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共14篇)(共14篇)
1.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 篇一
扎根基层 服务百姓
——2002年-2004年个人工作总结
2002年以来的近三年,按照**镇党委分工,我的工作主要有城建、工业、驻村、联片、农技等五大块。在全面深学“三个代表”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我的工作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生活”这个目标,依靠**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服从领导
团结同事
热心城建和**村工作
2002年,我与***副书记等五位同事组成城建办,联系**村,驻村以我为主,主要工作有:
1、协调村干部关系,维护村班子团结。维护以***为核心的村班子团结,既保证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村委会的村民自治作用,是驻村工作的关键。工作中我们经常走访村干部,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叙体会。对个别村干部的不良思想,及时给予化解,让每位村干部的立场回到工作上来,使村班子“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2、支持政府工作,完成各项任务。**村对上级布置的计划生育、山村管理、土地管理、税收、治安、党务、村务公开等任务都不折不扣,按时保质完成。对政府按排在本村的各种试点工作均认真安排,顺利实施。
3、遵从村民意愿,办好五件实事。借助村二委干部“新官上任”的东风,顺从民意实施5大利民工程。(1)殿下、陶
1、树立“借船出海”的工业经济发展新理念。从事工业我是头一回,所以端正思想很重要。通过请教领导、老同志,读有关书籍、杂志,我想作为工业基础相对较差的欠发达地区,**要达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搭好“工业园区”这个平台,筑好引凤的“巢”,借助外力推动,缩短“资本原始积累期”,快步实现农村工业化。要凭借土地、劳力、水电、服务、政策等资源优势,“借船出海”,积极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以达到跨越式发展自己的目的。
2、创新招商方式和方法。为了达到让业主“了解**、喜欢**、来到**、落户**”的目的,我们“招商局”策划了一系列招商活动:有以小分队形式的针对特定行业(五金、药品包装)特定区域(**、**)的“敲门招商”;有利用春节组织**在外的能人志士开“联谊会”的“亲情招商”;有通过报纸、宣传册、英特网等媒体宣传的“媒体招商”。通过11次各式各样的招商活动,共引进企业14家。
3、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完善“便企”软环境。我对来**落户办厂的企业,实行办证“全程代理”,业主只要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从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土地审批、环保评估到一般纳税人审批全部我们“招商局”承担。针对厂里出现的不同问题,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全新的岗位干了一年,我对**工业经济发展有三点体会:
1、观念还需转变。观念的制约来自二方面:其一,**老百姓“以农为本”的观念制约。**老百姓对**工业经济发展是支持的,有的甚至作出了个人利益的牺牲,但还是跟不上工业园
片的经济命脉,道路全长4500米,受益1495人口,群众对该条道路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2004年4月我们认定对该条道路实施拓宽至6.5米,水泥浇筑5米的改造。存在困难也不少:一是道路拓宽拆迁难。箬坑口需拆迁6户,7间民房,其中1间砖混,4间泥木,2间平屋,共230平方米。所拆迁的房屋均在老路边,位置相对较好。拆迁户提出三点要求:①安置地段要交通便利;②安置中考虑满足“一户一宅”;③拆迁费按**菇城路拓宽工程靠。二是征地难。工程的箬坑段拓宽所涉及的土地均是箬坑村排灌和地力条件较好的承包田(老路基5米,还需征3米)。箬坑村人均占有水田面积0.38亩,是典型的口粮不足村。三是资金空缺大,筹集困难。设计图纸未出来,我们测算的比较粗。这个工程总投资要180.4万元,每公里44万元。箬坑段征地补偿费9万/公里,电线杆、变压器迁移、自来水管、房屋拆迁分摊4万/公里,路基、砌坎、水沟6万/公里,胡山段山高崖悬工程大。路基我们预算19万/公里,路面25万/公里。按照康庄道路补助政策,资金空缺在90万元左右。胡山、箬坑二村已经多年无集体经济收入,胡山村99年做路还欠帐3万元,可以利用的诸如集体统筹山等均在早年做路、造桥时用尽。就连征地用的启动资金,尚无着落。
按照“抓紧上马、加快建设、早日受益”的目标,我们针对存在困难集思广益、想方设法。首先,让群众参与。怎样解决困难,我们把困难向群众摊开。借宣传“1号文件”精神的机会,我们把康庄道路建设的来龙去脉,对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的好处讲给村民听,把建设中的困难摆到村民面前,请他们
实去贯彻和遵循的“标准”。在这个“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型时期,基层工作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1、要在实际工作中时刻强调和注重“法”的存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后,法律日趋完善,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现实要求我们的工作除了要考虑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合法。“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必须贯穿农村工作始终。
2、要切实做好政府决策和群众意愿的顺利对接。一般来说政府的决策是站的高看的远、是适当超前,而群众的意愿往往是立足眼前、强调自身利益。观点不一致的时候,“通不通、三分钟,再不能、龙卷风”的作用是行不通,不合法了。从我们“康庄”道路建设的经验来看,多入农户,勤拉家常,经常沟通,分析利弊,巧妙引导是很好的办法。
创新机制 突出示范
致力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我的业务工作。三年中,我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突出“生态”和“效益”二大主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特色农业经验的形成。
1、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1)订单农业活力有增。甜玉米由去年的300亩增到460亩,全部由金华某速冻厂收购;蚕桑增加了700亩,全部由县蚕桑合作社合同收购;(2)畜牧业稳中有升,总量达210万元;(3)药材面积达3890亩,增长10%;(4)粮经比由1.2∶1降到0.8∶1。
2、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全镇依托“县万亩生态型效
**的农技工作是农技站全体干部共同参与完成的,作为农技站抓业务的副站长,我在农技工作方面主要做到了三点:
1、理清思路。2002年,调**工作伊始,针对**镇的农业生产现状,我把**农技站工作定位在“审时度势明优势,因地制宜图发展”上,同时提出“有目标、有载体、有重点”的“三有”农技服务原则。
2、明确特色。我认为**作为经济强镇,农业工作应有自己的特色,要通过3—5年的努力,使**农业在县内叫的响,有地方看,闯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所以我树立了“岩潭生态养殖场”、“胡山坪生态农业”、“平床有机茶场”等集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立体农业样板,既方便农民参观学习,又能够满足上级领导参观考察。
3、服务到位。我的农技服务有三方面:一是做好全镇的农业生产指导工作。对全镇的农业工作提出思路,明确方向,当好领导参谋;二是侧重对示范畈、基地和大户的服务。对联系的示范畈每周到一次,指导生产,辅导技术,把握动态;三是向上争取资金。积极为镇、村、大户出谋划策,向有关部门争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2.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 篇二
家境贫寒少年自立
我初中升高中考了两次, 高中升大学也考了两次。并不是因为家里有钱可以给我任性的复读, 而是我深深明白又矮又瘦的我打工没力气, 种地又不会, 读书是唯一的路子。
家里经济困难, 有一年特别倒霉, 快过年的时候家里只有500元左右的存款, 放在家里的箱子底, 但却不料被偷, 无法过年。消息一出, 村里的支书带着几个村干以村党支部名义给我家送来了一袋面粉和一桶油, 还有100块钱, 帮我家度过最艰难的一年。也是那年, 家里人坚定的要我加入共产党, 希望我能将这种雪中送炭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 我做梦都想加入共产党, 回报社会, 身体力行感恩之情。
苦心人, 天不负。就这样, 别人6年的中学我走了8年, 终于到了2010年, 我很幸运地被录取到广西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晚我激动的失眠了, 那个漫长的夜晚里我一遍又一遍畅想着大学的环境, 幻想着向《编辑班的故事》中那样诺大的教室只有几个同学上课的宽敞和自由, 憧憬着高等教育的神圣与专业, 期待着鸿函钜椟的图书馆……以往漫长而又严酷的暑假在那个夏季增添的却是快乐。在我临走前一天, 家里的各种亲戚, 七姑八姨都来道喜这家给200, 那家给300, 这家给50, 那家又给50, 这家交代在路上要注意安全, 坐火车千万别贪睡, 那家又交代走的时候多带点煮鸡蛋, 千叮咛万嘱咐十万个不放心, 因为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进城, 第一次出省,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远行。
白衣若雪四年苦读
来到南宁后,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奔驰而过的轿车, 宽敞平整的马路无疑我这个乡巴佬开了眼界, 长了见识。然而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来的这一年学校给贫困生免费发放生活用品, 被子被褥、床单蚊帐、水桶竹竿等不一而足, 再后来又是爱心棉拖, 爱心围脖等, 这是这个外乡人来到大学后接受的第一堂课——帮助。心理辅导、同伴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等, 身体力行, 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和奉献。大学四年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 我不敢辜负青春, 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周六日有人选择睡懒觉, 有人选择旅游, 有人选择回家, 而我却用来泡图书馆, 五一、国庆、清明等等这些法定节假日也不例外。
当然, 我不是只会泡图书馆的书呆子, 大学时期还参加数学建模协会, 参与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长跑, 学会游泳、乒乓球等体育运动。入了团入了党, 同学们信任还推选我做班级学习委员、团支书等班干部, 通过了英语CET6, 荣获英语翻译大赛优胜奖, 入选学院优秀学生干部, 优秀志愿者, 多次得到奖助学金, 参加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等, 经过4年的大学历练, 我获得了推免读研的机会, 这也是对我这么多年来学习的最大的一次肯定。
但好像穷人家的孩子上天总会给你些额外的照顾。大四那年我姥姥住院了, 病情严重, 没有医保, 姥爷也很早去世, 我家要负担姥姥住院的各项费用, 家里本来并不富裕, 恰巧我获得推免读研的这年教育改革要出学费, 我傻眼了, 眼泪默默湿了双眼, 我不想让同学知道, 也不想让同学看见, 那晚我在操场跑了不知多少圈……
我不想让父母为难, 也不能太自私, 我还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我最终决定先工作, 等家里经济情况好一些再读书, 就这样我就像许多不考研的同学一样努力找工作, 那时我几乎投遍了简历, 走过区内所有高校的双选会, 相关工作岗位并不是太多, 再加之有些招聘单位生源歧视、外貌歧视等, 那年又迎来了最难就业季, 给人增添许多紧迫感和压力。
城市工作岗位有限, 很多人都抱团争着抢着投简历, 都想留在城市, 农村乡镇甚至县城却是门可罗雀, 无人问津, 许多同学宁愿待业也不愿意去基层,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而中共党员的我, 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选择到基层就业, 一是自己要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二是要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基层就业大有可为。我去的是岑溪市马路镇食药监所, 我不知道岑溪在哪里, 也不知道岑溪是县级市, 更不知道广西的乡镇是什么一个环境, 直至今日, 我都很佩服自己的“傻劲”……
扎根基层矢志不渝
2014年7月1日毕业, 7月1日到岗工作。一个陌生的环境, 难懂的的方言, 工作经验几乎为零, 乡镇办公条件有限等种种问题摆在眼前。
我来自山西的农村, 在南宁读书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去, 而是直接来到了桂东南的一个连广西人都不太熟悉的农村工作。初到马路镇, 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语言不通, 这里的居民大都操着一口土白话, 用普通话的人很少。由于被监管对象大都是50多左右的大爷大妈, 他们不会讲普通话甚至有些听都听不懂, 这就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我就要抓紧空余的时间学习本地语言, 白话和普通话相差很大, 对于北方长大的人学习难度很大, 那几天我经常熬夜到夜里1、2点看岑溪频道练习语言。我基本上可以听懂白话, 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 为了克服工作过程中语言不通的困难, 我会选择随身带一个小本子用写的方式和当地居民交流;有些来办理证件的居民, 不会写字或则写字有困难, 我就替他们填写20多页的申请材料, 需要业主签名的地方, 实在不能替写才留给业主。接着, 就是那时候乡镇一级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才建立不久, 许多数据属于空白状态, 我和另一位同事, 两个人一辆办公摩托车, 不论刮风下雨, 严寒酷暑, 在摸索询问中走遍了马路镇辖区面积117.8km2, 18个村两个社区, 登记食品流通店124家, 餐饮店106家, 学校食堂23家, 生产加工小作坊55家, 药店31家, 两个卫生院, 18个村卫生所, 建立起马路镇食品药品相关数据。为弥补工作经验不足, 我翻阅相关书籍, 从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的申请设立、变更、延续、注销再到场审、报送相关材料到日常检查, 集体聚餐备案再到执法程序执法礼仪翻阅20多本书籍, 逐一了解食品安全法, 药品流通法, 严格执法程序。
3.扎根基层 奉献教育 篇三
激情行动建学校
“以激情感化群众和同事,用行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这是向忠显的工作理念和目标。1986年7月,高中毕业的他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被分配到归朝镇登冒村委会那奴村,村委会安排他去带领群众一起创办那奴小学。当时那奴村还没有通公路,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没有退缩,主动挨家挨户地作动员,向大家讲道理,争取支持。他的激情和努力感化了当地群众,自发组織起来和他一起建起校舍,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难题。1988年8月,向忠显进入富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1990年12月,他参加“招干”考试,成为公办教师,同年被安排到归朝镇龙山大平小学任教。在那里,他一待就是9个年头。
归朝镇龙山大平小学处于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及庄稼用水全靠天上的雨水,为蓄积到更多的雨水,村民们都要在各自的房前屋后挖凿一个个能容纳几立方水的塘子。大平小学的校舍是村民们在1980年建成的,历经多年的风蚀雨淋,墙体土质松散破裂,教室里的课桌歪歪斜斜,黑板也是用两根木杈支着的小木板,校舍和教学设备十分简陋。学校的生活也非常艰苦,教师吃的食物都要到十几千米远的市场上去买,做饭用的柴火是从农民地里捡的玉米秆。虽然条件艰苦,但向忠显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与同事们团结协作,依靠人民群众办学,努力改善大平小学的办学条件。在富宁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期间,县教育局对贫困的高寒山区优先拨给专款修建学校,大平小学得到了1万元建设款。向忠显十分珍惜这次建校的机会,他一边组织教师、村干部开会,一边拟计划、分任务、定措施。在建校期间,他处处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和同事。由于建设材料缺乏,所需材料以任务的形式分到同事和群众头上,群众每人完成石头0.5立方,教师每人完成石头2立方。他不甘落后,利用课余时间超额完成了学校分给的建校任务,并捐出200元钱用于建校。在向忠显及全体师生的带动下,当地干部群众士气高涨,纷纷投入建校劳动,人挑马驮,掀起了献工献料热潮,终于在1992年初建成了建筑面积达275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改善了大平小学的办学条件。
尽职奉献促发展
2005年,通过竞聘上岗,向忠显担任归朝镇中心学校总务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几年来,随着“两基”巩固提高、“普实”、“农远”及整体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工作的推进,作为总务主任的向忠显身上的担子不言而喻。为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环境优美的校园,他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但他无怨无悔,毫不懈怠。
在家人看来,“心里只有工作”是向忠显20多年来改变不了的“坏毛病”。他出生在农村,妻子是农民,育有两个女儿。上课时间,家里就只有妻子和两个女儿,里里外外全靠妻子一个人料理,只有到了周末回家才能顾及一些家务。有一次,小女儿在半夜发高烧达40度,而当时他还在学校,妻子急坏了,左喊右唤,邻居听到了呼唤声急忙起来帮忙,及时将女儿送进镇卫生院,才脱离了危险。第二天向忠显回到家里才得知这一消息。面对妻子的无奈和责备,他觉得十分惭愧,但工作的重任又使他不能对妻子说什么承诺的话。
向忠显特别关心困难学生。百油小学是归朝镇学生人数最多的完小,主要有壮、瑶两种民族,学生大多很贫困。有个山瑶学生叫韦常江,家里非常贫穷,到学校来读书,没有被褥、没有饭盒、没有蚊帐,当他了解情况后,毅然为这个学生解决了所有的困难。做这样的事情,对向忠显来讲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冬天到了,衣裳单薄的学生李正华,冷得无法上课,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拿给李正华穿;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他不管路途多远,都要到学生家里看望、送药,有时候还辅导他们学习……20多年来,向忠显一直都热心为学生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扎根基层教育20多年的向忠显,对农村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教育事业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的条件、质量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但对于归朝镇的教育发展前景,向忠显充满信心:自己和同事们会一直奋斗下去。
作者单位
富宁县归朝镇中心学校
4.浅谈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篇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是个大熔炉,基层是个大学校,基层是个练兵场。选择基层,就是选择成功;选择舒适,往往就是选择平庸。
一、扎根基层,首先要从思想上扎根,勿扬,勿骄,勿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画。那青年时期勾勒的就是线条,中年时期涂抹的就是色彩。一幅画可以重新构思,再弄丹青;而人生没有草稿,青春不能彩排。刚到农村,我们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认认真真度过每一天。作为第21批留疆战士,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磨练自己、锤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自己没有处理过的问题和遭遇过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高昂的斗志,不畏困难的精神,勇敢的面对现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把任务完成。作为年轻人,我们具有坚韧的毅力,旺盛的精力,我们肩负着服务于群众的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种种困难,以责任为指导,以勤为原则,以奋为动力,为使命而主动出击。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是大事,帮助群众是好事,关心群众是正事。我们所作的工作一切都是围绕群众,服务于群众。
第二、扎根基层,其次要从行动上扎根。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组织发展思路不强,农村干部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文化偏低,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式老化,群众市场经济观念普遍比较落后,科技普及进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急需改善,农村基层矛盾突出。
因此,我们务必要深入到农村中去,了解农民群众生活中的各种疾苦,及时传达给上级政府部门。“规不识矩,本不识木,唯真不识其它。”我们要替老百姓说
话,讲实话,讲真话。这样,上级政策部门才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规划与决策,而不是纸上谈兵,空喊口号。另一方面,对于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各种文件和各项惠农政策,把政策宣传明白了,群众就会理解和支持国家建设,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我们要认真学习,上门宣传,并结合农村实际,协助村支两委下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盘棋。
我们虽说都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是对农村问题往往认识不深,很容易从书本出发,从书本中找答案,这就使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真正从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留疆战士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要静下心去学,形成良好学习作风;要沉下心去干,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培养良好品格情操。当兵的扎根农村基层,要保持蓬勃朝气,努力做到在艰苦环境中成就大器;要彰显昂扬锐气,努力做到在破解难题中建功立业;要坚持沉心静气,努力做到在改进作风中树立形象。扎根基层,要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服务农村群众,而不讲空话套话,保持部队良好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才能起好这个标杆作用,起好表率作用,才能影响周围的农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首先先要溶入到农民群众中去,扮演好“农民”这一角色,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农民群众才会接纳我们,才会和我们讲实话,讲真话,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群众到底缺什么,到底需要什么。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被他们所同化,我们要做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我们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农村直接面对一线生产,直接面对农村群众,实践性非常强。我们要通过深入的实践认识和把握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寻农村
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们要多做调查研究,多进行总结思考,把实践工作中的感悟,积累为自己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体现为自己的才干。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刚开始,或许满腔热情,踌躇满志,然而时间久了,便有不少人忍受不了这种艰难困苦,耐不住寂寞,中途退场。因此,要想在农村建功立业,就必须稳打稳扎,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我们既然选择了农村基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选择了奉献。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城市的喧嚣,沉淀了心情,在农村这片热土上驻足、扎根、守望。我们是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们没有失去最为宝贵的青春。我们也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我们正用汗水见证着成长,用奉献丈量着价值。
服务群众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奉献自己的才智,迸发自己的活力。充实自己的人生,刻画美好的未来。基层工作是辛苦的,但却锻炼我们的毅力,磨砺我们的思想;农村工作是繁杂的,但却给我们提供了服务群众的广阔天地。我愿把我的青春,奉献给农村这块深厚的热土;我愿用我的奉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彩添光。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秉行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热爱农民,融入到农村事业中去,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012-6-24
5.向侯玉林学习扎根基层 一心为民 篇五
近日来,我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了解到侯玉林的先进事迹,侯玉林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工商干部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多年来,侯玉林同志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实践工商职业道德,立足本职岗位学雷锋,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了红盾爱民、执法为民的崇高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向侯玉林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扎根基层、热爱工商的敬业精神。他看到农村工商所任务繁重,就主动找到局领导,要求由城区工商所调到偏远的农村工商所工作,一直到今天。多年来,他无论处于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始终坚持党的宗旨,认真履行国家公务员的职责。他带领同志们开展市场巡查,加强集贸市场管理,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调处、化解各类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向侯玉林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敬业爱岗,恪尽职守,全身心地投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并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统一起来,切实履行好依法监管的责任和指导帮扶的义务,真心诚意、尽心竭力地为企业和业户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向侯玉林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乐善好施、恤念民生的大爱品德。侯玉林同志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用心践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和工商为民、服务社会的职业理念,长期“痴迷”慈善公益事业,千方百计为社会贫困弱势群体送温暖、做好事。他见到贫困孩子就流泪,看到孤寡老人就难过,见到困难的人就想帮。向侯玉林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雷锋为榜样,胸怀大爱,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热情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大力弘扬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向侯玉林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无怨无悔、坚持奉献的高尚情操。向侯玉林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国家公务员的公仆情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求索取,甘守清贫,乐于奉献,赤诚为民。
6.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 篇六
——记河伯乡书院村大学生村官吕超
吕超,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处,但通过一件件平平常常的惠民实事,体现了新时期一名大学生村官平凡之中的满腔热情,平静之中的理性追求,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
2010年8月,年仅25岁的吕超同志通过选拔录用成为邵阳县第三批大学生村官,县组织部门征求个人意愿时,家住县城的他主动请缨到邵阳县最偏远的山区河伯乡去。经乡党委组织部门研究决定吕超同志下派到书院村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书院村地处河伯乡丘陵腹地,土地面积狭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村民致富无门,特别是前几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吕超上任后,不等不靠,跟随村“两委”班子成员踏遍村各山林田土,走访各组各户进行调查,积极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建议,找出造成村级发展问题的根源所在。书院村土地面积狭小、土多田少且大多分布于山丘半腰,水利、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种作普通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下。找到问题的症结后,他决定转变村民思想,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烟草。首先,他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座谈会,给村民讲解当前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危机,并如何化“危”为“机”。烟草作为一种高收益的经济作物,耐旱适宜旱土栽种,种植一届烟草其经济效益比普通旱土作物玉米、高粱等高出三至四倍。其次,组织村里烟农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理清发展思路,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一系列的学习使村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
思想做通了,如何付诸行动,大力发展烤烟生产,成为摆在书院村面前的现实难题。村里水田不多,要在保证基本农田种植粮食作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烤烟提高村民收入只有向半山腰上的旱土进军。山上旱土极为分散且没有机耕道连接,小型机械都难以进入,耕种极为不便,骨干山塘也因年久失修,保水蓄水能力较弱。书院村村民勤劳能吃苦,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烟农户虽然付出了比其他村烟农户更多的艰辛劳动,更多的成本,但其收益相反还少的多。根据实际情况,吕超同志多次协调县烟草主管部门,陈情恳切地反馈村烟农户的种烟积极性及实际困难。经烟草主管部门实地考察情况后,答应五年分期资援书院村烟基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每年资助资金不低于2万元。再加上农户的筹资筹工,通过一年的修缮机耕道、骨干山塘,该村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益,改善村级面貌,吕超仔细钻研烟叶收购政策,按照科学低级标准,指导烟农按照烟叶收购的24个等级标准精确分级,每斤烟叶均价比原来高出近一块钱,今年该村烟叶收购均价10.4元每斤位列全乡乃至全县第一。了解到河伯乡当前正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吕超立即与村“两委”班子谋划本村发展方案,自费资金万余元购买了摄影器材,宣传本村及全乡的各旅游景点。根据本村实情开发了“四季香柴火腊肉”土特产品牌,并带领农户在赴省城参加农产品展览会。经村集体商定为保证土特产原汁原味,“四季香柴火腊肉”采取散户生产、集约营销模式,腊肉销量及均价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加。
吕超同志虽家住县城,家庭条件较为宽裕,但上任后,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坚持从小事做起,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经常跑县里衔接相关部门,争取惠农扶持援助,从来没有在村里开支过任何费用,自己的小车还经常送村民往返塘田市、塘渡口,被称为书院村的免费班车。农忙时期,为发展烤烟生产,甚至把自己的小车后座卸掉,帮助烟民装运肥料。吕超同志对基层农民的诚挚真情感动了广大村民,在村集体及烟农户的拼搏奋发的精神下,2011年书院村主要经济作物烤烟总产量从2010年300余担迅猛增长到570担,取得了总产量翻番、均价位居全县之首的烤烟生产奇绩。在上任短短一年时间里,吕超为村里争取到县烟办烟水工程扶持资金两万余元;争取县水利局立项修缮骨干山塘五口;联系团县委申请了十二个资助贫困生对象指标;联系新华书店建好了藏书三千册的农家书屋,在此之外还包办了所有村民要到乡政府办的业务,比如新生人口上户,家电下乡补贴,建房交税办证等。正是这些惠民利民的实事让老百姓从内心上接受了这位大学生村官,改变了下派村官只为镀金这一看法。在2011年书院村村级换届选举时,吕超同志以满票当选为书院村村主任。
吕超同志的扎根基层,服务山区的事迹也引起了主管部门及领导的重视和关心。2011年8月,作为邵阳地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带队参加了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并在培训班中担任班长一职。培训期间,该同志利用宝贵的机会积极虚心地请教各农村区域发展领域的专家领导,提高了对农村工作的认知,丰富了农村工作方法,规范了农村工作程序。课余期间,身为培训班班长,吕超同志还积极组织各地区分组交流活动,让各村官代表畅谈自己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交流沟通无障碍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工作能力。在得知同为大学生村官的赵建军同志在工作当中突发重病,急需援助,吕超同志组织培训班进行募集活动,并寄去了一本附有所有培训班学员签名的大学生村官散文汇编书籍《砥砺青春》,鼓励赵建军同志勇敢地与病魔做斗争。吕超同志因学习期间认真刻苦,表现突出,被湖南省农业大学吸收为该校新开设的特色专业“村官班”的校外学员。
7.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 篇七
公正司法, 让群众信赖
“公正是人民法官的灵魂所在, 只有办案公正, 一方才能稳定”, 这是李广江心中永远不变的信念, 他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自从独立承办案件以来, 十八年中他共审执结各类案件1575件, 无一错案。
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后, 他仍旧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全庭干警树立榜样, 做出表率, 带头开庭审理案件, 使杨柳青法庭的审判质效每年都有较大的提升。
在审理好承办案件的同时, 李广江针对疑难复杂案件最大限度的担任审判长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 做干警的主心骨, 更是做当事人的主心骨, 确保每件案件的公正审理。例如, 在成发鑫苑杀人案引起的两起民事赔偿案件中, 由于原告诉讼请求的赔偿数额较大, 双方一度对抗情绪十分激烈, 对此他与承办法官认真细致研究案情, 确定调解思路, 并先后三次深入当事人家中做调解工作, 从人情、乡情出发, 对原、被告双方进行析理说法, 最终双方都同意在法律规定内做出合理的让步, 该案得以妥善处理。案件调解及执行后, 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满意, 并向西青区法院赠送锦旗表示感谢。此案经西青区法院报送市高院后, 得到了天津市高院李少平院长的重点批示。
和谐司法, 让群众放心
人民法庭处在基层第一线, 直接面对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因此李广江特别注重加强调解工作, 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将调解工作贯穿诉讼全过程, 坚持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 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 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 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全力促进辖区的和谐稳定。例如, 在他受理的天津市西青区公用公房管理站诉广汇园、柳溪苑、时代华亭等社区40余户居民供热纠纷案中, 他坚持深入社区, 充分倾听居民拖欠供热费的真实原因, 并依托基层组织, 邀请社区居委会负责同志共同调解, 40余件案件全部调解撤诉结案, 并全部履行完毕, 切实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和谐。
这些年来, 李广江没有休息过完整的休息日和节假日, 三年中累计加班180余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法律的尊严, 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近三年中, 他审执结各类案件442件, 近三年的案件调撤率分别为92%、97.6%、96.4%, 实现了零上诉、零投诉、零信访。
能动司法, 让群众满意
人民法院不仅要依法办案, 还要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 切实承担起司法的社会责任, 主动服务经济发展。他坚持不断延伸和拓展司法审判职能, 致力于为辖区的企业、村队提供司法服务, 致力于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他经常带领法庭干警深入田间地头、村厂学校, 及时了解他们的司法需求, 提出针对性建议, 减轻企业诉累。
李广江同志积极协助杨柳青镇党委完成重点工程产生的拆迁纠纷、土地使用权纠纷, 使一大批存有涉诉信访隐患的纠纷化解于萌芽, 有力地推动了杨柳青镇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他还坚持庭村共建, 源头预防化解纠纷。变被动为主动, 与镇辖区内东碾砣咀村、十四街、二街村委会建立了矛盾排查、诉调对接、法制宣传等工作机制, 使相当一部分案件在诉前就得以解决, 有效缓解了审判压力, 真正达到了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8.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 篇八
专利号:ZL 201310349012.0
发明人:张大星
专利简介
本专利是一组治疗跌打外伤、痈疖疮疡的外用组合药。特点是有一小部分药和黑膏药制法一样,而大部分药采用生药粉兑入膏药基质。大部分药物有效成分不被高温破坏,保持了生药的全部有效成分,使药力大大增加,因为跌打外伤、痈疖疮疡的整个病理过程,都是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淤血过晟则肉腐,久瘀不通则肉腐。
本药的药理作用在于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生肌敛疮,通络止痛。可以通治跌打外伤、痈疖疮疡。
专利的最大特点
1.对外伤开放性伤口疗效极好,中小型和浅表性开放性伤口可以直接贴用。大部分伤口直接贴用本药可以不用抗菌素而治愈。
2.开放性伤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由于现代生活和工作中的现代化,大量使用机械、车辆及电器设备,因而开放性外伤屡见不鲜。而国内及全球市场上尚没有一种这样的药品,预计市场前景极好。
产品优点
1.本技术科学配方,意在扶正、活血化滞,解郁镇痛、祛风温、通经络、强筋骨。不伤害正常皮肤,不影响去除坏死组织和促进肉芽生长功能,无副作用。使用方便、简单、可靠、安全性高,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2.本发明疗程短、患者痛苦少、见效快、治疗成本低。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是抑制病菌的先锋,是伤口消毒的洗洁剂,对治疗痈疽、感染、坏肌、溃烂起到不可磨灭的功效,明显优于现有治疗同类疾病药物的优点。
3.纯中药,无毒副作用,无不良反应,无药源性痛感。
4.保护创面,抗感染、解毒、清血化瘀,去腐生肌,止痛愈合快。
9.扎根基层 砥砺青春 篇九
砥砺青春
作为一名三支一扶工作人员,被分配到火烧坪乡,我感到非常荣幸,与火烧坪乡有许多不解之缘,大学时曾在火烧坪包过白菜,这里的人民,一草一木,我都感到非常亲切,这也促使我真正的想为火烧坪人民做点实事。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有如下的思考。
如何把工作做好,我觉得首先应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工作。我在大学学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其中有一门课叫农村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农村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增进整个农村的社会福利、促进农村的社会进步,这与我从事的工作不谋而合,其中社会个案工作和小群体研究技术、社会统计和及社会调查等方法对我今后的工作也会有帮助,我应该做得是因地制宜,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大众。当然,大学学的知识覆盖范围毕竟有限,我应该不断地学习,定期参加培训,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党的政策,纲领性文件,提升我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了解工作重点,通过学习,更加坚定工作信心。
其次,我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我早已不是那个在象牙塔生活的大学生了,我需要尽快的适应环境,适应工作。我也明白,基层工作很辛苦,有时候还会加班,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做得不好的话还可能挨领导的批评,这个时候我要及时调
整自己的心态,如果是工作没有做好,我要虚心的请教领导同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还要端正的心态是事无巨细,事事必用心去做,虽然只有两年的服役期,但是我不能得过且过,要真正的扎根基层,真正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最后,我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会说,会写,处理日常公务的能力。有时可能会下乡,主持个会议、讲个话什么的,这时我要敢讲会讲。我的性格还算比较外向,但是主持会议的经历比较少,希望通过不断的锻炼,两年后我能独当一面。还有一个就是写的能力,我感觉现在作为基层干部最欠缺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一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叫他把处理的事情写下来,并且进行总结提炼,这就为难了。我在这方面确实也欠缺,开始时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请教,争取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
10.扎根基层 奉献至上 篇十
扎根基层 奉献至上
作者:唐微微 程晨
来源:《荣誉杂志》2011年第02期
曾展雄先生是一位真正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奉献之士。十几年来兢兢业业的付出中,他亲眼见证并亲身感受着屯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一心希望屯门越来越好,村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同时,曾展雄先生还是一位敬老与文体事业的积极推广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屯门敬老会副主席的他,尽己所能地帮助区内老人营造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环境。参政议政的道路上,曾展雄先生情系家国,关心基层民生。这是一位率真善良的直爽之士,更是真心服务村民的“好代表”。
【曾展雄(曾雄)先生,新界乡议局议员、屯门乡事委员会副主席,永大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同时担任广东省梅州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福田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基金理事、广东省五华县政协委员、屯门福亨上村村代表、屯门区龙舟竞赛委员会副主席、屯门敬老会副主席、屯门区国庆委员会副主席、屯门乡郊小工程计划委员等多项职务。】真心服务村民的“好代表”
曾展雄先生原籍广东梅州五华,父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来到香港谋生,定居于屯门,曾展雄先生就出生于屯门福亨村。在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曾展雄先生明显感觉到了周遭发生的巨大变化。采访当日,他拿出了一张1984年的屯门航拍图,从上面可以看到,那时的屯门还只是山岭中间的小村落,而经过27年的发展,如今的屯门已然是一片繁荣发达的现代化区域,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曾展雄先生是实实在在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谈到,相对香港其它地区,屯门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并且屯门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发展,现代化气息浓郁。
曾展雄先生很早就开始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他介绍说,完成学业后,他曾于九龙一家制衣厂打工,不久后就自己开始承包工厂办实业。1979年,曾展雄先生到英国学习考察,直到1981年年底才回来,1982年在村内开设洗衣工场。从第二年开始,曾展雄先生就开始为村里服务,开办建筑工程公司承接丁屋工程,并于1997年正式成立永大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屯门地区的丁屋工程。不过,忙碌于社会服务工作的他,亦全心全意投入到服务乡亲的工作中。
1995年,曾展雄先生开始担任屯门乡事委员会委员、屯门福亨上村村代表。立于基层管理岗位上,事无巨细,皆必躬亲,这就是曾展雄先生的工作写照。他说:“为村民做服务,一天二十四小时电话都不能关,可谓随叫随到。特别是有突发情况发生时,就算是深夜、凌晨也要马上赶到。有时虽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到了现场知道情况了心里才能过得去。”曾展雄先生是秉着良心在服务,虽然并不是屯门乡原居民,但他对这里的整个发展过程都很清楚,并
深谙原居民的生活习性,这些经验在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曾展雄先生自动当选为屯门乡事委员会副主席,继续走在服务社区、服务乡民的道路上。
多年来,面对屯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展雄先生也不禁感慨,以前到市中心,看到的都是很熟悉的面孔,现在屯门人口达五十多万,人多了,地区更加发达与繁荣,但是以前那种宁静的感觉几乎也没有了。曾展雄先生很怀念小时乡亲们齐心协力、互相帮忙的淳朴时光。他说随着政府建设元朗高速公路、深圳湾西部通道等项目,经过几次迁移,村里的居民差不多少了一半。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特别是房屋,可谓是多年心血的累积,建起来实属不易,村民感情也是非常珍贵的。这些也是曾展雄先生非常看重的。
敬老文体事业的推广者
作为屯门敬老会副主席,曾展雄先生对敬老工作非常关注。每逢节日,他都会在村里组织很多敬老活动,与老年人联欢庆贺,让大家同享节日的喜庆。曾展雄先生说:“香港本身地方不大,但是社会压力大,一般家庭都需要出去工作,无法照顾好老人,于是很多子女就将老人安置在老人院。其实老人在年轻时为社会作出很多贡献,年老时他们也希望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子女平时有时间要多带他们出去走走,联系乡情,并且可以给长者一点精神寄托,让他们的晚年同样过得精彩。”曾展雄先生在村里扶老携幼,百忙之中带父母外出走走、看看,被传为佳话。但他的这份孝心不仅是对自己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希望能尽己之力,呼唤大家主动去关注老人,共同为老人营造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环境。每年,屯门区都会举办“千叟宴”,人数由以前的一百桌上升到现在的一百五十桌。前不久,屯门乡事会举办了一系列“关怀乡郊长者活动”,其中今年2月22日上演的屯门区辛卯年敬老粤剧欣赏活动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反应,加上民政事务处鼎力支持,以及全体村代表积极推动,使其获得一致好评。但即使做了这么多,曾展雄先生觉得还不够,敬老工作需要付出恒心与耐心,坚定执着,始终如一。
同时,为了推进屯门区文体活动的发展,曾展雄先生倾注了很多精力。作为屯门区龙舟竞赛委员会副主席、总务主任的他,无论事务大小都需要亲自参与管理,特别是在龙舟大赛上,更是从头忙到尾。曾展雄先生说:“每年政府拨款一百多万组织龙舟竞赛,目的是发动村民、渔民及屯门居民均参与其中,丰富文娱活动,充实精神生活,这是非常有利的,值得推广。”也正是在曾展雄先生等这样一批关注文体事业发展的奉献者的带领下,屯门区的体育发展得很好,特别是不久前屯门区的足球队由丙组打入甲组,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担任屯门区足球队名誉会长的他,自言这样的成绩真是来之不易。一分耕耘,终换得一分收获。情系家国发展的政协委员
对于家乡梅州,曾展雄先生亦是满怀赤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曾回到家乡,并一直默默关注着家乡的发展。2002年,曾展雄先生被推选为梅州市五华县政协委员,第二年又被选为梅州市政协委员,参与到家乡参政议政的工作中。每年,梅州市政协与五华县政协开会
时,曾展雄先生都会抽出时间回乡参会,在提案中特别关注基层民生问题。多年扎根基层的经历让他对基层民众心怀同情,他希望真正能帮助基层改善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素。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不仅是政协工作,曾展雄先生还担任了深圳市福田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基金理事、屯门区国庆委员会副主席、2004—2009年曾担任屯门防火委员会委员、屯门乡郊小工程计划委员等多项职务,介绍起加入北京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基金的因由时,他说道:“在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我那时已经在地区做事了,地区就组织我们去学习体验内地的政治经济体制,以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一国两制,更好地融入到中华大家庭中,并且担任了基金会的理事。”情系家国的他,国家的发展印刻在心头。
曾展雄先生育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已在澳洲修完学业,开始参与工作了,小女儿刚毕业。闲暇时间里,爱好唱歌的他通过歌声来减压放松。
11.扎根产业园区 服务区域经济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合作; 服务; 办学特色
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在《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文中这样谈到高职院校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这样一来,学校才能方便直接提供服务,企业、居民也方便接受服务、享受服务。”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把职业教育办在产业园区,把服务送到企业单位,使办学“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办学仅6年,其“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就受到教育部及广东省教育厅高度关注与好评。
一、有人气:把学校办到产业园区去
高等职业教育特性,就是培养高级专门技能人才,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工人是它的根本任务。地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地方产业升级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如果远离产业群去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11月校庆之际分别与中山南区办事处、中山古镇镇以及知名企业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雅居乐学院”。“十二五”期间,学院还计划成立“沙溪服装学院”、“大涌红木家具学院”、“小榄管理学院”……把根深深地扎于镇区、企业的沃土。
把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依靠什么?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依靠校企合作,依靠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中山南区是国家火炬计划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包括日本三菱电梯、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多家世界500强在此落户;中山古镇镇素有“中国灯饰之都”之称,全国60%以上灯饰产品来自古镇,并大量出口国外;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山沙溪镇休闲服装行销全国等。在广东省、中山市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及其特色的产业基础成为中山职院办学、兴学的基础,学院则成为政府促转型和企业谋升级的智库与人才摇篮。于是,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顺理成章,并在短短五年间取得了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的累累硕果。2011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纳入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方案。扎根产业园区、紧跟产业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让政校企合作变“两头冷中间热”为“三热”和“多赢”,增强了中山职院的底气与人气。
学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还在于创新,去创造“人气”。政校企合作专干就是聚集“人气”的一大创举。2011年2月,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6名“政校企合作专干”和56名科技特派员(总数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分别派驻小榄、古镇、黄圃、南头、东凤、三角、港口、阜沙、大涌等9个镇区。教师深入市场一线,既能够及时了解政校企的需求,传递合作意向;又能实地适时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为政府建设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及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使产学研平台更加灵活与实用,也使政校企合作更加丰富和牢固,“人气”更加凝聚。
二、有企业气:让高技能人才造福社会
政校企合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那具体的路径是什么呢?先看一组事例:2012年6月,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赛区总分第四名;6月29日,学院三支代表队代表广东省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天津大赛,获得3个三等奖;7月初,学院选手获得获2012年第四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并获全国决赛资格;7月9日,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在学院举行,学院3支代表队从全国102所高职院校的155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分获二、三等奖;7月10日,广东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举办广东省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学院郑琦老师获人文社科组二等奖,被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
这一串串荣誉仅仅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成果一个缩影,是学院把企业竞争理念引入办学机制的结果。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手段是竞争,人才培养依然是如此。中山职院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践“以赛促建(学科专业建设)、以赛提质(学生素质培养)、以赛创新(办学理念更新)、以赛助聘(帮助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得到夯实。在2011年12月由广东软件行业协会、东软集团主办的第六届“东软杯”网络攻防大赛上,本、专科学校63支代表队参赛,中山职院代表队力挫群雄,摘得大赛冠军,3名选手在比赛现场就被知名企业相中,成为比赛现场的“明星”。
企业气,还意味着为企业培养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学院积极探索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开设《创业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和《知识产权》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建设可容纳二十余家企业进驻的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和1000平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牵头建设13000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教师、企业家的传帮带作用,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的调查报告,中山职院2010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1.2%的比例,也高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平均1.8%的比例;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9%,比全国高职院校2011届(44%)高15个百分点。学生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近3年连续位居广东高职院校前列。很多学生带着专利成果到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甚至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争抢一空。
三、有产业气:“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布局
一镇一业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专业镇经济”,而中山又是广东省专业镇经济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逐步形成了一个镇区一个或则多个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布局。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的人才符合地方产业的需要,而学生凭借学习的技能也能顺利就业,做到“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基于这种思考,2010年春天,学院明确提出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发展布局,在人才培养上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服务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学院开设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中山所有的产业形态,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创业管理等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首开专业,动漫、社工、物流等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也颇具影响力。
在紧扣区域产业布局专业的同时,学院也时刻注意与时俱进,前瞻性地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如根据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学院及时开设了LED 设计的专业方向。正是学院面向市场办专业,使专业有效对接产业,为镇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使得镇区、企业纷纷向学院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强烈意愿,吸引了30家市内行业协会进驻学院,数十家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订单班。
2012年5月、6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连续转载了《中山职院数控专业学生驻扎企业学习》《中山职院加入广东“圆梦计划” 助一线工人轻松实现大学梦》《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观察》三篇文章,引起了职业院校关注。其中“厂中校”建设的成功案例一时间反响热烈。在珠海市旺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学生融入真实生产现场,亲身体验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及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全过程,迅速掌握了专业核心技能,并深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厂中校”跳起校企无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双人舞,这就是产业气,就是“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
瞄准中山特色产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助力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和幸福和美家园建设,是学院打造特色、提升效益的基础,也使学院的办学凸显人气、企业气和产业气,既为自身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和营养,也为地方性高职院院校的成长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当前,高职院校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中山职院必将进一步加大“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2-13(10).
[2]郭广义.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0-7-12(3).
12.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 篇十二
近年来, 各地都兴起创先争优活动新高潮, 激发广大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形成“比奉献、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展示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笔者以“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耕种者”的先进事迹被推荐评选, 经层层展示评比, 有幸被评为“浙江省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
闪光言行:共产党员创先争优, 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 就是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播种本土传统文化。
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对民族管弦乐有较深造诣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在参加工作中的十几年岁月里, 获得了大小不等的荣誉达50多个, 其中有全国性竞赛奖项5个, 省市县荣誉证书四十多本。作为一名对群众文化工作有着浓厚感情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把全部心智和精力都投入到农村群众文化的传播发展上。
在30多年来的演艺实践和基层文化工作岁月里, 用热情和执着, 扎根基层, 默默奉献, 甘当文化传承发展的耕种者。为传统文化戏曲、音乐、传统木偶戏、文物非遗等的继承、传播、发展, 为繁荣群众文化, 作出不懈努力。然而, “播种”传统文化是笔者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请教名师指导, 痴心学艺
16岁那年, 村里邀请了提线木偶戏剧团演出, 在那精彩的演出情景, 优美动听的民乐, 起伏跌宕的京剧声腔的熏陶下, 激发了笔者对民族音乐、京剧艺术的喜爱, 从此, 笔者与民乐、戏曲结下不解之缘。拜师学艺, 开始了学习戏曲和民族乐器演奏生涯。在那时, 白天上学, 晚上学艺。两年之后, 便开始跟随一些木偶剧团下乡演出,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磨练, 技艺有了进展, 被应聘为剧团乐队演奏京胡等乐器。为了提升自身技艺, 积极创造条件, 寻师访友, 得到了胡正文、周景义、支臻康等知名音乐老师的悉心指导。曾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1986年的全县音乐培训班, 虽只有一个月时间的学习培训, 最后, 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 这给我带来极大推动和鼓舞, 对学习民乐戏曲倍增信心和决心。机会总是青睐勤奋者。1988年凭借较扎实的民乐功底, 顺利考取了南溪乡文化站, 从此, 开始了26年的基层文化工作生涯。在工作实践中, 以积极的学习心态, 不断进取, 通过3年的温师院文化艺术学习, 对文艺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从而, 拓宽了文艺知识视野, 充实了自己知识宝库。由于热爱京剧艺术, 喜好京胡演奏, 曾专程赴京选购京胡, 向著名京胡制作家、中戏琴师刘正辉请教琴艺, 后又得到著名京胡演奏家李祖铭的指导, 琴艺获得长进。
二、文艺技能竞赛, 成绩优异
文艺, 让人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多年来, 在民乐戏曲方面潜心研习, 注重实践, 讲究实效。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后参加各级民乐、戏曲等文艺赛事, 成绩优异, 多次获得金、银奖项, 为我县的民乐、戏曲扩大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荣誉榜
全省“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耕种者》
浙江省第四届民乐“香溢杯”比赛二等奖
浙江省首届乡镇 (街道) 文化员才艺大赛表演艺术器乐银奖
文学作品《当前“非遗”工作之我见》一等奖
2007首届京胡北京邀请赛优秀演奏奖
温州市首届农艺节器乐比赛一等奖
首届温州市乡镇 (街道) 文化员才艺大赛器乐演奏一等奖;书法作品三等奖
温州市第二届民族器乐大赛银奖
辅导并操琴的京剧节目《锁麟囊—春秋亭》《锁麟囊—刹时》, 参加第十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温州选拔赛, 选手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作品《锁麟囊—春秋亭》在第十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中, 选手获中国京剧“票友奖”;该作品被选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川沙杯”长三角地区业余戏曲邀请赛, 选手荣获个人演唱银奖。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泰顺县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演金奖、银奖
·第二届泰顺县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金叶奖
泰顺县2011年度“十佳文艺人才”
第二届感动泰顺人物提名奖
三、文艺传承表演, 极力推广
一直以来, 对文艺的痴情和热爱从未削减, 干一行爱一行, 始终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平凡, 但给人带来是高雅美好的, 是光荣而神圣的。一直守望着所喜爱的传统文化, 在实施戏曲、音乐等文化业务过程中, 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1. 各类创建和培训辅导是播种“文化良种”的必然要求
通过努力, 于2007年7月, 泗溪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并使用, 且通过了“金海岸文化明珠”项目的验收, 添置了各类活动设施, 为群众开设学习音乐、戏曲、舞蹈、科普等培训活动场所, 创建了KTV、图书馆、远程教育活动基地;创办各类文艺团队, 开展辅导培训, 传授技艺, 为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加大对音乐、戏曲、民族器乐的推广力度, 带动了身边一批民乐戏曲爱好者一起加入到了学习中。除了在中青年人群中物色、培养戏曲苗子外, 还经常与学校交流, 将民族文化带到中小学生当中。优秀文化在农村基层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2. 组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是群文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将泰顺当地的民间风俗和一些主题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笔者先后多次主持策划、组织实施, 开展指导、编排、参演, 举办了很多大型文艺活动, 如, “乡村文化展示周”越剧、木偶戏、布袋戏展演及文化遗产、山水泰顺图片展等内容;富有地方时代特色的“新泗溪新形象”大型文艺晚会、节庆文化泰顺县“庆八一迎奥运”、泰顺县“庆祝建国60周年”戏曲晚会;组织策划举办了“欢度国庆, 喜迎十八大”浙闽边京剧票友联谊晚会、“首届龟湖禳神文化节”文艺晚会。前后协助乡镇文艺活动, 亲自登台演出累计达70多场次。参与上述各类演出的节目均是获奖作品京胡独奏《夜深沉》《迎春》、京剧节目《坐宫》《锁麟囊》《智斗》等, 以及其它所编排的民乐、戏曲、歌舞等十几个优秀经典节目。
3. 国遗提线木偶戏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 笔者结合自身实际, 多次组织提线木偶传承人组成演出团体, 开展以“木偶展演贺新春”、“国遗木偶戏进社区”为活动主题的传播展演活动。为发挥自身擅长优势, 组建了泗溪木偶剧团, 经过组织、策划、编排、培训, 分别进农村、社区、校园, 连续演出达半个月。演出剧目为深受农村群众敬仰的非遗保护名录项目——民间文学传奇故事:手持拐杖的铁拐李、倒骑毛驴的张国老、白面书生吕洞宾、笑容可掬的荷仙姑等“八仙”木偶;《平妖传》的陈十四娘娘脚踩“七彩云”, 演绎以“降妖除魔, 避祸祈福”等等;还有经过编排的木偶剧折子戏《辕门斩子》《求寿》等剧目深受农村群众喜爱。前后组织木偶戏演出共60多场次, 每场演出观众近千人, 中老年居多, 也有中小学师生们加入到观众席中。该团体一直活跃在泰顺、福鼎等地农村城乡舞台, 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组织木偶戏演出, 给农民带来休闲、快乐和精神文化的熏陶, 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也是政府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国遗木偶戏“文化品牌”, 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4. 开展文化“走亲”是提高技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笔者在组织实施文化活动工作中, 结合实际, 注重学习交流, 加大横向联系, 在戏曲文化方面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 多次与福鼎、苍南、平阳等周边县市, 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传播国粹京剧、国遗木偶戏艺术。各地京剧票友戏迷热情高涨, 纷纷表示今后还将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加大往来,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提高技艺, 形成京剧、提线木偶戏文化“走亲”, 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添砖加瓦。
四、文艺队伍创建, 精心筹措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时下, 人们缺乏学习民乐、戏曲的积极性, 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笔者结合自身实际, 发挥优势, 认为创立一个创新健康的民乐队, 为弘扬传承民乐戏曲艺术, 播种本土文化, 繁荣农村文艺,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是很有必要的。
2009年7月, 笔者经过认真调研, 精心组织策划, 从本县民间著名艺人、文艺精英、在民乐戏曲技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功底的中青年业余文艺工作者中, 精选14人组成, 创办了一个综艺团队“泰顺兴艺民乐队”。为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艺队伍建设, 民乐队通过内容和形式的整合与创新, 已集民族管弦乐、戏曲、传统吹打乐、民歌小调为一体, 以民乐合奏、独奏、齐奏、戏曲 (京剧越剧等) 独唱、对唱、联唱等形式, 打破农村以往陈旧、简陋、单一模式, 让优秀文艺作品占领农村文艺市场。为了提高乐队整体水平, 树立精品意识, 组织队员开展辅导培训、传授技艺, 指导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乐戏曲曲目近百曲, 积极继承传播民乐、戏曲文化。
创办乐队也经过了多种坎坷艰难, 诸如队员来自不同乡镇, 文化基础、技艺水准参差不齐等因素。但最为感动的还是队员们热爱执着的精神。组建乐队初期, 队员们每个周六、周日都要赶来集中训练, 练完之后又匆匆回去, 就这样来来回回, 一直坚持学习排练两年多时间。队员们不但没有感觉到辛苦, 而且还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美感, 使人健康、乐观、愉悦、开心等功效。
民乐队很快就发展成一支特色鲜明、特点突出的品牌文艺队伍,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赏。自组建以来, 受农村社区节庆民俗文化活动邀求先后演出60多场次, 多次为我县文艺演出选送节目十余个, 其中指导编排的器乐合奏《迎春》、《采茶舞曲》、京剧《坐宫》, 参加泰顺县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演, 分别获金奖和银奖。
五、文化遗产保护, 积极贯彻
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最美的木拱廊桥——泗溪溪东桥、北涧桥, 又称姐妹桥;南阳桥、霞光桥;包氏宗祠、木偶戏、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等文化遗产;还有众多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民俗等文物非遗单位。笔者已多年的工作实践, 积极做好文化遗产普查、宣传、保护管理工作, 为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发挥应有作用。
在加大“廊桥品牌”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管理宣传力度的同时, 开展“一镇一品”的中国廊桥文化节、国遗木偶戏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廊桥文化展厅、图片、文字、讲解的形式展示宣传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和发展序列;发表论文《当前“非遗”工作之我见》《构建廊桥生态文化, 推进农村协调发展》《浅析国遗提线木偶戏现状和发展对策》《泰顺做好廊桥文化文章》等, 充分体现泗溪廊桥等文化遗产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价值, 提高民众长期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为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文明程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在扎根基层文化工作中的十几年岁月里, 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干一行爱一行, 用热情和执着, 努力播种本土传统文化。痴心学艺, 积极参加文艺赛事;创建文艺队伍和开展文艺传承和表演活动, 为戏曲、音乐、传统木偶戏、国保文物非遗的继承、传播、发展, 繁荣群众文化, 发挥自己应有作用。
13.扎根基层 闪耀农村联 篇十三
——记市先进妇女组织东寨镇妇联
岁月流金,巾帼争辉。东寨镇妇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从发动妇女参与经济建设、服务妇女发展两个方面入手,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定位工作重点,着力搭建“四个平台”,破解“四个难题”,引领广大妇女为东寨镇镇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谱写了妇女运动的新华章。东寨镇妇联多次被县妇联评为“先进妇联组织”,该村三马营村妇代会2011年分别荣获全国、省、市 “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基地”、“山西省平安家庭示范村”、“忻州市妇女维权站”的关荣称号。
近年来,东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工作,为妇联基层组织“坚强阵地”和“妇女之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镇妇联深入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和“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作用,将“妇女之家”办成为基层妇联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纽带、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窗口、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同时,发挥“妇女之家”组织开展活动的功能,着眼于基层妇女的民生需求、利益关切、兴趣爱好,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妇女喜闻乐见、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妇女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受益、在受益中发展
为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东寨镇妇联始终把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学习的平台,通过持之以恒的抓学习、抓培训,使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着力破解了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素质不相适应的难题。开展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妇女发展产业的能力。镇党委为全镇妇女举办了实用技术20多起,选出了80多个技术骨干,参加旅游业、服务业的妇女达到400多人,种植、养殖、加工业等方面也涌现出许多女能人。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为倡导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学科技、学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妇女的素质,打造文明和谐的现代家庭环境,在该镇开展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四创”活动。
14.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 篇十四
德安县邹桥乡黄蓓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扎根基层,无悔青春
身处黔东别故乡,坚定信仰意志强。
敢于担当不叫累,平凡少女铸辉煌。
金壶丹书孤灯夜,勤政务实为民忙。
苍崖落泪雁飞远,生命赞歌永流长。
她走了,带着两千多份的不舍与哀思,她走了,带着黔鲁两地亲友的牵挂,她走了,将生命的日记定格在了如花般的年纪。她走了,留下了漫山的核桃树、葡萄园和那永远的“媛媛桥”。
王媛媛,这个年仅25岁的女孩,在短短的500多天的岁月里,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
2009年8月,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的王媛媛没有返回山东老家,而是满腔热忱投身西部农村,被组织上安排到贵州省江口县闵孝镇政府工作。
得知新来的干部是个外地女孩,又是学美术的,闵孝镇的一些干部便有些疑虑,她,搞基层工作能行吗?
但,没过多久,王媛媛就用实际行动感动了大家。曾同在党政办工作的同事们说:“每天王媛媛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
乡镇工作多而繁杂,但王媛媛很快进入了角色。她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提出“1+3+1”党建帮扶模式。她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团支部。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农业技术,王媛媛收集同事从四川考察带回来的核桃产业资料,熬夜加班到凌晨5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拿到村寨播放。为了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王媛媛请来县职校的老师和农业专家,为村民们培训农业技术整整10天,并带领村民发展连片烤烟1000余亩。
还有一次,在和村民的聊天中,王媛媛得知双屯村老
马坪组的十几个学生每天都要淌过一条小河上学,河上的桥很多年都没有修起来。王媛媛听到此事后就记在心里,很快,一份包含着论证材料、现场图片、可行性分析的“修桥请示”出炉了,并立即带着双屯村支书,找到县委书记,争取到了6万元的修桥经费。村民们说,桥修好了就取名“媛媛桥”。
王媛媛是家里的独生女,年过半百的父母多次要求女
儿回山东工作,收入最少3000元以上。但王媛媛却说,“人的价值不在钱的多少,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011年3月24日,王媛媛下到村里开展工作,在返回
镇里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
离开的当日,当地媒体还发表了她写的文章。在她的办公室里,电脑依然开着,一些工作表格尚未填完,插在主机上的U盘上,挂着个小熊,在安静地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闵孝镇的村民指着后山上新栽的树苗说,那,都是王
媛媛组织社区青年栽的,有6000多棵。
她的故事是那样的朴实而亲切,没有惊天动地,却时刻激荡着我的心。当我思索着,一个女孩的力量能否在基层发挥作用的时候,王媛媛给予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她让我有决心将热情和学识挥洒于基层,她让我学会用真诚和奉献服务于百姓,她让我懂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幸福感,她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的无悔选择。
风卷秋雨,稻蔬翻浪菊花开;放眼群山,尽是农庄绿树裹。我想,那峰坝村的核桃树还存储着她浇灌的甘露,村口的老人们还时常想起她谈心时微笑的模样。
【扎根基层 为民服务】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09-30
扎根基层砥砺前行07-12
深入基层扎根人民08-21
恪尽职守 扎根基层07-14
扎根基层 奉献青春 演讲稿08-22
扎根基层 在岗位上历练成长12-03
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实现自我价值08-07
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