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故事(精选15篇)
1.管理哲学故事 篇一
一、拍拍手,鸭子就有两条腿
一个人力资源的专家常讲的一个故事,要求做主管的要知道激励的重要性,从前有一位县官喜欢吃烤鸭,并且请了一名厨艺很好的厨师,有一天这位县官发现厨师端出来的烤鸭只有一条腿,感到很是奇怪,可是不好意思追问。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终于有一天县官忍不住了就叫来厨师问:“你做的鸭子为什么只有一条腿,另外一条腿呢?”厨师回答说:“大人,鸭子本来就只有一条腿,不信我带你去看。”于是县官就跟着厨师来到后院鸭场,时值中午时分,天气炎热,鸭子都在树下,缩成一条腿,单腿站立休息。厨师说:“大人,你看鸭子不是一条腿吗?”县官很生气,使劲拍了拍手,鸭群惊起,跑开了,这时县官反问道:“你看,鸭子不是有两条腿吗?”厨师答说:“员外,你如果早知道拍拍手,那鸭子就有两条腿了。”
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都是让做主管的人了解,当部下有良好的表现时,要不吝于赞许,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皆可。部下受到激励更会全力以赴,给你更多的回馈。
二、鸭子的领导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群鸭子,你会发现总会有一只鸭子带头领着群鸭前进,如果硬要抓出一只来带头,其余的鸭子未必会跟上。“所以在公司开创初期,都用此办法静静的观察,慎选干部,进而成功的开创一片天。在政界或企业界也常可见,如因一己之私或知人未明,结果还是会出问题,不可不慎,
三、野鸭子的冬天
IBM的创始人沃尔特的儿子小沃尔特最喜欢用这个故事来激励员工:
“有个人喜欢在十月看野鸭子南飞过冬的景象。有一年,他大发慈悲,带了很多饲料去喂养鸭子,从此,就有很多野鸭子就不再辛苦南飞过冬了,几年光景过去,他发现这批野鸭子变得又肥又懒也就飞不动了。所以说你可以驯服野鸭子,但你不可能令驯服的野鸭子能象未驯服的野鸭子那样南飞。驯服的鸭子哪儿也去不成。企业内需要有象未驯服的野鸭子一样的任务,才能成大事。在IBM,我们不要员工变成被驯服的鸭子。”因为有这样的胸襟,他鼓励员工不要画地为牢,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在这种文化下,IBM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脑公司。
四、五项冠军的鸭子
话说在某处丛林里,有一天,狮王召开运动大会,其中有一项跳、跑、飞、游、潜的运动,结果由鸭子得到冠军。这只样样都会,却样样不精的鸭子,虽然得到了冠军,但是要在丛林中生存还是很不容易,随时有丧命的可能。
同样,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能样样都做,什么项目都要参与,结果必定是资源分散,落得样样不如人,又如何能屹立于市场?反之,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项目,集中火力去发展才是最好的策略。正如有位经营专家曾说:“经营的困难不在于产品及客户太少,而在于太多的产品及顾客。”索尼公司也标榜:“企业成功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技术和服务的领先。”都是在强调“精”的重要,不在于“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去做非自己专长的事情。
2.管理哲学故事 篇二
一标新立异, 激发兴趣
突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故事化教学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爱上哲学。高二哲学第一课伊始, 为了提高学生对哲学课的兴趣, 我首先讲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的妻子是历史上出名的悍妇, 性情非常急躁, 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以难堪。一次, 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 他的妻子不知何故, 忽然大声叫骂起来, 众生大惊。但是, 苏格拉底没有任何反应, 这让他的妻子更加愤怒。不久, 这位悍妇气呼呼地冲进来, 提起一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就泼了下来, 当时, 苏格拉底全身湿透, 样子十分的狼狈。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的时候, 只见苏格拉底诙谐地笑了起来, 并且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是要下雨的。故事讲完后, 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针对这个故事, 我趁机提出事先设置好的问题: (1) 如果是你, 你将如何解决此种尴尬? (2) 苏格拉底如此幽默、轻松地化解尴尬的原因有哪些? (3)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4) 聪明是不是天生的, 是不是只有哲学家才能得到?学生们的答案, 五花八门, 班级里笑声不断,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可以说, 这个故事既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又破除了大家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哲学难学, 没意思”的观点, 让他们对下节哲学课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同时还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可谓一举多得。
二化解重难点, 完成目标
现在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是,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最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把握住重点, 顺利突破难点, 完成教学目标。故事化教学就可达到此效果。例如, 在讲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一要点时, 我主要运用了下面的故事:一次, 一位自命不凡的哲学家坐上了一位船夫的船。哲学家得意扬扬地问船夫:“请问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二分之一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懂数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么你将失去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在哲学家炫耀之时, 一阵大风吹来, 把船打翻了, 两人都掉进水里。船夫问:“请问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哭丧着脸说:“不会。”船夫说:“那么你将失去整个生命。”故事讲到这儿, 班级里气氛达到高潮。正是借助此故事, 我设置了一系列合适的问题, 让大家轻松地解决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这个大难题。
三贴近生活, 贯穿德育
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理解“学习即生活”的道理, 教师应该每一次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 都应该从学生的身边生活背景出发, 围绕教学内容, 寻找合适的故事来开展, 进行精心的准备, 赋予哲学全新的生命力。有的教学内容比较难以理解, 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析、讲解, 远远不如通过故事理解效果更好。在讲解哲学中“辩证否定观”的实质的时候, 我特意挑了大家生活中最常见的“孝”文化, 来引导大家理解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做到辩证否定。我先让学生从我们的生活入手, 小组讨论回答啥是“孝”。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但多数还是认为要孝敬老人, 孝敬父母。我没有立刻下结论, 而是讲起了古代的孝顺经典故事“卧冰求鲤”和“郭巨埋儿救母”, 然后, 我让学生评价两个故事的主人公的做法, 并回答现在的我们是否可效仿。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并一致认为,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很孝顺, 但是, 今天时代不一样, 生活条件好了, 我们不必卧冰求鲤, 完全可以去街上买鲤鱼或是做别的菜给父母吃, 而郭巨埋儿救母更是不对的, 有违人伦, 是犯法的行为, 不可效仿。最后, 大家都认为“我们要孝, 但是不能愚孝”。当然,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的答案自然而然出来了——“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浓缩为两个字“扬弃”。这两个故事的穿插, 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同时也把德育寓于教学工作中了。
四化繁为简, 轻松解决
凡是教过哲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有的知识点, 不仅教师讲解困难, 学生理解也很困难。而如果借用故事来讲解, 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比如,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两者的关系很难理解, 尤其是这句话: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特别难以理解。我先从大家生活中对马的了解入手, 来开展本节课知识讲解。我先讲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故事, 然后让学生在黑板写出各自了解的不同颜色的马, 随后在这些不同颜色的马下面写了一个大大的“马”字, 然后把这些颜色不同的马与下面的“马”字一个个用竖线连接起来。让大家小组讨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各种不同颜色的马它们之间有啥区别和联系? (2) 这些不同颜色的马跟马有啥区别和联系? (3) 如果再设置一种颜色的马应该如何归类?最后, 为了帮助学生比较、理解, 又运用表格的形式来归纳、整理。很快, 学生就找到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管理哲学故事 篇三
【丛书总体介绍】
“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是从韩国引进的少儿类哲学普及读物,丛书共50卷,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50位大哲学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一人一册,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一步步把小读者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
【内容特色】
丛书每卷约四万字,插图20幅,全彩印刷。每卷均以东西方哲学史上一位著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作为主题,并将其完美地融合于贴近中小学生生活与爱好的精彩故事和插图中。
1.强调故事的可读性。它要么把那些哲学家复活,放在读者身边,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进行思想交流;要么,请同学们“变”到哲学家所生活的时代,和哲学家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思想产生的土壤;要么,干脆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在海洋,在天空,我们的哲学家变成了各种会说话的翔鱼飞鸟。既像是探险故事,又像是科幻小说,紧张与兴奋的情绪会让读者不忍释卷。
2.这套书将50位哲学家最重要的思想用非常简明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小读者一听就能明白,就能对这些哲学家有所认识,并陶醉于他们淳厚深邃的思想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中。书中每个章节末尾都附有一个小栏目“哲学放大镜”,或系统整理,或深入分析章节故事中出现的哲学内容,让读者们对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3.这套书还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无论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还是高中学生都可以阅读,差别只在于由于读者身边世界的大小不同,他们从中得到的理解和收获也各不相同。
【名家推荐】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获得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常常有父母问:让孩子在什么年龄接触哲学书籍最合适?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早比晚好。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孩子若没有兴趣,勉强只会导致反感。早比晚好,则要靠正确的引导了,方法之一便是提供足以引发孩子兴趣的适宜读物。当然,孩子不可能直接去读原著,但是,我相信,通过某种方式让他们了解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使他们对哲学真正有所领悟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我乐于推荐黄山书社出版的“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我的评价是,题材的选择颇具眼力,50位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精神导师。故事的编撰,故事与思想的衔接,思想的表述,大致都不错,水平当然有参差。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韩国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极其认真地做了这件事,在孩子和大师之间筑了一座桥梁。对比之下,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应该感到惭愧,但愿不久后我们也有原创的、高水平的类似书籍问世。
(本丛书中文译本序节选,作者周国平)
【先睹为快】
比目鱼厄洛斯(节选)
原来它们三个一直是在厄洛斯身上行走的。
“哇!真大呀!”
柏拉图望着比目鱼巨大的躯体,惊得目瞪口呆。
厄洛斯握着苏格拉底的手说:“苏格拉底,听到我的声音,它们俩全都怕得要命,我看你一点都不害怕。你是怎么做到的?”
“厄洛斯,见到你我也很高兴。我之所以不害怕你,是因为你能看到戴蒙。只要有一点点贪念,就见不到戴蒙。所以我虽然并不知道你究竟是谁,但我估计你一定是心地坦诚的朋友。”
厄洛斯点了点头。
厄洛斯给它们讲了自己的故事。
“我最近为一件事而犯愁。我想不通的是,在我们村子里,我父亲是最聪明的,而我母亲却是最无知的,他们当初怎么会走到一起的呢?我小时候它们俩和睦相处,当时我也不是现在这副丑模样,就像戴蒙那样美丽娴静。”
“真的?”
柏拉图简直无法相信。
“是啊,是真的。后来聪明的爸爸和无知的妈妈开始不断吵架,从那时开始我的身体就向一边倾斜,不知不觉我就成了现在这种只能看一面的样子。”
柏拉图也随声附和道:“对呀,我也一样。我经常只使用右前螯,所以右前螯比左前螯更大。”
厄洛斯拍拍柏拉图,接着说下去:“所以我很苦恼。戴蒙多么端庄啊!如果我也站得那么笔直,我就只能看到一面,另一面却顾不到,所以我只能偏向一边。别人吵架,我只护着我能看到的这一边的朋友。”
戴蒙开口说道:“厄洛斯,我觉得现在的你,并不想只看到一面。”
“嗯,戴蒙你说对了。自从我认识到自己只能看到一面的事实以后,我就像現在这样趴在地上过日子。这样,我的两只眼睛就能看到地面发生的事情,虽然身体有些不方便,但心里很舒坦。”
“原来是这样啊。”
戴蒙点了点头。
“厄洛斯,你不想跟小时候一样在海底的空中自由翱翔吗?”
苏格拉底很同情厄洛斯。
“偶尔也想飞。不过,那样又只能看到一面了。”厄洛斯痛苦地说。
苏格拉底、戴蒙和柏拉图,都在为帮助比目鱼厄洛斯想出好办法而绞尽脑汁。
厄洛斯看到它们苦思冥想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突然放声大笑起来。
“……”
三个朋友被这突如其来的笑声弄得不知所措,默默地望着厄洛斯。
“刚才你们已经给我找到答案了。那就是关爱呀!我们比目鱼只能看到一面,所以无论和谁做伴,看到的东西都正好相反。聪明的爸爸所遇到的伴侣,当然是和它相反的无知的妈妈。在如此不和谐的条件下,能让它们俩和谐相处的方法就是相互关爱。它们结合在一起,两面都能看得清,这样就可以自由地翱翔了。”
苏格拉底、戴蒙和柏拉图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苏格拉底想,这两个一半,正由于相爱才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假如没有爱情,它们只能看到自己的那一半世界,并把它当成是世界的全部而相持不下。只有爱的神奇力量,才能使相持不下的双方走到一起,和谐相处,完整地看待世界。
苏格拉底这才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爱。
这时,沉思良久的柏拉图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老师,我虽然回答说是爱,可我没想到爱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我虽然知道爱这个字眼,却似乎不大懂得它的深刻含义。那么我对爱到底是明白呢,还是不明白?”
苏格拉底回答说:“要想懂得爱,恐怕是在亲身实践的时候才能真正弄清楚。假如我和跟我观点不同的朋友吵架,那么我们之间就不会存在爱吧?”
“对。那是因为你们之间缺乏应有的爱。”
“对了。柏拉图,在这种场合下,我算是懂得爱还是不懂得爱?”
柏拉图认真思索后回答说:“没有爱怎么懂得爱呢?不存在的东西怎么能弄得清楚呢?”
苏格拉底摩挲着柏拉图的头说道:“是啊。要真正弄清楚一件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知道啊。”
4.哲学小故事(精选) 篇四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2、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
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正确的计划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
3、猫羊相及
众所周知,我国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此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下相及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的齐国,我住在南边的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的境内。后人沿用此语作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而这里却说“猫羊”相及,说怪也不怪,猫和羊可相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是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食物链”,是达尔文在论述生物进化的观点时曾提到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他在研究生物时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养得愈多。猫和羊有何相干呢?原来羊吃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传粉机会多了,就能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一田鼠一丸花蜂一三叶草一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
达尔文所发现的“食物链”,揭示了生物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表明有许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不仅有食物链,而且还有其他相互联系的“链条”。从宇宙星系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植物生长总是和一定的阳光、温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相联系。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定的社会、学校、家庭影响相联系。人的有机体的各部分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
总之,依据客观事实,用唯物辩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使看来互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当然,这不是人为地创造的,而是客观事物原本如此,只不过是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了。
4、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和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结构,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
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和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承认与不承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了。
5、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杨朱。有一天,他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奴仆帮助寻找。杨朱问道:“仅仅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奴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冲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来是这样。”杨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又不是老师的,角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来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另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致志,也会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
在这里杨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也就是识在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与此相反,其它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由于容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地位会发生转化。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把侧重点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不论是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么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结果只能徒劳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条路的情况,看看羊最可能从哪条路上跑有重点地去找,找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6、纸上谈兵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可惜赵王不听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
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则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在范镇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仔细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讥笑他。
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和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论和知识,并通过实践进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而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
7、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三国演义》.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士兵口里冒烟,渴得要命,但是又找不到水。曹操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用马鞭往前面树林一指,说道:“前面就是梅林,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酸的果子,可以用来解渴了。”士兵一听是梅子,嘴里分泌出许多唾液,也就不渴了。
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听梅止渴,因为事实上没有梅林,大家自然也看不到梅林,只不过听了曹操的一句话。这里所反映的是人的消化系统与梅酸的联系,曹操利用了这种联系,巧妙地为士兵们减轻了干渴的威胁。而这种联系可以用条件反射来解释。
不管人还是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人及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具有的反射,是遗传的本能。而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是后天学习来的。比如,食物能引起狗的兴奋,会立即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但是如果每次喂食时都给狗以灯光刺激,那么久而久之狗一见到灯光就会分泌唾液。这时感觉到灯光的兴奋点与感觉到食物的兴奋点沟通了起来,这种反射叫条件反射。不管是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人与其他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差别并不在于此。
条件反射是接受外界刺激之后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在建立这种反射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途径。经过眼、耳、鼻、舌、身这样的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传导到脑所引起的反射,被称为是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意识所需要反映的东西.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动物。第一信号系统不能满足这种反映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反射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活动。语言抽象地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这种反射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高度。第一信号系统约反射是具体形象的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的反映。
人在看到梅林、酸梅时分泌唾液,这是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而当人们听到别人讲到梅林,酸梅,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引起了反射,分泌了唾液,这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难怪士兵一听到曹操谎称有梅林便不觉那么干渴了。
8、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文与可学画非常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状态和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如此,在他动笔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面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挥毫泼墨自如,方面是由于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则是他长期的观察、实践,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自由是指人们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需要它,只要条件具备,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某方面就处于盲目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人们认识了某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掌握了自由。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原始人对客观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就有了较大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绝对的、彻底的、脱离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文与可画竹就有着这样一个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过程。他开始画竹时也不是得心应手的,只是机械地临摹竹子的外形。那时对于画竹他还是处于必然王国。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不仅竹子的一般形态已牢记在心,就是对不同季节竹子枝叶的变化,不同种类竹子的特征也都丁如指掌。这时他对竹的了解就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画起竹来自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
9、刻舟求剑
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在江中行驶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
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船是不停地向前走的,剑落在了江心,距离船停靠的岸边已经很远了。在船上刻上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从这里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绝对的静止,脱离运动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就运动的基本形式来说,即包括简单的位置移动,场所变更的机械运动,也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有各个生物体自身变化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有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激化、解决为标志的社会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与不承认这种绝对的运动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讲又有静止的一面,比如一个人就其外形来看,一段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件家具放在屋子里与其它东西相比较也没有位置的变化。我们坐在船里船在动而我们没有离开座位半步。承认这种一定条件下的静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无法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是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但这只不过是没有质变,量的变化总是有的;一件家具放在屋里没有位置的变化,但它有内部的分子运动;我们坐在船上相互之间没有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岸上的参照物仍然在运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楚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只要自己坐的位置不动,其它条件也一定不动,结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剑了。
10、郑人买履
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的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往家里跑。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
这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而把理性认识绝对化。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开始只是接触和了解这一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这是感性认识,是直观的、片面的。在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反复,于是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个认识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单凭感官无法完成的.认识,这个认识已不是对于事物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而是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经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认识了。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成功率极低,但如果只注重理论而不从实际出发,不相信产生理性认识的实际,那就会步入教条主义的歧途。这个郑国人白白地跑了两趟,只相信自己量出来的尺码,却不相信产生这个尺码的自己的脚,实际上就是犯了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人在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他们轻视或否认感性认识,不从实际出发、不调查研究,只是从本本出发。不是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当作教条,当成包医百病的药方,不问时间、地点、条件而生搬硬套,而对于本本上没有提到的事情则一筹莫展。这种教条主义实质上抽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扼杀了真理,是必须屏弃的
其他回答(2)
请跟我读┃万 3级 2010-12-12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
5.人生哲学故事 篇五
一天晚上,父亲煮了两碗面,一碗面上有一颗白生生的鸡蛋,而另一碗面看上去什么都没有。
父亲问我,你吃哪一碗?
那时鸡蛋是十分珍贵的食品,若非逢年过节或生日,是很难吃到的,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有鸡蛋的那一碗。
事实上,我的选择是错误的,正当我洋洋得意地吃完那颗鸡蛋时,我惊讶地发现父亲的碗底竟然藏着两颗鸡蛋,我后悔不已,恨自己过于心急。
见此,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孩子,你务必记住,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想占别人便宜的人最终会吃大亏。”
第二天晚上,父亲又煮了两碗面,仍然是一碗面上有一颗白生生的鸡蛋,而另一碗面看上去什么都没有。
父亲让我选择,这一次我学乖了,选择了面上没有鸡蛋的那碗。
父亲默默地注视着我,一句话也没说。
我赶紧拿起筷子,将上面的面条扒开,我满以为下面会卧着两颗白生生的鸡蛋,但很快我失望地发现,碗底除了清汤,什么也没有。
这时,父亲意味深长地对我说: “孩子,你一定要记住,不要过分相信以往的经验,因为生活有时也会欺骗你。不过,你不用气恼,也不用悲伤,全当是一次人生体验吧,这是你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
第三天晚上,父亲同样煮了两碗面,还是一碗面上有一颗白生生的鸡蛋,而另一碗面看上去什么都没有。
父亲让我先选,这一次我没有贸然行事,而是情真意切地对父亲说: “爸爸,您是长辈!
又为我和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还是您先选吧!”
父亲没有推辞,直接选了上面有一颗鸡蛋的那碗。
我猜想,剩下的那碗肯定没有鸡蛋,但出乎意料的是,我非常幸运,碗底卧着两颗白生生的鸡蛋。
父亲抬起头,眼里满是慈爱,他淡淡地对我说: “孩子,你千万要记住,当你为别人着想时,好运就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父亲的话令我惭愧不已。
6.哲学寓言故事 篇六
在东汉时期,有个人叫第五伦,他为人非常正直,当官的时候办事认真,廉洁清正,经常亲自喂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厨房做饭,做家务。当地的人对他十分敬重。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对他说:“人们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说你完全无私,没有将一点儿私心用于公务呢?”
第五伦回答道:“不是这样。以前有个朋友,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是那以后凡是有举荐的事情我都会想着他。这难道不是私心吗?还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儿子病了,我同样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却无法入睡,这也说明我存有私心啊!”
7.孙权的管理哲学 篇七
诸葛瑾受到重用, 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背后中伤他明保孙吴, 暗通刘备, 实际上是被他弟弟诸葛亮所用的。一时间谣言四起, 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善明是非, 他听说后非常震惊, 当即上表保奏, 声明诸葛瑾心胸坦荡, 忠心事吴, 根本没有不忠之事, 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 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
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 恩如骨肉, 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 我是知道的, 不合道义的事不做, 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从前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 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 而且弟弟应随兄长, 在道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你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 他不敢违背兄意, 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 刘备也不会不答应。’当时子瑜回答我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靠刘备, 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 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 从道义上说, 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 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 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 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 我也不会负子瑜。”
孙权重用诸葛瑾, 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谗言, 但因孙权了解诸葛瑾, 所以没有因为谗言而怀疑诸葛瑾, 而是对其更加信任, 他该做什么还让他做什么, 从不加以不必要的干涉, 既然放权给他, 就充分地信任他, 不无端地猜疑。作为一个领导者,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听到谗言就对其下属不予信任, 朝令夕改, 今天让下属做, 明天又不让下属做, 下属这么做, 他又让那么做, 这样的话, 只会败坏了自己的事业, 导致身败名裂。
“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是领导者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领导者对下属要充分信任, 放手让他们工作, 大胆负责。信任是对人才的最有力支持。一要相信他们对事业的忠诚, 不要束缚他们的手脚, 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要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 既要委以职位, 又要授予权力, 使他们敢于负责,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遇事不推诿, 大胆工作。
人才的信任和使用还包括当下属在工作中出了问题时, 用人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帮助他们总结经验, 鼓励他们继续前进。
8.浅谈故事在哲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八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几乎都不喜欢老师讲大道理,而故事却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在课堂上选取适当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哲学课中如何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哲学课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寓言、故事中都蕴含着人生智慧、管理方略及致思取向,如“自相矛盾”“塞翁失马”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有许多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老子讲无为,在微言大义中可寻求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在哲学课堂中善于合理运用这些充满哲学思想的小故事,可以使我们的哲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和丰满。
在学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笔者讲了一个邓析“操两可之说”的故事:郑国夏季境内常洪水泛滥。有一富人被洪水淹死,尸体被某人捞起。死者家属得知后,想出钱赎回尸体。但得尸者要价太高。富人家属便请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等着吧。那尸体如果你不去买,别人是不会去买的。”死者家属觉得有道理:对,我是那尸体的唯一买主,我若不买,得尸者便一无所得!而得尸者见死者家属不来赎尸,尸体眼看就要腐烂,情急之下也去请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等着吧。死者家属只能到你这儿来买尸体,不可能到别处去买。”得尸者觉得没错:是啊,我是那尸体的唯一卖主,死者家属迟早会来的。
学生通过分析邓析的做法,从而领会到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同一事物,即要对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进行全面的思考。如果死者家属和得尸者也懂得“两面思维”,每一方都既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也看到自己不利的一面,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坐下来认真谈判,寻求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法,结果就会是“双赢”而不是“双输”了。
二、选择有思考余地的故事,体验哲学思辨
要发挥故事在哲学课堂的作用,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选择那些既符合课程内容,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对学生有启发的故事。
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笔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几位工作人员到某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个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羊娃,他们便问那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干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个中学生看到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再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他觉得这种循环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这个故事实际探讨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的观点都会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正面的结论。
三、 以故事还原生活,用智慧指导生活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但生活中若具备一些哲学的思维,人们会生活得更加充实,也会更加聪慧。我们教学哲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善于运用这些哲学智慧,使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小故事中蕴含着大智慧,尤其是与学生熟悉的人或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时,笔者给大家讲了原巨人集团总裁现巨人网络(征途网络)创始人史玉柱的故事。史玉柱曾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后因管理不善,巨人集团倒闭,负债累累。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后来凭“脑白金”产品东山再起,还清了欠下的1.5亿元负债后又重返IT行业,凭借自己创建的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征途网络大获成功。史玉柱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从富翁到“负翁”,但他却能顶住压力,东山再起,从他的故事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适时地进行了品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9.哲学幽默故事 篇九
这天,黑三来到街上,左顾右盼寻找下手目标时,路边一位穿着朴素,满头银发的老人自言自语道:“城市就是繁华,转了半天也找不到金店在哪里?”黑三一听,有门了!主动搭讪说:“老人家,你要到金店买东西吗?”
“是啊,想给孙媳妇买对镯子。”
黑三暗喜,看来今天一定大有收获。于是,非常热情地说:“我知道金店在哪儿,我带你去吧!”
不大一会,黑三带着老人来到一家很有气派的黄金手饰店,老人让店员拿出上等的镯子一一挑选,仔细比对后,对价钱最昂贵的一对镯子反复观赏,爱不释手:“这对手镯图案龙飞凤舞,新颖别致,真是巧夺天工啊!”黑三赶紧讨好说:“就是嘛,孙媳妇戴上一定非常漂亮。”心想:这老人即使不是富翁也是个大款。难怪今早左眼皮老是跳,原来是鸿运当头,遇到财神爷了!黑三乐得差点笑出声来没等黑三回过神来,老人微微一笑,心满意足地把镯子还给店员,转身说道:“我们去街对面的小商店吧!”
“去那里干嘛?”黑三瞪着眼睛,惊讶地问道。
“到那里就知道了。”老人狡黠地眨眨眼。
10.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十
阅读篇名:哲学的故事(第二章)简要背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阿门塔斯的朋友和医生,阿门塔斯是马其顿的国王和亚历山大的祖父。亚里士多德在医学的氛围中长大,而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却是在神圣的氛围中长大,所以他自然有机会和勇气发展科学的思维倾向,为他最终成为科学的奠基人打基础。
主要内容:作者首先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观点的信仰。另外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雅典的情况,再接着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的相识以及他对亚历山大人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逻辑学,科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于逻辑学的创立过程和对逻辑学的简单介绍。第四部分讲述了他对于科学的整理。再接着讲了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以及他所认为的上帝的本质;第六部分则阐述了心理学和艺术的本质,第七部分讲了伦理学和幸福的本质。再接着讲了他对政治学的理解。最后,作者对于他的观点进行了评价,以及介绍了他的死亡。
11.儒家管理哲学的当代思考 篇十一
一、儒家哲学思想特质
“儒家哲学以‘仁’为核心,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洗礼, 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深远的影响。”[1]甚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也深深烙下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哲学思想具有广博的文化底蕴, 其动态演进、层次分明、多维构建等特质, 使之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 动态演进
“以时间维度为标准, 那么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运动的;以空间维度为标准, 则同一个事物上一秒与下秒所处的空间也不尽相同。”[2]儒家哲学思想贯穿历史两千余年, 历经战乱、思想变革无数, 其完好保存至今, 并对当代社会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足以证明其内在的动态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众所周知, 儒家思想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末期, 盛行独尊儒术的两汉, 成熟于文化恢宏的唐宋, 变化于西学涌入的明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又重新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从发展脉络来窥探其自身特质, 无疑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兼容并蓄的特质决定了它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形势的发展轨迹。在封建社会, 以“仁政、仁人、齐礼”等伦理道德思想来为政教清明服务, 以“修、齐、治平”的思想来管理、约束个人;如今在经济社会, 又以“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性善论与性恶论”丰富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哲学人性化与规范化的内涵。
但纵观儒家思想的演进史, 无论其学说如何形成分支, 如何变化, 始终如一的就是“仁”的核心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也是其洗练历史沧桑, 仍然俘获人心的根源。故儒家管理哲学在保持“仁”的思想核心前提下, 不断融合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动态演进特质, 是保障其不断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
(二) 层次分明
儒家思想是逻辑性强的哲学体系, “具有跨文化、跨时代、跨层次的特点”[3]。其跨时代性, 在动态演进特质中已体现出来。其多层次性则是由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决定的, 可从四个层次解读。
最内层为核心层, 即指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爱。这是对人类本性的深刻解读。“仁爱”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始状态, 并通过“恭敬礼让”“宽以待人”“诚信”“敬忠”等理念展现出来。这些理念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奏效。如上下级或同事间提倡“恭敬礼让”, 对待客户提倡“宽以待人”, 企业合作提倡“诚信为本”, 员工职业素养提倡“敬忠职守”, 等等。
第二层为社会伦理价值观, 关乎人性立足之本, 讲求“天人合一”和“修己安人”的关系。“天人合一”讲求个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对现代企业而言, 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才能使企业维持稳定发展的格局。“修己安人”则强调个体修为提升, 通过个人能力影响周边人和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具备“修己安人”能力的人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者, 是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第三层为教育伦理价值观, 关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思想观念。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讲, 人力资源管理是重中之重的环节, 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脉, 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企业人才培养中, 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方面, 日本、香港和台湾已经走在了前列。
最外层为处世价值观, 强调中庸、和谐、“人无信而不立”等处世哲学思想。诚信可谓企业生存之本, 而中庸思想则是企业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理念之源,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三) 多维构建
儒家管理哲学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 也拥有多维度的建构视野。其涵盖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 儒家学说强调“为政以德”“爱人贵民”“知人善任”和“见利思义”等管理思想, 将“人”在管理伦理中的作用视为首要的;在教育方面, 强调“安人”“治人”等管理思想, 增加了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意识;在教育方面, 强调“仁政”“爱民”“富民”等管理思想, 与现代企业管理重视人才发展战略的观念如出一辙;在教育方面还提到“修身”与“教化”的观念, 儒家哲学认为“人具有无限可塑性”, 只要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就能够发挥出无限潜力,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上行下效”“正己正人”等管理理念盛行, 也体现了儒家哲学的“絜矩”之道;在管理方面, 儒家哲学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提倡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行为规范方面, 儒家哲学更是细化精化, 从个人修为到国家制度执行, 都具有详细的论述, 使人各行其道, 又具有统一的道德标准。
二、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一) 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异质关系
首当其冲的是“义利观”价值取向异质。儒家管理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伦理道德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 “重义轻利”是其基本思想。但在经济社会时代,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生存的必要目标, 故二者对于“义”“利”的偏重择取存在价值取向差异。其次是“中和”思想与“竞争”意识的冲突。儒家讲求“致中和”, 追求人要气质内敛, “知天性”“率性而为”即可;而在企业管理中, 人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是无可避免的, 这是经济社会的必然产物, 故二者对于人才何以自处、何以生存问题, 存在价值观认同的偏差。第三是“重道轻器”与“真才实干”的冲突。儒家管理哲学注重精神世界的锻造, 强调人的思想意识;而现代经济社会中, 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精神食粮, 需要“真才实干”才能“兴邦”, 才能使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行, 二者在追求“形”与“质”的落脚点上存在差异。第四是“德治”与“法治”的冲突。儒家追求道德修养, 以“仁”为思想核心, 注重“人治”, 提倡伦理道德作为管理工具;而现代企业管理是以制度为核心的, 强调“法治”, 提倡管理的规范与标准, 二者在情与法的取舍上存在差异。
(二) 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同构关系
首先, 儒家管理哲学用“礼法”规范人的行为与社会秩序, 强调“德法并重”, 即“治之经, 礼与刑”, 儒家哲学不仅用道德来约束人, 也用刑罚来惩戒人;而现代企业强调“秩序”, 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和企业经营秩序,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 “诚信”二字使二者的管理理念合归一处, 儒家管理哲学尤为看重人的“诚信”, 认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君子贵以诚”;那么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强调“诚信经营”和“信用”, 拥有这两样法宝, 才能使企业达到“有口皆碑”的程度。再次, 儒家管理哲学中“仁爱”“推己及人”等思想是人际关系的高级原则, 尽管现代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但唯有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 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才能使产品适应大众需求, 使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四, 团队协作精神是二者一致注重的思想。儒家思想的“仁爱”“德政”等理念体现了群体价值的重要性, 表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即为团队合作意识。第五, 儒家管理哲学强调“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注重“温、良、恭、谨、让”的五德修为, 注重勤俭节约, 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企业管理中,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树立企业目标等思想, 与之如出一辙。
(三) 儒家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互补关系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儒家管理哲学也不例外, 尽管其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诸多异质, 但异质因素并非一成不变、不能转化, 只要善加运用, 补充阻碍企业管理消极因素的不足之处, 将其转化为促进企业管理的因素, 从而形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一是在商品经济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 这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 也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物化有关系的结果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 反而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 可有效缓解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放大人的主体地位, 修正人与物的主次关系, 维持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
二是现代企业进入法制化管理时代, 依法办事固然是维护企业制度的有力武器, 但也未免使企业失去了“人情味儿”。虽然法制可以约束人的行为, 但维持人类关系的却是情感。儒家管理哲学强调“礼法”观念, 先“礼”后“法”, 先以伦理道德约束人的行为, 再以法制规范人的行为, 既不逾越法律法规, 又使人际关系充满了“人情味”, 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 为企业聚拢人才, 统一员工思想,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围绕经济效益建立的, 这使得企业在执行既定经营目标时, 过于投入, 导致重利轻义思想蔓延, 不正当竞争手段、歪风邪气滋长, 最终走入企业形象毁坏的困局。儒家哲学则恰恰相反, 其“重义轻利”的思想可有效遏制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脚步, 帮助企业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中平衡“义”与“利”的关系, 发挥调节剂的作用。
四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使其陷入过度关注自身, 忽略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经济环境的境地, 容易导致企业走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之路, 包括屡禁不绝的假冒伪劣现象, 都是企业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的结果。儒家哲学追求“公义胜私欲”的群体利益, 漠视个人利益, 也存在压抑个性发展的不足, 但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 可平衡企业对个体和整体的关注度, 使企业在考虑自身得失的同时, 掌握行业趋势, 了解社会经济环境, 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利奠定基础。
五是社会资源越来越少, 而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 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以谋取暴利。儒家哲学追求中庸思想, 即“致中和”观念。其追求和谐共赢, 追求公平竞争的理念, 用之现代企业管理, 可通过伦理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强化企业的经营秩序理念, 引导企业走上公平竞争之路。
六是企业在生存发展压力下, 在资本积累阶段, 往往疯狂掠夺自然资源, 即以资源换生存。这种经营理念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也使得企业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 而弱化的经营战略、营销策略等核心竞争力, 使得企业抵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渐减弱。儒家哲学不仅强调“不违农时”思想, 更以“天人合一”作为核心生态伦理思想。这一哲学理念可有效遏制企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提高企业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同时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 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儒家管理哲学的局限与改造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是我国哲学发展史的奠基学说。虽然其历经两千余年的文化洗礼, 仍然历久弥新, 但要融入当代经济社会, 也不能全盘接收, 而是以当前国情为基础, 有策略、有侧重地继承、融合和发扬。一方面,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汲取儒家思想精华;另一方面, 遏制儒家哲学中的消极思想, 完善不足, 使之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其一, 粹取精华, 完善不足。正如上述分析所言, 儒家哲学思想诞生于自然经济条件下, 成长、成熟于封建经济条件下,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 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继承, 而并非照本宣科、机械性地全部运用。用辩证思维来看, 儒家哲学思想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其积极、进步的一面, 固然对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但其消极、腐化的一面, 也对经济发展形成了桎梏, 对企业管理也同样起到消极作用。故对待儒家管理哲学, 应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其二, 设定条件, 制度保证。任何思想、制度的运用, 都需要相应的制度为保障。对于儒家管理哲学来讲, 探寻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进路问题, 则需要设定相应的条件。一方面强调社会认同, 为儒家管理哲学的推行营造氛围;另一方面规范社会制度, 尤其作为企业来讲, 严格的经营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要运用儒家管理哲学理念, 首先要通过企业制度、社会制度来克服儒家哲学中的消极因素, 减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阻碍, 其次要通过制度来发扬儒家管理哲学中的积极因素, 发扬儒家“仁”“信”等哲学理念, 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现有企业管理制度合归一处、充分融合, 成为企业长效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 儒家管理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干, 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 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在新常态发展环境下, 儒家管理哲学仍然凭借其特质, 成为中国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核心。尽管其在当代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其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存在异质同构、互补互助的多重关系, 但只要做到“去糟取精”, 并构建完善的社会制度, 即可使其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大放异彩。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奠基学说之一, 其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 是我国璀璨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哲学特质, 不仅影响了中华文化道德观念与社会行为准则的构建, 也对现代企业管理形成了深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企业身上窥见一斑。但将其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存在局限性, 必得“去糟取精”、建立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方能找到其当代进路。
关键词:当代管理,儒家哲学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
[1]高悦敏.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16) :155-156.
[2]杨伟祖.交汇共生谱写永恒[J].人与自然, 2013 (07) :4.
12.哲学家小故事五年级 篇十二
我们的“哲学家”教我们数学也有不少时间了。他来学校穿着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天天一个样,一件深绿的外套加上一双整洁的运动鞋。我想他也是个很爱干净的人吧,在上课前,我看到潘老师的u盘总是用塑料袋细心地包起来。如果是额哦,能放哪儿就放哪儿,哪里会想到这些呢!
说道数学课,这潘老师的课总是让我有兴致,很轻松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在上课时会时不时地开点玩笑。碰到不听课的学生,他也尽量不发怒,也会用带点幽默的语气来解决这些事情。除了这些,潘老师上课时非常认真、负责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是一点也不马虎!
而说他是一位数学老师中的“哲学家”,是因为他在教授数学时,总是加上一些富有内涵,有哲学思想的句子。最经典的句子就是这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事赏识的过程。”每想到这些,总觉得里面包含了许多知识和道理。我认为,这些话的创造者也应当算是个哲学家了吧!
这些潘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我看来,是非常的具有特点的。上课下课,同学们也总是模仿潘老师非常形象经典的动作。拿起中指和食指,点两下,说:“数学,是赏识的过程!”这还真是惟妙惟肖啊!
13.哲学小故事及其哲理 篇十三
杭州岳王路以前是个淘古董之处,大家也明白,这里真正的古董凤毛麟角,大都是以假乱真的仿制品、赝品。李先生就在岳王路的地摊上发现了一颗珍珠,个头比较大,嵌在一只颜色灰暗的银戒指上。摊主报价1000元,分文不还。
李先生一看这颗大珍珠,就哑然失笑:按照这样的个头来讲,绝对不可能是1000元,应在万元以上,甚至更高。李先生将珍珠取来,仔细观察,再次确认这是一颗假珠,因为这珠子表面圆润,没有一点瑕疵,这样的珍珠大都是人工加工出来的,方法是将小珍珠研磨成粉,然后添加化学原料将其黏合,成为少有缺陷的假珠。
摊主见李先生也是内行,便不说诳语,坦言是从一文物小贩手里收购来的,才花了300元。他对珍珠鉴别也有研究,自然知道这定是假珠,真珠不可能如此完美。摊主说,如果李先生喜欢,可以400元转手。
李先生便称自己从不收藏假珠,婉拒了。
此事过后,李先生便忘了。前年,李先生赴江苏参加一个藏友会,席间有人得知李先生是杭州人,称自己也在杭州待过,他在杭州最大的收获是以500元的价格在岳王路买到了一颗真珠,现在市价至少在3万元以上。
李先生要求藏友取来一赏。待李先生看到这颗珍珠,不禁大吃一惊:这珍珠太熟悉了,就是当年他在岳王路上看到的那一颗。于是他求证藏友购买地点、时间和摊主相貌,结果一一吻合。藏友说,当时他也因为这珠子十分完美而认为是假珠,但又不敢确认,于是花了500元买来权当研究,珠子到手后,请了业内权威专家鉴别,专家们意外地一致判为真珠,认为价值至少数万元。
李先生从江苏回来后,嗟叹不已,承认自己马失前蹄,悔之不及。
14.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十四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在这些哲学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老实说,尽管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叙述哲学故事,但要在这本书里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亦非易事。我们只是鸟瞰哲学王国的轮廓和掠影,感受哲学的绮丽与神奇,在哲学的恢弘殿堂里沐浴智慧的些许灵光,就这,已经是十分的庆幸与满足了
15.哲学人生小故事 篇十五
慢慢与之攀谈,知晓他是上山来捉蝎子的。捉了蝎子可去城里卖钱,他给我讲,家中贫困,妻子患病,儿女上学,每天傍晚都要上山捉蝎子,直到深夜。果然见他身上背了一个大手电,于是问他:“不会有危险吗?”他笑,对我说,曾被蝎子咬得中毒昏迷,也曾在夜里下山时摔进山沟,更曾路遇劫匪。又问他怕不怕,他说:“习惯了,怕也得来,一个人在山里,就大声唱歌,一唱起来,什么害怕的心思都没有了!”
和他告别,走出不远,又听见了他的歌声。山中虽无草无树,可我却听到了最直入心灵的声音。
春节前的火车站,人山人海,排在长长的队伍中,售票窗口如远在天涯般难以接近。
我前面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同样没有买到票,都是满脸着急的样子。忽然,听见那女孩喊:“谁的车票丢了?我捡到一张车票!”
人们都围拢过去,此时的一张车票,千金难求。于是许多人说自己丢了票,女孩却聪明地问:“你说说是到哪里的车票?什么日期时间?多少钱?”人们往往哑口无言,或者回答不正确。终于,一个憨厚的年轻人一脸着急地挤到近前,说出了车次起始站以及时间和票价,女孩把票还给了他。
人们散去。女孩对妈妈说:“正是到咱家的那趟车呢,我正好认识那些字。妈妈,你不会怪我吧?”女人温柔地笑,抚了抚女孩的头:“好孩子,你做得对啊!妈答应你,不回家过年也给你买新衣服!”
看着周围一张张焦急冷漠的脸,心里忽然就温暖起来,连不能回家的烦恼也被驱散。
在哈尔滨火车站前,遇见两个乞丐。其中一个是残疾人,坐在地上,一条腿变形得从后面绕在脖子上,让人不忍久视,面前还放着一个纸壳,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些艰难以博取同情的话。另一个乞丐却看起来健康无病,只在面前置一纸盒,那纸盒中,零星可数的硬币和角票,而另一位的纸盒里,却快要盈满。
再度经过这两个乞丐,状况依旧。此时行人渐渐稀少,只见那个残疾乞丐将盒里的钱倒进胸前的一个旧书包里,然后伸手将盘在脖子上的那条腿搬下来,在我惊愕的目光中起身,用力跺了两下脚,大踏步走了!他竟然不是残疾人!而另一个乞丐目睹这一场景,没有丝毫的感情波动,也收拾着东西要离开。
出于好奇,我走上前问:“你看见了吧?要像那样才能要到钱呀!就算你学不会那一套,看你身体不错,大可以干些活赚钱呀!”他看了我一眼,大口喘了几口气,脸色变白,费力地说:“我不想那样要钱,也不敢花那样要来的钱。我本来就是在工地上千活的,工伤,砸伤了肺。他们给我治了病,可是再也出不了力了,更不能干活了,我只想要些钱回家去!”
遇见过无数的乞丐,唯独这一个,在我心里留下了最深的印痕。
还有一个老者,是在火车上遇见的。当时车上摩肩接踵,人满为患。摇摇晃晃的时候,忽听一声暴喝:“你干什么,还不住手!”精神为之一振,抬眼望去,那老者须发皆张,手指一年轻人,怒不可遏。而那年轻人正飞快地把手从一个女人的包里缩回来。小偷似乎恼羞成怒,骂道:“老家伙,多管闲事没有好下场!”
老者凛然不惧,厉斥:“你这种人还有什么资格嚣张?是谁把你养大的?又是谁教育你的?给我滚远些!”小偷犹自骂了几句,却是终于仓皇逃窜。
【管理哲学故事】推荐阅读:
稻盛和夫管理经营哲学11-28
2015电大管理哲学网上作业109-22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案例10-08
现代企业管理的哲学反思论文11-27
关于虫子的哲学小故事06-21
驴的哲学-心理小故事12-06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11-06
文化哲学还是哲学文化10-04
《哲学改变你的人生》哲学读书笔记11-24
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角看杜威道德哲学理论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