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共13篇)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一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论是定政策、作决策,还是上项目、抓工作,都要把群众工作贯穿其中。
树立群众观点,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要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检验群众立场的标尺,在于我们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才能正确制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无往不胜,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监督、保证作用。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领导干部要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群众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只有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一切从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一切惠及群众,才能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前进。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利益关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要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善于走群众路线,要从实际出发,关心群众生活,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办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树立群众观点 站稳群众立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不仅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前提条件。只有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增强党员干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群众观念和群众立场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党员干部树立了这种观点和立场,就会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践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会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自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无私奉献;就会经受住各种环境和风险的考验,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当前,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总的来看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当官做老爷思想严重,不相信、不依靠群众,不体察民情、不尊重民意、不珍惜民力,甚至劳民伤财,与民争利。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理论和实践是非得失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政党和国家先进落后的试金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统筹兼顾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切实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之所兴在得人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存亡,关系国家的兴衰。然而,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不是自发产生和轻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甚至复杂的思想斗争,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才能形成和巩固。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连日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只有我们把群众
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在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迅速走红,有网友说:“这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一句简单朴实的“把群众当亲人”迅速走红的背后,是对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最好诠释。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次的七一讲话,再次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时时刻刻都不要“淡漠亲人、忘了亲人、甚至是仇视亲人!”
群众的难处,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难处。2006年5月份,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听说村里还有一户村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执意要去看看。他走进里屋,掀开蚊帐,摸摸粮袋,动情地对村民腊夯说:“你们的难处,就是我们的难处。”一声“你们的难处,就是我们的难处”,彰显了总书记视民为亲人的殷殷真情。同时也提醒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扎扎实实解决好“亲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应当看到,现实中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够把群众当亲人看,从自身的难处想到群众更大的困难。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的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脱离群众,工作漂浮,生活腐化,对“亲人”的困难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只顾自己养尊处优,做太平官,甚至遇到群众反映的困难还发出晋惠帝般“何不食肉糜?”类的昏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责”,只有真正把群众当作亲人看,才能真正树立起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
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利益。党章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其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群众利益至高无上的。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也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可惜的是一些官员,为了“个人说了算”,把发表反对意见的同志定性为“不能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为了搞“政绩工程”大搞拆迁,群众不满意就给扣上“阻碍地方发展”的大帽子;为了权力集体的利益,可以理直气壮地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凡此种种,莫不是把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割裂开来的恶劣行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民心、形成合力,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
群众的牢骚,就是我们改进的方向。现实中的有些党员干部在家里,父母训斥一顿、配偶“咆哮”几声、儿女抱怨几句,自我心理调适一番便会烟消云散。但是,到了群众那里,便顿生优越感,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凡事“老子天下第一”,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听不得班子成员和人民群众的牢骚,把不同意见视为工作中的“绊脚石”,把“不顺眼”的同事视之为政治上的“假想敌”,以致靠拍脑袋决策的有之,背离人民群众意愿决策的有之,朝令夕改的有之,勾心斗角的有之,从而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严肃性大打折扣,搞得好好一个单位乌烟瘴气。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树立起群众观点,就应该把群众都当作亲人看,用亲人的身份真正地臵入人民群众中间,放下架子,集思广益,主动听取班子成员和人民群众的牢骚甚至是刺耳的批评,才能避免权力上的滥用,减少决策上的失误,才能凝聚起干事求发展的合力,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官职大小,亦不论身在何方,只要在其位就必须要谋其政,尽其责。“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有句箴言:“人民政府的干部,要为人民办事,不想着人民,不为人民服务,就不要到人民政府来工作。”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时时想到我们的群众,我们的“亲人”,就要不断强化岗位职责意识,带头廉洁自律,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真正树立起和践行好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真心实意地为我们亲人们多做好事实事。
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二
“优效的数学教学”的“优”是指“优效”与“长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性发展,强调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发展,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发挥,关注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优效的数学教学”的“效”是指“有效”和“高效”,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优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
教学效率可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充分利用,优效教学要有时间意识。时间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二是综合效果,优效教学要有发展意识。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还要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珍惜时间,又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着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努力追求数学教学的综合效果。
3. 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变式探究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
3.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失范;习惯养成
一、中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任何社会群体都有自身的行为准则,社会就是在这些准则上得以良性运转的,这些准则就构成了社会规范。我们把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的本質上的分歧称为社会失范。中学生行为失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要求不一致,做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当今社会,中学生行为失范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中学正常教育的进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社会的稳定。中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价值的自我性
现代的中学生有些人在价值选择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私欲膨胀、贪图享乐等。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得到实现,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做出越轨的行为。在我们的中学校园里,考试舞弊、早恋等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是人生价值选择自我性的重要表现。
2.生活作风的散漫性
我们的中学本是一个纪律严明、生活有序的场所。但是有些学生在生活作风上存在着很严重的散漫性。他们不愿意受到任何的外来约束,纪律观念淡薄、生活散漫、随心所欲。具体表现为无故迟到早退、课间起哄,甚至以肆意地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为乐。
3.语言、行为的攻击性
有这种价值倾向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我们的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流血事件也常有发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焦虑冲动等都是中学生语言、行为攻击性的重要表现。
4.心理素质的脆弱性
很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很多学生别说是骂,就是好言的劝说都不行。另外,他们受不了任何的挫折、失败。脆弱的心理素质,往往导致中学生的行为越轨。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选择崇高的世界观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人生路上非常重要的选择,一步不慎,则可能导致千古遗恨。中学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1.用联系的观点引导人生价值的选择
人生价值取向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我们现代的中学生中,很多人存在着自私自利的价值倾向。这是一种危害非常大的价值选择,会危害中学生的一生。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我们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1)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2)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
关系时,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需要,不能只想到自己的需要,而是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自己正当要求得到满足时,绝不自私自利,更不能损人利己。(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界,也不能超越于自然界,我们在人生价值选择上,就应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4)人生发展历程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现在的行为会对我们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对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预防学生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
2.用发展的观点引导生活作风的转变
一个人的生活作风会对其人生发展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中学生应该好好珍惜。(1)人的一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人生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不能孤
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人生,而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对待。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丢了整个美好生活。(2)社会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需要更多素质更高的人才。我们要在以后的人生中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顾全大局,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享受。(3)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奋斗,成功是靠奋斗取得的,而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生活作风的转变,就是要引导学生向前看。
3.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人生挫折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挫折。现在的中学
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心理素质上往往经受不起打击,一点点挫折就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挫折感。心理上的脆弱,会使学生的行为容易越轨,如自我贬低、自我封闭等。那么,我们就要用矛盾的观点去帮助学生分析人生挫折。(1)一分为二地看待失败。人生是一个由很多点组成的轨道。我们在任何一个点上都可能遇到挫折,但是,事物往往是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的,如考试没考好,这的确不是好事,但是它也有积极的方面,那就是经验和教训,要么鞭策我们前进,要么提醒我们别犯同样的错误。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2)具体分析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失败总有对应的原因,我们不能用一个原因来概括所有的失败。同样,对每一次失败所带来的教训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引导学生时要区别对待。
用辩证唯物主义引导行为失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同时,要善于发现行为失范学生身上的优点,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去教育学生。
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四
一、选择题
1.“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周恩来的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导学号 24110434()A.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成长为力量”体现的是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选B。A说的是运动的绝对性,C说的是联系的条件性,D说的是联系的普遍性,这三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2.中国转基因领域经过多年“折腾”后,从政府到行业内部已经看到,由于过去重科研轻科普,转基因知识出现真空。转基因被妖魔化,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导致转基因产业化搁浅。这体现的哲理有导学号 24110435()①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③④ C.①② [答案] C [解析] 转基因被妖魔化,舆论压力导致转基因产业化搁浅,体现了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转基因产业化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①②当选。材料只介绍了转基因领域出现的困难,既没有体现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也没有强调转基因产业化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③④不选。
3.“四风”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恶疾陋习,尽管有多起案例被曝光和查处,但并不代表“四风”问题得到了根治,根治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这蕴含的哲理主要是导学号 24110436()A.要做好量的准备为质变创造条件
B.事物经过一定的量变就能实现质变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④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B.②④ D.①④
B.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D.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与发展 D.质变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答案] A [解析] 材料旨在表明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根治“四风”问题,这体现了量变对质变的重要性,A正确。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质变 1 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但质变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排除。
4.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风起云涌,掀起一轮一轮的浪潮。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转移,其中包括医药产业,这给中药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中药行业应抓住机遇进行国际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导学号 24110437()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的规律和条件 [答案] C [解析] 中药行业应抓住机遇进行国际化,说明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和发展,C正确。A中“决定性因素”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对静止,B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规律,D错误。
5.如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导学号 24110438()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 B [解析] 本题通过漫画形式考查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度”,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6.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承载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我国一个村居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进入城镇生活,进而带动1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工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结合材料,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导学号 24110439
[答案](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走的是一条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问题多困难大,必然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具有光明、美好的前途。
(4)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解析] 该题知识指向性明确,知识限定仅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进行说明,除了全面、准确回答原理外,还需要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状况相联系。学生可以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然后从这些角度简单的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一、选择题
1.下列与水有关的诗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的有 导学号 24110440()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旧事物的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指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因此,该诗句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①应选。③较为直接地体现了这一哲理,应选。②④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无关,不选。
2.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在家装界兴起一阵文艺回归的潮流。不仅四五十岁的消费人群青睐这种优雅的家居风格,也有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加入“复古”大军。新中式风格成为中高端装修的绝对主流。这主要说明导学号 24110441()A.社会变化是循环往复的 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C
B.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事物发展是迂回前进的 B.②④ D.①④
[解析] 社会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规律,B不选。家居风格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C正确。材料中的“文艺回归”“复古”并不是指旧事物对新事物的抵抗,D不符合题意。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常用来形容新生事物有着勃发的生命力。下面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之相同的有 导学号 24110442()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①② C.②③ [答案] B [解析] ①描写的是初春的事物,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当选。②说的是人生的绝对运动和江月的相对静止,不选。③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当选。④体现的是运动变化,不选。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理是导学号 24110443()A.要重视量的积累
C.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答案] A [解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是要重视量的积累,故选A。B、C、D表述错误。
5.我国明代大学士文嘉在《今日诗》中写道:“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主要表明导学号 24110444()A.有了质变就有发展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说法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从今天开始努力,这表明要注重量的积累,B当选;C不符合题意。
6.“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导学号 24110445()A.巢覆卵破
B.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B.事物的发展离不开量的积累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①③ D.②④
C.吐故纳新 [答案] D
D.绳锯木断
[解析] “蚂蚁效应”包含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与“绳锯木断”的寓意是一致的,因此D项正确。
7.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导学号 24110446()A.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答案] B [解析] “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也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故A与题意不符;C观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质变的重要性,故D不选。
二、非选择题
8.文化因传播而精彩。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郑和七下西洋,与亚非多国通商,将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推向国外;李安导演的电影,将旗袍、马褂、灯笼这些中国元素和3D技术相结合,把中国文化的儒雅、飘逸带给世界;在多国建立的孔子学院,通过现代中文教育等形式,使当地民众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所有这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累积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导学号 24110447 [答案]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和方式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经历了千百年的艰苦开拓,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香飘海外。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正是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才成就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辉煌。
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五
原因: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属人世界 ”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属人世界 ”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 ”不断发展。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 “纯粹理理”,而在 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 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劳动中发展的。劳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来说都是它们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你可以了解一下一种不同的说法,2008年9月发布的: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我国哲学界大家都是赞同的。如果说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的看法就很不一样了,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样赞成者有之,那样赞成者亦有之。反映在哲学体系上,其面貌就很不相同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家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以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以及斯大林所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代表,其体系大体上都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又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部分组成。实践的观点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线索仅仅被当作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而贯穿于全部认识论。因此,在讲唯物论、辩证法的时候,都是同实践的观点不相干的。这样讲唯物论就很难与旧唯物论划清界限,这样讲辩证法也就排除了实践活动的辩证法。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而且由于缺乏一条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线索,也就不能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斯大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这种“推广”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实际历史进程,不了解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对于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体系,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曾经表示异议。1967年民主德国以A·科辛为首的七名哲学家共同编写了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是冲破苏联教科书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以实践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在革命实践中如何变革自己的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把人类和人类活动,即社会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和中心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撇开这个内容,是完全不可能的”。可惜的是,这一探索后来由于外来的政治干预而被否定和禁止了。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长期因袭苏联哲学教材体系。1961年出版的由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曾经是我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的一本哲学教材。它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力求比较充分地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就体系而言,它与苏联哲学教材仍然大同小异,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依次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实践的观点仍然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总的趋势是有愈来愈多的同志更加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一些同志明确提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反映在教材建设上,1994年出版的由肖前任主编、黄楠森和陈宴清任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鲜明地表明了这一主张。该书前言说:“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 100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因此,这部教科书是力图把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心线索贯穿于全书的。”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这种努力难能可贵,它给我们编写新的哲学教材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的思路。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指导思想在他们所编写的教材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其逻辑结构还是先讲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等等,到了第七章才讲“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是说,在第七章之前的唯物论、辩证法等篇章都还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触及实践问题,这就很难说体现了以实践为中心线索而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了。看来作者们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该书的前言中坦诚地说:“究竟如何做到真正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整个体系,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表述上都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经过哲学界同志们进一步的共同探讨,才能逐步地加以解决。”因此,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两种值得商榷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不赞成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为讲“基本”观点可以,不能讲“首要”的基本观点,讲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了。他们主张唯物的观点、物质本体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种看法,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当然是正确的。但论据和论证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结论也就值得商榷。从论据说,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确切吗?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并没有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以对这一问题的物质本体论的回答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就是说,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不能划清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从论证的方法说,先预定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问题,然后说对这一最高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不是循环论证吗?所以,这种看法还难以服人。
还有一种看法,主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是,他们否定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前提和基础,否定物质本体论,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主张实践本体论或唯实践主义。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践和科学证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实践活动,怎么能说实践是世界的本体呢?否定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先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主张唯实践主义的人说,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旧有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哲学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对立派别,它们并不代表哲学论争的永恒本质”,“在现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消失了”。他们主张“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唯物主义的“后缀”应当去掉。这种观点如果能够成立的话,哲学的党性原则就被一笔勾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就成了毫无意义之举,党的思想路线中“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要求就失去了理论根据。不管持这种主张的人出于何种动机,问题的实质只能如此。这种主张其实也不是什么理论创新,西方的一些学者早就宣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对世界的解释,在革命实践面前,二者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不能离开唯物主义前提去强调实践的首要地位。
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呢?我以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它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它在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发展。离开实践的哲学是繁琐哲学,对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是毫无意义的。讲唯物论也好,讲辩证法也好,讲认识论也好,讲历史唯物论也好,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一切哲学观点的阐述归根到底都应围绕实践去加以阐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线索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始终的主要线索。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看。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第一个文件自始至终贯穿一个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于它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它指明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从而也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以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为起点,按照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阐述也就应当以科学实践观的阐述为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就没有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论断,能否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而不应当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给自己的哲学思想正式命名。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过“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等这些概念,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以往的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等等。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等正式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概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既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又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且强调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应当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系统地阐明了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反杜林论》关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论述,《费尔巴哈论》关于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论述,《自然辩证法》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述,等等。从他们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实质内容看,他们始终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始终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把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
6.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六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基本保证.
作 者:刘晓云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16 刊 名: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4) 分类号:B02 关键词:主观 客观 辩证唯物主义7.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几个基本观点 篇七
一、生命物质性的辨证唯物观
生命体都是由物质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并非“上帝创造”或“神”赋予的。大的如大象、参天大树,小的如单细胞的草履虫,乃至病毒等肉眼看不见的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受传统神话故事的影响,或多或少会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加上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对有些自然现象不能解释,就容易陷入歪理邪说。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由物质构成的生命体,有利于辨证唯物观的形成,破除迷信。
二、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界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命的进化。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在进化历程中,有新物种产生,也会有旧物种消亡。学生通过学习懂得此规律,就能知道曾经地球的主宰者—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现在的人类从何而来,为什么和猿猴是同一祖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成长中困扰的一些疑问,懂得为什么要保护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等物种,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三、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无论是细胞、组织、器官、还是个体甚至包括种群和群落,都体现出整体性特点。以人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例,运动系统是完成动作的,而神经系统是支配运动系统完成动作的。一个神经系统完好而运动系统受损的人,运动系统完成不了想做的动作;而一个运动系统完好神经系统受损的人,也完成不了动作指令,运动也只能是乱动。只有当他们都完好时,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完成各种指令。以单个体的人和人群为例,一个人的能力很有限,而一群人的能力却能移山填海,创造出远大于几个单个体人的功效。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也是不谋而合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整体观念,克服个人英雄主义,树立合作意识。
四、生态学观点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的。如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部分的根比地上部分的长很多;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只有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而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这些生物都能适应环境而得以生存。另一方面生物也能改变生存环境。如蚯蚓能把生活的土壤变疏松;在沙地上种植物,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
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关系。按照双方的利害关系,可分为三类:一是偏利共生关系,又称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利但也无害的一种关系。如藤壶可以固着在鲸或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上,既得到了栖息地又得到了“宿主”的保护,还可以摄取“宿主”的一些残食,但对“宿主”没有危害。从广义的角度看,植物的附生关系也属于偏利共生关系。二者是原始协作关系,又称互惠。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但两者分开以后,各自都能正常生活的一种种间关系。因此它是一种暂时的合作关系,不是固定的联系方式。如寄居蟹和海葵的共同生活关系,某些鸟类和有蹄类动物的合作关系、稻田养鱼等。中学教材中的“共栖”就属于这一类。因此共栖概念可概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各自能独立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或对双方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三是互利共生关系,又称专性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受益且相互依存,如果分开双方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甚至死亡。典型的例子是由真菌和藻类互利共生而构成的复合有机体——地衣。
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种间关系。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根据寄生的场所可把寄生物分为两类:一是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称为体内寄生物。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病毒等。二是寄生在寄主体表的,称为体表寄生物。如虱、蚤、疥螨等。根据寄生的久暂,可分为永久寄生和暂时寄生两种。根据寄生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专性寄生,是指寄生物必需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生活,一旦脱离寄主就不能生存;二是兼性寄生,腐生为主,兼营寄生;三是兼性腐生,寄生为主,兼营腐生。大多数寄生物在其生活史中只寄生在一定的寄主中,但也有寄生物需要有两个或更多个寄主,称为转主寄生。许多寄生者都有非常大的繁殖力或较强的生命力。寄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寄主有多种危害,其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寄生物的数目多少、毒性大小以及被寄生者的抗性强弱。寄生的特点是一般不把寄主杀死,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某些造成寄生死亡的寄生关系称为类寄生。互助关系是指一个物种内的个体之间在有天敌或其他的危险情况下通过互相帮助来一致对外,使"伙伴"脱离危险。例如草原上一群野马在吃草,被野狮子发现并向起攻击,这时野马就围成一圈,健壮的在最外层,小的年老的在内层,外层的野马头向里,用后蹄子踢狮子,狮子招架不住就走了,野马群因此安全了。
捕食关系是指个体(通常是食肉动物)在饥饿时暗中或直接向他的食物进攻,并吃掉使自己生存下去。
竞争关系是指物种间为了食物、生存空间等资源进行争夺,使竞争对手被赶出某一地方,使自己生存下去。
8.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八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性质判断
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在做性质判断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本原”。本原的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指的是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本原一词为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如果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认识论根源,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使认识与实践相分割,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或成分加以夸大与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至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且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等。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具有进步意义,但其存在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并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缺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缺陷,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进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等同于物质,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②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③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社会历史,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更加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误区解析
1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恩格斯)。具体而言,只有在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时,才能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其哲学出发点和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但两者都存在严重缺陷。相反,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如黑格尔哲学,虽然在世界本原上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又是正确的,这甚至直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纵观哲学发展史,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
2唯心主义就是主观主义。
应该承认,主观主义与唯心主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是,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观主义是指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强调的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世界观,它与唯物主义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人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主观主义,但在工作中犯主观主义错误的人不一定是唯心主义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也可能犯主观主义错误。因为是否犯主观主义错误,除世界观外,还与人的素质、人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有关。
3无神论者肯定是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而问题的关键是唯心主义者中是否也包括无神论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唯心主义包括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因此主观唯心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甚至客观唯心主义者也并不都有神论者,因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的世界本原是客观精神,这不仅包括神,而且还包括理念、绝对精神等。
4“两个对子”的地位是平等的。
9.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九
关于唯物辩证法基本问题的再思考-从《哲学笔记》谈对哲学的反思
文章从几个方面谈了我国哲学界在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研究上的疏漏,对比《哲学笔记》中列宁的重要思想,论述了“对立同一”的.内涵和作用;分析了“条件”在矛盾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明“转化”是对立面联系的重要表现;探讨了“自然否定对于辩证法的特殊重要意义”。
作 者:刘凯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B014关键词:同一条件转化 自我否定
10.肖龙“管人不如管环境”基本观点 篇十
1、封闭是落后的开始,学习是发展的起点
2、经营企业的本质是经营人,打造企业的本质是打造团队
3、二流的领导忙于解决问题,一流的领导忙于打造团队
4、打造团队就是为企业的明天买保险
5、团队打造的四个步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规范人才
6、领导者永远做一件事:筑巢引凤
7、领导和领导比的不是能力,而是魅力
8、领导的魅力就是企业的磁场,磁场的大与小决定人才的多与少
9、领导者的人生观(金钱观、事业观、用人观)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环境,左右人才的多与少,干劲的大与小
如何通过环境吸引人才(金钱观)
10、普通人追求利益,圣人追求意义,很多圣人是从普通人进化来的,圣人就是能满足普通人的欲望
11、员工拿钱是一种快乐,领导发钱是一种快乐
12、领导和领袖的区别:领导认为工资、奖金是经营的成本;领袖认为工资、奖金是效益的源泉
13、经营企业的首要问题是解放人的干劲
14、薪酬模式的三大原则:稳定原则(宁愿裁员也不要降薪)、差距原则、标杆原则(标杆就是透过事实让员工相信组织的未来)
15、打造标杆的原则:看到(身边原则)、学到(提炼关键行为)、得到(不是好人就有好报,而是好报造就好人)
16、一个标杆就是一个灯塔,一个灯塔照亮一片环境
17、一个企业是一个赌场,一定要有人赌赢,才能引发更多人来赌
18、组织的三层定位:基层—交易、共事;中层—交换、共识;高层—交心、共鸣
19、工资就是用工作的结果作为资本交换回报
20、企业要建立以薪换心的环境
21、李嘉诚:“七分人才,八分使用,九分待遇”
22、金钱是实现目的的工具,金钱是帮助员工活得更幸福的工具
23、企业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进行的集体活动
如何通过环境留住人才(事业观)
24、事业观——兴奋,你的兴奋点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25、人不要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要追求喜欢上自己正在做的事
26、知足就是接受,接受才能享受
27、兴奋——投入——专注——持续——爆发
28、唯有快乐的专注、兴奋的投入,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29、人才都喜欢快乐的环境
30、三心定律:静心(认同公司)、定心(看到环境的力量)——员工:用十年眼光衡量工作的价值;领导:用二十年阳光衡量工作的价值、用心(一家公司有多少人用心,就能走多远)
如何通过环境激发人才(用人观)
31、公平(用结果说话,凭价值说话,靠贡献晋升)、公正(决策不是为了保证人人满意,而是为了保证组织利益)、公开(公开竞聘的秘诀不是选人,而是发现人)
32、领导者必须把个人情绪缩小,把组织利益放大
33、选人就是选优势—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
34、选拔人才的三大标准:人才和岗位匹配(任何岗位的任命首先要明确岗位描述)、人才和企业发展阶段匹配、人才和企业文化匹配
35、三流的领导用能力解决问题,二流的领导用勇气面对问题,一流的领导用眼光发现问题
36、用人是企业环境最大风向标,用了什么样的人,就鼓励了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推动了什么样的风气和氛围
37、用人的秘诀在于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如何通过环境规范人才
38、中层示范——管理者言行表决定企业的软环境
39、团队规律——层层示范、层层复制
40、管理层的言——传递希望、传递信念(相信、确定、不怀疑)
41、任何销售,1%是做销售,99%是传递希望
42、三不法则:不问(与私人利益有关的)、不听(与公司有关的负面信息)、不说(于私人情感有关的问题)
43、普通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成功者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成功者比普通人拥有更坚定的信念
44、成功的心理准备:和困难做朋友,与烦恼打交道
45、人才是折腾出来的,领导是折磨出来的,心的折磨造就新的生命
46、信念引发信任,放心引发放心
47、你传递的是什么,你就代表什么;你输出的是什么,得到的就是什么
48、做领导,不相信公司的未来就触摸不到未来;做员工,不相信公司的未来就分享不了未来
49、承担引发承担,推卸引发推卸
50、你的爱有多大,你的担当就有多大(爱行业、爱公司、爱员工)
51、你的成就超不过你的胸怀,你的方法超不过你的意愿,你的能力超不过你的情绪
1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十一
【摘要】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培养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训练;唯物辩证法;辩证思维能力
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的时代,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应成为广大高中生的共识。自从话题作文出现以来,许多学生开始忽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只强调训练记叙文和散文,甚至有学生背诵时文精粹和时代美文应付考试,形成了议论文写作的断层,导致了作文“文学性”与“思辨性”的严重失衡。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苍白、论辩乏力、无病呻吟现象泛滥开来,这的确让我们担忧。
考纲明确要求,要突出考查学生作文的思辨性。语文新课标也要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深刻的思辨性。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思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是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完整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里面包含众多的基本观点和规律,认真学习和掌握辩证法,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平时的作文训练也要注意把唯物辩证法中常用的几个基本观点,诸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等提炼出来,结合社会现象和课本中的一些典范议论文,进行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思辨性。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绝大多数年份、省份试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体,这些议论文无不隐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写作中,更是如此,写议论性质的话题作文就更需要联系自然、社会和人生,展开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这样才能拓展开去,生发议论,符合写作要求。
2.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量变引起质变。对待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这一观点在高考中也有充分的展示。如2003年全国高考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篇哲理性强、思辨性强的作文,其中涉及到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发展的观点。“感情亲疏”是认识主体,起着决定、影响作用。“对事物的认知”是认识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随着感情亲与疏的变化,人的认知也发生着变化。因此立意时需运用发展的观点,就“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作出辩证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3.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包括全面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这也是人们运用得非常普遍的基本观点。全面的观点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同时还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的次要方面。对待事物、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如1999年的话题作文——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好多优秀作文就充分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他们把这个“假如”看作是把双刃剑,利弊都有,美丑共存,文章论证显得辩证有力。
1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十二
1.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为有高度才能的人。2.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一定成为音乐家,因为在音乐上所获得的美好能力,到其他领域上亦能表现很高的能力。
3.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培养人类真正优美的心灵和感觉。
4.才能教育愈早愈好,因为内在的音乐熏陶可为日后之音乐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铃木教学的要点:
1.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培养良好的音乐感。
2.让儿童愉快而认真地学习琴。在专心的练习下,最开始即使每次只弹十分钟,每天弹两三次都有好效果。如果不够认真,即使每天达到1小时的训练要求,有效练琴时间不够,效果也许并不好。
3.「美音训练」,即奏出优美的声音,要仔细倾听,注意音色之优美。4.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人别课照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接受程度和进展,集体课则给他们群体的激励,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5.反复练习:技精于熟,越是熟练越是能开发出艺术上的造诣,如果草草地过曲目,即使学了多年,在音乐艺术性上亦进步不大。恰如画家在某一题材上画得越多,则此领域愈精,譬如徐悲鸿画马。
(三)教学过程:
1.接触:让美好的音乐进入心中,要先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
2.模仿:按照听到的旋律(可能是老师示范,可能是事先听到之录音),模仿学习表演。
3.鼓励:允许小孩有其自然的进度,寻求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赞美和鼓励。
4.重复:订定新的目标在重复中发现新的乐趣和挑战。
5.增加:重复旧曲子,增加新曲目,铃木的教材选自各国童谣、民谣和各时代的名家作品,以提高孩子的高尚品味。
(四)小结:
13.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篇十三
含义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关键词:城市化
新型
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比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 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我国自 2004 年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 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以来,农民培训工作正逐步由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向提升农业劳动者的从 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 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 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流动性、科技素 质的强约束性、经营管理的开放性等特征。
一、国外经验 根据各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相对密度状况以 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东 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东亚模式是指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 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 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 次、多方向和多目标教育培训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 日本和韩国。西欧模式是指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及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 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模式对农民进 行教育培训。主要代表国家为英国、法国和德国。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 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 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 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美国。
1.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
1.1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2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2.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2.1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各试点县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劳动力状况,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新 4 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务农农民的学习规律,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要围绕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办法。要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各地要着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确经常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
2.2积极探索农业后继者培养途径。
在做好对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各试点县要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3.1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有利于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各试点县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认定管理和信息档案建立工作。
3.2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原则。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二是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和限制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认定,主要通过政策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动态管理原则。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及程序予以退出,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四是与扶持政策挂钩原则。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必须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4.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4.1加强扶持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涉及宏观或需要更高层次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4.2落实扶持政策。
各试点县要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种粮务农不吃亏、得实惠。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试点县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2] 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4)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推荐阅读:
论唯物史观的价值内涵09-30
发展:唯物史观的当代主题11-05
西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争辩析11-29
唯物史观原理及典型例题11-15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07-29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受11-17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观题06-19
高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笔记)11-09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创新观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