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共12篇)
1.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一
如何弥补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一步流动,农村“留守孩子”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正在扩大的群体。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最薄弱的环节,对这种特殊群体的教育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道德、行为观念,人格塑造上存在一些偏差,一部分已成为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建立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体,以学校心理教育为主导,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保驾护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
一、家长给予关爱,培养亲情。
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一缕春风,能温暖孤独的心田;爱是一团火焰,能融化铁石心肠。父母可通过打电话、回乡探亲、假期接孩子一起生活等方式,适时表达爱孩子的心曲,让孩子感受亲情,感受父母爱的无私和深沉。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孩子心灵深处的声音,从心理上关爱孩子,在行为上纠正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树立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二、学校从心理着手,矫正留守儿童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要教育好他们,得从心理入手。学校应派专任教师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困难,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建立“心理健康卡”和“成长记录档案”,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及时干预,正确引导,让他们亲近老师,信任学校。除了语言上的交流,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比如家访,深入他们的内心,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还有教会学生以书信、电话的方式主动和父母交流,把学习和生活的苦乐告诉父母,让他们有情要抒,有感要发。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3.政府专项研究,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是近期的现象,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
首先,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规范公办学校拒收外来民工子女和对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的现象,让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就近入学。其次,帮助农民工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可由政府出面组织电台、电视台为农民工举办专门的家教节目,开办教育热线,或周末举办大型义务讲座,提高农民工科学教育的理论,教会他们科学教育的方法。第三,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儿童托管中心,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义务心理咨询,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网吧,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教育公平则意味着社会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每个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石花一中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二
1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009年教育部对全国33所高校亮出招生红黄牌, 2010年教育部又对全国9所高校出示招生红黄牌, 这也说明上述一些学校的统计工作做得不够认真细致,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教育部每年根据各校报送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掌握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 并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高校责令其限制或停止招生。如果领导重视, 统计人员发现该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并及时改善条件弥补差距, 就不会出现红黄牌的结果。高校统计往往被认为只是填写报表的简单工作, 而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关系, 不能为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因此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 高校统计工作分散和无序, 在不同程度上把统计工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 处于被迫完成上级报表的应付状态, 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领导重视度不够。统计工作没有领导关心, 统计数据不被重视, “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管理中, 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不够。只有到学校因为相关指标出现问题被问责时, 统计工作才会被想起。
(2) 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统计队伍不稳定。高校缺乏专门的统计机构和完善的统计网络, 统计手段落后, 统计规章制度不健全, 统计人员的配置不足, 绝大多数高校统计人员身兼数职, 工作既辛苦又烦琐, 统计人员调整频繁, 队伍不稳定。同时, 多数统计人员业务上不够精通, 真正是统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很少, 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复杂性, 造成统计工作规范化的薄弱, 统计质量低下, 根本无法对有关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把关, 更谈不上作出高质量, 高水平的统计分析和科学的统计预测。
(3) 统计数据失真, 无参考价值。一是统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人为因素干扰, 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为了办学条件指标满足教学评价要求, 避免被亮“黄红牌”, 一些高校领导授意统计员修改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学校部门不配合统计工作, 使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得不到切实保证, 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4) 统计自身功能发挥不够。统计自身功能包括统计功能和管理功能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统计员认为统计的任务就是收集数据, 填报报表, 应付上级单位检查, 不主动开展统计分析, 也没有将统计信息提供给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 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统计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许多统计员缺乏综合管理的概念, 主要表现为: (1) 统计基础工作管理不到位, 不重视基层统计台帐及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2) 数据归口管理不到位, 学校的统计信息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指标口径, 各个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 各自为政, 数出多门, 既造成重复统计, 又严重影响了学校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
2 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对策
2.1 领导重视, 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前提
原国家教委《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 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经常督促检查, 具体指导, 要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以保证教育统计工作顺利进行”。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高校统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仅靠高校统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要对统计工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工作上给予支持, 人员上给予保证, 才能促使统计工作者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 使之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统计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首先, 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高校统计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学校各单位配合抓。其次, 学校领导要定期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 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政策支持。第三, 学校领导要带头提倡说真话、讲实情、报实数, 为统计工作者营造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环境。第四, 学校领导要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保障, 为统计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统计环境。
2.2 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关键
第一, 要保持高校统计队伍相对稳定。各高校必须按有关规定, 根据本校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 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各高校不应随便裁减、调动统计人员, 为统计队伍的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教育统计工作, 而且还要组织、协调本校各职能部门做好各项专业统计工作。第二, 要加大统计培训力度, 全面提升高校统计人员整体素质。目前各高校统计人员新手多、且大多为非统计专业人员, 统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高校统计人员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 也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而高校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教育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把统计专业知识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 组织高校统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培训, 同时要对统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确保高校统计的质量。第三, 学校领导要关心统计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要培养统计人员热爱统计、献身统计的敬业精神;培养他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培养他们勤奋、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稳定统计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统计法制观念, 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障
依法统计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手段。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 只有依靠法制的手段, 才能强有力推进。各高校可依据《统计法》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统计制度来约束和激励统计人员, 使高校各项统计活动都纳入制度化轨道, 使单位统计工作有法可依, 规范统计工作, 尽量减少统计造假者施展空间。一要加强普法宣传, 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强重点人员的统计法制教育, 让他们学法、守法、用法, 勇于用《统计法》排除各种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 敢于保护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善于用法律武器提高数据质量。三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 使他们严格遵守《统计法》。四要加强统计监督, 对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公开曝光。
2.4 完善统计自身功能, 为高校发展服务
强化统计职能, 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统计资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教育统计的职能逐步由数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和监测型转变。统计部门是学校的统计信息中心, 占有大量统计资源,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使其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功能, 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满足和适应管理者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需求, 是统计工作为高校发展服务的重点。加强统计分析, 从数据利用的“深度”强化统计职能。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统计资料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预测其发展趋势, 监测其发展状态, 作出结论和推断, 提出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建议。只有通过统计分析, 才能将一笔笔的数字转化为深层次的有效信息, 进而起到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的作用。因此, 做好统计分析是统计数据实现其功能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一是定期开展常规的统计分析。如利用当年的《高等教育基层报表》,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进行测算, 分析哪些指标达标, 那些没有达标, 没有达标的指标缺口有多大, 联系业务部门, 探讨相应措施, 提出合理化建议, 让领导及时了解学校现状, 掌握第一手资讯。二是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学校的发展态势, 监测计划执行情况和运转态势, 提出前瞻性预测。如笔者对“十五”期间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分析, 发现合并后学校在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的同时, 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师资培养带来极大的压力, 师生比高居不下, 师资质量有待提高;生均办学条件指标严重不足等, 从而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预警, 这为学校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根据学校定位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学校在同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如根据教育部每年印发的直属高校基本统计资料, 对重要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得到学校的这些指标在高校中的排名, 让领导“知己知彼”, 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四是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查和分析。如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 也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可以关注市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收集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向进行跟踪, 根据市场需求, 对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等提供参考。
总之, 高校统计工作作为高校管理一部分, 高等教育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自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长,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计工作应符合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积极跟踪高校的发展, 收集各种统计数据, 及时汇总归纳、认真分析, 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个大职能, 为高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钢.高校统计工作初探[J].中国统计, 2002, (10) .
[2]马建堂.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法制保障和智力支持[J].中国统计, 2009, (5) .
[3]粟秦.新形势教育统计问题探析[J].中国统计, 2005, (3) .
3.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64-04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庞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农村教育发展的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
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1.5亿,这些人员的子女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 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当前看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长远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展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他们的监护模式大多属于只管养、不管教的模式,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② 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关爱和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两千多万“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些儿童不仅不会有美好灿烂的童年,而且一旦他们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甚至问题公民,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农民工抛下孩子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他们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外出打工。大多数父母在赚钱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收入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将孩子带到城市学校就学。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教育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村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使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能够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使“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就当前来说,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换句话说,教育公平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处理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可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缓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矛盾,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父母监护的缺失,一方面使得“留守儿童”较早地学会独立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处在受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较高,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儿童;另一类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儿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后一类情况的“留守儿童”占大多数。③ 并且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存在入学率低、学习时间少,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等许多问题。
1.在校率低且留级率高
从统计数字看,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在校率是很高的,约在96%以上,表明“留守儿童”基本都能接受小学教育。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④ 由于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无力,加之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客观上为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学以及辍学提供了理由和机会。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从城里的打工子弟学校返回家乡学校读书,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不好,所以“留守儿童”的留级比例不断增加。
2.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65%的“留守儿童”不得不到外村学校上学,⑤ 上学路途相对来说比较远,加之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未成年人缺乏防范能力,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等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以及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隔辈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方式,即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相反却需要“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逆向监护不但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而且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模式是只管养、不管教,监护人通常只求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很少注意对孩子们的监管、约束和引导。因此,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大多数学校仍是“应试教育”,学校全力以赴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修养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和老师在关注知识的时候,往往淡化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极易导致问题儿童的产生。⑥
5.厌学且学习成绩差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不佳。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滑坡。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作业的情况。
6.“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 ⑦
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边远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弱。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管理。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管理和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耐心,常用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管理,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从而逃学、辍学。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对现行的相关制度提出了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确保“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父母加强与留守子女的交流外,变革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等是关键。
1.农村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农村学校是 “留守儿童”的教育环节中的关键一环,“留守儿童”应当引起当地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⑧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规范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度,从上课到食宿都由学校统一安排和管理并建立责任制,对管理人员采取激励和奖惩并重的措施。这样能有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消除一些安全隐患。对于寄宿儿童定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档案内容包括其家庭情况、“留守儿童”在校情况、父母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等等。一方面方便学校全面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在进城务工父母大量返乡的时候,学校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把档案记载的情况反馈给“留守儿童”的父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形成学校和家长的互动,有利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第三,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缺。代理家长主要由任课教师、退休教师、以及学校发动的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学校负责对代理家长进行多方面培训,包括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压力等。建立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定期交流制度,有利于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进行及时的开导,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对于担任代理家长的教师可适当提高其待遇,并可考虑适当减轻教学任务。
2.建议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从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支持,尤其要在政策上向“留守儿童”比例偏大的学校倾斜,这样能够使农村学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进行“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第二,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制定地方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去支教,这种措施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又可以利用大中专毕业生知识面广的优势,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第三,清查学校周围的商业网点,包括网吧、书店、录象厅、小食品摊贩等,防止一切危害儿童的不道德行为发生。
3.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
变革社会管理制度,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而导致他们“留守”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为“留守儿童”进城提供制度保障实在是刻不容缓。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医疗保险、工伤险和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并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使他们有能力带子女进城读书。
第二,彻底取消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性收费,监督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收费情况,对于仍然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的学校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改革人口管理政策,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并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务工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确保农民工子女随父母上学后,享受与务工地学生同样的待遇。
注释
①④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1、72页
②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浅析》,《经济论坛》,2007年9期,第131-132页
③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第117-120页
⑤胡朝阳,张振乾:《1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农民之痛中国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报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4期,第36-38页
⑥孙志飞,鹿存礼:《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70-71页
⑦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2期,第14-16页
⑧鲁秀美,李培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黑河学刊》,2007年第1期,第126-128页
作者分别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
4.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四
赵国泰何晓燕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侯川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730711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hnzgt@126.com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为了跟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步伐或者实际生活的需要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但是,截至目前,有能力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城市就读的农民工还是农民工大军中极少的一部分,或者,自己父母亲务工的城市还无力提供适合他们就学的环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农村,和他们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或者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模式、成长过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将给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解决或缓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种种问题,对维护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和诱惑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或走上其它极端不归路的案例也不少。
2、心理人格问题。据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情绪不稳定。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但又很不情愿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3、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经常盘问或管教过严,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4、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如果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就更难得到辅导。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而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极不理想时,比普通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而这种心理压力也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对策
要解决或缓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种种问题,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推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政策原因;另一方面构建留守儿童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为留守儿童创造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
1、从政府的角度讲。对于现存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力量不够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留守儿童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因素,各方面形成合力,有效地帮助他们成为健康人。具体做法包括: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更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使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他们在同龄群体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及时与孩子交流、沟通,并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
2、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是我国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儿童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方面、经济方面、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方面。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加以指导、关心、教育。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教育,将错误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尝试经常性的通过多种方式和孩子交流,阶段性的写信给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如何辛苦,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用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3、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象;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更能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学校还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并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教育。通过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
4、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根据社会教育的特点加以有效利用,对留守儿童加以正确引导。让留守儿童乃至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5.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五
李幸福白军峰
摘要:国际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比,观念和手段显得滞后。认真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健康上进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迫切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2008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2亿。中国网民中,以18岁到25岁的青年居多,大学生成为网民的主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上既有对大学生成才成长有益的内容,也充斥着大量的不健康内容。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有限,政治敏锐性和辨别能力不高,在一些消极、极端、甚至反动信息的影响下迷失方向。同时,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元化,最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因此,互联网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无疑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项迫切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早已深入到校园各个领域,从图书馆到学生公寓都接入了网线。网络在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但负面作用不可忽视,主要有以下方面:
1、网上“灰色思想文化”传播,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近年来,商业化的网站大幅度增加,商业机构为了牟取更多利润,想尽一切方法吸引网民。特别是利用一些情色内容、网络游戏来招揽网民,使黄色的、迷信的等腐朽文化在网络广泛传播。很多大型的合法商业网站,甚至是门户网站,都充斥着宣传八卦新闻、情色笑话、小资生活、网络情缘交友等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像鸦片一样诱惑青年人,腐蚀大学生的思想。有调查显示,约20%的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受到了不健康内容的干扰,并对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2、互联网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负效应日益突出,对他们的健康成才造成不利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比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等,当这些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很多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就渐渐沉溺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在虚幻的网络世界找寻自我,而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有77%的大学生以聊天作为上网的首选功能,而聊天的内容则主要是无主题的闲聊和纯感情的交流。同时,有一些学生自接触网络后,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或聊天或打游戏,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快速膨胀的网络资源信息,对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十小时以上,这一特殊群体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渐渐与同学、社会疏远,产生孤独、自闭、消沉情绪,甚至对网络产生依赖感,对他们的健康成才造成不利的影响。
3、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方式进行各种政治文化渗透。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图谋一直没放弃过。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多数不能直接浸入他国民众,而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的屏障作用已经消失。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对普及,目前
在国际互联网上英文信息要占到全部流通信息的95%,它们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极力向世界各国倾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如果说在殖民时代,西方列强是靠商品和武器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文化渗透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它们靠快捷方便的网络传播就能够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另外,“法轮功”邪教组织也利用因特网上大肆传播歪理邪说,从精神上毒害学生造成恶劣影响也不可忽视。
4、思想政治教育还未能完全占领网络主阵地。由于不少高校思想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限,对网络教育的特点了解不深,造成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化虽然早已形成,但许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比,观念和手段都显得滞后。内容单一,互动性少,对学生以宣讲性为主,从而造成现阶段思想政治网站的访问量过少,影响的范围有限。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大多通过一些网页的链接,仅有15%的大学生曾经从思想政治类网站主页上获取过信息。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络建设没有能够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没有形成自身所应有的影响力,没有成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指南针”和“领路人”。
二、新形势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建立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不断提高点击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红色网站)应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要办就办出品牌、办出特色、办出权威、办出水平,不断增强针对性,不断提高艺术性,不断提高点击率,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一是要用健康的思想文化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接触“灰色思想文化”的时间就会减少,就能大大减少“灰色思想文化”对他们的危害。例如,可以开辟网上有奖比赛、网络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征文、flash大赛、网上校友录、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等等。有条件的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开设一些网上的健康社团和栏目,唤醒学生自身的觉悟,调动他们追求健康网络思想文化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是与“灰色思想文化”斗争的重要武器。
二是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思想问题。思想政治网站要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点,在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学生关心的方面提供便利。帮助青年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主要实际问题是“成才”与“就业”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收集,分门别类,在网络进行解疑释惑。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提供全面、及时、精彩的网络信息,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建立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学生自主开发和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亮点网”。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常常由于怕别人知道而不愿去看医生,便把目光投向网络。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谁也不知道发言人的真实身份,我们就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上网。如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该校百度贴吧上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疏导。当老师的力量有限时,还可以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较好地解决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高校还同时应该开设心理咨询的网站,通过网上平等坦诚的交流,缓解或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与心理的冲突。
3、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增加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重要特点之一,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之一。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高校要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易传播、易交流的特点,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通过BBS、聊天室、QQ、E一mail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老师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一些帖子,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利用网络为同学们排忧解难,使问题及时解决。只有真
正起到为学生服务的作用,才能吸引广大同学的注意力和兴趣。
开办网上“虚拟班级”也是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设班级主页,建立起“虚拟班级”,以辅导员所带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辅导员可以通过BBS、聚会中心等发布信息,组织同学开班会,与同学们探讨思想教学管理中的案例,并将同学们提出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收集起来,与有关教师或部门沟通,在同学过生日时,贴上一些生日快乐的帖子,表达同学的祝贺之情;在班级组织参观和实践活动后,会将相关照片、体会文章等上传到班级主页。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会加强了对班级、对同学的关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4、搞好网上“舆情收集”,使之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构筑正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等学校加强对校园网论坛、聊天室的实时监管,结合网络双向互动的特点,以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为信息员和网上评论员,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形成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强势。建立网上舆情收集机制,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为学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同时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5、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特点的网络教育专业队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当务之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不仅要求教育者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熟悉网络专业技术、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选派骨干,从网络专业人才中挑选优秀人员,强化培训,组建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由专职教师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信息员队伍,捕捉、反馈信息,了解和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总结校园网络论坛上的主要观点,从中发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若干倾向性问题,提请有关部门注意;传递学校工作意向,对一些难以对付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正面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共同营造网络舆论氛围,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尽量抵制负面效应,以利大学生健康成长。
6.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六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同时,建立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很早就引入了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得到迅速发展,从引进计算机的体验性的尝试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林立的局面。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根据需要开发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基于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过程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 只是觉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校园网等基础设施, 忽略了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2)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误区。目前高校各种林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按功能划分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它以日常事务为中心,使教育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够,网络利用的程度也仅限于适时传递的层面上,未能充分挖掘系统内储存的系所信息、专业信息、教师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基础数据,数据挖掘能力肤浅。其实它只是一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管理。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流程中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使用,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使信息需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各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也相当高,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无法统一。
(3)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低。信息素质是人们认识、获取、创新开发、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校内校外信息之分,有纵向横向信息之分,有静态动态信息之分。但目前, 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对收集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传递交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不够,不善于用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各类信息混杂,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因而信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4)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财务、科研、人事档案等,但内容只包含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其涉及的面比较窄,而相对于整个学校有关的全部信息来说,它们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上,因而又显得很分散;单个系统本身功能不完善,比如教学管理系统,其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教学进展、设备利用效率等都未能适时地反映。
(5)资源同步、共享性差。由于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建设,缺少互操作能力,致使其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比如教务处有时会需要学生处的一些关于学生资源的信息、校新闻部会需要各二级学院的一些动态新闻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多系统多次输入等,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同步,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次重复建立和不一致的局面。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②因此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变“管理本位”为“教学本位”、变“结果处理”为“过程监督”、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反映适时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教学决策和教学咨询提供依据。
2.2 建设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速,校园一卡通是今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是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标志。“校园一卡通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的建设,使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达到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从而使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不同部门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纵横方向上的流动与共享, 使网络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使用的信息共享平台。
“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全校主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成为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准信息,一卡通的学生和教师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基准,统一身份数据库的信息变动能够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字典,整个信息化校园中关于用户和行政组织的数据都统一存放在身份认证系统中,并且由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进行管理,保持数据同步性;而校园门户网站则将信息处理的能力扩展为对所有数字对象和信息进行获取、分类和组织,建立索引,并提供转换、过滤、聚合和检索的能力,实现信息的目录和内容的有效管理,从而让师生更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与各类MIS系统(如管理、科研、行政、后勤等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互通,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就由“数据库”和“各种应用功能”组成。系统可以按需求不断扩大数据库和增加各种应用功能。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应用功能的不断联动下, 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 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 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又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这样不断循环, 最后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多站点和多部门信息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许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避免了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动态实时地反映职能部门运作情况和统计分析数据,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3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为本,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层制的管理制度, 而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提供技术应用的部门,这样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层次重叠, 工作效率低。改变现有的以业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由网络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统一负责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充完善学校校园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现代办公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沟通信息,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同时,不断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与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形成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的校园公共平台。
2.4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三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具备与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息化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走专业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道路,③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全校员工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全校员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轮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培训内容,分阶段、分层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和多媒体教材制作等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业务培训,提升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使其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对进入各级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基本信息素养的考核,以此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5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组织制定、发布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实质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ISO9000 族标准,ISO 认证是国际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采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体现对全(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9页)过程的控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ISO9000 系列标准强调服务意识,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注重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具有群众监督和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措施, 客观上消除了管理由于无序而产生的责任推诿, 保障管理的落实和有效性。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构建过程, 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必须从全校一盘棋统一考虑,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深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一致,使学校工作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系统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科研计划项目(面上项目)(X08M051)
注释
7.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七
1“双师一体化”教师的内涵
职教师资这种新型师范教育的推出, 旨在适应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带来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需要, 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走出一条有合格师资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3]。
“双师”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 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根据素质教育目标下职业教育对专业师资的素质构成分析, 理想的职教教师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一体化”的整合状态。因此, 职教师资应从强调“双师”教师发展为“双师一体化”教师。所谓“双师一体化”教师, 是指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 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及表征其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务, 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的专业课教师[4]。
2 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双技能要求
双技能即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 是职业教育技术性的必然要求。它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力、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技能、实验能力、训练课题的设计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市场营运能力。专业技能要做到“一专多能”, 以适应职业教育专业快速发展和岗位变换之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当前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也是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愿望。为此, 我校每年都承担全省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因此, 作为职业学校未来的专业教师, 在当前应重点具备两个能力, 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评价能力。
3 我校职教师资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培养目标不到位, 技术性、师范性不平衡
职教师资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 而这种教师的基本质量规格就是“双师”, 技术性与师范性平衡发展才能确保“双师一体化”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对普通教师而言, 职教教师的素质构成更为复杂, 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 还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 了解第一线的技术应用现状, 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因此, 教学实践中技术性、师范性的平衡关系十分难以把握。
3.2 教育类课程少, 课程设置欠特色
根据学校关于教学计划修订的指导意见, 目前职教师资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教学论三门必修课, 以及教育技能一门选修课。教育类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5.7%, 大大低于教育类课程应占总课时20%~25%的比例要求[5]。教育类课程偏少, 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 无法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导致学生到职业学校后不会教书, 许多理论知识用不上。
3.3 缺少职教师范文化氛围, 教育情景散淡
在教学过程中, 同一专业方向下的相同课程往往由同一位教师讲授, 虽然机械专业和职教师范的培养方向不同, 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样, 考核的方式也完全相同。在学科建设中, 由于职教师范的先天弱势, 没有教师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职教师资教育文化氛围的缺失和教育情景的散淡, 不利于未来教师综合素质的养成。
4 完善我校职教师资教育的对策
4.1 制订“双师一体化”标准,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我校才开始起步的职教师资教育, 应该结合省情、校情制订《兰州城市学院“双师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标准》。以职技高师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 以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双技能”要求为依据, 制订实施《兰州城市学院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规范》。这两个教学文件的制订和实施, 可以使“双师一体化”培养目标具体化, 教学活动实施规范化, 从而科学把握职教师资培养中技术性和师范性的平衡问题。
4.2 完善教育课程, 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教育类课程的学时, 丰富教育类课程的科目, 整合开发新课程, 体现“职业性”。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调整, 将课程设计的重点确定在重视创新思维能力、职业行为能力、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的运用能力, 以及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上, 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新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职教师资工作的“职业性”。
4.3 完善教学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
将分散在各系的职教师范学生集中组成职教师范系, 保持任课教师的相对稳定并集中到职教师范系, 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师范意识, 促进学生教师行为规范的自觉养成。同时, 对实践技能训练实行课程化管理, 做到“五有”, 即有教学大纲, 有教学计划, 有训练教案, 有训练日志, 有考核标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积极采用案例式、项目教学及现场实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通过讨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如何学,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相应课程内容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以强化学生的师范意识。
4.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保证实践环节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职教师范教育具有教育环节的实践性特点, 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能把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智能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能做出标准性示范。因此, 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应完整地包括设备配置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设备配置应遵循“一个兼顾、三个同步”的原则, 即专业技能训练与教学技能训练设备配置兼顾;训练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要与企业生产水平和教学技术在职教中的应用同步;设备的投入与训练项目的开发同步;设备的更新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使用同步。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一个合理、二个主辅”的原则, 即实践教师队伍应由指导教师与技术师傅两类按比例合理配置;来源上以校内正式教师为主, 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为辅;工作中以专职指导教师为主, 兼职指导教师为辅。
摘要:职教师资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双师一体化”的职教专业教师。本文基于“双师一体化”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双技能要求, 分析我校职教师资方向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善职教师资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职教师资,双师一体化,双技能
参考文献
[1]白继海, 等.“双师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P68-71.
[2]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 2007 (14) , 5-10.
[3]黄纯国, 等.“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0) , P10-13.
[4]何应林.一体化双师型[N].中国教育报, 2008-05-15 (03) .
8.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八
【摘要】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单元,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课堂遇到的新的问题,社会环境、生源情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们要主动求变,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教育学 高职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1-02
一、职教课堂问题分析
经调查与分析,导致职业教育课堂质量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源问题
生源文化基础问题是职教课堂效率低下的客观因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面临的强烈的竞争,生源年年减少而高校年年扩招,高职院校招生压力巨大,各职校一再放低分数线,生源基础知识严重不足,造成教学过程困难。
2.对职业教育认知问题
对职业教育认知不足,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因为此前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不够,难以认同职业教育,学生入校后缺少学习目标和长期规划,自暴自弃、游离在教学之外,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基本的校纪校规不被遵守,课堂质量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不得当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差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座谈会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质疑时有发生。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缺乏吸引力,是职教课堂中存在的主要的不当授课方式。
二、解决上诉问题的思路
短期内生源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学生的“低分”、“低起点”将会是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教师们不能一味抱怨,而是应该主动求变,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好教学准备,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重拾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精细高效的职教课堂。
(一)《标志设计的设计思维》案例解析
以我的《标志设计的设计思维》这一单元(《标志设计》第二章第一节)为例。课程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标志设计的思维过程。为此,在课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标志设计思维推演的拼图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听说一体的体会标志设计的设计思维。
我把课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课程回顾与导入新课”(约5分钟),“案例讲解”(约45分钟),“课程练习”(约30分钟)和“作业点评与总结”(约10分钟)等。第一阶段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第二阶段为案例讲解,又分为若干环节:(1)要求学生按分组在20分钟内完成5组拼图游戏,其中教师演示3分钟,每组拼图需要3分钟左右完成;(2)小组完成拼图后,进行分组讲解约15分钟;(3)教师总结知识点约10分钟;第三阶段为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案例,按小组进行设计构思演讲,每组3分钟,相互评价,约20分钟完成;第四阶段为教师点评,8分钟和下一段课后作业布置2分钟。在时长9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实践与思维表达占60分钟,每一组游戏、每一次演讲和听取演讲都是一次思维训练;教师授课时间仅30分钟,主要用于引导、总结与评价。
(二)应对策略
总结此次教学的成功之处,职教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知识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反复的练习中认识、认知和掌握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知识、交流心得、享受发现新知识的乐趣才是学习的本质。
2.细化课堂——精确控制课堂每一分钟
悉心打造精细高效课堂是成功教学的必经之路。充分理解知识、了解学生,精心备课引导教学,运用精妙的手法包装知识点、突破重难点,课堂上细心观察学生表现、耐心引导,课后用心与学生交流课程体验,虚心接受学生建议从而打造精细高效的课堂是成功教学的必经之路。
3.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并非固定的教学方法,针对实习情况,研究适用方法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了解知识是研究适用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否能让学生在课程中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嘴表达、听取同学观点、吸收教师的意见,是研究适用教学方法的标准;锻炼职业技能、逐步积累职业素养是适用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4.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课堂
高职院校的课堂应该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统一融合的课堂,不能只注重职业技能而忽视职业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意培育、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表扬学生的优点、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等方式帮助学生重拾信心;通过小组协作,职业扮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耐心指导让学生在积累职业技能的同时沉淀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杨欣. 高职课堂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亚太教育, 2016, (08).
9.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九
阆中市第三幼儿园 朱雪红
摘要:
幼儿园安全教育比较广泛:“日常生活、运动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保健、自救安全教育”等。《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总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事故发生,这些事故会对幼儿造成伤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幼儿园必须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感知、实践观察、学习的机会以及行为范例,帮助幼儿认知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通过训练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提高幼儿安全教育的质量。如何采取安全措施,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幼教工作者要研究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幼儿自身原因,幼儿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差 幼儿年龄小,缺乏安全知识经验,识别危险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加上活泼好动、好奇、好探索,在活动中对危险事物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如:幼儿在跑来跑去时,对迎面跑来的其他幼儿却不知要躲闪。有的幼儿在坐摇马时,不顾坐在后面的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等,都是幼儿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的表现。幼儿面临危险时不会保护自己,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而常出现的砸伤、摔伤、烫伤、骨折等事故的发生。
2、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偏差和过度保护,家长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且隔代抚养居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过多地对幼儿采取各种保护性的管理措施,很多事不敢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做一做,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忽略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失去了很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很少和孩子沟通,家长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忽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一旦孩子出事故,家长就束手无策。
3、有些幼儿园存在安全制度不严,管理不善
少数幼儿园没有把安全责任意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如:有些幼儿园食堂卫生工作不到位或者食物不符合标准而导致幼儿食物中毒。又如:有些幼儿园没有专职门卫或门卫管理不当,责任心不强,幼儿趁门卫不注意,溜出幼儿园而走失。这些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还有些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尚不健全,或虽有应急预案,但操作性不强,没有结合实际开展演练,包括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等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方面的演练活动。
4、有些幼儿园食堂、食品的卫生条件存在安全问题
少数幼儿园食堂硬件设施落后,食品进货渠道不规范;食堂临聘炊事员不断更换,个别炊事员无证上岗;食堂卫生设施较差,饮食安全有待加强。
5、有些幼儿园设施设备存在不安全隐患
很多幼儿园没有警报、监控系统。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如:大型活动组合器械、攀爬架、转转车、木马等玩具年久失修,多处锈蚀损坏,存在不安全隐患。
6、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消防设施落后、陈旧;消防器材数量不够;消防通道不符合要求等。
7、校园周边环境方面:有些幼儿园周边环境差,校园周围存在小摊小贩、无证经营一些不洁食品,存在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
二、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是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前提条件
幼儿园如果没有健全的安全制度做保障,就会将安全工作陷于口号,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预案,并定期、定人、定点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发现险情及时处理或向有关人员报告。建立领导值日、门房保卫制度、总值班制度、幼儿接送卡制度、卫生保健十项制度、食堂和食品卫生安全制度、食品留样试尝和检查制度等。还要建立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食物中毒预案、预防火灾、防汛抗灾、预防地震及重大事故紧急疏散等预案。制定园长、保教人员、医务、门卫、炊事、清洁工、财务等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有关制度及职责均形成书面并张挂上墙,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具体、责任到人。还要制定“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幼儿卫生准则”以及一系列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机制,使教师每月、每周、每日都有一个清晰的工作程序。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首先幼儿园应从加强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入手。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园长亲自挂帅任组长负总责,分管安全的副园长具体抓落实,教研组长、食堂管理员、保健医生等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年段,班级安全工作层层抓执行,形成全园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其次,在规划幼儿园工作时,应把幼儿园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计划。要经常召开安全专题园务会议,分析幼儿园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促进安全工作扎实开展,营造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2、签订安全责任书
首先为确保安全工作责任的落实,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每学期开学初,园长与各类工作人员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使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实行层层负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年初有计划、有部署,平时有督查、有评比,年终有总结、有奖惩;其次,班主任还应与家长签订“家长安全管理责任书”,让家长明确安全教育和监督职责;再次,幼儿园还应与供货商签订“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责任书”,双管齐下,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强化幼儿园内部管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是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基础
1、加强门卫管理和校园监控
为了进一步加强园内秩序管理,首先幼儿园应严格执行门卫制度和外来人员的登记制度。凡有人来访,必须检查有效身份证件并认真做好登记,严禁可疑人物、宠物进入校园。建立“幼儿交接卡”制度,要求家长持卡接送孩子,督促门卫严格把好“凭卡接送”关。其次,校园出入口配备专职门卫值班,加强领导值班制度和一日活动巡视检查工作,全园配臵警报器,并做到24小时监控录像。针对周边道路拥挤情况,行政值日还要协助门卫进行监管,确保幼儿园周边道路畅通,保证家长和孩子的出入安全。
2、加强食堂卫生安全管理
幼儿园要制定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园长负责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食堂工作人员要持健康证上岗,每年体检一次。采购员要严格把好进货关,必须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严禁购买腐烂、变质食品进园。幼儿园应与各家供货商签订安全协议书,确保幼儿食品卫生安全。保健员要科学安排幼儿食谱和定期做好幼儿营养计算,指导炊事员科学烹调,做好干稀、荤素搭配,保证幼儿食物营养充足平衡,丰富多样。炊事员要把好食品的最后一关,发现不卫生、变质和过期等问题的食品必须立即报告,同时必须严把厨房关,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厨房,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炊事员除了做好幼儿一餐二点外,对厨房的刀、菜板、碗、盆、等炊食用具应做到生熟分开,餐餐消毒,冲洗干净。严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发生。
3、做好园舍、设施设备安全检查
幼儿园安全领导小组要经常深入一线检查,对幼儿园园舍、设施设备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如:幼儿园的水电、燃气等安全工作要求值班人员要天天检查,保证万无一失;对户外的大型活动器械要由专职人员负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勤杂工要对幼儿园的房屋、场地、玩具等经常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避免触电、砸伤、摔伤、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4、加强幼儿入园检查
老师不难发现幼儿入园时带有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意外事故的隐患。所以,必须利用入园接待环节,尽可能的清理幼儿带来的一些危险物品,如:小刀、玻璃片、别针、吸管等。
(三)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关键
幼儿正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好奇心强,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自我保护意识是幼儿产生安全行为的基础,然而大多数幼儿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遇到问题时只会求助于成人,很少甚至没有自己想办法解决。孩子的探索精神、创造才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渐渐丧失。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安全教育周这一契机,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活动,将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让孩子学有所乐、乐有所获,让知识与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幼儿主动去发现、去学习、去总结一些应急防护的知识以及简单的自卫措施。如:
小段主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小明和陌生人》,向幼儿介绍迷路时或陌生人带走自己的自救方法,教育幼儿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开展“危险的地方”、“遇到意外的时候”安全主题活动,教育幼儿应该怎样注意安全,避免危险,遇到危险时不慌张,能够沉着应付,采取应急措施,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开展“摔伤了怎么办”、“小纽扣不能吃”、“杯子里的开水泼了”“吃错药了”等故事向幼儿介绍烫伤、烧伤、出血及出现意外事故的自救方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设计活动“生病以后”,通过观看情景表演,让幼儿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以免耽误病情;教育幼儿“不玩尖利的东西”,可以设计“手指划破了”,通过观看图片,让幼儿讨论“手指为什么会划破?手受伤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手受伤后该怎么办?”然后让幼儿实践操作,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利物的方法,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
中段可以开展食品安全主题活动,通过故事《小猪生病》、《不吃太多的甜食》,情景表演:不乱吃东西,讨论《为什么肚子疼了》、《注意饮食卫生》、《三无食品能吃吗》,让幼儿学会鉴别安全、健康食品,哪些属于“三无食品”,告诉幼儿不吃“过期变质食品”;让幼儿知道要吃干净卫生的食物,饭前便后要勤洗手,从小养成早晚要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引导幼儿通过自身观察,寻找和发现周围生活中的危险源,并把危险的地方记录下来,搜集废旧物品自己设计安全标志,提醒大家注意,当好安全小卫士。大段开展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为主的教育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发挥游戏的作用。如:设计“小海龟进城”的游戏情境,在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来来往往的十字路口,幼儿帮“小海龟”安全地过马路,在轻松、愉快的交通安全游戏中,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及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聘请消防官兵来园讲授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通过环境布臵、图片展览、讲故事、朗诵儿歌、观看动画影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火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火灾自救常识和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开展“我是小小消防员”、“发生火灾怎么办”、“紧急撤离”模拟表演,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身体验遇火灾自救逃生的方法和技能;开展角色游戏《大街上》,让幼儿懂得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及红绿灯的作用,走失时要找交警叔叔帮助,能说出父母姓名、家庭地址和电话;告诉幼儿火警电话“119”、医院急救电话“120”、报警电话“110”,同时让幼儿讨论“火警电话能随便拨打吗?”、“保护自己办法多”、“会打求救电话”等问题。
(四)家园配合,形成安全教育合力,是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保证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安全教育合力。而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必须经常强化不断培养,才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为了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幼儿园要重视家庭教育,开辟安全工作宣传栏和家教专栏、家长园地、“致家长一封信”、“寒暑假告家长安全书”、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分大、中、小段,将家长学校也同样分三个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小段开展《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段开展《注意儿童营养和饮食卫生》、《好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大段开展“交通安全常识”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让家长增长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幼儿自我防范安全常识》、《幼儿园安全须知》等安全内容。让家长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重点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延伸到每个幼儿家庭中。让家长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要求家长根据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且行为随意性大、自控力差的特点,注意教给幼儿一些应付意外伤害的方法,与幼儿园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幼儿安全防范工作。
10.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由于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比较短,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条件,在师资结构、来源渠道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采取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或开展国际间高职师资培训;增大扶持力度,走校企联合之路以及完善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等方法来加强和改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作 者:郭秀丽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刊 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2(1)分类号:G715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问题与对策
11.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临床护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因此,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护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通过采取针对性策略,解决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1 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部分医院在护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引起患者情绪出现较大波动,给患者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经验,对该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
1.1 对临床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背景下,“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正逐步被“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取代。然而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因受落后观念的影响,护理人员无法正确认识临床护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出现不重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的情况[1]。另外,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护理学等众多学科,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很难满足当前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1.2 缺乏详细的制度作保障 目前很多医院将重点放在了医院效益的管理上,缺乏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重视。另外,缺乏学习型制度的支撑,导致很多护理人员不愿学习护理健康教育知识[2]。同时,在奖罚体系、规范实施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略显不足。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大多为女性,工作之余还要做家务,学习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结果导致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更新缓慢,给其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1.3 医院保障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医院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工作负担较重,护理人员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上,根本无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护理人员待遇一般,因此没有多余的经费进行学习、进修,加上医院不报销学习费用,严重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医院未给护理人员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提供学习机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1.4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 部分医院虽开展了临床护理教育,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多数以说教为主,无法充分发挥护理健康教育作用。另外,由于缺乏创新和专业性,很多患者只是表面配合,无法激起患者参与的积极性,结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收效甚微。
2 改善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多数医院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水平,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其中。具体可参考以下做法:
2.1 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应充分认识到,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在治疗患者疾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此,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宣传,使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例如,医院可采用发宣传册、广播以及黑板报等形式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宣传,确保护理人员从内心认可、接受护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落实,真正担负起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同时,鼓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乐于接受与配合,为疾病的康复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鼓励学习,提高水平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涉及较多学科内容,因此,只有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掌握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3]。为此,医院应及时制定完善的学习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提升护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平台与机会。例如,可适当投入经费报销护理人员学习方面的费用,以调动护理人员学习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另外,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不断掌握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整体水平。
2.3 注重技巧,提高效率 患者性格、相貌、文化水平、职业、身份等有较大差别,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时应重视这些差别,适当应用技巧,有的放矢,以达到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目的。例如,可通过谈心的方式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为健康教育的实施做好铺垫。同时,为防止患者厌烦健康教育工作,护理人员应善于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激发患者的兴趣。例如,护理人员可借助相关设备,采用电化教育、图片教育以及书本教育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对于脾气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教,从细节上感动患者。例如,巡房时帮助患者遮掩被子等,走进患者的内心,做患者真正的朋友,以此实现提高健康教育效率的目标。
3 总结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在治疗患者疾病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为此,要求医院及护理人员高度重视。医院应认真研究医院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整体落实情况,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同时,护理人员一方面配合医院做好临床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归纳总结适合自己的健康教育思路与方法,保证健康教育工作顺利的实施,并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协颖.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47-148.
[2] 陈霞.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 64-65.
1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二
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范围不断扩大, 逐步打破了与大自然的和谐, 由此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地震、洪水、传染病等灾害频频发生, 使无数中小学生丧生或致残。我们的教育应尽快将灾难教育提上日程。
灾难教育是对国民进行的针对灾难的预警、防治和心理上的教育。[1]具体说就是对灾难的名称、分类、原因、特征、危害等一系列知识的了解;灾难发生前的预兆特点和避难方法;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逃生、自救和互救方法;灾后的心理调控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警示性的灾难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与生命, 在灾难来临时能从容应对, 可以引发社会公众对全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 调动人们努力认识自然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自觉和热情, 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的生命和人的未来为本。
灾难是指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伤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2]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种。自然灾难主要包括天文灾难、地质灾难、气象气候灾难、生物灾难等。人为灾难包括家庭、工作、疾病以及人为制造的环境所派生出来的各种灾难等。这些灾难, 对当事人来说, 大都具有不以意志为转移, 突发的、极富震撼性、摧毁性的特点, 常会造成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我国是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之一, 如洪涝、干旱和台风等气象灾难,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 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难, 都相当严重。另一方面, 我国又是世界上蒙受自然灾难最为深重的国家, 单就地震而言, 自1900年以来, 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 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3]在反思灾难应急状况和应对措施时,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青少年的防灾意识比较薄弱, 青少年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灾难防范、应急知识。让灾难来教训不如让教育来救命, 从小对青少年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有关灾难教育的制度、规范过于形式化, 缺乏可操作性
国家建议开展中小学生安全自护意识与能力教育的呼吁, 已经发出许多年了, 而且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确定为“学生安全日”, 并要求中小学都要有自己的安全教育守则等。但灾难教育是一个要求教育者必须言传身教的过程, 这些东西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因而当灾难来临时, 我们的学生惊惶失措, 不知道如何正确逃生和避难, 致使大量的无辜生命丧失。因此, 使灾难教育可操作化, 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刻不容缓。
2. 偏重学习成绩, 忽视灾难教育
众多学校的目标是升学率, 家长的目标是孩子的考分, 而灾难教育、安全教育被边缘化, 多数情况下只是教师口授一些零碎的安全知识, 没有教材, 也没有演练, 缺乏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在国外, 许多国家的灾难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在日本、墨西哥、罗马尼亚、新西兰等国, 有关自然灾难的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4]在日本, 小学生的自然灾难特别是地震应对训练, 是日本法律强制规定的必修课;20年前日本就已经有了关于灾难教育方面的教材, 并且每年都不断更新变化其中的内容。在美国, 幼儿园每月都进行一次火灾、暴风雨等灾难的逃生演习, 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5]故而, 在我国, 灾难教育应尽快从宣传氛围转向教育演练。
3. 教师缺乏有关灾难教育的培训, 防灾意识和逃生技能薄弱
每年国家或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教师培训, 但大部分都仅仅涉及到管理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等内容, 而有关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内容几乎没有, 造成了教师对于灾难来临的各种预兆现象, 灾难中的逃生技巧, 以及灾难发生后的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十分欠缺。当灾难来临, 教师也十分恐惶, 不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逃生;灾后, 许多教师也不知道怎样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心理辅导, 师生都处在恐惧之中。
三、改善我国青少年灾难教育的主要对策
1. 灾难教育的前提: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环境的步步恶化是造成灾难重重发生的原因之一。伴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 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能量已远远超越了其承载能力, 于是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产生了, 如滥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 无节制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排放过多的废气使全球气候变暖等。大自然逐渐向人类展开了“报复”, 各种灾难的频频到来,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伤。据专家推测, 20世纪我国因环境损失就有860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15.64%。[6]可见, 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十分严峻。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及时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不仅利在当下, 更是功在千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应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开设环保教育课, 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教师应以身作则, 尽心地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解各种环保知识。家长在生活实际中给予孩子切身的教育, 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青少年要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正确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自身环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灾难教育的实质: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灾难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使青少年在灾难来临时能保护生命, 及时逃生, 学会生存。故而, 我们认为灾难教育的实质就是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使青少年认识生命, 欣赏生命, 尊重生命, 爱惜生命, 它是以“人”为中心, 包括身心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 帮助人们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 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 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7]
3. 灾难教育的核心:设立校本课程, 多样化开展灾难教育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灾难教育中起核心作用, 因此, 学校应设立灾难教育的校本课程, 根据地方情况,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开展灾难教育。
4. 灾难教育的关键:注重实战演习
灾难教育的关键是实际训练学生的能力, 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灾难知识的学习, 避免形式化的教育方式。据调查, 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灾难教育, 如制定安全教育规则, 发放安全教育手册等, 但在灾难来临时, 青少年们还是惊惶失措、一片混乱。如某一大学生宿舍床铺着火, 学生找来了灭火器, 却不知道怎么使用, 只好用水来泼, 由于动作迟缓, 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 纸上谈兵的教育只是形式化的教育, 要落到实处必须注重灾难教育的实战演习, 使老师和学生逐步对这些技能轻车熟路。
5. 灾难教育的重心: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结合, 整合灾难教育力量
灾难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过程, 需要整合学校、家长、学生各方的力量。学校要全面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通过图片展、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教师培训中加强针对教师的灾难教育, 确保灾难来临时有良好的组织, 避免因惊惶失措而造成伤亡。应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多样化的灾难教育, 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救护的知识和技能。家长应努力熟练掌握各种灾难的特点、预防、逃生的知识, 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各种灾难知识;要注意灾难教育的情境化训练, 最好在游戏的过程中, 和孩子一起模拟灾难现场, 演练逃生办法。学生应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灾难知识, 积极演练各种灾难应对措施, 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灾难逃生技能, 锻炼心理危机应激能力。
面对各种灾难, 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虽然不能阻止它的发生, 但我们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失。因此, 只有加强灾难教育, 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安全可持续的生存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晓鹰.灾难教育:国民素质的必修课[N].中国财经报, 2004-11-9
[2]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3]陈章立.印度洋海啸的警示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hb/813364.htm
[4]安树志.防灾教育.刻不容缓[J].防灾博览, 2006, (6) , 9
[5]郑蓓.大班幼儿园认知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6]王晓凤.关于环保教育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09-12
论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11-08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3
浅谈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3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02
家庭教育的问题与现状09-29
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8
幼儿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07-24
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07-01
小学教育存在问题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