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2024-06-16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12篇)

1.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一

兴趣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动”起来

屏南实验小学

郑洪琛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从兴趣入手,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生进行互动等方法。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城市小学生相比而言,农村的小学生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得多。因此,农村小学生更加珍惜每周较少的美术课时间。我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深有体会: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十分强烈。如果这些孩子们也能充分的学习和培养,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美术课堂

兴趣

一、攻心为上:培养兴趣,沟通情感,让意识先动起来,继而参与创造。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

1、以新刺激: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有新鲜感。如,在上《水彩游戏》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用新的颜色使用染、吹、淌、滴技法出现另一种图案,技法随意或有意的进行创作。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情刺激: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二)、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注重距离感。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坐在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注重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其创作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得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

3、注重成就感。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且教且学: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千方百计提高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想方设法拓展想象空间。想象也是创作的源泉。古往今来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三、对症下药:根据学生实际,最终达到学生“动”起来,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展览,让学生若有所思。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讲台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营造课堂氛围,改变师讲生听。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产生厌课、厌学。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开展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美术课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当前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2.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二

关键词:活用资源,动起来,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当前教学的新理念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每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的“教书匠”身份, 教师要彻底改变做法, 改变角色, 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这一点真正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老师是“千呼万唤”而学生“岿然不动”。那么,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呢?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 教师必须先活起来, 教师充满活力, 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其行为本身就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奏。一堂成功的课, 还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 真正走进教材、走进学生, 与学生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活”用笑声

个别教师上课时, 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课堂教学中“火药”味太浓。教师紧绷着脸, 试图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斥责声、挖苦声, 常出现在课堂中。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是低效或无效的。我们要首先明白, 笑声能舒缓师生间的紧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形成。欢乐课堂观念是教师必须树立的, 既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 又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 还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 更是有学生机敏语言或动作引发的笑声……这样有笑声的课堂,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学习参与度更高, 所以, 在每一堂课中, 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二、“活”用“度”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全体学生为主, 学生主体的参与度:第一, 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 并不是教师领着少数“优”生围着教学“转”, 而是教师要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用适合学生特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一堂课上得好不好, 主要看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少, 是否有被遗忘的“角落”。第二, 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师要一步步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看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 同学之间会不会争论问题。如果上完一堂课, 学生都明白了, 可能是教学的假象, 也可能是教学没有深度。

三、“活”用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有鲜活度,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率。幽默的教学语言, 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欢声笑语, 也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这样情感教育得到落实。创造型的教师要做到教学的艺术化, 创造性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 教师不是单纯的传声筒, 更不是照相机, 把现实复显出来, 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所以, 创造型教师只要掌握了语言的教学艺术, 就可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得有声有色, 并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 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 让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活用“玩”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堂教学中要求注重“玩”的天性, 要有利于孩子在“玩”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 最重要是———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是学生“动”起来的前提, “思想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 “积极主动”是学生“动”起来的外在表现, “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动”起来与群体“动”起来的桥梁。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会因为兴趣而产生积极性, 但也会因为无兴趣而消极。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 兴趣像柴, 可以点燃, 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 重要的是教师能否点燃。所以, 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逐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 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力求实效。

总之, 要让课堂活起来, 就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有声有色。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自主、多合作、多读、多说、多写。这样的课堂能不活跃吗?学生能不动吗?教学质量能不提高吗?

参考文献

[1]唐晓琴.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学习:下, 2011 (02) .

[2]白玲粉.对话教学让课堂动起来[N].甘肃日报, 2007-09-06.

3.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三

《电压的测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以往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中,初中学生对电压概念理解比较困难。因为电压的概念很抽象,学生也很难根据书上把电流比喻成水流,电压比喻成抽水机的教学设计来理解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了电压的概念;同时该课内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如:电压表的连接、电压表量程的选择、电压表测量值的读法:还有,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在学完该内容后,容易把知识与前节内容《电流的测量》混淆,简单的表格分析,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当堂掌握。

[案例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课件提供的信息源;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用自己语言组织表达的方式;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掌握“收集信息一整理信息一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一拓展信息”科学探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通过课外的信息源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1)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二、【重难点】

本教学的重点定位是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运用经验整理信息、应用信息于学习和生活”的能办难点是电压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使师生互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讨论、阅读、实验、练习等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案例1一引课]:

图片引入新课,采用大屏幕显示一些生活中与电压有关图片,引入新课并巧设悬念。

[师]: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圭亚那河的电鳗,外形极似鳗鲡,体长…电鳗是鱼类中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输出的电压300~800伏,因此电鳗有水中的“高压线”之称;第二张图中的人接触静电电压头发高竖。

[生]:发出感叹,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评析】:信息技术采用生活照片代替教师语言的描述优点在于创设的情景更逼真,新奇的现象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案例2一电压的概念]

(幻灯5)图1是一个FLASH动画,其动画效果是:当阀门由关闭变为开启时,水开始流动,同时引起涡轮转动,当水位差逐渐减为零时,水停止流动,涡轮也停止转动。紧接着打出问题:

[师]:涡轮为什么会转动?为什么又停止?

[生]:水压产生水流,从而涡轮转动;水流停止,涡轮停止转动。

[师]:如何让水流持续?(在启发学生思考)

[生]:用抽水机保持水压。

[信息技术]_FLASH继续显示:抽水机工作,有持续水流的动画过程。于是用两个动画片段对短暂水流的形成和短暂电流的形成进行对比

【评析】:水流的形成,很容易做实验,可做实验时,水一下子就从高水位贮水器流向了低水位器,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因此将短暂水流的形成过程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使水流形成过程能持续一段时间,且用抽水机做演示实验在班级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用动画展示非常形象,学生容易理解。

[师]:你知道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吗?

[信息技术]:演示实验小灯泡亮后,将电流动态图展现在大屏幕,(幻灯6)图2是电流流动的动画,其动画效果是:闭合开关,金属板放电形成电流,小灯泡发光,金属板中的电荷逐渐减为零,电荷停止流动,小灯泡熄灭。然后,用两张画片(幻灯7)对短暂水流的形成和短暂电流的形成进行对比。

[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选代表表达讨论结果即对电压概念的理解。

【评析】: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与水流形成进行对比:电流好比水流,开关好比阀门,金属板好比贮水器,导线好比水管,电路好比水路。由于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似地,电压好比水压。可将此过程重复一次,并在中间停一次,同时屏幕显示关键问题“使小灯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有利于进行理论指导,容易突破难点(电压)。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案例3一电源介绍]

[师],1800年3月20日,意大利教授伏打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器——伏打电堆,也就是电池组,开创了电学发展的新时代。伏打电堆(由多层铜、锌板中间夹着一层层食盐水的湿布组成)。现今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电池和蓄电池。你知道的有几种?

[生]:举例

[信息技术]:(幻灯11)(幻灯12)(幻灯13)

【评析】:课堂资源有限,不能将每种电池和蓄电池的实物一一展示,利用实物的照片展示,既可达到实物展示的教学效果,又解决了课堂资源有限的缺陷。

[案例4一练习设计]

幻灯17~21、23~29是例题和练习。

【评析】:将练习也用媒体演示,既清晰、省时,又锻炼了学生即问即答、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案例5一知识复习和延伸的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电压表,你们能否找找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

[生]:分小组讨论、设计表格、汇报结果。

[信息技术]:幻灯30~33

【评析】:电压表和电流表异同的表格用媒体演示,同时将知识点做成动画形式,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清楚知识点、做好笔记,又可以做练习、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能当堂掌握。比传统的教学省时、清晰、灵活。

[案例反思]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科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本节课而言,电压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本节教学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学生熟悉的水压产生水流的现象与电压产生电流的现象进行类比,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来,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电压的概念,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感悟】

一、感官刺激、丰富感性认识

多媒体利用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技术,通过源于生活的实景或模拟实景展示,既是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在该基础上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认识背景,从而使一些抽象或难得一见的科学现象能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在教学中适时地播放,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兴趣,丰富学生对相关

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二、微观放大、丰富理性认识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科学中微观粒子的教学时,如:链式反应、分子、离子、原子的运动等靠传统的教师教授和板图很难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同时科学中力学、光学、磁学等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而要将这种在一定时空内完成的科学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仅靠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板书、板画、模型、演示实验等是很难完成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解决这些困难,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反璞归真、实现全体教学

有一些实验可见度小,不易观察,往往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雾里看花一一实验现象不明显,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些实验中动态、快速的科学过程学生还没有看清就结束了;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尽量慢速、真实地再现科学过程。

【思考】

1、以演示文稿代替板书和教师提问

在教学中利用演示文稿来展示一些复杂的科学过程或呈现例题或小练习可以提高效率然而、如果将传统的板书内容全部搬到演示文稿中,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首先、由于投影出的内容看过即逝而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其次、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计算机的投影既影响教师体态语言的发挥,又使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投影上,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2、以课件代替演示实验

计算机模拟一些科学过程及投影的放大手段对教学和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模拟是不能代替真实实验的。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用媒体展示的效果比演示实验好。如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可以用放在海绵上的小桌和砝码来直观地演示实验;又如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同样也可以用真实的仪器进行实验。否则会让学生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实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我国物理教育界前辈朱正元先生曾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具体体现。所以、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是教学方法的一种。

3、“拿来主义”使教学思路受牵制。

4.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四

安徽省宁国市梅林学校熊寿平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从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放开学生手脚、发挥学生想象等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的心、手、口、脑“动”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圈圈点点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动起来

百家讲坛中对历史事件的精彩描述,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电视、网络等反映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给历史课堂教学以很好的启迪。因此,课堂教学要创设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愉快的学习心情,激活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既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也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能够引人入胜,对于下一步的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课中问题的精心设置,搞好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尾情境思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社会热点对接,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认识、启示与感悟的功能,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学生为下一节及课后学习延伸作铺垫的条件。通过设置虚拟历史问题的情境,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起来,让学生“心动”起来。例如,七年级下第22课《盛世危机》(岳麓书社),有位教师在开头用视频《圆明园之旅》导入,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课中环节用“落日余辉(康乾盛世)—暮色独行(闭关锁国)—暗夜来袭(社会危机)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课尾用“且行且思”完成本课,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通过与历史对话,理解了当时的时代情境,初步感悟了历史真谛,达到了学史明智的目标。

二、放开手脚,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手、口动起来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若仅仅传授或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听、多说、多交流,启发学生勤于动手、动口,把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常态,自主学习中导学案的动手写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根据层次不同,每组抽一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合作学习的交流探讨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提倡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师生共同探究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提示、点拨、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引领,尽最大努力调动每位学生的手、口,做到能不讲尽量不讲(除非是必须讲解的适当讲解一下即可)。笔者曾接手一个班级,其中有几位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通过观察发现有4位学生上课从不做笔记,也不回答问题,学习习惯不好。为此,笔者每次抽插他们的作业,每节课都想方设法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践,这4个学生从开始被动逐渐适应,到现在上课一旦提问,他们还积极主动回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于是,笔者抓住机遇,及时跟进,让他们获得满足、成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八年级(下)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岳麓书社)中的“中美建交”环节时,为了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话,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交流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必须做,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脑动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探究、交流、感悟,教师要因学制宜,诱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争辩,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个性发挥的余地,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历史教师应深刻把握新课标,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疑难点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多想、敢想、乐意想,让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力求让他们“飞得更高”,学得有用。例如,教授七年级(上)历史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岳麓书社)这一课时,通过商鞅变法出示这样的思考探究活动:“①想一想:通过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学习,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大胆想一想,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悟和启示:②学以致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识,想一想如何学习商鞅变法体现的思想精髓。”通过这些问题设置,为学生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考环境,拓展了思维空间,启迪了学生心智,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了创新潜能。并在感悟、理解、交流、体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动、手动、口动及脑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整体。通过手动、口动、心动及脑动,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想象,营造自由空间,放飞学生心灵,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展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张扬良好个性的场所、激发积极思维的场所、绽放灵感的天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学得有滋味、有声色,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5.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2 篇五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教学生学会学习” 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通向2l世纪的个人护照》中写道:“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我们认为,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是那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以“趣”引路,以请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1、借题设疑,激发兴趣。反馈教学法创始人刘显国老师说:“开讲起着诱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起着课堂上第一次信息反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中有许多课文题目就设置了悬念,教师应充分利用课题激趣。如在教学《吃墨水》时,板书课题后,扣题设问:“同学们,墨水能吃吗?本文写谁吃墨水?为什么吃墨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便被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课文中去。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这儿的空气有没有不同„„霎时,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

3、渲染意境,激发兴趣。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古诗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艺术鉴赏力。如教学《江雪》时,教师先用简笔画画出诗的意境,使诗的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再配上柔和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给方法,使之会学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更有价值。今天,我们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剧增,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具备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甚至无法生存。教师应让学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那就真的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1、学会预习。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思考与练习”有目的地预习课文。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使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国古代学者也指出治学必须知学。因为知学,然后能勉;勉,然后日渐而不息。这就是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才能产生自觉勉励的动力,受到不断前进的效果。在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预习内容,如: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会利用各种媒体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写作背景,作家简介等),会借助工具书和具体语境自学生字词并了解词义,会在阅读课文时在书上作一些标注,读读想想,圈圈画画,从小养成读书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2、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巴甫洛夫也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并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比如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对这些静态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质疑外,还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内容进行质疑,如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等。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或大或小,是对是错,都应该给予及时表扬和指导,同时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对课文提出不同于作者、不同于教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敢于随时质疑,从而闪烁出不迷信权威的创新思想火花,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讲读第八册语文书中的《语言的魅力》一课时,我就采取了通过质疑来推进教学,从而完成了本课重点讲解内容。这篇课文是第八册教材中较难理解的课文,难点在于诗人给盲老人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前后过路的行人的变化,围绕这一“变”讲解,从而体会出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采取学生通过自己质疑后找出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学生通过预习有人提出“为什么过往的行人看了木排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加了这几个字给钱的人就多了”这样问题后,我对学生提的这些重点问题给与了归总、整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其实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以转变成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自己解决,这一实践过程,相信学生的收获应该是最大的。

3、学会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鼓励学生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学会倾听,鼓励有自己的见解,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

4、学会迁移。所谓迁移,就是通过教师“举一”,学生能“反三”。因此,教师在“举一”时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并且要有相通性,才能帮助他们由“学会这一段”到“学会这一篇”,由“学会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时,教师重点指导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1)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①、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原因? ②、她看到了什么? ③、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4)根据体会,感情朗读。让学生在学会本段内容的基础上,用“读——思——悟——品——读”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二至第五擦燃火柴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三、实行民主,使之爱学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级调控的主体,学生是二级调控的主体。学生能否进行自学,要看教师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自学条件;学生是否愿意学,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他们自学的兴趣及积极性;学生怎样进行自学,则要看教师怎样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指导。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做民主的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对那些与他们“合得来”、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倡“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惟此,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理解他,在其中感到如鱼在水中一样,那它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感受和心情。”

2、关爱每一个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中,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满怀希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才能获得所有学生的尊重,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密切地配合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会学的彼岸。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6.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六

新的体育课程规范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员要充沛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协作,让学生参与学习进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的主体位置并不是自然具有的,它需求体育教员经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发明各种有利条件,不时唤醒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主体看法,让学生动起来。那么,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教学进程中,我主要经过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动起来。

一、激起兴味——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实质不在于教授身手,而在于鼓舞、唤醒与鼓舞。”教员对学生的兴味不要等候,而要自动反击,擅长唤醒。一旦兴味被激起、被唤醒,学生的心就会动起来,就会自动参与教学进程,纵情运动,从而喜欢体育,爱上体育。

1.创设情境激趣。

体育教材有些内容单调有趣,这就要讨教员在教学设计中,充沛发扬发明性思想,对教学内容停止适当打破、创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际活动中,创设适宜学生参与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活动角色中去。如在队列教学时,师生共同创设“开车自驾游”情境,选出一名学生当导游,其他学生当游客,导游针对旅游进程中出现的不同路况作及时解说,游客依据解说状况,变换不同的队列队行:路途坎坷——蛇行行进;路途平整——双车道行进;进隧道——单车道行进;出隧道——分队行进。这样结合生活实践,以情境贯彻教学进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学生很快进入活动角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握 了教学内容。

2.设疑激趣。

巧妙的设疑既能将知识性、理想性、兴趣性的东西融为一体,又能启示学生思想,唤起学生的猎奇心,开启学生的探求欲,让学生凭已知探求未知。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提问重在引导,贵在善问会问,让学生带着效果学习,为把握 重点、打破难点埋下伏笔。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回想:在电视上看到的背越式跳高姿态是怎样的?跳高进程需求怎样的体力分配?然后继续设疑:如何取得与提高这些力气?什么样的跳高角度比拟适宜?如何取得比拟理想的角度?最后我将跳高技术举措停止示范。学生的兴味立刻被激起出来,自动积极参与教学进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义务。教员要留意设疑要把握 好“度”,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疑如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以为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如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觉得太复杂,不能激起他们的兴味。理想的设疑如同 悬挂高度适宜的桃子,既不万无一失,但跳一跳又摘失掉。因此,巧妙地设疑不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而且能诱导学生生疑,启示学生解疑,到达知疑的目的。

二、培育实际才干——让学生的“身”动起来

1.自编游戏。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适当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育学生的实际才干,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技艺。如俯卧撑教学比拟单调,学生兴味不高,在教学进程中,我引导学生创编一个游戏,激起大家的参与热情。我过度放手,让同窗们自在发扬创想,最后分歧决议创编“太空车”游戏。全班同

窗自在结合,分红十组,每组四人,呈正方形图案俯卧,并依次将自己的双脚搭在下一人的后背上,组成一个四人双手撑地,不用脚着地,身体悬浮着的“太空车”,四人喊着口号共同做俯卧撑,同一时间里做得多者成功。全班同窗积极举动,共同参与,气氛异常热烈。同窗们做着自编的游戏,兴味十足,举措规范有力,充溢着动感,弥漫着青春的生机。学生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自主协作肉体、实际才干也失掉进一步提高。

2.自制器材。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存在着运动器材缺乏的状况。在教学进程中,我指点学生运用理想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改造或折叠,自制成复杂的体育器材,既处置了体育器材缺乏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入手才干。如把废旧的篮球、足球、排球中填上沙子、废布等东西,缝受骗前,变成了实心球;在废旧轮胎上涂上几种颜色,用铁链衔接,固定在支架上,变成了练习身体平衡的铁索桥;把旧报纸揉成小球状,用细线将几个小球成球形缠在一同,然后在外面套一个塑料袋,再用透明胶粘牢,一个平安、适用、多功用的纸球就制形成功了。此外,还可用纸制成双截棍、纸飞机、纸炸药包等。经过制造器材,学生培育了思考 才干、选择才干、入手协作才干,身体素质也失掉了进一步提高。

三、培育观察才干——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1.注重教材插图。

教材上插图很多,具有直观、笼统、生动等特点,能突出举措技术要点。教员在教学进程中,应充沛应用这些插图,切不可让这些资源闲置、旷费。学生能看懂插图、运用插图,不但能加快知识技艺的把握 ,而且能培育观察、剖析、综合才干。因此,教员要指点并教会学生看懂插图内容、举措的先后顺序、举措的路途及要求,协助学生释疑解难,完成课堂教学义务。如教学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举措时,如能适时地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剖析举措要点,学生就能更直观地了解“抬头、上体前倾、翻腕、腹部紧贴杠”的举措要领。所以,教员要经常练习学生读图、析图,培育学生对插图的直观感受才干,增强学生的笼统记忆才干。

2.注重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技开展和教学革新的不时深化,各种现代化教学手腕被普遍运用在体育教学中,例如:幻灯、实物展台、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它可以把静态的知识变为静态的知识,使笼统的内容变得具体、笼统,使复杂的举措结构复杂、具体化。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时,教员很难将那一瞬间的起跳、腾空、落地进程“定格”示范,假设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很轻易示范了。教员在制造课件时,把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举措进程,区分用动画方式停止演示,采用慢举措演示、中止、重放等手腕,将复杂的、瞬间的举措化快为慢、化动为静,全部展如今学生面前,结合解说示范,学生很轻易看清举措要点,从而使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察才干。

四、搭建展现平台——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1.多讨论、多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讨者、探求着的固有需求。”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员要积极发明条件,把“问”的权益交给学生,把“讲”的时机留给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放开胆子、大胆提问,多讨论、多交流,让口动起来。从同伴的交流中,从师生的对话中,不时取得新知识,构成新才干,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必需让学生积极参与,成

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教员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效果、剖析效果、处置效果,并在协作交流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上布置一定时间,让学生议一议:这节课我学得怎样?哪个举措做得好?好在哪里?评一评:哪个举措做得不够到位?有哪些改良措施?如在技巧组合举措教学中,教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怎样了解肩肘倒立的“一撑、二挺、三绷直”?怎样的举措组合最美?学生分组讨论后,提炼出的最优方案,各组选派代扮演示,教员适时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自动探求到处置效果的方法,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

2.自评、互评

新课程提出,课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主体位置放在第一位,应把评价的权益交给学生,引导和协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自评,以及同伴之间客观、公正地互评,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取得自我展现的时机。在共同参与评价的进程中,学生相互扬长避短,能增强自决计,激起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如学习前滚翻技术举措时,教员解说示范后,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然后自评、互评各自举措的完成状况:在前滚翻进程中能否抬头?能否团身?抬头状况怎样?团身状况如何?经过有效的自评、互评,学生能及时发现效果,自觉作出相应的调理,从而使优秀学生看到自己的弱点,中等生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缺乏,困难生看到自己的希望。经过自评互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只能取得展现自己口才的时机,而且能取得展现自己才气的时机,自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添加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开展智力要素和非智力要素。

7.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篇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18-01

传统课堂枯燥乏味、气氛沉闷。一年前,笔者的课堂基本如此。这样的课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每节课都有少部分学生上课睡觉,部分学生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后来,笔者有幸参加了县级ms―eepo培训,成为课改成员之一,初步了解了有效教育教学理念,后来又通过各种途径观看了孟照彬教授以及地方专家的优秀教学视频。通过学习,笔者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年来,笔者运用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笔者从课文朗读、写作教学和文言文教学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转变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沉闷现象。

一、让学生在朗读环节动起来

在讲授新课文之前,笔者结合有效教育理念认真备课,设计好教案,在朗读这一环节,笔者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其他环节安排的活动相对少一些。学生可选择多种读的方式,有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让他们读出感情,读懂文本内容。

例如在执教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著名山水游记《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在讲授课文之前,只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便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扫除文字障碍,自由朗读,接着进行小组竞赛读,评出优胜组,然后让学生进行个别读。接着,笔者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让男、女生竞赛读父亲买橘这一片断,看看哪一组最能读出父子情深的感情来。执教老舍先生的《日出》(节选)时,笔者先让全班同学看一段关于李石清和黄省三的对话小视频,然后让学生推荐四名同学上台,分角色进行朗读。在朗读前,笔者告诉这他们在表演时可适当加上神态、动作,台下负责解读舞台说明,于是台上、台下一起演,表演时大家都凝神专注,投入到表演当中。学生在表演中自然体会到人物性格特点。这样的教学,学生乐在其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动起来

作文教学,特别是材料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学生很难去完成,课堂气氛也会很沉闷。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给出材料作文的内容,提示学生:“化难为易,把材料作文的题目想象成话题作文的题目,想想你准备从哪个角度去写,写什么,然后安成一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或全命题作文的题目。”交代之后,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思考,并让学生把题目写在微卡上(便于交流),写出一个题目。其次,大组内开火车交流三分钟左右,即把刚才自己写好的作文题目交给其他同组的同学看,自己可以看别人的题目,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交流作文题目后,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列好提纲,选择写作素材,用十分钟左右独立地进行片断创作。再次,让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交流刚写完的片断作文。最后,各组选出一篇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分享。课后再让学生整理成篇上交。

在作文教学中,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教师都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既让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展现才华,也让发言的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打开了思路,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就可以做到一气呵成,下笔成篇。因此,作文教学要尽量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所思所想,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动起来

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文言文所写时代与当今时代距离较远,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到比较陌生等,因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觉得像在“啃天书”或在“念经”。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而不是被动地听课。例如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笔者的做法是:先出示任务要求,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选好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在全班交流;在理解分析课文时,笔者出示关于文本解读的四至五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并进行抢答;在课堂检查古诗词的背诵或文言文的翻译时,笔者也让各个团队自行完成,由各组队长负责本团队的检查工作并上报科代表,科代表再反馈给老师。对个别没能如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笔者及时了解情况,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一来,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了。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8.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八

【活动目标】

1、探索和发现是小汽车移动的方法,并了解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2、能友好的与他人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3、通过动手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磁铁、尺子、书、木块、金属丝、金属玩具的小汽车。

2、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今天又一个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出示一辆金属玩具汽车,要求他们不直接接触小汽车,怎样才能使汽车开动?

2、请幼儿动脑筋,同时鼓励幼儿用各种辅助材料使小汽车在桌子上开动起来,请幼儿猜想一下,并把自己的设计画出或列出能使小汽车移动的方法和效果。

3、当幼儿尝试后,请幼儿说出是用什么材料使汽车开动起来的?说出其方法,如果有不同的方法,也鼓励幼儿大胆讲出。

4、请幼儿与同伴互相协商合作想办法,如何使小汽车开的快?同时也可采用一种材料多种用法(如用木块推汽车、用木块搭成斜坡等)

5、下面咱们来一个汽车竞赛游戏好不好?要求不准用手碰汽车,比一比哪个小司机把汽车开的最快、最远。

6、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利用哪些辅助材料使小汽车动起来,并且知道利用哪些辅助材料使小汽车开的快。

重点:能发现小汽车移动的方法

难点:能采用一种材料多种用法

【活动结束】

为提高活动效果及美感,可是现在墙面上张贴相关的情景花活在一个角落不止一个情景,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提高其质量效果。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9.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九

设计思路:

“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这个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孩子平时的自由游戏。最近在《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中,我班最热门的玩具就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各种各样的车”,他们经常拿着不动的车来问我:“杨老师,为什么我的车动不起来呢?”这说明中班孩子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摆弄玩具,他们喜欢探究玩具动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有时甚至将玩具车拆开,检查车内部的马达及各种零件等,这又表明孩子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事物的因果关系。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集体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安装电池,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2、对探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有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动玩具若干、各种大小的电池若干。

活动重点:

安装顺序。

活动过程:

一、玩电动玩具。

你们喜欢玩这些玩具吗?那等会每个小朋友就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看看与以前玩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提供不装电池的电动玩具,幼儿随意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电动玩具是动不起来的。)

——“这些是什么玩具?怎么会动不起来呢?!来自快思老师教案.!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

小结: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了电池才能动起来。

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电池,看谁能让手中的玩具动起来。还要记住自己用了几节电池,怎样装的方法,等会告诉不会装的小朋友。

二、尝试安装电池。

1、幼儿选择电池安装。

(老师提供大小不一的电池,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自己挑选电池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现同样装上电池后有些电动玩具还是动不起来。)

2、比较讨论。

——装上电池以后,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不会动呢?电池到底该怎样装?”

(将相同的两样玩具进行比较,引发幼儿寻找原因,观察电池的正负极,突出安装的顺序。)

小结:原来,安装电池时,先要找与玩具大小合适的电池、然后数一数你手中的电动玩具需要多少节电池,接着将平的一头对准玩具上的小弹簧轻轻按下去,关上小门,打开开关,电动玩具就会动了。

3、再次安装电池。

——解决问题,体验快乐。

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为预设的两条目标是比较切合的,但由于活动预设后没有试教过,所以第一次活动后,我发觉一些有成功体验的孩子兴趣不在安装电池上面了,同时又发现孩子安装不当的原因:一是电池正负极,二是电池数,三是电池盒中的弹簧这三个问题孩子不清楚。所以在第二次活动前,我对活动的方案和材料的投放作了调整,将投放的的玩具全部不装电池,让孩子在动不起来的情感感受中,产生尝试安装电池的欲望。果然,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安装电池的行为也更加地投入了。将安装电池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孩子们交流讨论中用形象化的语言给予了化解,如把安装电池的盒称为肚子,把正极称为戴着一定小帽子等等,再把孩子操作中的问题,用平的一头对准肚子中的弹簧,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轻轻一按就解决了这个阻碍安装的问题。虽然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但我知道老师应该更注重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如在尝试安装电池时,我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与机会,由于我性格上的原因,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急躁,没能给孩子创设更多机会,阻碍了我将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10.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十

——工艺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李清溪 福建省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李建昌 福建省安溪县第一中学 摘要:工艺美术是一种地方工艺术艺,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积淀深厚的工艺美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工艺美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学生活化,开发,研究

美术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审美修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小培养其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从身心修养方面促使其全方位发展,在艺术的熏陶中提高各项潜力,真正感受素质教育的魅力。

然而很多老师只是停留在美术鉴赏课上,如出一辙地向学生展现美术大家的作品,如中国山水、花鸟,西方写实、象征等,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熏陶一下众多大家的艺术魅力。但似乎远离学生的生活,忽视实效的活动。这样,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美术基础知识教育,更谈不上通过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了。

(一)校园对美术课堂提出新的期盼,呼唤有创造力的新形式课堂

每一个学科、每一门知识的进步都需要想象力的驰骋和创造力的实践。美术教育是一个为学生创造力勃发打基础的课程,学生能够为其美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艺术修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培养其在艺术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创造实践能力,提高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经过新课程的实践和探讨,很多美术教师同仁一致认为校园美术教学需要进行了教学方法改进,注入新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其能够自由的去学习、去感知美术的魅力,在美术课堂上充分享受艺术的陶冶,以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自己的美术教养和综合素质,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创造性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去学习、去感知美术的魅力,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张扬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尝试。

主动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充分享受艺术的陶冶,宽松、自由地思维,培育充沛勃发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这是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二)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准确定位美术新课堂

由于年纪限制,学生始终以一颗趣味的心去感受和学习美术。从学生角度想,以生活背景的渗透为基础的教学是真实的。这样的美术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创新的热

情,这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基地。笔者认为让学生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收获会更大。

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可以打破美术课堂的壁垒,形成自己感兴趣的,又可以打开美术教育的艺术的“金钥匙”,给广大学生架起通往艺术殿堂之间的桥梁,让他们愉快地沐浴美的营养与关爱的教学方式呢?

如果,我们把工艺美术引入课堂,就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的新形式,让学生将课本和身边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生活中的艺术资源,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让学生从做好生活小主人的感受中,进行美术教育,让美术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三)充分认识工艺品的价值,大胆引入工艺美术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把工艺美术引进美术课堂,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思维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对于搞活美术课堂氛围,提高艺术造型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专业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今天,工艺品是一种价值艺术的总称,它包括的种类杂多。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充分体现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工艺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朝气,它的存在适用于全面体的社会,更适合于做教育事业的学校,尤其是学校的美术教育。

小学生虽不懂得工艺品的价值,但也懵懂感觉到它的装饰之美;中学生会因工艺品的出现改变很大,很多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工艺品装饰自己;而中职学生,急切又渴望的想学一技之长;所以而在美术教育中穿插工艺品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们年龄期限与心态的教学方式;另外,工艺美术在教学中还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在教学中引入工艺美术,可以营造气氛,装饰环境。在校园中一个耀眼的地方要是摆上一瓶花,那这里的整片地方都会充满生机。课堂一旦出现实体性的工艺品,就能让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工艺品的到来,会给他们一个崭新的色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体会,获得新的感受,心绪平静,专心投入。如此长时间的转换方式,将是很有效用的。

(2)在教学中引入工艺美术,可以开拓师生们的眼界,启发思维。这样更能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自己,在感悟中找到动力,一步步奋发。

(3)在教学引入工艺美术,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出于兴趣爱好,会将自己所喜爱的工艺品带出教学中,带出课堂,带到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成果,无声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还让自己的生活脱离了乏味,变得快乐,富有趣味。

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积淀深厚的工艺美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工艺美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把工艺美术引入美术课堂,把工艺美术与学校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工艺美术走进校园,走向学生?笔者在多年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根据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把安溪藤铁工艺美术引入美术教学实践中,作出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需要和交流。

一、深入了解藤铁工艺的背景,开发工艺美术教学资源

藤铁工艺品,由藤条和铁件组成的工艺品。主产区,福建省安溪县,该县2002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安溪藤铁工艺根据欧美工艺品市场流行的款式和色泽变化,及时创新、设计、生产出藤铁类、塑编类的工艺品,形成了当前极具经济效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力深远,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

目前,安溪县现拥有藤铁工艺企业382家,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提供学生接触和实践机会的充足条件),全行业年总产值28.3亿元人民币。藤铁工艺业区域化、社会化、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融家居饰品、花园家具、礼品、灯具、圣诞礼品为一体的独具特色、品种齐全的行业体系。材料涉及竹、藤、金属、陶瓷、木、树脂、皮、丝花、玻璃、大理石、板金、马赛克等(材料形式多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并提供学习的条件和资源)。产品远销美国、欧盟、加拿大、南美洲、澳洲、日本、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结合外来消费文化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安溪藤铁工艺这种地方民间艺术工艺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更肥沃,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持续发展。藤、铁的柔美与刚强在市场的刀风剑雨的冲刷下保持着一种特有地域性的艺术形式特征,并散发着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的生机与光芒。

大力发展工艺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安溪藤铁工艺美术的区域性发展,利用好这一契机,全面提升藤铁工艺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和强化行业工艺,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而且能够深化对这种区域性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1)当今藤铁工艺作为安溪一种特有的现代艺术工艺和文化形式,探索具有独特区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形态,并将其在课堂上进行提炼展示,是美术教学理论教学上的一大拓展。

(2)把握藤铁工艺美术凸显的特征,透析地方工艺美术资源,适应现代生活及经济环境的变化的历史潮流,活跃在现代社会且保留特有的工艺美术,挖掘藤铁工艺的艺术资源,结合现代人的思维和文化生活需求,收集、整理、传移摹写,在有限的课堂上传承区域性的工艺美术,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教学组织上的创新。

(3)综合应用现代化理论,将工艺业与美术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可操作实施的办法,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对工艺美术的认同感,找寻文化艺术的根源,反哺工艺美术,体会工艺美术朴素的、率真的性情,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是当前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教学实践上的价值体现和现实意义。

二、努力创建教学情境,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

从学生角度想,以生活背景的渗透为基础的教学是真实的。这样的美术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创新的热情。安溪藤铁工艺品,是本地学生深入了解和熟悉的,很贴近自己生活,有着很好的兴趣激发基础,便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一)生活魅力感受,激发参与。

为使工艺美术走进校园,走向学生,首先应该全面调查、整理家乡的安溪藤铁工艺美术,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工艺美术调查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在玩中学”的乐趣,感受家乡工艺美术魅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根据任务、要求,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活动;通过实地调查、采访、上网或图书馆等查阅、收集资料;速写、拍照、摄影等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入地探索、研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学生在探索、合作的中感受生活魅力生活中的工艺美术的魅力,激发参与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如引导学生去实地查看,听父母、同学说,看电视、报纸、上网搜集资料等(这项活动要求学生必要时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做,或是有条件的在家里由家长陪同做,过去曾让学生做过这方面的搜集,效果不错);比如欣赏课,让学生通过这一途径对作品作更多地了解,最后把大家搜集到的拿到课上讲,互相补充所查资料。这些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发展,学生表达了自身的感受和认识,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实践创作能力。

学习和实践需要的是兴趣和热情,是一种智慧和激情的倾注。教学中,展示或装饰藤铁工艺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二)新意形式体验,活跃教学。

利用“课堂”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小组收集的材料,不管是照片、录像、速写,还是文本资料,都进行直观交流、讨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分析、点评、总结。使学生在讨论中认识、掌握家乡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同时增强家乡情感和自豪感。引导他们感受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最后将各组的交流信息作一总结,为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形式内容可以生活化,如:布置工艺产品展销会。“卖产品”,请同学上台推销自己设计的“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产品); “买产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设计作品,然后将投票放在要买的产品上;比比谁的产品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活跃美术课堂。

比如教师节、元旦等都可以亲手为老师、家长或是同学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品;或使用学到的装饰品工艺知识和技能来装扮我们的居室;如果有好的作品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的校内宣传橱窗进行展览,让更多的同学都可以欣赏和学习。

(三)提倡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课外延伸,拓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增强学生的识以及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对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例如:在教学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通过想象,创作理想中的家园、校园,培养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热爱。进而让学生自己设计、装饰教室、运动会、晚会的会场等,制作各种道具、海报、舞台,美化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等,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学的生活化(我觉得这是学生经常感受的生活形式的缩影),能激发学生的全面参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工艺美术能够延伸开来得,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美术,寓教于乐,学生兴趣昂然。

三、深入研究藤铁工艺资源开发,完善工艺美术教学

(一)通过对藤铁工艺行业的发展与学校教学如何相结合等重要信息的研究,努力挖掘生产实践对美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意义,进行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分层处理,体现指导性、理论化使之转化为合理的美术教学课程。

(1)藤铁工艺业在现实生活及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分析:①藤铁工艺及相关行业发展;②美术教学对地方工艺艺术的吸收与教材设计;③学校美术教育对藤铁工艺的认识与传承状况;

(2)藤铁工艺业在学校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①培养学生对地方工艺美术的认识和认同意识;②培养学生对地方工艺美术的参与和创新能力;③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艺术和审美修养;

(3)藤铁工艺美术教学的理论条件、原则和基本方法:①挖掘藤铁工艺的美术教育资源;②藤铁工艺欣赏课及理论课教学;③考察采风和实践操作课教学;④完善藤铁工艺的美术教学体系;

(二)立足于探求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适合本地区工艺美术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交流和探讨,整体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美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1)研究、探索、总结出工艺美术教学的原则与要点;

(2)研究、整理、归纳出工艺美术教学的要素与策略;

(3)探索、掌握、实施工艺美术的基本教学方法,建立评价方案;

(4)促进藤铁工艺美术区域性发展,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的优势,普及和推广本地及周边地区,让学校美术教育进一步融入到经济发展中,拓展经济效益、分布范围、影响力,形成独具地方区域性的工艺美术产业。

(5)构建具有泉州侨乡特色的“藤铁工艺美术教育教学”的运行模式(教育教学策略)。把工艺美术与学校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安溪藤铁工艺美术走进校园,走向学生,培养学生对地方民间艺术的参与和创新能力,服务当地经济和市民文化的需要;

(6)通过教学与实践与研究,以“美术课程改革”为契机,真正形成本区域内工艺美术教学的新局面,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整体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四、思考与小结

在当今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在美术教育课程中收获大知识、大智慧,使其根据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以及修养,进行创造和实践,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作为传道授业的美术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特点,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全才,服务社会。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域辽阔,品种繁多,需要从强化地域特色开始,形成地域性的传统工艺生产特色和品牌,需要从发展地域经济、建设地域文化的角度,加强各地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发掘、开发和培植工作。

“实现教学生活化,让美术课堂动起来”,把工艺美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的优势与学校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工艺美术走进校园,走向学生,培养学生对地方民间艺术的参与和创新能力,以服务当地经济和市民文化的需要。有利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也有利于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2008-12-27,来源:中思网。

[2]王群,拓展美术课堂 提高学生素质, 2008-01-08。

[3]杨启菊,谈工艺美术在中等技校教学中的重要性,11-09-27。

作 者:(1)李清溪,电话***,单位:福建省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邮编:

362403),Email:qingx_i@163.com

11.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十一

-------《春》的教学案例

乐清英华学校初中部   刘立辉

一、主题: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但朱自清先生的《春》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更能让人感受到“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这本是一篇传统篇目,现在放在新教材中教学,如何体现新教材的“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何教出新味?我大胆作了一次教改尝试,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背景:

10月18日,我在初一(1)班上《春》这篇课文,我仅用了20分钟就结束了讲解,余下25分钟,我便放手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讨,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本文中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或你认为文中哪一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得最妙?)

2.      本文的哪一点写作方法值得你学习?

接着,分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开始回答。

三、过程(摘录):

……

师:同学们归位,现在开始发言。

(“呼”!几十只小手眨眼间都举了起来,有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让我说! ”)

师:不要急,大家都有机会发言。

生1: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表现了小草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同时“偷偷地”“钻”等词富于人格化。

师:对!如果将“钻”字改为“长”或“蹿”行不行?为什么?

生(齐) :不好。因为一改就平淡了,语言也不形象。

生2:喜欢春风图。它从触觉、味觉、听觉等方面写出了春风温暖、鸟语花香的特点。比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滋爱的感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风佛面的感觉。

师:太好了!掌声鼓励!(鼓掌)由这幅图你们可以联想到哪些古诗?

生(混):“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吹又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继续发言。

生3:我想最妙的应该是春雨图。在作者笔下,春雨最具有诗意:有“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形,有“斜织”、“薄烟”的状,更有雨下的树叶和小草的”绿”与”青”之景。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师:我插一句:为什么雨会“斜”织?

生3:因为时令特点,“杏花雨”通常离不开“杨柳风”啊!

师:妙!写草儿的青哪个词最传神?为什么?

生4:“逼”字。因为小草颜色鲜艳得有点剌眼。

生5:我最推崇春花图。这里既实写了色彩绚丽的桃花、杏花、梨花,又大胆跨越了时空的界线。虚写了桃儿、杏儿、梨儿,并且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还有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侧面描写在哪?

生6:写成千成百的蜜蜂和蝴蝶。

师:为什么写这些?

生6:花香才会“招蜂引蝶”嘛!(掌声不断。)

……

生11: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写文章要像朱自清先生一样,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美文。

师:怎么观察?

生11:像作者一样,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器官,作品才能生动感人。

生12:还要善于使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才能将事物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

师:天才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像你说的要善于应用修辞。

生13:本文严谨精美的结构更值得我们学习。作者先总写盼春,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绘春,最后又总写春的特点,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构思布局,颇具匠心。

……

四、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学本课时将课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用30分钟听读、齐读、自读,然后用15分钟进行了分组朗读比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把握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泳品味,进一步领会了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观。第二课时,我将品位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采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优美语言有真切的体会。起先20分钟,老师检查字词,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帮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生以“渔”)。在这个基础上,品位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布置同学们围绕两个题目(如前)分小组讨论5分钟,让同学们大胆发掘文章语言精彩之处,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修辞的妙用、各种感观的调动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拓展,把课内外所积累的古诗文写春的名句进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钟,就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同学们踊跃发言,这是出乎我预料的,连平时最胆小、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都说出了对课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勿庸置疑,这些回答虽然显得还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这毕竟是同学们自己自由探讨得来的,比起老师越俎代庖的“灌输”或许更有效果,更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

总而言之,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一(1)班是个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参差不齐,全班一共有26人,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10-25

12.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十二

2、教师要满怀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要满腔热情,热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尤其对于学困生要多加关爱,多给予照顾、辅导。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上课时情绪乐观,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全体学生。

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兴趣还是直接兴趣为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越接近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起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买卖、测量、计算以及各种各样的行程问题、图形拼摆等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中,都包含着丰富多采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是大有裨益的。

4、巧妙设计练习。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提高数学能力,新知识学习后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练习,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增强学习数学兴趣。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当布置一些发展性的练习,供学生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张扬个性。

5、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教师讲解的时间过多,就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如果每个教学过程,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样,这样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时间也节省了。但实际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模一样,这样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时间也节省了。但实际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能在适时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交流,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安排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就能因此而激发起学生更多的灵感,使他们的学习欲望越来越强,这样,学生富有见地的发现就不会擦肩而过了,学生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上一篇:灵活就业合同注意事项下一篇:秋季运动会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