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024-11-03

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精选15篇)

1.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一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八圩中学:蒋慧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已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

1、物质间量的关系。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及步 骤。

教学模式:引导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安排:1课时

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并能达到综合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目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每天你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四周的墙壁都是白白的,那么你们知道这墙壁是用什么粉刷的吗?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可解释是由石灰浆粉刷的,然后再进一步解释石灰浆是由生石灰和水混合而成的,从而提出,假设你家里起了新房子,需要用石灰浆来粉刷墙壁,那么你要煅烧多少的石灰石才能满足你的需要呢?那么这里所涉及的量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可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目的:从生活知识入手,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

新课讲解:首先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举例: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同时说出量的意义。

学生集体回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时用课件展示。

教师: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存在一定的比列关系,只要知道其中某一个量,就可以求

出其他相关物质的量。那么利用这个计算原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解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引出例题1。

课件展示:

例题1:例题1:已知火箭升空需要液氢燃烧来提供能量.现有80kg的液氢,至少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氧才能满足这些液氢的完全燃烧? 友情提示:液氢和液氧的反应情况。

教师:先由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再依照课本例子试着计算(由学生自已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已先探索解题格式。然后教师再选出几组学生的具体解题计算过程,拿到投影仪来展示给大家看,进一步说出解题步骤和格式。

课件展示:计算过程,教师再次强调解题步骤和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步骤和格式。

教师:通过例题1的学习,现在让我们利用化学知识再来具体解决前面所说的实际问题,引出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同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同时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CaCO3======CaO+CO2↑ 100 56 44 X 10t y 100/56=X/10t 56/44=10t/y X=17.9t y=7.9t 答: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17.9t,同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原质量为7.9t。课堂作业:想一想,练一练。以比赛的形式选派男、女学生代表上黑板书写,要求又快又对。教师设有奖品鼓励学生,把课堂推向高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请学生一起来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总结相关的注意事项。

课件展示注意事项,最后再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个别提问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了吗?下面让我们再来动手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后,从中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

练习:在化学反应A+2B=C+D中,5.6克A与7.3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克C.若要制得0.4克D,所需A的质量为(.A.5.6g B.27.3g C.11.2g D.14.6g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若要制取4.8克的氧气,问需要高锰酸钾多少克? 3.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

2.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二

如何把课改合格课的“五要素”与“诚善·5S自主课堂”有机的结合,并不折不扣的运用好呢?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在初探课改的道路上,我的“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堂课,给了我许多的反思。

1 实行传统方法讲授新课,按部就班

我以往传统的上法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例题1,然后教师讲解;接下来学生再看例题2,教师再讲解;最后就是两三道题的习题练习、讲评,这节课就算完成了。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基础稍好的学生,在教师讲完之后独立做简单的题,问题不大;但基础稍差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在这个地方“卡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这道难关一旦未能及时突破,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便会产生厌学的思想,久之就会放弃对化学的热爱和学习。所以,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方式,使这堂课成为我初中化学教学中一直难以突破的难关。

在践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形式,换种方式来处理这堂课,效果还不错。

2 发挥小组优势合作探究,以优带差

课堂上,在学生明确本课目标后,我先让学生写出一个较为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在化学式下写出其相对质量比,然后让学生说出该化学方程式质量比的含义。接下来给出其中一种物质的真实质量,其值与该物质的相对质量呈简单的倍数关系,以便让学生能较快说出要求的其它物质的质量。学生熟练之后,再让他们自主阅读例题1和2,然后,同组同学讨论归纳该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随后,小组代表展示解题步骤,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和说明,直到完整。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反馈中,学生对解题方法、步骤有了直观的认识,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接下来,给出一个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练习本上练习。学生练习的时候,我便在教室巡视,为个别学生指点解决“卡壳”的方法或“通关”的技巧,用红笔批改先做完的学生习题。每改到一个正确的习题,便让做习题的这个同学像老师一样为同组其他同学批改和指点习题。如果他们也检查到了正确的习题,小组内便又多了一个指导其他同学的小老师……随着我改到不同组的同学越来越多,去批改别人习题的小老师们也越来越多,而不会做这道题的同学则越来越少……这样一遍完后,再请最先全部完成的组的同学代表去批改黑板上学生的习题,让大家找找错误的原因或遗漏的地方或做得正确的关键,并补漏最初未注意到的易错地方或注意事项,从而又巩固了一遍解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完毕后,再分梯度给出几个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继续练习、巩固......

这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比以前做法的内容多得多,而学生大多能掌握本课知识,基本没有不知如何下笔的学生。与传统课堂相比,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充分发挥了小组同学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精神,让优秀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小老师,去帮助和带动组内的后进生共同进步。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转型时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得到同学的认同。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希望自己能先于别人做完、做好这个题,成为别人的小老师。这样一来,优秀生除了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能在讲解习题的同时再一次巩固知识。而对于组内后进生,由同学给他讲解,少了对教师的惧怕,多了对同学的亲近,更易让他们接受。通过组内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学生课堂知识不但掌握得更牢固,也更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乐趣。

3 结合课改要素践行课改,梦想成真

这堂课,是一个逻辑性极强的化学计算,没有化学课特有的实验作为增色剂。但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整个课堂中,老师只是做了引导和安排的工作,而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展示反馈及练习巩固后获取了本课的知识和方法。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老师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的同时,也就引发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除了学习到课程要求的知识外,还学到些什么?我想,学生在自主归纳学习、展示反馈讲解的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的归纳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组间的合作互助,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也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解题时所获得的方法和数据,会让其他同学更信服;对题目解决的结果,更让全体同学关注;学生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便会更加强烈。

我相信,抱着为老师或父母学习的学生,未必学得好,但秉着课堂自己做主,为自己学习的学生,他一定能学有所成。

3.爱的简单方程式 篇三

后来,媒人把他介绍给了表姐。媒人是这样跟表姐说的,他穷是穷点,还是一个跛子,可人是少有的好人啊!

就冲着他人好,表姐嫁给了他。

结婚后的表姐,还会隔几个月就犯一次病。每一次犯病,不管是烈日当头的白天,还是数九寒冬的深夜,表姐都会不管不顾地跑出去。任谁也拦不住。这时候,表姐夫就会不声不响地跟在表姐的身后,表姐跑到哪,表姐夫就跟到哪。直到表姐跑不动了,表姐夫才把表姐背回家

表姐不犯病的时候,完全是一个贤惠、能干的女人。洗衣做饭、喂鸡喂鸭、下田插秧……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临睡觉前,表姐还要把姐夫的那只跛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按摩半个小时。表姐说,经常按摩,可以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结婚几年了,表姐和表姐夫从来没打过架。别说打架,连脸都没红过。这在乡下,是很少见的事情。

女人们都去问表姐,表姐抿嘴一乐,我犯病的时候,他都对我那么好,我不犯病的时候,当然要对他更好啦!

男人们都去问表姐夫,表姐夫憨厚地说,她平时对我那么好,犯病的时候,我当然要对她更好啦!

如果把爱比做一个方程式。左边是他(她)对她(他)好,右边是她(他)对他(她)好,就是这样简单。可为什么总有人把它想得那么复杂呢!

4.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2)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解题步骤格式。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具体例题的分析演练计算,培养提高审题能力。(4)逐步养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结合亲身体会,培养严谨求实、敢于实践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的思路和步骤。

难点:解题思路——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质量比关系。

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回顾反思,温故知新—→自主合作,探究例题—→交流共享,总结方法—→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媒体选择:

运用多媒体展示台展演、练习,课件展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在科研中也会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请看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点火的视频。它有三级推进器,在二子级推进器中,其上部是装有液氢的燃烧剂箱,下部是装有液氧的氧化剂箱。当确定需要液氢燃烧剂为45t时,填充多少吨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及各物质的质量比 2.根据氢气、氧气、和水的质量比,设问40t的氢气要和多少吨的氧气完全反应? 45t的氢气要和多少吨的氧气完全反应?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且成正比例是我们计算的依据。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步骤

1.小组活动:自学例题1,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1)在例1中哪几种物质与计算有关? 这些物质的质量比是多少?(2)请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补充完整

① 设 ; ②写出反应的 ; ③ 写出 的质量比 ④ 列出 ; ⑤求解 ⑥简明的写出。

教师引导分析解题过程,讲解注意事项,强调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是解题的关键。

3.学习例2,明确在实际的运算过程中,还可以再简化一些。

(1)展示例2,和例1比较,不需要写上步骤名称,按照计算的步骤就可以,简明规范。(2)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实际参加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其他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根据其中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其他反应物的质量,例如例2,能不能根据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其他生成物的质量呢? 你能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吗?

4.练习:在“长征五号”火箭二子级推进器发射火箭时,若需要45t的液氢,那么同时还需要多少吨的液氧呢?

5.应用所学知识纠错,认识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易错之处及要注意的事项。见学案“合作探究”3。学生活动:谈一谈: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总结交流,成果共享

学生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分层练习(A组),在完成A组练习的基础上,试着完成B组练习。

交流评价学生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般步骤: 要求:

5.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五

主要优点有:

一、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对教材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方法,运用了“分析教材”、“分析错例”等方法,设计主要活动有:

1、学生尝试解题,计算后交换答案,补充步骤;

2、阅读教材,小结,了解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过程;

3、通过错例分析,对教师给出的有错误的题目,分析查找指出错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解题格式、解题过程。

4、学生针对自己做题情况,查找错误。

5、通过解答综合题目、和编题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提升,从不完善到完善,由浅入深,环环紧扣。

三、运用“学案”进行教学,有利于达成“知识技能”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利用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利于总结、归纳。

四、注重情境创设,加强了情感教育,抓住了三大社会热点:神七升空、汶川地震、环保问题(空气污染)。

主要不足(或是疑问):

1、地震情景的创设占时间较多,创设情境应尽量简洁,建议删去一些画面。

2、后面的练习,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教师包办,有些仓促。

3、提问指向不很明确,“100克液态氢燃烧需液态氧多少?计算需要的数据从哪里来”没有指出是什么数据,应指明4:32来自方程式,引出方程式计算。

4、“没有方程式就不能计算”太绝对有点武断,事实上也能通过化学式计算。

6.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六

说课

本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定量的反应物计算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另一种是制取一定量的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教材还给出两个实例来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例题讲解→总结归纳→学生练习→巩固提高。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有关例题的投影片、一些相关练习题。

学生用具: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习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总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 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

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

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阅读、讨论]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MnO2+O2↑ 2×158 32 21586g32x,x=326g2158=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

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

要进行单位换

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21586g32x;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2158158g32x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投影]展示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 56 x 10 t 100x10t10010t5656,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选择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板演]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H2+Cl2点燃2HCl 2 71 73 100g x y 2100g2100g71x73y,x100g712100g7323550g,,y3650g。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

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 可以这样求出:71x=73x

代入x=3550 g,713550g=73x,解得y=3650 g。

可见计算结果相同。

[评价]该同学不仅计算步骤和结果完全正确,而且讲解得也非常好,讲出了多种方法,真是难能可贵。[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7.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七

听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提高听课效率,找重点听,抓难点着重听。读有利于理解课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及理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初三化学学习中有部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类学生往往会吃一些“暗亏”。而读有利于该类学生更好地写,更好地答题。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化学中的文字题其实都有一定的“题眼”,通过读能够加强学生找“题眼”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逐步树立起良好的解题习惯,不骄不躁,从容读题。写是在学生认真听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好课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探索

1. 情景化教学

情景教学是我国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事物,它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关情景的论述运用于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创设情境、教学的艺术手段和技巧。化学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化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如果老师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就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感性入手,探索各种化学问题,从而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难的目的。

2. 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化学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人类解决当今面临的资源、环境、卫生、健康等一系列重大挑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有的放矢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愉悦心情,触发学生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而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 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追本求源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信息化教学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堂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作业需仔细挑选,将笔记与作业结合,让学生学会利用笔记,强化自学能力,以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听学生说:为什么我平常听课也懂,做题也不少,效率也不低,就是一到考试就不会?我什么都忘记了现在怎么复习呀?越复习到后面,我越乱,是怎么回事呀?有解决的办法吗?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笔记没做好。

一、提倡学生记好化学笔记

1.从感知规律来说,做笔记可以加强记忆。

课堂上学到东西很容易忘掉,因为课上的记忆只是短暂的,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笔记上不留些痕迹,哪里去找记忆的空缺?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记笔记看成是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途径。虽然有些同学没怎么记笔记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笔记在平日积累、期末复习中起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至于记笔记是否会影响听课,那就要看你随机应变、灵活取舍的能的步伐,就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元素与生活的关系时,我结合生活实际,如饮料成分表、广告词中元素的作用,适当介绍,并让他们到网上查找:化学元素与生命健康。

信息化教学内容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而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成果,形式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情景片段,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四、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我们必须重视和挖掘化学实验的功能。新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学生分组实验,很多教师怕麻烦,要么不做实验而纯粹讲实验,要么把实验全部作为演示实验处理,甚至将实验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背记。在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功能给抹杀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一个过程,但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必将对教学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从长远角度和知识运用等方面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必须对化学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监控学生,一种可能是实验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白白浪费了时间,另一种可能是学生因随意操作而造成意外伤害。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是严格的,必须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比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说清楚化学实验室中的基本要求,如规范的操作和各种药品的使用与保管等;在每一次实验之前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事先要审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并要求学生按规范步骤认真操作;要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师生共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失败的苦涩,师生共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要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通过倾听、交流、合作,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浅谈生物专业免疫学绪论课的教学

潘学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科技系,湖北武汉

摘要: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的支柱学科之一,绪论课是免疫学的开端和缩影,结合生物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重视和讲授好绪论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该课程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就如何上好生物专业名疫学绪论课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免疫学绪论课生物专业教学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名疫学

免疫学绪论的内容包括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学发展史及研究现状、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看似很容易讲,学生也看得懂,以至于教师不太重视,往往轻描淡写地讲述。实际上,笔者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上好绪论课非常之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是否产生学习持久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经过多年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高度重视绪论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一门课的缩影。讲好绪论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2]:第一,绪论是教材内容的宏观规划和高度浓缩,是一门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起始点,绪论课讲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该课程产生浓厚兴力了。

2. 做笔记可以促使学生听课更加专心。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记笔记。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外,许多学生上课时听得懂,似乎理解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但下课后不会做题,也不知老师上课时对这些内容是怎么讲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步骤是什么。所以一定要做笔记,而且教师要亲自检查。有些学生,资质普通,那么他就必须记笔记,反复钻研,虽然不能自创,但至少可以精通老师所教。如果老师教的得法,这种学生也可以成才。对于自制力不是很强的同学来说,做笔记可以使他们上课不睡觉。学生听课容易走神,如果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就不太容易走神了。有效地记笔记不仅可以积攒学习资料,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防止开小差。

3. 笔记在学生构建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记是学生认知地图。记笔记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选择、重组、提取知识结构的技能训练过程。笔记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可以说,体验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只有在充分体验后,才能加深对知识概念、规律理解掌握,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强化情感体验。化学笔记,主要应记提纲、记问题、记疑点、记方法、记总结。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

1.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探索,根据需要自学。因此,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

董妍玲

趣和强烈求知欲。第二,绪论课的导向性不同于一般章节。其教学的目标不是具体地讲清知识的概念与原理,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但是,这些常常由于时间紧、课时少、任务重等诸多因素被不少教师所忽视,结果导致学生开课之初就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兴趣不高,为后期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制定合理的教学提纲,突出重难点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支柱学科之一,在生物学和医学的本科教育阶段,免疫学现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绪论部分不仅介绍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功能,以及免疫学发展简史,还会用较多的笔墨阐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与适应免疫应答特点,以及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因此,在制定教学提纲上,要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免疫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Jenner,Pasteur,Behring,Burnet等)及关键事件;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难点: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克隆选择学说。

3.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

3.1通过问题勾出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免疫学绪论一开篇就需要介绍免疫的概念,如果生硬地给出概念,学生就会茫然无措,难以理解。可以先从疾病的历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3.有利于学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强了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有所提高。

三、着眼实际,立足课本

1.立足课本。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处理问题能力就是通过课本学习逐步形成的。近年来,不少学生认为可以不看课本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细细研究初三化学课本就会发现,复习必须立足课本,对课本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回顾,然后以课本为基础,向外延伸拓展。

2.着眼实际探究。

在教学中多运用实际实验情景,不杜撰,最好切切实实,经过实验的验证,切实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被课本束缚,解放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创造条件,让“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常规。

在教学活动中,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教学中的常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

经过实践,多维学习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使用并不断加以完善。

摘要: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谈谈多维学习方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简单运用。

8.规范让计算教学更简单 篇八

关键词:计算;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45-02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的解题思维正确,可在一些简单的计算中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让老师痛心疾首。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而“正确”又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缺少严谨的学习态度

主要表现在:抄错数和抄错运算符号;写字潦草,导致0和6不分,1和7互变,4和9混同等;学习用品不齐,书写时乱涂乱改,在涂改中常出现误看、误写的错误;计算时全部采用口算,或者直接把桌子、书面甚至手心手背当草稿纸,有的同学虽有草稿纸,但是没有一定的格式。

1.2缺少计算后检验的习惯

过于自信、贪图尽快完成作业,计算后从不检验;缺乏估算意识,没有养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

1.3算理不清

如1.44÷1.8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凭直觉进行计算,把这道算式变为:144÷18,这样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了。数学中有一些性质、定律、法则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运用。

1.4思维定势,造成知识间的相互影响

如:在计算45+55-45+55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第一种:(45+55)-(45+55)=100-100=0,第二种:55+55-(45+45)=110-90=20。这是由于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了兴趣,因为简便计算最终的结果都比较简单,经常出现凑整的现象,所以学生第一眼的感觉比较直观,就会不假思索地把能凑整的结合到一起,很快算出得数。再如,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往往和乘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相互干扰。例如:计算40×8×25时,他们就错做成(40×25)×(8×25)。从其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用乘法分配律代替乘法结合律,使计算显得不合理。而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学生受到了乘法结合律的负迁移作用,会产生如下错误:(80+2)×125=80×125+2,其原因是学生用乘法结合律代替乘法分配律。

2解决策略

2.1正确规范书写和作业格式的习惯

2.1.1作业书写规范化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规范的要求进行作业书写。例如: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易混数字(如2、3和5等);要求正确书写易混符号(如÷号、+号和×号)。指导学生按正确规范从严练习,还可避免看错和抄错而造成计算失误。例如在做7.35×0.69=?可以让学生用手指着题从头读一遍,这样有的同学就不容易把7.35中的3错看成8了,把0.69看成0.96……这样才能减少学生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等现象,学生也能根据每一步去细心自检,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2.1.2规范草稿本

如果学生的演算草稿也能如作业那样条理化、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而且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开始使用草稿本时,把草稿本改名为竖式计算本,并提出列竖式的要求,如数位必须对齐。定期对竖式本进行检查,而且也作出成绩评价。在测验考试时,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而且对草稿也评分。

2.1.3教师示范

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和习惯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学生。例如,教学加法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应按规定进位数的正确的书写方法和位置(用较小的数字记在所进的位置边上)进行板书,并告诫学生不要用掰手指来代替或写在别的位置上。教学小数乘法,乘积末尾有零的,要养成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末尾的零的良好习惯。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方面应做到正确、合理,防止产生负迁移而造成计算错误。

2.2规范检查作业的方式和方法

2.2.1检查的方式

(1)自查。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作业。如一周内作业全做正确,获得一张优胜券,获得十张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2)互查。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

2.2.2检查的方法

(1)用加、减法的关系和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如,学生学会了加法,要求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做一遍;学会了减法,则要求用加减关系进行验算。

(2)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在计算中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可以促进计算的正确率。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

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这样设计:先确定乘积的范围,再列竖式计算。30.9×3.9学生可以是这样确定范围的:(1)两个因数都是带小数,如果把小数部分去掉,得到的积30×3=90一定比原来的积小;(2)因数比较接近哪个整数,积就比较接近这两个整数的乘积。该题因数30.9小于31,3.9小于4,积必定小于31×4=124。因此通过估算,30.9×3.9的乘积在90与124之间。

2.3弄清算理,规范计算时的思考方法

学生在计算1.44÷1.8时,把这道算式变为144÷18=8,他们认为只要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整数就可以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小数除法时,应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这位学生是被除数扩大了100倍,除数扩大了10倍,商实际扩大10倍。这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并没有计算小数除法的时候,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意识,抽象运算对他们来说就更难了。因此在弄清算理、熟记算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规范学生计算前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计算前思考算理、计算的依据。每一题都做到有据可循,有据可依。

2.4规范训练,让学生走向自觉学习状态

心理学指出,根据计算形成的各阶段的特点,应适当地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足够的练习,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练习的效果就越好。根据这个原则,我们交错训练,即把计算的练习量,安排在了平时的每一天。每天上课进行3 min的口算训练,将口算本及课本的口算让学生每晚做家庭作业练习。当然教师对于训练内容要做到有的放矢,要精选训练题,把这项训练当成教学常规工作来做,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输出。学生储存信息的过程,由于生理、时间、复习次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储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造成遗忘性错误。例如,学生记住了25×4=100,再遇到这两个因数相乘,无须再列竖式计算直接可写出结果。遇到24×5的时候马上条件反射为:100。学生在计算时潜意识里面把题目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简单化、理想化。针对这一特点,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在复习课中我们要随机安排对比练习。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在计算中有许多“出镜率”、“曝光率”非常高的计算式:①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25×4=100;125×8=1000;625×16=10000等)。②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③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像这些常见的运算可以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相信计算教学在教师规范的教学和学生规范的学习中能变得更简单些。

The Norm Lets Calculation Teaching be Simpler

Yu Zhibing

Abstrac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mathematics knowledge to calculate, computing capability is a basic mathematics ability , it studie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text appear wrong reason and solve on student tactics make simple in not calculating State , is only for reference.

9.《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篇九

公开课教案

冕山小学:陈宗琼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96-97页、例

1、例2和例3)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同分母分数的减法,1减几分之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理解算理。

难点: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情景引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蓝色部分。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喜欢)

云云和朵朵也非常喜欢吃西瓜,妈妈就给他们买了又大又圆的大西瓜,(课件出示主题图),全家人要一起吃西瓜,你们说怎样分才比较公平(平均分),妈妈就采用了你们的方法,把西瓜品均分成了8块。

3、课前复习

(1)复习1和几分之几的关系

看着又大又红的西瓜,老师忍不住想吃一块,占西瓜的几分之几?(1/8); 动画演示分西瓜的情景,你还能找到 1/8吗?(找一个同学用手指指在哪); 你们能找到几个1/8?(8个); 八个1/8是几分之几?(8/8);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2)复习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

那你想吃几块,占它的几分之几?(如:3/8); 那3/8里有几个1/8?(3个)(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出示云云和朵朵吃西瓜的块数,询问所占几分之几。

2、那你能看着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a、云云和朵朵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b、蛋糕还剩下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三)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例1)小组合作讨论: 2/8+1/8等于多少? 你们是怎么想的? 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云云吃了两块,朵朵吃了一块,一共吃了三块,占整个西瓜的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

然后出示主题图,为了让孩子获得正确的印象,然后集体巩固算理。(填空)相应习题巩固:

(1)你能计算吗?(2)看图看图列式计算。

(3)观察算式归纳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

(4)出示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结果分子、分母相同的算法。

2、教学分数减法(例2):

动画演示5/6中拿走2/6的情景,教师讲解图意,让孩子们列式,设问:你知道答案吗是多少? 那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同学示范的说说,同桌交流

a、从5份中拿走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6 b、5个1/6减掉2个1/6还剩3个1/6,也就是3/6 相应的习题:

看谁做的有对又快(直接说答案)

3、教学例3:1减几分之几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了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讨论得到解题过程和思路,从而理解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算示的意义:

a、老师要从这一个圆中去掉他的1/4,那你能先找到他的1/4吗?让一个孩子动手折纸(圆形),说说怎样找到1/4的;

b、看来要想从一个圆中去掉他的1/4应该先将圆平均分成4份,那这个圆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4/4);

c、那你会计算1-1/4吗?同桌讨论,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2)1-4/5 提问:那这个算式中1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谁能说说解题过程 相应练习,总结算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小试身手,比谁棒。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2、连闯五关

(六)、回味,谈谈本课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

2341=== 234123例1:+=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888例2:

523-=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6661413例3:1-=-=

444445411-=-= 5555

10.三上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整时段时间的计算。

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真是丰富多彩,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就是她,名叫小星,和我们一样也上三年级。她很喜欢在周末看中央台的节目,特别是“六一剧场”和“金色童年”,你知道这两个节目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什么时间结束?那么你能帮小星计算一下这两个节目各播放多长时间吗?

下面先思考一下“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最后总结出方法:

1、钟面推算;

2、列式计算;„„)

2、计算从几时到几时几分经过的时间。

那“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

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

问:你们看,这是线段图,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每份表示几分钟?如果用箭头表示开始的时间应画在哪里呢?结束的时间呢?(学生回答后,师补充在线段图上)要知道“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就是问从这里到这里经过了多长时间(师用彩色粉笔边说边描)你会算吗?(学生口答)还可以怎样算?(同桌交流后回答)

小结:刚才我们帮助小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板书中课题),学会了运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的经过时间,如„„,因为时间与我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很多场合都会遇到时间的计算问题。

3、试一试

这不小星去图书室里去借书就遇到时间的计算问题了。(出示画面)仔细观察,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你认为她什么时候去借书比较合适呢?

小星借完了书后,在回家的路上她又观察到一些商店的营业时间各有不同,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吧,(出示想想做做2),自己先说一说每个商店的的营业时间,然后估计一下这三家商店哪个营业时间长一些? 再仔细计算一下,看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

小星继续朝前走,来到了中山路,突然记起妈妈让她帮忙寄封信,她就四处寻找邮筒,刚好在路旁有一个新邮筒,可是她又遇到时间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出示想想做做3)

小星帮妈妈寄完信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她有个好习惯就是早睡早起,(出示想想做做4)。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吗? 知识拓展:

(出示“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轻声读一下。

11.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十一

本人经过对近几年西藏化学中考题的分析、中考答题情况的了解,及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现每年中考题的最后一个小题,即溶液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得分率非常低,这是学生在所有计算中的一个难以突破的难点,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下手。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现将这类题的解法——“示意图分析法”介绍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探讨。

任何一种题均关键在于分析,只要分析透彻清楚,则可迎刃而解。溶液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同样不例外,下面用一个例题来具体介绍“示意图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和解题步骤的书写。

例: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共10克,加入50克水全部溶解,再加入10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为157.8克,求:

⑴反应后生成多少克CO2?

⑵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⑶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示意图分析法:

1、边分析边画图,注明各物质的组成成分及相关的量;各成分能用化学式表示的就用化学式表示。

2、任何化学反应后的物质,只存在“气、液、固”三态。

分析过程:

第一步:反应前示意图

根据题意,将反应前的所有物质装入容器,并画出示意图,注明成分及相关的量。

第二步:化学方程式

根据加入的物质,找到参加反应的物质,并在示意图下面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步:反应后示意图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生成物,并按气态、液态、固态的顺序画出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组成情况。当注明溶液时,及时观察反应前的物质中是否有这种溶质,假如有,则在溶质处标明溶質是由原来的和生成的组成,即标明“原+生”;同样,注明不溶于水的固体时,也要及时观察反应前是否有不溶于水的固体,假如有,则在反应后固体处标明。若不知道该物质的具体名称时,均可用“杂质”代替。

第四步:问题分析

问题⑴反应后生成多少克CO2?

反应前所加各物质的质量已知,即反应前总质量已知,反应后由气体纯净物和NaCl溶液组成,且溶液质量已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可用差量法求出纯净物CO2的质量:10+50+100-157.8=2.2(g),并将CO2的质量写在化学方程式中CO2的正下方。

注:寻找纯净物的质量,通常有四种方式可以解决:⑴题目中直接告诉其质量;⑵用差量法求其质量;⑶通过坐标图寻找其质量,⑷通过表格寻找其质量。

问题⑵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NaCl所在的原混合物是Na2CO3与NaCl的混合物,在示意图中原混合物处NaCl下画一横线,并在其前面打上“?”,表明要求该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求的物质,在方程式中用对应未知数表示)。该题中要求原混合物中的NaCl,则应先求混合物中的Na2CO3的质量,由于Na2CO3参与了反应,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求Na2CO3的质量,可设Na2CO3的质量为“x”,并在化学方程式中Na2CO3的下方写明“x”,求出x后就可用差量法求原混合物中的NaCl了。

问题⑶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及题意知,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57.8克,要求溶质质量分数,还需求溶质质量,根据示意图知,反应后溶液的溶质NaCl由原混合物中的NaCl和生成的NaCl组成,而在⑵问中已求出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还需根据化学方程式求生成的NaCl的质量,则设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并在化学方程式中NaCl的下方写明“y”,求出y后代入公式即可求出。

温馨提示:分析完成后,根据方程式中牵涉到的物质的化学式,将相关原子量写在方程式旁边,便于计算,如图。

解题步骤书写:

书写解题步骤时,先写清楚题号,然后用文字说明求的是哪个量,这样的步骤既清楚又明了。

解:⑴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0+50+100-157.8=2.2(g)

⑵设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反应前的NaCl的质量为:10-5.3 = 4.7(g)

⑶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0% = 6.69%

答: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2.2g;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4.7g;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69%。

12.浅谈简单开式电力网的潮流计算 篇十二

在实际运用时, 发电厂需要针对用户实际用电的多少来决定发电机组的运作, 这就需要进行潮流计算粗略的统计所需要的电压和功率值得大小, 而现实生活中, 一般从发电厂到用户之间还需要经过长距输电以及变电站和配电站的传输, 中间会有一定的损耗, 这就是需要潮流计算的原因。

1 元件的电压降落

(一) 元件的电压降落

(二) 元件的电压损耗

元件的电压损耗指的是线路始端和末端之间的数值差, 一般计算中, 用百分数来表示电压损耗, 它的大小表示了线路首末端电压偏差的大小, 如果偏差太大, 则会影响供电的电压的质量, 一般规定, 在最大工作状态下它的值应该小于等于10%。

(三) 元件的电压偏移

元件的电压偏移表示的是线路中某点的实际电压值与该点的额定电压值之间的数值差。通常也用百分数表示, 单位一般用KV表示。假设该点实际电压为U, 则, 它可以直接的显示出供电的电压质量的好坏。

2 元件的功率损耗

元件的功率损耗包括了当元件有电流流过时, 其电阻和等值阻抗会消耗功率产生损耗。还有元件的导纳, 当施加有电压时, 也会产生损耗。

(一) 元件阻抗产生的损耗

当有电流流过时:

其中的△P表示的是消耗的有功功率, △Q表示的是消耗的无功功率的大小。

输电效率是指线路末端的有功功率P2与线路首端有功功率P1的比值的百分数。

(二) 元件导纳产生的损耗

线路电容产生无功功率损耗为, 变压器的损耗一般不考虑电压变化的影响, 所以由空载实验可以得到, 并且在35KV及以下的电网中通常忽略变压器的损耗。

3 开始电力网的潮流计算

首先按照要求, 计算出等值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大小。采用倒推法就行计算。

根据末端功率, 结果各个元件的功率, 计算时采用线路额定电压的方法, 倒推出首端的功率, 然后根据首端电压, 在端推出线路实际的电压。

假设对于两条完全相同的并联支路, 并且电路中包含有输电线路, 变压器和负载。通常合并在一起进行计算。题目一般会给出首端的电压和末端的功率大小。

首先对于线路来说, 其值的大小, 电阻, 电抗为原来的一半。而电纳为原来的2倍。在计算线路的损耗时, 由于不知道线路的实际电压值, 就在开始的计算中带入线路的额定电压就行计算, (因为线路的实际电压就是我们需要求的值, 所以用额定值代, 并且实际情况, 线路的额定值与实际值相差不会太大, 不然不符合发电的要求)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关于线路的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

然后计算变压器的电阻和电抗值, 同样都为原来的一半。其导纳产生的励磁功率为原来的两倍。, 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这样就可以倒推出变压器之前电路的功率大小, 若变压器之前的节点也接有负荷, 则也需要计算在内, 假若变压器前面直接接的是输电线路, 则节点的总功率为S'=SLD+△ST+△QB就得到了, 输电线路末端, 变压器首端的节点的功率大小。然后根据公式求出线路的功率损耗, 与之前的功率相加, 在加上线路的充电功率, 就得到了输电线路首端发出的总功率, 即S=S'+△SL+△QB。这样就得到了输电线路首端的总功率, 再加上题目会给出首端的电压, 刚才在计算中也求出了线路和变压器的电压降落, 这样就可以求出各个节点的电压和各个点的功率大小。

4 小结

潮流计算的一般方法主要就是倒推法, 其中先假设线路的电压时额定电压, 是解题的关键, 然后再从首端功率, 正推出后面线路的电压大小完成计算。重要的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题目千变万化, 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 就是万变不离其中, 只需要根据不同的题目, 带入不同的值, 根据不同的器件进行运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线路, 复杂的线路还是需要认真的推敲。

参考文献

13.简单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三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

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

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习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设计意图:

一、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 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三、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五、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

14.《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学设想

通过观察,发现爸爸妈妈一共吃了2号月饼的3/8,而这个3/8是由2/8+1/8得到的,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第二个目的是通过涂色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通过不断追问:你能用算式表示2号圆中的3/8吗?为什么2/8+1/8=3/8?分子2+1作分子,为什么分母还是8?学生结合涂色从不同的角度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就行。第二次涂色是给定一个分数6/7,让学生用两种颜色表示,再用算式表示这两种颜色。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涂色中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本节课主要是探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材从分西瓜的情景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考虑西瓜的不规则性,我将西瓜改成了月饼,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对于3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莫过于体验操作,因此整堂课都是让孩子在涂色中学习、体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及算法。为了突破算理理解上的难点,新授前设计了“看图写分数”和“看分数涂色”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分子、分母意义的理解。

在新授课时,有3次涂色,第一次涂色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分别在两个同样大小的圆中用涂色表示云云和爸爸、妈妈各吃了月饼的几分之几,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第一:在1号圆中涂云云吃3/8,体验到可以用一个数表示3/8;在2号圆中先涂爸爸吃的2/8,再涂妈妈吃的1/8。学生独立完成,再回报,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提问,发现在分数加法中,分母一样时,可以只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学生有了这样的发现,对于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就水到渠成了。第三次涂色是当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体会后,利用这个方法计算3/6+2/6=,再让学生用涂色解释自己的算理和算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解释、交流中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学分数减法时,让学生在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利用猜想进行计算5/6—2/6=,再借助图形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圈一圈,观察动画(课件动态演示)解释算理,同时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我将教材中例3的内容1-1/4,安排在拓展练习中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学生在刚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还不能适应这样一个整数减分数的计算,如果马上学习1减几分之几,思维还不够成熟,如果在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再学习,势必会给学生的思考降低难度。二是在追问中深度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追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把1换成4/4?还可以把1看成几分之几?在1-1/4的算式中,为什么没有把1看成1/

1、3/3的?而要看成4/4?在分数加减法中,到底该把1看成几分之几?由谁决定? 最后,在学习总结中进行回顾与质疑,延伸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生通过涂色、尝试、验证等直观操作,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迁移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理解算理。难点: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知识链接 评论.(课前板书:分数)师:分数学的好吗?通过下面的检验就知道大家学得好不好。

1、看图些分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生汇报。

2、根据分数涂一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生汇报。活动2【活动】

二、探究新知 评论.(一)探究同分母分数相加。课件出示主题图:云云一家正在分月饼吃,云云吃了1号月饼的3/8,爸爸吃了2号月饼的2/8,妈妈吃了2号月饼的1/8。

1、了解信息并按要求涂色。(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他们分别吃了月饼的几分之几,请按要求涂色。

要求:在1号圆中表示云云吃的3/8,在2号圆中先涂爸爸吃的2/8,再涂妈妈吃的1/8。

(3)想一想:爸爸妈妈一共吃了2号月饼的几分之几?

2、理解算理,探究算法。追问:(1)这两个3/8有什么不一样?(2)如何用算式表示2号月饼的3/8?(3)为什么2/8+1/8=3/8?(4)为什么分母还是8? 预设: 生1:因为爸爸吃的2份和妈妈吃的一份合起来就是3份,这3份正好是2号月饼的3/8。生2:我先涂2份,再涂一份,一共涂了3份,涂色的是2号圆的3/8。生3:2个1/8加上1个1/8,刚好是3个1/8,3个1/8也就是3个3/8。

3、在涂色中理解算法。要求: i.在3号图中表示6/7 ii.在4号图中用两种颜色表示6/7 iii.根据4号图的颜色,写出算式。(1)学生按要求涂色。(2)抽生展示作品。

(3)集中观察,在问答中掌握算法。

(课件展示)师:回顾大家的方法,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每组算式的分母都是7,分子有所变化。问题:为什么算式中的分子都不同,得数却都是6/7? 结论:当分母一样的时候,可以用分子加分子得到得数的分子。(学生提问,其余学生互相解答)

4、运用涂色验证算法。

师:你们的发言真精彩,请用这个发现算算2/6+3/6等于及呢?(1)利用前面的发现,直接计算2/6+3/6=(2)再用涂色验证并解释自己的计算方法。

5、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课件出示刚才探究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式。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择机板书:同分母)师:根据前面探究的计算过程,说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教师择机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二)、探究同分母分数相减

1、利用迁移猜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猜想: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猜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如何计算? 利用猜想计算5/6-2/6=

2、借助图形验证自己的猜想。验证:在5号图中圈一圈,再借助图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根据验证得出结论。猜想正确: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三)总结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课件出示4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

1、学生抢答。

2、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活动3【练习】巩固新知 评论.第一关:看图些算式,并计算。()+()=()()–()=()第二关:多红旗。第三关:解决问题。

活动4【测试】拓展提高 评论.学生尝试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方法。

1、课件出示:小华吃了一个月饼的1/4,准备把剩下的留给妹妹。妹妹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1)你是怎样计算的?(2)为什么把1换成4/4?(3)还可以把1看成几分之几?(4)在1-1/4的算式中,为什么没有把1看成1/

1、3/3?而要看成4/4?(5)在分数加减法中,到底该把1看成几分之几?由谁决定?

2、我会挑战。

15.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篇十五

关键词:化学反应体系,热安全性,反应动力学,绝热加速量热仪(ARC)

1 引言

许多危险化学物质在发生热化学反应的同时通常会放出热量,如果能量不能有效释放就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然而化学物质对热的响应方式非常复杂[1,2],因此研究化学物质反应的热安全性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实验方法被引入到化学物质的反应危险性评价中,并不断发展,其中又以绝热安全量热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本文从分析绝热条件下化学物质的热化学反应动力学入手,利用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参数计算其在绝热条件下发生热化学反应的温升速率dΤdt,进而获得有关的动力学因子A,E等。这些参数对表征热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物质的相对安全性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动力学模型建立

2.1 绝热动力学方程推导

在绝热条件下单位体积内进行的化学反应,可由能量守恒原理得到

mC¯vdΤdt=(-ΔΗ)(-dcdt)(1)

式中:m为反应物总质量;C¯v为反应体系平均热容;dΤdt为反应物温升速率;ΔH为反应热;-dcdt为反应速度。

C¯v为常数,有

dcdtdΤdt(2)

式(1)积分得

c-c0=mC¯vΔΗ(Τ-Τ0)(3)

Tf为反应结束时的温度,反应结束时,c=0,T=Tf,则

c0=-mC¯vΔΗΔΤad(4)

式中:ΔTad为反应体系绝热条件下的温升。所以

cc0=Τf-ΤΔΤad(5)

对式(5)微分可得

dcdt=-c0ΔΤad(6)

又因为dΤdtdΤdc*dcdt(7)

所以dΤdt(-c0ΔΤad)-1dcdt)

dΤdt(ΔΤad-c0)dcdt(8)

式(8)表达了在绝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

然而上述所有绝热方程的推导是基于这样一种理想情况,即认为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只用来加热试样本身,而没有考虑反应容器。而这种状态在实际绝热测试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即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有一部分用来加热反应容器。在这种近似绝热条件下,根据热力学原理,得到平衡方程为

mC¯vdΤdt=(mC¯v+mbCv,b¯)dΤsdt(9)

式中:mb为反应容器总质量;Cv,b¯为反应容器热容。

引入热惰性因子ϕ=mC¯v+mbCv,b¯mC¯v[3],结合式(1)的能量守恒方程,则

(mC¯v+mbCv,b¯)ϕdΤdt=(-ΔΗ)(-dcdt(10)

这样,式(3)、(4)相应的可分别改写为:

c-c0=(mC¯v+mbCv,b¯)ϕΔΗ(Τ-Τ0)(11)

c0=-(mC¯v+mbCv,b¯)ϕΔΗΔΤad(12)

而式(5)-(6)、(8)并没有因为惰性因子ϕ的引入而受到影响,即表达式形式不变。

综合上述讨论可知,无论在绝热还是近似绝热条件下,体系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不变,形式均为

dΤdt(ΔΤad-c0)dcdt(13)

2.2 简单放热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对于只有热催化作用的简单放热反应,其反应类型为:反应物→产物,其速率方程表达式为

-dcdt=kcn(14)

式中,-dcdt为分解速度;k为分解速率常数;n为在时反应物浓度;为反应级数。把式(14)代入式(13),得

dΤdt=k(Τf-ΤΔΤad)nΔΤadc0-1(15)

此式即为简单放热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这可以作为简单放热化学反应体系热安全性的直接判据之一。

3 动力学因子推导

化学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设法求得化学反应有关的动力学参数,如指前因子A,活化能E等。每一个反应都有其特有的活化能,一般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约在42-420kJ/mol之间[3]。对一个化学反应而言,活化能越大,其活化分子百分数越小,反应越慢;反之,活化能越小的反应,其活化分子百分数越大,反应亦越快。

由Arrhenius公式可得

lnk=lnA-ERΤ(18)

对一般类型的简单放热反应,也就是活化能不太低,而且温度不太高和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Arrhenius公式具有很好的精确度[4],因此整理式(15)得

lnk=ln(dΤ/dtc0n-1(Τf-ΤΔΤad)nAΔΤad)(19)

当反应级数选取合适时,lnk-1Τ成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和截距可得到指前因子A和活化能E

4 动力学模型应用

为验证上述动力学模型的适应性与准确性,采用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生产的绝热加速量热仪(CSI-ARC)对含氯酸钾的几种不同混合药剂的简单放热反应体系试样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ARC原理及结构的详述参见相关文献[5,6,7,8]。

实验一:将氯酸钾分别和硫磺、炭粉按照零氧平衡的配比配成烟火药剂,其中氯酸钾和硫磺配成的药剂记为1#样品、氯酸钾和炭粉配成的药剂记为2#样品。用ARC对两种二元混合药剂试样的热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测试药剂规格、药量及测试条件如表1所示。

由于测试结果是样品和样品室所组成的整个反应系统的温度变化,所以为了准确分析样品发生爆炸的原因,需要考虑系统热惰性因子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对测试数据进行校正,从而得到真实反映绝热条件下氯酸钾自身热稳定性的数据。表2为对ARC测试数据进行校正后得到的样品的热分解特性参数。

由于氯酸钾及其二元混合体系的热分解反应为简单放热反应,根据试样的测试数据,由方程(15)或(19)可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k值,作lnk与1/T的曲线,并对曲线作线性回归,由不同反应级数的拟合系数的大小确定反应级数(拟合系数越大,lnk-1/T的线性关系越好)。用Matlab程序包对样品的测试数据计算后得出,对1#样品,线性拟合度最高时对应的指前因子A和活化能E分别为6.21×1033s-1和252.74kJ·mol-1;对2#样品,线性拟合度最高时对应的指前因子A和活化能E分别为1.45×1023s-1和267.45kJ·mol-1。活化能越低,稳定性越差,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容易进行。该结论与文献报道[9,10]基本吻合。这直接验证了该模型的适应性与准确性。

实验二:分别将铝粉和氯酸钾、硫粉按照零氧平衡的同一配比(17%AL+63%KClO3+20%S)配成烟火药剂。其中,含普通铝粉的烟火药剂记为3#样品,含纳米铝粉的烟火药剂记为4#样品。ARC测试药剂规格、药量及测试条件如表3所示。

对ARC测试数据进行校正后得到的样品的热分解特性参数见表4。

用Matlab程序包对样品的测试数据计算后得出,3#样品对应的指前因子A和活化能E分别为1.3195×1049min-1和409.41kJ·mol-1;4#样品对应的指前因子A和活化能E分别为4.6119×1043min-1和361.85kJ·mol-1。活化能越低,稳定性越差,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容易进行,该结论与实验结果[11]基本吻合。这同样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适应性与准确性。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化学反应体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与其本身的特性和反应容器有关,但无论在绝热还是近似绝热条件下,体系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不变。因此,同一种化学物质与不同物质构成的多元混合反应体系在相同近似绝热条件下的热化学反应特征参数,可以作为判据用来比较并评价体系的相对安全性。式(19)综合表述了简单放热反应的活化能、指前因子等动力学反应特征,这些参数也可用于表征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参考文献

[1]王耘,冯长根,郑娆.含能材料热安全性的预测方法[J].含能材料,2000,8(3):119-121WANG Yun,FENG Chang-gen,ZHENG Rao.Methodsfor Energetic Materials'Thermal Safety Prediction[J].Energetic Materials,2000,8(3):119-121

[2]T.Grewer.Thermal Hazards of Chemical Reactions[J].Elsevier,New York:1994:206-211

[3]潘功配.高等烟火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76.

[4]周遗品,赵永金,张延金.Arrhenius公式与活化能[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5,4(32):76-80.ZHOU Yi-pin,ZHAO Yong-jin,Zhang Yan-jin.Arrhe-nius equation and activation energy[J].Journal of Shi-hezi Agricultural School,1995,4(32):76-80

[5]傅智敏.绝热加速量热法在反应性物质热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2FU Zhi-min.Applications of adiabatic accelerate reac-tive calorimetry in the substance's thermal stability evalu-ation[D].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2002

[6]郭洪.利用加速量热仪(ARC)研究热分析动力学反应机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1-3GUO Hong.Research on thermal analysis kinetics reac-tion mechanism By 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ARC)[J].Journal of Qujing Teachers Cllege,2005,24(3):1-3

[7]臧娜.烟花爆竹烟火药用氯酸钾的安全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6.ZANG Na.Research on safety of Potassium chlorateused on pyrotechnics[D].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Technology,2006

[8]钱新明,邓楠.烟火爆竹用氯酸钾的安全化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63-66.QIAN Xin-ming,DENG Nan.Evolement of potassiumchlorate safety in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63-66

[9]覃道超.关于硫对烟花爆竹药剂着火温度影响的探讨[J].花炮科技市场,1995,(1):14-17.QIN Dao-chao.Study of Sulfur on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fireworks[J].fireworks technology market,1995,(1):14-17

[10]张凤.氯酸钾危险特性机理和改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9.ZHANG Feng.Study on Hazardous Character Mecha-nism and Modification of Potassium Chlorate[D].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

上一篇:食堂员工安全责任书下一篇:考研政治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