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有感

2024-12-28

读《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有感(精选5篇)

1.读《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有感 篇一

简约 厚重 绚烂

——观支玉恒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于临沂九中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感慨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备课之时,教师备了什么?

备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现在无从得知支老师在短短的时间里备了什么,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课堂教学活动中揣测他“没备什么”?又“备了什么?”支老师“没备‘现代化的武器’”。可能这是像他们这样老师的“弱点”,不会用“现代化的武器”;也可能是他们不屑于用“现代化的武器”。总之,支老师手中没有“神奇的指挥棒”,这可能让部分年轻老师准备在课后拷课件的愿望重重地落空了。支老师“没备‘自己华丽的语言’”。可能他那时的学历太低了,不是本科或者硕士之类的证书,写不出洋洋洒洒的词句;也可能他觉得说起来太麻烦了,或许,觉得自己老矣,不用像年轻教师那样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可能让部分老师觉得有些许的失落。支老师“没备‘详细的教案’”。青蓝小学陪伴支老师,照顾他在杭日常生活的老师说,没看到支老师的教案,从他拿到教科书起,没看他写过什么字。大家也都看到,备课的时间,从现场教师选定执教内容后,支老师上午居然坐在会场听课,后来说是中午休息一下,再看看课文。谁知道他的教案在哪里?当然,支老师“没备”的很多,我们不能一一穷尽。那么,他总该要“备”些什么吧,他“备了什么”?支老师“备了学生”。每一位老师都会说,备课要备教材,要备学生,但支老师的“备学生是丰富而具体的”。学生,在支老师的眼中是“实实在在的个体”,而不是“概念化的集团人”。课堂上,支老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他能始终围绕着学生在行进。“有没有到现在没读过的同学?有没有没发过言的同学?”他深怕漏了那么一些学生,他不敢漏了他们,他要以此方式来提醒同学,提醒自己。支老师“备了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也可算是新课改后颇受老师青睐的文章,课堂教学公开展示着众多。最初,有教者把文章主旨定位于“父”,教师极尽所能渲染“父爱”之伟大,音乐响起,言语激越,让听者感动不已;后又有人定位于“父”与“子”的伟大,两相互衬,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支老师好像没有过多的阐释,而是通过让学生讨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信念的力量”,这样的解读,对学生的学习或者今后的生活而言,是不是更有深层的意义?支老师“备了教法”。有听课者问

我:“支老师这节课好像没有主问题?只是让学生不停地读呀读。”可能我们习惯于让学生围绕着老师的“主问题”,不断地挖呀,刨呀,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聚焦于所谓的“深度”,演绎于所谓的“感动”,好像唯有如此,才会彰显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多么的“高明”。支老师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设计,他的教学设计全基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杂而乱”,因此,支老师的教学也“杂而乱”而起来。

二、课堂之中,学生学了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的课文,似乎不配上音乐,不展示让人心跳加快的语言,不把听课者感动得心潮起伏,就不算是好课。尤其是今年四川发生了大地震,按常规的想法,一定会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深刻教育学生。往往这样的课,执教者很激动,听课者很感动,我们喜欢这样的模式,喜欢想当然地判断学生肯定跟我们一样。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如何,感动之余学了什么?可能很少有人在深思。那么,在支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了什么”?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学生“学了读”。说这样的观点,可能有些老师会觉得很惊讶,我们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注重让学生“读”吗?但,支老师指导学生的“读”却与我们不尽相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更需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支老师让同学一个又一个地接着读课文,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看似枯燥而乏味,实则是努力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读的机会。现在我们的家长常常感言,学生不愿放声读,老师也常常叹息,学生不想开口读,究其原因,我们在课堂上常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读的机会。我们喜欢让优秀的学生来读,而让更多的学生当听众。面向全体地读,超大规模地读,彰显得是理念,更是一种气魄。学生读得不够“好”,支老师提醒他们:“这是挖了38小时后的问!这是隔着废墟在说!这是在喊话!„„”这远别于我们平常教学时对学生说:“请你带着悲伤的感情读一读!请你读出快乐的感情!”支老师的朗读指导立足于文本的语境,立足于学生的朗读实际。“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支老师干脆告诉学生,“不能一个调子去读,要有起伏。”说了之后,他像一个音乐指挥家,用手势配合着学生的朗读一高一低地舞动起来。有时,支老师也来那么一两句,那深厚地男中音直透我们的心际。几乎每个学生读后,支老师总是说“谁再来读读”,很少评价孩子读得技巧怎样。“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其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其感到压抑)我认为这8个字是支老师对于本节课“读”活动评价指导的根本策略,少了常规的“评价”,看似可惜,实则是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读的时间。读着读着,就让学生背一背课文。在不经意间,所有的孩子们“一不小心”就会背课文的相关词句与段落。“语

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新课标如是说。我们敢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孩子们练习背诵吗?

三、师生之间,心里多了什么?

课堂,应是学生展示精彩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教学相长”,更多应是“精神层面”。师生之乐融融,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规规矩矩”,涌动的是“真实的生命气息”。一开始,支老师就说:“我要问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但我不告诉大家,谁敢在不知道什么问题的情况下举手?”学生一下子好像被吓住了,支老师装模作样地说:“胆小鬼!”后来,他问的却是“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是什么”?这就是“很难很难的问题”,一时哄堂大笑,笑声中,孩子们的心敞开了。后来,支老师又对孩子们说,如果读得好,“你可以刮我的鼻子”;他幽默地评价孩子们读警察说的话:“哦,这是一位女警察”,“现在是1米8高,谁能读到1米9的高度?”轻松、愉悦、自由的气息弥漫在课堂之上。“你们猜一猜,我最后会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猜得不亦乐乎,谁都希望自己能够猜中,可偏偏谁都没有猜中。其实,猜中与猜不中有什么区别呢?猜不中的,不是一起学习了吗?要是猜中,也不是学习吗?但支老师却要耍这样的“花招”,因为,他懂得孩子们的心理,学到现在有些累了啊!再后来,课结束,孩子们依依不舍,他们不肯下课,明亮的眸子里流露出多么渴望的神情啊!他们多想着再学一会儿啊!此时,有听课老师手捧鲜花献给支老师,支老师接过鲜花马上面对孩子们说:“谁是班长?请班长上来!鲜花应该献给你们全班同学„„”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不知怎么的,我的心里一下子莫名地涌起一股热潮。课真得结束了吗?有人说,浓到好处,不易;但,淡而富有韵味,更难。

2.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二

教师:今天大家要讲哪一课? 学生:《月光曲》。教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学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教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学生:因 为它没有歌词。

教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学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教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学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教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学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教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学生:曲。

教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学生:弯弯曲曲。

教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学生:对。

学生:曲水流觞。

教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学生:是。

教师:还有没有呢? 学生:曲折。

教师:对,还有没有呢?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学生:行。

教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教师:那是哪个“曲”呀? 学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教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本篇课文是讲谁的?

学生:贝多芬。

教师:贝多芬是什么人?

学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教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学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教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学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教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学生:有。

教师:那你因 为 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学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教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学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教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学生:《月光曲》。

教师:大家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学生:是。

教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学生:对„„不对。

教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教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 学生:都讲了。

教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学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学生:《月光曲》。

教师:一个曲子因 为 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学生:因 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教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 学生:因 为大家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教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知道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学生:对。

教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学生:是。

教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学生:是。

教师:是不是现在大家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学生:是。

教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学生:学完了。

教师:大家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大家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考虑,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学生:能。

教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己自由读一下课文)教师:读完了吗? 学生:读完了。

教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学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教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学生:因 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教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真好。谁还讲?

学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教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学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好吧,接着讲。

学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教师:好,还有没有呢?

学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一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一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教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学生:我读了本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 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大家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教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学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因 为 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教师:真好。

学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加入自己的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教师:大家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大家注意,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大家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下课,起立!(大家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学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因 为 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因 为 什么不肯承认呢? 教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学生:对。

教师:但他没有亮明,因 为 什么?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 题来听讲。看能不能知道,如果最后问 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生点头)谁还有问 题? 学生:我想问因 为 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教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因 为 什么还要弹一首?谁还有问 题?大家没问 题了,我可有问 题。让不让我提? 学生:让。

教师: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大家也说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学生:第九节。

教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学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 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真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以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教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学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 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教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学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教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大家的意见了。大家都以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学生:对。

教师:那么大家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知道。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教师:谁能说给我听? 学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教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学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教师:月亮升起来,还有没有呢?

学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教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学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教师:没到那么远吧?你先考虑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学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教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学生:霎那间。

教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学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教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有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微波粼粼。

教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海面怎么样了? 学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教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学生:月亮„„

教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学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教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学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教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学生:对。教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月亮升起。

教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学生:越升越高。教师:谁越升越高? 学生:月亮。

教师:那怎么写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学生:月亮升高。

教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学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教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学生:刮风起浪。

教师:也可以,但不太美。学生:狂风巨浪。

教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学生:刮风卷浪。

教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学生:卷。

教师:卷什么样的浪? 学生:巨浪。教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学生:行。教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再往下看,还有没有呢?后面月亮怎么样呢?大海又怎么样呢?说不来的“使劲”读一下,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下。学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教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学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学生:照耀。

教师:大海怎么样了? 学生:波涛汹涌。

教师:哪位同学来写这八个字?(一学生上前写)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学生各自己自由读一下课文)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教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大家打上拍子,大家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学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 导)

教师:这回谁起来再读?谁读第一层?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教师:太好了,谁还想读?(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女学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教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大家的手给女生亮分。学生:五分。

教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学生:五分。

教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女学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教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哪位同学来读?(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女学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教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但我还是不知道,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着。大家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

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学生:因 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教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学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 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大家不用学《月光曲》了。教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学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教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学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教师:对呀!

学生:那大家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教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学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教师:(打断)你怎么以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还以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教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学生:不是,是联想。教师:谁的联想?

学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教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教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

教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学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教师:噢,我知道了,这回大家算给我讲知道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大家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学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教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学生:然后到„„ 教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学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教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学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教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学生:有劲。

教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学生:最后是高昂。教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没有呢?(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学生:加快了,速度快了。教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学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教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大家写这一个词行不行?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学生:可以。

教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知道?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学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教师:对不对? 学生:对。

教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学生:对。

教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学生:想。

教师:听过没有? 学生:没有。

教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大家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学生:可能。

教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学生:是。

教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大家听出来没有? 学生:听出来了。

教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学生:是。

教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 题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弄知道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 题了。刚才大家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学生:对。

教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 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学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教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学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教师:大家从第二段开始读一下,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 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知道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教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好了,大家再来看一看,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再给两分钟时间,你能说出来,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来认识的,开始看书。(学生各自己自由读文)

教师:下面发言的方法,你站起来先读出你作为根据的这段课文,然后你把这段课文概括一下,贝多芬怎么了?哪位同学来?

学生:(读)“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先是听到有人弹他的乐曲,他就沿着乐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教师:你简单地告诉我,在你读的这段课文里,贝多芬怎么了? 学生:听到了。

教师:听到了琴声对不对?你建议这四个字怎么写? 学生:听到琴声。教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读出相关的课文,然后进行概括,哪位同学来读读? 学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一说罢了。”我从这儿„„ 教师:(打断)你先待一下,你以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 学生:„„

教师: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都是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学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瞎了。” 教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 学生:贝多芬走进茅屋。教师:看见谁了?

学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教师:盲姑娘和她哥哥,简单点怎么说? 学生:兄妹俩。

教师:不要“俩”行不行? 生;兄妹。

教师:看到兄妹行不行? 学生:行。教师:(叫刚才回答问 题的学生上前在“听到琴声”下写“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说。学生:下面是(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http://(54绿叶教学资源网)】

教师:这叫“激动”地说,够激动吗?(此生重读最后一句盲姑娘说的话)教师:最后这点最激动了怎么读?加快点速度一齐来读,开始。(学生们一齐有语气地重读这句)教师:这儿我该怎么写? 学生:应该写弹奏乐曲。

教师:弹奏乐曲?贝多芬弹完了,盲姑娘说了一句话,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来了? 学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乐。教师: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乐?

学生:她能从贝多芬弹的乐曲中听出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教师:意思是对的,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学生:我从贝多芬弹一首曲子时,盲姑娘能听出他是贝多芬先生,说明她很懂音乐。教师:是这个意思,你来说一说。学生:我觉得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她听出来„„ 教师:(打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http://〗〔54绿叶教学资源网)哪儿好,大家谁听出来了?

学生:用心去听音乐。

教师:用心去听音乐,还有,“心是明亮”的,说得多好!接着说。

学生:她用心去听音乐,听出来了,既然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他一定是贝多芬先生。教师:我问你“弹得多纯熟啊”这是对贝多芬弹琴什么方面的评价? 学生:对贝多芬弹琴非常熟练,充满激情。

教师:是从他的技巧上的评价对吗? 学生:对。

教师: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对什么方面的评价? 学生:„„

教师:一个是评价他的弹琴技巧,那么纯熟。“感情多深哪”,这是什么方面的评价? 学生:贝多芬在这首音乐里面,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听得出来他感情很深。教师:就是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键中了是吧? 学生:是。

教师:说来说去这都是对什么的评价? 学生:对贝多芬„„

教师:音乐的内涵是不是? 学生:是。

教师:这种评价就深一点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学生:第一个“您”,带有问的意思。

教师:她是怀疑?“您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不是。

教师:你再读一遍。(生再读)

教师:她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什么? 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激动。

教师: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肯定。她现在肯定是谁在她面前? 学生:是贝多芬。

教师:那么反过来从贝多芬来说,他在这个小茅屋里遇见什么人了? 学生:遇到了知音。教师:对,遇到知音。(让一学生把这四字写在“看见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学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教师: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学生:不是。

教师:因 为 什么?

学生:因 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众笑)

教师:对,说得非常对。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故事,我不讲,大家回去查一下成语词典,查一下“高山流水”这个词,记下来。这儿讲了中国古代的两个人的一段佳话,解释了知音这个词。现在我不讲,留给大家课下的作业,回去查成语词典。好啦,现在大家再回到课堂上来,贝多芬在这里意识到遇上了什么? 学生:知音。

教师:这个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吗? 学生:不是。

教师:特殊在哪儿?

学生:特殊的是这位姑娘是个盲人。教师: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学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见。教师:那看不见有什么特殊? 学生:就是内心沟通的。

教师:有点意思,还没说清楚。

学生:作为盲人,她知道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教师:还不太明确。

学生:她不知弹琴的人是谁„„ 教师:咱班有没有练习弹钢琴的?

学生:有。

教师:举起手来我看看,(几个学生举手,教师指一个学生起立)你正在学钢琴是吧? 学生:是。

教师:我问你,你弹钢琴的时候,需要不需要看谱? 学生:有的时候要看,有的时候不用看。教师:什么时候不用看。学生:弹曲子的时候不需要。

教师:你不看谱是因 为你心里已经有这个谱子了是吧? 学生:是。

教师:所以你就不用看谱子,“导—来—米—发”自然就出来了,但给你一个新的谱子,你要不要看? 学生:要看。

教师: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吗?

学生:不能,但我只要听过一遍,应该能摸索出来。教师:如果这个曲子很复杂,刚才放的《月光曲》,你听过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着弹出来吗?(众笑)学生:不能。

教师:不能,你又谦虚起来了!(众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谱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弹吗? 学生:能弹。

教师:你可能弹得很熟练,也可能弹得断断续续了,但是你总算能弹了是不是? 学生:是。

教师:我再问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弹《月光曲》,你行吗? 学生:不行。

教师: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学,盲姑娘好学不好学? 学生:不好学。

教师:我再问你,打个比方吧,如果你是个孤儿,家里又很穷,你想学弹琴,好学不? 学生:不好学。

教师:你想听一场音乐会,连票都买不起,能学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么你通过这些联想一下,盲姑娘学音乐的困难。

学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见,所以弹琴就要靠耳朵听,盲姑娘虽然看不到是谁,但是她能通过听,能听出来给她弹琴的是贝多芬。所以我以为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教师:对不对? 学生:对。

教师: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穷乡僻壤间,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知音,贝多芬心里激动不激动?

学生:激动。

教师:激动得很厉害是不是? 学生:是。

教师:我在这儿加四个字。(在板书“遇到知音”后写“万分激动”)那么大家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树林间散步,忽然听见有人在断断续续弹他的曲子,他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学生:他很高兴。

学生:我觉得他会很奇怪,在这间小茅屋里会有人弹他的钢琴曲。学生:我觉得他很惊讶。

教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大声读声,在大声读什么?在大声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学生:高兴。

教师:很高兴。刚才大家说的,很激动,很惊讶。心里怎么样?动了一下没有?

学生:动了。

教师:他被这个琴声触动了,是不是?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有人弹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学生:不奇怪。

教师:只不过是心里动了一下对不对? 学生:对。

教师:大家写心里有一分什么?(在“听到琴声”后写“一分触动”)一分触动,可是后来看到兄妹俩,听到没有钱买什么? 学生:入场券。(quàn)。

教师:对,这个字读quàn。就是这样,她还在苦苦地学琴,那么清秀的一个姑娘眼睛却瞎了,这样的人在苦苦地学着,热爱他的音乐,贝多芬感动不感动? 学生:感动。教师:(在“看到兄妹”后写“十分感动”)而且是什么呀? 学生:十分感动。

教师:这些是不是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他当时的心情的变化,对不对? 学生:对。

教师:对,说到这儿,大家帮助我把本篇课文研究得比较知道了,但是我还有不知道的地方,让不让我说? 学生:让。

教师:我说了能帮我搞知道吗? 学生:能。

教师:我记得我读过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大家读过没有? 学生:读过。教师:“日照香炉„„”读。学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教师:(打断)一点情感都没有,大家读得像看见一挂瀑布挂在山间那么激动吗?重新读。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手势配合下加入自己的感情地大声读这首诗)

教师:李白到庐山去游览,看见这么一挂高悬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动,他为祖国有这么壮丽的山河而激动,因此他就提起笔来,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写出了一首诗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达的他对祖国河山赞叹的情感,对不对? 学生:对。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教师:大家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本篇课文没有? 学生:没有。

教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 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学生:知道。

教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 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学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3.读《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有感 篇三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上课,师生问好完毕)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第25课《飞夺泸定桥》。(板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中有什么问题,自已想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但要注意,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要着重考虑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不要纠缠在个别情节上。

生⑴:课文重点是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那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课题是“飞夺泸定桥”,那么课文就应当重点写夺桥,为什么课文把桥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

生⑶:课文第五节交待,敌人不能再走了,在宿营,那么为什么敌人不能走了而我军却能走?

师:这个问题还需要你好好听。一会儿讲完我还问你这个问题,看你懂没有。

生⑷:课文第四节,红四团的战士分明是遇上了敌人,为什么还点着火把,这不是暴露目标吗?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五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⑸:课文第八自然段中,“最后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前面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⑹:第七节说红军是“攀着锁链”非常难走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是向对岸“冲”过去?

师:前面是“攀”后面为什么用“冲”是不是?

生⑺:课文第六节讲:“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表现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一会儿我再问你,注意听讲。

生⑻:课文的第四、五节写红军向大渡河挺进,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是不是衬托出了红军英勇精神的?

生⑼:课文第六节说敌人凭着天险疯狂地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是什么含义?

生⑽:课文第五段写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到了后面。这里为什么用“抛”这个词?

师:好!你先琢磨能换个什么词,一会儿我问你。

生⑾:课文写了泸定桥天险,这说明红军夺桥是很困难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了红军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再重点写上几个人物,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表情,会更突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觉得课文没有把红军战士个人的突出形象写出来。这一点一会儿要交给你们自己来完成。好!请坐。

生⑿:本课重要的是要写“飞夺”,为什么要写路上的事,而且写路上的多,写攻桥的反而少?

师:你说重点写“飞夺”为什么把路上的事写这么详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飞夺”和路上有没有关系。“飞”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能不能想通。

生⒀:我觉得课文应当详写我军是怎样冲过铁索桥的,也就是应当详写夺桥,而课文为什么没有详写呢?

生⒁:课文第五节说敌人问我军:“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战上大声回答:“我们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然而敌人是很狡猾的,为什么对这种答话很轻信呢?

师:敌人在“狡猾”的背后还有两个字呢!你仔细琢磨一下。

生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红军和敌人对话后敌人并不很疑心,后面又写雨水把火把给浇灭了,敌人宿营了我军继续前行。我军继续前进就会出声音,敌人就不会再起疑心吗?

生⒃:敌人凭着天险,占据着有利的地方,把桥上的木板都拆了,只剩下铁链,桥头又有暗堡,为什么敌人守不住还让红军夺过来呢?这说明了什么?

师: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知道的。好,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了。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不错的问题,咱们随着课文的阅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老师遗忘了话,你们最后再提出来,好不好?——你们问了我,该我问你们了,大家根据自己读课文的初步印象,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特点的了解,你们考虑一个问题:你认为你学这篇课文应当从里面学什么?琢磨琢磨,也就是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什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⑴:我觉得找们应当学习红军夺桥时的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好,学红军的精神。对!

生⑵:我觉得还应当学习课文的写法,文章的结构,层次。

师:说具体一些。什么写法,结构怎样?

生:结构就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写法,比如说写红军夺桥困难,而写了泸定桥是怎样险要。

我觉得这个写法很值得学习。

师:好!学习这种写作放法。谁还有什么见解。有个同学想举手,可能还没有考虑好,可以试一试。

生⑶:还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师:你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是一致的。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好,大家基本上说出来了,咱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当学习这么几个内容。第一:注意这篇课文的写法,特别是它的结构,它的重点突出;刚才有些同学在重点上提了很多不同的见解,咱们结合阅读讨论这个问题。第二:学习课文对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怎么样就能把课文写得又具体又生动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这课中学到一些方法。第三: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学习红军的战斗精神。第四,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学习你所能够接受得了的,而且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啊?这样大家有大家的收获,个人还有个人的收获。希望大家就照这几个目标走。刚才有的同学提问,这篇文章重点应当是写红军夺桥的过程,那么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来学习课文。谁发表自己见解,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干什么的?要想回答问题先得看书。你把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明白不明白。(学生阅读)

师:考虑好了请举手。先说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写。

师:是讲了红军要夺取的目标——泸定桥。是不是?她认为应该写。别的同学呢?

生:我给她补充点,就是这段写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师:好,那么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按照记事文的特点来说,它就是在讲这件事情的什么?大家说吧?

生:起因。

师:对。在讲这件事的起因。(板书:“起因”)好,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来由,行不行呀?不行。那么这一段必要不必要?必要。这一点大家明白了。下面大家把第一自然段默读一次。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一段介绍了天险,它是怎么介绍的。分哪几个方面介绍天险,用一支笔把它们画出来。找出一个方面来以后,拣重点字勾上一两个。看看谁能把这几点勾出来.(生读文)

师:仔细读那几句话,你要琢磨准了.一个字都不多,一字也不少地找出来。(师巡视辅导)

师:(小声对一个学生):不对,再重找。

师:我让你勾的不是天险怎么样,而是介绍了天险的哪几方面。

师:(对一个学生小声地)你说分几个方而。

生:三个方面。

师:哪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方面,大渡河水流湍急。

师:找一个字。

生:急。

师:什么急呀?

生:水急。

师:介绍了“急”还是介绍了“水”呢?

生:水。

师:对,要是问你水怎么样?才是“急”。第一个字是“水”,第二个字是什么?接着往下找。

师:(低声问另一生)找到没有?(生支吾)

师:你画的还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师:(对全体学生)我让大家找的是“什么”,而不是问你“怎么样”。

师:(对个别生小声辅导)这个对。“水”。这是“岸”,第三个呢?

生:桥。

师:对。(对全体)有的同学已经找出来了。(对个别)你的我看不明白,真遗憾。(对另一生)这三样找对了,但太罗嗦。每一个只要一个字。能不能找出来?

生:水流急。

师:不对!

生:“水”“岸”“桥”

师:这就对了。

师:(对全体学生):好,大家坐起来。有的同学已经很准确地找出来了。谁很自豪地站起来发言。

生:写了“水”、“岸”、还有“桥”。

师:是什么?是“水”,是“岸”,是“桥”。介绍了几方面?

生:三方面。

师:对,三方面。我下面才问你“水”,“岸”“桥”怎么样?

生:“水”是水流湍急;“岸”是高山峻岭;“桥”是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师:对了。这就是“天险”。那么你根据这个意思给归纳一下,什么是天险?

生:天险就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形。

师:对,天然形成的非常险要的地方。你看,“水流湍急”,是谁把它催快了呀?

生:是天然形成的。

师:对,原来就这样。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谁把山搬到那儿的?

生:原来就在那儿。

师:原来就那样。正因为有这样的水,有这样的山,人搭座桥吧,还不能搭那种平整整的桥,只能搭一个什么桥?

生:铁索桥。

师:险要不险要?

生:险要。

师:叫什么?

生:天险。

师:这就是红军要夺的天险。下面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看看书,能不能回答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结果”)

生: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是胜利地渡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师:对不对?

4.支玉恒谈朗读 篇四

读可以分默读和朗读,朗读特别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以前感觉朗读就是念出声来,最多带点感情色彩。实际上过去对朗读功能的理解有点狭隘,过去比较注重对朗读的表现,通过朗读表现某种情感、某种氛围、某种情境,但这仅仅是朗读的部分功能。

经过课改,我悟到了朗读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朗读的理解和感悟,即工具化功能。阅读课上的好多好多问题,都可以靠读这个工具来解决。过去讲“以读带讲,以读带问”就已体现了朗读多方面的功能。不懂吗,不明白吗,体会不到吗?再读一读,读就可以解决问题,读也是重要的语言实践。

课标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换句话说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过去我说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言的问题,语文的手段最主要是读,语言实践最重要的是读。

曾跟学生开一个玩笑,街上贴那么多标语,有困难找谁?找警察。学习中有困难,找谁?找课本。没错,就是去读,通过读解决问题。

朗读不要把它看成是把书面的实践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也就是把文字读出声来,这是过去简单的认识。

朗读在语文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下面连着识字、识词、识句再联系到写作、交际。是语文诸多目标中的中间环节。这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人心理素质的养成太重要了。大家可以观察,凡是朗读好的学生从性格上肯定是热情、开朗、大方、善于表达自己,性格一定外向、一定聪明活泼,语文能力一定高,因为平常读得多自然增加了语言积累,口语表达强,作文也错不了。在性格上热情、开朗这是更可贵的。老师在外面上课,一般都是借班上课,只要是朗读好的班,课上起来绝对容易,能说、善说、敢说,心理素质好,也有自信心,也有勇气,这都是朗读练出来的。不管你现在接手的是几年级的班,从第一天起就抓朗读,这绝对没问题,个个能读,每个同学都是生动、活泼。假如这个班不会读,不敢读,站起来读没声音,说话听不见。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不是很主动,依赖性很强,同时自信心肯定不强。

一个人的自信是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从哪培养,朗读就是途径之一,朗读非常重要。

5.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 篇五

作者:支玉恒

文章来源:网上

点击数:625

更新时间:2006-4-12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课题“伟大的友谊”)

师:大家一齐读这个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非常好,我在别处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读成“伟大的友谊(yí)”,都错了。

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读“伟大的友谊(yì)”。这个字读对了,很好,但是我要问了,谁知道,什么叫友谊?

生:很多人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师:讲得对不对?

生:基本上对。

师:他说基本上对,确实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叫什么?

生:友谊。

师:(指刚才的学生)你有没有朋友?

生:有。

师:谁?

生:吕昆。

师:谁叫吕昆?请站起来。

(叫吕昆的同学站起来)

师:你认为你们两人的友谊是不是伟大?(众笑)

生:不是。

师:(问吕昆)你认为你们俩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吕昆:是。(众笑)

师:为什么?

吕昆:„„(众笑)

师:说不出来了,你说你和吕昆的友谊不是伟大的,为什么?

(此生列举了平常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还不够伟大的程度)

师:我非常赞赏这位同学的坦率,请坐,是不是伟大的,一会儿再说。起码我认为他们俩的友谊是不错的,是吗?

生:是。

师:他俩不但有东西一起吃,走路一块走,而且还互相帮助,一块学习,这种友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伟大的,一会上完课再告诉我,好不好?这篇课文讲的是伟大的友谊,你们知道是谁和谁的事?大家一起说,第一个。

生:马克思。

师:对了。第二个。

生:恩格埂?BR>

师:对,是这两个朋友之间的情感,而且是伟大的。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什么样的友谊是伟大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课书要认识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课书里,我要教给大家一些把握文章全篇内容的方法,学习每一个段落的方法,希望大家用心学,好吗?

生:好。

师:你们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篇文章不像其他文章一样,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像别的课文有描写得非常优美的景色,也不像别的文章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它就是把他俩的友谊究竟是怎么回事就那么说出来,难免读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样的文章我们读不读呢?

生:读。

师:不读还不行,今后的学习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文章。怎么样把枯燥的文章读出兴趣来,这也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学会了,不但描写景色的我们爱读,抒发感情的爱读,就是非常枯燥的文章我们也爱读了,你们说有好处没有?

生:有。

师:那就注意听,我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所以读起来有点枯燥,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丰富的情感抒发,它主要采用这种手法,(板书“叙述”)什么方法?

生:叙述。

师:什么叫叙述呢?就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作者在叙述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法,第一种(在板书“叙述”下写“概括介绍”)是“概括介绍”,什么是“概括介绍”?就是说这个事说得很简单,很概括地三言两语说完了,但包容的内容却不少,时间跨度也很大。另外还有一种和它相反的方法。(在板书“概括介绍”下写“具体描述”)是什么方法?

生:具体描述。

师:这种具体描述的方法与第一种“概括介绍”比起来就显得详细多了,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要说一说,而且还要举几个例子让你更加明白。这就叫“具体描述”,课文里不同的自然段用了不同的两种方法。你们愿意不愿意区别这两种方法?

生:愿意。

师:愿意就打开书,完成课堂上的第一件工作:你把课文各个自然段再浏览一下,什么叫浏览呢?就是速读,不要一字一句的,各个段大概看一看,课文上的自然段哪些是用“概括介绍”的方法来写的,就在那一段前加一个小三角用来标记,那么没画三角的就是“具体描述”了,明白吗?现在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有的自然段是三行,就是概括介绍,有的段也是三行,却不是概括介绍,怎么区别?还得看内容,有的写得内容面很窄,用的字数也不多,那不算;有的写得面很宽,就是刚才说的,包容的内容不少,也许时间跨度还很大,字数却很少,那叫什么?

生:概括介绍。

师:现在继续。(学生继续自读,老师在行间巡视,间或进行指导)好,注意,谁能说一下你第一个发现是“概括介绍”的是哪段?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谁也找到这一段了?(很多同学举手)好,不错,放下手。我现在请你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第一段在遣词造句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看你能不能听出来?(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很好,请坐。现在谁听出来了,第一段一个明显的特点?你听出来了?好,但我不让你回答,我让你也用朗读把这个特点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行,大家听。(此生重读第一段)

师:听出来特点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是真听出来的?不是从书上看出来的?

生:有一个共同。

师:有一个共同是听出来的吗?是课文上写出来的。不是你听出来的。谁听出来了?

生:每一个标点都有停顿。

师:停顿是特点吗?不管什么文章,有标点就有停顿呀!

生:可以听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他说了是共同领导„„

师:(打断)那你还不是听出来的,也是看书看出来的。实际上我告诉你们吧,他并没有读出来,所以你们不知道这一段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指一学生)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把你想到的特点用语气表现出来。(学生再读课文)

生:这“共同“两字写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友谊的深度。

师:怎么共同两字就有深度了?我还是问你,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他朗读时把“共同”读得特别重。

师:你从他读书中听出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五个,这一段里总共有五个“共同”。

:在一段里共有三行字,却连续用了五个“共同”,这算不算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算。

师:这位作家肚里没词儿,就有一个“共同”(众笑)老来回重复,是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回事?他连续用了五个“共同”,使你感觉怎么样?

生:使我感觉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一块儿工作。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她刚才解释了,“共同”就是在一块儿,干什么事都在一块儿,究竟他们在一起干什么事呢?你读读第一个“共同”。

生:“他们共同研究学问。”

师:研究什么学问?语文数学吗?

生:不是,是研究马克思的学问。

师:马克思的学问就是马克思主义了,那是革命的学问,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起研究革命,对吗?

生:对。

师:你再读第二个共同。

生:“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师:领导革命,再读第三个。

生:“共同办报、编杂志。”

师:办报编杂志是干什么?

生:搞宣传。

师:对,宣传革命,再读第四和第五个共同。

生:“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师:共同起草革命文件,我们再总地回顾一下这五个共同(教师屈指计数)第一,研究革命,第二领导革命,第三宣传革命,第四起草革命文件,第五,给第四举了一个例子,把这五个共同概括一下,他们在一起是干什么呢?

生:共同革命。

师:对呀,我们就是这样,抓住这个特点,从五个共同中去思考,全段文字就一下子理解了,这样的友谊是不是伟大呀?

生:是。

第二部分

师:(问吕昆)比起你们有东西一块吃怎么样?(众大笑)

吕生:更伟大。

师:是啊,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有东西也可能一块吃。但他们主要是在一起干什么?

生:干革命。

师:想一想这五个“共同”,就充分地理解了全文的第一句话,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什么呀?

生:好朋友。

师:不但知道他们是好朋友,而且是具有伟大友谊的好朋友,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这一段你们是怎么学会的?抓住什么?

生:抓住“共同”这个词学会的。

师:“共同”在这一段里是个什么?这个词是这一段的特点,所以我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板书“抓特点”)

生:抓特点。

师:我们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的。我们没有费多大力气去理解全段的内容,只要把它的特点抓住了,了解这个特点,那全段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这一段我们运用“抓特点”的方法,把握了全段的中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板书“好朋友”)学得不错,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得对。第四自然段也是“概括介绍”,但这一段就不能再用“抓特点”的方法来学了。(在板书“抓特点”下写“抓要点”)要抓什么?

生:抓要点。

师:要通过抓要点来学,下面我请这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她读的时候,大家不管这段写了多少话,只看它写了几个要点,几个主要内容,把它一抓住,这一段就全明白了,好,开始读。

(此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就是要点了?没抓住。(指另一同学)你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我抓住了两个。

师:那你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下。

生:我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第二个是在革命事业上,他们互相帮助。

师: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几个要点?

生:两个。

师:第一个说的是哪方面?

生:生活上。

师:(板书“生活”)第二个是什么要点?

生:事业上。(师板书“事业”并在“生活”与“事业”中间画波折号)

师:抓得非常好,那么,在这两个要点中,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要点?

生:事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

师:你没注意看文。

生:因为他在生活上说的少,而在事业上说的多一些。

师:最关键的字你没注意,把它丢掉了。

生:“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师:哪几个字?

生:“更重要”三个字。

师:“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字这么明显你没抓住,说明你读文细不细?

生:不细。

师:对了,还得细读,才能明白。他说的一个生活上,然后紧跟着说“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怎么怎么,可见“事业”是作者要说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到这儿呢,我想捎带讲一个问题,“生活”和“事业”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

师:过渡作用是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么说,在这一段(指第四自然段)的前面,像第二、第三自然段说的都是生活上的事,对不对?

生:对。

师:那在后面第五段以后说的都是事业上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我们把前面各段写生活的算作一个段落,后面各段写事业的算作一个段落,这第四自然段又说生活又说事业,应该归到前面去还是后面?

生:应该归到后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是启下的作用。

师:他说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他说的非常好。这就讲了一个小小的规律:过渡段在分段的时候的归属问题,是归前呢还是归后呢,要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刚才我们知道了更重要的内容是事业,可见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启下。

师:所以这一段应该归到后面来,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不但这一段,以后遇到所有的过渡段的归属问题,怎么划分,就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过渡段的划分我们明白了,下面来读一读这一个过渡段,既然重点在后面,那么重音应该放在哪儿?

生:后面。

师:好,谁能读一读,体现后面的重要性。(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明显不明显?

生:不明显。

师:不太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起调太高了,后面再想高,上不去了。那位男同学你来试一下。(一男生起来读这段)

师:他有所体现没有?

生:有。

师:但是读得太快,大家一起读一次好不好?开始。(学生一起读这段)

师:很好,这就又告诉我们一个朗读的规律:凡是文章内容所强调的东西,就应该读得重一点。刚才五个“共同”这个特点,就是强调干什么都在一起,所以五个“共同”读的时候就怎么样呢?

生:重一点。

师:重一点就对了,你这样有重点地一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噢,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了,这个问题先讨论到这儿,再看看文章里还有没有“概括介绍”的段落。(学生各自看书)

师:谁还发现了?

生:是第六个段落。

师:第六个段落是“概括介绍”吗?

生:不是。

师:你读一读这段。(此生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的文字是不多,但是它的内容很多吗?

生:不是。

师:只不过他们分开了,后来每天通信。虽然文字少,但是内容包含不多。所以不是“概括介绍”,有没有别的发现?(一学生站起来读第八自然段)

师:文字的多少跟第六段差不多,但第六段只写了分开以后的那一段情况,这一段写了多长时间?有多长的时间跨度?

生:四十年。

师:一下子写了四十年,哪一个包容量大?

生:第八段。

师:第八段用的是不是“概括介绍”?

生:是。

师:第八段整个概括介绍了一生的情况,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还用这种方法——抓要点。看看能抓住几个要点。(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要点了?

生:我抓住要两个要点,第一个是点明中心,第二个是和开头互相照应。

师:说得具体一点,怎么样点明中心?

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不是,请坐。另一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共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点是„„

师:(打断)一个要点就这么长的一段话,你给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板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我写得对不对?有的人眼尖发现了,你说。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师:是吗?上面有“共同”两字吗?是这个错误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没有讲是谁创造的。

师:这堂课就是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生:您写的是“创立”课文里是“创造”。

师:他发现了,课文里写的是“创造”,而我这儿写的是什么?

生:创立。

师:和课文上不一样,我是故意这样写的。我想问问大家,这样写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我这样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说通说不通?

生:说不通。

师:为什么说不通?

生:因为“创造”和“创立”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不一样。

师:我告诉大家,“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儿改成“创立”也可以。意思完全能够说得通。我所以写“创立”是为了多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用“创造”,也可以用“创立”,不但可以用“创立”还有词可以用。

生:建立。

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行,但不太合适。

生:创建。

师:对了,“创建”在这儿也能用。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怎么样?

生:丰富。

师: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言来说,这样我们的表达力就增强了,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什么?

生:第二个要点是“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能不能像刚才那样也把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对了,第二点就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这几个字课题上有了,我们这儿就不写了。课文在最后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不但给全文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而且也照应了一下课题,成为一篇浑圆的文章。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两个要点,一个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都是说他们的伟大的友谊的什么?

生:结果。

师:伟大的友谊的结晶,伟大友谊的伟大成果。学到这儿了,我问你们,结出了伟大成果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友谊呢?

生:伟大的友谊。

师:这就是他们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友谊的第二个原因——结出了伟大的成果。吕昆他们的友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出伟大的成果,所以还不能说是伟大的,对不对?

生:对。

至此黑板上板书字样为:

伟大的友谊

好朋友

生活————事业

建立了马克思主义

师:我们通过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实际上已经大致地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好像是给文章立起了一个框架是不是?

生:是。

师:也好像是一个人的骨骼立起来了,这个人的形已经出现了。只要在骨骼上贴上血和肉,那么对这个人就完全了解了。血和肉在哪儿呢?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事业上互相关怀,把这两块一贴,全文就学完了。这就是我今天向你们介绍的一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这篇课文正好提供了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我们利用这三个段落先把骨骼立起来,使我们一下就明白全文内容了。另外,全文的结构也全明白了,你们一看板书,肯定就知道全文可以分几段了,是不是?

生:全文分四段。

师:第一段写什么?

生:第一段主要写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对了,写他们是好朋友。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写恩格斯在生活上给马克思很大帮助。

师:第二段写生活上的事情,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段呢?

生: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事业上互相帮助。

师:第四段呢?

生:第四段讲他们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

生:对。

师:黑板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能。

师:如果不给它分四段,从黑板上看还能分成几段?

生:三段。

生:第一段是讲他们是好朋友,干什么都在一起;第二段是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怀,在事业上互相帮助。最后一段是他们一起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说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上一篇:诚信是金教案1下一篇:2022关爱留守儿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