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共10篇)(共10篇)
1.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篇一
文言文断句专题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古人句读的重要性
2、掌握高考对断句的要求和断句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断句的基本方法进行准确的断句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举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
1、据说旧时有一个老头儿,只有一女。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那么,女婿和县官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呢?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因为照女婿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县官的读法: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是: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
2、◇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如果你是友人怎么加标点?
断句比较: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如果是你,会这样添加? 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
二、教学过程
(一)高考例题展示
所以断句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一大考点,有两种提法:用斜线(/)断句或标上标点符号,填标点的难度有所提升。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北京卷高考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1、说说你是如何断句的?(各抒己见,说说各自断句的理由)
2、你是怎样断句的,你觉得断句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
(二)方法点拨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请先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请一学生疏通大意,大家一起补充。
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三)得出结论
1、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2、请更上一层楼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四)总结提炼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断 句 练习 独立思考完成1-6
1、(2007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狃 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2008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狙: 猕猴。损: 减少。家口: 家粮。若:你、你们。茅:橡实,一种粮食。)
小组谈论完成最佳断句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小组谈论最佳断句7-11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援:引,拉。舒雁:鹅。翔雁:鸿雁,善飞翔。社伯:一社之长。索:寻找。凌:升、登。)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 案
1、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 狃(niǔ)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三、总结: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
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巧用方法,先易后难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只能看作是断句时的注意之点,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而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这样断句能力才能提高。附:
文言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则”前断句常加逗(,)“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
经常用于句子首
2.文言断句方法指导 篇二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我们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通过诵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不要急于答题。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所选文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二、注意文中的文史常识及常用复音词,谨防误断。
平时要注意掌握一定文史常识及常用复音词,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以及“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时间词, “下官”、“寡人”等谦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复音虚词,防止在断句时将其错误地割裂开来。
三、借助标志词语,巧妙断句。
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词语的,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这些标志主要有: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感叹词:夫、惟、盖、凡、初、窃、斯、岂、请、敬、若夫、且夫、今夫、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这些词一般可作为一句话的开始的标志。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一般可在这些关联词前点断。2.句尾标志词:者、也、矣、哉、耳(尔)、而已、乎、焉、与(欤)、耶(邪)等。一般可在这些语气词后点断。3.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点断。值得注意的是,古文中的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四、借助句式与修辞,辅助断句。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以及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总分、分总形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文言文也很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五、利用语感进行最后检查,确保答题正确。
利用语感,对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有很大的帮助。断句前、断句后,都要反复读几遍,特别是答题后,还要看看语气、语流、语义等是否通畅明白,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准确,再做修正。
[断句歌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同步训练]
断句并翻译划线部分
1. 知人善任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 曾参杀人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
参考答案
1.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2. 断句: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3.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篇三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4.文言文 断句 篇四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文言断句方原则法
一般来说,断句主要依据以下三项原则:一是诵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是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但断句也应讲求一定的方法。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1、人称代词
①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②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③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④“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⑤“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⑥“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
解析:通观全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以判定本局标点如下:湖阳公主 1
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练习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臣 良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良 曰 始 臣 起 下 邳 与 上 会 留 此 天 以 臣 授 陛 下 陛 下 用 臣 计幸 而时 中 臣 愿 封 留 足 矣 敢 当 三 万户 乃 封 张 良 为 留 侯 与 萧 何 等 俱 封
断句1: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翻译2: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二)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2: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断句: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练习:或 谓 郊 岛 孰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 甘 泉 釜 中 常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翻译: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麼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
(三)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练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断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解析: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修辞方法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针)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排比)
练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五)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例5: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断句: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练习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翻译: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练习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六)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 “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②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何”“况„„乎”“何(以)„„为” “无乃„„乎”“得无„„乎”等。③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翻译: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5.文言文断句学案 篇五
一、趣味断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请学生思考)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二、考纲分析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高考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文言诵读,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烂熟于心。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文言文。
三、经典例题,感悟断句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四)断句妙计:
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五)牛刀小试
1、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2008北京卷)
2、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3、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士 而 进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也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意。
4、中 山 君 喟 然 而 仰 叹 曰:“与 不 期 众 少 其 于 当 厄 怨 不 期 深 浅 其 于 伤 心 吾 以 一 杯羊 羹 亡 国 以 一 壶 飧 得 士 二 人。”
5、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耳
6、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7、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突,烟囱)
8、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9、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10、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
11、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6.文言文断句六法 篇六
我们要求学生遵循以下原则:其一,通读全文,弄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其二,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其三,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根据在学习文言文实践中断句、加标点的经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断句方法:
1,根据词性、语序断句
文言文词语的词性和组合顺序,古今基本是一样的。学生可根据词性和它们的语法关系来断句。
(1)根据发语词断句
必须讲明常用发语词如“夫、盖、若夫、嗟夫、且夫”等,其作用主要是领起句子,断句要在这些词前断开。如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此句就是在“盖”前断开。
(2)根据时间词断句
一些常见表时间词语如“是时、后、昔者、日者、既已、既而、向者、俄而、方今、有顷、乃今”等可用作断句标志。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又欲置公子职,”练习中,多数学生能在时间词“既而”前断开。
(3)根据谦词断句
还有些常见谦词“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等可用作断句标志。断旬时,告诉学生结合相关动词的位置,确定它们处在句首,就在这些词前断开。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此句就在“窃”前断开。
(4)根据方位词断句
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当它们用于领起句子时,可用为断句的标志。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学生大多能知道句中“西”、“南”、“外”、“内”是各领一句的。
(5)根据语气词句尾断句
句尾常见语气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等,这些词之后要断开。如《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句就是在“焉”后断开。
(6)此外,还可根据文中的呼语、叹词、序数词断句。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练习中,学生也概括出如“日、云、言、道、白、对、谓”等这些标志语,发现利用这些文字也能收到很好的断句效果。如下面一段话,“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与郊惠王日齐亦有宝乎威王日无有”,抓住文中的“日”,就可断为:“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
3,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断句
课文中师生曾共同总结出许多常见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等,理解了这些句式,断句就比较顺手了。如“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这一句,有三个介词“于”,且构成三个相同的介词结构,又都处在句中形容词后面,显然是介词结构后置。又有一个呼应的“者也”句式,显然还构成判断句。此句的标点应该这样加上去:“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同定结构是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固定的词与词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表达特有的语气和词语间的特定关系。文言文语法中还有一些同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等。熟悉和掌握这些固定结构就可以判断句式,帮助断句。
4,根据修辞技巧断句
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修辞技巧的。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有的讲究对仗、对称、排比、重叠、互文等修辞格的运用。要让学生充分注意到这些现象,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1)根据排比断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根据对偶断句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根据顶针断句
如“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5,根据章法特点断句
古人还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学生掌握了这个特点,可以理清文章脉络,顺利断句。
第一,总说分承,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_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第二,分说总承,如“今齐地方千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根据韵文特点断句
7.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 篇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城:②益:③更:④辍:
2.翻译: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3.断句并翻译。
断句: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翻译:
8.文言文断句(学生)(本站推荐) 篇八
一、将下段古文断句并翻译为现代汉语
古 之 正 义 东 西 南 北 苟 舟 车 之 所 达 人 迹 之 所 至 莫 不 率 服 而 后 云 天 子 德 厚 焉 泽 湛 焉 而 后 称 帝 又 加 美 焉 而 后 称 皇 今 称 号 甚 美 而 实 不 出 长 城 彼 非 特 不 服 也 又 大 不 敬 边 长 不 宁 中 长 不 静 譬 如 伏 虎 见 便 必 动 将 何 时 已 昔 高 帝 起 布 衣 而 服 九 州 今 陛 下 杖 九 州 而 不 行 于 匈 奴 窃 为 陛 下 不 足 且 事 势 有 甚 逆 者 焉 天 子 者 天 下 之 首 也 何 也 上 也 蛮 夷 者 天 下 之 足 也 何 也 下 也 蛮 夷 征 令 是 主 上 之 操 也 天 子 共 贡 是 臣 下 之 礼 也 足 反 居 上 首 顾 居 下 是 倒 植 之 势 也 天 下 之 势 倒 植 矣 莫 之 能 理 犹 为 国 有 人 乎 德 可 远 施 威 可 远 加 舟 车 所 至 可 使 如 志 而 特 扪 然 数 百 里 而 威 令 不 信 可 为 流 涕 者 此 也。
——汉·贾谊《新书·威不信》
二、将下段古文断句并翻译为现代汉语
古 者 先 王 尽 力 于 亲 民 加 事 于 明 法 彼 法 明 则 忠 臣 劝 罚 必 则 邪 臣 止 忠 劝 邪 止 而 地 广 主 尊 者 秦 是 也 群 臣 朋 党 比 周 以 隐 正 道 行 私 曲 而 地 削 主 卑 者 山 东 是 也 乱 弱 者 亡 人 之 性 也 治 强 者 王 古 之 道 也 越 王 勾 践 恃 大 朋 之 龟 与 吴 战 而 不 胜 身 臣 入 宦 于 吴 反 国 弃 龟 明 法 亲 民 以 报 吴 则 夫 差 为 擒 故 恃 鬼 神 者 慢 于 法 恃 诸 侯 者 危 其 国(《韩非子•饰邪》)
三、断句并翻译:
李 绩 曹 州 离 狐 人 也 本 姓 徐 初 仕 李 密 为 左 武 侯 大 将 军 密后 为 王 世 充 所 破 拥 众 归 国 绩 犹 据 密 旧 境 十 郡 之 地 武 德二 年 谓 长 史 郭 孝 恪 曰 魏 公 既 归 大 唐 今 此 人 众 土 地 魏 公所 有 也 吾 若 上 表 献 之 则 是 利 主 之 败 自 为 己 功 以 邀 富 贵 是 吾 所 耻 今 宜 具 录 州 县 及 军 人 户 口 总 启 魏 公 听 公 自 献 此 则 魏 公 之 功 也 不 亦 可 乎 乃 遣 使 启 密 使 人 初 至 高 祖 闻无 表 惟 有 启 与 密 甚 怪 之 使 者 以 绩 意 闻 奏 高 祖 方 大 喜 曰
徐 绩 感 德 推 功 实 纯 臣 也 拜 蔡 州 总 管 赐 姓 李 氏 附 属 籍 于宗 正 封 其 父 盖 为 济 阴 王 固 辞 王 爵 乃 封 舒 国 公 授 散 骑 常侍 寻 加 绩 右 武 侯 大 将 军 及 李 密 反 叛 伏 诛 绩 发 丧 行 服 备君 臣 之 礼 表 请 收 葬 高 祖 遂 归 其 尸 于 是 大 具 威 仪 三 军 缟素 葬 于 黎 阳 山 礼 成 释 服 而 散 朝 野 义 之 寻 为 窦 建 德 所 攻 陷 于 建 德 又 自 拔 归 京 师 从 太 宗 征 王 世 充 窦 建 德平之 贞观 元 年 拜 并 州 都 督 令 行 禁 止 号 为 称 职 突 厥 甚 加 畏 惮 太宗 谓 侍 臣 曰 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 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朕 今 委 任 李 绩于 并 州 遂 得 突 厥 畏 威 远 遁 塞 垣 安 静 岂 不 胜 数 千 里 长 城也 其 后 并 州 改 置 大 都 督 府 又 以 绩 为 长 史 累 封 英 国 公 在并 州 凡 十 六 年 召 拜 兵 部 尚 书 兼 知 政 事 绩 时 遇 暴 疾 验 方云 须 灰 可 以 疗 之 太 宗 自 剪 须 为 其 和 药 绩 顿 首 见 血 泣 以陈 谢 太 宗 曰 吾 为 社 稷 计 耳 不 烦 深 谢 十 七 年 高 宗 居 春 宫 转 太 子 詹 事 加 特 进 仍 知 政 事 太 宗 又 尝 宴 顾 绩 曰 朕 将 属 以 孤 幼 思 之 无 越 卿 者 公 往 不 遗 于 李 密 今 岂 负 于 朕 哉 绩雪 涕 致 辞 因 噬 指 流 血 俄 沉 醉 御 服 覆 之 其 见 委 信 如 此 绩每 行 军 用 师 筹 算 临 敌 应 变 动 合 事 机 自 贞 观 以 来 讨 击 突厥 颉 利 及 薛 延 陀 高 丽 等 并 大 破 之 太 宗 尝 曰 李 靖 李 绩 二人 古 之 韩 白 卫 霍 岂 能 及 也
(选自《贞观政要》)
四、给繁体字的文言文断句
焚书辩
刘大魁
六 經 之 亡 非 秦 亡 之 漢 亡 之 也 後 之 學 者 見 秦 有 焚 書 之 令 則 曰 詩 書 至 秦 壹 炬 而 掃 地 無 余 此 與 耳 食(輕 信 傳 言 之 辭 曰 耳 食)何 異 愚 以 爲 書 之 亡 在 楚 漢 之 興 沛 公 與 項 羽相 繼 入 關 之 時 也
夫 小 人 之 爲 不 善 未 必 其 壹 出 而 禍 天 下 惟 坐 視 其 壞 而莫 爲 之 所 其 終 乃 壹 壞 而 不 可 救 是 故 書 之 焚 不 在 于 李 斯 而 在 于 項 籍 及 其 亡 也 不 由 于 始 皇 帝 而 由 于 蕭 何 何 則
博 士 淳 于 越 進 谏 始 皇 謂 宜 封 子 弟 功 臣 爲 枝 輔 下 其 議 李 斯 李 斯 恐 天 下 學 者 道 古 以 非 今 于 是 禁 天 下 私 藏 詩 書 百家 之 語 其 法 至 偶 語 詩 書 者 棄 市 而 吏 見 知 不 舉 則 與 之 同罪 噫 亦 烈 矣 然 其 所 以 若 此 者 將 以 愚 民 而 固 不 欲 以 自 愚也 故 曰 非 博 士 官 所 職 悉 詢 守 尉 雜 燒 之 然 則 博 士 之 所 藏具 在 未 嘗 燒 也 迨 項 羽 入 關 殺 秦 降 王 子 嬰 收 其 貨 寶 婦 女 燒 秦 宮 室 火 三 月 不 滅 而 後 唐 虞 三 代 之 法 制 古 先 聖 人 之微 言 乃 始 蕩 爲 灰 燼 澌 滅 無 余 當 項 籍 之 未 至 于 秦 鹹 陽 之未 屠 李 斯 雖 燒 之 而 未 盡 也 吾 故 曰
書 之 焚 非 李 斯 之 罪 實 項 籍 之 罪 也
昔 高 祖 既 定 天 下 論 群 臣 之 功 以 蕭 何 爲 第 壹 吾 嘗 觀 楚漢 相 距 數 歲 高 祖 敗 而 遁 逃 亡 軍 失 衆 而 蕭 何 悉 發 關 中 老弱 補 其 空 乏 高 祖 與 項 籍 相 守 荥 陽 而 蕭 何 轉 漕 關 中 輸 給軍 糧 不 匮 高 祖 數 亡 山 東 而 蕭 何 常 全 關 中 以 待 之 此 其 于 3 漢 取 天 下 之 功 爲 不 少 矣 雖 然 吾 以 爲 蕭 何 漢 之 功 臣 而 六經 之 罪 人 也 何 者 沛 公 至 鹹 陽 諸 將 皆 爭 取 金 帛 財 物 而 蕭何 獨 先 入 收 秦 丞 相 禦 使 律 令 圖 書 漢 以 故 知 天 下 之 扼 塞
及 戶 口 之 多 少 強 弱 所 在 然 蕭 何 于 秦 博 士 所 藏 之 書 所 以傳 先 王 之 道 不 絕 于 線 者 獨 不 聞 其 愛 而 惜 之 收 而 寶 之 彼 固 以 聖 人 之 經 無 關 于 得 失 存 亡 所 以 取 天 下 之 籌 策 也 故 熟 視 之 若 無 睹 耳
今 夫 富 民 遺 其 子 孫 以 室 廬 至 其 後 之 不 肖 不 因 之 塗 塈 惟 增 其 殘 毀 以 至 轉 而 售 之 他 人 彼 鬻 而 有 之 者 又 取 其 瓦 甓 以 去 而 遺 其 梁 棟 風 雨 之 所 漂 搖 蟲 蟻 之 所 剝 蝕 其 鄰 裏之 居 民 因 竊 取 之 以 爲 薪 而 向 之 室 廬 乃 始 尺 寸 無 複 留 者矣 彼 不 肖 而 殘 毀 之 誠 無 足 怪 獨 奈 何 鬻 而 有 之 顧 遺 其 梁棟 而 不 知 惜 也 惜 者 嘗 怪 漢 興 大 反 秦 之 所 爲 而 禮 樂 法 度則 壹 遵 秦 故 未 嘗 稍 變 由 今 觀 之 然 後 知 蕭 何 之 所 以 相 漢 惟 知 秦 之 律 令 而 聖 人 之 經 則 棄 而 燒 之 已 久 矣 此 唐 虞 三代 之 治 所 以 終 不 複 見 欤
9.文言文断句有技巧 篇九
在为某篇文言文断句、标点前,要通读几遍全文,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这是能否准确断句、标点的关键。然后,要根据文章的起落转换,试着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句子,应仔细琢磨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上下文的联系,抓住关键词语,考虑断在哪里上下才贯通,意思才能明白。之后,可按初步拟定的停顿,对文章进行一次口译,看看语句是否通顺,上下文是否连贯。否则,就应对之再行推敲,再度斟酌,直到文从字顺时为止。此外,在断句和标点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 借助语气助词和连词来断句、标点
一般来讲,句首助词“夫”、“惟”、“盖”,以及关联词“虽”、“即”、“苟”、“若”、“纵”、“纵然”、“向使”、“于是”、“至若”、“若夫”、“且夫”、“故”等的前面,大多可点断;感叹词“噫”、“嘻”、“呜呼”、“嗟夫”、“悲夫”等的前后都可点断;语气助词“也”、“矣”、“乎”、“哉”、“焉”、“耳”、“者”、“与(欤)”、“耶”、“而已”等的后面一般都可点断;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后边不能点断。如刘基《说虎》中的一段,应断开的七处中依据虚词断句的就有六处:“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皮也,何足怪哉?”抓住文中“者”、“也”、“哉”三个虚词能点断的特征,断句和标点其实是很容易的。
二、 依据所用的修辞方式来断句、标点
文言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句式整齐,常用对偶、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我们可利用这一特点,断开一处,由此及彼,就能断开几处。如《中庸·博学》一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能,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则明,虽柔必强。”这段文章的第一句是一组排比,断开一处,其余四处,自可断开。第二至第六句又是一组排比,第七句是一组排比,第八句后半也是排比。根据文章所用的这种修辞手法,为之断句、标点还有什么难吗?
三、 根据人物对话的标志来断句、标点
文言文表示人物语言开始的标志多用“曰”、“对曰”、“云”等一类词语。根据这种现象,对对话较多的文言文,就比较容易断句和标点了。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对话中又有引文,有的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了,甚至连“曰”这类词语也省略了,断句和标点时就应特别留心。如《孟子·许行》的一段: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这段文字,除开头一段叙述句外,后边十六句全是对话。仅凭一个“曰”字,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断开十三句。这十三句中,除第一句有说话人外,其余十二句都省略了说话人。另外三句,连说话人和“曰”都省略了。但根据对话的特点,联系上下文,完全可以体会得到,只要稍加注意,断句和标点是较容易的。
四、 抓住动词和句子主干来断句、标点
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常见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标点。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动词谓语,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确定主要的动词,然后再找主干。也有少数句子没有动词谓语,而是用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谓语的,断句时要特别注意。例如《礼记·檀弓》一段: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其中第一句动词谓语是“过”,前追主语是“孔子”,后问补语是“泰山侧”;第二句中有两个动词,但“有”是主要动词谓语,前追主语,承前省略了“孔子”,后问宾语是一个复杂的主谓短语“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第三句是个连动式句子,动词谓语是“式”(通“轼”,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听”,前追主语是“夫子”,后问宾语是“之”。其他句子也可用这种方法,结合虚词、对话,便可准确断句和标点了。
五、 凭借古文化常识特点来断句、标点
断句和标点时,要注意分清人名、地名、朝代、年代、官职名称等古文化常识,可凭借这些常识帮助我们断句、标点。因为它们都是专用名词,不可将其当做非专用名词看待,否则,断句或标点就会出错。如《贞观政要》中的一段:贞观三年,太宗问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在这段话中,“贞观”是年号,“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司空”是官名,“裴寂”是人名,当时担任“司空”之职,这是官名、人名并举。懂得这些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和标点就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了。
六、 借文言句式固定结构来断句、标点
掌握了古汉语句式和固定结构,有利于断句、标点。如“……者,……也”、“不亦……乎”、“何以……为”、“何……为”、“以……为……”、“何……之有”、“奈……何”、“如……何”、“若……何”、“谁……者”、“何……而不……”、“非……而谁”、“非……而何”、“非……莫……”、“非……不……”、“见……于……”,等等。我们若能熟练掌握这些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并借助它们给文言文断句和标点,将很有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这几种方法在断句、标点时,经常是综合起来运用的。既从文章的内容出发,又从形式上考查,经过反复琢磨、练习,断句和标点的准确度才会得到提高。
【实战演练】
(一) 为下列文言文断句、加标点。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二) 为下列文言文划分朗读停顿。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参考答案
(一)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二)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10.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篇十
20XX年全国高考题,在众多省市中,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5个小题,共5分,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20XX年,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又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两个小题,还是5分;辽宁卷在第Ⅱ卷的第15小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句题,只不过只有一小题,4分。今年,我省也已经明确提出了将增加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一部分的内容。由此,我们对于文言文断句部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技巧谈些看法。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也、也、也,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推荐阅读:
文言文断句步骤方法11-18
公开课文言文断句09-05
文言文断句七年级语文12-08
中考文言文判断句句式06-30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07-11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的指导12-27
高考文言断句专题复习12-07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2-05
甲乙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12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