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共16篇)
1.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一
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观看青蛙和啄木鸟捉虫的短片,利用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体征的关系,揭示题目。通过“系红领巾”、“双眼和单眼对比看”、“单腿走路”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结构特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围绕自己的身体展开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们一起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健康地生活。
2.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二
藤球是一项独特、古老的体育运动, 与我国民间的踢“花毽子”具有相似之处, 在我国具有极好的运动基础, 是亚运会项目之一, 而作为近年来国内迅速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藤球运动员多是从邻近项目转移而来, 是优势运动项目运动员转移的结果, 此时, 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提高运动员职业运动生涯的宽度与广度, 通过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 进行“再就业”、“再上岗”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以在校大学生为班底组建的我国男女藤球运动队近年来取得了不俗成绩。文章根据多年训练和比赛经验, 针对藤球项目的专项特点, 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的共性因子, 解释其含义, 有效对藤球运动员选材、训练, 以及运动队组建提供依据, 促进我国藤球运动项目的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国家男子藤球队13名队员, 训练年限为2~10年, 平均年龄25岁, 平均身高179.4cm, 其中健将级运动员8名, 国家一级运动员2名, 国家二级运动员3名。排除非在校大学生、国家二级以下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参照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身体形态测量方法, 结合专项运动特点, 运用身体形态测量器械进行测量, 运动员采用站立、坐立姿态进行测量, 肌肉处于放松状态[1]。测量由中国国家藤球队教练组成员经专业人员培训合格后进行操作。
1.3 测量指标
与其他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不同, 藤球采用手臂以外的躯体、肢体进行控制, 以脚代手, 号称“脚踢的排球”[2,3,4], 因此, 分析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时, 多以下肢为主, 测量指标包括:身高x1、坐高x2、腿长x3、小腿长x4、跟腱x5、胸围x6、腰围x7、臀围x8、大腿围x9、小腿围x10、踝围x11、体重x12等指标[5]。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Epi Data3.1录入, 运用SPSS13.0对测量所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等方法, 建立矩阵模型, 了解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特征。
2 结果
2.1 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因子分析可行性分析
表1显示:9个相关系数P<0.01具有高度相关, 11个相关系数P<0.05, 指标间具有相关性, 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适合因子分析[6]。此外, KMO抽样和Bartlet球形检验表明: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650, 该值大于0.5, 处于取样适当性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值0~1之间;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178.278, P (Sig=0.000) <0.01, 拒绝原假设, KMO值接近于1, 各项指标的信息提取量 (共同度) 最小值为0.678, 信息挖掘较为完整, 数据检验结果显示该样本适合因子分析[7,8]。
2.2 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因子的获取
表2显示, 第一主成分反应影响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的成分为腰围、臀围、大腿围、踝围、体重五项指标, 载荷量为:0.665、0.847、0.863、0.751、0.883;第二主成分反应影响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的成分为身高、坐高、腿长三项指标, 载荷量为:0.970、0.933、0.828;第三主成分反应影响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的成分为小腿长、跟腱、胸围、小腿围四项指标, 载荷量为:0.715、0.683、0.847、0.881。
2.3 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因子权重比例的获取
表3显示, 前3个因子解释的信息提取量为0.434, 0.230, 0.147, 经统计换算获得各个共性因子的权重, 分别为0.535, 0.283, 0.181, 可知3个因子的权重比例约为5﹕3﹕2, 计算式如下[18]:
3 讨论
3.1 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因子内涵的阐释
通过数据载荷成分矩阵, 可观察到身体形态指标与各共性因子的密切关系, 各项测量指标、共性因子指标均反映了藤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是运动员先天遗传, 以及长期从事该竞技运动项目长期适应的结果, 而运动员选材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始[9], 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 采用科学的测量、预测方法, 并结合专项运动训练学理论, 对共性因子含义、特性, 以及其影响到运动员哪项运动素质, 反映运动员的何种机能条件, 有何实践意义进行解释[10,11], 能够极好的提高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控制的全面性、科学性、精密性。
首先, 机体承受相应程度的训练负荷后, 使得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改变, 引起骨骼肌围度的变化, 表现为躯干、四肢的骨骼肌的功能性肥大和肌力增加[12], 是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特征在自然发育过程中、后天从事专项训练适应过程中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因此, 第一因子可解释为下肢精壮型指标。其次, 坐高是人体躯干及头部的长度, 腿长是沿股骨大转子突起至足跟底测量腿的总长[13], 两项指标是决定身高的最重要因素, 而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反映运动员身体纵向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 藤球运动是主要以下肢活动为主的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 腿长所占比例相对较高[14], 能够有效丰富处理来球的方式, 扩大防守面积, 因此, 第二因子可解释为下肢修长型指标。第三, 藤球运动中, 跳起、空翻, 劈腿、摆腿等动作[15], 对运动员的弹跳、爆发力要求极高, 而跟腱、小腿围的长度、围度, 以及小腿围度与跟腱的比例关系, 极大的决定了运动员的弹跳能力, 是内部形态决定外显素质的体现, 此外, 小腿长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长“力臂”, 提高下肢“鞭打”动作末梢速率的作用[16];在做高难动作时, “核心力量”极为重要, 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 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 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17], 而保持躯干在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赖于躯干与髋部“倒锥形三角”的协调配合, 保持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18], 因此, 第三因子可解释为躯体协调型指标。
3.2 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因子权重比例的阐释
结合表3分析可知, 三个共性因子的比例, 说明藤球运动员选材过程中, 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观察, 下肢骨骼肌特征的观察工作应位于首位, 能有效的从侧面反映、支持身体围度的发育, 是评价、分析某些表明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爆发力的重要指标[19];身高、腿长等身体纵向指标位居其次, 表明选材过程中应摒弃身材高大、下肢长等固守的传统选材形态特征;最后, 不论是选材学角度, 还是训练学角度而言, 运动员选材仅仅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始, 运动员与比赛相关的竞技能力有赖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的训练[20]。不同专项运动员具有不同的专项身体特征, 后期训练的可塑性较高, 而且高难度的技巧某种程度上可弥补身高等劣势, 因此, 占比重最小, 但意义重大。
3.3 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因子特征分析的实践应用
为更好地实现挖掘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因子数据信息内容的实践意义, 为教练员了解训练结果、后期训练方向, 以及改进运动员个体训练计划等提供充分的依据, 实现测量评分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20]。根据队员数据信息, 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 集训中, 教练员通过制定特定的训练计划、内容, 以突出“核心”训练为主题, 集训过后, 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多名运动员经过刻苦训练, 劈杀、扣杀等技能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高难动作凌空倒钩、飞身横档等技术使用率、成功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表明本次测量的数据分析内容在备战各类比赛的训练计划制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使得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的个体特征研究, 用较少综合变量进行分析, 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 为高水平藤球运动员选材、运动队组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研究意义显著。然而, 本文主要针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进行研究, 身体形态的测量结果对其他各项测量均有影响, 而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干扰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才能够将各项测量结果意义表达更准确, 实践运用更有效, 使综合研究结果为运动员选材、训练控制及成绩预测的成功率更高, 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摘要:目的:针对藤球运动项目特点, 分析、探讨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特征, 提高选材、训练控制过程的全面性、科学性、精密性。方法:由国家藤球队教练组对藤球队队员的身体形态进行测量,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并建立矩阵模型, 了解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特征分三类:下肢精壮型、下肢修长型、躯体协调型, 权重比例约为5﹕3﹕2;藤球运动员选材过程中, 下肢骨骼肌特征的观察应位于首位;身高、腿长等身体纵向指标位居其次, 而不同专项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特征, 后期训练的可塑性较高。结论:因子分析能实现高校高水平藤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 为藤球运动员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3.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反思
1.问题的提出
上课以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一节课的反思可能很平淡,但如果能对一节课形成多次的反思会有更大的收获。笔者在参与某次优质课比赛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反思,并在评委和听课老师的意见下,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实践。
2.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笔者担任班主任的高二生物班,班级学生比较配合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导入部分,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更高结构层次——生态系统。接着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生态系统的类型。由学生总结的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先用多媒体展现池塘生态系统的图例,让学生读图思考:①图中有哪些动物、植物、微生物?②图中的无机环境具体指哪些?③动物、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经过学习小组讨论以后由各个小组回答以上问题,并进行相互补充完善。再由教师总结四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过渡到食物链和食物网。以书上的图为例讲解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并总结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去分析食物网。最后进行课堂的小结和相关例题的讲解。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的板书,辅以黑板上简单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
3.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分析和相互补充是本节课的亮点,但仍有很多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有一下几点需要改进。
3.1导入要更加有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一次设计时只考虑到前面所讲的种群和群落,忽视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能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框架。
3.2三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落实,但情感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渗透。
3.3教学过程要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次设计只有在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总结生态系统成分时,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但在其他知识的处理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3.4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切近实际生活
第一次设计时的池塘生态系统与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但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食物链部分也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没有让学生去体会。
4.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针对第一次设计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4.1导入可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系统性
由于笔者为该班的班主任,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系统性,所学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第二次设计时,在回顾种群、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回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2教学设计体现情感目标的具体渗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往往很空洞,但本课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是有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人教版教材在讲述生态系统概念时书旁有一个小问题: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生态系统不是将各种生物和环境随便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而是相互之间有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情感目标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
4.3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第一次的设计发现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阅读课本、相互交流得到解决。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更加注重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总结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在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在多媒体实物展台上向全班展示、讲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和补充形成最终的结论。最后黑板上知识框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并用实物展台展示加以点评和完善。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4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身边的例子总是很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几个耳熟能详的的食物链分析,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理解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
5.小结
经过两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和实践,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上两点在很多教学过程中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教材,把握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参考文献】
[1]吴依妮.“细胞与能量”教学设计反思[J].中学生物学.2014(1):15-16
[2]杨立国,杨晶.利用教学反思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3]麦曦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6
4.《我们的身体》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聚焦部分在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的身体”之后,提出了“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探索部分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结构的观察,核心是“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头、颈、躯干和四肢;
第二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的对称性的观察及系红领巾但双手比较;第三个活动和第四个活动都是将观察的重点由身体外部引向身体内部,对人体展开了由外部到内部的观察活动。在研讨环节以“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观察身体?”“说说观察中的新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观察方法、观察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人体秘密的兴趣。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仔细观察人体结构图认识身体内部的一些看不到的结构。
第一个活动学生都能知道外形结构,但自己说出四个部分还是比较困难;
第二个活动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都能根据对称的特点画出另外一部分;系红领巾但双手比较学生能够马上知道对称的优点,同时跟学生明确不仅人、还有动物和植物也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5.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五
黑龙江红兴隆分局局直第二小学 王岩
教材分析:
《身体的结构》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一课。
本课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认识身体外形的结构。划分有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等。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人体从外形上看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个活动:“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再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喜欢亲自探究。自己的身体对每位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谓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画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规范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小游戏等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感悟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再用气泡图,直观形象地认识到人体各部分既分工又合作,大家才能健康成长,把抽象的思维直观化,孩子零散的想法,利用不断充实气泡图内容和归类整理,逐渐清晰思考的轨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特点。
2.知道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多种观察方法了解身体外部结构的特点。2.能由粗到细地观察身体,不断发现身体外部结构的新特点,不断修正、完善对身体结构的认识。
3.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人体的各个部分。科学态度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身体结构有较强的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3.意识到科学锻炼身体才能正常发育。教学重点:认识身体外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描述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习惯用语转换为规范用语。教学准备:两支铅笔、人体结构图、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体外部结构及特点。
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物体阴影的图片,想挑战下4.1班的智商,请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小结:刚才,大家根据阴影的外形猜出了物体。由于同学们了解这些动物和物体的特征,所以很快就猜出来了,那你们对我们自己的身体了解吗?我们人类的身体结构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揭示课题、板书:身体的结构
1、观察身体的外形。王老师来大家做一回模特。
1、要观察王老师的身体外形,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
2、那就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
师: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1、请同学们观察,并说一说。
2、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总结:出示示意图,告诉学生这些部位的规范名称。板书:头、颈、躯干、四肢
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组成。上肢和下肢又合称为四肢。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玩个游戏。考考你们的反应能力。师:点点你的头 ;
生:做动作。师:转动你的颈 ;
生:做动作。师:举起你的上肢 ;
生:做动作。师:蹲蹲你的下肢 ;
生:做动作。师:弯弯你的躯干 ;
生:做动作。大家一定是记住了我们刚才研究的结果了,反应真快。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观察了身体的外形,我们再来比较身体的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我们身体的左右基本上是对称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左右对称有什么好处呢?假如让你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系鞋带,系扣,会怎么样呢?
我们来体验下。活动。红领巾
师: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很多人身体的残疾,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方便。以后,当你在看到残疾人出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啊?同时我们还要为有健全是身体感到幸运,更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身体,注意安全,不要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
二、观察身体的内部
我们观察的身体的外形,下面我们研究身体内部。研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带来一件宝贝。不打开袋子猜猜里面是什么?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联想一下,医生看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下面小组讨论下。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1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2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3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4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5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6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汇报展示。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推测身体的内部结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身体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内部结构图)
三、身体怎样工作
师: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大家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什么运动? 指名一名同学做跳绳活动。
观察思考: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 一起完成气泡图记录表
每组选择一种熟悉的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气泡图。展示学生作业,汇报解释。
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每做一项运动,确实有好多器官参与的。
四、总结、延伸
1、时间过的真快,这节课是我们身体单元的起始课,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继续深入探究人体各个系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吗?还有什么疑问?
2、和同学、家长一起继续观察人体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特点,别忘了写观察记录。
《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
6.我们身体上的尺子 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我教学了第八单元的活动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感受颇深。
由于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生活经验,所以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
我先是让孩子们把提前量好的“身体尺”熟悉了一下(因为这是前一天的家庭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想去探究。
其次让学生在亲自去比一比,量一量,测一测,再议一议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数学很有意思,数学好玩。
然后给孩子们一桌发了一把米尺,让他们测量一下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教会学生会“玩”,学会使用合适的“身体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本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主要是要对这些“身体尺”进行系统认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我就让孩子们用他们的“身体尺”去量一些物体,孩子们可高兴了,比如说要量黑板的长,有的人说用庹,有的人说用拃,他们争得可热烈了,最后经过测量得出了结论。
最后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拿上卷尺去校园里选一些较大或较长的物体,先用“身体尺”量一下长度,然后再用卷尺来量一下,得出一个较准确的结果,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回到教室以后,孩子们把他们量出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了交流,每个人选用的单位都那么合适,没有出现“篮球场宽25厘米”、“黑板长4厘米”、“黄瓜长20米”之类的笑话了。一个个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荡漾着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充分实践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7.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七
一、《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教学设计
在备《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时, 我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知识目标。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模型建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同借鉴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认同人类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确定的重点为:DNA结构的探究历程。
根据这节课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 设置问题情境, 导入本节课。
(二)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核酸分类, 明确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先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的模式图, 之后画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三) 导入DNA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
1. 先用课件展示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 并提出问题:
根据DNA的X衍射图推测DNA分子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2. 介绍碱基具有疏水性的特点, 提出问题:
回想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特点, 类比推理碱基在DNA分子中应是如何分布的?
3. 课件展示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 A与A配对, T与T配对, 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
4. 介绍查哥夫的实验数据:
A=T, C=G, 并展示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分子结构。提出问题:据此, 你认为DNA的结构该如何修正?
5. 让学生自主总结DNA的结构特点。
(四) 让学生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
(五) 根据学生制作的模型总结出DNA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这三个特性。
二、《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上下来, 教师觉得累, 学生也觉得累。这节课的败笔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这节课没完成预设的内容和目标。留给学生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时间不够, 大部分学生还没做完就下课了, 更不用说有时间进行课堂总结。
2.课堂中有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有些问题思维度太大, 导致学生很茫然。如用课件展示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 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DNA的X衍射图推测DNA分子结构具有什么特点?提出这个问题后, 许多学生一脸茫然, 思考了很久, 只好将课本中的现有答案搬出。
三、课后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环节较繁杂, 本想面面俱到, 可结果面面都不到。
1.看来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学情, 大胆删除一些高中生不需明白的内容或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相联系的跨学科的知识。如让学生从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看出DNA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对高二上学期初的学生来说, 还未学到衍射方面的物理知识, 看不懂这个图, 就无从思考, 也就难以产生预期的课堂生成, 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 可以将此问题舍弃或者放在学生制作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 再将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横切面进行对照, 学生就较易看出双螺旋的结构才会有那样的衍射图。
2.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设置得太多。其实只要能让学生从活动中思考并生成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行, 有些重复的活动大可不必。如在“回顾已学的核酸分类, 明确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时,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先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的模式图, 再画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这一环节中,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结构”是必修1中第二章的内容, 时隔时间较久, 学生的记忆比较生疏了, 在这节课上, “画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这一活动可以不必, 因为这一活动与制作DNA结构模型有些重复, 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有关“DNA分子结构的科学史”不必补充太多。在教学设计时, 本想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获得过程, 进行科学探究能力、正确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可在设计中太注重全面, 反而给学生更多的困惑和不完整性, 使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 从而有感而发地领悟。比如可以不必解释A与T之间为什么有两个氢键, C与G之间为什么有三个氢键;为何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这些问题是有关于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 只需作为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下即可, 不必让学生思考或作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一个科学知识的发现, 往往需要借鉴多学科的知识, 靠多位科学家的努力, 预期的目标才可达到。
这节课让我想起一则故事:一天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在郊外, 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 爱情是什么?”苏格拉底指着面前一片稻田对柏拉图说:“你从这一片稻田穿过去, 寻找最完美的稻穗回来, 只采一枝。”柏拉图走入稻田, 他看到一株美丽的稻穗便采下, 但他想要最完美的, 前面那枝似乎更好;就这样, 采了换, 换了采, 花很多时间在稻田里徘徊, 最后一支稻穗也没有采到。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并不局限于爱情, 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一节课中素材过多、问题过多,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 学生有效思考量也就会减少, 同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随之减少, 解决生成性的问题同样会减少, 则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8.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八
二年级上册
执教者:黄倩
指导老师:无
科目:体育 课时:2课时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大多已认识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但保护自我躯体的意识不强,不清楚身体部位的功能。希望通过舞蹈在找准自身躯体部位的同时,有自我躯体完整性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部位,能活动各个部位,会“提压腕”手法。2.会跳《我的身体》这支儿童舞,能跟着音乐边唱边跳。3.了解身体各部位的重要性,有保护自我躯体的意识。教学重点:会“提压腕”,能跟着音乐做到边唱边跳。教学难点:能边唱边跳《我的身体》,有保护自我的意识。教学准备:音频、小音响、眼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2.第一组的第一个戴上眼罩走三步,然后把眼罩传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同样戴眼罩走三步,再传下一个。第二组的第一个用单手系鞋带,第一个系好后第二个开始系。第三组的第一个单腿跳三步,第一个跳完后站立不动,第二个开始跳。规则讲完,三组同时开始比赛。
二、体会学习
(一)学唱歌曲
1.游戏做完了,你们有什么感受?
2.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很重要,每个部位都有它相应的作用。那我们先来学习一首歌,叫《我的身体》。
3.说歌词。4.单句教唱。5.分段齐唱。
(二)学跳动作
1.双手放头顶,唱“我的头”。
2.马上双手分别放两肩,唱“我的肩”。
3.双手下移,放胸前,唱“这是我的”,双手提压腕后放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唱“胸”。
4.双手叉腰,唱“我的腰”。
5.双手放两腿上,拍一下大腿,唱“我的腿”。
6.双手放膝盖往上一掌处,两手指头向内,脚微曲两下,头向右偏,唱“这是我的膝盖”。
7.出右手,手臂伸直,掌心向外,提压腕出手,唱“小小手”。8.出左手,同上,唱“小小手”。9.摆动双手,唱“小手真可爱”。
10.双手伸直向上举,双臂贴耳,手指不动,唱“上面还有我”。11.十分手指紧抓一下松开,从“的”字开始抓,俩字一抓。
(三)回顾动作
1.老师边唱边跳,学生一句一句的跟。2.师生一起边唱边跳。
三、总结
1.课后想想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重要的部位,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2.课后记动作。
第二课时:
一、热身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发号施令,调整间距。2.热身运动,从头到脚踝。3.跑步两圈。
二、继续学习
1.复习上节课所学。
2.学习第二段:重复“我的头”至“这是我的膝盖”的动作。
3.出右脚,脚跟点地,脚尖翘起,双手叉腰,头向右偏,唱“小小脚”。4.出左脚,同上,头向左偏,唱“小小脚”。5.摆动脚尖,唱“小脚真可爱”。
6.全部不动,保持姿势,唱“上面还有我”。
7.双脚合拢,踮起脚尖,双手叉腰,唱“的”,点脚尖,唱“十个脚趾头”。8.跟音乐边唱边跳两遍。9.小游戏十分钟。
三、总结
1.集合排好队。
2.我们还有哪些身体部位是歌里面没唱到的?它有什么功能呢?
3.我们知道了没有眼睛就看不到彩色的世界,没有手连鞋带都系不好,没有脚就不能行走,那你们知道身体的部位有多重要了没?
4.我们的每个身体部位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它们受伤害,同时也不能去伤害别人的身体,好不好?
板书设计:
我的头,我的肩,这是我的胸,我的腰,我的腿,这是我的膝盖。小小手,小小手,小手真可爱,上面还有我的十个手指头。
我的头,我的肩,这是我的胸,我的腰,我的腿,这是我的膝盖。小小脚,小小脚,小脚真可爱,上面还有我的十个脚趾头。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孩子,大多八岁,同学间最喜欢用武力解决小矛盾。虽然孩子力气小,杀伤力不是很大,但难免会伤害到同学,所以培养他们不动手打人的好习惯很重要。
游戏导入部分,学生参与度很高,他们对这类游戏挺感兴趣。游戏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体验身体有残缺带来的不方便。有多种体验方式,也许课上只体验到蒙眼,但课后大伙几人一起可以体验单腿跳赛跑,这样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但游戏中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也许可以等他们年纪大点时再做一次这样的游戏,效果会更好。
孩子们对于学唱歌部分不是很感兴趣,室外课真的不适合站着唱歌,毕竟他们年纪太小,管不住自己的手和脚。下次可以先在教室里教唱歌,教完后再到室外教舞蹈动作,这样纪律可能会好些。
好动的小孩子,挺喜欢跳舞的。学习课可以不用让他们把动作跳得那么规范,学生能记住动作就行,等练习课时再细抠动作。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学动作很快,也能较到位的完成。但完成课后任务的孩子不多,以后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9.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意图:
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中班孩子的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显然要比小班孩子大而多,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兴趣,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信心,也开始萌芽。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我们的身体》,通过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充分运用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探索身体会动的秘密,原来是关节在动,从而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接受“关节”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对身体感兴趣。
2、知道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3、在大胆探索、自我发现的活动中,增强活动兴趣,提高合作能力,体验愉快情绪。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纸偶娃娃,人物动、静活动图片,如跳舞、织毛衣、踢足球等,记号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身探索,感知身体多个地方能动。
教学难点:
认识关节这一新名词。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木头人”
——孩子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动的,老师正好作小结。
老师(小结):人不动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都是有生命的。
二、跟着音乐动一动
——让灵动的身体与前一个活动“木头人“形成鲜明的比较。
三、说说:人有哪些活动
老师:跳舞是一种活动。(出示图片)她在干什么?织毛衣是一种活动。(出示图片)踢足球也是一种活动。你们知道,人还有哪些活动呢?
——了解人的许多活动,感受生命的丰富。
四、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
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活动呢?是因为人的身体的许多部位能动。
1、边动边记录:你的身体有哪些地方会动的?
——记录在纸宝宝上。
2、讲讲哪些地方能动,讨论:
这个地方能动使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
这里会生什么病?
——通过“能动”和“不能动”的比较(在感受不会动时,可以请 孩子尝试不动某部位,做一件事,可以有这样的指导语“瞧,不动不行吧”、“动了才方便呢"等等),感受活动部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介绍骨折、脱臼。
——与生活保健相融合,如果能与本班孩子的健康情况相结合则更好。!.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五、我们身体会动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以后慢慢去发现
——这个活动还没有完,因为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发现 还没有停止,可以在教室挂本本子,供孩子进行专题记录。
活动延伸:
我们身上除了这些能看得见的地方可以动,在看不见的身体里面也有会动的地方。下课后请你们去找一找,把你的发现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下!
教学反思:
幼儿在寻找会动的关节的游戏中,惊喜之态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主动积极地通过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充分反映了同伴间的相互合作之情。让幼儿在充分自主的活动中主动获得体验,体现了教育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以及“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也体现了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这一教育理念。
10.身体素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篇十
1. 内容选择
在小学阶段, 学生关节的运动幅度大, 韧带伸展性强, 适合进行柔韧性素质练习;由于兴奋性和灵活性高、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也是发展灵敏、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同时, 考虑各种素质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 还可以选择小强度的力量素质练习, 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 如变速跑、变向跑、持轻物慢跑、跳跃等,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 内容呈现
这一时期, 素质练习的安排和选择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 要坚持小强度、小运动量的原则, 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各种素质练习手段、方法的了解、认知上, 着重让学生从好奇向兴趣和参与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可将素质练习融入到游戏、竞赛中, 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学习。如, 返身追逐跑、运送弹药、小青蛙跳荷叶等素质练习的活动性游戏, 一般都采用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 参与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运动量和强度不会太大, 儿童可较长时间地参与练习而不疲劳。
二、少年时期 (初中学段)
1. 内容选择
这一时期, 不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 而且要进一步巩固、加强柔韧、灵敏、速度性素质的练习, 同时还要重视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的锻炼。因此, 可选择武术套路、哑铃健身操、负重蹲或卧推、较长距离跑等内容。
2. 内容呈现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逐渐确立, 好奇、好动和“幼稚”正在褪去, 兴趣开始分化。对身体素质练习的枯燥与疲劳感, 他们已经有清醒的认知, 因此, 在素质练习时他们会刻意逃避。但是, 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 以及他们的竞争性、团队意识却更加强烈。因此, 可选择仰卧起坐 (10次) 、俯卧撑 (5次) 、双脚连续跳跃障碍 (5个) 、悬挂过平梯、50米加速跑的《快乐大闯关》等内容, 将身体素质游戏化、竞赛化;可利用场地器材的变换, 设计各类身体素质的练习形式, 使用分组竞赛、小组合作等练习方法,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进行较大强度、较大运动量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青年时期 (高中学段)
1. 内容选择
这一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和完善期, 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停止, 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 各器官系统功能健全, 这时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和强度, 加强综合素质的训练, 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发展运动能力和改造身体形态的训练。对此, 可进行器械体操、球类比赛、越野跑等练习。
2. 内容呈现
11.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知道头、手、脚的主要作用。
2、能愉快地参加活动,并迅速地指出身体的相应部位。
3、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身体拼图教学挂图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毛绒娃娃,师生共同观察
1、教师边操纵毛绒娃娃边说:小朋友们好,我是宝宝,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玩!
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找身体部位的游戏。
教师:我要用身体的各部们身大家问好,比比看你们谁能最先在自己身上找到我动的部位。
2、教师操纵毛绒娃娃分别动动头、手、脚向大家问好。
娃娃每动一个部位,教师就提问动了身体的哪里。“屈,老师.教,案,网”请幼儿用自己身体模仿毛绒娃娃的动作。
二、翻开幼儿用书,了解头、手、脚的作用。
1、教师:刚刚苏老师让娃娃用它的头、手、脚和我们打招呼了。小朋友,那你们说说我们的头、手、脚还有什么作用呢? 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仔细观察并说说这些小朋友头、手、脚分别在做什么?鼓励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2、教师小结:我们的头可以思考问题;小手会拿画笔在画画、拿勺子吃饭、拿杯子、搬椅子等;小脚也很有用,会走路、跑步、足球、骑三轮车等。
三、游戏:“我说你指”
1、教师:小朋友,你们对自己的身体了解了吗?现在我们来玩我说你找的游戏吧!教师说到身体哪个部位,就让小朋友迅速地指出他们自己身体上的这个部位。
2、教师还可以请幼儿分组,两人一组玩我说你找的游戏,并且在游戏中可以交换角色进行。
四、幼儿玩身体拼图
1、教师:老师这儿有一套拼图和底板,我想请小朋友分小组来拼一拼,看看哪组能又快又准地把它拼出来。
2、请每组幼儿互相讨论如何拼图,然后派代表去拼图
3、给拼图又快又准的组进行奖励,鼓励大胆发表自己想法的幼儿。
五、结束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收拾教学用具。
教学反思:
因为活动准备充分,过程安排合理,并且采取了幼儿与环境材料、幼儿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的方式,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实现了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的。
12.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十二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活泼、好动、好奇,摸、爬、滚、打是他们自娱自乐,相互嬉戏的最爱。大班的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各部份有一定的认识,在嬉戏中能有意识地积极寻找多种方法运用身体某些部位去完成一些高难动作。本人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意在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积极动脑,相互合作团结,主动地探索出多种动作,按实际能力达到要求。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自己身体的灵活和作用,从而意识到要爱护自己身体的每一部位,健康成长。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作用,学习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移动身体,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身体动作的表现力。
2、指导幼儿积极探索新的动作,从不同角度自主思考,独立或合作完成不同的动作要求,发展幼儿朋友的创新技能。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灌输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想办法让幼儿运用不同部位移动身体,并完成手不沾地爬着移动身体
活动过程
1、在大家数数下指导幼儿进行走、跑、跳、蹲、扭动身体、钻、爬等基本动作训练。
2、情景导入:“我们的胳膊疼了,让它们休息一下吧。”幼儿自由地在教师身边坐下。
3、教师深入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小手,可以用其他部位代替手移动身体吗?”
教师启发幼儿多角度思考:“大家试试看,还可以用什么部位移动身体,比比谁的办法多。”(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鼓励幼儿独立尝试或自由选择同伴合作,教师观察、启发、引导辅助,发现不同的方法,以语言点拨、肢体动作、表情激发保持幼儿活动兴趣。
4、组织集体练习:请个别幼儿示范有代表性的手不沾地爬着移动身体的动作,集体练习,享受合作学习的愉快。如用胳膊挪动、膝盖顶着脚往后踢、横躺滚、翻跟头等。教师亲切地帮助个别动作发展差的幼儿。
5、讨论:我们还能用灵巧的身体变什么?(各种动植物、人物等的模仿动作)。
6、小结:“我们的身体真灵巧,会做那么多有趣的动作,还能手不沾地做高难度动作,所以我们要爱护身体的每一部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幼儿在这节活动课之后,对身体的每一部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如何保护身体,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怎样完成各种动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2、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数幼儿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新知识。
3、各部分衔接自然,使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完整。
不足之处:
1.由于本人对大班幼儿的了解不够,在活动中,没能调动起所有幼儿的兴趣。
2.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将五大领域的知识融汇贯通,还要加强对《纲要》的学习。
3.本人还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以应对在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多运用鼓励教学法,使幼儿学起来更有自信更积极。
13.抗日电视剧的结构与反思 篇十三
关键词:抗日电视剧,娱乐化,反思
一、抗日电视剧受欢迎的原因分析
抗日电视剧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价值和大众文化层面上对中国抗日战争这一历史史实的反映, 并且是在多种价值体系下重新生成的新的话语。我国抗日电视剧长盛不衰, 与民族感情、国家支持有重要关系。抗日电视剧历来是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承担者。在国家意识形态塑造下的民族情节也是我国抗日战争题材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抗日电视剧能够反映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其他题材的电视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观众, 但是其功能和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并且其投入和产出比不尽如人意。费克斯曾经明确指出, 任何一种产品, 其赢得消费者越多, 则其进行再生产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其经济效益也就越好。抗日电视剧同样如此, 由于之前成功的抗日电视剧产品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发展路径, 这就有效降低了同类产品在各方面的风险。从这一方面来看, 抗日电视剧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由市场消费决定的。总之, 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情结以及市场的需要, 推动了我国抗日电视剧市场的繁荣。
二、抗日电视剧的娱乐化倾向
(一) 战斗场面严重夸张和失实
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 娱乐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通过极度弱化侵略者的战斗力来取悦电视机前的观众, 从而导致我国观众对日本侵略者有诸多不正确的看法。据相关统计, 横店影视城演员工会在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一共达到了30万人次, 其中有60%的群众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当中出演过“鬼子”。因此, 也有人调侃要“建设横店抗日根据地”。在抗日电视剧制作的过程中, 适当的艺术夸张和渲染是有必要的, 但也应有一个限度。当前, 部分抗日电视剧过犹不及, 夸张到扭曲事实, 从而导致了抗日电视剧违背历史真实性。若如电视剧中如此不堪的侵略者, 抗战岂止八年。从某种角度来说, 丑化敌人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二) 抗日电视剧事件扭曲史实
在抗日电视剧当中最严重的扭曲史实体现在对日军战斗力的扭曲上。从二战的历史来看, 日军不论是单兵素质还是武士道精神, 都使与其进行交战的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日本和苏联发生的张鼓峰冲突当中, 日军战伤914人, 而苏军战伤有2752人, 在双方统计的各自的战损原因中, 被枪弹杀伤的苏军有869人, 日军是323人, 战损比达到了2.7︰1, 被弹片杀伤的苏军为1498人, 日军为532人, 战损比是2.6︰1, 被冷兵器杀伤的苏军为110人, 日军为4人, 战损比是28︰1。通过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在二战期间, 日军的战斗素质很强, 而绝非部分抗日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抗日电视剧中对日军战斗力过低的描述, 不仅没有起到抗日电视剧所能起到的宣传历史、培养群众正确历史观的作用, 反而是对历史的扭曲和不尊重。
三、避免抗日题材电视剧过度娱乐化的措施
(一)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电视剧停播、禁播
对于部分抗日题材电视剧过度娱乐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应当对其禁播、停播。当前抗日电视剧当中“雷剧”和“神剧”较多, 停播范围不应该仅局限在省级频道, 而应该扩大到地面城市频道以及视频网站。我国抗日电视剧数量庞大, 更不应该让那些质量低下的电视剧占据有限的频道资源。泛娱乐化的电视剧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 是由于部分民众的欣赏水平不高造就的, 因此, 可以采取恰当措施提高观众的知识素养和审美水平, 引导群众欣赏更高水平的抗日电视作品。这样才能够为其他立足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提供生存空间, 促进我国抗日电视剧的良性发展以及国产电视剧作品的多样性。
(二) 加强对抗日电视剧的审核和严格把关
在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进行审核时, 不能因为是抗日题材而开绿灯, 要严格按照审核标准进行评定。首先, 剧集所反映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历史, 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史实, 不能毫无底线地虚构;其次, 剧中使用的道具、人物造型以及服装必须与历史情况相符合, 不能为了追求感官刺激而进行过分的现代化、个性化设计;再次, 在抗日电视剧当中, 战斗场面应符合基本的军事理论, 禁止出现飞天走地等武侠情节;最后, 抗日电视剧要以战斗为主要因素, 其他情节要服务于这一目标, 不能本末倒置。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神剧、闹剧出现, 提升抗日电视剧的质量。
(三) 抗日电视剧分级
战争的场面是血腥、残酷和暴力的, 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大多是在电视节目的黄金档播出的, 这对部分观众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电视作品当中有枪战、杀人以及儿童应该回避的暴力场面, 应该错开黄金档时间。如今, 对国内的所有电视剧进行分级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抗日题材电视剧这一特殊类型应就其暴力程度进行分级, 在卫视黄金时段播放一些少年儿童可以独自或者在父母陪同下观看的抗战剧。总而言之, 只有加强对抗日电视剧的严格控制, 才能创造良好的电视环境。
参考文献
[1]裴萱.抗战题材影视剧的文化产业学分析及理论反思[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47-55.
[2]刘立刚, 赵菁.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建构与反思[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03) :61-63.
[3]刘雁.存在不一定合理:谈抗日雷剧[J].南方电视学刊, 2013 (06) :118-119.
14.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能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胆的用身体表演,体验活动的快乐。
2、对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及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
2、在活动室内贴上各种姿态的跳舞纸人。
活动过程:
1、游戏“小孩和熊”。
幼儿随音乐自由跳舞,听到“熊来了”的信号时,幼儿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原姿势。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扮演熊,你们跳舞,熊来了你们就停下来,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墙面上各种跳舞人的姿态。
“你们有没有发现,墙上有什么?我们仔细看看,模仿一下好吗?”
3、组织幼儿讨论探索身体各部位还可以做哪些动作。
“我们想一想脚可以做什么动作?“屈,老师.教,案,网”手呢?”
4、鼓励幼儿随音乐节奏用身体大胆表演。
(1)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节奏用身体各部位做动作。
“我们的头可以怎么样做?手臂呢?”
(2)引导幼儿利用身体各部位配合节奏发出不同的声音。
“我们拍拍手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跺跺脚呢?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3)幼儿随音乐舞动身体,要求当音乐停止时立刻找一位幼儿合作,用身体的某一部位做一个动作。
“你们的头可以怎样?肩膀呢?”
(4)鼓励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用身体大胆的表演各种姿态。
5、播放柔和的音乐,带领幼儿做舒展的四肢运动。
教学反思: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要让孩子们多听,多感受,这样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才会增强。在我们的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都可以用不同的音乐作背景,既可以营造气氛,又可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何乐而不为呢?
15.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十五
赵利霞
[教学目标]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教学重点]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对气泡图的分析,理解根据功能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身体结构的奥秘。板书课题:身体的结构
二.探究活动
(一)身体的外形
1.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来看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指给大家看。
2.再来继续观察,我们的身体外形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对称的呢? A 你能找到人身体的对称轴吗?谁来指一指? 我们的身体外形就是以这条假想的线为轴左右对称的。B 这样左右对称的身体结构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我们来进行两个比赛,进一步体会对称的身体的好处。
第一个比赛: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赛。他为什么会赢?
第二个比赛:一条腿走路和两条腿走路比赛。
C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体外形不对称的残疾人朋友,他们或者少了一条腿、或者少了一只胳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你知道了什么?
(二)身体的内部
科学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顺序的,刚刚我们观察了人体的外部,现在该观察什么了呢?板书:身体的内部
1.怎样才能知道身体内部有什么呢?
2.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了解身体内部有什么?小组内指定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3.汇报:
4.小结:通过看、听、摸、捏、呼吸感受等方法我们知道人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
(三)身体的工作
1.首先我们要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原地蹲立 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原地蹲立活动,你自己也要注意感受身体哪些部位参与了原地蹲立活动?是怎么参与的?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贴气泡。)
2.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气泡图,现在在小组内确定一个活动,最好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活动,注意辨析哪些身体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共同完成气泡图。学生活动。
3.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指两个小组到前面汇报,他们的气泡图贴在黑板上。)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是怎样参与活动的?
如:写字——手、眼、脑、心脏、肺 跑步——胳膊、腿、脚、心脏、脑、肺 4.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5.以上这些身体构造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的一系列活动。
三.总结归纳
在今天的科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16.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十六
一、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2002年教育部公布了自启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后的第一次监测研究报告。研究中对来自于全国14个省以及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设立的38个监控站的监控数据, 与之前所做的4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最终结果显示, 我国大中小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方面的指标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但是学生肺活量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重、超重率也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但是如耐力、体力以及视力等水平却出现了降低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家庭忽视身体素质发展
由于现今的学生大多都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他们不仅是家庭的重心, 更是父母的希望所在。为此,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极为迫切的。但是, 父母更为注重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孩子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发展, 这就造成了很多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体魄较弱的现象。
2. 学生轻视体育锻炼
多数学生由于不懂得如何通过正确的锻炼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特别在独自锻炼时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 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再者, 由于受到部分学校教学方式的限制及其体育设备的滞后发展, 致使学生运动项目单一化, 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趣味。许多学生没有领悟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 加之怕苦怕累, 所以上体育课时显得漫不经心, 很少能真正用心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3. 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由于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 许多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上, 而忽视劳动课, 致使学生缺少必要的锻炼。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真正的重视, 导致应试教育压倒一切, “每天一小时课外活动”的规定仍是一纸空文, 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 部分学校由于体育器材以及体育活动场地的不足, 致使体育活动较为单一, 缺乏娱乐性和趣味性, 导致学生日渐失去上体育课的兴趣。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及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潜在影响
有效的体育教学, 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 对这些即将升入大学的学子们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潜在影响。
1. 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的一条主要途径
健康的身体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资本, 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 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 强健的身体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阶段的中学生, 他们即将迈入大学, 走向社会, 增强体质应该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 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 他们将来才能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 才能有足够的精力、体力去接受考验、克服困难, 以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者,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可担当重任。而中学体育教学正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因为, 在体育课堂上, 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 学生的体育锻炼会更显成效。同时, 由于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平等、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为学生终身开展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对学生今后进入大学, 以至于进入社会都将产生诸多有益影响。
2.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最佳环节
作为教师, 由于经常与学生接触, 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流、喜欢探讨, 有的学生却沉默寡言, 性格较为内向。虽然这有可能是先天使然, 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是, 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他们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 只是心生胆怯而已。为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时常组织一些互助的活动, 如双人垫球比赛等,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刚开始时, 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 不得不参加, 但随着参加的次数增多, 久而久之他们的心态也自然了, 不但不会再感到有压力, 反而乐在其中。慢慢地, 他们也喜欢与人交流了, 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所以说, 中学体育教学, 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外, 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愉快的生活态度, 增强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 在体育精神中, 责任感、荣誉感, 以及与同伴合作、互助的精神, 拼搏、竞争、信心等信念, 对帮助学生学会公正地看待问题, 学会遵守规则和规定, 服从社会法律法规, 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 在体育精神的熏陶下, 改变并塑造自己的个性, 树立崇高的人格精神。
3.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作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 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舍不得打, 舍不得骂, 只要是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久而久之, 孩子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狭隘心理,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同时, 还会造成孩子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 一旦遇到问题, 就想到父母, 不会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父母依赖较大。针对学生缺乏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的情况,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以及竞争性的训练和比赛活动, 例如接力赛, 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 以及队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鼓励, 才能发挥强大的团体力量, 取得好成绩。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通过这些体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 从而帮助他们纠正自私、狭隘的心理。
再者, 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 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 接受艰苦的磨炼, 即使疲惫也要坚持。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 以便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并做到在失败时不气馁, 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同时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是他们的主要特征。
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导致我国大多数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 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而这些体育活动不仅对学生的身体有益, 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并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培养, 培养他们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马经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山西体育教育, 2010 (4) .
【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四年级科学上册《身体的结构》教学反思12-26
我们的身体教学反思01-11
小班健康教案我的身体教学反思11-13
幼儿园大班游戏优秀教案《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及教学反思07-25
小班健康活动《身体骨碌碌》课后反思11-12
浅谈身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07-31
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特点12-23
七年级生物下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2-18
幼儿园小班健康领域我的身体的教学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