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纪录片《圆明园》有感

2025-01-08

观纪录片《圆明园》有感(共11篇)(共11篇)

1.观纪录片《圆明园》有感 篇一

圆明园上的艺术

——观《圆明园》有感

“请你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你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不是幻想,也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华美的真实存在,这是法国大文豪雨果脑海中的圆明园。

当纪律片《圆明园》在雨果的惊叹中拉开序幕时,我们知道,这部影片即将撕开一种美丽给我们看,悲剧就此展开。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劫难。

这部完整记录圆明园从建成到毁灭的大型文化史诗纪录,它用真实打动观众,用真实刺痛了每位观众的情感神经。没有炒作的噱头,没有大制作的动作场面,甚至连一个撑场的明星也没有。通过三维仿真动画技术的特效镜头,本片不但虚拟出140多年前的老北京街道,“克隆”出3000多人的英法联军,更是将当年“万园之园”的肃穆、壮观、精巧、雍容再现于银幕之上。当然,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一

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珍宝博物馆的精彩再现,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探寻与反思。

康熙,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当年是如何怀着愉悦的心情在畅春园尽情游览;雍正,一个勤政爱民而又蛮横专治的君主,当年又是如何威慑天下,让千万工匠屈服于己,尽心修建圆明园;乾隆,一个才华横溢千古风流的名帝,是如何让意大利人勃朗宁跪地为其画像,让法国人王志成潜心为其设计洋房。

遥看当年清朝盛世,圆明园以“万园之园” 的姿态展现世界园林艺术的经典。这座由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美景,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这座北方的园林,湖水却有江南水乡之水的灵动,葱绿的树绕着水,奇形的石傍着树,亭台楼阁相生相趣。它的壮丽,就像秦始皇的长城,只是,现代人恐怕再也无法目睹那个年代北方曾经有过那妙趣横生的水榭,那雄伟壮观的建筑。

一八六零年,苦难中的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洗劫与凌略,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座曾震撼世界的旷世盛园在短短三天化为灰烬,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浮夸不堪的大清统治此时已是千疮百孔。

关于圆明园之美,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象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

出我们眼前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其实,抛开圆明园在艺术上的成就,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历史的非正义。从康熙到雍正,从乾隆到道光,花费了整整的150年的时间不说,这其中还包含着多少人民无以数计的血汗啊:300多年前的运河上,无数的纤夫汗流浃背,肩头已经渗出了斑斑的血渍,船上运的,不过是一块来自苏州的奇石罢了!辙马熙攘的驿道上,地方官员劳师动众地护送着一件“朝廷圣物”上京,这“圣物”,不过是皇帝喜欢的一种珍稀花草罢了;更不说那些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可谓件件粘 满了百姓的血汗„„

说白了,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圆明园,不过是一项封建帝王的“享乐工程”罢了。如果这些钱力、人力不是花在这个竭中国150年国力的“万园之园”上,而是花是国防建设上,花在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上,花在改进生产力上,那该是多么好啊!即便是万里长城这样的“人类奇迹”,作为一项“国防工程”,其立意不可谓不高远,但谁又能否认其修筑过程就是一部罄竹难书的血泪史呢?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项羽要一把火烧了秦始皇的阿房宫,这把连绵三月不绝的大火,正是对统治者穷侈极奢、荒淫无度的“愤怒之火”。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还是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在成为永恒的艺术瑰宝的同时,同时也昭示着统治者 的残暴和贪婪。在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社会,恐怕

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会同意为他们的总统建一个豪华陵墓,或者为他们的议员建一个观看人兽血腥搏斗的“竞技场”。

圆明园的修建过程恰恰是中国由盛到衰的过程,它建造的历史恰恰是西方文化复兴、科技发展、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大步前进的历史。所以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见证了近代中国衰退的历史,它的毁灭同时也是古代帝王制中国的毁灭。

历史的狼烟已经远去。圆明园的悲伤定格了硝烟弥漫的历史。圆明园已然使得那些美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失语。然而,当看到这个美的不可方物的人间仙境遭到彻底毁灭时,大多数观众包括我却再度陷入沉默。

11级会计一班

汪杨

11414090103

2.观纪录片《圆明园》有感 篇二

一、超越美食的人文情怀, 是《舌尖》得以走红的胜出之道

《舌尖》它首先是一部美食纪录片。然而, 《舌尖》却并不像以往国内众多以美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那样, 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菜系流派、地域特色来结构, 更多地去展现精湛的厨艺和某种菜品的制作过程, 而是把纪录片的格调高雅与电视的市井百味结合在一起, 另辟蹊径, 透过自己独特的角度, 以开阔磅礴的视野, 通过一种食材、一门技艺以及与美食相关的人和故事, 展现生活在中国广袤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借此进一步引入一方水土、一方人情, 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入到文化和精神传承的意义上来, 让观众跟随食物这根主线, 走遍大江南北, 看见烟火之中的世态人情。这种极富历史关照和人文气息的委婉细腻的表达, 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1.质朴的视觉, 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

从一开篇, 《舌尖》就摒弃了“好好吃”“太美味了”这样空洞的介绍, 而是将更多画面用于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 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的食材。它所关注和讨论的, 决不仅仅是 “口腹之欲”这么简单, 所展现的劳动、收获、传统、传承, 更多观照的是人的生存态度以及人们对饮食和文化的认知。纵观两季《舌尖》, 我们既看不见“烹饪大师”, 也没有“美食专家”, 整个系列的主角几乎全部是普通劳动者:挖莲藕的工人、 采竹笋的山民、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人、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等等, 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纪录片的“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的思路和结构方式, 让人、场景、食材、命运变成了一种丰沛的直指人心的力量。《舌尖》记录的视觉, 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 而是那些最懂得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美食制造者——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这种平行、微观而质朴的视角选择, 彰显的是一种润人心肺的人文关怀, 使 《舌尖》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2.情真意切, 人文情怀引共鸣

相对于以往众多的中国美食影像素材, 《舌尖》拍摄对象的草根化和质朴的温情显得格外难得。正像许多观众所评论的那样, 《舌尖》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 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 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在《舌尖》里, 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个体, 而每一个鲜活个体的背后, 都洋溢着朴实的生活气息。它呈现给我们的, 不仅是“味蕾”的生理反应, 更是“盐的味道, 山的味道, 风的味道, 阳光的味道, 也是时间的味道, 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 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 才下舌尖, 又上心间, 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 哪一种是情怀。正是这种对普通人和他们家庭的真实、真诚的本色描绘, 拉近了向来以高端严肃面貌示人的央视与普通小民之间的距离, 进而把观众都带到《舌尖》所阐释的世界中, 透过那些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百姓故事, 从心底感受到灵魂的冲击, 咀嚼到一层又一层难忘的况味。

贯穿片中的浓郁的人文情怀, 让《舌尖》所勾起的, 不光是人们对于美食的垂涎, 还有流泪的冲动。或许正是这种“冲动”, 首先铺就了《舌尖》的胜出之道。

二、精致优美的画面所营造的艺术美感, 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搅动舌尖的同时也戳动了观众的心

画面是影视艺术作品结构最为基本的组成单位, 是影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从画面美学的角度, 《舌尖》制作精良, 画面精致优美, 视觉呈现堪称美轮美奂。其将真实性和艺术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画面语言所营造出的艺术美感, 对于其成功是不可忽视的, 在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 也深深地戳动了广大观众的心, 喜悦, 赞叹, 继而感动并引发一系列的深思, 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学习。

1.构图、光影和色彩运用独具匠心

面对“读图”时代观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要, 《舌尖》在视觉呈现上所展示出的美轮美奂, 为我们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本。

在构图上, 《舌尖》力求表现真实, 将真实与艺术完美结合, 让观众们看到的, 虽然是中国土地上存在的真实诱人的美食, 但在真实的背后又流露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用美食抒发情怀, 使真实得到了艺术的升华;在光影运用上, 《舌尖》既不是一味的追求华丽绚烂, 也不是简单的进行生活形态的还原, 而是具有一定的写意性, 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渲染了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让观众在光影所塑造的艺术氛围中身临其境;在色彩方面, 《舌尖》不仅用鲜亮诱人的色彩来表现各种美食、吸引观众, 更善于用不同色调传达深厚的艺术内涵, 体现出一种时尚精致的时代风貌。这种在构图、光影和色彩运用上的独具匠心,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影像的视觉表现力, 造就了《舌尖》别具一格的影像风格, 值得借鉴、学习。

2.强大的高清技术支撑, 使画面更为真实完美

《舌尖》是国内第一部全程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纪录片, 它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制作模式打造的。高清技术将美食的发生过程还原到了极致, 一捧抖落的水珠、一滴浓厚的汤汁、一枝春笋的萌动、一粒虾籽的晶莹剔透、一抹光影的瞬息改变, 不仅仅是纤毫毕现的真实记录, 更是充满想象力的呈现。 片中反复使用超大广角、显微镜头、航拍、水下摄影和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手段, 让本来普普通通的日常食材绽放出新鲜诱人的色彩, 再普通不过的细节画面都被清晰、真实、美轮美奂的纪录下来, 画面精美而极富张力, 镜头语言表达丰满而细腻, 庸碌生活中许多被忽视的美好突如其来的呈现于眼前, 令人震惊也令人感动。比如第一季第1集里的煮盐场面, 第3集里的酒坛画面、倾倒黄酒的画面等等, 这些摄影师们借助高清设备用心构造的众多优秀画面, 不仅耐人寻味, 更堪为业内人士学习的范本。

3.观《圆明园》有感 篇三

庄严肃穆的气氛渲染了整个画面。一幅幅曾经的画卷,揭示那富丽堂皇、犹如仙境瑶池的地方竟是“圆明园”。那最初的抵触,拂过我内心深处的感慨。心,是会流血的……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竟差点将中国送上凌迟处死屠宰场。圆明园经过两代人的扩建而创造的奇迹,那屹立与亚洲土地上的文明,转眼间,化为一片废墟。怎不让我感到惊骇!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是幸运的,他目睹了这个王朝的盛衰,参与了圆明园的建筑设计。

昙花一现,虽然短暂,但却真实;可那一片废墟所能给予我们的,却只剩无限的幻想。洋枪洋炮对长矛腰刀,血肉之躯对火药钢炮。当西方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加强封建专制,坚持闭关锁国。什么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狂妄自大成了当时皇帝和大清子民的口头腔。然而洋枪洋炮武装的国外的几艘战船就能将中国的北洋水师全部摧毁。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呢?

封建皇权专制国家的下场就是割地赔款。那个拥有祖孙三代美好回忆的圆明园,也无可奈何被劫掠!

对这铁的历史事实,多少中国人还记得呢?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人,或许正如聂华苓所说的是健忘的,不记仇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这血迹斑斑的历史!

夜郎自大,闭关自守酿成的这一血的教训,该是鞭策我们最好的良药。我们决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强盗的嘴脸,决不能忘记那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我们应该高瞻远瞩看世界,励精图治望未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树起国富民强的巍巍丰碑。

4.观《圆明园》有感 篇四

——题记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迎着阵阵微风,伴着阵阵细细小雨,我们来到了这享誉世界的园林。

古往今来圆明园的建立凝聚了几代帝王,无数位工匠人民的汗水,却毁于两位强盗之手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昏暗的天空下,我看到一具断壁残垣耸立在高台上,听同学讲解说,这就是西洋楼遗址,微微发黑的石快经历了烈火的沧桑,被炮火轰炸过的断壁和满地不规整的石砖见证着被她摧毁的痕迹。只有雕刻的看似精细的花纹依稀可见,似乎很脆弱又似乎很美丽。一阵风吹来我不禁感到深深寒意。一份对圆明园的惋惜在我心里波动开来,我不禁痛恨八国联军创下的滔天罪行又似乎对中国自身的狂妄自大陷入沉思。汲取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而且这种落后不仅仅是经济军事实力的。

西洋楼遗址全为石头建筑,英法联军一把火无论如何也烧不成目前的样子,是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又遭到了国内一些军阀、政客、官僚们的掠夺比赛,强拆强挖的进一步破坏,这种兔子偷吃窝边草的行为,比英法联军的火烧和后来八国联军的又一次破坏更可耻。

一世繁华早已落幕,你的美丽曾惊艳了全世界,却只留给我们一座只能靠想象的宫殿,几代君王为你抛弃了科技,可你的美貌早已凋零在了梦境里。

5.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篇五

当我看完纪录片以后便是深思,圆明园的历史变迁,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历史。圆明园的瑰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自康熙三朝以来的无数的能工巧匠,结合无数人心血的圆明园,却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在东方,在中国,有一座集人类智慧和艺术幻想之大成的“万园之园”。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里面珍藏着名胜古迹,奇珍异宝。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亲眼目睹万园之园——圆明园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连成的奇珍异宝。这里灵石竞秀,这里美池潋滟,这里良木荟萃,这里异葩绽放;珍禽瑞兽徜徉于园中,奇珍瑰宝陈列于四处;一个个江南格调的园林在此演绎曲径通幽,一座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在这尽显雍容富丽。她仿佛凝固的诗歌,她好似绝美的画卷。她是旷世的建筑奇迹,她是中华民族心血的璀璨结晶,她也是全人类的熠熠生辉的艺术明珠!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和一片废墟。1860年,英法联军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随意扫荡,为所欲为。就当我看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掠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肺都气炸了。我仿佛看到那些前来侵略的敌人们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的物品占为己有,他们的腰包都塞得满满的。要是遇到那些比较重的瓷器,他们拿不走,可恶的敌人就用牲口搬运或用棍子将这些瓷器打碎。最后竟用大火将圆明园化成灰烬。

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就在魔爪下毁于一旦。这些强盗不但毁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毁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谁看见这一切的一切不愤怒。作为中国人,谁不想消灭这帮可恶的强盗。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啊!而结晶出来的,除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还有血汗和眼泪?在一个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万千黎民生活的时代,我不相信这些古代奇迹的创造者们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自觉自主地进行了这流芳百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参与创造什么流芳百世的艺术奇珍。范喜良想参与建造那个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带状围墙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是历史却把他生生封锁进了那万恶的墙垣,并引导他那原本柔弱堪怜的妻子放开喉咙,唱出古代女性反对强权的第一个高音。进一步说,这些从古代幸存至今的奇迹一般的建筑大多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而兴建的,兵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仅是墓穴,而圆明园,那个被毁弃的,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万园之园,不过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闲的一栋特大号别墅。也就是说,这些被我们称颂、追忆、叹惜的所谓古代建筑奇迹,在当时乃是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只不过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而已。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圆明园大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早已不复返的今天,当我们洗血耻辱之后,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帝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表现,让中国近两百年来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历史,圆明园只是其中的缩影。

通过看这部片子,让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许我们无法个个都做到在战场上如军人一般上阵杀敌,我们无法都能如国家领导人一样为国事操劳,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热情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在各个领域上为国家做出贡献。让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现。这,我想,应该是如今每一个青年都应担当的责任。

6.观《圆明园》有感作文 篇六

愤慨

―观圆明园有感

看了《圆明园》这部电影,我感到十分愤慨。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东部,始建于17。是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里面有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唐、宋、元、明、清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可是,就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

当我看到侵略者在圆明园里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时,我真想冲上前去,阻止他们,让他们停下来。

后来,他们把东西抢走了。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后,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我不仅义愤填涌,真是太过份了!这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他们凭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圆明园是中国的文化宝库,也是世界文化的精粹,是多少中国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才建成的,就这样毁于一旦了。

因为弱小,所以被欺凌。只有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才不会重复圆明园那样的.屈辱。

看了《圆明园》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圆明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那金碧辉煌的殿堂也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记住这百年的耻辱。

7.观纪录片《圆明园》有感 篇七

——听邓菲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感

荫子完小赵红霞

星期五的时候,我们听了邓菲老师的课,她讲的是《圆明园的毁灭》。听后,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1、邓菲老师能精心备课。她精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教学环节清晰,围绕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2、邓菲老师的教态自然,课堂语言精练,适时点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步步深入,掌握了字、词的读法、写法,注重了句子、段的作用和有感情的朗读,接着是深入理解课文,最后是拓展阅读。

3、邓菲老师注重课堂上的评价。先是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进而是小组评价。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评价不是空洞的,是比较切实的,比如:“你读得真有感情”,“把掌声送给他”„„

4、邓老师的课件设计得好。比如,对于重点段落需要背诵的,邓老师就设计成填空的形式,学生积极参与背诵,很快学生就能背下来。

5、邓老师还很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让学生在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怎样用语,“我们小组„„”,“请大家看第×××自然段„„”,学生养成了规范的回答问题的习惯。还有让学生在书上做标注。

6、邓老师之所以上出这样有水平的课,这主要是邓老师平日注重学习、钻研、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8.观纪录片《一带一路》有感 篇八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一带一路》,是一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

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以宽广的视野、多维度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进行了拍摄,涉及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贸金融产业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这部以全面解读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的纪录片,以凝重凝练之笔,透过对历史纵深的审视,凸显对现实的关切与观照。视野开阔,气势恢宏,既具有史诗般的气象和风范,又具有叙事诗的细腻与凝练,用丝路故事增进跨国合作,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的宏大主题。

9.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篇九

作为没有特殊经历,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多年以来,我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学校里,书本上老师教的东西,那就是觉得毛主席很伟大,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也很遗憾,因为毛主席在晚年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也让幼小的我认为,毛主席毕竟不是完人,他也会犯错误,而且犯的是普通人基本都能理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的排除异己,保住地位等等。现在看来,我和大部分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就是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不知是谁说的,如果几何公理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被视为谬误。也就是说从来没有独立于利益和价值判断之外的“社会事实”。因此所谓的“历史记录”很可能远非历史本身。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任职以来,不,准确地说是他领导中国人民斗争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为中国革命规划宏伟蓝图,他所留下的“毛泽东思想”更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流传 下来。

毛主席很普通,普通得和其他人一样喜欢抽烟,游泳,偶尔地幽上一默;毛主席又不普通,他有常人没有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在艰苦环境下不畏艰难地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观看片子时,我真的由衷庆幸,我们的毛主席在做关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抉择时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这条道上,而不是与蒋介石一起做有损民族利益的事。他的不普通还体现在他的自我牺牲上,他的6位亲人都献身于中国革命,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悲痛啊,但毛主席没有多余的时间悲痛,他只是一次又一次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毛主席喜欢游泳和走访,他的梦想是游遍祖国的山河还想游密西西比河,但在他年青力壮时世界形势不好,他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梦想,甚至因为身份而不能随意到各国游历,他唯一去过的祖国境外就是苏联,而且是为中国的将来去的。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他就像古代的盘古,不同的是盘古撑开了天地,而我们的毛主席一肩挑起了整个中国的希望!

他在世时,那时的中国并不富强,在世界的话语权不多,但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始终表现地不卑不亢,在访问苏联时,由于毛主席的坚持,斯大林也来到中方招待宴与我国联盟。同样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也从不轻视小国,提出了“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的理念。1974年,非洲领导人访华时,其妻子对毛主席行屈膝礼,毛主席热情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也还以屈膝礼。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时,他这样说到:“我们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推上联合国的!”

毛主席还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与各界人民吃饭时,他会主动发烟给他们,还会劝菜,甚至在宴会过后亲自送他们上车并目送他们离开。这点还体现在他的亲民上,当时全中国都把毛主席当神一样膜拜,他却极力反对这种心态,他曾说最羡慕的就是在居委会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人。他出生农民,在执政后也时刻牵挂着农民的生活,农民朋友受苦了他都会心痛地流下泪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特别节省,破了的衣服,毛巾等总是缝缝补补很多次。在战争时期,曾有农民朋友咒他死,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人了解群众骂他的原因,但得知是因为农民要负担的军粮过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执行了“精兵简政”政策。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恰同学少年》,给我极大的感性认识和震撼。从来都只把毛主席当个睿智的老人来看的我绝想不到毛泽东年轻时已是那么意气风发,崭露头角。他的博学广识而善于思考的优良品性,他的看书时字典地图不离手的认真而严谨的态度都使我佩服不已。要知道我们同学一般去图书馆都是空手去空手回的,看得除了娱乐八卦,科幻世界还有些什么呢?毛泽东利用假期去游学体验劳苦大众的生活,他带领组织工人夜学提高工人素质,他大胆的嘤鸣求友,他带头组织读书会促进同学共同提高,他做的这一切都是那么有板有眼,足以让我自惭形秽,悔过不已。回想自己在大学2年都干了些什么?我的同学和 老师又都在关注什么?毛泽东还提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修身之道,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对毛主席耿耿于怀是因为长久以来,文革被说成一场万劫不复地大灾难。很多人都不理解毛主席,都被官方的评价主导着,都对毛主席犯的“错误”念念不忘。但按照莫里斯的说法,是毛泽东的意图与他遇到的环境之间的冲突,成为文革这场悲剧的核心。他还认为,无论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有多么惨重,它确实把向当局造反是群众的权利这一概念输进了群众的意识之中。当中国人民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这种权利既非上面所赐亦非上面所能废除而为它们固有地权利时,他们也许会再次实践文化大革命所鼓吹地那一幕。因为唯一地方法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地方法。”

也许很多人都接受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没有平等的流行观点,我以前也痛苦的认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个人奋斗,名哲保身。在这样的私有制的社会里。你我眼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我追求的只能是短暂的快乐,然后徒留万年空虚,更别提那能够满溢你我心间的奢侈的幸福了!但是我不禁要问,人类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呢?如果说全世界的人们很多都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但是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毛主席领导下那曾经有过的流金岁月啊。退一步讲,我们毫不怀疑文革有一个伟大的初衷,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革进行的还是有点匆忙,以至于大部分的民众更不上毛主席的脚步。毛主席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和那么深邃的远见。他把建国后出现的问题和将要出现的问题都看透了。30年来出现的种种怪事,魑魅魍魉的群魔乱舞,其实都没逃过毛主席的千年眼呐。今天再去回首,民众可能才能真正体会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反面教材给人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必要。另一方面,当我们认识到毛主席发动文革的伟大的初衷的时候,就会不得不更加佩服毛主席了。“他居然敢于一个人和自己所缔造的政党和国家机器对立。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毛泽东一样,让人民心中像火一样燃烧。”这是怎样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啊,真正的伟人才是这样的。

中国有这样的伟人真是幸运的。他甘愿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看着那些记录着毛主席真实生活的片段,看着他从风华正茂到后来的老态渐显,真的感到些许难过,但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他的坚忍,他的付出与平易近人。但影片里德毛主席喊出那句“人民万岁”时,我想,大家都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吧,那是他用自己一生对“为人民服务”做的最好诠释!

当我们离毛主席越来越近,对毛泽东思想看得越来越透的时候,就要坚定毛主席倾注一生的是正义的事业,就要坚信失败了不代表不能成功,很难实现不代表要放弃努力,现实纷繁复杂而另人沮丧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美好理想和美好心灵。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革命多不是一朝就能成功的,革命者也需要多次的锤炼才能更坚强更有战斗力;民众也不是一次革命都能觉悟的,他们需要多次洗礼才会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权利。到那个时候,鲜红的太阳必将照遍全球!

环091-2班 洪

10.观《辛亥革命》纪录片有感 篇十

历史课上,我们观看了《辛亥革命》纪录片讲的是: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的记忆,让我这个当代的大学生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当今这个和谐的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纷争和矛盾,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之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已无 法扼制西方列强的压迫与侵略,一次次地在列强的进攻中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 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 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 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 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渊”。中国人民不甘面对备受列强欺凌的残酷现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运 动。民族复兴是几代人的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 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 繁荣富强起来,则更艰巨。历史上,许多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进行了无数次尝试,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今天的和平安定是多少革命先驱和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又是在多少次革命失败后取得的,这条 革命道路又是多么的曲折和艰难呢?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最难,那么中国真正开始革命是什么时候呢?又是什么事件对后来的革命有着 深远的影响呢?这一切无不归功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地位了。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 意义。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 了统治 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第二、辛亥革命推 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辛亥 革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第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壮大了无 产阶级队伍。第五、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各 个方面都起了积极的影响。第六、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潮。由此可见,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皇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和进步的曙光。在学习了辛亥革命之后,在认识到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马平川,挫折在所难免,我们应该时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把每一次挫折当做一次磨练,我认为人只有在磨难中才最容易成长,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我们要重视个人的主动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方面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 面,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重要作用,人是社会的人,自身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条件下,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利 用有利的条件,不断创造更多更好有利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朝着自己 既定的目标发展。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呢,则应该从政治、经济、国民 思想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努力。应该始终以经济为中心,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状况,同时,也要重 视国民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思想和文化有较好发展 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宣传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1.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篇十一

看了火烧圆明园之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问为什么当年称霸一方的中国会变得如此弱不可击?是什么导致这悲剧的发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不是对这样事情有独特的见解?

该影片讲述了十九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国耻。八国联军侵入中国,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王朝昏庸无能,咸丰帝臵百姓安危于不顾,率嫔妃及大臣避居承德,英法联军仗着洋枪洋炮攻入北京城,这些骄横野蛮的强盗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将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掩盖滔天罪行,纵火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

这部电影中,有许多令人心惊肉跳的情节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时,帝王贵族贪生怕死,守城将士和普通百姓却英勇抵抗,但敌人有洋枪洋炮,我们却只有大刀长矛。最为惨烈的是八里桥之战,全体参战将士血洒疆场,无一生还;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举旗的士兵,很是骁勇,不幸地是,寡不敌众,但他是最后一个倒下的,看到这一幕,让我很感动,为了让旗不倒地竭力地保卫着旗子,这是中国人的尊严。

在北京城内,侵略者杀人如麻,他们甚至将老百姓排成行,用机枪扫射,用大炮轰炸,多少无辜的生命倒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侵略者闯进圆明园,将无数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还在园内公开拍卖抢来的脏物,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英法联军在大肆抢夺之后,竟然放火焚毁了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当铭记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无能,闭关锁国的直接后果。

多么令人愤怒啊!这座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智慧的艺术宝库,这座举世闻名、绝无仅有的皇家园林,这座汇集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玉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字画的博物馆,竟这样被侵略者付之一炬。这一把火,毁灭“万园之园”的同时,也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仇恨和耻辱的烙印。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感慨:侵略者太可恶了!清朝政府太无能了!当侵略者闯进家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时候,因为腐败无能,清政府却无力抵抗还击,只能卖国求荣,因为腐败无能,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财富被抢夺、土地被践踏、人民被虐杀。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专业实习总结下一篇:企业个人业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