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10-13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6篇)

1.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毕节实验高中高庆平

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社会,更渴望被社会接纳,但他们也正处于叛逆期,强调自我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计后果,时常有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发生。那么,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把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可以联系到法制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细心研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到必修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向学生提问: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制受到了怎样的践踏?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国家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践踏,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帮”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许多人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制教育。

二、把课外活动与法制教育相结合。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扩大学生历史知识的领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例如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东京审判》,影片记录了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战胜国一方,针对日本法西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进行的正义审判。观看后,教师强调影片当中的律师梅汝璈是如何捍卫国家权利的,使学生意识到,维护国家利益要采取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爱国也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增强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把现实生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法制氛围,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可以组织学生对网上看到的一些事例进行讨论,结合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感受到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法,从而更好的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只要教师努力钻研教材,领悟法律要旨,精心设计,合理穿插,把握时机,适时适度的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就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掌握法制内容,增强法制意识,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到合适的渗透点

渗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教师如果缺乏对于学生性格的了解,盲目的采取一些并没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模式,这不仅难以展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可能会收获负面的教学结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要了解学生的一些想法与观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找准教学内容的有效渗透点,进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不少内容都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蓝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在课堂上得以渗透。

这个时期的学生通常情感非常丰富,容易被很多人或者事所感染,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对于一些典型的人物事迹加以渲染,并且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这将会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比如:可以给学生们讲鉴真东渡的史实,讲述鉴真的经历“,鉴真东渡,历时十年,第一次东渡,在官府干预下,东渡胎死腹中;第二次东渡,在狼沟浦遭遇巨浪,危急中鉴真镇定自若,高诵经文,安定了众人的情绪,终于将船驶回……第五次东渡,这次很不幸,遇到飓风,船被吹到了海南岛,历时一年才返回扬州,鉴真也因病双目失明,65 岁时东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这个故事中有着很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鉴真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力,这也是很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种品质。这类故事也会带给学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积极的心理素养与意志品质能够慢慢得以滋生。

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作为依托,这也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的一点。教师要尽可能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创设更多能够凸显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并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更好的环境与空间。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各种困难,这是对于学生克服困难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间的积极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够集合众人的智慧,这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这些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且能够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

我在讲《夏、商、四周的兴亡》一课时,首先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材中找一找夏、商、西周兴亡涉及到的时间、人物、地点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性;然后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来探讨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锻炼如何沟通交流,当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透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这也会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好的基石,这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模式。

三、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种客观评定,教师的评价内容与评价形式也会对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带来一些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这同样能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与进步,要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认可。同时,在教学评价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关注的要素。

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下,往往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且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教师的积极评价还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并且能够很好的转变学生的观念。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适当增加自评或互评环节,如: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今天谁表现的最出色?设计这样的环节,不仅让学生谈出理由,深入的学习知识,也让学生学到了如何正确的、真诚的对待他人。教师要善于透过积极正面的教育评价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教学引导,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并且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吸收,都会带来很好的辅助。

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在《历史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规定:“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从而达到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探讨关于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因此,教师应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扣人心弦的讲解来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1.注意导入语的设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所以,每一节课的导入语我都精心设计,争取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过去的历史不能再现,历史课如单凭教师的语言描绘和阅读较抽象笼统的教材,学生是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结合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指导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历史短剧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知历史,增强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枯燥的课堂讲述变成生动的自我参与。

4.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等。

三、精心挖掘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意志的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历史课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有成就的人物。他们有的品质优秀、人格高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这些人物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他们有的不怕困难、性格坚毅,如司马迁忍受非人的痛苦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司马光耗费大量心血,十九年才写成《资治通鉴》;鉴真出生入死,六次东渡以至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徐霞客长期进行艰苦的野外考察,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退缩,成为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等。教师可用这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失败时不垂头丧气,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电邮:xiaxuw7760@sina.com)

4.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四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姓名:王先凤

单位:乔镇寄宿制中心小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数学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是为了不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一种自主的境界。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后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到无师自悟,无师自通,而它的基础就是教师平时的民主教学风格,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民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表白,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我认为,要敢于让学生想、说、做,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知识。

二、运用合作教学,培养群体意识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了解群体的目标任务,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而这样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调节结果,必须经过学习,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大致有两类:顺应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调整,顺应则是个体认识结构的变化。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学生的产生。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素质全面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进行更大的创造,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旧知解决了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了乘法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通过这样有序、有目的引导、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这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要求。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这个环境里,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有序、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的训练、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等。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决不吝啬自己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在教学实践中,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审美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审美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通过动机与信念的唤醒与支持,情感与意志的激励与调节,想象的引发,榜样的示范,人格的陶冶,心理气氛的感染来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从学生的爱美心理着手,引导学生积极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

5.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注重人格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所有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阳光心理

新课标要求课堂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合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个人劳动的基础上,如在课堂中有争论,让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已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做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2.挖掘教材学习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我在教学中发现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

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讲的都是我国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革命先烈的故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为这些崇高的爱国感情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并树立远大理想。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4.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5.搞好语文活动课,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同进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二、时刻优化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因为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展示舞台的课堂氛围,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 的重中之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同样是遇到了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的教师不急于叫别的同学回答,而是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后,教师说:“你真的很认真,刚才你一定是在想用这个词语。还是想用那个词语,不过,如果能快一点,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同一情境,由于教师的理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达到学生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成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

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教师可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创设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品德的机会,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就会铺设好心理健康的绿色通道,营造好学生的健康心理。在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相信,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在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健康成长。

创建和谐、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成为教学方法的重点。怎样互动?怎样才是有效的互动?怎样把握尺度?是老师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其基本模式为: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没有解决教学中的什么实际问题,似乎只是一种“表演”。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当今的语文教育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即致力于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在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倾听,而不是“一言堂”,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信息时,要把握好几个维度:

首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必须明确这一点。教学中,必须摆正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能更好、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过分强调语文教师的自身因素和责任感,那也只能是徒劳无益的。当然这也不是全盘否定教师无须自身素质,那也是片面的,语文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主导作用落实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上,把学生看成学习中主体因素的积极对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加语文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水平,运用自如的教学技能,学生会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会感到学语文其乐无穷矣。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是呀,教人未见意趣,学生自不乐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

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而各类的学生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我对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充分肯定、多加表扬、鼓励。有一年,我执教初三年级的语文,每次语文课上,我总发觉一男生特别专心听讲。一次,我表扬了该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性,以后,该男生更是认真、踏实,后来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九十九分的好成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总之,一个教师对学生经常批评、斥责,学生必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于产生对立情绪,或自卑心理,其离成功越遥远。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一天,我要求他朗读古文《两小儿辩日》。他朗读得很不流畅,如何背诵得熟练呢?我很生气,批评的语话差不多顺口而出,转念一想,这岂不更不利于她的学习吗?我还是鼓励了他,问他什么时候可以背会?他当时说一天以后,我说:“两天以后可以吗?老师相信那时你会更熟练。”出乎意料之外这微不足道的鼓励竟成为他学习的动力,第二天就可以完整的背诵下来,而且还试着默写了一遍给我看。可见,学习有无兴趣,效果大不一样,如果当初我大声的斥责,也许没有后来的收获了吧!“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学,效果绝不会好。”人都是希望得到赞扬、肯定的。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成功教育”的事例告诉我们应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加以鼓励、肯定,点燃学生内心的驱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要重视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语文知识,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基础性的,所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予以重视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而且还要把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放在单元知识的背景中来突显,我们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这样建构的知识就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例如: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桃花心木》,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就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白杨》略加回忆,让学生复习一下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鉴赏新课文。还有,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两则》,要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领悟蕴含的道理,就必须先使学生回忆文言文学习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形成相关的认知结构。

第四,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总之,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构件一个有效的师生关系,为此,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

第五,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

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2.学会诱导 诱导,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指导学习探究的迷津。诱导,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获取知识、去提高能力、去培养情趣。那么,怎样去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学记》中有段话说得十分精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道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诱导启发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或是推着学生走,诱发诱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结论。

诱导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特别是创设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境,是一种诱导。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利用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让学生去解决矛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诱导。提示思维的方向,提示运作的条件,这又是一种诱导。

3.学会鼓励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4.学会交往

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

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往。

5.学会合作

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的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6.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7.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

6.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六

高州市第三中学

何基海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齐都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创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 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还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品德和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轻生的道路,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二、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思想品德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倾向性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坚持道德规范要求、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我国 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实际上,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否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三、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一样,要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整个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之一。特别是要做好与新课程的结合,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强调科任老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自觉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五个方面:

1、宽厚、同情心理;

2、诚实、正直心理;

3、开朗、合群心理;

4、顽强、上进心理;

5、勇敢、坚韧心理。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教师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环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真实的环境,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实践活动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土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政治活动课主题新颖、生动,涉及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方面。如“发掘自己的优点,扬起自信的风帆”、“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这是中学生的美”、“做一个战胜自己的人”、“战胜失败”等,通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大显身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心理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

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心理活动课为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天地、体验成功的乐园。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在活动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 校园生活的适应力,让学生学有所知,看有所得,动有所获,玩有所乐。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心灵得到到真正的放松,困惑和烦恼得到解脱和疏导。

7.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七

一、结合教材史实和名人评价, 加强爱国教育

要想充分发挥历史课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注意运用历史教材所提供的丰富史实, 帮助学生认识祖国, 热爱祖国, 激发其树立爱国之心, 树立建国之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她有着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尤其古代四大发明在中外历史颇具有影响, 教材也作了详尽介绍。于是我在选用教材讲解的基础上, 又给同学们介绍了国外名人给予的高度评价。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说:“这三种东西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 没有一个教派, 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更进一步指出:“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成了新教的工具, 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巨大的杠杆。通过这些评价的介绍,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四大发明意义的认识, 并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如此之成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逐步形成自强不息的气概, 坚信中华民族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为之而努力。

二、通过近代史阐述, 加强爱党教育

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和共产党的领导发生动摇, 在同学之中也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讲解中国近代史内容时, 不断给同学在思想上以正确引导, 使他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全中国, 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生活才能逐步富裕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后,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奋斗牺牲, 前仆后继, 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以及辛亥革命运动的失败, 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说明了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只有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指出了经过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前途。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顽强奋斗, 终于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这些雄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 人民革命的胜利, 只有靠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的现代化, 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

三、继承优良传统, 加强品德教育

源远的中华民族历史, 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文化成就, 而且形成了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道德情操, 如儒家所讲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杀身成仁”, 在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上, 要“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在个人修养上, 要能“苦其心智,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等等。在这些思想教育、陶冶下, 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于自己事业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高吟“是气所磅礴, 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 生死安足论”这支《正气歌》的文天祥;以天下为己任,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和当代“身无分文, 心有天下”的毛泽东,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周恩来等优秀典范。通过课堂教学, 老师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 正确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 学习优秀人物, 将有助于他们区别崇高与卑劣, 识别美好与丑恶, 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形成高尚道德情操,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8.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八

一、拥抱现实,贴近生活

1,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现实是历史的折射,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现在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历史加以解释和说明。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讲解帝国主义抢劫、火烧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时,先展示《圆明园遗址》挂图,再出示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一段材料,后又报道2000年10月《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新闻:被英国、法国掠去的原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中的虎头、牛头已被中国通过拍卖竞争胜利收回国内。这样,古今相连、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和现实感,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重视乡土教材的利用率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了关于本土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即乡土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应用能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比如讲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李大钊时。可以告诉学生李大钊就是咱们河北省乐亭县的人,从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就在身边、就在家乡,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开展适时、适度的历史活动课

1,开展课内历史剧、讨论课

历史是由时、地、人三要素构成的活的人生戏剧,感性、形象本应是它深入民众、通俗感人的艺术魅力所在。如《戊戌变法》一课,可以让学生分饰光绪、康有为、慈禧、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变法初始中的君臣长谈、南海阔论推改革,变法受挫中的母子反目、慈禧揽权再垂帘,变法失败中的志士诀别、去留肝胆两昆仑等三幕的表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由兴起到失败的过程。

2,户外活动课的开展

感受历史智慧是一种愉悦。现在教学已经不再拘囿于课堂教学,学生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感受社会所蕴涵的各种历史智慧。历史课可以成为一种智慧性的学习活动,可以从中寻得快乐。如学生可以集体开展一个课题,如研究一个古城镇的发展史,研究乌镇旅游景点的由来及所蕴涵的人文底蕴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更为可贵的是,通过户外活动,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加深对珍惜生命、珍惜文明的理解。

三、信息技术的利用:让过去的历史“重现”

“过去性”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征,因此人们无法再经历、再触摸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而单纯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却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材料。如我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以蓝色的大海为背景,伴随着一段缓慢而沉重的旋律,轻轻地、慢慢地朗诵着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一首诗“甲午风云/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永远记住1894年”,营造出一份凝重、悲壮、肃穆的气氛,紧扣学生心弦。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甲午风云》片段。当画面上出现左宝贵亲临玄武门城头,身中数弹仍继续指挥作战,和致远号中炮船身倾斜时管带邓世昌挺立舰头沉着下令向敌舰撞去的场面时,同学们被他们拳拳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着。当画面上出现日本帝国主义在旅顺对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同学们愤怒不已,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憎恶之情。当录像放完之后,我又用鼓击打《义勇军进行曲》,那雷鸣般的鼓声揪住了同学们的心,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9.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九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针对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通过四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真善美;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尊重与赏识;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单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有害于健康,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语文学科的一项新任务。

一、初中生心理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

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

炼,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因此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许多学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现为:

1、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他们以哄笑的态度对待;而对某人某事进行表扬并号召向其学习时,有些人却不屑一顾;纪律不好的学生影响正在学习的学生,被影响者不会去制止。

2、逆反心理。他们不愿听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的意见,生活学习中处处与成人唱反调。

3、缺乏感恩的心。对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视之为理所当然,让写关于亲情的作文,某生说,父母现在对他好是因为将来老了要靠他赡养。

4、思想极端,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无法自拔。某男生因为被心仪已久的女生拒绝后,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滑。找他谈心就好上几天,几天后又继续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诸如此类,均属心理健康问题。

有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智商

数值,而这三者中,心态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他们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和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语文教材展现了世界的美。《三峡》描写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对》展现的是历史之美;《苏州园林》介绍的是艺术之美。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敬岗爱业的主题。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对照作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更深的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尽管条件恶劣,但用心专一终于学有所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勤奋与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上进心,是不可能战胜困难学有所成的。学生比照宋濂年少时那种艰苦的学习条件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意志力体现的程度,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情感,由此产生一种良好心理效应。

当然,在教材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反面的揭露丑恶事物的内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阴险凶残;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等,我们在剖析时,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加以引导分析鉴别,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厌恶和憎恨,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态,达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但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语文教材贯穿的是语文知识,其心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地潜隐在具体的课文中,这就要求我们能细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还要注意的是:“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准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1】

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常常显现出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引导学生把思想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诉之于笔端,痛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有助于抑制消极的心理状态,尽快摆脱困扰,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老师透过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窗口”,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疏导。

有一个男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每天上学连鞋带都是由他妈妈给他绑的,这个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弱,经常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还好他信任我,在作文中常常宣泄他的这种心情,在他的字里行间,我发现他之所以这么经不起挫折,除了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没有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实力,有点高估自己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针对这一点,我多次找他谈心,告诉他认清自己实力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人不能太看重自己,过于看重自己是痛苦之源。在多次谈心之后,他比之前开朗多了,对自己的实际也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后来的作文中,他对失败的态度再也不是之前的一蹶不振,而是处处流露出对困难的挑战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可见,通过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心声,流露出其思想上的偏激、看问题的片面等问题,如同学之间因为误会而导致友情的不和、对学习中的挫折产生悲观泄气情绪,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可以评语为桥梁,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多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他们,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师的及时教诲能如甘露般滋润学生心田,使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发生转变,从而重新树立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好语文实践课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会、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参与说话训练,并借此机会,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立体的语言交际中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实现着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又可以借助语言交往寻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新的文化结构。”【2】这种训练不但能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开朗、大方的风度,增强了他们参与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要把语文实践课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放开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师生共同探讨,进而使教与学的视野更广阔更全面。“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中,可以让学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采集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了解金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对本班同学的消费现状做调查整理,由此谈谈个人的消费观。教学中对钱这个敏感的话题,导向要明确,既要鄙夷见利忘义的卑鄙龌龊行为,又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当行为。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对培养学生的

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

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容易得到承认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这就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宽容的心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具,而视为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充分合理地安排小组、全班交流合作,让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大胆地展现自我。“展开热烈的课堂辩论,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4】如在教完《愚公移山》后,我设置了正方论题“愚公应该移山”,反方论题“愚公应该搬家”,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文,又能触及课外;既能明确主题,又有接受思想教育„„下课铃响了,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教师还可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如角色扮演,让他为这个角色而行动,并暗示他:“你不比别人差,你能行!”从而树立起他的自信心,使其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有时候,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能将你对学生的肯定传达出来。而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比知识更需要的心理调节剂,它能治愈学生心理上的某些自闭或怯懦的疾患,唤起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并得到强化时,他们才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以上四个方面只是我在教学体验中的管窥之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应具有的功能。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参考文献:

10.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11.法制教育如何渗透于初中历史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法制教育;教师;学生;教育原则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振兴中华民族、使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所在,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现阶段,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以保证青少年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根据初中学生的课堂实际经验,略总结出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原则

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发掘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的材料,选择教学内容。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上的法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主义法制,如1936年颁布的苏联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其进步作用占主导地位。另一类属于私有制社会维护剥削阶级的法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奴隶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和镇压奴隶和平民反抗的工具,但是它却是世界现存的最早的成文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一个具体的法律文件要具体分析,如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其中倡导的民主自由思想肯定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又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又暴露了它的阶级局限性。第二,选择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接合点。历史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离开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而且会把历史课上成法律课。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渗入大脑。

二、教育要求的层次性原则

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要求应该分层次。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过程看,分层次教育能使学生在历史知识逐步增多的基础上,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受到启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初中学生的法制观正在形成中,他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转变自己法制观中的某些观点或误区,这就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需要循序渐进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要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知,以中外历史法制教育内容为主,要求学生从总体上知道古今中外法律的类型、内容,知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有法律,可谓源远流长。第二层次是理解,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内容为主,初步揭示法律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理解在阶级社会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社会主义法制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当家作主,并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特别是针对“三个代表”作出重要讲解,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第三层次是应用,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内容为主,要求学生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懂得不依规矩就不成方圆,必须身体力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捍卫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下面试列举几种:

1.课内渗透法

教师把法制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教育的目的。课内渗透法包括:

(1)正面引导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充分开拓“渗透面”,联系学生实际,从正面予以引导。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课时,根据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逐步加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实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并对比新中国第一大案和当今市级以上领导均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严惩的史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尊严。

(2)潜移默化法。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阅读了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的情况:“粮食连年丰收,马车漫山遍野,粮价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夜间不关门也不会被盗,商人携带货物财宝远行也没有危险。犯罪人数大大减少,有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比以往少了很多。”学生不仅对唐太宗的开明务实、雄才大略所折服,而且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以法治国(唐太宗实行简法轻刑、让大臣制定出《贞观律》),从而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制教育。

2.专题讨论法

历史教学中通过专题讨论进行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对有关法制教育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法制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展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的专题讨论,先由师生互动对中外历史上的法制文件根据法律类型及特点进行归纳,然后师生通过对照比较进行分析总结,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导致国家的产生而产生;②私有制社会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③在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民主权利;④纵观法律发展历程,其基本特点是由专制到民主、法律内容由政治发展到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道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备;⑤在现阶段,我们一方面应自觉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争做合格小公民,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捍卫法律的尊严,特别是针对现阶段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可以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课内外结合法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内教育,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编辑抄写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排练课本剧等等。二是把课内教育内容与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结合,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演唱会、演讲会等等,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教育。学校可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制知识竞赛,让学生全员参与,法制知识竞赛又会涉及到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初中的绝大多数学科,更能激发学生对各个学科的重视,可谓是一箭双雕,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2.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二

本文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 阐述了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希望能够得到成效。

一、结合教材,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 有很多爱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的事迹, 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素材。因此,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开展多种方式, 进行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教学。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历史人物英雄的英雄事迹开展爱国主义宣讲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用这样多样化的形式, 来感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有抗击倭寇、誓死为国的戚继光;有收复台湾不畏艰险的郑成功;有虎门销烟, 执法严谨的林则徐;有血洒疆场, 视死如归的关天培;有凛然大义, 以身殉国的丁汝昌;有一身正气, 变法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情怀, 不屈的民族气节, 都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历史。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国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长城、古代丝绸之路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古代那样艰难的环境中,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 创造了多少个伟大的历史奇迹呀, 同学们学习了这些辉煌灿烂的历史, 一定能让他们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学习了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后, 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我国的形式, 在近代史上的中国地位落后, 任人宰割, 然而发展到了现代史上的中国, 地位日趋提高, 国人扬眉吐气。从这里, 我让学生明白到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以此激励同学们发愤图强, 振兴中华, 国强则民强, 国富则民富。

二、巧用历史事迹, 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现代的社会, 是一个急躁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急于求成。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 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勇于攀登的人, 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有坚强的品质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同学做事情缺乏毅力, 往往半途而废, 这样不但不能取得成果反而会大大挫伤同学们的自信心。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历史事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历史事迹, 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当学习到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时候, 我特意要求同学们, 自己查阅关于爱迪生在发明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最后他又是怎样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通过自己查阅相关的史料, 同学们知道了, 其实在爱迪生风光无限的背后, 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由此, 他们明白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积极向上的心态, 更应该有不轻言放弃的决心。

三、通过课堂问题设置, 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自己参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 以便更好的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例如, 笔者在谈论陈胜和吴广起义这个问题的时候, 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己回答:陈胜和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呢?他们的起义如果发生在唐盛时期会成功吗?同学们查阅资料知道了, 这是因为陈胜和吴广起义是在乱世, 民心所向, 是人民群中的心声所以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因此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 我们都不能违背民心, 人民群众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前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实践, 将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培养出具有高德育水平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段国华.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继续教育的发展之路[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2008, 8 (3)

[2]刘淑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网络财富2010 (16)

[3]赵凯.培养合格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 (教育版) 2010 (4)

[4]曹常玲.论教师宽容品质的意义[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6)

13.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三

花季,是美丽的。但美丽的花季里除了有灿烂的阳光,纯真的笑脸,也会有迷离的细雨,成长的困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科教学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中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不必心中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聊天。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材施教,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心理教育领域,还是不得不强调的一个基本法则。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生活和职业上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因此,我在课堂教

14.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四

砀山五中 王辉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努力,进行校本教研,根据莲花县志、莲花革命史等素材,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红色莲花》一书,主要叙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莲花人民的革命活动,以及莲花的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莲花人民跟着共产党义无返顾,前仆后继,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有3000多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考验和火的洗礼,有十三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如甘祖昌等。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还有在讲述工农武装割据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莲花一支枪纪念馆、毛主席旧居、莲花苏维埃旧址等历史遗迹。

4、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15.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五

总之, 对于电教媒体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既应充分认识它的先进作用, 又不能盲目迷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利用电教媒体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巧妙的改造, 并完善、发展, 通过优化求得效益, 使我们的教改工作实实在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引用具体生动史料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

古今中外, 史书多如牛毛,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受到保护环境思想的熏陶。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 应把涉及环境内容的史料扩充开来, 生动具体地进行讲述。以黄河为例:在历史教学中, 记述了各朝各代如何对黄河进行治理。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 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黄河灾害的情况和它的成因: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 然而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 就加速了开垦土地, 砍伐森林, 年复一年, 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使昔日的肥沃土地, 初步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 深化保护环境的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同时它们又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历史现象也是一样, 既是千差万别, 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而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而深化保护环境的思想。以匈奴为例;匈奴本是游牧民族, 依水草茂盛之地而居。然而受环境条件限制, 水草茂盛之地不常有, 便对中原起了觊觎之心, 频频发动战争, 侵略中原掠夺财物以求生存。当中原强大的时候, 又不得不进行人口迁徙, 或向南进入中原, 或向西进入小亚细亚, 离开故土, 背井离乡, 四处漂泊。环境也会影响战争的进行, 如拿破仑对俄国的远征, 希特勒对苏联的战争, 开始时都是战无不胜, 势如破竹, 一路要打到莫斯科, 但后来举步维艰, 寸步难行, 导致失败。失败原因之一便是环境恶劣, 天气变化无常特别寒冷。这就是环境的重要性。

三、利用乡土史料, 唤起学生环境保护思想

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需重视发挥乡土史料, 讲述当地重 (下转第117页) (上接第116页) 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 特别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变化, 从而看到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环境保护教育。在当地, 环境保护的例子从古至今, 举不胜举, 如讲述大跃进时, 可以从当地环境变化中去体会, 大跃进前山清水秀, 森林茂盛, 空气清新, 山中百姓讲过, 当时在山中某地随便挖下几米, 便有泉水涌出, 甘甜无比。大跃进后, 由于乱砍乱伐, 盲目开采, 破坏环境, 使好的环境不复存在。从这些更具体更贴近的事例中,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进一步唤起他们对环境的热爱, 从而受到很好的保护教育。历史教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了解环境问题的由来,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的爱护环境, 使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 使我们的将来更加美好。

邓翠艳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 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能认真、持续地听课, 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 学习思维迟延, 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造成不再思维, 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 (定理、定义、公式等) , 从而导致在解题时, 缺乏条理和依据, 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 不敢去请教, 怕被人认为“笨”, 日积月累, 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要想打破这个局面,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耐心细致地疏导, 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 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 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有意识地“偏爱差生”, 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 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并创造条件, 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 因此要积极创造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 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 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 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 促使教与学的适应, 教与学的促进, 教与学的统一。克服“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倾向, 树立起“要教就要使学生掌握”的观点, 纠正过去“教得好不好不是教师的责任, 至于学得好不好不是学生的责任”的观点, 多从自己教学方面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

二、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16.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六

关键词:诚信;美德;培养;历史教学;渗透

【分类号】G633.51

何为“诚信”?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在中学教育中,诚实教育不仅要贯彻于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应该体现于学生的学习中。思想品德上诚实做人,团结互助,平等信任,爱好公物。学习上要认真听讲,独立思考问题,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不讲假话。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和思想教育有关的。那么诚信教育究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何体现?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诚信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模仿者,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传”。教师要注意从自己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楷模。教师要诚实备课,课前做足准备,和学生平等相处,能弯下腰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学生,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化、科学化、准确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知道的、不懂的要敢于承认,并能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做到:工作踏踏实实,科研认认真真,做人诚诚实实。这样,教师就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活的学习榜样。而作为历史教师,更应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度来吸引学生注意,从而使其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将诚信融入历史

(1)讲述历史人物的点滴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可贵。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故事,对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 我国是有讲信用传统的国家。孔子曰:“言必行,行必果。”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脍炙人口的典故“曾子杀彘”,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为人忠诚老实,讲信用,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诚实重诺的品德。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而在诚实品质方面,外国名人也毫不逊色,华盛顿、林肯、列宁等都是世界历史中卓越的精神领袖,他们本着诚信至上的原则,感动周围的人。华盛顿砍掉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林肯年轻时为了还给顾客少找的零钱不惜步行几十里路,他坚守原则的故事直到现在还为人称颂;列宁小时候打破花瓶之后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故事。这些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感受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以及情绪感染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诚信的感染,远离虚伪与欺诈。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鉴别诚信与失信,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要诚信做人。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现象也是一样,既千差万别,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价值,才会事事诚信。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的人格

(一)以史为鉴思诚信

“思乃智之本”,在教学中笔者以真实的历史知识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诚信人格的体验。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他笔下的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反复的核对。即使面对当世皇帝汉武帝的过失,司马迁也丝毫没有隐瞒,并无情地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司马迁这种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诚信精神是最让人感动的。

对于学生的这个结论,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诚挚的评价,并进一步点拨:是的,正是这些史学家的秉笔直书、诚信著史,才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诚信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为世人所珍视。希望大家也能以这些令人钦佩的历史人物为楷模,“诚信为本,学做真人”。学生在思考领悟过程,与历史人物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并由此真正地体味到历史的蕴涵的精髓、感受到历史人物人格魅力的感召。

(二)以史为鉴辩诚信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出利害,决嫌疑。”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捉住课堂自然生成的一些契机,引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场有关“诚信”的辩论,在你来我往的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加深了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三)以史为鉴行诚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笔者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努力践行“诚信”,身体力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诚信”内化为自身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在班级开展了“争当诚信少年”的活动,以历史上讲诚信的先辈们为榜样,大力弘扬其诚信精神,激励学生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诚信来提升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的灵魂,将诚信落实到行动中。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围在我身边,像炸开了锅:“老师,我现在即使没交警在,我也不闯红灯了”、“我现在作业都是自己做,考试也不去想偷看这回事了”、

“我现在很守时,已经不迟到了”。小媛同学则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真实例子――在当前流行的网购中和一个商家交易时,将多出来的一件衣服寄回去给商家,从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告诉了同学们,在交往中诚信所起到的作用。看着学生们如花的笑靥,笔者不禁大生感慨:如果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社会,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古人说“知行合一”,学生们在这样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面前,深深体会了孔子所说的“无信不立”的意义,更加明白了:诚实、守信乃至时时事事去践行,必会赢得友谊与尊重。

四、积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

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我们可以举办“鉴古知今,学史明志”图片展,再加上解说,学生也会乐意接受。

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诚信意识。如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周年纪念日,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历史老师作“共产党胜利财富――诚实守信,建立新中国”的专题报告,再由学生谈感想,最后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上一篇: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下一篇:学生干部团体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