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2024-08-16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共9篇)

1.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公开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具体部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前几份一号文件中也有所强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正如文件指出的那样“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在中央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再次强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笔者及3位同事于2006年9月至11月曾到我省巢湖、宿州、马鞍山、宣城等地农村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既欣喜地看到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看到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现将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此文,以期与关注“三农”问题的同志交流,并希望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总结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调研考察,处处感受到新局面、新气象。各个市、县、乡镇都在宣传贯彻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制定规划、建立相关组织、确立示范村镇,修路建桥、开渠挖河、整治环境等具体的工程项目正在开展。在与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了解到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有以下方面:

1、兴修水利,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大项目。各级政府均对水利设施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宿州市近几年来通过整治境内的浍子河等河流以及开渠、打井等办法,使324万余亩耕地得到旱涝保收,还有165万亩做到节水灌溉,分别占总耕地面积750 万亩的44% 和22%。马鞍山市位于长江边,境内有两湖九河,容易受洪涝灾害。为了抗御洪涝灾害,该市近几年共投入各类资金10余亿,实施完成了一批重点防涝除涝工程,如加固长江堤防,使江堤基本达到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能力,内河堤防加固后也已达到防御10年一遇暴雨标准。全市74万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6.8万亩。宣城市下辖的五县一区一市大部处于皖南山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发生山洪导致破圩受灾。该市近几年在宁国山区修建了港口湾水库、整治了境内的水阳江并建设了诸如涵闸沟渠等一系列设施,大大减轻了暴雨山洪带来的灾害。

2、兴建饮水安全工程,造福于民。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我省部分农村地区也存在饮水难的问题,现正在着手解决。宿州市2006年计划投资1670万元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处,解决农村4.7万人饮水氟超标问题,解决全市18个乡镇24个行政村中49个自然村村民用水安全问题。现已解决2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宣城市将山区饮水砷含量超标问题作为治理的重点,同时在圩区兴建自来水厂,已投资1100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巢湖市庐江县也已着手在农村建造自来水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目前主要集镇已通了自来水,但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尚未用上。马鞍山市近几年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市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2.12亿元,共新建水厂7座、改扩建水厂16座、打井114眼,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3、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要想富、先通路”的道理已广为所知。过去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公路,有的只是简易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给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外运带来很大困难。自2005年国家交通部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我省积极响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每公里农村公路补贴10万元等相关政策。此举大受农民欢迎。在省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县、乡镇以及行政村都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修路。宿州市计划在2006年修建农村道路1160公里,由交通部门牵头负责实施。9月份本人去调研时,已完成招标项目211个,计396.6公里,开工建设项目105个266.8公里,完工35个项目86.8公里。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早在“十五”期间就已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56300万元,到2005年底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544公里,所有乡镇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均通沙石以上道路,其中约一半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宣城市和巢湖市的庐江县也在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庐江县城关镇已修建一条8.4公里长的水泥等级公路。笔者还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园村(该村为庐江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正在带领村民修

路。老书记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上面给一点,自己筹一点,力争在三年内铺设村级水泥路4.2公里,村组沙石道路8.9公里,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4、发展清洁能源,整治脏乱差的环境。农村历来是家禽家畜散养,做饭生火用柴草。这就必然导致环境的脏乱差,还会破坏山林绿化和生态环境。自从中央提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

极推广沼气、秸杆汽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号召后,我省积极响。近几年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政府给补贴800元。宿州市已有2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准备再发展1万户。宣城市已有3万余户用上沼气,准备再发展1500户。马鞍山市不仅推广了沼气,还兴建了秸杆气化试点工程三处,有300多户受益。沼气池建设可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有利农村环境的整治。废渣、废液可作肥料和饲料,节约种养业的成本。因此,很受农民欢迎。我们在庐江县城关镇一个农业社区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有一个养殖大户建了一个特大的沼气池,用猪粪作原料发气,气可煮猪食、照明,再用沼渣喂鱼。每年可节约成本数万元。

5、电网改造及信息化建设也均取得明显成效。我省自1999年启动至2003年结束的农村大面积电网改造工程,优化了农村电网结构,特别是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了好处,也基本满足了需要,深受好评。电话电视基本普及,只是有线电视及网络建设尚未普及,一般只在较大的建制镇才有。

总之,在调查考察中我们看到并深深感受到我省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经验,我们认为这与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密切相关的。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得又快又好;有的地方发展得则比较慢而且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与干部的素质和积极性的高低也有关系。在我们调查的四个市八个区县中,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是我省的工业重镇,全市12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5万,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市级财政达到72亿元。这样,就能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因此,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成绩较显著。宿州市604万人口,85%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13亿元,市级财政收入仅为13.4亿元,基本上属吃饭财政。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力不从心。宣城市和巢湖市人口分别是

>275万和453万,比宿州市规模略小,但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是欠帐较多。尽管经济基础较差,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可以做出成绩。如宿州市泗县一个乡严重干旱缺水,2004年连群众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投资10万元用来打井,但却不见水,群众意见很大。市水利局专家型副局长苏亚闻讯后亲自赶赴现场指导打井,又到省水利厅要来20多万元资金,终于帮助当地打出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几千人的饮水问题,受到群众的赞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各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

1、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配套设施不全,不能有效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已修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运行,存在工程存在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如宿州市83座水库就有56座存在病险,堤坝渗漏、涵闸损坏严重,需要除险加固。正因为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有大的自然灾害便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2003年我省淮河、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使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

2、沟渠塘坝淤塞严重,存在水多水少的问题。各地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但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集体经济力量削弱,集体的组织能力下降。因此,许多地方的支流、沟渠、池塘多年得不到疏通加固,淤塞严重,容积减少,调蓄能力降低,连续几天下雨就显得水多,产生内涝;十来天不下雨又会缺水,产生干旱。这样一来,农民不得不经常在田间排灌,既加大了生产成本,也不利稳产高产。

3、水质下降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饮水和食品安全。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有害农药和化肥以及水乡无节制地发展水产养殖投放人工饲料,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下降、土壤板结并受到严重污染,以至谷物和水产品内残存农药超标严重。这就带来饮水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调查期间,就听到农技干部反映某乡曾因饮水不洁而发生大范围的肠道疾病,以至一度农民家家户户不得不喝纯净水。

4、沼气推广进程缓慢,不能满足需要。尽管每个市县都在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但大都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市有一两万口沼气池似乎很多,但与几百万人口、几十万农户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户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柴草灶或使用价格昂贵的液化气。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补贴农户;二是目前技术尚未完全过关,缺少有效技术指导;三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民对使用沼气的意义认识不足。

5、农村道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计划目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道路建设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尽管各市县以及乡镇都在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除像马鞍山市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恐难实现中央提出的修路目标。据基层干部反映,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修一公里公路,在淮北平原地区最少也得需要15万元,在丘陵和山区则需要18万元,而在河网密布的圩区水乡则需要25万元以上。现在省级财政每公里只补贴10万元,差额部分要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及行政村予以解决。可是大部分市县是“吃饭财政”拿不出钱,乡镇和行政村大多负债累累更拿不出钱。因此,许多地方的“村村通”规划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付诸实施。勉强上马的项目也是难以达标,如规定路面是4.5米,只能是3.5米,水泥厚度也不够,工程质量难保证。

6、文化卫生以及市场建设等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未列入议事日程。我们在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调研时,该镇文化站站长向我们抱怨说:除了一个人几乎什么都没有。该镇纸坊村大棚蔬菜搞得好,这里的黄瓜品质好产量高远近闻名,村上想建一个黄瓜交易市场,但苦于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建成。渔沟镇是著名的灵璧石产地,还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渔钩镇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有一些,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修机耕路、平整土地等)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农村水利设施和道路均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在有的地方还存在挪用、贪污专项资金的问题。如将上级拨给的用来修建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资金转用到城市建广场修道路。少数承包商与腐败官员勾结玩弄伎俩套取高额建设资金后却不把全部资金用到工程上,而是将部分资金瓜分掉,因而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值得警惕。

问题与困难产生的原因,有的已作了具体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一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太多。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无需作过多的分析。

二是近二十多年推行的市带县这一新的行政架构带来的问题。作为中央及省推行市带县的初衷,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县乡农业发展的功能,但由于我省的许多城市本身经济实力不强,大部分是由县城或专署所在地升格而来的。由这样的新建小市来带三四个乃至六七个县,如同小马拉大车是难以胜任的。而市的领导者为了使新建的城市有一定的模样,必然要将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到城市建设上,甚至不惜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将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这也就是近二十多年来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当承认这一体制在它的初期阶段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体制在调动农民和农户积极性的同时却削弱了集体的经济力量和组织能力,以至具有鲜明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和维护。

三、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的四个一号文件中均有明确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第2325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应该说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也是清楚的。这里,笔者仅根据在调查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就我省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将之摆到应有的位置。基础设施,顾名思意就是基础性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设施。它如同运动员的基本功。一个运动员基本功不练好,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更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同样道理,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建好,就谈不上“生产发展”,更谈不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其他基础设施不建好,也就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像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那样来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像抓开发区的“三通一平”建设那样来抓农村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配套齐全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新房建新村的片面认识,必须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

2、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大部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完全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公共产品应当主要由政府提供。现在城市的公共产品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那么,作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应当由政府提供。现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我们的省市级领导干部应当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观念和做法,真正按中央2007年一号文件的要求去做,即“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如当前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是每公里公路补助10万元远远不够的问题,应当得到解决。我们建议每公里由省财政再增加5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和乡镇筹集。这样,必将大大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措资金。我们国家近20多年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投入的地方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集资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如庐江县有一个行政村修路资金不足,村干部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拿一点,动员“大户”及在外地工作的人捐一点,再请县城帮扶单位帮一点,基本上解决了一期工程所需的资金。马鞍山市在发展农村自来水事业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财政给予工程造价30%的补贴,特许经营30年。这样就大大促进了该市农村自来水事业的发展。此外,像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如机井、排灌站、当家塘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动民间资本来参与建设与管理。目前基层干部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种粮补贴,每亩十多元,每户也就是五六十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不大。而且统计发放很麻烦。如果将这一项补贴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能解决一些大问题。这个意见是值得考虑的。

4、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各地应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再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经研究,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从性质上可分为生产类、生活类、文教卫生类、服务类四种。生产类如水利设施;生活类如沼气、自来水;文教卫生类如学校、医院、文化站;服务类如交易市场、测土配方等。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从层面上划分为核心层和拓展层。所谓核心层是指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和乡村公路;拓展层如林业、水产业、农村消防等所需要的相关设施。各地农村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农村基础较好、经济发达、实力较强、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可称为发达地区;有的农村基础较差、经济落后,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可称为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全面铺开,而且可以由核心层向拓展层延伸。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应循序渐进,先着重搞好与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核心层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再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各级政府应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在资金投向上则应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倾斜。

5、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与服务,许多地方的沼气建设进展缓慢或质量不过关,影响了农村沼气的普及。许多乡村道路建设也由于得不到技术指导,基本上是土法上马,路面窄、质量差,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不长时间可能就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这方面应当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性指导或有偿服务。在现有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动员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去农村服务,也可就地培养农民中的能工巧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以弥补农村技术人才的不足。

6、加强管理与维护,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功能。重建轻管、重建轻养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不能长期发挥功能。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一定要扭转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与维护。要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如省道由省交通部门负责,县道由县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分别由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负责。管理维护要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检查、有赏罚。有些小型的基础设施可通过承包、拍卖、转让等形式交给企业或个人去经营管理,但要确保其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7、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在《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五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其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中央财政给农村的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雁过拔毛”(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官商合谋招标”的暗箱操作行为,结果是专项资金到该用的时候,已经是“钱到田头干”了。我们在调查时对此类问题也有所耳闻。因此,必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要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度。有的要在媒体上公布资金的额度和使用去向,以接受社会的监督。监督、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管,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并做到使用合理。

8、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现在农户分散经营,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留下的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种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颇为不利。但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农户大多数土地并没有放弃。既然有土地在经营,就必然需要水利工程为其服务。那么,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每一个农户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大中型基础设施作为完全公共产品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责供给,小型的基础设施则属于半公共产品如自然村之间的道路、灌溉渠的支流、当家塘等可发动农民自己筹资筹劳建设与维护。当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必须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方面,要落实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可以学习韩国的一些好的做法,动员和鼓励效益好的企业到农村对口帮扶,如帮助修一段路、架一座桥、打一口井、盖一所学校等等。

加强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也是扩大内需、消化工业部门一些过剩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我省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群策群力、认真对待、千方百计,就一定能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2.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二

水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领域[1],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等问题, 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2,3]。进入本世 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支出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但是,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4],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各种严重挑战,如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设施毁损老化失修严重、管理维护不到位、投资投劳“瓶颈”严重等,这些都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及其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使得农业生产用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这就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另外,由于我国近些年频频发生的旱灾(如2010年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2008年昆明遭遇的严重干旱、2007年宁夏的连续干旱、2007年湖南遭遇的罕见大旱、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等),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受创非常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农业损失最大,造成这些损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及其不能正常运作,因此,这就对我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升水资源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建设为主题,明确指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以往文献回顾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农田水利设施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比较多,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农村准公共物品范畴,对农业生产及其生产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而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标志就是能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7],因为只有确保投资的数量,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灾害的防治[8]。虽然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普遍存在诸如失修老化严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 不足、管理维护 不到位等 诸多问题[9,10,11,12,13],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乡二元结构、 事权划分不清、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程序、多元化投资机制等[14],而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治理因素是影响地区投资差异的主要因素[15],投资分散、 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农民经济性不高是造成投资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16]。因此,当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明确政府主要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和诱导民间资本的介入,优化配置资源[17],要将重点放在加强工程设施建设和机制建设上[18]。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关系研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对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世界粮农组织 (FAO)[19]指出,基础设施的质量以及范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其 质量的提 高均能显 著缩小收 入分配差 距[20]。Sanjay Pradhan[21]测算了印度农业部门公共支出效率,结果显示,农业部门公共支出对增加农业产值以及农村发展更具有生产性意义,并更具有效率与公平。刘伦武[22]、方鸿和曹明华[23]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农用机械及设备对农业总产值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24,25]。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对现状、政策建议等的定性或描述性的分析, 实证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也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寻求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途径,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变量选择、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3.1变量选择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对于指标的选择遵循下列原则:

被解释变量Y ———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主要用于衡量农业生产情况;

解释变量:主要用于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具体包括:

(1)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 (2)

(2)X2———有效灌溉面积(单位:千公顷)

(3)X3———受灾面积(单位:千公顷)

(4)X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单位:万千瓦)

3.2模型设定

本研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来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此式两边取对数后可转化为如下等式:

其中,Y、X1、X2、X3、X4的定义如上所述,C为常数项,α、β、γ、δ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程度。

3.3数据来源

进行计量分析与检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获取可利用数据,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撑,尽管指标、变量设计再完整、充分,对于分析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本研究根 据上述指 标的选择 情况,采用2000-2011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统计数据,其中涉及区域包括东部地区的8个省份(剔除数据 不全的天 津、上海、江苏三个 省市)、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西部地区的10个省份(剔除数据不全的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有关上述所选用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4计量结果与分析

4.1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混合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回归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三种。 对于混合模型的估计与固定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F检验,而对于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Hausman检验[26]。本文对于 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根据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拒绝了混合效应,同时根据Hausman检验,全国及东、中部地区接受了固定效应,而西部地区拒绝了固定效应,即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西部地区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对于数据的分析本文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见表2。

表2中的F和Hausman值显示,全国和东、中部地区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四个模型中除了西部地区之外,其余三个模型的rho值都达到了0.824 5以上,这说明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变化主要是由个体效应的变化来解释的。西部地区的随机效应模型的似然比检验(卡方)结果显示, 应该拒绝其个体效应方差为0的原假设。此外,表2也给出了四个模型的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

注:1sigma_u和sigma_e分别表示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rho值表示个体效应的方差(即组间方差)占总方;2***、**、*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4.2讨论

由表2可知,有效灌溉 面积 (X2)、受灾面积 (X3)、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X4)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1)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西部地区中对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中却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分别为负和正号,这似乎与实际不相符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2000-2011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加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灌溉设施完善,水资源丰富,直接使得农作物产量上升,进而使得农业总产值增加。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灌溉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已有的大多也失修、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作),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对农业所起到的作用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农作物总产量亦即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更多依赖的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故西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呈现正向关系。

2)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在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0.258 9、0.414 2、 0.538 1、0.377 0,即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可见,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受灾面积。受灾面积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 -0.101 2、-0.095 3、-0.079 1、-0.111 4,受灾面积是影响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因素,且系数符号为负。 受灾面积是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农作物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会使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又属于弱质性产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会对农业生产及其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自然灾害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防与治理自然灾害,使农业尽可能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尽可能不断的减少农业受灾面积,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 系数,以上组别 分别为0.278 0、0.233 6、 0.295 8、0.240 7。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农业总产值均在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这说明乡村办水电站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小于有效灌溉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这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要比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其的促进作用明显,这也意味着我国乡村办水电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还不是很明显,其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 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部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对西部地区发挥了显著的正效应。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各省份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投资额、劳动力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条件和投资规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15]。此外,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情况来看,富裕和贫困地区农村在其投资主体上差异明显,富裕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村集体和农户, 贫困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投资资金,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重点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各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有效灌溉面积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国家在加大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为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鉴于各地区之间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各地区应进一步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好的经验,扬长避短,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适合本地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与管理体制,以期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

第三,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加强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程度。对于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问题,可以采取中央、省两级政府作为引导,县乡财政积极配合,诱导村集体、农户积极投资的方式,切实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1]。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是基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如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等实际问题提出。这就要求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腐败问题等,要给予严肃的处理,杜绝后患,不断完善投入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成效,让农民在最大范围内受益。

摘要: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三

2010年一场大旱,不仅影响了老百姓生产生活,更牵动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真菌协会会长鲁中祝的心。“既然干旱,那就找水。”鲁中祝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辗转山东、江苏、安徽周边地区进行调研,搜集各地节水经验。在调研的基础上,她向今年全国“两会”提出了一份关于建立大地节能保水工程体系的建议。

她认为,我国在农业上风调雨顺、涝灾、旱灾等都是自然现象。比如涝时只想到排,排干、排净为荣,忽视了保护水资源。我们不仅要在大江、大河、大型水库等水系多建水闸进行蓄水保水,更重要的是在农田河网化上普遍蓄水保水,在沟河建立水闸、支沟农田河网建立水闸式的拦水坝,涝时把多余之水排出去,让沟河、塘、渠蓄满,以不受涝灾为止。中雨、小雨全部拦蓄,利用地上水补足地下水,一旦地下水位提高,河网化形成河网水系,才能恢复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达到涝有河网排,旱有水系灌。

鲁中祝建议:国家要建立大地节能保水工程体系。不仅要国家保、省级保、县级保而且要达到乡镇保、村村保、庄庄保、人人保,形成自上而下的大地节能保水工程体系。保水、蓄水、存水,提高地下水位。让大地水系回归自然,恢复大地生命之源,才能取得我国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和节能大丰收。

4.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四

—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1年11月2日)

这次会议是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作出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田水利基础亟待加强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汇报四个问题。

一、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喜人

今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1号文件、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水利部及时制定了任务分工和实施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印发地方水利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配合中纪委、监察部搞好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纷纷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出台支持水利政策措施。在中央决策部署的强力推动下,水利工作呈现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农田水利持续向好、民生水利加快推进、灾害损失明显降低、管理改革不断加强的喜人景象,为实现粮食总产“八连增”、控制物价总水平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再掀高潮。去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组织发动,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迭起。累计完成投资2163亿元、投工投劳34.1亿个工日、土石方84.4亿立方米,分别较上年增加43.8%、12.7%、10.7%,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再创近年来新高。

二是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成功抗御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等3次大范围严重干旱,完成抗旱浇地面积3.5亿亩,有效解决了群众因旱饮水困难,为我国农业再获好收成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应对了局部地区暴雨洪水、“两江一河”严重秋汛和台风灾害,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主要灾害损失指标比多年均值减少5~8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

三是民生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在去年如期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400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年底前可基本完成,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启动;800多条中小河流治理和1100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发挥效益;大规模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可解决6300多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12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更新改造今年可分别销号33处和14处。新一轮治淮工程启动实施,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坡耕地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四是水利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首都应急调水、引黄济津济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黑河石羊河水量调度成效显著。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正式实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出台。重点领域水利改革继续深化,加强12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二、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任务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夺取粮食丰收的根本举措,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持续增产为核心,以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兴农田水利,确保组织发动强于往年,工作力度大于往年,政策措施优于往年,资金投入高于往年,综合效益好于往年,群众受益多于往年。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标:一是总投资较上年增加10%以上,超过2400亿元;二是农民投工投劳较上年增加5%以上,超过35.8亿个;三是完成土石方量较上年增加15%以上,超过97亿立方米;四是新增旱涝保收面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新增除涝面积、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新增农村安全供水受益人口等主要效益指标明显好于上年。

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以及涵闸泵站建设,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着力抓好12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对农业大县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集中配套改造。

二是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对农村小水库、小塘坝、小水窖进行清淤扩容、整修加固,积极兴修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有计划增打一批抗旱机电井,维修完善机井、泵站和灌溉设施。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库、西南重点水源工程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全国抗旱规划。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力争今冬明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0万亩以上。

四是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尽快修复水毁灾毁水利工程。搞好山洪灾害防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五是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步伐,着力抓好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六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明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切实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整合资金,完善体制、健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当前“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纳入地方领导考核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责任制,落实激励奖惩措施。明确部门分工,加强协调配合。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冬春水利建设,分片包干、驻村入户、深入一线,身体力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切实细化实施方案。各地要把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乡村组、田头地块。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是切实搞好宣传发动。要把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力抓手,召开动员会,宣讲政策措施,公布目标任务,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激发各方面参与、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加大公共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投入力度,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整合涉水资金,形成投资合力。全面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中央和省级都要统筹部分资金集中解决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用好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贴息扶持等各项政策,搭建水利融资平台,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冬春水利建设。

五是切实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规划依托、财政资金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强乡镇水利站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六是切实强化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稽查等部门作用,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结合起来,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

四、统筹做好当前各项水利工作

在大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要统筹做好各项水利工作。

一是抓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逐项梳理完成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强化监督检查,尽快出台各项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分工任务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如期完成。

二是做好冬春抗旱和水量调度工作。目前西南大部分旱区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据气象预测,11月份西南部分地区降雨仍然偏少。要着力防范后期可能出现的秋冬及冬春连旱,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认真组织好向北京应急供水、引黄济津济冀和江河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确保重要城市和地区供水安全。

三是强化北方河流防凌防汛工作。黄河、松花江、黑龙江等北方有防凌汛任务的地方,要加强凌情监测,优化防凌调度,备足防凌物资,落实抢险队伍,强化巡堤查险,全面落实各项防凌措施和责任,确保防凌安全。

四是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推进西藏旁多、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等骨干工程建设,扎实做好广西大藤峡、黄河古贤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和配置能力。

五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积极推进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强化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违法侵占河道等行为。

六是扎实做好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现在距离水利普查标准时点还有60天。要扎实做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台账建设和数据获取等各项工作,及早谋划明年填表上报和普查成果发布,确保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5.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五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安身立命的保障。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的完善程度直接关乎到农业生产的成熟程度,而且直接关乎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起居,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可持续性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水利;可持续性发展;农业

一、前言

所谓的农村水利就是在农村,通过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不断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由此可见,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国以来,我国陆陆续续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便利条件,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无论在防洪还是灌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然后,尽管如此,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存在太多的问题,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目前很多农村的土地还没有基本的灌溉设施,即使有的也普遍老化了,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且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不够,造成很多水利设施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维护,老化现象非常普遍。致使很多农村地区依然靠天吃饭,面对洪涝灾害无能为力,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曾经走访调研过一个村庄,干旱时期,只有一点剩余的水流经这两个村,大部分农田依靠农民自挖的水井进行提灌。遇到久旱,井内每天只有一点点黄泥水,只够供农民作饮用水。下大雨后,由于村内池塘淤积严重,蓄水量减少,加上排渍困难,多余的雨水经常造成渍水淹田现象。近些年,由于水土自然流失以及农民将猪粪、垃圾、稻草等倒入塘内,日积月累,造成危害。长城乡共有557口池塘,几乎全部被污染,而且淤积严重。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对农村生产的重要性。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毋庸讳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产业。农业生产关乎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占据重要比重,而农村水利是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是粮食生产的保证,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经济的波动都和农业生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兴建大型水利设施,就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工程本身会拉动相应的产业发展,而且建成后的水利设施更是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2、实现农村稳定的保障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战,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处于频发阶段。尤其在广大农村,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地方的农业靠天吃饭,致使很多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拉大,每天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现实问题对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重要阻碍。为此,我们只有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为农村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仓廪实而知礼节,避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而且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农村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的农村饮水都成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而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为很多农民解决饮水问题,给农民安心生成的预期,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人口众多,粮食是安身立命之本。尽管从最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摆脱了以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粮食产品日益丰富,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存在周期性变化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到2030年中国人口会超过16亿大关,粮食需求每年也将近7亿吨,这对我国农业生产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目前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在不断增加,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将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实质性的破坏。为此为了将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控制在自己手里,我们必须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三、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正如上文所述,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农村水利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我们讲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及资源。这里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农村水利建设必须高瞻远瞩,满足未来农村生产的需要,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农村水利建设必须以满足农业需求以及人们生活需要为宗旨,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二是我们倡导的水利工程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不能牺牲我们后代子孙的利益,不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而是全面的、满足生态、环境、资源全面的需求。三是农村水利可持续性发展不是单一的工程,是个系统的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包括农村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的治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等等。

2、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大力发展水利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利科技是完善农村水利工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把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科技力量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与农民生活用水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已初步形成了水利技术引进与储备的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水利技术引进途径,完善了水利科技的应用与实施。但仍存在不少与我国农业水利建设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今后我们要提高认识,重视水利科技,积极学习引进推广先进的水利技术,例如甘肃省推出的“修梯田、建水窖、铺地膜、调结构”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当地水资源不足的现状,这种旱作农业适用技术将当地的降雨利用率提高30%多,农村亩产提高将近60%,农民收入增长40%左右。再例如新疆地区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水稻膜下滴灌技术是依据膜下滴灌的技术原理,通过采取优良品种培育与应用、滴灌节水技术、覆膜旱作、丰产栽培、全程机械化等技术集成,达到水稻节水、优质、丰产的目标。农田水稻全部采用新的种植方法栽培,包括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机械化直播技术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膜下滴灌旱植水稻新技术,彻底打破了“水稻水作”的传统,每亩节水可达上千立方米,比传统水稻种植方式节水65%以上。同时,还减少了育秧、插秧等多个水田栽培管理环节,较传统水田每亩节约育秧、插秧费用200元左右。加上机械化直播技术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力投入和劳动强度,对节能减排和防止地下水污染都有重要意义。(2)加强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参与

农村水利工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一项旨在为农村、农业、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而且我国水利农村大多比较分散,水利工程又多以小型工程为主,星罗棋布,没有办法大规模的统一的进行管理和建设,如果能发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积极献计献策将会极大的提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特别是小农水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大多工程在农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与农民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群众参与度高,深受农民欢迎。一是创造条件,让农民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对于村级水利工程建设,要征求农民的意见,由全体村民共同协商民主表决,可以投票来决定,在农民投票选择的基础上,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涉及到几个村、镇的水利工程,更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协调矛盾,找出适合的方案。因为农民是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水利工程修建的种类和位置最有发言权,农民参与决策可以避免形象工程的产生和浪费现象的出现。二是广发发动农民参与到工程建设施工中去。农村税费改革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后,全国农田水利投入下滑明显。初步统计,近几年来农田水利农民投工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了近七成,相当于年减少710亿元的投入。往年搞农田水利建设机械多、劳力少。但机械毕竟不能代替人力,像铺模板、轧钢筋等细活还得靠人工完成,但由于多数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所以好多项目都难以如期完工,最少的延期两个多月,多的则要拖上半年。08年金融危机以降,很多农民工从大都市返乡,一是没有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二是对农民稳定造成一定隐患。如果政府能取新机制、新办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让他们就地实现就业,也解决了农田水利缺劳难题。(3)完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

再好的水利工程没有完备的管理,其效用将大打折扣。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取社会、农民参与水利建设。另外要加快推进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调动社会投资水利的积极性。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然而,我国水利工程欠债过多,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必须转换思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再采取大一统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灵活的转换管理体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区别对

待。例如对于很多小型的水利工程,可以让农民自行完成,农村有很多合作组织还有一些农业协会,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对农民进行引导和帮助,按照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收益的原则进行建设,政府根据工程的规模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针对一些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可以采取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吸纳农村一些大型养殖场、乡村企业、大型种植场等不同主体,明确各方经济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投资多少享有一定的收益和利润分成,还可以积极吸纳农村参与,建设成的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给农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为企业、养殖场等提供经营用水,富裕的水可以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余缺。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事业于一体,将会很好的解决农村水利工程投资制约的问题。

4、加强水利设施的建后管理

水利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加强建后的管理和维护,一是合理制定水价,农业水利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以节约能源为前提,要鼓励农村节水节流、高效用水,就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让价格规律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节约用水的农户要给予奖励,充分提高其节水的积极性。对于水价要充分考虑的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为了节水过高的提高标准,给农民带来不少的负担;也不能制定过低的水价,起不到价格调剂的作用,造成水资源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价格制定要合理,还要实行信息公开的公式制度,对“水价、水量、水费”进行公示,不搞暗箱操作,减少水费收取的中间环节,遏制中间环节乱加价、乱收费和水费的截留、挪用现象,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工程管理、水费征收中的作用,政府要定期的合作组织进行沟通,了解水利工程运行中的一些基本情况,确保水利工程运转正常,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处理。二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和方法,细化和完善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法规,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在农村水利工程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杜绝一些不合理的经营手段。同时加强水政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逐步使供给过程阳光化,对供给的内容、资金使用情况、进程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6.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六

建设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我们县“四大转型”加强农业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为了农业健康持久的发展,理应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此建议:

一、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十年九旱我们临汾市的气候特点,所以要想保障农业持久发展,农民增收,则须在抗旱上下功夫,除合理利用地表水库和降水外,地下水利用还要科学节约,那么,节水工程建设显的尤其重要,因此要督促水利部门新增节水设施,更换陈旧的地下水管,提倡薄膜覆盖,利用一切节水技术,使农民增收。

二、电力设施配套应及时到位

在农业生产中,电力设施配套又是一个难题,新钻井上变台困难,并且收费太高,养殖大户上电不及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应尽快和电力部门沟通,合理解决这个难题。

三、通村路和田间路建设缓慢,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经营 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而因为部分通村路尤其是田间路不畅、偏窄,造成大机械

无法正常驶入工作,给农业发展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应采取政府干预,让每村拿出针对性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给村民一个宽松的生产空间。

7.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七

设施农业生产实际上就是反季节生产,它是当前在农业发展领域中对技术性要求最高的生产方式,它需要领先的技术条件,以及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生产管理人员,所以只有组建一支技能型较强的团队作为设施农业生产的后盾,才能确保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许多地方所成立的种子管理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存在责任不清的现状,他们不仅是执法单位,同时也是经营单位,这种方式严重违反了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管理站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一定的技术管理人员;检测手段较为落后。在农业服务体系中,缺少对种子的检测设备,执法期间仅凭经验判断,会给执法的准确性带来严重的影响;项目少,对农业未来的发展意识不强烈,有许多单位的办公经费需靠企业员工的其它收入来维持;缺少机制活力。因工作人员的年龄和其知识结构不相符,导致技术人员无法在所需的岗位上有序流动,从而导致出现有事没人,有人没事这样的被动局面。

3 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3.1 巩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现阶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并转变农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要依靠领先的科学技术,同时构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得以实现。在农村中的农业推广机构中,具有行政、教育等多种职能,它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政府决策的参考部门,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队伍,所以,建设一支稳固而坚定的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将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该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一定要遵循“一个稳定”和“三个不变”原则,其中,“一个稳定”主要是必须要稳定好长期服务农村工作的基层推广队伍,而“三个不变”则是“一个稳定”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推广机构与技术人员的事业性质不变,推广机构与技术人员的经费数量不减,推广机构与技术人员的财政渠道不变。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程度,加大领导管理力度,确保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3.2 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当前,在岗位中工作的专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实践经验,因此要加大这些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辨证指导能力。对于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队来说,并不是缺少工作人员的问题,而是这些人员的技能服务水平的高低问题。

3.3 提高专业技术待遇

为了进一步稳定设施农业服务技术团队,要在适当时期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近几年,我国的设施农业市场较为混乱,真假种子与化肥难以分辨,鱼龙混杂的现象比比皆是,完全是防不胜防。如果结合服务,经营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可以进一步减少伪劣产品出现,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为这些人员提供保险,减少他们对日后工作的后顾之忧。

3.4 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的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加强对设施农业服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并成立专门的服务管理小组,监督技术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检查其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还留有死角。另外,还可以根据服务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每位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予以评价,这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4 结语

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队不仅是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团队,同时也是提高设施农业产量中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因此只有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设施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摘要: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随着农业生产任务的进一步完成,紧随其后的任务便是怎样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促进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强,刘英,朱雅玲,等.昭阳市烟草产业配套设施高效利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4(04).

8.关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探讨 篇八

【摘要】现如今,政府注重于农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干旱、洪涝灾害表明,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部分水利设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将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展开探讨,分析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的现状,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 设施 建设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97-02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农田灌排渠系设施,由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系统、容泄区以及各种灌排建筑物组成。在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中,地表水丰富的地区拥有较复杂的引水灌溉设施体系,安全问题最为严重。而其中部分水利设施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善。

1、众多小型水库存在垮坝危险

现一些地区使用的小型水库大部分都是建立人民公社时群众筹劳建设的,坝体以土坝为主,在过去几十年中,坝体维修不及时,损坏程度严重,现在大多数小型水库超负荷运转,设施损坏严重,安全隐患多,不仅如此,许多小型水库的泄洪洞堵塞,下游闸门涵洞损坏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一旦出现山洪或暴雨,泄洪一旦不及时,垮坝淹及农田村庄的恶性事故将有可能发生。

2、农田灌排渠系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农田灌排渠系设施中,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是人工水渠和坑塘夺命渠不断涌现,这些水渠在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安全隐患问题,大多数水渠缺少安全防护与应急设施。

3、农田水利设施陈旧

水源相对缺少的地方,直接使用地下水灌溉农田作物,这些地方的灌溉设施体系相对简单,安全隐患相对较轻,农友一般从井中抽水通过毛渠或管道将水直接引人农田灌溉农作物,安全事故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小觑。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上世纪修建的部分井被迫闲置一,甚至报废,但是这些报废的水利设施未能得到相关安全处理,严重威胁农友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仅如此,上世纪修建的水利灌溉辅助设施大都不能满足现在灌溉的需要,一些设施仍然在超期超限使用。比如配电设施,年久失修,很多地方的农友在低压线上,随便用一根竹杆,将电线用竹竿挂在低压线用来供电,不光没有电表,而且随时都有触电伤亡之危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际中的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此,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修复或重建,这些安全隐患将继续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因素

1、上世纪建设之初国情制约

现存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修建的,或者是在这些水利设施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上世纪修建的水利设施立足于当时国情及自然条件,项目上马仓促,勘测!规划!设计技术缺乏,施工条件简陋,导致完工后工程设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工程质量差,考虑不全面,安全隐患多,这些工程设施一直未能得到修复,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一直沿用至今。

3、专业维护修复人才缺乏

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维护队伍成分单一,管理人员少、工资待遇低、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难以留住人才,技术力量削弱,使农村基层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使许多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业务开展难度增大,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发现安全隐患后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性的修复。

4、三是保护意识淡淡漠疏于管理

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安全隐患不断加重。在山区农村暴露出灾害面前各自为阵,群众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偏低,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较普遍,显露出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服务水平低下。相关部门的疏忽管理,没有具体的安全预案,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已经严重敲响了安全威胁的警钟,这与建设新农村的时代大潮不相适应。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

1、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而水则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更是促进提高土地产能不可或缺的要素。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议密不可分,只有做好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才能保障农民的收入稳定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同时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合理有效的灌溉技术以及加强灌溉水利用率的前提,也是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利器。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少,且水资源较为匮乏,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维护国家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前提。

2、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理念、新模式的引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传统的治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政府必须从原有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出发,不断创新,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研究与探讨。

①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田抗旱能力。通过对现有的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除险加固,全面增加其蓄水能力;而对于老化失修的机井等灌溉设备,应抓紧修复或更新,以提高抗旱能力。

②完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快对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或改革,对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并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进一步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向市场化靠拢。

③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减灾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客观、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减灾能力作出评价,避免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治理性干旱,并要对水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避免出现建设不合理或用水不合理的现象。

3、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状况,科学、合理地估计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突出重点,实现科学合理用水,坚决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制订建设规划时,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对潜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完整而科学地分析与论证,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避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合理使用水资源。

4、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①各地方政区可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并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以达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逐年持续增长的目的,从而加大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

②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又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调动社会各界的投资积极性,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来进行民营水利建设。

③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热情与积极性。地方政府应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鼓励和扶持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让农民自愿参与投资,并把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投资经营,使之既可以保障农业的灌溉用水,还可以作为一种长远而有效的投资。对此,当地政府可以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

四、总结

9.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篇九

李明 侯崴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国家水利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早在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将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信贷投放重点。为摸清当前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特点、新情况,探寻金融支持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我们对湘潭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湘潭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89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投入7.9亿元,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现有各类水利水电工程16万多处,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施“一事一议”水利政策,缓解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湘潭市通过“一事一议”,群众筹资投劳,对病险水库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59亿元,省级3250万元,其余资金由各县(市)配套,“一事一议”的水利政策,既符合税费体制改革新形势,又使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通过组织农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使农民对水利建设工程需要多少钱、多少工、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该不该干、该怎么干,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经验得到了国家和水利部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三)水利工程老化严重,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严重制约了湘潭市的农田水利建设。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政府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群众筹资的承受能力有限。据统计,全灌区目前急需处理的干渠工程隐患多达200多处,大多数支渠尚未防渗衬砌,渠道渗漏严重,配套程度低,末级渠系改造还未启动,影响了灌区整体效益发挥。

(四)金融服务功能缺位,部分项目难以满足信贷准入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其逐利性决定了对经营权不明晰、风险大收益小的基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会过多关注;农业发展银行由于经营范围限制,目前没有政策许可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予以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作为专门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因承担“三农”及特色农业生产的小额信贷资金而无法兼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因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主体资格不清,无法对单个农户发放贷款。按照“谁建设、谁投入、谁受益”原则,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和维护费用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民自己承担,但承担能力非常有限。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当前银行信贷仍是社会融资主要渠道的背景下,金融也是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依靠的力量,但有四方面因素制约了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投资期限长,收益较低,对社会资金吸引力不足。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90%以上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缺乏具体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建设、管理、使用脱节,出现“国家管理不到、集体管理不好、农户管理不了”的尴尬局面。并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

大,农业用水水费征收困难,直接经济效益较小。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因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风险较大而收益率更低。因此,单纯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如不附带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对社会资金是缺乏吸引力的,特别是在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堤防工程、泵站工程等小型农村水利设施领域很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

项目产权关系不明晰,成为制约金融加大信贷投入的突出障碍。从总体上看,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田水利建设劳动生产率、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信用环境欠佳。

多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依靠国家投资,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从而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经管主体、运行机制、经营模式、产权归属难以清晰,在管理上涉及的部门广、头绪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同时,由于多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不直接产生效益,贷款本息偿还难成为信贷资金难以介入的障碍。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难以进入抵押担保领域。这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益性与银行的逐利性相背。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上是财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特征强,自身不适合商业开发。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大、还款周期长,多数设施不能作为经营性资产产生稳定的回报,是一种风险较高的项目。同时,国家在政策支持上没有明确的补偿机制,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支撑。

(四)当前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政策不完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缺失,信贷资金风险较大。银行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仍限于传统信贷支农方式,缺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创新产品,灾害性保险业务几乎为空白。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承受的自然风险大,农业保险机制的缺失,导致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吸引信贷资金的支持。政策建议

(一)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加大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培育合格的承贷主体。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产权归属,对现有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可采取竞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或联营等多种方式,使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商品化,作为金融机构贷款的抵押品,解决承贷主体不明和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可由政府主导,以此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贷统还的融资机制,为商业信贷的介入提供平台。

(二)政府部门要健全完善对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一是大力推行农田水利设施贷款贴息政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由各级财政给予贴息或承担全部利息。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提供减免税费的政策,减轻承贷主体的经济负担。

二是完善对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对辖内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当地政府要按投放比例给予奖励。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设施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三是设立农田水利设施政策性保险。

(三)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投入。

人民银行应与水利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投入。参照“政府主导、央行协调、银企唱戏”的模式,主动配合地方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和金融机构的衔接搭建平台,促使双方在投融资方向上调整思路,形成投融资长效机制。同时,通过引导和协调区域融资性金融机构形成银团贷款、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等,力促涉农银行业机构扩大对农田水利等支农项目的资金投放力度。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信贷融资对接工作。

(四)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产品。

一是农业银行(601288)等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度加大对可供商业开发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信贷投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是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是农村信用社应紧密配合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细分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尽量满足农户对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四是创新信贷管理模式。涉农金融机构推进“水权证”质押信贷创新,探索以项目未来的经营收益或收费权等为担保,对具有未来收益的经营性农田水利项目发放抵押贷款;积极探索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创新担保形式多样的涉农信贷产品,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开展大型农田水利设备、大型农机具等融资租赁业务。

上一篇:高三历史史料教学下一篇:活在当下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