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2024-08-05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8篇)

1.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篇一

谈谈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

高中新课改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让我收获很大。陈旭远教授主编的《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准确、明晰的剖析,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了课改的方向。

一、深刻认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普通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后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公民素质以及健全其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的世纪,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普通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后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公民素质以及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世界各国都把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核心之一,以适应日益变革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综观各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他们赋予高中以新的使命,试图通过改革使每所学校和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这种新的使命与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化相融合,赋予普通高中新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需要,对高中课程重新作了定位和调整。

国际高中课程改革趋势为我们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外部动力。而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高中课程发展的反思。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社会要求提高和普及高中教育之间的矛盾,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民主化、信息化与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目标上只注重考试能力和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的高中教育之间的矛盾使高中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高中课程自身发展中应试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使高中其他的教育价值被忽视和弱化的课程体系,也严重制约和影响高中课程发展和高中教育功能的发挥。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高中课程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进行课程改革成为时代赋予高中的使命,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明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高中课程改革追求基本的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创办符合素质教育的高中与应试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考试仍然是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之一,所不同的是考试不再是课程的核心,而是客观公正地还原为本来的面目。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高中课程改革秉承两个教育理念:

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2.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应。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从三个方面重构课程结构:设置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改变传统的学科占据课程主导的局面;合理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使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三、通过对高中教育性质、目标任务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结构、内容。

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里突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非义务性,同时又强调了它的大众性和基础性。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阶段位置及类型特点,可以将其基本性质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基础性、大众性、终身性。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根据高中教育性质,目标,新课改开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的高中新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灵活性在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下,不同的课程模块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甚至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选择。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也助于我们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灵活地调整模块中的课程内容,甚至以新的模块代替旧模块,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课程的模块的开放性是使学生在开放的系统中,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学校课程设置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新课程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的课程提供了可能。

采用学分制管理:对原有课程进行评估、整合,积极开发选修课,从而建立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学分制管理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学分认定、选课指导、学籍管理四大要素,在每学年的学校课程方案中规定学生一学期所修习的学分总量的上限和下限,为学生选课提供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同时学分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领域知识,并密切关注本学科新进展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关系,要求教师能结合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及自己的专长申请某门课程的任课资格。有助于让更多的教师打破单一的知识结构,发展课程能力。学分制推动学校加强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条件、发展需要,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计划进行选课。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量且成绩合格即获得该科目的学分。学生获得学分的总量与结构达到毕业要求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主要依据。因此,学分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灵活的课程管理方案,而不是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使高中教育更好的发挥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让我们对高中课改有了全面的认识,课改培训中教育部主管新课程改革的官员的报告、长期关注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知名院士、科学家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阐释,给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展现了许多新思想、新思维,这些思想角度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引起了我对从事的教育工作的许多反思,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经验指导。国家各级对课改的关心让工作在高中教育一线的我深受鼓舞,也大大增强了我实践新课改的信心。我将在即将到来的新课改活动中,紧密结合课改培训的内容和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总结教育经验,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人才不懈努力。

2.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篇二

玉石,科学定义是自然界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多晶)。《说文解字》有言:“石之美者,玉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就已经出现,甲骨文出现的时候才有三千年的历史,而玉的历史已有一万多年。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的国家。中国一直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有五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就代表着美好,带玉的字词一定是一个好字词。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玉之五德----即,仁、义、智、勇、洁。“润泽以温,仁也;鰓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君子玉不离身。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对玉石就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而远古时代先民对于玉的崇拜更多是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有着深厚情感。其中,有一种特别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那么玉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山海经》最早就指出彘身而载玉,在一万两千多年前玉就被作为工具使用或者是被做成好看的首饰佩戴了。但真正能称之为玉器时代的时期,是八千年左右,在兴隆洼出土了一系列上百件玉器。这时候开始玉器已经深深和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而要说玉的历史发展长卷中最突出的时期,那就不得不说“红山文化”时期了。红山文化的最显著标就是c型玉龙的成型,这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玉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龙标志物,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而与之可以并称的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其简洁奇妙的形体无形中就透露着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汉代玉器则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 “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

玉石文化给我国历史从不同方面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首先。玉文化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而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其次,玉意识能够演化成国家意识。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再之。玉的性质推动社会的发展。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玉器文化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包括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还有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3.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篇三

说起体验式学习,我

个主游戏——拔地而起,规则是,全体小组成员背对背,手臂跟旁边的人紧紧扣住,然后只能用腿顶地用相互的背的压力站起来。通常心理课最注重的环节是分享,也就是活动完之后的环节。我觉得这个体验式学习的成分很重,因为基本都是现场做完活动,体验完活动之后,就现场来分享,分析,教授,可以说是把体验式学习很彻底地贯彻到底。对于以上两种类型,个人更喜欢活动型的,然,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干脆两者结合,在活动之余还不忘教导,这一类可称混合型。

个人认为体验式学习跟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很相似,虽然发现学习更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去发现这个定义,例如,一个蚯蚓的属性。用发现学习的话,应该就是直接给学生一条蚯蚓,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蚯蚓的属性,通过观察就发现,蚯蚓身上有很多节,蚯蚓走过会有滑滑的黏液留下,蚯蚓身上很软。我觉得两者最主要的共同点都是以学生自我为中心,都是力求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去感受或者感悟出来,都是很注重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法。

给我感觉现在心理健康课的活动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典型代表。

1、活动是现给的,感受跟体验也是当前的感受,感受更加强烈且没那么快忘记;

2、既然是当前的活动当前的感受,那么分享也是当前的,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说,在当前立马再回忆一次或者加深一次,那么遗忘的进程就慢很多,所以当时的感受当时就分享,能使学习效果更加深刻;

4.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篇四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新课程是对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程与方法的要求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二、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整合三维目标

5.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培训心得 篇五

此次培训收获颇丰。是我加深了对新教材理念、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理解,对以后的实际教学有着重大影响。

一、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首先,新教材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教学实践表明,力学知识中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把力学知识放在第一章,学生学习难度很大,新教材将运动学放在第一章,从大量实际现象出发,是学生对运动的形式有了初步了解,进而引入了运动规律,这样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部分知识的编写都引入了大量的实例,从实例出发使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增强了学生的切身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和增设了课题研究、随堂实验、“做一做”等栏目,使物理走向生活。其三,增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物理学史的知识,不再以小常识的形式出现,而是融入了知识讲解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物理知识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加强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是三维课程目标的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才可能有真实可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科学性;技能的教学要注重规范性;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学生更为需要的与其说是作为研究结果的知识,不如说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离开引向研究结果的发展本身去把握结果,就几乎等于没有结果。因而应该强化过程和方法的教育。过程的教育要注重真实性;方法的教育要注重典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注重可信性和开放性;要把科学改变社会历史进程,科学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科学改变人类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思维观念结合起来,展现科学的价值;还要展现科学大师的感召力,培养科学态度,使前辈科学大师成为青年心中的楷模。

三、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1、教师教学必须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重视科学探究”适度转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教学要以学生自

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正确地选择、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要领会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等科学教学方法,注重物理研究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去理解物理知识,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屋里走向社会。

3、注重物理学史的教学。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组织后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教学目的。科学的还原那些重要的历史足迹,是对历史最具体的重演,是很好的过程体验教学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规律并从相关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把物理学史教育真正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按照教材展现的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过程,先提出是什么原因使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寻牛顿的足迹,重演历史过程,动手和动脑,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让他们在万有引力的简洁公式中看到了宇宙的统一与和谐。

6.谈谈你对桩基工程课程学习的认识 篇六

通过对桩基工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桩基工程这门课程从内容上以工业与民用建筑桩基工程为主,兼顾交通、港口、桥梁、水利、电力等领域的桩基工程。从课本中知道了桩基工程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施工方法、检测方法的同时,尽可能介绍一些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提出各种桩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便是从肖老师独特的授课方式中得到了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以看书为主,课堂的学习为主,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随后进行课堂交流以及与陈老师进行答疑讨论,这样可以使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通过阅读一些文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桩基往往是整座桥梁、工业建筑、港口、码头的基础重要建设。基础是将建筑物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结构,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桩基础成为了建筑工程中目前常用的一种深基础形式。我结合公司技术人员的介绍和通过查找一些资料,对桩基础概括如下几个方面:桩基础是用承台或梁将沉入土中的桩联系起来,以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是将上部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上,或将软弱土层挤密室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桩基础按桩的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类;按桩身的材料,可分为木桩、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和钢桩等;按桩的施工方式,又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

7.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篇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华文化灿烂而辉煌。中国古代文学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它与中国大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和日臻完善,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全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例如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古籍名著、文学体裁与史学体例,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和运用技巧,增强我们的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先人的无限智慧,传承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

8.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篇八

答: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舒尔曼的观点把PCK作用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总之,舒尔曼对PCK的定义实际上是将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格罗斯曼(Grossman)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综合、转化

而不断获得与丰富的。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而获得PCK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教师工作、生活的专业场景。正是在这种由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的不断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其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所以PCK具有实践性。

PCK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的特定范围内,不断将各方面知识综合、创新的探究过。具体而言,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社会所倡导的学科教学论这种理论形态的“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的理解、概括与系统化,并通过与教育实践行为之间的不断互动,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真正信奉并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即教师的“个体知识”。此外,不同个体在对其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学习时,由于其已有经验与背景不同也会导致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不同的教师的PCK是不同的。

教师的PCK涉及教师如何教的知识,而教学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情境是整个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成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教学与学习也不同,教学与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特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视情形而定”的知识。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PCK是学科和教学两种知识的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或整合性。莱

德曼和拉茨认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于教学活动中,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融合起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本质上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

2.请结合教育某一具体内容,如何实现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的有机融合。

答:知识序是一堂课的主题,例如《压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要先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而其中哪些力可以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得出压强就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这一结论;

而思维的顺序也要结合知识顺序来引导学生,先让他们在思想上接受并理解为什么要研究压强,才能让学生与之前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衔接;

上一篇:(简要,重点)“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下一篇:美在身边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