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4-12-17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13篇)

1.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一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绿色食品概述 (一)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长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其标准涵盖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和相关标准,构成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严格全程控制标准体系.

作 者:朱维军 陈月英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

2.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二

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体育专业市场规模, 与体育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小, 因此, 正视并认真分析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 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不仅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体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体育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1. 传统体制严重影响体育经济的发展。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 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 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 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 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 在赢利后, 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 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 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 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 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 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 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

2. 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

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 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 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 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 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

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体育消费属于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 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 运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 目前来讲, 没有政策遵循。如:体育彩票是由政府给予的一项很优惠的体育产业政策, 在目前情况下也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项有效的途径, 但是体育彩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立稳定的发行政策。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 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3. 高层次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目前中国体育市场人才严重不足, 主要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 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 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

4. 体育消费市场狭小。

在计划经济时期, 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视野不开阔, 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 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 而中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 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0%, 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 而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 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 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 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 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 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目前, 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 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 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 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 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 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 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5. 体育经济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经济学界对体育经济仍然未予应有的关注。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经济的关注程度, 与体育经济本身的发展状况颇不相称。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化经营, 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 而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不仅使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经济增长因素, 也导致企业在体育产业投入、管理及运作方面理性思维的缺乏。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已影响到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重视和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当务之急。

二、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 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 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1. 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 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 为人们提供体育劳务产品、体育物质产品、体育信息产品及其它相关产品。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不断增强健身意识, 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 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 提高体育人口比例, 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 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 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 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 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 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 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 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 应以国家拨款为主, 社会集资为辅, 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 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 使之有主有从, 互为补充。

3. 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近年来, 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政府体育事业的管理力度,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增强体育事业的发展活力。这些为我国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 调整和改革我国体育经济政策, 引导我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 规范财务运作, 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 实行土地置换, 集中建设, 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 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 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 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 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 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 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 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 体育市场体系建设, 要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 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 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 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6. 实现体育产业经营的法律化。

增强体育产业市场地法制建设。政府应认真研究现存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 逐步调整完备体育市场地法律法规体系, 力求对体育产业起到很好地监督和保护目地, 推动体育产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体育市场整治的法制建设十分薄弱, 应当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整治条例, 弄清整治部门的职能、整治范畴、整治权限, 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巧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 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责任, 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 增强对体育市场的整治、监督和调控。

参考文献

[1].张振华, 周春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初探.集团经济研究, 2006 (05)

[2].向征.也谈我国体育经济.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 , 2005 (11)

[3].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08)

3.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业经济乡镇企业城市化土地确权金融服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人口中农民人口所占比重在半数以上,因此,农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13亿以上的人口,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稳步推进。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实现农业经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要转变思路。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偏低

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农业经济要实现高度的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在专业化和相互协作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入股分红、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商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我国农村地区产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体,没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遇到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经营模式小型,生产品种单一,手段传统、落后,简单粗放,导致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大部分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①

[CD8]

[HT6]①黄秋艳贵州省平塘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4(10):116—118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很多地区农作物的收成是靠天气,遇到旱灾或洪灾,则损失很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引水、蓄水措施严重滞后,有的地区在播种时节,甚至发生农户之间为争抢水源而发生矛盾的情况。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田块分散,规模不大,基于这个特点,大部分家庭靠人工进行播种和收割。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土地不够平坦,农业机械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在庄稼的病虫害防治、新作物的引进方面,以及化肥的選择、农药的种类、用量、使用周期方面,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大多依靠传统经验,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淡薄,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偏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落后地区没有得到广泛运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时,有时满足不了国际标准,产品被退回,我国居民自身的饮食安全也受到影响。

(三)[JP3]农业用地被占用的现象较多,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JP]

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城市郊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用地被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被用来建设商品房或作为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城。许多城市不断向周边拓展,农用土地不断被侵占,被改为商业用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数据预报结果,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450万亩,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351万亩,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99万亩。全国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78亿亩,新增建设用地760万亩。国土资源部门已采取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并在100多个重点城市周边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忙时节全年只集中在三四个月内,农闲时间比较长,并且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价格低廉,来自农田的收入非常有限。因此,农村青壮年大多选择进城务工,两三个月的收入基本能与在农村全年的收入相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重视程度不够,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一部分青年农民由于长年外出务工,已不知道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小孩,农村土地抛荒闲置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功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国家财富的积累。

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能够使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规模化,最终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大量农村青年从农业领域转向工业领域,从农村走向城市,能够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化率。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巨大的住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需求,释放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三、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政策建议

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农户、社会服务机构发挥合力。

(一)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

1扩大支农资金投入,资金须用在刀刃上。支农资金应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领域,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农田水利、新作物的研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防灾减灾等。把支农资金用在刀刃上,能起到乘数效应。

2以土地确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为抓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2013年以来,我国陆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农民抵押贷款政策改革。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农民可以通过住房抵押取得贷款,用于投资其他产业,也将为打破不同农户之间的农田界限,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生产提供可能性。“集约化土地流转是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把土地小块合并大块形成一定规模,再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的企业化运作,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合理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ZW(]李威广西隆安集约化土地流转的实践及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1):36—38[ZW)]

3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鼓励科技人才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农业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我国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需进一步加强,鼓励农民运用先进的耕作机械、培育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此外,还需要进行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比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媒介向农民普及播种、杀虫、灌溉、除草、收割知识,还可以安排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举办农业知识讲座。

我国高学历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真正在农村从事农业工作的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并不多。国家应在政策层面扶持农业,通过在税收政策、补贴、任职、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在农村地区建功立业。

4发展乡镇企业,就近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政府应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乡镇企业离农户地理位置较近,农村青年可以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一方面在乡镇企业工作,做到两不误。相比农民工远离家乡跨省务工,乡镇企业则可以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农忙时节比较集中,农闲时存在着大量劳动力剩余,与之相反的现象是,我国江浙一带工业发达的地区,近几年时常出现“用工荒”,劳动力缺乏。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应尽量打破户籍限制,引导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离农户最近,与农民接触的也最多,应多搜集用工信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进城务工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扩大农村地区招商引资规模,从而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户自身应转变思路和观念

1广开源路,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注重发展农村副业。我国各地区的地形条件、土壤条件、降水条件存在差异性。山地适宜发展林业、草原适宜发展牧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河网密布的地区适宜发展渔业。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林业、牧业、渔业都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局限于种植业。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养猪、养鸡、承包鱼塘等方式实现增收,具备条件的,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让农村副业形成产业,形成本地区特色,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办农家乐餐厅、垂钓园、采摘园、无公害蔬菜种植园、建休闲度假村都是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应从这些方面挖掘潜力。

2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工具,为农产品提供销售路径。与工业企业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互联网营销是一种先进便捷的营销方式,能够迅速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并且受众广泛,能够面向全球销售。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并不高,运用互联网为农产品做广告的意识还不强,大部分农民销售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是采用拉着车到集市去卖的方式或者直接卖给国家粮食采购部门。在农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营销作用,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也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果加工成罐头,葡萄加工成葡萄干,则后者的价格通常会比前者贵很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我国应鼓励农村地区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靠近原材料产地,各种农产品的供应比较方便,非常适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3摆正心态,克服“等、靠、要”的心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力更生。农业经济的发展归结到底要靠农民自身的努力。国家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植、提供补贴起到的是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要从根本上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面貌的改善需要靠农民自身努力,一是学习先进的农业机械操作技能;二是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三是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树立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将农产品的销路不要局限于一城一市,而要敢于跨省甚至发展出口贸易到国际市场上销售。

(三)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保险支持作用

长期以来,农民在我国属于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缺乏抵押担保物品,农民贷款难。然而,购买农业机械、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或身体出现重大疾病都需要大额资金,否则难以实现农村生活面貌的改善,更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在开展土地确权和进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贷款改革试点的背景下,我国应顺势而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一方面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针对农业较为脆弱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开发保险产品,专门针对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让农户能够针对承包林地、鱼塘以及畜牧业养殖进行投保,以免遭遇大額亏损。发挥农业保险的托底作用,农村产业化的实现才更具备可行性。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需要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不断提升实力,不仅要到货币市场而且要到资本证券市场上融资。

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构建“六大体系”,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开放包容的招商引资体系、市场信息流通体系、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我国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目前还很脆弱,农村作为最广袤的地区依然存在着诸多落后现象,农民作为社会阶层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尚不够富裕。“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靠政府、农户、社会各阶层的携手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秋艳贵州省平塘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4(10)

[2]陈怀德试论酉阳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J].南方农业,2010(9)

[3]李威广西隆安集约化土地流转的实践及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1)

[4]瞿志印广东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分析与对策[J].南方农村,2011(1)

[5]王凡一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及现状研究[J].山西农经,2015(6)[ZK)]

4.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四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长,我国流通业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体和业态多样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融合升级加快的趋势特点。

1.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9年底,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95468个,从业人员749万人,其中批发法人企业52853个,从业人员312.3万人,零售法人企业42615个,从业人员436.7万。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购进额179202.9亿元,销售额201166.2亿元,相对2009年增长15.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次保持高速增长,达到15.7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突破了36万亿元,这些发展规模都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可见,无论是从流通能力、流通从业人员和流通规模来看,我国流通产业日益状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我国流通主体多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和调整,物别是加入WTO十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对外资从事商贸流通限制的解除等政策,我国商贸流通国有垄断的格局进一步被打破。2009年我国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中国有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已分别下降到7.08%和13.13%,集体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比仅为3.82%和3.02%,私营法人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高达55.47%和30.27%,外商投资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提高到2.47%和7.33。在登记注册类型上,我国流通主体呈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公司及外资企业等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3.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止2010年底,运输线路中铁路运营里程达9.1万公里,路网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95.0公里。公路网“五纵七横”主干线全部建立,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400.8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1.75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350.66万公里,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和建制村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6.64%和建制村总数的81.7%。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随着铁路网、公路网、内河航道和码头泊位的快速发展与专业化、规模化升级,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流通能力也不断提升。2010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64271万吨,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7644.13亿吨公里,其中货物发送量362929万吨。货物周转量27332.68亿吨公里。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的货运量244.8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89.67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37.89亿吨,货物周转量68427.53亿吨公里。在水路货运中,内河运输货运量18.86亿吨,货物周转量5535.74亿吨公里;沿海运输货运量13.23亿吨,货物周转量16892.63亿吨公里。

4.我国流通业态多样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过程中,伴随着原有流通格局的打破和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流通业态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百货业逐步向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业态转变,呈现出流通业态多样化态势。从业态整体看,2009年连锁零售企业各业态总店数2536个,门店总数205022个,从业人员近237万人。从业态分布看,专业店无论是总店数、门店数还是就业人员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业态,分别为47.44%、403.4%、2.59%和10.07%。我国流通业业态单调的状态已经改变。商业错位经营、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5.我国流通产业链融合化

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和业态的多样化致使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正逐步由单一企业的竞争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变化,零售商与生产商由原来的零和博奕开始走向合作共赢,推动生产、流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产业融合。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流通企业为合作生产企业提供生产决策参考;掌握货源的生产企业依据流通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库存,加快商业周转。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作,整合供应链,降低流通通和交易本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我国流通业在与上游生产企业融合的同时,还与现代金融服务业开始融保,如从2010年开始,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标志着流通业开启与生产、消费和金融产业融合的时代。

6.我国流通产业升级快速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美债务危机的扩散,加大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加快升级转型。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为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和调整经济结构政策的指引下,特别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推动下,2005年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升级加速,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由2006年的1.3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增速迅猛。其中,B2B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5131亿元,几乎呈倍速增长态势,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32%。在电子商务应用的促进下,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加速,呈现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加快融合的趋势。

7.我国流通业的综合贡献不断提高

在国内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在国内贸易业就业的人数突破1亿人大关,比2005年增加了2770万人,这是不应被忽视的重大贡献。我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三产业首位。2010年国内贸易的税收约1.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8.6%,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年均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税收年均增速。

一、我国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我国流通业发展滞后和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综合来看,我国流通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层重视不够,缺乏产业定位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对流通业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流通业被看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处于社会再生产的“终端环节”,流通过程不创造价值,仅具有价值实现的功能。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价值创造思想指导下,“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导向政策盛行。各级政付奉行GDP考核指标体系,追求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而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被放在次要地位。由于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引致流通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先导产业论”、“基础产业论”和“战略产业论”的观点,但直到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包括商务部推动流通业纳入振兴规划的努力也未能得到政策采纳,这说明国家对流通业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依然不到位,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因此,我国流通业亟需高层重视,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流通业进行整体规划,彰显流通业的核心定位。

2.政策歧视,市场分割

在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明确战略定位,在政策制定与实

施上一直存在歧视。对流通业的政策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政府历年来对流通业的资金支持相对其他行业明显不足。二是在对待外贸与内贸政策中,存在着重视外贸、轻视内贸的政策导向,同时,内外贸体制存在隔离,导致内外贸长期无法一体化。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某些地方盛行,导致国内市场分割,无法实现“大市场,大流通”,流通效率有待提高。四是在基础资源使用中,商业企业用水、用电的代价和成本相对于工业企业都要提高,增加了商业企业的运行成本。五是在对国内流通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却对外资流通企业实行或明或暗的“超国民优惠待遇”,使国内流通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即使2008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两税合一后,地方政府招商引准则政策依然“内外有别”,对引进入资提供相应扶持和资源使用优惠政策,对内资的激励则相对较弱。无论是产业政策上的产业歧视,还是“内外有别”的对待政策歧视,这些都是对我国流通业发展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流通业政策歧视以及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下,目前我国流通业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内外贸市场分割、区域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和条块市场分割。内外市场分割导致外部市场受FOB条款的制约,对外流通很难发展;同时,外贸企业因缺乏内部了市场通路,无法支付高额的“通路费”,结果无法进入国内庞大的市场。其结果是我国外向型企业像是被斩掉手足的生产巨人,一方面受制于掌握知识产权的外国企业,另一方面受制于掌握流通渠道的外国企业,只能赚取处于“微笑曲线”底部较低的附加值。特别是这些外向型制造企业对内失去庞大市场的流通能力,无法应对外来风险,一旦受到外来的冲击则只能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尽管内部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推进,但在区域保护和条块利益的驱动下,内部流通市场区域和条块分割依然严重,成为内部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制约因素,不利于内部市场资 源和产品优化配置,国内统一大市场很难形成,最终导致流通长期滞后于生产、价值实现落后于价值创造,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陷入了产品积压的困境。

3.我国流通企业散小,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

流通企业散小、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和竞争不强可以通过在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及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来体现。2010年,在零售百强企业中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突破千亿元规模,而沃尔玛的销售额在2009年高达4082.14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4210亿美元,家乐福2010年销售额也高达1010亿欧元,我国零售百强企业整体的销售额仅为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的62%。同时,我国零售百强企业零售规划总体达到16641.2亿元人民币,占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10.6%,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世纪92年代初就高达60%。可见,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整体呈现散小、微弱的状态,流通主体之间关联度低,现代化、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流通业集团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流通组织结构松散,流通效率较低,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严重。

4.流通理论研究滞后,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轻商、抑商和贱商”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经历了很长的“无流通和半流通”阶段,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解决流通体制和建立市场机制问题的流通理论才开始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被广泛接受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等问题上。进入新世纪以后,理论界相继提出流通业先导产业论的流通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如何推动流通理化与实践创新是摆在流通理论界面前的重大课题,曾遭受到“无用”和“取消”观点的流通理论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和地位。尽管流通理论伴随经济社会

和进代的变化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多年来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原创性理化缺失,研究方法陈旧,再加上西方经济学不断强化,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流通经济论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面前有些力不从心,无法满足流通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需要。

5.科学发展滞后,人才队伍培养有待提高

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能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制度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复杂多样的流通实践更加需要理论指导,因而流通理论研究应该得到重视,流通应该得到大发展。然而,流通经济学并未能向其他科学一样随着形势发展和变化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反而日益走向边缘化。198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将流通经济学划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三级学科,流通经济学学科在很多高校被砍提或都转成其他学科。尽管最近调整学科目录,将恢复贸易经济专业,但是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保留流通经济学专来(贸易经济)的只有16家,流通经济学博士点吸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几个单位。流通学科的发展滞后致使流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因素。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流通经济学却被社会遗忘是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二、促进我国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流通业存在的上述重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重视流通产业,明确产业地位

在市场经济制和体制下,作为相对独立环节的流通业上通生产、下接消费,是国民经济顺利运行的桥梁和纽带,被比喻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目前,在我国“流通是生产的瓶颈,流通是中国企业家的困惑,流通是生产企业不可逾越的门槛。”怎样认识流通问题,不仅关系到生产企业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深化流通体制改芏、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重要。流通业不仅具有价值实现功能,更具有创造价值的增值功能;不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对外交往的基础,更是城市的基础和国民生活的基础。我国流通业已经具备了学者位提出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基本特征或特点,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功能,还是从产业价值及重要性上,流通业在国家层面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给予明确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定位,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依次明确本地区的流通业定位,引导流通业的有序发展。

2.消除政策歧视,促进市场统一

政策歧视源于认识的偏见、理论的误导或与追求目标定位的偏高。长期以来,在流通不创造价值、不属于生产性劳动观点的影响下,形成流通不是产业,更谈不上受到重视,引致其发展滞后的现实。事实上,流通产业既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又通过自身服务创造价值增值。它不仅通过创造有形的价值提供有形的产品,还通过创造无形的价值提供无形产品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多层次的需要。因此,流通产业是具有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本不应该受到产业政策的歧视对待。

同样,“内外有别”的歧视政策首先源于国内崇洋媚外的思想以及对外资的高估和盲目信任。在外资管理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和经营模式领先等认识误导下,产生对外资的盲目信任和饥渴式的需求,进而通过各种或明或隐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破坏了原有的商业生态,对内资商业造成一定的打击。事实上,所有商业的本质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睥,只要商业环境好,资本都会不请自来。伤已利人的“内外有别”引资政策可以休矣。

内外贸市场分割既具有体制性的历史成因,也是“内外有别”歧视政策的结果,虽然这种体制曾经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内外贸市场的分割已经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对外流通受制于人、对内流通没有发展、渠道阻塞不通的局面。尽管外贸企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它却像一个手脚已经被斩掉的巨人,失去了机动应对能力;面对外来风险只能苦苦受煎熬,别无良策。而区域分割和条块分别是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保护的结果,成国为内统一市场的羁绊,制约了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

政策歧视的流通是业发展滞后、内外部市场分割、区域市场、部门市场分割和城乡分割的主要根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流通业是构建内部统一大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据此,针对国内目前对流通业存在的产业歧视政策(包括税收、水、电、土地资源使用等)、外贸优惠政策、“内外有别”的引资政策以及由于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存在的部门保护与区域保护政策,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对国家及各部门、各区域存在的歧视政策进行清理,彻底消除政策上对流通业的歧视,特别是对内资流通企业的歧视政策;同时,制定支持流通业大展的战略政策、促进流通业快速升级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统一、区域统一、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内外贸一体的大市场。

3.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流通竞争力

流通内已经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流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强大的流通不可能造就经济大国,更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流通业已经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谁控制了一国的流通业,谁就控制了该国发展的命脉。

流通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内部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零售百强(包括外资零售巨头在内地的销售额)整体销售规模仅为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的60%。同内零售市场分散,集中度低,我国流通企业在内外部市场竞争力都不强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因此,我们建议制定流通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销之间的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强化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流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内资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鉴于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功能,建议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增加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制定中小型社区流通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流通企业是流通的血管和神经的末梢,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和经济良好的运转基础。因此,在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中小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更不能以中小流通企业的损害为代价,否则,将得其反,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破坏我国的流通生态,恶化我国的就业状况。

4.加强理论研究支持,引导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21世纪,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提升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流通市场的繁荣,为流通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质和肥沃的土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低谷状态。直到目前,流通研究方向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研究缺乏系统性。在实践中,流通业已经成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遇到的很多问题急需流通理论进行研究,对流通理论有着迫切需求。可是,现有贫乏的流通理论不足以解释流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当前,快速发展的流通实践与相对滞后的流通理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流通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在政策上加强对流通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理论的创新引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培养流通人才队伍

5.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五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经营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家庭农场的涵义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解释: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家庭农场,国内学者还有其他的定义,如:家庭农场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事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新型经济组织。

从家庭农场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家庭农场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农业部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中并未明确家庭农场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就目前部分地区的实践来说,有地区是按个体工商户进行注册,还有地区给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选项。对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说法,个人觉得还是有欠缺的。目前我国家庭农场中大多存在着雇佣他人的状况,且以国外经验来说家庭成员满足不了家庭农场最终发展的需要,最终亦出现职业经理人型式的家庭农场。

二、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

从经营角度来说,家庭农场最终在农业经营得以推广的关键要素,是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能否比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市场化大环境中,取得更高的经营效益。“经济人”将理性的决定是否更换经营方式,而市场化的规律决定着家庭农场最终能否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浪潮中能否更好的发展。因而,这部分章节将从经营角度出发,寻找出当前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

1、家庭农场主体地位不明确

相关报道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说法,家庭农场能否能真正做到集“法律主体、市场主体、经营主体”为一体。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只提及了经营主体,而法律主体、市场主体却未涉及。

在法制社会中,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迫切要求社会给于法律地位,从而通过法律来围护自身的权利,并且能够安心从事家庭农场经营活动。目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许多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坦承担心流转而来的土地会在合同到期之前要回。他们认为如果家庭农场有了法律主体地位,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2013年1号文件中提及的农民合社目前已经出台了专门的法律。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对于其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针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高发情况建立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就要求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法人主体地位。当然家庭农场今后进行规模扩张时向银行进行融资亦需要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当然,家庭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的明确也为其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等市场活动,并与其他市场主体进

行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家庭农场经营缺乏统一规划

家庭农场发展需要专业化,对于特定地区发展什么样型的家庭农场需要一个总体的布署。以加拿大为例,其家庭农场主要分为饲畜业农场、谷物农场、农牧业混合农场和特种作物农场4大类,并在全国10省中形成了区位优势。我国农业分布广阔,同样需要针对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家庭农场类型的布局,当然也需要结合特定地区的社会需求进行局布调整。如特大城市周围进行果蔬生产基地的布局,在生产基地布局中的家庭农场应服从整体的规划。当然对于同一生产基地中,各类别的果蔬品种的安排更需要统一的规划。如果盲目的跟风就会打破市场供求均衡,进而导致家庭农场的亏损,进一步损害该行业的良性发展。当然,对于其他类型的家庭农场亦是如此,大量上马的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将会导致不良后果。

3、家庭农场的经营需要政策的扶持

从2013年1号文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家庭农场的支持。目前国家并未出台具体政策支持措施,就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和农业本身高风险、高投资和低回报特点,家庭农场很难迅速壮大。部分地区出台了地方性的政策,如武汉出台了一个家庭农场奖励四万元,这些地区性政策不能带动全局的发展。

家庭农场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为一定社会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城镇化之后,农村土地出现了富余,就为家庭农场规模化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家庭农场也为农民工返乡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因而,国家更应大力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但是家庭农场的主体,农业家庭并不富裕,家庭农场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其是巨大的负担,国家应给予其提供贷款资金并进行优惠的照顾。对于农业生产物资应提供适度补贴。

4、家庭农场资金来源需要改善

家庭农场前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对于农民来说是无形中的障碍。目前,家庭农场资金的投入来源于家庭农场开办者人生财富的积累和亲友的借款。这对于家庭农场前期的发展较为不利,除沿海发达地区家庭农场发展资金通过这些渠道能够凑足外,其他地区相对紧迫。且家庭农场的运营亦需相当数量的资金,规模扩张、农机购置亦需大量资金的支持。因而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国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倾斜照顾,如银行为家庭农场提供部分运营资金,提供优惠利率,创新贷款模式等。针对于看好家庭农场的投资者,可以出台相应的投资指引等。

5、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有待提高

家庭农场其本质是提供农产品的组织,而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其产品的利润相对较低。而且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对于家庭农场生存有着巨大的考验。养殖类、禽类产品的风险更高,以今年H7N9爆发为例,全国禽类养殖业陷入停滞,更是爆出鸭幼苗以5分钱价格喂蛇的消息。国家应对农产品进行保护价格收购、对农产品保险进行保贴等等,以降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风险。家庭农产也可以通过与收购方的订货合同提前确定价格,也可以通过前期市场调查确定当期生产的品种、数量等进行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

6、家庭农场经营急需人才

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组织,其管理者除了需要农产品生产技能,更加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需要有进行产品生产决策能力,需要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谈判技能,需要市场开拓的技

能。当然,如果家庭农场主仅仅是为了进行生产就另当别论,比如现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或“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但是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利润相对较低,就如同“中国制造”随着行业的发展生存环境将会越发艰难。

家庭农场未来依赖于附加值发展壮大,而附加值的增加需要技术的改良。技术的应用更需专业的人才,或者对于科技应用能力较强的人。家庭农场的发展也依赖于农场主的高素质。目前农业及农业从业人员在我国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许多年轻人,特别是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不愿意从业农业生产。这就需要社会逐渐改变这一看法,也需要许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家庭农场的发展中,用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改变人们的看法。

7、家庭农场经营缺乏配套措施

最早一批家庭农场的产生是因为农场主的出色的生产技术,通过土地流转进而形成规模化生产。许多愿意从事家庭农场的人,主要的信心便是自已的生产技术。或许他们对于销售和生产决策并不在行,他们也许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化家庭农场的投资。在这个生产分工极为明细的时代,信息平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通过资源整合和配对,将会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当然家庭农场形成较大规模时,分工更为细化,有时某项分工由专门的公司进行统一的提供更为经济有效。这时便出现了配套产业,美国大中型农场管理人员只有一两人,完全就是因为某些生产活动由机械化代替了,并且该项作业由其他个人或组织承担。

三、家庭农场经营问题的相关对策

上一章节提出了一系列的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具体又包括了许多方面,如扶持政策、技术支持、农产品保护等。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想法,作者就上述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1、政府层面

首先,中国政府对于经济有着强势的影响,一个行业发展从无到有到壮大,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家庭农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其次,家庭农场从属于农业,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任何国家政府强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是社会其他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农业相对脆弱性也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于家庭农业的支持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赋予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市场地位,使得家庭农场“三位一体”。家庭农场法律地位,是其后继发展的基石。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与外界的接触都需要一个法律身份。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采购和交易需要客观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平等对接,这就需要家庭农场能够有这样一个同等的身份进行合同的签署等。家庭农场的法律身份也有助于行业的发展,组织发展由自然人到有限公司的重要跨越,个人觉得是有限责任。家庭农场的有限责任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或许现在并不明显,但当家庭农场发展到一定程定时,有限责任将会使整个行业有良好的淘汰机制,也有利于其也投资主体进入行业投资。

第二,进行统一规划。家庭农场的良性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统筹布局。单个家庭农场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市场调查和资源整合。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于不同地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家庭农场进行宏观的指导,对于相关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和推广。当然技术研发和推广亦可由相关企业来完成,如通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但是企来的营利目的,使其对于基础技术研发投入不够,对于产生经济外部效应的技术投资力度和推广力度不大。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对于由此带来农民手中多余土地的流转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相关措施,使得流转土地能够统一成片,便于家庭农场的租用。国家对于农产品价格应实施统一的地域价格保护措施,进立信息平台,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估使得家庭农场主有作好合理的安排。国家对于农用物资进行统一的监管和产品价格的指导,使得家庭农场主对生产成本有较好的把握,并有利可图。

第三,制定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首先,对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等采取简便措施。对家庭农场的税收等提供长期扶持的优惠政策。其次,可以对于家庭农场集中地区进行相关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在内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再次,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并对家庭农场的贷款提供优惠利率或者无息贷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家庭农场进行注资。最后,对农产品进行风险控制,如对于相关农禽类产品提供保险产品的贴补,控制农产品价格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积极改变人们对于农业的偏见,促进人才向农业转移,为家庭农场提供专业人才,如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专业专门培养人才。

2、家庭农场行业层面

以国外家庭农场发展历程来看,家庭农场可以通过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形式加强行业的谈判力能力,为成员提供行业动态信息,从面促进行业的发展。

第一,我国目前已经有农民合作社,这是一种家庭农场抱团的形式,也为家庭农场行业日后行业组织建立的雏形。但目前农民合作社有强有弱,这种强弱体现在它的谈判能力和市场组织开发能力,以及对于家庭农场景响能力。而且农民合作社有时因利益问题产生内部的矛盾,不利于整体能力的实现。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建立相对团结、互助的行业联合组织。当然最终可以形成由县到市到省到全国的层次结构。家庭农场也可以按不同的生产类型成立专门的行业联合会等。

第二,家庭农场可以成立一些专业的服务性公司。如为农场提供收割、播种等专业性的公司,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应。当然,这适用于成片相同作物的地区,如黑龙江地区小麦产区。

第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产业链利润的分享。如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对龙头企业的参股实现分享农产品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利润。当然也可以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实现共赢。当然有足够资金后,可以由家庭农场自我进行深加工,进面享受高额利润。

第四,通过特色化经营和控制同业数量,弱化同业竞争。这只对于现阶段局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有效。等家庭农场成熟后,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化分部各类型家庭农场后,同地无家庭农场间竞争会同质化,那时国家通过控制产能来实现行业的发展。目前家庭农场大量兴建时,应避免同质化,进面导致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行业的衰败。差异化战略对现阶段家庭农业的发展较为有利。

第五,发展非农业项目。这与特色化经营有点类似,通过兼营项目实现农业产品的高利润,创造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3、家庭农场层面

第一,强化家庭农场主自身素质。一个良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力的领导人。家庭农场主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审时度势的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如现阶段,种植什么品种的蔬菜,生产的数量是多少,并为家庭农场远蓝景进行规划。

第二,引入技术人才。家庭农场目的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对生产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农产品的生产技术,需要通过设备进行操控;对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处理需要专业的知识。

第三,实现市场化运营。在市场经济时化,企业提供市场急需的产品往往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市场提供的信息决定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市场反馈的信息能使家庭农场通过改进更加符合市场要求。市场化运营,也促使家庭农场生产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好的把握市场的脉博,使企业抓住亮点并通过行动进一步转化为利润。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分析赵维清 边志瑾 农业经济2012/7

[2] 对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的思考 胡光明 中国农垦

[3] 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李尚红经济纵横2006 年第5 期

[4]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黎东升,曾令香, 查金祥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 5-8, 2000

6.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六

关键词:种子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 而种子产业作为种子的载体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将种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 对发展我国农作物种业做出了全局部署。

1 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15a中, 我国种子产业和市场发展迅速, 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自我国第一部《种子法》颁布以来, 经农业部门批准并注册的种子企业由此前的逾2000多家家发展到2008年的近9000家。2011年以来, 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重点开展了完善许可制度、加强政策扶持、创新科企合作机制等3个方面的工作,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 我国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企业数量大, 但总体规模小、结构单一

目前在逾6200家的种子企业中, 有98%以上的企业研发重点还是在于常规育种, 育种水平与美国至少有20a的差距。在诸多种子企业中, 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仅有逾90家, 其经营市场占全国种子市场的30%左右, 说明我国种子企业数量过多, 但规模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水平低, 经营结构单一。

2.2 种子企业观念落后, 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的种子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变发展而来。因此, 不管是在经营理念上, 管理机制上, 营销手段上, 竞争意识上, 还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再加上整个产业的管理不完善, 导致侵权行为的多发。致使市场化程度低, 降低了我国种子产业的对外竞争力。

2.3 种子企业间竞争激烈

国家种子经营权的逐渐放松, 使众多企业可以涉足种子市场, 使种子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但同时种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愈演愈烈。目前,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种子企业还没有完全形成, 与之相对的是种子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部分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 互相杀价, 低层次竞争, 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种子价格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为了牟取暴利, 开始销售假劣种子和侵权品种, 严重挫伤企业对种子市场的期望, 同时也使种子市场竞争趋于无序化, 商业绩效下降, 整个行业大大受挫, 处于低迷状态。

2.4 我国种子产业科研力度小, 与国际水平差距大

在我国, 商业化育种的工作还主要是由政府科研单位主导。而面对市场的种子企业在科研投入力度、经费、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了2者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制约了良种的科技创新及市场化水平。相比于国外大型种子公司后发现, 我国种子企业, 在科研经费投入上、高级研发人员结构上、工艺水准上、管理水平上都相对落后。这是导致我国种子产业落后于国际水平的主要原因。

3 种子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企业科研力度, 增强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使种子产业发展成熟起来, 关键是创新品种。要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资源、育种技术, 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新品种, 这既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 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应该合理利用各种种质资源, 利用远缘杂交、诱变、细胞核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快速、高效地培育出在品质、产量、抗病虫和抗逆境等方面各有优势的新品种。

企业要加大对科研投入, 强化科研的重要性, 确保科研的积极性和进取性, 注重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国家要重视种子工程和科研机构研究方向, 农业高校更加重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 将企业、高校、科研所一体化, 促进种子产业的战略性发展。

3.2 加大政府政策对种子产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种子产业这个朝阳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来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应明确发展任务和采取的措施, 同时就科学, 合理的提出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大企业投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批种子企业进行扶持;为种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加大种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育种创新, 品种测试和检验提供便利条件;加大人才培养, 鼓励人才流动。以市场为主导, 使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形成技术资源互动, 以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3 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体, 引导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为龙头企业配套服务, 引导龙头企业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支持, 使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方向发展, 鼓励它们加入产业链, 提高产业关联度。规划建设一批专业的种子市场, 以市场建设加速产业聚集、整合、升级。

3.4 通过立法、规定、执法和监督加强种业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适时修订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和规章, 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和品种退出制度, 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制定育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人员行为准则。以法律制度来完善健全种子产业市场, 从而真正意义的市场化。

3.5 推动种子产业区域化发展

7.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題

1、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机制建设仍然不足.由于利益主体视角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暧昧的甚至是消极的。如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等。制度和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2、发展循环经济资金匮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污染。为此,很多地区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配置污染治理设备。这些设备的成本昂贵,许多企业不堪重负。以辽宁庆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几年来,公司在环保方面累计投资近3500万元仍不能满足污染治理需要,致使该企业于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黑名单。目前,公司已无力支付治污工程项目投入所需的巨额资金。因缺乏资金而无力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数不胜数。此外,发展循环经济不但需要降低污染,还要减少资源消耗。这往往需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工艺的改进势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掌握领先技术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成为企业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绊脚石。

3、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在人类三个层次的基本利益中,我国大部分公众尚处于追求经济效益层次上,看不到或无法顾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人的作用。在联合国开发署1995年公布的世界人文发展指数排名中,我国处于低位,同时,在世界文盲总数排名中,我国又处于高位。由于循环经济的认可和实施最终要依靠个人的实践,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制度转轨或创新的进程和质量,因此,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这些都使得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缺乏需求和动力。

4、立法缺失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综合调整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零散且抽象,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据2004年6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国正在酝酿《循环经济法》。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搞好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立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

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建设。要更正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误解必须加强对企业和各级政府的循环经济理论教育,其中重点是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认识。首先,要杜绝盲目跟从的思想。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而放弃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其次,要从思想上杜绝将污染治理等同于循环经济。要明确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污染治理在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应趋于弱化。

2、利用原子经济原则衡量循环经济发展。原子经济是指用原子经济性来评估经济目标产物的形成效率。其计算公式为:原子经济性=经济发展目标产物的总量/所有产物的总量×100%。其中,所有产物的总量=目标产物的总量+副产物(包括污染物)的总量。经济目标产物的原子经济性越高,说明它的生产过程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目前,将原子经济性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状况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而国外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核实产品的原子经济性来确定产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美国BHC公司为例,经过生产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其生产的消炎镇痛药布洛芬的原子经济性由原来的40.03%提高到77%,这意味着该产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近37个百分点。原子经济性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产品在形成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且它较容易操作,将其与循环经济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我们衡量地区或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3、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建设。目前,国内的循环经济立法正在建设中。循环经济立法应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的原则。它应该既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又应该具有可执行性,其中应明确规定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职责,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利益分配、效率与公平等问题。此外,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因此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成果,为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政府的宏观协调和监管力度。各级政府首先应从循环经济的根本出发,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从源头上遏制资源的浪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指导产业的转型和改造。同时,各级政府还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生态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间在资源上的相互合作,使不同的产品产生于同一生产链。另外,各级政府还应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企业采用各项节能和污染治理技术,从而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8.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八

物流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仓储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提升了其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凸显了其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仓储业务量不断增大,货物吞吐量、平均库存量、货物周转次数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储运业务收入也随之增长,仓储保管收入、运输配送收入、流通加工收入等的年增幅基本都达到了10%以上。仓储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也加大了对仓储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仓储技术也获得较快发展。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以及条码技术、RFID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和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等技术也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

尽管我国仓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仓储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不断建设现代化仓库作为发展物流的平台。这种趋势加大了仓储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状况不容乐观。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和了解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推进慢,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3自动化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造成许多库场资源闲置。4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5仓储管理人才缺乏。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物流行业更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我国仓储业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仓储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仓储管理:1优化仓储布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物资仓储企业要充分利用都市商流 活跃、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这一优势,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策略,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结构。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安排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解决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调整库区布局,更新库房,进行必要的技改,使之适应物资大流通的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面向社会经营,参与竞争。2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营管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3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要适应开放市场的要求,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4加强仓储人才培养。仓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大物流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将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5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仓储增值服务。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服务项目,现代仓储企业还要努力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符合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以提升仓储企业的内在价值、保持竞争能力,赢得更多的客户。6合理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先进的供应连库存管理策略,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达到降低总的库存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的目的。7盘活资产,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8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仓储业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而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为

9.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九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

现代知识产权体系,是科技、法律、文化、经济的交叉成果和综合集成。

最先进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可以依赖专利知识产权得以充分公开并受到法律保护。通过专利许可贸易,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得以实施,使专利权人在获得合理收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等在内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并且与国际保护标准相一致,但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方面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方面:

1)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成本上升

2)缺乏对知识产权滥用必要的、完善的限制措施

3)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原产地标记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4)科技快速发展导致保护范围界定难

5)发达国家强权政治导致权利滥用

6)技术垄断的出现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原因是:

1)惩罚力度不够与部分保护标准超越发展阶段并存

2)缺少维护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反垄断措施,知识产权权制度建设滞后

3)保护经费不足,适用人才短缺

四、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1)建立长期稳定的法律政策环境,严格执法,使知识产权法发挥应有的效力

2)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

3)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法律素质

10.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十

摘 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竞技跆拳道的发展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 竞技跆拳道 问题 对策

一、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发展不均衡

虽然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总体来看获奖的突破面还较为狭隘。据统计,我国女子运动员跆拳道竞技水平优于男子运动员。我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在大级别比赛中较为擅长,在小级别比赛中并不算突出,整体的竞技水平还处于上升阶段,有很大的空间。现阶段如何均衡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员的综合水平,是我国国家队及各训练队所面临的问题,亟需解决。

(二)国内比赛较匮乏

据统计发现,我国国内的跆拳道各种级别比赛相对比较少,对跆拳道队伍的选拔与更新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现阶段,我国国家跆拳道队每年都要有很多的国际比赛参加,对国家跆拳道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各省市队参加全国比赛机会较少,这样会影响各省跆拳道运动队运动员的训练动力,阻碍新手的发展机会,影响发现优秀苗子的机会,同时运动员心理压力也会加大。目前虽然赛制有所调整,但是每年的赛事还是较少,应多给运动员比赛亮相的机会,就会发现更多的新人。

(三)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跆拳道管理还不完善,许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时刻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而且跆拳道的部分项目管理的制度措施还十分松散,管理起来大多数以管理者为主,较为随性。这使得要对跆拳道行业进行统一和正规管理的难度较大,无法有力的整顿行业的综合素质。

(四)裁判队伍薄弱

由于我国跆拳道发展较晚,对跆拳道裁判员的管理还比较松撒,在比赛中在很大程度对跆拳道运动的裁判要求不严格。据资料显示,我国跆拳道裁判员的身份多种多样,大部分是在校教师担任,也有一些私营户主、警察或者公司员工等,专业跆拳道出身的裁判员较少。并且,整体的裁判团队的学历水平并不高,很大一部分裁判员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下。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跆拳道的赛事十分匮乏,所以裁判员能够参加比赛进行执法的次数也是非常少的。因为缺乏经验,所以许多裁判员的现场反应能力存在不足,并且每个裁判员的判罚尺度都不相同,这导致不少错判、漏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缺乏竞争机制

国家队的运动员选拔制度缺乏竞争机制,一些状态不好或运动巅峰期已过的队员没有及时淘汰,不仅影响我国跆拳道运动在世界大赛获得优异成绩,而且造成了许多新运动员没有机会参加比赛,无法尽快成熟起来。因此,对于选拔运动员进国家队的制度要严格一些,加大竞争机制,互相形成竞争,及时更新和淘汰运动员。

(六)训练工作与科研工作脱节

我国跆拳道训练上明显存在训练与科研脱钩现象。一方面,行政管理上,训练工作由训练部门管理,而科研工作却由体育科研部门管理,一些科研成果很难反馈到训练上,教练员还是依靠经验训练;另一方面,在奖励政策上,运动训练出了成绩,主管部门只对教练员、运动员实行重奖,而忽视了科研人员的贡献,这就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运动训练与科研工作脱节,制约了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竞技跆拳道发展策略

(一)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配置、场地设施适应条件、文献与信息拥有量和技术资源及相关政策支持等政策优势,大力引进优秀教练员,加强与跆拳道开展发达地区的合作,完善激励政策,抓好尖子人才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此外应尽快建立跆拳道职业联赛制度,使运动员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全心全力的备战比赛,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机制。

(二)打造有竞争力的专业团队

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为跆拳道专业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扶持。同时要对我国跆拳道队员的选拔机制做出适当调整,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优胜劣汰。除以之外去,还需要加强对于跆拳道教练的提升,可以定期送我国的教练走出国门去其他国家学习最新的训练方法,或者邀请国际上较为出色的教练前来我国执教。

(三)加强对于裁判团队的建设

针对不同的水平等级的裁判员,举办不同的培训班。培训班的内容应该包括最新的比赛规则以及执法时应注意的技巧等,同时给裁判员们提供可以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实战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巧和执法能力。

(四)改革国内现有比赛赛制,增加比赛次数

改革现有的跆拳道比赛赛制,增加国内的高水平的跆拳道比赛次数,至少每年4-8次,最终建立中国跆拳道职业联赛。同时,积极参加世界和洲际大赛,使我国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积累大赛的经验,提高其应变和实战能力,保持同国际高水平的全面的动态,以提高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选拔新的优秀运动员,为建立一支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国家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也为广大的跆拳道裁判员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五)加大对跆拳道的科研力度

跆拳道的方法和技巧每年都在不断的改进,如果不及时学习和钻研最新的跆拳道技巧则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加大我国跆拳道科研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应尽快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跆拳道训练和比赛的理论体系,总结跆拳道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东西,融合我们的民族特点,形成我国特有的跆拳道竞技风格。

参考文献:

[1] 孙茂君.對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王国志,邱丕相.大众武术成为时尚体育的可能性及价值体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 陈立新.我国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0(4).

11.我国旅行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旅行社作为人们旅游消费的媒介,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基本原则,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旅行社要不断完善自身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不断创新,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我国旅行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小型旅行社缺乏竞争力,发展缓慢

许多游客都愿意选择品牌大、规模高的旅游社,企图享受更好的接待服务,因此,中小型旅行社便鲜有问津。公司运营少进多出,增大了此类旅行社的运行负担,许多旅行社被迫退出市场,大量调查表明,中小型旅行社在扣除税务之后,净利润所剩无几。这与旅行业市场行情有关,也与其自身的运营机制有很大关联。中小型旅行社资金有限,对人、物的投入有限,因此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产品样式单一,毫无创造性,缺乏市场营销价值,这是中小型旅行社陷入混乱、无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规模经济优势并不明显

大型旅行社资金雄厚,运营体制相对完善,人才及信息储备较强,因此,容易吸引大批客源。但是,实际上大型旅行社经济收益并不明显,数据表明,我国旅行社从运行规模、游客接待量和净收益等各个方面都远不及国外旅行社,大型旅行社没有在旅游业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无法引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目前我国旅行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许多旅游社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内部运营制度,为了降低成本,雇佣一些没有经过相关职业培训的人员,有些甚至是自己的亲属。但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黑导并不能对此进行及时有效处理,旅游者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数据表明,我国基础导游的比重为97%,高级导游与专家型导游则少之又少,这严重降低了旅游服务人员的从业质量,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对于中国旅游社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很大挑战。我国旅游社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提高导游的外语水平,聘用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高的导游。然而,2014年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外语导游的人数严重不足,仅占19.7%。

(二)恶性竞争打乱市场正常秩序

一些小的旅行社为了快速推广,故意发射“糖衣炮弹”,以低价诱导游客,这是造成旅行社市场价格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做法是市场管理机制不成熟的表现,对整个旅游业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低价旅行社拉拢的客源都是一时的,一旦价格上升,游客还是会选择其他服务质量与口碑都良好的旅行社。因此,盲目降低价格只会影响旅行社的发展。同时,许多旅行社都缺乏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法律安全意识,看到销售较好的产品,就积极低价引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大规模旅行社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制约了中国旅游业的快速成长。

(三)放任型管理模式遏制了企业的发展

许多旅行社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为了谋求平稳的利益,将经营管理权交给别人,定期收取一定的费用。承包商利用大品牌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公司,追求商业利益,不计后果。

四、新时期我国旅行社发展对策探讨

当今我国旅行社面临许多挑战,实际运营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综上所述,国内社以中小型规模为主,业务利益却集中在几个大型旅行社中。但是大型旅行社对提高整个市场的服务质量与业务利益并无关联,因此发展对策改革应以中小型规模为主,以大型规模为辅。按照目前我国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将提出以下几条合理化建议:

(一)放大规模经济优势,促进大型旅行社快速发展

国外旅行社的运营机制比较科学,每个部分较为独立,以旅游批发商、运营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共同组成。国内大型旅行社可以借鉴国外运营模式,通过兼并等方式组成一个更大型的旅行社,保证人、财、物的高度统一性,采用分层管理模式,保证规模经济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大型旅行社可以有效主导旅游业市场,稳定市场经济,为中小型旅行社提供发展方向。大型旅行社要注重符合市场潮流的新产品的研发,分析市场风向,为中国旅游业注入生机。

(二)积极引导中小型旅行社走专业化、网络化道路

中小型旅行社应该积极调整运营机制,实现专业化、网络化运营,最大限制地避免运营劣势,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小型旅行社可以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及自身发展特点,对市场需求的某一方面进行专业系统研究,开发特色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与大型旅行社的竞争,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同时,中小型旅行社应该优化销售路径,在全范围内实现网络化,为游客提供便捷化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购票和预定,还可以根据优质的网络资源对各个旅行社进行直观对比,获取相关旅行社的客观信息。旅行社的营业场所应尽量选在交通发达,易于确认的地方,方便游客购票与入社咨询。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已然成为当今一大支柱产业,旅行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尽快调整我国旅行社的经营体系以成为必然。以上笔者针对当今旅行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期待我国旅游业在未来几年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12.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一)2003年以来事故总量开始下降,反映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逐年趋好。

(二)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事故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幅度较大。

(三)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2006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发生湖南省凤凰县堤溪大桥垮塌、山东省新泰市华源矿业有限公司河岸决口引发溃水淹井、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铝母线铸造分厂铝水外溢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这些事故说明,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还存在薄弱环节,预警机制很不健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其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二是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三是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在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我们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认清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全生产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研究表明,安全状况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可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后工业化时代,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

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生产安全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但“易发”并不必然等于事故高发、频发。

我国安全生产具有政治、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

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第一阶段: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二阶段: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际,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阶段: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人事故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依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要求,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安全生产列为专节,规定“十一五”期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5%,这两大目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三、指导支撑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五个体系

(一)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总书记在**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构成了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

一是“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

二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三是“两个主体”和“两个负责制”。

四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五是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

六是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002年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开始步入法制轨道。此外在《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十余部专门法律中,都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国务院相继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近百部行政法规。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以12项治本之策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

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决定:从安全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及应急体制等12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50多部具体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四)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4类、27个具体指标构成。

(五)**和地方相结合、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国家层面上的安全管理职责格局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安全监管总局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

在地方层面,到2006年底,各省(区市)、各市(地)以及92%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已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全国共有监管人员约5.5万人。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以及“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四、当前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

2007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年”和“攻坚年”。落实年:就是要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把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近年来***、国务院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已经做出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攻坚年:就是要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深入开展各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加快解决重点行业领域影响安全状况稳定好转的难点问题。

五、加强安全生产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

要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继续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教育各级干部,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摆正安全生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安全工作绩效作为评价政府和企业工作、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从各级领导直到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重视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心,促使“两个主体”、“两个负责制”真正落实到位。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生产经营者。

(二)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两大突出问题:一个是瓦斯灾害严重、重特大瓦斯事故多发;另一个就是小煤矿过多过滥、非法违法屡禁不止。针对这两大问题,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通过严格煤矿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厉行整顿关闭,全国第一阶段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5931处,第二阶段把关闭对象延伸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16种矿井,计划关闭2652处,目前已基本关闭到位。

(三)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既是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的具体措施,也是为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既是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反弹的断然措施,也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提高企业安全保障和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建立长效机制之策;既是一项集中开展的专项行动,也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排查事故隐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不留死角。对典型事故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紧紧盯住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单位,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突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

(四)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要加强预案工作,抓紧建立覆盖所有企业和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培训演练,落实预案责任和防范措施;加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建设;规范事故信息的收集、报送和处理,提高应急能力和事故处置效率;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水害事故防范,配足抢险救灾所需设备和物资。七要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各种预案都要一目了然,具体管用,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作性。八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

(五)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进一步理顺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的职责关系。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鼓励各地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安全监管机构延伸到乡镇农村、城镇工业园区和街道,建立安全生产执法队伍。提高履职能力,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树立和维护良好的队伍形象。

13.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网络贸易的特性

(一)贸易虚拟化

网络贸易开拓了新的有别于传统贸易的贸易空间,即媒体空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贸易活动将从以实体市场的贸易转向以虚拟市场的贸易为主,比如虚拟商品市场、虚拟金融市场等虚拟经济场所和经济主体。网络贸易的虚拟化,缩减了贸易的时间成本、搜索成本、交易成本等,这提高了贸易发展的效率。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虚拟化的网络贸易,并不代表没有贸易活动,因为在这种依赖网络的虚拟市场上,贸易活动正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贸易交易的实现和达成。

(二)贸易全球化

网络具有传统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它可以缩短人们的空间距离,使得贸易可以摆脱其地域约束,同时为资源的全球流动提供了更加可靠有利的市场。这有助于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大市场,使得国际范围内的资源流动更加充分,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实现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网络贸易的自身特性,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贸易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在交易时缩短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具体来说,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双面影响。

(一)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正面影响

1.网络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为更多的外国企业和消费者进一步了解我国提供了条件,使其对我国企业更加熟悉,进而为其购买我国产品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享受我国更多、更有效的服务,并加强了我国与外国拓展投资、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活动。此外,可以加强我国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贸易往来,从而使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为塑造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品牌提供了条件,进而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2.网络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发展。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区,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交通发展相对滞后,贸易发展缓慢,使得这些地区的特色商品无法进入大城市商品市场进行销售,进而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更加落后,地区贸易发展不畅。网络贸易的兴起,为这些地区的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只要这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发展,那就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商品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展示给消费者,进而为其消费提供了保障。因此,网络贸易的发展,为消费者了解交通不便地区商品的特色提供了平台,为这些商品的区域贸易发展构建了销售渠道,进而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

3.网络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信息的共享。一方面,网络贸易的发展为信息产业拓宽了渠道,信息产业是传递有用信息给需要的人,较之传统的信息产业渠道,网络渠道更加方便、快捷,成本更低,这使得信息产业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更加可以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的发展,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使得企业借助于网络平台,可以把商品信息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大大促进了产品的推广力度,为产品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为企业形成了潜在的利润市场。同时,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消费者逐日增多,这使得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

上一篇:我的语文作文800字下一篇: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