有把句子说完整,从同学们的嬉笑声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与性有关系,同学们的这种心有灵犀说明他们私底下已经谈及到与性有关的话题了。

2、学生们的看法有对有错,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们所表达的都是艾滋病可怕的一面,强调的是艾滋病带来的死亡和人类的无助。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潜意识里对艾滋病是存在恐惧的。

二、主体部分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你们对艾滋病的了解存在不足甚至是误解,这里我得首先纠正学生3的观点,艾滋病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我们将在下面学习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相关知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为下面教学铺垫)

教师:呈现图片。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副图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大家摇头,好,老师来告诉你们,这副图就是艾滋病病毒,当然不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艾滋病病毒模型。

学生:哇!教师:艾滋病病毒专门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没有任何抵抗外界细菌等各种有害微生物的能力,所以一个人旦感染了这种病毒,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病症。

教师:(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画三个人)大家看黑板上的三个人,一个是正常人,另外两个是与艾滋病有关的,但是为什么其中一个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而另外一个看上去痛苦不堪呢?哪位同学知道?

学生一致摇头。

教师:好,认真听我解释,第一个正常人他的体内没有艾滋病病毒,完全正常;第二个看上去正常的人,他的体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这个时候,艾滋病病毒并没有完全破坏它的免疫系统,所以他外表上没有什么异常;到了后期,人体免疫系统完全遭到破坏,各种细菌乘虚而入,所以这时候从外表上看已经有各种症状出现了。前者我们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者我们称之为艾滋病病人。(语言和文字的结合,附表)

学生:那我们怎么区分正常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呢?他们看上去一样啊。教师:这个问题问的好,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以才要学习预防知识啊,这牵涉到艾滋病传播途径,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

教师:刚才我们共同了解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那么艾滋病病毒究竟是怎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呢?

学生:艾滋病病毒是从哪儿来的?

(这时候学生的疑问非常多,教师对于自己拿不准的东西,不要敷衍,而实事求是)

教师:据说是在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了这种病毒,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我们今天就不探讨这个问题了。

教师:艾滋病病毒有三种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教师直接说出三种传播方式,揭开学生心中的悬念,学生知道了传播途径,但重点不是知道,而是要分辨生活中的危险行为)

教师:三种传播途径大家都能理解吧。

学生:什么叫性传播?(教学对象是青春期学生,他们来自农村,生活中接触到的性知识随意性比较大,并且都是口语表现出来的,带有粗野和不尊重,而很少接触科学用语“性”,对性传播途径不了解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候,教师受到巨大的挑战,因为一时不知道怎样解释学生才能明白。行动研究中的问题随时可能在课堂上的出现,不断的促使教师增减教学内容或者改变教学策略。

教师:性传播有同学能说明一下吗?

学生嬉笑,有的同学大声喊到:XX知道!而后又是欲掩又遮的笑声。学生的这种表现让教师课堂上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让学生之间互相教育,是不是能起到好的效果。特别是性传播这点,比较敏感,但学生又急于想了解。这种想法是同伴教育策略实施的起点。

教师这时候必须严肃而冷静的说明正确看待性的态度,维护其纯洁性,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了解性是每个人的权利。

教师:刚才讲到三种传播途径,大家都存在一定的疑惑。我会在下次课堂上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讲解。今天就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六、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区别目的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但结果似乎把问题复杂化了,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混乱。《预防艾滋病教育》(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2、增强预防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方式:学生活动,师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三、教学内容:比较实用的预防艾滋病知识

四、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五、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卡片、烧杯、注射器,纯水、氢氧化钠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第一张图片,标语内容是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恐怖。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并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第二张图片: 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艾滋病人,与他们亲切握手交谈。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关于艾滋病,我们在平时的宣传中对它已经有了一点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我们掌握的怎么样?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游戏:红灯、绿灯游戏

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感染上艾滋病 步骤:

1、给每个学生三张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每张画上一个圆圈,分别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

红色圆圈代表“高风险”行为----亦即“停止你正在做的事!” 黄色圆圈代表“低风险”行为----亦即“放慢速度,多加小心!”

绿色圆圈代表“无风险”行为----亦即游戏中的行为是安全的!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将游戏规则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明白每种卡片颜色的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游戏

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绿色卡片; 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可能感染艾滋病,请举起黄色卡片;

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红色卡片; 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 使用安全套 接吻

一位感染了艾滋病的母亲给孩子哺乳 无防护的性行为 献血

清洗溅在衣服上的血液时不戴手套 用消毒液清洗重复使用的针头 用水清洗针头后重复使用 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坐式马桶 与吸毒者共用针头 给予或接受按摩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

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你面前咳嗽或打喷嚏

小结:一个人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就没有机会回到过去,这是严峻的事实。请记住,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不在于你是什么人,而在于你所做的决定是否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调查研究发现:

(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

(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

(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

(4)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女青少年尤其易感。

通过上面的小游戏,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将有助于同学们了解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使大家进一步清楚的意识到不采取保护措施所面临的风险。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活动二】

游戏:换水游戏

道具:纯水,氢氧化钠,烧杯,注射器

1、游戏介绍:我们用纯水代表健康人,氢氧化钠代表艾滋病毒,含有氢氧化钠的溶液代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纯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均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外观上没有任何区别,表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普通人看上去完全一样。

2、游戏规则:准备7个盛有液体的杯子,其中只有一杯是氢氧化钠溶液,其它的杯子中全是纯水,这表示我们中间只有一人感染艾滋病毒。将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明白每种卡片颜色的象征意义。

3、游戏指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游戏

1)从全班叫7位同学上来,大家可以任意取一个盛有液体的杯子。2)每人手中有一杯溶液,但是不告诉哪一个杯子里含有氢氧化钠呢? 3)每位同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液体相互交换。每人从自己杯中用注射器抽出3ML溶液相互加入对方杯中,一个人与6个不同的人(注意是6个不同的人)进行液体交换。开始。

第一次换水„„完毕。大家按原队形站好。第二次换水„„完毕。大家按原队形站好。„„

第六次换水„„好,完毕。4)液体交换完毕。

5)验证。在开始时我们只有一只杯子中含有氢氧化钠,现在是多少呢?让我们加入酚酞指示剂检验一下。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为阳性反应,说明已感染病毒。无变化为阴性反应,说明没有感染。结果如何呢?大家先估计一下。

让我们来数一数,好可怕!所有杯中的水全部呈红色,只不过由于浓度的不同,各个杯中呈现出的红色深浅不同,也就是说病毒感染程度不同,但是艾滋病病毒是可以在人体中繁殖的。

(这是一项非常可靠的科学实验。游戏模拟了艾滋病毒经体液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艾滋病传播的速度是何等的惊人。通过不安全行为,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所感染的人群以指数递增形式发展。如果不加控制,若干年后我国将是怎样,有多少人将感染艾滋病,不堪设想。)

6)游戏小结:在游戏的基础上及同学们的分析后小结。艾滋病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出人们的想象,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性伴侣越多,危险越大;

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

(三)课堂小练

那么,哪些行为会让我们感染上艾滋病毒?或者说,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这几道题(大屏幕显示)

判断:

(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2)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

()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4)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

(5)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6)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7)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四)提出问题

如何预防艾滋病?(在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小结)(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前、婚外性行为。(2)正确使用安全套。(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5)医疗救护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五)结束语

艾滋病虽然凶险,但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认识的它的危害性,以及提高我们自身的保护意意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预防艾滋病。

(1)经性交传播艾滋病病毒是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一次不负责任的性行为也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我们无法从人们外观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是否感染的可能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其社会地位或职业。这方面的一些误解往往诱导我们放松警惕,采取不安全行为。

(3)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预防,注意自我保护。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

(4)要关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5)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是最重要的力量。

总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七、教学后记

1、学生对艾滋病表现出来的好奇与潜意识里的恐惧感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艾滋病,另一方面,他们感觉艾滋病与她无关,但当感觉自己处于各种威胁时候,表现出来的却是无知。

6.《预防艾滋病》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5 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对象:六(4)班学生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制3~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每个小组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有关艾滋病的基本概念 如:什么是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缩写)?什么是HIV(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略称)?HIV这种病毒有哪些生物特性?等。

2、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可重点介绍两方面。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3、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可侧重于以下内容:(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4、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内容尽量具体,如: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蚊子等昆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而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5、艾滋病的症状

下列概念和临床表现十分重要:(1)人感染HIV后,一般经历多年后才出现症状。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的,但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HIV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2)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3)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6、艾滋病的诊断

重点介绍两个概念。第一,因为不同HIV感染者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长短不同,短则2-3年,长则10年以上。这段时间没有表面症状。若有怀疑应尽快到医院,通过HIV血清检测来确诊。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能通过服用药物等,使生存期明显延长,且可避免使他人受害。第二,在感染HIV初期,可能因身体产生的HIV抗体数量还少,尽管已被感染但检测不出来。这段时间称“窗口期”。他应该一两个月后再去检测一次,真正确定是否感染。

7、预防措施

包括:(1)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不发生婚前和婚外性行为;(2)万一有性伴侣,又不知对方是否感染HIV,可通过使用安全套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3)不输用任何未经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4)坚决拒绝吸毒,尤其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5)接受任何注射或验血,使用一次性器具;(6)不到未经许可的医疗单位进行注射、拔牙、针灸和手术;(7)不用未经消毒的器具穿耳朵眼、纹身、美容,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8、反对歧视,提供关爱作为积极参与全民艾滋病预防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严格按政策和法律,采取以下措施:(1)不随意泄露患者和感染者的姓名、地址和个人隐私;(2)不随意渲染他们的病情和生活状态,使他们及家属的身心健康受伤害;(3)不以不正当理由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如购物、孩子上学入托、就医等;(4)不对他们及其家属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和行为,包括破坏其财产和生活用具,强迫他们搬迁,无理限制行动自由等。

三、学生交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四、总结今天学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呼唤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7.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七

为提高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 我们于2006年开始在全县中学推行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 本文对项目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旨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

选择辖区内所有中学的学生为干预对象。

1.2 教育干预

1.2.1 培训师资:

与教育局合作举办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师资培训班, 每所中学至少有一名教师接受培训。

1.2.2 开展同伴教育:

选择10%的有代表性 (有影响力和向心力) 的学生为同伴教育员并培训, 一般选择班干部、团员或活动积极分子, 利用其在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对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们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 产生同化作用, 从而提高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生活技能。

1.2.3 召开以预防艾滋病为主题的班会或活动:

以班级、小组或全校学生为单位,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如演讲、游戏或案例讨论。号召学生参与或互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1.2.4 开设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课: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专题教育大纲》要求, 以《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生活技能教育指南》为蓝本, 将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初中6学时, 高中4学时, 做到有教学计划、教案、课表和测试。

1.3 评估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

中学生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

1.3.2 方法:

采用抽样评价的方法。根据国家项目办规定的调查方案,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专题调查。分别抽取在读的高中或初中二年级学生。对抽取的调查对象使用查员讲解填写方法后, 请被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由于男女学生的危险行为水平不同, 男学生的样本量为400~500人, 女学生的样本量为300~400人。抽样步骤: (1) 抽取学校:向县教育局了解本县所有学校及班级的分布情况, 建立抽样框架, 对学校进行抽样, 入选的学校样本数不少于7~10个; (2) 抽取班级:在入选的学校内按年级排列出各学校的班级名单, 对班级进行抽样, 要求每个学校抽取2~3个班级; (3) 选定样本:将入选班级内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3.3 统计学分析:

资料录入采用Epi Data 3.0软件, 用Excel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 对干预前后数据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6年2—3月开展2005年度专题调查, 共调查中学生777人, 调查结束后, 借助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对教育部门提供支持, 培训师资, 举办试点, 并借助试点经验在全县实施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 共支持中学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7所, 培训师资31人, 累计受教育学生20 084人。按照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每年一次专题调查要求, 于2008年12月抽样调查中学生730人, 项目实施前后调查对象年龄均为14~21岁, 男女性别比为1.06∶1和1.32∶1。

2.2 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干预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 (表1) , 中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途径并摒弃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错误观点者:干预前8.49% (66/777) , 干预后85.75% (626730) , 干预前后有极显著差异 (χ2=901.08, P<0.01) 。

2.3 对艾滋病的态度正向回答情况比较

干预前未调查对艾滋病态度的问题, 用2008年度与2006年度 (2006年12月) 调查数据比较, 干预对象对艾滋病态度的正确回答率明显提高 (χ2=27.87, P<0.01) , 2006年调查810人, 正确回答745人, 正确回答率为91.98%;2008年调查730人, 正确回答716人, 正确回答率为98.08% (表1) 。

3 讨论

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 我国健康教育课仍以正规课堂授课为主,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对于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却不利于良好态度、行为的培养, 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对课程内容是否有兴趣等方面的反馈, 也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和锻炼[2]。

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多样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使学生通过讲座、举办专栏、张贴宣传海报、召开主题班会和同伴教育等形式, 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间、同伴间及学生与家长间的交流, 提高学习效果。

本次干预评价结果显示, 通过实施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显著提高了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水平, 促进了学生态度的转变。说明该教学方法可行有效。

我国中小学生有78%~99%在校读书[3]。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 乃是保证大多数青少年健康成长, 免受艾滋病危害的最根本而有效的途径。

青少年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他们掌握艾滋病预防关爱知识和技能, 不但可以保护自己不受艾滋病侵害, 而且可以将学到的艾滋病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到家庭和社会, 进而提高全社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知识和水平, 提高全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3]。因此, 加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他们抵御艾滋病侵扰的能力, 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致谢:在项目执行中得到了竹山县教育局黄敏、竹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文骏、董雷等的大力协助与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关键词: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联合国呼吁重视艾滋病低龄化趋势[J].携手, 2008, 38 (5) :5.

[2]马迎华, 季成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与艾滋病预防[J].中国校医, 2004, 18 (4) :378.

8.中心学校预防艾滋病活动方案 篇八

艾滋病是一种重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实践证明,开展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防控策略之一。学生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把艾滋病防治知识教给他们,不但能够提高大中学生防范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影响家庭及社会,营造倡导正确生活方式和卫生行为的良好氛围。根据颍州区2014年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目标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建立起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营造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全面提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降低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学校系统、规范、制度化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体系。

2、配备专(兼)职任课教师,提高艾滋病、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讲能力,建立起稳定的师资队伍。

3、实现计划、大纲、课时、师资四落实,开课率达到100%。

4、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养成自觉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和习惯,抵御艾滋病侵袭能力明显提高。

5、通过中学生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向家庭和社会延伸、扩展,扩大教育覆盖面。

二、活动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三、领导小组: 组 长: 高原

副组长: 范茂林 亓东 成 员: 各班班主任

四、工作项目及内容

1、中心学校召开艾滋病防治形势报告会,宣讲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法律和防治知识。

2、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确保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落实。

3、在学校开展中学生同伴教育活动,发挥学生骨干作用。

4、组织全校预防艾滋病讲座,利用学校校园网、校报、墙报、板报、广播等校内资源,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参观图片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

活动对象:中心学校全体在校师生

六、具体安排: 1、12月1日9:00。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主会场在学校运动场,仪式上领导发表讲话,向群众散发宣传材料。学校利用广播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

2、12月2日下午全校统一设立咨询点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采取分散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确定宣传口号,统一横幅,宣传日在街头咨询、宣传,发放宣传品。

3、办公室负责并张贴宣传画,悬挂横幅。

4、校工会负责在全体教职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

5、政教处负责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

6、校团支部张贴宣传画,出一期宣传栏。

7、从12月1——7日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片。8、12月1――7日,各班以艾滋病防治知识为内容出一期黑板报,并在醒目位置刊登艾滋病防治宣传口号。

9、世界艾滋病日宣传画、宣传册等相关材料由校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提供。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根据艾滋病属行为传播性疾病、感染人群以青壮年为主的流行特征,在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强化干预措施,提高抵御疾病侵袭能力,是艾滋病防治重要措施之一,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将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

三十里铺中心学校

9.《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通過本教學,讓中學生了解什麼是艾滋病,艾滋病傳播途經及預防措施,艾滋病有那些危害,確保學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の狀態,積極面對學習生活,完成學業,並為國家預防艾滋病行動做出應有の貢獻。

【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艾滋病

二、艾滋病の傳播途經

三、艾滋病對社會の危害

四、如何預防艾滋病

五、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の途徑の顧慮

【教學過程】

一、點入話題

師述:請同學們想一下你們見過の艾滋病人會出現の症狀和在社會中帶來の負面影響,然後談談你自身是怎樣解決這事の。

(請一至三個學生描述)

生答(略)

二、授新

(一)什麼是艾滋病?

艾滋病の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是一種由逆轉錄病毒引起の人體免疫防禦系統方面の疫病。

人體處於正常狀態時,體內免疫系統對機體起著良好の“防禦”作用,抵抗各種病原體の襲擊。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後,人體の這種良好防禦系統便會受到破壞,防禦功能減退,因而這時病原體經血行及破損傷口長驅直入。此外,身體中一些不正常の細胞,例如癌細胞,也同樣乘機迅速生長、大量繁殖起來,發展成各類癌瘤。也就是說,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現為免疫系統受到嚴重損傷,機體抵抗力下降,以至誘發嚴重感染和一些少見の癌瘤。

艾滋病自198年進入我國至今已有近萬人為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據有關部門推測,在今後幾年內艾滋病發展趨勢是:發達中國家是呈下降趨勢,而發展中國家則呈急劇上升趨勢。

(二)、艾滋病の傳播途經

、性接觸傳染

由於艾滋病病毒存在於感染者體液中,男女不潔性行為可以導致艾滋病病毒迅速傳播。目前,性接觸傳播已成為最主要の傳播途徑。

2、血液傳播

目前通過輸血傳播艾滋病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一些非洲國家和地區是一個亟待解決の問題。幾乎大部分非洲國家,主要以非志願獻血為主,他們大多是青壯年,都處在性活動高潮の年齡段,這意味著他們所提供の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の機會。將這些血及血液制品輸給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被艾滋病病毒汙染の注射

器及針頭是通過血液傳播艾滋病の重要媒介。

3、母嬰傳播

患有艾滋病或攜帶有艾滋病病毒の孕婦可通過胎盤將艾滋病病毒直接傳染給胎兒子,另外還能夠在產前、產程中(出生時通過產道)和產後(通過哺乳)感染新生兒。

(三)、艾滋病對社會の危害

——請同學們展開探討這一話題。

艾滋病是一個健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中の每一個成員都有可能成為艾滋病流行の直接或間接受害者。艾滋病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不可忽視の危害。

、艾滋病對個人の危害。

生理上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發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狀況就會迅速惡化,患者身體上要承受巨大の痛苦,最後被奪去生命。心理、社會上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會產生巨大の壓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會の歧視,很難得到親友の關心和照顧。

2、艾滋病對家庭の危害。

社會上對艾滋病人及感染者の種種歧視態度會殃及其家庭,他們の家庭成員和他們一樣,也要背負其沉重の心理負擔。由此容易產生家庭不和,甚至導致家庭破裂。

因為多數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處於養家糊口の年齡,往往是家庭經濟の主要。當他們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額の醫藥費時,其家庭經濟狀況就會很快惡化。有艾滋病病人の家庭,其結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兒無人撫養,或留下父母無人養老送終。

3、艾滋病對社會の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強の20-4歲の成年人,而這些成年人是社會の生產者、家庭の撫養者、國家の保衛者。艾滋病削弱了社會生產力,減緩了經濟增長,人均出生期望壽命降低,民族素質下降,國力減弱。社會の歧視和不公正待遇將許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會,造成社會の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遭到破壞。

4、艾滋病對兒童の影響

艾滋病使千千萬萬の兒童淪為孤兒,使千萬無辜兒童被迫承受失去親人の痛苦,還要經常忍受人們の歧視、失學、營養不良以及過重の勞動負擔。

艾滋病是我們人類共同の敵人,要消滅艾滋病需要全社會の共同努力,需要培養預防艾滋病の社會責任感,需要從“我”做起。

(四)、艾滋病の預防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無特效藥。但是,只要采取一定の預防措施,是可以減少其發病率の。

、加強艾滋病の監測檢疫。

由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の實施,與國外人士交往日趨頻繁,隨之入境の人數也急劇上升,這就要求衛生檢疫部門,對入境人員進行嚴格檢查,對艾滋病抗體陽性者,堅決不允許入境。

2、加強治安管理。

嚴格取締賣淫和嫖娼活動,對與外國人及外籍人員發生性接觸の婦女應做艾滋病抗體の檢查。堅決杜絕與艾滋病抗體陽性或艾滋病病人發生性接觸,患有艾滋病の婦女應避免懷孕。

3、消除靜脈濫用藥物の現象

特別是靜脈藥癮,不共用針頭、注射器和藥物。不共用牙刷、剃須刀或其它可能被血液汙染の物品。

4、加強血液制品の管理

對所有供血者,都要進行嚴格の抗體檢測、凡抗體陽性者應堅決禁止供血、血漿、器官、其他組織或精液。特別要加強對進口血液制品の檢測,禁止被汙染の血液制品入庫。

、嚴格消毒,避免醫源性感染

醫務人員在接觸艾滋病病人時,應穿隔離衣、戴手套、防止病人使用過の針頭和醫療器機刺傷皮膚。避免直接和病人の血液、體液、汙染物直接觸。病人の衣物及物品可用1:10漂白粉或1:10氯酸鈉液消毒。病人收屍體需用料袋封包後火化。病人の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廢棄物品都需要裝入密封塑料袋內處理或燒毀。

6、對危險人群進行密切の監測,彩集血清進行檢測

我國目前重點檢測對象是;①應用過國外進口の血液制品の病人,特別是1981年至1984年期間應用過進口の第Ⅷ因子の血友病病人;②與來華の外國旅遊觀光者或國外留學生有過性關系者;③長期駐華の外賓、留學生來華の旅遊觀光者(尤其是從艾滋病高發國家來の);④我國長期駐外人員、勞工(特別是輸過外國人血液及血液制品者)以及外交人員;⑤某些邊緣地區の少數民族;⑥對艾滋病病人及與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の接觸者。

7、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識,做好宣傳工作

(四)、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の途經の顧慮

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過唾液、淚液、汗液、握手、擁抱等接觸或昆蟲傳播の,說明艾滋病病毒不會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而傳染。艾滋病病毒也不會通過空氣、飲水、食品、以及未消費の餐具、衣服被褥、貨幣等物品而傳染。一般也不必擔心與艾滋病病人握手、輕吻或共用電話、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旅遊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會傳染艾滋病。各種家養動物不可能攜帶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過動物の咬傷,抓傷而傳播。

三、堂討論

中學生怎樣才能真正預防艾滋病?

結論:懂得有關艾滋病方面の知識、每個人做到潔身自好最為重要

四、堂小結

10.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重庆市选择沙坪坝和江津2个区,其中沙坪坝代表主城区,江津代表郊县地区。在2个区分别抽取2所高中。在每所学校整群抽取8个班级,共计32个班1 677名学生。干预前共发放问卷1 677份,收回问卷1 574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得到有效问卷1 553份,有效率为98.7%。其中男生699名(45%),女生854名(55%)。干预后共发放问卷1 580份,收回问卷1 562份,剔除无效问卷38份,得到有效问卷1 524份,有效率为97.6%。干预后实际调查1 524人,其中干预组男生330名,女生410名,对照组男生357名,女生427名;干预组高一学生523名,高二学生210名,对照组分别为521和270名;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年龄分别为(16.29±1.09)和(16.42±1.90)岁。对照组和干预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年级学生的艾滋病知晓情况并不比低年级学生的好,说明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年级的影响对结果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1.2 方法

1.2.1 分组及干预方法

采用社区干预试验方法。将全体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共计847人,对照组共计830人。对干预组学生进行以参与式为主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即以班为单位,通过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及共同行动,达到提升知识、态度及能力的教学目的。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有关艾滋病的教育干预,只进行同期问卷调查。干预后1个月比较组间和组内的近期干预效果。

1.2.2 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1,2]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级)、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其中共涉及11个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单项选择题,答对1题得 1分,答错或回答不知道得0分,累加得出总分;有3个关于HIV/AIDS态度的问题,按积极(包括非常积极和积极)、中性、消极(包括消极和非常消极)5类态度分别赋3,2,1分,累计形成态度总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倾向于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持正向态度。

1.2.3 同伴教育志愿者的选择和培训

同伴教育志愿者从干预班级的学生中选出,自愿报名后,由教师推荐和学生选举2种方式产生。选择同伴教育志愿者的标准为[3]:(1)具有志愿服务意识,能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保证有一定时间和精力投入同伴教育活动中。(2)具备为预防艾滋病工作奉献自己力量的社会责任感,有高度的自信心。(3)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伴教育者经过2 d集中系统培训和2周个别辅导培训,以同伴教育方式对各自所在班级的同学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教育。

1.2.4 同伴教育的内容和实施

同伴教育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如何开展同伴教育、生活技能与预防艾滋病教育,共计3个学时。教育形式突破常规的教学形式,以参与式教学为主,包括小组讨论、视听教材、做游戏、角色扮演和讲故事等。对教育组16 个班级进行以上3个方面内容的教育,全部教育活动均由同伴教育者实施。

1.3 质量控制

现场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统一时间在教室进行,调查后当场收回问卷。现场调查时充分考虑伦理学问题,遵循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则,向学生充分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意义和保密原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e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查错和逻辑查错。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统计描述,组内、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干预组干预后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方面,同伴教育后效果甚为明显。干预后学生的知晓率干预组高于对照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干预前后学生对HIV/AIDS态度比较

干预后学生对HIV/AIDS各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我愿意参加志愿小组亲自去帮助艾滋病病人”的问题上,改变最为明显,且干预前后以及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态度变化均不明显,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似年龄、背景或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相同性别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同伴教育是否成功,与同伴教育志愿者的能力和同伴教育活动内容有很大程度的关系[4,5]。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易受同龄人影响,且艾滋病话题由于自身敏感性,使青少年更愿意与同龄人讨论。

调查显示,干预有效地提高了重庆市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与以往国内外同类研究[6,7,8,9]类似。干预前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知晓率均达50%以上,但对一般生活接触如共用餐具、蚊虫叮咬、艾滋病感染者咳嗽等非传播途径是否导致AIDS仍有部分学生认识不明确,知晓率较低。干预后,学生对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另外,学生艾滋病常识的知晓率同样大幅度提高,说明同伴教育对提高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有明显的效果。但干预后仍有40%左右的学生对非传播途径存在误解。可能是由于中学生在逐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同时,对其他非传播途径存在着遗忘或者不正确认识,而且改变误解的难度远较增加正确知识的难度大[10]。提示有必要将同伴教育在高中生中长时间开展下去,以促进学校健康教育的更大发展,这与以往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11,12,13]类似。

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前只有5%左右的学生能正确回答“目前还不能依靠疫苗接种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和“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2个问题。教育后,学生在艾滋病防治的知晓率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以艾滋病治疗更明显。说明本次同伴教育改变了中学生原来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的想法,增强了预防艾滋病的观念。

本次调查发现,知识水平的提高伴有态度的转变更能反映AIDS同伴教育的成效。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同伴教育后有更多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转变为宽容和同情,但认同率得分提高幅度并不大,提示态度的转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一般态度的形成或改变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知识的提高要长,而本次调查干预前后间隔的时间为1~2个月,这与国内多项研究[14,15,16,17]类似。

11.《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教案 篇十一

活动主题:《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强烈的新的时代气息。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参考《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教学活动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基于当前本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很贫乏的基础上来开展的。教学过程除了在课堂上开展之外,更是贯穿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采访。采用“参与式教学”,通过提供各种机会,发动学生以积极的方式和其他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促进了双向式交流,使学习动机得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大大增强。

教学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深入认识艾滋病,树立正确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艾滋病症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世界防治艾滋病宣传标志等。(3)宣传并预防艾滋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能力目标:

(1)关注世界艾滋病的流行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艾滋病病人和谐相处。

(2)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本活动适合的教学对象年龄以及参加者数量:

初中学生,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

教学活动材料清单:

红色纸条60张(用途:折“红丝带”),大头钉60枚,有关防艾的视频及音乐若干,计算机。

教学活动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主题

1、课件投影“红丝带”图片(幻灯片1),让学生思考:这是个什么标志? 为配合学生思考,播放《红丝带,系住生命系住爱》视频。

2、认识“红丝带”,了解“红丝带”的象征意义。

(课件展示)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她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3、指导学生利用各自准备好的红色纸条折一个“红丝带”,并用大头针别在左胸前。引言:让我们系上“红丝带”,共同参与到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中。

《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课件展示本活动的主题图片—幻灯片2)

二、展开学习活动

1、有关爱滋病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艾滋病?(2)艾滋病病毒的特征?(3)艾滋病传播的速度?

(课件展示以上三个问题的内容,并通过学生阅读、教师介绍的方式进行了解)

幻灯片3: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逐渐破坏人体的正常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

幻灯片4:

艾滋病病毒的特征?

A.复制速度快,主要破坏具有免疫功能的CD4+ T淋巴细胞。

B.主要存活于HIV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C.变异能力特强。

D.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常温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100℃20分钟可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均可杀灭。

幻灯片5:

艾滋病传播的速度?

每分钟有 9人新感染艾滋病,每天约有1.5万人感染!

每分钟有 6人死于艾滋病,每天约有 8000人因为艾滋病离开人世!

约6300人是15和15岁以上的成年人: - 其中几乎50%是妇女

- 约一半是15–24 岁的年轻人

2、了解艾滋病病人或其家庭的情况

(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幻灯片6-12,并配背景音乐《给我爱的光》)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教师:了解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后,我想,很多同学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艾滋病扩散速度会如此之快?究竟它是如何传播和蔓延的呢?

(以下内容课件展示)幻灯片13: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及双性性行为)

B.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C.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

幻灯片14: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人类对HIV普遍易感。

由于其感染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感染的机会较大。根据暴露机会大小,可分为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

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有卖淫、嫖娼、多性伴、男性同性性行为、注射吸毒、接受HIV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等危险行为的人;感染HIV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者的配偶或性伴。

幻灯片15:

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在人类共同的努力下,艾滋病已不再是当年人们眼中的世纪绝症、超级癌症。

虽然艾滋病仍然无法根治,但通过高效抗病毒药物治疗(鸡尾酒疗法)后,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生命,长期存活。

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规定:抗病毒治疗免费。

4、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虽然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也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是,艾滋病可以预防,而且,预防艾滋病是每一个人的职责,要从每一个人做起。

(以下内容课件展示)幻灯片16: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幻灯片17: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A.共同工作、劳动(共用办公用品、学习用具、农具等)

B.一般生活接触(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游泳;共用马桶、浴盆、衣服、被褥、钞票等)

C.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

(课件展示相关漫画图片—幻灯片18-22)

(播放“日常生活不会感染艾滋病的行为”动漫视频,以生动形象的解说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了解“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一些行为”)

幻灯片24:

为什么要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目前,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条件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加剧。青少年学生性观念已经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吸毒人群增加,且静脉吸毒的比例逐渐增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普遍缺乏,等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预防艾滋病教育作保障,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侵袭,甚至成为艾滋病的受害者。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其传播方式明确。人们只要洁身自好、纠正不良行为,完全可以预防。而良好的卫生观念和行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青少年具有可塑性,通过适宜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

5、作为中学生,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发言)教师总结:(课件展示—幻灯片25)作为中学生来说主要预防措施是:(1)不发生婚前性行为;(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6)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

(7)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

6、青少年在防治艾滋病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课件展示—幻灯片26)

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抓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措施。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及禁止滥用药物等有关内容列入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对中学生应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和性病(包括艾滋病)防治的教育;对大学生要提倡性道德、洁身自好, 警惕性病、艾滋病的发生。

教师小结:

幻灯片29:每个人都有权了解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避免危险行为,加强自我保护。从自己做起,掌握认识艾滋病的知识。让我们行动起来--全民、全社会共同抵御艾滋病。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应该积极参加艾滋病防治宣传,把懂得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告诉其他人。希望同学们经过这节课后,也可以把你们所学到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告诉你们身边的其他人。

(播放姚明为艾滋病宣传所拍的公益广告,让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人人有责!)

7、考考你: 幻灯片30:

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HIV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2)共用注射器吸毒可传播HIV。(3)HIV可通过性行为传播。

(4)HIV可通过受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

(5)与HIV感染者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可感染HIV。(6)从外表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感染有HIV。(7)没有方法可使你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性病。(8)HIV可通过食物传播。(9)HIV可通过咳嗽传播。

(10)如果你身体强壮健康,就不会得HIV/AIDS/STD。

三、“手拉手”游戏

请十个男同学上到讲台旁,参照课件展示的拉手方式(幻灯片31)“手拉手”。(播放背景音乐“给我爱的光”)

(该活动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感悟——宣传并预防艾滋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艾滋病病人和谐相处的活动情境)

四、活动总结:

(结合讲台旁十个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利用幻灯片32:进行全课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预防艾滋病。这样,我们的生命健康,将会像投影上面的夜景一样美丽、灿烂。

教学小结:

该活动方案及课件等材料的设计与准备,都是建立在我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很贫乏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教师语言准确、规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较高,能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与探讨,课堂气氛严肃认真而又不失热烈。通过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该活动让自己充分认识并了解了艾滋病的症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世界防治艾滋病宣传标志等,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活动过程中,未能更有效地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是本课时的一大缺憾。

对其他使用该活动老师的建议:

12.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十二

1、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2、 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制3~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每个小组继续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现在对艾滋病了解多少呢?它有哪些传播方式呢?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艾滋病的症状

(1)人感染HIV后,一般经历多年后才出现症状。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的,但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HIV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2)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3)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2、艾滋病的诊断

重点介绍两个概念。第一,因为不同V感染者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长短不同,短则2-3年,长则以上。这段时间没有表面症状。若有怀疑应尽快到医院,通过HIV血清检测来确诊。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能通过服用药物等,使生存期明显延长,且可避免使他人受害。第二,在感染HIV初期,可能因身体产生的HIV抗体数量还少,尽管已被感染但检测不出来。这段时间称“窗口期”。他应该一两个月后再去检测一次,真正确定是否感染。

3、预防措施

包括:(1)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不发生婚前和婚外性行为;(2)万一有性伴侣,又不知对方是否感染HIV,可通过使用安全套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3)不输用任何未经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4)坚决拒绝吸毒,尤其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5)接受任何注射或验血,使用一次性器具;(6)不到未经许可的医疗单位进行注射、拔牙、针灸和手术;(7)不用未经消毒的器具穿耳朵眼、纹身、美容,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4、反对歧视,提供关爱作为积极参与全民艾滋病预防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严格按政策和法律,采取以下措施:(1)不随意泄露患者和感染者的姓名、地址和个人隐私;(2)不随意渲染他们的病情和生活状态,使他们及家属的身心健康受伤害;(3)不以不正当理由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如购物、孩子上学入托、就医等;(4)不对他们及其家属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和行为,包括破坏其财产和生活用具,强迫他们搬迁,无理限制行动自由等。

5、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

6、学生自主发言。

三、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再次交流新的口号。

四、课堂小结

13.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十三

学校是学生认可的第一教育环境。艾滋病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对学校艾滋病预防工作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校健康教育成果[4]。研究和探索受欢迎的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 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解开放参与式大学生群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取长春理工大学2008级新生1 166名和大二学生1 145名。其中新生作为对照组 (未接受健康教育) , 男生604名, 女生564名;大二学生作为实验组 (接受过健康教育) , 男生598名, 女生547名。

1.2 方法

1.2.1 开放参与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设计

通过大量调研, 掌握和分析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构建开放参与式《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不同层次目标的设立和教学方案设计, 向学生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内容上, 增加法律、法规、政策教育, 适当增加预防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例;在教学中, 增加一些案例和情境分析, 将性病、艾滋病预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需求, 实施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在课程建设上, 将课堂健康教育与社区预防宣传教育有机结合,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社区环境, 将健康教育与学校政治教育、公德教育有机结合, 引导正确性行为;在教学方式上,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 提供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点, 举办专题讲座、班会讨论、知识竞赛等。

1.2.2 问卷调查

以国家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艾滋病感染途径等内容为依据[7], 自行设计《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 分别对对照组和试验组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研。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问卷由专人核查统计, 并对数据作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干预组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1.66%, 试验组为97.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0.49, P<0.05) 。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在态度上有较大转变, 特别是志愿者及愿与其共同工作学习者提高到90%以上, 干预前后预防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预防艾滋病相关性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 性安全防范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 () 内数字为正答率/%。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开放参与式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增加了大学生的卫生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了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少了危险因素的影响。97.99%的大学生知晓艾滋病对健康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96.77%的大学生表示不仅现在会杜绝危险行为, 将来工作了也要杜绝危险行为;98.00%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最为重要, 应摒弃不健康行为, 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也要对社会负责;96.45%的大学生学会了如何拒绝危险行为的技巧, 掌握在公共场所对抗他人不良行为的语言技巧。

调查结果提示,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参与式教育模式对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对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民族的未来与发展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工作进展报告.北京, 2006.

[2]徐选国, 王荣, 陈璐, 等.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教育模式探索.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7) :631-633.

[3]李艳, 章伟芳, 陈天辉.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4) :42-43.

[4]张涛.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8) :1015-1018.

14.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 篇十四

**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3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根据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第六届全市学校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周活动的通知》(郴教办通[2013]71号)文件要求,我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开展了以‚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周活动,各学校均能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的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县教育局针对全县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全县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为全县中小学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措施到位,宣传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把艾滋病防治教育纳入健康课的内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活动期间,规定初中学段达6课时,普通高中和职校学段达4课时了,使学校的健康课开课率达100%,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学生中的知晓率,三年级以上学生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三是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制作了宣传展板;四是协助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册4500余份;五是在校园内张贴宣传画130张;六是全县学校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

案,组织开展工作;七是各学校对本校教师也进行了教育培训,教师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100%;八是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和主题班会等向广大师生宣传预防艾滋病及远离毒品教育。九是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邀请他们到学校进行禁毒知识及防治艾滋病知识的讲座。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县范围内,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与艾滋病预防工作实际需求相比,无论在广度、深度和持久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师生在思想上认识存在误区,一些人知识匮乏,对防治艾滋病持无所谓态度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认为‚艾滋病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并不可怕‛,另一些人则存有恐惧心理。二是全县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虽然达100%,但是部分学校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并末纳入健康教育课程;三是缺乏宣传工具,宣传手段单一,学校仅仅靠图片、板报、广播进行宣传;四是学校防治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及相关的报刊、杂志严重缺乏;五是全县中小学校的专职校医和健康教育的任课教师配备紧缺,多为兼职,并且还没有进行预防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培训,授课时没有统一的标准。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我们要进一步认识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

15.高中预防艾滋病教案 篇十五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预防艾滋病》教案

第1课时:

主 题: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 教学目标:1.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

2.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 3.理解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4.了解艾滋病病毒检测

教学重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一、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

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4、艾滋病病毒的特性是什么?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5、感染艾滋病毒的三大途径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途径传播,性途径传播,母婴途径传播。

6、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简述)

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正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因此,艾滋病病人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综合症。常见症状有:长期低热,短期内体重减轻十分之一以上、消瘦、乏力、冒汗、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艾滋病病人常见的肿瘤主要以卡波西氏肉瘤最多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深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除了卡波西氏肉瘤以外,其他的如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也不少见。

7、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特异性外表及症状,不能根据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必须经过国家确认实验室的实验室诊断。当国家确认实验室血液检测证明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HIV(+),才可以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8、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几个发展时期? 各有多长时间?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1)急性感染期

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

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

3)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二、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第2课时:

主 题:认识高危行为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2.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3.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4.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教学难点: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1)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2)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8)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4、展示幻灯课件:

(1)如果没有预防意识,无意行为可能就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2)积极预防,高危行为也可能化为低危行为。(3)正常的交往行为是安全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1、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2、情景表演并讨论:(1)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2)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3)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3、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三)本课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四)课后作业:

以“防范艾滋,请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为题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同学坚持健康积极的安全生活方式,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第3课时:

主 题:反对歧视、提倡关爱

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2.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从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入反对歧视、提倡关爱这一主题的学习。提问:目前全球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多少人?

提问:目前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多少人?

讲述: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万~6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1.5万~2.5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

一、反对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状,我们该如何面对随时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生活中在大家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时,往往很容易对艾滋病病人滋生歧视。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告》的前半部分

学生当场朗读案例中前半部分中部分内容:

有一次,他到村里去磨面,看到老板人手不够,他便上前帮忙。谁知,老板一看他站在机器旁,立刻嚷道:“快放手,别把艾滋病传给我的机器!”一名乡村医生说得更邪:“艾滋病,风一吹就传染;人埋了,挖地三尺也传染。”

这是当地人最初对艾滋病的态度。莫名的恐惧,像阴霾一样笼罩着小镇。一名感染者痛心地说:“我怎么活不重要,只要把我当人看就行。”让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病人可能所受到的歧视有多深。

2、情景假设

假设自己是案例中的主人翁,体验其心理感受,你是否愿意受到歧视?渴求别人如何对待你?然后分别喊一名男同学和女同学来回答。

3、讨论:哪些是歧视行为,为什么歧视不利于艾滋病防治工

二、正确对待、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我们已经体会到不能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关爱他们呢?

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告》后半部分。

学生继续朗读案例中的部分内容:

在培训中,有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成都一位专家掏出一个面包,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一位感染者把面包掰开,一人吃一半。另一位专家,拿过感染者刚刚用过的杯子,毫无顾忌地喝了两口。这些细微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村民说:专家都不怕,咱们还怕什么!面对面的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工作人员不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还对感染者进行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和娱乐活动。全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参观后,称赞这里是“感染者的伊甸园”。让学生了解一些专家和名人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2、情景假设

假设教室里有一位感染艾滋的学生,你是否会歧视他?你会与这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如何相处?然后请每位学生将自己的回答写出来,并请部分学生站起来将自己所写的读出来。

3、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关爱身边的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三、相关政策和法规

来自世界各地的艾滋病权威专家纷纷认为,抗击艾滋病,首要条件就是加强政策倡导。做为学生,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下面按课前计划进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知识抢答。(提前一周发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艾滋病属哪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

抢答题共四道,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三人参加抢答,抢答到手回答时三人可以互相补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生动有趣的来完成这个比较枯燥内容的学习。

答:属乙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服从并接受医疗或卫生防疫机构的医学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扩散,避免危害其他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哪年哪月哪日正式施行?用一百以内的文字简述其基本内容。答: 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实行全民无偿献血,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落实对供血(浆)者和血液制品的检测及监测措施。

3、《艾滋病防治条例》中何谓实行艾滋病的综合防治?

答: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4、《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提供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品和新生儿检测试剂;为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免除学费;为感染艾滋病的家庭提供生活求助和人文关怀。

讲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温家宝总理指出:艾滋病的流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防治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保护世界,保护人类,保护自己。以上讲话,表达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坚定决心。我们大家要行为起来,切实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青少年的责任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在讨论中让学生树立的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

小结并布置、预习内容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完成《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认识高危行为》《反对歧视、提倡关爱》三大主题活动的学习,请同学们写一篇学后感。

预习《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这一主题,思考如何去做爱心大使,真正做到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

第4课时:

主 题: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

教学目标:1.从容自信,适度异性交往

2.学会拒绝是对人生负责任的表现 3.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重点:1.适度异性交往

2.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长知识,求上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要求被人理解,要求摆脱被支配而谋求人格独立。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欢乐,有苦恼,成功与失败,斗争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渴求寻求友谊,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本身已步入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异性交往被视为“神秘”话题,其实男女间的健康交往,对中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生理、心理、社会及个人发展角度有积极的意义:

1、中学生正常异性交往的积极因素

中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那便是对异性的向往。①智力上取长补短。

男女有别是千真万确的。除生理上巨大的差异外,比如性格与气质方面,男性刚强、坚毅、豁达、粗犷、豪壮激烈、暴风雨式等,女性端庄、文静、温柔;情感丰富细腻,体验敏感,易同情人等。

男性粗心、果断、有独立性、大胆决断等。

女性细心、敏捷、有耐性,易受暗示,缺乏决断等。

因此,男女交往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比如女性善于具体形象思维,男性较擅长逻辑思维。

②心情上愉悦,互相激励前进。

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对异性产生神秘、好奇、向往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自然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因此满足这种心理,会使人增加愉快、轻松、美好、和谐的关系,使男女双方精神焕发,感受到激荡心灵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③性格的培养与发展。

生活中,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会是豁达开朗,情感体验较为丰富,个人意志较为坚强。交往对象多会有个体差异,故应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④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

男女生交往,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在正常的交往中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今后进入婚恋期打下基础,便能较好地区分友谊与爱情,更稳妥地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从而严肃、认真、负责地择偶,缔造幸福的婚姻。

2、坦然面对异性交往。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接近和爱慕异性的心理需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常,即对异性的爱慕期。

异性交往容易陷入的误区:

①从单纯、外露的情感转变为含蓄而内向的感觉。

②从融洽的异性交往转变为敏感、多疑、微妙的“被爱的错觉”。③从直白的语言沟通变为书信传情或语言及表情暗示。以上使不少中学生处于暗恋中,因此,对异性同学的爱慕与无奈的自我约束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暗恋中的强烈的自责感,甚至罪恶感,并进一步给正常的异性交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力争做到: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要广泛接触,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好的异性,对异性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第三、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

第四,要把握好“自然”与“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自然”——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做到自然顺畅,既不盲目冲动,也不娇柔做作。

所谓“适度”——指与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接受。

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男女之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明确责任感,这是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少男少女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3、青春期男女要正确认识:男女有别。

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自己适应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要求?如何看待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①发掘女性自身的优势。

优势: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女性有交往能力优势,较强的管理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细致,遵规守纪方面做得更好等。

女性注意:转变依赖心理,娇气心理,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适宜的位置。

②正确认识男性的社会地位。

优势:往往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某方面享有特权;交往面较广,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压力较大。

男性注意:克服“大男子主义”,不强求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有事业心,责任感,体贴别人,做生活中的强者。③培养刚柔相济的人格。

刚柔相济的人格,既不是要求女性“男性化”,也不是要求男性“女性化”,而是强调“弹性”和“整合性”。也就是指男女应该有的特质。

这种意识从小培养,从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有爱心,乐于为家庭付出等健康人格。

4、过早陷入“早到的爱”。

所谓“早到的爱”主要是指学生(高初中生),在没有任何心理与思想准备和接受爱的能力的情况下,便接到来自异性的爱的信息。

这是青春期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心理需要。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长,掌握知识的最关键的时期,又加上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展不同步,所带来的异性交往及恋爱时所带来的各种困惑,使他们感到,无事所从,力不从心,不知所措,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空间,没有物质基础,没有未来的发展保证等等,所以中学生没有接受和拒绝爱的能力。

如今中学生的恋爱现象已成普遍现象,据调查统计,我国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恋爱现象的占总人数的30%以上,高中生高达60%以上,其根据与背景并不复杂。

首先,青春期身体一系列变化,心理出现渴望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加上流行文化,因趁机充斥了思维想象空间,对许多学生的影响很大。

其次,青春期,自我克制能力,鉴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又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很难找到自身价值,对家庭、学校失望、失落感增强,进取心下降,加大对异性的目光投入。另外,攀比与虚荣心也是造成早恋的因素。

再次,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交往,不经调查怀疑,以单纯的,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孩子追求异性同学的速度。

最后,青少年升学压力过大,思想空虚,不知所措,同学间的相互慰藉,产生同感,认为“世界上只有你能理解我”,而陷入情网,不能自拔!怎样才能避免恋爱现象的发生呢?

首先检查自己的对异性的意识和态度,不能因为家庭、学校给自己的“温暖”较少,而去寻找所谓的抚慰,使自己弥补上这一点,于是尝到“爱情”的甘甜后,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炫耀自己,去博取异性注目。

在家长与教师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的道德情操。积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正确进行异性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

如果有冲动或对异性与众多异性有异样的感觉,应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冲动,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的思想,本着对本人和对方负责的态度,慎重交往。

上一篇:2024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卷7.1下一篇:浅谈对管理体系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