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精选11篇)
1.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 篇一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弱智儿童,脑瘫儿童根据病情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弱智儿童感统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两次(两个班),每次一个小时,每个小朋友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大的训练顺序为从简单项目到难度项目,从每个项目的低要求到高要求。在一个小时的训练中,教师每天计划一个项目进行全班的感觉统合训练,要求按秩序及标准动作完成一定的量之后,再针对个别情况单独的给予训练,程度较好的的可以挑选另外项目游戏或训练。
例如滑梯,孩子滑梯时的斜度和速度感,可以统合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反射,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可以促进抗重力反应的练习,促进位觉器官感受重力的变化,直线加速度的变化,从而改变全身肌紧张作用的分布,引起一系列的反射,对头部,颈肌的同时收缩,及身体保护伸展反应行为的成熟帮助很大。将孩子带到场地后,在滑梯前排好队,让孩子自己将滑板抱起,放在滑梯顶端的平台上,身体俯卧在滑板上,头、手在前,脚在后,由教师协助轻轻推动滑板,使滑板由滑梯上自然的滑下,也可以孩子自己有双手抓住滑梯的两端,同时左右手均衡用力往后拉,借用反弹力使滑板往前滑行,较快速的从滑板的斜面滑下来。进行训练时注意指导孩子滑行时双手向前平伸,手腕、手指尽量伸展,双腿向后伸直,尽量保持身体及四肢与滑梯平行,当滑板未滑过滑梯斜面时,双手千万不要与滑梯斜面接触否则会造成翻车的危险。并随时提醒孩子要按秩序的完成训练,使其达到训练的效果及有序参加活动的观念,次数一般为每人二十次,之后根据个别情况进行单独指导与纠正练习,掌握正确的训练动作,在训练中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结束后排队离开。
2.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 篇二
一、色彩缤纷的世界——通过视觉刺激消除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
眼睛是幼儿观察世界最主要的工具。每个孩子来到活动场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眼睛来观察环境,通过看来感受环境给予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布置教室环境以及选择投放教具时要力争用环境的色彩感染幼儿,使他们可以迅速接受并喜爱活动场所。
在第一次感统训练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幼儿的第一次活动,如何让他们接受陌生的环境,让孩子对教室产生兴趣是能否顺利进行以后活动的关键。因此,我选用了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大龙球、平衡步道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教具,同时选择暖色调颜色的教具让儿童觉得温馨。当幼儿一进入活动场地,教师就以轻松的语气与幼儿问好,并让他们随意选择散放于场地中不同颜色的大龙球和父母一起玩。而教师穿插于其中,不时地进行个体指导,提示家长指导幼儿玩大龙球的方法。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消了幼儿的陌生感,让他们可以迅速融入到教室环境中来。
最后,我以感统训练经典游戏——“彩虹伞”作为结束部分,通过彩虹伞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带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幼儿在感受色彩与大小空间变化的同时体验到不同以往的新鲜感。
二、小小驾驶员——将感统教具与生活中的物品相结合
滑板车是感觉统合训练中的经典教具,主要目的是用于发展幼儿的前庭平衡觉。之前滑板车更多的是使用在大年龄的幼儿身上,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对车的操控达到训练目的。而一岁半至两岁半的幼儿,由于能力的限制无法自己操控滑板车,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如何使活动内容更加游戏化,更贴近低龄幼儿的心理特点就成了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经过思考之后,我选用了四脚桌作为本次活动的辅助教具。活动中的重点内容是让幼儿或趴或躺于滑板车上,由家长推车从桌子下面滑过。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滑行的感觉,同时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提示家长要求幼儿不要抬头,并不断用语言安抚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自始至终都陪在左右,以增加他的安全感。
三、勇敢的空降兵——将大肌肉活动融入到感统训练中
发展幼儿的前庭平衡觉是感统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大肌肉活动中对于幼儿平衡能力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那可不可以将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呢?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感统训练中的“四分之一平衡板”和大肌肉活动中的“走平衡木”与“高跳下”相结合。
在这三个小活动中,“四分之一平衡板”的练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第一个难点,大部分孩子都在爬到最高点时不知该如何调整重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将身体的重心转过来,再慢慢地爬下来。由于幼儿在平衡板上停留了一定的时间,消耗了一部分体力,因此接下来可以让他去进行难度并不大的走平衡木的练习,在锻炼平衡能力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在孩子较为兴奋时,教师再果断地将平衡木撤下,鼓励幼儿从高约1.5米的四脚凳上跳下。幼儿在进行“高跳下”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家长选用正确的站位和扶幼儿的方式,不断地用语言鼓励孩子,让幼儿消除心理恐惧,勇敢地跳下来。
3.幼儿园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三
【关键词】感觉统合能力;感觉统合失调;游戏
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差异日益明显,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园中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注意缺陷障碍、自闭症儿童也逐渐增多。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制约着运动能力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寻找到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原因,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训练干预,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改善“问题”儿童的症状,促进3~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一、感觉统合能力的概念
感觉统合能力最早是由Sherrington和Lashley(1960)提出的,是指让人体器官各部分的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后对完成身体内外知觉,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出,为行为学和脑神经科学提供了研究的理论依据。我国学者对感觉统合进行了定义:感觉统合能力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视、听、嗅、味、触、平衡、运动等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的组合,以供人们完成学习和运动。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主要包括前庭平衡失调、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听觉语言障碍。感觉统合的失调对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注意能力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原因
(一)出生分娩方式
有关研究表明,剖宫产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几率要比自然分娩儿童高,其主要原因是剖宫产儿童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全身缺乏受强烈触觉的刺激,容易产生触觉防御过敏或触觉防御迟钝,影响了感觉统合能力的发育。形成幼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行为问题。
(二)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中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沟通方式均影响着儿童后天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父母与孩子能够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有效促进了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幼儿长期处在紧张、恐慌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只有打骂、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势必会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还有研究表明,不仅是在严厉型的家庭中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会失调,在溺爱型的家庭中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也很高。
三、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式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通过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适当反应的训练,此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等。其训练的关键在于,让儿童在训练中通过对视、听、触、嗅等多感官的刺激,将运动与此刺激结合起来,促进大脑、躯体动作和心理的协调配合。
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对3~6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开展感觉统合游戏,有效的将感觉统合训练转化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游戏中训练了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一)感觉统合训练器材。
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主要借助于一定的器材,比如羊角球、平衡台、平横木、蹦床、布袋、彩虹伞、滑板、独角櫈、脚步器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游戏。幼儿通过借助于各种器材由易到难,逐步了解各项器材使用的窍门,从而很好的运用器材进行各种游戏训练,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组织
感觉统合训练的组织离不开幼儿教师的组织。教师只有掌握好感觉统合的概念和意义,进行系统、全面的感觉统合训练计划,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选择相应的器材,组织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感觉统合游戏活动。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活动中以游戏为主,激发幼儿练习的积极性,教师语言游戏化,让幼儿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相互协作促进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中,教师主要起示范、指导作用,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幼儿进行游戏的。在游戏时,幼儿与同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游戏任务,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幼儿感觉统合能力。
(四)家园沟通存进了解
感觉统合训练除了在幼儿园的训练外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园必须通过宣传、介绍,让家长了解感觉统合能力对幼儿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训练方式方法,达成家园合作训练的效果。让孩子除了在幼儿園中得到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在家里也能进行简单的训练,对感觉统合训练加以巩固,有效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在3~6岁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在幼儿园通过运动训练有效改善感觉统合能力,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Ottenbacher K,Short MA.Sensoi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ory andTreatment(J). 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1985.6:287-329.
[2]张晓宏,朱晶晶,许佳銮.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训练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1):35-37.
[3]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858
[4]陈晓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综述(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4.04:125
[5]刘瑞雪,丁树荣,李雨霏.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4
[6]刘敏.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7]吴艳芳.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6
4.感觉统合训练项目介绍 篇四
平衡能力训练
–平衡木/平衡台/蹦床/旋转圆筒/独脚椅 本体感训练
– 跳绳/ 滑板/ 滑梯/ 阳光隧道/ 彩虹筒
触觉训练
羊角球/ 袋鼠跳/ 大龙球/ 爬袋
手眼协调性
– 拍球/ 趴地推球/ 抛接球/ 网缆插棍
滑梯 俯卧在滑板上,双手抓住滑梯两侧用力向下滑,滑下时双臂朝前伸展,双腿并拢头抬高。强烈刺激前庭体系,头部、颈肌同时收缩,促进身体保护伸展行为的成熟。
滑板爬 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引发丰富的平衡反应,运动中大量的视觉情报,脊髓及四肢的本体感,使整体感觉统合运作功能积极发展。
插棍 俯卧在网缆中,头部抬高向前,指导者协助前后摆动,让孩子在摆动中用双手从左至右,从上往下按次序插棍。强化前庭刺激及作全身肌肉的伸展和活性化。
脚步器 走动时自然放松,身体正直,全身协调,注意力集中。促进和提高孩子的平衡力,帮助孩子建立前庭固有平衡,发展协调性,提高孩子注意力和观察力。
跳跳床 让孩子站在跳跳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来时,膝盖弯曲,脚后跟踢至臀部。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讯息,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
S形平衡木 将平衡木呈高低走向或左右走向安置,让孩子站在平衡木上,双手平伸抬头挺胸,双脚交替前走。有助于孩子本体感觉的建立和身体平衡能力的加强。
专业感觉统合训练项目介绍
羊角球 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平衡台 双脚或单脚站立在平衡台上,用双手做拍球等运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强化前庭刺激,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圆筒吊缆 孩子屈曲身体,用手紧抱圆筒并保持身体平衡,做前后左右大回转。促进身体协调以及固有前庭感觉输入统合。
圆木马吊缆 让孩子俯卧在圆木马上,双手紧握吊缆,前后左右摆动。促进固有前庭感觉输入统合功能。袋鼠跳 孩子站在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向前跳。在跳跃动作中,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讯息。独脚椅 坐在独脚椅上,手平伸,双脚交叉踢高或单脚连续踢,身体保持平衡。练习伸展和保持平衡,协调身体,控制重力感,建立前庭感觉机能。
四角晃动平衡板 让孩子站在或坐在平衡板上,双手抓紧吊缆,做前后左右晃动,同时保持身体平衡。调节固有前庭感觉,发展平衡力。
晃动平衡木 让孩子站在平衡木上面,身体两边有护栏,单手扶持或双手平伸抬头挺胸,双脚交替前走。建立本体感觉和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趴地推球 趴在地上,球摆放在面前,离墙壁30-50公分,手臂抬起,然后推球。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以及身体协调能力。
阳光隧道 让孩子俯卧着身体,从隧道中爬行通过。可加强肌肤的各项接触刺激,并调节前庭感觉 圆形滑车 附拉绳,可坐、卧、站各种姿态,并可作团体游戏。训练儿童前庭平衡,视觉阅读能力。触觉球 球面有特殊设计软质颗粒,并含有香味,游戏中提供了丰富的触觉和嗅觉刺激,稳定情绪。
常用的几种方法:
1.针对前庭功能失调的训练
(1)坐在吊网内左右前后旋转摆动;
(2)仰卧、俯卧在大笼球上滚动,保持身体的平衡功能;
(3)站立在平衡台上接抛球或拍球;
(4)坐在独角椅上保持身体平衡;
(5)坐在羊角球上跳跃;
(6)站在蹦蹦床上跳跃;
(7)走平衡台或直线行走;
(8)拍球、运球行走;
(9)跳绳、骑自行车;
(10)荡秋千、攀爬绳架、在草地上翻滚。2.针对触觉过敏的训练
(1)用各种不同质地的毛刷、干布摩擦刺激手指、掌心、躯干、四肢的皮肤;
(2)毛巾游戏,用大毛巾把孩子裹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刺激身体的不同部位;
(3)让孩子身体靠墙,或用两个垫子把孩子挤压在中间,从轻到重挤压身体的不同部位;
(4)用梳子梳头,用吹风机(冷热)吹动全身不同部位;(5)玩橡皮泥、湿面粉及泥巴,训练手指的肌肉;(6)穿越彩色山洞、四肢爬行、翻滚;(7)在浴缸内做沐浴游戏;
(8)在大自然环境中学习游泳;
(9)仰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带刺笼球进行全身不同部位的挤压按摩;
(10)球池运动,让孩子模仿开汽车、跳跃等姿势。3.针对本体感觉的训练
(1)头部和四肢弯曲、伸展、左右摆动、上下摆动;
(2)举起、提起、背起重物行走或上下楼梯;
(3)俯卧撑以及抓住双手,拉起身体;
(4)伸展扩胸器;
(5)脚踏车或滑板车及前冲滑板运动;
(6)四肢趴在地上,用手支撑;趴地推球;
(7)跳蹦蹦床,单脚跳、兔子跳、单脚站立;
(8)辨别自己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方位;
(9)闭眼触摸,指认身体的不同部位;
(10)与同伴进行捉迷藏的游戏等等
感觉统合训练器材的训练要求和训练目的
1、滑板爬:
训练要求:让孩子俯卧在滑板上,以腹部为中心,身躯紧靠滑板,头颈抬高,腿伸直并拢,双手撑地向前滑动。
训练目的:对前庭感觉和触觉的姿势调节,引发的平衡反应非常丰富,加上视觉情报的大量输入,脊髓及四肢运动产生的本体感,眼睛运动输入的感觉信息,使孩子整体感觉统合运作功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2、滑梯:
训练要求:孩子俯卧在滑板上,用双手抓住大滑梯两边,用力一拉滑下来,滑下时双腿并拢,头抬高,双手尽量朝前伸展,滑下的地方可以放置一软性障碍物,如推球、小白兔。
训练目的:对前庭体系的刺激强烈,对头部、颈肌的的同时收缩,及身体保护伸展反应行为的成熟帮助很大。
3、趴地推球:
训练要求:趴在地上,球摆放在面前,离墙壁30—50公分,双脚并拢,手臂抬起,然后推球。
训练目的: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以及身体协调能力。
4、平衡台:
训练要求:站在平衡台上,身体保持平衡,做拍球等运动。
训练目的:站姿的重心较高,不易保持平衡,这种活动比较有助于平衡反应的反射感觉做强而有力的统合工作,对前庭固有平衡的建立帮助较大。
5、跳跳床:
训练要求:让孩子站在跳跳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来时,膝盖弯曲,脚后跟至臀部。
训练目的: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讯息,矫治重力不安和运动企划不足的毛病。
6、羊角球:
训练要求:让孩子坐在羊角球上,双手紧握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
训练目的: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7、独脚椅:
训练要求:坐在独脚椅上,手平伸,双脚交叉踢高,或单脚连续踢,再换另外一只脚踢,身体尽量保持平衡。
训练目的:控制重力感,对前庭感觉机能的建立帮助很大,同时练习伸展和保持平衡,对多动和身体协调不佳的孩子最好。
8、袋鼠跳:
训练要求:孩子站在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向前跳。
训练母的:在跳跃动作中,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讯息。
9、圆筒吊缆:
训练要求:孩子屈曲身体,用手紧抱圆筒,双脚以筒底边为支撑点紧紧夹住,以保持身体平衡,做前后左右或三百六十度大回转。
训练目的:促进身体协调,对固有前庭感觉输入统合有帮助。
10、插棍:
训练要求:将网缆固定垂直离地约二十公分,让孩子俯卧在网缆中,头部抬高向前,指导者协助前后摆动,要求孩子在摆动中双手从左至右,从上到下次序插棍。
训练目的:强化前庭刺激及全身肌肉的伸展和活性化。
11、晃动平衡木:
训练要求:让孩子站在独木桥上,身体两边有护栏,单手扶持或双手平伸抬头挺胸,双脚交替前走。
训练目的:以狭长的路径让幼儿通过来协调身体平衡能力的建立。
12、S形平衡木:
训练要求:将平衡木呈高低走向或左右走向安置,让孩子站在独木桥上,双手平伸抬头挺胸,双脚交替前走。
训练目的:有助于幼儿本体感觉的建立和身体平衡能力的加强。
13、四角晃动平衡木:
训练要求:让孩子站在或坐在平衡板上,双手抓紧吊缆,做前后左右晃动,同时保持身体平衡。
训练目的:调节固有前庭感觉,发展平衡力。
14、圆木马吊缆:
训练要求:让孩子俯卧在圆木马上,双手紧握吊缆,前后左右摆动。
训练目的:以俯卧方式紧抱木马摇晃的动作,对固有前庭感觉输入统合很有帮助。
15、脚步器:
训练要求:走动时自然放松,身体正直,全身协调,注意力集中。
5.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的影响 篇五
现在有很多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对感觉的刺激反应低下或过度;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注意转移困难;言语、语言发展迟缓。究其原因是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所致,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呢,感觉统合训练就是针对存在感觉统合问题的儿童所采用的一系列游戏运动训练疗法。
一、“感统训练”
“再来一次!稳点!”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训练。走平衡木、坐滑板、羊角球、竖抱桶、大陀螺……人们一定会把这当成体育馆或儿童乐园的一角,其实这是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场景。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训练是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轻松,把所受到的各种指责、批评而产生的恐惧、害怕、紧张弃之不顾,重建自然情绪。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人际关系淡漠等各方面的困难。这样可以在积极快乐的情绪中玩,寓教于娱乐,促进身体和大脑之间的整合协调反应,帮助儿童的感觉运动功能向正常方向发展。
二、孩子得益于“感统训练”
1、改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没有自制力,经常剧烈地跑跳,寻求强烈刺激等习惯。康x,不管做什么事情,集中注意的时间都特别短,常有逆反心理;学东西很快,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约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玩的过程中,他改变了很多,能长时间地做某一项活动,不和小朋友争抢东西,不在训练室跑来跑去,能主动与老师配合做各种活动。
2、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
刘x,一个非常漂亮又很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家长反映她胆子小,不爱与别人交往。她刚进行感统训练的时候,每次都要她的妈妈陪着,她的妈妈不在,她就会什么也不做而且不高兴,只是站在那里看着别的小朋友活动。通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她现在已经能脱离父母,配合老师参与训练,并配合得非常默契。与小朋友在一起玩得也特别开心。
3、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范x,一个重度智力落后的孩子,说话晚,语言表达能力极差,想要大小便时却不会表达,经常尿裤子,而且特别懒。对他的训练可谓难度很大。刚开始,家长陪着他训练,一项一项慢慢地学,慢慢地做,有的要逼着才做。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家长和老师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他最不喜欢的滑板竟然主动要求做了,也不用家长陪了。看着他的进步,他的妈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老师也被感动了。现在他能告诉老师大小便,再也没有尿裤子的现象,语言表达明显增强,和老师交流的话也多了。孩子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4、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了。
李x,是一个特殊儿童,胆子非常小,下楼梯都要扶着别人。刚开始他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别的小朋友做。时间长了,他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得那么开心,想试试的举动不自觉地表露出来。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帮着他做各种训练。在一个多月的训练之后,他能在很多训练器械上进行活动,而且家长反映他胆子大了,自己能下楼梯了。家长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6.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 篇六
[摘要] 为了更好的开展早期教育工作及了解我服务区内3-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水平,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幼儿园在服务区内开展了3-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调查。被调查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发生率约为26.3%。分析可能存在的因素较多,其中该区处于城乡结合处,监护人或抚养人员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存在着多种错误教育方法较为显著。减少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黄金期0-3岁开始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将感觉统合训练充分融入到早期教育课程中,并深入开展早期教育入户工作,真正从0岁甚至孕期对幼儿或胎儿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训练,训练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关键词]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训练 游戏 当今的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孕期就开始了早期教育。但许多父母错把技能培训当成早期教育,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培养幼儿的高智商上,使孩子整天关在那些注重技能培训的早教班、培训班内,孩子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家长怕孩子摔着、碰着,将孩子呵护在大人的怀里,导致孩子的活动范围很小,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减弱。正是父母对早期教育的错误认识和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孩子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学习的锻炼时间相对减少,造成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能力的发生障碍,即所谓的感觉统合失调。
针对近年来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高发生率,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幼儿园在服务区内开展了3-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调查,通过对服务区内3-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我服务区内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建议幼儿家长及社会各界重视幼儿的感觉统合失调,尽早对有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倾向的幼儿进行干预及系统训练,有效降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
一、幼儿感觉统合能力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幼儿园服务区内学龄前健康幼儿(3-6岁,无重大疾病及残疾者)463名,其中男生278名,女生185名。发放晋江市妇幼保健院幼儿园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表进行感觉统合测试,并通过幼儿在园感统协调能力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由有经过专题培训的保健医生对调查对象的监护人进行感觉统合能力相关知识讲解后,由调查对象的监护人填写评定表,填写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母孕期情况、生长发育史、疾病史及生活环境等。并通过常见的感觉统合问题发生机率的判断进行调查。
(三)研究方法:使用感觉统合能力测试软件系统对问卷信息进行录入并做感觉统合能力评定。测试结果分为感觉统合能力正常和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四)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收回有效评定表463份,经测定感觉统合能力正常者为341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儿童122人,发生率为26.3%,其中轻度失调为81人,发生率为17.5%;中度失调为38人,发生率为8.2%;重度失调为3人,发生率为0.6%。男童为75人,发生率为27.0%。女童为47人,发生率为25.4%。前庭平衡功能轻度异常:50人;中度异常:12人;重度异常:1人。触觉防御功能轻度异常:30人;中度异常:8人;重度异常:2人。本体感觉功能轻度异常:51人;中度异常:26人;重度异常:0人。
(五)分析结果:根据上述统计数据结合相关因素分析受调查的这部分幼儿造成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主要原因有:
1、先天因素。主要为孕期孕妇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营养状况,以及一些剖腹产的孩子,在触觉发育及前庭觉发育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2、抚养者为祖父母。由祖父母抚养,缺乏父母亲的关爱,父母极少参与幼儿教育的幼儿。其中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为祖父母忽视关爱型。祖父母文化程度底,生活环境差,生活空间小,家庭关系简单,生活单一等,往往因为生活压力,很少照顾关心孩子,对幼儿爱抚缺失,这样环境中的孩子往往三大感觉障碍均有存在,特别是触觉及本体感觉障碍。例如一位大班幼儿父母离异,孩子常年与祖母生活,祖母年纪较大家境较困难,祖母极少对孩子进行管教,幼儿性格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触觉反应敏感,在三大感觉障碍中存在轻中度障碍。另一种是祖父母过度溺爱型。不让孩子哭,造成孩子心肺功能减弱,发育障碍;怕孩子碰着、撞着,孩子接触事物的机会减少,前庭感觉及触觉受训练的机会就少,导致幼儿触觉敏感,神经放射进行错误的组合,引起感觉统合障碍。在受调查的这部分幼儿中,多数轻度前庭平衡感觉障碍及触觉防御功能障碍的幼儿属于这种原因所致。
3、教育方式错误。①都市化的生活,父母注重认知教育,把强烈的竞争意识强加与幼儿的教育中,造成儿童心里紧张而引起的感觉统合不足。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造成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不注重个性培养,素质教育。③网络化时代,电视、游戏机、平板电脑成为孩子的主要玩具,孩子外出活动过少,与其他幼儿相处的时间少。④父母注重给孩子的物质需要,很少重视对孩子精神需要的满足,爱抚幼儿、与幼儿沟通的时间较少,导致幼儿性格怪癖,不善于和人沟通。抚触较少往往会形成孩子肌肤饥渴,触觉感觉发育障碍。⑤这部分感觉统合失调幼儿均没有接受过相关早期教育培训,对早期教育认识较少。
二、将感觉统合训练充分融入到早期教育课程中
感觉统合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能力在胎儿期就开始发育,0-3岁儿童的各种感觉统合能力逐步发展,3-6岁为感觉统合能力的整合期,经整合后孩子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及评价等。因此0-6岁是感觉统合能力训练的关键期,而0-3岁的感觉统合训练更是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黄金期。父母应当把握时机,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若缺乏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导致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有效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产生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症。目前感觉统合失调常见的主要表现为前庭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功能障碍及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等三个方面。
2010年7月我园成立了早期教育基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早期教育课程及早期教育宣传活动让服务区内更多的家庭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课程从幼儿的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四大领域提供亲子游戏,但在设计游戏上我们较少结合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开展游戏活动。本学期早教基地的亲子老师通过对感觉统合相关知识的培训及感觉统合训练器械的了解,认真进行教研,在亲子课程中适当安排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并利用基地现有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械精心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以前缺少的感觉刺激,以改善孩子对该感觉的信息处理能力,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例如:对于2岁的幼儿我们在训练跑的动作时,可以在户外活动时安排“踩影子”的游戏,在阳光下让幼儿追着妈妈的影子跑,这个游戏最好在秋冬季太阳晒得暖和时玩,可以锻炼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起到训练前庭及本体感觉发展的效果。又如在训练2岁幼儿的精细动作时,我们设计一个拉小球的游戏,准备小口瓶子孩子一个,大人一个,将系着线的小球放到瓶底,每个瓶放5个,拉线留在瓶口处,孩子和家长比赛,看谁最先将所有的球都拉出来。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同时在早教课程中安排一个小环节进行感觉统合器械的训练,如玩转大龙球,这个游戏可以刺激孩子的前庭感觉和触觉,促进全身的感觉统合;玩转独角凳,刺激前庭系统,加强前庭平衡能力的训练。
三、家庭教育中的感觉统合训练
上述游戏多数是在早教课程中进行训练,特别是器械的训练,但是对于多数幼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参加系统的早教培训课程,这就造成大多数的孩子没有机会参进行早教训练。由于基地各种原因的限制,目前基地早教班招收的幼儿多数是在2岁左右,对于本社区2岁前的幼儿感统训练较少,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黄金期为0-3岁,怎样加强本社区0-3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训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到早期教育课程中,并且要深入开展早期教育入户工作,真正从0岁甚至孕期对幼儿或胎儿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从孩子一出生就应当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因为胎儿期各种感觉就开始发育,新生儿就已经有了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感觉能力,只是尚处于朦胧期,大脑需要事宜的刺激才能将这些感觉功能发挥出来。有目的的训练可以加强幼儿身体协调性、手眼协调性、视听统合、触觉和嗅觉以及语言的发展。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可根据幼儿的生理发展规律进行训练,游戏及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进行训练的好时机。例如对于新生儿我们可以在沐浴后进行抚触,给于肌肤适当的刺激,增强肌肤对触觉、痛觉、温度觉的反应。如果有早教老师指导进行抚触操的训练,可避免一些抚触手法的错误造成孩子的不适感,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躺在浴巾里,由爸爸妈妈将浴巾的4个角一起抬起,轻轻摇晃浴巾,像荡秋千一样,同时可以哼一些有节奏的儿歌,频率可以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幅度不要太大,还可以有时爸爸拿高点,有时妈妈拿高点,这种游戏可以充分训练孩子的前庭功能,锻炼孩子的前庭平衡能力。在幼儿7、8个月爬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引导幼儿进行训练,增强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如果孩子不愿意爬,可以利用鲜艳的玩具逗引他,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将竹席卷成圆筒,然后将宝宝面朝下放在席子筒上,妈妈和爸爸分别在席子筒口的两端慢慢将席子向前推动,使孩子随着席子的展开而向前爬,注意速度要慢慢开始,注意孩子的安全。
上述训练方式即简单又很实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孩子生理发育的游戏,达到锻炼感觉统合能力的目的,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当然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早期训练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早期教育人员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及指导工作。著名的早教专家盘海鹰教授说“给生命最完整的开始,给成长最科学的指导”是从事早教工作人员的责任。同时幼儿家长应当重视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有效降低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降低感觉统合失调给儿童带来的危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7.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 篇七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均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更多的儿童由于感觉神经系统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进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根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当今城市中, 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至30%,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更加常见和普遍。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6岁至13岁是感觉统合失调症治疗的最佳时期,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时期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而言是尤为重要的。研究表明, 借助于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极大的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加以改善。所以, 以身体活动为治疗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除了应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外, 还必须发挥出自身防治感觉统合失调的价值, 从根本上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加以充分挖掘, 切实的服务于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
2 感觉统合的理性认识
2.1 感觉统合的概念与机制
英国知名生理学者C.S.谢林顿提出了感觉统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 临床心理学家Jean A ryes系统性的提出了感觉统合的理论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根据感觉统合的相关研究及经典理论, 感觉统合是大脑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信息所做出的一系列正确的应答。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对于感觉统合的发生机理,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其中, Jean A ryes从信息传递过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情感、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及状态实际上并不是由大脑皮层的某个区域独立完成的, 而是一种信号传递过程, 是一类信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以某种信号的形式存储在大脑皮层, 再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功能区域进行联系和统一解释的结果。后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信息理论学说, 得到了学界很多学者的认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 人类所具有的推理、注意、思维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以及相应的心理行为、情感、认知过程, 其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大脑对感觉信息通过联系、比较、控制、选择和增强, 对自身不同区域的信息加以整合的过程。对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发现, 感觉信息起源于外界刺激, 当来自外界的气味、声音、光、温度、重力、触压等刺激达到人体感知的强度时, 大脑就会对感知到的刺激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反复分析, 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 这里所说感觉统合是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一系列正确应答, 其重要前提是心理行为必须是正常的。否则, 身体、大脑与环境三者之间便无法得以协调, 这就是缺少感觉统合导致的, 也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事实证明, 感觉统合能力是身体、情感、社会性以及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感觉统合, 身体与大脑就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儿童就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针对这个问题, 感觉统合理论明确指出了儿童的大脑有着非常高的可塑性与可发展性, 通常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逐渐形成于3岁以内, 并且在儿童日后的生活和成长中不断的得以发展、重构以及加强, 并进一步提出了人脑的功能发展不足以及学习障碍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进行矫正的, 这些训练方法被称为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促使人体不同部分的神经系统更好地与整体作用相互协调, 充分地进行感觉统合, 实现环境与个体的顺利接触。
2.2 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及危害
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具体指的是受环境、心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于3岁的儿童对外界的信息无法正确的加以整合, 进而正确的应答方式形成的一个过程。如果儿童患有感觉统合失调, 那么他们的行为能力和高级认知, 比如判断、感知、协调、控制和注意等能力便均会受到直接的影响。通常统合失调可以划分为本体觉统合失调、平衡觉统合失调。视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以及听觉统合失调等五大类。绝大部分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基本上都并非是类型单一的感觉统合失调, 而是多种多样感觉的统合失调, 所以,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症状相对比较复杂。感觉统合失调自动痊愈与否, 不同的学者所持有观点也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到一定年龄后,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的症状便会逐渐的自动痊愈;而有些研究学者认为, 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不会日益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成熟及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不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自动消失, 但是却会随着刺激练习的逐步加强和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而得到改善, 儿童年龄逐渐增长, 肌肉控制能力逐步增强, 神经系统日趋成熟, 儿童的感觉统合便会逐步协调, 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得以缓解。
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的危害很大。一是行为性学习困难。相对较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安静, 是学习好的前提条件。然而, 通常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则极易表现出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扰乱课堂秩序、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拖拉, 不听从老师的教导, 经常忘记完成作业。这些不良行为不但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且还会对学生自身的学习造成影响, 因此学习成绩十分差。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往往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加的容易发生逃学和厌学的不当行为, 并且在学习困难上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二是心理障碍。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无法协调的配合内外信息, 进而造成认知的不正确, 所以表现出不正常的意志行为以及情感行为。事实表明, 感觉统合正常的人, 其认知、情志表现是认知正确、情感积极和意志坚强。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 心理学上将这种表现称为正常的心理应答或正常的个体心理反映。社会学上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行为表现。然而, 一旦统合失调, 个体就会经常性的出现不正常应答模式, 表现出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和不正常的社会行为。由此可见, 这种因感觉神经系统无法正常加以协调统合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对个体和社会都有危害性。
3感觉统合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及运用方法
3.1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从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第一、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要任务,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的教育部门明确的提出, 学校教育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然而, 由于对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认识不足,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中并未单独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事实上,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主要在于其系列的连锁式的危害,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 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身体健康的层面, 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任。
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合理应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方式及感觉统合理论目前已经被普遍的应用到了感觉统合相对较差的儿童群体当中,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人体的基本能力加以改善, 比如人际互动、动作、认知等诸多方面。感觉统合训练也就是矫正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 主要包括触觉刺激、本体刺激以及前庭刺激等体育活动。经常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教具包括羊角球、平衡台、滑板车、溜滑梯、吊揽摇篮、平衡吊缆、圆木马吊缆、吊床、单杠以及跳床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通常感觉统合训练基本上都是以Ayres所创导的感觉统合训练方式为前提, 将训练有效的方式与体育游戏相互融合, 使孩子们能够在自然、轻松快乐以及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当中尽情的学习和玩耍, 加强手眼协调、本体感觉、平衡觉以及触觉等能力的训练, 从而使得多种感知信息能够输入到学生的大脑当中, 不断的促进学生大脑综合的分析信息, 同时加强身体和大脑二者间的协调反应, 帮助学生的感觉运动可以始终朝着正常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良好行为、增强学生身体体质以及促进智力发展的目的。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生理学理论。随着各类学科研究成果的迅速涌现,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人员必须及时的对研究成果加以充分的吸收, 将学科研究成果真正的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上。体育训练过程当中指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当中, 这些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能力的一大挑战, 要求学生对感觉的输入及时的做出适当的反应, 也就是有组织的、成功的进行反应。最新设计的体育活动能够对儿童的要求逐渐的加强, 使得他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反应, 更为成熟的进行反应。在活动目标的指导过程当中, 其中心应当放置于自动感觉过程方面, 而并不是指导学生怎样做出反应。在体育学习活动当中, 往往所涉及到的感觉系统越多样, 那么越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当以活动性内容为主
感觉刺激训练不足, 被认为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胎儿在母体子宫时期, 人体感觉统合训练便开始了, 并且在儿童出生前一直到儿童时期加以贯穿。现代人分娩更多的是采用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使得胎儿无法切身的感受自然分娩当中压力变化、产道滑落等诸多刺激, 使得这些儿童极易产生感觉统合失调。所以, 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高度的重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尤其通过加强对儿童的观察, 以便于及时的发现感觉统合失调, 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措施。然而, 由于家长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 教师担心出现教学安全事故, 唯恐孩子摔跤, 对于在室外涉水、玩泥沙、跳跃、翻滚、奔跑、攀爬进行严格限制, 这种看似对孩子的呵护, 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活动, 就是强制性的“剥夺”了孩子应当得到的感觉刺激, 造成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而统合失调。
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时期是儿童神经系统与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 这便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活动性的教学内容为主, 尤其是随着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的加大, 活动性教学内容所具备的价值便更加的突出。并且,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不应将技术教学摒弃, 而是应当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步提升, 在学生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完善发育后, 及时的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转变为以活动性教学和技术教学并重, 切实的做到兼顾未来发展和现时健康, 这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体育特点兴趣是一致的。
3.4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要关注和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个性特征造成感觉刺激减少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的性格、气质等诸多个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的表明, 在易养型的儿童群体当中, 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感觉统合正常的儿童, 而在难养型以及启动缓慢型的儿童群体当中, 所占比例较大的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并且二者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同时, 个性特征中的气质, 对感觉统合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 不同气质特征的儿童, 其活跃程度, 好动程度, 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而所受到的统合练习以及刺激的机会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认识, 要注重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为此, 以身体刺激为重要手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应当对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加以充分的发挥, 并且根据教育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的创新, 及时的做出有效的调整。
现代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通常认为个体差异仅仅体现于运动成绩和身体条件等外部特征上, 而内隐特征如运动智力差异、感觉统合能力往往被人们大大的忽视。所以, 必须对以往传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加以改变, 不仅要重视内隐性特征和外显性特征, 还应当按照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 比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教学等, 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个体差异, 才可以从根本上贯彻健康新课程和体育新课程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全面的落实和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要将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当作体育教学内容构建的归宿和出发点。体育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使得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多彩多姿, 教师与学生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的权限也变得越来越宽泛。所以,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及娱乐性同体育教学的健身性应当得到同等的重视。
4结束语
新课标并未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规定出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各个学校可以切实的按照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 并且与当地课程资源、学生的兴趣以及学校的特点有机结合, 自主的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因此,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体育课堂内容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便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提供的有利条件。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要将感觉统合训练真正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雁, 吴卫红.脑损伤患儿感觉统合训练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2) .
[2]张俊蕾, 张会敏, 李荣.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8) .
[3]涂湘凤.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指导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1 (13) .
8.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 篇八
一、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基本做法
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幼儿园开展感统训练八年以来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际测评数据,得出结论:要想解决原有的“恶性循环”式的发展现状,必须把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作为指导思想来指挥我们的具体行为。
第一步是把感统训练规定课时编入《课程表》。
幼儿园的年级分配是比较严谨的,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幼儿的生理和发展特点,把平时存放在感统专项教室、各班轮流使用的感统教具化整为零,分配至各个年级和班级。
具体分配方法如下:
1.托班、小班:以前庭组的教具为主,如四分之一圆、平衡步道、圆形滑车等;
2.中班:以前庭组结合本体组的教具为主,如大陀螺、S型平衡木、圆形跳床等;
3.大班:以触觉组为主,如平衡触觉板、颗粒按摩球、颗粒大龙球等,再辅以其它大型综合类教具,如大滑板、吊缆组合等;
4.各年级流动的共用教具:万象组合、彩虹接龙、20厘米的抛接球、弹跳组合等。
经过对全园幼儿的整体评估之后,课时分配方法如下:
1.托班:每周1—2课时,每周总训练量为60—90分钟;
2.小班:每周2—3课时,辅以户外活动时间,每周总训练量为90—120分钟;
3.中班:每周2—3课时,辅以户外活动时间,每周总训练量为120—150分钟;
4.大班:每周3—4课时,辅以户外活动时间,每周总训练量为150—180分钟。
第二步是对全园老师进行针对实操能力的培训,然后按照感觉训练的训练目标分为四组“教练”:
1.基本评估组:面向新生和低龄幼儿,采用能反映幼儿感觉统合三大系统即前庭平衡、触觉和本体感发育现状的活动设计,在课程中帮助初学幼儿呈现真实水平,寻求进一步训练的参考依据;
2.粗大动作组:依靠比较大型的教具来安排必要的训练;
3.精细动作组:重视精细动作和自控能力的培养;
4.集体游戏组:把某个班级或某一组幼儿编成可以进行集体游戏的队列,通过实施集体训练来获得对幼儿全方位感官发育水平的认知和把握。
第三步就是实际操作。
幼儿可以在各个教室之间轮转,参加不同的训练项目;也可以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在户外环境下进行各个组的不同训练项目之间的轮转。执行教练在每学期前两个月专职负责自己的训练器械组,后两个月采用跟随法,跟踪某一组幼儿在各个项目之间有序轮转。
二、幼儿园日常化感统训练的初级阶段的目标是满足幼儿的感觉学习需求和提高幼儿动作发展水平
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幼儿的感觉统合发展水平首先决定着他的学习能力,幼儿的学习就是感知与操作的过程,感知的开端是借助自体的七大感觉系统来感知自体内外的全部信息;操作的开端则始于对身体的操作。所以,幼儿对感觉学习的需求是巨大而迫切的,幼儿园阶段的很多课程之所以经常陷入系统化、序列化的一味追求知识训练的桎梏中,就是因为忽略了幼儿这种源自自然心性、无须经过大脑复杂加工的对感觉学习的需求。科学研究表明,感觉学习及其操作技能会影响大脑思考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最基础的学习方式。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幼儿的感觉学习,她在很多论著中都指出,智力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只有依靠感觉来收集和分辨事实,才能产生初步的智力活动。她重点强调,三至六岁(幼儿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以动作发展和感官训练为主,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自由而坚强的个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到两岁的“感知运动阶段”所遗留的很多欠缺,都需要在幼儿阶段通过幼儿园集体环境中有效的感统训练来加以弥补,否则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会有损害。
再参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阐述,其中健康领域对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要求是:(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除了依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所涉及的幼儿园常规的、必备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最佳载体就是本文所述的这种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的感觉统合训练,如是可知,幼儿园的感统训练课程也必须将满足幼儿的感觉学习需求和提高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列为初期训练目标。
三、幼儿园感统训练课程的中级阶段的目标是全面实施幼儿发展的个性化支持与干预
全员参与且编入常规教学序列的感统训练经过2—3个学期的开展,各年级、各年龄段的幼儿会呈现出大量的个性化的表现,这些表现无论是原本存在还是刚刚出现,都会成为参与课程的幼儿继续进步的障碍,也会干扰课程的有序运行。此时,对每一组或者某一班的个别幼儿,据其个性化表现,实施个性化支持与干预就很有必要了。
较为普遍存在的、矫正难度不大的一些不良表现,如咬手指、学舌、流口水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可以在集体课上适度关注和提点,是为“支持”;对于如下所列举的一些在集体环境中越来越频繁出现的个性化行为偏差,则必须予以专业测评、制定计划、跟踪训练、强力纠错这个层面的帮助,是为“干预”。
个别幼儿在集体环境中的个性化感统失调表现:
1.不自主或习惯性抚弄生殖器;
2.始终处于不安全状态,跟定某位教师;
3.对自己的物品看护较紧,离开视线就哭闹;
4.经常趴在教室或走廊的地面上;
5.睡觉咬被角、衣角或紧抱固定的物品;
6.喜好无征兆,咬人、打人、挖人、挠人;
7.流口水非常频繁,屡次提醒无作用;
8.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均明显笨拙不良;
9.好自言自语,又非常缺乏自信;
10.特别顽皮,但当众被提问就放弃回答;
11.不愿跟小朋友交流,却有时愿意跟大人交流;
12.爱生闷气、多语、触犯规则或不遵守规则;
13.上课总坐不住,独立做事能力低下,须时刻有人督促提醒;
14.一眼看不住就往室外或队列外跑;
15.喜欢爬高或总躺在桌子上、台阶上;
16.喜欢在固定的地方玩;
17.喜欢闻某种固定的味道(书、纸、拖布等);
18.常常独自吃土、石子、蛋壳、鼻涕等,用舌头舔人;
19.好撕东西,从不爱惜东西;
20.动手涂画能力低下;
21.无论兴奋与否都喜欢尖叫,上课时好突然离座。
四、幼儿园感统训练课程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感觉统合教育理论的创始人,美国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简·爱尔丝博士在其论文中倡导这样的感统训练:
1.找到孩子可以自己尽力玩的游戏;
2.用耐心培养孩子的兴趣;
3.要让孩子感到快乐;
4.协助孩子建立自然的情绪;
5.感觉信息成熟化是信心的基础。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如下五条原则列为幼儿园感统训练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必须遵循的要件:
1.快乐分享原则: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力,教练只是参与者、引导者、评判者、分享者;
2.幼儿中心原则:训练中幼儿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具体需要和选择,要有针对性地为本堂课的团队设计适宜的游戏活动;
3.循序发展原则:通过控制环境给幼儿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幼儿作出顺应性反应,不要教幼儿如何做,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粗到细;
4.即时反馈原则:训练过程中,适时给幼儿以积极地反馈,并主动同幼儿家长交流感受,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5.培养自信原则:做好环境创设,加强情感融合,激发幼儿的内在驱策力,追求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五、幼儿园感统训练课程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的情商发展
前庭平衡水平(前庭平衡器官和系统)掌控着幼儿的本体感、触觉以及视觉、听觉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为幼儿提供由自我认知水平、自体姿态感觉所决定的自信心的源泉,特别是幼儿的触觉发展,直接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据此推论,反向呈现的感觉统合失调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深重的不良影响。例如,前庭平衡不佳的儿童,生理上就特别容易受到来自地心引力的干扰,自体难以维持内在平衡,大脑保持清晰的警觉状态的能力受限甚至极低,从而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再如,前庭功能不良而缺乏重力感(源自本体感器官和系统)的幼儿,无法判断距离和方向,因而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深重,特别容易悲伤、消极、生气或者过度兴奋。而触觉防御过当(触觉敏感)的幼儿,对正常、细微的感觉刺激常常有过度或者过激反应,从而导致他们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很差。
9.智力障碍学生语言康复训练初探 篇九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能很好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语言对于智障学生意义重大。本文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时照顾个别差异,努力创设适合学生语言训练的环境,全方位、多渠道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关键词】:智障学生
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
【引言】:智障儿童由于其大脑发育功能受阻,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语言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发音不准、构音障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困难,词汇贫乏,语法结构不完善等。由于这些缺陷导致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不仅缓慢,而且发展的水平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而语言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智障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在教学和康复训练中,如果能根据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采用集体和个别化训练手段,采取情境和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结合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改善智障儿童语言发展水平,从而提高他们智力发展水平,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活动,思维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把思维成果固着下来以便再利用。由于语言具有抽象性,通过学习语言就可以训练思维,所以语言不仅是思维的有效工具,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力量。思维发展了,儿童的智力水平也会随着提高,从而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人类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正常的听觉系统,同时还要有正常的思维和良好的发音器官。正常儿童总是先掌握口头语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的专门训练才逐步掌握书面语言的。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但由于智力上的障碍,或者听说功能差以及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语言的发展要比正常同龄儿童缓慢,学习起来也更加困难。笔者虽然从事特殊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但真正接触智障教育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通过对这些学生了解和实际教育教学,感觉到他们在认知活动和实际动手能力上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通过对本班和其他班级学生的评估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在语言上存在语义不全面、句子不合语法,词汇贫乏,发音不准,口齿不清,口头表达能力差以及口吃等现象,有的智障学生除了咿咿呀呀的发音外,甚至不会说话。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题。
虽然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但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智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促进心理发展,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自信。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要坚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训练中,补偿每个学生的缺陷,发展学生的生活技能等。笔者根据本班学生语言特点,进行了语训康复的大胆实践和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以课堂教学作为语言训练的主要形式,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 语言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语境,更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与配合,而一个班级就是学生语言发展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班级这个大集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语言训练这一活动中来。同时这些智障学生在语言缺陷方面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利用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发音器官的训练
笔者通过对本班学生进行语言评估和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构音障碍,发音不准,口齿不清。主要是学生各发音器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发音器官配合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每次语言训练前,指导学生集体做唇舌操,具体做法是:舌头的伸缩运动和舌根顶颚运动,舌尖的左右摆动和上翘、顶齿运动,唇齿运动,运用声韵母和两者的组合发音来训练舌头的位置。为了防止学生做舌体操的枯燥无味,在做动作时播放音乐,配上节奏,或者拍手打节拍等。
2、做好示范,模仿发音
通过评估,对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不准音的地方,然后教师示范发音,让学生听清语音,仔细观察和感知老师示范时的口型、舌位和气流,再让学生对着小镜子,认真体会发音要领,领会发音方法,最后模仿发音。训练的顺序先从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发音开始,然后模仿生字和单词的发音,最后模仿老师说一句完整的话,学习简单的句子。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倡导情境教学,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对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智障学生长期生活在孤独、封闭的个人世界里,很少与社会交往,常常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和冷落,心中充满了不良情绪和遭受挫折失败的情感,往往会使他们变得胆怯、孤僻、悲观、敏感,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长此以往,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完全不会说话。为此,教师要深入智障学生中间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喜悦,重新树立自信心,从这一点来说,特殊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智障学生创设各种语言训练和交流的环境,比如词语接龙,朗读比赛,看图讲故事等,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比如医院看病,超市购物,接听电话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胆说话,无拘无束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训练中一定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在纠正后给予表扬,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一些成功的喜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语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4、在语言训练中采取游戏教学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正好能满足他们这一需求。游戏可以营造愉悦的娱乐氛围,游戏的目的就是把学习过程变成游戏过程和愉快过程,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智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易被其他无关的事物分散,所以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训的过程中渗透游戏教学,将听、说训练安排在游戏之中,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充分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很好补偿了他们的身心缺陷。
比如在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辅读教材实用语文第12课的《小羊和狼》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意引入游戏的成分,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羊、狼、小猫、小狗、白马和大象的角色,然后按照课文内容,并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把故事情节完整地表演出来。通过游戏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团结一心就可以战胜凶恶敌人的情感体验,同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二、根据智障学生语言的特点,实施个别化教学
智障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既有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对学生的语言只在课堂内进行集体训练,而忽视了每个学生之间的语言障碍和语言发展水平,这样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个别化训练其实就是差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矫正和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在原有语言基础上获得可能发展。
探探(化名)同学由于生活在父亲沉默寡言、母亲智障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得不到良好的语言刺激,说话没人反应,讲话得不到鼓励和回报,从而导致他声音障碍、语言发展迟缓,词汇贫乏,词语运用能力差。平时说话只是一个或者两个词语,而对于稍微长一点的短语和句子,就不知如何去表述了。针对探探的语言特点,首先应增加他的词汇量。在学习发音说话时,不着急从拼音入手,而是直接对他进行字词教学,包括词义分析、词语联想、词语搭配等形式。然后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再指导他学习汉语拼音。在探探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初步掌握词语运用能力后,再对他进行句子方面的训练。先从单句开始,逐步向稍微复杂的一些句子过渡,通过看图说话、用词造句、回答问题等形式不断加强探探的语言能力。
哲哲(化名)口吃现象比较严重,当他激动或者紧张时,手舞足蹈了半天也蹦不出一个字来,不仅他自己着急,听话的人也急的满头大汗。通过深入了解,哲哲从小患有脑瘫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并伴有下肢运动能力困难。哲哲的父母亲为了这样的孩子经常争吵,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周围的人都嘲笑戏弄哲哲,这样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哲哲胆小、自卑、恐惧的心理,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哲哲语言的发展。针对哲哲这种状况,首先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消除自卑焦躁的心理。笔者通过做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尽量克制,为孩子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气氛;在班级里不准其他学生嘲笑、模仿哲哲口吃的怪样,尽量多去帮助和关心他。接着对哲哲进行呼吸训练和换气训练,因为口吃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和换气方法。训练时让哲哲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张开嘴大口吸气,把气贮存在腹部,等腹部完全鼓起,再让哲哲把气均匀地呼出,中间要注意换气的方式和换气点,不能随便打乱呼吸的节奏。然后在语训中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朗读、回答问题、即兴表演等形式指导哲哲发音说话,在生活中有意识和他对话,这样不仅能消除哲哲紧张的心理,还能对他所学习的语言得到实际运用。如果哲哲因为急躁语速过快出现口吃现象时,我就让他大声把想表达的内容唱出来,这也是缓解他紧张焦躁心情很有效的一条途径。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
智障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实际运用,为了更好地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语言成果,只有把学生带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参观、访问、踏青、游览等校外活动,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与人交往中丰富语言,扩大词汇量,同时更好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在学生学习了动物这一章节后,笔者把学生带到了动物园去游览,在参观的同时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动物的名称以及这种动物的样子。同学们不仅玩得不亦乐乎,而且每看到一种动物,都争先恐后说出某种动物的名称和样子。活动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再让学生把游览的过程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达出来,或者用问答的形式说出他们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巩固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又培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根据智障学生身心特点采取科学而合理的训练方法,促进他们的思维、智力乃至整个心理发展,为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编
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 ②陈亚萍
智力落后儿童语言训练尝试
社会福利
10.感觉统合教案3 篇十
上课人数:5人 萧健朗 文健勋 蒋雪瑶 陈珈希 胡百浚 上课流程:
第一环节:相识礼仪(5分钟)
目的:让孩子学会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握手、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以建立其自信心。
第二环节:热身环节(5分钟)热身内容:随着音乐节奏开始热身。
热身目的:让孩子熟悉环境,舒展筋骨,让肌肉,关节以及整个身体都能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样可以保证孩子的身体处于一个适合运动的科学阶段,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在接下来的激烈运动中受到充分的保护,避免出现各种伤害。
第三环节:器材训练(70分钟)
准备器材:大滑板、大龙球、四分之一圆、小滑板、万象组合、海洋球池 大动作之训练主题:孤岛求生记
1.坐飞机去海边----大滑板
目的:强烈刺激孩子的前庭体系、头部、颈肌同时收缩,促进身体保护伸展行为的成熟。
方法:让儿童俯卧在方形滑车上头朝下,由大滑板的高处向下滑行。在向下滑时儿童要保持抬头、两臂伸直的飞机样姿势,由于颈背肌肉的强烈收缩,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训练
2.躺下休息----大龙球
目的:大龙球可以接触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孩子可以建立客观现实与真实感觉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本体感的发展
3.休息
目的:舒缓运动后的情绪
4.在沙滩上行走----四分之一圆、跳床
目的:锻炼孩子的平衡感以及触觉,有利于前庭平衡,以及手眼协调的训练 5.在海边打保龄球
目的: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及动作的灵活反应 6.去海中的孤岛----小滑板
目的: 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引发丰富的平衡反应,运动中大量的视觉情报、脊髓及四肢的本体感,使整体感觉统合运动功能积极发展。
方法:让儿童趴在小滑板上,双手和双脚用力使小滑板向前移动 7.休息
目的:舒缓运动后的情绪
8.孤岛求生记----大陀螺、万象组合、踩踏石、触觉板
目的:促进孩子基本动作发展,兼顾儿童感官、肌体、前庭平衡,精细动作及创作游戏互动等各种能力资源开发需要,增进较多变化的身体协调统合。
方法:万象组合跳走钻爬投
11.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 篇十一
摘要: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方法: 对50名3~6岁的孤独症儿童进行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和训练6个月后,分别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和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对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感觉统合失调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孤独症儿童的前庭失衡、触觉过敏项有较好改善,本体感项次之,学习能力不足项较差;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对自理能力的改善较差。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症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感觉统合训练;疗效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90-03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怪异为特征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严重影响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能力,通常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1]。自1943年哈佛的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2],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从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遗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均未找到让大家认同的致病因素,目前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3]。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过调查,但发病率的报道不一,大约在2~13人/万之间[4],最近几年我国也有流行病学方面的报道,如 2000年福建省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2.7人/万[5],2001年江苏省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12.25/万[6],如果按这个标准,我国现约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孤独症患者。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女发病有明显差异,多数报道为(4~5):1,我国报道为(6.5~9):1[7]。由于孤独症发病原因不明确,也不太清楚孤独症对患者本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与孤独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有很大难度,所用药物治疗也仅限于对症治疗,因此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令众多孤独症患者求医无门。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8-10],早期教育诊断和功能训练的介入,对于减轻患儿症状,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至关重要;目前世界各地均以开展早期的教育训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是近年来国内外用于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及学习成绩不佳等不同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有较好的疗效[11-14],但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及行为方式刻板怪异等方面效果如何,至今文献报道的不多;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广州市某孤独症训练机构对儿童孤独症患者所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法进行研究,以了解这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疗效,为教育和卫生保健部门、为相关训练机构和孤独症患儿的家庭提供一条易操作、易推广且成本较低的教育训练方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在广州市某儿童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训练治疗的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每位患儿的病历以及询问患儿父母和观察儿童的健康状况,选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孤独症患儿:1)年龄在3~6岁;2)经市级以上医院2~3名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病学医生根据DSM-Ⅳ标准确诊且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7](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ABC,)评分大于51分;3)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同时无其他严重疾病(如儿童少年心脏病、癫痫病、运动器官疾病或明显肢体残疾等),具有从事简单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能力;一共筛选出50人,全部为男性,其中3岁组12人,4岁组14人、5岁组14人、6岁组10人。
1.2研究方法
1.2.1感觉统合训练法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改良的台湾陈文德教授[15]编写的《奇德儿-感觉统合积极疗法》,所有训练教具均由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设计(包括滑板、滑梯、平衡木、跳床、独脚椅等),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治疗师训练一个孤独症患儿)进行标准的感觉统合功能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每周训练六天,每天训练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60分钟,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训练两个疗程。根据每位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的不同,在训练强度、频率、内容上有所改变,训练时以爬划板为主,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失调,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
1.2.2调查评估工具
1.2.2.1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包括57个描写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可归纳为5大因子:分别为感觉9项、交往12项、躯体运动12项、语言13项、生活自理11项。每项的评分是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评1、2、3、4分,各项目评分组相加即可得出总分,总分大于51分可诊断为孤独症,37~51分为高度怀疑,需要按诊断标准评判,小于37分基本可排除孤独症,分数越高说明患儿孤独症病情越严重,不良行为越多。
1.2.2.2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任桂英[16]等人引进并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由台湾郑信雄编制的感觉统合能力检核表,该量表在国内儿童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达到使用标准。该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按“从不、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如此”五级评分,“从不”评为最高分即5分,“总是如此”评为最低分即1分,评出总分后再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T分数(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得分低于40分为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低于30分为有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
1.2.2.3疗效判定标准[17]1) 感觉统合失调改善:①显著,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至少有一项得分达到正常或提高分≥10;②改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提高分在5-10分之间;③无效,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提高分≤5分;
2) 临床症状改善。以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各项及总分的减低值判别改善程度。
1.2.3数理统计法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孤独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分布情况50例孤独症患儿除3例无感觉统合失调外,其余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总失调率为94%,与邓红珠等[18]报道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96.7%接近,但大大高于任桂英等[17]报道的正常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10.3%~35.9%)。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非孤独症特有,但这种异常的发生率在孤独症中还是相对较高,因此这一结果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次实验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情况见表1。
2.1.2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标准分及各因子标准分比较从表2可看出,随训练时间的增加,各年龄组的感觉统合总得分及各项得分逐渐增加,时间越长,增加越明显,除3岁组训练3个月时触觉防御和本体感觉项得分比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训练3个月时总分及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训练6个月时除学习能力项得分5岁、6岁组该项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得分所有年龄组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3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ABC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从表3可知,随训练时间延长,各年龄组ABC总分及各因子分逐渐下降,训练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三岁和四岁组训练三个月时,他们的ABC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五岁六岁组训练三个月时,ABC总分变化不大,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但训练六个月时各年龄组总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在各因子分中,训练三个月时,各年龄组躯体运动能力项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语言能力项仅3岁、4岁组出现显著差异,各年龄组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亦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而训练6个月时,各年龄组除自理能力项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也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4感觉统合失调疗效分析接受训练的47例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孤独症患儿在经过该项训练3个月后有13例疗效显著,20例有改善,14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0.2%。在经过6个月训练后有25例疗效显著,12例有改善,10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8.7%(表4)。
2.2分析与讨论基于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以肌肉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利用多种训练器材,设立了多种使患儿易接受、感兴趣的运动或游戏情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其作用就是根据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并同时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达到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语言功能等的目的[18]。本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可较全面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表现在前庭功能控制、感知觉、社交、语言等项方面,但研究结果也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①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大脑、小脑、脑干等脑部结构的器质性损伤是儿童孤独症的致病因素之一[19、20],而0~6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尤其以2~4岁发育最迅速[7],因此训练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脑的发育,也越能够减少因脑发育不良给儿童带来的损害;②训练时间越长,进入神经系统的刺激越多,越有利于大脑皮层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越有利于大脑统合功能的发展;③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的基线水平不一样,因此也可能导致训练结果的差异。
本次研究中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能力改善不大,训练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学习能力项,经六个月训练基本上仍处于重度失调状态,这可能是因为自理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涉及儿童的智力、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多种技能,是多种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它有赖于神经通路与可塑性突触的完善功能,需要人体视觉、听觉、痛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受器的信息输入[21],而孤独症患儿通常存在的感觉信息处理通路的不完整和感觉信息组织的不协调,使他们在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无法协调,因而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较困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的改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状况,对孤独症儿童前庭失衡、触觉过敏项有较好的纠治作用,本体感失调项次之,学习能力不足项较差;2)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而对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改善较差。
3.2建议
1)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由于无药物的毒副作用,训练氛围活泼有趣,儿童乐于接受,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值得作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以推广;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孤独症基本知识的认识,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健康普查中纳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内容,以利早期发现病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51.
[2] Menkes JH. Textbook of child neurology. Ed 4. London: lea & Febiger, 1990: 771-773.
[3] 徐向平,汪天柱.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69-270.
[4] 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5.
[5] 罗维力,林力,陈榕,等.福建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3-5.
[6] 汪卫华,翟灵伟,郑丽.江苏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73-174.
[7] 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
[8] Howlin P O.Practitioner Review: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l treatments for autism[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8,39(3):307-322.
[9] Cambell M, Schopler E, Cueva JE, er al. Treatment of autistic disorder[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6,35(2):134-143.
[10] 郭兰婷,单友荷.孤独症的临床学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65-167.
[11] Ottenbacher K,Short MA.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 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trics, 1985,6:287-329.
[12]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3] 王宇中,陈书香.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42-843.
[14]孙志华,姜峰,姬成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神经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2):96-100.
[15] 陈文德,著.学习困难幼儿指导手册一感觉统合积极疗法[J].远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6] 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等.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145-147.
[17]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8] 邓红珠,邹小兵,唐春,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84-986.
[19]Peterson BS. Neuroimag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J]. J Amacad C Psychiatry,1995,34:1560-1576.
[20] Deb s,Thompson B. Neuroimaging in autism[J]. Br Jpsychiatry,1998,173:299-302.
【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推荐阅读:
三个月宝宝的智力训练11-20
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09-03
浅议初中生英语听力障碍及训练策略10-08
智力社团的开设07-13
智力游戏计划07-15
四年级智力题11-03
大班智力游戏12-24
公司面试智力题12-26
数学智力急转弯06-30
数学智力游戏大全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