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路优秀作文

2024-10-09

艺术之路优秀作文(12篇)

1.艺术之路优秀作文 篇一

在我眼中,艺术就是一颗深埋在泥土里中的种子,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就能生根发芽;只要你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就能开花结果。至今我仍然忘不了自己在学艺道路上的一件往事,因为他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艺路上的酸甜苦辣。——题记

小时候,我对音乐十分着迷。妈妈看到了如此爱音乐的我,就让我参加了古筝班。

虽然古筝的音色很好听,能柔能刚,但是学起来很困难。遇到一些很不太懂或是很难的指法,就很想放弃。心想:这也太难了吧,我不想学了。妈妈走了过来,站在我的面前,认真的对我说:“孩子,你既然选择了一个乐器,你就要好好练习,不能半途而废。就像种子一样,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成长,成功的开出美丽的花朵。”

妈妈的话鼓舞了我,我决定继续努力的练习古筝,争取能弹出一首流畅的曲子。终于,当那婉啭又悠扬的音乐从我的琴里流出。那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仿佛如位美丽的姑娘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又想起了以前遇到过的困难,不过现在看来,一切都没有这么难了。我看了看窗外的大树,它被风吹得沙沙响,好像也在我鼓掌。

这次学古筝的亲历成了我成功道路上的指路灯,指引着我如何面对每一次的困难与失败,也正因为他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了:蚕蛹只有无悔的承受作茧自缚的痛苦,才能画成美丽的蚕蛾。人也如此,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2.艺术之路优秀作文 篇二

丝绸之路像一条飘带, 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先秦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以前, 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青铜器、车器、兵器等常常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墓葬中。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 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 被包括秦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 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受到中原国家的的青睐, 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带的腰饰牌等, 甚至在西汉早期还形成为一种贵族时尚。同时, 西方的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经由草原地区传入中国。汉代“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一条“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 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 把和田玉运到远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 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 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 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 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这一记述虽然不尽可信, 但可以得知纪元前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开始交流了。

西汉时期

西汉时, 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 称作西域。汉兴自汉武帝时, 中国始与西域相通, 西域本三十六个国, 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 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西汉初期, 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至汉武帝时期, 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

远播欧洲

“丝绸之路”早于前汉开辟, 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条件业已成熟。在当时的国际上, 东汉和大秦均为繁荣富庶大国, 双方都渴望摆脱安息中间商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和垄断, 直接进行商业贸易, 以谋取厚利。

公元97 年, 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 (罗马帝国) , 公元100 年, 罗马帝国属下的蒙奇兜讷 (今译为马其顿) 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 向汉和帝进献礼物。公元166 年, 半个世纪之后, 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洛阳, 朝见汉桓帝, 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 东西方两大帝国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这条路线首次正式打通并延伸到了欧洲,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 也是21 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魏晋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 (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又叫永昌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 (455 年) , 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 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这一时期, 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这种交流, 在政治上,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 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 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期

隋炀帝即位后, 有经略四方之志。一方面进行军事扩张, 开拓疆域;一方面遣使与海、陆两道丝路沿途国家进行交通。大业年间, 隋炀帝遣使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各国, 展开了与西域的联系和交往, 从西域获得玛瑙杯、佛经等奇珍异物。韦节回国后撰有《西蕃记》一书。韦节等人的出使, 扩大了隋对西域的了解, 打破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长期隔绝状态。

随着隋王朝对丝路的开发, 尤其是大运河的投入航运, 极大地加强了江南富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运送到洛阳、长安两地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

唐代的丝绸之路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 实行“关中本位政策”的唐政府一直致力于西北地区的开发。

唐与中亚诸国的联系不断增强, 贞观十四年 (640 年) 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大批犹太商人涌入中国, 丝路上的通使及商业往来活跃起来。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 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 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今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 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 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 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 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西畅通

在蒙古西征之前, 中亚腹地范围内的国际商队贸易就有一定规模。成吉思汗为了征服亚欧大陆, 除了以武力掠夺邻近外族财富, 还大力借助回回商队的长途贩运来筹措军饷。他曾多次派遣一些商队前往中亚各国进行贸易。1218 年, 一支由蒙古帝国出资组织的四百五十人的商队, 装运大批毛皮、丝绸、金银制品前往中亚花剌子模贸易, 但花剌子模却劫夺了这批货物, 这次事件成为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的导火线。

在蒙元时期丝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駸駸兴旺之际, 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枢纽或与国际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地区性、民族性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地的一批贸易中心相继形成和发展。当时从西方到东方, 有以下一些较大的贸易中心如元大都, 西方人称汗八里 (今北京) 。元代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

丝绸之路开启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大门, 自汉代以来, 丝路贸易的繁荣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

抱布贸丝

在这条逾7000 公里的长路上, 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 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 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 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 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春风化雨

中国古代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楼兰遗迹的考古中发现了2 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 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 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 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 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 世纪时期, 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 世纪时, 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 年, 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 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佛光塔影

3.艺术之路,其修远兮 篇三

但是入围艺术家的作品艺术价值究竟几何,让媒体、观众、评论人、收藏家等看客都伤透脑筋。例如,今年的入围者之一,38 岁的斯巴达克斯? 切特温德曾是一位人类学学者,她声称自己在行为表演时用的道具,全是她学生时代出席化装舞会的装备。如果用手工缝制的戏服以及纸浆制作成的小道具完成的行为表演作品可以被称为“艺术品”,那么每年出现在全球大大小小动漫节上的Cosplay 演出,似乎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为“艺术品”了。

但是,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销售地点”和“购买者的身份”。虽然采用了概念上一致的表现手法,但一个出现在画廊,一个展示在动漫节的舞台上;一个经过商业代理,一个可能与商业操作毫无干系。经过对2011 年美国艺术品经销商的盈收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估,福布斯在近期推出了美国最有权势的艺术品经销商排名。高古轩画廊的掌门人——67 岁的拉里? 高古轩(Larry Gagosian),2011 年以9.25 亿美元的收入荣登榜首,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由47 岁的大卫? 兹沃纳(David Zwirner)经营的大卫? 兹沃纳画廊,以及现年74 岁的艾恩?格里姆彻(ArneGlimcher)的佩斯画廊。

北京佩斯画廊建立之初还曾闹过重名的笑话,只因喜剧明星陈佩斯的“佩斯”二字与画廊译名完全相同,不明就里的围观群众甚至以为该画廊是这位著名演员新近开发的副业。当然佩斯画廊并非北京公社的改头换面,但把“改头换面”当成艺术作品来展示,在现实生活中还着实令人无法接受。5 月12 日,整形外科专家兼当代艺术家韩啸在他的“手术”行为艺术展上,现场为一名女性进行了隆胸手术,并在网上全程直播。其实在十余年前,某地方电视台就以血淋淋的直播形式做过类似的整容节目,虽然该节目后来被有关部门勒令在关键部分打上马赛克,并做了不直接播放手术镜头的“技术性”处理,但韩啸的“现场直播”却以同样的场景和事件——整形手术室中的整形手术,在一群艺术评论人的瞠目结舌中、一堆媒体的长枪短炮下,活生生地成为了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

这不禁让人想到曾在画廊直播分娩过程的女艺术家玛尼? 科塔克(Marni Kotak)……似乎生活只要被摆入画廊、走进博物馆,就成为了高于生活而存在的作品,但这艺术品却依然和生活皮肉相连,乃至鲜血淋漓。如此艰难前行的艺术之路,反而让人觉得被特纳奖提名、乃至得大奖的艺术家,是多么“轻而易举”,但这轻巧却非人人都能办到,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的。以2001 年的特纳奖获得者艺术家马丁? 克里德(Martin Creed)的作品《作品227 号:灯亮了,又熄灭》为例,整件作品就是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中,让灯亮5 秒钟,然后熄灭5 秒钟。克里德就是想用简单而世俗的材料,“阻断日益饱和的文化与视觉负荷”。这样的简单,却深深地打动了评委。

艺术不可捉摸也不可限定,漫漫探索之路,且行吧。

4.读《艺术之路》有感 篇四

“东方就那个红

太阳就那个升……”

每当听到这首激情高亢的陕北红色民歌,让我不禁想起了陕北歌王――王向荣老师。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与我一个镇子上出了一位唱歌的名人,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王向荣老师的名字,但始终未曾谋过面。记得上高中的时候,他已经在榆林参加工作,有一次回府谷演出,我有幸聆听和感受了他的歌声,当时我无比激动,激动有两个原因,一是亲眼见到了和我老乡的王向荣先生,二是他的歌曲确实感染了我,高亢、动情,到后来使我也慢慢喜爱上了陕北民歌。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一首《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将当晚的演出推向了高超,当时的体育场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从那一刻起,王向荣先生的印象在我脑海中更加深刻,直至后我参加工作再见他时,他已步入耳顺之年,岁月催人老,再见老先生,令人唏嘘不已!

从自己内心来说,岁月在流逝,但多少年来我依然在关注着他,关注他的原因一是我和他是老乡,他也是我的长辈,和我父亲是同一代人,内心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和关注他的发展情况;二是后期和他的子孙后代大多数成了朋友、同学,更让我对他有一种敬重。有一次有幸在网上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纪录片,又拉回了我对他的挂念和记忆。在纪录片中听到他激情高亢、原汁原味、沧桑厚重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一位歌唱家的心酸和不易。尤其看到一位老母亲的仁慈和大爱,多年来对王向荣先生的影响和熏陶,使得他今天走向成功。

来到榆林参加工作有余,有幸认识和结交了王老师的儿子王志明,与他第一次相见,从他身上看到了被艺术熏陶的风范,更对他有一种亲切感。亲切的是我们都是老乡,更期盼的是能通过认识了他,后期肯定有机会能走进王老师。在得知王老师要出书,我交代志明一定给我留一本,他应许了,也兑现了承诺!首发仪式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参加,也错过了与王老师见面的机会,但更幸运的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王老师和作者亲自签名,书赠予我,如获珍宝!那种激动和高兴用言语无法表达,于是我俩酒桌举杯连碰三杯,表示感谢和感激!

当拿到那本书的一刻起,我迫不及待地想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想进一步地读懂和了解王老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不分昼夜用了三天时间基本将《艺术之路》阅读完毕,当我深深地被感染了,我对王老师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和了解,也不由而生的有了一种敬重。从黄土高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从一名农民到西部歌王,经历了千辛万苦,走过了千山万水,我认为只有王老师能做到!从书中各种景象仿佛在我眼前呈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靠大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跳出了大山,走向了成功。虽然他远离了多少条千沟万壑,但他的心中永远装着故乡,那份情永远是黄土情,也有唱不完的信天游和想我的二妹妹!这种梦想和现实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也正是我父亲同一代人的梦想。

文章写的`很朴实,也写的很有农村的味道,作者用心良苦!俗话说“伟大的艺术成就来源于生活和农村”,正因为王老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生活中有切身体会,他把农村和民歌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他不忘初心,心中装着农民,才造就了他伟大的事业。作者为了编著这本书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和记事,跑遍了天南地北,为我们呈现了客观、原汁原味的具有乡村和艺术的一本好书,实属不易。

由于时间关系,有很多的感受想谈,也有很多的体会想一一道来,待腾出时间我再硇鸨怼

5.加强艺术教育走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篇五

陕西省商洛商州区中学

商洛市商州区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教育积淀百年老校,现有114个教学班、7500余名在校学生。我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普通中学,发展成今天的陕西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示范学校。在办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州区中学的走出了一条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兴校之路,也实现了以特色教育促进学校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

一、创新思路,多元发展,走特色办学之路

商州区是商洛市政府所在地,市区内有两所高中。一直以来,商州区中学无论从校园环境建设、教学设施、还是生源质量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生源,由于政策原因,我校高中录取的都是全区1200名以后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没有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也没有积极性。到2002年,学校高中部仅有12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高考二本上线人数是个位数,一本一个没有。家长、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发展近乎绝望,高中部面临着还能不能生存的艰难境遇。

面对现状,学校上上下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做出了走人才培养“多元化、特色化“道路。根据我校高中生源基础差、传统的重文化课教育培养人才之路越走越窄的客观实际,大胆调整办学思路,以创建艺术特色学校为发展方向,由以往单靠文化教学培养人才向文化课和艺术、体育教育并行的多向培养人才方式转变。经过研究,确定了“注重兴趣特长、尊重个性,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让每一位学生进步,让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艺术教育全面展开。起初的艺术教 1

育以体育、美术特长生的教育培养为主,以音乐教育为辅。学校在高中各年级专门设立了体育生特长班、美术生特长班,也成立了艺术特长生训练队。由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和艺术课教学辅导工作。

我们在艺术教育及办学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拓宽路径。2006年我们又根据国家高等院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设置,在理科学生中选拔培养美术特长生,在文科学生中选拔培养传媒特长生。这样,进一步拓宽了艺术教育的思路,为在这方面有特长、有条件的学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2008年高考中,有3名理科美术特长生、8名传媒特长生被本科院校录取。2010年起,我们又在高中文科学生中选拔培养文科体育特长生。对文科体育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2011年和2012年高考中,我校分别有12名和15名文科艺体特长生考入二本院校。至此,我校教育和人才培育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艺术教育特色鲜明。此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艺术体育节”,为体育艺术特长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并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书画展、书法比赛、歌曲、演讲比赛,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师生文化生活得到活跃。同时,学校每年在全区范围内选招100名高一体、音、美特长生,加强培训,艺术特色教育也逐渐迈上了快车道。

二、突破传统,发展特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特色教育方面,我校在认真思索,多方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把特色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以强化体、音、美为突破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充分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独特个性和丰厚底蕴。学校一方面坚

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体、音、美各学科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坚持初、高中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全体学生艺、体素养的培育,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向特色化、标准化、高层次迈进。

1、科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

为凸现艺术教育特色,强化艺术教育成效,学校除有一名副校长负责分管全校艺术教育工作外,还专门成立了艺体处,明确其负责管理艺术、体育教育的职责,并负责实施学校艺术、体育教育规划,安排布署阶段性及长期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期有要点、有小结,有计划、有总结。这样,艺体处在分管校长的带领下,团结全体艺、体教师,积极的做好了各项工作,为学校艺体工作健全了制度,营造了气氛,发挥了学生特长,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目前商州区中学体、音、美三学科共有22名教师、全部达到了本科学历,其中高职7人、中职8人,青年教师占半数以上。学校为了加强体、音、美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对他们的业务素质进行了专业培训,使其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努力使之成为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名牌教师。通过定任务、定目标、压担子等各种措施,促进学科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迅速成为学科骨干。为了支持艺体处工作,学校能及时兑付了教师工作服装和训练辅导补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进步。校党总支还从艺术类学科教师中积极发展党员,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艺体处现有党员15名,占学科教师的70%,这也是区中艺体教师团结务实,敬业高效,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优势所在。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体育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依托体育场的基础上,硬化了学校篮球场,创建了乒乓球室2个、体形训练室1个、舞蹈教室、画室4个;音乐教室1个、琴房2个、体育器材室2个、学生体质检测室2个,每年均拿出15-18万元投入到体育、音乐、美

术器材的购置与维修、举办运动会、艺术节等,确保了学校艺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发挥优势,面向全体,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提高。

我们充分利用教师队伍和专业设备优势,本着“不求人人有特长,但求个个有进步”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理念,将艺、体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抓。一方面按新课程要求,为初、高中学生开齐、开足艺体课程,并以打造精品课为目标,加大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把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不断提高,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精品课例。如:体育教研组赵妮老师的《愉快的跳动》一课在2006年省、市体育课展示中获一等奖; 2009年彭永红老师的《跨栏跑》一课在第三届中小学优秀体育课评选中获陕西省一等奖;2010年美术组王华的多媒体课件《鉴赏绘画》获陕西省二等奖;佘直晏老师的艺术鉴赏课《走进抽象艺术》获商洛市教学设计一等奖;音乐组青年教师黄亚琼2011年参加商州区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获第一名。另一方面,音、美教研组还积极组建学生艺术社团,成立了初、高中合唱团、绘画、书法辅导班,高中、初中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等,坚持定计划、定人员,定时间、定场地原则,派专人检查加以落实。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我们大胆尝试,将田径运动会与艺术节活动结合在校园内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学生才艺展示。学校今年艺术节开展的项目就有:体育竞赛、书画展、书法比赛、黑板报设计比赛、诗歌朗诵大赛、手抄报、演讲比赛、英语才艺展示、科技活动展示、理化生趣味知识竞赛等,最后是“多彩校园、放飞梦想”文艺汇演。让所有学生尽可能获得充分的展示机会,极大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竞争的热情,使艺体教育的普及性与专业性得到了有机结合,使体育艺术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展示个性能力的大舞台。

不懈的努力换来学生艺术、体育素养的大面积提升,继承传统,发挥优势,精益求精,多层次结合,使学生多元化素质进一步提高。2009年以来,我校多次组队参加区、市校园文艺演出等活动,在陕西省“春芽杯”艺术大赛上,我校获奖人数不断增加;在第八、九、十届大赛中,共有84名学生获奖,学校也荣获第八届、第十届“春芽杯”优秀组织奖。田径、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省、市比赛中接连获奖;2012年7月我校有32人代表商洛市参加陕西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共有27人次获奖,其中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7枚,参加的6名教练员均获市教育局授予的优秀教练员称号。商州区中学的声誉迅速提高,办学水平与层次也上了新的台阶。2006年学校被验收命名为“陕西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8年荣获“陕西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学校晋升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可以说近十年是商州区中学实现跨越发展的十年。

三、百尺竿头,彰显特色,打造特色教育更亮品牌

艺体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给文化课中等生提供了成才的机会,每年都有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被中国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2010年高考体育艺术类上本科线68人,2011年上线83人,2012年上线94人,艺术学科上线人数连年递增,为我校高考上本科线人数稳步提高注入了强劲的力量。特色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相互之间明着竞争、暗中较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力的推动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攀升。2010年,高考文理一本上线人数28人,二本96人;2011年,文理一本上线23人,二本135人;2012年文理一本上线27人,二本141人,2009年录取的全区中考成绩1516名的杨欢同学,2012年高考成绩位居陕西省文科150名,商洛市文科第八名,商州区文科第一名。目前,学校已经完全走

出低谷,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高中部共有50个教学班,3400多名学生,生源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注,由10年前的冷漠、绝望,转变为积极地支持和肯定。

总之,我校近几年在发展艺术体育教育工作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改变了以往的思维模式,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上做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但随着各地、各学校对艺体教育的进一步关注与重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商州区中学如何在人无我有的优势逐渐削弱的情况下,占据新的制高点,是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面对问题与挑战,我们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前提下,走出去、请进来,认真谋划学校未来三年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多元化、特色化“的新思路,寻求学校发展的最佳途径,力争通过五年乃至十年的努力,打造区中特色教育更高品牌,使我校的特色教育更上一层楼。

6.艺术之路优秀作文 篇六

【内容摘要】文章立足于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建筑初步”的日常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四个方面努力进行探索革新,力图为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探索出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定位

教学方法

实践环节

评价体系

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建筑本身。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在建筑母体的基础上衍生至室内和室外两个界面,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拓展为建筑主体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和建筑室内设计三条教学主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近些年国内环境艺术专业的生源多为艺术生,有较好的美术功底,但数理化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艺术设计学院的“建筑初步”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理工科院校的理性与规范和艺术院校的感性与自由相融合,使得建筑初步课程呈现出学科的多元性和交叉性特色。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初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课堂教学与相应的设计实践,用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经典建筑的风格及发展趋势,全面地学习建筑学科基础知识,认知建筑材料及构造工艺,学习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程序,从而具备建筑的初步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为今后的室内和景观设计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不同于传统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本课程需要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把建筑初步与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应进行以下几点革新。

一、课程目标定位的革新

“建筑初步”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数不多的技术性质课程之一,要想在艺术院校土壤中找到合宜的立足点,课程定位必须集中在设计品质的训练上,特别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和对设计方法的应用。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体系,为学习后续的设计课程奠定必要的思维与表达基础。

建筑初步课程目的在于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捕捉问题的眼力、分析问题的脑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在建筑双重特性――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前提下,能够做出合理的、富于创新意识的设计,并提出新颖的见解。本课程从对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开始,注重空间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科的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尽早激发出学生的创造与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初步”课堂教学方法需要结合讲授、案例讨论分析、课堂演练和实训。由于本课程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所以课堂上应注意针对其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力、观察力、分析力、理解力、想象力、表达力等六大思维能力,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与工作作风,积淀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其终身受益。课堂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积极扶持学生设计思维的异象化。

课程作业包括理论答疑、作品临摹、设计创作等。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积累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接受设计领域的相关知识,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上的不足。作业与练习的内容设计紧扣本专业培养方案,搭建起设计理论、思维、表达三个平台,建立四个重要的能力体系,即分析能力、快速表达、空间概论和设计思维,使得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避免“眼高手低”的局面,同时能让学生建立起规范、深厚的建筑知识基础,为今后的景观、室内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课堂教学和作业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外设计练习和设计书籍资讯的涉猎,以便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课后学习设立明确的品格体系,树立自己的行业偶像,寻找自己理想的设计风格,并确立自己远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课后学习在内容设计上尽量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一般要经历从概念到设计、从设计到方案、从方案到施工的几个步骤过程的锻炼,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方法的革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内化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首先由于学生没有任何设计实战经验,而不易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的问题,其次是在专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学生很难及时消化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堂讲授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需要通过相应的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两个环节让课程知识实现“先学后用”的转化,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理性创造与感性体验的统一以及知识本位与应用体系的交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初步”实践环节以明确学生职业化设计技能及思维训练为主线,针对专业设计启蒙及认知的教学任务建立起理论课与实践课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整个实践过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核心,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一方面锻炼了设计能力,培养了对美的基本感觉;另一方面又锻炼了手头基本功。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

革新后的评价体系强调充分重视设计思维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学习建筑及其设计中,注意突出其过程认知,即强化其过程训练,强调其过程表现,从而在一系列过程化教学中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具体实现。不定期进行学生作业讲评,学生做方案汇报,教师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并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将封闭的评图过程变为生动活泼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既保证了评价体系中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又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掌控能力和协作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初步”在教学模式革新上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模块菜单式的课程组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管理方法出发,将创新性思维训练、团队学习模式和实战演练引入到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之中。把理论讲授、课堂提问、作业辅导、现场教学、设计制作等不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敬业与职业道德、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本文为201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研究项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自然材料的‘物性’人文精神创新性探究”,项目编号:13g472)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7.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河北梆子,艺术创新

一、河北梆子要不断更新传统剧种, 永葆活力

受传统剧种和舞台表演的影响, 河北梆子流传的剧目中很多是体现和表达劳苦大众命运的, 一般表演比较凄惨, 如著名剧目《杜十娘》《窦娥冤》等, 这是河北梆子的一个显著特色。

一个戏曲品种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市场, 河北梆子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老剧种也不例外。河北梆子要积极地更新传统剧种, 永葆发展活力, 要把变革、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生根发芽的燕赵大地上, 融入到我们民族自己的现代生活当中去, 以现代化的眼光去挖掘发展的潜力, 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剧种重新焕发活力。河北梆子除了关注舞台表演以精益求精外, 还要适当将眼光放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上去, 在剧目内容上要不断更新, 不断为河北梆子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舞台表演上也要与时俱进, 在保持优秀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改变陈旧落后的表演模式, 这一点体现在舞台设置和剧目更新上, 这种更新是河北梆子保持活力的基础和着力点。

同时笔者认为, 河北梆子的剧目也好, 舞台设置也好, 在更新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 不能为变而变, 丢失自身优秀的传统。变革首先是继承和不断发扬河北梆子艺术优良的传统部分, 剧种的地方特色和表演模式不能变, 戏曲特点也不能变, 不能为了票房而去通俗化、流行化。

二、河北梆子要不断深入民间, 与民同乐

河北梆子有各级机构, 确保了这一剧种的延续和发扬广大。但是河北梆子一定要不断深入民间、深入一线, 与民同乐, 只有站在人民大众这一基础上, 河北梆子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河北梆子起源于民间, 最终也要以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度为最大标准。河北梆子是人民大众的艺术, 长期以来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形态的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 河北梆子的观众有所流失, 但是笔者坚信, 只要河北梆子的从业人员更新观念, 以社会生活作为表演的基础, 积极面向人民群众市场, 不断强化观众意识, 创造出令人喜闻乐见的剧目, 一定可以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并且自身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 焕发出诱人的魅力。

河北梆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改编传统剧目, 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二是不断创编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只有做到这两点, 河北梆子才能不断扬长避短, 焕发永久的艺术青春。河北梆子要不断保持燕赵文化特色,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反映时代潮流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生活, 在表演剧目、舞台风格、表演形式上贴近人民大众, 力求展示出观众亲和力, 做到与民同乐。

三、河北梆子要不断培养人才队伍, 后续有人

河北梆子的发展制约因素除了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体的冲击影响外, 后继乏人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河北梆子要不断发展, 就要做到后续有人, 要加大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这也是所有艺术剧种发展的关键所在。河北梆子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培养表演人才的私人科班, 但是在舞台表演及唱腔方面并没有脱离传统套路, 这就严重制约了河北梆子的发展。由于艺校生对于舞蹈、美术等较为热衷, 造成了梆子学习生源不足的现象, 使得河北梆子的学习并没有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一个剧种的繁荣昌盛, 必须要有一支阵容强大、人才辈出的演员队伍, 这是一个剧种发展的基础。回顾河北梆子建国后的繁荣发展, 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教育。张慧云、齐花坦、裴艳玲等河北梆子艺术的中流砥柱, 正是由于他们的代代相传, 让河北梆子才得以薪火相传。当然, 这里所说的人才既包括梆子演员, 还包括编剧、导演、伴奏乐队、舞美设计、灯光师、音响师等各方面人员。

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 这是留住人才和继续发展人才的一个基础。很多艺校生认为戏曲表演没有前途, 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舞蹈教师或者钢琴表演教师的工资是梆子表演者的数倍!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 让河北梆子表演者安心于艺术创作, 这样才能保持河北梆子的正常发展循环。

除了提高演员待遇外, 还应加大新人的挖掘和培育力度, 避免河北梆子艺术后继乏人。通过成立各种青训班和特训班等方式, 从各种戏曲苗子中挖掘优秀人才加以培育, 以保证从业人员的高质量、高水平。

8.一座村庄的艺术之路 篇八

一进石节子村,首先看到的,必定是村长靳勒的脸——眼球外鼓、眉骨高耸、鼻孔大张。

这张脸被嫁接在鱼的身体上,双臂、而不是鱼鳍贴在身体两侧。黑色的飞鱼人雕像被铁架支着,悬在崖边的黄土地上。笔者问起这座雕像的寓意,副村长李保元手一摆:“就是年年有鱼嘛!”

站在村里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这个甘肃小村的全貌:整个村庄的13户人家像鸟巢一样,依着山势分落在五层台地,面朝黄土沟,背靠黄土坡。

正月的早晨,村里的雕塑比人还多。一片灰黄中,一尊手握条绒鞋的汉白玉雕塑“村庄的母亲”白得刺眼;硕大的将军头像直接放在山坡上;为防止老人难为情,两尊真人大小的裸体雕像掩映在荒草中。

这些都是靳勒的作品。2008年,土生土长的石节子人、艺术家靳勒被村民推举为村长。次年,石节子美术馆开馆。

“一起飞”

在石节子村,家家都是一个样式,四合院结构的三间房,房顶从三个方向向院里倾斜,用来收集难得的雨水。门边的土墙上,用花椒刺钉着春联,这是村长靳勒统一编写的,每副春联里都藏着村民和艺术家的名字。

杨菊秀家的上联是“频繁忙碌为家乡”,下联“真诚感动迈小康”,横批“菊秀成林”。68岁的杨菊秀和本土画家成林是“一起飞——石节子艺术实践”艺术计划的合作伙伴。

去年5月,这一计划由石节子美术馆与北京艺术组织“造空间”联合启动,25个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来到石节子,用写着名字的土豆抓阄,与村民一对一结对子,以一年为期,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一截原木放在火炉边,上面是成林用记号笔写的“杨阿姨画屋”,有些发福的杨菊秀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把两根铁钎相继放在火炉中,然后用烧红的钎头沿着笔迹烫下去。

一股股白烟冒出来,屋子里充斥着烧木柴的味道。举着单反相机的成林侧身躺在地上,寻找拍摄角度。老太太则头也不抬,仿佛只是在做纳鞋底或者喂鸡的活计。约莫过了半个小时,老人烫完最后一笔,放下铁钎,两手下垂,面无表情地站着。

厢房的墙上挂着两幅画,也是杨菊秀和成林合作的作品。一张名为《好雨知时节》的黑白画作,杨菊秀所做的下半张是一棵棵低矮的小树,成林在上半张画了云彩和雨。另一张比较违和,成林画的左边是一个长着盆景脑袋的孩子,右侧的杨阿姨画则全是不同大小的圆圈。“我不会画,就画圈。”杨阿姨有些木讷地说。成林用小字帮她标上了,“桃子”“花椒”“梨”。

成林把烫着“杨阿姨画屋”的原木搬到门口,当座椅,也当招牌。这个在6公里外的秦安县城开了画室的画家打算,把这里建成孩子的艺术体验基地,也为杨阿姨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双腿瘫痪的孙连成也是“一起飞”的成员,作品名为《孙连成》。与他合作的艺术家试图在石节子“激活基层政治空间”,方式是把村民聚在一起讨论事情。开会时,这位“从兔年起就没下过山”的老人和平时一样,瘫坐在角落里,身边放着拐杖。

而在去年夏天的夜晚,一个艺术家让村民靳世林骑上了自己的脖子,两个大男人拄着一根拐杖,只穿内裤沿着山路徒步,从黄昏走到黎明。这是“一起飞——石节子艺术实践”艺术计划中的一个项目,名为《一人半身高的夜晚》,“艺术家想用这种方式唤醒农民的平等意识”。

平日里,他的儿子,18岁的靳红强是唯一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他身高和智力尚不及七八岁的孩子,几年前,红强娘梦见儿子死了,去道观求签,得知要用她的命换儿子的命。女人转身回家,喝下了一整瓶农药。

因为腿脚不好,刘西花很久没有走出石节子了,这直接影响了她的艺术作品。去年冬天,与她合作的艺术家来到村子,恰好天降大雪,艺术家兴奋地在雪地上写下:“这里没有问题!”而今,刘西花躺在家里的土炕上,感冒了。

按照这个名为《这不是一个方案》的作品方案,这个爱笑的老太太本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与艺术家合影。

“义务劳动”的村长

石节子是叶堡乡新联村下的自然组,靳勒这个村长更像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也没有行政权力。在学校任教的同时,他每月至少回一趟村子。他曾与村民聊起村庄的发展方向,对方回答说:“不可能更好了,已经顿顿都是白面了。”

2009年夏天,石节子美术馆正式开馆。干惯了粗活儿的村民,站在平时打理果树用的梯子上,用小铲子在崖壁上一笔一画抠出“石节子美术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下面是用桃木枝扎出的英文名。

字是靳勒的母亲何蠢蠢写的,老太太不识字。她和七八个大妈一起,照着别人的字一笔一笔“画”出来。靳勒把这些“书法作品”拍照,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然后根据留言选出网友最喜爱的题字。

2010年正月,村民自办了石节子电影节,来自北京的导演带着电影来到村里放映。对着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村民们在美术馆题字下站成两排,像城里人一样微笑着挥手。

乡里还给了13盏路灯头,每家一盏,村民自筹了路灯杆。“可能是石节子出名了,来那么多外国人,该让石节子文明一下了。”李保元自豪地推测。

然而,由于连着自家用电,路灯只在白天起到装饰作用。即便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也只有三盏路灯被点亮,一户人家亮起了灯笼,没有人家放鞭炮。

会捏泥人祈雨的孙尕成在院子里点了三炷香。“等有窑了就捏泥人卖,今年是猴年嘛,我还会捏猴子呢!”在外打工的孙子逗爷爷开心:“那我也回来跟你捏泥人。”

20分钟后,这个离家打工4年的年轻人又和县城的朋友喝酒去了。对老人来说,晚上8点,村里的一天已经结束,而对这个喜欢自拍的少年而言,“一天才刚刚开始”。

孙尕成对未来充满期待。早在靳勒2008年春节被推举为村长时,就提出了修建陶瓷厂的设想。按照他的规划,陶瓷工作室不仅包括烧制陶瓷的工厂,还应该有公共空间,接待学生、专家前来交流。他希望,石节子将来能有自己的产业,让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

眼下,四孔窑洞已经挖好,砌窑的砖也已到位,却因缺乏资金迟迟没有动工。靳勒告诉笔者,有人说好投资,做了一半不知道何时继续,他也不好意思催。但当有艺术家提出众筹动工时,又被他拒绝。有人听说,靳老师希望“找个大腕儿来投资”。

艺术有啥用?还得靠经济

“大腕儿”来的当天,全村人早早就得到了消息——德国大使馆又要来人了。

下午阳光最好的时候,考察德国大使馆基金资助农村旱厕改造项目的玛丽和莎莎与村长靳勒在山梁上亲切会面了。2013年,同样在德国使馆基金的资助下,副村长李保元家建起了第一座公共澡堂,而早已习惯了水比油还金贵的村民不习惯洗澡,更不习惯花钱去别人家洗澡。北京来的莎莎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当代艺术都接触了,澡堂子还有什么不能的?”

在靳勒家院子里比乒乓球台还大的铁桌旁,村民陆续坐了下来。靳勒身体不好的老母亲也从屋里走出来,皱着眉头叉着手,用“你渴不渴”回答来人的一切问话。

荷兰人玛丽自带了水杯、咖啡、黑板和粉笔。对照着莎莎的iPad,靳勒把旱厕改造示意图画在黑板上,供大家讨论。

用惯了旱厕的人们似乎对杀菌、发酵、粪尿分离提不起兴趣,有人开始聚在门口聊天,靳勒的三娘索性进屋和大嫂唠嗑去了,连最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副村长李保元也萌生了退意。

3个小时的讨论效果显著:近40人挤在靳勒家院子里,一共消耗了一盘花生、一盘瓜子、五六壶开水。一直跟着靳勒的红强也被城里人带来的方便面转移了注意力,坐在门槛上,吃一包,抱一包。

“村民的想法是很实在的,对能带来物质实惠的东西感兴趣,如果不是旱厕改造,而是统一换成抽水马桶,反应肯定不一样!”成林推测道。这在老村长靳同生处得到了证实,老人家一边用斧头给自己剔一根拐杖,一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道:“村民不给钱不干活儿呀!”

有一年,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来村里学习,在村民家吃住半个月,每人每天给了50元。还在村口留下了艺术作品——在岩壁黄土上抠出形状,填上红泥和树叶,组成电子产品开关机键的样子。

另一件作品是白灰刷的一行字,如今已经模糊:“一切都会变好。”

去年8月,靳勒组织村民用铁丝和木棒做芯,把和了村民衣物、毛发的泥糊在外面,做了300个“泥棒子”,被送到新落成的银川当代美术馆参展。

参与制作的村民,获得每根50元的报酬。提起这事,靳女女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做了30根,得了1500元!”这是他们当年最大的一笔收入。

李保元正在收集酒瓶,防备着有哪天进行艺术创作。“从腊月廿八开始喝的,现在攒了七八十个了!”这个平时在县城跑车的汉子相信,“艺术是能赚钱的好东西”。

借着微弱的手电光,李保元指着自家的后墙给笔者看,像是挂着一长联鞭炮,一条一寸多宽的大缝子从上一直通到下。

这是当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时留下的。曾任秦安县叶堡乡党委书记的王玉峰告诉笔者,自己曾为危房一事找过县里,危房改造是把土坯房改建成砖房,县里给每户补贴5000元,而这个钱数远远不够。仅是运费,“一块砖头就要一毛钱”。靳女女伸出一根手指说:“一年的收入,去掉吃喝和肥料,啥也不剩。”

“艺术有啥用?还得靠经济。”85岁的靳海禄板着脸道:“我不懂艺术,村民也不知道艺术是啥。”他是靳勒的父亲,这个老党员认为,儿子想带领村民奔小康,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有公家的事要顾”。老人叹了口气:“没有资金,村里没有资本家啊。”

“给人们实在的好处”

从2009年美术馆建起来到现在,靳勒说自己前后在村里投入近20万元,雕塑的搬运、村民进京的食宿、艺术家的往来接待都是他自掏腰包。“靳老师如今也投不动了。”晒太阳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

老村长靳同生说起对面村的传说。前些年,一个银行行长坐车经过,遭遇了车祸,一个村民救了他。为了感谢这个村民,行长给村里投了200万元开了工厂,全村人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靳老师的朋友圈都是美术界的,没有抓钱的人。如果认识个什么局的,村里多多少少变个样子。”老村长靳同生用指头抹了抹烟灰说:“变化有,作用不大。”

靳勒的三娘刘西花畅想,如果有一天,村里真有了钱,比起建陶瓷厂,腿脚不好的她更希望能先把家里的危房修一修。比起在村里建美术馆,她也更希望有个老板投一笔钱,在村里建个工厂,给人们点实在的好处。

“靳老师花了这么多心血,我们得尽量支持。”一个妇女说。对于没有经济利益的失落,村民不对靳勒提及。被问及是否愿意从事艺术活动时,几个人交换了一下眼神,纷纷表示:“愿意,都是自愿的。”

“嘴上说支持,做事都叫不来人。”靳海禄直率地说,为了接待外来客人,靳勒给每家买了一个电水壶,但艺术家们还常常没水喝。“都来我这里喝,烦得很。”老人皱着眉头说,随即像想起了什么似地问笔者,“你喝水不?”

村里2014年才通上自来水,在此之前,只能下山挑水吃,水是咸的,几乎人人喝得牙齿红黑、牙床发紫。2007年,借一次艺术活动的机会,靳勒带着4个村民免费去了趟德国。

很长一段时间里,出过国的4人成了十里八村的红人。他们对村民讲起坐飞机的感觉,“起时候一扬,落地时平稳”。羡慕地说起德国农民的幸福生活,“收麦子、打药都有机器,地上坡是平的,家家都有小汽车”。

村里的热闹随着阳光散去,几个兴奋的城里人转上山梁,互相喊话,体会“通讯基本靠吼”的感觉。村民回到家里,舍不得点灯,却几乎家家开着电视机。老人最喜欢的节目是《新闻联播》,觉得今年的春晚“好得很”。

艺术走进生活 整个村庄变了样

2月28日,媒体人江雪为石节子众筹的小卖铺在靳勒家院里开业,作为全村最有文化的老人,靳海禄端坐桌前,左手秤盘,右手算盘,身后的旧木架上放着洗洁精、牙膏、洗衣粉、矿泉水等商品。开业第一天,进的1100多元货几乎全部卖完了。

在这里也可以买到靳勒制作的石节子花椒。一两一包的小袋包装,上面带有石节子标识和编号,商标是靳勒的“壁虎人”形象。曾有艺术家提出要帮村民卖花椒,结果被靳勒“在电话里骂了一顿,见面又骂了一顿”,因为“卖花椒是靳老师的作品”。

去过县政府的李保元相信,提高石节子的知名度,争取政府支持才是发展的正解。“政府还没有认识到艺术的作用。”他天真地认为,只要美术馆办起来,村子就不会消失,“村里的人走了,外面的人再进来嘛”。

去年七八月,乡里把石节子村上报到省里,靳勒不知道项目的名字。如果项目获批,石节子将获得复原原貌的支持,获得约90万元资金,整修土坯房。当时在任的乡党委书记王玉峰说,希望由此把石节子打造成秦安县的旅游景点。

而靳勒想做的,从来就不是扶贫。他承认,艺术家和村民的思维时常不在一个频道上,村民考虑富起来,而艺术家希望促进人思考,意识到个人的价值。

在靳勒父母家旁边的窑洞里,几条长着靳勒头颅、虫子躯体的雕塑匍匐在地。这些“虫人”曾在北京798开展,当时,8名石节子村民受邀来到北京,为虫人光秃秃的身子穿上从家里带去的粗布衣服。

“因为这就是我的状态,我就是这样爬行在土地上的。”靳勒解释道。30年前,他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走出这个贫穷的山村,转而成了班上最穷的学生。

他为城里人发烟忽略了自己而介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内心饱尝了农民进城的自卑。这位52岁的艺术家光头、蓄须,很少眨眼睛,连笑容都不可亲。

他相信正打工的年轻人也在经历这种自卑:“他们逃离村庄,加入到建设都市的大潮中。他们可以为你盖房,为你洗脚,为你保安,可以全心全意地为你服务。”

“在中国社会转型中长期匍伏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农民,如今当了家,也做了主吗?”在名为《主人》的“虫人”展览序言中,靳勒写道。有评论称他的作品“触摸到了中国农民的生存困境”。

像是与自己较劲儿,从2005年起,靳勒开始尝试把当代艺术带回村庄。他用金箔纸包裹黑漆漆的老农具,邀请艺术团为村民办春晚,让国外艺术家与村民交流戏剧,把每一户裂缝的土坯房都视为美术馆的一个“分馆”。

村民出于“搞艺术能吃猪肉、能旅游”的考虑,推举靳勒当村长。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学了艺术,没有其他的能力,父母在哪儿家在哪儿。”今年已是他当村长的第7个年头。

“以社会环境作为背景,以人的生存作为作品,在贫穷的底色上涂上艺术颜料,石节子就是靳老师的乌托邦。”成林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靳勒想用艺术的方式搭建平台,看看在农村衰败的路上,艺术的手能起多大作用。

在靳勒看来,变化已经发生。“大家总是觉得自己比不上外面的人,有时候见到外人连话都不敢说。有了美术馆后,交流多了,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自信起来。”靳勒说。

9.艺术之路优秀作文 篇九

说道钢琴,就不得不说说我“入道”的原因了。

那是夏季里的一天,儿时的我正在空调房中苦苦的琢磨着父母布置的奥数题,“千奇百怪”的题目使得我“头昏眼花”。不经意间往外看了一眼,只见一群孩子在大树的“庇护”下玩得不亦乐乎。我顿时心烦意乱,再无心继续做下去了。

这时一阵动听的旋律,透过那茂密的树叶,传入我耳中――那是钢琴的声音,清澈而又明朗,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入我心中。我立刻喜欢上了钢琴。

从此,我便踏上了学习钢琴这条路。截止到现在,已有七年之久。这七年,我都十分用心地在练琴:别人在家吃冰棍,我在家里练钢琴;别人在外玩游戏,我在家里练钢琴;别人出去旅游了,我仍在家炼钢琴。

自然,我也打过退堂鼓,有时也感到厌烦。有一天我终于没忍住,跑了出去。

那时,春刚刚莅临于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小草生长着,花儿怒放着,柳絮飘扬着。风儿带着对春的爱恋,拂过我的面庞;鸟儿唱着对春的赞歌,飞过蓝天白云。我走在这春的平野,感受着春的温暖,惬意着春带来的一切。

这时,我再一次听道那琴声,仍如初识般那样清澈、迷人,仿佛置身于音乐的世界,除了琴声外,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了。它犹如清泉,灌溉着我那将要枯萎的音乐之魂。我立马奔回家中,继续编织那一个个的音符。那一阵琴声,正是我的动力所在。

10.成长之路优秀作文 篇十

这样的蜕变好比化蛹为蝶,蝴蝶要想真正地在花丛中飞舞,它必须经历破蛹而出的那一刻生死考验。尽管这过程艰难残酷,但是生命的张力与极美就在升腾飞舞的那一刻尽显。成长的蜕变同样需要历练,需要磨难。

成长就是跌倒时稚嫩的哭声离你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爬起来抚平伤口的笑意。成长就是与总能找到借口的那个自己告别,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的苛求,对别人的包容。成长就是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让位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成长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螺旋上升的理解和贡献。成长就是我们即使挑灯夜战,疲惫不堪也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这些成长见证着我们凤凰涅槃,鹰击长空的蜕变。然而,凤凰涅槃看似神奇,实则经历来一场火的历练,鹰击长空或许辽阔,却也摆拖不了雏鹰时的折翅。任何一种蜕变都是痛苦但更美丽的过程。

11.转型:艺术市场的未来之路 篇十一

调整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碰撞:全球艺术品市场新形象”的议题中,刘幼铮用2009年以来的艺术市场数据分析判断——“金融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两个标准。”蔡金青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艺术市场的全球化;二是网络技术、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艺术品的交易。而新兴市场从十年前德国、中东尤其是近年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成了全球艺术市场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

对于过去的2014年秋拍,董国强坦言“是公司成立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刘莹与穆文斌认为当前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市场正处于“不温不火,平稳过渡”阶段,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基本吻合,“提质、增效”成为关键。

调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种严峻态势突显了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机遇,赵旭认为,“艺术产业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但是艺术产业的坚固性肯定是大于经济的。”刘尚勇认为“增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动力”,才能建立起新常态背景下的市场信心。

在“融合:艺术市场经营的多元化”议题中,温桂华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从理想转向现实操作和未来设计”,拍卖行在专业人才普遍缺失的困境面前,“人才是多元化的基础,也是长久发展做品牌的重要基础。”刘尚勇指出,细分市场、精准服务、明确靶标及责任到位将是“新常态”下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生存策略。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认为画廊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一个大的趋势。

“渗透:艺术收藏与消费的共生”议题中,刘益谦指出“收藏是一种个人行为”。董国强认为“收藏和其他的消费都不一样,其他的消费是消费掉,收藏则是最终留给社会,艺术品的收藏家值得尊敬。”唐炬认为艺术品投资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积累,“所谓收获只有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发现一个主线索是你的定位,其他的线索就可以进行一种梳理。”

主办方还特别在论坛上表彰了去年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根据网友投票、专家评审、中拍协提名相结合的原则,共评选出年度创意拍卖专场奖等12个奖项。

王中军:因拍卖行的服务感动而买梵高作品

收藏家、华艺兄弟传媒有限公司蕈事长王中军首次公开面对媒体,坦承自己的收藏过程也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王中军自述上学时就崇拜四川画派,喜欢绘画技术性较强的作品,买的第一幅油画是艾轩的作品。他坦言收藏是“随着自己的审美,受社会的影响”,买过很多学院派、当代艺术家作品,市场火的艺术家作品都曾买过。他也曾经历过为了赚钱的私心而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阶段,但“今天我肯定不做这个买卖了”。

王中军说,去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购买梵高作品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当时我没有想买,人家是服务感动了我,我想可以试一下,就这么简单,举的时候比我预期的低了1000万美元,我想的是七千万到八千万美元,当然这里有苏富比的引导,苏富比公司的引导估计要花七千万能买到,我设定在这个标准上,后来5500万落的槌,很高兴,这就是落差,买完了就是一件大事。”

王中军很少到现场参加拍卖,其原因是“怕自己激动”,“所以我基本上是电话委托,不进拍卖场,电话比较冷静,但还是很冲动,我今年一直克制自己别买东西了,我家仓库里堆不下,经常看到这么好一张画,都还没挂,但还是没有憋住,还是买了。今年一年买了三张常玉,罗中立、曾梵志、吴冠中的作品,买来买去还是那几个艺术家,人的爱好是有天性的,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

12.艺术之路优秀作文 篇十二

邢庆华, 1952年10月1日生, 江苏高淳人,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 北京科学技术美学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工艺图案专业, 并留校任教。现从事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 (国家精品课程) 、色彩、纤维艺术设计、中外装饰风格、现代图案与图形设计研究、设计美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关于图案的本质》等40余篇。出版著作:《邢庆华装饰线描艺术》等21部。作品《乡情》入选南艺赴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交流展并发表;地毯、壁毯设计入选2001年全国纺织品设计展;参展2006、2007年第二届、第三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等多项重要展览。大型装饰壁画《伊利亚特》、《江城——神鸟——帆影》、《原始的追忆》、《月色清风》等分别被镇江国际饭店、武汉博物馆采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体系研究》获2003年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成果奖评比一等奖、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纤维壁挂《婚嫁》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荣誉奖, 重彩画《宫女》获20世纪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作品《芳馨》曾获江苏漆艺作品展二等奖。

邢庆华教授1952年出生在江苏省高淳县薛城乡一个小学教师的家庭。小学阶段, 古典名著改编的连环画成为庆华少年时代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食粮, 家中旧式厢房的墙壁上、橱柜上到处贴满了他临摹的连环画。连环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犹如蔚蓝天空中升起的七色彩虹, 神话般的仙境在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了美丽的根, 并且为他架起一座通向艺术想象世界的桥梁。

考取县中之后, 没等邢庆华念完初中, “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浇灭了他读书的梦想。“回乡知青”这个新名词使他失落地回到了家乡。16岁的他在哥哥的帮助下学会了播种、插秧、割稻等农活。

打破农村单调生活的是邢庆华画画的特长。他经常登上高高的脚手架在墙壁上挥写大幅标语, 虔诚地描绘大幅毛主席像成为他当年最荣耀的历史。1974年, 邢庆华首次参加了高淳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创作学习班。第二年春天, 他和南京知青朱道平 (现任南京国画院院长) 被派往镇江金山寺参加地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在那次学习班上, 他结识了刘二刚等镇江的一批中国画家, 并第一次见到了南京艺术学院的著名画家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面对金山宝塔作油画风景写生的情景;也有机会欣赏到了著名画家李山为学习班即兴创作国画的动人场面。这些难忘而宝贵的经历化作艺术的甘露滋润着邢庆华酷爱美术的心。

1978年, 美术高考恢复的良好机遇让邢庆华圆了进艺术院校深造的梦,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艺术学院工艺图案设计专业。四年大学生活使他永远铭记南艺教授们的谆谆教导。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之时, 邢庆华是全班唯一获得首届刘海粟奖学金的学生。

邢庆华教授十分注重专业理论和艺术创作“两条腿走路”的学习原则, 在本科期间就思考设计形式美和有关图案设计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等富于理论色彩的美学问题, 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留校后, 他多次参加全国高校图案理论研讨会, 相继发表了《建立一个现代形态的中国图案学体系》、《论装饰图案结构的美学价值》、《设计的“回归”——一个现代图案设计的理论课题》、《追求美的本质——对自然形图案的理性思考》等一系列关于图案设计的研究论文, 热情赞扬中国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抽象精神。1989年, 由北京《图案》编辑部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组织召开的第二次高校图案理论研讨会上, 邢庆华发言指出:“从理论上考察图案的审美本质主要在于形式原理的探索;从理论上考察图案生存的根基又必须涉及到嬗变的社会生活 (包括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以及逐步改变的物质基础。前者, 即图案从美学上反映出来的现象要求我们从本质上予以理论的阐述;后者, 要求我们对于社会物质基础的改变所引起的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图案的生存作出相应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这一观点印证了邢庆华教授图案设计审美研究的思想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正确性。

在专业设计方面, 邢庆华教授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质和美术创作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为此, 大学期间他就为图案设计积累了许多艺术表现的经验。他曾为《钟山》、《雨花》等著名文学杂志设计了大量插图, 还与美术系著名中国画家方骏教授合作出版了彩色连环画《花裙子上的脚印》。1981年春夏之交, 刘菊清教授在工笔花鸟课期间带领全班同学去江西庐山写生, 满山红艳艳的杜鹃花将连绵的山峰装点得分外妖娆, 邢庆华选择了庐山上最美丽动人的云锦杜鹃作为写生对象, 与薛亮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 同学合作了大幅工笔花鸟画《春韵》, 参加了当年江苏省建党60周年书画展。他在实习阶段创作的《敦煌地毯》和毕业设计时创作的《原始风格地毯》曾分别被江苏扬中地毯厂和如皋丝毯厂成批生产, 并发表在南艺学报上。

1982年毕业留校后, 邢庆华去浙江丝绸工学院进修了一年。期间他设计的大量丝绸图案作品有的直接被浙江厂家选用投产, 受到指导老师的高度赞扬。进修回校不久, 邢庆华于1984年4月随同高孟焕、潘春芳两位教授以及江苏省轻工业厅的领导们赴北京人民大会堂, 更新江苏厅工艺美术品的陈设设计, 完成了江苏厅大厅、中厅两件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地毯设计任务, 地毯设计稿最终由苏州地毯厂制作。

邢庆华教授为中国图案艺术的想象力感到骄傲, 认为历代中国图案的创造就是高度想象的产物, 其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哲学和美学根基。例如, 从中国龙凤图案的哲学意义上看,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图腾崇拜的象征性产物。在形态上, 龙凤造型是依据人们的愿望借鉴各种动物局部在理想的王国中重新构成的整体形象, 因而成为精神符号的外化, 可以说龙凤图案蕴含着超越客观事物的精神特性, 是中国图案史上最富于艺术想象力的产物。此外, 他认为中国民间艺术也同样属于高度想象的艺术。

在邢庆华教授的作品中, 想象成为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及其审美表现的支撑点, 也是一根贯穿其艺术设计思想的主线。1993年出版的《邢庆华装饰线描艺术》一书是他设计新观念的最好诠释。该画集中237幅线描作品无一不是以奇特的想象力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然而, 他始终认为, 设计的形式美才是接受想象力的真正载体。邢庆华教授发表的许多装饰画中, 想象的形态、色彩、结构、思维链接、视觉节奏、表现技巧……一切都建立在想象的方式和视觉语汇中, 将想象提升到最高境界。可以说想象成了邢庆华教授追求设计美的双翅。

无论是教学还是设计研究, 邢庆华教授总是将目光放在历史的纬度上和全球范围内加以关注, 并在他的心中清晰地画出了一条人类视觉艺术表现的轨迹。这条轨迹反映出来的内容就是从抽象到具象, 再从具象到抽象、具象的交错综合。他认为, 尽管人类早期抽象的装饰造型充满着原始和稚气, 却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原始本能;而具象则属于另一种视觉类型, 它与人类的科学发展同步, 反映出科学美学召唤下的完美特征。西方文艺复兴为代表的造型观念对作品逼真形象的追求, 一方面是由于摆脱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桎梏和高举人性解放旗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科学知识的给予使艺术家们有能力和条件将客观对象转化为逼真的视觉形象, 反映在设计上便产生出以自然形态为参照的装饰造型体系, 进而影响到东西方的设计行为。

邢庆华教授还认为, 人类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造型的洗礼之后, 在设计领域, 设计家们开始在抽象与具象的相互综合中建造自己的思想营垒, 并且他们重新意识到:在综合中, 抽象的视觉能量使艺术和设计的种种迹象更具现代的精神魅力。这种历史的启迪使他进一步觉察到:抽象的结构最能表现作品的精神价值, 作品一旦走向抽象, 天生的精神就在其中。1991年至1992年间, 他连载于《浙江工艺美术》的系列论文《一个温馨迷离的艺术世界——关于对手工编织艺术的一系列研究》, 就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探索成果。其中, 他通过“创造的起点”、“经纬意识”、“虚实空间”、“编织与纹饰”、“观念与形式的交织”、“基本技巧”、“平面与立体”、“肌理之美”、“综合的世界”、“难以估量的价值”这十个章节, 阐明了抽象与创造在纤维工艺设计中的本质特征。诚如他在论文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从人类手工劳动的创造内涵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一根牢不可断的绳索无形中连接着人类文化延续的每个阶段。在这根绳索的前端, 似乎饱含着野生植物和原始泥土的芳香, 它为人类原始手工劳动的开端结绳记事般地点出了人野之分的标记;在这根绳索的后端, 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发展……”这段充满激情的话语, 使邢庆华教授以中国手工编织艺术为透视原点, 看到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抽象的结构中得以创造延伸的情景。

1994年初冬, 邢庆华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天津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中国首届技术美学理论研讨会, 和徐恒醇、陈望衡等设计美学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们共同探讨了中国当代技术美学的走向问题。他向会议提交了当时刚发表的论文《论工业艺术设计的审美时延》, 并在讨论会上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指出“应当鉴于西方近年来工业设计侵害人性的教训而着手从理论上对中国未来设计进行有益选择。当前, 驱除大工业设计文明带来的弊端, 其因果关系虽然看起来重点是在西方 (这是由于西方工业设计起步较早的原因) , 然而, 由此引起的科技带动设计向人文环境转化的理论导向至今仍然属于全球性的。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 提倡设计文化‘回归’的思想态度显然不是指对已经过去的设计文化模式的被动复归, 而是要意识到在当代设计资源的符号体系中少不了人的主体心理结构的参与”。这表明了邢庆华教授对中国设计美学走向的鲜明态度。

邢庆华教授以饱满的热情站在教学第一线, 将全球范围内最前沿的美学思想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任何新知识的运用都必须建立在人类文化的整体基础上才有现实意义, 无论是原始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 一切有益于人类文化的知识都是今天设计的重要营养, 也是设计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以格式塔心理美学中的“完形”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构造出一个全新的“观、悟、解”的教学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学之中,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观”, 即要求学生做到以不同方式浏览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 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在此, “观”是指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浏览方式, 也是设计中重要的积累方式。同时, “观”还包含着艺术审美的直觉判断能力, 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锻炼出一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悟”是在“观”的前提下进行的思考和选择。面对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成果, 如果缺乏选择的能力和眼光, 就会扼杀创造力的发展。“悟”是对各种知识在自己思想线索中进行链接的整体显现, 更多属于自己的思想成果, 许多思路的创造和灵感的激发往往都在这“悟”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悟”能够从精微而巧妙的通道中建立用系统方法解读创造核心的触发点。

属于设计美的终结, 因而成为自由的象征。“解”也是一种综合设计能力的体现。“观、悟、解”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浓缩了设计的过程, 开通了创造美的路径。学习中把握好“观、悟、解”这一理念, 就能将思想和形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进而在更广阔的知识结构中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在设计学院任教的二十多年中, 除了完成繁忙的教学任务之外, 邢庆华教授对科研工作毫不松懈, 他努力展开与教学相关的学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 其中《工艺美术教学体系研究》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独立主持研究的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设计美学》结项后, 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最高资助。邢庆华教授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级优秀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论中国图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在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文化研究》上发表;发表的《论丝绸图案设计的美》、《论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论技术美学》三篇设计美学方面的论文被北京人民大学《美学》全文转发。除此以外, 邢庆华教授还出版了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和编著共20余部。

邢庆华教授于1993年出版个人画集《邢庆华装饰线描艺术》;1995年出版《西方室内织绣》;1996年出版专著《设计从这里开始——装饰图案设计的理论、技法、表现》, 该成果属于辽宁新闻出版局和辽宁美术出版社重点选题项目;1996年至1998年主编和编著两套教材《工艺美术色彩教程》 (四册, 被南京艺术学院作为全国三大艺术院校教材交流作品) 、《现代基础图案设计教程》 (五册) , 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出版编著《南京艺术学院图案教学作品集》, 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平面设计》、《黑白画设计基础》, 并深受好评;2005年出版编著21世纪高等艺术院校设计教材——《色彩》 (46万字) , 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画集《静物色彩写生》、《静物色彩默写》、《素描设计创意》系列丛书三册, 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 邢庆华教授对日本、德国、捷克、奥地利等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 潜心于设计美学的研究, 相继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论设计美感的文化符号意义》、《观念性色彩语言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描述》、《论设计美学的连体语境》等专题研究论文。2010年年底, 邢庆华教授的专著《设计美学》 (36万字) 将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邢庆华教授将自己的创造精神和美学思想浓缩于笔端, 他笔下的装饰绘画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并获奖。1998年, 装饰画《乡情》被南京艺术学院选往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交流展览并发表, 受到好评;《婚嫁》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荣誉奖;重彩画《宫女》获20世纪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梳妆》、《红色赋》、《爱心》、《悠古流韵》、《春韵》、《红楼展姿》、《战地黄花分外香》等百余幅作品发表在《江苏画刊》、《图案家》、《艺苑》、《艺术与设计》、《文艺年志》等专业核心刊物上;大型装饰艺术作品《祥和之歌》、《伊利亚特》、《原始的追忆》、《江城——神鸟——帆影》、《月色清风》等分别被南京饭店、镇江国际饭店、武汉博物馆采用。

2007年, 邢庆华教授作为中国文化名人被政协南京市鼓楼区委会撰文编入中国设计艺术、美术理论名家金陵鼓楼》一书, 该书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发行。邢庆华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 北京科学技术美学协会会员。

回顾邢庆华教授走过的艺术设计之路, 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始终伴随着他的创造历程。在那辛勤劳作的背后记载了邢庆华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在艺术设计中、在思想旷野里、在思考和信念的交织中的豪迈向前。如今, 邢庆华教授仍然以年轻的心态乐观地在丹青的道路上求索,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新课题的挑战, 面对未来世界的变化多端, 作为一名高等艺术学院的教授, 一位当代美术家, 他以对事业的使命感和坚定信念, 以对艺术的百般热情及由艺术创作磨砺出来的刻苦精神激励自己, 他要用新的思想和美的力量为未来艺术设计的天空渲染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用自己心灵的智慧结合和谐时代的创新精神谱写出更加美妙动人的畅想曲!

上一篇:咖啡厅经理的就职演讲稿下一篇:名家借景抒情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