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2024-10-21

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精选11篇)

1.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一

创新型企业的内外部管理机制探析

[摘要]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管理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决定了当前开展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主要应从制度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展开,核心是企业治理机制的创新和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的外部管理机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一是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激发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力;=是维持市场的公平和效率,并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保护。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外部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12-0036-04

一、企业管理机制研究对促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的研究,是由管理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管理机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起着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形成、凝聚、巩固各种创新型要素的重要渠道。建设创新型企业,需要各个方面的创新型要素,如资金投入、创新型人材、科学技术创新、知名品牌以及潜在市场,等等。每一种创新型因素,从什么地方来,如何保持持续增长,怎么样发挥正常作用,都需要科学的长效机制来进行管理。

(2)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沟通、联接、组合各种创新因素的重要枢纽。如果说各种创新型要素是创新型企业这个大机器的必要零件,那么,科学管理机制就是完成这些零件组装任务的组装车间。确定各种创新型要素的比例,通过合理的组织把各种创新型要素结合起来,增强各种创新型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各种创新型要素产生一种良性的合力,形成更大的创新力。而沟通、联接、组合各种创新型要素,使每一种创新型要素都发挥出自已的最大作用,并最终产生出最大的合力,正是科学的管理机制所能完成的任务。

(3)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激发、推动、引领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管理机制是一个企业的统帅,它设定了企业的基本框架,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一个企业是不是创新型企业,能否进行真正的企业创新,能产生多大的企业创新,最终要看这个企业的管理机制。设置哪些部门,每一个部门在整个企业中处于什么地位,需要哪些员工,每一个员工在整个企业中承担什么样的权利和责任,进行什么活动,每一个活动在整个企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等,直接构成整个企业的基本气质,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基本功能。加强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的研究,是由我国当前创新型企业的管理现状所决定的

当前理论界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企业界对创新型企业的建设,都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这就决定了当前的创新型企业建设还有众多不成熟的地方。从管理机制的角度看,当前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过于强调科技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重视不够,不可否认,科技创新确实是我国企业急需提高的一个承点,但是创新型企业不等于科技创新型企业,他包含着比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多的内容。过于强调科技创新,甚至只看到科技创新,而忽视包括管理机制在内的创新型企业全面配套工作,会将创新型企业建设限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里,更不利于在全国各种层面的企业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

二是对市场的消费需求重视不够,导致我国企业的管理机制已经跟不上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创新型企业的一个核心特点是以变动着的市场需求作为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无论生产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首要的前提都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选择日趋多样的情况下,企业创新就是要从捕捉市场需求的信息开始,以新的市场需求作为自己创新的突破口。这就需要企业把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和市场开发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把管理重心放在生产、销售或服务上,只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突击进行市场调研工作,而没有建设长期有效的市场分析机制。

二、创新型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企业治理机制的创新。在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是否形成足够的规模,例如通用电器、松下等大型企业都在该背景下产生,此时投资者的资本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股东治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环境正逐步发生变化,例如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本的筹集变得更加容易,来自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新的市场机遇不断涌现,此时规模已经不再成为决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一些企业家可以凭借其敏锐的市场目光,抓住市场机遇,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市场的领先者,如微软(Microsoft)、雅虎(Yahoo)、谷歌(Google)等企业,这些企业自创业开始,在短短10多年时间内成为全球的顶级企业。这说明,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中的人力资本逐步成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创业投资是随着新经济的产生而得以迅速发展的投资形式,为企业的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每单位资本所提供的创新贡献率是普通资本的3倍,风险企业之所以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运转经营,与其实行了更为合理的治理机制有关。与普通企业相比,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风险企业普遍使用了可转换证券作为融资工具;第二,风险企业中往往根据阶段性目标进行相机管理;第三,风险企业往往通过多阶段投资方式,即投资者往往并不一次性投入企业所需的资本,而是根据企业经营的状况,分阶段投入相应的资本。

传统的治理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目的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以布莱尔为代表的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目标不应该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相关利益者在内的总利益最大化(Blare,1999)。特别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趋向稳定之后,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已经不再是企业家的创意和组建企业的才能,而是在特定市场条件下的运营能力和来自组织内部持续的调整能力,即稳定后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来源于经理和员工的人力资本,而不再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此时企业治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励经理和员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这一目标,一种通过报酬制度使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租金更多地联系起来,如通过员工股票所有权计划(ESOPs)或者股票期权(opition)的方式。另外一种是通过授予员工关键性资源的进入权(Zingales,1997)。因此,与传统型企业的权力集中在金字塔组织的顶层相比,创新型企业中的权力分散地分布于组织之中,并采用一些更为平等的组织制度安排,例如,企业中的水平等级制度(hofizontM hierarchies)取代垂直的等级制度(vertical?hierarchies),并更多地采用项目团队的组织方式(Blare,1999)。

国外关于企业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的产权安

术创新整合机制,构建的目的在于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创新源的问题。从目前中国科技研发实力的分布上看,科研中心、大专院校等学术和科研机构集中了大量的科技研发人才,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他们的专利发明申请量、拥有量、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均远远高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创新源不足的问题,而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则面临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整合二者的技术创新力量,可以很好地解决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源问题,同时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要鼓励、支持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面向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各项服务。同时,要强化服务机构的建设,尽快组建起一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既有经营思想,又懂政策法规的高级营销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队伍。另一方面,要构建创新型企业间的模块化创新整合机制。随着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科技创新周期的逐渐缩短,现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是难以为继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技术创新。因此,有专家认为:“未来的跨国战略将日益以协作而非单纯的竞争为依据”(乔尔?布利克等,1998)。这需要政府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相互合作的信息,使企业能够根据产品等的需求进行自由组合,这既可以促进企业的相互竞争,使企业能够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还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寻找到作为优秀、合适的合作伙伴,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能够不断创新的核心力量。在我国,科技人才短缺是一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每万名劳动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瑞典是86人,日本是85人,美国是74人,澳大利亚是66人,法国是61人,而我国仅有7人。对此,政府应该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上的支撑。这需要:第一,加强创新型教育。一方面,创新型教育要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我国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以及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改进大学教育体制。大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关键的阶段,对此,大学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及时合理地调整学科、课程的设置。同时,在培养方式上,应采用更柔性、科学、适宜的培养方式,为青少年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第二,建立对人才的吸引和留住机制。政府一方面要为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加大吸引的力度,为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条件,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实行柔性的人才流动政策,尤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才引进办法,代之以“候鸟式”或“两栖式”等多种人才流动政策。第三,塔建创新型人才的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教室等手段发展远程教育,解决工学矛盾;组织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内外企业学习,加快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等。第四,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非常优秀的精华,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对创新的束缚因素,缺乏冒险精神、不求上进、但求无过等思想,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思想和行为。创新文化核心是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它是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的有机统一。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对于发挥和调动创新型人才的聪明才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各国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来看,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些法律法规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投资政策、融资政策、专利保护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创新的各种奖励政策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法》等政策法规,但是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在有关创新型企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政府应出台更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完善有关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推广,以及政府支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活动减免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制订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特别要注意对发明人的激励,以及对发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并鼓励到国外申请专利。政府还应通过行政和管理机构的有效运作,规范科技创新行为等。完善创新型企业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有效的管理和扶持,但是目前在我国还缺乏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创新型企业专门的管理机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存在多头管理、管理缺位等现象。对此,政府需尽快建立起具有综合功能、权威性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创新型企业的各项工作,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实施,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等,改变目前创新型企业多头管理的局面。除此之外,政府还需组建一些专门性的机构,如创新型企业人才培养机构、技术推广中心、信息咨询系统、技术创新咨询中心等专门性机构,帮助解决创新型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难题。

[责任编辑:李小玉]

2.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二

一、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 制度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制度环境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主要因素, 分析其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 并探讨制度环境中几个重要因素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1) 市场化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明显成就, 尤其东部沿海城市相对较发达, 市场化进展很快;而另外一些城市非市场因素仍然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因此, 制度环境对不同地区的公司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企业行为特点就会表现不同, 市场环境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促使企业竞争加剧, 管理者面临竞争压力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操纵利润。

(2) 政府干预行为。政府作为控股股东会采取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获取收益, 这种股权特点带来许多问题:董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非控股股东由于力量薄弱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若没有政府的干预, 由于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且股权不能流通, 上市公司控制权不可能发生变动。公司经理人市场也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 使众多治理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传统的治理机制处于此制度环境中无法起有效作用, 更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现象的出现。

(3) 法律制度环境。发达国家依靠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处理公司治理问题, 比我国的公司治理问题处理的相对较好, 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就能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依托于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之严厉的执法部门和人员, 将有效制约公司治理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因此, 我们可以说法律制度环境水平影响着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

(4) 会计制度变革。监管部门在最近几年中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标准, 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为抑制盈余管理营造一个良好大环境。特别是2006年对会计制度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订, 采取基本统一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标准并提高信息披露标准。新制度将能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实行信息披露、准则规范、治理结构等也会减少发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 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市场竞争会给盈余管理造成重要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是控制权市场、资本市场、产品竞争市场、经理人市场。

(1) 控制权市场。激烈的控制权市场竞争使得公司有被吞并、收购、兼并的潜在危机, 经理人员也存在被代替的可能。因机会主义行为或绩效欠佳而被取代的风险时刻存在, 就会对公司管理人员形成直接有力的压力, 上市公司在面对控制权市场的压力下, 当经营者业绩达不到期望时, 将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

(2)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要求企业公司管理层必须定期公开披露其财务情况, 使会计盈余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直接关系着企业价值的定位。另外企业市场价值还与经理人个人利益联系密切, 经理人会产生强烈动机采取操作盈余信息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业绩越是良好, 就会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企业就能募集到更多的权益性资本, 也会减少成本, 增加企业经营管理的空间和自由度, 从而经理人越是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3) 产品市场。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企业产生生存的直接压力, 使经理人重视企业的经营战略。较高的会计盈余披露会吸引其他潜在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或生产领域, 使竞争更加激烈, 最终导致失去较高盈利。若是垄断性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战略性生产行业, 相对较高的会计盈余披露、公众的压力会促使政府加强监督与管制, 避免政治关注和新竞争者进入, 会促进经理人采取选择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使对外报告的净收益以非暴利的正常形象出现。

(4) 经理人市场。会计盈余信息是经理人能力、价值评估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而这种评估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完善、健全的经理人市场。通过竞争机制能力强的经理人会得到很多工作机会且往往是高薪聘用, 而能力欠强的经理人则往往会被替换, 从而面临失业的威胁, 因此经理人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盈余管理便成为其常用的手段。

(三) 债权人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司债务对于企业管理层的约束来自债权人, 特别是银行的监督和严厉的债务条款。债权人 (尤其银行等大债权人) 的专业化能有效改善公司治理的绩效, 债权人治理在日德公司治理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存在实质性的参与, 为满足债权人的要求, 避免违反一系列与债权人签定的苛刻条件, 并因此陷入财务困境, 企业管理者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企业的经营业绩, 蒙骗债权人。

(四) 市场中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市场中介组织在市场运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使政府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 成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下面从审计市场、机构投资者等方面分析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 审计市场。投资者主要根据财务报告获得企业重要信息, 并依据这些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但是因为外部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增加了扭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能性。通过让外部人了解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审计减少经理层和公司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 审计质量的高低在盈余管理上会有所表现, 因此盈余质量可以反映审计质量的高低, 同时高质量的审计是可以鉴别出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

(2) 机构投资者。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投资人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动力。但很多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缺少必要的专业经验, 所以不能有效的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因此机构投资者并不发挥积极主动的监督功能, 而是注重短期利益的运作方式, 会通过资本市场给经营者施加压力, 当盈余无法达到机构预期时管理者极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操控盈余。

二、上市公司以外部治理机制规范盈余管理完善对策

(一) 加快市场化改革,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

改善制度环境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通过资本市场建立公司所在区域市场环境的披露机制, 不仅可以使投资者把握市场环境, 而且能促使该区域的政府主动改善制度环境, 从而加快地区的市场化进程, 逐步改善公司面临的制度环境。

(二) 加强经理人市场与声誉机制建设,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

所有盈余管理行为都与具体的管理者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经理人声誉机制, 激励和制约经理人的行为, 从而促使管理者当面对市场压力时, 通过努力工作而不是盈余操控来提高公司的真实业绩。

(三) 增强债权人治理, 维护债权人利益

增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发挥其主动监督的功效, 从制度层次上保证债权人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并建立偿债机制, 切实做到维护债权人利益。

(四) 加强审计市场管理, 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

逐渐建设审计市场, 使审计师充分显示外部监督者的功能, 成立相对完善的审计职业规范体系, 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改变机构投资者的结构, 引进更多需要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 能有效的发挥其外部监督者的作用。

三、结论

盈余管理受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健全外部机制才能配合内部治理结构, 从而发挥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大功能, 就是在上市公司的内部和外部通过制度化、结构化的安排达到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公司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权力的有效配置, 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而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娥平:《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绩效滑坡》, 《管理科学》2011年第5期。[1]刘娥平:《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绩效滑坡》, 《管理科学》2011年第5期。

[2]杜瑞:《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管理评论》2011年第3期。[2]杜瑞:《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管理评论》2011年第3期。

[3]卢闯:《市场化程度、盈余管理与银行贷款定价》, 《科学决策》2010年第9期。[3]卢闯:《市场化程度、盈余管理与银行贷款定价》, 《科学决策》2010年第9期。

[4]雷强:《银行债权与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效应》, 《金融论坛》2010年第9期。[4]雷强:《银行债权与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效应》, 《金融论坛》2010年第9期。

[5]高雷:《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会计研究》2008年第9期。[5]高雷:《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会计研究》2008年第9期。

3.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三

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是探讨科学的社会性质及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宏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探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的控制,以及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后果;微观的科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科学家们知识生产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内部运动规律。具体说,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造成的问题,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要素对科学的影响。(2)对科学本身的研究。研究构成科学的基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科学的作用、科学的动员和奖励制度等。(3)对科学界的研究,包括科学共同体、科学界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等。(4)对科学技术政策的研究。

一、科学对我国教育的作用机制

科学的本质在于人类主体用理性思维对客体(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进行系统的探究,以把握其中的普遍性规律,从而控制和改造客体,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科学作为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展现和形成人的心智力量。

科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学生进行准研究活动的过程。对科学教育本质的揭示有助于我们辨析当今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准科学认识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一是扩大了科学家认识成果的影响范围,促进了未成年人的个体发展;二是为少年儿童长大之后的科学研究莫定良好基础,从而提高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

(一)科学直接作用于教育。科学系统中的知识生产成果直接进入教育系统,引起教育系统结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的变化等。

重新调整和规划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比例,以人为本,把研究重点放在科学教育的普遍理论上,尤其要对我国丰富的科学教育实践经验从哲学上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回答我国科学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一系列问题。

与时俱进,坚持以思辨和实践经验为主的科学教育研究方法,推行和重视科学实验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并大力开展创新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新方法、新理论介绍给科研人员和科学教师。同时,还应注意以人为本教育的认知结构的建构;科研品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教育系统中的生成规律及培养对策;科技兴趣和科学精神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养成的规律及培育策略;用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培养科学方法的修养和掌握问题研究等。

(二)科学间接作用于教育。在科学体制化条件下,科学活动的主体表现为三个相互有联系的水平:个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在第一个水平上,起主体作用的是个人——直接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家。在第二个水平上,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是科学集体,各个人的活动直接在此进行合作,并且一般科学劳动表现为共同科学劳动。在第三个水平上,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是整个社会。在这三个水平上的科学表现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产生了

影响,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变化,而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的变化,又反过来促使科学的变化和发展。

二、科学对我国教育科学功能的影响

(一)教育的科学社会功能的表现形式。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文化功能,即保存文化和传播、更新、与发展文化。教育的其它社会功能有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社会角色的分配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科学功能。教育的科学功能表现形式为:(1)教育是知识再生产的基地;(2)教育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3)教育影响知识生产质量;(4)教育导致劳动者知识更新。

教育的科学功能从其产生、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以理论形态体现的教育科学成果是丰富的。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事实加以说明,以把握其内在本质和特点,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

教育科学功能的实现过程是与具体教育体系、实践活动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着教育的科学功能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差异,但又密不可分。

(二)科学对教育科学功能的影响。科学发展和知识更新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结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不断变化,进而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实现教育对科学的“反哺”。科学不仅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在J.D贝尔纳的著作中,按照韦尼格尔的意见,实践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论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1)教育观念;(2)用语言表述的教育规则等;(3)理论家的理论。其中,真正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的是教育观念层次的理论,所以我们应努力促使教育科学理论向观念层次转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注重教育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切实按照科学教育的使命与目标全面、完整运作。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和心理学等学科取得平衡,促使文理交叉和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合理综合的知识结构,充分了解基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科学的作用。

(三)更新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对科学影响的要素,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使科学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和独立思考来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

(四)建立奖励机制。切实落实和开展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或科技竞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教师和学生在科技研究或实验中共同动手、动脑的习惯,进而提高教师和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

(五)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配套购置合理的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以及图书资料。实现现代科学教育的内容多样化、先进化、实用化。

(六)更新教育内容,注意吸收现代新科技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广泛开设《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社会》(STS)、《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论》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课程。

(七)培养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敬业精神。注重培养师生热爱科学和崇尚科学的精神;锐意进取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科学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同心同德和精诚合作的精神。把自己的世界观建立在严格科学观念基础上。

四、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当今科学的社会理性化趋势和“智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要求,培养目标要由“新型科教工作者”变为“新型科教人文主义者”,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主动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民族振兴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正确面对现代科技革命对我国教育体制提出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J.D贝尔纳著,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路甬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0(9)

[3] 张庆守,《科学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教学研究与实践,2004(6)

4.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四

图:百度的搜索结果标题部分给出了一串“离奇的”中文文字

回到tradekey网站本身,去看一下:

图:tradekey网站本身的标题(title)并没有该串文字

原因如何?看一下答案:

图:原来,有至少315处把Tradekey的域名和“离奇”字串放在一起。

从此可以看出,OFF PAGE(站外优化)的对搜索引擎结果的作用,

此例可能并非TradeKey的人有意为之,而是百度从HTML文字中挖掘和分析超链接技术的结果。

注意:我把这种作用归为外链锚点文字(关键字)对百度SEO的作用,其实这字窜“推荐最近很牛的一个站沙特人开的询单n多”并非真正出现在链接锚点文字(链接关键字)中,而是在外链的后边。

此种现象对百度SEO是有一定意义的,敏感的人可以利用。

如果想在百度“污名化”一个纯E文网站,如做“新闻不能太XXTV”的CNN网站,如果发起一个CHINESE BLOGSPHERE BAIDU BOMB,把“著名造谣网站”几个字缀在纯LINK后边,也许在百度里查CNN就会看到:“CNN著名造谣网站”。

参见Google bomb

5.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思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外部性内部化是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所在。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利用外部性理论,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外部性 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保护

1、外部性含义

a)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

Fi=f(Xi,Xi,Xi,···,Xi,Xj,)i≠j 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存在外部影响。其中Fi是生产者i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i的效用函数;Xi是生产者(或消费者)i的内部影响因素;Xj是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i施加的影响。

b)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某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外部性问题。实际上,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外部性的产生,实质上是社会边际收益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当存在外部性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收益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成本,由于价格信号失真,据此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

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环境资源的无产权和零价格制度,致使其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了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产生了环境外部性问题。当存在环境外部性问题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外部性对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性和n

m

23m

n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负担,从而使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现象。

2、环境问题中的外部性

环境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条件,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的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主要是微观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给其他群体所处的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微观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给其他群体所处的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环境污染便是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实例,有学者称其为资源的无效率配置,因为产生外部性的行为人其私人成本要小于社会成本。假设河流的上游有一个钢厂,下游有一个渔场,钢厂造成河流的污染使渔场受损,钢厂产量越高,渔场损失越大。而钢厂作为肇事者,却无需对渔场给予任何补偿。由于钢厂厂主在生产时只考虑其私人成本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无需考虑河流受到的影响,而使渔场受到损害,尽管这种损害是无意的。外部性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于河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特殊性。

3、探索环境保护的途径

外部性理论阐述了由于资源的无偿共享性(即有竞争性和无排他性), 导致了厂商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无需对资源和环境负责, 从而引发环境问题的大量存在。为此, 必须引入一些特定因素对厂商行为形成约束, 才能尽可能减少上述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规划和管理近些年被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它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综合手段来实施环境管理。

一、法律限制。在一个法制社会,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常规方法。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其稳定性与强制性使受害者的权益受到最有力保护。美国经济学者斯蒂格里兹认为,“ 运用法律系统解决外部效应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受害者有直接的利益,因此受害者比政府更愿意弄清有害事件是否发生。” 法律的公开公正性通过整个审判过程可以得到足够的体现,受害者不会受到集团压力的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法律措施也显出一些弊端。一是诉讼成本问题。诉讼环节的复杂和费用的昂贵使一些私人受害者望而却步。二是在存在多数受害者情况下,很难阻止“ 搭便车”(free riders)现象, 每个人都想让他人去起诉,如果成功,自己便可坐享其成。

二、行政督导。政府的行政管理手段一直以来都具有灵活、简便和有效的特点。相对于法律手段而言,这种措施更适合在小范围使用,结合地方特点,制定与使用更灵活而有针对性。当由于外部性导致市场调节失灵时,政府将充当“ 第二只手” 调节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 厦门PX是个化工项目,投资逾百亿,但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有环境污染之险。从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到2007年3月105名政协委员建议项目迁址,厦门PX事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6月1日市民集体抵制PX事件,及至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的眼球;从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到最后迁址,地方政府与公民百姓,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经典案例。

三、税收与补贴。经济手段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触动了厂商们最敏感的神经——对利益的关心,从而直接干预自身的经济行为。当然,针对环境污染和资源遭受掠夺情况来看,主要应采取向污染者征税原则,这就是著名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在最佳排污量被确定的前提下,超过的部分即被称为外部费用,以此作为征收排污税的标准。这就会出现:

边际私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边际外部费用-排污税; 当排污税=边际外部费用时,边际私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

私人成本的增加将促使厂商或抬高价格,或限定产量,产量便会达到新的均衡。在通常情况下,厂商们会因交税而不得不限制污染行为,但是,少量的税却不会影响大生产商的行为,对于有利可图的产品,厂商们不会因交税而限产;另外,最佳排污量的确定也会使一些厂商打“ 擦边球”,也就是使污染量尽可能接近并小于这个数字。总之,经济手段不会像行政与法律手段带有指令性或强制性,对一些污染行为只能限制,不能禁止。

四、绿色教育。绿色教育包括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三个方面,其中生态意识是后两个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 “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使得全社会、全人民范围内重视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这里政府有关机构的宣传和倡导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渗入到每个公民思想之中,并通过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培训出运用环境科技制定公共政策的专业人才。污染企业要把清洁生产、污染预防、污染治理纳入整个生产经营计划,只排污、不治污的投机行为将会给予严厉打击。毫无疑问,治污所耗用的资金和技术将使产品成本有所提高,但随着环境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也会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五、自愿协商是不要政府干预,让市场自己来达到最优的一种完全自由化的市场方法。该方法是以科斯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们的主张。他们认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 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在环境保护领域, 排污权交易制度就是科斯理论的一个成功运用。当然,科斯理论也存在诸如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经济中,科斯理论不能发挥作用等局限性。

4、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污染及其外部不经济性的实质是私人成本的社会化,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 也只有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 即让排污者产生污染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自己的生产或消费决策,由其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 , 即环保界普遍接受的“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则。4.1征收环境税

外部性的产生归结于生产无效率,这是因为投入品的价格没有正确地反映出社会成本。所以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在20 世纪30 年代提出了向污染者征税,以矫正其投入品定价过低问题。对造成我国的环境污染的行为征收“庇古税”,即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征收的税率取决于污染的边际损失,并不因企业排污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控制成本差异而有所区别;环境税只是相对于排污量而征收,与企业的产量没有直接的关系。4.2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制度是由政府首先给所有产生污染的企业确定一个污染标准,企业按照这一标准交纳排污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会根据自己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自己的污染物排放量和产品产量。实行排污收费有以下优点:第一,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边际控制成本在减排污治理与排污缴费之间进行选择,有利于激励企业实行减少污染。第二,可以降低政府的监督、管理成本。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讲,政府不再干涉企业具体的生产决策,只是确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否会导致污染,污染的量是多少。这样,降低了政府用于环境监督管理的费用。第三,排污收费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用于清洁生产补贴和建设公共的污染治理设施。4.3排污权交易 实施排污权交易首先要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力(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力像商品那样被买入或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排污权交易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成本最小。治理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多减排,把多余的许可证拿到市场中出售。而治理成本高的企业少减排,不足的排污权到市场中去购买,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污染的减排总是由治理成本低的企业来完成,所以从总体上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其次,绿色环保组织可以买入排污许可证而不卖出,以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和环境水平的提高。最后,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环境目标卖出或买入排污许可证,从而实现政府对环境总水平的调控。

参考文献

6.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六

一、研究假设

1. 外部治理参与者。

(1) 银行债权人与财务风险。银行债务融资是企业除了股权融资之外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银行债权人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的相机财务控制权。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信号尤其面临破产风险等情况时, 银行为实现资本保全, 就会在第一时间要求对企业采取控制措施。在企业层面, 由于债务的增加会使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变大, 因而能够激励经理努力工作, 经理在偿债压力下会设法提高企业业绩。在我国, 银行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属于国有企业,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银行债务对企业并不形成硬约束。但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 银行借款占债务融资的比重越大, 银行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便越强烈, 银行债权人对企业的约束限制能力就越强, 此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银行借款比例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越小。

(2) 雇员持股情况与财务风险。雇员包括一般员工和经营者, 他们都为企业投入人力资本, 在现代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相应地其在公司中应具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监督权、管理权等。

雇员持股计划 (ESOP) 作为现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权安排模式, 其提倡企业员工持有本企业股票, 从而实现员工以劳动者和所有者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Rosen与Klein (1987) 的研究表明, 员工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的雇员持股计划是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相伴而生的, 还属于探索阶段, 不管是雇员持股的数量还是比例都还比较低。因此, 本文将雇员是否持股作为其参与企业监督的替代变量, 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雇员持股的企业相对于雇员未持股的企业财务风险要小。

(3) 供应商与财务风险。2006年商务部颁布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规定, 供应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包括制造商、经销商和其他中介商。一般说来, 交易规模越大, 交易合同期限越长, 供应商资产专用性越高, 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越紧密, 此时供应商越有监督企业运营的动机。而供应商与企业建立的监督与合作关系也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

应付账款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但尚未支付给供应商的手续费和佣金, 是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的自然融资。一般情况下, 公司不需要对这种债务性资金支付利息, 体现了一种正常的业务往来和商业利益关系。虽然单个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但一旦发生违约事件, 供应商就会诉诸法律进行维权, 从而使企业承担巨额的诉讼费。因此,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的商业信用资金, 能够限制企业的高风险行为, 起到约束企业管理层的作用。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应付账款占总负债的比例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小。

(4) 外部审计与财务风险。外部审计机构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司内部治理有效运行的一道“防火墙”。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在内部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保护股东权益。外部审计机构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对财务资料予以鉴证, 扮演监督经营者和维护股东利益的角色, 其工作可减少公司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进而可减少代理成本。 (2) 约束大股东的行为。Joseph和Wong (2005) 认为, 控股股东拥有较高表决性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中, 外部审计在缓解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方面仍具有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审计费用作为外部审计机构为公司提供专业服务收取的报酬,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外部审计机构与公司之间审计服务的供求均衡关系。风险是审计费用的重要决定因素, 当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时, 外部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也较高, 若要保证审计质量, 外部审计须相应降低检查风险水平, 而这势必会增加外部审计的审计强度, 加大审计成本。

审计意见是外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理论上认为, 完善的内部治理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高风险行为。当公司内部治理较为完善时, 如果财务报告中存在不合法或不公允的地方, 经外部审计指出后, 公司一定会予以改正以便可以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反之则会得到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审计费用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越大。

假设5: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5) 政府监管与财务风险。市场所存在的缺陷无法通过市场本身来克服, 一个有效的政府才是市场经济成功转型的前提条件。当上市公司面临各种压力而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达到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时, 才有违规操作企业运行的可能性。具有典型意义的是, 现金流量出现亏损、财务状况发生恶化、财务风险不断升级、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 它们最有可能违规操纵, 如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赢得投资者的信心等。在假定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机制有效的前提下, 这类公司最容易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于是,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存在监管处罚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2. 外部治理环境与财务风险。

外部治理环境是指整个外部治理机制的制度环境, 其对公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 虽然所处的国家大环境是一样的, 但其所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很不平衡。本文以樊纲等 (2006) 报告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场化指数来度量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和治理环境的差异。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注册地列入外部治理环境发达地区, 其他地区归为欠发达地区。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 也有助于约束公司的内部治理行为, 这样企业遭遇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将变小。

本文除考虑国内地区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还将国际环境纳入研究范畴。随着全球金融资本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与国内资本市场相比, 许多海外交易所历经百年的发展, 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机制, 在这些交易所上市并按照其规范进行内部治理和信息披露, 接受交易所和投资者的监督, 有利于规范公司的行为, 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 提升企业未来的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注册地处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假设8: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

本文的数据选择区间为2007~2008年, 同时剔除金融类和存在缺失值的上市公司, 最终得到973家样本公司, 共1 841个观察值。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CCER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2. 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财务风险的替代变量。本文采用Z指数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 (Fr) 。该指数是Altman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企业进行观察后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得出的。该指标越小, 企业风险越大, 反之企业风险越小。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Z=0.012×营运资金×100÷总资产+0.001 4×留存收益×100÷总资产+0.033×息税前利润×100÷总资产+0.006×股票总市值×100÷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100÷总资产

(2) 解释变量——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本文主要从外部治理参与者特征及外部治理环境两个方面, 考察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其中, 外部治理参与者特征变量包括:债权人特征用银行借款占总负债的比例 (Loan) 来表示;雇员特征用雇员持股 (Empl) 来表示, 1表示存在雇员持股, 0表示不存在雇员持股;供应商特征用应付账款占总负债比例 (Paya) 来表示;外部审计特征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 (Lnaf) 和审计意见 (Opin) 来表示, 并设置哑变量, 1表示标准意见, 0表示非标准意见;政府监管机构特征用上市公司受监管处罚 (Puin) 的情况表示, 并设置了一个哑变量, 1表示存在监管处罚, 0表示不存在监管处罚。

外部治理环境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公司所处国内的地区环境 (Area1) , 对于该变量本文设置了哑变量, 0表示注册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地的公司, 1表示注册在其他地区的公司;公司所处的国际环境 (Area2) , 本文用上市公司发行外资股的情况表示, 根据研究需要设置了哑变量, 1表示发行外资股, 0表示未发行外资股。

(3) 控制变量。除了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外, 本文还设置了以下影响财务风险的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 (Size) :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大规模企业的成长速度比小规模企业的成长速度更快 (Samuels, 1965) 。这样, 大规模企业更容易受到外部投资者的关注, 其信息的不对称水平也越低, 其财务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上市年限 (Age) :用样本公司的上市年限表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 上市时间越短的上市公司, 尤其是2001年审核后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 其经营质量较高, 资金也比较充裕。因此, 本文加入上市年限以控制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并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

营业利润率 (Opr) :用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表示。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相对来说驾驭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遭受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越低。因此, 本文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董事会规模 (Board) :用董事会总人数表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集思广益, 实现决策知识的互补, 减少决策失误, 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因此, 本文预测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

股权集中度 (H10) :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总和表示。研究表明, 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较高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因为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 大股东可以更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 此时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将得到应有的控制。因此, 本文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此外, 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及年度因素。对于行业变量, 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2001) 》划分的13个行业, 剔除金融业后, 设置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2个哑变量;对于年度变量, 设置了2个年度哑变量。

3. 模型构建。为检验前述有关理论假设, 本文采用如下基本实证模型:

其中:Fr表示财务风险;Exg表示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Size表示资产规模;Age表示上市年限;Opr表示营业利润率;Board表示董事会规模;H10表示股权集中度;Trade表示所处行业;β为待回归估计参数;ε为残差项。

三、统计分析过程和结果

1. 描述性统计。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1) 样本公司中银行借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的均值为0.692, 最大值甚至达到0.981, 表明银行债权人出资对于企业正常运营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2) 雇员持股的企业相对较少, 表明绝大部分样本公司在员工持股方面采取的是保守的政策; (3) 企业与供应商进行交易时, 欠款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也为供应商参与外部治理提供了机会; (4) 审计费用的样本数据相对较离散, 这说明外部审计的保证程度与审计强度有很大的差异性; (5) 持标准审计意见的均值为0.942 5, 标准差也相对较低, 表明大部分公司的财务报表编制是合法和合规的; (6) 受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处罚的企业相对较少, 说明大部分公司还是依法运营的; (7) 从统计数据来看, 样本公司注册地处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地区的较多, 而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少, 说明地区的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各种硬件环境等都会影响企业的选址; (8) 样本中的上市公司同时在海外上市的并不多, 说明大部分企业管理层在处理海外融资时是相对谨慎的; (9) 在控制变量方面, 企业规模、上市年限、董事会规模、营业利润、股权集中度等方面样本公司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这也便于笔者考察不同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2. 外部治理参与者与企业财务风险。

在回归模型中, 我们以财务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外部治理参与者作为解释变量, 同时控制了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结果见表2。

注:表内数字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对应的括号内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其中, ***、**、*分别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从回归结果来看, Loan、Empl、Paya、Lnaf、Opin、Puin的回归系数显著, 和预期假设一致, 表明控制了其他一些变量后, 银行借款、雇员持股、供应商信用、外部审计、政府监管等在约束企业的高风险行为上起到了显著作用。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 所有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 都和预期的一致, 而且Size、Age、Opr、H10等变量的回归结果都显著。

3. 外部治理环境与企业财务风险。

表3列示了以外部治理环境的两个特征变量为解释变量、以企业财务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的OLS回归结果。我们首先分别将这两个解释变量加入模型, 然后将它们同时加入, 从而形成三个模型。地区环境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 支持了假设7, 说明在我国法制、竞争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公司的财务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公司的财务风险。而国际环境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 未能支持假设8。表明选择海外上市的企业的财务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控, 这一结果也可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得以体现, 以美国为首的政府监管体系流于形式, 并没有发挥好应有的调控企业风险的作用。此外,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前面一致。

4. 总体检验。

我们将本文所设置的所有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加入同一模型, 重新进行了回归, 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看出, 所有的公司外部治理特征变量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和本文实证检验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5. 稳定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是否可靠, 我们进行了如下一些稳定性检验:第一, 我们将财务风险变量替换成财务杠杆系数进行重新检验, 回归结果基本维持前面结论;第二, 我们剔除非制造类企业后作回归, 得出的结论和前面基本一致;第三, 我们剔除了样本公司中的ST公司, 重新进行了回归检验, 结果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从外部治理参与者特征与外部治理环境两个角度来度量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 并研究外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一定的影响。其中, 银行债权人的债务比例与企业的财务风险负相关;雇员持股的企业, 财务风险相对较低;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占负债的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负相关;外部审计费用与财务风险正相关, 同时持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存在监管处罚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注册地的发达程度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与企业海外上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与假设相悖。

笔者认为, 一方面应通过优化外部治理机制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利益相关者应该与企业形成良好互动, 真正起到约束企业冒进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明确各个治理主体的责任, 以抑制企业的高风险行为。另外, 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既应与时俱进, 又不能一味模仿西方国家做法, 而应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开展。

参考文献

[1].Aghion, Philippe and Patrick Bolton.An Incomplete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1992;59

[2].李维安, 武东立.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COSO.方红星等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于富生等.公司治理影响公司治理风险吗.会计研究, 2008;10

[5].田冠军.公司治理国际化趋同、模式缺陷与纠偏机制——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经济管理, 2009;4

[6].夏立军, 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 2005;5

7.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七

一、激励理论

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美国学者托马斯・费兹科和约翰・麦克卢尔认为,激励指动机的引发,是激活、指引、维持行为的心理过程,学生动机的`引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动机引发的方向或目标、动机引发的相对强度、动机引发的持续性。教育激励的主体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有时也可以是家长或同伴,教育激励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即学生。教育激励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有时是为了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使其朝着激励者期待的方向努力。

二、激励教育的原则

1.参与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现在学习的参与上。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参与性,以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观察图片、欣赏英文电影、模拟对话、完成学习页等,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动脑、动手、动口。

2.信任原则

师生之间的信任,同伴之间的信任,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信任足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3.发展性原则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期望性原则

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期许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态度。教师的神态与语言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系统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激励机制,对学生一次或多次课堂表现、作业表现、英语活动表现等进行动态管理,以当下或周、月、学期进行评价,给予口头、物质或奖状等形式的鼓励。

三、激励教育的方法

激励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给受教育者以适当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将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行动的过程。激励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1.教师激励

在激励教育中,教师激励占重要的比例,教师正确使用激励方法至关重要。

(1)树立信任形象

布鲁纳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与自己相比较的人物。”教师信任形象深刻有影响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让学生切实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信服教师的评价与指导,重视教师的看法,受激励的程度也相对高。

(2)激励语言有针对性,恰如其分

如,学生介绍一道菜的制作,教师评价、原料介绍非常具体,贴心地把相应的量也告诉我们了,最值得称道的是自己亲自动手制作菜肴,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字典工具,请教同学,非常清晰地介绍了制作步骤,与上次任务完成质量相比,语言的流利度、步骤表达的准确度、介绍时的姿态自信度都有非常大的进步。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一出示,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的确表现优秀,要发扬。

(3)激励的可行性

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布置任务的难度要有差异。如果任务难度太大,学生无法完成,教师的激励发挥不了作用,同时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教师的激励要建立在了解学生困难的基础上,也要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关注学生哪些方面?并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指点学习门径,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以必要的强化与激励。

(4)激励的姿态

当教师想要激励学生时,姿态是一种传递积极信息的途径。微微前倾的上身、面容的微笑,尤其是期许的眼神,无不表现出教师满腔的真诚,满心的等待,哪能不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的参与性。

(5)激励的场合

教师要把握时机,在各种情境和场合肯定学生的行为,给学生贴上各种积极的标签。在上课前,对参加英语电影配音大赛获奖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他们英语流畅,口音地道,表现力非常强,在老师眼里,超过电影原音的精彩。”

2.同伴激励

实践证明,小组活动比个人独立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引入小组活动,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是考虑原因之一。在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分工,明确职责担当,轮流承担组织者、指导者、执行者等不同角色,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学习、提高。

此外,通过学习小组活动,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榜样。来自同伴的学习榜样非常真实,榜样的类型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易于激励学生模仿、学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却逐渐降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与能力。激励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实践和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形成自我激励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其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黄红星,苏俊霞.激励教育法的实施依据及方式[J].社会科学论坛,(05):171.

[2]孙彤.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2.

[3][美]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吴庆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75.

[4]张桂芳.激励教育探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15-117.

[5]潘永兴.小议激励教育[J].人民教育,(12):28.

8.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八

摘要:在初中班级的管理当中,越来越需要教师注重方式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不愿意被束缚,而且对于新鲜事物也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师的管理方法变得尤为重要,否则对于学生只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越来越讨厌学校、厌倦学习。将教育激励理论应用在班里的管理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学校班级的喜爱度。不再以批评教育的方式来教导学生,而是更多的以鼓励、表扬的方式,不再单一的以成绩好坏为标准来评判学生,使其逐渐抵消抗拒心理,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乃至人生方向。

关键词:班级管理;初中生叛逆期;激励教育

激励理论最先并非是应用在教育体系当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教师经过研究,得出了如今的教育激励理论。将教育激励理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营造一个班级秩序好、积极向上的环境。国外相关于教育激励方面的理论研究早在近一百年前就开始了研究,我国在十年前才开始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进行研究,但是只有在近些年来此理论才逐渐地应用于班级管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这一方法还不是很熟悉,应用方法等方面也不是很完善。

一、以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

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学生在受到信任的人鼓励过后会增强自信心,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成倍的增加,并且在今后更容易接受教导。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育,使学生内心感到教师对其的信任与认可,而学生需要的正是这种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对于班集体更加放在心上。而班集体正是由一个一个的学生组成,只有每一个学生的态度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班级管理亦不需要教师的过多操心。但是鼓励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许一张小小的奖状、一句全班同学面前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慰鼓励的动作,都会无意之间在学生的内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然而,这样的鼓励不适宜太多,当表扬变为习惯的时候,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开始停滞不前、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好,不需要再有什么进步,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办法认清自己的真实情况而过于自大。学生在犯错误时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地改正错误。

二、提供竞争压力,刺激学生积极向上

在如今的社会中到处都是竞争,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班级中也同样存在竞争。教师往往会利用这种竞争,再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往往在竞争的情况下可以挖掘出学生内心存在的潜能。最多的竞争是在学习方面的竞争,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在各方面都设立一个目标让学生完成,根据完成目标的好坏程度再评判学生是否可以得到印章。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环节:各个科目学习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印章,不同的劳动可以获得印章,体育课中的锻炼可以获得印章,参加各种比赛活动等,在多个方面获得过印章,再根据获得印章的数量评选“学期王”。此外还可以评选单个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分别进行相应的奖励。这种良性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校的全面发展,但教师所确定的目标应该适合于大部分的学生,不适合过于简单或者困难,否则这样就缺失了竞争所要取得的效果,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有回报。

三、树立榜样的标准,激励学生向其看齐

现在看到许多学生在初中时期变得不爱学习等等,都是因为在学校不听教师的管理,回家之后父母有关方面的教育缺失,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导致学生在离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教师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让学生触动内心的榜样,可以使学生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从而对于榜样产生渴望,希望也可以像榜样一样优秀。以往优秀的人物有很多,但学生在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下很难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树立榜样学生。例如,在班级内推选学生们心中喜爱的或崇拜的同学,以同学作为榜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如果某一学生在某方面获得同学们的普遍认可,同样可以作为班级榜样。在教室专门设置一面“光荣墙”,让班内做榜样的同学上墙,让同学们借鉴学习,做得好的同学可以替换上墙,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有做大家榜样的机会。

四、结束语

用这种新的教育激励的方法管理班级中的学生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从心理的角度考虑到学生对于接受管理的心理态度是如何的,从而对症下药,以积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班级管理纪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好的班级纪律可以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轻松愉悦,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听讲。根据实践经验,教师不断进行研究完善,将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全国初中班级的教育管理当中,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提供参考意见,为学生的良好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仲富.初中班主任管理过程中的重难点和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4,(36).

9.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九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通过内源和外源两个渠道实现融资,其中内源融资是指公司从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得到的资金积累和自有资金;外源融资是指公司从外部其他经济主体筹集到的资金,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媒体曝光后,消费者、经销商、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措施将损害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的公司,媒体监督使被曝光公司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

假设2:相对于没有被媒体曝光的企业,媒体监督使被曝光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紧张,内源融资能力受损

由于商业信用本身就是成本为零的融资来源,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商业信用的变动额上,而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影响集中反映在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上升。在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商业信用的丧失,融资成本的上升, 最终必须导致企业价值下降。然而,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其原因何在?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3: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的公司,媒体监督导致被曝光公司的外源融资能力受损、外源融资成本上升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两者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截然不同。国有企业所处行业具有垄断性,经营稳定性高,现金流回收有保证,进而为其偿债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媒体的曝光对其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影响有限。此外,我国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模式,使民营企业在我国获得融资的难度远高于国有企业。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国有企业,媒体监督可能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故提出假设:

假设4:相对于国有企业,同样的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被媒体负面报道的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区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并剔除了金融行业、负债率大于100%及年份不足的样本。有关财务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媒体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的中国商业报告库,通过手工收集完成。为克服离群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Winsorized缩尾处理。

(三)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媒体监督。媒体监督是指媒体对公司的负面报道,具体指媒体在对公司的新闻报道中采用了质疑、批评和负面评价的语言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借鉴Fang and Peress(2009),本文使用媒体对公司的负面报道次数(medial)作为度量媒体监督的变量。由于媒体对企业的监督可能存在Heckman(1979)提出的样本选择偏误(sample selection bias)问题,对媒体监督设置虚拟变量media2,同时采用Heckman两步估计法纠正样本选择偏误问题。

(2)融资成本。本文采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的三项之和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商业信用的度量指标,来衡量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采用剩余收益GEB模型(Gebhardt et al.,2001;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来计算股权融资成本。具体公式为:Pt=Bt+TV。

其中,Pt为股票配股或增发的价格;若公司当年没有实施股权再融资,则以其上年度的每股收入乘以当年配股市盈率中位数来代替。Bt为第t期的每股净资产,为企业再融资年份经过调整后的期初每股净资产。TV为股权投资的终值。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B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净资产,EPS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收益,DPSt+1为第t期期末的每股股利。FROEt+i为第t+i期的预测净资产收益率,r为股权融资成本,预测期间为12期(T=12)。由于缺乏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本文沿用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 以及蒋琰(2009)的做法,FROEt+i采用上市公司第t+i期的实际ROE代替。并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长期利润平均化的理论,假设第12期后的ROE一直维持在行业平均ROE水平。在计算行业平均ROE时,采用沪深交易所的行业分类方法,将所有上市公司分成21类行业,以2000年至2011年同行业所有公司的ROE为基数来进行计算。债务融资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活动所取得的资金。采用利息总支出与长短期债务总额平均值的比值作为度量债务融资成本的指标(蒋琰,2009)。

注:括号内为t值,*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首先根据Almeida et al.,(2004)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模型检验融资约束假说。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cash表示现金及有价证券的变动,CF为现金流量。CF的系数α1是现金-现金流的敏感度,代表融资约束,融资约束越大,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就越大。两个模型的CF和media的交叉乘积变量为关键变量,代表媒体监督对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如果该交叉乘积变量的系数α3显著为正,说明媒体负面报道越多,相关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其次,采用模型(3)对相关公司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及其对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三大外源融资途径的影响差异。

从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流两方面检验媒体监督对相关公司内源融资能力的影响时,Finance cost为mpk和CF。从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这三个融资途径考察媒体监督对相关公司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时,Finance cost为Ctrade、Clend和r。Control variable为控制变量,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相关文献进行选择。 由于公司融资的难易程度直接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故将股票筹资额和贷款额作为控制变量,以准确反映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媒体监督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最后,采用模型(1)和(2) 考察媒体监督的融资约束效应是否受相关公司的产权性质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看出,media的均值为0.572,最小值为0.000,最大值为33.000, 可见,媒体报道往往具有集聚性,对相关的被曝光公司形成很大的压力,从而造成重大影响。按是否曾遭受媒体曝光将企业分为两组: 曾被媒体曝光的企业和未被媒体曝光的企业。曾被媒体曝光的企业的CF均值为-0.051,显著低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CF均值0.055。 曾被媒体曝光企业的tobin均值为1.523,显著低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tobin均值1.572。两类企业在△cash、exped和△NWC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相对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平均水平而言,曾被媒体曝光企业的现金流趋紧,资本支出降低,成长受到抑制。曾被曝光企业的Clend和r的均值都显著高于未被媒体曝光企业的平均水平,可见媒体监督给企业获取外部资金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模型(1)、(2)和(3),并同时控制年度效应。

(1)全样本的媒体监督效果分析。首先运用全部样本,分析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3)。无论是采用FE还是Heckman两步法进行估计,FE的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交叉乘积变量FE*media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媒体的负面报道损害了相关公司的形象及声誉,容易造成投资者怀疑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往往倾向于采取谨慎措施且索要更高的风险溢酬,从而显著地降低其融资能力,产生融资约束效应,故假设1成立。此外,媒体通过影响被曝光公司的声誉及形象,引致投资者的相应行动,进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Heckman两步估计法中,控制了样本选择偏误后,控制变量size的系数由固定效应模型下的不显著变为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企业规模越小,就越容易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这是由于小规模的企业多为民营或高科技企业,其无形资产比重通常较高导致贷款抵押价值较低,并且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银行对小规模公司有着明显的信贷歧视。 tobin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的成长机会越多,未来可能的投资支出也越多,企业在遭受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必须增加其现金持有量为未来投资做准备。exped的系数显著为负,与Almeida et al.(2004)的预期相吻合,企业增加资本支出时,将减少所持有的现金。Almeida et al.(2004)认为当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可能被作为现金的替代物用于支付时,△NWC与△sd的系数应当为负;当企业将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作为现金持有时,△NWC与△sd的系数应当为正。 △NWC与△sd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表明企业将非现金营运资本和短期负债作为现金持有,而不是用于现金支付。

注:括号内为t值,W值表示Wald X2值。*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2)媒体监督对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在控制年度效应的基础上,以mpk和CF作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度量指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对模型(3)进行估计,用于检验假设2,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ρσ 皆显著,说明样本存在样本选择偏误。无论是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还是对企业内源融资能力采用不同的度量指标,表(4)中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媒体监督向产品市场传递了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负面信息,损害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使得消费者、经营商、监管机构和竞争者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而采用了一系列不利于被曝光企业的行动,从而导致被曝光企业经营收入下降,经营现金流趋紧,陷入经营困境。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迫切需要融通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从而产生相应的融资需求。这一结果支持了假设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所得到的size、tl和state的系数虽然显著,但是符号有所不一致,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样本选择偏误所导致,纠正样本选择偏误后,可得到与现实观察相一致的结论。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能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经营现金流。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后,提高负债率,充足的债务资金支持了经营业务的开展和经营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资产总额,CF作为经营现金流与总资产的比值出现下降也不足为奇了。tang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固定资产净额要求较高,说明资本金的投入要求较高,从某种程度来说易于形成规模经济,还可建立防止新公司进入的行业壁垒;存货净额要求较高,有助于减轻对供应商的依赖,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进货成本。这两方面都有助于现有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收入和经营现金流。

(3)媒体监督对企业外源融资能力的影响。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三类融资成本的影响,其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观察媒体监督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由于商业信用本身是成本为零的融资方式,媒体监督对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影响反映在商业信用的变动额上。在商业信用融资方式上,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Heckman两步法,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媒体监督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及声誉,使供应商出于对被曝光企业还款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怀疑,进而倾向于采取停止提供商业信用、催收货款等谨慎性措施,这导致了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难度显著增大。接着观察媒体监督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虽然固定效应模型中媒体对债务融资成本并不显著,但Heckman两步法中media的系数为0.493,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媒体监督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对企业的信任度,倾向于缩小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率甚至终止贷款和回收本金等,这导致企业遭受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甚至难以通过债务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最后观察媒体监督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中media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媒体的负面报道传递到金融市场,使得证监会倾向于对企业的融资资格审核更严格谨慎;此外,理性的投资者善于透过媒体的表面信息分析媒体报道背后隐藏的信息和真相,考虑我国新闻自由度偏低的现实情况后,往往会认为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进而倾向于向有股权融资需求的相关企业索要更高的风险溢酬,这都导致了被曝光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难度增大,股权融资成本上升。可见,假设3成立。通过比较商业信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中media的系数大小,可以发现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影响最小为商业信用融资。其原因可能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和防范信息风险的能力都超过股东。

(4)企业产权性质对媒体监督效果的影响。媒体监督对国有和民营这两类企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不管采用不同的模型,还是不同的估计方法,CF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可见相对于企业不断变化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来说,资金始终是一种稀缺资源, 使我国企业普遍遭受融资约束问题。同时也可发现民营企业的CF系数都显著大于国有企业的CF系数,可见民营企业比国营企业遭受更强的融资约束。CF与media的交叉乘积变量的系数都显著,由系数的大小可知,媒体监督对这两种类型的企业都产生融资约束作用,但相比于国有控股企业,媒体监督对民营控股企业中的现金-现金敏感度的增量影响更大。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国有企业,同样的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更大,假设4成立。

(三)稳健性检验为增强上述结果的稳健性,进行如下检验:(1)采用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因变量重新进行检验。(2)分别将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金数”与总资产的比值,以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工程物资3项增加数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作为资本支出的定义,重新进行估计。(3)采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规模指标重新进行检验。(4)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重新进行估计。以上结果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三、结论

本文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媒体监督能显著地增强相关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其原因在于媒体监督损害了被曝光公司的内源融资能力,导致企业为度过当前的经营困境而迫切需要从外部获取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从而增加了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媒体监督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导致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受损,外源融资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了对被曝光企业的融资供给。通过细分外源融资方式,发现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最后是商业信用融资。从不同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看,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的融资约束作用高于国有企业。新闻媒体作为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激活了市场惩戒机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被曝光企业产生了融资约束效应,这有助于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提高整个市场的规范性。

摘要: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考察了媒体监督如何影响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动。结果 表明,媒体监督通过声誉机制显著削弱被曝光公司的内外源融资能力,增大其融资成本,产生融资约束效应。通过细分外源融资方式,媒体监督对债务融资影响最大,股权融资次之,最后是商业信用融资。相比于国有企业,媒体监督对民营企业产生更强的融资约束作用。

10.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十

徕卡新一代GeoMoS自动监测系统在水库大坝外部变形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诸多大型结构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监测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到工程质量保障和运营安全的重要性上来.徕卡测量系统以其多年在大型结构建筑物变形监测方面领先的测量技术和丰富工程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新一代测量技术、GPS参考站技术、多传感器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化控制和通讯技术,突破其前身APS Win以往的技术局限,推出了新一代的全自动结构监测系统平台--GeoMoS自动监测系统.

作 者:尤相骏  作者单位:徕卡测量系统贸易(北京)有限公司 刊 名:测绘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2006 “”(12) 分类号:P2 关键词: 

11.外部激励机制对音乐教育的应用论文 篇十一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而中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基础,因此中小学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教育也逐步兴起,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也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话题。

现代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生活。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作为主体,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少年时期,更容易接受生动的东西,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就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现代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课堂也自然离不开它。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学效果及质量。因此通过现代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比课本本身更加重要。因为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只有从生活中学习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实施现代网络教育的核心条件,它不仅传输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可能的条件,搞好资源建设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适用的、有效的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三要素应为资源、服务和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去感受知识,比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讲述日食、行星等问题,这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的科目也一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学习键盘操作放在学习鼠标操作的前面,并且将其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但这种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发现,如果一开始学习键盘操作,长时间的集中练习会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减小,同时他们也会形成“计算机就是打字机”的错误概念,因此,他们提出了“将鼠标操作放到首位”的观点。

最后,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应用于与校外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主页向外界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发布招生信息,联系各层校友,扩大学校的影响。教师可以自己上网收集素材或通过教育和科研网交流教研信息。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内发布校园信息。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内组织网络兴趣小组、建立学生网站、主页、校园电子刊物,网络讨论区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跨学校的信息交流及联谊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种种事例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迫切需要一种既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需要,又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挥的新型教学软件。基于这种要求,学校向全体教师提出了“积件”的概念,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时注意“积件”的应用。“积件”是把课件的部分内容做成积木式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讲解、一个实验的演示、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一个物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上课所需的积件配合教学,积件犹如一种动态的教具,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空间、动态等方面的不足,克服了教师上课受软件走向支配的缺点。

电教=教育技术吗?——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名不正则言不顺!本调研报告的开篇就遇到了调研对象的名称问题:标题中的“现代教育”在现实中我们一般都称作“电教”。在机构名称上,有人说“电教中心”的称呼早就过时了,应该叫“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有人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过时了,应该叫“信息技术中心”。也有人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就是信息技术,……。如果你到各地的某所学校去找“电教”部门,却经常会被指点到计算机教研组去。名称的混乱是导致工作性质模糊和工作任务不明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学校电教队伍不稳定,电教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终造成了学校电教难以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的现状。关于信息技术,本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教育技术是不同的,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科学,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当代最活跃、发展最快、最具渗透力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被应用于技术领域,研究发展出了包括调制解调技术、编解码技术、压缩技术在内的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输的基本模式还被用来解释人类自身的感知过程、认知现象、学习机理、脑生理过程等;信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产生了“信息教育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被合称为 “三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信息科学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并不等于现代教育技术。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其实是一个研究对象较为明确的技术性学科,本文没有必要再做阐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管计算机已在众多信息工具中取得了核心地位,但计算机毕竟只是信息机器之一,计算机技术绝非信息技术的全部,更何况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代教育技术、电教却概念模糊!电教机构及电教学科的名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颇有争议,甚至“电教”是否算的上学科也有争议。时至今日,其名称的涵盖范围是越来越大了,可传统意义上“电教”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了!本调研报告无意探讨这个在全国范围中争论了几十年的“命名”问题,因此在本调研报告中只好按照一般的书写习惯,混用“电教”和“现代教育技术”这两种名称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信息机器层出不穷,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一次次地掀起了学校电教的热潮:先是80年代的幻灯、电影,紧接着是90年代不断更新换代的录象设备、卫星电视节目接收设备,现在是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20余年来,每一种新技术(信息机器方面)的出现,都让学校花去了大把的外汇,可我们至今仍没有看到预期的教育模式的改变!在全国范围,金融行业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化)使存取款和购物付款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信的现代化使我们告别了排队打电话的年代,一步跨入了移动通讯的时代,等等许多的“现代化”都让我们领略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快捷,而教育的现代化却依然是雾里看花。由此可见教育的现代化比我们预期的要难的多!

1.先进信息机器的配备并不等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宗旨是: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设计,来提高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效率,扩大受教育面,因此,配备先进机器仅仅是手段之一,而非目的,机器的先进程度也不能代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高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受技术新成果诱导的因数多了些,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投资效益因数的考虑少了些,对于厦门市这样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本次调研中发现,市内各中学在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上的投资都较大,而且每年还在继续的更新和补充,各学科的教师和电教人员中,很少有抱怨经费不足和设备陈旧的。相比之下,对直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劳动技能以及引导学生

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验教学设备、课堂演示设备、实习设施等的配置却要少的多,许多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中,70年代出厂的仪器设备仍然在艰难地维持着正常教学演示实验的开出,而两年前购置的PⅡ计算机却面临着淘汰更新的待遇。电视系统、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施的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普通实验教学经费和学校其他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

2.信息机器的普及和使用也不等于是教育的信息化。什么是“教育的信息化”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界定,本人认为: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机为本”,因此,最大限度地扩展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应该是“信息化”的目标之一;“信息化”绝非是用先进的信息工具去淘汰传统的信息工具。现在一定不会有人说,“书写”这种古老的信息交流方式会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而被淘汰,因为这已经被几百年的历史事实所证实,但是,却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教育的信息化就是用电脑和网络淘汰黑板。

我们应该看到,信息机器所能传递的信息仅仅是教育、教学信息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当前学校教育中,最缺少的是学生对自然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以及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通过信息机器所能提供的都是间接的、人为加工过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信息机器向学生展示梨的外观特征和内在性质的信息,使学生认识梨,但要知道梨的味道,最好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学生亲口尝一尝。现实中存在着“盲目夸大信息机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教育、教学的社会评价存在偏见。许多人都片面地把先进信息机器的配置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硬件条件的标准,进而认为硬件条件的好坏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设备的使用率,学校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和学校老师也没有在这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观念;

②贪大求新、放弃实用、忽视基础。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机器日新月异,一些学校热衷于追逐潮流、盲目攀比,造成了大量的重复购置和脱离教学实际需求的硬件高消费。一些学校的电教设备库房成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历史博物馆”,可以找到各个时期的各种档次的机器;电脑和网络设备的更新更是频繁。当我们在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系统、吊装价值几万元的液晶投影电视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比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更强的发达国家学校教室中仍然在普遍使用着廉价的光学投影机和幻灯机(从教委系统99年赴德国考察人员拍摄回来的录象资料中看到),他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熟练地操作教室中的录象机、录音机等常规音像设备,应用自如,而我们的老师中却还有一些人录音机操作考试都不能合格(指小教自考的“教育技术”考试)!

③电教成了“选优评先”的包装手段。各种教学观摩和“选优评先”中,电教手段的使用被列为考评的重要项目之一,有时甚至成了参评的必备条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热情,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参选教师为了晋级升职的需要,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去请求高手帮助,定制电教教材,通过电教的“包装”上好一堂“观摩课”,但却无力也无意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始终这样做,结果只能是临时抱佛脚,到了要“表演”时才想到电教,而电教专业人员却常常扮演着替人做嫁衣的角色,至今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来衡量教师平时教学使用信息机器的频度和熟练程度,学校电教其实成了服务于学科教师晋级升职的敲门砖。

电教的包装还体现在“选优评先”的评比过程中,参选的课例都要拍摄成电视录象,用录象带去参加评选,因此电视中的电视剪辑技术大派用场:一节完整的课可以分段拍摄剪辑合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失态、错误乃至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合理都可以通过补拍镜头的方法修正,一些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如:课堂时间的准确控制、讲解过程的连贯和整体性、对教材的熟练等)在这里都被忽略了,而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先进程度和加工技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人认为:为“参评”而制作的“课堂录象”与为教学而制作的“教学电视节目”是有本质的区别,前者重点表现的是教学过程、教态、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教师因素,而后者重点表现的是教学内容、知识点等知识因素,用制作“教学电视节目”的手法制作“参评录象”,这种评比不能够反映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不利与鼓励教师去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实际教学能力。

我省的有些地区,也采用录象带参评的做法,但同时规定:必须使用单机拍摄(面向教师的中景镜头),允许必要的摇、移、推、拉,但不得剪辑,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课件应用的误区。“课件”一词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学校教学领域之后,才开始流行的,因此自然就与多媒体技术相关联,甚至在概念上被等同了。本人认为:课件,其实就是课堂教学中,按照一定的教学理论(或原则)设计的,用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或讲清某个知识点的一个(或一组)要件,按照这种观点,课件就有多种形式:幻灯课件、电视课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演示实验课件等,精心设计的学生练习方案和讲解用的挂图等也是课件。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媒体工具的种类也很多,并非只有“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

有一幅题为“机械化”的漫画作品,画的是某人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机械装置,用来完成“打开房门”这一简单动作,该漫画的作者以此讽刺生活中那些把简单的事情有意搞复杂化了的行为。但在许多“课件”应用中,我们却看到了类似的弃简就繁的情况:清楚明了的板书被搬到了小小的电视荧屏上;用一块木板加一个小木块就可以在讲台上直接演示的“滑梯实验”(小学低年级教材)也做成了虚拟的电脑动画课件,而且还能在各地的某次课件评比中获奖;配音解说代替了老师的现场讲解;……,似乎所有的信息通过屏幕来观看、通过扬声器来聆听就是现代化、信息化了。

课件应用的另一个误区是:把复杂的目的简单化了。正如我的另一篇文章《CAI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负面效应》中所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虚拟出各种二维的和三维的空间结构模型,在几何等学科的教学中,使用“模型引导”的方法,虽然可以较轻松地完成一些知识难点的讲解,但却无益于培养学生自主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犹如给学生的思维加上了无形的双拐,实际上是降低了对教学最终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创作的CAI课件,势必成为引导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各种考试的工具,虽然得到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欢迎,然而却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课件应用的再一个误区是:喧宾夺主。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的图、文、声花样繁多、新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有些课件在这方面下了许多工夫,在各种课件评比中,新奇的多媒体画面甚至也能打动评委们的心,使他们忘记了课件的最终教学目的。我们不禁要问,在这里被激发的“兴趣”是什么?是关于教学内容的,还是媒体效果的,或是二者合一?本人曾看过许多加上了精美配音、配乐的课件(但不是用于音乐课教学),开头有花俏的片头,末了还有大串制作人员名单的字幕,这种“精美的效果”是否有助于知识的讲解,值得质疑。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大教师学习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积极性较高,对各种多媒体制作工具硬件、软件的使用培训还有较大的需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其中所存在的,对现

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观念上的误区,这种误区与90年代的“电视录象热”有着相似之处,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4.学校电教的生存危机。学校电教投入高、技术难却成效低,使电教机构本身面临生存的“危机”。一些学校花费一二百万元配置一套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几年下来能制作几部教学电视片?更何况有些机器其实仅仅是一种供参观的摆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又增加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有人说这将给冷淡了几年的“电教”注入新的活力。而事实上,业已存在的学校电教队伍,乃至全国自上而下的电教体系结构却被这一“新技术”搞的支离破碎一些省市的电教机构甚至已被解体,我市中学的电教室(中心)几乎也都被“计算机教研组”合并(其实是吞并),除少数中学还有少数的专职电教人员外,其他学校的电教人员都已不再是专职,或不再是教师编制,他们一般都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或“劳动技术”课的授课工作,才能够保证正常的考评工作量。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了迷茫和困惑,对学校电教何去何从深感忧虑!

本人认为,电教面临困境的原因应该是:观念的误区和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所造成: ①从80年代的投影幻灯热,到90年代的电视录象热、卫星电视热,再到现在的计算机热、多媒体热和网络热。到头来,究竟什么是电教、什么是教育技术还没有定论;学校电教的职责范围是什么?电教人员是教学人员吗?这些基本问题还依然模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学校也准备在中小学中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从目前一些省市编写的试用教材的内容来看,大多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面(其实就是原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翻版),没有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全貌。这种教材如果在学校推广使用,将在观念上给人产生更大的误区,使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技术”。如此一来,电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于“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本文开头部分有论述)

②长期以来,学校电教始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当学校的电教设备较稀少时,这也许是合理的),电教与教学常常被人为地隔绝开来,电教成了教学过程的一种点缀,如果说80年代的幻灯、投影对当时(粉笔加黑板)教学的点缀还算的上是雪中送炭的话,那么90年代电视录象应用于教学中的高投入和低效益应该可以算是曲高和寡(费用太高)的阳春白雪了,它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无论如何“电教”起码还是独家经营的买卖,没有生存的危机。现如今,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火热,计算机和网络正逐步进入到家家户户,大大削弱了学校电教机构对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垄断地位,在多媒体和网络这些领域中,电教人员也不再是行家里手了,他们渐渐失去了以往的技术优势和掌控设备的优势,自然而然地也就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它预示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趋成熟,它必将更加贴近教学,并最终融入教学,但也又一次对专职的电教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5.在学校体系中,“电教”的自身定位问题,一直是电教发展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有人说,电教的发展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几年前的提法是以电视录象为核心),这种观点导致了学校电教机构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其实最终是“电教”被“计算机”的同化,电教人员从音像技术人员变成了网络技术人员,但始终都没有摆脱“技师”的形象。

学术界认为:“电教”必须脱离“电”的影子,于是称其为“教育技术”,按照国外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

机构。而这些人、方法、思想、设备和机构是在分析人类学习中的所有各方面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于是“电教”又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几乎是校长能管的都是电教要管的)、侧重理论层面的学科。这种观点为电教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导致了高校电教专业从物理系转到了教育系,毕业生的学位从“理学”变到了“教育学”,当然学科知识体系的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电教人员摇身一变又成了教育理论学家。

调研中发现,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电教”在人才需求上仍然是短线专业,但事实上需求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硬件管理人才和能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的“课件”制作(并非创作)人才,对电教人员介入学科教研,提供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指导,在观念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许多被分配到学校工作的电教专业的毕业生(学士、硕士)都面临着“专业对口但却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的尴尬境地。

6.人才问题一向是各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硬件技术人员、电器专家从来都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电教人才,在电教机构的创办初期,学校多是抽调物理教师、仪器管理人员充实电教队伍,电教专业也多是隶属物理系,开设课程以电子技术、电视原理、教学仪器等专业为主,时过20年,电教人员姓“电”不姓“教”的格局依然延续。从调研的情况看:许多学校的电教人员属于行政编制,没有参与教学,主要从事学校的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

在新技术革命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电教是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电教人员始终处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压力之下。从80年代开始,首先是面对一批又一批闻所未闻的泊来之物和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接着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法,编导、摄像、剪辑、灯光、音乐、美术等无一可不学;然后是研究学科教材、教学法、教学规律和教育与教学理论;现在又面临推广多媒体应用和普及计算机技术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在短期内无师自通地成为行家里手,还肩负着培训广大学科教师的重任。可见其道路之艰辛!

大浪掏沙,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通过电教的洗礼,掌握了时新技术的人才,挡不住利欲的诱惑下海了;又一些不堪学习新知识的重负,另择良途逃避了,剩下的可谓是死心塌地的敬业者。然而他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待遇?

首先,电教涉及专业学科的多样性、队伍成分的复杂性和工作性质的多变性造成的电教人员多能而不专的现实,注定了职称评定中的杂乱与困难。电教没有自己的技术职称系列,只能挂靠教师、实验、工程、编导等系列参评,在晋级指标和职数限制造成的严酷竞争中,电教人员往往是失败者!造成了电教队伍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寥寥无几的现状,根据初步调研,各地的电教专职人员中,至今没有高级职称者。

上一篇:员工离职成因及对策分析下一篇:二年级班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