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评价管理

2024-12-14

科技成果评价管理(精选9篇)

1.科技成果评价管理 篇一

广东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6号),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活动取得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一般分为理论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

第三条 科技成果评价是指通过鉴定、评审、评估、验收、专利授权、行业审定等方法,对科技成果的学术、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进行确认、评定的行为。

第四条 科技成果评价的目的是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和应用前景,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条 科技成果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评价科技成果的学术、技术水平,更要评价其实用价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第六条 省科技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省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各地市科技行政部门和省直各行业科技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管理、监督本地区和本行业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第二章 评价范围

第七条 凡在广东省辖区内的单位或个人研究开发,或属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完成人与省外合作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均可按本办法组织进行评价。

第八条 理论研究成果是指发现并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论文和专著。申请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应有新发现,并为同行所公认。

第九条 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有关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评价、预测、科技立法以及管理科学与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软科学研究报告和著作等。申请评价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家、部门、地区的决策和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第十条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可用于生产或指导生产的科技成果,包括可以独立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方法、新品种、新资源及其它应用技术。申请评价的应用技术成果应得到市场承认,取得经济或社会效益。第十一条 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环境、生态、资源造成危害的科技成果不得组织评价。

第三章 评价方法

第十二条 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等形式,引起同行的关注、引用和评论,并由所在单位学术机构出具证明材料。

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作用不仅表现为论文的学术价值,更主要表现为对实际

应用的指导作用,应参照应用技术成果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

第十三条 软科学研究成果采取评审的方法,具体做法按《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应用技术成果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鉴定方法。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原则上采用函审鉴定;新产品一般采用检测鉴定;其他类型的应用技术成果和部分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或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的新产品可采用会议鉴定。要提倡开展函审和检测鉴定,减少会议鉴定。

第十五条 对于推广应用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可委托经国家或省认定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可作为申报科技成果登记和奖励的依据。

第十六条 以下科技成果经有关管理部门确认后,可按规定申报科技成果登记和奖励:

1.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有较大学术价值或实施后获得市场承认并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报省专利管理部门确认。

2.国家法定必须经专门机构审定的新产品、新品种(如农业新品种等),推广应用获得市场承认并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凭有关审定证明材料,报省科技行政部门确认。

3.经技术合同登记后实施有效的科技成果,可由实施单位出具应用情况证明,报省科技行政部门确认。

4.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按合同要求,由下达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项目出具验收证书。

第四章 评价指标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术、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两类指标。

第十八条 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成果以学术价值评价为主,并进行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的评价;应用技术成果以实用价值评价为主,并进行技术水平的评价。各类科技成果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方法由省科技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学术、技术价值指标是科技成果在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所具备科技水平的体现,由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为综合表征。

(一)科学性指标内容:包括研究设计严密,分析论证符合逻辑,实验条件符合有关标准,统计处理正确,提供数据真实可靠,结果可重复。

(二)创新性指标内容:包括研究方法、设计思想、工艺技术特点及最终结果等是否属国际、国内或省内首创,或有无实质性的突破、改进和补充等。

(三)先进性指标内容:包括解决该领域的技术难题或行业的热点问题的情况,与同行业相比较达到国际、国内或省内何种水平。

第二十条 实用价值指标是指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价值,由技术可行性、知识产权、市场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予以表征。

(一)技术可行性指标内容:包括研究的成熟程度及技术的适用性。成熟程度指成果的技术系统的完整性和成果实际应用的可靠性,可从成果所处的阶段予以表征。适用性指技术的政策环境、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的生产适应程度及经济合理性。凡符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特色优势、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属技术适应性强。

(二)知识产权指标内容:是指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法律状态、类别、数量。

(三)市场效果指标内容:是指市场的占有程度、竞争能力、年销售量和销售趋势,以成果应用的广泛性和推广的迫切性来表征。

(四)经济效益指标内容:是指成果应用后实际或预期可取得的增收节支的效果及成本效益比的程度。

(五)社会效益指标内容:是指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第二十一条 科技成果评价意见主要包括对两类指标衡量结果的客观描述,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阶段,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今后改进和进行转化、推广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 评价程序

第二十二条 以鉴定形式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根据所属地区、行业关系或任务来源,向省行业科技管理部门或所在地的地市级科技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重大科技成果可再向省科技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以评估形式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直接向省科技行政部门申请。

第二十三条 由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必须首先明晰知识产权的归属,明确单位或个人名次排序,并出具证明,原则上由第一完成者提出申请。

第二十四条 科技成果评价前,属于专利法规定申请范围的,应当先进行专利申请,或者以技术秘密方式及其它知识产权方式加以保护。

第二十五条 申请评价的科技成果,申请人必须提供下列基本材料:

(一)主要技术文件、资料和总结报告;

(二)有关技术条件、质量标准及相应检测、验证材料;

(三)应用情况及经济、社会效益证明材料;

(四)科技成果查新机构或专利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专利检索或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材料。

所提交的技术文件资料应符合技术档案管理和相关行业规范的要求,应用情况和效益证明材料必须真实可靠。

第二十六条 管理机关在受理申请后应认真进行形式审查,原则上十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批复。

第二十七条 跨行业、跨地区的科技成果由科技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科技管理部门联合组织评价。

第二十八条 科技成果评价后,应在一个月内向省科技行政部门申请科技成果登记,公布后两个月异议期内若无异议,由省科技行政部门颁发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对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充实需要的各种技术领域的专家,尤其要充实既懂专业技术又有经济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加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专家。对职业道德或业务水平不能胜任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要及时进行更换。

第三十条 参加评价工作的专家由组织或主持单位、评估机构、检测鉴定机构等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科技成果研究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推荐或聘请。

第三十一条 采用函审鉴定或科技评估方式的,由主持单位或评估机构直接将全部审查材料送交参加评价的专家,并回收专家意见,除确需答辩外,科技成果

完成者应完全回避;采用会议鉴定方式的,严格控制会议规模,除参加鉴定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科技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与鉴定无关的人员参加鉴定会。

第三十二条 科技成果评价的组织或主持单位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评价工作要求,不得收取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人赠送的钱物。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参与评价工作的专家及有关人员赠送钱物或以各种形式干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参加评价工作的专家的技术咨询费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承担,由组织或主持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商定统一支付,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者不得擅自支付专家的技术咨询费和其它费用。

第三十三条 参加评价工作的人员不得擅自披露或使用被评价的科技成果,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加强科技成果查新、检测、专利检索和科技评估机构的管理。全省范围内经考核认定若干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查新机构、检测鉴定机构和专利检索机构,并建立复审、人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和查新机构的认可和复审、人员培训上岗工作由省科技行政部门或委托行业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专利检索机构认可和复审、人员培训上岗工作由省专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承担检测鉴定的检测机构由省科技行政部门和省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有关的管理办法进行认定并五年考核一次。

第三十五条 科技成果查新、检测、科技评估和专利检索具体收费标准另行规定。

第三十六条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要依法行政,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违者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2.科技成果评价管理 篇二

科学研究必须体现国家的目标和需求,毫无疑问,通过评价来引导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的方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和有力的杠杆,其导向和激励作用极大[2]。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突飞猛进,SCI论文数量世界排名靠前,但是文章质量不高,其平均引用率排名100之外。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正是过于定量化的评价导致了这样的结果[3],认为目前我国开展的科技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过于强调微观的,针对研究人员个人的评价,而宏观的评价不足等[4]。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目前各类科技评价管理办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国家层面现有的各种与科技评价相关的管理办法,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按照不同的评价类型,如项目评价、人才评价、机构评价等,分别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期以及结果应用等角度出发,分析现有各种评价管理办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各个评价管理办法中的评议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同时借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采用的评议方法,对我国科技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研究范围与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面向全国科技范围适用的科技评价管理方法或暂行条例,包括国家层面的项目评价、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评价、机构与平台的评价等类型,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评价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评价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评价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评价管理办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评价管理办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国专利奖评奖等奖励评价管理办法等。经过系统的检索与筛选,选取了与科技评价密切相关的47条科技评价管理办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项目评价管理办法25项,人才评价管理办法7项,机构评价管理办法10项,其余类型的评价管理办法5项。

具体的分析方法与过程如下:首先,检索国内上述部门和单位有关科技评价的管理办法,确定是否符合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对上述评价管理办法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评价管理办法的组织方、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组织、评价时期、评价主要环节、专家遴选构成、评价周期、结果应用等要素,形成评价管理办法基础信息数据库;第三,根据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对各分析要素出现的频次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并通过表或图的形式将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第四,重点针对评议方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同时借鉴美国NSF和NIH同行评议的方法与过程,对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的执行展开讨论。

二、不同类型科技评价管理办法特征分析

评价通常是指根据决策者、资助者以及其它利益群体的需求,确定价值标准,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判断价值实现程度的过程[5]。一般评价管理办法的基本要素都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期、评价结果的表达与应用等。针对遴选出来的47项评价管理办法,笔者选取了几项关键的指标,分别是评价方法、专家构成、评价时期、评价周期以及结果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内容见表1。

科技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3类:定性方法(专家评议)、半定量方法(回溯法或案例研究)和定量方法(如文献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6]。从分析结果来看,首先,目前的各类科技评价管理办法中更多的是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达到81%,特别是在项目评价中,92%都是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没有单独使用定量的评价管理办法。第二,从专家构成来看,60%的评价管理办法中要求专家既有同行专家,也要有管理专家,特别是在机构评价中,有80%的评价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专家构成中要有管理专家。第三,从评价时期来看,56%的评价管理办法强调全过程管理,要求既有事前评价,也要有事中和事后评价,也有强调事后评价的,如奖励等评价管理办法。第四,从评价周期来看,总体来说,3到5年的居多,一般不超过5年,其中,项目评价往往和项目执行的周期一致。第五,从结果应用来看,项目评价主要是项目遴选、管理,经费调整的依据,一些项目评价结果会影响到下一次项目的争取,如基金委的面上项目,上一个项目完成后评价结果往往对继续申请项目极为有利。人才评价主要是遴选专家、获得荣誉和资助的依据,如973、863专家组成员的遴选,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等。机构评价往往是机构达标、获得资助经费的依据,如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价。

三、不同类型评价管理办法的关键要素分析

科技评价遵从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又由于科技活动的性质而具有特殊性。近代科学发展早期的科技评价是科学共同体对研究成果的认定。主要包括通过科学出版物确立优先权、通过同行评议判断研究结果的真伪和质量。随着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评价的目的、内涵、对象不断扩大,方法更加科学、丰富。从评价目的看,主要包括分析和判断科技竞争能力,提升科技活动管理绩效,回答公众关注的科技投入效果,为科技政策调整和科技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从评价对象看,主要包括人员、团队、研究机构、研究领域、研究项目、研究计划、科技政策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等。从评价内容看,涉及科技规划、科技投入、组织实施、科技产出等科技活动各环节。从评价方法看,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的多种组合方法。从评价组织看,包括自评估、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从评价时期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等。

进一步深入分析47个评价管理办法,对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如评价的内容是什么,评价的专家如何确定,专家评议的方式,评价的结果如何应用以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进行分析。

1. 评价关注的内容

在47项评价管理办法中,评价内容主要有规划(计划)与目标评价、管理过程评价、研究质量与学术水平、成果转移转化、产出成果与影响、学术地位与影响以及其他方面,各类评价内容出现次数如图1所示。

一个评价管理办法往往不止针对单一评价内容而是关注多个方面,从图1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评价管理办法中对研究质量与学术水平尤其关注,出现的次数最多,为37次;产出成果与影响次之,为36次;其他依次为管理过程评价、成果转移评价等。从图2可知,项目评价内容主要关注的是研究质量与学术水平、产出成果与影响评价,涉及多一些的还有项目管理过程评价和成果转移转化,其他的基本上不涉及。而机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管理过程评价,其出现频次最高(如图3所示)。

2. 评价起到的作用

评价作用主要有自我分析、规范管理、激励/鼓励、选拔和培养人才、遴选项目、验收等。从图4可以看出,本次分析的国内评价管理办法中,其目的主要偏向于遴选项目和规范管理。其中,有将近一半(23条)的管理办法都涉及到遴选项目;然后是规范管理,有21条都涉及到;验收以及选拔和培养人才也较多,分别是17和16条;激励/鼓励有11条有涉及,自我分析没有管理办法涉及。

3. 评价结果的应用

结果应用主要分为了绩效管理、经费分配、达标、荣誉或奖励以及其他几种。从图5可以看出,本次分析的国内评价管理办法中,经费分配是最主要的结果应用,出现了40次;其他的如绩效管理、荣誉或奖励和达标较少,分别为11、10和8。

4. 评价专家的遴选与构成

在专家遴选方法方面,主要有被评对象或所在单位推荐和主管部门确定两种方法。在本次分析的国内科技评价管理办法中,绝大多数专家都由主管部门确定,占到94%,只有少数(3次)是由被评对象或所在单位推荐(如图6所示)。

5. 专家评议的方式

专家评议方式主要有现场评价、会评和函评3种。在本次分析中,会议评价出现的次数最多,超过了30次;现场评价和函评出现的次数相同,为13次,大概有1/4的评价管理办法都出现了这两种评价方式(如图7所示)。

其中,项目评价、人才评价都大多数以会议评价方式为主,有的项目是先函评再会评,两种方式都有,如项目评价中会评出现频次为13次,函评频次为10次,人才评价中会评的频次为6次,而机构评价则是会议评价和现场评价并重,分别占到50%的比重(如图8、图9所示)。

四、美国政府科研资助机构的项目评价情况

国际上相关科技管理机构针对其资助的项目等也会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在评议方法方面,有很多细致的管理规范,以美国NSF和NIH两个资助机构的同行评议方法为例,可以看到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NSF所有的项目申请都会由NSF外的3~10名同领域的专家(科学家、工程师或教育工作者)进行评议。专家遴选标准如下:(1)在所评议的项目申请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有专业知识,而且专家组内同行专家所专长领域互补;(2)对相关科学或技术领域具有更全面广博的知识,能够对复杂或者大型、涉及多学科的项目以及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价;(3)对于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教育科研活动有广泛的认知;(4)评议专家组尽可能由代表不同研究机构、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的专家互补组成[7]。

NSF力求所有项目申请的同行评议都做到公开透明,并参考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的两条同行评议准则:(1)考察提议的项目带来的智力好处:项目对于其领域或者其他领域的知识积累的重要性;项目申请者的资历能否胜任该研究工作(评议专家将考察项目申请者过去研究工作的成果);所申请项目带来创造性、有潜在革新性的成果的可能性;所申请项目的组织和构想如何。(2)考察申请项目的广泛影响力:项目是否能促进该领域的教育、培训和学习等工作;项目能否代表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群体(性别、种族、残疾、不同地区);能否改进对研究和教育有益的设施,诸如设备、仪器仪表、网络等;成果是否能扩散影响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对社会带来的效益等。

NIH在对研究项目提供资助前,采用二级评审模式对项目进行评估。最初的同行评议会议由科学评审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Review,CSR)或者NIH各研究院和中心(IC)的科学家组成科学评审小组(Scientific Review Group,SRG)执行。在初级评价阶段,3位主要评审专家需要根据评审标准对申请项目进行9点评分(1为优秀,9为差),然后将每个项目所有专家打分的均值作为这一项目的原始分,并将这一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就得到其评价结果。通过会议前的评审将其中一半的申请项目列为不上会项目,其余的一半列为上会项目[8]。评议后若申请资助的项目在第一次没能通过评议,NIH要提供可用的资源以帮助这些申请者对项目进行修改然后重新提交[9]。第二个评审阶段是由国家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Board/Council)进行的,评议过程大致如下:(1)NIH项目策划成员(Program Staff)对申请进行考察,考察的方面包括:项目的整体影响因子或重要性得分,所占等级的百分比,SRG关于这些项目的总结以及这些方面是否符合IC的需求。(2)项目策划成员向国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一个资助计划;(3)国家咨询委员会同时考虑IC的目标和需求,并向IC主任请求建议;(4)IC主任基于策划成员和国家咨询委员的建议做出最终的资助决策[10]。

五、启示

正如古斯顿在其著作《在政治与科学之间——确保科学研究的诚信与产出率》中提到的,“政治家不再相信科学可以凭借自身就完全实现诚信或者高产出。在过去充满信任的地方,如今需要监督、测度和官方文件中所称的‘激励’”[11]。科技评价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较好工具和手段。我国“十二五”期间,为保障科技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家的整体创新水平,将继续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如何确保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引导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科技评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科技评价来看,特别是在对科技评价管理办法的内容分析中,与国际相关的科技评价方法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关于定量评价问题

国内不少专家认为,现有科技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甚至是学术腐败等问题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科技评价过多地使用简单的定量评价手段,简单地计算科学家的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数据,导致科学家不愿潜心开展原始创新方面的研究,而是跟踪热点,热衷于发表短、平、快的论文充数,以此获得职称晋升、奖金待遇等方面的利益[12]。但是,从我们对现有科技评价管理办法的内容分析来看,超过80%的评价管理办法要求评价中使用定性评价方法,剩下的也是要求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没有要求只使用定量评价的评价管理办法。可见,在制度与政策层面上,国家并没有定量评价的导向,而是要求充分发挥同行领域专家的作用,甚至在机构评价中还有不少要求要有管理专家参与。为什么会出现在实际情况中过度使用定量评价的现象?这与我们下面将要谈到的评价的执行问题有很大关系。

2. 关于评价执行问题

现有评价中过度使用定量评价主要在于评价的执行出了问题。从现有评价管理办法来看,尽管在内容上要求了使用定性评价方法,但是对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却没有详细的界定,一些评价工作中尽管邀请了同行专家,但是并不是真正一个领域的同行,并不能从研究水平上去判断一项研究工作,因此只能依靠定量数据来评价。而一些机构在评价中更多的是管理人员在发挥作用,管理人员对于具体的研究工作更是了解不多,只能通过简单的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经费争取多少等数据,一方面可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排序,一方面也避免了定性评价中的专家人情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频繁简单使用定量评价就不足为奇了。

要避免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大贯彻评价管理办法的力度,同时要制定评价管理办法的操作细则,如要为定性评价提供详细的操作过程,如美国NSF和NIH的项目专家评议,对专家的遴选标准、评价流程、计分方式以及每个评价指标的具体内涵都有清晰的界定或参照标准,这样使得专家评价在评审过程中有标杆参照,就不会简单地看定量数据了。另一方面,要建设好评议专家库,根据评议对象的学科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选择真正意义的同行专家,这样才能让专家在评议中能判断出研究的价值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http://www.synl.ac.cn/org/non/nonequ/culture/way.pdf,2003年.

[2]吴彤,李正风,曾国屏.基础研究评价与国家目标[J].科学学研究,2002(4)﹕343~347.

[3]龚旭.SCI、科研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J].科技导报,2002(2)﹕36~39。

[4]黄建军,王蔚良.“四大索引”与科技评价[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13(2)﹕118~119.

[5]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研究组.关于我院科技评价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2)﹕104~114.

[6]丁福虎.科研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0(3)﹕45~51.

[7]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posal and Award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Guide.http://www.nsf.gov/bfa/dias/policy/meritreview/

[8]Reviewer Orientation.http://grants.nih.gov/grants/peer/reviewer_guide lines.htm

[9]http://grants.nih.gov/grants/peer_review_process.htm

[10]Side-by-Side Comparison of Enhanced and Former Review Criteria、Review Criteria at a Glance.http://grants.nih.gov/grants/peer/reviewer_guide lines.htm

[11]大卫·古斯顿著,龚旭译.在政治与科学之间——确保科学研究的诚信与产出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科技成果评价管理 篇三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271

农业科研院校既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摇篮,承担着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转化科技成果与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水平的体现,是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产出等重要资料的历史性记录和总结,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实施过程和取得的进展,是科技人员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同时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的归纳,具有知识性、凭证性及效益性等特点,其科技凭证价值和信息资源价值可以为人们农业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借鉴,且影响着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

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是对人、财、物、制度、信息等资源的高度归纳、整合和运用,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是促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保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是否能协调运行,对单位整体科研指标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化手段高效收集、管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笔者对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1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的内涵及作用

档案具备多种特I生,如知识性、社会性、历史性、价值性、政治性、教育性等。在这些性质中,历史性是其天然的本质属性。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逐年增加,整体农业科研实力持续稳定提高,农业科研院校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根据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管理的特点可将科技档案分为科技项目档案、科技成果档案和学术交流档案等。

(1)农业科技项目档案主要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个发展方向、目标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是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业科技成果档案主要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产生的论文、专利、品种、标准、奖励等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的主体。

(3)学术交流档案主要是指在科技人员参加任何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行程的各类科技文献及学术资料,包括本单位科研人员进修、访问、讲学、出国考察以及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等。

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是农业科学研究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完整性和借鉴性,为后续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性资料。

2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备不足

多数农业科研院校由于对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凹,“重科研课题申请,轻课题实施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使科技人员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建档意识较为薄弱,对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不重视,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编目、归档工作不熟悉,对档案管理知识缺少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极易造成把关不严或归档不全。同时,数字和信息时代虽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是也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大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没有足够时间系统地开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档案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这都会导致档案质量大打折扣。

2.2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

科技档案管理现有规章制度不能形成标准规范体系,覆盖面有限。在整理、保密及归档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制度要求,相应监督评价制度、工作移交制度不严格,造成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难以行使其监管权力或只求应付检查等,易造成归档不完整甚至档案缺失,且归档内容简单化、单一化,不利于开发利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配合仍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收档、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易发生档案随科研骨干或课题主持人岗位流动而流失,给单位造成科技损失。

2.3 管理手段单一,信息化意识不强

农业科研院校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资料,涉及领域广泛,种类繁多,以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主的档案管理体系主要立足于立卷、保存等一般要求,其手工操作在资料收集、检索等方面效率不高,更谈不上资源共享、远程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已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但一些单位仍未能意识到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一味安于手工管理档案信息的现状,不善于利用电子文件和通信网络改进档案管理体系。此外,有的单位虽已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但仍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发展软件开发、数据库建立、检索工具升级等相关配套技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2.4 档案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科研项目已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申报、评审、年度进展、结题总结等形成了大量电子文件,而科研项目投入与科技档案管理投入不成正比,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落后于科技工作的开展。现有档案管理设施不但不完全符合防火、防潮、防磁、防虫等基本要求,而且缺乏必要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等软硬件设备,更谈不上在开发应用必要的配套服务平台和便捷检索工具,仅备份了纸质文件和少量电子信息,大量电子文件无法实现及时完整归档以被开发利用。

3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提高重视程度,建设专业管理队伍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资源记录了农业科研工作的结晶,开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设置独立的档案管理科室,与领导分工对接。在科技人员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档案专业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的学习应用推广活动,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构建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紧跟国家的步伐,定期更新国家和相关行业领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要求和建议,以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各种业务和技能水平。另外,可引进一定比例的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向的专业人才,将“走出去,请进来”两方面结合,培养既熟悉科技档案管理又有过硬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业管理队伍。

nlc202309040934

3.2 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农业科研院校要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进一步挖掘科技档案的学术性、实用性为目的系统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创新档案管理形式,改进档案管理程序,摒弃不适应现代信息化建设的传统束缚,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和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科研管理范畴中,引进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信息,跟进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掌握科研工作进展及其变更情况,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使科研档案先于科研项目结题前完成,但形成于科研项目研究之中。其次,科研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应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按照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此外,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档案中的主体作用,合理运用奖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促进其科研档案的建立、归纳和整理,引导科研档案建档工作进入多元化管理轨道,根据科研档案内容的特点、作用和分类,对科技档案价值进行鉴定,以科技信息含量的高低为标准,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不断充实、优化科研档案内容,既保证数量,又注重质量。最后,注重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供阅览、出借、复制、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服务科研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包括项目材料的审查和评价、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及相应奖惩办法等。对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计入年底科技工作考核范围,以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起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3 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推动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高速信息网络已成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急需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否则终将被淘汰。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即将原始的纸质档案资源转化为电子文件,形成电子档案,同时进行网络化链接,从而创建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资料的有序分类及标签化、文档一体化管理,从而建立统一的各类资源科技档案数据库,集中存储科技资料,构建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信息化科技档案系统整理模式,为农业科研院校的发展服务,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手段“原始保管,手工检索,上门利用”的落后局面。

3.4 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合理开发信息资源

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应将其纳入到单位基础管理工作体系中,与单位的其他管理工作一起统筹安排、同步规划,同时加大在资金配套、软硬件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提倡多质多地保存策略,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科技电子档案复制到耐久性好的磁、碟、硬盘等介质载体上,一式多套,分别用于本地或异地封存保管、借阅查询等。同时,对存储介质实行定期检测,定期更新。以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安全系统作为必备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安全。此外,将原始手工操作完成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归档、保管和人工完成的检索、利用、统计等环节,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录入和保存,完成档案的电子归档和管理,可在系统中增加综合查询系统,开发多种检索工具,开展远程服务,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农业科学技术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与共享、构建与传承,促进农业科研院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是单位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农业科研院校发展的关键,所以科研管理部门和科技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工作,让沉寂的科技档案为单位科研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4.科技评价忌急于求成 篇四

科技评价忌急于求成

近几年,少数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抄袭、剽窃、制造假实验数据等等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的关注.而科学界有识之士在对此种现象给予谴责的同时,也是思考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是否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而由此导致的科技人员急功近利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作 者:金振蓉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ON LINE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 

5.【个性发展自我评价和特长成果】 篇五

我的体育成绩自从小学开始就名列前茅,并且由于声音洪亮,从小学3年级以来一直担任着体育委员的职位。在高一时,我很荣幸的又当上了体育委员,我一直尽心尽力地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在体育课上,协助老师准备体育器械并维持纪律;在体育课后,积极组织并带头参加体育活动。为使班集体在参加运动会入场式时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我认真组织同学们进行队列行进训练。虽然经常嗓子喊哑了,但是当运动会上同学们整齐地走过主席台时,总是令我感到无比快慰。担任这项职务使我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一、高二我被连续评为校级“三好生”并连续获得区级“特优生”荣誉称号。高中以来我一直坚持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学实践活动,取得优异成果。是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旨在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 “翱翔计划”活动的首届学员。2007、2008连续两年获东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8年获第28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9年获北京市第九届中学生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2009年获第29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紫光科技创新专项奖。

多次参加街道社区活动,陪老奶奶聊天,帮街道办事处打扫卫生,帮社区阿姨打扫街道,捡垃圾。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参观科技博物馆,去领会宇宙的奥妙,探索科学的神奇。参观少管所,增强法制观念。

6.科技成果的表观水平与科技评价 篇六

科技成果指在科研中取得的能更新科学知识或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结果。科技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品,产品质量的优劣体现为科技成果水平的高低。

2010年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已超美国,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100名开外,真正的好论文,在中国是凤毛麟角[1]。科技论文出现大面积的质量问题,使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饱受诟病[2,3,4,5,6,7]。根本原因,就是科技评价的标准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是指与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无必然和直接关联的表观指标。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加了科技知识,或者创造了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其他诸如:论文数量、刊物影响因子、预期效益、立项级别、出版社档次、评价结论、奖励级别等等,都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指标。现实中这些指标产生的程序把关不严、“被操纵”现象司空见惯,如果再将这些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唯一标准、还要奖励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所谓成果时,各种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本文就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评价的原因、弊端及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现行科技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不对等,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

科技主管部门既制订科技管理政策法规,又评审项目、成果和科技奖励,还掌管科研经费分配。但对立项是否得当、经费分配是否合理,科研任务完成得好不好,科技成果是否有用,得奖成果是否货真价实,是否能促进科技或生产力进步等等,却不需负责。科技界只有权力,没有责任。

责任和权力的不对等极易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管理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好恶或亲疏关系来评价科研项目和成果,产生“行政化”和“关系化”偏向;而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一方面尽量从事管理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而抛弃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千方百计“包装”那些平庸的成果,因为评价结果攸关个人前途和单位声誉甚至存亡;另一方面四处攻关、行贿拉关系,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

1.2 科技成果评价被操纵,评价结论被挟持

我国《科学技术评价办法》明确规定了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但实际的成果鉴定或项目验收中,由被评价者聘请评审专家、支付评审费用,甚至事先打印好评价结论等有法不依的情况已成为常态[2,3,4,5,6,7]。

由于科技评价太频繁,专家大都有项目,都会被评价,今天你评我,明天我评你,大家互相关照,“当好人”“和稀泥”,敢说真话者越来越少,虚假的评价结果越来越多;“聪明人”将劣质成果甚至他人成果稍加修饰与包装,就堂而皇之地进行鉴定验收,而鉴定结论又可成为下次申请项目或报奖的主要依据;如此循环往复“玩游戏”,自然无往不胜,满目都是“国际领先”的成果了[6]。“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或完美的评价结论)就此诞生”[2],也许正是一些成果鉴定、验收的生动写照。评审会变异成了“学术交易会”和“人际关系交易会”。

1.3 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科研不为解决科学难题,只为披上华丽外衣

缺乏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定量指标,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道德操守、亲疏关系、对主观标准的理解不同、行政干预等等,都会严重影响评价结论。

科研做得好、论文写得好,如果论文没有发表在“好”刊物上,就是白忙乎。更令人担心的是,研究生刚入校就被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否则无法获得学位;他们被迫苦思如何炮制与杜撰论文、如何找杂志发表论文,未来的科技精英们一入门就被带上歪路、就被“逼良为娼”了。

现在是用期刊来评价科技人员的科研成就和能力。无论在科研项目评审、验收鉴定、创新团队绩效评估,还是增选院士,只能看论文数量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形成了论文导向式研究[7],科研的目的只为发表论文或获得评价结论。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但科技界却不敢对科技投入的效率和回报做出承诺,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于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世人已领教了科技界将经费变成论文的水平和能力,但将经费变成生产力的能力,则一直让人揪心。也许“缺乏创新成果评价的基本度量衡”可能成为毁灭“创新型国家”这个战略目标的“蚁穴”并不是耸人听闻[8]。

1.4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大量成果的知识产权流失

大量成果在知识产权未获保护的状况下公诸于众,极易造成知识产权无偿流失。科技评价对发表论文或成果推广应用指标都有一定要求和时间限制,为了项目能及时通过鉴定或验收,科技人员往往会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第一时间发表论文,公诸于世;即使没有发表论文,在项目鉴定或验收时,研究成果也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评委和工作人员面前,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1.5 对科技评价缺乏监管和责任追究

科技评价时对评审程序、评审规范、评审结论以及评审专家等缺乏信誉管理、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极易导致学术腐败、官学勾结。

1.6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的负激励效应

1.6.1 使研究工作中途“夭折”,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科研项目都有“最终成果”作为验收或鉴定指标。但“最终成果”通常只是实验室成果,距商品化的最终科技成果还有很大差距。而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登记、鉴定、奖励等均以项目为单位,成果一经鉴定或验收,研究任务就算完成,奖励、荣誉、职称或职务等该得的利益都可收括囊中,研究工作也可就此止步。实际上,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很多研究工作失去继续研究的动力,就此“夭折”;更有深谙此道者,将项目越做越小,成果却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大。

因此,这种针对项目进行的成果评价,很难取得可以产生规模效益的最终科技成果,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1.6.2 评价规模庞大,造成科技资源巨大浪费

科技评价涉及各级政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各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直到科技人员。各单位将科技人员升职、加薪、评职称、推荐院士、分住房等各种荣誉和待遇[6]都与科技评价挂钩。人人都高度重视评价,甚至不惜造假、剽窃、行贿。

科技评价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项目日益增多。据统计:2009年立项的R&D项目61152个,每个项目都要验收或鉴定;项目立项评审每年约36.7万项(申报项目数按6倍于立项项目计),加上科技奖励,全国每年至少有42.8万个科研项目需要评价。每个项目评价平均需5个专家,全年有214万人次的专家奔波于各种评审会,这些专家大都是科研骨干。而2009年全国R&D人员总数229万人(全时当量),为了应付评价,评审者和被评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无疑是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1.6.3 投机取巧大行其道,严重扼杀创新精神

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评价材料中水分越来越多,巨大的估计效益、虚构应用证明、编造实验数据、抄袭或买卖论文、自拟评价结论……,从泛滥于网络的各种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学位论文的服务项目可见一斑。

由于成果的表观指标可以操纵或包装,如果将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主要标准,却对成果的核心价值这个最难包装的指标缺乏考量,且不论评价结论是否真实客观,只要“外表”华丽就能衍生出巨大利益。必然给人们带来这样的启示:科研工作好,不如论文发得好、不如评价结论好。自然会助长各种急功近利和浮躁,沉重打击致力于长期探索和创新研究者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大大降低科技成果的质量。

真正创新性强的项目,由于难度大、研究周期长、研究结果不确定、不容易出成果,研究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残酷的现实使“十年只磨一剑”甚至“十年磨不了一剑”的人成了“傻瓜”。更多人宁愿选择急功近利的课题,放弃风险大、却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这是造成我国科技成果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根本原因。

1.6.4 评价结论模糊,科技成果难以甄别和筛选

由于上述种种弊端,科技成果评价既不能从质上准确定性、更不能从量上精确衡量,只能勉强得出含糊其辞的评价结论,满目皆为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就是不知道何处领先、领先或进步了多少、有什么用处。难以辨别真伪,更难以选择和转化。

2 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原因

2.1 简单方便,貌似公平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创新性、先进性决定了它的深奥,只有同行专家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由于科学技术高深难测,能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内行很少,我国科技评价数量巨大,即使内行专家也不可能一一认真细致地审核;而运用表观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既浅显易懂、简单方便,可对大量项目进行“批处理”,不需高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数据支撑、貌似公平合理,不易犯错误,不用负责任。不管内行外行,谁都可以、谁都敢来评审。

2.2 管理者追求任内政绩和显示度,科技人员希望有耕耘就有收获

管理者都希望自己任期内能有所作为,任期满时有漂亮的结论和“会说话”的数据。自然希望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希望建立一些有显示度的评价指标。

艰辛的科研工作需要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对枯燥的科研探索有浓厚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当然科技人员都希望自己的耕耘能有所收获;尤其部分带着功利目标从事科研的人,虽然对科研没有兴趣、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但对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却很感兴趣,更不能容忍没有回报的持久探索,迫切希望找到功成名就的捷径。

科研是长期而艰苦并充满风险的探索过程,重大的科技发明和突破,都经历过千百次失败。那种“春播一担种,秋收万担粮”的好事,在科学研究中可遇不可求[2],更多时候科研是只有耕耘没有收获的。但从上到下太多人都急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缺乏足够耐心、等不到高质量科技成果产生之时。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正迎合了这种急于求成的需要,因表观指标是“可操纵”的,不需要成果真正达到很高水平,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更不需要折磨人的长期等待。

如果不论效果和产生的后遗症,用这种浅显易懂、有理有据的指标就可以评价晦涩难懂的科技成果,应该是每个人的心愿,自然容易博得管理者的青睐。自应用这些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以来,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涨势汹汹,“硕果”累累,管理者有了会“说话”的数据、工作有了可显示的成就;科技人员也因此轻松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和荣誉。大家都各得其所,这些表观指标的作用也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3 运用表观水平进行科技评价的弊端

3.1 将真正有苗头的科学研究“扼杀”在摇篮中

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及重大突破常以不可预测的方法解决问题[2]。如果评价科技成果只用表观指标而不用成果的核心价值,在管理部门的紧迫催促下,为达到这些表观指标,研究者只得将刚出现苗头的研究结果匆忙发表论文,无异于揠苗助长;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提前曝光,会引来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3.2 导致投机取巧、学术不端、权力寻租及官学勾结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只要操作“巧妙”,就能将低水平成果摇身变成“高水平成果”。对那些披着科学外衣、对科学却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人,必然导致不潜心科学研究、却专注于研究操纵表观指标的手段,不探索真理、却热衷于寻求登上科技高峰的“捷径”;也催生了以学术权力谋私、官学勾结等腐败行为。

3.3 诚实者吃亏,投机者得利

善于投机取巧、拉关系者,通过操纵这些表观指标可快速取得大量成果,获得由此派生的各种利益和荣誉;而勇于创新、潜心研究、却不善于操纵和拉关系的诚实者,很可能十年难磨一剑,即使有了成果也不一定被赏识。长此以往,诚实者只会越来越少。

3.4 假冒伪劣科技成果猖獗,科技资源浪费巨大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易于被操纵,使得科技成果水平“虚高”,难见精品,尽是半成品、次品、甚至赝品,假冒伪劣成果横行于世,造成各种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鉴定结论成为自欺欺人的伪装,并不存在的“核心技术”被鉴定为科技成果[9],将成为科学史上的大笑话,我们决不能因这些表观数据而沾沾自喜。

3.5 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滑坡

如果仅仅通过操纵成果的这些表观指标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对那些有创新精神、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将会产生很坏的示范效应和沉重的心理打击,严重扼杀创新思想和科学精神,必然导致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大幅度下降,阻碍科技进步。

4 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

4.1 坚持用核心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核心指标在科技评价中应该具有一票否决权,既没有创造新的科学知识、也没有创造任何效益的“成果”,即使它外表光鲜亮丽,出自名门名家、发表在高级刊物或有“国际领先”的鉴定结论,也不能成其为科技成果。

当然,用核心指标考量科技成果,绝不像表观指标那么简便易行。首先,被评价者要明确指出成果的核心价值所在,接受科技界的评价和广泛监督;第二,制订各类成果的质量级别或技术水平标准;第三,严格规定可以进入评价程序的成果质量标准,管理者和被评价者都可据此判断成果是否需要评价,可大大减少成果评价的数量、大大降低总的评价成本;专家才可能认真对待、审查、关注成果的核心价值。第四,严格审查评审专家的资质和信誉,选用学术造诣高深、学术道德良好的专家。经过时间、实践以及同行专家的检验和监督,成果优劣自有评说。真正的科学家应该不会惧怕这种评价、质疑和监督[10]。

4.2 取消一般科研项目的事后评价,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事前和事中评估

优秀的科技成果是踏踏实实研究出来的,绝对不是被包装或评价出来的。

科技成果评价属于事后评价,如果此时发现科研工作有问题,所造成的各种损失都已难挽回。因此,除了已产生重大学术影响或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效益的项目外,一般项目都应取消事后评价,加强事前和事中评估及监督,将科研中的重大问题防范于未然。

“事前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合适的项目和项目承担者,确保课题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加强对“事前评估”的评价和监督,可防范和控制项目决策的风险。

“事中评估”通过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进行、项目进展状况、与预期结果的比较,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并能对研究者的信誉、研究能力和成绩及时做出评价,考核“在研项目”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引导或督促研究者对研究计划或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是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措施。

4.3 建立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标准

只有建立衡量各类科技成果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客观定量标准,才能减少科技评价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或人为的影响,才能准确判断成果达到了什么水平和质量,才能精确度量科技投入与产出,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巨建国等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11,12]。

4.4 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

高效的科技管理制度能引导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注重和思考科学问题的真正意义,并不畏艰难险阻、探求真理、勇攀高峰、解决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吃喝奔跑争经费、包装拼凑搞鉴定、抄袭杜撰发论文…。落后的管理制度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桎梏,制度改革刻不容缓[7,12,13]。上至政府的科技政策法规、科技计划、管理标准、行为规范,下至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科技评价、奖励、职称制度,科技人员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都要配套改革、协调一致,才能收到成效。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从上到下的各种制度都应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创新。

科技评价可以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高低、职责履行好坏;可鉴别科研机构、团队或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高低、创新能力大小和科技成果优劣。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发现优劣差距,有差距就会产生“势能”(即“位能”),在一定条件下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即科研的动力)。有怎样的科学评价,就有怎样的科学研究[7],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科技评价只能得到是非难辨、颠倒黑白的“科技成果”。

评价不是目的,只是鉴别的手段,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正确鉴别,才能奖罚得当,才能正确引导,才能让领导者所希望的行为和结果与所奖励的行为及结果不发生错位。科技激励政策就是将这种“势能”转变成科技创新的“动能”和动力的外在条件,只要坚持奖励创新和科研诚信行为,严惩投机造假和剽窃行为,使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体会到他们的选择没有错,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值得;使那些投机钻营、造假剽窃的人身败名裂,没有出路,就能够迎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春天。

7.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 篇七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绩效;绩效评价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科技创新团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科技创新团队自身的独特性,随之而来的科技创新团队绩效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团队绩效管理是一个层次较多、难以定量衡量的工作。因此,对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创造出更多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的创新战略。

一、科技创新团队绩效的界定

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定义为由一定数量技能互补、以整合不同领域知识为基础、愿意为共同的科技创新目标而努力的人员组成的群体。科技创新团队通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互补,极大地发挥了分工协作的优势,提高了团队创新的效率。[1]

科技创新团队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通过专业知识和观点的沟通,实现创新,达到协同效应,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绩效的提高。目前很多研究针对团队绩效的界定与考评展开讨论,团队绩效模型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团队绩效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终的产出,即任务绩效;另一方面涉及团队成员的自身感受,即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满意程度。[2]Faraj和Sproull研究得出,任务相关的产出与员工相关的产出是团队绩效衡量的内容,任务相关的产出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3]卢向南、黄存权从三个方面考虑项目团队的绩效:项目团队组成因素、团队过程因素和环境因素。前两个方面是内部的,后一方面是外部的因素。[4]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绩效定义为团队过程和团队最终产出的总和。

综上所述,各位学者对团队绩效影响因素分类的研究结果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结论中也存在着交叉、融合之处。通过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出三类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的团队绩效影响因素分类:团队的组成因素,团队的运行因素,团队的环境因素。尽管研究者们提出的具体影响因素有差异,但是这三种分类得到多数学者的普遍认可,构成了科技创新团队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

二、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上述内容,加入科技创新团队产出维度,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绩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层次分析法,简记为AHP,是对于一些多方案决策可以进行有效处理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具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优点,能够为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提供较为科学的权重体系。主要步骤如下:

(1)构建递进的层次结构。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时,首先要提炼出各个层级的指标,使这些指标层次化,一般这些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其中目标层是最高层级,它是需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准则层是需解决问题的所要经过的中间环节,在这个层级下面,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子准则层;方案层是所需解决问题的实行层。

(2)构造判断矩阵。评价人员对同一层次的不同元素比较其中的重要程度,并对其做出客观的评判,就形成了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得到判断矩阵后,求出所有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权值,以及某层因素相对上层整个层次的相对重要程度。层次分析法采用了1-9标度的判断尺度,在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表明了在同一层次中的每个元素进行两两比较之后得出的相对重要性。

(3)权重确定以及一致性检验。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就可以确定出来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在对矩阵判断结束以后,就可以应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单层指标的权重,采用相加性质的“和法”来对矩阵进行计算,具体步骤:一、把判断矩阵中的每一列进行归一;二、将归一化后的列向量相加;三、相加后的列向量除以矩阵的阶数n便得到了权重向量。

在我们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判断时,由于客观复杂性,我们对于一些因素较多的问题的一致性更是往往难以得到准确的判断,所以就需要我们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之后才能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其度量指标为CI(consistency index),度量公式为:

CI=(λmax-n)/(n-1)

当CI=0,即λmax=0时,判断矩阵为完全一致性矩阵时,其余的特征根为零;当CI越大,即λmax-n越大时,矩阵的一致性越差,其余的特征根接近于零。随后,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应对CR(consistency ratio)即一致性比例进行检验。

CR=CI/RI

当CR0.10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如若不然就要对其进行调整,其中,RI(random index)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4)各层次组合权重计算。通过判断矩阵求得的权重,是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或者是子准测层相对于准测层,或者是指标层对于子准测层的分离的权重。需要把它们组合起来,组合成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5)求加权和。指标层的各项得分值的加权和,就是目标的最后得分。

四、结论与展望

科技创新团队绩效的研究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存在的局限性如下:

首先,科技创新团队绩效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有些学者仅仅从一两个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不能形成团队绩效管理的整体性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团队绩效影响因素并不单独对绩效产生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另外,大多科技创新团队绩效研究进行的是描述性和政策性的理论论证,实证性检验还很匮乏。现在已有的实证研究的样本和范围有限,缺乏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杨宗仁,巨有谦,李盈洲.创新理论的嬗变和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9(03)

[2] Hackman, J. R. A Normative Model of Work Team Effective

ness, CT: Yale University, 1983.

[3] Faraj S, Sproull L. Coordinating expertise in software develop

ment teams[J].Management Science, 2000,46(12):1554-1568

8.科技成果评价管理 篇八

技术课程计划:

一、课程定位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 是 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它以 “ 教什么 ” 与 “ 怎样教 ” 为研究对象,具有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 主要讲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和实施建议;介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念、内容、方法和原则;注重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在 为 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学型、应用型人才方面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 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策略及流程,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评析各种类型的教学案例,形成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和完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能够从理论高度加以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教学体验和教学创新的愉悦,具有表现自我教学形象的热情,初步形成探究语文教学的研究能力。

四、课程内容特点

1、知识模块体现 鲜明的时代性

本课程以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阐述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反映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2、重视对 “ 学 ” 的方法的研究 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比较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研究,努力探索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规律,在研究学生 “ 学 ” 的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教师的教法规律。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侧重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是一门 “ 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 ”,侧重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方法的训练和探究。

教学的重点: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

教学的难点: 运用新理念去评析案例并进行教学设计及进行教学实践体验教学。

解决的方法:

1、由于学生过去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所以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成为他们大脑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如何使他们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更好地接受新课程理念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解决方法是,先通过让学生列举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带给自己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明确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对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讨论并观摩评析体现新理念的教学案例,使其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2、由于学生初次体验教师角色,在了解和掌握本课程教学重点的各教学模块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方面,接受起来存在一些困难。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之后,随即进行实践活动(微格教学),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反思自己的实践运用情况,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为之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典型的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充分挖掘、整合、优化本课程的网络课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提高,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教学案例,到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4、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利用课程网站密切与学生的联系,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形成学习讨论热点。课改成果: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 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课程在实施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形成了 “ 课前训练常规化、听课评课系列化、微格教学制度化、内外结合高效化、考核评价多元化、教育实践研究化 ” 的鲜明特色。

(1)课前训练常规化

学生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本课程注意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在课前 5-10 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每次上课前让 1-2 个学生,讲一个儿童故事或朗读一篇小学课文或围绕思考题阐述自己观点,然后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形成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促进学生基本功的提高。长期的实践发现,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与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种课前 5-10 分钟训练已经成为一种常规训练,在提高学生从师技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听课评课系列化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教师观摩课堂教学,并形成听课评课的系列化要求,即:观摩课堂教学-记录课堂实况-评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案例评析中,既要关注课堂的整体性,又要关注局部的教学片段和教学细节;要求教师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审视、评析教学案例的得失,并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3)微格教学制度化

在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之后 , 由学生自己选择相应知识模块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制作课件,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微格教学。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使教学能力得以更快提高。(4)考核评价多元化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考核时既要考核学生对教学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核学生实际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片段研究思考、课堂实况记录、课堂笔记、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写小论文等的考评,尤其突出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写小论文的考核。期末考试试卷除了考核基本的教学理论之外也注重考核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也提高了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5)教育实践研究化

在每一个学年,我校都要安排教师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教育见习或教育实习活动。每一次学习,该课程都会根据各小学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调研任务,比如 “ 选择一个教学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 ”、“ 面对有分歧的问题,教师是如何进行处理的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讨论 ”、“ 收集教师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进行研究 ” 等等。结束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形成总结性文字材料,写成教育调查报告,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组成员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校内督学与学生的充分肯定。

评价方案:、校外专家评价

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由学校建设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吸收了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领会和把握能力,逐渐形成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特色,对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示范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是该校的重点课程之一,该课程贯彻新课改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固定的教育教学实习、见习基地,并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将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三笔一画”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活动、网络资源等有机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同行的一致好评。、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具有自己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理论与小学语文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先进。

(3)师资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富有改革的锐气。(4)教学与研究互动,为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9.浅谈游戏成果激励性评价策略 篇九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幼儿园又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因此,有效的游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在评价这一环上,还做得不尽人意,大部分都由教师充当评价的主角,幼儿只是被动地应答或静静地坐着听,评价的内容也很保守,趋向于一种模式化的“套路”,一般会评价游戏中幼儿是否能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是否能坚持到底,是否能有效地使用材料,是否能与他人合作等。这种评价不能体现《纲要》中“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主要依据”的精神。为此,我们尝试以幼儿游戏成果为抓手,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具体的操作策略是:

1.作品交流法;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老师们总会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在作业角上展示欣赏,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美术兴趣。而在游戏活动中,这种评价方法用得很少,一来因为老师们认为幼儿游戏作品很“粗糙”“简单”,有的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值得一展。二来因为幼儿游戏作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展出来也是“乱七八糟”,不值得一看。但当我们在活动室开辟游戏作品交流台,让所有的孩子把作品放上去以后发现,这种观点只能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其实不论在大人眼里是多么“不象”,多么简单的东西,都无不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每一件小小的作品,孩子都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在玩泥游戏后只见朱×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我们左看右看不知道是什么”的泥疙瘩,(如图:       )迫不及待地放上了交流台,并兴致勃勃跟小伙伴讲开了:“喂,你们知道,我做的是什么吗?告诉你吧,这上面高高的是两个山峰,一个大,一个小,中间还有一条瀑布流下来,这下面的是我和哥哥在那里看瀑布……”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话语,再看看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的笑容,我想,这是其他一切言语评价所无法实现的。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幼儿,即使能力弱的幼儿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他们一有空就自发地去看作品、评作品、介绍作品,以此激起了幼儿再游戏的极大热情。

2.表演展示法;

对于一些比较大的,幼儿可以直接演示的游戏成果,我们则让孩子们自己做模特,进行表演展示,以此达到肯定激励的目的。比如:在“OK服装厂”游戏中,小朋友想办法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了许多非常有创意的服装;有树叶做的印第安人装,红方便袋做的公主裙,塑料扎线做的超短裙,稻草编的披风,还有水果装、酸奶装、纸筒装、光盘装(这些服装分别以水果、酸奶瓶、挂历卷成的纸筒、废弃光盘为主要装饰物)……这些成果如果仅仅把它放在陈列台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观赏物,而当孩子们穿上自己制作的服装,上台表演时,此时的服装因为变成了表演的道具,而创设了另一个游戏契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在强烈的自豪感的作用下,孩子们的一个微笑,一个亮相,一个转身,都显得那样的沉着自信,更有一些孩子在大胆地与你对视,在她的眼神中,我们能读到的是“你看我行不行?”“我的服装美不美?”……由此可见,这种评价方法,不光最大程度地通过孩子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来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而且还把一些潜在的游戏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了。

3.大小互动法;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之分享快乐和忧伤的兄弟姐妹,他们几乎没有体验过因为帮助了弟妹而获得的成就感,也没有因为有有求必应的大哥大姐而感到的自豪感。因此,我们尝试在作品是孩子们爱“吃”的一类游戏结束后,将游戏成果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通过大小互动,达到激励发展的目的。如:在游戏“苗苗冷饮店”后,门市部的冰柜中,放了许多小朋友做的诱人的“棒冰”、“冰淇淋”、“蛋筒”……当老师提议,请小朋友把自己做的冷饮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时,个个喜形于色。在送的过程中,他们还不厌其烦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S大:“小妹妹,你知道这是什么棒冰?”S小:“不知道。”S大:“这是香蕉棒冰。”(边说边剥开外面的包装纸,S小看到了香蕉形)。S小:“哦,香蕉棒冰。”S大:“我的香蕉还没长熟,所以是绿色的。”S小:“我喜欢吃黄香蕉,不喜欢吃绿香蕉。”S大:“那明天我做一支黄香蕉棒冰送给你。”S小看着诱人的“香蕉冰棒”忍不住想用舌头舔一下。S大连忙说:“这是假的,不能吃的,你可以用它去喂娃娃。”……回到教室后,小朋友还在兴奋地交流着:“那个小朋友叫我哥哥了。”“那个小妹妹很喜欢我做的冰淇淋。”“明天我再做一个更好玩的孙悟空棒冰送给他。”……从孩子的谈话中,不难看出,孩子们既有为人哥、为人姐的喜悦,又从小弟妹的需求中找到了自己作品再发展的目标,而这些均来自于游戏成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幼儿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游戏成果成为动态的、大小互动的纽带。

4.问题发展法。

我们认为:幼儿游戏成果不仅包括一些显性的可视性很强的东西,其实还包括一些隐性的内容,比如能力的提高等。而在诸多的能力中,最突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游戏评价时,常常会这样问:“今天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碰到困难?该如何解决?”当孩子们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合理解答后,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促进形成再发现、再解决、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如:在区域游戏“农家娃娃乐”中,几个孩子想为饲养场的小兔造一座小房子,于是他们就用废弃的纸箱,撕去上下两面,做成房子的四面墙,然后还想给小房子加一个顶,因为一个孩子说,没有顶,如果下雨,小兔会淋病的。但是他们东找西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看在眼里,计在心上。”当游戏结束进行评价时,老师问:“小朋友,今天在玩游戏时,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那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讲出了难题,于是老师引导全体小朋友进行讨论。有的说,可以用塑料袋做顶(但很快有人反对,说塑料袋不透气,小兔会闷坏的,而且塑料袋太轻,会给风吹走);有的说:找一块旧布盖在上面(又有人反对说:布不透光,太暗了)……最后大家讨论决定下次玩的时候,将竹竿用橡皮泥固定在纸箱上,再将稻草编成草帘盖在上面,这样既可以避雨挡风,而且又透气透光。(此时幼儿已玩过“农家娃娃乐”游戏,好多小朋友在玩草区和竹制品区玩过好几次了,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草、竹竿的游戏经验)。应该说他们的想法还是很可行的,对于幼儿能发现问题,引起争论,解决问题的现象,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于是好多小朋友都提出下次也想为饲养场的别的动物盖房子的想法。这样一来,不光使幼儿从以往的游戏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而且使游戏的主题向着幼儿向往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了。

上一篇:百日督查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