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悲剧的原因(12篇)
1.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一
《骆驼祥子》悲剧的原因
社会因素:
这是主要原因,祥子的正直善良能干,在当时那个社会显得那样得格格不入。婚姻因素:
与虎妞的结合完全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被算计。虎妞的陷阱与欲擒故纵,让祥子无处可逃,同时她也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促成人物。在虎妞怀孕后,祥子因为一种做父亲的情感而对生活产生希望,但却随着虎妞难产死去而灰飞烟灭。
爱情因素:
在虎妞死后,小福子一度成为了祥子生活的希望。可是,随着这唯一的支柱的死亡,祥子彻底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
个人因素:
祥子的个人性格是促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祥子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他的“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终破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军阀的乱兵、反动政府的侦探、车行老板的强取豪夺,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产物,而生存权利的最终被剥夺,则是下层劳动者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
祥子的悲剧性格,善良诚实与现实的压迫,使他无法摆脱与虎妞的婚姻锁链,他的软弱无力决定了他“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祥子的悲剧被深深地植于市民文化的土壤中,他的带着小生产者印痕的人生理想,他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在一切努力都失败后,他向命运屈服乃至苟且堕落。从深处看,恰恰源于他身上具有的文化根性。祥子虽然从农村走入都市,但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生准则及价值观念,依然同传统的农业文化根连枝接,最初表现在他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善良、勤劳、侠义、朴实等,以及狭隘、自私、愚昧等负面因素,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从最初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到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又向命运屈服,正是传统文化性格中负面因素不断扩大、恶化的结果。
祥子的悲剧还打上了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都市现代文明的烙印。这种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伴随祥子的人生历程,也在不断地腐蚀着祥子的灵魂。
2.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二
一.性格悲剧: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
祥子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悲剧性结局与祥子自身的性格有内在联系, 他的性格悲剧有着深刻的内涵: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
在事业上, 祥子把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作为奋斗目标, 他渴望凭着自己的力气过上安定的生活。虽然这一理想很渺小卑微, 但是祥子希望能实现这一愿望而完成自我实现。
无论奋斗目标是大还是小, 自我实现是不易的。祥子的性格因素内在的渗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左右着这一进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 “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 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了。”他正直忠厚、勤劳上进、能吃苦, 虽然沉默寡言, 但是他却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在生活上他“不吃烟, 不喝酒, 不赌钱, 没有任何嗜好, ”即使病了, 他也舍不得花钱买药。可以说, 当祥子性格中正的一面占优势时, 祥子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 祥子凑足了一百块钱, 买了一辆自己的车子。这一次祥子完成了自我实现。
祥子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也在暗暗左右着祥子的命运, 在积极的实现自我过程中, 祥子又在丧失自我。祥子具有狭隘保守、自私的一面。他从不与别的车夫接触交流, 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中, 对世事不问不闻, 在兵荒马乱的时节, 祥子照常拉车, 在中途明明知道事情不妙, 但搁不下所谓的面子还继续拉车, 结果刚买了半年的属于自己的车被匪兵抢去。
第一次车子丢失后要强的祥子是不甘心的, 不拉上属于自己的车, 祥子简直是白活。买上自己的车子, 这是祥子的“志愿、希望、宗教”。祥子开始面对他的苦难人生, 又开始攒钱, 准备再买车。祥子性格中要强的一面帮助他继续去实现自我, 早出晚归拼命拉车, 对自己的的饮食也节约到自虐的地步。祥子藏在瓦罐的三十多块钱被孙侦探抢走, 祥子买车的希望再次落空。
在第二次买车阶段, 祥子在不断实现自我同时也在不断丧失自我。看到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 受了委屈的祥子很羡慕, 觉得他们是对的。他开始觉得烟和酒不会花很多钱但可以安慰他, 不过此时, 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中, 自我实现还是占了上风, 祥子还不敢沾染烟酒。为了买上车, 攒够钱, 祥子骨子里自私狭隘保守的一面又呈现出来。以前的祥子, 是不会和别的车夫抢生意的, 现在只管拉上买卖, 不管别的。方太太叫祥子把钱存在银行, 祥子却固执地认为把钱放在自己手上最好, 最终藏在瓦罐的钱被抢走。孙侦探威胁恐吓祥子时, 祥子不敢反抗, 更不敢呼救。此时的祥子在自身负面性格的作用下逐步丧失自我。
第三次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帮祥子买了一辆车, 这次祥子虽然局部实现了自我, 但最终是彻底丧失了自我。与虎妞的婚姻不是出于祥子自己的本意, 祥子迷失了人生追求的方向。祥子本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是虎妞的威胁及小马儿和老者的遭遇使祥子把一切希望都放下, 祥子的意志是不坚定的, 祥子的抗争是不彻底的, 最后他向现实妥协。虽然在所谓的事业上祥子算是暂时实现了自我, 但祥子内心极度痛苦, 在情感上祥子丧失自我。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 祥子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他喜欢小福子, 看到小福子的父亲和弟弟, 狭隘的祥子就决定离开小福子。之后祥子开始堕落、沦丧。当他自认为自己战胜了刘四爷, 战胜了刘四爷就是战胜了一切时, 他心里觉得很痛快。此时祥子仿佛是临掉进深渊前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他想变好, 变回从前那个要强、纯洁、努力的祥子, 向命运作最后的抗争。随着小福子的自杀, 祥子最后的那点希望彻底破灭, 最终祥子彻底丧失自我, 走向末路。祥子的事业、爱情均以失败而告终。
三次买车失败, 三次抗争, 最终祥子完全丧失自我。虽然在抗争过程中祥子也取得了局部胜利, 局部实现了自我, 但祥子在丧失自我之路上越陷越深。祥子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以及必然失败的命运。祥子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微薄力量在那个世界里奋斗是那样的渺小而无力, 最终祥子向命运屈服, 堕落到地狱的最底层。
二.社会悲剧:现实环境对个体理想的吞噬
哈代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 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祥子努力的奋斗着, 有着强烈的生存意识, 与严酷的生存环境展开几轮斗争, 但他与环境的较量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环境最终将他及其卑微的理想一同吞噬。
现实环境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加速祥子从人到“兽”的异化进程。祥子买车之初是自信的, 天真的认为地狱里也是分很多层的, 认为只要自己肯吃苦慢慢攒够钱就一定能买上车。抢他车的大兵、诈他钱的孙侦探使祥子回到赤贫的原初状态, 祥子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节衣缩食, 并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欺骗引诱他的虎妞在婚后也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 祥子此时并没有与现实环境妥协, 他不想依靠他人生活, 还是坚持自己拉车挣钱养活自己。现实是无情的, 虎妞之死使祥子再次卖车回到原点, 但此时的祥子不再是当初那位朴实要强的祥子, 他开始吃喝嫖赌, 使坏。之前祥子洁身自好, 在车夫中是异类, 当他堕落后, 他自己觉得舒服, 别人看他也觉得比以前顺眼。祥子融入了周围的环境, “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
现实环境在精神方面对祥子的异化更加残酷无情。祥子从乡村来到城市, 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一直付诸实践努力去实现它。但现实中一批道德败坏沦丧者始终生活在祥子周围, 如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轻看他的刘四、勾引欺骗他的虎妞、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这些人在精神层面拽着祥子的脚将他往下拉, 无形的“手”的摧残更厉害, 祥子看不到光明, 小福子的死使祥子最后的精神支柱坍塌。老舍在这里“直接剖析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 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文中曹先生及其所处环境像是一块绿洲, 祥子喜欢去曹先生家拉车, 祥子决定变好时想到的也是曹先生, 一上曹宅, 他就得要强。但是曹先生毕竟是这汪洋浊海中的一支清流, 曹先生救不了祥子, 祥子也很快被这浊海所吞噬。不仅是祥子, 老马、小马还有别的车夫无论他们怎样去要强, 始终无法挣脱黑暗社会所织造的大网。在环境的驱促下祥子一步步给自己的灵魂泼上污水, 原本健康强壮的祥子最终在环境的熏染下扭曲了人性。“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 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 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三.文化悲剧:市民文化对农民文化的侵蚀
祥子的悲剧实质上也为文化悲剧。这是一出市民文化背景下人性异化的悲剧。祥子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劳动者, 带有鲜明的农民气质。最初, 祥子在新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旧的习惯:勤劳、单纯、质朴。因为勤劳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刘四爷家里, 因为质朴无心跌断主人的车把主动要求处罚和辞退, 甚至还不乏同情心, 看到饥饿衰老的车夫买了十个包子给他。在买车的几次起落中, 祥子受到相当程度的“市民化”的侵蚀。第二次攒的钱被抢后, 祥子开始觉得要强是没有用的, 还不如乐乐眼前, 虽然烟酒对祥子已经具有了诱惑力, 此时祥子尚未褪尽劳动者的本色, 还是继续坚持理想攒钱买车。虎妞使祥子的人生道路发生偏斜, 使祥子加速“市民化”, “她把他由带来的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 和虎妞在一起, 他带有严重的精神枷锁, 他觉得混身都粘着些不洁净的, 使人恶心的什么东西, 教他从心里厌烦, 他愿永远不再见她的面。祥子逐渐失去了农民的完整性。虎妞之死是祥子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祥子最终接受了“市民化”的消极面, 下滑到地狱的深渊。小福子之死摧毁了祥子所有的希望, 祥子最终成了一个生命尚存而失去了灵魂的走兽、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祥子最终自我毁灭, 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如此巨大, 它不动声色地改变了一个人, 而个人对它却无可奈何。
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祥子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文化悲剧的合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祥子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由人异化成“兽”。祥子的悲剧带有历史必然性。老舍透过生活表层来洞察人物的内心, 向我们展示了人在生活困境中不断挣扎, 努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我。老舍通过社会描写来探索人性, 又通过人性展示来反观社会。“老舍是站在了人性审视的高度, 在个体人生悲剧中寄予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冷静思考。”
摘要:《骆驼祥子》中祥子身上蕴含着浓郁的悲剧性, 他为了实现买车的理想努力的奋斗过、抗争过, 但以失败而告终。在买车的过程中, 祥子的人性发生异化, 这一异化过程在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而完成, 这些因素也正是祥子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3.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篇三
摘 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刻画了祥子的形象。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而他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关键词:《骆驼祥子》 祥子 悲剧 命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第4页)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祥子的形象,祥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个人的、家庭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那么,造成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客观原因
(一)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最初的愿望仅仅是拥有一辆车,而最纯朴、最低的要求却一再受到了那个社会的愚弄,变成了祥子此生难以实现的奢求。祥子历尽艰辛,饱尝折磨,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那个病态而又强大的社会使祥子最终由美好的“人”变成了“末路鬼”。因军阀混战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兵们趁机抢劫,祥子因此丢了车。孙侦探也欺负他,敲诈了他准备买车的全部积蓄,致使他不得不去找他并不愿娶的虎妞,为他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而另外一些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刘四、杨太太、夏太太、陈二奶奶也都在压榨和愚弄他。小说在描述祥子被毁灭的苦难历程时,始终把笔锋指向罪恶的社会,“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祥子似乎注定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第20页)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地主、军阀当权的旧中国,它是不给劳动人民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坚强、吃苦、耐劳,也不管你怎样忍辱、受苦、挣扎,都只能像罩在网里的小鸟一样,逃不脱它的羁绊和绞杀。
(二)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
祥子孤身一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北平讨生活,潜意识里他已把人和厂当成自己的家,而虎妞就像是一道阳光,照亮和温暖了他。虽然祥子不喜欢虎妞,甚至讨厌她,但虎妞对他的温情和关怀正是他想要的,所以祥子对于虎妞的勾引没有任何反抗,就顺从了她,但马上他就想躲避她。正好到曹先生那儿包月,“从此一刀两断”。可是毫无心机的祥子想不到虎妞会假装怀孕,逼他成亲。两个人不能很和谐地在一起生活。虎妞看不起祥子以劳动换取幸福的行为,祥子也看不起她那种好逸恶劳的品行和泼妇性格。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祥子在这场婚姻中始终被动地承受着,虎妞对他的纠缠,让他无法摆脱。“他觉得像掉进个陷阱里,手脚全全被夹子夹住,决没法儿跑。”“他只感到她撒的是绝户网,连个寸儿大的小鱼也逃不出去!”这一切又怎么与社会脱得了干系?如果不是社会黑暗,让追求上进的祥子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奋斗的途中,他怎么会一次次回到虎妞的身边,又怎么会在最后关头丧失了斗志而娶了虎妞这种人?两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注定了两个人婚姻的失败。
二、主观原因
(一)祥子思想上的局限
祥子既是农民又是个体劳动者,他只关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应得的回报。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他的命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也要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祥子认为像他那样年轻力壮,比起其他车夫更有绝对优势的人,只要肯吃苦,加上省吃俭用,一定会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即便是有了车,还不是像老马那样饥寒交迫,贫困潦倒吗?祥子却无法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依靠个人的奋斗根本不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一现实。他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面前,他虽然无比愤慨,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与反抗,但并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除了泄个人一时之愤之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到后来他也觉得自己像“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和其他受压迫的人团结起来去革命!像老马说的赶到蚂蚱“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悲惨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他觉悟,对革命的认识仅仅是可以因为告发人而获得金钱。而他在出卖阮明的同时也打破了自己做人的底线,旧社会已彻底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青年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二)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祥子在接二连三的打击面前,逐渐丧失了方向,慢慢开始自暴自弃起来。面对大兵和孙侦探的直截了当的抢夺,他试图反抗,但是对方的力量太大,无奈之下只好屈从。而对虎妞的诱骗,他不愿屈服,但老马和小马的命运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就放弃了反抗,甘愿受虎妞的钳制。这一切让他倾家荡产,人格受到侮辱的打击,使他认为穷人的命是“枣核儿两头尖”,于是想“乐一天是一天吧,干吗成天际咬着牙跟自己过不去呢?”最后为葬虎妞卖车,小福子又自尽了,他彻底失去了生活目标而方寸大乱,同时也彻底放弃了挣扎,放弃了任何向上的努力,随波逐流于往日他所不齿的社会恶习里,带着对生活的绝望堕落了。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浅谈骆驼祥子个人悲剧的原因 篇四
一、社会因素。
这个因素是导致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北平城里,祥子处于社会下层阶级,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血汗为生来赚取糊口的钱。虽然地位低下,同时因为自己的不“合群”而被其他车夫排挤,祥子始终怀着自己的梦想——拉上一辆属于自己的体面地车。一个有着美好梦想的车夫,在加上其自身的辛勤能干,在我看来,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似乎一个踏实苦干的人力车夫始终斗不过命运。祥子靠自己的努力买上了自己的车,但没过多久却被人给抢去了。但祥子并没有气馁,又重新积攒钱来买上第二次车,但幸运之神没有垂青他,第二次的继续又被侦探骗走。似乎全社会都在从祥子这样子的劳苦人名大众身上压榨血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祥子的正直善良和能干,在当时那个社会显得那样得格格不入。
二、婚姻因素。
祥子的生命里,出现过一个精明的女人,那就是虎妞。与虎妞的结合完全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被算计。虎妞是刘四爷的独女,但却长得一副男人样,在车场里帮忙。年过三旬的虎妞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一个男人看上她。虎妞怕自己的父亲重新娶个后妈生个孩子,带走一切财产。于是她想要找一个男人和自己结婚,并在老头过世以后两人一同继承老头的所有财产。而老实憨厚的祥子刚巧是不二人选,成为了虎妞手中的一颗棋子。虎妞的陷阱与欲擒故纵,让祥子无处可逃,同时她也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促成人物。在虎妞怀孕后,祥子因为一种做父亲的情感而对生活产生希望,但却随着虎妞难产死去而灰飞烟灭。
三、爱情因素。
祥子的生命里,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她虽然也和虎妞一样,不是一个干净的.女人,但却是祥子真正爱上的人,她就是小福子。小福子虽然是一个妓女,但她的灵魂却是高尚的,她是为了自己的两个弟弟才走上这么条路。同时她也那么要强,那么不向黑暗的社会屈服,祥子自身也不认为自己是干净的。就是因为这一切,让祥子爱上了她。在虎妞死后,小福子一度成为了祥子生活的希望。可是,随着这唯一的支柱的死亡,祥子彻底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
四、个人因素。
5.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五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祥子就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这部小说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描述了一个“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的农民”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逐步市民化,却又逐步被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1]他把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目标,而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历经三起三落,最终造成精神毁灭的悲剧。这种悲剧命运的形成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既有客观现实的压迫,也有来自祥子自身的性格缺陷与弱点。祥子的最终结局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批判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了个人奋斗不能使劳动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境遇的主题。
关键词:祥子的三起三落悲剧命运原因
初到城市的祥子,老舍在作品里这样描写,“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时而几乎全做过了”[2]。他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乡间有了地一样,能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他是如此的单纯,他身上带着农民的淳朴。然而他的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他都更沉沦一次,也越来越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经历过努力、挣扎之后,他最终向命运屈服,他变得懒惰、贪婪、麻木、缺德,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一、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经过三年的艰辛和节俭,祥子终于买下了一辆新车。一落:不到半年,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兵,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他虎口逃生,捡走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元钱,回去继续拉车,省吃俭用准备积攒着买第二辆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抢走,第二次希望破灭了。
三起:车场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祥子虽讨厌她,却在利益的诱惑下和她结婚。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给祥子买下了第三部车。
三落:虎妞因难产死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只能卖掉车子。
这三起三落,使祥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的毁灭,对祥子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那个努力上进、吃苦耐劳的祥子消失了,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二、祥子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社会原因:
祥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的毁灭,是离不开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的,小说中出现的匪兵的抢劫、侦探的欺压等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就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1]
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是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祥子买第一辆车的失败就是对社会现实最好的反映。祥子的第一辆车是被北洋军阀抢走的。祥子靠着他的勤劳和节俭,用整整三年的时间买了第一辆车,这时的祥子内心是激动喜悦的,然而喜悦过后不久,他不巧的遇到了军阀混战,到处都是不安定的样子,祥子没有冒失地到处拉车,“他知道怎样谨慎,因为车是自己的”,当他看见马路上站满了警察与保安队时,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他看出了危险。过了几天之后,祥子的思想放松了,他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动荡严重程度,便出去拉车,就这样,祥子连人带车被抓去充当劳力。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从来不会体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人民的困境的,他们只是一味的压迫。
祥子的第二次梦想破灭更是人无法预测的,生活就像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祥子从第一次丢车的阴影中走出来,在失望之余还心存一丝希望,打算重新开始。从此更加努力的干活,省吃俭用,他想用三匹骆驼变卖的钱和自己拼命攒来的钱来购买第二辆车。然而,祥子去曹宅拉包月车的时候,这些钱都被孙侦探抢走了。祥子这次充当了一个替罪羊,孙侦探只是无法从曹先生那里获得好处,便向祥子下手。如果说第一次丢车,是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那么第二次丢车,便是城市对贫苦下层社会大众的一种愚弄。孙侦探相比祥子而言,他的生活更轻松一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对祥子不但没有同情,而是欺诈哄骗祥子来之不易的血汗。这里的孙侦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缩影,他们不但不同情劳苦大众,而是在想法设法去欺骗这群底层人民。他们好逸恶劳,欺软怕硬,以欺骗和诱诈来获取钱财。面对第二次的丢车,祥子能做的只有默默的承受。
如果说前两次的事件没有把祥子置于死地,让他还有奋斗的动力,那么虎妞的出现和死亡则把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使他永远堕落下去,不得翻身。和虎妞的婚姻,把祥子笼罩在了阴影之下,腐蚀了祥子的生活意志.虎妞的死亡加剧了祥子的悲剧命运,祥子为了给虎妞置办丧事,卖了车子,祥子的生活没有了一丝希望。在这样一个生存和死亡都很困难的社会和时代,谁该为这种困境买单?
祥子是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的牺牲品,他想向命运搏斗而最终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
自身原因:
如果说社会原因是祥子悲剧命运形成的不可避免因素,那么祥子自身性格的缺陷便是造就他悲剧命运的助推剂。他身上的小农意识和个人主义使他目光短浅。他把拥有一辆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认为能够拉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便是最幸福的事。就是他这样单纯的思想使他一直在努力赚钱,最后为了赚钱不顾他人的死活,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祥子,这个从农村来的青年,身上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和勤劳,他同时又是沉默木讷的。他的简单愚昧加剧了悲剧的降临。他不合群,别扭,自私,就像老舍先生在文章中的描述“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哪怕很小一点的自由”。同时,他又不善言辞,导致他与拉车同伴之间产生隔膜,在关键时刻得不到帮助,只能自己默默地承担生活所带来的一切不幸,长时间压力无法释放,自暴自弃,最终造成自己命运的悲剧。[4]他性格懦弱,不懂得反抗,在一次次的不幸遭遇后,他失去了往日的纯洁,变得“只看见钱”,“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病的野兽”。“祥子不想别人,也不管别人。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3]当强大的黑暗势力逼近他,无法承受却得不到同伴的支持、同情。他的内向性格让他走向了绝望的边缘。
除了自身性格的缺陷外,个人主义与农民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祥子作为一个破产了的农民,他的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的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思想和农村文化的积淀。[4]农村生活在他的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都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无处不散发出泥土气息。无论是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保守、自私、。祥子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思想,个性倔强。祥子对金钱的态度便是最好的体现。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放在自己跟前是最妥当的。若说放钱有一定的危险,那么把钱存在银行的安全系数则是比较高的。方太太曾给祥子出主意:“立折子,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可固执的祥子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这便是农民意识的局限性对祥子的影响。
农民的个人主义实现方式,也使得祥子在城市里的生活不会太顺利。祥子进入城市,成为车夫队伍中的一员,生活的残酷让他不顾他人的死活,拼命赚钱,偏执地以为城市与农村一样,在城里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自由,就能生根,就像在农村拥有自己的土地一样。土地与人的关系简单地兑换成车与人的关系,即仍然做一个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自食其力者。这注定在城市中是行不通的,也就相应地注定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么毁灭个人”,他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1]
三、祥子悲剧命运带给我们的启示
祥子的悲剧命运是社会和个人两方面造成的。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给祥子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批判的内涵。但就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而言,出现祥子所面临的生活困境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们不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焦急,人们改向追求吃的更加有营养。人们从追求物质满足感向追求物质和精神同时满足转变等。但在那个时代祥子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中也存在,如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大家熟知的广州“小悦悦事件”,就给了我们一个例证。为防止诸如此类的事情的发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但可以从自身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若从祥子自身性格方面来说祥子的悲剧命运,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个人主义的危害。祥子的个人奋斗主义让他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现在社会,个人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大至一个国家,小至我们的家庭,都需要我们团结一致,才能够建设的更好。我们的中国梦,便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构成的,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奋斗付出。个人主义最后只会让我们摔跤,让我们在成长的路途上不能走远。除此之外,祥子性格中的木讷与保守也是我们应该所剔除的。祥子的保守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但剔除性格中的保守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胡乱选择,而是认真考虑,仔细选择。最后,在经历一系列失败之后,我们应该更加坚强,而不应该像祥子一样沉沦堕落。我们经历的一系列苦难和挫折,对我们人生的也是一笔丰厚的财产,会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6.论文《骆驼祥子中的悲剧》 篇六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洋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1)
关键词:祥子
虎妞
小福子
旧社会 正文:
一、前言
悲剧往往能在让人感动深深惋惜的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感悟,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感悟,认识到生活的残酷。我觉得《骆驼祥子》是一本很好的书籍,高中时语文课上就听过老师详细介绍讲解过这本书,那时我已有深深的感触。老舍先生向我们描绘的一幕幕的悲剧,极其有力地唤起了读者们的同情心。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极其平凡的人力车夫祥子,令人感到辛酸的故事,其间又穿插了几个发生在祥子身边的悲剧。作为一个读者,当阅读完这本书是,深深陷入了对祥子悲惨遭遇的怜悯以及对旧社会黑暗的恐惧和痛恨,久久难以忘怀。
二、骆驼祥子的悲剧
祥子是个来自乡间的小伙儿,因为父母去世年仅十八岁的他独自一个人来到北平来谋生。与当时许多的乡间小伙儿一样,祥子勤快、老实只想又一份稳定的收入,体力活是他赚钱谋生的唯一方式,他也认准了要以拉车挣钱。所以就有了祥子人生的第一个起点——用在三年中间省吃俭用存下了一百块来块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此时,祥子的生活有了希望,但是好景不长,不久祥子就迎来了他的第一个落点——出城拉客,结果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大兵捉去。不久之后,大兵们吃了败仗,祥子趁乱从军营中拉走三只骆驼逃走了,只可惜车丢了。但这并没有打败,这个对生活韧劲十足的小伙儿,他继续挣扎在旧社会的黑暗里,第二个起点——卖骆驼,受到了虎妞的照顾,拼命拉车,重新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同样的悲剧再次来临,第二个落点——攒的钱全被孙侦探敲诈走,虎妞和四爷闹翻。但是生活依然继续,慢慢地生活又好起来了,第三个起点——祥子和虎妞结婚,虎妞用自己的私房钱给祥子买了辆车,虎妞怀孕了,祥子又有了生活的动力。但是残酷的现实再次将祥子打倒,第三次落点——虎妞难产而死,办完丧事把车卖了,小福子自杀了。最后,现实的残酷把祥子打得体无完肤,他没有在站起来了,成了一个整天混日子的人,像只丧家之犬流浪街头,终于完全堕落了。他吃、喝、嫖、赌,还染上淋病,已从那个阳光,向上的小伙儿,过上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思想艺术价值的现代文学经典之作。作品以一个车夫“三起三落”的命运悲剧,展现了现世的罪恶,深刻揭示了欲望膨胀带来的人性失度,进而艺术化地阐述了作者在基督精神影响下,对个体灵魂的关注和救赎。”(2)
祥子的三起三落可以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内心的不断变化,最终崩溃走上人生末路。祥子的悲剧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下所造成的,可以看出小说中黑暗社会的缩影——军阀混战的乱兵、阴险狡诈侦探、利益熏心的车行老板。在这样的社会下,当时底层的劳动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并不是祥子不够努力坚持,而是现实腐蚀了他的内心,他的最后一道防线最终还是被攻破了。祥子拥有着每个劳动人民的都会有的美德,他独立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创造自己没好的生活,他不想通过与虎妞结婚得到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像高妈说得那样去放高利贷,更不想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他始终只有一个追求,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踏实的日子,“车”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两次失去属于自己的车后,给了他重重的打击。
很明显,社会因素是导致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对于自己的梦想,祥子从来没有放弃或辜负过它,但那样的社会,榨干的祥子的所有,不管是青春,热情还是对生活的希望。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劳动者的生存权利完全被侵犯了,作为底层的劳动者们,他们没有能力去反抗,只能一味的忍让。小说通过对祥子这样的朴实和努力的人与最后他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感到了强烈的对比,更加对祥子感到同情。老舍先生通过描写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悲剧,深刻揭露那个吃人的社会,更加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
二、虎妞的悲剧
虎妞是《骆驼祥子》中性格分明的角色,她性格泼辣豪爽,长的虎头虎脑,所以虽然已经是已经是三十几岁的老姑娘了,却还是没有嫁出去。她办起事来并不比一般的男人差,有时比有些男人各家能干利落。就像她说的,如果四爷的车厂没有了她,不可能有那样的资产。在她与祥子的结合过程中,充分展现了那种北方女子想爱就爱的爽快,自己主动去诱惑祥子献身给祥子。对于祥子她有尽到自己所说的心疼,付出了自己的真心,只不过她表达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她还是有着阶级的思想,不想一辈子做拉车夫的妻子,贪吃懒惰,由于自己是车厂主的女儿,在其他人面前有很大的优越感。,虽说她是真的为祥子好,但没有尊重过的祥子的梦想,甚至嘲笑过他,所以她也算是祥子前进的障碍之一。虽然敢作敢为,但她还是没有打破女人的本分,还是想过相夫教子的日子。祥子的不喜欢虎妞,除了其老、丑、凶悍、耍心眼、剥夺他的自由、伤及他的尊严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嘲弄了他的理想。显而易见的是,虎妞是由心机的人,四爷和祥子都被她耍的团团转,最后即使是和自己的爸爸闹翻,她还是坐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八抬大轿风风光光地嫁了出去。在她与祥子的相处中,虎妞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她似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最后即使算计了那么的多,还是难产而死,四爷连她葬在何处都不知道。
虎妞其实也是悲剧之一。祥子其实并没有真心喜欢过她,除了因为虎妞她比祥子老、泼辣凶悍、心机中手段多、剥夺祥子的自由、伤及他的尊严之外,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去理解祥子想要的是怎么样的生活以及祥子真正的理想是什么,这也是两个人婚姻的不幸之处,虎妞是把自己嫁出去了,但她真的嫁对人了吗?虎妞的悲剧主要来自于封建家庭,他长期被压抑在封建单亲家庭中,无法对自己渴望的爱情与幸福去追求,她和祥子的婚姻并不是美满的,是畸形的、不合理的。她是封建社会剥削下的牺牲品,过度的压抑对她的身心造成了伤害是间接的也促使了祥子的悲剧。她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妇女身上的许多恶习。他精心策划的一切,还是没有得到最后想要的结果,最后难产而死。
三、小福子的悲剧
小福子是小说《骆驼祥子》中“真、善、美”的代表,她是个善良、水灵的姑娘,她的悲剧主要来自于家庭,她本是个年轻貌美的黄花大闺女,却被酗酒成性的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父亲没几天就把钱给挥霍一空还失手打死了她的母亲,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后来军官逃走了,她走投无路只好又回到家中,看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弟弟他没有办法,只能走上卖身这条不归路,她什么也没做错,还要被吃醋的虎妞攻击,吃进了苦头。祥子深深爱着她,但他们没能在一起,最后小福子被卖到了白房做了妓女,不堪重负的她,对这个世界失望到了极致已不抱任何希望,她选择了自杀上吊死了。留下的是读者对他深深的同情之心以及对此等悲剧的思考。小福子的悲剧表面看似是因为家中嗜酒的父亲,其实她的父亲也是那个黑暗旧社会的牺牲品,他就是未来的祥子,过着鬼一样的生活,沉溺在酒精的麻醉下,无法面对这个社会的残酷。所以真正把小福子推向死亡的还是当时的社会,小福子就是当时社会底层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尽心尽力、小心谨慎、朴实踏实,她们从没做错过什么,只因命运一开始就没给她们应该有的待遇,她们出生错了错的时代,最后她能做的逃离那样的社会,最终选择了死亡。她的死亡完全刺激了祥子,祥子就此从一个吃苦耐劳的淳朴青年变为被偷空一切的麻木僵尸,作者再次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现实。
四、结论
《骆驼祥子》通过对旧社会底层劳动小人物——祥子的描写,先是表现了一个群体——车夫们的惨痛经历,个深层地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就是这样的社会,造成了这些人的悲剧,作者有力的控诉,让读者无不深有体会,至今仍引发不少人的深思。
参考文献:
7.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七
一、人性堕落带来的悲剧性
祥子原是个破产的农民, 18岁来到北京谋生。他性格要强、生活勤俭, 对生活充满希望, 一心想买辆属于自己的车, 做一个独立的人力车夫。为了这个梦想, 他努力了三年, 终于买了一辆车, 但很快就在军阀战乱中被大兵夺去了。为了再度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不顾同行义气抢买卖, 甚至和老弱病残争座儿。然而不久, 他用性命和荣誉积攒起来的买车钱, 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第三次祥子虽然买了车, 却牺牲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和虎妞结婚后, 用虎妞的私房钱买的。但是, 一年后虎妞难产而死, 祥子不得不卖掉自己心爱的车子。三次买车丢车的磨难, 使祥子彻底地绝望了。性格坚忍如骆驼的祥子, 内心非常孤独, 遇到困难都束手无策、走投无路的他非常苦恼, 非常恐惧, 更让他伤心难过的是, 内心的委屈无处诉说。日复一日他不但摧残了自己健壮的身体, 而且失去了自己努力向上的意愿, 当他最后一线希望———他深爱着的纯朴姑娘小福子也被逼自杀时, 绝望与痛苦终于使他变成了野兽般人物:原先热爱拉车的他, 开始不喜欢拉车, 最后也拉不动车了;原先要强要面子的他, 变得肮脏猥琐了;原先忠实义气的他, 变得厚颜无耻、说谎耍赖, 甚至出卖人命了。二十几岁的祥子, 就这样彻彻底底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二、社会黑暗带来的悲剧性
20世纪初的旧中国, 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已经侵入中国但并没有动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根基。祥子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 祥子买车卖车三起三落的命运, 看上去发生得很突然, 但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作品揭示了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 战争不断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这样军阀肆虐的时代里祥子的悲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祥子的悲剧是旧社会连年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必然。“作者通过祥子坎坷经历的描写, 塑造了封建社会城市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揭示了祥子的悲剧来自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社会不仅夺走了祥子心爱的车, 还夺走了他的灵魂, 使他丧失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作者通过祥子, 强烈痛斥了这个万恶的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三、婚姻失败带来的悲剧性
“祥子与虎妞的婚姻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之一。祥子与老姑娘虎妞始终都是很不协调的, 虎妞是一个粗野、泼辣的女人, 虽然她爱年轻、老实、勤劳的祥子, 但由于他们的出身和各自的经济条件不同, 使他们的婚姻产生了许多矛盾。在这个婚姻悲剧中, 虎妞失去了生命, 祥子也因为虎妞而被彻底毁坏并最终堕落。祥子是个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只想靠自己的双手打造自己的幸福的人, 却受到虎妞的诱惑从此“一失足成千古恨”。刘四虽喜欢祥子的干活劲头, 但极力反对他与自己女儿的婚姻。虎妞虽然有对祥子爱护的一面, 但那都是为了她自己的感情。她总是想如何统治祥子, 让他服服帖帖地照着自己的方式生活, 实现自己的私利。祥子屈身于刘四的车厂, 但他看不惯刘四和虎妞的所作所为。“萌芽的思想觉悟最终无法抵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自然而然地造成祥子与虎妞的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下, 虽然祥子与虎妞走到了一起, 但因思想、信念不同, 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 是畸形的, 所以在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下, 他们的婚姻注定是要走向灭亡的, 悲剧是必然的。
祥子的悲剧虽已成历史, 但封建社会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疾苦和迫害直至今日还令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老舍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205.
8.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篇八
祥林嫂必须死去,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从祥林嫂本身性格特点来说,还是从她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来看,她都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一、从祥林嫂本身性格特点来说
祥林嫂的性格比较复杂,主要是愚昧、麻木和不觉悟。祥林嫂逃出,是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但是她的“逃”带有很大局限性,她逃的是封建家长的专制,而不是整个封建制度。到鲁家做工,“她反满足”,实则是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她撞香案反对再嫁,表现出她对自己像牛马似的被买卖的强烈抗议。但是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束缚,她宁可撞死,也不再嫁,含有对“三从四德”的理学法则的遵从。
捐门槛,表明祥林嫂渴望享有人的一切权利,但也显示出她愚昧和落后的一面,本无罪孽,却承认自己犯了大罪,并采取封建迷信的方式去赎罪。
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表现了对神权的质疑,燃起希望之火。但把希望寄托于迷信,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两半,更表现了她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之深。
所以说,她的反抗性格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受苦不知“苦”,中毒不知“毒”,至死不觉悟。
二、从祥林嫂周围的人际关系来看
第一,鲁四老爷。
从书房的三个细节来看:赫然醒目的朱拓“寿”字和陈抟祖师的画像,可见其思想极端守旧和反动。半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对联,标示主人的品行修养和处世态度。而实际上呢?对屡遭不幸的祥林嫂是厌恶、咒骂,甚至最后剥夺了她劳动和生存的权力。既不见“通达事理”,也看不出“心气平和”。《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三本书,也暗示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捍卫封建道统。
三次皱眉:第一次表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寡妇身份的讨厌,是对封建“礼教”的维护;第二次表明他对祥林嫂从婆家出逃行为的厌恶,是对封建“族权”的维护;第三次,是认为祥林嫂丧夫丧子,伤风败俗,不干不净,绝不能沾手祭祖,是对封建“夫权”“神权”的守护。
三次说话,“可恶!然而……”“可恶!”“然而……”,既是维护鲁家尊严,也是维护封建礼教,更暴露了其自私伪善的面目。
总之,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化身,思想反动,虚伪残忍。在这样的主权人物控制下,祥林嫂的结局只能是一个悲剧。
第二,短工、柳妈等人。
文章中短工主要有两处对话:“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看我,出去了。”“说不清”“淡然”几字,可见他的“麻木不仁”。
柳妈是小说中看似善良的下层劳动妇女,但当祥林嫂再也找不到倾诉者时,柳妈不耐烦地看着她的脸,说“祥林嫂,你又来了!”“你又来了!”简短之语,却不能不说是心灵的刺痛。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我不信……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其中是宽容、同情吗?恐怕仅是满足“猎奇”心理罢了。
柳妈提议“捐门槛”,善良中含有“恐吓”的成分。“你将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从此,“恐怖的神色”爬满了祥林嫂的脸上。
短工和柳妈,正反映了当时鲁镇的人物风貌。祥林嫂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生活,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我”。
“我”住在“四叔”家里,泰然自若,毫无愤恨之感,仅感到话“不投机”、“思想上不合拍而已”,如果不是觉得无聊,恐怕还要呆下去。对祥林嫂的提问,“我”含糊回答,逃走,使祥林嫂仅存的一点希望之火也熄灭了。祥林嫂被“吃”的时候,“我”逃之夭夭,竟要进城去品尝“清燉鱼翅”。祥林嫂死后,“渐渐的舒畅起来”。这都看出“我”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渺小的灵魂。
总之,从人际关系来看,冷漠构筑起了一堵堵围墙,使祥林嫂感到了生活的无望,跌入了失望的深渊,快速地走向死亡。
三、从作者的创作目的来看
《祝福》创作于l924年2月7日。当时,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未完成,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仍然是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个悲剧形象,目的就是控诉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之深、残害之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说,那个时代的祥林嫂必须死去。因为这才是其悲剧意义之所在。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的价值就是让人们警醒,给人们警示,真正认识那个时代。
9.悲剧的原因 篇九
2006-06-01 10:18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鲁迅名篇《伤逝》展示了子君、涓生在特定时代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关于这悲剧的根源,多年来人们作出了种种不同的揭示。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囿于个人小家庭的狭隘爱情,这种狭隘性使得他们不能把个人的解放和全民族的解放统一起来,从而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而不能投身于变革社会的革命洪流之中。不能改变扼杀爱情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爱情自然也就难有美满的结局。
此说着眼于社会环境及其改造,揭示了悲剧根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方面。这一结论流露出这样一种偏颇,即似乎没有完满理想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幸福美满的爱情,不成为改革社会的斗士就不配享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另一种意见以为缺乏物质财富的困顿是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这固然指出了爱情与物质财富的紧密联系,但它亦并非决定性的一面。虽然家庭的性质和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影响家庭的唯一因素。倘若如是,则幸福美满的爱情就应仅为富商大贾的专利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性格的歧异及冲突,源自涓生的自私虚伪和子君的平庸怯懦,这种注重二人自身性格的眼光显然较之上述两种社会学角度的揭示更为切近悲剧根源的实质。因为它是从当事人内部来探寻原因的。但是这种归诸于性格缺陷的简单结论又尚欠深入,它难以解释二人当初何以又会热烈地相爱,难以解释二人性格在同居前后的不同及其变化,因而亦是差强人意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真正根源呢?
爱情观!正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压迫和金钱困扰的冲击下,终于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不难看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则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着一种不愿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流露出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正是这一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始乱终弃”这一古老的男人风流勾当的变种。
对子君而言,爱则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她看来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而非择偶行为的自由,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令人振奋的宣言的实质。子君把爱视为生活的全部,是目的而非手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折射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老妇道观的爱情观念,使得她这样一个实践自由恋爱的新女性亦难免逃脱由尤物到累赘,最终被遗弃的悲剧命运。
涓生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子君的爱情观是实在的,这种不同决定了恋爱过程中二人心态行为的不同。涓生爱子君不可不谓真诚热烈-一时不见则惶惶不可终日,仅仅一见心中便极大地快慰。但浪漫的,为生活要求点缀的爱情观则使他难有应具的坚强和勇敢,“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狠裹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实在的,为生活找归宿的爱情观则使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对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实在的爱情观使子君易于满足,同居后她每每反复回味涓生真诚求爱的情景并陶醉于被爱的幸福之中。而浪漫的爱情观则使涓生难免失望,那含泪下跪,使子君幸福陶醉的真挚求爱得逞之后,涓生带有悔意地以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他自白:“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寻求爱情点缀生活的涓生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而视爱情为归宿的子君却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泼起来”,“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这种满足使她最终难免趋于平庸,和官太太为油鸡和“阿随”而无谓地争吵了,这无疑会使他们间的思想感情难以沟通,最终出现差距及至隔膜。
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还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而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最后结局。
社会环境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们不得不承受起环境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面对这种外来的打击,涓生是乐观而又坚强的,甚至反而还有一种终于脱出了牢笼的轻松,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翼。涓生不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看作生活的目的或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因而亦就并不太在意或是并不太惧怕这一切的失去。而子君则不然,由于她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因而面对外来的打击,在自由恋爱的追求中曾经大无畏的她胆怯了,虽然她也说:“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可那声音“却只是浮浮的”。
由于其特定爱情观的作用,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变故时不仅不能焕发出原来就难有的自信与刚强,而且更显出了其本来就有的虚伪和自私,他以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似乎子君已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要离开子君,便可以摆脱窘境,有所作为。
他清醒而不乏勇气地认识到:“向着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孤身奋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即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
在涓生看来,这时的子君已然是自己的包袱,他不愿再对子君负责,只想尽快地抛弃她,于是怀念起自己在会馆时的独身生活,并勾起了一连串的抱怨,抱怨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抱怨子君及阿随、油鸡使自己不能安心做事,抱怨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打断自己的构思,其实,这不过是他为自己欲抛弃子君而寻找的借口,充分暴露了他的卑怯与自私。面对生活的压迫,曾持一种浪漫爱情观的涓生在理想破灭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明白了“人必须活声,爱才有所附丽”的浅显而现实的道理。而曾持一种具在的、渗透着传统妇女心态的爱情观的子君,面对生活的变故及由之而来的其爱情理想物质基础的失去,则胆怯而不知所措,甚至于求助于温习往事和索求温存的自欺。
随着生活压迫的加深,她终于“失掉了往常麻木似的镇静„„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这种忧疑,正流露了在理想破灭后子君面对生活的恐惧和茫然。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从而使他们之间难以长久地相爱,分离成为一种必然的话,那么,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乃至冲突,最终使他们的分离成为事实。
在知道彼此已不相爱亦难再相爱的情况下,涓生希望能冷酷而自私地撇下子君在生活的道路上奋身孤往;而失去了作为人生和目的归宿的爱和家庭的子君,则不得不向旧势力屈服,回到旧家庭中,并且随着作为其生命支柱的爱的失去,她的生命亦随之很快地结束了。他们轰轰烈烈充满生机的开始,最终却为凄凄切切的悲剧结局,他们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因为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作为外因诱发了他们悲剧的爱情,而他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情感、心态及行为方式,则作为内因决定性地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因此,他们的悲剧更是他们自身的悲剧。
10.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十
录
一、祥林嫂人物形象„„„„„„„„„„„„„„„„2
(一)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2
(二)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2
(三)倔强的反抗意识„„„„„„„„„„„„„„„3
二、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3
(一)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4
(二)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目录„„„„„„„„„„„„„„„„„„„6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祝福》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这一角色展开分析,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其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在加深对鲁迅文学作品了解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
祥林嫂
小说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一、祥林嫂人物形象
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善良以及顽强等这些性格特性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中,遭受封建政权压迫的她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而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而她的周围又都是都是受封建迷信影响的人,因而她才会借助于封建迷信来找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想要通过“赎罪”的方式来得到解脱。但是,却不曾想被封建迷信拉入更深的沼泽中,在祥林能力被赶出了鲁镇后死在漫天大雪中。
在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作为受害者,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
社会无处不在的确良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缝隙疑。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封建神权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鲁迅在揭示土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3、倔强的反抗意识
祥林嫂的人物性格中也有倔强的反抗精神,在她的一生中曾多次的反抗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出路,但是却终因为缺乏正确的方法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而失败。比如说,祥林嫂为了逃避在婆婆家所蒙受的各种痛苦,而逃到了鲁镇帮地主家里做工,后来再被婆婆绑走时,她一直在激烈的反抗,一路上没有停止嚎哭,就是最后在拜天地的时候她也趁人不备将头撞到了香案上,撞出了一个大窟窿。在这一反抗中,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以及自身权益的维护,即便是最后失败了,但是她开始为自己的人生争取独立和幸福,其个人的反抗意识也就体现了出来,后来,在面对众人的嘲笑、侮辱甚至伤害的时候,她用沉默来对抗和维护自身。但是,她的这些反抗却最终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她的这些反抗同样式在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支持下的反抗,由于各种原因的阻挠,她无法认识到封建势力与封建迷信才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因此,由于对自己的抗争缺乏准确的定位和分析,无法知道怎样反抗才能够更好的捍卫自己的权益。相反地,她甚至还寄希望于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还是以其改嫁中的抗争为例,在封建礼教中“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这些思想是指引其在婚礼中的大闹的主要原因。而在临死前对灵魂有无的思考也反映了其思想上的矛盾上,虽然质疑灵魂的有无体现了其对封建迷信的否定与质疑,但是她对灵魂有无的疑惑却是希望能够在阴间见到自己的儿子阿毛,但是又希望没有灵魂,以免自己再在阴间遭受折磨。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祥林嫂的这一种反抗带有非常浓厚的悲剧色彩,从根本上就没有脱离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桎梏,最后注定了其反抗的悲剧性结局。
二、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
1、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鲁迅的小说大多都是批判封礼教的“吃人”以及旧社会“将人变成鬼,将鬼变成人”的社会性质,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不论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亦或者是《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代表性,他们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特定的一群人的命运轨迹,所体现的是旧社会下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对人的压迫和残害。祥林嫂作为中国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她身上凝结着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一切性格特征,同时其人物的命运轨迹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对于中国旧社会的女性而言,尤其是农村妇女,她们需要在传统封建礼教中遵守父权、夫权乃至神权的多重压迫,从生命的开始到终结都要在这一种束缚中生活。而在这一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他们几乎失去斗争与反抗的意识,遵从与自己的角色定位而生存,于是其命运的悲剧性也便体现了出来。而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封建社会中,女性所遭受的压迫以及在这一种残害下她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风貌进行细致的刻画,将封建迷信与封建礼教对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残害进行揭示,在引导广大女性思想觉醒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形象。
2、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
关于“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歇,不可否认的是这二者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影响甚至和主导着一个人的行为认知。而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会将人内心中所隐藏的一些特性激发出来,比如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人处于精神狂热的状态中,内心中所隐藏的一些“恶”被彻底的激发了出来,之前的是非价值观也被彻底打破,社会变得换乱不堪。当然,文革时期人们的变化只是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而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则影响了中国人民千百年,在这一文化传承中,很多原本不公正、是非颠倒的价值观被披上了冠冕堂皇的外衣。《祝福》中,祥林嫂处处遭受压迫,这些的压迫来源于以婆婆为代表的族权阶级,以地主为代表的政权阶级等等,而这些看似威严的阶级背后却是为维护个人利益而不惜残害他人的小人物,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恶”。因而,鲁迅通过《祝福》来塑造祥林嫂这一悲剧女性形象,来凸显封建时期人性丑恶对他人的压制与迫害,由此来实现其文学诉求,同时也有非常强的反封建思想。
结束语:
《祝福》作为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小说中所蕴涵的反封建思想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有极强的文学研究价值。祥林嫂身上所凝结的中国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生命运轨迹,所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中一大批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本论文通过研究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将其人物所遭受的压迫以及时代悲剧下的无力反抗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同时对这一人物形象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祥林嫂没有春天——《祝福》教学设计 万福成 语文建设 2012-02-01
林凌
南京政治
2、祥林嫂究竟死于谁之手——对《祝福》的传播学诠释 学院学报 2002-10-30
3、“贫困”境遇下的悲剧——重解《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 邓利苹;黄德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9-15
4、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崔玉娇 学园(教育科研)2012-07-08
5、从《祝福》的叙事结构谈祥林嫂的悲剧意义 白志坚 集宁师专学报
2007-09-15
6、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冤魂——《祝福》人物描写谈 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8-08-30
11.祥子悲剧的原因 篇十一
关键词: 《呼啸山庄》 婚姻 爱恨 性格
一、《呼啸山庄》创作的时代背景
《呼啸山庄》创作于19世纪早期,政治上,正是资本主义兴起、封建时代没落的转型时期,英国此时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给英国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工厂代替工场,生产力远超过人工生产。机器时代的到来,英国从此成了“世界工厂”。艾米利·勃朗特生活的时代正是如此,从小生活环境塑造了她狂放的浪漫性格,漫步在一望无际的旷野无拘无束地生活,向往着自由的快乐,牧师家庭的贫困锻炼了她刚强的性格,不爱世俗和困难环境的拘泥,敢于冲破禁锢的牢笼,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在希斯克里夫和艾瑟琳及小哈顿和小凯希的性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部作品就是一位作者内心的真实体现,通过字里行间流露的真实情感,将内心隐晦地表达出来,《呼啸山庄》就是另一个艾米莉·勃朗特。
二、故事主人翁希斯克里夫的性格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魔鬼,冷漠残酷给他包了一层冰冷的外表,让人难以靠近接触。从小生活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由于与凯瑟琳性格相近、兴趣爱好相同,很快成了亲密无间的玩伴和情侣。由于哈顿老爷的去世,受到欣得利排挤远走呼啸山庄,三年后回来发现凯瑟琳已为人妻,这给他深深一击。凯瑟琳去世后,希斯克利夫更是伤痛欲绝,恨与报复从天而降,如同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掀起而至。为了报复埃德加,迎娶伊莎蓓拉,随之又无情抛弃。为了报复欣得利·恩肖,把小哈顿训练成魔鬼般的人物,更是把自己的儿子与小凯瑟琳强行撮合在一起,夺得画眉山庄财产。种种报复手段可谓目不暇击,让人心痛悲伤,可见希斯克利夫被仇恨控制左右,如同地狱的魔鬼对人类施展酷刑,但是希望在人间,希斯克利夫被小凯瑟琳和哈顿的爱情所折服,被仇恨埋没的善良终究还是挣脱出来,拯救了自己,带着对凯瑟琳的爱情离开了人世。因爱生恨,造就了他双重魔鬼般的性格,但内心的善良本性最终还是给他带来了解脱。尽管结局带来了光芒,但是希斯克里夫的死还是让人如此痛心。悲剧最终以他的死而结局或许对于山庄的人来说是希望的来临,对于希斯克里夫来说是一种解脱,但是以死抵世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剧?
三、文章所涉及的象征意义
在文章的开头,提到“希斯克利夫先生的住宅叫呼啸山庄,呼啸在当地人口中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形容词,用它的名字是为了描绘当狂风肆虐、暴雨倾盆时,这所庄园周围到处喧嚣杂乱的情景”。如此形容呼啸山庄名字的由来,意在为整篇文章做一个恰当的描述,给整篇文章及故事情节发展一个清晰的定位。象征着在希斯克利夫的统治之下,呼啸山庄由之前的繁荣之景变成了冷漠并冰冷的邪恶之城。在这个冰冷、无人性、无关爱的山庄中,生活在那里的人如同“呼啸山庄”的象征意义一样,冷酷无情。
文章多次描写《呼啸山庄》的树木,弯曲,不挺直,随着风吹的方向倾于一端,文章中凯瑟琳曾对小哈顿描述过“扭曲”。事实上,这象征着哈顿的成长受到了希斯克利夫的严重摧残。同样,小林顿、小凯瑟琳均是如此,“扭曲”意味着人性在强大的压力下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树的扭曲和人性的扭曲相对应,产生了电影手法中叠影的效果。发育不良、枝干被扭曲的树成为贯穿全书的富有象征性的一个意象”①。《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莉·勃朗宁生活情景的深刻体现。山庄周围一望无际的山峰和旷野沼泽均是艾米莉生活的地方。希斯夫和凯瑟琳及小凯西的游玩都象征了作者的天性,不受拘束,绽放天性,翱翔于自己的旷野中。
四、感悟
呼啸山庄这一世纪的最大变化就是由爱生恨,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诠释了爱恨的极端,这也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真实体现,通过两代人的恩怨为故事铺满了前奏,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是贯穿故事的主线,凯瑟琳的死是导火线,早先真挚的爱情因为凯瑟琳贪慕虚荣的性格而兵分两路,就此有缘无分,作者如此设计不仅表现出当时的世俗,更展现出了人性,就在希斯克里夫认为完美的爱情终于要收获甜美的果实时,却带来了仇恨的开始,爱的人没有一直等待而是嫁给了自己仇厌的人,无法接受的现实把希斯克里夫推向了谷底的深渊,变成了复仇的魔鬼。就在一切都冰冷麻木的时候,希望带来了,人性开始复苏,善良还是冲破了仇意,展露出了光芒,所有故事都有结束的一刻。凯西和哈顿的第二代爱情展现出十分动人的情景,感化了生活在仇恨中的希斯克里夫,让他再一次看到了爱人并随爱人而去。这种极端的爱恨冲突终于以希斯克里夫的死结束,虽然山庄就此恢复平静脱离狂风的肆虐,但是希斯克里夫的死仍然给许多人带来惋惜,希望的降临却是以死亡作为沉痛的代价,何尝不是一种悲剧?既爱又恨、由爱生恨更是表现出人性的复杂。
注释:
①方平,著.欧美文学研究十论——《呼啸山庄》研究——从第二代情人看主题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方平,著.欧美文学研究十论——《呼啸山庄》研究—从第二代情人看主题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形成阿申巴赫悲剧结局的原因 篇十二
同性恋是造成阿申巴赫悲剧的直接原因
阿申巴赫在去威尼斯度假时已经年过五旬, 而他爱上的人是男性且只有十五岁, 这种恋情无疑是不正常的。
他在第一眼看到美少年塔奇奥时就被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脸色苍白, 神态悠闲, 一头蜜色的鬃发, 鼻子秀挺, 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他像天使般的纯净可爱, 令人想起希腊艺术极盛时代的雕塑品。他秀美的外貌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 阿申巴赫觉得无论在自然界或造型艺术中, 他从未见过这样精雕细琢的可喜的艺术作品。”阿申巴赫就这样陷入爱情的深渊, 把一切都毫无节制地花在对美少男的冥想和情思上。阿申巴赫就像一个刚坠入爱河的毛头小子, 尽管这种恋情是不被社会和道德所接受的, 他还是甘之如饴、迷恋不已。当阿申巴赫情不自禁使情欲以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句“我爱你”挣脱了所有艺术层面上的掩饰, 展现了赤裸裸的爱欲。在梦里, 阿申巴赫渴望与他心爱的美少年一起放纵情欲, 体验放荡淫乱的生活。他认为这种与男童的关系在美学上是“美的”, 因为男童本身是美的, 对男童的感情就像对所有派生出美的事物的情感一样。男童的身体是那么的青春而具有活力, 他的魅力如同“黑夜里突现的一束光亮”, “一看到他, 没有人……不感到心灵激荡”。 (1) 对男童的爱情煽动让人快活不已。阿申巴赫就这样陷入自己想象的恋情当中不可自拔。他经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一方面, 他渴望拥有塔奇奥, 渴望与他结识, 渴望自己的爱能有所回报, 更渴望与他有肉体上的接触;另一方面, 他的精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折磨, 他认为这种恋情是可耻的却没有办法摆脱, 他爱小男孩, 爱得无法舍弃。
同性恋作为一种异类在社会中存在, 是不被人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它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性取向。但在古希腊, 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关系尤其是男童之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让人们能够对男人和女人产生欲望的, 完全是自然安插在人心之中的爱恋‘美’人的欲望, 才不管美人的性别如何。” (2) 按希腊人的观念, 阿申巴赫这种同性之爱、娈童癖是正常的, 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如果阿申巴赫生于古希腊, 我们甚至可以断定, 阿申巴赫会有一段美丽的甜蜜的爱情经历, 他的生活应该是明媚灿烂、充满诗情画意的。但是, 他生活的年代错了, 他的人生也就出现了重大的差异——他生活在由基督教和现代文明控制的时代, 他的性取向也就必须符合他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
在现在看来, 我们无法去断定阿申巴赫的这种爱是否非道德或不正常, 因为他的爱没有危及任何人, 但我们可以断定的是, 阿申巴赫由这份爱情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过分的自恋是导致阿申巴赫悲剧的重要因素
从表面上看, 阿申巴赫似乎是由于爱塔奇奥至深至极而不舍离开他, 最终身心交瘁客死他乡, 但笔者认为, 阿申巴赫的悲剧由他过于自恋所致。
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以阿申巴赫为中心, 他从爱己的本能出发, 来寻求精神与肉体上的满足。他看似是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 但透过表象不难发现, 阿申巴赫从看到小男孩的第一眼起, 就一直在索取, 从塔奇奥那里获取对“美”的享受, 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阿申巴赫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断“夺取”外部世界, 把小男孩摄入到自己的性情之内。而小男孩塔奇奥一直以来都在不自觉中成为阿申巴赫性情索取的对象。这时的塔奇奥的一举一动都给阿申巴赫以美的享受, 让他获得审美的满足, 于是虽没有和塔奇奥有任何直接的接触, 但他美丽的姿态被夺取到阿申巴赫的个性之内, 他便爱他。
在第一次窥见塔奇奥的时候, 阿申巴赫被少年的美震惊了, 塔奇奥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了阿申巴赫笼中的“金丝鸟”。第二天, 阿申巴赫在餐厅里吃早饭的时候, 塔奇奥“穿过玻璃门进来, 悄悄地斜穿过餐厅走到姊妹们坐着的桌子旁。他的步态——无论上身的姿势、膝部的摆动或穿着白皮鞋的那只脚举步的姿态——异常优美、轻巧, 显得既洒脱又傲慢, 他走进餐室时两次回头上顾下盼, 这种稚气的羞赧又平添他的几分妩媚”。这时, 阿申巴赫又一次对于塔奇奥容貌上那种真正的、天神般的美感到惊讶, 甚至惊异不止。“妙啊, 妙!”阿申巴赫用专家那种冷静的鉴赏眼光想着, 像艺术家对某种杰作有时想掩饰自己欣喜若狂、忍俊不禁的心情时那样。他又接下去思忖:“要不是大海和海滩在等着我, 只要你在这儿耽搁多久, 我也想在这儿耽搁多久!”这时, 塔奇奥俨然成了阿申巴赫所牵挂的对象。随着进一步的观察, 他在阿申巴赫心中的地位便越来越重。阿申巴赫因他的喜而喜, 由他的悲而悲。当漂亮的塔奇奥被一个叫亚斯胡的小伙子吻了一下的时候, 阿申巴赫真想伸出一根指头吓唬他一下;在塔奇奥即将离开威尼斯时, 那个身体结实叫“亚斯胡”的小伙子把塔齐奥打倒在沙滩上, 骑在他的背上不住地拿他的脸往沙土上掀的时候, 阿申巴赫“惊恐万状”, “要跳起来去救他”。可见, 这时的塔奇奥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阿申巴赫已把塔奇奥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审美过度是阿申巴赫悲剧的导火线
阿申巴赫,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对“美”的追求比常人更强烈。阿申巴赫后半生的悲剧,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美”所导致的。去威尼斯度假, 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遇见塔奇奥, 是在所难免的劫难。
从一开始, 从看到小男孩, 被他的美所吸引, 阿申巴赫就作为一个审美主体而存在, 他时时观赏小男孩, 由他俊美的身体得到无穷的享受, 整部小说里塔奇奥都作为阿申巴赫的审美客体而存在, 没有阿申巴赫的审美活动, 塔奇奥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与必要。
审美主体阿申巴赫从塔奇奥的身上获得了美感, 这是人类高级社会性情感之一, 是人对事物 (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艺术品) 的美的情感体验, 是人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情感 (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 , 归根结底, 是人类审美需要 (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 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时产生的精神性愉快。审美需要及由于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萌生的美感, 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个较高的层次。审美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但是, 审美过度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这里所说的审美过度, 是指审美主体把审美精神与情感寄托在审美对象身上的程度。审美主体若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审美客体身上, 一旦此客体消失, 主体就会面临崩溃的境地, 悲剧也就此发生。阿申巴赫, 开始时欣喜于塔奇奥带给他的无穷的审美享受, 欣喜若狂地感到他真正看到了美的本质——塔奇奥这一形象是神灵构思的产物, 是寓于心灵之中唯一的纯洁的完美形象。到后来, 塔奇奥逐渐成为他的情感与情欲所倾注的对象, 这时的审美需要从纯粹的对美感的体验上升为对爱、对欲望的索取。而人生的意义, 在阿申巴赫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所追求的不再是艺术上的成功, 而是人的本质欲望的实现。当已预知自己面临的灾难后, 阿申巴赫仍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塔奇奥的身边, 看见他, 就算死去也心甘情愿, 阿申巴赫这时已将自己的所有倾注在塔奇奥的身上, 作为审美主体的他已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而被他的客体所控制, 当塔奇奥一家要离开威尼斯, 离开他的时候, 他终于经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 从精神到肉体完全垮掉, 一命呜呼。
纵观阿申巴赫的一生, 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到一个为爱痴狂而最终送命的老人, 阿申巴赫完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蜕变, 艺术家曾是他头上美艳无比的光环, 为了一份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恋情, 阿申巴赫抛弃了他的艺术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出于爱己本能的阿申巴赫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更是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的悲剧, 宛如美神降临的塔奇奥发掘了阿申巴赫人性的弱点, 使他这个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本质欲望淹没了他的理智, 最终孤身一人惨死他乡。
注释
1色诺芬, 会饮篇, 转引自福柯著, 余碧平译:《性经验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81页。
【祥子悲剧的原因】推荐阅读:
林黛玉性格悲剧的分析08-24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09-20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08-20
浅谈《水浒传》宋江的形象及悲剧11-17
含笑的悲剧――《红楼梦》读后感的08-17
《祝福》悲剧教案07-05
悲剧的中秋节小学生五年级作文09-21
幽径悲剧导学案08-01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08-05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07-26