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2024-06-12

脱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精选7篇)

1.脱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篇一

xx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一、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概述

长效机制是指工作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项工作之间长期有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规范性。组织当中各项工作及工作之间的衔接与关联是按照一定程序、规定规范运行的。二是稳定性。组织的各子系统工作框架及各项工作运行是相对固定的。三是长期性。指长期有效的运用。

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防控治理长效机制,是指以现代商业银行内控目标为标杆,以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为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科学的信息技术和完善的安全设施,构建合规文化和风险管理框架,在中小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起“治理完善、制度健全、内控严密、执行有力、持续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建立起“查、防、堵、惩、教”相结合的案件防控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小金融机构健康有序运营。

二、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内容

(一)公司治理机制方面

1、规范公司治理机制。根据中小金融机构特点,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要求,建立“结构简捷、形式灵活、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明确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班子的职责,完善各类议事规则、决策程序,落实监事会对决策、经营管理的监督权,特别是落实对董事长、高管人员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的监督,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2.完善风险管理构架。根据现代银行管理原则,结合中小金融机构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监督、评估和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构筑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科学、有效、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并对管理层、执行层的职责、权限与报告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有条件的可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保证全辖风险管理系统顺畅、高效运转。

3.强化业务流程管理。中小金融机构应加快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整合,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扁平化改革,解决管理链条过长、管理层次偏多的问题,构建有利于案件防范和风险管控的经营管理体制。

4.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积极培育适应市场化、商业化取向,以合规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将审慎、稳健的经营理念贯彻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中,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确保依法合规经营,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

(二)内部控制机制方面

1、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和“开办一项业务、出台一项制度、建立一项流程”的原则,对现有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严密性、完整性进行评价,制定和完善覆盖所有机构、全部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确保使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强化岗位流程制约。通过制定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岗位自我约束防线;坚持柜台业务前台、中台、后台分离,重要凭证、印鉴、密押管用分离,严格贷款“三查”,规范各岗位间的工作衔接程序,明确同一流程 2

前后手岗位监督职责,建立严密的业务流程制约防线。

3、加强重点环节控制。中小金融机构应明确防控重点,建立对要害部门、重点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风险排查制度,加强对印押证、票据审验、授权卡等案件易发部位及业务环节的风险防控,建立案件定期排查制度,及时堵塞漏洞,严防操作风险。

4.持续内控制度评价。中小金融机构要建立内控制度的评价制度,每年由合规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和管理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做好相关制度、流程的后评价工作,从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四个方面对内控制度进行梳理、评估、测试,深入解剖现行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操作环节可能引发案件的风险,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增强规制的适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内部监督机制方面

1.实施会计委派。法人机构要逐步探索建立向基层分支机构派驻会计主管(坐班主任)制度,委派会计的组织、人事、薪酬关系上挂管理,负责对受派机构业务活动及负责人进行监督制约。委派会计对受派机构会计核算业务的真实性负责,对贷款发放进行有效监督,对受派机构不正当经营及异常交易行为不予以授权处理,对于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直接向委派机构报告。对委派会计的考核以委派机构考核为主,受派机构考核为辅,突出合规指标的考核,兼顾绩效指标的考核。

2、完善稽核体系。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于经营管理,独立于内部控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在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不断完善“垂直管理、上挂下查”的稽查组织体系,按制度要求配足稽核人员,加强对内审稽核队伍的培训,从组织、人事、制度等方面保证内部稽核审计部门的权威性、独立性。建 3

立健全银行内部审计的问责和免责制度,增强内审人员责任意识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3.加大检查整改。内部审计部门及各业务条线必须协同配合、上下联动,加大内控检查力度,定期开展各类检查,科学确定检查的内容和方式,形成暴露问题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整改力度,对各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部门和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建立整改台账,抓好后续跟踪督促,确保整改实效。

(四)用人管理机制方面

1.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中小金融机构应健全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制定适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员工准人和退出制度,科学定编、定岗、定员,实现员工能进能出的正常流动,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应根据需要,科学、公平、透明地做好人才引进,逐步优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结构,建立科学的高管人员选拔任用和考核机制,防止用人失察。

2、提升全员素质。中小金融机构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制订全员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建立培训质量标准,以岗位需要为导向,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针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别化培训,形成包括全员培训(各层面员工)、全程培训(前台、中台、后台)、全方位培训(知识、技能、素质、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多层次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同时,要注重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操守、正反案例、经济金融法规和反腐倡廉的教育,提高员工自我防范能力。

3.加大人员管控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授权管理、前后台职能分离等岗位分离与制衡制度,落实干部交流、岗位轮换、强制休假、近亲属回避等“四项制度”。同时,制定员工行为监察制度,掌握员工投资炒股、经商办企业、社会交友、与收入不相符 4 的高消费等情况,定期对员工“黄”、“赌”、“毒”等不良行为进行摸底排查,随时把握情况,建立高危人员档案,实施必要岗位调整和限制。

4.科学制定薪酬分配制度。中小金融机构应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分配制度,将内控建设、合规管理和案件风险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与员工的职级调整、绩效工资分配挂钩,按照经营成果、风险控制、岗位责任、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质量合理确定员工薪酬,注重适当向基层员工倾斜,充分调动一线员工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员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解除员工后顾之忧。

(五)技防安全设施方面

1.加快电子化建设。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和系统的建设,对信息科技系统风险防控功能作出评估,及时开发、优化、升级信贷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稽核、事后监督等业务管理子系统,将所有风险业务纳入信息科技系统管理,增加信息科技系统对重要业务、风险环节的监测预警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在业务流程改造、案件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科技系统支持业务运行和风险控制的能力。

2、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办法》相关标准,加强营业机构安全保卫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柜面业务监控系统覆盖面,监控业务操作,有效防范盗窃、抢劫等外部人员针对银行业机构的刑事案件。

(六)责任追究制度方面

1、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建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定期开展规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行为严格处罚,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2、严格案件责任追究。中小金融机构要制定详细的案件责 5

任追究办法,明确作案人、制约人、负有领导责任人员、业务管理及风险、合规、稽核等部门相关责任人的经济、纪律处罚标准和程序,从制度上规范案件问责。按照“自查从宽、他查从严,尽职免责、失职重罚”的原则,严格案件责任追究。

(七)应急处臵机制方面

中小金融机构应建立应急处臵机制,提高案件查处效率。对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危及业务经营的各类案件或突发事件,按照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处臵方式、工作流程、报告路径、工作措施、责任划分及其他有关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处理程序,实施全程管理。对各类案件,一经发现要及时立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查处人员迅速到位,作案人得到有效控制,部门间联络畅通、协调有序,彻查包括作案时间、作案人、涉案金额、资金流向等案件详情,保全资产,挽回损失,把握舆情,并深入分析案件成因特点,举一反三,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八)信息披露机制方面

中小金融机构应按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规定要求,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逐步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的要素和内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强化社会监督。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行务公开机制,凡涉及职工利益、福利、薪酬、奖惩等方面的重要制度办法要经职代会(股东大会)通过后实施,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九)协调联动机制方面

中小金融机构应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提请当地人民政府协调公安、纪检、检察、审计等部门,共同建立案件查处联席会议制度,把案件内部防控同争取外部支持统一起来,形成案件防控 6 的内外合力,切实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有效减少案件损失。此外,中小金融机构应自觉接受外部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和监管引导,有效落实涉及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方面的市场准入、监管评级、高管任职等监管政策和要求。

三、案件责任追究

(一)案件责任追究原则

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必须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责任明确、处理适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权责对等、逐级追究的原则。根据案件性质、涉案金额、风险损失、社会影响程度等情况,在核实相关人员责任基础上予以追究。

根据以上原则,案件责任追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教育惩罚相结合。在案件责任追究中,应通过惩处案件责任人,使本人受到教育,也使其他员工引以为戒。

2、依据要充分。评价案件责任人的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要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具体来说,就是哪些行为属于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哪些行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应受哪种方式的处罚,都要有规范文件或条文明确规定。

3、处理要公平。对案件责任行为,不管涉及谁,都应毫无例外地追究其责任。一是集体失职的共同责任行为,不能搞法不责众。要分清当事人的责任大小,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罚。二是不允许存在担任职务、行使职权的人员不承担责任的现象。三是不允许出了问题推卸责任或强加责任、包揽责任或代负责任。

4、处理轻重要适度。案件责任追究既要与案件责任性质相符,又要与案件责任情节相符,合理运用从轻、减轻、免除处罚和加重处罚等规定,公正地进行责任追究,即根据案件责任过错大小和情节性质决定惩处的轻重。

(二)案件责任追究政策

1、案件责任追究政策概述

为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风险责任意识,规范案件责任追究工作,有效遏制各类案件发生,中国银监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际,于2009年4月印发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明确了案件责任追究的指导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纳入案件责任追究的案件范围。包括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实施或因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所引发的,以金融机构或其客户的资金、财产、权益为侵犯对象的侵占、挪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以及诈骗、盗窃、抢劫等,应移送司法机关或经公安、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

(2)纳入案件责任追究的责任人员。指对案件的发生负有责任的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包括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

直接责任人,指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独立实施或共同实施,或与外部人员合伙实施侵犯本机构或本机构客户资金、财产、权益行为的涉嫌违法犯罪人;因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形成案件风险、引发不良后果起直接作用的违纪违规人员。

间接责任人,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未能有效制约或防范案件的发生,对案件造成的风险或者不良后果负间接责任的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具体可划分为机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机构经营管理责任人、其他问接责任人。

一是机构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指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对案件防控治理承担首要责任的理事长或董事长。

二是机构经营管理责任人。指中小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相关负责人。主要负责人指 8

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主要人员,一般为主任、行长、总经理。分管负责人指在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分工中,对发生案件风险的岗位、环节、领域或业务直接分工管理的高管人员,一般为副主任、副行长或副总经理。相关负责人指在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工作分工中,分管与直接发生案件岗位、环节、领域或业务等相关联、相制约工作,对造成案件风险或不良后果负连带管理责任的高管人员,一般为副主任、副行长或副总经理,以及承担检查监督职责的监事长等。

三是其他间接责任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因故意、过失或不尽职,对应制约、管理或监督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知情不报,未能有效防范案件发生,对造成案件风险或者不良后果负间接责任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般为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

2、案件责任追究方式

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方式包括纪律处分、经济处理和其他处罚三种: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经济处理包括扣减绩效收入、赔偿经济损失等;其他处罚包括批评教育、组织处理和变更劳动关系(批评教育包括责令限期改正、责令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包括调离、停职、免职、贡令辞职等,变更劳动关系即与案件责任人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以上方式可以并用。

3、案件责任追究的有关要求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规定,对因故意、过失或不尽职而导致发生重大案件的直接责任人员,在核清违法违规事实后,按规定程序,一律解除劳动合同。涉嫌违法犯罪的,无论涉案金额大小,一律开除。对流程制约岗位和业务管理、监督等条线未尽职尽责,或管理不力、知情不报的间接责任 9

人员,由本级或上级机构依据有关规定一并追究责任。

(1)一案四问责。即问案件当事人的责任、问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相关人员责任、问相关知情人责任、问发案单位上级领导人责任。

(2)双线问责。即对经营管理条线问责的同时,还要对稽核监督条线问责。

(3)上追两级。即重大案件责任追究到案发机构的上两级领导。

4、案件责任追究的特别规定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对案件责任追究中的一些特别情形作了明确规定。即按照“自查从宽、他查从严,尽职免责、失职重罚”的原则,实行鼓励自查、尽职冤贾前责任碹究政策。

(1)从轻、减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酌情况:

一是通过加大案件治理、完善流程操作、改进业务管理、加强稽核检查及采取得当措施自查发现、主动揭露和暴露案件的。

二是案发前发现内控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提示风险、提出整改要求,或曾主动反映、举报案件线索的。

三是案发后及时主动追缴资金和积极赔偿损失的,根据挽回损失程度相应减轻有关人员责任。

四是在暴力胁迫情况下行为失当,事后积极补救的。五是有重大立功表现和其他可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2)从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情况: 一是机构屡屡发生同质同类案件。

二是对发现的案件苗头、违法违规事实或重大线索不及时报告、制止、整改、纠正、处理,或故意包庇隐瞒的。

三是决策、指使、授意、教唆或胁迫他人实施违法违规行为 10 的。

四是发生案件后,不采取积极措施挽回影响和损失,或隐瞒事实真相,隐匿、伪造、篡改、毁灭证据和妨碍、干扰、阻挠、抗拒调查和处理的。

五是案件引发支付风险或群体性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

六是由于提名、举荐不当,人事管理部门考核失实,用人失察、失误,造成“带病”提拔形成严重后果,或把不良行为人安排到重要岗位等,引发案件风险的。

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属宏观指引性文件,中小金融机构不能直接将其作为案件责任追究的依据,而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意见要求,根据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违规处理细则,并据以实施。

四、突发事件和案件的应急处臵(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和范围

1、突发事件的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寄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事件的范围

根据中国银监会2605年印发的《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规定的报送标准,银行业重大突发事件应包含以下事项:

(1)金融挤兑事件。

(2)聚众到银监会系统或银行业金融机构上访、请愿、静坐、示威,甚至冲击、围攻的事件。

(3)抢劫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运钞车、盗窃银行业金融机构 11

现金30万元以上的案件,诈骗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其他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案件。

(4)银监会系统人员、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1人以上(含1人)、银行业金融机构3人以上(含3人)被绑架或被限制人身自由,叛逃、失踪或非正常死亡的事件。

(5)造成银监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自然灾害。

(6)造成银监会系统及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数据、账册、重要空白凭证严重损毁、丢失,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系统在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3小时以上,在涉及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6小时以上,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事件。

(7)盗窃、出卖、泄露或丢失涉密资料,可能影响金融稳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事件。

(8)其他可能引发辖内、系统内系统性银行业风险或严重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以及银监会认为事关重大,要求银监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余融机构总部及时报送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是指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方式爆发,以及爆发的程度等情况,都始料未及,难以准确地把握。

2、公共性

首先,突发事件的公共性体现在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即对公共财产或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影响。其次,突发事件的公共性还体产或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影响。其次,突发事件的公共性还体现在调动和整合社会的人力、物力、12

信息等公共资源和力量上。最后,突发事件的公共性还体现在社会权力部门介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上。如中小金融机构发生重大案件时就需要公、检、法等部门的介入。

3、危害的延展性

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影响到社会公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使其安全运营受到冲击。

4、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是难以预测的。有时,突发事件还会演变出次生事件,导致另外的突发事件发生。如中小金融机构发生特大案件,若处臵不当就有可能次生出金融挤兑事件。

5、处臵的紧迫性

紧迫性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三)突发事件处臵的基本原则

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依法规范、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系统联动、资源整合,快速反应、合力应对”的原则。

1、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把维护银行内部稳定,保障银行员工人身安全和资金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处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依靠广大员工,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13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

2、依法规范、预防为主

严格依法制订、修订应急处臵预案,与银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牢固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制订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和专项分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综合预测、分析和应急处臵能力。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省级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的统一领导;市级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协调、调度、指挥、监督辖区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善后工作;县级银行负责辖区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善后工作。

4、系统联动、资源整合

以属地管理为主,建立健全由牵头部门承办,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臵体系,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涉及关系全局、跨地区、跨部门或多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事发地银行要主动协调各方,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处臵效率,降低处臵成本。

5、快速反应、合理应对

一是处臵突发事件应结合银行实际和特点,坚持依法、快速、高效、稳妥、科学应对;二是严格保守机密,对于涉及机密事项应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不得泄露。

(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中小金融机构保障安全经营和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合法利益,促进安全运营和全 14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性、制式化方案,提供突发事件处臵的基本规则,是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应急预案包括总体预案和分专业预案,分专业预案按照部门管理职责和业务管理条线制定。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1)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分级分类、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应急预案体系等。

(2)组织体系。包括:领导机构、办事机构、指挥机构等。(3)突发事件报告。包括: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报告程序,时限要求等。

(4)运行机制。包括:预防预警制度,预警系统建设,预警信息处臵,应急响应及启动(分级响应及启动应急程序),指挥协调,应急终止,后期处臵(善后处臵、评估与总结)等。

(5)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安全保障,通信保障,技术保障,]孤虿粟孤通保障等。

(6)监督管理。包括:预案演练,宣传与培训,责任追究,表彰与奖励等。

(7)附则。包括:预案管理、发布实施等。

(五)突发事件和案件应急处臵

1、预警信息

配备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汇总分析,发现异常苗头密切关注、跟踪、研究,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2、先期处臵

突发事件(案件)发生后,事发机构启动本级内部处臵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控制、排查、自救工作。

3、信息报告

事发机构在开展自救基础上,同时报告上级机构和当地银监部门。在征得上级同意后,事发机构将突发事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公安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上级机构在核实情况后,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开展处臵工作。

突发事件报告坚持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和保密原则。报告内容要素齐全,说明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当前的情况、已采取的措施、事态发展预测、造成的影响等情况。有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应特别说明伤亡人数和损失金额。金融挤兑事件应特别说明参加挤兑的人数、被挤兑机构存取款变化、资产负债、头寸情况及风险蔓延情况。聚众上访、围攻事件应特别说明参与的人数、持续的时间、现场秩序情况和造成的影响。重要凭证、保密资料丢失或毁损及系统故障等事件,应特别说明可能引发的后果和拟采取的措施。

发生突发事件后,事件发生的机构应以最快的方式向上级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书面报告,同时进入紧急应对状态。突发事件书面报告的报送由各级中小金融机构负责人签发。突发事件应坚持逐级报送原则,无特殊情况不得越级报送。

4、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相应级别应急管理办公室对接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与判定,报应急处臵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作出启动预案或不响应的决定。应急预案启动后,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由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组织成立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臵工作。对内,加强对账户、资金和人员等的控制,加大资金追缴和事态控制力度;对外,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公安机关、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取得各部门的配合支持,有效处臵突发事件。

(1)事态控制。突发事件(案件)发生后,案发机构在向上 16

级报告的同时,迅速掌握案件基本情况,及时冻结涉案相关账户,控制涉案人员。做好资金头寸等调剂和保护好设施、场所,确保不发生衍生事件。

(2)处臵准备。根据突发事件(案件)实际情况,成立不同层次的调查专案组。调查前,专案组要制订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及人员组成等。

(3)案件调查。专案组直接进驻事发机构进行调查,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专案组在不影响事发机构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调查方案,采取一切必要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如果被调查机构或人员不配合调查,专案组有权建议其上级机构立即停止有关人员工作。

现场调查主要查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突发事件(案件)事实。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成因和条件,发展过程及情节,实施手段,涉及的人和事以及有关问题的现状,造成的后果。

二是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入党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工作经历、现在工作单位及职务等。

三是要注意搜集证据材料,做好总结分析工作。

(4)事中追查。在事件(案件)调查和控制的基础上,事发机构和上级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公安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取得支持,有效处臵突发事件(案件)。

一是诈骗、经济案件:协调配合公安部门,加大追逃力度,尽早将作案人抓捕归案。严格控制案件涉及账户,查清涉案资金流向,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追缴力度,为成功侦破案件奠定基础。

二是金融挤兑事件:积极协调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参与挤兑 17

人数、资产负债、资金头寸等变化。

三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积极协调当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积极稳妥处臵。

鉴于同质同类问题在其他机构存在的可能性,上级机构和事发机构在辖属范围内开展同类风险隐患排查,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堵塞风险漏洞。

(5)事后追究。上级机构督导事发机构在核清事实的基础上,逐一落实责任,按照责任追究原则和有关处理办法,严格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5、应急终止

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确认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已经消除后,应向应急处臵领导小组提出终止应急的报告,待批准后终止应急。

待接到应急处臵领导小组终止应急指令后,由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宣布终止现场应急处臵工作,解散现场指挥部,风险预后工作由有关单位、部门继续完成。

(六)风险预后

1、影响补救

突发事件工作结束后,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单位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帮助银行恢复正常营业秩序,协调新闻单位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给银行及受波及地区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上级机构和事发机构重新评估有关制度流程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制度及流程。

2、教训总结

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突发事件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对业务处 18

理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汇总,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补救及改进措施。要形成书面调查报告逐级上报,必要时向社会公布处臵结果。

3、堵漏整改

对暴露出的问题及存在的漏洞,及时整理并分解到有关部门,由相关部门从归口专业角度认真分析发案原因,防止同质同类案件的发生。银行要在评估与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整改,整改工作应包括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堵塞风险漏洞等,并及时向上级提交整改工作报告,包括问题整改情况及意见建议等。

4、完善预案

对应急处臵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对应急处臵预案进行相应补充完善,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2.脱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刻认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益性事业, 立足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 探索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 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在部分大中城市、养殖密集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及重点水域周边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 探索经验, 总结完善, 逐步推广, 尽快在全国建立完善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防止随意丢弃病死猪污染环境, 防止病死猪流向餐桌引起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防止病死猪传播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试点范围

(一) 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的全部区域;

(二) 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省的部分地级市、部分生猪调出大县;

(三) 辽宁、吉林永吉、海南等经农业部评估认可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试点具体名单见附件。

四、试点时间

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

五、试点内容

(一) 探索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有效运行机制。

探索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基础、养殖量及养殖密度、养殖方式等因素, 采取不同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一是要求年出栏10 0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对养殖过程中的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其他环节产生的病死猪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建设无害化处理厂, 实施政府直接负责运转或调动社会力量实行企业化运作等多种模式, 集中处理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病死猪。

(二) 探索建立完善的病死猪收集体系。

科学测算无害化处理厂的辐射范围, 并综合考虑其处理能力等因素, 配备必要的专用运输车、运输袋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等。同时建立病死猪收集点, 一是年出栏5 000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场, 至少建设一座存放病死猪的冷库;二是年出栏1 000~5 000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场, 至少配备一台存放病死猪的低温冰柜;三是乡镇或村根据生猪饲养情况设立1个或几个病死动物集中收集点, 建设冷库, 购置冰柜以及短途运输设备等, 作为生猪散养户病死猪的临时存放点。

(三)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无害化处理方式。

目前,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主要包括深埋、焚烧、高温高压化制以及生物发酵等四种方法。各地应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各自情况的处理方式。从总体情况看, 一是对病死猪应就近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应考虑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以及各种无害化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等因素选择无害化处理方式;三是对发生一类动物疫病以及炭疽、结核等重点动物疫病死亡的猪必须实施工厂化焚烧处理。

(四) 加强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监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监管, 一是对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和无害化处理厂, 要有专门人员实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二是对病猪收集点要实施监管, 还要实施定抽查;三是定期对生猪规模养殖场疫档案、冷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等施监管。

(五) 严厉打击经营病死猪行为。

积极配合食药、公安等部门, 严厉击经营病死猪行为, 建立健全联动制, 加大执法力度, 定期通报打击果。

(六)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推进标准规模养殖, 提高养殖水平;改善养环境条件, 提高兽医服务水平, 降动物死亡率。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养殖的投入力度, 支持规模养殖场户) 、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完基础设施, 加快推动养殖业标准、规模化、生态化、科学化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试点省 (区、市) 细化落实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害化处理监管责任, 探索完善进一强化基层监管能力的有效方式。各点省 (区、市) 应建立联合工作机, 明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成立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 确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要进一步明确害化处理的主体责任, 所有生猪养场 (户) 及运输经营者是其养殖、运经营过程中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一责任人, 承担主体责任。

(二) 健全机制。

试点省份要在落现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机制, 积极探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 支持做好病猪无害化处理工作。要建立无害化理与保险联动的机制, 加快推进育猪保险工作,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规实施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出生猪理赔的条件是必须实施无害处理。试点省要对养殖场所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等给予适当补助, 并加大对专业化无害化处理厂的投入力度。

(三) 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管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保证试点区域的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经费满足工作需求,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四)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加大对养殖场 (户) 的宣传培训力度, 普及健康养殖和防疫常识, 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积极推行本地屠宰, 大力推广消费冰鲜肉的习惯。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向群众宣传病死猪的危害及其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构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监管“群防群控”的长效机制。

附件

试点名单

一、北京市 (16个区县)

二、上海市 (18个区县)

三、天津市 (16个区县)

四、河北省 (5个县级)

新乐市、徐水县、三河市、滦南县、抚宁县

五、黑龙江省 (1个县级)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

六、江苏省 (39个县级)

地级市:苏州市 (11个区县) 、无锡市 (8个区县) 、南通市 (8个区县)

县级:阜宁县、泰兴市、盱眙县、新沂县、武进区、浦口区、六合区、仪征市、江都区、靖江市、丹阳市、扬中市

七、浙江省 (32个县级)

地级市:嘉兴市 (7个区县) 、湖州市 (5个区县)

县级: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萧山区、临安市、金东区、婺城区、义乌市、兰溪市、浦江县、龙游县、江山市、衢江区、柯城区、绍兴县、平阳县、温岭县

八、山东省 (9个县级)

莱州市、乳山市、临沭县、诸城市、即墨市、平度市、胶州市、黄岛区 (原胶南市) 、莱西市

九、河南省 (5个县级)

济源市、汝州市、新郑市、永城市、郾城区

十、湖北省 (5个县级)

夷陵区、监利县、蕲春县、安陆市、宜城市

十一、湖南省 (7个县级)

浏阳市、长沙县、攸县、屈原区、慈利县、双峰县、祁阳县

十二、广东省 (5个县级)

高州市、化州市、江城区、新兴县、溯溪县

十三、广西自治区 (5个县级)

博白县、武鸣县、全州县、陆川县、兴安县

十四、重庆市 (13个县级)

荣昌县、忠县、合川区、黔江区、主城九区 (以重庆市动物无害化处理厂为依托)

十五、四川省 (5个县级)

简阳市、邛崃市、达县、安居区、泸县

十六、陕西省 (5个县级)

杨凌示范区、西乡县、澄城县、榆阳区、兴平市

十七、辽宁省 (19个县级)

沈阳市 (13个区县) 、彰武县、北票市、黑山县、昌图县、庄河、瓦房店

十八、吉林省 (2个县级) 永吉县、九台市

十九、海南省 (5个县级)

3.脱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绿色通道;深入宣传;职责;创新;管理;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070-01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是维持企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作,而且是企业长期受惠的长远工程。以开展“积聚群众智慧、听取群众呼声、排解群众困难”为主题的绿色通道活动,通过全面调动,系统筹划,做实做细,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了及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与职工沟通,确保职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并得到妥善处理;广采博纳职工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良好效果。

一、深入宣传,制定方案,为“绿色通道”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且最重要主线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因此通过深入了解职工实际和思想动态,制定出切实可行、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是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创建与实施的基础。在制定绿色通道方案时,通过各级组织、各种有效形式广开职工意见建议的收集渠道。派专人深入到班组与职工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对“绿色通道”体系的详细讲解,使职工们认识到绿色通道的具体内涵和实践内容,是符合企业实际,满足职工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从而得到广了职工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职责,规范运作,为“绿色通道”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为保证绿色通道方案的顺利实施,在制定方案时就职工意见的收集、处理落实和结果反馈以及工作要求和流程等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党、政、工、团等各级组织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收集意见、建议,并分类整理,按时上报。重要或急办的意见建议随时反映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定期收集职工意见。对反映的意见建议定期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后,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在职工意见建议的处理落实方面要求有关单位在限期内处理落实,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工作小组。重大意见建议上报党委会或局长办公会进行研究讨论落实。对职工意见建议处理结果的反馈方面要求办理结果要反馈到单位或本人。同时还邀请意见建议反映者对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定期公布意见建议的处理结果和情况。规范的运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创建与实施提供了保证。

三、结合实际,创新管理,确保“绿色通道”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企业的和谐发展、科学管理,需要企业决策层的审时度势,但为使各项政策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广泛听取党员职工的不同建议。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通道”则给这条路铺设了支撑主体。开展的绿色通道活动不只是停留在意见建议的收集、处理、解决这个层面上,而真正目的是通过绿色通道让职工广泛参与进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这一载体,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广纳良言谋发展,共为企业做贡献。

通过“绿色通道”及时了解职工心声,通过“绿色通道”,有效行使了分局党、政、工、团等组织的职责,真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理顺职工情绪,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使“绿色通道”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创建了一个载体:通过开展绿色通道活动,创建了集思广义、上下交流、排忧解难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把发展的目标与实现职工全面发展的目标融为一体,充分激发职工的发展愿望,不断增强职工的创造活力,使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得到最充分的迸发和释放,推动了分局的和谐发发展。制定了一套流程:通过绿色通道,确保基层职工的意见建议从提出登记到结果处理都能够环环相扣,使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管、专人问,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职工意见建议收集登记处理流程。

整合了服务资源:通过绿色通道,按程序由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协调,按规定相关部门负责解决处理落实,使分局整个服务资源得到了整合,避免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战和推诿扯皮的现象,使建议处理落到实处。落实了相关职责:绿色通道方案对职工的意见的处理、范围、权限,以及处理办结的时间、处理结果的反馈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各项责任都落到了实处。加大督察力度,及时查处在流转工作上的漏洞,把各环节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了一个机制:绿色通道活动的开展,首先建立健全了职工思想动态、汇集和反映机制,真正做到思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实现了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工作方针;其次做到了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形成了人文环境:绿色通道活动,以和谐的理念为支撑,以和谐的作风作保证,积极为干部、职工之间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了上下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干群之间、职工之间的和谐,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相包容的良好人文环境。

四、几点体会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实施绿色通道的认识,通过不断创新内容,丰富形式,使活动更有特色、更加扎实、更具成效,最大限度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绿色通道的实施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坚持规范运作,持之以恒。三是绿色通道的实施需要各单位、部门的支持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各单位、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把绿色通道的实施作为履行职责、服务企业的一个载体与机制,通过绿色通道这个平台,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河南公路港务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4.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意见 篇四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 实 施 意 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全县师德建设工作动员会精神,进一步巩固师德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师德水平,促使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崇高风尚,着力打造一支“让学生乐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突出问题为关键,引导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提高师德素养。

二、组织机构

为提高效能,强化职能,切实建立长效机制,中心学校成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工作领导组:

组长: 成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

三、目标任务

发扬成绩、扩大成果,规范管理、创新方法,积极探新形式下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新方法,加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

一是全力打造品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二是让师 德师风、行风、校风向更好的方面转变,杜绝有偿家教、以教谋私、歧视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发生;三是努力提升教师政治素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突出教育教学工作核心地位。

四、具体作法

(一)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师德长效工作责任制、学习制度、研究制度、承诺制度、督查制度、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问题处理报告制度。尤其要建立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承诺制度,校领导集体要敢于向社会、家长承诺提高办学质量的宗旨,班主任、课任教师要敢于向学校承诺教育责任和教学效果。

(二)加强领导,实现师德建设工作经常化

1、成立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工作领导组,切实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任务落实,中小学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并落实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具体责任人,要形成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和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

2、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活动方案,并做到对每位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督查、有考核、有反馈,做到师德建设工作时时有人问、事事有人抓。

3、及时召开校级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动员大会,让每位教职员工都投身到师德建设活动中来,做到人人有目标。要建立和完善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档案,学校师德档案要做到十有:(1)有组织领导和专抓工作组,(2)有活动方案,(3)有完整有序的专项会议记录,(4)有专题讨论和会议记录,(5)有师德知识测试试卷及成绩登记,(6)有向社会及学生发放的师德问卷调查,(7)有师德考核结果,(8)有师德报告会的相关材料,(9)有师德(德育)课题相关材料,(10)有师德工作总结。教师个人师德档案要做到七有:(1)有个人专项学习笔记保证每年每人5000字以上,(2)有心德体会(每年2-4篇次)和反思小结,(3)有查摆问题和整改措施,(4)有师德述职过程(记录、图片)及述职报告,(5)有个 人师德承诺报告,(6)有个人师德考核结果反馈,(7)有个人师德专项档案盒。师德档案单独立卷,专柜存放。

(三)健全机制,实现师德建设工作规范化。

4、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第29个教师节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主的讲话、十七大文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及党和国家的重要决议决定等,教师学习要做到有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5.坚持正常的师德承诺制度。每学年要组织教师围绕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一次师德承诺活动,尤其要突出对“六个严禁”的承诺,即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违规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的财物;严禁有偿补课;严禁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弄虚作假、抄袭剿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严禁从事第二职业,或擅自到民办学校兼课;严禁参与邪教、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

6.坚持正常的师德反思总结制度。各校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师德、反思会,组织教职工开展师德反思活动,让教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此基础上,各中小学对本校师德师师风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自评,教师个人师德总结存入个人师德档案,各中小学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自评总结材料在春、秋两学期的6月底、11月底分别上报县教育局。

7.坚持正常的师德师风督查通报制度。并把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到开学、期中教学检查和综合考评中去,对督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责令限期整改。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做到紧抓不放、长抓不懈。

8.坚持师德师风民主评议制度。积极开展“社会评学校、家长评教、学生评教、领导评教、教师互评”活动,学校聘请有关方面人士作为评议员,组成师德师风评议团,坚持每学期请评议团对本校的师德师风情况 进行一次评议。要通过向家长发放问卷、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等形式,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立体监督网络,发现问题,及时纠处。

9.坚持师德建设工作考评制度。每年中心学校按照《富蕴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对师德建设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按照《富蕴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从不同层面(学校、本人、年级组、学生)对每位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坚持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即师德考核不合格,考核定为不合格,两年内不能评优评先,不能晋职晋级。

10.坚持正常的师德建设工作奖惩制度。认真贯彻执行 《地区中小学教师违反从业规定行政处分暂行办法(试行)》。(1)大力宣传表彰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学校不定期组织师德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和开展师德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激发广大教职工修养师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凡经查实,教师发生”六个严禁" 所列行为之一者,即对该教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学校班子成员当年不评优不评先。

(三)丰富内涵,努力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科学化

11.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措施,坚持以学习教育为主导、以活动为抓手、以制度为约束、以考评为手段、以激励为动力,把师德建设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项活动中去,通过长期不间断的潜移默化,陶冶师德情操,养成师德自律。

12.定期开展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把开展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每学年开展1-2次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包括举办师德述职、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师德主题征文比赛;教职工书画作品展;举行师生双向承诺活动;开展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帮扶活动等等。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创新内容的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开创师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l3.领导班子要严格自律、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 专业技术能力,自觉成为师德建设的一面旗帜。学校领导班子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亲和力影响每一位教职工。要认真贯彻执行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通过教代会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的通知》精神,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工作,自觉接受教职工代表的评议和监督。

14.学校要从政治、业务、生活上关心爱护教职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各中小学每学期要召开一次教代会,进行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等民主制度,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激发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精神。

15.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有机渗透。要把师德建设工作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与学校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质量检测,学校安全工作结合起来,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把广大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变成修养师德的过程,让师德建设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库尔特乡牧业寄宿制中小学

5.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工作方案 篇五

一、工作目标

2004年,根据市的统一部署,我镇开展了网吧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了黑网吧蔓延的势头,网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2005年,我镇按市文广新局批准的全镇7个网吧指标合理规划布局,并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抽签方式产生网吧特许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支持。但是,从网吧市场的现状来看,我镇网吧管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突出表现在: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供求矛盾还比效突出;市场管理不够健全,市场秩序还比效混乱;市场竞争不够公平,黑网吧(即无证无照、证照不齐或超范围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员的场所)还屡禁不止等各方面。要彻底解决我镇网络文化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市场整合,形成布局科学合理,供求关系平衡的网吧市场体系,引导网吧行业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网吧行业向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引导公平竞争,规范经营行为,提升行业形象,维护。

优惠。鼓励和支持网吧连锁经营企业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现有网吧独立门店,通过以上方式每发展一间直营连锁门店的,可在今后的发展总量中直接再获得一间直营连锁门店的指标。鼓励和支持网吧连锁经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份额,打造本土品牌。鼓励网吧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经营,开展增值服务,努力把网吧改造成功能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有益的数字文化家园。

(二)、突出查处重点。

以黑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网吧消防和治安管理这四个问题为重点和突破口,严肃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切实维护网吧市场秩序。

切实查处取缔黑网吧。将查处取缔黑网吧纳入全镇清理整治无证无照非法经营行为专项行动统一部署,全力查处取缔,坚决不留死角。对黑网吧要查封其经营场所,没收其经营工具、设备;对于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专项行动期间取缔的黑网吧,要防止其死灰复燃;对以电脑培训中心、劳动职业技术培训班、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等名义变相经营网吧的,要予以查处取缔。对明知是黑网吧而为其提供接入服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要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查处。

切实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严格执行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对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累计2次接纳未成年人或一次接纳3名以上(含3名)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要责令停业整顿;对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一次接纳8名以上(含8名)未成年人或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坚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切实打击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利用网吧经营场所传播淫秽色情、赌博等有害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镇执法分队协助市文化行政部门落实终端监控制度和日常巡查制度,指导、监督网吧切实落实用户上网登记和上网信息记录留存措施,保证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在线运行。

切实加强网吧的消防和治安安全管理。加强对网吧依法履行治安、消防安全职责的督查力度,严厉查处网吧在营业时间封堵或者锁闭门窗、安全疏散通道或安全出口,违章关闭消防设施、切断消防电源,以及消防设施管理、值班人员和防火巡查人员脱岗等违法行为,强化日常监管措施,严肃查处发生在网吧的治安案件。

(三)健全管理制度。

结合我镇网吧市场实际和网吧整治工作取得的经验,大力拓展管理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全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网吧市场有序发展和网络文化产业持续繁荣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属地管理责任制。网吧的管理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制。镇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部门积极性,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加强辖区内网吧的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网吧管理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将触角延伸到村,支持、指导、配合好建立网吧长效管理机制工作。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分队每星期不定期对辖区内网吧进行巡查。

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镇网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联席会议,组织、协调、督办查处行动,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联合执法制度。网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国办发[2004]19号文件的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强化行业监管;同时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查处违法块规力度,文化、公安、工商、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联合检查,保证每月有一次联合执法行动。

终端监控制度。所有网吧必须统一安装网吧运营监控管理软件及网络安全管理软件,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组建网络监控管理平台,把技术监控和人工监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杜绝违法经营行为。

社会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社会监督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各职能部门举报监督电话、举报信箱,并做到24小时畅通;镇应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同志、学生家长、教师代表为义务监督员,建立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

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健全网吧属地管理责任制度,把网吧管理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对工作不力或造成责任事故的单位实行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镇政府要将网吧管理工作纳入到年终岗位考评体系。

6.脱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篇六

雁江区中和镇太和初中

为扎实推进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培育和践行工作,引导我校师生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和践行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我校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基本内容,引导全校师生普及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在思想感情上认知认同,在学习生活中遵循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融入全校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最终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珍惜生命教育为切入点,以传播、结合、融入为基本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分步骤有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教育体系。

二、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本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特成立龙潭小学2014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领导小组: 组 长:杨学荣 副组长:肖洒

组 员:李飞亚 文松林 彭育华

三、内容与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LED滚动播放,用好用足学校板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师生熟读并能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

2.成立学校宣讲团(以陈超校长为组长),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全面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解读,帮助师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

3.开展“六个一”教育活动,即制作一期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一次“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演讲比赛、教唱一首体现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的歌曲,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组织一次贯彻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召开一次融入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讲堂活动。

(二)进一步推进课程育德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各学科教育教学。

1.全面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精神,坚持全面落实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篇目的特点,有机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充分挖掘有关生命教育的各种题材,对学科课程的生命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通过专题讲座、交流探讨、组织参观、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社会志愿服务等,帮助师生理解生命的尊严,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培养对自己和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

(三)进一步抓好“八结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各项工作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国家总的目标下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

一是开展“我诚信 我圆梦”活动,将诚信教育与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挖掘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结合学校实际,组织“诚实守信我能行”活动,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形成自觉学习、主动践行诚信道德的良好品质,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促进者。

二是开展“我友善,我圆梦”活动,开展“说说身边感恩的事”、“牵手同学、共同进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同学的感恩信任之情,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互进的热潮,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友善互助进步的向上精神。

2.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强化“四种意识”、提高“五个力”,尤其是在筑牢教育为民的宗旨意识、提升教育惠民的服务意识、强化廉洁从政的自律意识和推动教育发展的进取意识重点开展宣传教育。

二是坚持党员领导带头学、党员干部自觉学,学校集中学等方式,组织“三项学习、三个讨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撞击力。切实做到“五有”,即学习计划有安排、学习方式有体现、学习重点有布置、学习宣传有平台、学习交流有研讨。

三是加强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在选人用人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贯穿于反对“四风”“五化”“六病”“七难”,引导领导班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党风、政风、行风和文化建设当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党员教育管理中,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开展选树先进典型和评先表彰活动,注重先锋示范引领,在优秀典型引领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力。

四是在教师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三访”活动中作表率、在廉洁从政廉洁从教中做表率、进一步树立教师“立德树人做表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象。

3.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相结合。

开展“我敬业 我圆梦”活动。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做表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系列活动。

一是开展专题学习活动。组织广大教职工开展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八项规定和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关精神;学习身边师德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精神等五项专题学习活动,帮助教职工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二是开展“立德树人”践行活动。结合学校开展的“我的中国梦”、“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活动,引导教师加强个人道德学识修养,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开展感恩践行活动并起示范带头作用,做到行为世范,自尊自爱,廉洁从教,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牢记教书育人神圣使命,严守师道尊严。

三是开展“廉洁从教”践行活动。组织教师开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承诺活动,为下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4.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课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教学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清明节网上祭扫英烈、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六一儿童节向国旗

敬礼活动开展友善教育,结合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孝敬教育等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民族团结力。

5.与先进人物学习宣传相结合。

开展学习雷锋、争做美德少年等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宣传在“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礼”、“环保节约”等方面有突出事迹的好少年,组织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走进校园,引导全校师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整个社会营造“学习先进、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6.与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相结合。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宣传工作,继续办好“道德讲堂”,不断充实和延伸讲堂讲堂内容,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孝道、团结等传统美德。另外开展加强“三节”的宣传,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从小养成节约粮食、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习惯。

7.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大力宣传“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鼓励广大师生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的三关爱志愿服务,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志愿服务和“学雷锋爱国报国”活动,弘扬社会正气,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良好社会氛围。

8.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重视和规范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组织家长讨论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和方法,开展学

校德育开放日活动、教师家访、珍惜生命主题教育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千家万户,促进先进、文明、健康的家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小组成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活动措施,狠抓任务落实,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营造良好氛围。

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领全校师生自觉和主动参与活动中来,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加强活动宣传报道,采取消息、图片、评论、综述等形式,广泛宣传学校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情况,扩大社会影响。

(三)注重活动实效。

要结合学校实际,按照适应师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要求,创新活动思路,提高活动实效,将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帮助全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及时报送信息。

学校德育辅导员王娟负责教育实践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报

7.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篇七

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价值规律作用, 价格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 由于市场调节在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利益分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加之其它主、客观因素影响, 常常引发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异常波动, 最终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不稳, 甚至异常波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物价大致历经七次震荡波动, 物价 (CPI) 涨幅峰值与降幅谷值落差达25.5个百分点。

物价攀涨、涨速过快, 尤其是持续高位运行, 势必造成居民, 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压力过大、心理不安, 甚至会引发恐慌, 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反, 物价下跌、跌幅过大, 特别是持续徘徊于低谷, 则会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滑坡, 工业生产萎缩, 市场供给减少, 最终诱发新一轮物价上涨。

长期以来, 围绕如何稳定物价, 理论界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政府也在积极探索, 寻求对策。但是, 物价波动不稳的态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调控物价频频陷入“控制上涨与遏制下降”交替轮回的怪圈。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的历史状况, 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典型的实证分析, 认为物价波动不稳的根源在于稳价基础不牢固, 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调控政策前瞻性、预见性较差。本文主张立足长远规划, 综合标本兼治, 构建行之有效的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实现促经济、保民生、稳大局之兴国大计。

二、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涵义

应深刻理解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涵义, 主要两点:一方面稳定物价长效机制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非冻结物价, 另一方面这种长效机制是能长期发挥稳定物价总水平功能的制度体系。

(一)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非冻结物价

物价总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如年、季、月) 内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 它的升降变化及涨跌幅度大小, 取决于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涨跌变化状态。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方面, 市场物价状况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 决定了物价总水平不可能一直不变;另一方面, 市场物价状况会反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物价总水平的适度波动是协调经济发展的杠杆。因此, 稳定物价不是冻结物价, 亦非让通货膨胀率为零, 而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 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 长期发挥稳定物价总水平功能的制度体系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 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所谓长效机制, 指的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稳定物价长效机制是指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 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并能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稳定物价长效机制与政府实施的临时性平抑物价措施不同, 凸显两大特点:第一, 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即稳定物价的每项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各项措施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套, 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规范运行, 而且这种运作模式是相对固定的。第二, 功能的前瞻性和长期性。即机制具有主动、预防式稳定物价功能, 能够把引起物价异常波动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甚至免其发生, 具有较强的预见性;这种制度体系是长期有效的, 各项工作要发挥的功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是长期的、持续的, 而不是采取的临时措施。

三、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物价波动不稳、特别是异常波动, 不利经济发展, 影响居民生活, 危及社会稳定。因此, 千方百计稳定物价, 尤其是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意义重大。

(一) 实现物价长期基本稳定的根本所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产品价格体系在整个价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农产品价格成为左右市场物价变动的“领头雁”。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还是之后的市场经济模式, 每一轮物价波动都与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密切相关。1994年, 由于粮棉提价, 加之多年积累的农产品供求矛盾集中释放, 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当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上涨39.9%, 其中:粮食类上涨46.6%, 经济作物类上涨44.4%, 禽畜产品类上涨44.6%;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19.5%。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当年CPI涨幅高达24.1%,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8% (粮食上涨50.7%, 油脂类上涨61.3%, 肉禽及制品上涨41.6%, 鲜菜上涨38.2%, 糖类上涨32.8%) , 物价涨幅创改革开放以来峰值。与此相反, 1998年之后几年物价持续疲软与那段时期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不断下降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局限性和周期性是导致一定时期农产品供求矛盾恶化、价格异常波动的根本原因。而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又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历史上, 粮食、棉花、生猪、果菜等主要农产品屡屡发生“买难”、“卖难”问题, 致使价格异常涨跌, 比价扭曲, 进而引发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及相关服务项目价格连锁反应, 最终导致物价波动不稳、甚至异常波动。因此, 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和关键。

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 稳定农业生产, 保证市场供给, 维持供求基本平衡, 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不断巩固稳价基础, 实现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二) 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物价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 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价格总水平的波动直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进而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

从图1可以看出, 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在趋势和强度上都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物价波动越频繁、幅度越大, 经济发展愈加动荡不稳;反之, 经济发展会相对平稳。1997年以前, 物价起伏波动幅度大、频率高, 经济增长同样呈现出高震荡态势, 振幅在5.2%到15.2%之间;之后, 物价波动幅度收缩、频率明显降低, 经济发展相对平稳, 经济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

价格总水平波动影响生产者行为, 导致工、农业生产波动不稳;影响经营者行为, 助长投机钻营, 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影响消费者行为, 遏制消费需求, 导致需求不足;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 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严重浪费, 从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环节的调节作用:保护生产者利益, 稳定生产, 保障供给;规范市场秩序, 营造有序竞争格局;合理调节社会集团、各地之间的收益分配, 积累与消费的重大比例关系, 缩小贫富差距;合理引导社会投资与消费,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 只有物价稳定了, 才能通过价格准确地计算和反映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才能有效利用价格杠杆, 调整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三) 落实惠民政策, 保障改善民生的本质要求

保障改善民生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收入、物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 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收入、物价问题, 力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并以此为切入点,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 但增长波动较大, 物价波动不稳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图2显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扣除物价涨 (跌) 因素后历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第一, 城乡居民收入随物价波动而震荡。受物价波动影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跨度在-0.8%到13.4%之间,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跨度在-2.6%到13.5%之间;第二, 物价波动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而不稳。1985年以前, 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大幅度提高, 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之后, 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总体高于农民人均收入增幅。

近几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扩大直补范围, 提高种粮补贴金额, 却出现农民种粮收益增幅下滑、靠种粮增收困难的局面, 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惠及农民的支持被农资大幅度涨价侵蚀较多。调查资料显示, 2007-2011年, 粮食主产区河南省每亩小麦生产成本年均增长7.9%, 而每亩平均生产收益年均增长6.8%。长此下去, 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导致粮食生产滑坡, 反过来诱发粮价波动不稳, 形成恶性循环。在城市, 由于近几年物价持续上涨, 惠民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比如, 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让利于民而修建的普通住房, 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可以说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 由于商品房价格持续飙升, 大大高于经济适用房价格, 一些人便利用手中职权, 直接或协助中介倒卖经济适用房, 严重影响安居工程的健康、顺利推进。

因此, 只有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才能真正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不断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实现城乡居民对改革成果的平等、共享。否则, 保障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 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价格总水平的异常波动和市场价格秩序的混乱, 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物价过高, 居民生活压力增大, 涨价预期增强, 对社会的满意度降低,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物价下跌、经济发展迟滞、企业效益不好、下岗人员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同样不利于社会稳定。物价异常上涨或下跌, 往往成为一定时期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诱因, 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988年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源于物价的大幅上涨, 次年的政治风波与物价上涨不无关系。这两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分别高达21.8%和13.9%。物价高涨, 货币贬值, 通胀加剧, 基于对涨价的担忧, 百姓心理恐慌, 纷纷抢购商品。抢购风导致囤积居奇和倒买倒卖猖獗, 反过来助推物价上行, 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之中。1998-2003年, 我国物价接连走低, 各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降幅分别为2.6%、3.0%、1.5%、0.8%、1.3%和0.1%。由于这几年物价持续低谷徘徊, 居民收入预期下降, 收入增速下滑, 工人工资甚至呈现出负增长, 出现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国内一些地区因下岗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 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事实证明, 物价稳了, 民心才稳, 社会才稳。物价异常变动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因此, 要维护社会稳定, 尤其要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首先保持物价稳定。在我国已经进入高风险的社会失稳期, 社会稳定度比较低的新形势下, 稳定物价的重要性更为显赫。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特别是稳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主要工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 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增强和谐气氛, 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五) 有利于政府干预和调节市场、走出调控物价的怪圈

众所周知, 市场调节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变化, 传递市场供求信息;能够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 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 市场调节本身又明显存在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这种缺陷会导致价格与价值有时会不一致, 甚至出现严重的背离, 引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进而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 市场不是万能的, 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 也要发挥政府适度干预和调节的作用。当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即出现市场失灵时,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管理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这也正是政府同市场必须共同工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原因所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 影响物价波动不稳, 甚至异常波动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 大大增加了政府干预和调节市场、调控物价的难度。长期以来, 由于调控物价的相关政策、措施短效足、长效缺, 整体配合度不高, 加之调控手段过度依赖行政指令, 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调控物价频频陷入“控制上涨与遏制下降”交替轮回的怪圈。以一些地区的“限价令”来说, 对农产品进行指令性价格管制, 固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短期内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 但人为地强行压低农产品价格, 无疑会伤害广大农民的利益,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 为后续市场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埋下祸根。

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就是要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生产、流通、存储、管理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着眼于长远, 既能发挥短期效用, 更能实现长期给力。要集中体现长期性、系统性、超前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 政府才能有效发挥干预和调节市场作用, 才能走出调控物价的怪圈, 才能实现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六) 有利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确保价格改革顺利推进

物价稳是人心稳、经济稳、社会稳的前提和保障。物价稳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确保价格改革顺利推进。实践证明, 在物价相对稳定, 供求关系比较缓和的条件下进行价格改革, 付出的代价少、成本低, 对社会的震动轻, 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小。改革较容易推进, 成功的机率最高。1988年“价格闯关”之所以搁浅, 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相继放开4种主要副食品和13种名烟名酒价格后, 引发抢购风潮, 物价大幅上涨, 人心不稳, 社会秩序混乱。国务院宣布加强物价管理, 不再出台调价项目, 已经通过的《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也暂缓推行。工作中心转向了治理经济环境, 整顿经济秩序, 控制通货膨胀。1992年, 价格改革力度空前, 经济社会没有出现动荡不安。当年新放开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达648种, 农产品价格50种 (在全国844个县 (市) 范围内, 放开了长达几十年由国家统购的粮食价格) , 放开了除盐和药品以外全部轻工业产品的价格。这次“价格闯关”之所以成功, 得益于三年“治理整顿”后, 物价实现软着陆, 为价格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 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领域, 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不高;医疗、教育、房地产等民生价格监管不力。这些领域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不理顺, 尤其是基础资源 (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和土地等) 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民生的改善和其它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时期, 我国将全面推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环境价格、社会体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八大领域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头绪多、任务重, 而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 影响物价不稳定因素较多。要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最大程度化解因改革而产生的价格冲击波, 必须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为改革孕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改革创造合适的机会和条件。

四、总体思路

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一套具有预防、破解物价波动不稳功能的制度体系, 政府作为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 协调、监督制度体系内部各要素的规范、稳定、配套运作, 保证机制长期、高效、顺畅运转, 实现稳物价、促经济、保民生的最终目标。稳定物价长效机制运转流程如图3所示。

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一套规范、稳定、协调的制度体系, 关键是要有一个长期维持制度体系正常运行的“动力源”。两者既相互制约, 又相互依赖。制度体系是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内在体现, 是动力源发力的依赖和支撑点, 同时会约束发力的方向;而“动力源”则是稳定物价长效机制得以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是监督、落实制度体系的耳目与动因, 事关机制效果的显现。可以说, 缺少了“动力源”, 制度体系就好比无源之水、形同虚设;与此相反, 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 “动力源”就如同水上浮萍, 无的放矢。

实现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预期功能, 政府作为“动力源”应发挥三大作用:一是根据物价异常波动成因, 制定制度体系内部各要素自身运作机制;二是按照分工协作原则, 协调制度体系内部各个机制规范、稳定、有序配合;三是充分依靠“有形之手”, 推动、监督制度体系长期正常运转。

实现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预期功能, 配套的制度体系要能打出“组合拳”。首先, 内部各要素要对症下药, 针对性解决物价问题。要立足生产, 建立稳定供给机制, 避免供给波动不稳造成物价起伏震荡;要畅通渠道, 创新高效流通机制, 遏制流通环节多、费用高助推物价持续上行;要依托仓储, 完善储备吞吐机制, 避免“谷贱伤农”或“抢购大战”;要规范经营, 强化市场监管机制, 严厉打击不法经营、哄抬物价行为;要预防为先, 搭建监测预警机制, 增强对价格变动趋势的预知和把握能力;要审时度势, 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避免因政策失误导致调控物价频频陷入“控制上涨与遏制下降”交替轮回的怪圈。其次, 内部各要素要相互配合发力, 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这就要求各机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各机制之间具有关联性, 各机制运作有条不紊、配套而没有矛盾冲突。

五、具体措施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配套措施, 多措并举, 综合发力, 保障稳定物价制度体系的正常运行, 实现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预期功能。

(一) 大力发展生产, 优化产业结构, 保障市场供给

千方百计稳定农业生产,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一, 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巩固改善农业基础;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二, 不断完善、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 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 稳定粮食生产;第三, 大力扶持畜禽、水产养殖、大棚蔬菜生产, 建立长期鼓励、扶持政策机制, 保证副食供应;第四,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坚持不懈稳定工业企业生产, 保障工业品市场供给。在努力为工业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发展能力的同时, 严格工业审批项目, 杜绝重复投资、无优势可依投资项目上马, 避免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维持工业品供求基本平衡总格局。

创新公共产品提供方式, 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我国公共产品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 公共需求快速增长, 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市场需求的主流;另一方面, 公共产品主要依靠政府提供, 供给明显不足。而且, 由于定价机制不合理, 公共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甚至出现“政府定价, 企业赚钱, 百姓埋单”的怪现象。因此, 要在公共产品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变政府单一供给的模式,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打破市场垄断。要不断加大公共产品领域投入, 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缓和公共产品供求矛盾。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 不断改造提升制造业,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促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增强市场的有效供给, 缓解结构性供求矛盾。

(二)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导致的“两头叫、中间笑”现象充分说明流通领域存在很大弊端。据调查了解, 目前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经过多级批发、多级零售, 每一个环节均至少加价5%~10%, 这些成本最终都会加入到零售价格中;7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要经过农民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 直接导致零售价格较收购价格成倍翻涨;2010年, 我国物流总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 远高于发达国家9%的平均水平, 而运输费用又占物流总费用的50%以上, 高运输费用成为助推不少商品价格高升的重要原因。因此, 疏通流通渠道,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对稳定市场价格至关重要。

疏通流通渠道, 必须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运输政策, 并不断扩大“绿色通道”辐射品种范围, 撤销一切不合理关卡, 杜绝地方保护主义, 建立全国大市场新格局;要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充分发挥农副产品骨干企业作用, 扶持建立“场地挂钩”、“场场挂钩”和“农超对接”等各类营销模式, 减少流通环节, 拉近产销距离, 消除层层加价;要通过切实规范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 取消市场管理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等不合理收费项目, 取缔二级及以下道路、桥梁等任何形式的道路通行费收费行为, 严惩搭车收费等不法行为, 降低流通成本, 遏制物价“水涨船高”;要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菜店以及以存放农副产品为主的冷库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实施优惠政策, 减少企业运行成本, 降低产品终端价格。

(三) 完善价格立法, 规范市场秩序, 加大监管力度

良好的市场秩序, 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近几年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暴涨, 主要是由于一些游资和不法经营者扰乱市场秩序, 用不正当手段操纵所致。因而, 必须完善价格立法, 加大价格监管及执法力度, 着力规范市场秩序, 约束市场主体经营行为, 有效稳定社会预期, 避免涨价连锁反应。

要加强价格立法, 完善价格法律体系, 弥补《价格法》真空地带, 真正实现价格监管能够以人为本, 有法可依;要加大价格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以及变相涨价、串通涨价、价格垄断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要建立健全价格调控体系, 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 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 促进价格平稳运行;要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 避免不合理费用计入成本、推高价格;要积极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 建立健全价格信息发布机制, 公开曝光价格违法典型案例, 营造有利于稳定物价的舆论氛围。

(四) 强化监测预警, 狠抓储备调节, 建立价格调控协调机制

要不断提高价格监测预警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价格监测是价格调控工作的导航仪, 是制订价格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 要高度重视价格监测预警工作,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严格执行价格监测预警制度, 密切关注粮油、副食品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国内外重要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的跟踪监测, 深入分析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特点及原因。依靠监测预警, 预测、捕捉并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充分发挥储备吞吐和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不断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 充分发挥储备吞吐“蓄水池”功能, 及时调节商品供给, 缓解供求矛盾, 平衡供求关系, 稳定商品价格。通过吸储, 缓解“卖难”, 抑制价格持续下跌;通过抛售, 增加供给, 遏制价格节节上涨。不断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制度, 确保基金征收及时、足额到位, 着力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题。要把握关键, 滚动发展, 并强化监管, 确保专款专用, 提高政府调控价格的实际能力。

由于引起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复杂多样, 平抑价格异动要打组合拳才会有效。价格部门能够调动的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是有限的, 单靠价格部门自身的力量显然不够, 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 联手出击。因此, 必须建立跨部门的价格调控协调机制, 明确分工协作, 各司其责, 相互配合, 统一行动, 发挥“组合拳”作用, 应对价格异常波动。

(五) 提高中低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近几年来, 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拉动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结构性物价上涨又反过来不断恶化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 高收入阶层凭借强劲的购买力, 不断拉动高档消费品、商品房及相关产品及服务项目价格节节攀升;另一方面, 高收入阶层通过各种投资途径使资金资本化, 不断聚集财富, 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形成了“劫贫济富”的恶性循环。因此, 必须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遏制物价结构性持续上涨。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要不断提高中低收入水平。必须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调整长效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遏制高收入阶层收入的非正常过快增长。要调整完善税收政策, 加强对高收入者阶层的税收征管, 向其征收累进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和特种消费税等。同时, 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强化税收对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 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分配公平, 防止两极分化。通过税收的方式有效干预市场, 引导物价水平理性回归。

(六) 构建多元储备体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更加错综复杂。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价格调控体系,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合理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增强抵御、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的掌控能力, 减轻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产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 改变被动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局面;降低我国在能源、原材料方面的对外依存度, 以能源、物资等储备代替单一的外汇储备, 加快构建多元的国家储备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抵御输入性通胀的能力。我国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具有能耗大、排放多的“高碳”特征。国际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往往使我国面临极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减少对传统能源及原材料的依赖程度, 增强抵御输入性通胀的能力。

(七) 深化价格改革, 理顺价格关系,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基本确立, 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如资源和环境领域、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领域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 必须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抓手, 深化推进价格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价格体系方面的改革, 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理顺价格关系, 实现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深化推进价格改革, 必须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价格在调节供求、配置资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切实理顺不合理产品差价、比价关系, 不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要防止“一刀切”, 坚持“调、管、放”结合, 大力改进价格管理方式, 该调的调, 该管的管, 该放的放;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信念, 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 尤其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价格改革, 切实加强价格监管, 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配套性和连续性, 减少和避免改革的盲目性, 降低改革成本, 提高改革效率;要建立与新时期、新形势相适应的高效价格管理体制, 强化发挥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的同时, 建立权威性、综合性的议事机构, 共同参与和协调宏观价格调控问题。

由于价格改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 推进价格改革, 一定要把握好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承受能力, 防止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八) 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灵活性, 有效缓冲物价波动周期惯性

一般来说, 物价运行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干预, 物价上涨或下降变化趋势出现以后, 就会持续下去, 直到形成这种惯性运动的推力完全消失才能停止。因此, 物价调控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灵活性, 在惯性的消极作用产生之前将其控制, 否则, 可能因政策滞后而导致不良后果。

要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及时调整税收、投资等政策, 抑制物价波动惯性。我国CPI在1990年走出低谷后开始不断上升, 1992年上涨6.4%, 1993年猛冲至14.7%。此时政府应当意识到经济扩张及物价运行的惯性, 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适当控制投资的增长率。但实际上, 1993年投资增长率却猛升至61.8%, 其结果导致了1994年24.1%的高物价涨幅。因此, 调控物价一定要全面分析影响物价变动的种种因素, 把握物价运行的趋势、特征, 抓住时机, 实施必要的、合适的财政政策。

要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及时调整社会需求总量, 抑制物价波动惯性。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异常变动也是导致物价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1988年与1994年出现的两次物价异常上涨与1987—1988年以及1992—1993年货币的超量投放直接相关。再比如:1995年, 我国CPI上涨17.1%, 为遏制物价大幅上涨的势头, 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1996年物价涨幅急剧回落至8.3%。考虑到物价变动的惯性力量, 国家应该及时调整货币政策, 防止物价持续大幅下降。然而, 政府却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致使1997年物价涨幅再度大幅回落至2.8%。1998年上半年的货币供应量M1, 比年初下降了1000多亿元, 是历史上所未曾出现过的, 与1997年同期相比, 也仅增长了8.7%,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货币供应量减少, 导致内需不足, 1998年和1999年物价更是呈现负增长, 分别下降0.8%和1.4%。由此看来, 及时选择恰当的货币政策, 对于调节社会需求总量, 稳定物价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以稳定物价为总揽,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改善民生, 建设和谐社会。由于影响物价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复杂多变, 所以, 这种长效机制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随着时间与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因此, 研究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一要立足长效寻对策;二要全面考虑重成效;三要因地制宜破瓶颈;四要创新机制求发展。只有这样, 稳定物价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其预期功能和长效作用。

摘要:物价波动不稳, 甚至出现异常波动, 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的历史状况, 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典型的实证分析, 认为物价波动不稳的根源在于稳价基础不牢固, 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调控政策前瞻性、预见性较差。主张立足长远规划, 综合标本兼治。构建稳定物价长效机制, 旨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配套措施, 建立稳定高效的生产、流通、管理机制, 保持物价总水平长期基本稳定, 实现促经济、保民生、稳大局之兴国大计。

关键词:稳定物价,长效机制,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毅武.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现代市场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2]毕井泉.切实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监管, 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 (8) .

[3]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构建稳价安民长效机制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12, (2) .

[4]于学军.1998年货币政策效用解析[J].经济研究, 1999 (, 3) .

[5]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年报[R].国家统计局, 1979-2011.

上一篇:满分作文题记 开头 结尾下一篇:初春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