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精选10篇)
1.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注意提问的目标性、整体性,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但是,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或提问不得法,不但起不到积极参与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讲《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教师设计了些相关问题: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体现在哪些地方?从文章中的哪些段落中能够体会到。本来这个问题;涉及得非常好,是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在听到问题时,纷纷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时间过于短暂,教师在三到五分钟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只有几位同学能够大概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陷入了沉闷。在回答时,学生自于准备的时间过于短暂,不能够系统的表述。教师应给以适当的肯定,然后慢慢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但是,这位教师,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几句,就进行到了下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系统的认识。
针对这次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我的建议是:
1、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提问时,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应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性、阶段性。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应设计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就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在发现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应适当地调整提问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3、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个整体的总结,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2.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二
一、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与回答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对于高中的政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问这一行为能集中高中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与政治学习活动。通过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上,使得学生调动思维检索知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说提问是学习和注意力的触发器。
2.在提问过程中高中生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试着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形成碰撞,激起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就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
3.提问对于维持课堂秩序也有促进作用。针对高中生展开提问时,你会发现学生瞬时安静了下来,学生的注意力被拉回到了教学程序中,教学秩序得到了管理,促进了课堂秩序的安定。可以说提问具有一定的课堂管理职能。
二、高中的政治课堂提问现状
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很容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局限于任何外部因素,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在实际教学中,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怎样呢?通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听课研讨,我发现这一简单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并不乐观。在听课研讨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好像很有收获,但细细品来发现有的提问低效而重复,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关联,有的提问虽然有关联可是不能体现教学要点,这样的提问并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误区,不能自拔。这样就违背了我们所提倡的打造高效课堂的初衷。分析原因,我们发现可以归类为以下方面:
1.主体性原则在问题教学中没有体现。在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要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提出的主体是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问题不能是教师主动提出来,而要由学生自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样的学习才是由学生的内驱力驱动的主动学习过程。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际教学情况如何呢?我们在实际听课中发现,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提出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师是整个过程的主体,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这种一味地单向传输的做法,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没有发挥的余地,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
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鉴于此,我们要更新观念,从备课就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创设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意识和理念,始终要从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一件大事。3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沉不住气,对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思考和解答。学生还没有经过慎重思考,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了。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教师仍然主导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直接忽略了对于学生展开启发引导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就失去了兴趣,对于回答问题就失去了积极性,甚至漠不关心。一些老师看到问题的提出不能引起学生的反应,甚至责怪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实质上这种现象就是由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还浑然不觉。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认识不够,还是有意和无意地在主导课堂,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学生发展和新课程要求的。
三、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高中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问题蕴含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有时并不容易,这时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但并不是要给学生答案,而是要用适当的语言启发学生向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思考,最终是要学生能够把问题回答的清楚圆满。
3.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篇三
提高政治复习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作者/ 叶思奕
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最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是启发教学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如果运用不当,整节课的有效性则大打折扣。
本人在高三多年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在复习课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提问”,如:一、“提问”缺乏问题情境,直接从课本知识中提出,提问方式单一,答案现成,求解的思路现成的,一问一答,仅要求课本知识的再现,引发学生思维倦怠,效率低下;二、课堂“提问”随兴而发,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的答案与教学目标偏离或者无关,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着急;三、教师提出问题后,为节省时间,自问自答,使政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提高政治复习课堂“提问”效率?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设置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是为了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全国考试大纲说明(广东卷)》的考核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顺畅的评议、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要提高政治复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清晰性、层次性、逻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逻辑性。 今年有幸去观摩东莞市优质课的决赛,我听了三节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比赛课。我发现三位老师的教学情境设置不约而同都涉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三位老师问题设置都有共性,那就是注重层次性和逻辑性。如光明中学刘利玲老师的课堂设置的问题是:“关于老人跌倒,1、该不该扶?2、敢不敢扶?3、怎样去扶?”三个问题简洁明了,目的明确,第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判断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完这几个问题后则可以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结构体系理清楚,课堂教学高效率得以体现。我在自己的政治复习课堂教学中,也是遵循着这个原则,要求自己的问题精确而有层次。例如,讲到《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时,为构建知识体系,提了三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时代性特征?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和重要性)3、怎么样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然后通过主观题训练,重点突出结构中“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运用,把整个结构清晰理顺。其他细节知识则通过一些选择题加以突破。
重视问题设置的层次性、逻辑性,可以防止很多新教师常常出现的误区,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一节课设置了很多的情境,设置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绕了多个圈圈、多重难关解决了各种提问后,整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却摸不得头脑,不得而知。
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具备“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政治教学论文 )因此,我尝试着采取另一种方法,提供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时,我先引用了一材料:“据报道,一辆运煤车行驶至山西岚县境内时被交警拦下,在收取了货车司机100元人民币后,交警未开任何单据便放行。当该运煤货车行驶至山西盂县境内时,同样的情况再度发生。在没有罚款理由、没有收据、没有罚单的情况下,交警收取了车主50元人民币。针对吕梁岚县运煤车无故被罚、阳泉盂县交警双向拦车罚款不开票和高速交警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山西省公安交警系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纪律作风整改活动,对公路“三乱”实行零容忍。目前,岚县、盂县公安局长等相关责任人已被免职。”学生看完材料后,我要求他们自己创设问题。由于之前先进行过一些提问技巧的训练,学生很快就提出各种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权力被滥用的情况?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又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对题目进行规范解答。经过教师补充、纠错后,最终进行结构小结: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度和监督?2、怎样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较高,而且复习效果明显较好。
引导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么去设置问题的同时,本身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在对话式提问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考试大纲》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获取的有关信息,而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些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培训和形成,在研究课堂“提问”效率的过程中,发现“对话式提问”在与学生的对话、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有效。
例如,在讲解收入分配的“公平”概念时,我曾试过与学生对话:
师:“有人认为公平就是消灭差别,平均分配才是公平,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平均分配并不公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平均分配就是多干少干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样会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
师:“很好,所以平均分配其实是奖懒罚勤,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有人认为只要按个人的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收入差距再大,也是公平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生:“不赞成吧?”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收入差距太大了,也是不合理的,这样很多人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师:“很好。所以,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让你给公平下定义,收入分配怎样才算公平?”
生:……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比起很多老师常用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的这种单一的问题,对话式提问则更有思想交锋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能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共鸣,使课堂精彩而高效。在讲解哲学概念,如“世界的物质性”、“意识”、“规律”等,通过对话式提问,引导学生对概念加以分析、推导,比单纯的灌输、背诵知识的效率要高得多。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引导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在高三政治课堂中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又可以助长学生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与认识,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
4.《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1 篇四
《投身经济建设》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二框
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感受经济全球化 【学情分析】:本班同学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自主性较强,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养成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题学习布置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生活感受为契入点,在自主活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生成教学资源,发挥“引”和“导”的作用,及时解决问题。【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国际分工的含义,跨国公司的含义,理解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推动力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使学生认识到,要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自己的努力,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学习重点分析】
1、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讲清这个问题,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入手。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各国经济联系的条件是什么?一方面,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商品的销售客观上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运用,为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从而使这些经济资源的流动变成现实。【疑难问题解答】
1、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载体
主要由学生利用广汽和日本本田合资的广州本田的案例,介绍跨国公司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寻求全球“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资本、技术、商品、劳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即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经济全球化,实质是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因此,它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利弊。经济全球化使大量的资本、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应对得当,能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能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剑”。主要由学生通过搜集的材料感受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概括。
【教学资源配置】
(一)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以国内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更要面对世 1 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趋利避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因此,本课题在单元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感受经济全球化。课题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难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按照笔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教材处理上作如下安排:
1、《面对经济全球化》是人教版《经济生活》新增内容,容量大、重点多、难点深,但大多数现象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接触,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其它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时老师发挥“引”和“导”的作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
2、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适当拓展,引进第四单元“探究活动”中的跨国公司的兼并,全球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知识,使课堂知识更具立体感。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推动力分别涉及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和本质,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适当调整内容结构,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入手,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推动力,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
(二)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框分为两目。
第一目“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然后,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资本全球化等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这一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目是对前一目的深化,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分析。这一部分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影响;然后,分析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并由此出发,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本地资源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其外。广东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更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因此,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充分挖掘广州市、番禺区的资源,说明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指导思想】
1、遵循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生活入手,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为案例研讨为支撑,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学习,挖掘学生资源,打破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惟一“信息源”的单一化、保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交流的场所。
2、树立大课程观,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课程结构。宏观上,即强调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又作单元内调整,把经济全球化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跨国公司的兼并及我国在全球贸易中遭遇的“绿色壁垒”结合,感受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微观上,实行课题内结构调整,将内容整合为三个问题:“经济全球化就在我身边”、“跨国公司知多少”、“我看经济全球化”。
3、理解课标,把握教材,超越教材。利用广州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优越地理条件,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教材资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保证课堂教学按预定的轨道进行,又即时捕捉学生活动中暴露的问题生成教学资源,深化学生认识,进行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5、通过经济全球化给一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方法:问题探究 案例研讨 学生自主活动
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习评价方案】
1、每个小组围绕教师布置的三个专题开展社会调查,上网搜集、筛选信息,制作成课件。
2、教师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课前准备反馈的信息,设置课堂探究题。【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
1、“经济全球化就在我身边”。要求学生搜集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文字图片或者其它相关材料,体验它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2、“跨国公司知多少”。搜集掌握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理解跨国公司的内涵,感受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我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有说服力的材料就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师准备
根据三大中心问题准备材料,设置情。同时,根据学生信息反馈和教师的预测,掌握学生在重点、难点的理解把握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准备,以备课堂之用。【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配置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更要面对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的气息呢?
专题一:“经济全球化就在我身边” 小组主讲人: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通过一台组装电脑的零配件来自于不同国家,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三种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以经济全球化的三种表现为基础,进一步介绍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教师强调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商品的跨国流动,而且是劳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造成的结果是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2、问题探究:“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经过师生互动概括总出来,强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那么,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力载体是什么呢?(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本专题的知识构建。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深化对经济全球化含义、表现的认识;从现象入手,概括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引出第二专题。其间穿插学生讨论。)3 专题二:“跨国公司知多少?”
主讲人: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学生利用广汽和日本本田汽车株式会社合资的广州本田的材料,介绍日本本田和广州本田经营规模、经营理念、经营业务,进而上升到对跨国公司的内涵、影响的理解,感受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载体。
2、学生把广州本田的材料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跨国公司推动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说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经营一方面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面对跨国公司推动下的全球产业大转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如何趋利避害? 先由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概括总结。
教师总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劳动力就业开辟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核心主导技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跨国公司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给一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面听听同学的观点。(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跨国公司的知识构建。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深化对跨国公司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专题三:“我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主讲人: 题目:《经济全球化给番禺带来的机遇》
利用番禺2003年利用外资状况,感受经济全球化对番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说明经济全球化为一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主讲人: 题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剧贫富差距》 运用一组数字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的利益不相同,经济全球化遭到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反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呢?
3、主讲人:
题目:《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运用亚州金融危机和9.11事件,说明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通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说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1、怎样避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2、亚州金融危机的起因是什么?对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什么启示?
亚州金融危机的起因由教师主讲,其它问题由学生讨论,教师概括总结。
教师总结: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一国都不能置身其外。我国的正确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结合周扬芷同学发言中提到的“绿色壁垒”思考第三个问题。
3、“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建议。”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概括总结。
(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构建知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懂得我国政府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为下一课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作准备。教师要注意以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生成教学资源,对症下药,适时引导,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置身其外。我们中学生只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才能很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课堂小结】 【学习评价】
1.经济全球化有许多突出表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大公司的运行超越了国界。这表明(D)
A.跨国公司是在本国有一个基地,并在每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大企业。B.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和各国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D.跨国公司是从事国际生产和经营的大企业。
2.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他们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商品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技研究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的90%。这表明跨国公司
(A)
A.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B.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界限。C使发达国家难于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D.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最好形式
【探讨与反思】
5.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3课 篇五
学
设
计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3课
个人收入与理财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税收的种类和特征;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识别股票、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和含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为企业和个人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税收是国家收入在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投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存款储蓄 ;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教学方法]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税收、民生”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现在的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增加,免费享受2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华西村村民的工资加奖金及入股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华西村村民理财的方式主要是什么?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
个人收入与理财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 教师评论】: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活动】:讨论“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好不好。
【学生活动】:讨论并积极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路得出正确的认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学生活动】: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哪些要素?看教材,进行总结。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分清某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请分析教材26页小芳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讲评】:小芳的爸爸是按劳分配;小芳的妈妈是按个体劳动者经营分配;小芳的哥哥的收入是资本和经营收入;小芳的奶奶是资本收入。
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块蛋糕做大,把蛋糕分配得更合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更合理呢?这就涉及我们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公平含义
【教师活动】:我们前面讨论了“按需分配”、“平均分配”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公平? 【学生活动】:讨论这两点是不是公平。
【教师评论】: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意味着每个人不管他的出生、能力、背景如何,都能够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公共利益的分配。规则公平是指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分配结果的公平,就是社会的一切财富和利益要均衡分配于全体公民,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当然,结果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
2、效率的含义
【教师活动】:前面的按劳分配是公平原则还是其它的原则? 【学生活动】:是效率的原则。效率是什么意思?
【教师活动】:效率,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即以最少的代价(时间、资源、人力等)取得最多的收益。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讲求效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讲求效率,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平均主义,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讲了在分配时,一要考虑怎样把蛋糕做大,让大家分得更多──讲效率,又讲了如何把蛋糕分得合理,让大家都满意──讲公平。请问:是把蛋糕做大重要,还是分得均匀一点更重要?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一致: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蛋糕你分什么”。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离开效率谈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兴,才会更积极地去做蛋”。只有坚持社会公平,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矛盾:想要把“蛋糕”做大,就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在对“蛋糕”进行分配时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而每个人在能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所得到的蛋糕的份额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也就是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均匀,则无疑会损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效率与公平又是冲突的。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呈现的图片,思考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学生活动】:讨论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评】: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公平的制度保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正确处理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键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学生活动】:如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两种极端)
【教师讲评】:
政府应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再分配是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其调节目标本身就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富裕”意味着效率,没有效率的发展不可能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但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个人或阶层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共同”就是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致富的机会、条件和环境,平等地享有共同发展的成果。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一)收税的特征及种类
1、税收的含义
【教师活动】:国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各种各样的部门和物资,它们的经费来自于哪里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选一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评论】:
每个人都与税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天天享受到的公共物品,无不有赖于税收。接受教育要有学校,看病要有医院,出行要有道路,保障国家安全要有国防,防洪、发电要有水利工程,这些都要依靠国家的税收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一句话,通过税收,而使国家筹集到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经费。可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税收是根基。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有计划地集中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2、税收的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图片,观察税收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图片,税收的性质。【教师活动】: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体现着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的分配关系。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小刘回到母校某职业高中办事,遇到了班主任丁老师,他热情地请丁老师到学校大门对面的某饭店吃饭消费了80元,但在结帐后索要发票时遭到饭店老板拒绝。他当即同工商、税务部门联系,老板在税务局依法追查开发票事件时,不仅不配合检查,而且采取藏匿、转移等手段逃避检查,更为严重的是该老板还伙同工作人员打伤了两名税务检查人员。有关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老板也受到法律惩处。对老板的惩处说明了税收的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讨论并总结税收的三个特征。
【教师活动】: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运转的基本保障,有税必有法。税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4、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多媒体表格展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了解我国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主要的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重点了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增值税,是对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增值税的纳税人。[活动平台]:制作税收小卡片
目标:理解税收的涵义和作用,明确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树立纳税意识,依法进行纳税。
步骤:分若干个组,利用课余时间,以组为单位到肯德基、麦当劳等餐厅;观察肯德基、麦当劳的消费者吃完西餐是否要发票;制作税收小卡片,课上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明;课下到街上做义务宣传,提醒客人要索取发票,哪怕只消费了一个甜筒。
(二)争做光荣的纳税人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活动】:创造情境“学生没有自己的个人收入来源,我们有没有纳税”,来进行辩论 【学生活动】:分成两个小组,经小组讨论后互相进行辩论。
【教师评论】:实际上在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我们已经就纳税了,不过我们不是直接的纳税人,而是间接的纳税人。税收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当我们走进超市消费,到银行取款,去影剧院看电影,到书店买书„„所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依法纳税,向国家多纳税,是纳税人事业成功、经济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成就。个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作了多少贡献,事业是否成功,纳税多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作为纳税人,为国纳税是值得自豪的,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2、公民应行使监督权利
【教师活动】:刚从商业学校毕业不久的小黄中了2万元大奖。原来,他当上保险推销员后,风餐露宿的他在拿到一个大保单后,高兴地在泉州市区一家酒店犒劳自己,吃饭后,他向收银员要了发票,刮开竟发现中了两万元大奖。他从泉州市地税局领走了两万元服务业定额发票特等奖,并主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4000元。小黄拿到奖金说:“以前我没有要发票的习惯,以后可得记得要了。”地税局为什么开展有奖发票活动?你在日常消费中有要发票的习惯吗?
【学生活动】: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使监督权利。
【教师讲评】:公民是国家税收的最终负税人,应自觉增强税收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行为,关注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检举,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
三、投资理财方式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0页内容,说明什么是储蓄存款活动?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有哪些?人们为什么进行储蓄存款活动?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储蓄存款的含义: 是指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教师点拨】:储蓄活动中,储蓄机构必须按规定为储蓄者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到期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否则是不合法行为。
【教师活动】:我国有哪些机构可以办理储蓄存款业务?
【学生回答】 :主要有建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浦发银行等等
2、商业银行
【教师活动】:多媒体介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哪些 【学生活动】:了解并说明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教师点拨】:在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教师活动】 :结合你对股票市场的所见所闻,谈谈对股票投资的认识。【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购买股票是居民投资的一种选择。股票投资能获得较高收益,但也有很高的风险。
【学生活动】:讨论教材的案例,股票投资有非常高的收入,同时,也存在赔本的风险。【教师活动】: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这是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定期获得的一部分分配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这种收入有时很高。公司的经营有好有坏,盈利了能获得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也会上涨,股民就会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一旦公司经营不好,亏损了甚至破产倒闭了,股票价格也会大幅下降,股民不但不能获得收益,反而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
2、债券
【 教师活动】:看教材分析什么是债券;债券和股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评论】: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教师活动】 :一般来说,债券主要有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偿还方式等项目组成。(可找一张国库券和其他债券,向学生展示)。发行国家债券,是政府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用来调节货币流通量、防止通货膨胀的手段。由于国家债券由中央政府发行,政府的资信程度最高,还本付息由国家作保,所以,国家债券的安全性高,风险最小,而且收益又比银行储蓄高,老百姓把国债誉为“金边债券”。
3、保险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假如遇到了这种情况该如何规避风险?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回避风险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有可能发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保险的意识,来借助社会的力量减少损失。保险是一种社会化安排,是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人组织起来,从而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人组织保险基金,集中承担。若被保险人发生损失,则可以从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换句话说,一人损失,大家分摊,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互助行为,体现了人们的互助精神,从而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学生活动】:对比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 教师活动】: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必要补充。社会保险就好像你在冬天里穿的一件衬衫,商业保险就等于皮大衣、大棉袄,有了它保证你过个暖冬。
【教师点评】: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当没有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的赔偿就是投保人投资的回报。
【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地有哪些保险公司?它们开展哪些保险项目?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积极发言
【 教师总结】: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从大的方面说,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教师活动】:想一想,我们学生参加的保险是什么类型的保险? 【学生活动】 :积极发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出现了分红保险等新种类,分红保险在具备正常的保障功能外,还可以从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中分到一部分盈余,能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加保险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的种类会越来越多,保险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全,参加保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知道了,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利用储蓄、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积极地为自己创造财富的积累,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35探究实践:
四、探讨回答 [板书设计]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一)税收的特征及种类
(二)争做光荣的纳税人
三、投资理财方式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6.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篇六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熟记公民的三权利、四义务、三原则等主干知识;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与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民的政治性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理由:因为学生容易把权利和政治性权利、义务和政治性义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为一谈。
解决办法:采用真实的事例、案例及其图片、文字,让学生真正地突破该重点。2.难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理由:学生日常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较少,该原则是操作层面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透彻。
解决办法:采用真实的案例、设置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突破该难点,并且教师再讲解、归纳和总结。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导言:视频“2015年两会”特别专题报道,并摘录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性权利和自由?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由此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设疑启思,层层推进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课件展示预习问题----落实基础
1.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性权利与自由?
2.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构建本框的知识体系。(重点)
先把学生分组,然后讨论,师生共同概括总结。课堂学习:你来说
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图片略
提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这是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课堂设问:在我国所有的公民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吗? 课堂学习:你来辩
王伟:今天我班进行了班干部选举,我投了朱军一 票,可结果我被选为班长。张浩:恭喜你啊,你行使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你如何看待张浩的观点?学生讨论略。
今年王村进行了村长的选举,最终王汉以超过50%的36票当选为村长,说明我国农村的民主取得进步,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体现。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学生讨论略。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课件展示:岸边的死鱼的图片。课堂设问: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要自由就不能要法律? 学生讨论略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课堂学习:你来习
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图片略
提示: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接下来将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从总体上看 2.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从二者的存在看
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从二者的主体看
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从权利的实现看
(二)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
课堂探究:1.某市级领导周某在人大换届选举中涉嫌贿选被依法逮捕,在法庭上,他辩护道“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合法权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又是市级干部,应该从轻处罚”。
2.市民王某因房屋拆迁久未安置,房价又节节攀升,一直只能租房居住。为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王某在公共场合设置路障,并用高音喇叭向路人播讲个人遭遇,以期引起政府重视。
周某的辩护是否合理?王某的做法是否可取?他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违反了什么原则?
将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1)表现: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第三,任何公民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2)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原则?
A、特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B、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反对一切特权。
C、是宪法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理论上平等,现实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课堂设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和
守法平等吗?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②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④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2)如何坚持:
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原因:两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两者利益结合起来。(2)如何坚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树立国家观念和主人翁意识。这也是本框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件展示一段材料:
1.2015年两会----“同票同权”彰显人人平等.2.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约每67万人分配一名.3.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分配相同的地区名额数为8名.4.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1名代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神圣的权利和庄严的义务,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课后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二1.1.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评测练习】:
材料一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二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开展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浪费公共资源行为的错误。
参考答案: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②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材料中的浪费行为,只强调了个人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忽视了节约公共资源的义务。
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坚持二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有损国家的利益。
④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材料中的浪费行为,只考虑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因此浪费公共资源是错误的。
板书 【板书设计】
公民的政治性权利和自由
----是什么?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
形成了新型关系
-----为什么?
7.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七
(一)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数学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提问,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提问的方式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留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大多数小学数学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提问对象,其它的延伸知识或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少。
另外,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只是单纯的以“数学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从不考虑学生答题过程评价,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提出来的问题窘况,根本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只问不答”的局面。
(二)“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学理论,只是机械化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成“问题”,为了“提问”而简单地“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精髓,提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师生互动良好,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教师只是简单的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提些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心理学应用不够理想,数学问题设计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具有随意性。
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知识的宣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反之,无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觉情绪低沉,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迟钝,师生教学互动性不强。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组成了小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如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意义。
只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保证小学生轻松快乐地接受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启发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才能体现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气氛融洽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在考核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设置具有启发式问题,直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和寻找答案。
启发式提问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
问答式提问,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强。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理解问题时往往会表面化,或简单直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通信易懂的问题,不能太书面化或理论化,尽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
提问的方式应该游戏化,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尽量让小学生自我完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争着回答,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形象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问题情境,尽量使用图片、演示等具体的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兴趣引出问题,及时引导和答疑,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
这种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消化课堂知识。
另外,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应该保持连贯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当然这种推断式的课堂提问也会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反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互动。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分析课堂提问效率的影响原因,深刻意识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性,反思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俗性、针对性和情境四个方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就能够真正发挥课程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8.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篇八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知识、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空前的重大意义。在当代,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迅猛向前推进,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和情感的培养。但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重视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只重视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仍然存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应该成为综合能力基础的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影响了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和开拓性。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自觉运用阅读教学关注对学生阅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尊重教育学心理学关于阅读的规律,结合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全面阐述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定义、目标和特点,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原则、方法,进而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更多还原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an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economy,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Nowadays,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stricter requirements are challenging us.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hich focus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integrated quality, advanced rapidly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xamining students’ability and emotional cultivation.However, conventio...更多还原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阅读教学; 设计与研究;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ading teaching; design and study;
【索购硕士论文全文】Q联系Q:138113721 139938848 即付即发
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引言 11-15
(一)选题的缘由 11-12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三)目前的研究现状 12-13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3-14
(五)研究的方法 14-15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概述 15-24
(一)阅读及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15-17
1.阅读 15-16
2.阅读教学 16-17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17-24
1.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含义 17
2.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目标 17-21
3.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特点 21-24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4-28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阅读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4-25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阅读教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25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阅读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要 25-28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28-31
(一)孔子的学思行结合阅读思想 28-29
(二)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 29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教学思想 29-30
(四)布鲁纳的主体建构理论 30-31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设计 31-45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31-32
1.素质教育要求下学生终身发展理念 31-32
2.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创新教学理念 32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原则 32-34
1.先行性原则 32-33
2.内化性原则 33
3.实践性原则 33-34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实施 34-38
1.课前预习——借鉴移植 34-35
2.课中对话——回归整合 35-37
3.课后总结——创新实践 37-38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的方法 38-45
1.讲读法 38-40
2.辩论法 40-41
3.陶冶法 41-42
4.体验法 42-45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 45-49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的开发 45-46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人力资源开发 46-47
(三)学校图书资源的开发 47
9.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问设计论文 篇九
“针对性”是指提问内容是否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即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只有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才能够实现对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促使他们去进行知识的探究。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对提问针对性的设计,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对他们学习动力的有效调动,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打下基础。
2.2目的性
提问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其必须要具有足够的目的性,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教学价值,所以保证课堂提问的目的性也是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提问都必须要具有目的性,例如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应尽量避免,因为其缺少明确的目的,故而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无积极作用。
2.3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只有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才具有价值,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对启发性作用的融入,以确保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对学生思维模式产生启发,为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提升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带来帮助。例如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生字结构的对比,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让他们了解汉字之间的结构特征和相互关系,以此来启发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论观念,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实效性
10.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 篇十
主备:高一政治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应该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2.能力目标
在权利与义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的分析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亲身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例,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自觉投身政治生活之中。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3.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
过渡: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履行的政治义务体现的,是有宪法保障的,人民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体现。那么我国人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履行哪些政治义务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本框题的内容。一.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探究与共享
阅读教材P7-9的内容,分组探究:
1.细读P7—8的图片及其文字说明,说说它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行使哪些政治权利、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2.归纳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并简要说明公民的政治权利、义务与政治生活的关系。二.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
(一).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政治权利、义务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公民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2.含义: 3.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含义
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 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②法律资格: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国籍条件:我国公民
年龄条件:必须是年满18周岁
政治条件:依照法律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 ③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议一议:为什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每个人事实上不可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选出自己满意的代表,让他们代表自己行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可见是否认真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关系到人民能否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问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行使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公民极为庄严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④内容:
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人大代表 公民有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公民可依照法定程序罢免不称职的人大代表 注意:(1)在我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是广泛的,但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未满18周岁的公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选举权是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而不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领导人的权利,也不是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城市居民委员会成员的权利。谈一谈: 《湖南日报》报道,衡阳2012年末至2013年年初的一次省人大代表选举存在严重贿选行为,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送钱拉票涉及近600人受贿,涉案金额更高达1.1亿余元。湖南省委声称这是“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挑战,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是对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的挑战。必须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截止目前,56名贿选者为此确认当选无效,512名受贿者辞职。衡阳还有多名处级干部被处分与调整职务。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童名谦即是该案的主要责任人,已落马,与童名谦同时落马还有原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国初。你如何看待衡阳贿选案? 2)政治自由
①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②意义: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辩一辩:关于如何理解自由,有以下两种观点。你认为它们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观点一:政治自由就是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观点二: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参考:
1.自由离不开法律,法律对自由起保护和促进作用。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是相对的,政治自由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2.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3.所以,观点一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
③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自由和法律是对立统一的:
(1)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2)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对自由起保护和促进作用。(3)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3)监督权
①含义: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②内容: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③要求:依法行使,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二)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含义;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2.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在钓鱼岛问题上孙海英、吕丽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履行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如:去年下半年雾霾非常严重,政府制定了《烟花爆竹有限禁放条例》,很多公民都认真遵守。这些公民履行了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如:在索契冬奥会上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扬获得1500米速滑冠军,她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探究:1.阅读教材P9-10的探究资料,请你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方面,对上述做法进行归类。
2.选择其中的两个方面,列举实例加以简要说明。参考: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包括:
(1)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4)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5)反对西化,分化
(6)捍卫国家政权(8)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2)严守国家秘密。(3)配合国家安全机关
(7)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应及时„
(9)努力维护国家安定
(10)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11)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2.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既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也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如维护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严守国家秘密国家机密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机密,随着国际斗争的复杂化,经济和科技方面的机,密也决不可忽视。如,我国景泰蓝生产的工艺,云南自然保护区中蝴蝶的珍奇品种、生产乌龙茶的土壤成分等都曾被国外窃取,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高考泄密属于“非法获取国家机密”。例如:妨碍公务、包庇罪。
学生活动:你觉得公民要履行政治性义务,具体到中学生的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呢?
三、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含义:指我国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即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
2)为什么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呢?
因为我国法律只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否则法律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改革开放的有力武器。但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平等的。
3)应注意的问题: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受同样的权利、履行同样的义务。
②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一切特权。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盘点2013省部级高官落马名单
1郭有明,湖北省副省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2陈柏槐,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2013年11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3廖少华,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2013年10月,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季建业,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2013年10月,涉嫌严重违纪,免去其领导职务,现正在按程序办理。
5蒋洁敏,国资委主任。2013年9月,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6王永春,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总经理。2013年8月落马,涉嫌严重违纪,在接受组织调查。
7李达球,广西政协副主席、区总工会主席。2013年7月落马,因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王素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2013年6月落马,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9郭永祥,四川省人大副主任,曾任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2013年6月落马,正接受组织调查。
10倪发科,安徽省副省长。2013年5月落马,正接受组织调查。11刘铁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3年5月落马,正接受组织调查。
12吴永文,湖北省人大副主任曾任湖北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2013年1月落马,被中央纪委带走调查
说明:这些高官的落马,表明了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一切特权,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公民。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理论上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①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这种对应关系是指任何一项法律权利都有相对应的法律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如: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②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当公民享有并使用某项权利时,就已经附着这样的义务。即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有损他人的利益,而且个人享受权利时也必须担负起相应的义务。不存在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公民。③权利与义务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尽自己的义务。2)怎么做?
一是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二是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注意:权利可以放弃,权利的不行使视为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辩一辩:
你认为以下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参考:观点一是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略。
观点二是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绝对化了。一般来说,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因为无义务的权利是特权,无权利的义务是奴役。议一议: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人肉搜索”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互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搜索。人肉搜索到底是福是祸呢?在强大的搜索功能背后,隐藏的暴力和侵犯隐私权等因素也着实让人担忧。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你认为作为网民应该如何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讨论:
长沙修地铁,有不少地方要拆迁,不少市民住惯了老房子,熟悉了老地方,不愿意搬,就和政府闹矛盾。可是市民们不搬迁,就会影响地铁工程。关于房子拆迁问题,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的角度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为什么要坚持?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表现为: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2)如何坚持?
①从国家角度看,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②从公民角度看,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课堂巩固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意味着(D)A、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B、公民都应有管理国家的权力 C、公民的言论、集会、游行的自由不受约束 D、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2、“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形象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该市政府实行“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体现了尊重公民的(B)
A、提案权 B监督权、C、质询权 D、议政权
3、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应该获得相应的义务。这意味着(C)A、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
C、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权利即义务,义务也是权利
4、“权利的真正源泉在于义务。”这句话意味着(A)①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②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 ③只有先实现权利然后才履行义务 ④履行义务必然享有权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5、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A)A、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所有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C、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的政治权利 D、公民都具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
6、干部用的准不准,交给群众“审一审;”干部用的行不行,交给群众“评一评。”这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干部任用实行公示制的通俗说法。选用干部通过公示的办法让群众把好最后一关,将干部人选交给群众评说、把关。这种制度(C)①体现出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扩大了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③表明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④体现出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7.近两年的“两会”期间,网络媒体开通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我向总理献一策”等栏目,上百万网民踊跃参与,各种提问和建议多达数万条。网络民意表达是(A)
①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体现 ②公民意识增强的重要表现 ③政府赋予公民提案权的表现 ④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国家实施司法救助制度,就是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为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这样做(C)A.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法律的实施 B.有利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C.有利于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有利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9.公民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行使自己的集会、游行、示威权利,有人认为这是对公民政治 自由权利的限制。这种观点正确吗?
答案 不正确,割裂了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 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权利。
10.《齐鲁晚报》载文指出,有的摊主用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提示语,噪音干扰了人们逛街的情绪,影响了周围群众的休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这一事实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我国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作业: 1.《三维设计》“对点训练”1——9题必做 2.选做《课时跟踪训练》
(二)3.收集两条新闻 六.板书设计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与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的政治课堂提问教学研究论文11-18
政治课听课感想:解读课堂有效提问的密码12-07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07-10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10-27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7课09-26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15课11-0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0-13
不言代价与回报精选高中政治教案教学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