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精选8篇)
1.重庆高校 篇一
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成立
2014年04月13日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讯(记者 匡丽娜)4月11日,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成立,包括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内的我市6所高校成为首批联盟成员。
据了解,重庆有市属本科高校22所,和全国其他地方高校一样,这些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等问题。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市属院校的改革发展。
据悉,重庆参与首批试点的院校一共有6所,分别是: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今后6所院校之间将实现专业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着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称,教育部鼓励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但是应用型本科在我市乃至我国,都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重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2.重庆高校 篇二
关键词:财务风险,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经费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但由于国家投入经费不足,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增量经费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由此积累了相当的财务风险。如何在努力增加投入,缓解高校发展经费不足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已成为当前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重庆市高校也不例外,高校贷款规模逐年增高,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以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为例,2002年,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仅为28.70%,而到2006年,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41.65%;高校贷款利息负担与日俱增,财务风险凸现。据统计,重庆市高校2002年至2006年间每年的贷款利息支出占事业结余的比重分别为136.85%、77.44%、114.48%、138.02%、178.21%,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的事业收支严重入不敷出。在这种形势下,设计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合适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对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尹中晓、韩彦峰(2006)以陕西省省属16所高校2004年和2005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通过功效系数法,对16所高校进行了财务风险预警分类,闫天池、朱荣(2009)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韩彦峰李雪华(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效财务综合指标体系,但都没有用到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做实证研究,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后,再在功效系数法运用该权重求出该校财务风险水平的综合功效系数。最后再把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图1,图2的分析结果作对比,最后再给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二、重庆高校在校生规模与贷款规模的实证分析
如图-1,是重庆市高校本科在校生人数(1)与贷款额(2)的折线图。单位:千元
从图-1中可以看出,重庆市高校本科在校生人数与重庆市高校本科院校贷款额成正比。高校不断地扩招引发出高校的财务发生越来越大的困难,每年的贷款额度也在不断地增加。
如图-2,是根据《重庆市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统计出的98年到07年的教育经费收入与支出图。
注:教育经费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教育经费支出:包括事业性经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又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部分又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单位:千元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随学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到2000年教育经费收入(含贷款)略大于教育经费支出,从2002年到2006年国家财政性拨款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各高校依托银行贷款惨淡经营;从2002年到2004年,国家收紧银根,高校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并且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教育经费入不敷出;但到了2008年的时候,情况才有根本性好转,但相当部分高校由于前期负债过大,积累了大量财务风险,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进程与发展。
要准确评价高校财务风险,还必须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A H P(层次分析法)为科学计量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
A H P(A nalytic H ierarchy Process)又称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狄(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方法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要性;最后,基于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层次总排序,即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权重。
(一)基于A H P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最高层为目标层,即高校财务风险,准则层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三项指标,三项指标下面又包含若干个子指标,即指标层(见表-1)。
2、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首先,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层因素写成矩阵形式,并利用数值对其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
这里使用基建投资负债率、招生计划资金比率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扩招给学校的负债带来的影响。
其中,矩阵A表示A i和A j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9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标度的判断值可以根据调研数据、统计资料以及专家意见综合权衡后得出。其次,利用和积法、方根法或幂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而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得到λm ax后,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一致性指标CI=[(λm ax-n)/(n-I)],λm ax用M atlab软件得出,当CI等于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I愈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愈差。接着,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 I进行比较(R 1的取值见表4),当判断矩阵CR小于0.10时,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在此,利用专家打分进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通过和积法计算其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下(专家打分和计算过程略):
(1)判断矩阵A i→A(相对于高校财务风险而言,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2)判断矩阵U 1j→U 1(相对于偿债能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6所示。
(3)判断矩阵A 2j→A 2(相对于营运能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4)判断矩阵A 3j→A 3(相对于发展潜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本层所隶属的因素相对于上层因素的权重(因篇幅原因,计算过程省略)。
此计算结果即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9),其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这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以及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应用A H P不仅可以提高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指标权重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结果难以让所有的决策者接受。因此计算权重的方法还有待改进。
四、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实证研究
(一)功效系数法的原理
对所选定的每个预警指标根据行业经验规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满意值是人们根据自身或行业经验给出的一个值;不允许值是指被评价指标中可以接受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满意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许多财务指标都有标准值,应尽可能使用指标的标准值;第二,若该指标无标准值,可采用同行业的最高水平为满意值。不允许值可按同行的最低水平或本企业历史最低水平来确定。当进行企业间横向比较时,采用前者;当进行本企业纵向比较时,采用后者。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后,再用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的各指标的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求得平均数,即为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然后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大小即可进行警情预报。根据预警指标中各指标的特点,可按照以下规则确定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定义为极大型变量;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定义为极小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定义为稳定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区间最好的,定义为区间型变量。
对上述四类变量分别设计单项功效系数:
(4)极大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5)极小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6)区间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数)/权数
(二)根据功效系数的数值的大小,可将警情划分为相应的警限区间,如表所示:
上表根据综合功效系数分值情况,确定了各类警限区间。确定了各类警限的区间后,便可通过观测综合功效系数所在的区间监测警度,预报警情,即: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
(三)综合功效系数的计算
下面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运用功效系数法,分析该校的财务风险水平及风险因素。选取该校2007一2008年的财务报表,计算了财务风险的十二项财务预警指标,通过上面运用层次分析法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后,求出该校财务风险水平的综合功效系数。具体的各指标值的确定及单个指标功效系数的具体计算过程略。功效系数计算表如表-8所示。从表8中可以看出:
2007年,该校综合功效系数为84.56,警情等级:轻警;表明该校财务风险较低,资产状况较好。2008年,该校综合功效系数为77.71,警情等级:中警;表明该校财务风险较高,资产状况一般。
同法,可算出样本高校(重庆市某高校)1999年3月~2009年3月各月份的综合功效系数。
(四)预警曲线绘制及结果分析
为了直观表示风险程度,运用计算出的各月份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绘制出该校财务风险综合功效系数变化曲线,而财务风险是随着综合功效系数的增加而降低的,所以看的时候应该倒过来看,见图-3。
由图-3可见,1999年3月~2000年3月,该校的财务风险从无警到轻警,表明这可能是因为高校第一次扩招引起的财务危机,到2000年提示学校的财务状况有轻度风险,可能有部分财务预警指标超过了安全界限。2000年9月~2006年9月,该校的财务风险一度攀升,从轻警一直降到巨警,其原因可能是该校存在决策方面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持续增加,形成了过度负债经营的状况。自2006年9月起,学校决策层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该校的财务风险数出现缓慢回落,但是下降速度较慢,表明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此时,学校面临的偿还能力不足,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仍处于不良状态,预计该校财务风险将会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会太大,可能仍会处于中度风险区间。
图-3的结果与图-2的相互呼应,说明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做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四、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帮助高校化解财务风险一是切实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学校依靠银行商业贷款搞建设,是扩招后资金短缺造成的,有必然性。从总体上讲,重庆高校的建设是适度的,效果是明显的,风险是可控的。截至2006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占G D P的3.03%,距法定的4%相差甚远,切实增加财政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财务困难。对此江浙一些发达省份正在出台相关解决方案: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元财政资金直补高校贷款,浙江省财政则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贴息,重庆市从2008年起,根据教育部标准,也对扩招的学生按人头经费补齐。
2、实行贴息政策,发行教育国债。
全国政协的调研报告建议,应尽快着手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同时国家发行1 000个亿的教育国债,这样中西部义务教育的欠债和高校的合理贷款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教学自身规律及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明确每一所高校的定位和规模,强化功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要求。要科学规划,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学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以机制保证,避免人才资金浪费。
3、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校还贷。
比如拥有多校区的高校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部分贷款,对过度征用的闲置土地采取拍卖措施用于偿还贷款,等等。事实上,浙江、河南、山东等省高校已经开始了以土地置换方式还贷的行动,其中浙江大学就以24.6亿元卖掉了靠近西湖的湖滨校区。对于国土资源部有关“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的质疑,教育部有关人士做出了解释:“高校土地置换过程都是经过正常渠道的,已经发生的高校土地置换都符合政府规定的程序和现有土地政策。”
4、建立高校贷款监督机制,并且服务外包化。
3.重庆高校 篇三
摘要:项目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方法,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维度对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介于一般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生活质量现状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l(2009)06-0164-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早在1927年,奥格本(W.F.Ogburn)就对生活质量研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的“生活质量”概念,已经明显偏向主观领域。20世纪50—60年代是生活质量领域的兴起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转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既有情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包括对认知层次满意程度的研究,对满意程度的研究占上风。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广泛建立。坎贝尔等人于1976年还曾提出一项测量总体感觉的调查问卷表。美国学者戴(Day)完全从满意度的角度对美国生活中的14个领域进行主观测量。Schwartz基于价值范畴建立的主观指标体系。对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研究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如日本将“谦逊”列入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从文献分析中发现,就研究对象来看,国外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不同类型的患者或病人、老年人和国家居民等,没有以高校教师为对象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
从主观感受出发,生活质量是指对生活幸福的总体感受,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的全面评价。简言之,生活质量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主观体验。它表明,人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客观的环境中,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时,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虽然目前没有全面研究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质量的成果,但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了这一领域。如对重庆市高校教师的婚姻家庭生活质量的研究。故本研究从主观角度出发,对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生活质量研究的方法与样本
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搜集的相关信息,自编《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从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两个维度对其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其中的幸福感内容借鉴了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情感量表(Kamman&Flett)的部分内容;经试测修订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用于正式调查。对于评价指标,要求被试对每个项目,从“很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的likert 5点量表上作唯一回答,计分时依次计为5、4、3、2、1分。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对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10所重庆高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5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为92.3%。在429个样本中,专职教师303人,行政管理人员126人。本次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现状
1,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整体分析
本研究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经过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因素一全部涉及到工作方面的内容,故将其命名为工作满意度;因素二全部涉及到家庭方面的内容,故将其命名为家庭满意度;因素三主要涉及到健康与休闲方面的内容,故将其命名为健康与休闲满意度;因素四全部涉及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故将其命名为人际关系满意度;因素五主要涉及到居住环境方面的内容,故将其命名为居住满意度。经过统计发现(表1),这五项满意度的均数分别为:工作满意度2.93,家庭满意度3.96,健康与休闲满意度3.02,人际关系满意度3.85,居住满意度2.87。从图1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整体特点。
将这五项满意度进行简单平均,所得值为3.33,与总体满意度3.34基本接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高校教师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重庆市高校教师的家庭、人际关系满意度较高,分别排在前两位,并且家庭和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均值都超出了对生活的总体评价(3.34分),已接近比较满意的水平。
重庆市高校教师的健康与休闲满意度虽然在图1中居第三位,但实际上均值(3.04)并不高,处于一般水平。从具体项目看,重庆市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较为满意,这与重庆市高校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重庆市高校都为教师提供了定期体检的福利,这一措施也使得高校教师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利于自己对各种疾病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但对于休闲这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满意度却很低,处于较不满意水平,这与高校教师工作繁忙有一定的相关性,再加上近几年大学校园分区的情况,使得许多教师在往返的路途上花费了更多时间,而相应地减少了休息时间,而这对他们的休闲满意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扩招,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被要求在科研上有所突破,这使他们感到工作压力增大。虽然没有任何高校要求科研人员、学者或教授延长工作时间,但实际上,许多教师的工作时间都大大超过国家法定的8小时。教师这一职业似乎比别的行业拥有更多的自由,但这一自由并没有使教师产生更多的休闲时间。相反,由于科研、备课等工作均在“自由”时间完成,使得教师的实际闲暇时间低于平均水平。看似自由支配时间多并拥有寒暑假的教师职业,在休闲方面的满意度却处于很低的位置。吴丽民、陈惠雄对浙江高校教师苦乐源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闲暇缺乏的痛苦大于社会其他职业人群的平均水平。本次调查显示,重庆市高校教师在工作日的平均工作时间为8.50小时,其中有37%的高校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而在休息日,平均工作时间为4.70小时,其中有9.5%的教师甚至工作12小时以上。由此可见,由于工作任务的加重,导致了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尤其是休息日工作时间的延长,使得工作日与休息日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另外,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占用了本应闲暇的时间,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健康问题。
图1表明,高校教师对工作和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很低,二者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得分均在3分以下。工作满意度方面,就单个项目来看,尤其对单位提供的学习与培训机会、职业发展空间、收入水平等不太满意。这与周丽超对天津市5所高校的部分教师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高校教师对进修培训、薪水福利感到不满意。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较快,高校教师希望通过各种学习机会来提高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以进一步适应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们认为目前所在学校提供的学习与培训机会没有达到或接近他们的期望,再加上职称或职位晋升难度逐年增大,部分教师感觉高校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另外,许多高校教师目前的收入水平与自己的期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高校教师对其工作满意度较低。
高校教师对居住条件的满意度最低,均数为2.87分,排倒数第一位。这表明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很差。住房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住房问题仍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它不仅在高校教师中存在,在其它群体中也存在,过去存在,现在依然严重。虽然目前有一部分高校教师收入较高、住房条件较好,但并不代表全部,高校教师的整体住房水平仍有待提高。随着重庆市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规模会越来越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住房问题仍将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比较分析
其一,重庆市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生活满意度的比较。本研究中参与调查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共126人,经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在工作、家庭、健康与休闲、人际关系、居住等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及总体满意度均低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表明不管是在总体满意度还是在各个具体满意度方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都要高于高校教师。
通过t检验分析,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在总体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高校教师。另外,在健康与休闲满意度上,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行政管理人员的健康与休闲满意度显著高于高校教师。虽然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在高校工作,但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对生活的满意度总体水平和健康与休闲满意度要高于教师。这与二者各自不同的工作性质与内容有一定的关系。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与科研,他们的工作性质相对来说更加专业化,他们有繁重的备课与授课任务,并且科研压力比行政管理人员更大。相比之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倾向于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工作内容大多带有常规化性质,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界限也相对明显,因而生活满意度要高于教师。
其二,重庆市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的比较。(1)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不管是五个具体方面的满意度还是总体满意度,高校男教师(N=169)的得分均高于女教师(N=134),并且二者仅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存在着边缘显著性差异(p<0.1)。陈世平、乐国安对天津市市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时发现,不同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略低于男性。而新加坡学者Kau对新加坡400名国民的研究则表明,性别与总体满意度关系不大,即不同性别之间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没什么差别。由此看来,国内的研究结果趋于一致。(2)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从目前学术界对人们年龄的划分来看,人的青年晚期可延伸到35岁,中年时期(成人中期),则可延伸到60岁。本研究据此将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分成青年教师(35岁及以下)与中年教师(35岁至60岁)两类,据此分类统计结果为青年教师有162人,中年教师141人。通过比较发现,不管是在总体满意度方面还是各具体满意度方面,青年教师所得均值都低于中年教师。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在总体满意度与居住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01)。一般说来,青年教师在工作经验、社会关系、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处于一个积累期,不像中年教师已经有大部分人开始享受自己取得的成果,因而总体生活满意度与中年教师比较相对较低。(3)不同学历水平的高校教师:根据学历水平的不同,本研究将高校教师分成两组。即:本科及以下文化程度(N=127)的高校教师和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N=176)的高校教师,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本科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高校教师在总体生活满意度及五个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的得分均高于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高校教师。通过t检验分析,二者仅在健康与休闲满意度上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1)。这一结果表明,在高校,学历较高的教师,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并不如较低学历教师的生活满意度高,这可能与高学历教师的高期望有关。(4)不同婚姻状况的高校教师:在有效样本中,婚姻状况是丧偶、离异的高校教师8人。除健康与休闲满意度外,未婚教师(N=80)在其它各个方面的满意度均低于已婚教师(N=215),其原因在于未婚青年由于没有组建家庭,没有来自家庭的许多琐事、家务或子女的成长辅导与生活照料问题,工作之余,相对来说时间较为充裕,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休闲活动或进行身体锻炼。虽然已婚教师已成立了家庭,不如未婚教师有较多的休闲时间,但他们在情感上感觉更为充实,来自家庭与子女的乐趣增加了他们的整体满意度,而这一点是未婚教师不可比拟的。
(二)重庆市高校教师幸福感现状
1,重庆市高校教师幸福感整体分析
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是反映社会心理状况的“睛雨表”。它是个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及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简单说来,幸福感是指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受。
幸福感主要从人们的正、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来判断。正性情绪情感体验是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等)的体验。一般而言,正性情绪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是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痛苦等)的体验。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不利于身心健康。在幸福感研究中,拥有更多的积极性情感与较少的消极情感,意味高的幸福感。
本次调查设计了11组情绪情感项目,共22项,其中正性情绪情感体验包括11项,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包括11项。这11组项目分别为:(1)我感觉自己很没用/有用;(2)我总是一无所获/从生活中获益;(3)我对生活感到厌倦/有趣的;(4)生活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有意义;(5)生活是无望的/充满希望;(6)我生活得很痛苦/快乐;(7)我总是身不由己/自由自在的;(8)我总是不满足/满足于生活现状;(9)我感到很孤独/朋友很多;(10)我的生活很空虚/充实;(11)生活未给予我任何机会/对我太好了。各项情绪情感体验得分情况见图2。生活现状很满足”这三项正性情感体验处于较低水平外,其它的各项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得
正性情绪情感体验,除“11、生活对我太好了”、“7、我总是自由自地生活”及“8、我对分均在3.5分左右。负性情绪情感体验,除“7、我总是身不由己”、“9、我总不满足于现状”及“我感到很孤独”外,高校教师的其它负性情绪情感体验都比较低。
对正性情绪情感体验与负性情绪情感体验进行归类统计得知,正性情绪情感体验平均得分为3.36,即高校教师对所描述的正性情绪情感体验,其总体
水平处于一般符合与比较符合之间;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得分为1.92,即高校教师对所描述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其总体水平处于较不符合与很不符合之间。高校教师的正性情绪情感体验虽然不算高,但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却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正性与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二者并不是绝对地此消彼长的关系。据此可知,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高校教师的正性情绪情感体验得分虽然不高,但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得分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当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觉。将负性情绪情感体验所得平均数进行换算,可得幸福感指数为3.72,显然这要高于高校教师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3.34)。
为了验证被调查者对幸福感评价的可靠性,本次研究设计了一个对幸福感的认知评价问题。当问及“您觉得自己生活得幸福吗?”时,有64.4%的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其中仅12人认为自己不幸福,仅占总人数的3.9%。而31.7%的人处于中等水平。
将幸福程度从“很不幸福“到”很幸福“依次记为1到5分,统计发现,高校教师对自己的生活幸福程度的评价均分为3.69,这与幸福感指数3.72极为接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教师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对幸福的认知评价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2,重庆市高校教师幸福感比较分析
其一,重庆市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生活满意度的比较。高校教师正性情绪情感体验(3.36)低于行政管理人员(3.49),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负性情绪情感体验(1.92)高于行政管理人员(1.87),由此看来,高校教师的幸福感低于行政管理人员。这与前面分析到的生活满意度的结果较为一致,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低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可见,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高校教师不仅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同时也有较低的幸福感,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比行政管理人员低。
其二,重庆市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的比较。(1)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正、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比较各自的平均数发现,男教师虽然在正性情绪情感体验上比女教师情绪情感体验要强烈一些,但在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上却也高于女教师。这又一次表明正性情绪情感体验高并不能认为其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就会很低,反之亦然。以往的研究关于情绪情感体验生活的性别差异有不同的结论:Manstead则认为性别的差异只存在于消极情感方面;Brody和Hall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快乐;我国学者邢占军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也说明了本次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一般认为,由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体验到的幸福感也是不尽相同的。本研究对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的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在正性情绪情感体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青年教师的正性情绪情感体验显著低于中年教师,在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上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这表明,中年高校教师比青年高校教师感觉更幸福。根据以往年龄特征对幸福感影响的理论研究表明,幸福感主要受控制情感的能力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强。(3)不同学历水平的高校教师:不同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正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上处于相同水平,但较低学历的教师在正性情绪情感体验上高于较高学历的教师。这与前面的生活满意度比较有较为一致的结果,虽然较高学历的高校教师在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方面比较低学历的高校教师都低,但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西方一些研究者得出了教育程度与幸福体验之间成正比的结论。应该说,在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已得到一定解决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一般意味着更容易得到较好的生存和保障条件,因而也就有可能较多地体验到幸福,然而在高校教师中间并不是如此,如前所述,这可能与较高学历的高校教师的期望有关。(4)不同婚姻状况的高校教师:婚姻家庭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形式,美好和谐的婚姻生活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人生幸福的源泉。不同婚姻状况的高校教师在这两类情绪情感体验上无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平均数发现,未婚教师在正性情绪情感体验上低于已婚教师,在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上强于已婚教师。这表明,未婚教师较少的幸福体验和较多的不幸福体验,他们的幸福感低于已婚高校教师。这与前面的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未婚高校教师与已婚高校教师在总体满意度及其它多个具体满意度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幸福感上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无任何显著性差异。过去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婚姻关系对幸福感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效果,尽管如此,更多的研究则发现,已婚者报告的幸福感比任何未婚者都高。这一点已被西方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所反复证实。在他们看来,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将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作“幸福裂谷”。黄立清对山东城市女性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婚姻生活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质量现状的研究,发现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通过统计得出,生活质量所得均数为3.52,其中生活满意度均数为3.33(生活总体满意度为3.34),幸福感均数为3.72(幸福感认知评价为3.69),也介于一般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这表明目前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虽然不算低,但也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其二,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低于行政管理人员,其幸福感也低于行政管理人员;中年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高于青年高校教师;较高学历的高校教师在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方面都比较低学历的高校教师低;已婚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高于未婚教师;女性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低于男性高校教师,但在幸福感方面,二者几乎处于同一水平。
可以看出,目前重庆市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质量要高于专职教师,而在专职教师中间,重庆市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其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两方面,年龄较大比年龄较小、学历较低比学历较高、已婚比未婚相对要高。
其三,重庆市高校教师目前对自己生活比较满意的方面是家庭、人际关系等两方面,较不满意的是居住、工作、休闲等三方面。这些较不满意的方面虽然只是重庆市高校教师对自身现状的评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为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对策依据。
4.2023重庆市高校名单一览表版 篇四
重庆市本科大学
重庆市专科学校
重庆市本科大学排名情况(仅供参考)
1、第一梯队
重庆大学
这所大学为985、211大学,且为双一流大学建设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2、第二梯队
西南大学
这所大学为211大学,且为双一流大学。
3、第三梯队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
4、第四梯队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警察学院
(注:大学排名本身是一种过度简化的测量,违背了大学本身极度复杂这一基本事实,因此,该排名仅供参考,不具实际意义!)
高考志愿填报方法
1、根据高考位次确定大学,由于每年考生人数、试题难度、高校招生计划都可能有变化,每一年的院校录取分数线会有波动,但是排名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考生最好采用排名法对自身报考进行定位。
2、根据兴趣能力明确专业方向,志愿填报之前,考生要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再高,如果自己不感兴趣,就很难凭借理性和毅力学好,有时连毕业都成问题,因此考生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3、优选目标志愿,所谓优选,就是在前两步圈定可以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后,进行组合取舍。这一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志愿更稳妥,确保每个院校的每个专业都心中有数。
4、根据往年录取数据做好排序,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应该将最想上、预计门槛高的院校放在前面,将录取几率大的院校放在后面,也就是为报考设保底院校。把握冲稳保大原则,冲一冲不要盲目乱冲,稳一稳要重点考虑专业及自己比较满意的高校,保一保要选好保底学校,避免高分低就。
★ 荆门有哪些大学荆门所有高校名单
★ 吉林高校名单和志愿填报
★ 成都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名单
★ 云南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名单
★ 高校大学重阳节演讲稿
★ 春节晚会节目单一览表
★ 东华大学高校专项自荐信
★ 高校大学国庆游园策划书
★ 长安大学高校专项自荐信
5.重庆高校 篇五
《大学语文》(2018年版)(考试科目代码
10)
Ⅰ
考试性质
本大纲适用于重庆市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文科考生。
“专升本”考试结果将作为重庆市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成绩依据。本科院校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因此,该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大学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表达应用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核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语言知识
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和特殊语法现象(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
(4)理解现代文中的词语含义
(5)理解应用文中常用的模式化词语
(6)理解应用文中的书面辅助语言(图形、表格、符号、公式)
(7)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
2.文学知识
识记 A(1)识记作家的国别、朝代/时代、流派、字号与誉称
(2)识记作家的代表作品
(3)识记名篇名句 理解 B(1)理解文学作品的文体类别(含古文、古诗词、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文体类别)与基本特征
(2)理解作家的文学主张、文学成就
(3)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影响
(4)理解中外文学经典的风格或主要特色
3.应用文知识
识记 A(1)识记应用文的特点、对主旨的要求、选材原则
(2)识记应用文结构特点、语言特点、语言运用要求、表达方式
(3)识记党政机关公文和常用法规文书、规章文书、事务文书、专用文书的文种
(4)识记公文版头部分、主体部分、版记部分的格式要素
(5)识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发布机关、发布年份、施行日期
理解 B(1)理解应用文常用的标题形式
(2)理解应用文常用的开头方式
(3)理解党政机关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专用文书的适用范围
(4)理解法定公文的特点及按行文方向的分类
(5)理解公文格式各要素的内涵与编排要求
(6)理解《条例》中向上级机关行文与向下级机关行文应遵循的规则
(二)基本能力
1.阅读能力
(1)古诗文阅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
理解 B ① 解古诗文中成语、典故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② 理解并正确翻译文言句、段
分析综合 C ① 分析古诗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② 析古文中的论证方法
鉴赏评价 D ① 赏古诗文的语言、写作特色
② 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古诗文的思想内容
(2)现代文阅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论述类文章
理解 B ① 解论述类文章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 理解作品中重要句、段的含意
分析综合 C ① 析作品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② 分析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方法
③
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鉴赏评价 D ① 赏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②
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
③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涵
(3)应用文阅读:阅读公文、常见的事务文书
理解 B ① 理解应用文的主旨
②理解应用文的材料类型和表达方式
分析综合 C ①分析应用文的结构要素
②分析应用文表达主旨的方式
③立足文种特点,分析评价应用文的写作特色
2.写作能力
能写文学类、应用类和论述类文章。
表达应用 E(1)文学写作
基本要求: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题材较为典型、新鲜,结构完整,构思较为巧妙,形象或意境鲜明可感,语言准确、生动,表达方式运用得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应用文写作
基本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或情景选择恰当的文种,主旨正确、鲜明、集中,材料紧扣 主旨、选取得当,结构完整、有序,格式合乎规范,语言准确、简明、得体。
(3)论述文写作
基本要求: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得当;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语言准确、简 洁,有一定概括力。
Ⅲ
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12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 15分,多项选择题约10分,简答题约15分,阅读分析及古诗文翻译题约30分,写作题约50分。
附:背诵篇目
1.老子二章(《老子》)
2.先秦诸子语录
(一)论语(8则)(《论语》)
3.陈情表(李
密)
4.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5.前赤壁赋(苏
轼)
6.蒹葭
(《诗经》)
7.陌上桑(汉乐府)
8.饮酒(其五)(陶渊明)
9.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0.山居秋暝(王
维)
11.行路难(其一)(李
白)12.秋兴八首(其
一、其四)(杜
甫)
1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14.锦瑟(李商隐)
15.虞美人(春花秋月)(李
煜)
16.望海潮(东南形胜)(柳
永)
17.鹊桥仙(纤云弄巧)(秦
观)
18.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19.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20.书愤(陆
游)
21.水龙吟(楚天千里)(辛弃疾)
22.扬州慢(淮左名都)(姜
夔)
23.正气歌(文天祥)
24.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25.咏史(金粉东南)(龚自珍)
26.再别康桥
(徐志摩)
27.雨巷
(戴望舒)
2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
婷)
29.乡愁(余光中)
30.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
【参考书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高教司组编·第十版),华 东 师 范 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高教司组编·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自考教材公共课程),华 东 师 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6.重庆高校 篇六
西南大学温静
自参加此次培训班以来,有幸聆听到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以及重庆精神卫生中心等很多专家的精彩讲授,受益匪浅,感触很多,现将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高校学生目前比较严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他们面对的是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更加优越的选择机会,如何在这些信息与机会面前,既要致力于紧张的学习生活,又要妥善处理个人生活问题,更要迎接与选择共存的挑战和竞争。这一切都将给今人尚在成热中的大学生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从事辅导员工作几年来,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让我记忆犹新: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与理想有落差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的研究及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人甚至比较严重,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一系列自杀、凶杀事件引起教育界震动。己顺利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毕业生,因“单相思”服安眠药未遂后,又偷喝农药,走上了不归路……
我深切地感受到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学生身上出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过程和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一个个令人忧虑的变数,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但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阻碍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下作。具体表现在:
(1)理论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行动上重视程度不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学生的个案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工作上。在理论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实际行动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却很少,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今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没有一定的教学设备,远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2)部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对课程教学质量要求不高。一些高校开设了心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选修课或心理咨询讲座,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高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纳入教学大纲,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求并不高。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与心理咨询上,没能
在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普及到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各个角落,融入学生的管理与政治思想下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4)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真正意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教育,是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是一项普及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接受到这一教育。其次,是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自觉发现与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二、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目前的心理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除了组织落后、机构不全、设施简陋、经费短缺等原因以外,心理教育的师资非常缺乏。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1,而我国高校大致为10000:1,许多上万人,甚至几万人的高校只有一两个专职教师,至于兼职教师,其数量也同样严重不足。如果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利用我们工作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拓展其上作职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可以有效地弥补高校心理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促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拥有健康体魄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才能承担建设和接班的重任。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提高我们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需要,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3、工作自身的需要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辅导员更新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的原理,提高心理教育的能力,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用“心”去教育、去管理、去服务,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因此,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我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不仅可以推动心理教育的开展,而且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除了高校引起重视,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之外,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政治辅导员来说,我认为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
1.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人为本
虽然心理辅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两种不同的工作,但也是密不可分的两类工作,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是一致的。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等,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和接纳;尊重意味着平等,即放下教师的权威身份,在同一出发点和角度上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谈;尊重也意味着保护学生的隐私,应该予以尊重和保密。其次,我们要真诚。在与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和共鸣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去掉伪装和虚假,而是真心实意和设身处地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才会对倾诉者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排解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找到发展的方向。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锻炼
加强关于心理知识方面的正规理论书籍,提高心理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是不容忽视的内容。要自觉学习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一些心理技巧和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和实践,积累自身经验;同时,要向有经验的心理专家请教,交流心得,完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素质。
3.掌握一些排解心理问题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从这次的培训中我了解到排解心理问题的很多方法,我们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认为以下的几种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应是很有效果的:①倾听。倾听不是随便的听,而是全神贯注,用心的去听。只有耐心的去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安慰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站起来。因为有很多心理问题就是没有倾诉对象而长期积压在内心无法得到排解而酿成种种严重不可挽回的后果。②换位思考。作为老师的政治辅导员除了放下老师的权威身份之外,还必须换个角度去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很快就会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而产生共鸣,较为顺利地帮助他们走出泥潭。③跟踪调查。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是有一个量的积累,故我们在解决了学生目前的心理困惑之后,还要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从侧面或正面加强问题学生的追踪,让他们感受到身边有很多人在关怀着他,让他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真正走出自己的误区,树立学习的兴趣。
十天的培训班即将结束,我也即将继续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段时间的收获是巨大的,而我更应该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运用于工作实践,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减轻大学生身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7.重庆高校 篇七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 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科类、高职高专类、网络教育类、军事和公安类等不同层次或领域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以网络为载体, 共享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 可以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2011]8号)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指出, 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 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建设服务学习型社会, 教育部决定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 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本研究拟采用内容分析法, 浏览重庆市现有可利用的精品课程 (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 网络教学资源, 在网上抽样调查了75门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 从精品课程建设数量、共享性、课程资源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互动交流等方面分析评价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现状, 找出存在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数量
1.1 2003—2011年重庆市精品课程建设数量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以来, 精品课程已建立起各门类、各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重庆市各高校重视本校精品课程建设, 将其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截至2011年底, 重庆市有本科及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56门, 本科及网络教育类省级精品课程129门 (见表1) ;高职高专类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 省级精品课程25门 (见表2) 。
1.2 2012—2014年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量
2012—2014年重庆市市级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情况见表3。重庆市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186门, 其中高职高专类53门, 本科及网络教育类133门;重庆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56门, 其中本科及网络教育类43门, 高职高专类13门。
从数量上看, 重庆市高职高专类、本科及网络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比较滞后, 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2 高校精品课程的共享性
通过访问75门精品课程, 有超过40%的课程网页无法浏览, 出现的问题有“连接错误”“服务器错误”“网站正在维护中”“需要账户密码登陆”“无法找到该页”等。能够访问的40门课程中, 部分课程网页跳转速度慢, 其课程访问量统计见表4。
从表中看出有35%的课程访问量不超过500次, 其次访问量集中在1 001至5 000次的课程较多。课程平均访问量为7 220次, 市级课程的平均访问量为5 781次, 国家级的平均访问量为15 382次。和市级精品课程相比, 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访问量明显增加。虽然平均访问量不算低, 但课程的总体访问量偏低, 访问量不超过1 000次的占45%。
3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情况
访问了重庆市75门精品课程, 其中有效访问了40门课程, 包括30门市级精品课程, 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查看的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导学等基本资源, 以及图片、案例、动画等拓展资源。
3.1 基本资源
3.1.1 课程录像
课程录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资源。在能打开的30门市级精品课程中, 其中有一门没有课程录像, 平均录像个数为16个。在能打开的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 平均录像个数只有9个。个别课程录像无法播放, 有的录像画面模糊。课程录像的上网计划与网站建设实际不符, 如有的课程在计划里说2007年12月起继续完善维护, 不断更新修改网上资源, 3年内将本课程全程授课录像全部上网, 但目前网站视频录像只有4个。
3.1.2 文本文件
电子教案、课程标准、教学日历等文本文件比较完善。在呈现方式上, 多数课程以在线方式呈现电子教案、课程标准, 少数以下载方式提供, 极少数课程同时提供电子教案的在线演示和下载两种方式。只有少数课程有重难点指导、学习指导、课程导学。
3.1.3 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是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 呈现方式分为在线演示、下载呈现以及同时提供在线和下载3种方式。多数课程提供在线演示, 只有少部分课件能下载使用。课件大多以文字为主, 图片、动画应用较少, 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3.2 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形式有图片、课外案例、补充资料、网站链接、参考资料、课外内容、图书馆、著作名称等。大部分课程图片数量较少, 图片质量不高, 模糊不清楚, 有的图片没有文字说明或文字说明不清楚。原创的动画数量较少, 制作较粗糙。案例较少, 案例库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只有极少数课程有仿真实训, 但无法在页面打开或显示。案例库案例较少, 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
4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 关系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讲授法, 即以授课者为主导, 把内容通过讲解告诉学习者, 课堂氛围显得较为拘谨死板, 但课堂中所讲授的内容都是授课者经过筛选后认为重要的, 并且应该让学习者知道的知识, 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充分照顾到学习者, 受众量大, 传播效率高。其他使用较多的教学法还有启发引导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角色扮演的情景教学、项目引导教学、仿真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化, 但教学手段显得比较单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
5 互动交流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课程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交流平台,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可以作出及时的反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
调查的精品课程中, 只有34.1%的课程有互动交流模块。互动交流的模式有留言解答、在线交流、学术交流、论坛、语音答疑、在线答疑、论文、习题库、试题库、在线测试、考试系统等。习题与试题是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而设计的单元测试和练习题。绝大多数精品课程都有这个模块。但同时提供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的课程只占很小的比例。
在线测试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基于现实考试环境的模拟考试。在课程的教学单元结束后, 学习者在线完成相应单元指定水平的随机测试, 测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评分, 有利于学生对单元学习情况进行复习总结。在调查的精品课程中, 提供在线测试的课程占30.4%, 大部分课程尚未具备在线测试功能。
精品课程的在线考试平台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调查的精品课程中, 有20.2%的课程具备在线考试系统, 为课程教师组织考试、学生参加考试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平台。
6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6.1 总体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截至2013年6月, 全国共有高校2 198所, 重庆市共有高校70所 (本科院校29所, 高职高专41所) , 占全国的3.2%。
2003年至2011年底, 全国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 835门, 重庆市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6门, 仅占全国的2.0%。其中有本科及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56门 (占73.7%) , 高职高专类20门 (占26.3%) 。
在这期间全国共有省级精品课程8 279门, 重庆市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4门, 仅占全国的1.9%。其中本科类129门 (83.8%) , 高职高专类25门 (16.2%) 。
总体来看,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比较滞后, 分布也不均匀, 和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高专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较为薄弱。学科方面, 多分布在工学、理学及医学三大领域, 文学学科所建设的精品课程数量较少。
目前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精品课程资源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作用与人们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应增加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数量, 缩短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6.2 共享性不高
共享性不高是很多精品课程的现状, 表现为网页无法浏览、网站无专人维护, 很多高校精品课程知晓率低、点击率低、利用率低, 因而共享性低[1]。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很多课程网站无法打开, 或页面出来后内容无法打开, 另外课程访问量也偏低, 很多课程的访问量只有几百次。由此可见, 有些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缺少后续管理和更新, 也有些课程资源只对本校师生公开, 或是教师、学生的利用率偏低, 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建设、交流与共享[2]。这违背了国家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初衷。
6.3 课程资源不完善, 更新不及时
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类型丰富多样, 涵盖了文本、图像、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网站链接、虚拟软件等多种资源, 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但存在课程资源不完善、没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等问题。很多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内容从未更新过, 只有少数课程有全程录像, 很多录像还无法打开, 部分课程录像的时间显示是几年前录的。有的教学资源课件与教案不一致、不同步, 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互动学习板块上的网上作业系统, 发布日期很早, 表明至少有两年多没有进行升级, 让互动学习板块形同虚设。有的课程网站版面更新停留在当初立项的界面, 在几年前的评论中就有反映视频无法打开、无法观看, 现在问题仍存在。可见课程申报成功后网站后续的维护和更新并没有跟上。
另外, 课程打开速度慢, 视频录像播放不流畅, 部分需要下载的教学录像下载等待时间过长, 多数视频录像打不开, 链接无效或需要下载专用播放器;视频图像不清楚, 尤其视频里的PPT更加不清楚;部分视频的播放窗口很小, 不能放大播放, 影响学习效果。少数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及电子教案的章节名称不统一。教案过于简单, 不详细, 且格式、字体不统一。
7 提高重庆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建议
7.1 提高精品课程的共享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 国家、学校、教师都投入了大量心血, 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要提高精品课程的共享性[2], 除了课程本身需要完善, 使其更具吸引力之外, 还可以和学生常用的一些主流媒体、社交网站联手, 让更多的学习者有兴趣打开网站, 也让学习高校精品课程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7.2 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
7.2.1 加强网站维护
精品课程建设除了教师参与外, 还需要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同时需要信息技术骨干参与课程网站的维护, 从而保证精品课程能被快速打开, 课程录像能正常播放, 真正为学习者服务。
7.2.2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及时更新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习题库等内容。同时让互动交流板块真正实现及时互动, 教师及时回复交流中提出的问题。
7.2.3提高课堂录像质量
课堂录像是精品课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资源。目前很多精品课程存在录像效果欠佳, 播放不流畅, 链接无效, 需要下载专用播放器, 看不清幻灯片内容等问题。建议可以采取Power Creator软件制作, 左侧显示教学录像和信息, 右侧同步显示多媒体课件内容, 这样就可以做到声音、图像和课件页面同步显示, 提高学习质量[3]。
7.2.4 充实扩展库资源
大多数课程的基本资源比较容易获得, 但不少学习者对拓展资源中的动画、案例、图片等更感兴趣, 增加这些资源对提高课程的共享性非常重要。
7.2.5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将教师讲授转化为启发式教学, 运用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方式, 让网络学习者也能有一个思考的时间, 消化和巩固之前的知识。同时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让学习者能通过这些课程补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但生活中更实用的知识。
7.2.6 增加移动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是借助于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 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的基础是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 本质却是一种学习方式[4]。如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课程依托微信平台, 提供给学员丰富的学习资源, 从而让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对于已有的移动学习平台, 多注重移动学习资源的提供以及课程在线作业的服务[5]。
参考文献
[1]王重润, 李恩, 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 2010, 2 (2) :20-23.
[2]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7) :58-60.
[3]马晓川, 黄肇增.Power Creator课件实时录制系统[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2) :60-63.
[4]傅健, 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36-41.
8.重庆高校 篇八
摘要:文章针对重庆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人才结构中专任教师总量相对不足、学历层次不高、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薄弱、整体学历层次不高、高级职称比重偏低、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等问题,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理论为指导,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使用与评价、培训与提高等三大关系,从而推动高校师资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重庆高校;师资队伍;优化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066—05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的“三个必须”的总要求。在重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314”总体部署,搞好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实现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战略目标大背景下,重庆市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一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核心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生存与发展乃至国家兴衰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笔者根据2002-2006年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主要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正确认识重庆市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发展状况,从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与培养措施,期望能够对重庆市高校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之决策发挥参考作用。
一、重庆市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生师比偏大,专任教师总量相对不足
生师比既是一个效率标准,又是一个质量指标,衡量用人和办学效益,生师比是最直观和最简便的评价指标。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在保证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全国高等学校平均生师比应达到14:1左右。由表1可见,2006年全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由2002年的13954人发展到23717人,增长了1.70倍;在校学生数由211221人发展到405118人,增长了1.92倍;生师比由2002年的15.14:1增加到2006年的17.08:1。这说明,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重庆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并未同步增长,生师比偏大,专任教师总量仍相对不足。
(二)学历层次不高,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薄弱。
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不仅是现代科技和生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构建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的基本保证,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要求之一。从表2可见,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为37.15%,虽比2002年提高了5.14%,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8%。根据《意见》,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重庆市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61.10%、39.89%、10.70%,分别比教育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低18.9%、20.3%、19.3%。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比同为直辖市的天津市低近5%(其中博士所占比例低4.06%),比同处西部的陕西省低2.68%。可见,重庆市高校教师学历层次虽有大提高,但总体上仍然较低。从全市人才结构分析看,这一问题更为严重。重庆的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J4.08%),而重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绝对量不及北京的1/5、上海的1/3,略低于天津;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不及北京的1/4、上海的1/2,低于天津0.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具有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高学历人才在四个直辖市中处于劣势,占人才总量的比例在四个直辖市中最低,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历问题不仅是重庆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重庆建设和发展急待解决的矛盾之一。
(三)高级职称比重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师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表3可见,2006年重庆市高校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3%,比2002年下降2.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2%。其中,教学科研型高校为43.9%,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为40%,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为27%,最高学历为外校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为61.8%。相比之下,重庆市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重偏低。值得重视的是,自2002-2006年,这一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全市范围内看,重庆拥有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5%左右,不仅低于京、津、沪三市2~5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在西部也低于内蒙、陕西、宁夏三省区。因此,提升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重应当作为今后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四)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过于明显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创造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反映着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兴衰趋势。合理的年龄结构,关系到教师队伍是否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能否发挥教师队伍的最佳效能。从表4可见,2006年,重庆市高校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63.77%,比2002年下降了3.62%,其中3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9.46%,比2002年增加了1.96%。这种状况表明,由于近几年高教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大,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过于明显。而据国外研究,高校教师理想的年龄结构应该是:30岁以下的比例小于20%,30~50岁的比例在60%左右,50岁以上的比例在20%左右。因此,解决重庆市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问题,是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五)专业构成中文科偏重,理科、农科偏少
表5反映了2002—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的学科分布情况。这里仅以学科门类区分,并不反映具体专业教师的余缺情况。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的专业构成覆盖了中国全部11个学科门类。比重大于20%的是工学和文学类,但笼统意义上的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所占比重则为53.47%;理学类占12.01%;农学类仅占2.03%。而且自2002年以来,理学和农学类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理学和农学类教师所占比重偏小,与重庆市大工业、大农村的状况不相适应,在人
才的引进和培养中,应注意学科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相对平衡。
二、高校师资队伍的人才优化培养与培养对策
重庆市高校师资队伍虽在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还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还不能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因此,建设一支适应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理论为指导,统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使用与评价、培训与提高等三大关系。
(一)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1、有序扩大师资队伍的总量
一是从生师比看师资队伍需继续扩大。自2002年以来,重庆市高校在校学生数增加了192%,但专任教师数仅增加了169%。高校扩招5年来,虽然扩招的势头已基本平稳,但即使按2006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数13.38万不增加计算,到“十一五”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标准学生数将不会少于45万人。按照生师比15:1计算,普通高校教师人数至少也需要达到3万人,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有序扩大高校教师队伍的总量。
二是从人才结构看需增加高层次人才的比重。从学历看,2006年重庆市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为37.15%,虽比2002年提高了5.14%,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8%,从总体上来说仍然较低。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仅为1882人,占教师总数的7.29%;硕士教师的人数仅为7 715人,占教师总数的29.87%。从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看,2006年全市高校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只有92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3%,比2002年下降了2.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2%,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重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比重自然成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
2、加快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一是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缓解生多师少的矛盾。第一,重点出击,大量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硕士、博士、博士后人员,充实高校教师队伍;第二,借鸡下蛋,聘请国内外重点高校教授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逐步加大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科研、生产第一线的科技骨干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尽快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第三,盘活存量,关心青年教师的“生存”条件、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培养优秀的青年拔尖人才;第四,订单式培养,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对在读的硕士以上人员,特别是留学国外的高级拔尖人才进行预约,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提前预订。
二是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全市高校教师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些教师只授业,不传道或业不精技不高,不能很好地教书育人。因此,除了要求高校教师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规范自己的行为外,还需要制定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办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性文件,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仲裁等主要环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教、依法管理、依法执教,从法规上保证高校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使用与评价
1、建立和完善高校师资人才队伍的使用和管理机制
一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引进和使用。第一,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通过校际合作,鼓励高校之间教师联聘、互聘,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以解决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师资短缺问题,实现合理配置高层次人才资源,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招揽精英,特别是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采取平台建设、组建团队、科研启动费等多种形式发挥留学归渝人员的作用,有效带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学科建设与国家和重庆市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组织以学科群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协作,组建重庆市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学科团队、学术梯队,形成培养中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良好机制。团队是基础,重庆市高校要加强人才整合、知识整合和文化整合,营造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空间架构。
二是高校师资人才队伍的管理和激励。第一,适应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形势,通过补充优秀毕业研究生、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等措施,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强化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按高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科学设置教师职务岗位,并充分利用岗位聘任的政策杠杆,加强高校教师的依法管理。第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利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加大力度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和基础科研津贴等符合高校特点的岗位津贴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拔尖人才,激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2、构建和创新高校师资队伍的评价体系
科学而有效地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的标准。第一,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形成全面客观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和政策环境。既注重显绩,又看重潜力,既全面要求,又兼顾个体差异,既注重自评又注重他评,积极营造考核评价的政策舆论环境。第三,要合理利用考核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在职务评聘、评先评优和内部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三)统筹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提高
1、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需求状况制定培训规划
本世纪前20年是重庆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对三次产业的人才资源供求预测结果来看,2010年前重庆市第二产业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其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7.98%,占全部人才缺口的85.7%,在三次产业中人才供求矛盾最突出。因此,对与第二产业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时应注重其理论与能力的实用性、高科技性,另外,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配备等应加强向第二产业的倾斜。
2、根据重庆高校教师的实际状况明确培训重点
第一,重庆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特点非常明显,与老教师相比,年轻教师在职业责任感、教学能力与水平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的培训重点应是年轻教师。第二,重庆高校在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改善学缘结构、优化职务结构等方面离《意见》中提出的目标还有一段不小差距,特别是市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与部委属本科院校相比,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以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还偏低,重庆高校教师的培训比例还需要在提高教师的职称和学历上有所作为。第三,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目前,在实际培训工作中,注重业务培训、忽视师德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不甚了解的竞占了70.9%。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明确培训重点,指导和做好高校教师的培训规划,有的放矢地安排培训。
3、根据人力资源配置开发计划建立培训体系
第一,要根据师资短缺的现状着眼于培养人才。通过制订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选好培养对象、创造平台条件,交任务、压担子,通过选派国内外访问学者等途径,培养培训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二,要设计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培训方案。随着高学历学位人员不断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教师培训的重点要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高校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长期培训方案,将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使高校教师培训真正成为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渠道。第三,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构建开放规范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建立健全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短期与长期、多种教育培训形式相互沟通的现代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以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
【重庆高校】推荐阅读:
重庆市高校联盟08-09
重庆市普通高校“专升本”统一选拔考试大纲--《大学语文》11-13
2020年重庆高考时间安排_重庆高考时间2020具体时间08-04
重庆改制方案06-27
重庆国税面试10-08
重庆英文导游10-31
《重庆森林》语录11-12
重庆双龙湖12-04
重庆教师十不准08-10
重庆环保局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