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共12篇)
1.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2010年第一学期课题总结
本学期,经典诵读的馨香时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浓浓的书香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这学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活动学校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全面有效地按计划推进,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经典诵读课题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
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国学素养,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本学期组织全体成员多角度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弟子规解读》、《三字经解读》、《说文解字》、《论语翻译》、《资治通鉴》等。课题组还专门订阅了杂志《国学》,让老师们在专家、学者的讨论中感受经典给我们带来的滋润。
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深入开展
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校园内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从8点起,各班进行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诵读《弟子规》、古诗词等。
2.每周一课。各班每周安排一节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或诵读或讲解或表演,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3.每月一查。课题组成员于每月月底进入到各班抽查了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检查后能及时向各班负责诵读活动的老师反馈。平时,还辅以随机抽查的形式来确保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活动锦上添花
1.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本学期开展“经典诵读会”、“亲子诵读活动”等。将经典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下午的健身操、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2.开展国学诵读“追星”活动。低中高年级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相关的“追星”标准。主要通过“诵、悟、讲”三步曲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诵读水平有待提高,避免拿腔拿调。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讲究巧记,避免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教师、家长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来。
4.在诵读过程中,感悟、理解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学生诵读活动的有效指导,加大对学生诵读活动的检查力度,保证诵读活动顺利、长期、有效开展。
2.增加对老师和家长的培训,鼓励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经典诵读活动。
3.精致管理,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相关诵读。
4.多元结合,培养学生的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窗体底端
2.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篇二
一.巧编《精选国学经典》课程, 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把点滴的积累和点滴的渗透作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霖, 巧选经典, 妙用经典。
1、精选国学经典, 丰富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之所以精选国学经典作为构课程生态系统和课外学习资源的一个部分, 是因为它有着和语文学科紧密联系的优势。泱泱五千年, 国学文明源流长, 国学经典代代传。这是历史的积淀, 更是现实的需要。
2、巧编国学经典, 挖掘课程价值。《精选国学经典》需要精选, 更需要精编。选的目的是学, 如果仅仅达到了精选的目的而没有做到精编, 那么, 学的效果就荡然无存。所以, 我们的策略是精选之后再进行精编。精编是有原则的。一是体例要一致, 前承小学阶段的学习, 在初中阶段力求各年级使用课程体例一致化。二是贴近实际, 以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九年级下为不同层级, 所编课程力求与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相适应, 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心理实际、能力实际相匹配, 做到难度适宜、梯度有别, 在学习时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三是摆正位置, 以国家课程为主, 以校本课程为辅, 从典型上以国家课程为依托, 习得方法, 习得能力。从趣味上以校本课程为佐, 靠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四是数量适度, 选编内容不让学生感到是学习的负担, 而是学习的必要。同时, 强调趣味性。
3、妙用国学经典, 尽显课程价值。作为一门课程, 国学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渗透。所以, 教师妙用国学经典课程, 方能尽显课程价值。在这一点上, 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教学相长。借《百家讲坛》, 老师常听, 常学。备《精编国学经典》, 老师精钻, 细研。力求在拓展视野、掘深理解的情况下设计教学案。或因需而动, 融入课堂教学;或依时而布, 早晚按时诵读。让老师教起来, 让学生诵起来。
二是明确目的。开设《精编国学经典》的目的, 就是用国学文明教育学生, 就是用经典思想教育学生。文化的教育功能更表现在渗透上。所以, 学习要讲究诵读的针对性, 尽量做到一点一滴地积累, 一天一天地渗透。天之长, 日之久, 渗透性必然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如是说, 我们也如是做。
二.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把兴趣诵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巧学经典, 巧用经典。
1、丰富学习方式, 体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择,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精选国学经典》课程也是为了丰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开设的。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找到探究学习的方法, 从而更好地诵读, 以达到真正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巧学国学经典, 内化素养能力。作为校本课程, 《精编国学经典》正是在这样的定位中, 正是在学生的巧妙诵读中, 发挥着它的育人功能, 提升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作为基础教育, 面临的任务就是既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 又要为农业、工业经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 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成才之路, 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李岚清同志也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 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精选国学经典, 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 通过各类不同的课程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得到全面的发展。
3、巧用国学经典, 彰显底蕴文采
学习的目的在于用。学生学习了国学经典, 教师在课内外要乐于、巧于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平台。例如在生活、课堂中, 在不同的环境下, 在自己的同伴、周围的人群中, 在收集各种学习资料时, 在搜集最广泛的信息时, 都可以用国学经典文句交流互动、自我反思、探讨疑问。还可以提供诵读比赛, 文句解读比赛, 文句默写比赛, 文句引用比赛, 让学生大显身手, 尽展其学。这样, 有了学习之后的一个平台, 学生的满足感有了, 学生的潜在力挖了, 学生的求知欲强了, 通过学习再学习, 学生的文化底蕴就厚了, 表达便越来越有了文采。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3.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篇三
【关键词】语文;经典;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进一步认识经典诵读的意义
1.我们提倡创新,有志超越前人,然而创新不能无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诵读同样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主张,“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用手和舌去练习”。所谓“用手和舌去练习”,即“抄写”和“读”。古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熟读才能记得牢,只有记得牢,才能思得精,用得广;否则就容易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议建议”中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2.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光是知识辅导,更是成长的营养。一本书,只要对我们的成长有助益,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在阅读中与它融合、与它交流,使我们获得成长,获得对生命和对生活最深切的认知与感悟。反之,如果缺乏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缺乏健康思想的导引,人生势必在混沌与精神贫乏中度过。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阅读。从诵读中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精心构思,谋篇布局,恰当的表达,优美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
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以语文阅读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的指导为出发点,开发学生阅读潜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美文,欣赏有价值的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切身体会加强经典诵读教学的作用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朗朗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并还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写作词汇。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
三、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无数事实证明,重视朗读、背诵会促使人的头脑越来越聪颖,提高写作水平,促使人成才。背诵的诗文量越多,脑子里储存的材料越丰富,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有材可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效果。从我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诵读出素质”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由于注重诵读,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学习成绩普遍优良,作文水平很高。众所周知,读和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要环节。但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写,而轻视读,结果费了好大的力气,学生始终写不出好文章。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是读的书面结果,是“厚积”基础上的“薄发”。
总之,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265)成果。
4.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篇四
大村初级中学校 梅源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核,是五千年文明的思想荟萃,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人格。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尤为重要。本文从国学经典诵读对农村中学生的意义,以及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两个方面入手,旨在引起农村学校以及家庭对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视。
关键词:国学经典;人格;行为习惯;示范;自觉认识。
正文:
一、农村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国学,在近几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对其进行推广,编辑了专业的国学诵读课本。大城市的学校与家庭,对国学诵读引起了高度重视。学校有配套的国学课,便于学生诵读;有些用心的家长,还在网上为孩子买了专业的诵读录音。这些用心的举措,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积蕴,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国学的白热化,却受地域的限制,受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仅仅热于城市。经济稍显落后的农村,人们思想略微迟滞的偏僻小镇,不论学校还是家庭,对国学都没有引起重视,更别说高度重视。大部分家长送孩子到学校读书,目的只是让孩子认字。等孩子年龄大一些,就接过父母手中的交接棒,外出务工,拼命挣钱,至于孩子的思想与素质如何,似乎不在多数农村父母的考虑范围之内。
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教学生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为人处事与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负责的教师会抽出一小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然而更多的教师就是教,就仅仅是教。
因此,在这样的生活与学习条件下生活的农村学生,素质较城里孩子差些。外加上,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没有父母的看管,没有父母的教育与疼爱,在言行举止上就更为不守规矩,那么,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制止这种现象的蔓延?我认为应当从转变认识开始。农村学校应当认识国学经典诵读对农村中学生的意义。这意义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点: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塑造高尚人格
国学经典诵读,是学生塑造高尚人格,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法。著名作家金庸说:“适宜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应在情与理之间。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就是一次与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学前辈的对话,就是学生与优秀文章的交流,这必将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学习这些经过时间洗礼后保存下来的经典作品,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经典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对于没有父母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能够帮助他们,懂得外出务工的父母的辛劳,孝顺父母。用自己的努力与成绩,去回报父母亲。当然,作品中的一些古典名句也有可能成为孩子们衡量自我的道德标杆,潜移默化中陶冶孩子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门课程,是在学生成长最关键时期的一项重要教育途径。
农村留守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疼爱与陪伴,在行为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见到老师不容易开口问好,遇到朋友有问题也不会主动帮忙,地上有垃圾不会弯腰捡拾,班上有活动更是不愿参与,这些行为上的不足,如果现在不改正,就会伴随他们一生,对他们的发展不利,也不利于他们与他人的友好和谐相处。
孔子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孩子们若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再大的错也是可以改正过来的。
国学经典诵读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正自己的过错,弥补自己的不足。学生在与古人对话中,习得良好的修养,就不会胡乱生事了。
二、农村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举措。
既然国学经典诵读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作为农村学校,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重视,营造好学习氛围。
学校应当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应当为学生配好相关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教材不在于多,而在于全,在于齐。教材内容要完整,字迹要清晰,最好使用拼音版本。拼音版本的读本,内容齐全,字体大,便于学生做笔记。
有了教材后,学校可通过广播,播放读本内容,形成一个大的诵读氛围。当然,还可以举行诵读活动,激励学生大声读,大声记。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如南怀瑾那般的大学者,但是,激励学生读与背,对他们却有好处。
古有“孟母三迁”,可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要身先士卒,起示范作用。
国学诵读,不仅能积累文学常识,提高道德素质,还能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身先士卒,为学生做好榜样,起到示范作用。近来,我常常把自己买的国学经典诵读书籍带到班上晨读,一来陶冶自己的身心,二来学生喜欢效仿,当我把书籍带到教室大声朗读时,他们也会跟着大声读自己的课本;三来有一部分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知古代文人作品的博大精深,从而会激励他们更好的去学习语文,在语文的田地里漫游。
故而,教师应当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做好榜样,起好示范作用。
(三)学生要认识到诵读的好处与意义,自觉地诵读。
人能否得到发展,外因是其次,内因才是关键。如果国学诵读没有引起学生本人的重视,那么不管氛围如何,教师如何,都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生。学生要有自觉意识,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积累丰润的辞藻,华丽的篇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作为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应当与学生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与好处。帮助他们培养诵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诵读。学生转变了意识,自觉诵读国学经典,才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缺少父母的疼爱,农村中学生的言行举止较城里孩子差些。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人格,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素质的人,学校应当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开展好这一项对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当然,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从现在做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用经典去塑造学生的成功人生,进而从容应对人生中充满未知的未来;用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培养德才兼备,文韬武略的栋梁人才。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论文《国学经典诵读伴孩子快乐成长》;
5.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篇五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孔子早教园中班现有四位小同学,由于来园学习时间及入园前的基础和年龄存在差异,赵心境和马博洋两位同学的基础较之孙小慈和李梓睿要好些,也更愿意朗读。李梓睿小同学上课虽然比较认真,但令人头痛的是他不太愿意吭声、不愿意放开喉咙大声读书。糖糖是个性格比较活泼的小女孩,他很招人喜欢,无论是老师还是小朋友都很喜欢糖糖。糖糖天生好动,上课也奈不住性子,认字也很活跃,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认真,可是他自开学来认识了101个字。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孩子上课奈不住性子并不代表孩子没有认真听讲,或许他有自己的方式。针对四位同学的自身特点,老师将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节奏,以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二、教学成果总结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经过老师与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几个星期下来,同学们的经典诵读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现详细说明如下:
1、论语《学而第一》篇:赵心境小同学第七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练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马博洋小同学第一段比较熟练,其余需要提示可以背诵下来;李梓睿小同学第四段、第八段、第十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悉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孙小慈同学由于年龄较小,比他们读的时间短,在背诵时只要提醒就可以被下来。
2、论语《为政第二》篇:由于朗读的遍数不够多(只有六十多变),四位小同学都是部分能诵,大部分都需要提醒。
6.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六
当前的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与同行探讨。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
1.通过经典诵读故事会教学,挖掘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其实基本上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的。就拿《三字经》来说,这本书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本书不仅知识性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趣味性,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很多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背诵过《三字经》,但是那只是一种机械的背诵,他们对于《三字经》里面包含的故事内容知道的太少。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挖掘书中蕴含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寻找故事原文。只要教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故事,听故事,就能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挖掘到文章里蕴含的德育思想。
2.创设国学经典教学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学校里的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的阵地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里的角角落落,创设国学经典教学的小环境,从而创设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当学生感受到校园里的浓郁的书香气氛,品味到国学经典的美文,这时的学生会回味无穷,他们会感觉到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这都对学生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的德育起着警示作用,更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我们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绘制的国学经典小诗文贴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告诫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护好自己的作品。一旦当学生形成了自觉行为后,就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以估量的作用。
3.诵读唐诗宋词,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细细地研读唐诗宋词后,我们发现,很多唐诗宋词在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其实质是在表达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些相似的实词进行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引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激发自己对作者内心的理解,最终产生对祖国热情的情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诵读多了,他们就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这些实词来表情达意。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热爱生活的思想。比如,当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时,他们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
4.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是很简单、单纯的,很多都是因为能在一起玩得来而交往,他们在这个阶段不太明白同学之间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以及友谊的价值与可贵。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应该多关系启发学生重视友谊之情。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挖掘国学经典诗文里面有关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相思;朋友的祝福。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这些不同的场景一幅一幅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品味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仅仅围绕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首先要务必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至少每周两节小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师首先应该要注意课内、外诵读的衔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感悟到非常深刻的道理。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司马光这个人物时,教师要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告诉司马光充满着智慧,同时告诉学生司马光学习也很刻苦,他读书的时候怕自己睡着,完不成学习任务,就睡警枕(一个圆木),只要一动,自己就醒了。另外,教师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体会经典的意境。其次,教师教学不能就教材学教材,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引经据典,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在环境氛围中渗透
教师光靠短时间的小课教授学生国学经典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氛围来渗透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无处不在。首先,为了营造诵读的氛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课前一吟”,让学生能够做到天天接触,天天吟唱,天天复习。其次,我们让每一面墙和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写上去,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再次,教师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3.在活动中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用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是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校本教材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经典诵读的活动很很多,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各个班级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里可以利用校广播站,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利用上午和中午上课之前的十五分钟进行广播;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学校可以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植入到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地收拾碗筷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才有效果。
7.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篇七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8.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4.经典总结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5.经典拓展
9.国学经典诵读简报 篇九
国学经典浸润青春,智慧美文点亮人生。华夏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流淌着多少的名篇佳赋,犹如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多少光辉、深远的篇章!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经典诵读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学校
文化建设活动,我校于2017年10月23日下午举行了“诵国学经典美文,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下午三点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在这文化的经典诵读舞台上,一起诵读中华经典,共同聆听古诗书韵;同读中华经典,寻找中华历史河流中的底蕴,对话亘古圣贤,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同吟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感受这国学中的饕餮盛宴。
道不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绵长历史;唱不完,纵横千万里宏伟博大的华夏锦绣河山:《朱子家训》、《少年中国说》、《永遇乐·京口白固亭有怀》、《水调歌头》、《三峡》、《将进酒》、《论语》、《唐雎不辱使命》、《弟子规》这一篇篇诗词可以道尽人间的沧桑;一个个声音可以响彻万人心声。经典是一段段感情的诠释,诵读是一声声心底的呐喊。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朗诵比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最后,128班、130班获得一等奖,135班、133班、132班、131获得二等奖、129班、134班、136班获得三等奖。
本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充分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国学经典的喜爱,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普义乡中心学校
10.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篇十
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活动方案
2013-2014学年
一、指导思想: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读背诵《弟子规》,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家庭。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内容为《弟子规》。
四、具体目标
低年级:在本学年末背诵至“信”。“信”后面的部分要求能够熟练朗读。
中年级:在本学年末背诵至“泛爱众”。“泛爱众”后面的部分要求能够熟练朗读。
高年级:在本学年末背诵至“余力学文”(完)。并能简单理解全文内容,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
五、教学原则和方法
1、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真言。引读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想方法多听多读。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纳入校本课程计划,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诵读、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4)每日课前抽5-10分钟进行诵读。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经典诵读课以及午间时间背诵。
(5)回家后,每天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6)以班级为单位,不定期举行国学诵读比赛和表演赛。
五、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依照“经典诵读教育”的特性,评价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采取“每周评价”、“每学期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
(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上一周的进度。评价时间最好在周一,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本周经典诵读班长。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与老师处理。(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测者,由老师特殊处理。让他补念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
2、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进行达标和定级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必背和选背。学校规定诵背内容为必背内容,达到要求即可。学生增加背诵自选内容达到学校规定数量,便给予相应的表彰。
11.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在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的经典诵读课、每天上午课前35分钟、每天放学的路上。
2、具体做法:
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教师对诗歌的背诵还不够。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12.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2.初步了解三字经。
二、教学内容:《三字经》全文
三、所用学时:两周
四、教学用具:教学用音频播放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 《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提问:我们班有从河南来的同学吗?]我们的这位老乡,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我们都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的?
2、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粗略讲解
5、指名领读。
六、总结:
1、组织学生诵读。
2、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七、作业:
【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意义10-08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08-13
班级国学经典诵读方案09-12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感想11-03
国学经典诵读三字经07-23
国学经典诵读发言稿10-13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10-13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08-17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09-26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