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共4篇)(共4篇)
1.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 篇一
城西中学复习材料高二语文组
高考名著阅读之《家》
作者介绍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在中国,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作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
一、之
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5集)。
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现在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意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意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争分秒重实效创高效显智者本色 1
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情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现在的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决心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女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端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
觉慧真的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终于逃离了这个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人物形象《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
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
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十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精彩篇章推荐】
1.鸣凤投湖(第26节)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书中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2.“克定受罚”(第33节)觉新的五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3.“捉鬼**”(第34节)随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痛快淋漓。
4.“血光之灾”(第36,37节)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可能考到的问题】
1谈谈《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
高老太爷是巴金在《家》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的君主而出现的。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一代为带界,他的灵魂腐朽而堕落。因而“风雅的事”与“卫道的精神”并存。作品通过他复杂的性格,揭示了新与旧、当势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2谈谈《家》的思想成就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主要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名著。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事。具有较高的思想成就:
1、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
2、历史地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逆精神。
3、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公开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3请你谈谈巴金的《家》中高觉慧的形象。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4请你谈谈巴金的《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他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最丰满、最感人的艺术典型。高觉新声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也受到传统的教育和五四新思潮的影响。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处于大家庭斗争的旋涡中,使他形成温良懦弱的悲剧任务。作品通过这一形象,揭露封建礼教制度的吃人的本质,也向读者指出大胆反封建的道路。
5、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故事节作简要介绍。
答: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年已花甲的孔教会会长冯乐山要讨姨太太,高老太爷就把这个年仅17岁的姑娘作为礼物送给冯老头子,而且就在三天之后成婚,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鸣凤没有办法,觉慧是她唯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的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的话,就这样,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6.你认为《家》中梅与瑞珏这两位女性的形象有何相通之处?
她们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由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虐杀,她们都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梅被母亲嫁与别人,不久即青年孀居,终至郁郁而死;瑞珏被整个家族利用“血光之灾”的迷信逼迫到城外去生产,不幸难产,为一个死人而活活断送性命。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7、.《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试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
反抗,违心应允。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他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8.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l
9.觉慧是叛逆的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证明
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10.最能体现觉民性格和觉醒程度的事件和情节
觉民逃婚。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致使全家人都无能为力。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11.简述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12.请用一个情节简述觉新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①成家前的觉新是一个积极接受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贪婪地汲取知识,并期待着朦胧的爱情。可是,父亲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之后,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他都无奈而顺从地接受了。
②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一间久已没人住过的阴暗潮湿的小屋去。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陈姨太却吩咐不许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3.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
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14.请用有关故事情节简述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
进男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五四新文化涌人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学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
15.简述“瑞钰之死”的主要情节
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生产。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6.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故事情节作简要介绍。
答: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可是觉慧只忙着读书写文章。鸣凤在花园里痛苦地思考,明白了:“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最后她极其温柔而凄楚地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17.简述《家》中一个令你悲痛的故事。
答: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高家长辈要求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去住。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因为陈姨太的要求,觉新被拒之门外,不能和瑞珏见最后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18.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
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19.简述觉慧反抗的一个故事。
答:冯乐山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其他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觉民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20.简述《家》中觉新、觉慧、高老太爷或鸣凤的一个故事。
答:例1:除夕夜,高家一派节日的喜庆,一家人欢乐地谈笑吃酒。散席后,觉慧带着酒意在大门口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在哭。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的手里。静寂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例2: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
2.江苏高考名著有效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82-01
0
一、樹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认识
江苏高考从2008年开始在文科语文试题中增加了附加题部分。尽管现在考试总分为480分,但对文科学生来说,在高考中对考生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前面那440分,而是这后面40分。因为那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多年基础的积淀,知识能力水平基本定型,高三一年的复习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附加题这一块,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亦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以及大家基本在同一起点出发等原因,很可能会出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优生差生不分先后,甚至出现“优汰劣胜”的局面。在高考中不少前440分成绩平平的考生凭着附加题的优势,轻松上线,而部分前440分得分不错的所谓优等生,却因附加题太差而黯然落第。而因附加题的发挥不佳而影响考试情绪的现象在高考中也比比皆是,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而名著阅读在总分40分中就占了15分,不可小觑。同学们必须充分认识名著阅读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靠天收”的投机思想,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语文基础不错的同学,千万不能妄自尊大,而应改变观点,用心钻研探讨,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保证时间,抓实这一内容的复习。
二、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让学生阅读循序渐进
面对众多需要阅读的名著,如何让学生安排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则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我们应根据高中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分阶段,有梯度的阅读,既避免了急于求成,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中新课标》规定高中学生必读书目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等十部文学名著,考试题型为多项选择题(5分)与简答题(10分),命题点密,多选题的5个选项和2个简答题分别指向7部名著,角度多样,覆盖面广;既考查诸如取材、主题、人物性格等大的方面,也考查细节、特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等细小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名著须课内与课外阅读同时进行,首先,高一入学前,要求新生利用假期自行有计划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不能用做训练题、看故事梗概、看名著光盘代替阅读原著。并写好读书笔记或是制作读书卡片。其次,新学期伊始,课内安排1-2节课作为阅读课,有计划安排学生分章节阅读,并进行课堂大讨论,巩固阅读成果。再次,利用早读课、晚自修与周末下午时间组织安排学生有计划阅读,并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检查。每逢寒、暑假日,都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有了周密细致的阅读计划,既满足了学生存在内心渴求,也适度减轻了学生外部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
三、指导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度
读书有了方法,就如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
就阅读而言,我推荐“五W”读书法,即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哪些人),what(做了什么),why(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无论是短篇的一个部分,还是长篇的一个章节,阅读时,能清楚地梳理每一篇乃至每一段的情节结构,做到宏观把握,细节探究,这样的阅读才真正起到效果。此外,阅读名著时,还可兼用以下方法:①标题阅读法。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长篇巨著,更要关注每一章节的标题,因为它具有提纲挈领,统摄本章本节的作用。②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著作或同一著作中两个不同片段或人物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③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④问题式阅读法。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以问题为线索,串联起事件与人物。⑤圈点勾画阅读法。阅读名著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作卡片,写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高中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纯粹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阅读,则缺乏应有的深度,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名著的阅读重点。阅读中大多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而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信息。思维的浅露性造成了阅读的浮浅性现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循文明象,循文悟道。
以上仅是本人对当前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以求大方之家指正。这也是对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一种呼唤,呼唤名著真正靠近你我,温暖你我。
3.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 篇三
在西班牙拉•曼却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不太富裕、上了年纪的绅士,大家都叫他吉哈达。他闲来无事,整天沉浸在骑士小说里,读得满脑子尽是些冒险猎奇的故事,这使他终于要学古时的游侠骑士,骑上马,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外出寻访,看看人世间有什么冤屈要申说,有什么顽敌待制服。他怀着极其焦躁的心情,忙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头一件就是把祖上一套废弃不用且破烂不堪的盔甲翻了出来,擦洗修补,供自己穿戴。头盔的面甲已经遗失,他就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了一副。接着他想到自己的马,这本来是匹瘦得皮包骨头的老马,他却特地花四天工夫给它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驽 马辛 难得,表明它过去虽是劣马,现在当上骑士的坐骑,就成了一匹稀世难得的骏马了。他又苦思了八天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堂•吉诃德,自觉此名听起来很有传奇意味,配得上骑士的身份。最后他记起所有的游侠骑士总有一位名媛淑女做意中人,于是便选定了他非常倾慕的一个邻村的牧猪姑娘作为心上人,又给她取了一个甜蜜的贵妇名字——杜尔西内娅。从此,她就成了他心灵的主宰,而这位乡下丫头本人却毫不知情。
一切齐备,堂•吉诃德就骑马出发了。他在原野上游荡了一天,近黄昏时来到一家客栈。这个客栈在他眼里马上成为一座城堡,他按着骑士应有的礼节文绉绉地向门口的人行礼说话。客栈老板看到他那稀奇古怪的行头,又听到他那些咬文嚼字的话语,险些笑了起来,幸好他生性机灵,才尽量学着堂•吉诃德的口吻,邀请他在自己的客栈下榻。堂•吉诃德突然想起,事实上还没有人授予他骑士头衔,所以自己还不配从事那游侠骑士的伟业。为了尽快补救,他就跑去跪在“城堡长官”(他坚持这样称呼客栈老板)脚下,恳求他为自己举行授衔仪式。老板看出这位客人神经不大正常,一半为了防止他胡闹,一半为了寻开心,就表示乐于从命。他让堂•吉诃德把盔甲搁在井边守了一夜,然后自己捧起厚厚的账本权充《圣经》,煞有介事地念起谁也听不清的训诫文,最后用剑使劲拍了堂吉诃德一下,就宣布仪式完成了。堂•吉诃德心里充满了骄傲与喜悦,又急不可待地骑上 驽马辛难得 去行侠仗义了。
堂•吉诃德在田野里经历了他的第一次冒险:有个地主正在痛打他雇的放羊孩子,堂•吉诃德认为这是强者在虐待不能自卫的人,于是怒气冲冲地上前喝止,还叫地主付清所欠的工钱,地主吓得连连答应。可是等堂•吉诃德走后,地主重新绑起那孩子,打得他几个月起不了床。
堂•吉诃德还以为自己已经立下了第一件功劳,又骄傲地要求一队过路的商人承认杜尔西内娅是绝世美人。商人们听到这些荒唐话,又看到说话人那副可笑的模样,当然不买账。堂•吉诃德端起长矛,猛冲过去。可惜驽驿难得太不争气,半路上绊倒了,把他从马上摔了下来,并且盾牌和盔甲缠裹得他动弹不得。更苦的是,一个骡夫抢了他的长矛,把他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要不是一个好心的邻人恰好路过,把他送回了家,真不知这位骑士要在地上躺到什么时候。
这次不幸事件使他足足卧床半个月。伤好后,却又要急着出门了。他想起古时候骑士外出历险时都有个侍从跟着,于是就极力游说一个头脑简单的穷苦农民桑丘•潘沙担任这个职务。桑丘听堂•吉诃德说,骑士在游侠时常常能征服王国啦、海岛啦,那时就会任命侍从做岛上的总督,他被这一锦绣前程迷住了心窍,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一切准备就绪,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堂•吉诃德跨上驾驿难得,桑丘则骑着一头名叫灰点儿的驴子,两人偷偷地溜出了家门。天亮时,他们发现原野上耸立着约莫有三四十架风车。看见这些转动着的庞然大物,堂•吉诃德那丰富的想象力霎时驰骋起来。他对桑丘说,这是些正在横行霸道的巨人,他要替天行道,把这些魔怪从人世间翦除,把他们的赃物夺过来。桑丘听了这番耸人听闻的话,却无动于衷,因为他没有看见什么巨人,眼前只有风车而已。可是堂•吉诃德不顾桑丘的劝阻,策马前进,端起长矛,直冲向第一架风车。他刚把长矛刺进风车,那转得正急的翅膀就把长矛折成几段,并且把他连人带马推翻在地。堂吉诃德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躺在那里动弹不得了。桑丘见这光景,便踢着驴子飞奔前去营救主人,他一边埋怨,一边把堂•吉诃德重新扶上几乎跌歪了肩膀的驽驿难得。堂•吉诃德始终不相信那是风车,还说是魔法师和他作对,要剥夺他的光荣,才把巨人变成了风车。当夜,他们在树林里过了一宿。堂吉诃德折了一根可充枪柄的枯枝,把枪头装上,修好了那支折断了的长矛。第二天,他们继续赶路时,迎面来了两个黑衣修士,后面有几个骡夫和侍从簇拥着一辆四轮大马车,里面坐着一位贵夫人。堂•吉诃德见这情景,便兴致勃勃地转过身去告诉桑丘:一场最振奋人心的遭遇战就要开始了。毫无疑问,那两个穿黑衣的家伙准是邪巫妖道,车子里面准是一位被他们绑架来的公主。可是桑丘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普通的旅客,事实也的确如此。堂•吉诃德却根本不考虑桑丘的话,他向两个修士杀去,命令他们释放公主,吓得一伙人霍地停住了脚步,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两名修士忙说明真相,可是堂•吉诃德却说他们花言巧语,企图欺骗他。说完,他就端起长矛猛冲过去,吓得一个修士滚下骡子,另一个落荒而逃。桑丘看到有油水可捞,连忙把那个倒在地上的修士的财物都夺了过来,当作合法的战利品。正在这时,两个骡夫赶来援救修士。他们不理会桑丘那些“战争”呀、“战利品”呀之类的解释,把他痛打了一顿,打得他气都没了,人也晕过去了。这时,堂•吉诃德正在对车子里的那位贵夫人大发谬论呢。他告诉她说:那些绑架她的坏蛋已经被他的铁臂打倒了。他不求别的报酬,只希望公主把他这次的丰功伟绩转告那位盖世美人杜尔西内娅。那位贵夫人的一个侍从看到堂•吉诃德拉着马车不让前行,就上前理论,结果两人打了起来。本来这侍从是个孔武有力之徒,可惜他的坐骑是匹不听使唤的劣骡,刚一交手就吓得乱蹦乱跳,把背上的主人掀了下来。堂•吉诃德宽宏大量,剑下留情,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叫他的对手要立即前去听候杜尔西内娅发落。惊慌失措的贵夫人问都没问一下如何才能找到杜尔西内娅,就忙代侍从答应下来。堂•吉诃德觉得这回答很满意,便得意扬扬地带着刚从地上爬起来的桑丘离开了他们。不久,驽驿难得又给主仆二人惹来了倒霉事儿。原来,堂吉诃德一行来到一片绿草如茵的牧场上,决定休息一下。驽驿难得看到附近的马群,不经主人许可,拔腿就朝它们奔去。可那些马根本就不欢迎它;更糟的是,它们的主人看见自己的马群被“不速之客”惹得突然骚动起来,煞是气恼,就把倒霉的驽驿难得打得瘫倒在地了。堂•吉诃德和桑丘看见了忙来援救,可是寡不敌众,很快也被打得动弹不得。堂•吉诃德告诉桑丘,他们眼下所处的悲惨境地,完全是对他藐视骑士规章的惩罚,因为擒拿一个没有受过封的骑士,是有损他的身份的。因此,他决定今后再有刁民来袭,就全权交给桑丘来处理了。这一令人神往的前景并没有引起桑丘的兴趣。他急忙要主人相信,他是个性子既和善又温厚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时是决不会与人动手的。他还表示,要是真有谁加害他,他也会当场饶恕这个人的。主仆二人好容易爬了起来,继续前行。
这天晚上,两人看见前头有火光,就争得不可开交。桑丘兴高采烈地宣称那是一个小客栈,堂吉诃德却硬要他相信那是一座城堡。这时,客栈老板听到有人说话就赶忙走出来迎接。这一晚桑丘同他的主人就被安排在-间储存干草的阁楼里,睡在干草上。第二天,堂吉诃德向所谓的城堡总督告别,感谢所受的“盛情款待’’,并表示随时愿为他效劳。老板说,他只要求他们两人付清住店的一切费用。堂吉诃德听了很吃惊,这才相信这儿是个客栈而非城堡。他告诉老板,骑士无论在什么店子吃饭住宿,都是从来不付钱的,然后就不顾老板火冒三丈的吼叫扬长而去了。倒霉的是桑丘,老板看见堂吉诃德走了,就一把抓住了他。店里几个恶作剧的小伙子把桑丘放在毯子里抛上抛下,直弄得他晕头转向、失魂丧魄,才把他搁在灰点儿背上放走。
吃了这苦头之后,桑丘向堂吉诃德建议打道回府。堂吉诃德正在为桑丘打气时,忽然看见有两股尘土,滚滚而来。堂吉诃德立刻乐不可支地告诉桑丘,这是两支大军正要交战。他沉浸在幻想之中,居然把双方首领和主要骑士的名字都一一说了出来,而且还绘声绘色地把臆造出来的各个民族描述了一番。桑丘张口结舌地听着这些活灵活现的描述,最后结结巴巴地说,他只听见山羊和绵羊
在叫,只看见两队羊群走来。可是他的劝阻无济于事,堂吉诃德持枪策马,冲进羊群,吓得那些牲口四处逃窜。牧羊人查明羊群骚动的原因后,便捡起石子,雨点般地对准堂吉诃德打来,打破了他的头,打掉了他的牙齿,随后便急忙赶拢羊群,一转眼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堂吉诃德吃了亏,仍不悔悟,总说是魔术师和他作对。桑丘看到主人的脸或许是因为牙被打掉了,或许是因为疲劳了,显得特别憔悴枯槁,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苦脸骑士’’。堂吉诃德认为这一定是哪位圣人暗中授意的,就欣然把它接受了。
翌日,他们在路上看见一个怪模怪样的人迎面走来,头上戴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堂吉诃德读过《义侠传》,书中的摩尔王有二顸刀枪不入的金头盔,他立刻断定来人所戴准是那顶著名的金头盔。于是,堂吉诃德就跃马持枪,尽驽驿难得所能跑的速度朝那陌生人吆喝着冲去,要夺得金盔。那人其实是一个理发吵币,随身带了一只作洗头用具的铜盆,他为了保护新帽子,就把铜盆戴在了头上。这时,他看到堂吉诃德的矛头直对着自己,吓得转头飞也似的逃跑了,慌乱中丢下了铜盆。堂吉诃德立即捡了起来,据为己有。尽管他发现这顶假想的头盔有一半不见了,但仍然把它戴在了头上。
二人继续前进,走不多久,看见路上约莫有十二个步行的人迎面走来。他们颈子被一条大铁链锁着,连成一串珠子一般,手上都上着手铐。另外还有四个全副武装的人员跟着。桑丘告诉主人,这是一队被押到海船上做苦工的犯人。“照你这么说,他们是被强迫去的啦,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自愿这样做的。,’堂吉诃德立即得出结论。他认为人是生来自由的,不应该强迫他们去做苦工,于是就好言相劝要求看守把他们放了。其中一个看守不耐烦地叫他少管闲事。堂吉诃德哪肯罢休,举枪就把他打倒在地。犯人们乘乱砸烂镣铐,赶跑了所有的看守。堂吉诃德把犯人叫拢来,向他们发表讲话,要他们别忘记他帮助他们恢复自由的恩德,命令他们去拜见杜尔西内娅,报告他的功绩。犯人们不但不听从,反而恩将仇报,把主仆二人痛打了一顿,夺去他们的衣物后逃之天天。
堂吉诃德和桑丘放走了犯人,怕官兵追捕,只得狼狈不堪地逃进山里。堂吉诃德决心在山里为心上人隐居修炼,又派桑丘给杜尔西内娅送情书。桑丘几天后就回来了,他实际上并未将信送到,却编了一套谎话搪塞了过去。堂吉诃德家里的人托村里的神父和理发师出门寻访他,正好遇见了桑丘。他们从桑丘那里知道了堂吉诃德的行踪,便请人假装落难公主求救,把他哄出山来。接着,他们又装扮成妖魔鬼怪,捉住堂吉诃德,把他关在一只大笼子里,用牛车拉着送回了家。堂吉诃德的第二次冒险旅行终于宣告结束。
堂吉诃德受到外甥女和女管家的热烈欢迎和细心照顾,她们提高警惕,怕他再溜出去干那猎奇冒险的行当。可是堂吉诃德一俟疲劳稍稍恢复,伤也有些好转,就设法找来桑丘,不顾家人的劝阻,再次出发作新的冒险了。
堂吉诃德在远行前,派桑丘去求见杜尔西内娅,请求她的祝福。桑丘并没有去找这位美人,他只是急中生智地运用他那化平凡为神奇的想象力,指着三个过路的村姑说,那就是杜尔西内娅公主和她的两个宫女。堂吉诃德看见粗蠢的村姑,以为又是魔法师从中作梗,使“绝代佳人”变成了这副模样,不觉愁绪万千。桑丘却为自己的诡计得逞,几乎笑了出来。
有一天,堂吉诃德在树林里遇见另一位游侠“镜子骑士”向他挑战,声明输家得听赢家发落。其实,这是村里的大学生参孙受堂吉诃德的家人委托,要把他骗回家。可是参孙被堂吉诃德攻了个措手不及,结果跌下马来,只得认输而去。堂吉诃德打了胜仗,意气风发,把过去吃过的苦头统统忘记了。不久,主仆二人又遇上一辆插满了小旗的大车,堂吉诃德马上摆出迎接的架势,他认定这将又是一场奇遇。走近一看,原来车里,装的是两只狮子。尽管赶车的告诉堂吉诃德狮子又大又凶猛,而且今天还没吃东西,然而堂吉诃德并不因此而畏怯。他硬说自己的力气比得上任何狮子,还命令赶车人把狮子放出来和他比试一下。众人纷纷劝阻,可是都无功而返。赶车人只好战战兢兢地打开笼子门,一只面目狰狞的狮子慢条斯理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然后睁开两只火炭
般的眼睛,向笼子门口望去。狮子这副神气,哪怕是虎胆英雄也要吓得筋酥骨软的。可是堂吉诃德脸不变色心不跳,立在笼子门口,急不可待地等着和狮子决一死战。这样对峙了好一会儿,那狮子却转过身去,把屁股对着堂吉诃德,接着又懒洋洋地躺了下去。堂吉诃德叫赶车人拿棍子把狮子打起来,赶车人机敏地拒绝了,并且告诉堂吉诃德:既然狮子被吓得不敢应战,这场战斗的胜利荣誉就理所当然地属于他了。堂吉诃德这才肯罢休,他踌躇满志地把自己的头衔改成了“狮子骑士”。堂吉诃德和桑丘继续前进,一天,他们来到一座张灯结彩的村庄,原来这里的财主卡麻丘夺走了贫苦青年巴西琉的情人季德丽亚,正要和她举行婚礼。正在这时,巴西琉赶来了,他指责季德丽亚负心,随后拔出剑来戳入了自己的心窝。堂吉诃德连忙上前救治,巴西琉浑身是血、气息奄奄,请求在他死前和季德丽亚行个婚礼。堂吉诃德非常同情这对不幸的情人,便在一旁为他们说话。卡麻丘拗不过众人,又以为巴西琉反正不久于人世,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哪知神父刚宣布二人结为夫妇,巴西琉立即活了过来。原来他是为了夺回心上人,假装因失恋而自尽,鲜血实际上是羊血,是从身上安的一条管子里流出的。卡麻丘大怒,指挥众人要夺回新娘。堂吉诃德使劲把长枪挥舞得神出鬼没来保护巴西琉,并劝说卡麻丘不要夺人所爱,卡麻丘只得作罢。一对情人对堂吉诃德深表感激,请他回家做了几天客,对他殷勤款待。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市镇。这里有人通过学驴叫的方式企图引出丢失的驴子,结果受到他人的嘲笑,从此双方结下仇怨。有一天双方正要为此械斗,堂吉诃德侃侃而谈,极力劝阻。不料桑丘自诩学驴叫惟妙惟肖,竟学了一声驴叫,被对方认为是嘲笑他们,招来一顿狠打。堂吉诃德举枪相助,也因寡不敌众而狼狈奔逃。
又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堂吉诃德和桑丘在树林边遇见一对外出打猎的公爵夫妇。公爵夫妇听说过堂吉诃德的事迹,他们正想找点新奇玩意来解解闷,就把主仆二人迎入府邸,用适合骑士身份的仪式欢迎他们。这一切使堂吉诃德乐不可支,他认为事实证明他引以为豪的游侠骑士身份已经是公认的了。桑丘也受了鼓舞,显得格外口齿伶俐,他把满肚子的成语、俗语,滔滔不绝地倾吐了出来,真是出口成章,只可惜有点言不及义。公爵夫妇想出种种花样,拿主仆二人寻开心。公爵还真地任命桑丘为海岛总督,为此特意选定了自己治下的一个叫“便宜他了”的小城镇。可惜这只是一个内陆城镇,并非海岛,但这一小小的缺陷当然无损大局。桑丘上任前,堂吉诃德语重心长地叮嘱了许多。他告诫桑丘要敬畏上帝,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以贫贱为耻,要以品行高尚为荣,要仁爱和公正、懂得宽恕等。听了堂吉诃德的这一席话,谁能不说他见识高明、志趣高尚呢?可见他只牵涉到骑士道才发疯,议论别的事时却通。情达理。桑丘全神贯注地听着,准备上任后一一奉行,第二天,桑丘就洒泪告别了主人。
且说桑丘一上任,公爵的手下就布置了几件疑案来捉弄他,不料都被桑丘一一妥善解决了,判得又公正又清楚,不由令人怀疑这个老实人是否真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傻头傻脑。桑丘还制订了一些有益于老百姓的法令,那地方至今遵守,称为“大总督桑丘•潘沙的宪法”。公爵派去的人还在生活上捉弄桑丘,以维护总督阁下的身体健康为名,这也不让他吃,那也不让他吃,把最贪口腹之乐的桑丘饿得面黄肌瘦。桑丘身居要职的第七天晚上,公爵派手下人装作敌人进攻“海岛",把桑丘从床上拉起来迎敌,黑暗中他被打得遍体鳞伤。这些日子来,桑丘日理万机,已被搅得晕头转向了,如今又遭此一劫,使得他断然决定辞去总督这个苦差,回去找他的主人,仍旧过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日子。堂吉诃德在公爵府也处处受人捉弄,被侍女耍笑,被猫儿抓伤,他见到桑丘回来了,很是高兴,于是主仆二人向公爵夫妇告辞。二人离开公爵府后,都觉得好似鱼儿入了大海,说不出的畅快,不禁赞美自由之可贵。
堂吉诃德和桑丘在路上又有许多奇遇自不待言,且说这位游侠骑士的最后一次奇遇吧。这桩奇遇使他蒙耻含羞,而且至死莫明其妙,更给他的骑士行侠敲响了丧钟。有一天早晨,堂吉诃德骑着马
在野外兜风,忽见一个骑士迎面而来,那骑士全身披挂,手持盾牌,盾牌上还画着一个亮晶晶的月亮,他自称“白月骑士”,要求与堂吉诃德决一雌雄。堂吉诃德对这种挑衅感到非常吃惊,但仍然沉着而严肃地接受了挑战。于是一场厮杀开始了,没一会儿,决斗的输赢就见了分晓。堂吉诃德骑着驽驿难得向那骑士冲了过去,对方猛踢他那膘肥体壮的马,也冲了过来,他好像故意把枪举得很高,不去碰对方,但是冲得很猛,把堂吉诃德和驽驿难得一齐撞翻在地。跌得浑身疼痛、昏头昏脑的堂吉诃德没奈何-,只得遵守两人决斗前讲定的条件:立即放下武器,不再猎奇冒险,回家安安静静地待一年。原来这个“白月骑士’’就是三个月前曹化名“镜子骑士”的那个大学生参孙,他上次失败而归,这次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4.高一名著《呐喊》复习 篇四
一、判断题
1、《呐喊》收集了鲁迅先生1918一1922年间的短篇小说作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勇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错)
2、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都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呐喊》。(错)
(祥林嫂是《彷徨》中的人物)
3、鲁迅小说擅用细节,如《药》中让夏瑜坟上出现一圈红白的花这一细节,为小说悲凉的氛围增添了一丝希望的亮色。(对)
4、《呐喊》中多数作品的主人公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错,祥林嫂是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祝福》被收入小说集《彷徨》)
5、鲁迅在《呐喊》的《端午节》里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玄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对)
6、鲁迅先生《药》中的华老栓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只关心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对刽子手卑躬屈膝,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
7、《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都收在《呐喊》中。(对)
8、《呐喊》注重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创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创作先河,这是鲁迅先生向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学习的结果。(错,中国古代小说不是心理描写为传统,而是以故事情节见长)
9、《呐喊》成功塑造了许多封建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大众形象和被科举制度戕害的知识分子形象,比如阿Q、闰土、华老栓、夏瑜、孔乙己、陈士成等。(错,《药》中的夏瑜是一位革命者)
10、《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明天》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错)
11、《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对)
12、《伤逝》是惟一一篇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地冲出了家庭的束缚,最终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错)
13、《药》是以1907年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作者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错)
14、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错)
15、《阿Q正传》最深刻最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根的认识。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不愿承认失败的态度,和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或妄自尊大、自我陶醉,都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故称为“精神胜利法”。(对)
16、《阿Q正传》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错)
17、《孔乙己》经营谋篇,工于匠心,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对)
18、《**》小说描写1917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以小见大,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对)
19、《阿Q正传》最后一章“大团圆”,表明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同时也表明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失望。(对)
20、《白光》中的陈士成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致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对)
21、《药》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茶客们谈论“药”。(错)
22、《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狂人日记》描写封建宗法礼教的“吃人”,《一件小事》则歌颂下层劳动者,又是无情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猫和兔》描写不同知识分子的各自心态。(错,《猫和兔》意寓对弱者的同情,对强势凶恶者的憎恶及与之战斗不止的精神)
23、《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
24、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对)
25、《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对)
26、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基调明亮多于阴冷,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给人以希望而营造出来的,使故事更具有振奋人心的效果。(错)
27、《阿Q正传》是一篇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阿Q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错,是中篇小说)
28、《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鲁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错,是以未庄为背景)
29、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对)30、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使某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对)
二、简答题
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药》《**》《故乡》《明天》《白光》
2、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常有个性化语言。请写出下面个性化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5分)A.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阿Q】 B.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
C.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周朴园】
D.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 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哈姆雷特】
3、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请指出下列典型的环境描写出自于那部(篇)小说并写出作者。(4分)①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②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③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④索漠城有一条起伏不平的大街,直通高处的古堡,街尽头有一所房子,外表就有这种忧郁苍凉的成分。街上现在已经不大有人来往,夏热冬寒,有些地方还很阴暗,但有一个特点,鹅卵石铺的路面总是干爽、清洁,发出响亮的回声„„
①鲁迅《药》②巴金《家》③沈从文《边城》④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4、《孔乙己》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大约”与“的确”用在同一句话中,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我”到现在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一点关于他的坏消息,所以用“大约”表示自己的猜测。但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悲苦情况,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他是必死无疑的,所以用“的确”来表示猜测的结论。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悲剧的根源。
5、《药》对华老栓这一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十分传神,试举一例简析之。
“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珍惜血汗钱,因为一旦丢了钱,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描写突出了他对“药”的深信不疑和爱子心切。
6、《阿Q正传》里作者经常站出来进行一番议论,这种议论是杂文式的,看似多余其实大有深意,试举一例简要赏析之。
例如: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赏析:按照传统小说的写法,这是多余的;然而鲁迅写来却让人倍感深刻、贴切,以此讽刺精神胜利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理解。
“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8、“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兔和猫》》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母亲”显然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所以,面对弱小的百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
9、联系结尾:“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说说题目“鸭的喜剧”的含义。结尾这句话照应了开头“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点明了“鸭的喜剧”不过是在嚷嚷的生活中增添一段美好的音乐般的声音,然而,爱听这种声音的人已经走了,鸭声顿时使人倍感凄凉。小鸭的喜剧却成了人间的悲剧。
10、请结合具体事例简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推荐阅读:
名著阅读之呐喊06-26
高考名著呐喊简答题08-28
高考必读名著书目资料08-11
高考名著红楼梦专题07-03
中考语文之名著阅读专题《简爱》练习题09-15
苏教版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选读08-18
名著阅读计划07-17
名著阅读材料07-23
中考名著阅读汇编09-20
六年级名著阅读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